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描寫祖國河山的成語

描寫祖國河山的成語

時間:2023-05-30 10:28: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祖國河山的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描寫祖國河山的成語

第1篇

形容美好的成語解析

1) 天外有天: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無窮無盡的境界。多用來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認識的領域需要不斷擴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閱歷不盡。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2) 良辰美景:美好的時光和景物。

3) 良時美景:美好的時光和景物。同“良辰美景”。

4) 良辰媚景:美好的時光和景物。同“良辰美景”。

5) 良宵好景:美好的夜晚和景色。同“良宵美景”。

6) 目不暇給: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來不及看。

7) 良宵美景:美好的夜晚和景色。亦作“良宵好景”。

8) 好景不常:美好的光景不能永遠存在。多用于對世遷的感嘆。

9) 良時吉日:美好的時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稱宜于成親的日子。同“良辰吉日”。

10) 好天良夜:①美好的時節。②好時光,好日子。

形容美好的成語及解釋

1) 青山綠水:泛稱美好山河。

2) 綠水青山:泛稱美好山河。

3) 完美無缺:完善美好,沒有缺點。

4) 完美無疵:完善美好,沒有缺點。

5) 無疆之休:無限美好;無窮幸福。

6) 休聲美譽:休:美好。美好的聲譽。

7) 年高德劭:劭:美好。年紀大,品德好。

8) 美景良辰:良:美好;辰:時辰。美好的時光和景物。

9) 姱容修態:姱:美好;修:長遠;態:志向。美麗的容貌,長遠的智慧。

10) 沾沾自炫:自以為美好而自我炫耀。

11) 窈窕淑女:窈窕:美好的樣子。美好的女子。

12) 休明盛世:休明:美好,清平;盛:興旺;世:世代。美好清平的興盛時代。

13) 美不勝收:勝:盡。美好的東西很多,一時看不過來。

14) 春宵一刻:歡娛難忘的美好時刻。

15) 吉日良時:吉利的日子,美好的時光。同“吉日良辰”。

16) 京兆眉嫵:用以稱女子眉樣美好。

17) 倚姣作媚:倚:憑借;姣:美好;媚:迷人。憑著自己美貌,任意撒嬌胡鬧。

18) 大好河山:河山:國土。無限美好的祖國大地。

19) 苦盡甜來:艱難的日子過完,美好的日子來到了。

20) 苦盡甘來:艱難的日子過完,美好的日子來到了。

描寫美好的成語及解釋

1) 至善至美:至:最。最完善,最美好。

2) 好景不長:景:境況,光景;長:長久。美好的光景不能永遠存在。

3) 吉日良辰:吉:吉利;良:好;辰:時日。美好的時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稱宜于成親的日子。

4) 良辰吉日:良:好;辰:時日;吉:吉利。美好的時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稱宜于成親的日子。

5) 年高德卲:年紀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6) 踵事增華:踵:追隨,繼續。繼續前人的事業,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7) 天下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8) 華封三祝:華:古地名。封:疆界,范圍。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愿。即:祝壽、祝富、祝多男子,合稱三祝。

9) 大煞風景:損傷美好的景致。比喻敗壞興致。

10) 稚齒婑媠:稚齒:年少;婑媠:美好的樣子。指年輕的美女。

11) 裊裊娉娉:裊裊:柔美貌;娉娉: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態柔美。

12) 裊裊婷婷:裊裊:柔美貌;婷婷: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態柔美。

13) 人間天上: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極美好的處所。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14) 如花似玉:像花和玉那樣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眾。

15) 好言好語:好:美好,友善。指友善和中聽的言語。

16) 亨嘉之會:亨嘉:美好的事物聚會在一起。比喻優秀人物濟濟一堂。

17) 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18) 庸中佼佼:佼佼:美好。指平常人別出眾的。

第2篇

關鍵詞:德育滲透;新課改;教學方法;故事;道德品質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教師不能只是片面性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播,同時還要注意將德育滲透在平時的教學中。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的德育滲透,教師應該認清新形勢,促進德育實效的提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該根據語文教學的思想內涵,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進行深度挖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課文的時候,逐漸形成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道德素養,建構積極的人生態度。

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遵循的原則

(1)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滲透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處的環境如何,對于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現階段正處在信息技術發達的社會,各種主流或者非主流的思想在沖擊著現代小學生的思維,他們在接觸事物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正在衍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識。首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思考,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缺乏較為完善的價值判斷能力,認知水平也較低,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與情感態度,要注意與學生開展平等的對話,關注學生的自我感受。在日常教學與教學的生活中,滲透德育,遵循潛移默化的原則,讓學生在與主流價值觀接觸的過程中,逐漸鍛煉閱讀能力。(2)做到“合于文,立于道”關于道德品質教育,表面上看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與思想觀,實際上卻與文字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甚至可以說,道德教育與文字的脫離,就好似無源之水。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在讓學生對文章的文字進行品讀時,要注意與思想教育并行。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出塞》這篇文章,闡述了遼闊的邊疆,但是還要讓學生感受到出征戰役的不容易,之后,再從更深的思想角度進行拓展,要讓孩子們體會到愛國之莊嚴,享受和平的彌足珍貴。基于此,語文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將思想品德教育當作重要的環節,讓學生在接受正確品德理念熏陶的同時,逐步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3)因勢利導,豐富多元由于語文學科涉獵范圍較廣,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死板單調,而應該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并在趣味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在小學語文現行的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包括了豐富的情感,比如小學語文《媽媽睡了》這篇課文,主要是通過簡單的文字描寫作者對媽媽的愛,通過這篇課文,教師可在文字之中滲透德育,通過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感覺到作者熱愛自己的媽媽,珍惜母愛,隨之進行德育。

2.新課改下在小學語文中開展德育滲透的方法

(1)體會語言美,將德育滲透在語言文字中首先,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諸多描寫中國大好河山、瑰麗山水、名勝古跡的文章,其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語言美,可以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體會其中的美好情感,讓學生不斷萌生愛國激情,同時,還能讓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完善。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這些文章教學時,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等,教師可讓學生朗讀時反復體會其中的文字美,根據文字的描寫,激發學生對祖國秀麗河山的熱愛。其次,引導學生在體會語言美的同時,還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現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容易在長輩的寵愛下,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勞動觀念缺失。而勞動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結合語文教材,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比如四年級的《幸福是什么》這篇課文,可讓學生對這篇課文反復閱讀,思考幸福究竟是什么?根據這個話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會說:幸福是擁有很多錢;還有的認為:家庭和睦,吃好住好就是幸福;或者認為學習成績優秀就是幸福;等等。當然,這是小學生們自己內心的想法,對于幸福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相對比較片面。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這篇課文,讓學生明白真正的幸福需要用自己的雙手,通過辛勤勞動,最終促進人類的共同進步,促使人民共同富裕,而非個人的貪圖享受。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強化勞動觀念的養成,促使學生基于幸福的理解,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活動。(2)凝聚智慧,將德育滲透在成語故事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多的民間成語故事,凝聚了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可以說是歷史時代的產物,具有十分深層的含義和內容,蘊藏的道理十分豐富。語文教師可通過一些民間成語故事,讓小學生在聽故事成語的同時受到啟迪,民間成語故事的情節曲折,語言優美,能夠對小學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學生會受到感染,并學會分清假惡丑與真善美。例如,《刻舟求劍》這個成語故事,教師可針對這個故事的情節,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內容,這個成語故事主要是講有一個人坐船過江時,不小心將自己的寶劍掉入了江中,他沒有立即跳下去撈寶劍,而是刻記號在船舷上,想等船靠岸之后,再根據刻記號的地方去撈寶劍。教師可先讓學生思考一下這個人的做法是否正確?之后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明白處理問題時,應該隨機應變,而不是固化在老套的思維中,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再如《聞雞起舞》這個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晉代將軍劉琨和祖逖,為了解救國家的民眾,二人相約每天聽到雞叫聲就起床練劍,無論嚴寒酷暑,從未間斷,之后在自己刻苦努力下,終于為報效祖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聽完這個故事后,教師可讓學生學人的刻苦精神,要珍惜自己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將來長大了也能報效祖國。(3)結合生活,將德育滲透在閱讀實踐活動中鑒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可指導學生多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并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積極滲透德育。語文課外閱讀活動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促進學生形成堅毅的性格品質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前提。而生活作為學生實際參與的一種實踐性教育素材,教師可在安排課外實踐活動時,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真諦。例如,小學語文中《自己去吧》這篇課文學習完之后,可以設置相關的題目“我學會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比如在家中學會了干哪些家務活,或者學會了哪些本領技能?這個實踐活動的舉辦,學生需要親自動手去完成,還要思考應該在課堂上怎樣介紹,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組織能力,懂得勞動最美好的意義。語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拓展自己的課外知識視野,積極參與多種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形成高尚而又美好的道德品質,陶冶情操,具備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之余,還能具備健全的人格,形成社會責任感。(4)聚焦寫作,將德育滲透在作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閱讀教學,作文教學也是重要的組成環節,通過寫作文的過程,學生能夠真實地將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利用語言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體現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認知水平。基于此觀點,教育滲透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將學生的作文與教學生做人統一起來。而學生作文的思想源泉素材主要來源于自己的生活體驗,教師需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結合自身的親身實踐,提高思想感悟程度,寫出的文章要有獨立的見解,勇敢敞開心扉,真實反映社會實踐。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楊桃》這篇課文,作者基于實事求是的原則,針對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進行了詳細的講述,作者根據自己所看所想,將楊桃畫成像五角星的樣子,引發了其他同學的笑談。這篇課文主要是指導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要基于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不能憑空想象,要尊重客觀事實,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自行舉例,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應該如何做到實事求是,以及實事求是的具體準備工作應該怎樣開展。在此指導下,學生將生活實際與課文內容有機整合,根據課文所闡明的道理,指導自己今后的為人處世方法。除此之外,教學生通過寫作文的過程,還可以將自己心中的想法,盡情地傾吐,展示自身的才情,教師可結合習作批改與心理健康指導,讓學生掌握寫作技巧的同時,還要及時發現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情緒變化,及時地對學生做出適應性的引導。或者可以說,教師的一句叮嚀與鼓勵,會讓學生產生莫名的感動,甚至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

3.新課改下在小學語文中開展德育滲透教學實踐思考

(1)教師作為組織與實施者,需要德才兼備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教師的努力付出,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效果考慮,教師不但要在教育實踐中制訂科學的教育方案,還要在滲透德育的過程中,成為學生的典范,要給學生樹立榜樣,要認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思維以及成長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與學生共處的過程中,要做到德才兼備,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道德素養,為開展德育提供重要的保障。在新型素質教育提倡德育滲透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實現更加科學的育人操作,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與道德品質,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優勢。(2)德育的滲透要恰當地結合教材,做到適度適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體裁比較豐富,有記敘文、散文、古詩詞、文言文等多種體裁,這些教材中不乏形式多樣的德育資源。因此,在實際的課程教授過程中,語文教師一定不能忽視教材中滲透的德育因子,通過教材內容,讓學生懂得主流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思想、樂于助人與遵紀守法的高尚品質,等等。而對教材內容中德育因子的挖掘,需要教師科學的指導,學生正確的掌握內在蘊含的含義,真正完成對文章思想的體驗。(3)教師要與學生的特征相結合,因材施教不只是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開展因材施教,在德育滲透的教育中,教師同樣要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將其中可利用的素材與學生的性格特點有機整合。比如關于德育理論知識的滲透,教師可主要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進行講述,讓學生從心理上了解德育的概念,讓學生的行為習慣能夠遵循德育的相關規定;而具體的教學資源與德育的有機整合,教師可在小學高年級進行滲透,尤其是高年級教材中,一些課文充滿了教育意義,教師可結合其中的故事以或者英雄事跡,在教材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基于新課改的精神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尋找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除了要讓學生學國的語言文字,還要對學生的心靈給予凈化,在課文的字里行間中滲透德育,幫助學生在學習文章的時候感知其內在的深意,開展學習過程中感悟語言美。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做到德才兼備,為學生樹立榜樣,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尋找中心教育知識點,將思想品德教育在語文教學的環節中巧妙滲透,促使教學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兒童文學 課程視野 教學策略 教學維度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43

兒童文學作品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一、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語文課本中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眾多,而且類型、題材等也有著明顯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豐富學生對文本的學習體驗。對那些和自然環境有關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的展現來加強學生的感受,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那些故事性很強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很有趣的童話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故事表演出來,引導學生走進故事。只有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才能夠提升文本教學的整體效率。

教師要善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策略的選擇。比如,在學習《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篇課文時,由于文中描寫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教師就應向學生展示一些山河風光的圖片。當學到“去發現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蒼勁”時,可以展示蜀南竹海以及黃山迎客松,引導學生理解翠竹松柏的那種堅韌不屈的精神;當學到“去描繪果園的豐收,沃野的耕耘”時,就可以展示豐碩的果林、一望無際的稻田,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成語故事類文本的教學,教師的教學策略則要改變。例如,在學習《成語故事》時,三則成語故事都利用夸張的動作、語言表現出來。比如,“自相矛盾”,教師可以一手拿“矛”,一手拿“盾”,然后雙手碰撞,引導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凸顯兒童文學作品的特征,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認知,而且也能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喜愛之情。

二、拓寬文本內容的維度

教學兒童文學作品時,教師要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拓寬與延伸,這一點很有必要。有的兒童文學選文,學生理解起來不太容易,尤其是那些包含著相應的歷史、社會背景的文章。對這一類文本,教師要引入相應的教學輔助資料,以拓寬文本教學內容的維度,進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文章。教師只有有意識地拓寬文本教學內容的范疇與維度,才能夠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與掌握。

如,《鄭和遠航》一文,對未曾接觸過這個故事的學生而言,他們很難理解文章描述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給學生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外,也要稍微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強調鄭和的精神品質,不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層面上。在學完故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這些都會很好地增強學生對文章的學習體驗。只有不斷地豐富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維度,才能真正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兒童文學作品中有著很多趣味性強的童話故事。對這些故事教學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非常重要。對趣味性強的童話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本劇表演等形式進行學習,加強學生對文本的學習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文本提出一些趣味性的問題來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兒童文學作品對發展、鍛煉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有著很好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價值的教學素材,讓語文的教學整體質量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時,因為這篇寓言并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局,教師在介紹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著進行故事續寫。教師應稍作引導。如,原文表現了狐貍的虛榮和虛偽,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學生在思考后就會知道,還表現了老虎的霸道愚蠢和其他動物的膽小怕事。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就可以將故事續寫下去。這是一個對學生的思維引導與啟發的過程,能有效地發展與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思維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這不僅是兒童文學作品教學應當實現的一個基本教學目標,也是所有課堂教學努力實現的目標。

第4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 德育教育 學生人格

在高中階段語文是基礎性的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是一種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如果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那么學生的德育水平會更快速度的提升。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語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學生在知識積累過程中,凈化自身情感和人格修養。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德育教育,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在語文課堂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只有我們每個人都保持著一顆愛國心,才能夠保證我們這個大家庭和諧相處,繁榮穩定發展。只有人人具有愛國主義情懷,才能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愛國主義情懷主要指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無限忠誠,是我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情懷推動著我國的各項事業在高速穩定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我國的經濟和科技都得到了迅猛發展,所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時描寫我國的大好河山和和諧社會,所以,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這類型文章的優勢,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例如,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時描寫我國的草原景色的,體現了我國草原的廣袤無垠,通過欣賞我國的大好河山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還有的文章時介紹愛國者的英雄事跡的,在這些英雄人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高尚人格和愛國主義情懷。在課堂中對這些文章進行解析時,教師不僅要解析其中的語文的藝術之美,還要解析其中的大公無私的精神,發揮先進人物的模仿作用。例如,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夜晚主人公在庭院中來回踱步,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設想,激發學生對孝道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習,尤其是現代的高中生,他們的物質條件是非常充足的,但在日常生后中對孝道卻缺乏深刻的認識,加強親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繼承下去。

二、在培養學生語文技能中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在學習任何學科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理論知識的積累還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高中語文學科同樣如此。在高中語文的課堂中,教師要教授學生必備的語文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要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塑造學生健康品質。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競爭也變得尤為激烈,學生成人后走出校園,步入社會,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感性思維中學生要做出理性的判斷,懂得辨析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要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發展方向,不至于在困難面前手足無措。所以,在提高學生語文技能的過程中,要加強道德觀念的培養和人格的完美塑造。在語文教學中,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是每個語文教師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是語文教師指的驕傲的事情。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將道德教育滲透到語文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中教師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道德修養和高尚品質也可以有自身獨特性。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

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專業能力之一,語文教材中的文字處處蘊含著鮮活的民族文化,教師要對進行有效閱讀指導,幫助學生領悟到文中的深刻文化內涵,他們的道德文化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內涵,讓學生感受偉大的心靈和思想。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感受文字中的生命力和活力,感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基礎上,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更好的完成語文教學目標,還能夠將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穿插在內,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

2、樹立學生強大的責任感

學生只有樹立了強大的責任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多擔當,更有勇氣,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所以,每個學生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感,這樣學生在生活中才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集體生活中對每個人負責,工作以后對社會、對國家負責。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進步,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導學生懂得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積極主動的幫助別人,懂得和別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達成預定學習目標。在學習中要懂得和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意見,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在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意識,要將集體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將集體交代的任務看得比自己的任務更重要,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集體任務的完成中。在集體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集體活動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將語文教育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將語文教學活動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完美的人格品質,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從而在高中學習階段就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為以后的人生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7,No.8302:81-82.

[2]王冬梅.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群文天地,2011,No.23924:105+107.

[3]趙曉春.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初探[J].文學教育(下),2015,No.32103:59-61.

第5篇

【關鍵詞】“不教”之法;“表現”式語文教學

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先生認為語文教育應該“從‘工具論’‘知識論’‘能力論’回歸到言語表現存在論,從語文技能訓練回歸到言語潛能、才情的‘養護’,從生活、閱讀本位回歸到表現、存在本位,從實用、應試為主導的外部動力學回歸到精神、素養和言語生命需要為主導的內部動力學”。[1]以潘新和先生的“言語生命動力學”觀照當前的小學閱讀教學,確實能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學過程存在閱讀本位傾向,教學中忽略學生主體的生命需求,忽略學生進行積極的言Z體驗和主動的言語表現等。

筆者以為,就閱讀教學而言,從第二學段開始,很多課文不妨以“不教”之法施教,讓學生擁有充裕的表現時間、充分的表現機會――筆者姑且稱此為“表現”式語文教學。以下聯系相關課文,談談“表現”式語文教學的主要設想:

一、課文“不教”,讓學生在吟“誦”中表現

【教學構想】

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由《長城和運河》《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等三篇課文構成,其中一首是現代詩,兩篇是寫景文,描寫了祖國河山壯美秀麗的景象,表達了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語言淺顯,文字生動優美,讀來朗朗上口,而且學生很容易受到感染。

我想告訴學生:

這組課文寫得很美,很有詩情畫意,讀了會陶醉,會加倍熱愛自己的祖國。老師把課堂的時間留給你們,也把回家作業的時間交給你們,請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誦讀這些課文,讀通、讀熟、讀美。兩天之后,我們舉行一個“祖國美”的詩文朗誦會。朗誦會上,我們將會聽到聲情并茂的朗誦,將在聆聽朗誦中領略祖國山河之美,抒發深沉的愛國之情。

【意義解析】

古人早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經典之說,朱熹更有“誦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2]的讀書經驗,意指讀書一要確保反復誦讀的遍數,二要確保離開文本能脫口成誦,將誦讀的“八字”經典演繹得更為具體。縱觀歷史,古賢先哲的讀書經歷,無一不是在山重水復的“書讀百遍”中迎來柳暗花明的“其義自見”的美好境界的。古人的這種誦讀,跟現代語文教學中的讀截然不同之處就在于完全自主,無絲毫外部干預,因而在書中品嘗到的是屬于自己獨有的滋味,享受到的也是他人無法體會的情趣。

目前語文教材中所選范文,語言生動、意境優美的寫景狀物之文很多,現代詩、古體詩和近體詩也不少。這些詩文,大多沒有或者極少有文字上的障礙,非常貼近學生的理解水平。我們完全可以放棄滔滔不絕的“自我陶醉”,放棄自以為是的“話語霸權”,放棄“絮絮叨叨”的教學習慣,把時間交給學生,把讀書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吟誦、體味、發現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語言中“瀟灑走一回”。

學生領了任務,便以積極自信的姿態去準備,去經歷一遍遍的誦讀,一字字的斟酌,一次次的嘗試。這樣的誦讀,不僅“誦數已足”,且已嫻熟于心,達到“入乎耳,著乎心”的境界,直接促進了語言內化,對增強語感有著重要作用;這樣的誦讀,增加了當眾展示的環節,讓學生得以呈現誦讀成果,這是鍛煉的機會,也是“出彩”的機會,使平時習慣于沉默的學生可以為自己也能站到講臺前而驚喜,更使擅長于讀書的學生在展示中體驗成功感。而無論是誦讀準備還是誦讀比賽,學生都從中享受了別樣的語文學習。

二、課文“不教”,讓學生在播“講”中表現

【教學構想】

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成語故事》《推敲》《嫦娥奔月》三篇課文的體裁分別為寓言故事、歷史傳說、民間傳說。每一個故事都有情節,或富有趣味,或滿含哲理,或飽蘸深情,兒童對它們的喜愛之情與生俱來。

我想告訴學生:

下周的班隊活動課將舉行一次講故事比賽。故事內容呢,就是第三單元的課文,請同學們重點準備一個。屆時我們將評選故事能手,并授予他們“故事大王”的稱號。大家公認講得最好的故事還將被錄下來,制作成MP3音頻,播放給全校同學聽。相信同學們,棒棒的!

【意義解析】

第6篇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而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根據學生已有的語感水平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聽、說、讀、寫各方面都要注重語感的培養,在品詞、品句中產生語感;激情入境,引發語感;引入想象,領悟語感;朗讀成誦,強化語感;遷移表達,顯現語感受。使學生的語感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得到螺旋式上升。

一、品詞、品句中產生語感

詞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準確掌握詞義,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品評詞語運用的妙處,產生語言的感知能力。如《桂林山水》一文,文中用“靜”“清”“綠”三個詞來描寫出漓江水的特點, 用“奇”“秀”“險”三個詞來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這六個寫出了桂林山水意境優美,清新活潑,雋秀飄逸。在盎然的詩意和幽靜的情境。通過反復的朗讀再透過作者這準確形象而又生動的用詞,慢慢地品味到隱藏在這字里行間的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從這樣的語言感知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除了對字詞的準確理解外,還應在教學中通過重點句的點撥、引導、運用反復吟讀,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下,引發了情感。如上《落花生》中“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沒有好處的人。”生活中,有兩個同學,她們家都很有錢,她們中一個穿著樸素,喜歡用行動來關心別人,幫助別人,愛護別人,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她。而另一個同學,穿得花枝招展,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想用錢買,就連做值日也是給錢同學,讓同學幫干。請問:這兩個同學那個好?又好在那里?為什么?讓學生對對問題進行討論。學生結合己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思考和想象,從而得知:前面那個同學做得好,雖然她長得不漂亮,打扮也極為一般,但她卻有一顆真誠的心,樂于助人,愛關心別人,這樣才是最美的。她就象《落花生》中的花生一樣,雖然矮矮地長在地上,果實埋在地下,可是花生很有用,而不象石榴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掛在技頭,用她的鮮艷來顯耀自己。教師加以肯定再述。這樣通過對比,運用生活中的事來評判好壞來引導學生對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感悟且通過課文相關的句段的反復閱讀對比,更能進一步加深了認識,由此而產生了頓悟,培養了語感。

二、激情導入,引發語感

語文教科書的取材很廣泛,有的是學生生活中已體驗過的有的是學生從來沒有體驗過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為學生創設感知的情境。如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化的多煤體教學手段進行實物形象、動作形象和言語形象的刺激,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左右腦協同運用,處理并儲存信息,利用直覺形象思維的幫助去感悟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感知的東西來作為他們理解掌握學習的內容,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了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語感。

如教學《誰能當經理》這一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給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會講文明話,做文明事。教會學生熟讀課文后創設這樣的情境教育:老師扮演熊經理,學生分別扮演小豬、小狗、小免來應聘作經理的具體表演。在表演中,學生看到了挨挨撞撞的小豬一腳踹開大門來應聘,及急急忙忙的小狗推開門后一腳搬開攔著他去路的椅子來應聘,及溫柔的有禮的小白兔輕輕敲門后得到熊經理的允許后才進去,肯把倒在地上的椅子扶起來,然后跑到熊經理跟前禮貌地問好后才報名應聘。小白兔終于能當上了經理。通過創設這樣的感知情境,教給學生:從小就應該講文明禮貌做文明事,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人們喜歡你。通過這活動的具體感知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形象和情感的熏陶、感染,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美的享受,情感的滿足。

三、引導想象,感悟語感

學生只有良好的再現語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讀中有較好的語感。想像法就是將文中語句具體情境化的過程,通過 這個過程能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在進行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準確而迅速地在腦子里呈現出有關表象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聯想和想象。

四、朗讀成誦,強化語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言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樣,好文章不讀不知其美。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而在這個整體的把握過程中,對于文中所涉及的語感訓練。在現代的語文教學中,朗讀不但應該是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不可缺少的,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而且是語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應加強朗讀指導,注意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使課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學生頭腦中浮現出來,產生真切的感受,進而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

五、遷移表達,顯現語感

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寫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第7篇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千百年來,古詩詞由于語言生動凝煉,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美和諧而膾炙人口。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內容占了較大的比例。它作為文學教育的手段之一,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文學知識上的提升,更能促進學生審美情感上的體悟。因此,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近幾年來在一些詩歌教學探討課上,我卻發現了諸多的問題:教師在摒棄封閉式教學時,卻往往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在追求教法的花樣翻新,內容的廣博之時,卻往往忽略了古詩詞教學內容的規定性和規范性,導致教學內容的混亂甚至消弭。本該是詩意棲居的課堂,卻成了條分理析或者是“自我放逐式”的課堂,“詩意”的缺失讓人再也感覺不到其該有的“語文味”。

誤區一:重形式,輕質量。教學時,教學環節設計巧妙,拓展內容相當豐富,但是教學目標分散,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朗讀、探究,對文本的主體知識走馬觀花、蜻蜓點水。

誤區二:泛化內涵,文本放逐。曾經聽過這樣一堂課,課文是溫庭筠的詞兩首。這位老師先針對課文內容提了幾個問題,然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默讀文章,同桌之間交流問題的答案。其后半節課就設計了一個“我與溫庭筠的對話”,帶領學生與想象中的古人討論。這種“自我放逐式”的教學對語文教學來說是致命的傾向,使教學走上一條非常態的怪異之路。

誤區三:多拓展,少關注。不少教師主導甚至是主宰著文本的閱讀。在一些詩歌教學課堂上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帶著學生匆匆忙忙地“庖丁解牛”地肢解完一首詩歌,有時甚至連詩歌的意境都還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就立即忙于形式各異的 “表演秀”—熱鬧卻空洞。

如此綜觀,本該是詩意的棲居之地,卻因沒有詩意地教學,扭曲了本該詩韻濃郁的課堂。

二、我的一節詩歌教學課

八年級上冊,恰逢教授杜甫的詩歌《望岳》《春望》。我仔細閱讀了教學參考,學習了一些有關古詩詞教學的文章。我想,該如何讓我們的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真正能體會詩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呢?倘若我在教學過程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后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著反復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著,使勁地記著,至于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文化的薰陶就不能體現了。反復思考后,我的教學步驟如下:

1、“未成曲調先有情”――補充背景,制造閱讀期待

“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詩歌是主體的意識流,有感而后發。為此,就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便會遇到教師在上動情講誦,臺下學生卻竊笑一片的尷尬場面。所以在講課前我先引用三副對聯來激起學生興趣: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從這些對聯中所寓指的人物-杜甫談起,讓學生們根據課前預習的資料來介紹杜甫的生平、寫作背景。

通過這一環節,很容易暗示學生感受作者情懷,增加了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詩熱情。這對下面理解詩歌,把握情感就拿捏得更準了,為詩歌的吟誦和理解墊定了良好的基礎。

2、“輕攏慢捻抹復挑”――聲聲入耳,調動情感的期待

讓學生領會古詩之美,離不開誦讀。深情朗讀是奏鳴情感,撥動想象的琴弦。古詩詞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 只有在熟誦中才能真正領悟詞意、詩境, 才能在文本與情境之間架設起心靈的橋梁,真正品出詩人欲表達的深沉的情感。“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并非是毫無道理的。“讀”是形成語文素質,獲取新知識和新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質量的讀,有助于營造氣氛,再現意境,加強理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其讓教師單純地精講,倒不如讓學生有感情地去朗讀那些精彩的描寫。大量的語言優美、感情真摯的古詩詞,通過誦讀可化平面的文字為立體的形象,讓學生產生不可言傳的美感。所以我著重設計了朗讀環節,讓學生讀而后品,體會詩的意境。

讀之前,我先進行了朗讀指導:寫《望岳》時,詩人風華正茂,滿懷抱負,遍游祖國大地,全詩形象高大,境界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境象。語調要比較昂揚一些,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于未來的雄心壯志。寫《春望》時,戰火不斷,國破家亡,民不聊生,詩人也妻離子散,朗讀時要語調憂憤、低沉一些,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表達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緊接著在課堂上進行了多次反復吟誦,如教師配樂詩朗誦,學生聽讀,全體學生配樂跟讀、指定學生朗讀,全體學生配樂朗讀等等。在古典樂曲聲中,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有感情,他們在讀中已漸入詩境,情感期待已在此中調動起來,一種與詩人共通的情感已呼之欲出了……平時老師要花很多口舌講解的東西,我想通過這樣反復的誦讀學生已不言而喻了。

3、“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披文入情,架設理解的橋梁

讀,僅僅是品析詩歌的重要一步。“讀而優則品”,還須進一步地“推敲”方能品出詩中之味,品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這一環節我設計讓學生先大致說說自己讀詩后所理解的詩意,然后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再用“你有一雙慧眼嗎?”這一環節說說兩首詩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指出來并說明原因

這些環節的設置,等于給學生找到了理解詩歌的“抓手”,能夠循著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詞句作為切入口感受人物的形象,領悟人物的情感,準確把握作品的重點。由此學生發言很積極,很快就找出了詩中的關鍵性語句,如“望”的品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名句并加以鑒賞,有些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談對詩歌的理解。這些語句都深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并進而透過語句讀出一個時代、一段歷史,讀出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讀出了與自己相通的情感。

三、萬家憂樂在心頭――關于古代詩歌教學的一些領悟

第8篇

關鍵詞:課堂教學 閱讀 有效性

什么是小學語文閱讀課課堂教學有效性?我認為語文閱讀課課堂教學有效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能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語文學習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并且使之能持續發展。那么怎樣達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單位時間讓學生有所得、有所獲呢?在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來談一談。

一.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深鉆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我們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解讀文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及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及策略。學生的需求是什么呢?

1.疑難處。老師在解讀課文后,要思考,我的學生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情感起點?這篇課文中,學生不懂、不理解的會是哪些詞句?哪些問題是學生最需要老師引導、幫助的?開課后,老師直奔重難點,這樣既不浪費教學時間,也不會因為知識鏈的隔斷而讓學生不得要領。如《梅花魂》一課中:“魂”指什么?“梅花魂”又指什么?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外祖父的行為、語言、所發生的幾件事來懂得其內涵,并激發學生內心的美好情感。

2.興趣處。若文章中出現了學生們感興趣的問題或描寫,那么很容易抓住學生的心,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若整個教學,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狀態之中,是一個優秀教師教學素質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師知識基礎的真正體現。比如,在《囚蟻》這一課文的教學中,學生對為什么要把作者養螞蟻說成是“囚蟻”、怎樣囚蟻特別感興趣,抓住學生這感興趣的問題與文本對話,教學效果也就得到真正實現。

二.注重教學規律,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1.閱讀教學注重整體性原則。

課標提出“整體把握”,從整體出發去解讀文章,能夠把局部同整體聯系起來,從整體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上下文的聯系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這樣對文章的理解是正確的、全面的、深層次的。在課文中,抓住那牽一發動全身的“點”“線”“面”……關鍵的詞語、句子、過渡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三峽游》,教學時緊緊抓住“這里不僅有自然美,更有人間創造的奇跡”展開,在品詞品句中,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隨著游覽過程而增加。

2.教學環節簡潔自然,把課堂還給學生。

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學生已知的,教師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學;學生有困難的,教師組織大家互相幫一幫;難度更大點,借助其他力量,如查閱工具書,上網找資料,向專業人士或有識之士請教……如在學習《海的顏色》,第一個環節讀大量描寫海的詞語,要求結合這些詞語想象畫面,用這些詞語描寫大海;第二環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注”,寫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賞和評價;第三個環節完成“表格練習”;第四個環節是交流“批注”感情朗讀;第五個環節完成課堂作業,簡潔自然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主動思考,積極感悟。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閃現亮點。

每堂課只有四十分鐘,在單位時間內解決重難點,這才稱得上有效教學。因而整個教學設計必須為解決重難點服務,若無幫助的,即使形式再好,再有特色都不需采納;反之,只要能突破重難點的,即使再笨拙,也是有效的,只要教師走實“感知”——“感悟”——“感情”每一步。如在《用目光傾聽》一課中,對于“真誠的目光勝似千言萬語,目光傳送的是溫暖的春天”這句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于是,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對本句話字面的意思進行理解,接著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如生病時,媽媽的目光好像在傾訴什么;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的目光好像在述說什么;與同學解除誤會時,同學的目光又仿佛在告訴我什么……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徹底品悟到,趁熱打鐵引導:“同學們,你們現在所說的情況,往往可以用語言說上兩句。然而有些時候真的無法說話,目光又起著怎樣的交流作用啊?讓我們一起走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現場。”出示相片,讓學生們觀察想象,“你們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嗎?”學生在這樣感知、感悟后,情感生成水到渠成,并聲情并茂地朗讀起來。

4.當堂作業,因材巧練。

“光說而不練假把式。”當堂作業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它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個導向的作用。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作業的設計,科學設計,因材巧練,以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成績。要做到因材巧練必須在備課時下功夫,除了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用好教材及教參外,還要參考《課堂作業本》等作業設計。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或自己設計一定的練習,讓練習促進課文的閱讀理解,課文的讀悟也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夯實基礎。同時,在自主作業設計時要增強作業的典型性,精心選擇足夠類型、形式多樣和適當數量的題目,讓學生練一題而通一類,“不要學生做廢題”;增強作業的多樣性、趣味性,畫一畫、演一演、唱一唱、背一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作業的自主性,針對不同的學生,在作業的量、難度和形式方面給予不同安排,尊重差異,盡可能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作業;增加作業的開放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遷移性的練筆(續寫、擴寫、改寫)促進想象力的發展、拓展性的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針對性的操作設計注重學生的感悟和體驗、開放性的綜合性學習為語言實踐搭建舞臺……學生興趣盎然地上課,游刃有余地作業,當堂布置,當堂完成,認真面批后及時反饋。這樣,學生學得輕松快樂,練得扎實有效,課堂也就有效起來。

三.創設體驗,善于敏捷地捕捉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用到了“體驗”一詞,在閱讀目標上強化感受性、體驗性,注重情感體驗。這意味著語文教學非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情境出發去體驗感悟,重視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體驗和交流體驗中發展語言,形成能力。

學生自己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會深入,教師需創設體驗點,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體驗點的創設比貼標簽式的說教會使學生更易于接受。當課文意義生成在學生的原認知結構中找不到呼應時,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由于受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局限,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主題與情感往往缺少體驗,經常產生陌生感與疏離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找到學生類似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果。如《己亥雜詩》中,學生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是很理解,于是,就創設了“我會怎么勸君王?勸大臣?勸將士?勸人民?”這樣來生成情感。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豐富了對文本的感悟,在入境的同時真正地入情了,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內容與形式之中,與作者同悲同喜,受到了情感的感染與熏陶,實現了心靈的交融。

四.抓實語言文字訓練,是有效教學的根本

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言文字訓練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個性,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內化語言,最終發展自己的語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語言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要注意學法指導,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在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感知品味時,需體現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重視引導學生學習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做到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而讓學生掌握閱讀理解的方式方法,提高語文素養。

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要注意語言的表達效果。語言是文章的載體,“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在任何階段都不能忽視這個根本任務。”課文中呈現的大量語言材料,是極其豐富的語言學習資源。如《我愛你,中國的漢字》中“它們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耍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這樣的語句可以領會恰當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作用。課文中這樣鮮活的語言不勝枚舉,我們要用敏銳的眼睛、敏感的心靈去發覺,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語言范例,讓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感受語言的魅力。

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注重“讀寫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而最終的落腳點是書面表達能力。不動筆墨不讀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很好地融合了這一傳統的讀書方式,注重對文本學習的批注,注重把學生的感悟寫下來,注重當堂動筆寫話,從而使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如學習《匆匆》,在學習第三自然段后,也讓學生模仿作者的表達方式,寫一寫自己的日子是怎樣流逝的。從而領悟表達方法,學會表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漠河县| 名山县| 高阳县| 晋城| 神农架林区| 周宁县| 仲巴县| 兰坪| 阿克陶县| 台东市| 阜城县| 喀喇沁旗| 闽清县| 长乐市| 河曲县| 博野县| 曲松县| 静宁县| 乐至县| 武宁县| 方正县| 阳城县| 小金县| 永新县| 铁力市| 左贡县| 焦作市| 肇州县| 读书| 道真| 筠连县| 兖州市| 鹤壁市| 辽中县| 太保市| 四会市| 盐城市| 金塔县| 卢湾区|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