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4: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芍藥種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種子采收:芍藥采收過早種子不成熱,過晚種皮變黑、變硬不易出苗,采收后切勿曝曬種子使種皮變硬而影響出苗,如不能及時播種可沙藏保濕處理,但必須于發根前播種。
2、播種時間:芍藥須當年采種即及時播種,次年春天發芽率會大大降低,而且即使出苗,也會因幼苗根系不發達,難于抵抗春季的干旱而容易死亡。
3、種子處理:芍藥種子種皮雖較薄,較易吸水萌芽,但播種前若行種子處理則發芽更加整齊,發芽率大為提高,方法是用50℃溫水浸種24小時,取出后即播。
4、整地施肥:芍藥播種育苗用地要施足底肥,深翻整平若土壤較為濕潤適于播種,可直接做畦播種,若墑情較差,應充分灌水,然后再做畦播種,畦寬約50厘米,畦間距離30厘米。
5、播種方法:芍藥種子可點播、撤播、條播或穴播,播后用濕土覆蓋,厚度約2厘米,每畝用種點播約50千克、撒播約100千克,播種后蓋上地膜,于次年春天萌芽出土后撤去。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宿根花卉; 北方園林; 花卉應用; 相關問題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宿根花卉通常是指是指可以生活多年而沒有木質莖的植物。在房地產園林應用中宿根花卉因其具有適應性強、多年生長、花色豐富、栽培管理簡便、維護費用成本較低,形成的景觀比較自然等優點,逐漸被房地產開發商以及園林設計師、園林施工單位所認可和推廣。另外宿根花卉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優勢在于其綜合成本很低,對于追求景觀效果又得嚴控成本的房地產開發商來說宿根花卉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在北方常見的宿根花卉通常有白玉簪、紫萼、藍花鳶尾、德國鳶尾、萱草、金娃娃萱草、芍藥、蜀葵、黃菖蒲、金雞菊、八寶景天、玉帶草、金光菊、飛燕草、千屈菜、麥冬、荷蘭菊、地被菊、宿根天人菊、馬藺、美人蕉、紫花地丁、白三葉、二月蘭等。本文以榮獲2011年北京優質園林精品工程金獎的西山華府項目、以及其他幾個完成的房地產園林項目為研究對象,探討和研究了宿根花卉在北方園林中的應用現狀及在分別在設計、施工和養護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解決思路和方法。
1 設計方面的相關問題及分析
1.1 可用宿根花卉品種和貨源有限,設計變更較大設計師在設計中通常使用北京常用的幾類宿根花卉,造成景觀的普遍缺乏新穎和特色。而一些搭配較為豐富的種植設計,在現實施工過程中很多不常用的宿根花卉由于沒有普及或沒被廣泛推廣應用,導致買不到成品花卉或者數量不夠,最后只能進行設計變更換成常用的宿根種類。例如在億城西山華府施工工程中,由于工期要求緊,設計中大量使用莢果蕨以及礬根都無法找到充足的符合品質的貨源,最后只能換成普通的八寶景天和藍花鳶尾。不過新的宿根品種也在項目中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在億城西山公館的項目中設計了大量的藍色的德國國花矢車菊和白色、紫紅相間的南非萬壽菊、在半林蔭下種植了匍枝萎陵菜等,在頂秀美泉中曾大量使用玫紅的假龍頭和紫色、黃色地被菊,在密云的云湖度假村中大量使用了千屈菜和花葉蘆竹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所以設計師在考慮種植設計時應該綜合考慮景觀效果和施工資源等因素。
1.2 沒有考慮周全花卉種類的花期花色等生態性狀特征
每種宿根花卉都有屬于自己的生態特征以及花期,例如將不耐水濕的芍藥種在水邊或者坡度的低洼處,將喜陽的地被菊,金雞菊種在喬木下,或將玉簪布置在強光處,以及將矮生的常夏石竹布置在高大的黑心菊后等都是不合適的。在實際的項目中,發現色彩對比較大,有一定高度層次感以及不同花期的宿根搭配在一起可以有比較好的效果。例如在西山華府北區項目中把豎線條的花葉蘆竹種植在團狀的地被菊后形成的高低對比的景觀,再如在懷柔頂秀美泉項目中,把春季開黃花的金雞菊和夏秋開藍紫色花的荷蘭菊結合種植,形成春夏秋的景觀。另外,合理科學的把宿根花卉、一二年生花卉、灌木、草坪、以及觀賞草類、景石、園林小品等結合起來,在重要的景觀節點或者人流較大的主路,道路分叉口以及休閑區布置小塊或者部分的花境,更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3 過多追求層次,影響整體效果
有些種植設計旨在表現出色彩豐富、種類繁多,營造一種自然式花境的感覺,但在實際房地產園林的項目中,雖然設計師的思路是好的,但綠地的面積有限,使景觀的表現力不夠強烈,過多的追求層次感,實際效果常常適得其反,甚至造成雜亂無章的錯覺,并且給施工上增加一定的難度。建議通過選擇合適的主材,確定每一季有一個整體的色彩主調,減少不必要的層次,反而能營造出更強烈的色彩沖擊感和景觀效果。例如在龍湖在項目中使用整片的藍花鼠尾草制造了藍色花海的感覺;在億城西山公館項目中使用藍色的矢車菊、鳶尾布置在道路旁,并布置了大片的白色非洲萬壽菊和白晶,在售樓處前布置了整片的色彩艷麗的花環菊,以及在灌木前布置了整片的虞美人、常夏石竹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景觀口碑。
2 施工方面的相關問題及分析
施工過程是園林景觀質量把控以及表達設計意圖的最重要的環節,是將園林設計者的設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園林景觀的過程。下面是花卉種植施工中常見的幾類問題。
2.1 材料采購
材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種植景觀的的效果,選擇合適合理的苗源對保證景觀效果同時又控制好施工成本是十分重要的環節。一般裸根苗的價格相對便宜,但種植后需要更精細的養護和較長的緩苗時間;而使用盆苗價格相對較高些,但緩苗時間快,達到較好景觀效果的時間更短。在春季或者初秋可以使用長勢健壯的裸根苗,早春因為晝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裸根苗死苗,而晚秋種植裸根苗則會因為植株緩苗時間不夠,根系恢復不夠而在冬季被凍死,另外跟工期的緊迫和景觀要求也有關系。材料的選擇則是要注意植株的長勢和有無病蟲害,以及根系的生長情況。
2.2 花卉裝運,卸載
花卉的裝運,卸載是花卉施工中決定質量的十分重要的環節。尤其是花卉的夏季運輸,由于車內的空氣不流通,氣溫炎熱,長時間的壓貨或者運輸很容易造成花卉的失水萎蔫甚至損傷。所以花卉運輸一般在早上5、6點左右,當天運輸,當天種植。卸載也是十分需要注意的環節,首先是得快,當運輸車到達工地時必須立即組織工人進行卸車。其次卸車的過程需要穩,現場不能為圖省事,直接把筐里的花一下全部倒扣出來,容易導致直立型的花卉如假龍頭、荷蘭菊、千屈菜等花頭折斷甚至整株折斷。應該逐盆直立地擺放在種植區域,或者緩慢地傾倒出采用臥倒擺放的盆花,并盡快把花直立擺放。
3 養護方面的相關問題及分析
園林養護是在施工中和竣工后確保植物存活、美觀和維護景觀效果的保證。雖然說宿根花卉可以“一次栽植,多年應用”,但并不意味著其可以“一次栽植,多年不管”。控制水肥,及時修剪、防治病蟲害是宿根花卉養護的三個方面。宿根花卉對水肥的要求并不高,不宜過多的澆水施肥。在夏季高溫季節,或多日少雨的時間段,應該進行澆水灌溉。修剪不但能夠有效的控制植物的生長,保持植物的營養,增強通風性以避免病蟲害的發生,還能進行花期控制。通過修剪的方法控制花期的品種有:金雞菊、鼠尾草)等;對于病蟲害應該綜合防治,以防為主,有問題,及早發現和解決
4 結語
在北方園林中引進并使用更多的新品種,是需要政府、科研、設計單位以及花卉生產企業和施工企業共同推動的。總之,隨著“綠色奧運”和“生態型”“節約型”城市建設理念的提出,北方城市綠化美化工作越來越強調突出地方特色、維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節約管理成本。園林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廣和應用宿根花卉,是打造優秀園林,創造長期的景觀,節約成本,實現雙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燕. 園林花卉學[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關鍵詞:中藥材;黃芪;農藥殘留
基金項目: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中青年基金項目(2015GAAS26)
中圖分類號: R282.5 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8.031
黃芪,始載于《神農本草經》。《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規定,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我國作為中藥材生產大國,出口額僅占世界藥品銷量的1%,影響出口份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農藥殘留污染的問題[2]。近年來,黃芪獨特的藥用機理成為研究熱點,有關黃芪產品中農藥殘留及污染的安全性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1 黃芪中常用的農藥種類及污染狀況
黃芪多為散種,加之種植土壤受污染嚴重,導致黃芪農藥殘留問題突出,制約了黃芪產業的發展。黃芪中主要殘留的農藥為有機氯、有機磷類農藥[3]。我國雖加大了對中藥材高殘留、高毒農藥的監管力度,明令禁止使用一些高毒農藥[4],卻因其半衰期長、不易降解和代謝在環境介質、動植物組織中廣泛存在 [5,6]。加之我國農藥市場魚龍混雜,售賣假冒偽劣農藥情況普遍,從而延誤病蟲害的防治,增加了防治難度。為保產增收,特別在蟲害嚴重時期使用農藥濃度加倍,造成了黃芪中農藥殘留污染嚴重,并對周邊藥材產區環境造成一定污染,給黃芪生產帶來了持續性的危害。在黃芪生產的各個環節,例如,采收、加工、保存、運輸中,農藥污染也較為嚴重,尤其在農藥施用后不久就開始采收,或者在材炮制過程中加入含有較高農藥殘留的輔料;使用包裝、運輸過農藥的媒介物來包裝、運輸黃芪等。
2 黃芪中農藥殘留分析檢測現狀
檢測分析手段主要有氣相色譜(GC)、液相(LC)色譜及兩者與質譜(MS)聯用。苗水等[7]將黃芪經QuEChERS方法提取,氣質聯用同時定性、定量測定,表明238種農藥的回收率大多在70.0%~120.0%,相對標準偏差小于15%,檢測限大多低于0.01毫克/公斤,可用于黃芪樣品農藥多殘留的日常檢測。孟輝等[8]建立了黃芪中8種有機氯農藥殘留氣相色譜分析方法,該方法時間短,操作簡單,能滿足農藥殘留分析的要求。王均[9]建立了山藥、葛根、人參、半夏、柴胡、黨參等根莖類中藥材中27 種 OCPs 和 PPs 殘留量的GC檢測方法。
3 黃芪中農藥殘留脫除方法
除了常用的水洗法[10]、泡制法[11]、吸附法[12],近年來,對 SFE法[13]的研究逐漸增多。將待脫除農藥的樣品粉碎放入萃取池中,使CO2達到飽和狀態;優化脫除條件,加入凈化夾帶劑、農藥凈化劑,從而去除殘留的農藥。李歡欣等利用SFE法在15MPa、60℃ 的優化條件下去除黃芪中有機氯農藥,去除率87.6%,且黃芪中相關組分無顯著變化;萬紹輝等在當歸中使用此法,選定壓力15MPa,溫度60℃,萃取時間20分鐘時去除率為95.1%,同時當歸中阿魏酸等成分無顯著性變化;Ling借助SFE去除甘草、蒼術、芍藥、川芎和人參等中藥材的農藥殘留,萃取回收率均在80%以上。
亞臨界干洗脫除農殘技術:近年來,對此類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保持樣品外形及品質的同時,又能夠去除樣品表面殘存的農藥的亞臨界干洗脫除農殘技術,因研究時間較短,還不夠深入。
4 結語
中藥的農藥殘留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中醫藥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和國際化發展。黃芪種植過程中尚不能完全禁止農藥的使用。目前,雖探索出一些有效的農藥脫除方法,但因耗時長,成本高,脫除不完全,且可能會造成二次污染而未實現工業化使用,因此,還需要結合黃芪在種植、生長、采收的各個階段及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實際施用農藥的情況,確定檢測目標農藥,有針對性地建立黃芪中多類農藥同時檢測的方法,為制定黃芪農殘檢測的限量標準提供理論依據,為人們用藥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283-284.
[2]苗青,孔維軍,魏建和,等.中藥材中農藥殘留現狀及控制措施評析[J].農藥學學報,2012,14(04):363-370.
[3]佟鶴芳,薛健,吳曉波.中藥材農藥殘留檢測方法與標準研究[J].中國現代中藥,2011,13(06):49-54.
[4]傅巧真,路俊仙,王萌,等.中藥材農藥殘留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04):925-927.
[5]楊銀慧,豆小文,孔維軍,等.我國中藥材中農藥登記現狀及污染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24):4238-4245.
[6]秦雪梅,李震宇,孫海峰,等.我國黃芪藥材資源現狀與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 2013,38(19):3234-3238.
[7]苗水,郟征偉,毛秀紅,等.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同時測定黃芪中238種農藥殘留[J].中國藥學雜志,2012,47(04):303-
310.
[8]孟輝,劉晨明.中藥材黃芪中農藥殘留量檢測方法研究[J]. 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6(01):23-26.
[9]王均.進出口中藥材中多種農藥殘留的分析與測定[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3.
[10]傅巧真,管仁偉,顧正位,等.中藥材農藥殘留檢測與脫除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6):231-233.
[11]王博,郎朗,季宇彬.中藥材農藥殘留脫除技術研究進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6):26.
[12]魏艷彪,錢麗穎,李永鏗,等.大孔樹脂對吡蟲啉的吸附性能研究[J].食品工業,2011,(01):11-13.
[13]孔令軍, 張婭婷, 谷令彪,等. 中藥材農藥殘留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21):231-234.
關鍵詞:沙塵天氣;生態環境;氣候異常;退耕還林;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P425.5+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2-0039-03
1引言
阜新地區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沙塵天氣發生極為異常,見圖1。
20世紀60年代開始,平均38次,70年代32次、80年代35次、90年代23次、2000~2010年28次、2011~2015年平均22次。雖然近些年年均發生次數少于以往,特別是近幾年發生出現的次數有所減少,這一現象與現階段對環境的治理以及大力發展退耕還林、草有很大的關系。近些年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全國各地氣候變化異常,天氣變化的突變性較大,也致使了沙塵天氣的發生無規律可循,沙塵影響的范圍同樣無規律可循,而且影響越來越廣,直接加速了經濟損失,加深了社會影響。其原因主要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失衡,特別是地表干燥、松散的土地的破壞直接導致沙塵天氣的產生,再加上局地冷暖空氣的相遇或者強冷空氣與其共同作用。縱然氣候改變及天氣變化無規律可循,但是地表環境卻能夠人為決定,然而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和環境特點又不盡相同,沙塵天氣的形成原因和發生特點也都不相同。所以探索阜新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天氣變化特征來分析沙塵天氣的成因和特點,對提出具有地域性、科學性、可操作可行性的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意義。
2沙塵天氣概述及產生條件
沙塵天氣的形成機制十分復雜,它是干旱地區或半干旱地區特有的一種災害性天氣,是由局地的大風與下墊面共同作用結果產生的。在氣象學中,由于風力、能見度和影響的不同可分為浮塵、揚沙和沙塵暴3個不同等級的沙塵天氣。在風力較弱或者沒有風的時候,空中容易浮游著一些塵土或細沙,這些物質大多數是從較遠地區經過上層氣流的運動而過來的,也可能是在揚沙或者沙塵暴天氣出現后還未來得及下沉的物質,一般能見度又在10km以上時,稱之為浮塵。而在風力加大時,風可以將地表的沙土等物質帶入到空氣中,一般能見度在1~10km時,稱之為揚沙。當風力再度加大,使得地表大量的塵土卷入空氣中,空氣特別渾濁,一般能見度在1km以下時,稱之為沙塵暴。當沙塵天氣時,瞬時風速大于25m/s,風力在10級以上時,會使得能見度低于50m,如此強烈的沙塵暴破壞力極大,俗稱“黑風”。
地表存在大量的松散干燥的沙土,同時伴有持久強勁的大風,這樣才能形成沙塵暴或者揚沙天氣現象。而形成沙塵天氣的最主要驅動力就是強冷空氣,強冷空氣的存在使得空氣存在更大的氣壓梯度,從而形成更強勁的大風。而強勁的氣流運動同時也攜帶著地表上大量的松散干燥的沙塵流向空中,形成沙塵天氣,高度能達到1000~2500m,最高可達到2500~3000m,也極易形成霾天氣。
在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現象主要是特殊的地理地形環境和氣候條件共同作用導致的,阜新地區也是如此,它位于中緯度范圍,屬于干旱半干旱氣候類型,地表沙地較多,草地覆蓋稀少,大地多為旱作物,特別是春季回暖地面解凍時,平地上狂風起就容易形成沙塵天氣。
3阜新地區發生沙塵天氣的特征
阜新地處中國東北部,四季特點分明,雨熱同季,春秋季節較短,寒冷時期長,日照充足,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統計1981~2010年的氣象數據可知:最高極端氣溫為40.9℃,最低極端氣溫為-30.9℃,歷年平均氣溫為8.3℃;歷年地面最高溫度為68.8℃,≥10℃積溫為2596℃;無霜期為159d,年日照時數2709.6h,日照百分率62%。年平均降水量為476.6mm,全年降水日數平均為≥10.0mm14d,≥25.0mm4.7d,≥50.0mm1.1d。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春季占15.6%,夏季占66.8%,秋季占16%,冬季占1.5%。
D2是該地區30年各月平均降水、大風、蒸發示意圖。
阜新地區大風發生次數較多,歷年年平均發生21次,其中有58%發生在春季;歷年年平均風速為2.4m/s,其中最大風速可達到23m/s,而歷年8級以上大風年平均發生21次,其中最多的一年發生35次;而且春季發生時風速最大,平均風速為4.5m/s;春季蒸發量也較大,年蒸發量平均1604.4mm。主要是因為阜新獨特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和所在的地理位置,而且由于環境破壞導致的植被覆蓋率低、地表水土流失嚴重、緩沖區急劇減小等因素,使得大風天氣多見、春季蒸發量大,同時過度放牧、開荒等,形成了該地區干旱半干旱氣候,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由此可見,發生沙塵天氣的首要自然因素是特殊地理環境、平坦的地形、頻發的大風天氣、降水偏少以及氣溫偏高等。其次是人為因素的作用,也就是對下墊面性質的改變:森林植被、水土河道、生態環境的破壞,自然生態失去了保護和自我調節的作用。與此同時,全球性氣候變化也導致了本地區的異常氣候,使得厄爾尼諾現象連年發生,阜新地區連年大旱和暖冬,少雨少雪的干燥氣候都易于發生沙塵天氣。
4沙塵天氣的防治對策
4.1宏觀控制沙塵天氣產生
人為控制不能刻意改變天氣、氣候的條件和變化,只能通過分析其變化規律加以預測和影響,但是人為卻可以針對性控制沙化的土地,改變那片經不起半點過度破壞的地表環境。首先,仔細分析沙塵天氣產生的根本原因及發生時的氣候、環境特點,模擬建立與沙塵天氣產生相似的模型,并根據模型構建一套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分析檢測體系,增強對沙塵天氣預警及檢測,并提高其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廣泛運用大氣中的云水資源,開展就地人工增雨及時攔截當地水分的蒸發流失,化解地面干旱和地表沙化情況。
4.2科學性多措施防治
借鑒國內外治沙效果好的地方的經驗,并結合阜新地^情況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生態恢復治沙措施和政策,根據具體生長作物調整種植結構,采用不同播種期和不同成熟期作物套種、間作和留茬等方法,同時退耕還林、免耕、改善農機具等一系列措施共同實施。聯合政府多部門,興修水利,保護并擴建農田防護林,使工程措施和作物措施相互影響,提高防護能力,工程與生態并進實施,多作物、林、灌、草結合,對已經被破壞的地表進行封禁治理,生態修復,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沙化擴大。
4.3重點防治農牧重合區域
大力建造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因地制宜,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種草是較為普遍的防沙治沙方法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①它防風固沙能力顯著,2~3年即可達到35%以上的地表覆蓋度,且固沙作用即種即有效。②它能顯著地降低水土流失,保持較多的水資源,據資料表明,坡度在25°的草地能夠減少79%~90%的水土流失。③它對空氣有凈化作用,也能使生態環境得到美化,在一年時間內,1hm2草地能夠將900kg二氧化碳轉化成600kg氧氣。④它對土壤有高效的改良作用,可以改善土壤活力,增強土壤保肥性。例如紫花苜蓿,種植這種植物可以使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顯著增高,而且其前期經濟投入也較低,每畝平均在80~100元,產干草平均每年為500kg以上,受益長達5~8年,同時也可以加快畜牧業的發展,而將飼料配上打成漿的青草,也可喂食雞、鴨、鵝、羊、豬等家禽。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經濟型林-草間作,林苗生長初期可種植草發展畜牧經濟,當草退化后期,林苗已經長成并達到效益高峰期,產出量高,間作模式既能高效發展經濟,同時也能改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4.4退耕還林、林-果間作優化模式
保護生態環境,防沙固沙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退耕還林,同時為了在退耕還林中保持較高的經濟效益,就要實施一系列的林果間作模式。經過近些年的“阜新地區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增加林果間作范圍、優化結構模式分析”,已經在林果園立體間作模式優化結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達到了生態環境優化、經濟效益提高及社會效益完善。
4.4.1草-林果間作模式
在果園中間種不同的草類植物,如白三葉草、紫花苜蓿、黑麥草等草坪,此模式可結合飼養家畜、果樹擴穴、深翻壓綠肥或多種混合,形成一系列相關聯的經濟鏈,多產多得,同時也可對鮮草及時貯藏,對草籽深加工,或者加工草粉,都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4.4.2藥-林果間作模式
當果園中各果苗在幼齡林期,可以間作不同的中草藥種類植物,但要選擇那些相對根系比較淺的、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和肥料的、植株矮小的、具有較高經濟效益同時對果苗影響又小的物種,例如甘草、萬壽菊、柴胡、芍藥、山藥、金銀花、白術、北沙參、黃花、板藍根、桔梗、西紅花等,用以達到以藥養園的作用,經濟效益比較顯著。
4.4.3糧-林果間作模式
在低山丘陵和沙灘果園中最優選擇間種的優良作物是植株矮小、生育期短的雜豆類植物,如紅豆、豌豆、綠豆、小白豆、黑豆等。它們不但有固氮的功能,還能培肥土地,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4.4.4薯-林果間作模式
間種土豆、甘薯等薯類作物在幼齡林期的果園中也是很好的模式。這些薯類的生長特點是根系淺、需水量小、需肥量適中、生命力強、適應性強,即使在果樹長大遮蔽中,也不影響其塊莖的形成和生長。
4.5“帶杯造林”改善生態
為解決固沙而造林時,苗木的成活率是其中解決最困難的問題,為提高苗木成活率,多地均運用新型平衡根系輕基質無紡布容器育苗技術,用來培育帶有營養杯的輕基質苗木林種,實踐證明,其林苗的成活率高達95%以上,充分降低了成本,而且帶杯造林,不用人工剝杯,降低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同時較好地保存了杯內的殺蟲劑、珍珠巖、草木灰、長效復合肥等成分,這些成分能較好的保存水分,提高林苗的抗病、抗旱等能力,進一步保證了林苗的成活率,提高經濟效益。
5結論與建議
當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氣候條件也變化異常,都使得沙塵天氣越來越頻繁的出現,這已經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避免此類情況加劇,首先應該了解沙塵起源地區的環境特征、地貌特點等情況,并保護地表環境,也要熟悉沙塵移動的規則和特點,研究人為作用的影響并加以控制。其次要熟悉當地的氣候條件特征與產生沙塵天氣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機制,了解當地歷史氣候變化情況,分析變化規律。再綜合分析氣候變化規律和人為因素的相互聯系及對沙塵天氣的產生和土地沙化的作用,為綜合治理沙塵天氣提供科學依據。林業興則生態興,“十二五”期間阜新共完成造林面積35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近33%,森林總蓄積1065萬m2。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7級以上大風天數減少,城市空氣環境二級以上良好天數增多。可見,退耕還林還草、經濟林木與其他作物間作模式、共同發展農林牧及多舉措多方面共同實施是防止沙塵天氣產生的有效措施,它不僅能保護人們的自然和生活環境,還能改善氣候狀況,同時也能產生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葉篤正,丑紀范,劉紀遠,等.關于我國華北沙塵天氣的成因與治理對策[J].地理學報,2000,55(5):513~521.
[2]周國華.從史料看凌源旱澇災的變遷[J].遼寧氣象,1995(4).
【摘要】
目的分析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提出解決辦法。方法通過查閱有關中藥不良反應的文獻資料,總結、歸納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結果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是多方面、復雜的。主要表現為藥物因素、臨床使用環節及個體差異等方面。結論應正確認識中藥不良反應,加強監測和防治工作,加大中藥不良反應的基礎研究工作,以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
【關鍵詞】 中藥; 不良反應; 原因; 對策
中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人們長期與疾病斗爭的經驗總結。幾千年來,中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近年來關于中藥不良反應的文獻報道屢見不鮮,引起了人們對中藥安全性的擔憂,嚴重影響著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正確地看待中藥不良反應,為中藥制定科學合理的應用策略,已成為擺在中醫藥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緩的課題。為此,本文就目前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及對策等方面作一綜述。
1 中藥不良反應現狀
近年來,中藥不良反應報告的數量和涉及品種數量有增多的趨勢。據文獻報道,有學者對1980~1999年近20年中藥不良反應個案報道研究表明,除濫用、誤用、中毒的病例報告,共發生中藥不良反應2732 例,其中1980~1989 年發生不良反應280 例,涉及143個品種;1990~1999 年發生不良反應2452 例,涉及435 種藥物;在2732 例不良反應個案中,中藥注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1156 例,占總數的42%[1]。另外,據統計結果顯示,2001~2003 年中藥不良反應報告數量占不良反應報告總數的13.5%,其中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報告占中藥不良反應報告總數的77.2%。2001年涉及152個品種,2002年涉及320個品種,2003 年涉及663個品種[2]。同時,隨著中藥在世界應用的日益廣泛,中藥不良反應也越來越引起國際的關注。截止2004-05,世界衛生組織共收到有關中草藥的可疑不良反應報告就達11716份[3]。
2 中藥不良反應的類型
中藥不良反應常見類型為副作用和毒性反應。
副作用是在治療劑量內伴隨藥物療效而發生的一些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意外有害作用。主要表現為輕微頭昏、嗜睡、口干、乏力、食欲減退、胃腸道不適等癥狀。
毒性反應是指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異常和病理改變,甚至危及生命。臨床上可造成肝臟損害、腎臟損害,引起變態反應、過敏性休克和溶血反應等。表現在心血管系統為心悸、胸悶、心律失常等;在神經系統為眩暈、頭痛、驚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在消化系統為胃腸不適、惡心、嘔吐、腹瀉、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等;在造血系統為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泌尿系統為腎功能衰竭、尿路上皮癌等,其他系統亦可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3 中藥引起不良反應的原因
3.1 藥物因素
3.1.1 品種混淆由于歷史原因,中藥的品種繁多,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普遍。一種中藥來源不同,不僅所含化學成分及藥效有差異,而且毒性強弱也不相同。如同一味中藥“木通”,有“川木通”和“關木通”之分,前者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藤莖,主產于四川、貴州和湖南等地,毒副作用很小;而后者為馬兜鈴科植物,主產于東北三省,其內含有馬兜鈴酸A、B、D及其衍生物,可損傷腎小管及間質,長期服用甚至可致腎功能衰竭而死亡[4]。
3.1.2 藥物污染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由于較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機氯、有機磷等成分的農藥且含有鉛、鉻、砷等有害金屬的工業廢料、廢水、廢氣等對土壤、空氣等自然環境的污染愈加嚴重。這些污染源必然會對中藥種植造成影響,有的可能較長期殘留在被污染的環境和植物內。如屬有機氯類除蟲劑的666、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時間較長,據研究前者需3~10年,后者需4~30年。人一旦服用這樣的藥材,亦會導致蓄積性中毒,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
3.1.3 來源差異中藥因產地不同,生長環境和自然條件會影響藥材的質量。同一地區所產的藥物,也會因生長年限、采收季節不同而影響藥材中活性物質的含量。如烏頭含烏頭堿、中烏頭堿等有毒成分,對人體毒性很強,其含量多少是衡量烏頭毒性大小的主要依據,常因產地不同而含量差別很大。四川南川產的烏頭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肅的3.2倍[5]。又如芍藥在5,7,11月采集時其芍藥苷的含量分別為7.2%,3.3%,9.4%[6]。所以在用藥時,因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同應有所增減,以防藥效不達或用量過大而造成不良反應發生。
3.2 藥物使用
3.2.1 炮制不規范中藥經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提高藥效。因此,中藥在進入臨床使用和制劑投料前均應經過嚴格、規范地炮制。尤其是毒性藥物,如果未按要求進行加工和炮制,就會發生中毒。如川烏、草烏中的雙酯類生物堿,其致死量為3~4 mg。人口服0.2 mg即可中毒。經炮制后,雙酯類生物堿水解成毒性較小的苯甲酰烏頭胺,并進一步水解成烏頭胺,其毒性僅為雙酯類生物堿的1/2000。因此,含烏頭類的方劑需先煎、久煎,以降低其毒性。
3.2.2 長期服用中醫對于同一病證的治療講究守法不守方,即不是一個方子一成不變地長期服用,而是要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對藥量重新進行調整。很多中藥服用時間過久,容易出現依賴性和蓄積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壓、安神,但服用過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積中毒。
3.2.3 劑量不當每味中藥都有其限定用量,這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對中藥運用的經驗積累。劑量過小,血液濃度低,產生不了治療作用。劑量過大,生理活性強烈,必然產生毒副反應。如肉桂過量會發生血尿;巴豆常用量可通便去積,過量使用則水瀉不止,有生命危險。
3.2.4 配伍不當歷代醫藥學家在實踐中對中藥的毒副作用已有認識,將中藥毒性歸為“小毒、有毒、大毒、極毒”,總結出“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反”等中藥配伍理論來減少毒性,增強療效。中藥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中藥的使用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配伍得當,可使其相互協調、增強療效、降低毒性。如用“相制”的配伍方法降低毒副作用。如四逆湯,方劑中用甘草、干姜和附子配伍,就制約了附子的毒性。對某些相惡、相反的藥物要避免同時使用,否則會降低藥效或增加毒副作用。如黎蘆與人參同時使用,黎蘆的毒性就會超過它本身毒性的好幾倍,極易引起中毒。
3.2.5 劑型和給藥途徑的改變中藥在不同的劑型如湯、丸、散、酊、注射劑等中,所顯示的總體毒性也有所不同。故《本經》指出:“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備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中藥多為復方制劑,成分復雜,在其有效成分、藥理、毒理、療效等不甚明了的情況下,輕易改變劑型,尤其是在缺乏科學與有效的內在質量控制手段、制劑工藝尚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制成注射劑,極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例如雙黃連制劑,其各種口服制劑和外用制劑一般比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應,而其水針及粉針劑的不良反應報道較多,究其原因主要與中藥注射劑中藥物純度不夠,含有未除盡的雜質有關[5]。
3.2.6 藥不對證辨證施治是中醫藥的靈魂,藥證相符,才能起到治療作用;藥證不符,輕則與病無益,重則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如用黃連、黃芩、黃柏和大黃組成的復方來治療實熱型細菌感染,符合“熱者寒之”這一中醫基本治則,但同是細菌感染,若為虛寒證,還用此方治療,不僅療效不佳,還會出現中毒癥狀。可見如違反辨證論治原則,就能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3.2.7 煎服不合理中藥的煎煮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如先煎、后下、另煎、兌服等,均需嚴格執行,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如烏頭類藥物經久煎可破壞毒性成分,降低其毒性;若煎煮時間短,毒性成分不能有效破壞,用藥后易引起不良反應。另外,由于服用不當,也易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例如,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遠志、桔梗,均應在飯后服用,否則極易出現胃腸的不適反應;辛熱、大寒的藥在服藥溫度上應有所講究,前者宜冷服,后者宜熱服。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如不加以注意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本草文獻記載的荊芥忌魚鱉、薄荷忌蟹肉等。
3.2.8 不合理聯用中西藥合理的聯合應用,可起協同作用,提高療效,或減輕和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但若配伍不當,則可降低藥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例如,中藥朱砂、中成藥朱砂安神丸等均有鎮靜安神作用。西藥溴化鈉、溴化鉀、三溴合劑也有鎮靜安神作用,但若同時服用,朱砂中的硫化汞與溴化物反應,產生刺激性的溴化汞,可導致藥源性腸炎,出現腰痛、腹瀉、赤痢樣大便等。因此,中西藥的聯合應用,一定要充分了解合用中西藥物的化學成分及其理化性質,做到合理組方,優勢互補,才能達到安全有效的治療目的,絕不能機械地相加。
3.3 個體差異人體對藥物的反應常因個體差異而不同,如種族、性別、年齡、體重、遺傳、生理狀況等不同,對中藥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如小兒、老人、孕婦、乳母這一特殊人群,較成人更易發生不良反應。這是由于兒童因其發育尚未完全,對藥物的敏感性高;老年人因各系統生理機能活動的衰退,對藥物的反應性及藥物的體內代謝過程不同于青年,且多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障礙合并癥,用藥時同樣易致不良反應;對于孕期、經期婦女更要慎用中藥,以防不測。有些中藥成分可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所以要注意乳母用藥。另外敏感性體質及特異性遺傳患者,對藥物的反應性與常人不同,服藥時更易發生不良反應,其出現毒性與藥物的藥理毒性及用法用量無關,完全由患者本身體質所致。如中外聞名的治療外傷的云南白藥,臨床上就發生過在外敷刀傷時發生過敏性休克的危重病例[7]。
4 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的對策
4.1 加強質量管理和控制保證藥品質量是預防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基本條件。對于與藥品質量有關的各環節,都應嚴格地科學管理。首先,從發展中藥農業入手,對中藥材種子資源、種植環境、農藥使用和種植技術等進行嚴格控制和規范管理,建立中藥材種植的GAP基地,全面提高中藥材的品質,從根本上杜絕中藥品種混亂現象,減少種植過程的污染。其次,在生產過程中也必須按照GMP的要求,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以確保中藥及其制劑的質量。特別對于中藥注射劑,要加強中藥注射劑有效成分和提取工藝的研究,盡可能去粗取精;加強中藥注射劑制備工藝條件的控制,減少不同批次、不同廠家生產的同種注射劑的差異;加強中藥注射劑生產環境的控制和先進設備的運用,避免由于制備過程的污染而引起不良反應;加強中藥注射劑質量標準的研究,以保證制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在藥品的流通領域,嚴格按照GSP的要求對藥品經營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保證提供優質的藥品。
4.2 加大中藥安全知識宣傳針對目前人們對中藥安全性認識的不足甚至是片面認識,應進一步加強宣傳,使人們能全面客觀地看待中藥安全性問題。大眾媒體要正確認識中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中藥不良反應的科普工作,進行科學宣傳,防止誤導。既要禁止違反科學原則、夸大療效、隱瞞毒性及不良反應的錯誤宣傳,也要防止片面夸大中藥不良反應的情況。教育群眾改變“中藥安全無毒”的觀念,正確認識中藥的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的并存。提倡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中藥,避免不辨證使用中藥、超量使用中藥、隨意延長療程等現象的出現。
4.3 完善中藥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建立中藥的不良反應報告、統計制度,完善行政管理體系,頒布有關政策、法規及技術要求,促進相關法規和制度的貫徹和實施。尤其要進一步完善中藥不良反應的報告制度,通過對臨床醫師、藥師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中藥不良反應報告的數量和質量。建立中藥不良反應數據庫,滿足國內外對中藥不良反應的信息需求,指導臨床安全合理應用中藥,為開展中藥不良反應的流行病學研究和中藥毒理學研究提供線索。在中藥生產企業中做好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上報的組織引導工作,企業應有責任向醫師、藥師和患者提供其必須知道的藥物安全性資料,并合法地、合理地、忠實地、結合實際地報道藥物的不良反應。另外,制藥企業還應密切跟蹤藥品的生產過程與上市后的使用動態,加強對藥品不良反應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掌握第一手調查資料,盡可能地減少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對于中藥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建立快速反應、緊急處理預案,并建立嚴重病例報告追蹤調查制度。對中藥嚴重不良反應的關聯性進行分析評價時,必要時應追蹤原始病案、藥品生產廠家、批號及原料藥的產地、采集、加工、炮制與制劑的工藝方法等。對于中藥新藥,由于上市前試驗的局限性,一些少見、罕見和非預期的不良反應通過中藥上市前的安全性評價很難發現。因此,結合中藥的特點,建立新藥早期預警系統和加大宣傳以提醒患者合理用藥,利用處方事件監測和醫院集中監測等其他監測方法,通過加強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工作更有利于發現藥品在廣泛范圍內使用的安全性問題,更符合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和評價的特點[2]。
4.4 科學合理用藥中醫理論認為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中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治病投藥必須按照中醫理論和辨證論治的原則,要因人、因時、因地、因病而異,辨證處方選藥配伍,隨證加減。具體用藥過程中,首先要針對病情選擇適當的用藥時間和療程,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防止因藥物蓄積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尤其是有毒中藥或者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藥不宜久服。其次,應注意正確的使用方法,對中藥飲片嚴格按照先煎、后下等原則使用,特別對一些指明含毒性成分的中藥,一定按規定炮制應用。另外要根據病情的緩急、用藥目的以及藥物的性質,選擇適當的給藥途徑和用藥方案,原則上是口服有效則不考慮注射方法。對于中藥注射劑在靜脈給藥時,應注意不應與其他藥品混合,以免化學成分的改變導致過敏反應的發生;用藥時按一定比例稀釋并且嚴格控制滴速;滴注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做好搶救準備。
4.5 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的研究
4.5.1 加強中藥物質基礎的研究中藥多是復方,組成復方的每一味藥中又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中藥的療效是藥物多層次多靶點產生的綜合作用,從而造成了產生不良反應的復雜性。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相關分析儀器及分析技術的日益成熟,特別是氣相、高效液相色譜、氣質聯用、液質聯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分析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中藥不良反應物質基礎的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只有加強對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搞清有效成分、無效雜質、毒性成分,才能根據發生不良反應的成分,采取相應的措施,若引起不良反應的為無效成分,可在制劑過程中除去達到減毒的目的。若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則應研究其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理,通過控制劑量、療程、修改適應證,或改進工藝等方法避免或減少不良反應。
4.5.2 加強中藥毒理學的研究中藥毒理學是一門在傳統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由中藥學、毒理學和毒代動力學等多學科交叉而成的學科。目前,中藥毒理學主要偏重于定性的毒性評價和病理描述,對闡明藥物的毒性發生機制、毒副作用在服藥者中發生率的個體差異等方面研究不多。對有毒中藥及其成分的含量控制和“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深度不夠。對有毒中藥所特有的炮制和復方配伍所引起的減毒增效作用機理和限量標準缺乏深入研究,尤其缺乏評價中藥毒性級別的客觀實驗數據和中藥安全性的規范化評價標準。因此,對中藥安全性評價的研究應提到相當的高度予以重視。應用日益成熟的中藥血清藥理學、毒代動力學、分子生物學等方法開展中藥毒理學的研究[8]。對一些劇毒中草藥不僅要測出單次給藥的毒性劑量,還要了解長期連續給藥產生毒性作用的劑量。要利用現代藥理、毒理學的方法對有毒中藥進行實驗研究,確定治療量與中毒量之間的關系、急性中毒的劑量、慢性中毒的主要癥狀和靶器官、中毒機理和解救的方法,為臨床用藥的安全性監護和藥物的毒性防治提供依據,使安全用藥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9]。
4.5.3 加強中西藥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中西藥合用在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中所發生的藥動學變化,提供更多的資料給臨床,從而減少中西藥合用帶來的不良反應。
5 小結
對中藥不良反應應該持有辨證的觀點。既要正視中藥不良反應的客觀事實,又要對其進行冷靜地分析,防止夸大其辭或無科學數據論證的不實宣傳和誤導。積極探求中藥不良反應研究思路,制定有效的有毒中藥制用規則,建立可靠的中藥不良反應評價體系,使中藥真正成為“安全、有效”的藥品,造福全人類。
【參考文獻】
[1] 呂慶麗,方娟娟.近20年中藥不良反應個案報道調查[J].藥品不良反應雜志,2001,1:18.
[2] 張 力,楊曉暉,曹立亞,等.關于我國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現狀和發展的思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7):584.
[3] 梅全喜,曾聰彥.對中藥安全性問題的探討[J].中國藥房,2007,18(12):882.
[4] 原思通.對“中藥中毒病例攀升”問題的思考[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0):581.
[5] 呂維紅.中藥不良反應原因分析[J].疑難病雜志,2006,5(4):316.
[6] 杜利芳,李引紅.中藥不良反應產生的因素[J].醫藥導報,2004,2(12):976.
[7] 王海廷.云南白藥粉外用導致過敏反應1例[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3):664.
[8] 笪紅遠.中藥毒理學研究進展[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5,2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