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景區的規劃設計

景區的規劃設計

時間:2023-05-30 10:26: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區的規劃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尋根;文化旅游景區;李家龍宮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he Cult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eeking Root Class:As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of ConstructionalDetailed Planning of Scenic Spots Example/Sun XiaoLi,Zhang Rong,Liu Hang

Abstract: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is the birthplace of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in place of a memorial temple west Gansu, existing for bright buil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dragon temple left over from the lees sacrifice area part building and yard . Resently facing with lots of problem,for exmple the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small size, reconstruction money into big,etc.The planning problem in full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 through proper planning scope, delimit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oals, adjust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lan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to interpretation,the formation of sacrifice, “seeking yor roots、cultural display”as the theme, omni-directional demonstration time of lee culture connotation, type a scenic spot.

Key words: seeking roots,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The Li dragon Familys’ temple

李家龍宮是唐太宗在李氏的發祥地隴西寶地建立的宗祠廟,是中華李氏尋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它位于隴西縣城區西北部,南側為已建成龍宮仿唐商業步行街,東側為原住村民住宅,北側為生態農田。

景區占地4000m2,建筑面積1491m2,除鐘樓、鼓樓為新建建筑,其余九龍殿、李崇殿、李瓊殿、兩座過庭、聚賢樓、郡公樓、戍邊樓、頭天第一門等均為古建筑。建筑上的屋脊磚雕出自北宋鏤空雕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目前相繼有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美國等十余個國家和我國各省區李氏族人約10萬余人次到此旅游觀光和尋根祭祖。

1.李家龍宮歷史演變

其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欽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唐末遭毀。宋、元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筑,亦因戰火遭毀。明萬歷年間只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筑,亦稱“北極宮”。明建李家龍宮總體建筑布局為“前五樓”、“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區”。建有北天第一門、第二門、第三門。清順治五年毀于兵災,僅留“北天第一門”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呂培高任知縣時,撰寫“仰彌高”豎匾額懸掛在“北天第一門”上,同治五年隴西城陷,李家龍宮再遭劫難。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解放后龍宮絕大多數殿宇樓閣均遭人為拆除,三座假山夷為平地,后改為學校才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隴西縣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龍宮、北天第一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發展優勢與制約條件

2.1發展優勢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景區為新亞歐大路橋的必經之地,同時處于隴中四縣絲綢之路人文景觀長廊風情線的重要區段;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為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2.2制約條件

景區規模過小,游覽功能單一,配套設施缺乏,未能從整體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應;景區周邊以自然村莊風貌和現代仿唐建筑為主,建筑風格各異,缺乏有效的規劃引導; 景區周邊村民住宅建筑面積約為7.3萬,人口密度大,未來開發建設將面臨系列的拆遷安置問題,協調好各方面的訴求是景區建設實施中的重點和難點。

3規劃構思理念

3.1規劃構思

規劃在還原李家龍宮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通過拉大景區框架和格局,形成“以道教文化為淵源,以祭祖尋根為脈絡,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多元型、復合型文化旅游景區。

3.2規劃目標定位

以“李家龍宮”為載體,以“李氏尋根”為主題,以“尋根祭祀、文化展示”為核心產品,集“旅游觀光、尋根祭祖、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型旅游景區。并最終實現以下目標:

⑴ 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大宗祠,海內外李家組織和李氏族人旅游觀光和尋根祭祖的文化圣地;

⑵ 與陜(西安大唐貞觀文化)、豫(鹿邑老子文化)共同組成中華民族三大優秀文化遺產區;

⑶ 國際知名、國內一流、全方位演繹“李氏文化”的AAAAA級旅游景區的核心區;

⑷ 甘肅省文化旅游新地標。

4規劃方案探析

4.1特色分區及項目策劃

規劃形成“一軸、三心、十區”的功能區劃與總體結構形態。

⑴ “一軸”:南北向景觀延伸軸,將仿唐商業街中心軸線延伸至北環路,形成南北向與威遠樓相呼應的綠色開敞通廊;

⑵ “三心”:北極池景觀中心、伯陽廣場景觀中心、關帝廟景觀中心;

⑶ “十區”:廣場集散區、文物保護區、祭祀活動區、李氏尋根文化游覽區、李氏文化交流區、李氏文化展示區、李氏文化創意區、李氏文化研究區、古玩藝術品交易區、民俗商業區。

①廣場集散區:龍宮廣場―――集旅游服務、集散、游憩、休閑為一體的李氏文化文明展示的大窗口。其打造應與李家龍宮整體規格協調統一,突出皇室的尊貴及氣勢的恢弘。在形象及景觀的設計做足“龍”文章,廣場中心軸線鋪設漢白玉龍形浮雕圖騰,浮雕兩側布置18根漢白玉龍雕景觀柱,代表“十八子李”,象征李姓子孫繁茂昌盛。廣場地面雕刻李氏族譜以及李氏名人詩詞歌賦等。

②文物保護區:為現存明建李家龍宮文物保護區,應嚴格保護,并適當修繕整理;同時在龍宮大門及隴西堂大殿中軸線上新規劃戲樓一座,并以戲樓為中心對稱規劃子奇亭一座;將現有“沙柳”列為“古樹名木”進行定期修剪和養護,修護其“龍”的姿態。

③祭祀活動區:結合隴西堂大殿及規劃的兩側配殿,在殿前形成開闊露天祭祀活動場地,同時為了滿足游客更衣沐浴需求,規劃漣漪苑一座,以仿明清建筑風格為主。

④李氏尋根文化游覽區:園林游覽區―李家龍宮的歷史傳承區,根據歷史記載構架“后五山”格局,并在構園過程中將李姓文化元素通過景觀布置的手法進行全方位展現,此區域將成為隴西縣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具體布局手法為:

a 以老子樸素辯證法“道法自然”思想為主線,將佛教、道教中的元素進行集中體現。運用中國古代園林布局方式創造微地形景觀,將太乙峰、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巖、接引山等五座假山和北極池、九州同李閣等歷史景觀進行重新詮釋,形成一副山水相依、別有洞天之美幻勝境;

b 將各地李氏先賢中有影響的李氏宗祠,如閩越江王祠、西平郡王祠、吳王祠、漁陽滕王祠和入閩始祖祠等圍繞北極池形成若干院落。并對其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如茶道、養生體驗、詩社、曲藝表演等項目,使主題景區不僅具有祭祀游覽功能,更多的是一個大眾市民休息娛樂參與的主題公園;

c 以祭祀大殿為背景,規劃水秀表演區,并運用現代聲光電科技手段策劃情景舞臺劇《李頌》,如秦王破陣樂、霓裳雨衣舞等,表達隴西李氏的發展繁衍過程;

d 園內廣植牡丹、李樹。隴西與牡丹有著異常久遠的淵源,隴西牡丹早于長安牡丹,每年“五一”節前后,恰逢隴西民間四月八朝山會.又稱“浴佛節”,時值春花正茂之際,田園苗青花放,各處牡丹勃發怒放,爭奇斗妍,生機盎然,真有“一展傾城色,騷人費評章”、“貴游賞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的壯觀景象。

⑤李氏文化交流區:禮唐宮(景區的標志性建筑)―以龍宮游宴、歌舞演藝、商務吧等為特色功能的集演藝、展覽、休閑、娛樂和食宿于一體的高檔星級酒店,是最能表現和反映隴西當年商賈云集、大唐繁榮盛景的一個重要業態。同時也是政府接待中外嘉賓及展示城市風采的接待中心。

⑥李氏文化展示區:隴西李氏博覽館――世界李氏族譜收藏研究中心,為全國最大的單一姓氏族譜收藏研究中心。該館是集收藏、動態展示、閱覽于一體的文化展示館。以“追本溯源”為主題,將李氏文化的起源與李氏文化中的精華充分展示。具體展示手法可通過文物,小型室內場景,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幾種,以再現李唐文化的華麗場景,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有耳目一新的直觀感受。

⑦李氏文化創意區:引進知名美院等國內外機構,開展系列創意設計活動并落戶文化創意園,對文化創意園中的各個建筑院落進行相應的主題化,并利用國內外設計大師的創意水準和知名度,吸引高端設計群體關注李家龍宮文化遺產,開展國際化的創意設計活動。將文化通過產品形態進入文化創意園各個院落,這些產品將帶有鮮明的國際時尚色彩、李氏文化和隴西傳統文化要素,并通過國內外游客的旅游購物和體驗模式,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

⑧李氏文化研究區:李氏文化研究會館,除正常的文化研究室之外,兼具文史資料開放閱讀功能,內置相應的圖書檢索系統以便游客參觀時實時查閱資料。館內定期開設大眾講堂,邀請知名教授講授與李氏文化相關的文化課程,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李氏文化,并在當地形成相應的文化研究氛圍,弘揚和傳承李氏文化。

⑨古玩藝術品交易區:集文物商店、鑒定評估中心、拍賣行、典當行、古玩藝術品展廳、藝術畫廊、民間藝術品集市、古玩經營配套店等于一體,打造甘肅省檔次最高、功能最齊備、服務設施最先進的專業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

⑩民俗商業區:由美食沙龍、特色小商品零售及作坊區和休閑娛樂時尚街區組成,在此集中展示隴西特色美食、小商品、茶樓客棧、手工作坊等民間文化載體。

4.2節慶活動策劃

對于旅游景區而言,節慶活動的策劃及宣傳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李家龍宮景區主要從兩方面開展節慶活動策劃。一是主題節慶:以“盛世話李氏,名城祭始祖”為主題的“尋根祭祀大典”系列活動,既弘揚光大了李氏始祖文化,又傳播了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使古老文化與城市文明交映生輝,節慶品牌與城市品牌聯動增值,借助李氏文化的張力有望將活動辦成一次城市文明與城市品牌傳播的盛會;二是專項節慶:在主題節慶的支撐下,開展多種專項旅游活動,如牡丹花卉節。在節會期間,舉辦賞花、燈展、書畫、攝影展、洽談會等活動。同時開展云陽板舞、隴西秧歌、戲曲、草編、土陶、剪紙等民俗文化主題活動,

5結語

李家龍宮景區的規劃與建設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舉措,它對于體現隴西古城歷史發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產業和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景區的開發建設應鼓勵國內外投資者投資開發,并建立合理的運營模式,積極引進先進的經驗與理念,使景區顯示出良好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從而實現李家龍宮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孜,歷史文化遺產及其依托城鎮和諧發展途徑―以黃帝陵與黃陵縣城為例[J].規劃師,2011,(1):181―27.

[2] 何芳,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旅游景區規劃設計―荊州古城環城旅游景區保護利用規劃探析[J].規劃師,2011,(1):181―27.

[作者簡介]

孫小麗,城市規劃師,陜西省旅游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城市規劃設計室主任

第2篇

一、園林景觀在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對于園林景觀在規劃設計中的應用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實例對其進行分析說明。我國西部某城市的道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采用了景區分界方法。即將整個規劃設計工程分為四大景區。每一景區的規劃設計情況如下:第一景區為路側綠地。之所以將其劃分為第一景區,主要是因為該條道路與機場和高速公路相銜接。因此,在具體的規劃設計時,首選方案為圖案式園林規劃設計法。圖案式園林規劃設計不僅具有整齊、嚴肅的觀賞效果,而且在植物方陣的排列上會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大方的感覺。除此之外,由于該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深厚,因此在園林規劃設計上一定要體現出城市風貌。具體的規劃設計方案為:將路側綠地的植物分成4個層次,分別為落葉喬木層、常綠喬木層、常綠灌木層以及色葉灌木層。在以上4個層次中,落葉喬木層和常綠喬木層以及常綠灌木層充當背景,色葉灌木層為主體。這樣的園林規劃設計方案不僅保證了所選植物的多樣性,而且做到了群落的穩定性。最主要的是,以上四種植物均具有良好的觀賞特性,而且在具體的布置過程中采用了列植的方法,充分渲染出整個道路莊重而不失靈動的氣氛。第二景區為另一路段的路側綠地。該路段的園林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園林本身的觀賞性,而且要結合路段所處位置的特點做到統籌安排、整體規劃,需要照顧到路段附近居民休息、娛樂的需求。

二、第二景區園林規劃設計的方案為規則式植物配置

在其中穿插了一些路側游園的元素。該路段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層次分別是:高大喬木層、常綠喬木、常綠灌木以及色葉灌木層。第三景區為生態長廊路側綠地。該路段園林植物的配置主要為生態群落。要求園林規劃設計既體現出自然景觀自然性,又不失生態長廊的整潔感。需要注意的是,該路段的設計重點是交叉路口。因此,整體的園林規劃設計以植物造景為主,這樣不僅能夠展現出整個園林的特點,而且能夠營造出一個小型的生態群落。具體的設計方案為:道路最外層為新疆楊,并且貫穿整個第三景區。與此同時,在新疆楊前面,種植一些常綠植物、花灌木以及地被植物。通過以上幾種植物的精心搭配,從而營造出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第四景區為文化游園路側綠地。該路段的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體現出城市文化。具體的設計方案為:將日晷、迎賓馬車以及迎賓方陣作為整個園林規劃設計的主線,以上元素都是該城市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縮影。整個第四景區的園林規劃主要為喬木,同時根據多樣化的園林規劃特點進行綜合的植物配置。這樣不僅做到了群落景觀的豐富,而且保留了整個群落的原始性。除此之外,正是由于石雕、日晷、驛站等裝飾品的設計,才使得整個園林規劃更加生動。

三、結語

通過對以上園林規劃設計案例進行分析,能夠幫助讀者在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方面有新的認識。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目的在于創造出一個具有很強觀賞性的景觀生態系統。因此,生態群落理念是整個園林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除此之外,要將硬質景觀很好地融入到植物生態系統之中,而且其所占綠地總面積的比率一定要適中。總之,園林景觀設計一定要師法自然,要特別注重加強設計中的生態應用的科學性。

作者:周斌

第3篇

關鍵詞:歷史村鎮;文化空間;旅游規劃設計;麻城古孝感鄉都

Abstract:The theory of culture space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It means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begin with studying regional culture then deal with the space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The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Xiaogan Village in Macheng County”in Hubei province so as to describe in detail that how this theory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is method is aimed at reaching the unity of culture and physical space.

Keywords: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culture space;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Xiaogan village in Macheng county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8-0111-03

1問題提出

我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眾多歷史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有相當一部分散布于全國各地的村鎮之中,它們反映了當地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脈絡。目前對這些村鎮的保護以開展展示當地文化的旅游業為主,既能推動當地經濟建設,又能把地域文化推廣到更廣闊的范圍,有利于文化的保護。但歷史村鎮的旅游規劃設計常面臨這樣的問題:一些歷史村鎮雖存在居民的文化認同卻沒有或者鮮有物質文化遺存,所以進行物質空間更新設計時往往缺少本土建筑的形式約束,以至于用籠統的中華建筑文化來闡釋不同地域文化與人居形態,這與真正的地域文化貌合神離。因而旅游規劃設計如何以地域文化決定物質空間,使空間具有獨特性是值得思考的。

2理論概述

面對缺乏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村鎮的旅游規劃設計,重新找到體現當地歷史文化的建筑形式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若要展現具有地域特色的村鎮建筑形態及其空間組合方式,必須充分了解當地的文化表現形式及文化活動,以此作為規劃設計的基底。在這里我們引入了文化空間的概念對此過程進行解讀。

文化空間(culture space,或稱文化場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55次大會上被定義為:“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表現”,“一個集中舉行流行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也可定義為一段通常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這一時間和自然空間是因空間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 [1] 因而我們可以把文化空間理解為具有文化形式的外在物質表征。

文化空間屬于人類學的概念,表示發生文化活動的場所,它與該場所是否具有歷史建筑無關。文化空間肯定了缺乏物質文化遺產但存在其地域文化這一類特殊的歷史村鎮的文化價值。從文化空間保護的角度,要求歷史村鎮的規劃設計應著手于文化表現形式及文化活動的保護――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為其設計適于開展相應活動的物質空間,并在開發過程中堅持開展特定活動以實現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3項目案例――麻城古孝感鄉都旅游規劃設計項目

3.1項目概況

麻城市隸屬于湖北省黃岡市,位于鄂東北部,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從水路上看,麻城地處江西中部贛江――舉水直通長江進入川東三峽的通道上,而孝感鄉位于麻城城區西南部。兩湖在明清兩季大移民中處于軸心的地位,很早就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說法,而麻城孝感鄉是大量明清兩代遷川移民后裔的祖籍地,是中國移民圣地之一。

麻城古孝感鄉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地,具有移民文化、鄉土文化、山寨文化等歷史文化內涵,但當地鮮有有特色的物質遺跡。鑒于此,項目在進行旅游規劃的空間設計前必然要從全面挖掘當地文化入手,充分研究孝感鄉的歷史,豐富麻城旅游的文化內涵。這既可以繼承、保護、開發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滿足四川等原當地移民后裔回鄉尋根的需求,并通過尋根之旅促進鄂渝川三地文化交流。

3.2文化空間的文化基底分析

3.2.1歷史人文文化

(1)尋根祭祖文化。尋根問祖是中國人、尤其是遷居他鄉或飄零異國的炎黃子孫們永遠割舍不斷的歷史情結。 “我從哪里來,故鄉今何在?”湖廣填四川這一段規模浩大的移民史,為無數四川人留下了世世代代的追問。麻城孝感鄉是當年湖廣填四川的出發地,是無數移民后裔魂牽夢繞的故鄉,因而尋根祭祖文化是當地文化空間最重要的底蘊所在。

(2)鄉土民俗文化。麻城孝感鄉人文歷史悠遠,鄉土氣息濃厚。無論是當地人文風情、農耕勞作活動還是當地鄉土美食都是弘揚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為尋根祭祖的移民后裔展現故土家園風土人情的重要元素。

(3)山寨文化。基地內四望山頂有一處古城墻遺址,曾經是梅之煥家族抗擊清軍的山寨要地,現仍保留有一部分遺跡,是山寨文化的遺留。

3.2.2自然景觀文化

(1)護城河(圖1鋪頭灣村內)。在鋪頭灣村,有一條圍繞村莊呈半環形狀的河流,與建筑共同形成獨特的村落空間形態,類似古老的防衛城鎮格局,這是地區內最具特點的自然景觀。

(2)四望山(圖1)。四望山面積七百余公頃,山川峻美。清初抗清時東林黨復興總社遺址就在山上,馮夢龍、錢謙溢主持講學的白果書院也坐落在這里。明朝著名學家、甘肅巡撫梅之煥故居遺址猶存,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李贄,明代著名僧人無念都曾在這里留下了生活的足跡,亦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結合的場所。

(3)月亮湖(圖1)。月亮湖由四望山南麓的溪澗匯聚而成,濃蔭蔽日、山泉淙淙,景色清幽宜人,是納涼避暑、清修養生的所在。

4設計理念

麻城孝感鄉作為移民圣地之一,規劃以厚重豐富的移民文化,結合鄉土文化和山寨文化為基礎,注重文化與空間的交織性,為游客提供尋、訪、游、憩的多元空間;同時注重與生態環境的融合,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題。

5文化空間視角的設計實踐

設計實踐以古孝感鄉都的文化空間為依據,圍繞文化基底分析引申出的四項旅游活動――尋、訪、游、憩來展開。“尋”指懷鄉思土、尋根祭祖,重溫“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歷史,回歸先祖耕作生息的土地。“訪”指探訪名勝古跡、名人故居,參與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體驗鄉土生活圖景。“游”指游自然山水、賞禾苗稻花,感受田園清新之美。“憩”指居特色客棧、嘗農家美味、品老酒新茶、購鄉土特產。

5.1景區整體布局(圖2)

通過對麻城古孝感鄉的文化基底分析及文化空間定位,旅游規劃設計共包括四個景區:川之源景區、本源祠景區、休閑度假區以及山寨文化區,分別體現民俗文化、尋根文化、自然山水文化以及山寨文化,構成連續的文化景觀序列。項目一期主要針對川之源景區及本源祠景區進行詳細設計。

5.2川之源景區(圖3―圖6)

川之源景區意喻川渝本源。景區東北部以鋪里頭灣為主體,恢復村莊圓形城池風貌。規劃設計突出旅游區作為歷史上重要移民之鄉的文化特色,使隱型文化顯形化,自然環境景觀化,構筑具有地域特色的總體風貌,使回鄉祭祖的游客能夠在景區有強烈的回歸故鄉的感受。

規劃設計利用原有水塘,疏通縈繞于鋪里頭灣的水系,結合村莊的農田山體,共同塑造景區“水圍山望”的自然景觀格局。布局肌理的設計結合原有村落基址,利用現有建筑及周邊空間形成的廣場集中體現麻城孝感鄉移民文化,提供展覽、住宿、餐飲、休憩等綜合服務功能。川之源景區布置了包括鄉都門、磨子場、思源里、都碑巷、稻香坊、孝感鄉移民博覽區、湖川廣場綜合服務區、樂農軒休閑餐飲區、耦耕苑農作體驗區、農家小院客棧區、望月驛站迎賓區等景點,這些景點都與特定文化活動相配合,形成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空間,現對主要景點的設計具體闡述:

(1)“思源里”。思源里原為鋪頭灣村沈家莊經回瀾橋(舉水河橋)通往四望山的公路,規劃設計為步行街區,完善村落商業服務設施,增設售賣土特產和旅游紀念品的店面,體現鄉土文化特色。在鋪頭灣村西側設置 “裕柳堂”茶社,取其諧音“欲留”并含有古人折柳送別的美好意蘊。

(2)“都碑巷”。都碑巷為思源里的一條支路,改造建筑立面,用開辟的院落、綠地等休憩空間豐富道路景觀。主要景點設置有都碑亭、民俗博物館和茶坊。民俗博物館主要陳設老家具、農具、戲曲文本、地契、匾額、門聯、書籍、老水缸等,展示麻城孝感鄉的歷史和民俗。都碑園,主題為都碑亭和園林式茶坊―巖綠館,為游客提供休憩品茶的場所。都碑亭位于茶坊后的庭院里,所立鄉都碑鐫刻了鄒知新撰寫的《都碑記》,展現孝感鄉移民的諸多史實。

(3)“孝感鄉移民博覽區”。移民文化展示區主要由麻城孝感鄉移民博物館和廣場組成。移民博物館集中展示“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歷史,廣場除具有人流集散和室外展示功能外,還作為村內居民日常休閑、民俗節慶和表演的場所。

規劃建設后川之源景區將成為融游覽、購物、體驗、休閑、認知等功能于一體的,具有豐富移民文化特征的特色景區。規劃中的各景區設置、景名策劃、建筑形式、雕塑小品都圍繞文化主題,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生發歸鄉游子觸景生情、身臨其境的感受。

5.3本源祠景區(圖7)

本源祠景區包括牌樓、本源祠、歸根林、春暉園等景點,主題為弘揚移民文化、追懷鄉土情結,為思鄉游子營造一個共有的精神家園。空間的營造是從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移民文化出發,在提高空間使用品質基礎上提高其文化品質。

(1)“本源祠”。在四望山麓規劃一座以尋根、祭祀和展示民風民俗為主要功能的宗祠。通過展示民風民俗喚起人們的思鄉記憶;通過回溯移民的歷史軌跡激發游子問祖歸宗的尋根情懷;通過祭拜神靈祖先抒發回歸故土的心愿和期冀。宗祠嚴格遵照中國傳統祭祀建筑的布局形式,這樣的軸線序列,層次分明、主體突出,既能體現建筑雄偉壯觀的氣勢,又不失祭祀禮儀的嚴謹規范。

(2)“歸根林”。環繞本源祠辟出一片山林,作以廣植樹木、祭祖留念用。取名“歸根林”,意寓“葉落歸根”,圓了移民先祖魂歸故里的夙愿。歸根林中現有一座熊式家冢,在規劃設計中予以保留。

(3)“春暉園”。園林命名春暉園,取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意寓移民后裔緬懷先祖歷盡艱險、福澤子孫的歷程。其中設廊架、園亭和春暉茶社,為回鄉祭祖的游客提供一個抒懷、聚會的場所。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歷史村鎮中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旅游規劃設計的源泉,對文化內涵的解讀和文化活動的挖掘研究不僅為空間設計提供了依據和指導作用,而且能引發設計的靈感。 因而在文化基礎上的空間設計可以產生貼切當地真實文化的空間場所,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

6結語

本文的意義在于提出文化空間這一概念的相關知識對歷史村鎮旅游規劃設計的指導。通過設計實踐,認識到只有將傳統文化與物質空間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實現文化與生活空間二者互為表里的綜合性和交織性,才能產生真正富有當地文化的空間形態。實現從文化到空間、從非物質到物質的規劃設計方法,對歷史村鎮的旅游規劃設計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文化圈理論的應用[J].江西社會科學,2005(1):102-106.

[2]“湖廣填四川” 湖北麻城、孝感尋根探秘[EB/OL]. .2008-10-10.

[3]李玉臻.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文化空間研究[J].學術論壇,2008,(9):178-181.

[4]王紀武.地域城市更新的文化檢討――以重慶洪崖洞街區為例[J].建筑學報,2007(5):19-22.

第4篇

為了配合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使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與國家的節能減排目標相符合,在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由于旅游業本身屬于服務行業,需要的資源較少,因此低碳旅游模式成為了旅游業未來發展中的重點。筆者以某地區低碳旅游發展的情況為例進行分析。某地區過去采取的是傳統的旅游模式,在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中,一味的重視旅游景區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旅游資源的開發,造成了許多重要旅游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在旅游景區周邊建設了大量的旅店和餐館,修建了過多的旅游設施,破壞了該地旅游景區的生態平衡。因此該地區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轉變傳統的旅游模式,大力發展低碳旅游,使用節能環保能源和生態能源,在景區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降低旅游景區中的碳排放量。低碳旅游通過運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倡導低碳的旅游消費方式,實現了旅游與環保的有機結合,在大力推廣低碳旅游過程中,應當將低碳旅游中的設施建設、旅游環境建設等方面都進行適當的調整,構建出低碳旅游吸引物,激發旅行者進行低碳旅游的興趣,完善低碳節能的旅游服務,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降低旅游經營的成本和風險,使企業獲得最大的低碳旅游經濟效益。

二、發展低碳旅游的意義

據荷蘭環境評估機構和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碳排量以每年3%到4%的速度增長,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一速度明顯放緩,2014年中國的碳排放量僅增加了0.9%,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降低全球碳排放量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大力發展低碳旅游,符合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有利于減少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旅游、社會、環境的多重效益,促使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發展低碳旅游理念,能夠加強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降低發展旅游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依托于旅游的飯店、旅游的景區、旅游的商貿公司等相關資源的發展,帶動地方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系統化的低碳發展體系,實現我國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

(一)低碳旅游景區建設原則

近幾年我國正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目前我國最主要的碳源是火電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而增長最快的是占比25%的汽車尾氣排放,建筑排放占比27%,據相關數據顯示,旅游業中飛機成為了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來源,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3%,而其他的旅游交通工具以及住宿等相關活動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1%到3%,若旅游者選擇住普通賓館通常一天大概會使用100到300升的水,而住星級賓館通過一天大概會使用500到2000升的水,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降低我國碳排放量,在不同區域開發旅游資源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使低碳旅游的發展符合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條件,在建設低碳旅游景區時需要具有長遠的眼光,堅持動態性的發展原則,及時發現和處理在建設低碳旅游景區中的問題,協調低碳旅游景區中的各項資源,統籌資源、環境、人才等要素,保證低碳旅游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低碳旅游景區建設特點

建設低碳旅游需要明確旅游的具體形式和目的,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的旅游發展模式,提倡旅游者自身能夠深刻認識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意義,結合相關低碳旅游的理念設計出特色的旅游產品,改變傳統粗放型的旅游發展方式,將低碳旅游的概念與技術應用到實際的低碳旅游景區建設之中,在衣、食、住、行、購、娛等方面全面踐行節能減排的原則,進一步推進低碳旅游的建設與發展。住宿業和旅游交通在2005年時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分別為284公噸和1192公噸,在全球碳排放總量中旅游業應當有5%的責任,2035年之前旅游業的碳排放量大致會以每年2.5%速度增長,預計2035年住宿業和旅游交通業的碳排放量將分別達到728公噸和2436公噸。因此在大力發展低碳旅游時,需要促使旅行者能夠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和環境觀,增強旅行者個人的理念和意識,倡導旅行者能夠積極主動的投身到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建設中來。

(三)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

根據相關低碳旅游景區建設標準,進行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在旅游業中交通會產生最多的碳排放量,因此加強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可以利用清潔型等能源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建設生態停車場,積極呼吁旅行者使用電動汽車、自行車、混合動力汽車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建設出更多的低碳旅游景區線路,加強對低碳旅游交通的建設。第二,旅游住宿的碳排放量僅低于交通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所以在進行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需要重視對賓館、飯店等建設,發展低碳建筑設施,實施低碳的建設工程,降低旅游住宿建設中的碳排放量。第三,應當在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增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設各種級別的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構建出綠色鄉村、生態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大力開發文化山水游、休閑度假游、健身養生游等低碳旅游景觀。第四,可以在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比如使用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新型門票、支配出售寢具和潔具的商店、進行垃圾分類等。第五,在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可以利用多種方式減少旅行者的旅行足跡,倡導低碳文明的旅行方式,比如為旅行者提供多種低碳旅游線路等。

四、結語

第5篇

我國的城鎮發展道路經過不斷的探索,城鎮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小城鎮是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點,作為城鎮體系中最有活力的元素,憑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依托城市的經濟、信息、技術等的支持,小城鎮建設呈雨后春筍之勢快速發展。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全國各地的小城鎮幾乎都擁有屬于自己領域的環境景觀資源,擁有自身特有的自然環境與地域文化,發展旅游業具有較好的基礎。旅游業被譽為“無煙產業”,對于小城鎮景觀資源的保護具有積極作用,但是某些地區為滿足旅游發展需求建設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則又破壞了小城鎮的整體環境風貌。對于旅游景區的開發,我們一直強調保護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開發必然帶來破壞,現在許多規劃設計大多打著“保護”的旗號,進行大量的建設活動,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在當前我國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下這種開發是不可取的。

二、小城鎮旅游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對旅游景觀設計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規劃設計人員對于旅游景觀的設計大多數都以追求效益優先考慮,地方政府注重通過發展旅游帶動地區經濟,導致小城鎮旅游景觀設計出現許多問題。

(一)城市化與自然性的沖突

城市化是小城鎮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首先是景觀功能分區時未能充分考慮景區開發與城市建設的異同點,忽視了小城鎮整體的景觀風貌表現的自然氣息,如為發展旅游建設的大量賓館、餐館等服務設施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破壞了景區的自然性,降低了景區的吸引力。其次是景點設計城市化,景點設計已失去自身特色,而成為一種展示城市文化的工具,如在自然景觀優美的區域設置咖啡廳。

(二)異域化與原生性的沖突

旅游景觀的異域化主要是指為增加景區吸引力將其他外來旅游景觀引進或嫁接到本土旅游景觀中產生的問題。最突出的是景區旅游資源的原生性受到很大的沖擊,主要表現為:一是外來景觀與本土景觀的功能表現,往往使得本土景觀處于“配角”,不考慮本土自然環境的特性;二是外來景觀與本土景觀的布局比重,大量外來景觀的引入使得景區本土景觀的獨特性不能突顯,形成整體上“大同小異”的局面,導致本土資源的原生性不斷消失,同質性旅游景區不斷增多,降低旅游景區的競爭力。

(三)人本化與生態性的沖突

人本化是指在旅游景觀設計中注重以人為本,突出表現是在景區設置的各種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這些設施的建設以滿足游客需求為先,沒有考慮到自然環境的生態性,往往造成自然景觀的破壞、退化,如景區設置很多垃圾桶,且安放位置不合理,影響到垃圾桶周邊植被生長,長久下去,會影響景區生態環境。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需求,有政府政策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規劃設計的缺陷。旅游景觀設計內容涉及很多方面,有建筑學、生態學、園林學等,而規劃設計人員大多是專業性人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旅游景觀設計雖然通過團隊合作做的美觀、精巧,但是對旅游開發的基本問題——保護考慮不周。旅游景區的保護不僅僅是文物古跡的保護,也包括對自然環境的生態性保護。規劃設計人員應當在規劃設計中考慮怎樣將破壞程度減少到最低、保護程度不斷提高。實現保護性開發應成為當前旅游景觀設計的重點考慮問題。保護性開發實質上就是減少破壞,控制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加強與環境的協調建設,所以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兼顧旅游需求。小城鎮旅游景觀設計是在小城鎮地域范圍內為滿足旅游需求進行的一個運用旅游景觀要素進行“構景”過程,即通過對多種要素的合理組合、想象、創意,構筑相對獨立的“景觀”,并能保持和發揚小城鎮的景觀個性特征與傳統文化,維持小城鎮地域內的景觀多樣性,確保小城鎮旅游的永續發展。保護開發則是在構景的過程中加入保護措施,減輕對旅游景觀資源的破壞度和加強人工要素與自然要素的融合度。堅持保護自然環境,因鎮制宜規劃,適度設計與有序開發,考慮地脈與文脈的有機結合,統籌市場需求與旅游生命周期,提高公眾參與度來進行小城鎮的旅游景觀設計。

三、基于保護性開發的旅游景觀設計

(一)長青沙區位環境

江中之洲一長青沙為長江溯流而上的第二大島,位于江蘇省如皋市最南端的如皋港區,東臨久負盛名的南通港,隸屬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如皋港,西臨開沙島,南與蘇卅1張家港隔江相望。長青沙北距如皋城區約50公里,東距南通市區約20公里,位于上海兩小時都市圈內,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長青沙島位處長江中下游,濱臨廣闊的出海口,全島面積23.5km,呈橢圓狀。地形起伏變化不大,屬于沖積平原地貌。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盛行東南風,氣候宜人。島內河網密布,縱橫交錯。

(二)長青沙旅游資源

長青沙度假區地處長三角經濟發展圈。長三角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高,城鎮體系完善,區域一體化表1長青沙度假區景觀資源類型與特征程度高,城際交通發達,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使得人們對于休閑度假的需求不斷增加,休閑度假旅游市場廣闊,綜合考慮周邊城鎮的旅游特色,長青沙發展養生休閑游具有其他景區無可比擬的優勢條件。長青沙處于長江之中,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四面臨水,擁有漫長而珍貴的河岸線;島上動植物品種多樣,具備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的優良條件。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旅游資源分類標準,長青沙旅游度假區可提取以下旅游資源(見表1)。

第6篇

關鍵詞:文化傳承;景觀設計;哈薩克族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39-02

引言

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作為旅游景區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規劃設計者的重視。對于如何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相關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闡述。旅游景觀設計應遵循“和諧人地關系”發展觀,基于自然景觀的旅游景觀設計應側重生態思想,基于人文景觀的旅游景觀設計應側重保護[1]。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不應只強調景觀藝術與技術手段,更應研究旅游主體的知覺特性,使原有設計中“人”、“景”對立模式,轉變為“人”、“景”交融模式[2]。

一、研究背景

哈薩克族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獨具魅力。在民族信仰上,哈薩克族在接受伊斯蘭教信仰之前,全民篤信薩滿教,至今生活習慣中還有薩滿教的痕跡;在生活環境上,哈薩克族生活在高山草原環境中,牧業是其主業;在民族技藝上,哈薩克族個個都能歌善舞,男子擅長放牧、宰殺牛羊,女子擅長刺繡、釀制馬奶酒。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是哈薩克民族的聚居地之一,縣城外的牧場處處洋溢著哈薩克民族的游牧生活氣息。受城市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哈薩克牧民選擇在縣城內定居,其結果是定居的哈薩克牧民或其后代的生活習慣發生變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受到沖擊。陽光樂園位于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濱河路南側草場片區,是用于城市居民和游客娛樂休閑的場所。以哈薩克文化元素為靈感對公園內的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既能做到公園與周圍的濕地環境相融合,又能充分展現哈薩克的優秀文化。

二、哈薩克文化元素在陽光樂園的具體運用

1.景區大門

景區大門是游客進入景區的第一印象區,別致、醒目和親切是其主要特征。在哈薩克文化中,天鵝和哈薩克民族這兩個詞的發音是相同的,天鵝是哈薩克族的圖騰和精神符號。哈薩克是一個好客的民族,一旦有客人來訪,哈薩克牧民必定會宰羊煮飯款待客人。將景區的大門塑造成天鵝的造型(見圖1),能夠給游客以視覺上的沖擊力,使其聯想到哈薩克牧民在迎接來自遠方的客人。兩扇大門的正前方,放置一口熊熊燃燒的大鍋,寓意為哈薩克牧民煮了一鍋優質的羊肉,等待客人的品嘗。

圖1 “天鵝”大門

2.導視牌

導視牌具有指示方向、指引景點、解釋景點的作用,它是景區內不可缺少的景觀。陽光樂園內的導視景觀也可以借用哈薩克民族特有的紋飾將,將其紋飾圖案進行變形加工,制作成不同造型的導視牌(見下頁圖2),如懸挑式導視牌、肩挑式的導視牌等,以此來引導游客進行參觀游覽。哈薩克族民間裝飾藝術肇始于青銅時代,源遠而流長。在中西文明交融過程中,哈薩克族民間裝飾圖案形成了動物紋飾、幾何紋飾、植物紋飾等母題[3]。整體來看,哈薩克的紋飾大多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具象物體抽象而成的形狀,如羊角紋與山羊角的形狀就非常相似。與普通的導視牌相比,用哈薩克紋飾的形象制成的導視牌顯得更富有大自然的氣息。

圖2“羊角紋”導視牌

3.休閑座椅

景區內的座椅首要的功能是供游客休息,但富有文化意義的座椅既能讓游客得到休息又能夠體會一種美感。冬不拉是哈薩克族傳統的樂器,幾乎每個哈薩克族家庭都有冬不拉樂器。冬不拉制作簡單、便于攜帶,它是哈薩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彈弦樂器,也是牧民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4]。冬不拉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琴箱扁平,琴身較短,另一種是琴箱梨形,琴身較長,音量也大。冬不拉樂器有著較為強烈的立體感,在座椅景觀設計中,借用該樂器的獨特造型,加以改造利用,制作成造型優美、富有音樂韻味的座椅(見圖3)。游客坐在冬不拉造型的座椅上既能遮陽避風,又能體驗親自扮演阿肯彈唱冬不拉的意境。

圖3“冬不拉”座椅

4.氈房

哈薩克氈房以其易于搭卸、攜帶方便、堅固耐用、居住舒適、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成為千百年來哈薩克牧民喜好的一種民居形式,而且沿用至今,成為哈薩克民族文化中獨特、亮麗的一道景觀[5]。在陽光樂園的餐飲和住宿區設置12個氈房,以其代表早期哈薩克民族的12個部落,在每個氈房門口樹立一處不同部落的裝飾,用各種片石進行裝飾,形成原始粗獷的風格,讓游客從中領悟哈薩克民族的悠久歷史。“王帳”設置成雙穹頂造型(見圖4),以顯示其層次美和威嚴感。

哈薩克氈房不同于蒙古包,它體現的是哈薩克族特有的建造藝術。從外觀上看,哈薩克氈房繪制有許多精美的菱形圖案,頂部略微鼓起,外部輪廓的線條柔和而舒緩;從內部場景看,氈房內擺放的有各種哈薩克民族的生活物品,如三腳烤架、精美的地毯和壁毯等。氈房的設置為游客體驗哈薩克的建筑文化和飲食文化等都提供了便利。

圖4“王帳”(氈房之一)

5.小品

小品是景區內獨特的景觀,它以小巧精悍有內涵而著稱,在特定的位置放置相應的景觀小品,能夠有效調節游客的審美情緒,緩解由于欣賞主體景觀的時間過長而造成的疲勞感。陶罐是哈薩克人民早期用于盛放糧食和飲用水的器物,它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哈薩克族人民使用的陶器形制美觀,造型豐富,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民族工藝品。因此,宜采用不同類型的陶罐作為景區內的景觀小品。

結語

本文主要從景觀的重要節點角度,講述了在旅游景觀設計中如何恰當地傳承和運用哈薩克民族文化。傳承與運用民族文化不等于對民族文化的機械復制,成功的景觀規劃設計必須找到歷史和現代的最佳契合點,這樣才能讓游客從旅游景觀中真正地體會到該民族文化的神奇和奧妙。

參考文獻:

[1]鐘士恩,任黎秀.旅游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為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3):91-93.

[2]陳萍萍.基于“體驗”視角的旅游景觀主題化規劃設計研究[J].浙江學刊,2001,(4):163-168.

[3]周珩幫.哈薩克族民間裝飾圖案的母題與類型[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0,(2):17-23.

[4]丁曉莉.論哈薩克族民族音樂[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9,(5):84-87.

[5]蔣新慧.哈薩克氈房及其文化內涵[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2):63-69.

第7篇

[關鍵詞]閩西地區 地域文化 旅游景觀 規劃設計

旅游景觀作為經濟產業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睞,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許多地區偏重于經濟上的效益,對地域文化特殊性及重要性的特點的認識不到位,加之大量的外部文化進入使地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沖擊,使地域文化時常處于被忽略被破壞的地位而導致文化流失。閩西地區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閩西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形式是閩西地區活生生的歷史,對于閩西地區乃至全國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寶,因此在對當地旅游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不但要對閩西地域文化進行繼承、保護,而且還要利用發展旅游產業上的優勢使其得到發揚。

1.閩西地區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觀中的重要地位

1.1閩西地區的地域文化及旅游景觀存在的問題

閩西地區屬龍巖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脈南端,相接粵贛兩省,晉朝前為荒蠻之地,從東晉至今為躲避亂世,歷史上曾經有五次大規模的移民移居至此,這些移民被稱為客家人。移民們帶來較為先進的文化,經過與當地原始文化長時間的融合,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今日獨特的閩西地域文化。從21世紀起,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使閩西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傳播,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在發展旅游景觀的過程當中,照搬外來設計元素與設計模式,對本土地域文化的價值認識不夠深刻,缺少地域文化的自我表現;在改造建設的過程中對一些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壞,使原本具有明顯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觀由于設計上的概念化處理而趨于形式化與平庸化,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對地域文化及旅游產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解決旅游景觀平庸化與形式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現自我,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化形式——特殊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觀中的表現。

1.2閩西地區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的關系

閩西地區的地域文化可通過旅游景觀得到繼承與發揚,旅游景觀也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營造出特殊景觀效果得到升華,并在旅游業中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旅游景觀與地域文化二者相輔相成,這種良性效應已在閩西地區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得到了驗證。比如得到世界范圍認可的土樓群建筑景觀,在2008年7月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這正是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質與土樓群建筑景觀相結合所起到的良性效應。但在閩西地區遠不止土樓建筑群這一旅游景觀,較為著名的旅游景觀還有:連城縣的冠豸山旅游景區、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景觀,上杭縣的梅花山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會址、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等。由于在前期策劃及規劃設計過程中對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重視度不夠,使這些原本早該名揚天下的旅游景觀并沒有完全得到預期計劃的效果。

2.結合閩西地域文化對旅游景觀進行規劃的設計手段

2.1 對閩西地區旅游景觀進行分析分類

對閩西地區的旅游景觀進行合理分類有助于景觀規劃設計工作的深入,分類工作能夠使規劃設計旅游景觀時更具有針對性,對于不同情況的旅游景觀能夠選擇符合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進行表現,達到地域文化與旅游景觀相輔相成的效果。閩西地區的旅游景觀總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型:自然風景旅游景觀、人文風俗景觀、紅色旅游景觀。每一種旅游景觀帶給游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體現的地域文化類型也不盡相同。自然風景旅游景觀主要通過美麗的大自然環境給人留下清新、樸素的印象,體現的地域文化類型屬于地理上純粹的自然表現:連城縣的冠豸山旅游景區、上杭縣的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正是屬于這一類型;人文風俗景觀主要利用地域范圍內獨特的民間建筑、民俗風情,以及特有的文化產業打造與眾不同的旅游效果,此類型的旅游景觀在突出表現地域文化的個性化特點方面最為明顯,特殊的歷史與自然條件、獨特的民風習俗造就了與眾不同的人文風情,只有親身到此處方可得到真實的感受。人文風俗旅游景觀一方面通過特有的文化特質吸引游人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通過旅游業使地域文化得到繼承并傳播。屬于此種類型的旅游景觀有:永定土樓群建筑景觀、連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觀等;紅色旅游景觀是各地旅游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主要是以在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活動的紀念地或標志物為主體,通過對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宣傳內涵,對旅游者開展革命教育、參觀游覽的主題旅游。閩西地區較為著名的紅色旅游景觀有:上杭縣的會址、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等多處革命時期留下的遺址。

2.2結合閩西地區各地域文化對旅游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

通過對旅游景觀進行較為精確的分類之后,在進行深層次的規劃設計時,針對如何將地域文化表現到旅游景觀中就有了具體方向。

2.2.1創造具有特色旅游文化的閩西地區自然風景旅游景觀

閩西地區的森林覆蓋面積較大,崇山峻嶺造就了特殊的地理環境,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風致景觀要數梅花山與冠豸山。這兩處景觀在地形地貌上、自然環境的特點上有明顯的不同,在對其進行規劃設計時要針對自然環境的特點做具體的規劃設計,地形復雜植被豐富,但無特別自然景點的,可主要規劃為觀賞地形地貌與動植物為主,對旅游路線進行科學細致的規劃,使游人完全融入于大自然的環境中去;對環境中有特殊形態的景點,更應合理地進行利用,提高其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如:梅花山旅游景區其海拔平均900米,優越的森林環境為野生動植物的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景區內名貴樹種有紫楠和紅豆杉等,均為國家級保護樹種,珍稀動物有華南虎、穿山甲、獼猴等,種種條件上的優勢造就了梅花山旅游景觀與其他大多數自然旅游景觀的不同。除現有規劃開發出的景觀區外,還應大力發展“森林浴”這一較為新潮的旅游項目,充分利用森林資源,把景區內植被上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并跟進景區內的各種配套設施,對與景區風格不協調的景觀小品進行重新設計并更換,營造特有的森林景觀效果。在200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名錄,地質上屬于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旅游景觀,因其獨特的地質景觀自古就受到許多文人的贊賞,景區內許多景點都留有古時文人墨客的蹤跡或墨寶。因而游覽于冠豸山,除了可以讓游客欣賞到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外,還可領略到不同時期的文人書院文化,目前冠豸山旅游景區的自然景觀規劃方面發展較為到位,文人書院文化若能夠得到同步發展,則可讓游覽至此的游人從眼到心一并抒發游山的感受,從而提升景區的品質。

2.2.2通過發展人文風俗旅游景觀傳承地域文化,打造獨特的旅游品牌

土樓群建筑景觀、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觀等都屬于閩西地區人文風俗旅游景觀,然大多數人對土樓群建筑景觀較為了解,對其余兩個文化景觀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土樓群建筑景觀在宣傳效果上要好過其余兩處旅游景觀,特殊的土樓民俗、土樓文化結合土樓特殊的建筑形式造就了極具個性化的旅游景觀,使土樓建筑群成為閩西地區旅游景觀的一大品牌。培田古民居景觀在旅游形式上與土樓建筑群景觀類似,但在宣傳力度與表現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做得不夠細致深入而使其默默無聞。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觀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南方客家建筑中典型的“九廳十八井”式規劃設計模式。培田的原居民清一色為吳姓同宗,因此又被稱為“吳家坊”。古時的培田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因此多有為官者,據載,官位最高者達到三品。古民居建筑群有近30幢高堂華屋、21座古祠、6個古書院、2座古牌坊和一條千米古街流傳至今,其中著名的歷史景點有“大夫第”、衍慶堂”、“官廳”等,這些經典的規劃模式、獨特的建筑、引人入勝的歷史典故均可作為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古民居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中,在對古民居進行整修裝飾時,對較為重要建筑進行分析,將其歷史上曾經最輝煌時期的景象進行還原,使游人經過游覽后能夠在感受培田古鎮特殊的規劃及古民居建筑風光的同時,又能夠了解古民居的歷史與古鎮特殊的地域文化。連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最具特色的并非其建筑,而是悠久的雕版印刷業發展史。四堡是明清兩代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印刷業歷史悠久,始于宋朝,明朝時期得到巨大發展,在清朝達到最高峰。現存有大量的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幾近消失的古書籍,是我國年代久遠,保存完善,極為罕見的寶貴文物。有趣的是,在當時由于行業競爭,四堡已經出現了版權意識:每年初一時節,四堡的書坊把一年來所刻書籍的封面張貼公之于眾,表示“此書版權所有”。如此珍貴有個性的地域文化史,不但屬于四堡而且屬于全人類,在當今社會使之傳承發揚能使中華古文化更加趨于完善。如何打造出其品牌效應呢?除了擴大宣傳規模外,四堡的旅游項目規劃設計重點不在于游山玩水,而是讓游人體驗中國古代雕版印刷藝術的神奇與奧妙,將雕版印刷文化的特點全部體現在古鎮內外景觀上營造獨特的旅游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為了增加游覽樂趣,還可選擇有收藏及紀念意義的雕版進行復刻后,讓游人親手進行印刷,進一步感受雕版印刷文化的獨特性。

2.2.3結合豐富的革命歷史打造整體紅色旅游景觀

閩西地區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年代無數閩西子弟參加投身革命事業,在閩西土地上留下了多處革命事跡。國家高度重視閩西地區紅土地旅游項目發展,豐富的革命歷史與遺跡已是閩西地區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革命遺址中,全國著名的會址、才溪鄉調查紀念館、臨江樓等遺址已廣為人知。但在紅色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各地的紅色旅游景觀是針對當地情況規劃設計的,每個景點較為單獨,在整個閩西地區范圍內缺少統一性與連貫性。可根據革命歷史的發展歷程對閩西地區紅色旅游景觀的游覽路線進行先后順序上的調整,讓游人按照閩西地區革命歷程時間的先后對革命遺址進行參觀游覽,使其對閩西地區的革命發展史有更加整體更加完整的概念,提高其接受愛國主義紅色教育的效果。

3.閩西地區旅游景觀與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地域文化與旅游景觀進行整合規劃之后,還應考慮旅游景觀能否順應旅游業在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就要求閩西地區的旅游景觀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有一個較具體的可持續發展方案。利用地域文化的個性化特點創作旅游附屬產品作為可持續發展手段的一部分,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形式,從抽象的形式當中找出可轉換為具象的、可接觸的、具有紀念意義與一定內涵的概念,將其轉換成旅游附屬產品,既能夠結合旅游景觀傳承發揚地域文化,又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4.結語

閩西地區的旅游景觀不僅關系到地方的經濟發展,而且與當地的地域文化能否得到傳承與發揚有著密切的關系。閩西地區特殊的地域文化作為當地的非物質遺產與當地特有的旅游景觀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后,不但能打造品牌地區效應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而且能夠更好地保護、發掘地域文化,并通過旅游業將地域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露洋,陳永生.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文化景觀設計的融合——以合肥翰林百草園景觀設計為例 [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2):7237-7239.

[2].衷梅英.神游閩西.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3].張成明.傳統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J].科技與企業(上半月),2011(12):203-204.

[4].郭西彥.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5].李秋香.閩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6].韓勇,現代景觀設計的本質特征和設計精神 [J].現代園藝,2012(10):135.

第8篇

一、登封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一)旅游發展形成了新的機制和格局。

為了更好的實施“旅游立市”戰略,登封市根據旅游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制定出臺了《登封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編制了《關于加大發展旅游業的意識》、《登封市旅游業“十二五”計劃》。登封市領導還經常親臨旅游景區一線調查研究,召開現場辦公會,聽取旅游部門匯報,現場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財政、土地、公安、工商、建設、園林、交通、文化等部門紛紛制定了支持旅游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嵩山旅游業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大旅游格局。

(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新突破。

登封市相繼進行了“城區改造,景區建設,旅游配套設施完善”三大項目,努力提高了綜合接待能力。新修和改造各級公路和登山步道70余條160余公里,并開通了8條總長54.8公里的旅游道路,擴寬改造了登少公路,新建改建了11條總長54.2公里景區登山步道。目前,嵩山已基本形成了景區成片、景點連線、縱橫貫通、上下循環的旅游網絡。同時,鄭州、洛陽、許昌至少林旅游高速公路已全線貫通,這為登封旅游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旅游資源開發取得了新成果。

在旅游資源開發方面,按照“樹立精品意識,突出文化特色,對旅游產品進行結構調整”的工作方針,對嵩山的旅游資源進行了整合優化。目前,已形成了以突出禪宗祖庭、武林圣地為特色的少林景區;以突出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為特色的中岳廟景區;以突出儒家文化特色的嵩陽書院景區,以突出奇山異石、險峻秀美自然風光特色的三皇寨景區;以突出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為特色的觀星臺景區和以突出山水交融的瀑布景觀為特色的盧崖瀑布景區等六大景區,形成了“佛、儒、道共存,山、水、林交融”的獨特的嵩山旅游特色。在旅游線路的組合方面,開發了以突出“文物之鄉”為內容的考古游,以登山攬勝為內容的登山游,以“五世同堂”地質構造為內容的地質游,以展示佛、道、儒三教為內容的宗教游,以領略中華古代天文科技文明為內容的天文游,以少林武術為主要內容的武術游。各類線路內涵豐富,特色明顯,能滿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游覽目的的需求。

(四)景區旅游環境發生了新變化。

1、全面完成少林景區拆遷整建工作。目前,少林景區“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優美意境已初步顯現。

2、整修了少林寺院。針對少林寺院部分建筑急待整修的情況,登封請敦煌研究院、清華大學研究院、河南大學古建筑研究院等高等設計單位對少林景區的整修工程進行了專心研究、設計后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寺院內的殿堂、壁畫、碑刻、古樹等設施進行了整修保護,整修工程已全部完成,總投資達4000余萬元。千年古剎又恢復了原來的歷史風貌。

3、嵩陽書院、中岳廟景區投資6000萬元,對景區進行大規模的整治改造,使景區環境和景區品位大大提高。四是隨著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登封太室山景區、三皇寨景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逐步成為嵩山地區的旅游熱點。

二、登封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業觀念的滯后及旅游的“淺表層次”

多年來,登封旅游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1、資金問題。近幾年,省、鄭州市對登封的旅游發展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持,為登封的旅游發展解決了不少困難和問題。以少林景區為例,幾年以來,登封已經先后投入近3億多元用于景區拆遷建設。但是,按照景區規劃,少林景區建設全面完工還需2億元左右。這僅靠登封自身的力量是難以解決的,因此,資金問題仍是制約登封旅游發展的一大瓶頸。

2、景區協調管理問題。由于歷史原因,登封景區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如少林寺屬佛教、中岳廟屬道教,分別由寺院和廟院內部自主管理。由于宗教工作的特殊性,協調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出現了景區建設、管理不協調、不銜接的問題,影響了景區的良性協調發展。

3、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雖然登封旅游起步較早,但登封旅游景區(點)經營意識嚴重滯后,現代經營促銷理念薄弱,旅游資源利用率較低,不能借助先進的促銷手段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諧發展。

(二)景區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和系統性、一貫性

第9篇

摘要: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科學的規劃旅游區顯得尤為重要。規劃中不僅要注意創意還要注意對文化的保護。發揮創意將文脈傳承保護與景觀設計結合起來,更能體現景區的特色,保持景區的持久發展。規劃設計的創意將文脈保護和景區持續發展結合,是目前以及未來旅游規劃和發展的長遠趨勢。

關鍵詞:旅游;規劃;創意;文脈傳承

中圖分類號:F59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284-01

一、我國目前的旅游業發展狀況

旅游因其低成本、高收入、拉動就業而迅速發展。旅游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甚至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或國家發達與否的標準之一。旅游業發展至今,它的優勢漸成了隱形的“高成本、低收入”了,“拉動就業”也變了意味。

“低成本、高收入”指旅游業的成本只是已經擁有且長久存在的,可以不斷重復利用的自然或人文資源,并能持續獲利。現在卻成了“高成本、低收入”,即旅游資源正在被破壞或已經破壞,人類就失去了一批又一批寶貴的財富。相對這些高昂的代價,旅游業的那點收入也不算什么了。“帶動就業”也不僅僅是帶動了那些服務于旅游者的行業的就業,也增加了服務于拯救和恢復保護旅游資源行業的就業。這種轉變是因為人們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不夠;另一方面也是對旅游資源的內涵及價值認識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決策中甚至規劃設計中較多考慮眼前的經濟利益,而較少考慮到長遠的發展。

二、旅游規劃中的創意

旅游產業目的是要實現旅游資源向旅游商品的轉化。創意設計使旅游資源變得非凡,讓旅游業在低成本中獲得高額利潤,使旅游在擁擠的旅游市場中使自己產品持續保持生命力。旅游規劃的創意是表現在對規劃區環境地脈等尊重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各方面利弊,發揮創意,發掘創新點。如在四川射洪旅游規劃中,策劃時提出打造“中國白酒第一鎮”的城市旅游規劃策略,經過深入調查發現,無論是政府政策還是地理條件都有利于射洪發展旅游。另一方面,沱牌論歷史文化、論產量規模、論品牌影響都遠不如那些大牌。只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創意的能量,做其他品牌想不到的事。所以沱牌一定要做足白酒文化、白酒創意的文章。把項目品牌和項目創意轉化成沱牌酒的成果,策劃包裝一系列以項目品牌和創意為名的白酒產品,以白酒助旅游,借旅游賣白酒。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創意思維,一套完美的方案就出爐了。沱牌鎮項目以吃、喝、玩、樂、教貫穿于每一個景點,做足了白酒文化,引人入勝,寓教于樂。整個項目規劃無不充滿了設計者的創意。這離不開他們的認真調查和細心發掘當地文化,并創新出亮點。

三、旅游規劃中的文脈傳承與保護

每個地方有各自的文脈地脈,他是地方保持自己獨特性、多樣性、歷史性和持久發展的動力。我們在做旅游規劃時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和傳承地方的文脈地脈。很多地方發掘歷史名人為文化背景發展旅游,卻缺乏創意地如出一轍的復制。規劃使地方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忽視了文脈的表現與傳承。

文脈傳承好的如麗江古鎮、周莊、喬家大院等,原汁原味的保留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習俗、建筑、服飾文化。世界各地的游者都來享受這場風情與文化的盛宴,一批又一批。人們慕名而來,欣賞著風俗習慣,也帶來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原住民看在眼里,慢慢的動了心。便棄了自己的家鄉,去城市接受現代化的洗禮。剩下了為經濟利益而遷移過來的生意人,做作的扮演著當地的風情。地脈文脈漸漸淡了,環境也慢慢的變糟糕了,僅剩下經濟利益。這即為“高成本、低收入”的旅游。地脈斷了,就銜接不上了,環境壞了,修復的成本就高了,經濟利益,是以文化和環境作代價。

因此,保護地方的地脈文脈是發展旅游要做的大事,發展與保護必須并重。只是發展旅游而不顧地脈保護,就會失去其內在動力,這種旅游項目做的再好到最后也淪為表面空殼,難以持久。一味保護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圍,不帶動原住人民富裕起來,他們也不愿意再守著家鄉,而是外出謀富。人都走了,地脈也就難以傳承。所以,我們在做旅游策劃和規劃設計直至最后的景區管理,都要注意發展和保護并重。

在規劃設計時可以學習沱牌鎮的經驗,盡力發掘本地的文化,在設計中發揮創意,設計出與其文化緊密相關的項目,以其文化吸引游客,讓游客和當地人認同并樂于都參與其中,既發展了旅游產業,帶動了當地經濟,又傳承與發揚了文化。

管理模式可以學習宏村,原住居民照常生活,賣工藝品給游客,不在乎多少,每家每年都有管理委員會分紅,不為生計發愁。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風俗,也發展了經濟,保護了文脈的持續。

四、小結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旅游區的科學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在規劃中不僅要注意創意還要注意對文化的保護。從文脈傳承與保護方面入手更易于發揮我們設計的創意,發揮我們的創意將文脈傳承保護與景觀設計結合起來,也更能體現景區的特色,更能保持景區的持久發展。這也是目前以及未來旅游規劃和發展的長遠趨勢。

第10篇

關鍵詞:回雁峰;南岳第一峰;規劃設計;改擴建;人文特色

Abstract:Huiyanfeng park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layout project will be designed in line with the park'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its original topographic features with both the old and the new parks taken into account as a whole. While revealing the spirit and vigour of the No One Peak of Mt. Nanyue, the project will aim to restore Huiyanfeng to its status of a magnificent landmark in the city of Hengyang. The whole park , with Huiyan Pavilion as its nuclear, will be made up of four spots of interest and one belt of sight which include the Ancient Temple(old park), Yanfeng scenic spot, Luoyan Scenic Spot, Chuanshan scenic spot and an open-air corridor for the urban residents along Zhenyang east road.

Key words:Huiyanfeng; No.1 peak of Mt. Nanyue; layout project;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06-0108-04

1概況

回雁峰雄踞衡陽市城南蒸陽南路與衡州大道的交叉口、湘江西岸邊,海拔96.5m,是衡陽城區的天然地標。回雁峰因北雁南飛,至此而回,山勢如雁,張翼回旋,故而得名,回雁峰又因是南岳衡山群峰的首峰而被稱為“南岳第一峰”。唐代詩人王勃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佳句;宋代王安石有“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的詩文;湖南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及衡陽八景之一的“雁峰煙雨”均在此;這里還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先生出生地及著書立說之處,回雁峰因此而聞名天下。然而,隨著城市的無序擴張建設,回雁峰被一點一點地蠶食,這座城市的天然地標被無情地淹沒在四周的混凝土森林中,僅剩下占地不足2hm2大的回雁峰公園還維系著她的歷史和血脈(圖1)。鑒于此,衡陽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10月決定對回雁峰公園實施擴建,將尚未被城市道路隔斷的鐵四中、金屬回收公司及部分民宅等用地改建成公園。本次規劃設計范圍為回雁峰公園現狀部分(1.9hm2)和擴建部分(3.4hm2),總面積5.3hm2。

回雁峰位于衡陽市南北向景觀軸和東西向景觀軸的交叉點上,在城市的景觀構成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東望湘江,與建設中的湘江風光帶僅隔三百余米,與珠暉塔、來雁塔共同構成了湘江風光帶上的三顆明珠,形成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鏈。回雁峰對衡陽市而言,有其特殊的意義:

① 作為南岳第一峰,是南岳山脈地理特點的縮影,代表著南岳的物華風貌,是南岳七十二峰景觀鏈之代表。

② 衡陽又名雁城,回雁峰承載了太多與雁文化有關的傳統和典故,是“雁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③ 是衡陽八景之一“雁峰煙雨”景點和瀟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景點的所在地。古人的描繪使回雁峰

成為最有詩意的城市空間。

2規劃設計目標

重在對現狀地形的改造,恢復原有地貌,強調其作為南岳七十二峰景觀鏈中的重要節點,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內涵,經過景觀的再創造,將其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南岳第一峰;一個集生態性、文化性、旅游性、市民性為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使其成為具有鮮明人文特色和地理特征的城市地標,從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圖2)

3規劃設計原則

3.1新老公園統一性原則

回雁峰作為一個整體,現有公園是南岳第一峰景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規劃設計必須整體考慮。

3.1.1交通系統的統一:擴建部分的交通系統既要自成體系,又要考慮與老公園道路系統的銜接,使得二者既可分,又可合,最終為公園的全面開放,統一管理服務。

3.1.2景觀格局的統一:對于林木茂盛,環境良好的現有雁峰公園而言,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場地狹小,前往雁峰寺香客眾多,敬香之地不能滿足香客之需。規劃拆除現有展室,擴建雁峰寺,并于中軸線上建一“舍利塔”,與擴建部分擬建的回雁閣互為呼應,形成一塔一閣的景觀格局。

3.2因地制宜的原則

現有用地呈臺地狀,與自然狀山體有較大的出入,恢復困難。尤其是金屬五金廠宿舍區與鐵四中之間高達近10m的高差和北面山體的大陡坎,山體恢復中的地形利用問題較為突出。設計必須巧妙利用地形高差,減少土方。

設計首先進行理想山形的等高線恢復。利用現有公園和周邊殘留山地的等高線片段,結合現有地形標高,進行等高線恢復,使恢復后的山體形態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并在恢復的等高線上進行景觀設計。對于高差較大的凹凸地,進行土方互補,并利用凹地的下部做服務建筑,如將金屬五金廠宿舍的用地下部作為覆土式停車場;利用場地東北角的陡坎下做船山書屋,既解決功能問題,又減少土方量,一舉兩得。

3.3主題突出的原則

對于文化內涵豐富的回雁峰而言,其景觀主題的選擇應是做“減”法,而不是“加”法,在確定表現的主題時,重在有突出地域文化特征主題的選用,同時把握以下幾個原則:忌多、忌重復、忌亂。抓住回雁峰有代表性的人文背景:平沙落雁、船山文化作為表現主題,凸現人文特色。

4規劃設計構思

根據回雁峰的人文地理特點,抓住三個要點進行設計:

4.1第一峰的復原:以南岳諸峰的山石構造為脈絡,從“形、神、韻”三個方面模擬南岳諸峰的地質、紋理構造特點,充分展現回雁峰作為“南岳第一峰”的秀美神奇,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峰”。

4.2雁文化的表現:以雁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其豐富的人文內涵,體現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特點,使之成為“雁城之魂”。

4.3主題景觀的確定

回雁峰作為“南岳第一峰”雄踞城市核心位置,具有良好的人文基礎和地理條件,是城市天然地標。但從衡陽的景觀格局來看,來雁塔、石鼓書院,珠暉塔等重要景點沿湘江集中分布在城市北面,而只有回雁峰處在城南中心位置,回雁峰卻因缺少有影響力的景觀,無法對城市景觀空間構成產生應有的活力。因此,有必要在回雁峰上增加新的主題景觀。

主題景觀,不應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環境完美融洽的成功之作。回雁峰北有南天第一剎、雁雕,西有接龍塔,周邊已構成了歷史文化氣息濃厚的環境特征。因此新建的主題景觀,應不僅要與現有環境完美協調,更是對現有景觀的完善,使改造后的回雁峰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是一件完美的景觀作品,以“南岳第一峰”的整體形象成為城市地標。

閣,作為中國古建筑中用來登高望遠的經典建筑形式,有著極強的感染力與象征意義。“山因閣而增輝,閣因山而名聞天下”,山與閣之間極易形成互動之勢。另據《衡陽市志》記載,雁峰寺原有大悲閣、大士閣等建筑,因日軍的入侵而毀于一旦。在回雁峰上建閣,取名回雁閣,恢復原有部分景觀,不失為一舉兩得之作。

5總體布局與景區具體設計

規劃新老公園形成以回雁閣為核心,四區一帶的景觀格局。四區為:古剎景區(現狀公園部分)、雁峰景區、落雁景區、船山景區;一帶為沿蒸陽東路的城市開放空間帶――市民走廊(圖3)(圖4)。

5.1雁峰景區:以恢復回雁峰為“南岳第一峰”的景觀形象為主要目標,以雁峰閣為核心,以“回雁峰”的傳說和人文內涵為主題,創造人文內涵與地理特征神形兼備的“第一峰形象”。

5.1.1“第一峰”的塑造:峰的塑造注重在形、神、韻上與南岳諸峰的相似。場地西北角20m高的陡坎,直接構成了“峰”的地形特征。南岳衡山是燕山期巨大花崗巖侵入斷塊山體,因斷塊隆升而形成了“衡山千仞一峰高”的山岳景觀,山峰或險、或奇、或秀,山石節理大塊整體,剛勁有力。因此,山峰的石紋采用與南岳山形一致的節理特點,力爭做到形似。衡山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氣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霧象景觀,被稱為長江流域四大“霧山”之一。因此在塑造回雁峰別設計霧噴,在石壁中制造云霧繚繞的效果,使之如在云端,力爭做到神似。南岳衡山山勢陡急,斷層發育,多深谷幽潭,急流飛瀑,形成無溪不瀑的特點。故山體于頂部設計瀑布飛流直下,瀑布不在寬而在奇,形成水擊山石,飛流碎玉之景觀,力爭做到韻似。瀑布下形成雁影潭,使得山水兼備。于石壁上隱隱約約雕刻一些大雁之形,仿佛南去的大雁,石壁上請名家書“南岳第一峰”幾個大字,用以畫龍點睛,從而使南岳第一峰的塑造真正名副其實、形神兼備。

5.1.2回雁閣:回雁閣的設計,關鍵在兩個方面。

5.1.2.1閣的形式與風格:回雁閣位于歷史積淀濃厚的回雁峰,閣的形式既要與現有回雁峰的建筑風格統一,又要有現代氣息,能夠展現時代風貌。因此,回雁閣將古典建筑的形式用現代手法進行表現,突出檐口的形式,使之如雁張翼,整體造型輕盈剔透,典雅大氣,回雁閣與雁峰瀑布一起,構成衡陽市的標志性景觀(圖5、圖6)。

5.1.2.2高度的確定:閣的體量是十分敏感的問題,由于回雁峰山體不大,故山上不宜建太高大之建筑。通過視線分析和剖面分析,將閣的高度定為30m,層數三層,頂部重檐。

回雁閣與山峰、石壁、臥石、飛流瀑布、云霧樹木共同構成極具震撼力的景觀。另設臥石、八景壁、歸雁亭,與回雁閣及接龍塔一起構成東西向的景觀軸,與湘江風光帶一起形成良好的視線通廊。八景壁為漢白玉,上雕瀟湘八景與衡陽八景,八景壁后以浮雕墻相對,浮雕墻上以與雁峰相關的古詩詞賦與畫面為主題,臥石上刻回雁峰美麗的傳說。歸雁亭既豐富了回雁閣的景觀層次,又給人們提供了眺景休閑的好去處(圖7)。

5.2落雁景區:落雁景區致力于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的景觀恢復。衡陽是蒸水與湘水的合流處,秋天水落沙平如雪,蘆葦蕭疏,雁群飛宿在此,故形成“平沙落雁”這一美景。如今平沙和雁群均已不在,只能通過人工意境的創造,讓人聯想起昔日美景。首先,利用山體地形,中間設計花溪,兩側為綠蔭臺,從山頂到山腳,花溪蜿蜒而下,花溪結合現有地形特點進行適當改造,其間還將現有建筑的柱子作為歷史保留,既是對逝去東西的一種留念,又是一種獨特的景觀。(圖8)溪澗以多種草花混種,營造野花浪漫的氛圍,并在其中種植櫻花林,櫻花開時尤如花河流淌而下,花溪兩側為一層層的綠蔭臺,臺地的形狀及高度正好與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線相吻合,綠蔭臺上以常綠地被為主,上層種高大觀賞喬木,臺地上設置休息設施、游路,供人游玩,(圖9)每層落差的擋墻上間或刻上古人關于大雁的種種詩句,或大雁的種種圖案,臺地與周邊的山體自然過度,花溪和綠蔭臺層層疊疊地從山頂跌下,到山腳時自然就形成了一個一層層的猶如水流沖刷過的緩灘,于是,就形成了沙灘、蘆葦蕩,蘆葦蕩前是淺淺的雁灘,讓人仿佛看到了過去湘江邊的美景。(圖10)于蘆葦蕩上,設計群雁起飛的雕塑,“大雁”沿著花溪盤旋而上,從山腳隱約可以看見群雁從山腳飛往山頂的美麗景觀,大雁伴著游人盤旋而上,仿佛大雁從未離開過。花溪一側是臺階,一側是木棧道,聯系了上山的通道。另沿西邊林中有一條上山輔道,疏散人群,兼消防通道,植物以竹林為主。平沙落雁的景觀實現了三種地形的疊加:改造前的地形地貌、改造過程中等高線形的地形地貌、改造后的自然地貌。奇特的造景手法營造了奇特的景觀效果,使游人有著與眾不同的游覽感受。

落雁景區另外設置入口牌樓(圖11),古照壁復原圖等景點增加景觀層次,并于入口處設計歸雁廣場,疏散游客。

5.3船山景區

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哲學家王船山出生于回雁峰下。現狀公園部分建有此君軒、船山塑像等紀念內容,然而,表現形式略顯簡單,內容也不夠豐富。作為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王夫之先生,應該有更豐富的內容充分反映他那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和高風亮節的情操。因此,將用地北端的三角地帶作為反映船山文化的景區,與原公園的此君軒結合起來,形成內容較為完整的紀念區。

王船山之名,源于隱居處有一塊形狀如倒扣在水中之大船的頑石,故自喻為“船山先生”。其隱居處有一深幽的巖洞,王夫之常來此苦讀。為了充分反映王夫之的求學精神,于雁潭邊設計石船,含“船山”之意,石船后面利用地形高差,設計履土建筑――船山書屋,模擬王船山舊居布置,同時提供游客品茗休閑的去處,兼具了紀念和服務之功能。山體進行自然形狀的恢復,山坡上密植竹林,林下設置船山先生詩詞碑及座凳,布置游路與原公園相連,形成一個安靜休息的去處。

5.4市民走廊

沿蒸陽南路和雁峰路,用地擁擠,視野狹小,規劃在此設計與城市相融的開放空間帶,將人行道與綠地統一納入公園用地內考慮,將西面山體退后道路紅線2~8m,形成帶形開放空間,提供市民活動、健身、休閑的去處。南端利用入口廣場與人行道的高差,設計一截古城墻及通道,聯系公園與城市。

蒸陽南路和雁峰路交叉口處,形成開闊的硬地廣場,取名雁舞廣場,供市民晨練、跳舞,與巖峰、回雁閣一起形成主觀賞面。雁潭自然蜿蜒至船山書屋下,于書屋邊設爬山廊與山頂相連。

6植物規劃

原雁峰公園景區綠化:該區植被生長良好,規劃采取將原植物保留并豐富的原則。但在林下應補充耐陰性強的植物,如(杜鵑、鐵線蕨、吉祥草、麥冬等),力圖營造喬―灌―草型層次明顯的生態型植物群落。

船山景區綠化:該區旨在體現船山文化,規劃對山體進行自然形狀的恢復,山坡上密植竹林,林下設置船山先生詩詞碑及坐凳,布置游路與原公園相連,形成一個安靜休閑的好去處。

雁峰景區綠化:該區以創造人文內涵與地理特征兼備的“第一峰形象”為設計主旨,植物景觀以混交林為主,普遍種植地被植物及成叢或成組種植喬―灌―草型的植物生態群落。

落雁景區綠化:該區致力于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的景觀恢復。規劃利用山體地形,中間設計花溪,兩側為綠茵臺。溪澗以多種草花混種(如、美女櫻、鳳仙花、月季等)來營造野花爛漫的氛圍,并在其中種植櫻花林;綠蔭臺上以常綠地被為主,上層種植高大觀賞喬木(如楓香、香樟、杜英等)。沿西邊林中有一條上山輔道,疏散人群,兼消防通道,植物以竹林為主。在平沙落雁景區設計一蘆葦蕩,營造大雁起飛時的特殊植物景觀環境。

市民走廊景區綠化:該區沿蒸陽南路和雁峰路,用地擁擠,視野狹小,規劃在此設計與城市相融的開放空間帶,規劃以草坪為主,將模紋色帶蔓延于走廊的周邊,并點綴少量的喬木(如合歡、雞爪槭、石楠、羅漢松、紫薇等)及花灌木(如茶花、杜鵑、紅繼木球、小葉女貞球、含笑等)形成開放性的、充滿活力的植物景觀環境。

7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曉港公園清竹園;景區規劃;景觀設計;廉政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132-02

1 曉港公園清竹園建設背景與概況

曉港公園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總面積17.1萬m3,是廣州種植觀賞竹最多的公園,故又有“竹子公園”之稱。坐落在園內的云桂橋,是明代清官何維柏所建,也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石橋之一。該橋橫跨海珠馬涌,石欄石柱造型簡練、古樸典雅,現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為充分挖掘利用曉港公園特有的“竹文化”和明代清官何維柏所建的云桂橋等廉政名人典故元素,海珠區紀委、海珠區人民檢察院、海珠區的園林綠化局三個單位聯手,在公園內的云桂橋畔,沿馬涌蜿蜒建設了占地面積4600 m2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清竹園景區。清竹園景區面積雖然不大,但廉政教育元素和植物景觀相得益彰。景區內布局圍繞廉政主題,設置了石藝倡廉、墨韻揚清、蓮花畔道、靜觀書屋、清風長廊等景觀節點,容自然與人文于一體。景區建成后,環境更加優美,是廣大游客喜愛的好去處,也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2 清竹園的景區規劃分類

2.1 景區規劃特點

竹子是“花中四君子”之一,盡管竹子是空心的,但是卻依然挺拔有力,代表著謙虛、不屈不撓以及高風亮節等優秀品格。清竹園的規劃主要依托于曉港公園原有的自然景觀資源,充分挖掘景觀資源自身所帶有的文化內涵。景區的規劃不僅利用了竹子的元素,而且還結合了明代清官何維柏的典故,將廉政元素融入于竹林中。

在景觀規劃理論上,景區根據游園市民心理及行為特點,按照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的理念進行園林規劃設計,不破壞原有的景觀氛圍,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植物,將廉政元素融入到景區中,并利用植被,使各個廉政教育元素不突兀。景區通過放置廉政主題的雕塑、閱讀廉政故事、欣賞倡廉工藝作品、觀賞古跡、靜心閱讀游園節點等,創造出一個環境優雅、教育氣息濃厚的公園內景區,讓游客在游園中感受廉政的文化。

2.2 景區規劃布局與分類

景區規劃布局設計主要遵循了線狀層次原則,同時在利用線狀層次的過程中又結合了景區具體資源的分布特點,在整個過程中以游覽足跡為主線。

清竹園景區主要有六個景點,從入口處呈環狀形成一個大的參觀回路,各個景點又可以自由形成一個個小的參觀回路(布局平面圖見圖1)。

2.2.1 石藝倡廉

主題雕塑園道,正、反,古、現代兩條廉政雕塑線,相輔相成,體驗古今廉政文化交織的力量。

2.2.2 墨韻揚清

門口懸掛一副對聯“清風墨韻揚正氣,竹影扶疏頌清廉”,設置有書畫走廊,展示經典的廉政書法和繪畫作品。

2.2.3 蓮花畔道

放置有明代清官何維柏的雕像以及以荷花為主題的水邊畔道。利用旁邊建筑的墻體雕刻了周敦頤的《愛蓮說》,在畔道兩邊,設置了多個以荷花流水為造型的小景觀,寓意荷花高潔,清水長流。

2.2.4 靜觀書屋

“靜觀”二字,是由廣東著名美術家陳永鏘先生題寫的,以“靜觀”為廉政書屋名字,寓意深遠。在這個書屋里,清雅、恬靜,使人身心放松,可在幽靜的書香中感受廉政文化。

2.2.5 清風長廊

以竹簡的表現形式,通過圖文并茂的手段,展現了多個廉政典故和廉政剪紙藝術作品。

3 清竹園的景觀資源與設計

3.1 喬木與竹林

景區范圍內,有高大喬木數棵,主要是高大的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和木棉(Bombax ceiba)。另外,竹林呈片狀分布。景區入口的景石佇立在竹林起點的竹下,由廣東著名書法家盧有光先生題寫“清竹園”三個大字雕刻在景石上,顯得震撼與莊重。石藝倡廉主題園道的雕塑沿園道放置在喬木旁或竹林里,形成錯落有致的布局。

3.2 地被

景區中原竹林中地被缺失,竹林的清、綠、雅效果欠佳。景觀規劃設計中以豐富竹林地被為著陸點,重點增加適宜竹林下生長的、稍耐陰且構成層次豐富的地被。石藝倡廉的雕塑在竹林里放置的同時,并配置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銀邊草(Arrhenatherum elatius var.bulbosum)、一葉蘭(Aspidistra elatior Blume)等地被,既便于觀賞,也突顯雕塑的視覺效果。建(構)筑物的周邊地被有翠蘆莉(Ruellia brittoniana)、鴨腳木(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花葉良姜(Alpinia sanderae Hort)、金葉假連翹(Duranta repens cv.Dwarf Yellow)等。

3.3 建(構)筑物

合理利用原有的花卉館長廊,將“墨韻揚清”和“清風長廊”的經典廉政書法和繪畫作品走廊放置在長廊內。“靜觀書屋”也利用長廊盡頭一截,用鋼化玻璃圍閉三邊,形成一個安靜的閱覽區。該建(構)筑的四周,種植有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a (L.) Burk.cv.Gouyahua)、美麗針葵(Phoenix loureirii)、粉花夾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 Adans)等灌木,形成了清新、優雅的觀賞、閱讀環境,是得到游客最多贊賞的區域。

3.4 古跡典故

明代清官何維柏與曉港公園關系密切,他因為直言進諫,遭到當時奸臣嚴嵩父子的陷害,被削職為民。回到廣州以后,在當時的河南小港何莊,也就是今天的曉港公園附近,隱居著書講學,并出資建了一座小港橋,后來,此橋大家就都叫這個橋為“云桂橋”,該橋是廣州市的重點文物。

清竹園景區位于云桂橋旁,距離“清風墨韻”景點直線距離約50 m。為展現古橋的古樸典雅,在“清風墨韻”景點旁、馬涌邊設置一小廣場,安放一何維柏石雕像,并配置相關石刻簡介,與云桂橋形成一個對景。

整個景區的規劃,以竹、文物古跡為基底,馬涌水使整個園景更具有靈氣,灌木、植被使景區更青、翠、雅,環路布置打破了規則式的布局,使生硬的道路布置在視覺上顯得柔和,也使景園的景觀在空間設計上更加豐富多彩,實現了步移景異的效果,使整體布局更加流暢舒適。

4 結語

清竹園的建設不僅利用了曉港公園特有的自然資源,還挖掘了其自然資源的文化內涵,整條線路都圍繞著清風廉政的主題,并相互呼應,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能夠感悟到一些哲理與深意,因此整個設計理念和規劃都值得提倡與肯定。

參考文獻:

[1]胡迎春,任成好,李洪娜.關門山低碳旅游景區的構建[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6).

第12篇

一、在原有遺址基礎上對明中都恢復重建

截止目前為止,明中都遺址發掘工作已基本完畢。在未來,為更好發揮明中都遺址的文化旅游效應,建議政府部門積極撥付資金,用于明中都遺址的恢復重建工作。據史料記載,明中都氣勢恢宏,絲毫不亞于北京紫禁城。待明中都遺址得以恢復重建之后,便可恢復往日雄風,成為滁州市的一個重要旅游景點。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明中都遺址進行恢復重建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對原有遺址進行保護。諸如,奉天殿遺址、承天門遺址、東南角樓遺址、宮城城墻等,均應極力保護。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明中都遺址形成更好的文化沉淀,讓游客更好體驗到歷史的滄桑。對明中都遺址進行恢復重建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建議滁州市相關部門將具體計劃書及資金需求上報給省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從而獲取更多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倡導愛心企業及愛心人士,積極為明中都遺址的恢復重建工作捐款捐物,用于明中都遺址的恢復重建。

二、對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進行科學定位

滁州市在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應對其進行科學定位。明中都遺址屬于典型的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在打造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景區的過程中,應對景區內的景觀進行科學規劃。應在原有皇城遺址的基礎上,對部分建筑遺址進行重建。為增添景區內的旅游吸引力,還應對景區內的各種景觀進行科學合理設計。如植被規劃設計、河流的規劃設計、假山的規劃設計等。在景區打造的過程中,應盡可能科學的恢復明中都皇城原貌。待明中都遺址景區打造完成后,可借鑒揚州瘦西湖景區的做法,對游客售票。為更好實現明中都遺址的文化旅游價值,剛開始定價時,門票的價格建議不要過貴。如若門票不貴,則會吸引更多游客來此進行文化旅游。待游客越來越多,且景區設施越來越完善時,可適當提升門票價格。這樣的做法更利于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因此,滁州市對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必須進行科學定位。

三、明中都遺址景區周邊需做好配套設施建設

如今,明中都遺址的發掘工作剛完成不久。周邊的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為更好發展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滁州市政府需積極做好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諸如,完善明中都遺址周邊的道路設施建設,完善明中都遺址周邊的酒店建設,完善明中都遺址周邊的其它商業設施建設等。有了完善的配套設施建設,滁州市在將來發展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時,方能更顯成效。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明中都遺址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在此之前,滁州市政府、旅游局及交通規劃部門,應做好通力合作,積極發揮好各部門的重要作用,共同做好明中都遺址周邊的配套設施規劃與建設工作。在此過程中,應積極征求旅游界專業人士的意見,在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科學做好明中都遺址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工作。

四、積極做好明中都遺址旅游的媒體宣傳工作

目前,人們對明中都遺址并不了解,僅有少數人知曉明中都遺址。為更好發展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滁州市政府及旅游局應對明中都遺址發掘工作中的具體情況進行積極報道,積極利用媒體優勢,讓更多人了解明中都遺址。這樣的做法可為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發展做好重要鋪墊。除此之外,滁州市還應將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積極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待景區打造成功后,更應利用媒體的力量積極向外進行宣傳,引導更多人到明中都遺址進行文化旅游。總而言之,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在未來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路要走。要想真正發展好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從現在起必須切實做好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的宣傳報道工作。

五、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平县| 保山市| 信阳市| 阳西县| 尼勒克县| 高平市| 临海市| 清流县| 连城县| 濮阳县| 霍邱县| 扎兰屯市| 博罗县| 凌云县| 平利县| 壤塘县| 北流市| 兴安盟| 哈尔滨市| 溧水县| 萨嘎县| 连州市| 抚顺县| 新疆| 宜宾市| 汕头市| 饶河县| 高雄市| 防城港市| 霸州市| 名山县| 柳林县| 从江县| 金门县| 岳普湖县| 四川省| 抚顺市| 德庆县| 聂拉木县| 龙井市| 门头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