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8: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雁門太守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黑云壓城頭,城墻像要塌陷一樣;盔甲映著日光,金鱗似的閃亮。
號角的聲音在秋色里響徹天空,塞邊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著紫氣。
寒風半卷著紅旗,輕騎馳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戰鼓聲低沉不起。
為了報答國君招用賢才的誠意,手揮舞著利劍甘愿為國血戰到死!
賞析: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此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云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斗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周敦頤愛蓮,不管從外表還是內心,他總是喜歡,因為他要做一個想、像來蓮一樣的君子;在惡劣的情況下也依然健康長大,開出美麗的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林嗣環稱贊口技者的技藝高超,大力描寫口技的過程,由而體現出口技者技藝超群。而陶淵明《飲酒》詩中卻深刻地說出了自己對隱逸生活的眷戀,和對世外桃源的向往,他一生淡泊名利,超在揚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一詩中,作者只字未提戰爭中的風刀雪雨,而是通過某些顏色來體現戰爭的殘酷。他極力贊揚了邊塞的戰士,報國的寶貴事情………
人世間多姿多彩,詩歌也為我們帶來了莫大的享受。
初中生處于教育的中間階段.在這一階段,初中生的知識結構、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心理的塑造都會隨著年齡、時間、閱歷、環境和興趣的更改而變化。而他們對古代的文化曉之甚微。古代文化往往凝聚在精簡、經典的古詩詞中,所以古詩詞教學能夠彌補學生對古代文化的“寡聞”,是一條十分便捷的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途徑。
古詩詞中涉及古代文化的詞句經常有深遠的意蘊。學生只有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和認知能力之后才能理解,古人通常通過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和心理狀況。
現在筆者具體說說這兩個注解。
一、“何當共剪西窗燭”中的“西窗”一詞
在古詩詞中,“西窗”一詞經常被使用。如白居易《對琴酒》里的“西窗明且暖”,再比如,陸游《西窗》中的“西窗偏受夕陽明”。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本文要著重說明的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這么多詩詞作家都喜歡在詩句中使用“西窗”一詞,說明“西窗”寄托著古人的某一種感情。
在學商隱的《夜雨寄北》時,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是共剪“西窗”而不是東窗、北窗呢?教材和教參上都沒有對這一被大家普遍疑惑的問題做出解釋。為了給學生釋疑,我多方查閱,并最終得出結論:“西窗”這一說法的來歷有兩種,第一種是古代將士為了抗擊住在長城西北方向的匈奴而遠離親屬,奔赴沙場,父母、妻子、兒女對遠赴西北抗戰的親人用“西窗”一詞寄托哀思。第二種是,古代老百姓的房屋建筑通常都是三間房,而古代禮制規定主位在東,所以西屋一般是子女居住。當時李商隱和妻子居住在西屋,所以是共剪“西窗”燭。
在“西窗”的引導下,我們還可以說說“東窗”的來歷。大家經常使用“東窗事發”來形容陰謀已經敗露。這個成語出自明代田汝成的《西游游覽志余》,其中記載了南宋奸臣秦檜同妻子在自家朝東方向的窗戶下密謀害死岳飛的故事。但是,除了這一記載,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宋代曾撙在《信筆錄》中記載的是秦檜和妻子在西窗下密謀害死岳飛。因此,從這一說法出發,“東窗事發”原本應該是“西窗事發”。如果岳飛遇害時秦檜的父母健在,那么秦檜必定是在西窗下與妻子共謀事宜。
古詩詞中的詞語看似簡單,卻也涉及古代文化和歷史故事。如果老師在講解“西窗”時隨口帶過或者根本不提,那么學生就失去了一次了解古代文化和歷史的機會。
二、“提攜玉龍為君死”中的“玉龍”一詞
唐代詩人李賀《雁門太守行》中有“提攜玉龍為君死”一句,其中的“玉龍”一詞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注解是“寶劍”。但是學生會產生“為什么寶劍被稱作玉龍呢”的疑問,教參上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從字面上來理解,“玉”象征著高潔,“龍”象征著尊貴,所以“玉龍”一定十分珍貴稀有。
在古代,“龍泉劍”很有名氣,所以我猜想詩中的玉龍劍應該跟龍泉劍有關聯。春秋時期,伍子胥被奸臣陷害,一路逃亡到長江之濱,最后無路可逃。此時從上游剛好駛來一艘小船。他被漁夫安全送上岸,還獲贈美酒美食。伍子胥擔心漁夫泄露自己的行蹤,將腰間的龍泉劍贈予漁夫。漁夫因為伍子胥的這一行為,感到他羞辱了自己的人格,于是拔劍自刎,以示自己高潔的靈魂?!堆汩T太守行》這首詩刻畫的是報效國家、戰死沙場的英雄形象,剛好與龍泉劍的故事相吻合,所以詩中的“玉龍”指的是寶劍。
關鍵詞:網絡時代;古詩教學;創新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促使教師的教學理念也不斷更新,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不少古代詩歌,它們短小精悍。如何利用網絡電教手段優化古詩教學模式,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值得探討的問題?,F在,談談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古詩教學的設計及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是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在《雁門太守行》的教學中,我首先利用信息網絡技術,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瀏覽有關“古詩詞”的網站,通過屏幕上出現的生動圖像,展現了一場古代戰爭的情景,并配以音樂,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與聽覺的震撼,通過這些生動的情境自然地引入了課題。
二、利用網絡,體會詩意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實現的。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如能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制作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再現詩歌中所表現的豐富內容,讓學生產生一種如臨其境的心理狀態,從而使情境感染和語言感知融為一體。
三、朗讀古詩,領悟詩情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最好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后,進行教師范讀或讓學生之間進行朗讀競賽,讓學生讀出感情,進一步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
1.學生自由讀古詩
請學生按讀詩的節奏在計算機上把自己停頓的地方及需要重讀的地方畫出來;然后教師進行點撥。
2.朗讀指導
要想學生讀得好,教師首先要讀得棒,要把自己融入課文中去,讀出感情。然后,通過競賽的形式讓學生盡量模仿老師讀好。當看到學生的理解、朗讀有了一定基礎后,再讓學生看一些相關圖片、影像,就可以進一步升華感情。
四、借助影視,解化出彩
古詩詞簡潔、形象,意境深遠,但詩歌的節奏是跳躍性的,再加上年代久遠,學生在理解上自然會存在著一定的困難。然而,影視作品與古詩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或是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愛國情懷,或是憂國憂民的民族性格……如果在教學中借助合適的影視劇構建切入點,必將拉近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準確地抓住詩歌的主旨。
總之,人機交互、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從而優化了古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色彩,總能引發人的某種情感,或喜或悲,或嗔或怨。綠,是生命與希望;紅,是激情與活力;白,是純真與圣潔;黑,是深沉和穩重……在文學作品中,人們常常借助色彩把自己的情感表露出來,含蓄而蘊藉,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色彩詞能深刻體味人物情感
唐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首句點明地點,古行宮;二句暗示時間,紅花盛開之季;三句介紹人物,白頭宮女;四句描繪動作,閑坐說玄宗。構筑了一幅完整動人的圖畫。當年花容月貌,嬌姿艷質,輾轉落入宮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紅顏憔悴;閑坐無聊,只有談論已往。尤其是象征熱情與生命的“紅”與滄桑憔悴的“白”,兩相對照,這兩種色彩既是宮女們從紅顏走向皓首的生命歷程,又是她們單純而寂寥的生活寫照。其間的期待、失望、傷悲、落寞、無奈、淡然……難以盡訴,此情此景,好不凄絕!
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蓖瑯邮敲鑼懸幻聠渭拍膶m女,在七月七日之夜,于百無聊賴之際,以追撲流螢來排遣孤寂的心境;到最后只好帶著羨慕的眼色,仰望渡河的雙星。但兩首詩在寫宮女的悲哀時,元詩因“紅、白”色彩詞的嵌入更能含蓄深刻的表情達意。
色彩詞能調動人的視覺,增添畫面情趣
唐代的許多杰出詩人都對色彩作了細膩微妙的藝術表現。豪邁飄逸的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兩岸青山相對出”(《望天門上》)等詩句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雄奇瑰麗、如霞似錦的山水畫卷。就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也在詩中歌詠過美麗的風景。如“寒輕市上山煙碧,日滿樓前江霧黃”(《十二月一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更不用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把光色明暗調配得十分和諧優美。而以"冷艷"詩風著稱的李賀追求詩歌色彩的濃重富麗,看他的《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首詩就是用黑、黃(金)、紅、白、紫等濃艷色調描寫緊張悲壯的戰斗場面,色彩反差較大,對比很鮮明強烈,與詩中激蕩著的悲壯情調相得益彰。
一個色彩詞,有時還會讓整幅畫面幻化出靈動的美感。相傳王安石在作“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先后用到了“到”“過”“入”等詞,最后才敲定為“綠”。這一綠字,不僅寫出了江南岸草木回春、綠意盎然的生機,而且這個綠字又把春風的溫柔多情盡顯無遺,春風拿著彩筆,把江南一一點染,于是江南岸花紅柳綠,充滿了神奇色彩。
色彩詞配合其他感官,豐富畫面內容
我們來看看《水滸》中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折中的描寫"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里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 一拳一個落點,一拳一個比喻,一拳比一拳厲害,"紅、黑、紫"既可讓我們想象到鎮關西頭暈眼花、暈頭轉向的丑態,又可以想見他滿臉開花、狼狽不堪的慘象,配上上一拳的味覺感受,至此多種感官融合,則不僅讓讀者覺得解氣、解恨,更在讀者面前刻畫出了一個英勇非凡、武藝高強的“梁山好漢”形象,可謂是盡顯好漢本色。
著一色彩,而境界全出。抓住這些色彩詞,展現豐富畫面,體會人物情感,在詩歌鑒賞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賞析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感受。
關鍵詞:燕脂;紅藍;匈奴歌;李賀詩
李賀詩難解,不僅在其“云煙綿聯”之態、“水之迢迢”之情、“春之盎然”之“和”、“秋之明潔”之“格”、“瓦棺篆鼎”之“古”、“時花美女”之“色”,更在其幽隱的句法章法與“荒國陊殿,梗莽邱壟”之“怨恨悲愁”、“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之“虛荒誕幻”境界?!堆汩T太守行》是李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難解作品之一。其中“甲光向日金鱗開”從王安石以后就有“向月”與“向日”之爭,自不必說;其“塞上燕脂凝夜紫”難解之處尤多。
首先是“塞上”二字,金刻本作“塞土”,宋劉須溪的評本、清吳正子的注本均襲其誤;不管是“塞上”還是“塞土”,舊注者均引《古今注》注云:“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彼坪跏菍⒄浠\而統之地解出了。清王琦拋開了這一舊說,解為“當作暮色解乃是,猶王勃所謂‘煙色凝而暮山紫’也?!雹賉P44]也同樣回避了“燕脂”的解釋。今檢歷代注家,只有清代方扶南批注之云:“燕脂謂燕脂山所產之草。而黑云映日,有此怪光紫氣?!雹賉P297]已接近詩意,惜其未作深究。我們以為欲透徹解析此句,“燕脂”一詞是不能放過的。
唐張泌《妝樓記》說:“燕支染粉為婦人色,故匈奴名妻閼氏,言可愛如燕支也。匈奴有燕支山,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閼氏山,使我婦女無顏色?!薄靶倥揲懯稀弊骱谓猓俊稘h書?匈奴傳》顏師古注云:“閼氏,匈奴皇后號也。閼,于連切;氏音支。”劉攽注云:“匈奴單于號其妻為閼氏,爾顏便以皇后解之,太俚俗也。”又嫌顏氏所注“太俚俗”,看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史記》張守節《正義》云:“焉支山,焉,音煙。《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刪丹山,在甘州刪丹縣東南五十里。”《史記.索隱》引習鑿齒《與燕王書》云:“焉支山下有紅藍,足下先知否?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緋黃,捋取其上英鮮者作煙肢,婦人采將用為顏色。吾少時再三過見煙肢,今日始始視紅藍,后當為足下致其種。匈奴名妻作閼氏,言其可愛如煙肢也。想足下先亦不作此讀《漢書》也?”上引資料說明:甘州的焉支山以盛產制造胭脂的原料而得名;胭脂的原料是一種名叫“紅藍”的野花;“閼氏”當作婦人解,音煙支,猶古語以“金粉”為南朝婦女,以“胭脂”為北地婦女的代名詞。其中尤可注意的是“胭脂”二字在讀音相同的前提下,有多種寫法——“胭”有燕、焉、閼、煙等,“脂”有支、肢、氏等。而這種“紅藍”是什么呢?《爾雅翼》引習鑿齒《與謝侍中書》:“此[山]有紅藍,北人采取其花作煙支,婦人妝時作頰色用。如豆許,按令遍頰,殊覺鮮明。匈奴名妻‘閼氏’,言可愛如煙支也。故匈奴有煙支山?!薄凹t藍”這種花,據《爾雅翼》的解釋:“今中國謂‘紅藍’,或只謂之‘紅花’。大抵三月初種花,出時,日日乘涼摘取之,每頃一日須百人摘。五月種晚花,七月中摘,深色鮮明,耐久不黦,勝于春種者。花生時,但作黃色葺葺然,故又一名‘黃藍’。杵碓水淘,絞取黃汁,更搗以清酸粟漿淘之,絞如初,即收取染紅,然后更搗而暴之,以染紅色,極鮮明。按崔豹言,則漢雖有紅藍,然不可以為煙支,其染亦未盛。今則盛種而多染,謂之‘真紅’,賽蘇方木所染。崔豹《古今注》曰:今人以重絳為煙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自為紅藍耳。舊說赤白之間為紅,即今所謂‘紅藍’也。其謂之舊紅者,即漢重絳,顏色黯暗,相去遠矣。又為婦人妝色,以綿染之,圓徑三寸許,號‘綿燕支’。又小薄為花片,名‘金花煙支’,特宜妝色。蓋種一頃者,歲收絹三百匹,此千畝卮茜之類?!雹轠《爾雅翼》卷三]從其性質和功用可知:“紅藍”又名“紅花”,其七月摘者色更鮮明耐久;紅藍初時為黃色,又名“黃藍”;“紅藍花”汁,絞取之,可為極佳紅色染料,叫“真紅”,勝過中國原有的蘇方木與“重絳”;此花又可制為燕支,種色有二:“綿燕支”——拿綿絮蘸紅藍花汁,卷成圓條。一種是“金花煙燕支”,是一種薄片;“紅藍”收利甚大。西晉人崔豹《古今注》:“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以染粉為面色,謂為‘燕支粉’。今人以重絳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為紅藍爾。舊謂赤白之間為紅,即今所謂‘紅藍’也?!笨芍?,“紅藍”在晉時傳播仍不甚廣,以其花制成的燕支特稱之“燕支粉”。
明白了“燕脂”為何物,也就不難解釋李賀詩之用意了:“燕脂”本為匈奴聚居地祁連山一帶的一種叫做“紅藍”的草,當地婦女取其汁以作紅妝,其效果遠遠勝過中國原有的化妝品蘇方木與“重絳”。難怪漢兵奪得祁連山,匈奴作歌悲嘆“失我閼氏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李賀之想象再奇詭,當也離此“匈奴歌”不遠:大軍所至,這塞上的燕脂(草)也為之失色。上文已言此草有三月初種者,有“五月種晚花,七月中摘”者,而李詩前句“角聲滿天秋色里”交代時在秋天,此時的燕脂草想必早已枯萎成紫色了吧;而“黑云壓城”、“甲光向日”的凝重氣氛更是加重了其紫的程度。
參考文獻:
①杜牧《李長吉歌詩敘》,《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第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宋王得臣撰《麈史》卷二《詩話》云:“慶歷間,宋景文諸公在館,嘗評唐人之詩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其余不盡記也。然長吉才力奔放,不驚眾絶俗不下筆,有《雁門太守》詩曰:‘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王安石曰:‘是兒言不相副也,方黑云護此,安得向日之甲光乎?’”
③元陶宗儀撰《說郛》卷七七下引《妝樓記》。
④《漢書》第3749頁,中華書局1962年版。
⑥《史記》第2889頁,中華書局1959年版。
①王琦等《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②王得臣.《麈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③陶宗儀.《說郛》三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④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在當前執行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詩歌教學的目標有這樣一些表述:閱讀要求,“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背誦優秀詩文80篇”。于是,有的語文教師甚至某些語文教學研究者把這個目標解讀為“讀讀背背”。
然而,這種解讀在教學實踐中遇到了問題,那就是對學生的評價?!白x讀背背”該如何評價呢?如果按照《課標》上的說法,詩歌閱讀的評價應該是“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記誦積累過程的評價可以解讀為“背背”,而理解詩歌大意,僅憑“讀讀”就能行嗎?事實證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來看,很多地區都有詩歌賞析的考查題目,統計發現,這類題目學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為教師對《課標》的解讀是錯誤的,教學的過程也是不完整的,詩歌教學的目標沒有完成?!白x讀”似乎有隨意讀一讀的意思,目標不明確。
那么,初中詩歌教學究竟應當教點什么呢?通過詩歌教學,究竟應該培養學生哪些素質?筆者認為,如果斷章取義地解讀《課標》,必然導致誤讀。如果結合整個《課標》來解讀分析,不難發現,詩歌教學的真正目標,旨在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詩歌教學應該傳承的傳統文化
詩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讀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詩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閱讀品味中吸收傳統文化豐富的營養,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1.讀出文采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詩文的文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詩歌語言凝練,更能突出地體現語言的文采。歷代詩人在創作中無不反復錘煉語言。閱讀欣賞詩歌,典雅飄逸的語言,令人賞心悅目。詩歌教學應該利用這些傳統文化精華,讓學生感悟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煉字是詩歌文采的基礎。“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詩人在詩歌中用詞之精確,令人嘆為觀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的“懸”字,平中見奇,令人嘆服。詩歌中錘煉字句,言簡意賅,往往一字包含著豐富的內容,讀來回味無窮。煉字的功夫彰顯詩人深厚的修養,文采自然飄逸。
修辭讓語言更優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現。漢語修辭手法眾多,使漢語成為最優美的語言?!霸孪嘛w天鏡,云生結海樓”形象生動的比喻,“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工整的對偶,“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夸張,“零丁洋里嘆零丁”的雙關。修辭在詩歌中的廣泛運用,使詩歌的語言精美、形象生動。
各種表現手法靈活運用,使詩歌的文采發揮得淋漓盡致?!把嗳晃蠢諝w無計”的直抒胸臆,“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情景交融,“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巧用典故,“城春草木深”的渲染烘托。除此之外,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聯想和想象、以小見大、抑揚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也非常廣泛。
2.讀出美德
中華禮儀之邦,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崇尚禮儀、重視道德、注重修養。這些傳統美德,在詩歌中有著鮮明的體現?!霸娧灾?,歌永言”,詩歌重在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中華傳統美德的表現。
愛國主義是詩人表現得最多的情懷。在古代,愛國往往與建功立業、戍邊衛國、歌詠自然等情感融合,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其代表。
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充滿豪情壯志是其中最有意義的內容。曹操的《觀滄?!?、《龜雖壽》,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難》,讓我們看到,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詩人們總是樂觀向上的。儒家主張“窮則獨善其身”,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王維的《終南別業》,“達則兼濟天下”,如李賀《雁門太守行》。
此外,杜甫《石壕吏》中憂國憂民的責任感,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鄉關之思,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愛情與親情,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友情,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犧牲與奉獻精神,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3.讀出美感
中國的傳統文化注重美的追求,提倡真善美,貶斥假惡丑。詩歌創作特別提倡追求美感,詩歌教學中也應該注重感悟詩歌表現出來的美,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詩歌注重錘煉詞句,注重修辭,注重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形式多樣,最能體現語言的優美;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注重平仄和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反映出詩歌的音樂美;詩歌中總是描繪中林林總總的形象,并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具有意象美;詩歌中表現出詩人各自的理想、情操、抱負,具有獨特的情感美。
關鍵詞:文言文 閑適 教育資源
經過歲月打磨萍煉出的古代美文佳作,詩詞歌賦無一不是文化的瑰寶。隨著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初中階段文言作品、詩詞在課本中的權重越來越大。我們要在文言教學中努力挖掘資源,豐富充實閑暇教育。
一.恬淡沖和的閑適情懷
閑暇最重要的是擁有閑適的心境。然而時至今日,這種精神的閑適淡然卻難得一見,取而代之的是行色匆匆的快節奏——我們總是在追求向前,逐利成了惟一要務。因此我們呼喚回歸恬淡、閑適與簡樸。中國傳統文化里不缺乏精神層面的豐富:對天道的尊崇;對現世人生的摯愛與豁達樂觀的態度;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的人格;悠閑淡然的超脫心境。
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趁興駕一葉小舟,隔絕了喧囂,獨自前往湖心亭賞雪。文中用清淡天真之筆,描繪蒼茫深遠、寂然廣闊的天地,表現超凡脫俗的自然之姿,那是何等卓然不群的趣致。倘徉在這樣的詩文里,擷取傳統文化思想的精華,能夠使學生獲得深層的啟迪,學會在喧囂中沉淀自己的心,獲得一種更富有浪漫自得的閑適情懷,拓展生命的豐度與深度。
二.旖旎的山水自然風光
現代人常常利用閑暇時間出去旅游,將自己投身于自然的懷抱,去尋幽訪勝,來達到拓寬視野,休養生息、舒展自己身心的目的,也為自身在閑暇時間獲得全面綜合發展開辟了廣闊天地。自然山水以它的瑰麗豐姿,帶給人無限的愉悅,讓人忘卻憂愁,消除雜念,到達純凈自由的精神境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一個人完全將身心寄托于自然,全然陶醉時,就會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一種閑適淡然。那些鐫刻在文字里的美景使人身未動而心已遠。
詩歌美文中有恬淡怡然,明凈秀美的清新小景:《山中雜詩》中飛鳥檐上翩飛嬉戲,朵朵白云從窗里出,是一派山林的清幽?!跺X塘湖春行》則描繪春來萬物萌動,早鶯爭著沐浴暖陽,新燕忙碌銜隊春泥,江南處處洋溢著早春生命萌動的喜悅,使人飽覽鶯歌燕舞,陶醉于鳥語花香。這里有邊塞大漠的雄壯:大漠長河,孤煙落日何等壯闊,“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支凝夜紫”向人展現寂寥無根,蒼勁空曠的大美。
三.多樣的社會風情畫卷
歷史逝去的風景難以復制重現,但是借由優秀篇章,人們卻可以遙想、領略古老社會的風情、面貌,接受必要的文化熏陶。比如沉郁頓挫的杜甫也有昂揚的面貌,在《后出塞》里說:“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崩钯R《雁門太守行》中“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都可以讓人看到盛唐昂揚向上的氣象。生逢煌煌大唐的年輕人,大都意氣風發,有遠大理想,腳踏實地,刻苦開拓。他們或意氣風發,參加科舉,力爭金榜題名;或仗劍去國,投筆從戎,不畏邊陸險惡,以求保家衛國,封妻萌子。正是這樣的自強不息,才有大唐文化的博大精深,璀璨旖旎。
學生通過閱讀、品味,能感受歷史古典風情的美好,并且陶冶自己的閑暇素養。
四.豐富深厚的哲思理趣
篇帙浩繁的典范之作凝聚著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感悟。我們的前人不重外物觀照而重內心體驗,他們的思維更加精微,重知性,辨識,判斷,內省個體生命,表現人生、社會和自然的理趣。這些作品以其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啟發我們的心智,陶冶我們的情操。
我們欣賞那些美麗如珠璣的詞句,在其中所得到的感悟和啟發往往比抽象的直接的說理更為豐富和深刻,既會為其中盤然的情趣所陶醉,更會為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而折服。陳子昂登上幽州臺,遙想追思前人舊事,感念不見古人與來者,獨自愴然噴噓,慨嘆天地之廣闊宏大、人寄身天地間的激小,向我們呈現一個無比闊大深遠的生命境界,引領我們置身于無限的鴻宇中去叩問人生命的價值意義。
五.偉大人格魅力的感召
中國式的從容平淡、豁達坦蕩就是有益的精神滋養,能讓人獲得內心的平靜澄澈,增加生命的初性和強度。
幾千年的歷史煙塵使中華民族孕育了無數英杰。他們或崇尚自由,追求和平,或叩問生命的本真,都能使學生受到偉大人格的感召,領略各種不同的情懷,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增加自己的情感體驗,儲蓄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勇氣,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與挫折,培養自己健康淡然的心境。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意識 培養
語文教學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是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呢?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一、營造寬松愉悅的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
任何教育方式的實施,教育成果的體現,都必須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才能展示出來。學生能否主動地參與,關鍵是有無寬松的教學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不拘束的情況下,學生的大腦皮層容易進入興奮狀態,思維活動容易活躍起來,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發揚民主,努力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創造出一種自由寬松生動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好學、樂學、會學,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或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或變換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或予以熱情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處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積極應用科學的激勵機制,充分滿足學生的成功欲。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奧秘不在傳說傳授,而在激勵呼喚和鼓舞?!苯處熞皇r機地在各個環節有目的地激勵、鼓舞學生,使他們產生內驅力。教師經常給學生以信任的目光,創設各種表揚的情境,常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使學生不僅感到老師的信任與尊重,而且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有一次,課上完后,還有幾分鐘的時間,我要求學生們背誦李賀的詩《雁門太守行》,背下的就舉手示意,結果第一個舉手的竟是一位大家公認的學困生,他很流暢地將這首詩背下來,我又有意識地叫他到黑板上默寫,結果準確無誤。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我抓住這個時機對他進行了鼓勵表揚:“你真棒!原來你的識記能力這么強,老師相信,只要你努力,把自己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你一定會成為語文最好的學生。”此后,只要他有一點進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我也鄭重地進行表揚、鼓勵,而他的學習認真了,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件事對我的啟示深刻: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支持,少一些批評和指責,多給他們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教師要對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即使很小的成功也要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讓他們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不斷得到滿足,使之逐步看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產生奮發進取的內在動力。
三、巧設情境,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古人云:“學貴有疑?!笨梢?質疑是治學的關鍵。宋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都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卑蜖栐苏f:“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庇袉栴}才會去求解答。知識、能力就是在不斷疑問、不斷地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教師可以利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激勵,使他們充分認識質疑對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之積極主動地探索,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有針對性的學習主動,而不是被動地獲取知識,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呢?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方向目標。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并且創設學生生疑的種種條件,啟發他們積極思維。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教學中,有些課文或課文中有些詞語,學生讀時一晃而過,不覺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故意設疑,讓學生于無意處發現蘊藏的“真金”。比如在講《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文中寫到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前后兩次付錢時不同的動作描寫:“排出九文大錢”和“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在學生看來“排”和“摸”只是兩種不同的動作而已。我就此提出了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兩次付錢除了兩種不同的動作之外,還有沒有不同的地方?學生說,錢數不同,第一次“九文”,第二次“四文”。接著我又讓同學們做付錢時的“排”和“摸”兩種動作進一步體會。最后讓同學們考慮這兩個動詞的作用。很多學生認識到了“排”和“摸”兩個動詞反映了當時的孔乙己兩種不同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學中,教師在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可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應當引導學生自己討論,自己推論,給他們講得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得應該盡量多些?!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尤其應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啟發學生主動置疑問題。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造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善于運用激勵性的語言,滿足學生的成功欲,使學生不斷努力、不斷成功,求知探索欲望更加強烈,進而主動地學習,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語文試題語文》第一大題語文積累與運用的第6、7兩個小題就涉及到古詩詞。
第6題是這樣安排設計的,下列關于文學常識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馬說》、《陋室銘》、《送東陽馬生序》中,“說”“銘”“序”分別表示古代的一種文體?!罢f”是敘事兼議論,“銘”一般是用韻的,“序”是臨別贈言。
B.“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鐵扇公主使詐假借芭蕉扇”、“楊志中計誤入白虎堂”、“火云洞智取紅孩兒”,都是明代作家吳承恩長篇小說《西游記》里膾炙人口的故事。
C.《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號東坡居士,后人稱之為“坡”。
D.丹尼爾?笛福創作的《魯濱遜漂流記》告訴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必須用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生命力去戰勝它,而首先要戰勝的是自己的怯懦與悲觀。
第7題又是這樣安排,根據提示填空。(①~⑥題必做,⑦⑧兩題任選一題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出現加字、漏字、錯別字中任何一種情況,該空不得分。)
①千嶂里, __________ 。(范仲淹《漁家傲》)
② 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半卷紅旗臨易水, __________ 。(李賀《雁門太守行》)
④ __________ ,大渡橋橫鐵索寒。(《七律?》)
⑤ __________ ,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⑥人們常用“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腳” 來形容有的人在充滿誘惑的環境里擋不住誘惑,但有人卻做到 __________ 。(用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原文回答)
⑦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人們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請用相連的兩句古詩描繪出你向往的生態環境(課內外均可)。(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__________ ,
⑧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與他的《月夜憶舍弟》一詩中“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一句意思表達相近。
由此可見,古詩詞命題方向大體是①考查學生對教材、自讀課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況。在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考的是機械性的默寫,只要背熟,按要求答題,不寫錯別字就可以。但也有部分理解性默寫,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積累時不能機械記憶,還要注意理解詩句尤其是名句的意思;②在默寫類題中又有(一)對接式默寫,如“最是一年春好處_____________”;(二)理解式默寫,如《使至塞上》中借物喻人,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出朝廷幽微難言心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三)是專題式默寫,如“在反映戰爭的古代詩歌中,有的寫征戰沙場,有的寫思念家鄉。請各位寫出喜歡的一句?!保ㄋ模┦钦Z境式默寫,如“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呢?孔子曾說過______________”;(五)是運用式默寫,如運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一詩句,寫一段完整的話,表現一種樂觀的態度,不少于50字。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梳理歸類,巧妙記憶。把初中六冊語文課本進行梳理,研讀古詩詞的情感特點,可分為熱情奔放、抑郁憂思、昂揚激越、靜穆閑適等。再此基礎上再進行分類,分為憂國傷時:杜甫、杜牧;建功立業:曹操、李白、范仲淹、李賀、蘇辛、文天祥、龔自珍;思鄉懷人:李煜、李商隱、晏殊、王灣、馬致遠。惜別友情:王勃、岑參、李白、劉禹錫;表達愛情:《蒹葭》。寄情山水、田園:陶淵明、白居易、韓愈、常建、王維、劉禹錫等;還可從形象(意象|意境)又分為:形象(人物形象);豪放灑脫(李白)、豪放雄壯(蘇辛)、憂國憂民(杜甫、杜牧)、歸隱田園、鐘情山水(陶淵明)、兒女情長。意象:指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景象。比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銀燭青燈、晨鐘暮鼓、古寺幽徑、橙黃桔綠、小荷殘菊、鷓鴣杜鵑等等。由于這些形象已經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不再是單純的客觀景象,所以稱作意象。常見意象歸納:自然景物:月亮——思鄉 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敝参铮骸獔载憽⒏邼嵉钠犯?如: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動物:杜鵑鳥-①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② 賞心悅目、優美瀟灑如: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碧K軾:“瀟瀟暮雨 子規啼?!背R姷囊庀筮€有:楊柳(喻離愁別緒)流水(喻綿綿情思),松樹(喻高潔堅貞)梧桐 (喻凄涼悲傷),冰雪(喻忠貞高潔),鴻雁 (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蟬——高潔,蓮花——不染,松柏:堅貞、孤傲,鷓鴣——離愁別緒鸞、鶴、松、菊、東籬、桃源、采藥等象征脫俗的隱士人格。意境: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曲通過多個意象的直接組合,交織成一幅蕭索、衰殘、凄涼的圖景,抒發了有家難歸時那種孤寂、悲傷的感情。(借助意象展開聯想,可以體味詩人情感。)
還以把把初中教材中的主要古詩詞按照主旨分類,形成條塊分割,構建系統印象。
(一)建功立業篇:如曹操《龜雖壽》;蘇軾 《江城子 密州出獵》;(二)、惜別之情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三)憂國傷時篇:杜甫《登岳陽樓》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四)、寄情山水、田園篇:陶淵明《飲酒》(其五);陸游《游山西詩》;(五)、思鄉懷人篇: 王灣《次北固山下》、蘇軾《水調歌頭》、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六)借景寓理篇:王安石 《登飛來峰》;蘇軾《浣溪沙》趙翼《論詩》。
通過對初中六冊課本的古詩詞進行全面梳理歸類以后,還可以分出主要和次要,重點和非重點。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1.以課本為中心切實搞好古詩詞教學
特別要在背誦、默寫方面花時間、下功夫。做到篇篇落實,句句落實,字字落實。
2.重點落實每一首詩詞的名句
無論哪個層次的考試,名句都是考查的重點,所以,必須在全面把握詩詞整體內容的基礎上,再把名句放在重中之重來落實。
3.七、八年級的考試一般以各年級的教材為主
4.九年級既要集中落實九年級的教材,又要兼顧七八年級的教材,同時有選擇有針對的向課外拓展延伸
5.訓練促鞏固
關鍵詞:古詩詞;初中物理;教學
一、引言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之間相互作用以及其運動規律的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人類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基礎學科之一。物理學研究對象的“物質”不僅包括日常能見各種物體,還包括肉眼不可見的分子、原子、質子以及大到星體、星體之間的運行規律。物理學也是與生活聯系特別緊密的學科,同時也是初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涵蓋了力學、電磁學、熱學、光學和聲學等等,其中概念、定律、定理眾多,有些內容甚是抽象且復雜,初中生一般年齡在13~15歲之間,雖然該年齡段的認知能力、記憶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抽象思維水平仍然較低,抽象思維能力還相對不成熟,對于那些抽象、復雜的概念、定律、定理有時難以理解,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分數為導向的壓力下,物理課堂教學模式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以聽為主,這種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出現了眾多弊病,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對物理課程產生厭學情緒,影響著初中物理教學課堂的質量。因此如何有效改進物理課程教學方法,提升物理課程教學效果,是每位物理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2011年出臺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聯系,注意學科間的聯系與滲透,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靈活采用教學方式,提倡教學方式、手段、形式多樣化”。古詩詞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內容之一,古人在創作時巧妙地借用了許多物理知識,中國不少古典詩詞中蘊涵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詩詞中所描述的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不僅可以使文學欣賞和物理知識互相滲透,還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以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面。
二、古詩詞引入初中物理教學
(一)分析古詩詞背后蘊含的物理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智慧的源泉”,古詩詞作為我國燦爛文化的精髓,是古人對大自然、對日常生活的入微細致的觀察,用精煉、鮮明、形象、生動的詞語所做的描述。教師教學中可以采用古詩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如,講授聲學部分知識時,引用唐朝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介紹鐘聲是受到大鐘外力撞擊振動而產生的進而引入聲音是物質振動而產生的概念。在教授力學部分內容時,使用唐朝詩人杜甫的《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形象直觀地說明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概念。利用唐朝詩人李賀《雁門太守行》中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來說明光線射到光滑表面上是反射,以此講解光的反射的定義。通過古詩詞引入物理概念、定律、定理進行講解,不僅能增加物理課的趣味性,還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大自然的奧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古詩詞,分析古詩詞背后蘊含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古詩詞,提高教學效果
為了落實、響應《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注意學科間的聯系與滲透”的要求,近年來,在中考、各種適應性等物理試卷中,有關分析古詩詞背后蘊含的物理知識的考題也層出不窮,比如:“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說明拉開的弓具有能,“北風卷地百草折”說明風力可以使草發生(贛州市)?!皶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詩句說明拉彎的弓把箭射出去,這一過程能量轉化情況是能轉化為能(哈爾濱市)。“人在舟中閉目而坐,舟行而人不覺”,這是對和的相對性的生動描寫(遼寧?。?。使用古詩詞介紹物理學概念、定律、定理的同時講解有關以古詩詞形式出現在物理學試卷中的題目,讓學生了解考試試題可能出現的新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三)利用物理知識“批判”某些古詩詞,提升思維能力
古詩詞是中華文明五千年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但受制于當時自然科學水平的限制,難免有部分詩人在創作詩詞時,可能存在失誤,譬如南北朝時期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中“露結為霜”,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直接凝華而成的冰晶,霜呈白形,而非來源于露,露是由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表或地物上凝結形成的小水珠。在講授物態變化這部分內容時,使用物態變化中的概念糾正“露結為霜”的失誤,要求學生用批判的態度去欣賞鑒別,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總結
物理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高品位的文化,古詩詞作為我國燦爛文化的精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古詩詞,不僅是落實《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強調的“注意學科間的聯系與滲透”,還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提升思維能力。對于物理教師而言,要有學科滲透的意識,在備課時積極收集相關資料,或者與語文教師交流獲取相關知識,這樣也可以提升、擴展教師自身知識水平。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課堂適時引入古詩詞,還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考、探索其他學科中也可能存在的物理知識。
參考文獻:
[1]高華,樊振軍,張強.《“文科物理”課程教學內容遴選的幾點思考》.《中國地質教育》,2010年第02期.
[2]馬成英.《巧用古詩詞———提高物理教學效率》.《成功(教育)》,2013年第23期.
【關鍵詞】唐宋詩詞;唐宋文人;色彩觀
一、唐宋文人已經意識到光源決定色彩傾向
著名色彩學家約翰內斯?伊頓說過:色是光之子,光是色之母。色彩的分析與研究從未離開過光。唐宋時期的文人們已經注意到光對自然界色彩的影響。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他們雖然沒有深入的研究光的混合,光譜等物理現象,但是他們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記錄下了不同光源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光源是決定色調的主要條件,且有一定顏色傾向。如日光暖,月光冷。如盛唐詩人儲光羲的《釣魚灣》寫到:“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夕陽的余暉為綠色的畫面增添了一份暖意,加強了畫面的色彩感,調動了人的情緒,使整個景色充滿了愉悅之情,起到了烘托氣氛、創造意境的作用。“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姜夔《踏莎行》),一個“冷”字,將月光籠罩下的淮南諸山鋪上了一層清冷凜冽的光,將孤獨、無助的氣氛放大到了極致。諸如此類的名句還有“日晃百花色”,“深林透日微”,“ 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等等。
二、唐宋文人描繪了光線的明暗變化對物體色彩的影響
“積李兮縞夜,崇桃兮炫晝” (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詩》),桃花在白天顯得艷麗,而李花在夜晚卻更加明亮。準確的描寫了不同明暗光線下,桃花和李花給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強光下的荷花,分外的艷麗鮮紅?!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 (白居易《憶江南》),晨光映照下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小草一樣綠。一個“紅勝火”一個“綠如藍”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絢麗多彩,生機勃勃?!耙坏罋堦栦佀?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寫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陽照水,波光閃動,半江碧綠,半江紅色,活像一幅油畫?!扒Ю锛瘟杲?含煙帶月碧于藍”( 李商隱《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寫月影為水添色,水色較無光時清亮,可見度更強。同樣的例子還有:“月明蕎麥花如雪”、“當庭月暗,吐焰如虹”、“夕陽沉沉山更綠”等句中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這些詩句,逼真的表現出光和色彩細膩微妙的變化,充分顯示了這一時期文人們對光和色彩關系的觀察細致,描寫入微,使人讀來詩味雋永,猶如一幅幅濃墨淡彩的山水畫。
三、唐宋文人發現觀者距離的遠近會影響色彩的變化
他們雖然無法用波長、空間混合這類的專業名詞來解釋色彩的這一現象,但他們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邏輯分析頭腦,用詩的語言涉及到了這樣一個色彩理論問題。“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寫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但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想去看個仔細時,稀稀朗朗的,反而找不到淡綠的影子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用他飽蘸水分的丹青妙筆,描摹出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短短七個字卻描述了遠景、近景以及由遠及近多幅畫面,好比一段動態影像,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宋詩人楊萬里有詩云:“近紅暮看失胭脂,遠白宵明雪色奇”。言隔江而望桃花暗,李花明,是因為李花潔白,夜間遠看愈顯明麗之故。這些都是唐宋文人根據自己對自然界的觀察歸納出來的。
四、 唐宋文人在詩詞用色方面,特別注意色彩對比關系
由于詩詞的文學特點,在遣詞造句方面講究精煉概括,以有限表無限,字字珠璣?!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詩中連用黃、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組成了一副絢麗多彩的圖畫,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白毛、綠水、紅掌等幾個鮮艷的色彩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于綠水清波之上,兩下互相襯托,好一個色調鮮明的“白鵝戲水圖”躍然于紙上?!敖跳B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絕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這些詩句運用色彩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造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猶如國畫之工筆重彩。
唐宋文人不僅注重紅綠等冷暖對比也注意黑白明暗對比?!昂谠品凑谏?白雨跳珠亂入船”(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以黑云對白雨,黑在上而白在下,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儼然一幅水墨淡彩?!昂谠茐撼浅怯?甲光向日金鱗開”( 李賀《雁門太守行》),日光從黑云中穿過,照射在戰士的鎧甲上,金光閃閃。詩人用黑云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征人愁》),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杜甫《春夜喜雨》)等都是明暗對比的代表性詩句。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大師德拉克洛瓦說過:“我們利用色彩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美”。唐宋時期的文人們“以畫法為詩法”,借鑒融合繪畫的技法技巧,運用富有色彩美的語言,使詩境中畫意充盈,詩情中畫趣盎然,將大千世界中絢麗多彩的景物,呈現于詩詞之中,從而使讀者在閱讀欣賞時聯想頻頻,幻化出重重圖景,感同身受,神游其中,給讀者帶來了精神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才讓南杰. 唐宋詩詞的色彩美與中國古代的色彩審美理論[J].青海社會科學,2006,(5).
[2]張瑞華.詩中染彩境如畫[J].現代語文,2007,(3).
[3] laizt9.色彩在詩詞中的運用[OL].搜狐博客.2009.
[4]林吉如. 唐宋詩詞色彩美初探[OL]. 廣東2009年普通高中教師培訓網.2009.
[5]范濤.色彩設計藝術[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