時間:2023-05-30 10:34: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慢性胃炎病人的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慢性胃炎 胃粘膜慢性炎癥
護理
【病因和發病機制】
(一)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 目前認為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H.pylori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狀菌,幽門腺粘膜表面的環境最適于該細菌的定居。H.pylori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產生NH3,不僅能保持細菌周圍的中性環境。而且能損傷上皮細胞膜并能分泌多種毒素滲透人粘膜而致中性粒細胞浸潤,引起炎癥。
(二)飲食和環境因素 長期H.pylori感染增加了胃粘膜對環境因素損害的易感性。若飲食中高鹽和缺乏新鮮蔬菜和水果可導致胃粘膜萎縮、腸化生以及胃癌的發生。
(三)自身免疫 病人血液中存在抗壁細胞抗體和抗內因子抗體,使壁細胞總數減少。致胃酸分泌減少或喪失;內因子分泌減少或喪失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而發生惡性貧血。本病可同時伴有橋本甲狀腺炎、Addison病或白斑病等。
(四)其他因素 由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等因素造成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因其內的膽汁和胰液等能溶解粘液,破壞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彌散人粘膜,引起粘膜的炎癥;長期大量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壞胃粘膜屏障;煙草中的尼古丁不僅可影響胃粘膜的血液循環,而且能使幽門括約肌松弛,故長期吸煙者可助長膽汁反流而造成胃竇炎。
【治療要點】
對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的慢性胃炎,有人主張不加治療。對H.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尤其有活動性者應給予滅菌治療。目前根除方案很多,但可歸納為以膠體鉍劑為基礎和以質子泵抑制劑為基礎的兩大類.具體根除方案見“消化性潰瘍”一節。
對未能檢出H.pylori的慢性胃炎,應分析其病因。有膽汁反流者,可用消膽胺或鋁碳酸鎂吸附。因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應立即停暇并用制酸劑或硫糖鋁等胃粘膜保護藥。此外,胃腸促動力藥可加速胃排空,可用多潘立酮(嗎丁啉)。有煙酒嗜好者,應囑戒除。
自身免疫胃炎無特殊治療。有惡性貧血者,可注射維生素B12加以糾正。
【主要護理措施】
(一)休息 病人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晚睡晚起或過度勞累,保持心情愉快。急性發作或癥狀明顯時應臥床休息。護理人員應為病人創造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保證病人充足的睡眠。
(二)飲食 注意飲食規律及飲食衛生,選擇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不暴飲暴食。避免刺激性和粗糙食物,勿食過冷過熱易產氣的食物和飲料等。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以幫助消化。胃酸高時忌食濃湯、酸味或煙熏味重的食物,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等。
(三)疼痛護理 病人有上腹疼痛時可給予局部熱敷與按摩或針灸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督促并指導病人及時準確服用各種滅菌藥物及制酸劑等,以緩解癥狀。
(四)心理護理 因腹痛等癥狀加重或反復發作,病人往往表現出緊張、焦慮等心理,有些病人因擔心自己所患胃炎會發展為胃癌而恐懼不安。護理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態,給予關心、安慰,耐心細致地講授有關慢性胃炎的知識,指導病人規律的生活和正確的飲食,消除病人緊張心理,使病人認真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安心養病。
【健康教育】
向病人介紹胃炎的病因及誘發因素。幫助病人確認易導致胃炎產生的食物和飲料。并鼓勵病人避免食用這些物質。嗜煙酒者應幫助其認清煙酒的危害,與病人、家屬一起制定戒煙酒的計劃并督促執行。
慢性胃炎中經胃鏡檢查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應囑其定期門診隨訪,告之定期胃鏡檢查的必要性。
參 考 文 獻
[1]唐風.慢性胃炎的一般護理中國護理雜志 > 2008年第12期.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胃腸疾病綜合征,作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隨著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近年來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慢性淺表性胃炎其主要臨床特征表現為早飽、惡心、胃痛、胃脹、上腹飽滿、嘔吐等,輕者長期自感不適,重者明顯影響日常生活[1]。由于慢性胃炎的治療所需費用高、治療周期長,且臨床根治率低,這易于造成患者心理負擔的加重,因此加強患者的心理?o理將對該病的治療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問卷調查和采取不同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心理支持組在慢性胃炎護理干預上取得理想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20~56歲。所有病例均符合目前國內提供的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標準:①具有早飽、暖氣、胃痛胃脹、惡心、嘔吐等上腹癥狀超過4周;②纖維胃鏡檢查發現胃貓膜充血、水腫、貓膜斑點糜爛或出血;③x線、B超、實驗室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排除胃鏡檢查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內腫瘤患者、合并有肝膽胰腺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所有研究對象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采用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對照組40例,采用有效西藥治療,兩組間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護理干預方法
兩組均進行全程跟蹤護理,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護理和常規治療;觀察組30例除常規護理和治療外,還給予心理支持護理干預。支持性心理護理包括: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建立健康合理的信念,同時,幫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礙、積極配合治療。②病人互助護理:組織患者之間交流談心,相互傾訴治療體會和存在的困難,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家庭支持性護理:爭取家屬的支持與配合,指導家屬多積極鼓勵支持患者,在各方面對患者給予精神支持,幫助患者度過難關。
1.3 評價方法
采用GQOLI-74量表[3]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4個指標共20個因子。兩組患者均在入院第1~2天行問卷調查,陳述問卷意義和利弊。評價方法:住院期間和出院時及以后分別對兩組患者行GQOLI-74問卷調查,比較干預前后的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 18.0進行x2檢驗、t檢驗,所有數據用x±s表示,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GQOLI-74 評分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出院后1個月來院復查時再次進行GQOLI-74問卷調查,比較干預前后的評分。見表1。
3 討 論
關鍵詞:中醫辨證飲食護理;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效果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腹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以及貧血等[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逐漸改變,臨床中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數量越來越多[2]。為此本文將我院收治的6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中醫辨證飲食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收治的6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納入研討范圍,采用雙色球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60.2±6.1)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病程(1.3±0.7)年。觀察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60.1±6.2)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1.4±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用藥監督以及健康知識宣教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以使用中醫辨證飲食護理,先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合理安排飲食,主要包括如下幾類:①脾胃不和型:為患者制定規律的飲食時間,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如山楂、橘子以及胡蘿卜等;②肝胃郁熱型:飲食以疏肝瀉熱食物為主,如綠豆、粥、西瓜等,忌堿性、辛辣以及堅硬食物;③脾胃虛寒型:患者應忌生冷食物,以熱食為主,進行溫補,并少食多餐,食物以南瓜、牛肉、雞蛋以及核桃等為主;④胃陰不足型:以清淡飲食為主,多食益胃生津之品,如西瓜、菠蘿、白木耳等,忌性溫熱、味辛等食物,如羊肉、紅糖等;⑤胃絡瘀血性:患者應以行氣活血食物為主,如醋、山楂、茄子以及蓮藕等,忌具有收澀、阻滯作用的煎炸、堅硬食物。
1.3評價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②護理后,將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y計學方法 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經?字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經t檢驗,以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比護理前高
3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該病較為嚴重,且屬于頑固性慢性疾病,易反復發作,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均有較大影響[3,4]。近年來,隨著胃鏡技術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5],使得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單純藥物治療預后較差,治療后易反復發作,從而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
中醫認為胃主要是受納與腐熟水谷[6],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飲食結構、飲食習慣的變化以及天氣的變化等均會對胃造成影響。現代社會,人們喜食辛辣、刺激、生冷等食物,且飲食不節、飲食不規律現象越來越嚴重[7],導致胃功能出現異常。我院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辨證飲食護理,首先對患者的病癥進行辨證分析,明確具體類型,再針對性予以飲食護理,使飲食結構與病情相適應,以促進病情好轉[8]。本文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醫辨證飲食護理。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治療總有效率以及總滿意率更高,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顯著(P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飲食護理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郭丹丹,朱生.中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3):657-660.
[2]吳愛東.中醫綜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上旬刊),2012,3(11):42-43.
[3]鄧永珊,商洪濤.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治進展[J].江蘇中醫藥,2015,47(10):83-85.
[4]劉淑華.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結合療法及健康指導[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22(9):254-254.
[5]王北京.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4):577-579.
[6]劉亞男,胡欲曉.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的心理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6):149.
【關鍵詞】紅斑狼瘡;消化系統;表現;護理應對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292-01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SLE以年輕女性好發,典型癥狀是面部蝶形紅斑,并伴有多臟器的受累。系統性紅斑狼瘡患在病程中有消化系統癥狀和體征,但大多數消化系統表現是非特異的,既可能是(SLE)引起的消化系統器官受累的表現,也可能是治療過程中藥物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還可能有其他系統的受累(如腎、皮膚、肌肉、心、肺、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病變)引起的消化道病變。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2年0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SLE)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14―56歲,平均年齡31.5歲。
臨床表現
厭食、惡心、嘔吐及腹瀉,(SLE)患者出現的上述癥狀,最常見的原因是藥物所致。如非甾體類消炎藥、抗瘧藥、激素及細胞毒藥[1]。腹痛及急腹癥,腹痛和狼瘡性腸系膜血管炎有關,也可能是補體、免疫復合物作用于漿膜表面,引起腹膜炎所致。腸系膜動脈炎,可導致回腸、結腸潰瘍,甚至引起回腸和結腸穿孔,而引起急腹癥。也有SLE患者有局限性腸炎,腸黏膜糜爛及潰瘍,也可表現為急腹癥[2]。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SLE)患者可出現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原因,可能因血管炎而使胃壁供血減少,消弱了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另外和非甾體抗炎藥及激素等藥物有關[3]。
1.2方法
1.2-1. 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由于發病初期病情復雜,不易明確診斷,部分患者出現煩燥,情緒低落,加之患者缺乏對疾病的認識,以致產生厭世思想。我們采用護理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將疾病的臨床表現及目前的科學治療可達到的目標介紹給患者,及時關心體貼病人的痛苦,解除患者對該病的疑慮和恐懼。消除病人的不良行為,告知患者應忌煙、忌酒,指導患者學會心理調節,使患者精神放松,精力充沛,以增強機體免疫力。向病人介紹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以及藥物治療是個長期的過程。
1.2-2.食物護理,給予低鹽、低脂飲食,限制蛋白入量,補充體內蛋白應給予瘦肉、牛奶等優質蛋白,忌食豆類及其它植物性蛋白。使用激素血糖升高者,給予低糖飲食。
1.2-3.藥物護理,嚴重水腫及少尿者,注意營養補給及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按醫囑要求準確輸入液體或口服中藥,用藥必須規律、按時、按量,增減藥物必須在醫生指導下等,同時向病人及家屬介紹藥物的副作用如脫發、容貌改變、消化系統反應等。
2結果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2年0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SLE)患者,者經過合理的治療與積極的護理后,效果良好,消化系統癥狀減輕,不良反應少。
3討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具有多種自身抗體及免疫復合物形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和發病機理很復雜,有遺傳、感染、環境、內分泌、藥物等因素。臨床表現多樣:反復高熱或長期低熱,面頰部蝴蝶形紅斑或盤狀紅斑,口腔粘膜點狀出血、糜爛或潰瘍,關節腫脹、酸痛…,因此在護理上,應細致全面地觀察病情,除做好一般護理外,還應做好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減少患者精神上的壓力。
參考文獻
[1]余賢恩. 145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消化系統表現的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 2005, (04), pp.527-528
[2]徐建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消化系統表現及其診治[J].臨床內科雜志, 2008, (12), pp.801-804
[3] 蘇玉琴 , 邱洪波.以消化系統癥狀為首發癥狀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護理研究[J].黑龍江醫學, 2011, (07), pp.544-545
(2)病人的癥狀評估 熟練掌握 2.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3.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4.支氣管哮喘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練掌握 5.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6.支氣管擴張癥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治療要點
(4)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7.肺炎﹡ 肺炎球菌肺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支原體肺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軍團菌肺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革蘭陰性桿菌肺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8.肺結核﹡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9.肺膿腫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治療要點
(4)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10.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分類)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了解
了解
熟練掌握 11.自發性氣胸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熟練掌握 12.呼吸衰竭﹡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分型
(3)缺O2和CO2潴留對機體影響
(4)臨床表現
(5)輔助檢查
(6)治療要點
(7)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練掌握 13.呼吸系統疾病病人常用診療技術及護理
胸腔穿刺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采集動脈血和血氣分析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二、循環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1.概述﹡ (1)結構與功能
(2)病人的評估 掌握
掌握 2.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慢性心力衰竭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3.心律失常﹡ (1)臨床表現
(2)心電圖檢查
(3)治療要點
(4)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4.心臟瓣膜病﹡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5.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心絞痛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練掌握 急性心肌梗死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練掌握 6.心臟驟停﹡ (1)病因及病理生理
(2)臨床表現
(3)治療要點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7.原發性高血壓﹡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8.病毒性心肌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了解
了解
了解
了解 9.循環系統疾病病人常用診療技術及護理
人工心臟起搏器和心臟電復律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冠狀動脈造影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經皮穿刺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經皮穿刺冠狀動脈內支架安置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三、消化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1.概論﹡ (1)結構與功能
(2)病人的癥狀評估 熟練掌握
掌握 2.胃炎﹡
急性胃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慢性胃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3.消化性潰瘍﹡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4.肝硬化﹡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5.原發性肝癌﹡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熟練掌握 6.肝性腦病﹡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7.急性胰腺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8.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9.腸結核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熟練掌握 10.潰瘍性結腸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11.消化系統疾病病人常用診療技術及護理
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纖維胃、十二指腸鏡檢查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纖維結腸鏡檢查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了解
掌握 四、泌尿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1.概述﹡ (1)結構與功能
(2)病人的評估 掌握 2.急性腎小球腎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3.慢性腎小球腎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4.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5.腎盂腎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6.腎衰竭
急性腎衰竭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慢性腎衰竭﹡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7.泌尿系統疾病病人常用診療技術及護理
血液透析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腹膜透析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經皮穿刺腎活組織檢查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五、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1.概述﹡ (1)血液及造血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血液的分類
(3)病人的評估
了解
了解
掌握 2.貧血
缺鐵性貧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巨幼細胞性貧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再生障礙性貧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3.出血性疾病﹡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過敏性紫癜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4.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分類
(3)臨床表現
(4)輔助檢查
(5)治療要點
(6)護理措施
了解
了解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慢性白血病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分類
(3)臨床表現
(4)輔助檢查
(5)治療要點
(6)護理措施
了解
了解
熟練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5.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的護理 (1)適應證
(2)護理 掌握 6.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病人常用診療技術及護理
骨髓穿刺術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六、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病人的護理 1.概述﹡ (1)內分泌系統的生理與功能
(2)病人的評估 掌握 2.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3.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4.皮質醇增多癥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5.糖尿病﹡ (1)分類
(2)病因及發病機制
(3)臨床表現
(4)輔助檢查
(5)治療要點
(6)護理措施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七、風濕性疾病病人的護理 1.概述﹡ (1)風濕性疾病的分類與臨床特點
(2)病人的評估 了解 2.系統性紅斑狼瘡﹡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3.類風濕性關節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八、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病人的護理 1.中毒概述﹡ 了解 2.有機磷殺蟲藥中毒﹡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4.中暑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熟練掌握 九、傳染病病人的護理 1.傳染病的臨床特征﹡ 掌握 2.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熟練掌握 乙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熟練掌握 3.流行性乙型腦炎﹡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4.艾滋病﹡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熟練掌握 5.狂犬病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熟練掌握 6.流行性出血熱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7.傷寒﹡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8.細菌性痢疾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9.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病原與流行病學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預防
(6)護理措施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十、神經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1.概述﹡ (1)結構與功能
(2)病人的評估 了解
掌握 2.急性炎癥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病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3.癲癇﹡med66.com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4.腦血管疾病﹡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腦梗死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腦出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蛛網膜下腔出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練掌握 5.帕金森病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治療要點
(4)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6.重癥肌無力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了解
熟練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7.神經系統疾病病人常用診療技術及護理
腰椎穿刺
(1)適應證
(2)禁忌證
(3)護理 掌握 腦血管造影
(1)適應證
【關鍵詞】 心理護理; 負性情緒; 胃潰瘍; 生活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adverse psychological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Method:200 cases of gastric ulcer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 to 2015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0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hibiting gastric acid, protect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promoting gastric motility and so 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nursing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0%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28.0%,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Negative emotion; Gastric ulcer;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Zhanjiang City the First Hospital of TCM,Zhanjiang 52404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9.022
胃黏膜由上皮、固有層以及黏膜肌層構成,主要作用是保護胃免受胃酸的侵蝕。當胃黏膜受到破壞并穿透至黏膜肌層以下部位時,臨床稱為胃潰瘍。胃潰瘍是常見的消化道性疾病,發病率高,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反酸、惡心、飽脹感等[1]。引起胃潰瘍發病的原因很多,目前最重要的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后對胃黏膜的侵襲造成胃黏膜損害。胃潰瘍患者由于血管受到潰瘍的侵蝕、破裂,常伴有出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研究對本院消化內科2014-2015年收治的胃潰瘍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系統的護理干預,獲得滿意效果,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消化內科2014-2015年收治的200例胃潰瘍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確診,14C-尿素呼氣試驗均呈陽性表現。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觀察組男82例,女18例;年齡33~78歲,平均(45.1±6.5)歲;初發93例,復發7例。對照組男77例,女23例,年齡31~79歲,平均(45.5±6.1)歲;初發91例,復發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許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上腹部悶痛、燒灼痛、隱痛、反酸2個月以上;②纖維胃鏡檢查確診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潰瘍大小在0.2~2.0 cm,數目1~2個;③檢查有Hp感染,化驗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均正常;④近期未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2)排除標準:①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③惡性腫瘤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⑤胃癌及有胃手術史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抑制胃酸、保護胃腸黏膜、促進胃動力等相關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服藥時間、用藥劑量以及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健康宣教:囑患者勞逸結合,生活規律,養成健康的作息習慣及良好的飲食習慣,適當參與散步、太極、慢跑等體育鍛煉,增加機體的抵抗能力。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內容包括:(1)疾病認知:細致耐心地向患者解釋病情,讓他們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以及病情與情緒、抵抗力的關系,提高其對全程優化治療與長期治療的重要性。(2)人性化溝通:胃潰瘍的發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且患病后患者往往情緒緊張,容易導致胃潰瘍合并出血加重病情。因此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溝通中運用同感心解決他們的不安全感、焦慮、抑郁等共性問題,促進其積極配合治療,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積極給予患者安慰、鼓勵和幫助,最大程度消除負性情緒。
1.4 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胃潰瘍及周圍炎癥全部消失,潰瘍創面基本愈合;有效:潰瘍創面明顯改善,創面減少50%以上;無效:潰瘍創面改善不明顯,創面減少50%以下或癥狀加重。使用VAS標準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總分10分,0~3分表示輕微疼痛,4~6分表示疼痛可耐受,7~10分表示疼痛難以忍受,并對睡眠和食欲造成影響。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采用GQOLI-74問卷0~100分,
優秀:≥80分,良好:70~79分,差: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1.0%,對照組總有效率72.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改變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GQOLI-74量表10個因子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變化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VAS評分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效果更加理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胃潰瘍是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之一,正常情況下胃、十二指腸黏膜具有完善而有效的防御機制,足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襲[3-4]。但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良心理因素,精神壓力過大等均可能損害這一防御機制,導致潰瘍發生[5-6]。究其病因為胃十二指腸黏膜受損,使防御修復功能遭到破壞,降低了抵御胃酸侵蝕的功能而發生潰瘍。胃潰瘍病情遷延,復發率高,藥物治療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長期用藥治療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繼而影響整體療效[7-9]。
由于胃潰瘍可合并出血,且胃潰瘍合并出血多起病急驟、病勢兇險,可能帶來失血性休克、循環衰竭等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會考慮到疾病的預后效果,這也就不可避免的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焦慮等不安的情緒,而負性情緒又會增加疾病的嚴重程度,形成惡性循環。臨床研究顯示,不良心理對于疾病的預后非常不利,因此,胃潰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必須重視對患者心理的干預,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疾病而導致的負面情緒,增加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10-14]。
心理護理是以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通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促進和恢復患者的健康為目標所進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護理活動。心理護理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和反饋功能的過程。心理護理是安撫調整患者情緒的主要方法,同時患者可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補充醫學知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研究顯示,心理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在衛生、康復、保健等領域廣泛應用,對疾病的康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5-20]。
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1.0%,對照組總有效率72.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胃潰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鞏固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對疾病的預后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陸忠紅,仇訓華,黃麗兒.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上旬刊,2012,18(5):83-84.
[2]曹玲.胃潰瘍合并大出血的系統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1,3(23):314.
[3]李巧香,原天香.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2):21-22.
[4]劉偉志,裴玲燕,王漢淙,等.胃潰瘍合并出血發病及治療機制研究進展[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3,36(12):1832-1835.
[5]張鳳蘋,崔梅.護理干預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止血的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8):181-182.
[6]鄭莉.慢性胃潰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3):88-89.
[7]楊瑛.針對性護理在慢性胃潰瘍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114.
[8]陽琳玉.系統護理服務對慢性胃炎、胃潰瘍病人療效、生活質量及不良心理的影響[J].甘肅醫藥,2014,33(11):856-858.
[9]黃玲,黃麗霞,邱小雅.慢性胃潰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0):101-103.
[10]王倩.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脈病變特點[D].北京:中國醫科大學,2011.
[11]曾秋容,吳焰,胡淑芬.舒適護理在126 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2,9(1):332-333.
[12]朱莉麗.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系統化整體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6):52-53.
[13]陳蘇蘭.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肝腎綜合征低鈉血癥的護理干預研究[J].當代醫學,2014,20(29):112-113.
[14]許志霞,盧曉來,張紅,等.胃潰瘍并出血的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3(7):151.
[15]周曉梅,倪杰,陸雁.臨床心理護理程序對食管癌放射治療患者生活質量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1028-1031.
[16]王佃軍.中西醫結合在慢性胃潰瘍治療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0,2(8):152-153.
[17]潘璐.心理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失償期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內科,2013,8(5):561-562.
[18]吳蘇君,徐琴鴻.舒適護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15):3137.
食物是人體聯系外環境最直接、最經常、最大量的物質,也是機體內環境及代謝的物質基礎。只有合理的膳食才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流行病學資料也顯示,消化道腫瘤的發生最易受到飲食因素的影響[2]。根據流行病的研究,胃癌可能與下述飲食因素有關:
(1)熏制食品:由于熏制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多環碳氫化合物,其中就包括強致癌物苯并芘,熏制過程中的高溫會使蛋白質在烤焦時分解產生致突變物和致癌性成分。
(2)含硝酸鹽的食品:有研究表明,在胃癌高發區發現飲用水中以及某些谷物中,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含量明顯高于低發區。這些物質在胃中可形成一種致癌性很強的化合物-亞硝胺。
(3)腌制食品:有一項對移居美國夏威夷的日本人進行的調查,發現保持日本飲食習慣的日本人,即常吃腌菜者,與飲食已經西化的日本人相比較,前者的胃癌發病率要高得多;飲食西化的日本人不但少吃了腌菜,而且吃較多的水果與蔬菜,尤其是萵苣與芹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它們與胃癌的發生正好呈負相關。
(4)霉變食物:我國科學工作者發現,胃癌高發區的糧食與食品受霉菌污染嚴重。
(5)飲酒:酗酒可灼傷胃粘膜,引起慢性胃炎,而胃炎有轉變成胃癌的可能性。
根據上述與胃癌有關的飲食因素,現就胃癌患者的飲食宜忌做如下介紹。
1適宜胃癌患者的飲食
(1)宜多吃能增強免疫力、抗胃癌作用的食物,如山藥、扁豆、薏米、菱、金針菜、香菇、蘑菇、葵花籽、獼猴桃、無花果、蘋果、沙丁魚、蜂蜜、鴿蛋、牛奶、豬肝、沙蟲、猴頭菌、鮑魚、針魚、海參、牡蠣、烏賊、鯊魚、老虎魚、黃魚鰾、海馬、甲魚。
(2)宜多吃高營養食物,防治惡病質,如烏骨雞、鴿子、鵪鶉、牛肉、豬肉、兔肉、蛋、鴨、豆豉、豆腐、鰱魚、鯇魚、刀魚、塘虱魚、青魚、黃魚、烏賊、鯽魚、鰻、鯪魚、鯧魚、泥鰍、蝦、淡菜、豬肝、鱘魚。
(3)惡心、嘔吐宜吃莼菜、柚子、橘子、枇杷、粟米、核桃、玫瑰、楊桃、無花果、姜、藕、梨、冬菜、芒果、烏梅、蓮子。
(4)便血宜吃淡菜、龜、鯊、魚翅、馬蘭頭、金針菜、猴頭菌、蜂蜜、薺菜、香蕉、橄欖、烏梅、木耳、羊血、蠶豆衣、芝麻、柿餅、豆腐渣、螺等。
(5)腹瀉宜吃鯊魚、扁豆、梨、芋艿、栗子、石榴、蓮子、芡實、青魚、白槿花。
(6)腹痛宜吃金橘、卷心菜、比目魚、鱟魚、蛤蟆魚、沙蟲、海參、烏賊、芋頭花
(7)防治化療副作用的食物:獼猴桃、蘆筍、桂圓、核桃、鯽魚、蝦、蟹、山羊血、鵝血、海蜇、鯇魚、塘虱、香菇、黑木耳、鵪鶉、薏米、泥螺、綠豆、金針菜、蘋果、絲瓜、核桃、龜、甲魚、烏梅、杏餅、無花果。
2胃癌患者宜忌的飲食
(1)忌煙、酒。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
(3)忌霉變、污染、堅硬、粗糙、多纖維、油膩、粘滯不易消化食物。
(4)忌煎、炸、煙熏、腌制、生拌食物。
(5)忌暴飲暴食,硬撐硬塞。
此外,我們還給胃癌患者如下幾條建議:
(1)要保持心情舒暢和適量的運動,避免勞累過度及受涼。
(2)要注意定量、適量飲食,飲食宜清淡。
(3)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暢,并觀察有無黑便、血便,發生異常及時就醫。
(4)忌過甜食物攝入,發現有腹痛、反酸、惡心嘔吐時及時檢查及就醫。
(5)康復期期間病人要加強自我保健,每天可根據自身體力恢復情況適量安排鍛煉:散步、體操、太極拳、氣功等。
(6)盡可能抽出時間置身于大自然環境中,呼吸新鮮空氣,減少城市廢氣及噪音等不利因素對身體的影響。可適當的恢復工作,有助于重建生活規律,對性格和心理上會形成積極的影響,有利于身體的康復。
參考文獻
[1]孫孟里. 臨床營養學[M] .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3 :253
[2]吳海棠.胃癌病人的營養及飲食護理[J],家庭護士,
2008 , 6(6A) : 66
幽門螺旋桿菌在體內外適應能力極強,傳播能力不容低估,其傳播主要通過消化道,目前在全世界均有發病,在發達國家中成人感染率約50%,發展中國家則更高,是發病率較高的傳染病病原之一[2]。我科對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病人采用了相關的護理對策,對患者的痊愈及預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幽門螺旋桿菌的實驗室診斷方法
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傳統方法是用病理標本的直接鏡檢、微生物培養和尿素酶試驗等。現代方法是用免疫學技術檢測其抗原或抗體,以及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其核酸序列。根據所用的檢測材料不同,幽門螺旋桿菌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分為兩大類:①侵入性試驗:它以通過內窺鏡獲取胃粘膜組織作為試驗材料,進行微生物學培養、病理組織學檢測、快速尿酶試驗和基因診斷等;②非侵入性試驗:不需獲得胃粘膜組織,采用胃液、血清、唾液、糞便等標本,方法有糞便幽門螺旋桿菌抗原檢測、血清中幽門螺旋桿菌抗體檢測、尿素呼氣試驗和糞便及其他標本中幽門螺旋桿菌基因的測定。其中尿素呼氣試驗是利用讓患者口服同位素標記的尿素,以觀察胃中幽門螺旋桿菌分解尿素的能力,借此判斷患者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及其感染程度的一類試驗,被大家公認為極好的非侵入性試驗。
2試驗方法
在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中,根除率能達到80%以上的方案主要有兩種:①鉍鹽+抗生素聯合;②質子泵抑制劑(PPI)+抗生素聯合[3]。
含鉍制劑三聯療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副作用發生較高,其中以消化道癥狀較為常見,病人耐受性差。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用質子泵抑制劑結合兩種抗生素藥物短程三聯療法能有效治愈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腸道疾病。其中洛賽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LCA)為各國通用的療效較好的方案。克拉霉素是一種半合成廣譜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具有耐酸和能溶解于低HP胃液的優點,質子泵抑制劑洛賽克能抑制胃酸分泌而使胃液PH顯著提高,不利于幽門螺旋桿菌的生存并延緩胃排空,更有利于抗生素在胃內發揮作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洛賽克三聯療法顯示出良好的協同作用,具有療效高、安全、耐受性好的優點,對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和潰瘍愈合率高,副反應低[4]。
3護理
3.1消毒隔離
幽門螺旋桿菌的確切傳播途徑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其主要傳播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經過糞-口或口-口傳播,感染有家族聚集傾向[5]。飲用受污染的水、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與家人的密切接觸、共餐,幼兒園、學校里兒童、學生之間的接觸及吃路邊攤位的不潔食品等,均可引起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應向患者說明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是防止幽門螺旋桿菌傳播的重要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屬項目聯系國家具有傳染性,要給患者進行消毒隔離,指導患者如何預防幽門螺旋桿菌傳播或避免再感染,養成飯后便后洗手的習慣。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密切接觸者應進行分餐制,患者專用碗筷,餐具要做好消毒隔離,不可公用,減少傳播機會。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者不要親吻家人,注意防止幽門螺旋桿菌在家庭內傳播感染。
3.2用藥指導
指導患者正確遵醫囑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根治性治療,一般1個療程需1~2周,耐心指導患者按醫囑規則用藥,堅持按療程完成治療,并于療程完成后1個月后復查。幽門螺旋桿菌未轉陰性者再堅持治療。另外告之病人服用鉍劑時,會出現黑便,囑患者不必驚慌,如伴有其他不適癥狀,可隨時就診。抗生素必須定時服用,使血濃度保持高水平,從而達到殺菌效果。胃腸道副作用大的藥物可在餐后30min服用。盡量避免使用非甾體消炎藥物,以免影響觀察。
3.3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
醫囑依從性是指病人對醫生醫囑的依從和服從的程度。目前依從性已被提及影響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的首要因素。應告知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未根治,疾病將存在較高的復發率,而幽門螺旋桿菌根治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
4小結
幽門螺旋桿菌在我國感染率較高,它不僅與消化性潰瘍有關,且與慢性胃炎、胃癌、胃粘膜淋巴組織相關性淋巴病也有關[6]。醫護人員應讓患者了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病的關系、檢測手段、根治方法以及防止傳播措施等知識,促進患者配合根治,防止幽門螺旋桿菌傳播,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進一步融洽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 Hiyama T,Haruma K,Kitadai Y,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a comparision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out a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componet[J].J Gastroontcrol Hepatol,2001,16:734-739.
[2] 楊秀紅、張水英.君爾清三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療效觀察.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5,139:15076~15077.
[3] 吳軍華.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研究進展.基層醫學論壇,2007,11(9):834~835.
[4] 周慊.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療效觀察.醫學臨床研究,2006,23(2):265~266.
關鍵詞:中職;內科護理學;自學能力
目前,在護理一線工作的護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中職學校畢業的學生,只有符合中職護理教育特點和未來崗位需求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學生在護士資格證考試和未來就業方面需要重點學習的內容,且在各個考試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應該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
一、引導課前預習,擴充課堂容量
自學習慣的培養需要從指導學生課前預習開始。內科護理學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需要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知識,比如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等,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于提升內科護理學教學效果。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留給教師講解知識的時間太少。那么,學生的課前預習指導工作就顯得極其重要。教師在上課之前,需要將所講述的知識點和參考書目告知學生,讓學生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查找相關資料,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學生就很容易跟隨教師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二、結合授課內容,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內科護理學的教學內容繁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授課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比如,內科護理學中每個章節的概述都是對基礎內容進行回顧,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表格、圖形或模型來幫助學生進行復習與鞏固。再如,護理評估的內容可以采用情景教學、角色扮演等方式來進行教學。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比教師單純性地講解效果更好。又如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基本的癥狀和體征可以按照傳統方式進行講述,而每個疾病的教學可以采用PBL教學法進行。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教師先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資料的搜集、分析、總結,最后得出結論。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重視教師的形象
除了傳授知識,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自學指導,然后對課本中重點的知識進行講解,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有效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重點知識的講解,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學的方式來進行,并積極對學生進行指導。比如,教材中明確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對于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當學生掌握了知識點后,就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的形象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需要將自己最佳的狀態展示給學生,消除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的板書要優美,合理設計,充分借助彩色粉筆來進行板書的規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教師,對課堂充滿興趣,積極地進行學習和信息交流,提高教學效果。
四、重視課后復習,提高學生聯系知識能力
在中職內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應該具有結構性和比較性特征,且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內科護理學很多知識點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講解完某一知識點后進入課后復習環節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某些知識點主動聯系起來,然后認真對其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異同之處,找到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提升自身的知識聯系能力,進而提高自學能力,深入理解內科護理知識,熟練掌握護理技能。例如,在講解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其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緩解方式、心電圖改變、實驗室檢查等方面入手,對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進行對比,總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在講解完慢性腎小球腎炎后,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已學過的肝硬化伴血氨升高病人的飲食要求,其需要低蛋白飲食,且以植物蛋白為主。而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可知,慢性腎小球腎炎病人伴氨質血癥同樣要求低蛋白飲食,但選擇的卻是優質蛋白,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探究二者存在這一區別的原因。在講解完消化系統相關教學內容之后,讓學生自主分析慢性胃炎、肝硬化、肝性腦病、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在飲食護理原則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說明理由。通過運用以上方式,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將不斷鞏固并深入理解所學知識,自學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總之,根據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崗位的需求,中職學校對教學內容要進行不斷地更新和完善,改進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衛生職業技術人才。
作者:白潔 單位:晉中市衛生學校
參考文獻:
醫院醫生實習工作總結
本人是xx醫科大學臨床外科專業xx級的學生,在學校的組織安排下我來到xx人民醫院外科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充實而緊張的實習轉眼間就結束了,這次經歷可謂收獲頗豐,使自己對醫學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下面就是對實習的個人鑒定。
在進入icu前帶教師向我講解icu內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介紹icu環境,使我對監護室有所了解,工作起來得心應手。特別安排專科疾病知識講座,即對胸心外科常見病的介紹,使我對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認識,有利于術后監護。使我了解中心靜脈測壓的意義和重要性,實習它是直接反應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觀標準,指導補液速度和評估血容量。
在進入臨床實習后,我往往把學習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對理論學習和臨床思維的訓練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胸心外科病種多、手術多,我極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術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術、多練手作為實習的主要目的,手術后的病理生理會發生很大改變,我必須全面準確的綜合病史、體征、病情程度、手術方式等多方面考慮,方能準確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質,理解手術對患者的影響,制定正確的處理措施。
通過一個月的實習,使我對胸心外科術后監護有所了解,實習基本掌握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微量泵等的臨床應用和注意事項,并能獨立完成中心靜脈壓的檢測,氣管插管內吸痰,護理記錄單的書寫,出入量的總結等監護技能。
這次寶貴的實習對臨床經驗上十分欠缺的我來說就是雪中送炭,在實習過程中我保持謙虛、認真的學習態度,積極主動的學習。對從醫者整體素質也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為我以后的學習道路指明了方向。
醫院醫生實習工作總結
一轉眼,實習已經過去了很久了。自從來到了xxx醫院的xxx科室,我一直以來都在xxx領導的幫助下在xxx科室鍛煉并鉆研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工作中,我收獲了很多經驗,也對過去的一些不足進行了彌補。同時,跟著領導和前輩,我也吸收了很多他們豐富的工作技巧和經驗,更進一步的加強了自己。
總的來說,在這段實習中,我讓自己在工作中提升了很多,同時也收獲了很多關于社會、團隊已經生活中的知識和了解。現在,實習即將結束,我對自己在工作中的情況做總結如下:
一、思想和態度方面
作為一名實習醫生,我認為比起專業上的能力,我現在更需要的是在思想和態度方面加強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為病患服務治療,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但每個患者都不同,想要在工作中更好的照顧好所有的病人顯然需要的不僅僅是充分的專業能力就能做到的。
為了能更好的服務病人,在工作中也時常回去觀察那些前輩們會怎么去與患者溝通,用怎樣的技巧去幫助病人。盡管這些在過去我也有所了解,但想要充分的運用好,還是需要真正在工作中才能鍛煉自己。
二、專業能力的鍛煉
對于醫生來說,及時參加了工作,時時更新自己的專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更何況是我這樣的實習醫師。為了能在工作中更好的提升自己,我嚴格的鉆研專業方面的知識,并在工作中嚴格的按照執行標準進行工作,絕不在工作中犯下一絲一毫的馬虎和錯誤。
此外,我還在xxx領導的指點下充分的提升了自己在臨床方面的經驗,大大的加強了我在工作方面的綜合能力,并進一步的擴充了我對工作的了解。
三、工作方面
在工作中,我嚴格的按照醫院領導的指揮,并在工作中積極的改善自我、提升自我。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學,并結合實際鍛煉,更深刻的認識自己,在工作方面發揮自己的能力。
當然,在這份工作中最重要的還是要嚴謹和謹慎。在工作中我也時刻保持著自己的嚴謹和敬畏,絕對不在工作中擅自行動,嚴格的遵守一員規定。
從這次的實習來說,盡管非常的忙碌,但卻讓我見識了很多,也學習了很多。同時,我還在xxx科室中感受到了我們這一個集體的努力和積極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有更多的成長!
醫院醫生實習工作總結
醫生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做一名好的醫生必須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對病人負責,對疾病負責,是我們每一個臨床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在臨床學習中要學會做聰明的醫生,有自我保護意識,避免醫療糾紛,膽大心要細,耐心地為病人家屬講解病情的危重程度,這樣一來也能改善醫患關系,能更好地促進醫生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的交流。醫患關系很重要,只有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有利于疾病的轉歸,彼此應當“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疾病的難度,患者的焦急,醫生的盡力,都需要很好的交流與溝通。我們醫生應當把病人與疾病放在第一位,以治好疾病為目的,以減輕病人痛苦為原則,認真耐心地對待每一個病人及每一個疾病。
在醫院實習期間,我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體健康,疾病轉歸為目的,我嚴格遵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所有操作都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在骨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個科室里,我都是認真細心的做好各項工作,遵守無菌原則,執行查對制度,培養著良好的工作方式,這應該算的上是第四個收獲吧,雖不能說很大,卻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收獲。
關鍵詞:手術室職業危險因素防控措施
手術室護士必須接觸各種手術患者,要清洗、整理患者手術后的各種器械、敷料、儀器等,若自我防護措施不規范,不僅自身可能感染病原體,甚至發生交叉感染。為保障手術室護士身心健康,有效控制手術室職業危險因素,防止醫源叉感染,必須加強護士的教育培訓,認真執行規范的防護措施,才能有效預防與減少手術室相關職業性感染。
一、手術室常見的職業危險因素
1.1生物性危險因素生物性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結核等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而成為傳染源。手術室護士每天都要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手術配合過程中常使用銳利器械如刀、剪、針、骨鉤、鋸片等,因工作節奏快,傳遞器械頻繁,極易損傷自己或誤傷他人。污染的針或銳器刺傷是導致護理人員發生血源性傳播疾病最主要的職業因素。研究表明,約有11.7%手術室人員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觸。
1.2化學性危險因素手術室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有環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劑、甲醛等。這些常用的揮發性消毒劑對人體皮膚、黏膜、呼吸道、胃腸道、神經系統均有一定不良影響,可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接觸以上消毒劑,輕者刺激皮膚引起接觸性皮炎、過敏性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1.3物理性危險因素
1.3.1電離輻射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手術中攝片及電透直視下手術不斷開展,手術室人員接觸放射線的機會不斷增多。特別是骨科手術使用“C”型臂的頻率很高,長期小劑量接觸可導致局部皮膚變硬,乏力、頭痛、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經紊亂綜合征;長期照射,可致白細胞減少,機體抵抗力下降,嚴重可引起免疫系統疾病如白血病等,女性有月經失調,在妊娠時會引起自然流產、死胎、先天性畸形和發育障礙等。
1.3.2電器及銳器傷手術室用電設施及銳利器械很多,如操作不規范可能損傷自己或他人。
1.4環境因素
1.4.1噪聲污染安靜手術室內背景噪音約13dB。術中連續噪音來自麻醉呼吸機、吸引器及麻醉排污系統;間斷噪音來自多功能高頻電刀、麻醉報警及運用手術器械、物品及儀器移動聲等;室內人員的談話聲約為60dB。骨科手術還包括骨錘敲擊聲、電鋸、電鉆、磨鉆發出的噪音,長期接觸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人體判斷力和持續記憶力減退,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
1.4.2麻醉廢氣的污染主要是異氟醚、安氟醚,可從面罩活瓣、羅紋管等銜接處漏出污染手術室內空氣。長期接觸可導致麻醉廢氣在機體組織內逐漸蓄積而達到危害機體健康的濃度,并可產生慢性氟化物中毒和遺傳影響及其他影響如白細胞減少等。
1.4.3煙霧的危害煙霧中的漂浮顆粒含有炭化了的組織、血液成分和各種化學物質及氣體,可能含有一些可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如細菌和病毒。暴露于煙霧環境中的工作人員常主訴惡心、頭痛、眼睛和上呼吸道不適等。煙霧是否能直接導致人體發生腫瘤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1.4.4高濃度CO2據王娟報道,手術進行中手術室空氣中CO2濃度可達0.11%。CO2主要來自人體的呼吸和電刀的燒灼,當濃度達到0.1%時,空氣狀況開始惡化,出現不良氣味,人體會感覺不適。
1.5生理、心理危害
1.5.1生理危害由于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常處于被動,長時間站立,身體重力集中于下肢,久之容易導致下肢靜脈曲張、水腫。器械護士配合手術時常保持頸椎前屈位15~20度,連續站立時間約5~7h或更長時間,這種姿勢易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手術室工作近乎于一種靜態作業,即依靠肌肉等長性收縮維持。這種作業極易疲勞,局部肌肉乳酸堆積,造成肩周炎及腰肌勞損。手術室是一個全封閉的空間,空氣凈化需要層流來潔凈,長期空調制冷制熱保持恒溫可引起風濕、關節酸痛,封閉的手術間含氧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頭痛、頭暈、困乏等癥狀。
1.5.2社會心理危害手術室工作人員經常加班加點連續工作,長時間精神高度集中、緊張、超負荷工作以及長時間飲食不規律等,可造成身心疲憊,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精神緊張、焦慮煩躁、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手術室工作要求精準度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配合不同性格的醫生,絲毫不能出錯,導致護士心理壓力特別大,特別是新護士,可導致或誘發神經衰弱、慢性頭痛等。
二、防護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范術前應完善手術患者生化檢查,準確了解手術患者HBV及HIV等病毒攜帶情況,做好圍手術期的安全防護。
2.2化學性危害的防護對于戊二醛、骨水泥、甲醛等有害物品,必須戴上防護手套、防護目鏡等,操作完畢后應到空氣流通處深呼吸,加快氣體交換。
2.3物理性危害的防護骨科手術中要行X線透視的,上臺前必須穿好鉛衣,并在手術間安全的范圍內設置鉛屏風,妊娠期間避免接觸。定期維修電器,遵守用電原則,熟悉儀器的操作步驟,避免發生電擊或灼傷等。
2.4環境因素的防護手術室內應盡量減少躁音,保持手術室的安靜。手術間安裝空氣凈化裝置,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統,使用密閉性好的麻醉機,把泄漏量降致最低,術中使用負壓吸引隨時抽排廢氣。
2.5掌握正確的自我防護措施
2.5.1手衛生洗手是防止醫院院內感染傳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我科通過增強洗手意識,掌握“七步洗手法”,培養良好的洗手習慣,切斷了通過手傳播感染的途徑。
2.5.2戴口罩為防止交叉感染,需要遵循以下規程:每一臺手術更換新口罩;調整好口罩系帶;壓緊口罩上的密封條使口罩緊貼口鼻周圍;術中口罩如被血液、體液濺射污染應及時更換;口罩使用完后馬上按規范處理。從而降低由于口罩使用不當引起的交叉感染。:
2.5.3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手術室業務學習,手術中熟練配合,動作協調,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可使誤傷和污染的機會明顯減少,從而減少因技術生疏、動作不協調所致的損傷和感染。
2.6生理、心理健康的防護盡量減輕行為負荷,借助有效條件,節約體力和能量,改善工作條件,術中交替活動下肢,平時加強體育鍛煉,穿彈力襪可有效預防下肢靜脈曲張。護士長應合理安排和調整洗手護士和巡回護士的工作,避免長期做單一持續的工作。手術室工作者早餐應吃高熱量、營養豐富的固體食物,延長胃排空時間,針對大手術,應人性化地安排人員替換吃飯,避免饑餓工作,不利身體健康。手術室護士工作時間長,強度大,有時難以顧全家人,家人應給予充分理解與支持,護士自身也應學會正確調整心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總結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的醫療設備、醫藥用品的廣泛應用,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因素也在產生新的變化,只有不斷正確認識手術室工作環境中現存及潛在的職業危害因素,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加強防護意識,采取規范的防護措施,才能既有效保證護理工作質量,又維護了手術室護士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手術室護理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摘要】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逐漸轉化,健康教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鑒于消化系統疾病的傳染性大、病情復雜、病程慢性等特點,相關護理人員應該經常參加本專業的繼續教育和學術交流,多方位多渠道地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加強對心身疾病的重視和研究,盡快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傳統生物醫學治療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提高護理質量,加強護理安全,促進患者及時康復,提升護理工作的職業價值,保護護理和病患雙方的正當權益。
【關鍵詞】消化內科;護理;健康教育
0.前言
醫學的發展促進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的開展,護理工作不僅需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和要求,而且同時需要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舒適護理。醫療護理與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任何臨床活動甚至是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診療活動都帶有或多或少的風險,即指住院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醫療護理也與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關,特別是在與消化系統患者的接觸中了存在諸多危險因素,因為這一類疾病往往有一定的傳染性,病情較復雜,病程往往呈慢性特點,遷延時間較長,“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理護理中風險因素,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已成為消化內科護理所面臨的新課題。”[1]有鑒于此,提高護理工作的科技含量與護理質量,提高護理人員職業素質和健康教育水平,也就成為護理工作的必然要求與重要內容,對于保護護理和病患雙方的權益都有好處。
1.治療護理
1.1護理安全管理
護理安全是衡量護理服務的重要質量指標,它是指“在實施護理全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2]為了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對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對于消化內科護理來說,這一活動中存在著諸多風險因素,要將風險系數降到最低程度,必然要求增強護理風險意識,營造良好的護理風險管理氛圍;需要建立健全科學的護理安全體系和風險管理組織,加強監控特別是對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的管理,同時也需要加強護理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訓,規范護理行為,提高護理質量,確保臨床護理的安全,不斷提高病人的滿意度,也降低護理工作的風險。
1.2分類區別護理
要提高護理的質量,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文化程度、行為習慣、經濟條件、理解接受能力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給予區別對待。對于老年患者來說,理解能力、記憶力下降,對容易引起并發癥的注意事項可以采取多次口頭說導或是以書面形式表達。對于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等等患者的護理,則應從患者本身出發,本著為患者考慮的角度,也應選擇不同的護理行為,促進患者的治療。此外,醫療水平在不斷提高,纖維內鏡、放射介入等等新的醫學技術對消化科疾病的診治具有明顯重要作用,如果要保障對相關患者的護理質量,則必然要求工作人員能夠學習好相關知識及技術,熟悉操作,從而對患者給予預見性的觀察,預防或及早處理并發癥,確保患者安全。護理人員應嚴格規范個人護理行為,同時護理管理者也應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制訂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應用臨床護理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監控管理,努力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提高護理質量。
1.3 注重細節管理
加強護理安全,也需要在諸多細節上注意管理,比如給藥問題、壓瘡問題、各種引流管和深靜脈置管的管理問題。就給藥問題而言,護理工作中出現的給藥錯誤、給藥途徑錯誤、給藥時間錯誤、漏給藥等等問題是比較常見的,也是很危險的,如青霉素、頭孢類等的誤用而引起過敏反應,胃腸營養液、膀胱沖洗液等誤做靜脈注射用而引起不良反應等。相比較而言,消化內科用藥更為復雜,如嗎叮啉等藥物應飯前服用,泌特要飯后服用,奧克要睡前服用等等,給藥時間不對,就容易引起病人不適甚至嚴重的并發癥;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如果經常以施他寧、善寧、多巴胺等作為輸液用藥,容易引起外周靜脈、改變而導致藥物外滲、血壓過低等情況;而不按規定時間與劑量服用強心、激素、降血糖、降壓類的藥物,也極容易發生危險、加重病情;再者,病人做完介入治療后應禁口食與口服藥,倘若病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下藥物,是極容易導致腹痛出血等癥狀,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還可能會因為進食而刺激胰液分泌,從而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等等。
2.健康教育
在醫療過程中,如果護理工作在健康教育方面不能完全到位,而患者及其家屬對病人存在的潛在危險因素也不太了解,就極容易引發護理隱患。健康教育旨在通過教育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促進身心健康。目前,護理健康教育停留在舊的層面上,注重日常護理及治療工作,而忽視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有調查統計顯示,“社會上營養相關行業興起,而從亞健康轉為疾病時,尤其是在消化內科病房,目前臨床健康教育滿意率普遍低,住院患者對健康教育的知曉率僅為42.36%,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到位現象”。[3]隨著健康教育逐漸列入醫院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其效益正日益擴大,在消化內科病人中,針對年紀、文化程度等不同患者,通常采取口頭講解和文字卡片相結合、理解與講解相結合等方式,進行個人宣教、小組宣教或與患者座談來實施健康教育。
2.1重視醫患溝通,實施病情通告
護理工作應重視醫患溝通,針對患者心理,切實關心患者的需求,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有的放矢地加強人文關懷,自覺實施病情全面告知制度,向病人講解相關疾病的病因、誘因、臨床表現以及體征表現等等。通過這些教育,使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個大概了解,使之能正確描述自己的癥狀,又能消除其疑慮,恐懼等心理。比如消化系統心身疾病的病種和發病率居內科心身疾病的首位,消化系統心身疾病占本系統所有疾病的42%,主要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胰腺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等心身病癥。其中消化性潰瘍是指發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一般認為與胃酸分泌過多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且發病緩慢,病程長,極易復發。”[4]除了反流性食管炎、巨幼貧、膽系結石、顱內占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外,引發惡心嘔吐的,“尚有十二指腸潰瘍、糞石梗阻、肝功損害、腸系膜動脈缺血、急性闌尾炎、腹部術后和流行性出血熱(EHF)等”。[5]也有研究對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患者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抗抑郁藥,其中使用頻率高的藥物主要有黛力新137 例(69.19%),賽樂特32 例(16.16%),百優解19 例(9.60%),多慮平10 例(5.05%)。[6]
2.2 平衡患者心理,提高護理質量
住院患者多半可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影響了疾病的康復。臨床醫學證明,在治療過程中,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有助于提高治療質量,從而減少治療時間。因此,為提高護理效果,一方面,護理工作應著眼于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方便安全的治療環境,力求使病房有適中的溫度和充足的光線及清新的空氣,也可以在病房中種一些綠色植物,努力營造一個好的治療、休養環境,促進患者心情的良好與心態的積極;另一方面,工作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學會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并對患者不良情緒及時進行調節。一方面要主動同患者多交流,幫助他們了解病情,解除思想顧慮,樹立根除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站在患者角度考慮,對患者的詢問給予耐心、科學的解答,比如主動介紹有關靜注藥物和輸血等患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保持心理的平衡。
2.2加強飲食指導,注意生活健康
合理適當的飲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復,護理工作根據患者的具體特點,給予患者以科學的飲食建議和宣教,選用利于疾病康復而避免可能成為誘發因素的食物,不吃生、硬、過冷、過熱食物,以及含有人工添加劑的食品、劣質或過期食品等等。對于消化內科患者來說,如果健康教育措施不能完全到位,致使患者及其家屬對潛在危險因素缺乏了解,則更容易引發護理隱患。而經過專業營養學知識培訓的護理人員,則可以有效地與疾病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能夠科學地對患者進行人體營養狀況進行整體評估和對食品及配方進行營養評價,對患者的膳食給予科學的管理和指導,從而提供科學的營養建議,輔助醫生的治療方案,參與患者的治療,有效地幫助患者康復。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平時飲食應細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或軟質飲食為佳;禁忌油煎、辛辣、多油食物以及韭菜、芹菜、豆芽等粗纖維食物等。對于氣管食道瘺患者來說,如果進食大塊粘性食物則容易發生嗆咳窒息現象;對于消化性潰瘍患者來說,應注意飲食規律,避免茶、咖啡、酒的刺激,同時應努力消除緊張、焦慮等情緒。
此外,在護理過程中,也應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和休息。對于肝硬化代償期患者,為促進消化,應指導他們適當進行散步、練氣功、做體操等輕度體力活動;而對于失代償期患者,則應以臥床休息為主。消化內科患者易傳染,除了指導患者要注意日常生活健康,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之外,也要對患者進行衛生宣教,注意家庭內HD的傳染。
3.討論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逐漸轉化,與此相適應的心身醫學受到了廣泛重視,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的不斷開展起來,健康教育也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有調查統計顯示,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與中藥治療,培養患者的健康意識、健康行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復發率大大減少,效果良好,25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7.2,轉陰率為88.0%。[7]一般的護理工作模式沿襲傳統做法,多半將工作集中于日常護理及治療,忽視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而且從飲食狀況來看,健康指導也還多停留在流質、軟食等舊的層面上,專業營養指導比較缺乏,患者及家屬對專業的營養咨詢還存在較大需求。護理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護理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方面加強對護理工作的控制,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提高護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使護理工作者規范化、科學化,另一方面,提高護理質量,多方位多渠道地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護理人員職業素質,加強患者的舒適護理,有效幫助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住院患者的滿意率,進而提升護理工作的職業價值。
對于消化內科的護理工作來說,護理人員更應加強對心身疾病的重視和研究,盡快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因為對于心身疾病的治療,單純的傳統生物醫學方式一般療效不佳,必須輔以心理治療。以抑郁焦慮障礙與消化系統品質性疾病的共存為例來說,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相互競爭不斷加劇,就業壓力、家庭負擔與日俱增,而社會保障制度尚還有待完善,這諸多社會因素往往導致人們工作緊張程度日益提高,精神壓力隨之不斷加大,加之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等諸多自然因素的影響,我國近年來抑郁焦慮障礙的患病率逐漸升高。抑郁、焦慮障礙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但因為它常常與消化系統器質性疾病的某些癥狀共生共存而又常常被忽略和漏診,勢必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研究采用SPSS軟件,對消化內科4650例患者進行數據分析,“以4650 例就診者為基數,可計算出抑郁、焦慮、抑郁焦慮共病、抑郁焦慮任一診斷的現患率分別為34.7%、24.0%、6.6%、52.1%。無論是抑郁還是焦慮的診斷陽性率,均以功能性胃腸病最高,分別達到56.9%、39.6%、13.2%、83.3%。”[8]諸如此類的事實表明,消化內科護理工作應注意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礙因素,結合精神分析量表深入問診與護理。特別是在當下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正處在膳食與疾病模式發生轉折的時期,人們的生活態度與行為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對于自身健康給予了越來越多的注意,與營養相關的行業也蓬勃興起,在消化內科病房,為不斷提高臨床護理的滿意率,護理人員應該經常參加本專業的繼續教育和學術交流,及時了解本專業的最新技術與最新發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采取心身相結合進行護理,促進患者及時有效地康復。
參考文獻:
[1] 楊琳.消化內科護士護理風險因素與防范措施[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7):1226.
[2] 潘紹山,孫方敏,黃使振,主編.現代護理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49.
[3] 盛利華.臨床護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08,3(36):237-238.
[4] 劉國慶,李秀江.對某院200例消化性潰瘍的內科治療效果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5):184.
[5] 奉繼運.消化內科患者惡心嘔吐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0(22):94.
[6] 袁如珍,朱炳喜.消化內科住院患者抗抑郁藥的用藥情況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8(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