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26: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孔融讓梨的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國人善于塑造典型人物,為此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充當編輯?!?a href="http://www.fhxhlc.com/haowen/116105.html" target="_blank">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多數人知道的版本是這樣的:有一天,孔融一家老小集中吃梨,孔融被授予優先“選秀權”。他出人意料不挑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他爸爸看見了,暗自高興,兒子才四歲就這樣懂事。他問孔融:“這么多的梨,你為什么不選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答曰:“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p>
故事講到這里,孔融的道德品質就被凸顯出來了,我們的教育家一剪刀下去,“咔嚓”了后面他們認為畫蛇添足的部分??兹谄鋵嵱形鍌€哥哥,一個弟弟。所以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答曰:“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彼赣H聽了,哈哈大笑:“真是一個好孩子?!?/p>
如果這樣一個尾巴被廣而告之,孔融的形象無疑會大打折扣,按邏輯上講這樣前后矛盾的回答無異于狡辯;從效果來看,孔融這樣回答父親,突出了自己,豈非陷五個哥哥于不義?
孔融讓梨最受爭議之處是它不符合四歲兒童的天性,孩子如果接受這樣的道德教育,將來固然會成為人才,但多半會成為曹操式的人才――奸雄,這顯然不是故事傳播者的本意。
針對傳統的《孔融讓梨》,有高人虛擬了一個美國式的哲理故事。說一個美國孩子,因為接受了類似“孔融讓梨”的道德教育,結果長大后成為了大騙子,最后進了監獄。而另一個家庭,開明的父母讓孩子們通過各種競賽,優勝者吃大梨,最后孩子們個個成為了社會精英。
這樣一個故事聽起來很符合現代人的思想理念,被廣為轉載,可是同樣經不起推敲。孩子之間如果相差幾歲,彼此智力、體力發展水平差距甚大。通過競賽,小弟弟怎么可能有機會贏大哥哥?這樣的競賽等于宣布大哥哥每次吃大梨,久而久之,小弟弟就會徹底失去信心。
《孔融讓梨》難就難在大人們非要使“梨”有很明顯的大小區別,非要提醒孩子們注意這種區別,然后做出選擇?,F實生活中,我們不會把大小差別很大的梨子一起買進來,而天真的孩子們也未必會刻意去比較梨子的大小,然后再拿來吃。孩子是天真的,復雜的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我們過早地把成人世界的斗爭引入了孩子之中。
孔融讓梨中,最值得批評的是刻意考驗孩子們的孔父,為什么不能給孩子們天真的權利呢?
【原載2008年4月10日《常德
晚報》】
從古至今,沒人不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宇宙之大又從何下手?沒人知道,我只知道——知道的越多,財富越多,只有多,才不會被人瞧不起!
我想,大家都知道“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吧,孔融知道讓梨是因為他知道要尊老愛幼,許多人知道了這個故事以后,紛紛效仿“孔融讓梨”,可是,這只是行為上的表現,并不是出自內心的。
給大家講一個由于效仿孔融讓梨造成悲慘后果的故事吧!
一戶人家生了個孩子,取名叫融融,因為他們十分喜歡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能顧及別人的人,從此,他們天天給孩子講這個故事,每次母親買回來水果什么的都讓融融先挑,融融一旦挑大的給自己,媽媽總會把它從融融手上拿回去,假裝是融融準備給自己的,畢竟母親是心疼孩子的,為了讓融融每次都吃到大的,媽媽總會找理由把大的再給融融,最后還夸融融是個好孩子,日子長了,融融每次挑大水果給媽媽這種動作就固定不變了,融融習慣了這種生活,因為他覺得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動作,反正大水果最終還是到他手中。然而就在這一天,融融的行為讓他們徹底的覺悟了…
這天,融融父親的上司來到融融家,媽媽讓融融去拿蘋果招待貴客,融融挑了個大大的蘋果遞到了他的手中,上司見了夸融融是個好孩子,融融的母親也為此感到歡喜,然而,悲劇就在這時候發生了,雖然那個上司最不喜歡吃蘋果了,但是盛情難卻,他剛剛咬一口,麻煩就來了,只見融融用手指指著他大罵:“你這個不要臉的東西,大蘋果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吃呢,你太卑鄙,太無恥,太下賤了!”上司聽了,臉紅成了一片,吞也不是,吐也不是,他干脆直接出了家門,往家跑…..
融融知道了孔融讓梨,可是并不知道孔融為什么要讓梨,他只是知道大水果最終會回到自己手里的,那個最大的是屬于自己的,悲劇的釀成的原因是融融沒有親自的去體驗顧及別人的快樂,他只是知道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小動作!
知道又怎么樣,你會去做嗎?經常的小事:你知道作業是什么,可是你懶的去做!
你知道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可是為了一點零零碎碎的小事卻拋棄了諾言,你知道粒粒皆辛苦可是為了少吃一點,寧愿倒了也不愿意可憐辛勤勞動的成果,你知道你自己終究也有死的一天,可是,卻覺得這太遙遠了,不愿去做該做的事!你知道…..你還知道什么?我知道我們所知道沒什么人會用一生的經歷去證明所知道的對與錯!
你呢?你敢許下諾言嗎?你敢說你現在知道的會去用你的行動來證明你所知道的沒白知道嗎?我希望是這樣……
如果你感像我保證,那我衷心的祝愿你實現你的保證,別忘了,你像我保證過了!誠信是你的本錢哦!
此文贈與知識淵博者,望荷友們把所知道的用行動來證明沒有白知道!
1、懸梁刺股。東漢時候的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為了不影響自己看書,他就找了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2、孔融讓梨。有一次,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兹谧尷娴墓适?,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3、鑿壁偷光。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于是匡衡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晚上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來源:文章屋網 )
什么叫作“懂事”?我活了快四十一年了還沒弄懂。要我說,起碼得有一本《懂事手冊》,詳盡列舉各種行為,明確告訴我什么是懂事,什么是不懂事。意會從來不是一件好事,定義模糊本身就是使詐,為了所謂的“靈活性”,因為定義懂事的權力在評價者的手里。這樣的話,懂事與否全看需要而定,彈性的棍子才能打死人。
我最早接觸“懂事”的概念還是個孩子,老師給我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得把梨讓給其他兄弟姐妹。我聽完之后唯一的收獲是覺得梨子一定好吃極了,必須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水果,否則不至于吃個梨都得讓來讓去那么麻煩,就像大人在餐館飯桌上彼此謙讓雞頭,弄得滿桌子汁水四濺一樣。
在吃了第N個梨子并且失望之后,我不禁開始陰暗地想:孔融之所以要讓來讓去,估計是知道梨子并不好吃。他挑選最小的一個,那么受的苦也就最少。你知道,陰暗的想法一旦升起,就會完全停不下來。從聽到《孔融讓梨》的故事的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我都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不給一個小孩子一筐梨,愛怎么吃怎么吃,有什么好分的呢?
由此,我得出了一個猜想:所謂“懂事”,意思是用它作為迫使人接受不公平結果的借口。盡管在許多時候,這個詞字面上的意思的確有設身處地、不逾規矩、安守本分的意思。但真正用起來的時候,大多數情況就是讓人去做自我犧牲,放棄欲望,忍受不公平。
只有一個出國進修機會,因為你還年輕,所以要求你讓出名額給老同志,讓了就是你懂事;晚上要宴請領導,因為你很漂亮,所以要求你過去陪酒,陪了就是你懂事;無憑無故封了你的店,停了你的業,你還要請客送禮點頭哈腰,這么做了才是你懂事。打落了牙齒和血吞,這大概就是成年之后“懂事”的真正含義吧?
那么,我們怎么忍心贊許一個小孩子懂事呢?“來,雪糕分叔叔吃一口”,從眼淚汪汪的小朋友手里搶過雪糕,換來摸摸頭稱贊一句“乖,真懂事”,據說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分享的快樂?那難怪成年人聽到分享兩個字,感覺和聽到打劫沒什么區別。一個懂事的小孩子是不快樂的,只有一個在欲望完全不能伸張的世界里,才會有懂事的孩子??兹谧尷娴谋举|是梨子不夠多,注定有人要拿最小最爛的一個梨子,所以,需要給這種犧牲一個好聽的名字罷了。
別的地方我不清楚,但是在中國的社會里,說誰懂事跟說誰是好人一樣,潛在的含義是:你是最弱的那一環,可以被最先犧牲掉。
所以,我們經??吹綐O為怪異的一幕――在一個普遍推崇和褒揚懂事的社會里,所有人行事的時候就像擠公交一樣爭先恐后,連拉帶拽,連打帶踹,絲毫看不見任何“懂事”的跡象。也總是能看到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無理蠻橫的需求總是能夠得到滿足,而那些從小被教育要懂事并且對此深信不疑的人,卻只能站在一邊眼巴巴看著他們大口吃糖。
(摘自“槽邊往事”微信公眾號 圖/黃文紅)
禮儀,作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并積淀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是適應時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而在當今這個社會,講文明講禮儀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大問題。
學生的出口成“臟”,問路者的“冰冰”有禮,道路的垃圾遍地,公交車上的爭奪擁擠等等的一切都在述說著我們所丟失的寶貴。古人說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古代的一個小故事:孔融讓梨,就告訴我們禮儀的重要性。
孔融,魯國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兹谒臍q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而另一個故事:程門立雪,則告訴我們尊敬師長的重要性。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麄儍晌贿€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文明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哪怕是一個手勢、一句話語。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為。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像這種講文明、有禮貌的小故事,可謂是數不勝數的!
一個小小的文明舉動,可以給我們帶來多少笑容和快樂啊!如果人人都講文明,我們的社會該會多么和諧、快樂呀!
那位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中間那個,又紅又大,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時,弟弟就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后瞪了他一眼,責備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谑?,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臉上親了一下,并把那個大蘋果獎勵給了我。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從此也學會了說謊?!?/p>
那位白宮人士是這樣寫的:
“小時侯,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個人每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干得最好,誰就有權利得到它!’于是我們三個人開始比賽剪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這樣教育我們,也一直這樣做。在我們家里,你想要什么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相應的努力和代價!”
由此我想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叭谒臍q,能讓梨?!眱簳r孔融的謙讓和禮貌,一直作為人性的美善在中華大地代代傳揚。但是,道德教育的成功與否,并不是觀其一時,而是一生??兹谀挲g稍大后,拋妻棄子,眾叛親離,及至后來恃才放曠,得罪了曹操,終以“不忠不孝”之名為曹操所殺。
無論是國外那個獄囚,還是我們熟知的孔融,從道德教育的角度講都可說是失敗的范例。
去年網絡報道,一位小學生在面對閱讀題“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時,誠實地回答“我不會讓梨”,結果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該學生表示,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才這樣寫答案,并堅信沒有答錯。
讓不讓梨,對兒童來說實在是一個“兩難”問題。作為4歲的孩子,為自己挑個個兒大的梨,才符合天性。兩則中外道德教育故事讓我們思考:兒童道德教育的起點究竟在哪里?
我以為,兒童道德教育的起點在于順乎天性,合理引導。
盧梭是“順乎天性”道德教育觀的代表。盧梭被譽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倡導的自然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領域中一次影響深遠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盧梭認為,人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兒童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順序,符合兒童的天性。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不同的教育原則、內容和方法,不可操之過急,但也不能延誤時機,應適時而行。兒童生性本善,道德教育要在承認人性本善和自愛的基礎上進行。盧梭認為,教育必須從兒童的天性出發,根據其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教育。
這對我們當前的教育以深刻的啟迪。當前,由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我國不少家長不顧孩子的成長規律,一味給孩子施壓,迫使他們從小忍受成人之苦,這是極不利于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
盧梭十分推崇自然,強調要在活動中學習。他認為人的一切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只有在自由的環境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能獲得人生的幸福。他要求尊重兒童的自由,反對壓抑兒童的個性和束縛兒童的自由。如果兒童偶爾出現了不良行為,也不必訓斥懲罰,而可讓其從中嘗到惡果的苦楚,記住教訓,明白事理。盧梭的這個主張十分有益于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有時不入腦、不入心,甚至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給予學生自由太少而鉗制太多,沒有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去感悟。
盧梭強調遵從自然并非無原則地遷就兒童,使兒童任性放縱,否則就是對兒童不負責任的表現。他說:“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边@就是合理引導?!耙滥囊环N道德培養的方法最適合他,就必須對他特有的天資有充分的了解,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他的形式去指導他?!币龑和詈玫姆绞绞桥囵B習慣。他認為在嬰兒期,就應該注意嬰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否則,一旦他們有了牢固的習慣,要做任何改變對他們都是很危險的。與好習慣的養成相對的,是要警惕不良習慣的形成,為此盧梭說:“應該讓孩子具有的唯一的習慣,就是不要染上任何壞習慣。”
好習慣影響人的一生,習慣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所以老師應該引導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受用的良好習慣。
在網絡報道“我不會讓梨”的信息后,網友對中國教育展開了熱烈討論。在認為孩子沒錯的網友中,大多數人都提到要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用西方尤其是美國人的教育觀念作為參照。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強調兩點:一是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權利;二是多元主義,強調社會的兼容并蓄。這兩種主流的價值觀念,對美國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造成了深遠影響。在美國,學生可以自由發表看法,只要給出有力證據或理由,所有觀點都可能獲得認可。和鼓勵“孔融讓梨”不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教授肯特·劉教授說,無論是澳大利亞還是美國,除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多種思想的包容以外,都還重視教育學生學會并懂得“分享”?!叭绻挥幸粋€梨,不一定要完全讓給別人,但是教育者會引導學生將梨分一半給別人,是我們在教育時要引導的方向?!?/p>
上述“分蘋果”的故事其實就是兩個“行為”。第一個行為是媽媽拿出蘋果,我和弟弟都想要大蘋果;第二個行為是媽媽對我和弟弟都要大蘋果后采取的“行為”。 第一個行為都是一樣的,都想要又紅又大的蘋果,這是兒童的天性。由于第二個行為中媽媽“行為”的不同,導致結果的不同:前者“從此學會了說謊”,后者“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第二個行為之所以導致不同結果,是因為媽媽的引導不同。不同的引導,形成了孩子不同的習慣,而習慣鑄就了孩子未來不同的人生。
“讓”一個多么平凡的字眼,它只不過是我國浩瀚文字中的一個,但一個小小的“讓”字,卻蘊含著豐富的含義:“讓”是關愛家人的一種表現,“讓”是社會成員間的一種文明,“讓”是親人之間的一種無私,“讓”是生物間的一種奉獻。
我國自古就有孔融讓梨的一段佳話,故事大概是:孫融的爸爸手中有三個梨,一個是大的,一個是小的,還有一個是不大不小的,要孔融挑選一個。大家都預料孔融會挑最大的,出乎意料的是,年僅5歲的孔融竟然挑了最小的。爸爸問他原因,他說:“我把最大的讓給爺爺、奶奶吃,把不大不小的讓給弟弟、妹妹吃。”年幼的孔融讓梨源自于他對家人的關愛。——這就是關愛家人的“讓”。
在一輛公共汽車上,乘客們互相談論,有說有笑。忽然,公共汽車停下了,上車的是一位抱著孩子的中年婦女。接著,公共汽車上的乘客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做出請坐的手勢。也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弄得中年婦女不知道坐哪,只得就近坐個位置,說聲“謝謝”。其他的人又“唰”的一聲坐下,有的嘴里還嘟噥著,好像在為沒有“讓”到座而感到失望。“讓座”雖然是一件小事,便透露出一種文明。——這就是社會成員間的文明的“讓”。
在電視劇《大珍珠》中,珍珠為了救嫂子的孩子,把僅有的一碗救命的藥讓給了他,而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的親生骨肉,故事的結局正如我們所預料的一樣,嫂子的孩子活過來了,她自己的孩子死了。有人說珍珠傻,也有人說珍珠心狠,但我說這是一種偉大的無私。——這就是親人間無私的“讓”。土壤為了花朵的芬芳,讓出了自己養分;大樹為了人們的涼爽,讓出了自己的一片綠蔭;公螳螂為了繁衍后代,讓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黃鸝為了人們的愉快,讓出了自己的甜美的歌聲。——這些就是生物間奉獻的“讓”。
“讓”,是一種關愛;“讓”,是一種文明;“讓”,是一種無私;“讓”,是一種奉獻。
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擔,讓我們領略“讓”的含義,“讓”出自己的人格,“讓”出自己的魅力,“讓”出一片風采。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是我們最寶貴的財產。本欄目挑選一些適合孩子學習的傳統文化知識,希望能在孩子的心里種下文化的種子。
“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的說法來自《論語?學而》。有人問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為什么孔子他老人家每到一個國家,人們都會把當地的治政得失告訴他?”子貢回答說:“因為老師為人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所以別人都愿意把事情說給他聽,這就是老師與眾不同的地方?!倍皽亓脊€讓”這五種美好的德行,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做人之本。
孔融讓梨
《三字經》中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東漢文學家孔融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從小就聰明好學,才思敏捷。有一次,父親的朋友帶了一些梨給孔家兄弟們吃。父親讓兒子們按照年齡從小到大地挑梨,于是最小的弟弟挑了一個最大的梨。
輪到孔融了,只見他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感到很奇怪,問孔融為什么這么做。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梨讓給哥哥?!备赣H又問:“可是你的弟弟也比你小,卻拿了一個大梨?!笨兹谡f:“正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笨梢娍兹趶男【投昧酥t虛禮讓這一道德。
六尺墻
清朝年間,安徽桐城有戶姓張的人家,家中有人在朝廷做大官。有一次,張家的鄰居想把院子建得大一點,請張家讓出與其相鄰的三尺地,以便修墻。張家自然不肯答應,兩家爭執起來。無奈之下,家人只得給那位做大官的親戚寫了封信,請他出面做個了斷。不久后大官回信了,信上只有一首詩,大意是“你為了一堵墻就寫了一封信給千里之外的我,其實讓鄰居三尺地又有什么關系呢?”
家人看后頓時醒悟,馬上主動退讓了三尺地。鄰居看到后深感愧疚,自己也退后了三尺。從此,桐城就留下了一道寬六尺的“六尺墻”。
和孩子一起學習謙讓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給他講關于謙讓的道德故事。但一旦遇到某些事,家長的態度就會發生改變。比如為了讓孩子多玩一會兒滑梯,就帶著他插隊。在外吃飯時,菜一上桌就搶著夾兩筷子到孩子碗里。殊不知這些行為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可比道德故事深多了。家長首先應該審視自己的言行,通過言傳身教的方法,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謙虛禮讓的美德。
以上是我給7歲的女兒根據“孔融讓梨”改編的故事,這是我們家的教育方式,總是套用家人角色來給女兒講故事,讓女兒在故事中明白道理。
效果十分明顯。周六那天,小區里的媽媽帶著小朋友來家里玩,5歲的小娜十分調皮,在沙發上上躥下跳,甚至打壞了女兒最心愛的豬豬存錢罐,但女兒表示出了少有的冷靜,雖然表情愣了愣,但還是笑著說:“沒關系,沒關系?!背运麜r,女兒挑了好看飽滿的大橘子分給了大家,留下長得小的不太好看的在盤子里,家長們夸獎聲接二連三,紛紛問我是如何教出這么懂禮貌的孩子。
我笑笑,謙虛地把我的教育方式說了一遍,但最后還是聲明,這也許只是對我女兒有效,只能參照,不可照抄。
周五那天,我提早下班,去接女兒,我站在班級外面等著女兒。因為下周要參加春游,老師要給大家分發相關的資料和服裝、活動道具,女兒是小組長,我注意到她把資料、服裝和道具留給自己的都是最平整、最好看的。這和她平時表現的不太一樣,我內心里小小震動了一下,難道平時我的教育有問題,在家門之外就失效了?
回家路上,我三番五次地想開口問這件事,但還是覺得沒有找到適合的語言來與女兒溝通,倒是女兒大大方方。
“媽媽,我覺得你有心事?!焙⒆拥亩聪つ芰軓?。
“媽媽只是想問件事情……”
女兒聽完想了想,說:“媽媽,平時你在的時候,我只是為了讓你開心,為了讓阿姨表揚你,所以我就讓讓她們了,豬豬存錢罐摔了我好傷心,很想大聲地跟小娜說請她下次小心,可是我怕你會生氣和不開心?!?/p>
“還有,我也想吃好吃的水果,我也想要好看的本子和衣服,可是為什么一定要讓給她們呢?!?/p>
她是一把鑰匙,打開你我封閉的心靈;她是一盞明燈,驅散內心的孤寂;她是一劑良藥,撫慰受傷的心靈。善良是她要好的朋友,正義是她合作的伙伴,邪惡是她的敵人。
曾經,有人告訴過我:“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映出一個天堂,把文明放在手掌上,那片刻的快樂在霎那間收藏。”昔日的我聽了這句話,只是淡淡的微笑,那時我認為文明只局限于尊敬師長,遵紀守法,不粗言野語,這類字眼,而今日的我回想這句話,它給我的卻是無窮的啟迪。
自從有了孔子的文明,才有了“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寬??;因為文明的握手,才博得外國人的尊重。是文明告訴我,當人與人之間在凝視中笑臉相迎時,那是文明的開始;文明告訴我,當看到口渴難耐的陌生人時,遞上一瓢水時,那是文明愛心的開始;文明告訴我,當送人鮮花時,發現手有余香,那是文明快樂的開始……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他的家人們都很疼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子,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备赣H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俊笨兹诓换挪幻Φ卣f:“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笨兹谧尷娴墓适拢芸靷鞅榱饲?,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祝愿,祝愿我們的生活處處開滿文明之花!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創一個文明而又團結的集體。
摘 要:讓兒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讓梨的故事,最后啟發兒童進行討論,得出同伴之間應該禮讓的結論。通過游戲這樣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兒玩得有積極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可謂一舉兩得。同時教師還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禮儀教育目標。促使家長能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達到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消除幼兒二面表現。
關鍵詞:禮儀教育;習慣養成
禮儀行為養成教育對形成良好的園風、教風、學風能起積極的作用。所以,可以這樣認為,禮儀教育作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本工程,在學前兒童中進行禮儀行為養成教育是切實可行和極為重要的。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足以體現文明禮儀工作在幼兒時期的重要地位了。如何向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呢?下面談談個人的做法。
第一、童謠的利用。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許多小泡泡;手心沖沖,手背沖沖,沖出干凈小小手”;中班的“有來客,說請坐,端茶倒水擺糖果??腿俗撸f再見,揮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規則要牢記,從小養成好習慣,不在路上玩游戲。行走應走人行道,沒有行道往右靠,橫穿馬路離不了”……朗朗上口的童謠配上適當的體態動作,讓幼兒在游戲童謠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在行為習慣教育方面具有現實操作性,成為了幼兒園禮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游戲中融入禮儀。兒童在游戲時,往往會將積極性、參與性、主動性發揮到極致。所以,對于一些包括社會道德觀念在內的禮儀規范,都可以通過設計游戲讓兒童參與進來,在游戲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這種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體育游戲《跟不倒翁做朋友》,通過讓幼兒把不倒翁當做伙伴,邀請不倒翁做游戲、請不倒翁到家里做客、與不倒翁一起吃飯等,要求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一定做到禮貌、謙讓,使幼兒初步理解“你對朋友好,朋友就會對你好:你對朋友不好,朋友就會對你不好”的道理,提升他們的禮儀交往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幼兒機智、活潑、外向的性格。再比如幼兒園教師在培養兒童謙讓精神的時候,可以讓幼兒對《孔融讓梨》的故事進行角色演繹。教師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問題,傾聽幼兒園兒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戲。隨后讓兒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讓梨的故事,最后啟發兒童進行討論,得出同伴之間應該禮讓的結論。通過游戲這樣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兒玩得有積極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第三、標記提示法 。如:活動室的玩具柜和筐都貼上圖形或編號等對應的整理標簽,讓幼兒懂得物歸原處,從而規范幼兒整理習慣;生活區張貼洗手、穿脫衣褲、進餐等步驟圖,為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提供暗示性環境;飲水機處,地板標上進出的方向箭,提示幼兒不擁擠、有序進出接水。幼兒一旦在幼兒園生活中形成了看標記和提示做事情的習慣,他們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在社會生活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并尋找便捷的生活方法。
第四、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父母與幼兒的親情關系影響,他們往往對來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響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例如:為使幼兒養成關心他人的習慣,在家里還可以提醒幼兒啟發幼兒幫大人做事;有客人來時,讓他拿糖果來招呼客人;讓他照顧別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等等。所以要提高幼兒禮儀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必須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所以幼兒園教師應該與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教師首先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與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的各項禮儀的表現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時教師還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禮儀教育目標。促使家長能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達到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消除幼兒二面表現。
第五、言行影響幼兒 。教師的言行舉止可以作為幼兒的表率,可以有意無意的引發幼兒的模仿,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響。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禮貌言行去感染幼兒,影響幼兒,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良好的行為。孩子們在來園、離園要求幼兒能主動向老師、小朋友問好打招呼,要求幼兒文明用餐,安靜入睡,使用禮貌用語,友好和同伴相處。
第六、環境中滲透。要想讓幼兒真正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須從一點一滴,一招一式的細節抓起。除了幼兒園專門的培養,同時也要向“家庭”這一重要的陣地進行滲透,家園有效結合,將“文明之種”播下,促使提高家庭文明程度,為整個社會的文明化進程做好鋪墊。要求幼兒能禮貌地和同伴打招呼,請求別人幫忙時,給別人造成麻煩時,使幼兒在游戲中進一步練習良好的禮貌言行。設計具有暗示性的環境,如:在活動區里放一個紙簍,可以起到暗示幼兒不隨地扔垃圾的作用。
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國學組子課題“以《弟子規》為幼兒行為規范的家園合作研究”,自從開展此課題以來,孩子們在行為習慣、與人交往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獲,這與《弟子規》的教學策略息息相關。在學習《弟子規》過程中,我們注重激發幼兒學習的主體性,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實施“主體教育”為突破口,讓孩子在課堂上自己讀、自己看、自己說、自己想、自己表演,讓整個教育教學都落實到一個“做”字上,讓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選項目。筆者結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和自身教學經驗,總結歸納出如下三大策略。
一、多元化理解《弟子規》的策略
多元化理解《弟子規》的策略是指教師幫助孩子理解《弟子規》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由教師來解釋《弟子規》原文的意思,方式比較豐富。如:故事法、歌唱法、游戲法、體驗法、分角色扮演法,等等。
1.觀看動畫幫助理解
(1)《孔融讓梨》傳關愛?!兜茏右帯吩闹?,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這樣一句經典原文,如果簡單地把原文的意思用白話的語言解釋給小朋友聽,或許有些理解能力比較強的幼兒可以理解并且牢記原文的意思,但是另外一些幼兒可能沒有辦法理解。所以我就結合了典故的視頻:《孔融讓梨》,給幼兒講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結合孔融讓梨的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兄弟之間要互相關愛的道理。
(2)《臥冰求鯉》悟孝順。《弟子規》原文中,如:“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樣一句原文可以結合故事臥冰求鯉,讓幼兒感受故事中的小男孩是多么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從而幫助其理解原文。
2.觀察圖片幫助理解
《弟子規》原文中,如“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可利用圖片清晰、明了地幫助幼兒理解原文意思,同時色彩鮮艷的圖片更加有助于幼兒的記憶。
3.閱讀繪本幫助理解
《弟子規》原文中,“親愛我,孝何難”,可結合繪本《愛心樹》讓幼兒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私的,自己也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去愛自己的父母,孝順自己的父母,回報自己的父母。
二、趣味化誦讀《弟子規》的策略
趣味化誦讀《弟子規》是指教師通過有趣生動的方式激發幼兒興趣來幫助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誦讀《弟子規》,告別以往比較單一的誦讀方法,創設一個趣味性較強的學習氛圍取代枯燥的反復誦讀。
1.接龍朗誦參與高,注意集中真有效
在“國學號”的列車中,孩子們一個接一個朗誦《弟子規》,通過接龍的方式讓孩子們誦讀《弟子規》,接龍的方式保證了每一個孩子的參與,并且接龍的形式有效集中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開火車也是孩子們本來就非常喜歡的游戲,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朗誦。
2.拍手朗誦有節奏,手口協調顯實效
然而,純粹讓孩子們動嘴巴可能會使他們覺得有些枯燥,孩子們喜歡動起來,那就動動自己的小手,一邊拍手一邊朗誦,這樣朗誦的效果更好,也更加有節奏感。同時孩子們的手口協調能力也在動作和朗誦中得到了提高。
3.樂器材料來幫助,朗誦環節更出挑(圓舞板、雙響筒等樂器)
此方法同拍手朗誦法有些相似,只是用樂器去替代“手”,孩子們在樂器的幫助下,“玩”得會更加開心。有了樂器參與,朗誦的環節顯得更加豐富與飽滿,同時樂器的恰當使用推動了節奏的朗誦,也提高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樂器的節奏能更好體現《弟子規》的詩歌韻律,教學得以延展。
4.多種形式來演繹,領域整合很重要
在孩子們熟練朗誦的基礎上,為了讓孩子們更加有自信,讓孩子們看到自己學習的效果,利用網絡資源,可以將《弟子規》原文配合一些音樂來讓孩子們變念為唱;并且可以通過變換一些隊形以及演唱的形式,或者是加上一些樂器來增加難度,讓整個活動更加豐富、更加飽滿,同時也體現了國學領域與音樂領域的整合。
5.民間游戲巧安排,傳承經典有妙招
民間游戲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正如老歌新唱一樣,歷史悠久的民間游戲加上經典的《弟子規》原文,一邊跳著皮筋一邊有節奏地念著《弟子規》,這樣的方式既體現了傳統的民間游戲色彩,又讓孩子們在趣味的游戲中邊跳邊誦讀《弟子規》,讓《弟子規》的誦讀更加生動、有趣,呈現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元。古代的蒙學教育往往伴隨著搖頭晃腦的誦讀,也是為了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三、生活化感悟《弟子規》的策略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學做合一”是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的。
1.生活環境來熏陶,學會關愛懂感恩
陳鶴琴先生說過:“兒童教育要取得較大的效益,必須優化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中也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具備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條件。由此可見環境這一教育因素的重要性。
2.生活實例來證明,學習國學真有用
案例:我陪媽媽去逛街
《弟子規》的原文是:“衣貴潔,不貴華。”多多跟媽媽一起去逛街,她的媽媽買了很多的衣服,孩子就對媽媽說:“衣貴潔、不貴華,有的穿就夠了,不用買很多新衣服,穿不掉也是浪費呢!”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證明孩子已經能夠理解《弟子規》原文的意思,并且潛移默化到了生活中,感染了身邊的媽媽。
學習踐行《弟子規》能奠定孩子完美人生的基礎。學習《弟子規》有利于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智力發展最旺盛的時期,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此階段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運用適宜的方式,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弟子規》的熏陶,一定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筆者從幼兒心理、生理發展特點出發,盡可能避免單一的做法,開展多樣性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弟子規》的教學活動有情、有趣、有用、有感受、有共鳴,師幼一起得到了中華古老文化的熏陶,更使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得以提高。在教學策略的幫助下,教學做合一,教學質量兼顯效。
參考文獻:
[1]李毓秀.弟子規[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