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9: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元節詩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重陽節活動方案: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重陽節主題聯誼會
一、活動主題說明
活動主題: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一珍重陽節主題聯誼會
備選主題:
九九重陽節,康圣一日游
人間百善孝為先,九九重陽享健康
活動目的:
1、重陽節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又是老人節,是我們以情感紐帶維護和開發顧客的最好時機。借助節日機會,把握合理主題,聯絡感情,促進銷量;
2、通過在聯誼會現場刻畫美滿的生活片段,引發到會者對美好生活的眷戀,從而喚起其對健康的足夠重視。
3、企業形象塑造,提升企業形象,推動顧客升級。
二、活動時間
10月26日之前(10月26日重陽節)
三、邀約對象
主要邀約子女不在身邊的顧客。顧客對我們的員工過節期間不忘與他們團聚這份情誼的感激和珍惜,會成為影響他們現場購買的重要因素。
四、活動重點環節、賣點及亮點
1、根據重陽節有郊游的習俗,各地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旅游營銷。建議上午安排健康知識講座大課堂,講課賣貨;中午免費午餐,下午參觀旅游景點。(九九重陽自古有郊游、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習俗)
2、到會的每位顧客贈送精美的小禮品一份。
3、顧客與員工共飲茶或酒;
4、吃重陽糕或蛋糕;
5、現場促銷政策非常優厚;(敬老套餐各公司自定)
6、購貨顧客均可參與現場抽獎。
7、詩詞游戲;(有獎問答)
五、相關道具、會場布置
1、在原開會條幅的基礎上,會場懸掛中秋節條幅:
九九重陽享健康,人間百善孝為先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一珍健康天下父母
六、活動流程
開場前:循環播放《開場短片》
8:30-8:50:主持人上場,介紹活動主題,介紹重陽節的傳說、來歷
8:50-8:55:共飲酒或茶
8:55-9:00:員工表演
9:00-9:20:詩詞游戲
9:20-9:35放映《核酸專題片》
9:35-9:45:播放《媒體證明》短片(任選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時空連線其一)
9:45-9:50:保健操(讓老年朋友活動一下筋骨)
9:50-10:00:播放《老顧客訪談》短片
10:00-10:15:吃重陽糕或蛋糕
10:15-10:20:主持人宣布促銷政策
10:2011:30檢測、促銷、抽獎、頒獎
七、抽獎獎項設置
各地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顧客的需求情況,自行設計抽獎獎品。可以是公司的產品,也可以是日常實用的產品。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顧客的購買率和宣傳公司的新產品。
八、活動注意事項
1、工作人員統一工裝。
2、會議過程,有空位置員工穿插就座,其余人員整齊站立會場兩側,積極鼓掌,制造場效。
3、帶掌由各店長和各地區經理負責。
4、會議期間,員工不得隨意出入會場及在會場內不得隨意走動。
20xx大學生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喜樂元宵燈謎會
一、活動背景: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元宵節是春節之后第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人們有吃元宵,賞花燈,舞龍等習俗。而在古代,猜燈謎則是元宵節不可或缺的一個娛樂項目。20xx年的正月十五,是自xxx文學社和藍墨雜志工作室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元宵節,在此特與古風部全體成員一起以“猜燈謎”的形式共同度過這個隆重美好的元宵節。
二、活動目的:為了推進文學社不斷成長,形成一個良好的管理運行模式和活動氛圍,加深成員間的感情交流和知識性探討,增強社員的團隊意識,特在此元宵佳節策劃開展“喜樂元宵燈謎會”
三、活動時間:20xx年2月5日晚8點
四、活動地點:
五、開展形式:集體競猜
六、活動內容:
(1)、前期準備工作:安排2-3名工作人員搜集各類型元宵節燈謎,并進行整理篩選。
安排人員:xx,xx,xxx
(2)、活動進行階段:2月5日晚8點整在古風部開展,由部長清點到場人數。準備工作就續后,由活動主考官白羽有秩序地揭示謎面,其他人猜。整個過程要維持一個良好的秩序,故意搗亂者將被禁止發言。落小楓負責維持活動秩序。
(3)、活動后續階段:活動結束后,此次活動的所有謎面和謎底,和本次活動的總結語將在收文號發表,并附帶在本次活動中積極配合,文明發言,帶動氣氛的成員名單。
七、在此元宵佳節,我們也真誠向全體成員征集關于“元宵節”的原創詩詞或對聯。有興趣者請在收文號內,本日志下跟帖留言。我們將選出優秀的作品發表在藍墨網站內。
八、預祝xxx文學社全體成員元宵節快樂!祝本次活動能夠圓滿成功!
九、本活動策劃最終歸屬權歸xxx文學社所有。
20xx大學生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一、設計考慮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隨同大家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在主題活動中,經過查詢、欣賞、學習和扮演等不一樣方式的活動,大學生不只能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習俗習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能夠經過本身的參加和體現,進一步取得對節日氣氛的體會,獲取多方面的經歷:
①陰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
②元宵節有很多傳說、故事、兒歌。
③元宵節有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劃旱船等豐厚的習俗習氣。
④“元宵”標志著“團圓”,它有不一樣的品種和滋味。
⑤元宵節有各種各樣的花燈,給大家帶來了喜氣和歡喜。
二、各年齡段主題活動方針
小班首要方針
(1)曉得元宵節是團圓的節日,開始了解元宵節大家的活動和格外的食物——元宵;
(2)愉快地參加元宵節各種活動,感觸節日的高興氣氛。
中班首要方針
(1)曉得陰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玩燈、賞燈、吃元宵、劃旱船等);
(2)感觸與家長、老師、小朋友一同玩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的高興
大班首要方針
(1)嘗試經過多種路徑取得元宵節的相關經歷,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習氣;
(2) 積極參加“鬧元宵”的預備和慶祝作業,在和老師、火伴一同過節的過程中,進一步感觸團圓的含義
三、活動施行概略
活動稱號:歡歡喜喜鬧元宵(賞燈、猜燈謎)
組織方式:
活動時間:20xx年3月5日下午 小班15:40、中班15:55、大班16:10
活動預備:校內展出各種各樣的花燈和燈謎、各種小禮物
活動主張:
1.欣賞花燈展,賞識花燈的外形、顏色、圖畫。
2.溝通對燈謎的認知經歷,豐厚對燈謎由來、品種和構造的認識。
3.積極參加賞燈猜謎活動,老師對優勝者給予恰當的獎賞。
四、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1)師幼共同安置“秀麗的花燈展”,懸掛兒童購買或參加克己的花燈;
(2)搜集兒童在節日中賞燈、玩燈的相片,安置主題墻飾;
(3)在家長園地貼出“致家長的信”,介紹主題活動的設想和配合事項。
校內大環境
(1)校內大廳懸掛老師、兒童與家長共同搜集和制造的各式花燈,花燈下懸掛各種燈謎;
(2)宣揚展板:展開元宵節活動的計劃及需求。
補白:對于元宵節的知識。
元宵節是每年的陰歷正月十五,又稱“燈節”、“上元節”。上元,富含“新的一年首次月圓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每當上元,民間有張燈欣賞的習俗。元宵之夜,小孩子們紛紛拎著燈籠,四處游走游玩。元宵佳節,不少地方都要舉行彩燈展、花燈會。元宵的燈,有掛花燈、滾龍燈、迎轎燈、走馬燈、放水燈、展冰燈……像北京的宮燈、天津的寶蓮燈、上海的金龍戲珠燈、東北的冰燈,都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和共同的藝術風格。
曩昔燈內點蠟燭,如今用電,使燈更加奇幻多姿,五光十色。元宵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和節目,如: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餡做成的,它標志著全家團圓和睦、日子幸福香甜。
20xx大學生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豐富大學生文化生活,活躍節日氣氛,展現讀者風采,以增強圖書館與讀者的凝聚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讀者歡度一個溫馨、愉悅、寬松的元宵佳節,經研究,決定組織一次“鬧元宵•猜謎語”文化活動,擬訂活動方案如下:
一、活動主題:鬧元宵•猜謎語
二、活動時間:20xx年x月x日(農歷正月十五)上午09:30——10:30
三、活動地點:圖書館二樓閱覽部
四、活動準備:
1、2月14日前,辦公室負責收集各種燈謎,準備獎勵讀者的圖書,讀者通知。
2、場地布置:2月13日,辦公室協助閱覽部,在閱覽室四周拉上紅絲帶,將謎語吊在上面;活動期間播放節日音樂,渲染氣氛。
3、2月14日上午,辦公室負責組織猜謎活動,包括謎底核對、獎品發放及宣傳拍攝等;閱覽部、外借部負責維持活動期間的秩序。
五、活動規則:
1、猜謎現場,猜謎者每人每次只限猜一條謎語,不限次數,多猜多贈。
2、謎底猜出后,猜謎者只需把謎面號記住,到謎底核對處核對答案,確認無誤后,由工作人員發放贈書卡,憑此卡取下謎面,到贈書處領取贈書。
3、每張贈書卡贈書一冊。
4、請讀者文明猜謎,遵守規則。
六、活動注意事項:
1、猜謎要有秩序,不要大聲喧嘩。
2、謎底猜出后,讀者只需把謎面題號記住,到指定兌獎處核對答案,不能將謎面取下。
“民間歌謠是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屬于民間文學中可以歌唱和吟誦的韻文部分。”[1]京族歌謠作為京族民眾言情達意的工具,內容豐富,風格樸素清新,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種類多樣,有生活歌《十難歌》、《左除右扣兩手空》、《季節歌》、《盤問歌》、《守家規》《一日三餐粥稀飯》等,反映京族民眾日常勞動生活和家庭狀況,題材廣泛,富有現實主義精神,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有情歌《千里江山千里念》、《月兒你還等誰》、《哥想唱歌請過來》、《高山滴水》、《什么山上成雙飛》、《久不見情更深》、《十言歌》、《追風箏》、《清水浸禾根》、《船雖遠心相連》等,抒發京族青年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懷,表現了他們對純正愛情、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封建道德的不滿與反抗精神;有儀式歌,主要以唱哈詞[2]和婚禮歌為主,唱哈詞有《德圣公》、《明月》、《京族結義歌》、《千里念》、《月下誰頂燈》等,是在哈節時唱給神聽的歌。婚禮歌如《辭行歌》、《感恩歌》、《送新娘歌》、《拜堂歌》、《謝檳榔歌》、《結義歌》等,是婚娶過程中所唱的歌,在歌聲中對京族青年人寄托以親密團結、勤勞孝順而振興家業的厚望;有兒歌《螺兒甜》、《白鶴歌》、《月亮公公》、《七月思》、《探親歌》等,大都反映兒童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有民間敘事詩《琴仙》、《劉平楊禮》、《宋珍和陳》(亦稱《宋珍歌》)、《十三哥賣鬼》等,用敘事長歌的形式講述著主人公的坎坷經歷,故事曲折動人,扣人心弦;還有海歌,如《搖籃曲》、《問月歌》、《思鄉情》、《神仙也難猜》、《海上錢銀取不盡》、《海闊天空》等,反映了京族的海洋生活內容,是京族歌謠中最為獨特的部分,具有著濃郁的海洋氣息。
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它是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做接力棒似的縱向的過程。京族民歌作為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進行教育傳承的過程中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傳承機制。筆者在京族三島進行的多次實地調研中發現,京族民歌的教育傳承中存在著多種教育傳承途徑,包括家庭教育傳承、學校教育傳承和社會教育傳承途徑等多種教育傳承方式。其中社會教育傳承是該地區最為典型和最為有效的傳承途徑。
所謂社會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旨在提高社區全體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區域機構及建設、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發展的教育活動。”[3]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區教育。在京族民歌的教育傳承中,社會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有關社會教育傳承京族民歌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日常生活中的傳承
社會傳承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傳承,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甚至可能是全民參與的傳承。京族民歌是京族社區民眾集體創造和發展出來的,蘊含著京族社區深厚的歷史記憶和民眾的智慧與情感,是民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必將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
京族是一個海洋民族,主要從事漁業生產,使用漁船、竹筏等在海上勞動,便創造了“海歌”,而“海歌”變成了京族人在海上勞作時必不可少的東西,疲憊時總會唱上幾首,以緩解此時此刻的疲勞。如《搖船曲》:
艄公啊!
你睡我搖,我睡你搖。
桅高帆穩。錨重纜韌。
艄公啊!
吃一碗怎能飽?
船搖一櫓怎能趕別人?
腳不跺馬步船不快,
腳跺太大力怕船脫?。
自己掌舵又拉帆繩,
獨自駕船直了又橫,
姑娘為什么不來幫情人?[4]
同時,民歌也是京族人日常娛樂的方式之一,作為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歌圩作為人們精神宣泄的場所,自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當歌圩的時候總會有許多民歌愛好者相聚在此,對歌吟唱。
可見,京族民歌是京族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常生活為京族民間文學提供了傳承土壤。
二、傳統節慶活動中的傳承
民族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傳統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載體,是該民族獨特文化的表達方式,也是開展傳統文化的集中展演。京族民歌作為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傳統節日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和傳承。
京族有眾多的傳統節日,如哈節、中元節、春節、清明節等,其中“哈節”是京族最重要的也是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是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京族民族間文學在社會傳承中最為集中的展演場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京族各村落中,其舉辦日期由于各地京族遷到中國定居的日期不同而各不相同,萬尾、巫頭兩島是在農歷六月初十(2015年巫頭哈節舉辦日期為八月初一),山心島在農歷八月初十,紅坎村則在農歷正月十五,各地都建有專門用于哈節活動的建筑――哈亭,舉辦時間一般為三到五天,整個節日的過程分為“迎神――祭神――入戲聽哈――送神”四個部分。在“入戲聽哈”的環節中,“哈妹”要在哈亭內唱祭祖娛神之歌――“哈歌”,也叫“唱哈詞”。 “哈妹”所唱的“唱哈詞”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1)民間宗教信仰,目的在于借助神靈來對族人進行道德規范教育;(2)京族各種故事傳說(民間敘事詩),如《琴仙》、《宋珍陳》等;(3)漢族古典詩詞,主要是敘事詩和抒情詩,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都譯成京語用京曲演唱;(4)哲理詩和抒情詩;(5)情歌。除了哈妹在哈亭里唱哈之外,京族男女還在哈亭外自由對唱京族的民間歌謠,大致有京族時政歌、生產歌、情歌、兒歌等。這些無論是演唱場合、曲調、歌詞內容,還是對唱者和聽唱者的要求都相對自由隨意,主要反映京族人現實的生產、生活狀況,同時也是當地人抒感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見,通過“哈節”的舉辦,京族民歌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同時也進一步弘揚了京族的傳統文化。
三、社區研究機構倡導下的傳承
在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傳承的諸多途徑中,通過社區研究機構倡導下的傳承更具直接性和目的性,它是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文化的生力軍,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理論與方法的基地。走訪中我們發現,京族地區民間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自發對民眾進行相關本民族文化、語言等的培訓和傳承,有效地傳承了京族民歌,如“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在蘇維芳老人的帶領下,以“喃字”為突破口,不僅搜集、整理并先后出版了《京族字喃史歌集》、《京族哈節與文獻匯編》、《京族哈節》、《京族史歌》、《京族哈節唱詞》、《京族傳統敘事歌集》、《京族喃字字典》等多部涉及京族民歌的書籍,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傳承這一傳統文化,對京族民族文化進行了固態保存,讓京族民歌的傳承有了可供參考的第一手資料;而且通過開班各種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京族民間人才,為京族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提供給人才資源,極大地促進了京族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四、現代媒體傳承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封閉式的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機制已經被打破,電視、網絡、報紙等大眾媒介在民族文化傳承不和或缺的方式,成為社會教育傳承的新生力量。“教育是施教者傳播有益于其生存與發展的有用信息;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而大眾傳媒的媒介屬性和功能,信息化社會的受眾特征也就使得大眾傳媒必然成為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一名特殊‘教育者’。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必然,也是傳播主體在大眾傳播實踐中的必要的角色認知。”[5]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大眾媒介的“受教者”。
媒體對京族民間文學的宣傳是一種新的趨勢,表現在宣傳網站的建設,如“防城港市新聞網”[6]專門開設“文化”專欄,在每年的哈節前后都要對哈節進行詳細的宣傳與報道;拍攝電視劇,由王靜導演的《金灘有緣》[7]于2000年在大陸上映,此部電視劇是由京族當地文人莫振芳、蘇虎棠擔任編劇,講述了一段在京島上所發生的故事。如劇中多次播放京族民歌《今生有緣在京島》:“風吹吹,浪搖搖,月光灑在青石礁喲。海風吹走喲幾多夢喲,浪花撞斷喲恩愛橋。自古大鱟最相愛,就像京家人長長的歌謠。它一生生雙對游萬里,它一生纏纏綿綿不管喲。不管達浪滔滔,歌聲不斷情不斷??。今生有緣在京島。”
由此可見,以新媒體傳承京族民歌的傳承形式已經漸漸地被民眾所接受,京族民歌以全新的姿態走入大眾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