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8: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添加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想喝一杯沁人心脾的橙汁么?橙汁的制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白開水中加入鮮橙汁、白糖,就成了一杯橙汁。另一種方法是在白開水中加入微量的化學著色劑,水成了漂亮的橙色,另外加適量的維生素C、果葡糖漿、纖維素粉末,同樣成了一杯橙汁,色香味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喝起來同樣爽快。只不過,所用的配料是通過化學合成得到的食品添加劑。
一、食品添加劑的定義
世界各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不盡相同。中國在《食品衛生法》(1995年)中規定,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或根據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天然物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食品法規委員會對食品添加劑定義為:食品添加劑是有意識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觀、風味、組織結構或貯存性質的非營養物質。
食品添加劑的直接應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如《神農本草》《本草圖經》中有用梔子染色的記載。中國傳統點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劑――鹽鹵,約在東漢時期就有應用;在周朝時已使用肉桂增香;公元6世紀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載從植物中提取應用天然色素;作為肉制品防腐和護色的亞硝酸鹽,約在800年前的南京就用于臘肉生產,并于13世紀傳入歐洲。
添加劑在用量上是有限制的,由“最大無害量”來確定。最大無害量是通過動物和人體實驗得到的。其實,任何物質對人體而言,都有個最大無害量,如食鹽是極普通的添加劑,本身無毒,但吃過量,人體就會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某些添加劑不足,人體也會出現中毒癥狀,如小孩持續幾天拉肚子,進大醫院就做抽血檢查,看電解質是否紊亂,如果紊亂就要補鹽;否則小孩會出現生命危險。
在人們心中,天然添加劑安全可靠,而化學合成添加劑,“來路”不明,難以接受。這是一
種偏見。有專家做實驗,對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用咖喱粉制成的天然黃色素――姜黃素,每日允許攝入量只有5mg,而合成黃色素――黃色4號,每日允許攝入量可達375mg。
二、食品添加劑的作用
據統計,目前國際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已達14000余種,其中直接使用的約4000余種,常用的在1000種左右。美國已批準使用的達2700多種。目前,我國有20多類、1000多種食品添加劑,如酸度調節劑、甜味劑、漂白劑、著色劑、乳化劑、增稠劑、防腐劑、營養強化劑等。
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基礎配料,其使用水平是食品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食品添加劑已被列為我國加速開發發展的重要基礎行業,“沒有食品添加劑,很難有現代化的食品工業”。
日本曾發生過方便面中毒事件。經日本專家研究,證實引起中毒的物質是油脂的氧化物。日本的方便面是用豬油炸制而成的,面條中吸收了相當于本身重量二三成的油。把面條放置在常溫下,氧氣與面條中的油脂起化學反應,從而產生有毒的油脂氧化物。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專家們實驗發現,在制作方便面時,加入微量的添加劑――抗氧化劑,就妥善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抗氧化劑被稱為油類的“衛士”,它在與氧氣接觸時,把氧氣全部吸收到自己這邊來,阻止氧氣與油脂的結合。如果不使用抗氧化劑,即使不發生急性中毒事件,也會使人一點一點地吸收油脂氧化物,造成靜悄悄的慢性中毒,危害更大。
三、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危害
當然食品中添加劑放得太多、太濫,對人體的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在我國,濫用、亂用添加劑的現象也并不少見。做米粉、粉絲、腐竹、豆腐等食品,為了增白,用上了“吊白塊”。原是淺褐色的干癟了的蘿卜干,在加有添加劑的水中泡一晚,就變成黃澄澄的,吃起來“咯吱咯吱”響的咸蘿卜。已發黑的藕,用漂白劑一漂,就成了像才挖出來的活生生的鮮藕。
韓國有位食品廠的工程師,在他兒子五歲生日那天,飯桌上擺了一盤肉丸,味道極鮮美,兒子搶著吃。當這位工程師夾起一個肉丸一看,正是自己開發的產品,他馬上倒掉。
作為我國食品行業里唯一的院士,也是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最年輕的院士,孫寶國的這兩句話最近在網絡上被廣為流傳。今年51歲的他,研究了28年食品添加劑,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技術發明獎等榮譽數不勝數,在這一領域里的權威性毋庸置疑。“在這個食品添加劑近乎被‘妖魔化’的時代,人們對它的誤解越來越深,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出來為它說兩句話。”孫寶國說。
從2010年到今天,圍繞食品添加劑,他已在全國做了100多場科普報告,最近更是主編了《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一書,以他為首的9名教授兢兢業業回答了“進口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劑更安全嗎”、“沒有添加劑的食品更安全嗎”等118個老百姓對于食品添加劑最想知道的問題。7月28日,孫院士接受了記者專訪,將食品添加劑的“真實面目”展現在眾人面前。
“一個國家越發達,食品添加劑才越多”
“1984年我大學畢業時,老百姓對食品添加劑可沒這么關心,那時候都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名詞,我出去一般對人說自己是做香料的。”在孫院士印象里,食品添加劑一下子吸引了公眾的眼球,大概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那時就有媒體或專家說,“三聚氰胺不是一種好的食品添加劑”。“這真是冤枉,三聚氰胺壓根就不是食品添加劑,是一種非法添加物。從此以訛傳訛,又出了蘇丹紅、瘦肉精,這些非法添加物被一些人誤認為是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就這么背上了黑鍋,怎么也甩不掉,而且越抹越黑。”
提起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的區別,就要說到我國食品添加劑許可制度。孫院士解釋,1981年中國出臺了第一個食品添加劑許可制名單——“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采用的是國際慣例,名單上的700種物質是當時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這之前,中國沒有食品添加劑方面的國家標準,只要安全可靠、加工制作食品時需要就可以用。在這之后,中國的食品添加劑快速發展,到2012年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已經有2500多種。“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瘦肉精從來就沒有進入過這份名單,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添加物。”
“有人可能覺得2500多種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美國有5000多種食品添加劑,全球至少有1萬多種。就是我國這2500多種里,絕大部分也是從西方學來的,具有原始自主知識產權的不過百分之一二。”孫院士說,很少有人知道,食品添加劑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越是發達國家,食品添加劑品種越多,人均使用量越大,比如美國就是世界上食品添加劑人均消費量最大的國家。
“然而在我國,公眾和輿論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和一些不理性的對待,終將對這個產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他幾乎是一字一頓地告訴記者,不管是食品添加劑許可制建立的前后,還是現在,中國還從來沒有發現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這話是陳君石院士說的,他的團隊調研了很長時間,沒有發現一例這樣的事。”食品添加劑在今天幾乎到了談“添”色變的地步,“這種誤解,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過,只是在中國發生了。”
“如果生活中沒有食品添加劑,那會是什么樣?”
中國人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有多深?孫院士說,這從滿大街的“零添加”、“純天然”廣告中就能窺得一斑。“且不說這些廣告是否真實,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生活中沒有食品添加劑,那會是什么樣?”
“首先,商店里賣的和飯店里制作的食物,你都吃不上了,因為那里面幾乎都有食品添加劑。面包、餅干里有膨松劑;巧克力、冰激凌里有乳化劑;火腿腸里有護色劑和防腐劑;可樂里有著色劑和酸味調節劑;啤酒里有防腐劑二氧化碳;干紅里有防腐劑二氧化硫;豆腐里有鹵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鎂,是食物凝固劑;油條里有明礬,是膨松劑;口香糖里有甜味劑和膠姆糖基礎劑;味精學名叫谷氨酸鈉,是增味劑;雞精里除了谷氨酸鈉,還有肌苷酸鈉、鳥苷酸鈉、雞肉香精,這些都是食品添加劑……如果你覺得在家做飯就能遠離食品添加劑,更是大錯特錯。大米中有防腐劑;面粉中有抗結劑和防腐劑;油要用到脫色劑和抗氧化劑;鹽里有抗結劑;醬油和醋里都有防腐劑;發饅頭要用到膨松劑……就算是水果,你也只能吃本地生產的,因為外地運來的或反季節水果都要用上保鮮劑和防腐劑。”
離開了食品添加劑,大概人們只能吃白水煮菜,或倒退到吃野果野菜的原始時代。國外有一位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使用食品添加劑是人類與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孫院士說,在一個食品添加劑無處不在的現代文明社會里,坦然接受食品添加劑、努力做好食品添加劑、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才是正確的選擇。以為天然的東西就一定安全,化學的東西就肯定不好,這是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另一個誤區。
“有時候,食品添加劑的化學品和天然品之間,消費者很難區分。薄荷味口香糖里要用到薄荷腦這種食品添加劑,你知道它是天然的還是合成的?中國目前生產的薄荷腦都是天然的,是從薄荷油里冷凍分離出來的,而日本已經實現了薄荷腦的大規模人工合成,這是高科技的產品。這兩者之間在分子結構和安全性上沒有任何區別。全世界都想用合成薄荷腦來代替天然薄荷,但只有日本有這項高新技術,這恰恰說明了科技發達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同薄荷腦一樣,幾乎每類食品添加劑里,都既有天然的,也有化學合成的。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許多是在搞清了天然物質的化學結構后,再人工合成的。比如牛肉香精、雞肉香精等各種肉味香精,作為它們的發明者,孫院士笑言,那幾乎就是把牛肉、雞肉燉成像湯一樣后,提煉出的食品添加劑。不過,這不是像家里那樣放在小火上燉,而是用生物酶解技術把肉里面的蛋白質分解成了多肽和氨基酸,再與洋蔥汁、細香蔥汁、大蒜汁、糖等一起燉煮,和家里煲湯燉肉沒什么區別,可以用在各種各樣需要肉香味的食品中,如雞粉、方便面調料、肉制品、菜肴、膨化食品、速凍食品、豆制品等。
“我今年在講課時,遇到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追著我問,味精到底能不能吃,它是不是安全的啊?”孫院士說,味精是用玉米等糧食發酵做出來的,是谷氨酸單鈉鹽,玉米你可以吃,為什么要害怕味精呢?有人傳言日本早已禁用味精,那怎么可能?味精是日本人發現的,他們現在味精的人均消費量也大大高于我們。網上還有流言說味精有毒,所有食品添加劑都有毒。事實上,世界上任何食品中都含有毒有害物質,有毒無毒與有毒物質的含量及食用量有關。食鹽、紅糖是無毒的,但一下子吃半碗,照樣會中毒。為什么要規定食品添加劑的最大使用量?只要在限量范圍內使用,肯定是安全的。這個量的界定,是建立在安全性評價基礎上的,并且留了很大余地,即使你天天吃100種食品,其中的食品添加劑加在一起也不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危害,因為你吃的東西總量是有限的。
“違法的人,就應該罰得他們傾家蕩產”
有太多食品添加劑的知識需要向百姓普及,但孫院士認為,不能把所有人都變成專家,人們應該不必操太多的心,就能過上安全、放心的生活。“有些人買食品喜歡看著標簽里的食品添加劑名稱琢磨半天,希望能看出讓自己放心的食品來。”孫院士說,自己在買食物時,絕對是個最省心的人,只看兩樣東西,一是有沒有過保質期,二是自己有糖尿病,看看食物里有沒有加糖等。
[關鍵詞]食品添加劑 教學改革 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6-0066-03
“民以食為天”,人類對食物資源的利用和享用無不依賴于對食物的采集、加工與保藏處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食物的要求從單一化逐步向多樣化發展,人們不僅僅只局限于對食品營養的要求,對食品的色、香、味、型、保質期及貯藏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食品添加劑也就應運而生。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縱觀食品工業的成長,在食品工業的發展中,食品添加劑是功不可沒的,它已成為加工食品中不可缺少的基料,對于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防止腐敗變質以及延長食品的貨架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食品工業的需求帶動了食品添加劑工業的發展,而食品添加劑工業的發展,也推動了食品工業的進步。在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時代,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用量日益增多,使用范圍也日益擴大,它們已然成為現代食品的靈魂。
食品添加劑課程以食品工藝學、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毒理學為基礎,主要研究每種食品添加劑的性質和使用特點。要想全面地對食品添加劑進行認識和學習,首先需要了解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意義和發展過程,認知食品添加劑對提高食品質量和促進食品工業發展的積極作用。食品質量直接影響著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強化法律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實施法規管理不僅需要完善和健全監管機制,而且需要所有使用者懂得和掌握各項有關的法規和標準。科學時代的今天,任何食品添加劑不再單以功能為選用準則,還需通過安全評估以及相關法規認可。除了了解管理方面的理論,還需要掌握相應的技術原理。其使用效果既依賴于規范使用和操作,同時也需要掌握和運用相應的技術原理和應用理論。
傳統的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多采用單一課堂教學方式,是一種理論到理論的認識。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獲得了有關食品添加劑的作用機理、種類及使用范圍等方面的知識,但由于沒有與實踐相結合,所以不能學以致用,同時缺少感官認知,甚至在學習完課程后仍對一些不科學的觀點抱有支持態度。
一、課堂內容改革
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分類有三種,其中最為常見的是按照功能特性分類,分為20+1種。在如此繁多的大類之下,再按照不同的特點又分為更多類別。對于剛剛接觸專業知識的大學生而言,這些內容雜亂,缺少連續性,不能快速、系統、有效地將這些零散的知識掌握,進而更加無法把握食品添加劑這門課程的整體結構,最終不能通過考核。考慮到這一現象不是個例,在進行教學改革之前應當首先在講述教學內容的同時注意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一般我們是按照食品添加劑的功能分類,對常用的添加劑類別進行選擇性講解,如防腐劑、抗氧化劑、增味劑、酸味劑、增稠劑等。傳統授課的主要內容大致為:概述、作用機理、使用方法、常見類別以及制備等方面進行講解。概括地從每一類食品添加劑的定義、作用原理、作用對象、作用條件、實際應用等方面講述。不論課程的內容如何改革,作用機理都是食品添加劑授課的最主要內容之一,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食品添加劑作用機理的情況下,才能對添加劑的使用、有效條件等加以掌握,進而運用于生活和日后可能的生產中。隨著科研的發展及新技術的開發,對一些食品添加劑的作用機理研究越來越深入也越來越清晰;同時,具有相同功能的新型食品添加劑越來越多,這些新的添加劑除了具有原有添加劑的功能外,可能具有一些新的更有利加工的性質,因此,可能有些老的知識已不適合現代的研究結果,因此課堂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作用機理的發展及真實的作用機理,了解該類食品添加劑的發展及不同種類之間的相同點和區別,學會合理選用。
(一)增添食品添加劑學科及行業前沿信息
隨著食品添加劑行業和學科的發展,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而且食品添加劑的相關標準也在不斷推出,增加了復合食品添加劑、多功能性食品添加劑等新概念。結合講解前沿性的文章同新的行業標準,推陳出新,通過對比等學習方法對新舊食品添加劑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和理解。不僅開闊了視野,也使得課堂教學活動豐富多彩,具有新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對科研工作的好奇心及研究興趣。同時也可以就某一類添加劑的研究進展或發展趨勢提出問題或討論主題,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展開分組討論及PPT演講,培養學生對食品添加劑理論知識進行學習探討的興趣,促進對該類食品添加劑功能、安全性、使用方法及發展趨勢等情況的進一步了解,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食品添加劑課程的課堂理論教學內容。
(二)增加食品添加劑相關法律法規的內容
隨著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適當增加食品添加劑相關法律法規的教學內容刻不容緩。添加這部分學習內容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在了解添加劑機理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地明確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添加劑,只有正確、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劑,才能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基礎之上更保證產品的安全性。我國已經形成的有關食品添加劑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管理體系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食品添加劑分類和代碼》等,對于這些法律法規和標準的了解可以促進學生對于常用的食品添加劑使用的學習,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
(三)增加食品生產工藝的內容
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特別是對于食品工藝學課程來說。我們使用添加劑的目的就是要應用到每一種食品中去,在教學過程中把常見的幾種食品生產工藝適當與課程內容結合,如當講授防腐劑、色素、香精、調味劑等章節時,可適當加入飲料、方便食品的生產工藝,在膨松劑的運用時講述糕點的生產工藝,在增稠劑一節中涉及果凍的生產,在抗氧化劑中涉及油脂的制作工藝等等,以便學生明確食品添加劑的正確使用方法。我們還可以利用大約2學時,講解一些食品生產加工工藝過程及實際案例,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食品添加劑在這些食品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在眾多的添加劑種類中合理地選擇食品添加劑。這樣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了解和掌握選擇食品添加劑的一些基本原則及方法,對提升學生們畢業后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四)結合生產進行教學
食品企業不僅生產食品添加劑,同時也是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者。在授課過程中,加入食品企業相關的生產流程,用先進、實用的新技術代替課本中過于陳舊的傳統技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行業的發展,社會的需求,為日后進入企業、快速熟悉生產環境奠定基礎。食品添加劑作為頻繁接觸的物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因而可以結合日常的生產生活對某些特定的食品添加劑進行講解。例如,在學習食品改良劑中,膨松劑和發酵劑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會用到的,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描述碳酸氫鈉和酵母的作用原理并結合家用生產的具體實例,形象并深化了學生對于此類知識點的學習。
(五)網絡資源的合理使用
隨著科技在每個領域的延伸和應用,多媒體在高校的應用也是逐漸普及。教師可以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新穎的授課內容。有關研究表明,視覺和聽覺的同時學習可以將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分別提升28%和30%。網絡中有很多關于食品添加劑生產、使用以及教學實驗的相關視頻,這些內容的演示既可以緩解學生高度集中學習帶來的疲憊,同時也加強了他們的感官認識,是一種不錯的教學資源。
二、教學模式的改變
(一)多樣的授課形式
我國的高校教學仍主要是以老師教授為主,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因而課堂不免沉悶。特別是對于食品添加劑這類以介紹產品功能為主的課程,由于產品種類繁多,同類產品之間的不同品種大同小異,知識趣味性不強,對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及積極性也是衡量課程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采用讓學生提前預習自學,然后在課堂上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通過查閱資料,進行PPT展示,不同組別之間進行辯論,或者就某一章節讓學生自己準備如何講解,老師作之后的補充和糾正等多樣的授課形式很有必要。這樣的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的能力,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和培養相互協作的能力,通過傾聽他人意見,交換不同觀點,加深對討論內容的理解,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二)增加實驗課程
食品添加劑學習的目的就是服務于生產,食品工業離不開食品添加劑,正是由于食品添加劑的發展才有今天的食品工業。因此,食品添加劑課程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生產服務。通過增加實驗課題,學生根據自己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設計食品、設計選擇合理的食品添加劑、設計食品加工工藝過程、觀察食品加工過程中食品添加劑給食品帶來的巨大變化,最后通過總結和分析使用過程中的遇到的各種問題,才能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食品添加劑的作用功能原理,通過享受添加劑給食品帶來的美妙變化,促進和激發他們對食品添加劑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的學習熱情。
三、結語
食品添加劑的應用提高了加工食品的質量,延長了食品的貯藏與貨架期限,而且極大地改善了加工食品的品質及其相應的色、香、味及質地效果;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添加劑,更有利于機械化和規模化的生產實施。依靠和運用添加劑實現技術目標,是簡易、方便、積極、有效的加工措施。食品添加劑從雛形初現及其簡單使用,發展成為食品加工中的重要原料,進而成為現代食品工業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組成,這一切充分地顯示了食品添加劑在推動工業發展、提高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特殊角色。
綜上所述,在食品添加劑的課程教學中,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將深奧的原理通過實例簡單化,將食品添加劑在實際應用方面加以延伸,最終使他們對教學內容有了直觀的、親歷其中的體驗效果。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了,積極了,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提高了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張穎.新形勢下我國食品添加劑教學改革的問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5):127-128.
[2] 李昌文,趙學偉.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輕工教育,2008,(1):67-73.
[3] 袁海娜,尤玉如.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1,23(1):71-75.
[4] 鄧后勤,夏延斌,王燕,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2011,(8).
[5] 李和平,魏建春,王斌,等.高職教育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探索[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6):71-73.
[6] 張京芳,樊金栓,尉芹,等.林產化工專業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23):035.
[6] 周愛梅,劉欣,劉曉娟.《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4):103-104.
[7] 李華.食品添加劑教學內容改革探索[J].中國西部科技,2011,10(14):76-77.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食品添加劑。
按照我國《食品衛生法(試行)》規定,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物質或天然物質”。在我國,營養強化劑也屬于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可以是一種物質或多種物質的混合物,其大多數并不是食品原料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為了食品在生產、貯存、包裝、使用等過程達到某一目的而添加的物質。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達14000種以上,按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中的功能不同可分為六大類:
防止食品腐敗變質的食品添加劑,有防腐劑、抗氧化劑和殺菌劑。
改善食品感官性狀的食品添加劑,如鮮味劑、甜味劑、色素、香料等。
保持和提高食品質量的添加劑,如組織改良劑、面粉面團質量膨松劑等。
改善和提高食品營養的添加劑,如維生素、氨基酸和無機鹽等。
便于食品加工制造的添加劑,如消泡劑,凈化劑等。
其他功能的添加劑,如膠姆糖基質劑、酶制劑等。
從以上食品添加劑的分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添加劑的使用有著明確的目的,即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飲食,而不是損害我們的健康,所以大家要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
下面,我們來談談大家較關心的防腐劑。
所謂防腐劑是指防止食品在存儲、流通過程中由微生物繁殖引起的腐敗、變質,延長食用價值的可食用的添加物。也就是說,防腐劑首先是可以食用的,在一定劑量內是很安全的。它和一般的食品添加劑一樣,一般都有著很寬的安全界限,大多數有危害的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使用量是危險使用量的1%水平。也就是說,我們所攝入的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的量是用實驗證明的最大安全劑量的1%,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合理范圍內使用的防腐劑還是很安全的。其實,防腐劑的使用目的是更加積極的,它是為了防止食物的腐敗、變質而進行的有針對性地處理手段,這才是真正的為了健康考慮。食物安全的評價應該從是否含有有害化學物質和是否有病原微生物對食品污染兩方面來綜合考慮,試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防腐劑,我們日常所購買的食物中將會布滿各種各樣的微生物,這樣的食品吃起來安全性將會如何?!
食物不添加防腐劑就等于給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的生存大開綠燈,食物成了很多病原微生物生活的樂土!為此你很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國《食品衛生法》中規定,使用的食品防腐劑都是低毒、安全性高的添加劑,正如前面已經提到過的,使用時有著較高的安全范圍。
因此,不添加防腐劑的食物反倒是不安全的(除一些特殊制品外,如罐頭),合理添加防腐劑是食物更安全的標志!美國一位食品科學家指出:“儲存好我們生產的東西,比耗費能源和資源去生產更多的東西,給我們帶來的效益更大”。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各種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產品和劑量范圍。幾乎所有的需要較長時間存儲的食品都含有防腐劑,但是不同食物中添加劑的種類和劑量有所不同。凡事過猶不及,防腐劑雖然能夠延長食品的貨架期,但也不能肆意加大它的使用劑量,尤其是化學防腐劑。事實上有一些商品為了能較長時間的保證其質量,提高它的使用壽命,就可能存在防腐劑超標的問題。
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防腐劑。
苯甲酸(又稱“安息香酸”)是一種常用的食品防腐劑。由于它既能抑制多種微生物的繁殖,又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被廣泛用于罐頭、果醬、醬油、食醋、汽水以及各類肉食品中。當苯甲酸進入人體后,會與人體內的氨基乙酸(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分別反應生成馬尿酸和葡萄糖苷酸,后者通過腎臟會隨尿排出體外,所以每日攝取少量苯甲酸不會對人體形成危害。而攝入過量的苯甲酸,會增加肝腎的代謝負擔,嚴重的會對人體肝腎造成損害,所以肝腎功能不全的人要特別注意,盡量減少食用含有苯甲酸的食品。
山梨酸(及其鉀鹽),又稱花楸酸,是使用最多的防腐劑,大多數國家的很多產品都在使用它。我們日常食用的醬油,醋,果汁,人造奶油、瓊脂奶糖、魚干、豆乳制品,豆制素食品、糕點餡、醬菜、蜜餞、山楂糕,果味露、罐頭,汽水等產品中都含有它。山梨酸及其鉀鹽作為防腐劑的毒性要比苯甲酸低得多,所以很多國家已逐漸用山梨酸取代苯甲酸。山梨酸其實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它進入人體后遵循一般脂肪酸的代謝,在人體主要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毒性很小。只有那些有嚴重肝腎疾病的患者需要注意食物中不要攝入過多,宜選擇含有其他天然防腐劑的食物為宜。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兒童出現性早熟的現象。究其原因,一部分就是因為在孩子喜歡吃的食物中,含有對動植物有生長促進作用的激素類殘留物質。
這種促生長劑的重要代表就是性激素及其化合物,性激素類殘留的毒性主要表現為:致癌,發育毒性(女性化或男性化等),即前面提到的兒童性早熟,就與經常食用含這種激素的食物有關。而另一大類促生長劑就是大家聽到過的很有名的“瘦肉精”―β―興奮劑,也叫做克倫特羅。這是一種臨床用來治療休克和支氣管痙攣的藥物,當它用到動物體內后可提高飼料轉化率和增加瘦肉率。其不良反應有:
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頸、四肢肌肉顫動,甚至不能站立。可出現頭暈、頭痛、乏力、惡心、嘔吐等癥狀。
高血壓、冠心病、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更加危險,容易導致意外,心臟猝死發生的機會大大增加。
長期食用會導致人體代謝紊亂,產生低血鉀、高血糖及酮癥酸中毒。
關鍵詞:食品添加劑;食品安全;色素;防腐劑;濫用
目前,為了延長食品的有效期、提高食品的質量,在食品生產的過程中,往往會加入一定的食品添加劑,可以說,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如果沒有食品添加劑,那么食品工業也就不復存在。所謂食品添加劑也就是食品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食品的整體質量而添加的一種外加劑。現階段我國所批準的食品添加劑有很多種,從其來源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天然外加劑以及化學合成外加劑,根據對食品的作用可以分為香精、色素、防腐等。一般來說,我國食品加工成在生產食品的過程中,必須有相關質檢部門嚴格把關之后才能夠投入適量的食品添加劑,這一類食品一般不會對人體噪聲健康危害,屬于安全食品;但是如果有上任為了謀取更多利益,將過期的或者禁用的食品添加劑置入食品當中生產,那么這一類食品就會對人體造成較大的傷害。也就是說,在食品生產的過程中,只要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加入一定的食品添加劑,那么食品就不會出現安全問題;為何當前的食品頻頻出現安全問題,關鍵問題就是在生產過程中濫用食品添加劑。本文就各種食品添加劑的濫用對人體的危害進行分析。
一、濫用色素的危害
色素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改變食品的顏色,但若是在食品當中射入過多的色素,那么當人們食用之后就會對人體造成較大的傷害,不僅沉積過多的毒素,影響到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根據統計,我國食品生產當中可使用的已有幾十種染色劑,其中有很多如果使用過量就會影響到人體健康。
在一些產品生產過程中,有些商販就會在其中加入不符合規定的染色劑。例如檸檬黃。這一染色劑一般是運用在黃色工業產品當中,當人們食用這一類產品之后,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會導致癌癥。目前我國已經對該類染色劑明令禁止。又如近幾年在食品當中發現的蘇丹紅,當人體食用含有這一染色劑的食品,經過人體分解之后,就會形成致癌物質,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濫用防腐劑的危害
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防腐劑是食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適量防腐劑的添加可以有效的殺死微生物,保證食品的安全,目前,我國大多數防腐劑都是屬于無毒物質,但是如果在食品當中射入過多的防腐劑,同樣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一方面會對食用者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還對下一代造成一定的危害。苯甲酸是當前在食品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防腐劑,很多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為了減少成本,在食品當中加入了過量的苯甲酸,或者在一些設備簡陋的工廠當中并沒有拌勻,導致食品當中的防腐劑射入過量,直接危害到人體的健康。
三、濫用發色劑的危害
硝酸鹽、亞硝酸鹽是當前食品生產當中最常用的發色劑,硝酸鹽會與亞硝酸菌相互作用,從而使其還原成為硝酸鹽,亞硝酸鹽會與酸性物質相互反應,從而形成游離形態的亞硝酸,當這一類物質會與肉中的肌紅蛋白產生一定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一種穩定的紅色化合物,使食品變得光亮、鮮紅。我們將這種添加劑放入到制品當中,可以使食品具有獨特風味,又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同時,在不新鮮的蔬菜,變質的醬腌菜、腌制初期的腌菜、保存不好的熟菜中都可檢出亞硝酸鹽。
在飲食過程中,如果食用過量的亞硝酸鹽可在十幾分鐘內發病,輕者出現頭痛、頭暈、乏力、心慌、惡心、嘔吐、胸悶、心悸、運動失調;重者可出現虛脫、昏迷、肺水腫等癥狀;長期攝入,可誘發消化道系統癌變,如胃癌、腸癌。亞硫酸鹽的致癌危險性較大,它進入人體后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致癌物質亞硝胺,使肝臟、食管等可能發生癌腫。
四、濫用甜味劑的危害
增大甜度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食品制作過程中加入精制糖,即白糖、紅糖等;另一種是使用人工甜味劑。近幾年,食糖生產供不應求,使得食糖價格上揚,食品商便瞄準了人工甜味劑。目前使用的甜味劑種類很多,有環乙基磺酸鹽、鄰黃酰苯酰亞胺、精糖、天冬糖精、甜菊精、甘 素、山梨醇、甘露醇等幾十種。
甜味劑使用最早和最廣的是糖精。糖精是一種礦物質,甜度相當于蔗糖的500~700倍,無任何營養價值,食入后很快隨尿排出。所以,糖精的作用,無非是簡單地刺激一下味蕾,產生甜的感覺。不過,有跡象表明,它能引起人類的癌癥,而且證據起來越充分。
話梅、果脯等小零食,外包裝看起來制作和印刷粗糙,吃起來甜得過頭而偏苦味。近年來的檢查結果顯示,市場上一些小商店出售大量“三無”或地方小廠生產的小食品和飲料,如話梅、蘿卜酸等腌制品和豆漿、豆奶、雪糕等,基本上都大大超標和超范圍使用糖精,但在產品的標簽上卻很少注明含有糖精,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長期食用,健康安全會受到損害。
一些正規的食品和飲料生產企業也在糖精的使用上玩弄“游戲”欺騙消費者。中國消費者協會曾做過對比試驗,發現有些企業在一種飲料中使用好幾種甜味劑,雖然每一種都不超標,但接近國家規定的最大使用量,加起來的總量遠遠超過人體每天允許的攝入量。一些食品和飲料生產企業完全用糖精代替食糖,由于糖精放多了味苦,為了“瞞天過海”,改善口感,再摻入味精到里面發生化學反應,這樣消費者就吃不出糖精的苦味了;一些企業則把少量的糖和大量的糖精混合使用,讓消費者感覺不出糖精的味道。
甜蜜素是一種人工合成甜味劑,其甜度是蔗糖的30至40倍。消費者經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標的食品,會對人體的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特別是對代謝排毒能力較弱的老人、孕婦、小孩危害更加明顯。
五、結束語
所以食品添加劑按國家標準使用是安全的,問題出在濫用上。提醒廣大市民一定要到有信譽的正規廠家或超市購買相關食品,在選購時還要認真了解相應食品添加劑的性能和作用,認真檢查食品中添加劑的成分,使用量及有效期,以確保安全消費。
參考文獻
食品添加劑到底是福是禍,不能一概而論!
(一)劑量即毒性
豆類能為人體提供優質蛋白,但是過量會給腎臟系統帶來負擔,還會引起腸胃脹氣。
橄欖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具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效果,但過量使用會使人肥胖。
維生素A能預防夜盲癥,但過量則容易引起皮膚、骨骼、腦、肝等多種臟器組織病變。
對這些營養素而言,適量的話對人體有益,過量就會帶來不良健康影響。食品添加劑也一樣,按照國家標準安全限量使用,是安全的,如果攝入量過多就可能對人體有害,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經常說到的“劑量即毒性”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市場上濫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非常嚴重。曾有文獻報道,江蘇省南通地區在粉絲中檢測到不法商販用亮藍、日落紅、胭脂紅這幾種人工合成色素混合充當紅薯粉條和綠豆粉絲。過量使用焦亞硫酸鈉漂白黃花菜;過量使用過氧化苯甲酰使面粉看起來更白;過量使用防腐劑、甜味劑和人工色素延長乳飲料、果汁飲料和蜜餞等食品的保存期,降低成本;用水、糖精、酒精和香精勾兌所謂100%原汁葡萄酒;濫用牛肉膏、胭脂紅、焦糖色素等食品添加劑生產假牛肉。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掩蓋食品差的品質,謀取更大利益,不法商販忙得樂此不疲。2011年的上海“饅頭事件”也是典型的食品添加劑濫用現象。
不法商販濫用食品添加劑,導致食品中添加劑含量嚴重超標,這無疑會給人帶來危害。過量攝入色素會對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產生危害,特別對嬰幼兒、兒童的危害更大;過量攝入甜味劑可能導致癲癇、頭痛甚至癌癥;過量攝入防腐劑使致癌物質長期蓄積,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還會通過母體致畸胎兒。2011年3月份國家對面粉中的氧化苯甲酰下禁令,主要是因為過量攝入這種物質會導致肝臟病變,對神經系統也會造成嚴重損害,而各個企業濫用氧化苯甲酰的情況非常嚴重,這種物質又不是面粉所必需。
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明確規定膨化食品不得加入糖精鈉和甜蜜素等甜味劑,但是你平時逛超市多留心,還是會發現有些膨化食品添加了甜蜜素和糖精鈉。
營養學上最基本的一條原則是食物多樣性,其實這也是可以從安全角度來分析的。試想如果你經常吃某一種或幾種食品,一旦查出該食品有非食品添加劑添加問題或者嚴重存在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那你就極可能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不要長期食用一種食品。長期食用,其中某些添加劑蓄積的總和可能就會超過安全值,如果其中某種食品添加劑濫用的話,那短時間內添加劑在體內的蓄積就會超過安全值。
保護自己,其實沒那么難,關注食品標簽,了解各種食品添加劑,盡量選擇食品添加劑少的食物,盡量選擇加工程度低的食品,可以這樣說,購買加工食品時,不要有 “好色之心”,因為顏色太艷麗就可能是添加了色素,不要有“憐香之情”,因為味道太濃可能是添加了香精。
最重要的一點還有: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多吃天然新鮮的食物。
(二)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是隨著毒理學、分析技術等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反應停事件”。1953年西德一家制藥公司合成了“反應停”這種藥,1956年進入臨床試驗,并在市場上試銷,1957年獲西德專利,這種藥對治療早孕期的孕吐反應效果很好,且對孕婦無明顯副作用,相繼有51個國家獲準銷售。而1959年西德發現第一例罕見畸形女嬰,之后大量發現畸形嬰兒,經研究發現,這與孕婦服用“反應停”有關系。對食品添加劑而言,亦是如此,之前很多食品添加劑用得都很好,可是后來發現對人體是有危害的,于是停止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總是隨著毒理學、分析技術等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
(三)食品添加劑并不是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
我國當前最大的食品衛生和安全問題還是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比如腸炎、霍亂等疾病,其次是營養不平衡,接下來才是食品添加劑問題。而現在人們都“談添色變”,好像添加劑就是洪水猛獸,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各種食品添加劑的能否使用、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都是經過國際和國內的安全性評價的。如果不法商販不管什么最大使用量,純粹憑感覺亂添加,這就存在食品安全問題。但是這種食品安全問題我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比如盡量選擇天然食物,比如飲食多樣化。
(四)天然食品添加劑比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劑更安全嗎?
按照食品添加劑來源于天然還是人工合成,可以將其分為天然食品添加劑和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劑。這兩大類對人體的危害性有差別嗎?舉個小例子吧,目前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國際上一般都規定,在其生產加工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由此能推出:一般而言,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比天然食品添加劑安全風險大些。可是您可也別想當然地認為天然的就是安全的。已有研究證明,一些植物本身含有毒素,如果攝入過量,肯定會危及人體健康。2005年日本對38種天然食品添加劑下了禁令,主要就因為發現其對人體具有可見毒性。
國家的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標準中明確將谷氨酸鈉列為食品添加劑,而谷氨酸鈉是味精最主要的成分,所以味精也屬于食品添加劑;
味精是指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谷氨酸鈉結晶,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可用于做菜、做湯和調味汁,而谷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是一種無臭無色的晶體;
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來源:文章屋網 )
很多人覺得食品添加劑不是好東西,希望“零添加”。也有很多人覺得“天然成分”比“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更安全,要選就選“純天然”。
但他們或許不知道,有些食品添加劑加了比不加好,也有些食品添加劑本來就是“天然成分”。比如在我國合法使用的兩千多種食品添加劑里,不乏維生素、必需氨基酸、礦物質等對健康有益的物質,也有各種高大上的“植物精華”赫然在列。
首先是營養強化劑,它們是食品添加劑的一大類,包括了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A、B、C、D、K等)、礦物質(鈣、鐵、鋅、硒等)和其他營養物質(DHA、乳鐵蛋白等)。當然營養強化劑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脂溶性維生素吃多了反而有可能中毒。所以,國家標準對強化量的上限和下限都做出了規定,既保證有效性又避免過猶不及。
盡管通過合理的膳食配比,我們可以從一日三餐中獲取所需的營養物質,但人的不同生理階段還是會有營養缺乏的可能。比如有的嬰兒沒有母乳可吃,需要吃嬰幼兒配方乳粉,這里面就必須加入多種營養強化劑,配合乳清蛋白等其他成分,最大程度地滿足嬰兒的全部營養需求,使寶寶健康成長。
國人膳食中鐵的攝入量常常不足,尤其是孕產婦和青少年,缺鐵比較普遍.那就可以適當吃一些鐵強化醬油。還有常見的鈣強化食品,比如高鈣餅干、高鈣牛奶、高鈣麥片等,可以幫助補充鈣,有利于牙齒和骨骼健康。成年人在30歲左右達到骨鈣峰值,適當選擇鈣強化食品有利于預防老年骨質疏松的發生。
其次,有多種氨基酸都是食品添加劑大家族的成員,包括一些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大多數用作增味劑或者香精香料,提供鮮香的口感。比如你最熟悉的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鈉鹽,盡管有謠言說味精導致多動癥或其他不良反應,但國際上幾大權威機構從沒否定過它的安全性,也從未限制其使用量。
其他可用于食品添加劑的氨基酸包括甘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丙氨酸、蘇氨酸、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蛋氨酸、脯氨酸、纈氨酸、精氨酸、賴氨酸、天冬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組氨酸。除了甘氨酸和半胱氨酸鹽酸鹽,其他品種均不限制使用量,不過你要獲取豐富、全面的氨基酸,還是得靠正常飲食哦。
現代社會的飲食越來越精細,粗糧反而受到城里人的追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補充膳食纖維。食品添加劑中有一大類叫增稠劑,一般是膠類、多糖類、糖醇類和改良淀粉類物質,其中有很多品種都是來自于天然食材的膳食纖維。比如提取自豆類植物的刺云豆膠、槐豆膠等,由微生物發酵產生的黃原膠、可得然膠等,提取自海藻的卡拉膠、海藻酸鈉等,提取自其他植物的黃蜀葵膠、亞麻籽膠、沙蒿膠等,提取自動物皮、骨和結締組織的明膠;還有近些年被保健品廠家吹噓的甲殼素、葡聚糖、殼聚糖也都是膳食纖維。
由于它們的增稠效果遠遠強于淀粉勾芡,而且價格也比淀粉貴得多,所以用量一般都很少。獲取膳食纖維還是多吃全谷類、蔬菜水果和豆類,不能指望食品添加劑里面的增稠劑。
現在我們很少吃到哈喇的油,主要原因是有了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劑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其實,如果我把抗氧化劑說成清除自由基,也許你就不覺得那么可怕了吧?對于那些“自然愛好者”,有一些抗氧化劑可能更適合他們的胃口,比如維生素C和維生素E。還有一些抗氧化劑是直接從植物提取,比如茶多酚、甘草抗氧化物、迷迭香提取物、竹葉抗氧化物等,它們其實包含多種抗氧化成分,不過在食品中添加的量也比較少。
甜蜜蛋糕小心“植物奶油”
戴女士每天為丈夫小孩準備的早餐都是面包、牛奶。但自從聽說了關于蛋糕、面包竟含有“氫化油”(俗稱植物奶油),食用過量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后,她開始惴惴不安,以后蛋糕還能吃嗎?
健康建議:
植物奶油學名是食用植物氫化油,是以植物性油脂為原料,其在氫化過程中產生的飽和脂肪酸不易被人體吸收或排除,反而會增加人體血液的黏稠度,大量食用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增加。
除了面包、蛋糕,油炸類食品中同樣含有反式脂肪酸,例如洋快餐里的炸薯條等,孩子經常食用,同樣會使血脂增高,增加心腦血管的發病幾率。所以買食品的時候首先要看配料表,如食物包裝上列出成分有氫化植物油、氫化脂肪、精煉植物油、人造酥油等即含有反式脂肪酸。另外,早餐宜為牛奶加饅頭或包子,這樣不僅健康,又能顧及營養。
酸甜果脯當心“糖精色素”
單身白領夏小姐一日三餐幾乎全吃外賣。為了提神,她每天還會喝一兩杯速溶咖啡或奶茶,蜜餞、果脯等小零食也常備。可最近在聽同學說它們含有糖精、色素之后,她再也不敢品嘗了。
健康建議:
糖精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因為價格低廉,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果脯蜜餞里,大部分都添加了糖精,其致癌的可能性至今尚未完全排除。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糖精可用于醬菜類、復合調味汁、蜜餞、配制酒、雪糕、冰激凌、冰棍、糕點、餅干和面包,最大用量為0.15克/千克;瓜子最大用量為1.2克/千克;話梅、陳皮類為5.0克/千克。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嬰幼兒食品中不得添加糖精。在美國,凡是添加糖精做甜味劑的食品,均要求標有“糖精能引起動物腫瘤”的警告語。而包括檸檬黃、日落黃等人工色素均會影響兒童的智力,甚至導致腹瀉、腹脹、腹痛、營養不良和多種過敏癥。
所以,如果要吃蜜餞和果脯,應該吃成分天然的,最好選擇自然風干或是天然曬干;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平時仔細閱讀食物標簽,盡量給孩子選擇不含糖精和人工色素的零食。
美味海鮮當心“亞硫酸鹽”
伍先生在吃完海鮮之后突發哮喘。看病時向醫生描述了大概情況,對方判斷是海鮮惹的禍。事后伍先生家人去賣海鮮處查看,果然感覺那些海蜇顏色格外白。據知情人透露,這些海鮮是放了亞硫酸鹽等漂白劑“美容”的。
健康建議:
亞硫酸鹽是一些食品制造或加工時所添加的抗氧化劑,可以使用在果醬、果凍、水果派餡、調味糖漿、含葡萄糖糖漿的糕餅、谷類酒、啤酒及麥芽飲料中。它還可以作為漂白劑,用于海鮮或其他食物的著色,這種食品添加劑在國際文獻中,曾經報道過可能引起氣喘急性發作。
所以,購買海鮮、腐竹、金針菇時應盡量購買鮮活產品,干品若格外潔白更應小心。對于國家規定可以添加亞硫酸鹽的食品,如你對亞硫酸鹽過敏,避免出現過敏反應的唯一方法是仔細閱讀食物標簽,戒絕一切含有亞硫酸鹽的食物。由于亞硫酸鹽用作食物添加劑時,可能會以不同的化學名稱表達,故此必須留意以下名稱:二氧化硫、亞硫酸鈉、亞硫酸鉀、亞硫酸鈣、亞硫酸氫鈉、亞硫酸氫鈣等。
爽口榨菜當心“山梨酸鉀”
“我現在基本不吃榨菜了。”陳先生說,事發于1年前,他買過幾袋榨菜,其中一袋打開后沒有吃完,在夏天很容易變質的氣溫下放了1個星期,竟然沒有變味,讓他吃驚不小。
健康建議:
山梨酸鉀主要用于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長。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防止醬油、黃酒、食醋、腌菜的變霉。但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骼生長,危害腎、肝臟的健康。部分生產企業在食品中添加了山梨酸鉀,由于怕消費者有疑慮,而不在標簽中標注使用了防腐劑;有的甚至使用了防腐劑而在包裝上宣傳“本品不含有任何防腐劑”,以此來誤導和欺騙消費者。
不過,還是應該理性看待防腐劑,明確防腐劑除了防止食品變質外,有時也可以防止食品中毒的發生,這一點無疑是有益于消費者安全消費的。建議嚴格限制含防腐劑食品(如香腸、方便面等)的攝入,兒童、孕婦等屬于身體發育特別時期的特殊人群不要過多食用含防腐劑的食品。
解渴可樂當心“咖啡因”
甄太太突然察覺,她兒子不知從何時開始駝背了,而且年紀小小就總覺得腰酸背痛、膝蓋發麻。更可怕的是,一次打完噴嚏后,兒子居然骨折了。后來經醫院診查,這跟他平常愛喝可樂飲料有關。
健康建議:
現代食品中不可或缺添加劑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它是必不可少的 “劑”, 主要有抗氧化劑、漂白劑、著色劑、護色劑、酶制劑、增味劑、防腐劑、甜味劑等類。可以起到防止食物變質;改善食物的色、香、味;保持并提高食物營養價值;方便食品加工與運輸等多種作用。
以防腐劑為例,如果沒有防腐劑,很多食物會在短時間內腐敗變質,無法實現長途運輸,人們就沒有豐富多樣的食品可選擇。事實上,防腐劑主要是用來控制微生物傳染,有些食品中如果不含防腐劑,食品的保質期將非常短,而且更易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致病性微生物代謝會產生有毒物質,對人體安全造成威脅。經過安全性評價的防腐劑則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說,食品防腐劑不但不會使我們的食品變得“不安全”,從某種程度來說,它更是食品質量和安全的捍衛者。
專家強調,食品添加劑必須按規定的品種、范圍和用量使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比如沒有防腐劑的醬油會發霉,沒有抗氧化劑的食用油會產生哈喇味,而真菌毒素、油脂酸敗帶來的健康風險遠大于防腐劑本身。
宣傳“無污染”并不科學
據食品專家介紹,聲稱“無污染”等是不科學的,其真實性值得懷疑。眾所周知,微生物、一些化學污染物等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因此,我們用作食品原料的糧食、肉等從一開始就很難“零污染”,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也不可能全部在真空過程中完成,我們吃的食品都可能存在這些污染,“無污染”是很難做到的,我們能做到的是控制這些污染不會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損害。專家提醒,消費者一定要正確認識這些聲稱,它們很可能只是商家利用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宣傳自己產品的一種手段。
食品添加劑的違法添加包括超范圍使用、非法添加等形式,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不是食品原料或食品,也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無論添加多少,均是違法行為。而一些企業為了食品的賣相,在生產過程中過量添加,危害人體健康,屬于超范圍使用。
專家提醒我們,應該要正確認識各種添加劑及它們的不同作用,并合理正確使用、安全用量,這樣能讓我們品嘗到更多“舌尖上的幸福”。
溫馨提示:
1.在超市買東西,務必養成翻過來看“背面”的習慣。盡量買含添加劑少的食品。
2.盡量選擇加工度低的食品。
關鍵詞:食品添加劑;現代食品工業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發生而日益受到人們的強烈關注。僅以2008年為例,從年初的輸日“毒餃子”事件到人造“新鮮紅棗”流入烏魯木齊市場事件,再到三聚氰胺污染嬰幼兒配方奶粉并導致大批嬰幼兒患腎結石甚至死亡事件,都在全國及至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對食品相關行業形成了嚴重的沖擊。而幾乎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人們都會把罪魁禍首緊盯在添加在食物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上,食品添加劑一次又一次成為眾矢之的。那么這一切都是食品添加劑惹的禍嗎?
一、正確理解食品添加劑的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的規定: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同時規定,為增強營養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屬于天然營養素范圍的食品添加劑”稱為“營養強化劑”。因此,營養強化劑顯然也屬于食品添加劑范疇。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處理過程中,為使之能夠順利進行,還有可能應用某些輔助物質。這些物質本身與食品無關,如助濾、澄清、、脫膜、提取溶劑和發酵用營養劑等,它們一般應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應成為最終食品的成分,或僅有殘留。對于這類物質特稱之為食品加工助劑。
國際國內對食品添加劑都有嚴格的管理程序。如,批準一種新的食品添加劑必須進行多種毒理學評價,當確證其不對人體帶來危害時,才能獲得國家多個部門的批準和。能夠列入使用名單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均是在長時期內經過眾多實驗并“過五關、斬六將”慎之又慎確定下來,被嚴格規定了使用范圍和最高使用的限量,只要按照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是有保證的。
而本文所舉事件中提及的三聚氰胺絕不是一種食品添加劑,而是一種化工原料,不應該在奶粉里面存在,這次問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是非法添加的一種有害物質,奶粉里面查出任何含量的三聚氰胺都是非法。現在,檢測蛋白質的方法都是通過檢測里面的氮來推算蛋白質,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牟取暴利,向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三聚氰胺里含氮,檢測時用來假冒蛋白質含量增高。因此,加入三聚氰胺是為了掩蓋食品原料質量方面的缺陷,是非法摻假,三聚氰胺起到了摻假的作用。
二、食品添加劑對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的作用
食品添加劑工業是伴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可以說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改善食品的品質和色、香、味、形,以及延長食品的貯存期等。為避免某些不該添加的食品添加物對人體造成損害,國際上于1955年和1962年先后組織成立了“FAO/WH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和“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CCFA)”(后者1988年改名為食品添加劑和污染物法規委員會,即CCFAC;2006年更名為CCFA,中國為主持國),集中研究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問題,并向各有關國家和組織提出推薦意見,從而使食品添加劑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據相關資料表明,目前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有25000多種,其中80%為香料,常用的添加劑品種有5000多種,直接使用的品類大約有3000-4000種,而比較常見的有600-1000種。
在大規模、現代化的食品生產中,正確、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有以下的好處:(1)增加食品的保藏性能,延長保質期,防止微生物引起的腐敗和由氧化引起的變質;(2)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食品的質構如色素、香精、各種調味品、增稠劑和乳化劑等;(3)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適應機械化、連續化大生產。如用葡萄糖酸內酯作為豆腐凝固劑;(4)保持和提高食品的營養和保健價值。如營養強化劑、食品功能因子等。
現在許多人反對食品添加劑的理由是害怕使用了添加劑的食品不營養、不安全,但合理的食品添加劑恰恰能夠調整營養結構,達到均衡營養、補充營養的效果。如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在面粉里面可以添加鈣粉、維生素、功能因子等,強化面條的營養功能;此前我國推行的醬油加鐵工程、碘鹽工程等,都是在食品里添加人體必需營養成分的最好例子。
三、如何使食品添加劑更好地服務于現代食品工業
應該看到,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今后幾年我國食品添加劑工業也會迅速發展,會有愈來愈多的食品添加劑產品用于食品工業,這是客觀事實。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盡管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使用量很少,但對食品的品質影響很大,特別是不少食品添加劑有一定毒性,不合格和使用不當,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這并非一件小事情,而是關系著人民群眾飲食衛生的大事情。
1.加強在食品中嚴禁使用非食品添加劑的管理
非食品添加劑是指已被證實不能用于食品中,而卻可以對提高食品某一功能的物質,這些物質大都屬于某一工業所用添加劑,對人體有一定或很大的危害,如三聚氰胺、吊白塊、蘇丹紅、美術綠、罌粟殼等等。以吊白塊為例,它是一種氧化劑,可以氧化面粉、米粉、豆制品等食品中的色素,但其毒性很大,正常人體攝入10g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專項查處中,卻發現不少違法使用的現象。
2.加強和完善食品添加劑生產及應用的管理
食品添加劑在我國仍屬新興行業,它不同于其它行業,是關系到人們的飲食衛生的大事。添加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超標使用,被不法分子濫用。在國外發達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的管理都很嚴格。如美國把食品添加劑放在和藥物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其食品添加劑法規規定的比較全面和嚴謹,并由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負責貫徹實施。美國對違規生產和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處罰相當嚴歷,違規企業和企業主的下場不堪設想。而我國的一些生產者卻沒有嚴謹的法規意識,容易造成嚴重的后果。
國家允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其實是無毒的
我國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歷史悠久,早在周朝就已有使用肉桂增香的記載,北魏時期也有用鹽鹵、石膏作為食品添加劑制作豆腐的記錄。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的食品工業年產值現居我國各行業之首。作為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食品添加劑也有了迅猛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一個新興的行業。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現在我們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有防腐劑、抗氧化劑、合成甜味劑、食用香料等。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目前有1萬多種食品添加劑。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按其用途可分為香精、香料、色素、抗氧化劑、殺菌劑、增香劑、甜味劑、漂白劑、疏松劑和營養強化劑等等。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改善食品感官和組織形態及色香味以適應消費者的需要,二是增強食品的營養成分,三是使食品具有更有效的、更經濟的加工條件和更長的貨架期、保質期,四是滿足方便食品、快餐食品高速增長的需要。
添加劑成為問題食品“禍首”的原因是違規和過量添加
盡管添加劑在加工食品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過量或違規使用無疑給食品安全蒙上了一層陰影。
近年來,問題食品被曝光的頻率越來越高,而食品添加劑卻成了食品安全的“罪魁禍首”。據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對酒類、飲料、蜜餞等產品的抽查結果顯示,食品添加劑超標現象非常嚴重。尤其是一些中小型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為賺“黑心錢”而降低成本、制假摻假、違規操作,生產出不合格的添加劑產品并出售。而遍布大街小巷的小作坊,在制作熟食、肉制品、水發食品以及面包等時更是肆意使用添加劑。用法、用量也是全憑經驗而定。
目前,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問題:一是使用國家不允許使用的品種,如在某些食品中添加蘇丹紅和酸性橙等人工合成的致癌性化工染料,在面粉、米粉和粉條中添加以甲醛和亞硫酸鈉制劑的“白塊”進行漂白。二是不按國家規定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使用添加劑,如在大米上加著色素、加香料,在黃雞上涂黃色,在茶葉中加綠色,枸杞子用紅色素浸泡,肉制品使用防腐劑等。三是為掩蓋食品質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如在不新鮮的鹵菜中添加防腐劑,在變質有異味的肉制品中加香料、加色素等。四是國家規定必須使用食品級的食品添加劑,但部分食品生產單位為降低成本,使用工業級產品,如在面制品中添加工業用碳酸氫鈉,成本降低了一倍,但其中鉛和砷的含量嚴重超標。五是未注明標識,誤導消費者,食品生產單位在產品中明明使用了食品添加劑,卻在產品標志上標注“不含任何添加劑”、“不含防腐劑”等詞。誤導消費者。
執法部門監管難度大,食品添加劑總出問題
超標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違規使用禁用的添加劑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嚴重危害。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有效監管此類問題時難度非常大,且基本上是產品出來后的監管。因此,食品添加劑超標或添加禁止的添加劑被質檢部門公布以后,消費者才知道哪類食品不可以吃,但是這時候消費者往往會發現不合格的產品已經被自己食用過,而沒有抽檢的產品是不是合格還有待于進一步檢測。導致這一問題存在的原因是中國目前有2000多萬個中小企業,但監管部門人數少,造成監管難,于是,添加劑問題總是層出不窮。
雖然我國在事前預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對于添加劑問題的現實來說,國家對食品安全尤其是添加劑含量超標的監管是任重而道遠。
消費者擦亮眼睛,增強安全意識是減少“受傷”的有效方法
老百姓在選購食品的時候,應怎樣掌握關于食品添加劑方面的知識,確保食品衛生和安全呢?
第一,購買食品時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各類食品。因為這些廠家在使用添加劑的時候都是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來規范自己的生產用量,這樣就比較安全,不容易出現問題,
第二,在挑選食品的時候要看它的配料表。配料表上標示了添加的各種成分,如果不標示或是寫著不含添加劑,一般都是不太正規的。
第三,盡量少食用帶色素的食品。在購買有色食品時要注意,過于超出正常食品顏色的食品不要買,比如過于雪白的饅頭、特別黃的小米、碧綠的干海帶。產品顏色應該是自然色澤的最好。
第四,看保質期。尤其是那些含水量較高的食品,如月餅、面包、糕點,它們的保質期一般只有幾天,如果超過幾個月以至于跨年仍然安然無恙,這樣的產品很可能是防腐劑超標。
第五,看含油量。含油量過高的食品的保質期一般在兩個月左右,比如含油方便面如果超過兩個月仍然沒有出現“哈喇”味,說明抗氧化劑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