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8: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幽默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為一張名為“諷刺與幽默”的報紙,它的雜文版面當然應該有更多“幽默“的成分存在,這是幾年前的我,一個年輕的編輯第一次接手《眾生相》時一種簡單而樸實的想法。
在此后幾年的工作中,我有幸拜讀了數以千計的雜文界前輩們的作品,其中獨到的觀點、犀利的文風、縝密的邏輯都令我折服,而那些點綴文間、無處不在的幽默,尤其讓我為之傾心。
提起雜文,人們總是會想到那個著名的比喻――“匕首與投槍”。我以為,似乎不能僅僅從字面上簡單的理解這個比喻,將雜文看成戰斗檄文式、疾風烈火般的文字。匕首和投槍有兩個特點:小,雜文固有的特點短小精悍,自不必說;銳利,那是一種直刺人心的效果。直刺人心,就是令讀者產生共鳴,令讀者與作者心有戚戚焉,令讀者與作者站到同一條陣線里來――恰到好處的幽默,就擁有這種神奇的力量。
嬉笑怒罵皆文章,“嬉笑”是在“怒罵”之前的。因為快樂是人類最能接受的一種情感,通過它來傳遞的信息,最容易直指人心、打動人心。當我們想讓別人認同某種觀點時,一條條排布論點的“講道理”式長篇大論常常會令對方心生厭倦;而雜文則以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和風趣的文字傳遞自己的觀點,融大義于輕松有趣的微言之中。假如人們閱讀你的文章時會心一笑,那么他們的想法離你也就近了。
在史書上,我們常看到這樣的記載,在面對那些諍臣正義凜然的犯顏直諫時,帝王們總是會龍顏大怒,甚至把他們扔進鼎里烹了。但與此同時,也流傳著不少聰明的臣子以幽默的方式勸諫帝王的故事。那些用諷喻等辦法巧妙表達自己觀點的臣下――如淳于髡、東方朔、敬新磨、紀曉嵐,卻往往能夠成功地說服帝王,達到自己的目的。當然,如今雜文所要面對的,并非需要勸諫帝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將讀者視為上帝,向讀者傳遞自己的觀點,這兩點是沒有錯的。無論是對于古之帝王,還是對于今之讀者,幽默都是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回到前面所說的“匕首和投槍”,雜文的終極目的,還是要直指人心,要取得讀者的認同。幽默可以說是雜文這道大菜最好的調料。一個好的觀點、看法、意見,就好像一條肥嫩的大魚,好固然是好,可我們不能讓讀者囫圇個兒的將它吞下去,而需要像幽默這樣的好佐料把它烹制得美味而容易入口,最好還能有那么一些悠長的回味。
在雜文里運用好幽默這種調料,并不是簡單的事,它往往帶有很大隨意性,無法刻意去追求。在我讀過的優秀雜文里,有的幽默成分多些,有的少些,有的甚至只是略有一筆,卻宛如畫龍點睛。正如出色的大廚,在烹制不同的菜色時,有不同的調料用量,用手一抓,看似隨心所欲,其實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無論怎么運用,總的原則只有一條,手法是為觀點服務的,正如配料是為主菜而服務一樣。
如若違背這一原則,為了迎合讀者喜愛幽默文章的需要,刻意去追求幽默,則不可取。我看過這么兩種文章,第一種炫耀自己的才華,大量堆砌風趣華麗的辭藻。這種文章常常能讓人看得哈哈大笑,也佩服作者的幽默,但笑過之后卻忘了它到底要說些什么東西。作者的調料是放得足了,但一道只有調料而沒有魚的菜,真是不堪設想。第二種則是缺乏了智慧的內涵,以扔蛋糕式的低俗“滑稽”為幽默,自以為風趣的不得了,但其實是滿口等而下之的所謂“笑料”,令人不忍卒讀,這就好像是廚子用了劣質的調料,調料味道不正,就難免讓食客要懷疑魚也有問題,掩鼻而去。
網絡時代,人們越來越追求快速閱讀,因此,為了在最短的時間里吸引讀者的注意,以上兩種靠“幽默”拉人氣的辦法在雜文寫作中非常多見,不可否認,有時也頗為成功。令作者得意的是,瞧,不管怎么說,看我的文章的人多了。但想一想,如果讀者只看到幽默,沒看到觀點,再多人看又有何益呢?只能說是讀者白看了,而作者,自然也就是白寫了。
(作者系《諷刺與幽默》編輯)
一、巧用幽默出生氣
看小品,大家喜歡詼諧有趣的;周圍人中,會調侃的最有“人氣”。寫作文也是這個道理,幽默的語言能讓讀者忍俊不禁,讓閱卷老師也情不能已。宋代詩人黃庭堅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確,文章用幽默的語言寫生活、訴真情,可以引人入勝。
例如我們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中,“剛滿12歲,我就步入了‘考試’這塊冷漠的領地。”“正是從這些表明我的學識水平的蛛絲馬跡中,威爾登博士斷定我有資格進哈羅公學上學。這說明,他能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段自傳的語言詼諧幽默,充滿輕松的調侃和自嘲。“領地”“蛛絲馬跡”“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等大詞小用、莊詞諧用,幽默風趣地寫出威爾登博士慧眼識人。
二、多用修辭出華章
俗話說:“三分姿質,七分打扮。”在作文內容中巧用比喻,就好比給人披上一件華衣錦衫,定會光彩照人,風姿綽約。修辭用得好,可以達到化抽象為具體,化貧瘠為豐滿,化粗略為細膩的效果。運用擬人,文字親切活潑;運用排比,語句韻律和諧;運用夸張,內容不失幽默……這樣,文章就平添了幾分與眾不同的意趣。
例如朱自清在《春》中寫到“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把紅艷的桃花比作火焰;把粉紅的杏花比作霞光;把潔白的梨花比作雪花;把分散在草叢中的野花比作成一閃一閃的眼睛和星星,寫出了野花的繁多以及顏色的亮麗。這樣,一幅生意盎然的“春花圖”便展現在眼前,那簡直不是花兒了,完全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燃燒的火焰,彩色的霞光,晶瑩的雪花,迷幻在一雙雙欣賞春光之美的眼睛里,令人心醉神怡。
再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整個冬天的濟南比作一塊“藍水晶”,無一不小巧秀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用比喻來寫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
三、精細數據添姿采
作文中有意使用精細數據,在語言創新方面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先比較兩個句子。A:先哲們提醒了我們一萬次,卻不提醒我們幸福。B:先哲們提醒了我們一萬零一次,卻不提醒我們幸福。A句中“一萬次”顯然沒有B句中“一萬零一次”顯得幽默。B句的幽默效果在于高明的作者出人意料的使用精確的數據,出奇制勝,造成某種獨特的效果,這種修辭手法叫做精細。精細的修辭手法最主要的特點是作者"有意而為"故意把數據說得十分精細,以追求表意和刻畫人物形象上的獨特效果,使語言增色。如:
(1)“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不暢快”。這是《老殘游記》里描寫王小玉絕妙的演唱藝術帶給人的暢受。人身難以記數的毛孔,作者故意用精確的數據營造出一中別具一格的語感,使語言幽默、形象、真實可感。
(2)魯迅《社戲》中寫平橋村絕大多數人不識字:“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用精確的分數來表述,既給人以真實感,又幽默風趣。
四、善用名言增文采
名言警句,經歷了時空的檢驗,具有鮮明的表達效果。我們在寫作時恰當運用,能收到畫龍點睛之效。如寫勤奮之類的文章時,可以引用“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談理想時,可引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名言佳句,要頌揚人物的品質,可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來形容,以此增添文采。
五、機制答辯求精妙
關鍵詞:修辭技巧;夸張;反語;比喻
一、前言
英語文章中的修辭技巧多種多樣,主要有夸張、反語、仿擬、比喻和矛盾修辭等等一些,同樣在文章中也同樣運用到了這樣一些修辭技巧。修辭格的運用使語言內容新穎獨特,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下面就英語文章中常見的修辭技巧進行了例證分析。
二、主要的修辭技巧
1、夸張
夸張是為了達到強調或滑稽效果有意言過其實,人們不能按字面去理解所夸大的事物,但是這并不等于有失真實或不要真實,而是通過夸張把事物的本質更好的體現出來。它用來創造懸念渲染氣氛。請看下面一句:Ahhhh,the jet age,Breakfast in Paris,dinner in H.K., luggage in Peoria. 即使在一個有噴氣式飛機的時代,也不可能有人能如此神速的往返于這三個地方。顯然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技巧。一群朋友在餐館聚餐,服務員遲遲沒有上菜,大家都焦急等待著。這時有一位說:“Are they planning the vegetables?”,餐桌上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因為餐館里是顯然無法種植蔬菜的,這一夸張手法巧妙地道出了大家的心聲,也使人們的心情由著急、不滿轉為輕松愉快。夸張技巧渲染氛圍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
2、反語
反語,即說反話,用與說話人本意相反或與事實相反的話語來表達本意,達到一種主觀諷刺客觀幽默的效果。我們看下面兩段對話:
(1)A:“I finally get my sister to stop eating so much.”
B:“How did you do that?”
A:“I started cooking the meals.”
(2)A:“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silly?”
B:“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silly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me.”
在對話(1)中,A從一開始就是想說明自己糟糕的烹飪技術,只不過他巧妙的運用了幽默。在對話(2)中,B顯然是在開玩笑。因為stupid是“蠢”、“笨”的意思,是個絕對的貶義詞,一般是不能當著別人的面說他stupid的,而silly則不同,它也有“傻”的意思,不過通常用于開玩笑的場合,有時長輩對晚輩也用silly,有一種愛護的心情在其中,比如母親可能會稱自己的孩子silly girl或者silly boy。
再比如“It must be delightful to find oneself in a foreign country without a penny in one’s pocket.”當一個人踏上異國土地,卻又身無分文,他怎么可能“delightful”呢。但這正是這句話的幽默情趣之所在。
3、仿擬
仿擬,即根據現成的詞或句子,仿造出新詞句,一般都是約定俗成的習語,只要一方說出前一半,另一方自然就知道后一半。可是當講話人對習語中的某一部分稍加改動,情況就不同了。它能顯示出講話者新奇的見解,能激發聽者的想象力,增強趣味性,從而達到幽默的效果。
1)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on’t.
2)She’s the kind of woman who always lets bygones be “I told you so’s.”
句(1)的幽默效果在于,它是“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的仿擬,把“way”換成了“won’t”,具有濃厚的幽默色彩和強烈的諷刺效果。句(2)則仿擬的是習語“Let bygones be bygones”,后一個bygones換成了“I told you so’s”,這是聽話人意想不到的,但轉念一想,又覺回味無窮。“She”那種“我早就料到如此”的神態被生動地再現,十分有趣。
4、比喻
比喻分為明喻和暗喻。明喻表明用作比喻和被比喻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關系,通常用like或as連接。暗喻是隱藏的比較,不用as或like表示出來。比喻是英語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辭格。它使語言生動形象,常能取得幽默的效果。
(1)He is as cool as a cucumber.
(2)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句(1)形容“他”冷酷得像根黃瓜,十分新穎滑稽。句(2)是弗洛斯特的名言,想說明詩歌的不可譯。
5、矛盾修辭法
矛盾修辭法也是幽默中常用的修辭技巧。它把兩個意思截然相反的詞放在一起,在字面上形成矛盾。這種字面的矛盾往往滑稽可笑,甚至近乎荒唐,是幽默一個極好的語言基礎。這種修辭法看似矛盾,但往往表現了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體現著辯證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聽者須透過表面的不合邏輯,真正領會個中奧妙,方可成其幽默。Writing is busy idleness. 這是歌德的名言。既然寫作是idleness,又怎么會busy呢?然而細細回味,正是這兩個相互矛盾的方面構成了寫作的本質特征。任何領悟到這一點的讀者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6、雙關
雙關是利用語音相同,語義不同的條件,使某些詞語或句子在特定的語境中帶有明暗雙重意義。英語中有兩種雙關語,語音雙關和語義雙關。語音雙關指的是借助話語在發音上的完全相同或相似而構成意思的雙關,主要是同音異義現象。語義雙關則主要是利用英語一詞多義的特點。雙關語無論結構繁簡,都有顯著的含蓄性,叫人難以捉摸,而一旦點明真意又回味無窮。英語幽默中經常使用這一技巧。
(1)First gentleman:Thou art always fighting disease in me,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I am sound. Lucio:Nay,not as one would say,healthy;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這是莎士比亞戲劇Measure for Measure中紳士甲與路奇奧的對話。紳士甲自詡I am sound,而路奇奧卻說so sound as things are hollow。幽默效果就在于sound一詞的雙義,紳士甲是指“健康的”,而路奇奧則指“響當當的”(響亮發聲的)。
(2)“Why don’t you go forth and multiply?” asked Noah,a bit angry. “We can’t,”said the serpents. “We are adders.”
這兩句詞義幽默的對話取材自《圣經》。洪水退后,諾亞讓所有的動物離開方舟出去繁殖。其它動物都照做了,只有兩條蛇仍不肯下去,還跟諾亞開玩笑。Multiply既指“繁殖”,又指“做乘法”;adder既指“做加法者”,又指“蝰蛇”(一種小毒蛇)。這一問一答,multiply與adder意義的相對,真是絕妙。
上面兩例都是語義雙關,接下來看看語音雙關。
(1) We have courses to make grown men young and young men groan.
(2)A trade,sir,that,I hope,I may use with a safe conscience;which is,indeed,sir,a mender of bad soles.
理解例(1)幽默的關鍵在于兩個同音異義詞grown和groan。前面大力宣傳健身練習的積極作用,后面則暗示其辛苦。例(2)是莎士比亞戲劇Julius Caesar中修鞋匠在談到自己職業時所說的話。句中的soles(鞋底)與souls(靈魂)同音異義造成雙關,表現了修鞋匠的機智與幽默。
三、其他
(1)Where there’s marriage without love,there will be love without marriage.
(2)The condescending view from the fiftieth floor of the city’s crowds below cuts these people off from humanity.
句(1)所用的修辭格為反對(symmetry),把包含兩個相對意義的結構與從相反的角度包含同樣兩個相對意義的結構排列在一起以增加對比的鮮明性和語言的趣味性。句(2)運用了移覺(transferred epithet)。從五十層高樓上向下面的蕓蕓眾生投去紆尊降貴的一瞥,用condescending來修飾view,新奇幽默。英語中常見的修辭格在幽默中都有體現,本文還未能一一介紹。如果能靈活運用修辭格的話,就能使語言內容新穎獨特,有效地增強了幽默效果。
【參考文獻】
[1]閻興朋.英語術語辭典[Z].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1、弄清幽默感的真正含義。幽默既不是嘲笑,也不是嚴肅,沒有不會讓人感覺不舒服,反而會讓人感覺到好笑的感覺。
2、增強自己的知識。我們要培養良好的幽默感,這是必須建立在好的知識上的,有知識我們肚子里面才有墨,這樣才能在適當的時候拿適當的東西來說幽默的故事。
3、陶冶自己的情操。光有幽默不夠,我們還需要有良好的品格,這樣才會更別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比如如果別人不小心撞到了你,別人說不好意思,你可以幽默地說是自己不小心擋到了別人。
4、樂觀精神。幽默感和樂觀是一對非常親密的朋友,就像大家很難看到一個憂心忡忡的人身上會偶爾冒出一句幽默感的話來。
5、深刻的觀察力。幽默感是需要我們觀察出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才能用這些細節來形成幽默感。
6、認真。幽默會帶來輕松,會帶來征服憂愁的能力,但是在幽默的時候,我們絲毫不能馬虎,如果好心做壞事的話,只能是讓別人覺得自己是一個馬虎的人了。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杜丹:“東邊日出西邊雨”
“我放學回來了!”可是,首先迎接我的是一股刺鼻的煙味,爸爸一定又吸煙了!“老爸,香煙很‘香’吧!還加上兩杯小酒,豈不美哉……唉,這些煙草很弱小的,如果您醉倒在它弱小的身軀上,它可是不一定能支撐住您寬大的肩膀噢!”……老爸一直低頭不語,最后輕聲說了一句:“寶貝女兒不愿我吸,我試著戒了吧!”說完,還把煙上交給了老媽。
通過作者杜丹的這一段內容,不難看出她作文中的幽默感來源于她擁有和諧生活和一位虛心和藹稱職的爸爸。這段巧妙真實幽默的對話描寫為作文增色不少,也是她智慧的體現。杜丹同學以特有的方式來品評戒煙這件事,讓我們在輕松愉快中更加明確了她的立場。語言幽默精練、言簡意豐、奇思妙想、渾然天成,而且產生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段文字在整篇文章中雖短小,卻深受師生們的喜愛,令學生們津津樂道。
二、王青:“又道流年暗中換”
“別吸了!對身體不好,聽人家說……”“我知道,整天嗦嗦不嫌煩吶!”臥室里又傳來他們為戒煙而吵架的嘶吼……“我不管了。”“砰”的一聲,媽媽狠狠地關上了門,頭也不回地走向了客廳。
學生的寫作都有其內在的思想感情和它背后的生活方式,然后是文字的外化。通過王青同學以上的描寫不難看出他作文真切感人細膩,卻毫無幽默感,這可能是源于他家庭中的不和諧觀念及其家人缺少幽默感。所以,雖然文中人物豐滿、形象鮮活,但產生的表達效果卻是不同的。
同樣真實的事件,卻蘊含了不同的深刻內容。教師應從學生獨立思維的角度去挖掘學生內在情感、自主意識和現代思維品質,享受來自生活的“幽默感”和課堂上的思維樂趣,力求讓學生在幽默的思維方式中體會寫作的樂趣,同時讓這種靈活多樣的寫作方法去影響生活。幽默的寫作方法不僅別有一番風趣,而且能體現出生活的和諧之美。
三、董宇:“云鎖高峰水自流”
有些幽默感的作文會有懸念的設置,看似平常,卻能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講得很有味道,引人入勝,這就需從情節上入手,設置一些懸念。董宇同學在寫《小宇減肥記》時,提到為了讓他減肥成功,全家人一起吃素。愛吃肉的父親也下定決心,一如既往地吃過飯后就回書房看報、研究……文中寫道:
父親的書房門虛掩著,我偷偷擠進父親的書房,只見他一本正經地左手拿書,右手伸到桌子下面。我猛沖進去,哈哈……一大包牛肉干……老爸一臉緊張地說:“小點聲,小點聲,千萬別讓你媽知道啊!”我一邊吃著一邊點頭……結果第二天還是被老媽發現了,說父親態度不端正,還劈頭蓋臉地罵了老爸一頓。
1、幽默感能夠增強身心健康。它幫我們忍耐重負,減輕壓力,克服沮喪,解決無數的瑣事和煩惱。隨著一聲玩笑,我們所有的焦慮和傷心煙消霧散,我們又重新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2、幽默感幫助我們和他人協調相處。在學習、工作中,難免與他人之間出現誤解和緊張關系,但幽默感作為“安定劑”可以給這種微妙棘手的情形注入一個輕松的音符,比憤怒的言辭和爭吵能更快地緩和問題。
3、擁有幽默感,能其他人保持友好關系。幽默感的確是通向幸福的一把鑰匙,它給生活增加樂趣和熱情,使人活得興味盎然。
(來源:文章屋網 )
韓寒認為,“文學就是文字的學問”[1],他在文章中踐行著自己的觀點。《三重門》的語言灑脫而隨意、明白暢快,這與校園小說讀者的接受能力是相適應的;《圍城》是錢鐘書先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自問世以來,備受人們推崇。香港著名學者司馬長風認為,“縱覽五四以來的小說作品,若論文字的精彩生動,《圍城》可能要數第一。”[2]《三重門》和《圍成》中的語言幽默風趣、富于哲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本文主要從詞義要素來探討《圍城》《三重門》幽默修辭的區別。
詞義即詞的內容。[3]詞義是幽默修辭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品幽默風格的形成得益于作家對語言的駕馭,而詞義變異是取得幽默效果的一個重要方法。錢鐘書的幽默就像一根尖銳的針,乍看之下對患部沒有什么作用,但不管是那一針都刺得很深、刺得很透,對準患部直達病灶,一針見血,刺得你心服口服。韓寒的的幽默修辭體現出一種輕松調皮的快樂感覺,這也是韓寒的幽默修辭與錢鐘書的幽默修辭在“詞義要素”上的最大不同。在詞義方面分理性意義(語境中理性義的相似性變異)和色彩意義(詞語降格)來闡述《三重門》與《圍城》的異同。
一、相似性變異中理性義的一針見血與輕松調皮
“由于語境的作用、影響,一部分處于靜態中(詞典中)的詞義一旦到了具體的上下文中,便會產生變異”[4]這種變異常常反映在理性義上。韓寒和錢鐘書在作品中都在運用“語境中理性義的相似性變異”,但是錢鐘書的表達方式并不直接,他的表達像一根針一樣非常犀利地直達病灶,諷刺得人心服口服。而韓寒卻毫不留情地將世間的虛偽、丑惡之處揭示出來。這點也能體現他的性格,正是他“熱諷”的體現。請看下例:
(1)她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紅的指甲。在熱帶熱天,也許這是最合理的妝束,船上有一兩個外國女人就這樣打扮。可是蘇小姐覺得鮑小姐赤身露體,傷害及中國國體。那些男學生看得心頭起火,口角流水,背著鮑小姐說笑個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鋪子”(charcuterie),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裸的。鮑小姐并未,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錢鐘書《圍城》)
(2)那男人目測年紀該有北大那么高壽了,但心卻不老,常用手理頭發――恨沒幸存的頭發可理,只好來回撫摸之,而另一只手不閑著,緊摟住“色彩繽紛”。(韓寒《三重門》)
在例(1)中,對鮑小姐“熱帶熱天最合理的裝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蘇小姐認為“傷害及中國國體”是一種嫉妒心理。而“看得心頭起火”的男學生卻把她比作“局部的真理”。“局部”的意思顯而易見,“真理”的詞典釋義為“真實的道理,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在文中抽象的“真理”“局部真理”被男學生換為具體的“局部的鮑小姐”這種相似性的聯想的巧妙是出人意料引人發笑的。錢鐘書先生在此處的描寫,不是尖酸刻薄卻入木三分,保全了人物的面子又十分辛辣,真可謂在笑聲中體會諷刺義。
例(2)也是經過了語境中理性義的相似性變異,“色彩繽紛”本指“繁多而凌亂的鮮明顏色”,在這里指的卻是“穿著色彩繽紛”的人――是一個穿著時髦的年輕漂亮的女人。“穿著色彩繽紛”是由“色彩繽紛”的靜態義經由相似性聯想而成的,表明那個女人穿的衣服顏色很多也很鮮艷,有著很強的色彩性。在文章中,韓寒通過這一老一少、一美一丑的對比,非常直接地指出了這對男女的不正常關系,揭示了人與人關系的復雜性,文章在諷刺這對“非正常關系”的男女的同時也表達出了強烈的幽默效果。
由以上例子可見韓寒的語言輕松調皮,錢鐘書的語言一針見血,這一老一少,一個妙趣橫生、生動調皮,一個尖刻雋永、詼諧風趣,《三重門》在使用語境中理性義的相似性變異時,語言片段嬉笑怒罵顯得活潑風趣,而《圍城》在使用語境中理性義的相似性變異時,更多地體現出一針見血的諷刺藝術。
二、詞語降格中色彩義變異與模仿
詞語“降用”是“由于表達的需要,臨時故意地把有‘重’‘大’義的詞語,降作一般詞語使用的一種修辭格”[5]。詞語降格就是把一些詞義分量“重”“大”的詞語放到與它詞義不相符的小場所里使用,即故意降低其等級,破壞原有的平衡,達到幽默的效果。錢鐘書先生是修辭學上的大家,他的《管錐編》和《談藝錄》都對修辭有一定的論述。他認為修辭技巧本身沒有好與不好之分,關鍵看你用在什么地方,用得是否新穎。正如汪曾祺說:“奇崛,偶露才可愛。”但韓寒在使用“詞語降格”這一修辭手法時,有個別例子有明顯的模仿錢鐘書先生的痕跡。請看下例:
(3)他的舊法蘭絨外套經過浸濕烤干這兩重水深火熱的痛苦,疲軟肥腫,又添上風癱病:下身的褲管,肥粗圓滿,毫無折痕,可以無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對空心的國家柱石;那根充羊毛的“不皺領帶”,給水洗得縮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辮子。(錢鐘書《圍城》)
(4)林雨翔似乎和羅天誠結下了深仇大恨,彼此都懶得瞻仰對方尊容。(韓寒《三重門》)
在例(3)中,舊法蘭絨經歷“水深火熱”的痛苦,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法蘭絨外套的遭遇,錢鐘書先生用“水深火熱”來描寫衣服的變形,是將大詞小用,把分量大的詞語作為一般詞語使用。文中的“水深火熱”似乎與“舊法蘭絨外套”存在搭配錯誤,但如仔細體會,就可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故意使用“水深火熱”的表面含義,使詞義變輕。機敏地諷刺了法蘭絨外套是“假冒偽劣”商品,這樣的冷峻尖刻,讓人過目不忘。
在例(4)中,“瞻仰”適用于莊重嚴肅的事情,表示“莊重嚴肅恭敬地看”,在這里降而用之為“一般的看”巧妙地點出了林雨翔與羅天誠的心理隔膜。“瞻仰”感彩的矛盾導致語義的抵牾,莊詞諧用,變莊重為嬉笑,涉筆成趣地透視出羅天誠與林雨翔見到Susuan后兩少年由關系很好變成互不搭理的微妙心理變化。韓寒對“詞語降格”的使用熟練而且恰到好處,在《圍城》中也有類似的例子:“鴻漸還在高中讀書,隨家里作主訂了婚。未婚妻并沒見面,只瞻仰過一張半身照相,也漠不關心。”由此可見,韓寒在創作中,或多或少地借鑒了錢鐘書先生的作品。
在《圍城》中見到“瞻仰”一詞降格使用時,便覺得“冷艷可喜”,但當韓寒將其搬入《三重門》時就有點“食之無味”了。韓寒在創作過程中還有待創立自己的寫作風格。
通過對比《三重門》《圍城》幽默修辭在詞義上的異同,我們發現韓寒的幽默修辭在詞匯要素上充分繼承了錢式幽默的優點,又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但由于兩位作者學識和閱歷的巨大差異,《圍城》語言的深刻性、厚重感是《三重門》所不能望其項背的,但《三重門》卻以少年特有的活潑清新、灑脫靈動的語言而別具趣味。
(本文為“韓寒、錢鐘書小說幽默語言研究”項目編號【XSKT2011078】的階段性成果;在2012-01-10的《徐州師范大學〔2012〕1號關于第十一屆本科生科研課題結題情況的通報》中評為優秀項目。)
注釋:
[1]韓寒.通稿2003?自己的問題[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3.
[2]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M].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教學幽默
一、語文課教學幽默的意義
語文課的教學幽默不但能增強學習效果,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1、教學幽默能幫助實現愉快教育。愉快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核心,而語文課的教學幽默其功能和目的的之一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兩者是一致的。影響“愉快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內部因素主要有學生的認識水平與狀況,學生學習動機,身心發展狀況與特點等;外部因素主要有教師的教學態度、教育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語文教師應該通過外部因素來調動學生的內部因素,實現愉快教育,培養造就學生的健康人格。而教師的“樂教”精神是影響學生“樂學”的根本外部動力。所以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不能滿足于講清教懂,而應進一步做到講得妙,教得有趣有味。
2、教師的個性直接影響學生。幽默是語文教師個性的展現,是哲理和情趣的統一,而教師的教學幽默總是與獨到的看法、深刻的見解結伴而來,展現教師個性的魅力。笑語中包含著深沉,妙言中蘊含著睿智;在他人沒有覺察的事物中發掘笑料,在習以為常的事理中辨識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尋求別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煉神奇;把強烈的反應稀釋淡化,以從容瀟灑的態度和亦莊亦諧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語文教師的幽默感首先是語文教師極富個性的獨特視角和洞察力,是一種敏銳的易感性,屬于他個性氣質魅力的再現,這不會不影響學生,不會不感染學生。
二、語文課教學幽默的操作與示例
教學幽默是愛心和智慧的完善結合。一堂生動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課,需要深厚的知識積累和充分準備,甚而需要教師花一輩子的心血。如果語文教師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豐富細膩的感情,就可以駕馭教學規律和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從而提高按規律施教的自覺性。
1、挖掘語文學科內容的幽默素材。語文課文里本身就有許多幽默的內容,比如有鋒芒畢露的魯迅式幽默,也有不露聲色的蒲松齡式幽默;有契訶夫、歐?享利西方式幽默。人物形象的幽默更是多見,范進、阿Q、葛朗臺、王熙鳳等等都有滑稽可笑的一面。對課文中已有的幽默,語文教師只需吃透課文,稍加點染,即可使教學中幽默神情畢現。
2、課堂語言應該趣味、幽默而富有啟發。趣味和幽默可以說是課堂語言的雙臂。它們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啟迪學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幽默的語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點就響,一講就笑,在笑聲中綻開了智慧的花朵。如果把課堂45分鐘當作一道菜,那趣味和幽默就好比一盤很好的“佐料”,如果投放適量的話,一定會使課堂“這鍋菜”其味無窮,充滿活力。教師在授課中,可以根據教學進程,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隨機應變地穿插一些生動幽默的話語。幽默的課堂語言,不僅使學生在發笑的同時領會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消除了緊張和疲勞,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老師傳授的知識。
3、諧音衍名,知識延伸。巧借一些別具一格的名字,作一番推衍和曲解,挖掘出其中蘊含的諧趣。例如在魯迅的《自傳》中,關于魯氏三兄弟的道德、文章、人品和文品。可用這段話與學生調逗:周作人、名作人、其實最會做人。雖然他的散文自成一家,可他的品德等卻不及格,依現在學校的規定是要扣操行分的對吧。(此情況學生最熟悉,最會引起共鳴,引起學生注意。)周氏祖父性格孤傲耿直,可不知怎的遺傳基因發生變異,他血管里不再有祖父的血,后來竟墮落為漢奸,成為地道的軟骨頭。――骨頭軟、得補鈣、平時多吃“壯骨丸”。好在他祖父的性格全傳給了周樹人――魯迅。說過“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魯迅是一代文化巨人、民族的脊梁。他以矮小的身軀在中國現代史上樹起了一個大寫的“人”字。同時他又是一位志在樹人的教育家,他畢生都在為重鑄中華民族的靈魂面奮斗。運用諧音衍名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可利用學生名字大做文章,以免傷害學生自尊心。
黑色喜劇簡介:
黑色喜劇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后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從悲觀,恐怖,失望和痛苦的世界觀顯現幽默趣味的電影類型。如《奇愛博士》《二十二支隊》《小姐撞到鬼》《阿達一族》等,在逆境或者很壞的環境下的一種幽默情趣。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言語幽默;中外文化;比較研究;文化視角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2-0212-02
隨著在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的往來逐漸頻繁,國際間的業務也在不斷增加,這就促使了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就成為了相當必要的一項功課,這種文化的理解也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英的言語幽默行為。我國的著名學者林語堂就曾經說過,幽默是一種思想境界、一種觀點、一種人生態度的表現。幽默作為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普遍的藝術性的形式,已經浸染到社會以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幽默不僅僅是一個言語上的概念或者定義,其更多的可以被稱為是文化的現象,這樣一種特殊的表達形式,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文化信息。不管是中國還是以英語為環境語言的國家,其語言幽默都有著相當豐厚的歷史沉淀,通過言語的幽默我們能夠看出其文化背景下的有自己特色的內涵,也正是因為這些文化的差異,才使得漢英語言在幽默的各個方面亦有不同。
一、關于幽默的定義以及分類
幽默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最早的時候幽默是由英文的humour音譯而來,在我國最早將其音譯過來的是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再追本溯源,在英語中humour則是來源于拉丁文中的humorr,其本意是“體液”的意思,在古希臘有一位醫生叫作希波克拉底,他提出,人的體液是由血液、粘液以及黃膽汁和黑膽汁組成的,但是組成的比例不同,會使得人的脾氣秉性又相應不同。
說到幽默的分類,有學者認為其可分為依靠肢體以及表情表達行為的情景型幽默或者是言語行為的言語幽默。在語言的現象中,言語幽默是相當普遍的,但是也相當特別,本文的重點放在言語幽默的探討上。關于言語幽默理論性的研究我們這里主要介紹兩個關于言語幽默的理論。
(一) 釋放理論
言語幽默的釋放理論主要是凸顯了明顯地關于心理和生理的特點,其理論上認為是幽默在經歷了較為壓力或者是緊張的過程之后,表現的一種心理以及精神上的發泄,或者可以說是對于在日常生活中循規蹈矩的反叛,這樣的理論與弗洛伊德的理論基本相同。弗氏的主要理論是幽默的感知對于人類的情緒以及情感生活方面的影響以及心里的構造問題。
(二)語言學的理論
這一理論主要是認為幽默的行為是與語言緊密相連的,一位來自美國的學者提出了這樣的語言學角度的幽默理論,被我們稱作是言語腳本的理論內容,言語的幽默是更應該注意在上下文之間的關聯,而非僅僅是注重這一句子,應該注重句子在這個語境中的意義和地位。
二、中英言語幽默差異
(一)談論話題差異
幽默是產生娛樂的一種相當有效的方式,越普通越貼近生活的事件,越能在人們之中形成幽默的共鳴,生活素材的豐富使得人們的幽默話題多種多樣,但是在這其中,我們能夠看到,中國式的幽默其主題是能夠折射出當地的民族特色甚至是風土人情的,其開放程度較低,較為傾向于談論關于人身的缺點或者是錯誤。相比而言,西方幽默中,“性”占據了很大的比例,這種單純娛樂性質的幽默自萌芽開始就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二)幽默的對象不同
中外幽默產生的對象是不盡相同的,在英國,大致上來說,蘇格蘭以及愛爾蘭人是被幽默的對象,在美國,主要是黑人和猶太人,這里的原因就是白人作為整個西方社會的主體,在其印象中,他們嘲笑的對象是貪婪愚蠢以及卑微的,當然,西方人也同時喜歡拿自己作為幽默的主題,中國的幽默中,大多是會以殘疾人以及愚笨之人作為取笑的對象,同時,孩子式的想法也會引得幽默行為。
(三)幽默場景的不同
在中英的言語幽默中,第三點不同是幽默發生的場景不同,在漢語的言語背景之下,一般發生在不同輩分之中的幽默是少之又少的,例如,孩子和父母或者祖父母之間。而在英語中則不同,英語中的幽默發生對象相當隨意,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漢語背景下,由于傳統的文化原因,使得中國人在幽默之前要考慮很多可能涉及的因素,比如場合地點,比如對象的熟悉度,所以我們一般在公共場合看到的中國人都是謙虛嚴謹的,總而言之,漢語發生幽默的場合相比于英語來說較為拘謹。
(四)高低語境的差異
美國著名的學者霍爾德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的概念,“高語境”指的是,事物具有事先編排信息的特征,這樣的信息是處在接受者手中或者背景中的,其中只有相當小的一部分是處在傳遞的信息之中,這就是高語境。低語境的概念正好相反,“低語境”指的是,絕大部分的信息放置在即將傳遞的信息之中,來補充語境中未完的部分。依照此標準,可以劃分高低語境的國家。高語境國家的言語幽默以及語義的承載是不僅僅依賴于語言本身的,它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雙方共有的交際環境和共有的文化的約定,低語境國家則不然,低語境是主要依靠信息的解碼傳遞文字本身的信息而不是語境的交際。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是出于明顯的高語境特征之中,而西方國家則呈現的是標準的低語境特點。
三、中英言語的幽默根源差異
中式幽默的起源是有著較長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一位被稱作是“俳優”的王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幽默家,從其名字也可以有所探究,“俳”為雜戲或滑稽戲的古代稱謂,“優”則是指演員的意思。在近代,林語堂先生第一次在名叫《晨報》的刊物上發表了關于“humuor”和“幽默”的文章,至此,幽默有了新的發展。為幽默提供了相當具有創造性的見解。
西方式幽默則開始于19世紀,其歷史相對較短,在美國式的幽默中,黑人常常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有一種特殊的幽默方式叫作“黑色幽默”,如今在西方研究幽默是一陣熱潮。歸根結底,中英言語幽默的差異是因為自史而來的國家文化的不同,下面,我們將從地理因素、思維因素以及社會因素三個方面來說明因何形成不同的言語幽默。
(一)地理因素
不同的民族性格以及精神都是通過較長時間的地理環境的塑造而形成的,中國的文化是黃河文化,黃河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在這樣夯實的背景下,炎黃子孫建立了不同于西方海洋起源的華夏文明,在這個漫長而又艱辛的歷史過程中,華夏子孫經歷了戰爭與和平,繁榮與破敗,這些都深深地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相比而言,英語文化這一起源于希臘文明的海洋文化則歷史較短,經過海上的冒險以及反復的遷移形成了西方人冒險活躍的性格。
(二) 思維因素
思維是文化表現成為語言的一種有效的方式。首先,思維是文化在個人心理的認同以及反映;其次,語言是構成思維的關鍵性要素,思維的不同反映著文化的不同。在中英言語幽默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文和英文背景下不同的思維模式。在中國,其文化是謙虛內斂的,這就使得其形成了一種含蓄文化,中國人并不習慣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幽默時尤其是,會虛構一些人事來進行幽默的活動。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西方人是崇尚外向的文化,這就使得人們在表達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理性和推理,在表現的過程上也更加的直白,其幽默的內容一般是真實發生的。
(三)社會因素
中國自古至今崇尚的都是“和”文化,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希望人與人和諧統一,而且中國文化中集體的概念是相當重要的,集體的利益是一定高于個人的追求的,當集體與個人發生矛盾時,一定要將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但是西方的英語環境則不然,西方人大多追尋的是一種個人主義,這就是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尤其是自身的生活以及命運,西方的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要告知其個人的獨立、自身的表達以及隱私,要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因此,我們就能夠看出,這些不同的社會因素就造成了中西方在幽默上的言語表達的差異。
四、結語
即使言語幽默的方式或構成變化不定,但是其目的卻相當一致,使人心情愉悅,從不同的中英背景文化角度來分析中英言語幽默的差異和產生差異的原因,從而希望借此來幫助后繼的學習者分析言語幽默,更好地表達自己,跨文化交流。對中英兩種言語幽默的幽默語言的比較研究對語用學的豐富有著積極的意義,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將幽默的言語行為成果進行對各個學科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參考價值,除去關于語言學以及跨文化的交際學研究之外,言語幽默還對現在的人類學、心理學、哲學、文學以及社會學等有著指導意義,特別是處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關于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幽默行為研究可以幫助不同語言文化的國家和個體減少交際的沖突以及交際的障礙,就這點來說,幽默言語行為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許文婷.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英漢時間系統的對比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邵夢遠.跨文化視角下的中英文幽默語[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3]孫牧.文化語境影響下的英漢幽默對比分析[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2.
[4]孫靜.基于概念整合理論解析《老友記》中的幽默言語[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
一、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具有豐富的內涵
我始終認為語文教師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傳承者,飽受詩書的熏陶,即使是日常與學生交談也應做到引經據典,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對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應如數家珍。在課堂上更應在準確的基礎之上做到表述生動形象。
作為一名現代的語文教師,我覺得知識面不妨寬一些,從天文到地理甚至藝術多方涉獵,廣為吸收。要讓學生覺得教師談吐不凡,知識豐富,語文教師要多番訓練,首先讓自己“想得到、說得出”,要盡量讓自己的課堂語言接近經過思索寫下的文字。人們常常說有的人說話像是寫文章,大概這就是語文教師追求的境界吧!
二、語文教師的語言要有幽默的情趣
幽默是智慧的靈光閃現,幽默和搞笑是天懸地隔的兩個概念。幽默是會心一笑,無傷大雅,而搞笑則極有可能是惡俗、低級趣味。語文教師應學會幽默,這對于調節課堂氣氛、應對突發事件大有裨益。
語文教師多那么一兩個幽默笑話,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以在緊張的學習之余,為學生送去歡樂,也會提高學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興趣
但需要強調的是,教學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輕松快樂,偏重娛樂性,而教學幽默則追求讓學生在笑聲中獲取知識,受到教育,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層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學幽默不能背離教學目的和內容。
三、語文教師的語言要有澎湃的激情
文學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有相當高的熱情,要在課堂上展示從生活中挖掘和提煉的美。興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為不可。只有我們作為老師的先愛上我們課堂內傳授的東西并對其充滿熱情,我們的學生才會被調動起來,最終達到與教師共鳴的佳境。
低效能的語文課堂教學抹殺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造成了時間的浪費及學生的厭學心理,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也受到更多的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構建了語文高效課堂,語文課堂時間仍存在著很多浪費,如:無意義提問、無意義討論、過度解說、過度闡述、忽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不會利用學生資源等。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實現語文課堂效益的最大化即高效化,不少同行都在艱難地探索,但我認為不應忽視這些細節。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那么如何做好這些細節?
一、語文課堂怎一個"問"字了得!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問題若提得不適當精練則會造成課堂時間的大量浪費。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要做到有效提問,這是一門很高的藝術。問淺了,只能熱鬧一場,顯得低幼化;問深了,學生答不上來,課堂死氣沉沉;問多了,沒有重點,只是在學生的大腦里過了一遍,沒什么印象;問少了,學生閑著沒事干,不能培養其思維能力,又完不成教學任務。如何做到有效提問: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研究教材和研究學生。研究教材才會產生探究的好奇,并滋生出諸多閃爍著思想火花的提問,這些疑問,正是引導學生汲取養料,積淀精神財富的引子。同時教師應做周全的設想和考慮,猜測教材可能會帶給學生哪些感受,教材與學生的心靈撞擊可能會產生哪些思想的火花,這節課要達到什么目標,有哪些設問可能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成長環境、年齡特征等,找準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契機與聯系點。研究這兩個因素以后才最終通過刪減提煉出有效的提問,也為課堂中有效的討論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多種教育資源,教學相長
首先,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課堂變得豐富直觀,避免只是理論的過度解說、過度闡述而造成語文課堂時間的浪費。多媒體教學能以它豐富的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出教學手段的多樣性,能有效地彌補傳統語文教學的枯澡、乏味,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但教師也要注意不能讓課件太"花哨"導致學生只看"熱鬧"不看"門道"而舍本逐末。
其次,啟發興趣,質疑交流,利用學生資源來獲取課堂效率最大化。學生本就是最好的教育資源,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不僅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的功效,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們的交流教師也獲取了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難點、重點。當然還可以讓學生角色對換,提倡" 合作"。如:部分知識、題目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講,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性,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強學生記憶,找出自己知識盲點,就避免了老師面面俱到的講授而造成的課堂時間的浪費。同時學生也懂得了老師講課的艱辛,從而尊重老師,與老師"情同意會"。合作學習還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群體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當好導師,及時起點撥導向的作用評價的作用。
三、教師語言應智慧精練、幽默風趣
語文教師大多知識廣博,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但也容易陷入闡釋累贅冗長、解說紛繁復雜陷阱導致語文課堂時間的浪費。因此語文教師應有智慧精練的語言。雖應見"異"思"遷",舉一反三,但也要適可而止,該出"口"時再多出"口"。當然語文教師的語言智慧還體現在幽默風趣上,適當幽默的語言是教師靈感的外現,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教師必須加強思想文化的修養,豐富鑄煉自己的語言。教學幽默追求的是讓學生在笑聲中獲取知識,受到教育,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輕松快樂,偏重娛樂性。作為語文教師,要永遠記住教學幽默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它必須服務于教學內容,要與教學內容和諧一致,而不是一大堆笑料的堆積。若一堂課總是笑聲不斷,會沖淡教學內容與目標,變成喧賓奪主,白白浪費了教學時間,學生笑過以后什么也沒學到。如果教學幽默為逗樂而幽默甚至低級趣味,就失去了幽默應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
總之,我認為要上好語文,要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真正提高,那得讓學生多讀文章,而高中生學習時間非常緊張,學習任務非常繁重,而語文課又不像"數理化"那么緊湊嚴禁,容易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因此語文教師應不斷的優化課堂使其效率達到最大化,盡量讓學生在有限的語文學習時間里,除了教材外,閱讀更多經典優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