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6: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磁波的實際應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劉鑫(1980-),女,黑龍江佳木斯人,黑龍江科技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
趙志信(1979-),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科技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廳“十二五”規劃課題“EIP-CDIO在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課題編號:GBD1212069)、黑龍江省高教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EIP-CDIO 模式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課題編號:HGJXH C110902)、黑龍江科技大學教研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4-0073-02
“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是通信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是在“大學物理”(電磁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電磁場與電磁波的基本屬性、描述方法、運動規律、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應用。“電磁場與電磁波”是“微波技術”、“移動通信”、“光纖通信”等相關課程的前續課程,可見該課程在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普遍反映難度很大。以下針對本課程的特點,就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探討。
一、“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特點
1.所需基礎知識面廣
“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是以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復變函數等課程為基礎,所涉及的內容很廣。因此要想學好這門課,必須有很好的數學和物理基礎。
2.推導多、計算難
“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中所涉及的公式和推導很多且計算難度大,許多結論是由推導總結而得到的。推導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矢量運算、微分方程、積分方程等,過程非常復雜。
3.課時少、內容多
由于教學大綱的重新修訂,“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的學時由54學時調整為45學時,但教學內容并沒有做大的調整,主要包括靜電場、恒定電場、恒定磁場、靜態場邊值問題、時變電磁場、平面電磁波、導行電磁波等。[1]
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研究
1.針對不同的學生講授不同的內容
筆者所在高校通信工程專業學生分為二本生和三本生,二者在教學計劃中的差別之一是三本生在“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后沒有“微波技術”課程。這就要求針對二者在教學內容上有區分。導行電磁波在“微波技術”課程中會有深入的講解,因此針對二本生可以不講授這部分內容,針對三本生則需要講授。
2.理清思路,圍繞“一條線”展開電磁場理論教學
學生在學習“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時感覺內容多且條理性差,在課上對于講授內容不知如何定位,不了解各個章節之間的關聯,這就導致學生思路不清晰,進而產生厭學情緒。針對這一情況,在上課時要給學生理清思路。
針對《電磁場與電磁波》教材,[2]說明其章節安排。教材分為數學和物理基礎部分(第1章)、電磁場部分(第2-5章)和電磁波部分(第6-8章)。電磁場根據時間變化特性可分為靜態場(第2-4章)和時變場(第5章)。靜態場包括靜電場、恒定電場和恒定磁場。電磁場部分圍繞亥姆霍茲定理展開研究,亥姆霍茲定理講述的是在空間有限區域的任一矢量場由它的散度、旋度和邊界條件唯一確定。[2]亥姆霍茲定理說明研究一個矢量場必須要研究該場的散度、旋度和邊界條件,而場的散度、旋度又構成場的基本方程。此外,研究場時還可以借助輔助量,輔助量一般為位函數和場能量。因此,電磁場理論的“一條線”可以歸納為“基本方程(散度、旋度)—邊界條件—位函數—場能量”。表1以邊莉編著的《電磁場與電磁波》教材中靜電場、恒定磁場和時變電磁場為例說明“一條線”對應的內容。由于恒定電場與靜電場有可比擬性,因此對于恒定電場可以采取與靜電場相比較的方法來教學。學生通過表1對電磁場理論部分的主要內容能夠產生較有條理性的認識,在上課時知道所學知識在整個電磁場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學習時不會抓不到頭緒。
3.教學中結合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由于電磁場與電磁波理論性強,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講解理論,例如講授電磁波在介質中透射時,解釋日常用到的微波爐工作原理。微波在穿過有耗介質(含水分子的食物)時,使水分子產生“共振”現象,水分子之間發生激烈的摩擦和碰撞,進而產生熱量,加熱含水的食物。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斷地解答現實中的各類現象,可以促使學生激發更強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
除了課堂上的教學要結合實際應用外,還應鼓勵學生課后以課程中的某一個知識點為出發點,查閱相關科研文章。例如,講到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特性時,結合黑龍江科技學院礦業特色,要求學生下載并閱讀文章《“電磁場理論”課程教學中兩個實例的應用》,[3]并要求學生回答手機能否應用于煤礦井上與井下的透地通信。學生通過對文章的查找、自學,對知識點做進一步的掌握,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同時有益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4.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相結合
傳統的黑板板書教學的優點是教學速度較慢,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多,使其能跟上教學進度,學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它的缺點是耗時多,且不容易展示圖片,對動態顯示更是無能為力。多媒體教學的出現彌補了板書教學的缺點,例如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均勻平面波極化和傳播等等通過多媒體可以動態地演示給學生,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方法雖然優點多,但不能一味使用而放棄板書。多媒體反映的信息量大,教學速度快,如果大量使用多媒體會使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一旦聽不懂,學生會厭倦學習,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更適宜。對于重點內容還是使用板書比較好,過于煩瑣且只需了解的推導過程、例題題目、圖片、動態演示等采用多媒體比較適合。
5.教與練并重,認真批改作業
在“電磁場與電磁波”的教學中,有必要給學生留一些課后的作業,從而鞏固課堂上的學習。學生在課堂上聽懂教師的講解,通過課后的練習將課堂上知識的掌握情況反饋給教師,使得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薄弱環節,在課堂上予以重點講解。從作業情況看,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抄襲他人作業,這樣會導致教師對學生掌握情況的判斷出現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在第一次作業中找出作業雷同的學生進行談話,必須在抄襲剛一出現時就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筆者在教學中針對作業抄襲情況采取過上述辦法,個別抄襲情況還存在,但總體上明顯下降。
6.健全考核機制
為了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監管,采用8+2的考核機制,即總成績中期末考試占80%,平時成績占2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出勤、課堂回答問題等)、作業和期中考試。平時成績的考核可以使學生提高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必要時可以采取一些壓制手段。例如課堂提問回答錯誤的學生扣1分,回答正確加1分。這樣教師可以向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提問,提醒其集中注意力。而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關系到期末成績,所以回答錯誤的學生會期望在下一次被提問時能夠回答正確而補得1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管理表現不理想的學生。
期末考試采取閉卷考試方式,而期中考試采取“一張紙開卷”的考試方式。所謂“一張紙開卷”是指在考試時學生可以參考自己帶的一張A4紙進行答題,考試前學生可以在紙的正反面手寫與課程相關的任何內容。“一張紙開卷”,有效地督促學生對上半學期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教師通過一張紙的書寫內容以及答題情況對學生上半學期的學習情況有所掌握,考試過后可以針對學生普遍沒有掌握好的知識點重新講解。教師針對這些內容可以反思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以便在新一輪上課時有所改進。此外,通過期中考試教師可以在下半學期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加強管理。考試題目題型應該多樣化,包括是非判斷題、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證明題等題型,從多方面考核學生。
三、結束語
“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理論性很強,存在著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情況。我們在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把教學內容歸納成一條主線,教學中結合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些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張昕.電磁場與電磁波[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高職物理 電磁波 電磁場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209-02
引言
隨著微波、磁場技術的廣泛應用,電磁場、電磁波知識的教學成為了當前高職物理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尤其是對于高職學校機電專業學生而言,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尤其重要,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是近幾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夠高是客觀問題,所以在高職物理教學的過程中保證高職學生高效的學習尤為重要。本文將從高職機電專業物理教學實際出發,探討高職物理課中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能為提高高職物理課程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水平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高職物理課程中電磁場與電磁波內容的特點
電磁場和電磁波是高職物理課程中包含豐富的數學和物理知識的部分課程,是高職物理課中難教、難學的一部分。該部分內容不但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同時還具有數學推導過程繁瑣、概念抽象等特點,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分析方法。毋庸回避,而這對基礎不是很扎實的高職學生具有一定的難度。加之,由于高職物理電磁場和電磁波的部分實踐教學成本較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忽略了這部分實踐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科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導致學生對電磁波和電磁場的相關知識理解不夠深入,難以融會貫通。
例如,在電磁波與電磁場的教學過程中,通常是以麥克斯韋的電磁場基本理論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分析并論述“電磁場與電磁波”的相關內容。在該部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物理、數學知識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的不足,導致學生在理解電磁理論方程的過程中出現了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這些特點都要求對現代高職物理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2.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過程中,高職物理課中的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主要注重理論教學,而實踐教學內容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這首先給學生形成了一個該部分內容實用性不強的印象,導致高職學生完全失去了學習動力。同時,該部分內容還存在著考核內容較為單一,絕大部分情況是通過筆試考試分數決定考核成績,沒有對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鍛煉與考核。基于此,在高職物理課中的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革:
2.1 將提高學生興趣作為主要目標,以實踐應用作為教學組織的主要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從機電專業工程應用以及工程實踐的角度出發,以具體的實際問題為突破口,對課本的內容進行講授,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以及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介紹,諸如電磁場理論在現代通信衛星、電磁波技術在醫療、生物及化學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持續更新教學內容
隨著現代電磁技術的迅速發展,高職物理教學內容應該在基礎內容和知識方面進行持續的更新,尤其是在電磁技術的應用方面,應該通過持續更新的方式方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更新教學內容的方式,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這不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信息網絡,同時還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網絡資源,對電磁學科發展與應用的最新動態予以認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則重點關注電磁技術的發展現狀,在對原有經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講解的同時,適當地增加新的理論及應用技術,對教學講義進行持續更新、充實和完善。
2.3 淡化理論公式的推導過程
電磁波理論公式的推導是一個較為復雜而繁瑣的過程,它對高等數學以及電磁學等都有較高的要求。但是,從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工作過程中的實際應用來看,學生只需要對各個微波元器件的工作原理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對元器件的內部結構與尺寸等進行適當改進即可,并不需要太多的數學理論知識。因此,高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對理論公式予以淡化,這樣不但消除了學生畏難的情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4 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當前高職物理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包括利用仿真軟件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兩種主要的方式。其中,仿真軟件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數字平臺,學生能夠通過軟件設計出元器件。在教學中充分的利用仿真軟件可以有效的縮短電磁理論計算的時間,同時還可以顯著的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
而多媒體教學具有圖、文、聲并茂的教學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應用多媒體來表示電磁波元器件的外部特點及內部結構特征,通過短片、動畫等形式使得學生能夠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形成一個更加深刻、直觀的理解。
同時,對于條件不夠成熟的高職院校而言,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形象化的教學方式提高電與磁物理教學的水平。例如,在教授“運動的電場產生磁場”的教學內容方面時,長直導線長為L,其中通過電流I,則與導線距離為r處的磁通密度為B,
這時,長直導線周圍的磁感線應該是一個沿著垂直導線平面內的同心圓,可以采用右手螺旋定則的方式予以表示,可以用圖1表示。
而從形象化教學的角度出發,設想伴隨著運動電荷產生了一個運動的電場,而運動的電場又會產生一個運動的磁場。如圖2所示,當載流導線的電子以速度做定向運動時,導線截面中的正離子被認為是靜止不動的,而正離子所產生的靜電場與電子產生的靜電場則出現相互抵消的現象。但是,由于正離子靜止不動,導致運動電子所產生的電場并沒有被抵消。然而,由于正離子沒有運動,從而伴隨運動電子的運動電場所產生的磁場沒有抵消。這時,在導線長為L,半徑為r的圓柱面之上,導線的線電荷密度為ρ,則在該圓柱面上所產生的電通量是:
電通量=E×S=E2πrL。
由高斯定理有:
則與導線相距πr距離的運動電場的場強E=。
2.5 積極開展互動式的教學方式
在新的教學理念之下,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活動,這樣可以為他們萌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機。為了形成較好的學習氛圍,應該鼓勵學生提問。教師可以在電磁場或者電磁波結束之后進行分組討論,通過這種方式能有效的提高他們學好高職物理課程的積極性與信心。同時,教師還應該強化教學實踐環節,通過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鍛煉學生的整體應用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及時的更新課程內容,對教學講義進行逐步的完善,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高職物理的理論性較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上述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來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結合實驗課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所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2.6 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
電磁場與電磁波的內容具有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以及思維抽象等特點,導致學生難以提起興趣進行深入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走神等現象。這時,教師應該以提高學生興趣為首要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實際的講授過程中,將重點放在電磁學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理論的闡釋方面;而在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精心設計幾個經典的案例,在每次課程進行之前都從工程實際出發,提起學生的學習胃口,接下來的課程教學內容自然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結語:
本文在對高職物理課程中電磁場與電磁波的教學特點進行論述的同時,對高職物理課程電磁場與電磁波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同時,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例探討了電磁場與電磁波的教學策略,對提高高職物理課程中電磁場與電磁波的教學水平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大慶. 高職物理形象法教學中電磁場概念的解讀[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6(5):26-28.
關鍵詞 《電磁場與電磁波》 教學改革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O4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06-02
《電磁場與電磁波》是普通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電氣信息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主要研究宏觀電磁場的基本規律及分析計算方法,為采用“場”的觀點解決實際電磁問題和今后在這一領域的繼續深造打下較扎實的基礎。隨著電子信息和通信系統的發展,我國對電磁場與電磁波工程技術的研究也發展迅速。因此,為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目標,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開好該課程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努力摸索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
《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涉及較多抽象理論、概念以及大量的公式、定理及復雜的計算過程,如果只使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方法,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而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文字、圖像和聲音等多方面的信息,更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教學知識點,有助于學生很快抓住學習的知識點。并且對于較為復雜的場,我們可以借助MATLAB、電磁仿真軟件等進行仿真和數值計算,將場的分布等做成動畫直觀演示給學生,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教學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手段呈現,能從多角度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且使用多媒體教學,擴展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適當的板書教學配合形象生動的多媒體展示,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擴展課堂教學空間,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可上網搜索相關知識點,拓寬學習渠道,開拓學習思路,加深對課堂知識的掌握。還可將課程的資料上傳至網絡,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學習,方便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通過網絡途徑,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以及熱點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式學習,將理論運用于實際。
二、教學內容體系的優化
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多方比較,我們最終選擇了鄭鈞編著的《電磁場與電磁波》作為主要教材,該教材由淺入深,內容編排較為合理和連貫,理論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較好。《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是先修課程《大學物理》的延續,需注意前后課程的銜接,同時避免授課內容的重復性。以往課程教學中,根據教材的內容編排講授會導致對靜態場的授課時間較多,可是其基本理論學生在學習《大學物理》時卻已學過,學生覺得沒有吸引力,導致學習效果欠佳。時變場的內容是本課程的授課重點,同時也是考核的重點,課時卻相對不足,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對課程知識結構進行優化,縮減靜態場授課學時,增加時變場授課學時,這樣的課時分配更顯合理性。對靜態場的教學,教師以講解重難點為主,學生課下自學部分內容為輔。時變場授課內容包括電磁感應、麥克斯韋方程組、波動方程,時諧電磁場,到平面波的傳播及平面邊界的入射,波導及天線,學時數的增多使得時變場的學習更為系統和全面,學生可以較為牢固地掌握時變場的分析思路和計算方法,從而系統地了解電磁場與電磁波的理論。
三、案例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電磁場理論有廣泛的應用背景,因此在課堂授課中教師可以增加與理論密切相關的應用背景知識,列舉一些工程實踐和日常生活中電磁理論應用的案例。案例式教學是將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直接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不僅活躍課堂的氛圍,避免學生分散注意力,而且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本課程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我們選取了如電磁輻射與電磁污染、靜電復印工作原理、醫學中的微波治療、磁共振成像技術、噴墨打印機、靜電屏蔽、多普勒雷達等內容作為案例,進一步結合課堂教學知識點進行歸納講解,讓學生從案例中更深刻地了解教學內容,同時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也可以介紹學科發展前沿,比如“電磁隱形衣”“電磁黑洞”等,結合課程內容提出問題進行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電子信息迅速發展、電磁應用越來越廣泛的背景下,課題組教師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當然,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們一定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改進。
參考文獻:
[1]袁明輝,莫禮東.CAI在《電磁場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5,(2):134-135.
[2]石磊,郝靜. MATLAB在電磁場課程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4,(29):200.
關鍵詞:探地雷達;橋梁橋面;缺陷檢測
中圖分類號:U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10)07-0028-03
在橋梁病害中,由于橋頭引道高填土產生不均勻沉降,致使許多橋梁橋面與引道路面銜接處不夠平整順適,從而使車輛駛過橋頭時,產生輕微或嚴重跳車。橋后臺背沉降也是目前國內城市道路較常見的病害,而且隨著城市道路橋梁建設的加快,交通流量的增加,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橋頭沉降跳車不但影響車速,影響行車質量,也會影響橋梁使用壽命;由于路面瀝青材料的老化,極易造成上部的瀝青混凝土砼鋪裝層由于沉降而破壞,這種破壞的直接結果是路面開裂,地表水沿裂縫下滲直接沖刷臺背填土,導致臺背填土變形或者流失,最終使得該處路基發生沉降,破壞了受力結構,出現空洞、路面沉陷的嚴重問題。
近年來地質雷達在路面、橋面的探測工作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它具有探測精度高,探測時間短,探測深度可控等一系列優點。但是在地質雷達的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讀圖難度較大,需要大量工程經驗等。因此,本文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對地質雷達的應用進行了總結,并結合工程實例對地質雷達的應用進行了全面的描述。
一、地質雷達探測原理
探地雷達作為路面檢測的一項新技術,具有連續無損探測、高效、高精度等優點。該方法既能準確地提供城市道路面層和基層的厚度參數,同時又可以探測路基內存在的病害隱患及其結構缺陷,有助于道路養護管理部門及時發現和盡早處理,確保道路行車的安全暢通。探地雷達由主機、天線和配套軟件等幾部分組成,根據電磁波在有耗介質中的傳播特性,發射天線向地下發射高頻脈沖電磁波,當其遇到地下不均勻體(界面)時會反射一部分電磁波,其反射系數主要取決于地下介質的介電常數,雷達主機通過對此部分的反射波進行適時接收和處理,達到探測識別地下目標物的目的,如圖1、圖2所示:
電磁波在特定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變的,因此根據探地雷達記錄上的地面反射波與地下反射波的時間差ΔT,即可據下式算出基層異常的埋藏深度H:
H=V?ΔT/2 (1)
式中,H即為目標層厚度;V是電磁波在地下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其大小由下式表示:
式中,C是電磁波在大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108 km/s;ε為相對介電常數,取決于地下各層構成物質的介電常數。
雷達波反射信號的振幅與反射系統成正比,在以位移電流為主的低損耗介質中,反射系數可表示為:
式中:ε1、ε2分別為上下介質的介電常數。
由上式可知,反射信號的強度主要取決于上、下層介質的電性差異,電性差越大,反射信號越強,對于非磁性介質,電磁波的反射特性僅與介質的介電常數有關。城市道路為層狀結構,均為非磁性介質,各層介質的介電常數有明顯的差異,它們之間能形成良好的電磁波反射界面。探地雷達發射的電磁波脈沖向下傳播遇到這些反射界面時,就會產生發射。當結構層發生破損(如出現空洞、裂縫、脫空等),在雷達資料中便會出現明顯的特征反射,如:脫空時將產生夾層反射,空洞會產生繞射等;當結構層因透水性問題而使某層含水量增大,或出現軟弱夾層時,介電常數將明顯增大,在資料中就可以得到高含水性的反射;且探地雷達具有極高的探測精度,在道路的結構層劃分、病害檢測、隱患調查中具有良好的檢測效果。
各類巖石、各類土的電磁學性質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測定。空氣是自然界中電阻率最大、介電常數最小的介質,電磁波速最高,衰減最小。水是自然界中介電常數最大的介質,電磁波速最低。干燥的巖石、土和混凝土其電磁參數雖有差異,但差異不大,基本上多數屬于高阻介質,介常數在4~9之間,屬中等波速介質。但是由于各類巖土不同的孔隙率和飽水程度,顯現出較大的電磁學性質差異。這些差異表現在介電常數和電導率方面,決定了不同巖性對應不同的波速和不同的衰減。
二、應用實例
勘察所用儀器為意大利IDS公司生產的RIS_K2-0型雷達,根據現場情況,選用400MHz天線工作,具體測試參數見表1:
(一)簡介
浙江省某橋建于1988年,全橋長273米,主橋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梁,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空心墩。
(二)測線布置與工作量完成情況
沿車輛通行方向南測引道布置測線5條,測線號分別為:02線、03線、04線、05線、11線;沿紹興路方向北測引道布置測線5條,側線號分別為:06線、07線、08線、09線、10線,測線長均為30米。測線布置示意圖如圖3所示:
工作量完成情況:
縱測線:10條×30米/條=300米。
(三)勘察結果分析
所有結果均在普通模式下查找存在缺陷的位置。進行Move to Start處理,并在map_cl_01模式下觀察道路層狀結構的完整性。在map_cl_01模式下路面瀝青面層呈藍色,墊層呈紅色,基層呈現紅藍交替的層狀結構。這種現象是由于瀝青面層與墊層介電常數差異較大,且墊層介電常數大于瀝青面層,反射雷達波反相且反射強烈。
02~05線:02~06線典型區段如圖4所示。02~06線不存在明顯的缺陷,圖中可見,地基層厚實,反射強烈,同相軸連續,說明路面下結構狀況良好。
06線:06線位置如圖5所示。06線自起始點12米以后的部分尚在施工,路面未鋪裝。從圖5中可以看到在12米處雷達圖像出現明顯的跳動,且同性軸出現錯位,與實際情況符合很好。
07~09線:07~09線位置如圖6所示。07~09線不存在明顯的缺陷,其典型區段如圖6所示。圖中可見,地基層厚實,反射強烈,同相軸連續,說明路面下結構狀況良好。
10線:10線位置如圖7所示。從圖7中可見,在路面下距起始點7m存在疑似金屬管線物體,物體呈現正相雷達反射且反射強烈,反射曲線呈近似雙曲線,圖中13.5~16m處0.5~1.5m深處存在似高含水區。其它位置雷達探測圖如圖8的典型區段。從圖8中可見,同相軸連續,說明路面下結構狀況良好。
三、結論
根據以上的雷達探測圖像分析并結合已有的對垂直于行車方向進行探測所得結果得出如下結論:該橋橋臺后背基本完好,部分存在疑似沉陷、松散、高含水等區域等缺陷。該探測結果與后期鉆孔取樣所得結果符合很好。因此,本次地質雷達探測是成功的。
地質雷達探測具有經濟,高效,非破壞性等優點,探測精度高,分辨率高。在公路橋橋面破損長期動態監測方面必將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李大心.探地雷達方法與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l994.
(中鐵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重慶401120)
摘要院對超前探孔進行深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索其實用性,通過各個方面反饋出來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判斷出其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通過對此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學習到超前探孔方法,并判斷超前探孔方法的實際意義。以合肥地鐵網(鏈接各市區的主線)地下區間施工為例,講述了地下鉆孔爆破的方法打穿避免巖溶涌突水,以及針對砂層洞發育地區使用的工程施工流程和先進的抵制類型探測技術。
關鍵詞 院地下鉆孔爆破;巖溶區涌突水;鉆孔灌注法;井間電磁波CT 法;地質勘探
中圖分類號院U455.4 文獻標識碼院A 文章編號院1006-4311(2015)27-0145-02
0 引言
隨著地下工程的增多,超前探孔的施工在地質勘探中的位也不斷提升,也就體現出超前探孔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因為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在此方面的要求也就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因為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困難暫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因此要重新探索這一領域。對超前探孔技術的研究是為了地下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超前探孔技術就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堅實基礎。
1 超前探孔技術確定砂層洞的方位
超前探孔為進一步查清重要構造物及路基的工程地質條件,為防止工程中遇到阻礙進程的地質危害,要求對本項目施工前進行地質鉆探工作,其目的是為工程地基處理提供準確參數,為確定樁長提供定量計算指標,為巖溶處理措施提供地質依據。超前探孔主要分為四種方法:淤井間電磁波法加;于雷達掃描法;盂長螺旋引孔技術加;榆超高密度電法。
淤井間電磁波法是可以用來勘探斷層砂層洞和地質巖塌陷以及多水區等許多對地下工程不利的自然因素,灰色地區代指電阻率低的物質,黑色地區代指高電阻率物質,剩下地區是電阻率在高阻與低阻兩者范圍以內的物質。由于受到成受到承受物的材質影響,井間電磁波法多用于馬路邊的自行車道的地質勘探。井間電磁波法其實是通過電流兩端電極的規格和排陣方式來,觀察需要進行地下建設地質中的電力場分布,從而達到對建設地區電阻率勘探的效果。
于在跨越路段處普遍會使用雷達掃描法。它的主要好處在于,能夠再更短的時間里實現更加地質勘探快速。雷達掃描法是通過放射出高頻率的電磁波,當遇到不同的阻礙物以后再反射出另外一種電磁波,通過儀器計算得出地下的巖層種類。井間電磁波法和雷達掃描法呈現的效果較為明顯。
盂長螺旋引孔技術其實是地質勘探的一種方法,鉆孔勘探使用的機器是ZJ40J 型鉆孔機,使用了猛烈撞擊外加回旋以及套管、砂漿護邊、不銹鋼與金剛石鑲嵌的鉆如方法。不同巖層的巖芯按地質順序擺放到巖芯盒中,要及時地獲取鑒定數據,然后用高清相機記錄每一個鉆孔和巖芯,勘測孔洞分布在巖溶的成長地區兩旁的孔道線上,孔道外圍2耀5m 以及孔道左右線之間,安插多條勘測的線路,隨著勘測線按照高度差為5m 的間隙分布著鉆孔,勘測的鉆孔深度大致到達地下建筑底端以下的6m。
榆超高密度電法是一種地下電磁波探測技術,是通過借助物質的電阻率不同區分出不同影像的技術,工作方式與井間電磁波法相近,只是比一般的井間電磁波法更加節省時間。使用的器材是擁有WGMD-9 系統多通道數據采集技術超高密度多方位直流電法勘測等多種有利條件的儀器,勘測線路的導向重在截取地鐵隧道的方向,借助處在地鐵隧道兩側的鉆孔進行越孔是電阻率超高密電法計算。其主要作用的寬度為26m,越孔進行電阻率超高密度電法勘測的過程中,兩邊的鉆孔中都插入了含有為數不少電極的電纜,其中每一個電極相距0.5m,在借助鉆孔的寬度,就能夠推算出進行數據收集的電極個數,設定地下電極排布,從而對越孔計算所得到的數據進行觀測和研究,這樣便可以反推出隧道之間物質的電阻率的切面分布圖。長螺旋引孔技術及超高密度電法以上兩種地質勘測方法制出的效果較為明顯。
2 超前探針孔對砂層洞的處理技術
超前探孔在砂層洞的應用十分廣泛,所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憑借巖層勘測的井間電磁波法在洞內所獲得的超前探測的收獲,由地質中巖層的形態和材質把這些劃分為砂溝、砂槽、砂管以及砂層洞,憑借巖層的形成速度以及形態的不同,填充的材質種類,蓄水水量的多少,以及施工過程中分為巖層中與巖層外兩種處理技術。
巖層頂超前固定。憑借超前探測的數據,巖層中能夠調控的成型范圍很小,生長的地方位于地下挖掘覆蓋面內有著填充物質與半填充物質的砂層洞。蓄水巖溶的地段開鑿時的爆破必須遵守:超前探測、鉆孔灌注、鉆孔長度短、支撐維護要到位、測量數據要不斷更新、封鎖鉆孔的速度要快等要求,要在施工爆破之前必須鋪設鉆孔開展超前的灌注處理工作,依靠超前探測獲得施工前方的巖層中滲水數據,施工過程使用灌注泥漿和石灰或者水玻璃石灰液漿兩種方法,灌注的力0援4耀0援7MPa。灌注泥漿隨著施工挖掘的切面150毅的面積里鋪設,鉆孔中鋪設了50 熱扎的不銹鋼管,管厚3.36mm,每根管長4m,豎直方向每隔0.5m 鋪設為一趟而且即接著進行施工灌注泥漿,施工中的灌注過程中混凝土用做巖層的鋪蓋,再借助巖層中往鋼管超前注漿用來鞏固工程建設進城范圍之中松軟易碎地區,填充區的砂溝、砂槽,填堵巖層夾縫中的滲水,以防施工過程中巖層中發生突水狀況。
整個切面處進行泥漿灌注,依靠巖層勘探得到的詳細數據,融合超前勘探技術對松軟地區的斷裂帶和一些巖層生長地段,會形成蓄水滲水的狀況,利用切面處的超前注漿手段實施鞏固。通過具體實例去分析問題:
跨越填充式砂層洞處理方法,就施工進程里展示的巖層頂端出現了填充式的砂層洞,頂端120毅首先開始40伊3援36mm 的鋼管進行超前的支撐和維護,相隔250mm,灌注水玻璃和石灰的混合漿;砂層洞覆蓋中,相隔600mm,架設起多層的材料,鉆開工程方向的灌注點用來為之后的灌漿加固做鋪墊,工程砂層洞的地方設置支撐維護。數據見圖1。
拼接地質勘測井間電磁波法探測可以勘探出生長體型較大的砂層洞,需要依靠他的生長方位、形狀等使用地表處置的方法來化解砂層洞對地下工程施工的威脅,具有危險性的砂層洞外處理技術的實施順序:是否符合砂層洞處治的評判標準寅確定砂層洞的高低危險區域寅砂層洞處理寅砂層洞處理成果檢測。對砂層洞處理要求體積大于1.5m3 或者是半徑不小于0.5m 的砂層洞。
3 工程實例
合肥地鐵頭期施工一期進程1、2、3 標段包括五個區間,分別為方興大道站耀翡翠路站區間,大劇院路站耀潛山站區間,史河路站耀蒙城路站區間,阜陽路站耀合肥站區間,銅陵北路站耀北二環路站區間,線路全長76.3 公里,絕大多數采用了地下鉆洞法施工。預計時期地質勘測報告、工程施工進程中使用的地質勘測數據資料顯示,史河路站耀蒙城路站區間段鉆孔碰到洞的概率36%,這一地區的巖溶體型推測大致是初等發育。巖溶在整條線路都有形成、形成數目居多、大大小小的砂層形態都有出現、想找到成垂直形態發育的熔巖很難,絕大多數的砂層都是被全部填滿或半填滿,地質表面波動較大,巖層表體砂溝砂槽砂隙以及砂層洞,地質里砂層洞可能出現片狀分布的特征。
巖溶絕大多數在空地的泥灰巖中形成,勘測中看到的砂巖洞(如圖2 所示),絕大多數砂層洞容易滲入地下工程結構的內部,其中有一些處于框架的頂端外側和底端外側,砂層洞被填補的物體多是粘性較強的沙土,砂層洞頂端同摻雜大理石的碎石粘土,工程進行時很有可能出現泥層涌出水突的情況以及施工地面凹陷等諸多狀況,對地下工程施工的干擾是非常嚴重的。
這些困難問題都是實際情況反饋出來的,亟需要去解決。只有采用超前探孔方法,提前詳細了解地層的砂層情況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根據底層實際情況,工程采用螺旋引孔技術、井間電磁波法、地下超前探孔等技術方案,同時采用一些地下或地表的地質處理技術,降低工程中遇到風險的概率,也保證了正在施工的地段的安全,安全保障期至少可以達到八十年(行業標準)。與此同時,大幅縮短了施工所需要的時間(相對減少30%施工時間),更好更快地達到目標。此工程在2008 年九月竣工,竣工之后始終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其進行養護、定期檢查,至今為止尚未發現裂縫等跡象。
4 結語
射頻加熱系統基本工作原理分析
農產品及食品加工行業所使用的射頻加熱系統,主要以射頻平行極板式加熱系統為主,其主要結構可簡化理解為,由兩塊上下平行的極板組成的電容器,如圖一所示。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操作人員將目標物體放置于平行極板之間,啟動設備,在極板的作用下,交變電磁場對目標物體做功,如忽略極板邊緣的雜散電場,可視為目標物體受射頻能量作用的方向為垂直極板方向。
目標物體在射頻能量的作用下,其溫度會不斷上升。目標物體射頻能量的吸收量,主要由其本身介電損耗因子決定。射頻場中的目標物體的升溫速率,可由如下公式進行計算:
(2)較之微波加熱方式。射頻加熱技術與微波加熱技術相比,其優勢主要體現在設備建設投資少、能量穿透能力強兩方面。
由電磁波穿透一般規律可知,電磁波的頻率與其在物體中的穿透深度為反比例關系,射頻的頻率范圍為3.0kHz-300.0kHz,微波的頻率范圍為300.0MHz-300.0GHz,故而射頻加熱的穿透能力更強。此外,使用微波對大塊食物進行加熱時,會產生邊角集中效應,這是由于當物料厚度大于1.5倍的電磁波穿透深度時,微波能量會在食物表面下1倍穿透深度區域集中,在實際應用中就會出現食物邊角焦糊但中并未熟透的現象。
射頻發生器的最大功率為900Kw,相比之下微波發生器的功率普遍偏低,如2450MHz的微波發生器的最大功率為10Kw。在微波加熱設備設計過程中,為滿足實際使用需求,通常需設計多個微波發生器,從而導致建設成本的增加。就一般情況而言,如加熱要求相同,射頻加熱系統的建設成本僅為微波加熱系統的一半左右。
射頻及時應用劣勢及缺點分析
(1)熱偏移現象。在射頻設備實際加熱過程中,目標物體的介電損耗因子會隨著溫度不斷升高而不斷增大,從而導致目標物體吸收的射頻能量不斷增多。在這一過程中,如目標物體內部出現局部溫度較高的現象,就會使射頻能量在該區域內集中,從而導致目標物體出現局部過熱問題,即熱偏移現象。因此,在射頻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應嚴格控制電磁場分布及初始溫度均勻情況,以滿足系統均勻加熱實際需求。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通過計算機模擬優化電磁場做功模式,即可有效解決熱偏移問題。
(2)尖角效應。尖角效應具體是指,如使用射頻加熱技術對不規則形狀的物體進行加熱,射頻能量易在物體最厚的部位集中,導致物體受熱不均,局部出現過熱現象。由于這一特性,射頻加熱在實際應用中,對于目標物體的外形要求較為嚴格,只有形狀簡單、規則的物體才能得到均勻的加熱。這就導致射頻技術在民用領域發展困難,更適用于工業標準化生產使用。
射頻技術的應用現狀分析
殺菌。根據相關科研人員對于炒雞蛋、袋裝切片面包、火腿、乳酪通心粉等食物的射頻殺菌實驗可得,射頻對于食品中微生物孢子的殺除效果明顯,可有效提高食物品質、延長保質期。使用射頻及熱風聯合對袋裝切片面包進行處理,加熱速率約是傳統單一熱風處理模式的30倍。當面包冷點溫度逐漸升高至58.0℃時,袋裝切片面包中含有的桔青霉孢子數明顯降低,平均可降低四個數量級左右。如使用傳統加熱方式進行殺菌處理,需將面包加熱至68.0-70.0攝氏度,并保持20.0min左右,才能滿足實際殺菌需求;如使用傳統殺菌工藝對乳酪通心粉進行殺菌處理需持續90.0min,使用射頻技術可將時間縮短60min左右,從而提高食物質量。
通過熱風和射頻聯合處理的袋裝切片白面包可延長35d±3d的保存期,使用高阻隔材料進行包裝且經過射頻處理后的火腿,其保質期可延長到28d左右。
干燥。干燥是射頻加熱技術應用于食品領域最早的試驗項目之一。隨著射頻技術的發展,食品射頻干燥技術也隨之不斷發展,并取得了相應的成績。其中餅干類焙烤制品加工中射頻干燥技術應用廣泛,并已經形成商業化的生產模式。
肉制品蒸煮。Tang等研究人員針對射頻加熱在熱制品蒸煮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探究,他們分別使用火雞胸肉和牛腱子肉進行了蒸煮實驗。首先,將肉進行定型包裝;其次,將肉制品放入循環水中,控制循環水溫度80.0℃左右;最后,使用射頻對肉制品進行加熱,使其冷點溫度逐漸升至73.0℃,維持2min左右的循環水、射頻加熱時間。新型加熱方法與傳統加熱方法相比,可節約69.0%-77.0%左右的時間。通過感官評定可知,兩種加熱處理后的肉制品在感官上并無明顯差異。通過質構儀測量結果可知,通過射頻加熱的牛肉韌性降低明顯。通過射頻加熱處理的火雞肉,紅度較低,并且在冷藏過程中,脂肪氧化速率降低明顯。
殺蟲
(1)鮮果殺蟲。由Wang、Hansen等人的射頻鮮果殺蟲研究可知,通過脈沖處理或熱水、射頻聯合處理,均能對蘋果中含有的第五齡蘋果小卷蛾進行有效殺除,但經射頻處理后的蘋果并不能保障其品質不發生變化。
針對射頻殺蟲技術進行優化調整后,先使用熱水對鮮果進行預熱處理,隨后使用熱水、射頻聯合處理,可在清除蘋果內部第三齡墨西哥果蠅以及第五齡蘋果小卷蛾的基礎上,較好地控制蘋果的品質,該方法應用于櫻桃、柿子同樣可保障鮮果的品質。經過射頻處理后的柿子、蘋果,外觀上顏色有所加深、硬度增加,水果含水量有所下降,總體對于鮮果的食用品質影響不大,且可有效延長貯存期。通過射頻殺蟲處理的櫻桃,僅能再5℃溫度條件下,貯藏24h左右,但其品質普遍優于溴化鉀熏蒸殺蟲處理后的櫻桃。
鮮果品質較難保障的原因在于,鮮果與害蟲的介電特性差異性較小。在實際射頻處理過程中,二者常被一起加熱,從而影響鮮果的品質。通過技術優化改良后,可在殺蟲的同時,控制鮮果品質。
(2)核桃殺蟲。核桃常見蟲害包括臍橙蠕蟲、蘋果小卷蛾以及玉米粉蛾三種。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射頻加熱將核桃升至53℃,維持加熱時間3min左右,即可將蘋果小卷蛾全部殺死;升溫至55℃,并維持加熱時間5min左右,即可將第五齡臍橙蠕蟲全部殺死。經過射頻殺蟲處理的核桃,其感官品質、外殼質量以及氣味均無明顯影響。
關鍵詞:RTK技術;地質勘查測量;應用
]1 RTK技術概述
RTK技術是指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定位技術,其定位乃是建立在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基礎之上,精度達到了厘米級。RTK技術模式下的測量具有動態性、實時性的特點,為觀測點提供的是三維坐標。從RTK系統的組成結構來看,RTK系統是由基準站、流動站、無線電通訊系統三大部分組成。而就定位方法而言,RTK技術采用了二次差分算法[1]。從工作原理來看,RTK系統中,基準站以無線電通訊體統為介質,將衛星信息傳送到流動站,而流動站作為一種連接裝置,起到了接收數據的作用,即接收衛星數據和基準站數據。在數據被接收之后,控制器對數據進行差分處理,最后得出坐標數據,即完成了定位。
2 RTK技術在地質勘查測量應用中的特點分析
第一,RTK技術應用于地質勘查測量中,對礦區環境的依賴性不大,換言之,即RTK技術能夠做到只依靠一個已知控制點進行作業,即使礦區周圍的已知控制點處于不可用狀態,它仍然能夠正常運作。第二,RTK技術具有直觀快捷的特點。因為它使用的是控制器進行運算,所以數據資料從接收到計算,都顯得直觀而快捷,工作人員無需再做平差計算。第三,RTK技術具有精度高的特點。與導航型手持機相比,RTK技術測量結果的精度已經達到了厘米級,導航型手持機的精度遠遠比不過RTK技術[2]。第四,RTK技術對無線通訊技術的依賴性比較大,它需要依靠無線通訊技術來完成信息的收集。而當前的無線通訊技術條件下,數據鏈連接的范圍一般只能達到10千米左右,最大也只能達到20-30千米。因此,作業距離非常近。在山區,這種情況更為嚴重。由此可見,RTK技術除了有點之外,還存在著局限性。
3 RTK技術在地質勘查測量應用中的優點與不足
3.1 RTK技術的優點
RTK測量技術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測量技術的新技術類型,近年來,它已經在我國地質勘查測量工作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而之所以將RTK技術應用于地質勘查測量,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幾個明顯的優點。第一,RTK技術的精度高。對RTK技術而言,只要具備了能夠正常工作的基準站、流動站和無線電通訊系統,并滿足其作業半徑要求,就能夠在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上達到厘米級。而RTK技術之所以能夠有這樣高的精度,主要是因為RTK技術不必多次搬動儀器,所以收集到了數據安全可靠,誤差非常小。在地質勘查測量中,高精度意味著地形繪制與實際地質情況基本上能夠達到一致,對礦產資源的尋找與開發有著很大的作用[3]。第二,RTK技術降低了作業要求。傳統測量技術一般都要求兩點之間能夠光學通視,即兩點之間沒有遮擋視線的物體。而RTK技術則只要求兩點之間能夠滿足電磁波通視和對天基本通視,這對山區等地形復雜、障礙物較多的地區而言,無疑非常有利。除此之外,RTK技術還基本上不受季節、氣候、能見度等的影響,所以我國大多數地區都能夠使用這一測量技術。第三,RTK技術的測繪功能強大。RTK系統中,流動站安裝了軟件控制系統,通過控制系統可以實現無人測繪,而這種測繪方式不僅節省了人力,而且還減少了認為誤差,使得測繪的準確性得到保證。第四,RTK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從本質上來看,RTK技術是GPS技術的一項突破,它基于GPS技術而又具有傳統GPS技術所不具備的優點[4]。在實際應用中,RTK技術已經體現出了諸多的優點,并且其巨大的技術潛力也預示著未來RTK技術將獲得更多的突破,實用性將得到加強,整個技術將得到完善。因此,發展前景良好。
3.2 RTK技術的不足
第一,某些情況下,RTK技術的信號強度不夠。RTK技術依靠無線電通訊系統來收集信息數據資料,而無線電通訊系統是依靠電磁波來傳遞信息,這就表明,電磁波在信息的傳遞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電磁波容易受到干擾,進而造成信息傳輸質量不穩定。比如,在“V”型溝谷,在山高林密的地區,電磁波就容易受影響,導致信息傳輸失敗或者信息傳輸不完整。此外,距離對RTK技術的信號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如果工程點分布較分散,測量點之間的距離較大,那么無線數據的傳輸就會受到影響[5]。第二,RTK技術仍然存在多源性誤差。雖然RTK基準站不需要頻繁搬動,減少了誤差積累,但是RTK技術卻有著其他方面的誤差源,比如衛星星歷誤差、衛星鐘誤差、作業中的對中誤差以及多路徑效應等。第三,RTK技術可能漏測地形。漏測地形對地質勘查測量工作而言是一項比較嚴重的錯誤,而RTK技術之所以會漏測地形,是基于以下原因,即地形難以分辨,而只通過幾個測量點來測量無法滿足測量的準確性。
4 RTK技術在地質勘查測量中的應用
第一,RTK技術應用于礦區控制測量。礦區控制測量是首級控制,而現行的RTK測量主要還是基于國家等級控制點,所架設的基準站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國家等級控制點之上,這樣才實現了直接性的測量工作。而這種測量方式一般是適用于國家等級控制點無法滿足使用需要的情況。作者根據相關的工作經驗及調研認為,RTK技術的礦區控制測量中的應用具有極高的精度,符合相關的標準。第二,RTK技術應用于地形測量中。地形對找礦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地形測量工作非常重要。當地形條件較好時,則可以直接使用RTK技術進行測量,采集并分析數據。通過這種方式,使地形測量的工作效率以及測圖精度得到大大的提高。第三,RTK技術應用于工程點的布設中。在某些情況下,工程點布設對精度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當導航型手持GPS不能滿足這種精度要求時,就需要使用RTK技術。在使用RTK技術時,只需要將設計工程點的坐標輸入掌上機,之后再放樣,就可以將點位布設到實地。這項功能是RTK技術所獨有的,因而愈見其應用價值。第四,RTK技術應用于勘探線剖面測量。RTK技術的放樣功能屬于RTK技術的獨有功能,而這一點決定了只有RTK技術能夠測量勘探線剖面。其實際應用為:其一,利用線放樣功能將觀測點固定下來,不隨便移動;其二,保證觀測點的高程精度。
5 結束語
全球定位技術的發展給地質勘查測量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使得地質勘查測量具有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測量方法。而RTK技術因為精度較高等優點而在其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應用。鑒于RTK技術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應當大力支持RTK技術的發展,使RTK技術在地質勘查測量中獲得更多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喬天榮.網絡RTK實時動態測量技術在地質勘查測量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3(1).
[2]羅永賢.RTK技術在地質礦產勘查測量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2012(5).
[3]蘭進京,孫清娟.RTK技術在地質勘查測量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3(4).
[4]郭江平.RTK技術在地質勘查測量中的應用思路研究[J].科技資訊,2014(16).
Abstract: The anti-interference design of embedded system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Basing on the working practice, the author concludes a combination of flex and rigid combination comprehensive anti-interference techniques for embedded system.
關鍵詞:嵌入式系統;抗干擾技術;軟硬結合
Key words: embedded system; anti-interference techniques; rigid-flex combination
中圖分類號:TN9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7-0234-02
0引言
當前嵌入式系統發展如日中天,關于嵌入式系統設計的資料也是滿天飛,但是關于嵌入系統的抗干擾技術卻鮮見全面的論述,筆者從實際應用中總結出一套針對嵌入式系統軟硬結合的綜合抗干擾技術,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嵌入式系統的抗干擾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綜合考慮,軟硬結合,因地制宜,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總的來說,嵌入式系統的抗干擾設計應采用以硬件為主,軟件為輔,軟硬結合的方法。因為軟件的抗干擾是被動的,只有在程序異常出現后,或復位或執行其它相關操作;而硬件抗干擾卻是主動的隔離外部干擾,保證系統的穩定運行。當然,一些軟件的抗干擾技術也會對軟件本身的BUG具有很好的糾正作用,那就另做它論了。
1硬件干擾分析與對策
在分析硬件干擾的時候,我們要分清三個主體:干擾源,干擾途徑與擾設備。如圖1所示,搞清楚了這三個主體,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無往而不勝。
就干擾源而言,分系統內部干擾源與外部干擾源,在系統內部應區分哪些是高頻信號,哪些是低頻信號,哪些是大電流電路,哪些是小電流電路,以便在電路設計時有針對性的進行處理。而對干擾途徑,無非是傳導、近場感應與遠場輻射。對傳導干擾就在傳輸線路中對干擾信號進行阻擋或濾除,而對付感應與輻射干擾的重要手段就是屏蔽。另外,熱干擾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種,設計時要注意發熱器件對注意器件的影響,并注意隔離。
對于傳導干擾,通常的采用的技術有濾波技術、吸收技術、隔離技術等。濾波技術的主要實現方式是結構各異、特性不同的濾波器,包括電容濾波器,電感濾波器,電感電容濾波器,電阻電容濾波器等。在使用濾波器時,要對有用和無用的信號進行透徹的分析,至少要明確有用的信號的頻率特征,以便有的放矢,合理的選擇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控制濾波器的斜率、紋波與漂移,同時還要考慮濾波器的阻抗匹配問題與插入損耗。另一種抑制傳導干擾的器件是鐵氧體磁珠,又稱屏蔽珠(Shield bead)、抗干擾珠(Anti-interference bead),或者電磁/射頻干擾抑制器(EMI/RFI suppressor)。與大多數濾波器將干擾信號反射回源端或轉換成電場、磁場可能形成二次干擾不同,鐵氧體磁珠在高頻段呈現為阻性,可將干擾信號轉化熱量,具有較好的高頻抗干擾作用。由于它容易使用,抑制效果好,價格便宜和占用空間小等諸多優點,當前應用十分廣泛。隔離技術也通常用來抑制傳導干擾,其實質是徹底切斷干擾的傳輸通道,以達到抗干擾的目的。常用的隔離方法有光電隔離、繼電器隔離與變壓器隔離等,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信號選擇不同的隔離方法。
對于感應與輻射干擾,主要靠屏蔽技術。屏蔽技術能有效地抑制通過自由空間傳播的電磁干擾,通過屏蔽技術,可以限制系統內部對外部元件和裝置的干擾,同時也防止來自系統外部的干擾進入系統。按其原理,屏蔽可分為電場屏蔽、磁場屏蔽和電磁場屏蔽。為了抑制由電場感應引起的干擾,應采取以下措施:
增大擾電路與干擾源間的距離,以減小兩者之間的分布電容;盡量使擾線路貼近地平面,以增大其對地電容;在擾電路與干擾源間之間插入金屬薄板,實施屏蔽。
對磁場進行屏蔽則主要采取高磁導率材料屏蔽體、反向電流及渦流實現。提高磁場屏蔽效果,屏蔽體的材料和開關是關鍵。對于電磁波來說,電場分量與磁場分量總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在屏蔽電磁波時,必須同時對電場和磁場進行屏蔽。電磁波屏蔽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屏蔽體。屏蔽體之所以能阻止電磁波的傳播,是因為電磁波在穿越屏蔽體時發生了能量的反射衰減和吸收衰減。實際屏蔽體的屏蔽效能是由構成屏蔽體的材料和屏蔽體的結構決定的,這些因素包括:屏蔽材料的導電性越高越好;屏蔽材料的導磁性越高越好;屏蔽材料的厚度越厚越好;屏蔽體上導電不連續點越少越好。
2軟件抗干擾技術
盡管采取了硬件抗干擾措施,但由于干擾信號產生的原因很復雜,且具有很大的隨機性,所以很難保證系統完全不受干擾。因此,通常在采取了硬件抗干擾措施的基礎上,同時采取軟件抗干擾措施加以補充,做硬件措施的輔助手段。軟件抗干擾方法靈活方便,易于實施,在嵌入式系統抗干擾設計中應用非常普遍。
軟件抗干擾技術是當系統受干擾后,使系統恢復正常運行或輸入信號受干擾后去偽求真的一種輔助方法,其主要研究內容,其一是采取軟件的方法抵制疊加在輸入信號上的噪聲的影響,如數字濾波技術;其二是由于干擾而使運行程序發生混亂,導致程序亂飛或陷入死循環時,采取使程序納入正軌的措施,如軟件冗余、軟件陷阱及看門狗技術。常用的軟件抗干擾措施為:
數字濾波;輸入口信號重復檢測;輸出端口數據連續刷新及回采;軟件攔截技術(指令冗余、軟件陷阱);看門狗技術等。
關于上述幾種軟件抗干擾措施的具體實施方法有很多資料可以參考,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資料,受篇幅限制,此處不再深入講解。
下面筆者想詳細地談談故障自動恢復處理程序。嵌入式系統的微處理器因干擾而失控導致程序亂飛、死循環、甚至使某些中斷關閉。我們采用指令冗余、軟件陷阱和看門狗技術,使系統盡快擺脫失控狀態而轉到初始入口0000H。一般說來,因干擾故障轉入0000H后,控制過程并不要求從頭開始,而要求轉入相應的控制模塊。程序亂飛期間,有可能破壞內部RAM和外部RAM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因此必須經檢查之后方可使用。程序轉入0000H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上電復位,一種是故障復位(如看門狗復位),這兩種入口方式要加以區分。所有這些,都是故障自動恢復處理程序要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無源定位發展運用
無源定位是相對于有源定位而言的,是指發射電磁波進行主動的搜索,這也是傳統雷達工作的主要原理。而到了無源定位之后探測定位系統已經不需要再發射電磁波了只需要單純地接收電磁波信號,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即可,作用距離遠、具有隱蔽性好,就可以獲得目標的位置和運動狀態等信息。無源探測定位系統完全是處于被動的工作方式,無源定位系統中按照系統所接收電磁波的輻射源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導航中常用的識別、探測、定位和跟蹤運動目標,另一類中通過接收被探測目標輻射源的電磁信號對其定位和跟蹤,其廣泛運用在如測控、航天、航空、航海等各個領域,并發揮著突出的作用。
無源定位系統可以分為兩類,單站無源定位和多站無源定位。多站無源定位顧名思義要比單站無源定位存在著很多的觀測平臺,以雙站、三站和四站為多,而且這些單位之間都是存在著聯系的,一般會采用時差定位、方位信息關聯等技術。單站無源定位即只利用單個觀測平臺對目標進行無源定位。從原理上看,單站采用的是幾何學原理定位和運動學原理測距,能夠在非線性濾波技術的輔助下對目標進行精度定位跟蹤。多站無源定位往往是通過多個觀測平臺同步觀測,從幾何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就是利用多條定位曲(直)線的匯聚來實現目標定位,首先需要將所有的信息集合起來,在進行分析。單站無源定位相對于多站而言,隱蔽性強、資源少具有機動性,但是獲取的信息量相對較少。
目前無源定位技術中有很多的方法,如到達時間(TOA)定位、測向(DOA)定位、方位-到達時間(DOA-TOA)聯合定位、測多普勒頻移變化率定位等。
測向定位技術是無源定位系統中較為成熟的和使用得較多的方法,這種技術工作的基本原理是三角測量法,僅利用方向測量信息來確定未知目標的位置。不同位置的觀測平臺,對固定目標定位時運用交叉定位,但是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情況,在很多時候,“交叉”無法實現,因為目標也是在運動,這個時候就需要利用已知位置的地面輻射源,或對陸地或海面航行載體進行導航定位,這種技術數據量小,只需要測向和觀測平臺自身位置數據,但是實際應用中容易出現陷入局部極小點的情形,但是其實用性也是經過了檢驗的。
到達時間定位技術也被稱為雙曲線定位法、反羅蘭法和測時差定位法,其主要的原理是測量目標輻射信號到達兩個探測平臺的時間差來完成定位工作。而且為了分析輻射信號的到達時間,需要建立4個接收站,要做到這些,必須對輻射信號的時間特征進行精確的抽取和計算,從而獲取目標的速度信息和距離信息,進而獲取目標的空間位置信息。
觀測平臺和目標之間往往會存在著相對運動,這樣就導致目標輻射源實際信號的頻率與觀測平臺接收到的信號頻率與之間會產生偏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多普勒頻移技術就出出現了,其實它也是一個觀測平臺位置、目標輻射源位置和觀測平臺運動狀態的函數,此偏差的大小與目標和觀測平臺之間的相對速度成正比。對于位置固定、發射頻率固定的目標,若其輻射頻率(載頻)已知,只要觀測點不是總在徑向上,對勻速運動的觀測平臺,通過三次以上的測量可以實現定位。對于運動目標,在跟蹤過程中為保證其可觀測性,必須使觀測平臺作機動運動,和傳統測向定位一樣,而且誤差和估計精度依賴于觀測平臺的機動特性。
目標輻射源可以分為脈沖和連續波兩種,對于連續波目標信號存在的不間斷性問題是不適合使用到達時間定位技術,一般會選擇使用多普勒頻移定位和測向定位。一般的脈沖目標,可以使用沖信號的波達角和脈沖到達時間的測量數據來進行分析定位。但是一些情況下,一些情況下目標發射的脈沖串具有恒定脈沖重復周期,這樣就使得觀測平臺器和發射脈沖信號時之間的距離改變了,脈沖傳播時間會相應變化,通過觀測平臺測得的TOA,依據DOA和TOA信息中就可以提取目標的運動狀態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就可進行定位。
總之,目前的很多技術如到達時間定位、單站測向定位、多普勒頻移定位的研究已基本成熟,但是并不能保證絕對的有效,更多時候還是依賴于實際測量設備測量能力的提高。比較經典的方法蘇日安顯得比較落伍,但是在新的算法涌現出來的情況下,其在實用性和精度上不斷改進,仍存在許多方面有待探索。
【關鍵詞】鍋爐檢驗;檢測技術;應用分析
目前在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鍋爐系統的使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鍋爐運行的過程中,由于其工作條件十分的惡劣,經常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工作,因此這就使得鍋爐系統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這就不僅對鍋爐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有著嚴重的影響,還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此,我們就要將相關的檢測技術應用到鍋爐檢驗工作當中,進而使得鍋爐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很好的保障。
一、鍋爐檢驗概述
所謂的鍋爐檢驗也就是指人們在鍋爐運行前,對整個鍋爐系統的工藝、條件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檢測,以確保鍋爐系統的正常運行。目前人們在對鍋爐進行檢驗的過程中,都會按照我國相關規范要求,來對其進行相應的檢測處理,其中在鍋爐檢驗工作中,人們可以根據其情況的不同,將檢驗工作劃分成定期常規檢驗和特殊檢驗這兩種。其中定期檢驗也就是根據我國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相關要求,將鍋爐進行一年一次的檢驗。而特殊鍋爐檢驗這是在鍋爐系統中部分構件出現質量問題的時候,來對其進行相應的維修處理,從而保障鍋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我們在鍋爐檢驗過程中,人們主要是從內部、外部以及水壓試驗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來檢驗的。其中外部檢驗工作也就是對鍋爐的外部狀況進行相應的觀察,看起是否存在著漏氣現象、漏水現象進行相應的觀察。而內部檢驗就是指人們在鍋爐停爐狀態下,對鍋爐部件的質量和使用情況進行檢驗,盡可能的排除鍋爐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二、檢測技術的應用
在當前鍋爐檢驗的過程中,檢測技術的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保障鍋爐檢驗質量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在對其相關的檢測技術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完善,這就使得鍋爐檢驗工作的應用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其中常見的檢測技術主要有著以下幾種。
1.無損檢驗技術的應用
1.1 低頻率電磁波檢測技術
低頻電磁檢測技術的應用,主要是以電磁波為媒介,來對鍋爐系統的管壁進行檢測,從而根據其相關的電磁信號,來對鍋爐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檢測。目前,我們在鍋爐檢測的過程中,低頻電磁波檢測技術已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應用,這樣不僅可以對鍋爐的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還增強了鍋爐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從而使得人們技術檢驗的過程中,其應用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不過,雖然這種低頻電磁波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其檢查技術的準確性和超聲波檢查技術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其檢查速度比較快,可以對整個鍋爐系統的進行快速整體的檢查,進而使得鍋爐檢測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1.2 超聲導波檢測技術
鍋爐管道由于長度大,分布較為復雜,較難在定期檢測中實現百分之百檢測,尤其對于四大管道等基材的檢測,目前也只能對關鍵焊縫進行抽查檢驗。同時,鍋爐的布管較為復雜,不少位置的管子用常規檢測儀器無法觸及,比如穿墻管。超聲波則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導波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波,在板狀介質中傳 播時,聲場可以遍及整個厚度方向,可以在長距離內以極小的衰減幅度傳播,不需要檢測掃描整個板狀介質表面。
1.3 相控陣檢測技術
相控陣檢測也是超聲波檢測的一種,它的探頭由一系列晶片構成,每個晶片都可以獨立調節激發時間,控制聲束軸線和定位焦點。相控陣波束可以對某一位置的復雜幾何形狀進行檢測,或用一個相控陣攝像頭代替多個普通探頭。在過去,相控陣系統的成本較高,在工業無損檢測方面應用不多。近年來,由于相關技 術的不斷成熟,超聲相控陣檢測技術逐步推廣,在多集渦輪風機渦輪圓盤檢測、機車軸彎曲度檢測和核電站反應堆檢測等領域應用廣泛。當然,在鍋爐檢測中,相控 陣技術尚未普及,但對于一些關鍵部位卻很有幫助,
2.熱成像技術在鍋爐檢測中的應用
該技術的理論基石是斯特凡-波爾茲曼定律,也即物體發射的能量正比于其溫度的四次方,在已知物體固有發射率時,通過紅外探測器或傳感器探尋物 體輻射能量,就可推算出物體表面溫度。紅外熱成像儀,由紅外探測器、光機掃描系統和光學成像物鏡組成。熱成像儀接收被測目標的輻射能量分布云圖,傳送到紅外探測器光敏元件上。光學系統和紅外探測器間有一個光機掃描機構,它負責掃描被測物體的紅外熱像,并匯集于單元或分光探測器上,而后探測器將紅外輻射能量轉換為電信號,經過電子元件的放大、濾波等處理過程,變為標準視頻信號,借助監測器顯示出紅外熱成像圖。
3.遠場渦流檢測技術
鍋爐水冷壁管由于種種原因會造成腐蝕穿孔,容易產生爆裂泄漏等事故。遠場渦流檢測技術在水冷壁檢測中具有重要地位。
遠場渦流(REFC)檢測技術是一種能穿透金屬管壁的低頻渦流監測技術。遠場渦流檢測基于渦流檢測,遵循電磁場擴散方程。探頭是內通過式,由電磁激勵線圈和檢測線圈構成。遠場渦流檢測現象取決于管中的兩個效應。首先是管子內部對激勵線圈直接耦合磁通具有屏蔽效應;再者,管子中存在能量的2次穿過管壁的間接耦合路徑。遠場渦流源于機理線圈附近區域管壁中感應周向渦流,它能迅速擴散到管外壁,同時造成幅值衰減相位滯后,到達管外壁的電磁信號向外部擴散,但外部場強的衰減、速度相對管內直接耦合區要慢很多。
【關鍵詞】:巖土勘察;技術應用;應用發展
1、巖土勘察工程主要技術應用
1.1高密度電阻率技術應用
高密度電阻率技術的實際應用范圍較廣,這種技術的原理是巖土介質存在一定差異。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勘察人員需要在對應的地點施加一定的電場,進而以此為基礎探測地下傳導電流的分布狀況以及變化規律,通過對電流的進一步分析,得出勘察地點巖土的性質。高密度電阻率技術可以采用供電電極向地下輸送直流電流,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對地下電流分布情況產生影響,還可以探測地面電場的變化情況,可以測算出地表電阻率,整個過程達到了數據收集的自動化和規范化,具有高效、科學、準確的優點。
1.2多瞬面波技術
在物理學中,不同的介質可以傳播出不同速度的面波,而通過震動則能夠一直的產生面波,在通過對面波的波動進行收集和處理,判斷震動的幅度等內容。多瞬面波技術正是基于此原理,在進行巖土工程勘察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瞬態的沖擊力作為震動的的源頭,傳遞出面波,再通過傳感器來對面波的分布狀態進行分析,將分析的數據繪制成曲線圖,通過不同曲線圖的不同變化規律來勘察地質條件和巖土性質。多瞬面波技術的主要優勢為:第一,多瞬面波技術是提用過物理學的特征來對面波所代表的巖土性質來進行勘測,所以勘測的結果相對來說較為精確。第二,一般情況情況下,多瞬面波技術的勘測方法可以分為瞬態法和穩態法,這兩種方法可以結合不同巖土和地質的不同情況來進行勘察,所以其適用性較強。
1.3動態技術
巖土勘察是病害防治的新技術,利用GPS設定勘察平臺可實時收錄相關地質信息,為病害防控與處理做好指導。將GIS用于公路監測系統,可為公路路面養護提出可行的指導方案。現代GIS科技改變了傳統信息傳遞模式,為用戶提供更大范圍服務,病害檢測是當代GIS領域比較普遍的技術。例如,檢測軟件采用專業的數據庫,并支持使用變化曲線、三維模型對檢測點位移情況進行全面展示;檢測系統可以全天候運行,在惡劣環境及氣候條件下仍能正常進行檢測數據采集。
1.4淺層地震反射波法
淺層地震勘探通過人工激發地震波在巖、土介質中的進行傳播,根據地震波的振幅、波形、頻率及其變化規律進而推測淺層地下構造、物質組成以及物理力學參數等信息。實際操作中根據地震波傳播特點可以細化為折射波法、反射波法、透射波法。其中反射波應用較為普遍,這種方法利用反射波在不同介質分界面上按一定規律產生反射這一原理完成探測,這與人在山谷里的呼喊及其回聲的原理近似,通過記錄聲波反射來回的時間就可以準確推算出由障礙物至呼喊者之間的距離。
1.5橫波反射技術
橫波反射技術和多瞬面波技術的原理較為相似,都是利用了物理學的基礎和面波的特征來進行操作的,上文中提到,面波在不同的介質中會產生不同的傳播速度,因此,如果介質存在明顯的差異,那么則會產生反射波。所以,在巖土工程勘察的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在地表安裝專業的面波檢測器來對反射的橫波信號進行收集和整理,在通過反射波的長短和速度來進行必要的計算,與上文提到的多瞬面波技術相比,橫波反射技術的可操作性更強,反射波更加明顯,所以分辨性更高,同時,橫波的傳播速度與其他波形相比有著更快的速度,因此,通過橫波反射技術可以更加快速的會進行檢測。
1.6探地雷達
探地雷達通過利用寬帶電磁波以脈沖形式從而有效確認探測對象地下介質的分布規律,這種方法的基礎理論來自高頻電磁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向對應的地下介質發射一定強度的高頻電磁脈沖波,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地下介質電性參數以及地質形態的差異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反射或者散射,在這個過程中電磁波的傳播路徑、電磁場強度以及電磁波波形等要素都會發生改變,因此可以通過分析具體的波形資料來判斷地下空間位置及其物質構造。
2、巖土勘察在巖土工程技術中的發展趨勢
2.1巖土工程勘察將向數字化方向發展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我國各行各業在發展的速度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巖土工程的勘查工作也不例外,使用現代化的設備讓數字化技術得到良好的運用,這樣巖土勘探工作的開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這也致使現在的巖土工程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正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大量的新型技術的作用被凸顯出來,紅外線技術的應用使得勘探工作的精準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這些先進設備使得勘探的結果更加準確,同時也減輕了勘探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的工作負擔,不但提升了勘探工作開展上的效率,為了讓巖土勘探工作可以跟著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巖土工程上的管理人員必須加大對工具與技術上的投入力度,讓這些使用工具進行及時的更新換代,適應巖土工程工作上的要求。
2.2提高r土勘察人員的專業素質
巖土勘察工作要求勘察人員擁有專業的職業素質。換句話說,勘察人員的素質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勘察質量的高低。提高巖土勘察人員專業水平的極其重要。勘察人員在進入實地勘察前都要有一個比較長實習時間,同時還應加快完善勘察工作相關法規章程,為巖土勘察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指導。只有做好這兩方面工作,勘察人員才能盡量避免勘察工作中的缺點。
結束語
作為巖土工程過程中的重要的環節,巖土勘察技術應該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作用,應被視作巖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由于我國的巖土勘察技術正處在關鍵時期,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全新的發展機遇。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數字化、高精尖技術化在巖土勘察中得到廣泛應用。有關部門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著力促進巖土工程勘察的發展,為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下管線;探測;定位;埋深;電磁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city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management work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essing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measurement, detection projects has increased, the position of the pipeline positioning and buried depth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based data for the measurement of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of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method, an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metal pipe detecting underground electromagnetic method basic theory, three observation system of the positioning and buried deep detecting error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Keywords: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Positioning; Buried deep; Electromagnetic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地下管線是現代城市高效率、高質量運轉的基本保障組成部分。為了給城建管理部門提供準確的地下管線分布資料,建立城市管線管理綜合數據庫,在實際工程技術應用中大量采用不同的地下管線探測技術。目前,各類地下管線水平位置定位、埋深定位的各類探測技術得到了廣泛開展,且方法日趨成熟。
一、管線探測背景
地下管線按照材質不同分為非金屬和金屬兩種。當被探測的地下管線與周圍介質存在著明顯的物理性差異,管體對土壤占比具有一定規模,能夠產生足夠的可從干擾背景中分辨出異常時,采用相應的物探方法,即可探知管線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由于非金屬管線導電性差,常規的地下管線探測儀不能進行正常探測,須采用預埋檢測帶法、探地雷達及面波法、示蹤電磁法等方法進行探測。
城市地下空間管線具有埋設方式多樣的特點,管線的種類有十幾種,埋設的年限不同,而且管線所處的地下介質的多樣性和不均勻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管線造成掩埋和破壞,均導致城市的地下管線探測和基礎數據的獲取較為困難。所以,人們往往采用特定的方法以及專用的設備儀器來進行測量,以獲得能滿足地下管線管理需求的足夠精確的數據信息。當前,管線探測領域所使用的儀器主要為金屬管線探測儀、地質雷達等設備。
二、常用地下管線定位探測技術方法
進行管線探查前,應在探查區域進行方法試驗,以了解該儀器設備和方法技術的有效性、精度和有關參數。不同地球物理條件的地區、不同類型的地下管線、應分別進行方法試驗。目前,常用的探測方法有以下幾種:
(1)直接測量法:其工作原理是發射機一段連接到待測的金屬管線上,另一端接地,利用直接加到地下金屬管線的信號,如消防栓、管道閥門、水龍頭、通信交接箱、電力變電箱等部分,在其周圍將產生交變電磁場。此方法信號強,定位準確,深度測試精度高,且不易受周圍相鄰管線的干擾。但實際情況往往無金屬點,無法進行直接測量。
(2)感應測量法:地下金屬管線在一次場的作用下,便會產生感應電流,管線中的電流產生二次磁場。在地面上探測二次電磁異常,便可確定地下管線的空間分布和深度。本法因受場地條件及方法本身特點限制,無法長距離使用,實際工作中較少采用,通常都會采用磁偶極感應法。
(3)夾鉗法測量:夾鉗法是利用夾鉗內的環形磁芯,把管線夾在中間,信號發生器輸出的交流信號電流通過磁芯的初級繞組在磁環上形成環繞管線的磁場,這個由交流信號產生的變化的磁場在管線方向上產生感生電動勢,根據管線的導電性及綜合阻抗,產生相應的感生電流,利用管線探測儀配備的耦合環來夾住被探測的管線,然后通過耦合環把電磁信號加載到管線上,以達到對管線進行測量的目的。這種方法定位定深精度高,信號強,適用于不宜使用直接法探測且管線直徑小的金屬管線或電纜,如電力、燃氣入戶管線、電信類電纜等,但要求管線必須有出露點,而且夾鉗的大小要大于被探測管線的直徑。
(4)電磁波測量法:工作原理就是通過特定儀器想地下發送脈沖形式的高頻、甚高頻電磁波。 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當遇到存在典型差異的地下管線時,電磁波變發生發射,返回到地面時由接收天線所接收。在對接收天線收到的雷達波進行處理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波形、強度、雙程時間等參數便可推斷地下目標的空間位置、結構、電性和幾何形狀,從而達到探測的目的。它可以探測地下的金屬和非金屬管線。通常探地雷達由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組成,裝載在一輛小推車上,便于移動和位置確認。 是一種非破壞性的探測技術,并具有較高的探測精度。尤其對非金屬管線方面應用提供了一種較好的解決手段。
(5)示蹤電磁法:是將發射電磁信號的示蹤探頭或導線送入非金屬管道內,用接收機接收探頭或導線發出的電磁信號,從而確定地下管道的位置。其局限性是必須能可視出入口的非金屬管道,并要進入管道內部。如埋深過深,信號衰竭也很嚴重,精度受影響。
三、電磁法進行地下管線定位和埋深測定的基本原理
在城市建設中, 除少量地使用非金屬管道外,絕大多數采用的各種金屬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導電性,這為應用電磁法探測地下管線提供了物理基礎。通常在管線上發送某種頻率的交變電流, 然后在地面上觀測由該電流產生的交變磁場分布特征, 即可達到探測地下管線的目的。
(一)、三種觀測系統定位及埋深探測誤差分析
用不同的線圈組合方式,可以組成3種觀測系統。
(1)啞點法觀測系統
地面磁場分量為零的點稱做啞點。用單個水平線圈接收磁場的垂直分量,利用BZ=0的點,可確定管線的平面位置,量出B45=0點的位置到BZ=0點間的距離,便是管線的埋藏深度,這就是所謂的啞點法。由于整個測量過程中只要求能判斷出最小值的存在,而不需要求出這個值的絕對大小,所以儀器性能穩定與否,并不影響定位定深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