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8: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0―0092―01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是圍繞單元主題編排學習內容。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單元主題的作用,上好單元通讀課,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單元通讀課是學習的主線
1.每個單元一個主題。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冊八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主題。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孔子拜師》《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語文園地五》都是圍繞“中華傳統文化”這個主題選編的。
2.單元之間相互關聯。四年級上冊的八個單元主題各自獨立,但又相互關聯。“自然奇觀”為“世界遺產”做了鋪墊,“觀察和發現”為“科技創造的奇跡”做了引導。
3.潛在信息非常豐富。各個單元圍繞單元主題選編的課文體裁各異,涉及古今中外和各個方面,使學生的閱讀面更為開闊,接收的信息量更為豐富。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伯牙絕弦》《月光曲》《蒙娜麗莎之約》《我的舞臺》《口語交際?習作八》《回顧?拓展八》都是圍繞主題“藝術的魅力”選編的。學生在學習了課文后,能夠激起了解課本以外知識的強烈愿望。
4.在口頭、書面表達方面的指導作用。課文是學生模仿表達的范例。圍繞主題從不同角度選編課文的方法,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學生表達時如何選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主題是“父母的愛”,單元學習重點是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的愛。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會看病》從不同角度表現了“父母的愛”;《口語交際?習作六》安排了以“父母的愛”為主題的口語交際和作文;《回顧?拓展六》 中的“交流平臺”安排了本單元課文中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三個句子,讓學生體會單元學習的重點;“課外書屋”安排了世界著名漫畫集《父與子》的選圖。這些都在選材和方法上對學生進行了具體的指導。
這樣的編排為單元的整體學習提供了教學的可行性;單元通讀課把語文教學的重點從“篇”轉到“單元”,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二、單元通讀課是學習的鑰匙
以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具體步驟:
(一)談話導課:爸爸媽媽愛你嗎?說一說。
(二)進行單元通讀。
1.學習導語。在導語中找出單元主題、單元學習重點,理清本單元的脈絡,感知單元主題的思想內涵,單元重點是要求掌握的寫作方法。
(1)讀導語,展示觀點,小組討論歸納,確定單元主題是父母的愛;從導語中勾畫出單元學習重點: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2)板書單元主題、單元學習重點。
2.找一找單元內容與主題之間的聯系。具體感受同一主題可用不同的事例、不同的方法表達。
(1)課文。讀單元主題,找一找每篇課文中體現了“父母之愛”的詞、句、段,再讀一讀這些詞、句、段,加深記憶;說一說每篇課文與“父母之愛”的聯系,感知每篇課文圍繞單元主題選用了哪些事例進行寫作;說一說你最喜歡的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2)口語交際。為學生的口語表達做好提示和準備。讀口語交際的要求,知道圍繞主題“父母的愛”進行口語交流;明確要收集體現“父母的愛”的資料準備在全班交流。
(3)習作六。為作文進行選材角度和寫作方法做準備。讀提示語,自己說一說寫作主題;根據題目《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想一想寫作內容。
(4)回顧拓展六?!敖涣髌脚_”的三個句子,強調了單元學習重點,自己再找一找課文中類似的句子加以學習體會。
“日積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和“課外書屋”漫畫集《父與子》的選圖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現了單元主題,讓學生明白父母之愛的豐富內涵。
3.質疑問難。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梳理出學習的重難點,在課文具體學習中加以解決。
(1)有什么問題是自己解決的?
(2)有什么問題是自己沒有解決的?
(3)交流收獲,提出疑惑,并互動解決。未解決的問題梳理記錄,留在后面的學習中解決。
4.制訂學習計劃。通過制訂計劃,培養學生自學、合作的能力。
(1)說說自己在本單元學習中要做的事。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引領者;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實效
葉圣陶先生說過:“在課內,閱讀的是國文教本。那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閱讀能力。憑了這一份能力,應該再閱讀其他的書,以及報紙雜志等。這才可以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并且,要閱讀什么就能閱讀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可見學生除了課內要研讀好文本,還需要將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于閱讀實踐中,“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形成一種課內外閱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具有和諧性,隱藏著情感、認知和智能的因素。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和發現,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 培養習慣,構建課內外閱讀體系
書香浸潤校園,構建校園文化,近年來我校構建“書香校園”的偉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希望讀書成為師生們的共同習慣,真正做到“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覺得正是引領學生課內外閱讀的良機。
1.1 美好晨光,品誦經典
充分利用晨會課前的二十分鐘,由值日班長帶領開展《品誦美文 傳承經典》校本教材晨誦活動,并堅持每日誦讀,使“習慣成自然”,孩子們不覺得誦讀是額外的負擔。孩子們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吟誦經典,培養語言的感受能力,水到渠成,熟讀成誦。“一天之計在于晨”,短暫的二十分鐘的晨讀,讓孩子們在經典文化中徜徉,滿足了求知欲,養成了良好的晨讀習慣。
1.2 課間時段,書香飄動
學校創建了“班級漂流箱”,課間向學生開放。教室后的空曠地都設立成了由班干管理的流動書吧,每個流動書吧由一個簡易的書箱和幾張桌椅構成。每到課間,同學們都簇擁在流動書吧周圍,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心愛的圖書,吮吸著知識的甘露。班級漂流箱每星期與其他班級交換一次,這種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不抓緊看書,書就飄走了,這勾起了他們腦中“書蟲”意識,不少學生從此對閱讀產生濃厚興趣,喜歡上了閱讀。
1.3 創設情境,促進閱讀
根據班級中學生的閱讀熱情定期評選“閱讀之星”,再聯系孩子們的閱讀摘抄,評選學校的“書香少年”,并積極配合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同讀一本書”現場作文比賽以及知識大賽。學生在這樣的讀書活動的大情境下,閱讀熱情高漲,持之以恒,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2 激發興趣,達到課內外閱讀的融合
2.1 立足課堂,引發興趣
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時,教師要以課本為依托,抓住要點,傳授方法,在孩子動情時,引發孩子的閱讀欲望,進行課外延伸,拓展閱讀。例如,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課文時,學生在研讀文本,熟讀深思,自由感悟中領會到印第安人熱愛土地的情感,孩子們的內心也洋溢著對自己的腳下這片神圣土地的熱愛,同時更被西雅圖動人心弦的演說所感染。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西雅圖酋長的宣言》和《感動一個國家的文字》,以此加深了解西雅圖這位偉大、神奇的人物和領略演講的魅力。在教學獨立閱讀課文畢淑敏的《學會看病》時,就帶領學生領略文章的樸實及細膩的細節描寫,再以扶帶放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中的《剝豆》一課,而后學生總結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都從母親的視角通過心理的描寫推動故事的發展,表現母愛的偉大,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在平凡的事物中選材也能感人至深。
2.2 利用課外書屋,牽引興趣
“課外書屋”是每一個主題單元的延續,人教版語文課本五年級上下冊和六年級上冊各有兩次的“課外書屋”的編排,“課外書屋”推薦閱讀的書目內容精彩紛呈,有科普作品閱讀,如五年級上冊第三組維?比安基的《森林報》等;有漫畫作品閱讀,如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埃?奧?布勞恩的《父與子》;有小說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第二組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童年》。“課外書屋”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編排形式多樣,有推薦一本書的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西游記》;有推薦同一組題不同作品的閱讀,如六年級上冊第三組的蒙格瑪麗的《綠山墻的安妮》、曹文軒的《根鳥》、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等。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平臺,每次教學一定會把“課外書屋”作為重彩戲,設置懸念,充分調動學生的胃口,牽引興趣,讓他們人人樂于參與到閱讀行列中來。同時,“課外書屋”把整本書引入課堂,體現了由單篇課文到整本書的拓展閱讀,有利于學生從精讀到略讀、瀏覽的閱讀方式的轉變和培養,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3 依法導讀,落實課內外閱讀的實效
3.1 定量
每學期期初,筆者都會根據學校的“同讀一本書”活動必讀書目和“書香校園”推薦的閱讀書目以及本班學生的特點,精心選定二十本圖書,公布出來。學生或辦卡借閱,或上當當網購買,或上網閱讀,或交換閱讀,定好各自的計劃,保證這些書都能隨時出現在自己的眼前。
3.2 定時
學生每天保證課內外閱讀時間達1小時以上,在校老師督促,孩子基本都能保證完成;同時筆者要求孩子們制定家庭快樂閱讀卡,內容包括閱讀時間、閱讀書目、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積累背誦等。并每本書的閱讀時間規定為兩周左右。這樣老師每天都能了解孩子在家的閱讀情況。
3.3 定性
學生的閱讀多是流于形式,多是以了解故事的情節為主,所以要引導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讀一本書,并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內容也可經常更換,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細節描寫、人物評價、續編故事、寫讀后感或心得體會等。為激發孩子的積極性,組織開展讀書筆記展示評比;每兩周一次的讀書交流會;還將孩子的讀后感參加征文比賽……長期的閱讀積累,厚積而薄發,也開啟了孩子們寫作的大門,孩子們對待習作有信心了,班級中有1/3的學生在校、市、全國的征文比賽中獲獎。孩子們嘗到了甜頭,對閱讀的興致更濃了。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能啟迪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情操,愉悅我們的身心,豐盈我們的人生。“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國民的閱讀水平?!庇纱耍P者愿意做一個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引領者,帶領孩子們走向優秀、走向幸福、走向精彩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陶有峰.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融合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1.
[3] 林南.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C].福州市小學優秀論文匯編,2008:63-64.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語文教學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她凝聚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護著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近些年,一些學校因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視傳統文化在塑造人的靈魂的作用?,F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韓動畫片,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少學生不知道元宵節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已不敵外來的情人節、圣誕節。有的學生連寫信的格式、稱謂都不知曉;在寫作文時,不會使用成語,更別說是名句了。這造成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遠,傳統的道德規范正在流失,傳統的中華文化正在斷層,學生們正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勢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呢?
一、著眼識字教學,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個初步的了解與印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1~2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3~4年級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5~6年級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毋庸置疑,識字教學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識字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從漢字的形體結構和字義兩方面入手。漢字是結構文字,漢字的形體結構既模仿實際又不斷地加以改造,表現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如“學習”二字,學為蓋房之意,“習”為鳥每日練習飛翔之意。前者告訴了我們居住文化的久遠,后者告訴我們中國人對教育思想、學習方法的認識與歸納。再如“友”字為兩手握,表現了中國人對友情的認識與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對漢字形、義的分析與講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就會提高,思想感情也會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詩教學,使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在當今極具教育功能。正如楊再隋教授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學生必讀古詩詞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學都重視兒童(古詩)語言的積累,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就會陶冶兒童心性,構建校園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鑄造民族之魂。”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上自《漢樂府》下至清代詩歌,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的結合,充滿了詩情畫意,讀來朗朗上口,深受學生喜愛。如通過《鋤禾》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勤農節用的情感;通過《游子吟》《贈汪倫》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親情、友情;通過《塞下曲》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勇敢精神;通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及中國古人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等。
三、利用好現代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
小學語文教材現代文選文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是學生認識、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因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現代文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如通過《長城》《趙州橋》等課文的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卓越和成就;通過《高梁情》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對五谷及對大自然產生贊美乃至崇拜之情;通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受到“仁與義”的教育;通過《探母》等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孝”道等。
四、通過課外閱讀指導,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小學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一、二年級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不難看出,課外閱讀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推薦書目書籍時,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閱讀《三字經》《唐詩三百首》等,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和精髓;通過閱讀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等促進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從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加強習作指導,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得到升華
古人云:“文以載道?!薄暗馈本褪侵黝},就是讓學生在習作中認識、明白一些道理。通過習作,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會進一步得到升華與提高,從而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就是通過習作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具體指導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會得到許多信息。如,傳統藝術中的戲曲、相聲、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調,種類繁多、妙趣橫生;傳統工藝中的編織、刺繡、剪紙、陶瓷都是我國的古老工藝,門類眾多,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活動更是數不勝數,像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學生通過習作自然會萌發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激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由衷喜愛之情。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寶庫,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讓我們的孩子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把弘揚傳統文化作為一項歷史使命,讓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