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有關漢字的來歷

有關漢字的來歷

時間:2023-05-30 10:26: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關漢字的來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有關漢字的來歷

第1篇

1.策劃并開展簡單的小組活動,學寫活動計劃。

2.通過了解字謎、諧音的特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初步了解漢字的起源,引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3.認識10個生字。

課時安排

“有趣的漢字”整個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五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

第二、三課時:分組活動。根據制定的計劃,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調查、整理學習的資料。

第四、五課時:展示、交流活動成果。

活動過程

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一課時)

1.激趣:漢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讓我們在這段時間里,一起遨游漢字王國,開展綜合性學習,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紹活動內容: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體會漢字的有趣;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或笑話,和同學交流;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

3.分組:自由組合成合作小組。每組7-8人,選出小組負責人。

4.制定計劃:

例:

“有趣的漢字”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x月x日

活動地點:xx家

活動內容:

(1)搜集或自編字謎

(2)查找諧音笑話、諧音歇后語

(3)了解漢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資料編成小報,貼在教室里。

分工:

組長:xx搜集資料:xx

插圖: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組交流計劃,并張貼在教室里。

搜集和調查資料(兩課時)

通過上網查詢,閱讀書籍、采訪、看電視等多種途徑進行探究,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

相關資源介紹。

網站:

/chinesearts/?nav=writing

/experience/hanzi

交流活動成果(兩課時)

一、猜字謎

1.激趣:現在請大家張開想象的翅膀,一起領略漢字的魅力。請以小組為單位猜字謎,看哪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謎。

(1)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

(2)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從下照,人人都說味道好。

(3)一點一橫長,兩點一橫長。你若猜不出,站著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見水裝不完,長草難收拾,遇食就可餐。

(5)這里是兩幅畫:一個人靠在樹旁休息,鐘指向了十二點

(6)一些運動員在運動場接受記者采訪。當記者問及他們的姓氏時,他們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個動作,讓記者自己猜。

籃球運動員指了指前面的兩棵樹;跳高運動員順手撿起一根木棍,放在一個土堆旁;武術運動員信不過教練的書,放在劍的旁邊;圍棋運動員撿了一顆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這幾位運動員分別姓什么?

3.小組同學間相互猜字謎。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劉孟

5.剛才猜的字謎都是書本上的,1-4是文字謎,5-6是圖畫謎,第7題是動作謎語。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編制了許多字謎,哪一組給大家猜?

二、有趣的諧音

1.說諧音性歇后語

(1)引言:歇后語是由近似謎面和謎底兩部分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頭用語。它淺顯易懂,語言幽默,深受人們的喜愛。

(2)讀歇后語。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小蔥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

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3)介紹:歇后語兩部分之間有間歇,說的時候往往只說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隱去,讓聽的人去猜測,所以叫歇后語。以上六組是諧音性歇后語,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聯系,產生俏皮風趣的表達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組都是諧音性歇后語,看哪一小組猜得又對又快?

A一連三座廟──

B石頭蛋腌咸菜──

C隔著窗戶吹喇叭──

D關公打噴嚏──

(5)宣布答案:A妙(廟)妙(廟)妙(廟);B一言(鹽)難盡(進);C名(鳴)聲在外;D自我吹噓(須)

(6)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每個小組都搜集了不少諧音性歇后語,哪一組先來出題?

(7)小結:歇后語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繼承和發揚。

2.諧音笑話

(1)讀一讀。

(2)交流:看了笑話,你有什么感想?

(3)小結:漢語同音字多,不能隨意亂用,否則會成為笑話。

(4)講述:前一階段搜集到的諧音笑話。

三、漢字的起源

1.指名講述:《倉頡造字》的故事。

2.介紹:“倉頡造字”是一個傳說。其實,漢字不可能是由倉頡一個人創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個時期創造的。很多人都參與了這項偉大的創造活動。

3.交流:關于漢字的起源,還有許多傳說呢。哪一組給大家講一講?

4.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默讀《“冊”“典”“刪”的來歷》。你還知道其它漢字的來歷嗎?

5.以小組為單位介紹。

6.認讀課后的十個生字。

第2篇

1、根據形旁表義的特點來辨別。漢字是表意文字,可根據其形狀或形旁來定字。如:“寒暄”的“暄”是暖的意思,與“日”有關,不可寫成“口”字旁。“備受青睞”的“睞”與“目”有關,不可寫錯。“事實勝于雄辯”的“辯”與語言有關,針砭時弊:砭,讀biān,本義為古代用石針扎破皮膚治病,形旁為石。現用“針砭”比喻發現或指出錯誤,以求改正。貶:讀biǎn,降低的意思,形旁為貝,跟財物有關。古代多指降低官職,減少其俸祿;現多指降低事物的價值。貪贓枉法:贓,形旁為貝,指贓物――貪污、受賄或盜竊得來的財物。

2、借助結構對稱的特點來辨別。例如:“貌合神離”不能寫成“貌和神離”。因為這個詞語是并列式對稱結構,其中貌和神是對應的,因而與“離”相對照的應是“合”而不是“和”;“紛至沓來”不能寫成“紛至踏來”,紛至沓來也是一個并列式的詞語結構,在這個詞語中以“至”和“來”的意思是一樣的,因此紛和沓的這兩個位置上的字的意思應是相近或相反的,而紛至沓來就是紛紛到來的意思。沓即多而重復,與“紛”同義,如果用“踏”,則是踩踏的意思,而這一意思在這一詞語語境中是無論如何也講不通的。

3、借助詞義對稱的特點來辨別。“山清水秀”不能寫成“山青水秀”,因為“山清水秀”這個詞語從詞義對稱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比擬的手法,意思是說,山水像人一樣的清秀,形容人的清秀當然不能寫成“青秀”。

4、借助詞語的整體意義來辨別。 “迫不及待”的“及”表示“追上、趕上”,如寫成“急”,則成了表示馬上達到某種目的而激動不安,那就把意思搞錯了。鋌而走險,指因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行動。鋌,快走的樣子。很多人誤解成“挺身而冒險”,寫成了“挺而走險”。重蹈覆轍,是指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覆轍,翻過車的道路。覆,翻。轍,車碾過的印兒。察言觀色:觀察言行臉色來揣摩對方的心意。不能寫作“察顏觀色”。故伎重演,是指老花招再耍一次。故伎,老花招,老手法。伎,伎倆。

5、借助典故、聯系詞義來辨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有漢語底蘊深厚、意韻豐富,特別是成語、俗語往往都是有來歷的,歷經時間的積淀,人們口口相傳更是豐富了它的內涵,往往就有固定的用法和寫法,了解成語俗語的來歷可以有效的避免寫別字。“火中取栗”不能寫成“火中取粟”,“火中取栗”出自寓言《猴子與貓》,猴子騙貓給它取出火中的栗子,結果貓不但沒吃著,反倒把腳上的毛給燒掉了。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風險,吃了苦頭,卻沒有撈到好處。

6、根據語境辨形。例如:“化妝”意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麗。“化裝”這個詞有兩種意思:①假扮;②演員為了適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飾容貌。“他倆為了迷惑敵人,化裝成夫妻”,就不能用“化妝”,因為在這個語境中“化裝”是“假扮”的意思。

7、通過讀音加以辨析。許多漢字盡管讀音相近,但是它們的聲、韻、調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的。只要能正確讀出這些字的音,就能辨析這些音近字。瞠目結舌: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受窘或驚呆的樣子。瞠(chēng)目,眼直直地瞪著,形容受窘、驚恐的樣子。(chēn),發怒時瞪大眼睛。瞠、兩個字雖都有瞪大眼睛的意思,但表示的表情卻大不一樣。相形見絀:跟另一個人或事物比較起來顯得遠遠不如。絀(chù)是不夠、不足的意思。拙(zhuō)是笨的意思。“慘絕人圜”應為“慘絕人寰”。圜:一讀yuán,同“圓”;一讀huán,有詞語“轉圜”。寰:讀huán,指廣大的地域,有詞語寰宇、寰海、人寰等。厲,有嚴格、嚴肅、猛然之意。厲行,指嚴格實行。雷厲,指像雷一樣猛烈。變本加厲,指變得比原來更加嚴重。再接再厲的厲,古時同礪,磨的意思。原來指斗雞時的公雞每交鋒一次,就要磨一下它的利嘴,后來引申為一次又一次地努力。

第3篇

一、激發識字興趣——樂學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識字興趣,識字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話題,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學。

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他們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例如,將生字形象地稱為“生字娃娃”、“生字寶寶”或“小客人”,讓學生主動和它們交朋友,產生一種親切感。這樣,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識字的興趣也隨之調動,從而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變換識字形式——活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學生的這一認知規律,要想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熄滅。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變換識字形式,開展靈活多樣的識字學習活動,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促進學生有效地完成識字任務。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樂于參與的活動。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找準游戲與識字內容的結合點,設計豐富多彩的識字游戲活動,使學生在識字游戲活動中巧妙地學習識字,手腦并用,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如在教學小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7”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含義時,讓學生們“搭一搭”、“演一演”。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復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游戲。如“斗”字的筆順,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寫?“斗”字這樣寫:點點橫豎。復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游戲。此外,記字形時“編兒歌”、熟字加偏旁時“轉轉盤”、改錯字時扮啄木鳥“捉蟲子”等都是深受學生們歡迎的識字游戲形式。

三、教給識字方法——會學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過程是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的,而教學結果則以靜態形式存在于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為了促使學生們都主動會學,都輕松學會,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識字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

小學語文蘇教版在低年級階段各冊教材中,依據漢字音、形、義的規律安排了專門的識字內容。從總體上看,漢字是屬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躍”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后引導學生分析并區分“三點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讓學生們明白:“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足”字旁表示與“足”或“腳”有關。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帶有“三點水”旁和“足”字旁的漢字了。再比如小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識字4教材呈現形式與訓練重點和識字3相同,分別按圖表的形式展示了“木、禾”“?、艸”和“日、目”“冫、氵”的演變過程。根據字形的結構規律和每組詞語之間的相互關系,又分別將12個詞語分為四組。與識字3略有不同的是識字4的情境圖生活氣息較濃,有充分的想象空間,為識字、誦讀、練習說話提供了較大的課程資源生成空間。既然識字4與識字3有相同之外,在教學識字3時就要有意滲透學法,到識字4的學習時,就能促使學生學法遷移,輕松利用已掌握的學法自主學會識字4的內容,并能憑借教材優勢,在識字3的學習基礎之上對于訓練的深度與廣度上有所升華。

有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識字3與識字4的教學遷移的: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識字3,你的收獲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木字旁和禾字旁的來歷?

生:我知道了和樹木有關的字都是木字旁;和莊稼有關的大多數都有禾字旁。

生:我們還知道兩組詞串放在一起學習,是讓我們區別木字旁和禾字旁。

生:……

師:我們是怎么學習識字3的?

生:(學生相互補充完成)先自己讀詞串,每個字音讀準確,把詞語讀流利。再結合插圖讀每組詞串,找一找詞語之間的聯系,然后兩組詞串進行比較,了解偏旁的來歷。

師:現在我們來學習識字4,請你用學習識字3的方法學習好嗎?

生:自讀詞串。

師:變換形式檢查。

師:同學們讀書很認真,能把每組詞串讀得正確、流利。現在,你們再讀詞串,用一兩句話說說詞串的內容,要用上詞串中的詞語。

生:太陽高高地掛在天上,晴空萬里,小艷在這溫暖的日子里,洗了一盆衣服,洗好后,掛在衣架上晾曬。

生:小剛去郊外游玩,站在山頂上向遠方眺望,有一位叔叔看到了,以為有情況,架起機槍瞇著眼睛在瞄準。(呵呵,有些勉強)

師:大家仔細看看,這兩幅圖畫的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事情嗎?

生:不是的,叔叔不能用槍瞄準小朋友。

生:……

生:老師,我發現第一組詞串里的詞語都與太陽有關。

生:老師讓我們用上詞語說圖意,還沒有讓我們說詞語與什么有關系。

師:那好,你們既然發現了規律,就找一找吧!

生:與太陽有關的字用的是日字旁,與眼睛有關的字用的是目字旁。兩個偏旁不能用錯。

生:……

……

師:本課就3個生字,你們用什么辦法記住它?

生:曬,太陽從西邊升起。

生:不對,應該說太陽從西邊落下。

生:瞄:眼睛盯著禾苗。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它。目字旁加上一個苗字就是瞄準的“瞄”字。

第4篇

在前文談及漢字演化中,筆者提到繁體字只是相對我們現在用的簡化字而言的,他的基礎是漢、唐時期的隸書和楷書,并且在兩千年來又逐漸有所變化。而作為當前通用繁體字的基礎,隸書和楷書又是從小篆演化而來,在這個演化過程中,有極少數字可能變復雜了,不過有更多的字則更為簡化了。如此說來,繁體字只是相對我們現在的所用簡化字而產生的叫法,也就是幾十年的光景,而從整個歷史進程的角度來看,它其實也是一種簡化字。所以隸書和楷書之前的小篆。可以說是繁體字的繁體字,而以隸書和楷書為基礎的繁體字,即是小篆的簡化字。

不妨從繁體字的一些偏旁入手,隸變的五大特點有兩點都與偏旁有關:偏旁分化以及偏旁混同。偏旁分化的意思就是說獨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寫法會有所不同,通常是對偏旁進行簡化。如果研究小篆,即可看出“手”字和所有提手旁的字的左半邊,是一模一樣的,即繁體字里的提手旁“豐”,是由“手”簡化而來,專做偏旁用。筆畫省了一筆,字形也緊湊了,特別是最后一筆變成了向右上角的提。這是非常有意思的設計,目的在于把筆鋒收到右上角繼續從上而下地寫這個字的右半邊。正是有了這樣智慧而人性化的設計,漢字的書寫速度才能得以提高。從而產生了草書和行書。

說到這里,不妨舉個例子,實際上偏旁的筆畫(主要是末筆畫)發生變化,這種設計在很多字中都有,這是漢字演變中逐漸形成的一個實用原則。比如說項羽的項字。《說文》這么解釋的:,里後也。從賈工聱。就是說這個字以“工”字做聲符,在小篆里左半邊就老老實實寫成“工”,但是我們現在用的不管是繁體字的“”還是簡化字的“項”,左邊的工字旁最后一筆都已經變成向右上角的提。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便于連筆書寫,再一方面則是為了照顧整體字形的美觀。比如: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可以明確,這個字下部為“月”,“月”左邊的筆畫是豎撇。因為上面已經有一個撇了。為了照顧字形,所以就變成了豎。

前段時間大陸傳出有44個漢字準備修改字形。因反對的聲音比較大。事情已經擱置。如前文所述,做社會成本太高的事情,一定要慎重,考慮得失。但是雖然大家一致反對。不過很多人并沒弄清楚為什么要改這44個字,只是覺得改了麻煩。其實改也有改的理由,并不是毫無根據的改,只是現在改字的社會成本比較大,最終擱置實施而已。我們知道很多文字都有字體之分,且有手寫體和印刷體的區別的,比如說英文小寫字母g,手寫體和印刷體差別就很大。漢字也有這樣的情況,印刷體常用的字體為宋體,而我們平時學校教的。廣為大家使用的手寫體為楷體。比如“雷”字上半部的雨字頭,印刷體的宋體字中間是4個短橫,手寫的楷體字中間就是4個點。還有“邊”、“遠”等字的走之底,印刷體的宋體里面第二個筆畫是橫折撇。手寫的話有些人會寫成橫折橫撇。也有寫成橫折彎的。這些差異如果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上面一段我提到的一些筆畫的原理則應該是共通的,普適的。比如說那個“項”字,不論是宋體字還是楷體字,工字旁的末筆畫都從橫變成了提。但是在印刷體制定標準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有幾個字確實沒有按照這個規律改變筆畫,比如說“琵琶”兩字,左邊的王字按照原則應該是斜王,也就是末筆畫上提,但是宋體字沒有。這次的改字方案主要就是針對宋體字,這其中還有幾個字跟“琵琶”這兩字的情況是一樣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許多木字底的字,從古字來考究確實是木字底,出于種種原因在歷史上發生了變異。結果木字底的最后一豎變成了豎鉤,這種情況不止是宋體字,我們手寫的楷體字也是這樣。這次也只是正本清源而已。這種情況還包括“轂”,我們看《說文》,觳,輻所湊也。從卓苧殳馨。這樣來看的話,確實是簡化的時候莫名其妙丟了一橫,簡化在“車”字上面,加上一橫其實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管有道理沒有道理,改字的社會成本確實要考慮到,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們不愿意折騰的意愿得到了尊重,這個結果是可以理解的。

從提手旁開始扯遠了,現在繼續說其他的簡化偏旁。首先說的就是左右耳朵旁,因為本人姓陳,恰好是這個偏旁。從這兩個偏旁就可以看出,其實現在用的繁體字在隸變的過程中,相對于更有文字美學的小篆而言也不過是一種粗制濫造的簡化字,也是有一些不甚科學的簡化。這兩個耳朵旁是不同的字做偏旁時的簡化,也并非同樣的意思,可是我們單從字形上來看,除了左右,實在沒看出區別來。關于左右耳朵。其實這個偏旁的名稱亦很不科學。依稀記得看過一些算天地人三才的命相書,以姓氏筆畫數來計算命格,都會叫大家把左耳朵算八畫,右耳朵算七畫。可能有些大概了解的人會說左耳朵是“阜”字,這樣說沒錯。不過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目”字。《說文》里這樣說,目,大,山石者。象形。凡自之皆從自。但是根據《說文解字注》。當時也有寫作“阜”的,從小篆來看寫作“售”更像一些。這是個象形字,大意就是土山,所以跟山沾邊的字就用這個偏旁作為義符。比如形容山南山北的“陰、陽”二字,形容山形的“險、陡”二字,阿字本意就是大山,所以元代稱這個偏旁為側山旁倒是有點意思。因為這個偏旁總在左邊,小篆中的造型也確實有幾彎,所以簡化成為左阝倒也形象,但是叫左耳朵卻不盡合理。右耳朵就是“邑”字,邑,也。從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口。凡邑之皆從邑。意思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泛指一般的城鎮,進而特指古代的封地。包含這類意思的字就用這個偏旁做義符。比如“邢、鄧、鄭”本是古代諸侯封國名,“邯鄲”是城市名,“郡”是古代的行政區域,“都”的本義是大城市。很巧合的是這個偏旁確實也只出現在右邊,造型偏又跟耳朵很像,反正既然可以靠左右來嚴格區分。于是古人倒也省事就簡化為右阝,不過做義符時簡化,做聲符時卻還是用邑字,比如“挹、悒”等字。

也許是為了讓小朋友認字更方便吧,大陸的教學中稱兩個偏旁就叫做左耳右耳。在港臺的教學中,仍然將“阝”稱作左阜右邑,這樣非但不會增加學生們認知的難度,反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漢字的意義。《說文》的作者許慎也提到過,東漢時的文字教育也是先從六書學起,先知道某字之所以為這個字,再來學習,反而更容易理解字的來歷。漢字簡化過程中,很多字已經無法用六書來解釋,所以也無從對字的來歷進行考證。成為一大憾事。不過一個偏旁的名稱如果有改動。想必沒多大的社會成本。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們的小朋友見到“阝”,也知道左阜右邑,而不是跟耳朵有關。實際上真正跟耳朵有關的字。是有耳字旁的,比如“聆、(聽)”二字。

如果說左耳右耳算是一場誤會,那么下面這個偏旁就是勢不兩立。這個偏旁當年叫做四點水。就是“熱、煎、熬”等字的下半部分。有些讀者想必已經看出,這個偏旁非但跟水一點關系都沒有,反而跟火很有關。沒錯這就是火字旁,放在左邊的時候仍然是寫作火,放在下面有的還是火,比如“炙、灸”,有的則將人字的一撇一捺微縮成了兩點,一共就變成了4個點。現在可喜的趨勢是貌似這個偏旁已經不叫四點水了,總算撇清了跟水的糾纏。三點水才是標準的水字簡化而來的,小篆里獨立的水字和三點水旁的字的左邊都是一樣的寫法,隸變后水旁就簡化為三個點,所以測字的三點水的字要算四畫。兩點水的字不多,這個偏旁是“”字簡化而來,注意這不是兩個人組合出來的字,而是一個獨體字,,也。象水凝之形。凡之屬皆從。這個字做偏旁后被簡化成為兩點水。這里要特別說一個字一一冬,四疇鑫也。從從文。文。古文終字。我們上小學就要學的一個字。非但沒有老師跟我說這個字的偏旁是兩點水,恐怕也沒有老師解釋這個字的來歷,看了《說文》全明白了,這是個會意字,兩個義符明確了這個字是一年終了,天寒地凍之意,所以用來表示四季的最后一季。

又例如心字旁也有很多表現形式,放在左邊就被簡化成豎心旁:放在中間就是分辨的辨中間那一點一豎撇,被進一步簡化到兩畫:放在底下一般來說就還是心:但是“恭”字最下面的小字加一點其實也還是心字旁。這個心字旁在小篆里面都是同一個寫法,可能古人在考慮到簡化的同時,為了兼顧字型的美觀,把這個偏旁搞出很多種不同的寫法來。還有一個特別常用的簡化偏旁就是走之底,看起來就像是“走”簡化而來,一是因為這個部首的名字,二是很多走之底的字也確實跟走有點關系,三是命書中將這個部首算作七畫。還有些說法會認為是“足”字簡化而來。其實這個偏旁是“是”字簡化來的,《說文》日:是,乍行乍止也。從彳從止。凡是之皆從是。蓿若《春秋公羊傅》曰“是陪而走”。

由此可見繁體字其實相對于更之前的字也是有所簡化,而且簡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缺憾,很多偏旁的原意不能準確地表達,說到這里,那么我們對于簡化字自然也應當保持一定的寬容度。

(未完待續)

第5篇

一、項目活動設計

本項目的驅動問題是:了解漢字的造字法及書畫結合的內容,探究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書寫漢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積極努力完成項目任務。

本項目一共設計兩個任務,分別是“漢字和我們的生活”(完成本任務約3課時);了解書畫同源,創造性地使用、書寫漢字(3課時)。

1.任務一:“漢字和我們的生活”。

該任務源于教材,是對教材的整合。完成每一個活動都要以學習閱讀材料為先導,把閱讀資料作為學生收集、查找相關材料的例子,學習并利用閱讀資料為開展活動引路。

課前讓學生收集一些跟漢字相關的資料,比如名人書法、字謎、漢字演變材料等。課內多給學生一些時間進行資料交流,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寫出計劃,讓學生通過互相傳閱資料初步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學習課本之前,談談沒有文字的不便,例舉“結繩記事”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結繩記事”的弊端,表示事情大就結大繩子,表示事情小就結小繩子,意義非常模糊。古時畫上一個帳篷、一座山、一棵樹旁兩個人、一條蜿蜒的小路,如果讓學生猜其表達的意義,答案會千奇百怪,其實真正表達的是兩人相約的路程和地點,可見圖畫記事同樣意義不明確。讓學生通過事例體會文字發明的重要性,了解中國漢字的悠久歷史。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充分感受到漢字的有趣,激發了進一步探究漢字奧秘的愿望。

走進課本共同閱讀“閱讀材料1~4”,感受漢字的神奇。

思考:這四則材料分別從哪個方面說明漢字的有趣的?為什么說是有趣的?除了上述四種有趣的漢字現象外,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漢字現象?

閱讀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自學、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學生活動。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小小書法展”――感受書法藝術美。(完成本項目約1課時)中華漢字不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班內舉辦一次書法作品展覽,硬筆書法、軟筆書法作品都可以,展示在教室里。

2.任務二:“了解書畫同源,創造性地使用、書寫漢字”。

(1)課前預習任務:針對活動內容和分工,收集資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小組選定的活動內容,按照具體的分工開展課外收集資料的活動。

(2)自主交流,師生互動,復習漢字的基本造字方法之一――象形,進而了解“書畫同源”,感受繪畫與漢字結合之美。學生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與中國畫,比較繪畫線條和書法線條,會有什么發現?國畫筆墨技法與中國書法用筆密不可分,都用同樣的工具,都以線條為主,線條運行的本身都流露著書寫者的情感,故有“書畫同源”一說。

(3)合作探究,欣賞書畫結合之美。小組交流,對組員收集的資料進行初步整理,根據活動內容,從中選擇最能體現書畫結合妙處的作品和全班同學交流。

例如,2005年乙酉雞年郵票采用了傳統書法和中國刺繡的設計技術與技巧。設計師巧妙運用了中國書法,字與形的完美結合,展示了中國文化與現代魅力。

再如上圖的“茶”字:單單一個“茶”字,便可以如孫悟空般千變萬化,變成一杯飄散清香的茶茗,變成一片片翠綠欲滴的~子,變成一幅幅精致的圖畫。

(4)在深入研究書畫結合的基礎上,能夠對由漢字組成的一切文本生發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漢字進行富有個性的再創造。

(5)學生個人原創作品在小組里展示,并匯報創作意圖和對這個漢字的解讀。小組內成員互相評價,互相學習,提出改進意見,學生個人修改和完善。

二、項目評價設計

本次活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圍繞學生的主動學習來評價,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學評價是貫穿始終的。合理科學的評價,能夠激勵學生充滿熱情地參與下一次的活動課。

1.評價要素: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確定以下評價要素:

(1)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信息的能力,規劃、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用書面語言、圖表等形式陳述的表達能力。

(3)豐富的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4)學生通過活動能夠很好地參與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探究意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

(5)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6)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評價活動過程:

(1)表格式評價。

(2)語言描述式評價。

3.評價辦法:

一評學生的成果,包括過程性成果和終結性成果。二評認識,通過學生寫反思感悟,從中了解學生在本次活動中的收獲。

三、項目實施

1.方法指導:

(1)閱讀教材,習得基本知識。同步閱讀教材:《木(末林焚森休集)》《神奇的足跡》《神奇的打字》《文字的老壽星》《漢字的故事》《小學生規范字典》,了解漢字的起源、演變。通過閱讀增進對漢字的了解,感受漢字的美,培養欣賞漢字的興趣,激發對漢字的熱愛之情。

(2)走進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漢字。進行社會用字調查,寫簡單的調查報告;書寫繪制書畫作品,舉辦書法展覽。

(3)了解多種學習方式,為項目學習做好準備。首先學生能從總體上明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了解綜合性學習的特點,為今后進行綜合性專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學生通過綜合性學習,能夠學會制訂活動計劃,在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勇于承擔一定的任務,并能通過獨立或合作學習,較好地完成任務。學生能夠認真閱讀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從中受到啟發,收集到更多體現漢字神奇、有趣的資料。最后學生通過活動能夠很好地參與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探究意識的形成。

(4)廣泛收集資料。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漢字的造字方法、字謎、有關諧音的歇后語、笑話、對聯、古詩、故事等。可以在多媒體教室通過網絡查詢,可以到學校圖書館借閱相關的書籍摘錄,還可以通過咨詢父母、親朋好友獲取信息等。

2.分工合作,實施項目: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第一組收集漢字的造字方法,第二組收集書畫同源的資料,第三組收集書畫同源在現實中的應用,一二三組共同完成漢字的再創造。

(1)“字謎擂臺賽”。由第一組成員組織。第一,把他們事先收集的各種各樣的字謎出示,讓其他同學學習。第二,教給大家猜字謎的方法:組合法、象形法和意會法。第三,開展有趣的字謎擂臺賽,形式可以是:燈謎、字謎游園會、猜字謎接力賽等。謎面的形式多樣,有文字謎、畫謎、動作謎等。活動要有層次,可以分成猜課本上的字謎、收集和猜課本以外的字謎、自編字謎互相猜等幾個階段展開。第四,小組成員說說猜謎制謎過程中的體會。

(2)“諧音大本營”。由第二組成員組織。第一,出示他們事先收集的各種各樣的有關諧音的歇后語、笑話等,讓其他同學學習。第二,講解諧音的知識。第三,展示小組學習的成果,例如經過學習得知諧音分為諧音歇后語、諧音笑話,諧音故事和諧音對聯等;小組自己創編的作品。第四,話說諧音:學生說出自己收集的歇后語前半句,其他人說后續的諧音字;學生說出自己收集的對聯的上聯,指名其他人說出下聯,并指出其中的諧音字;學生講帶有諧音的笑話,其他學生說出笑點在哪里。第五,小組成員講述通過收集、制作諧音歇后語、笑話、對聯、故事等活動后的體會。

(3)探索漢字起源。由第三組成員在多媒體教室組織大家一起學習交流。第一,學習課本上的閱讀材料《倉頡造字》《“冊”“典”“刪”的來歷》。第二,通過電腦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漢字起源的資料,給同學們提供網絡學習地址,讓同學們也上網絡瀏覽學。第三,投影展示他們收集的圖片和拍攝的資料。第四,展示他們小組探究后總結的收獲。

(4)展示交流:各個小組以手抄報、黑板報、材料手冊、貼圖等形式展示成果,互相交流評價,形成評價表,并在評價表附上自己的活動心得體會。

四、項目反思

1.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并且從過程中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拓展性以及創造性的特征。

2.提升了學生的研究力。學生通過“我與漢字交朋友”的項目學習,對漢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漢字之美,激發了他們對漢字的興趣和熱愛,沉淀了他們對中華優秀文化深厚的感情,使他們樹立起從小為純潔祖國語言文字做貢獻的意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促進他們探究意識的形成。

3.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認真閱讀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從中受到啟發,收集到更多體現漢字神奇、有趣的資料。

第6篇

【關鍵詞】論語;教學思想;對外漢語;教學;運用

一、《論語》中的教學思想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一)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 雍也》意思是說: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中等智力一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人的智商是有高低之分的,所以要注重因材施教。

(二)啟發誘導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意思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達而自己不能實現的情況,不去開導;不到他想說卻無法恰當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不能做到告訴他一個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時候,就不再教導他。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完成教學任務。

(三)博約相依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 子張》意思說: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定自己的意志;誠懇地提問,而且要深刻地思考。這就要求老師要有廣博的知識,良好的素養,從而能夠從容淡定的應對。

二、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案例

教學地點:中國上海 教學對象:大學中級國際班

陳辰老師發現班上的馬丁在做小組活動時從來不參與,只是在一邊冷眼旁觀,而且眼里流露出很不屑的神情,但是他又喜歡向老師提問問題,總是認真地記錄下來陳老師的回答。不過有時候陳老師請其他學生把問題告訴他時,他就變得不高興。在日常教學中,陳老師觀察到馬丁其實挺喜歡學習漢語的,對教師和教材沒有什么不滿,所以很想陳老師了解他為什么不喜歡和其他學生合作。在一次陳老師設計的“同學們互相提問回答”的教學活動中,有個學生問馬丁“為什么你不喜歡和我們一起上課?”他回答說:“因為我來中國是學習漢語的,我要跟中國人說話,我不是和你們說話才來的。”馬丁的話一說出口,課堂氣氛立刻變得非常尷尬,所有同學都感受到了馬丁的敵意。

從此以后,陳老師有意識地設計了好多能讓大家都能參與進來的活動,有很多活動還帶有競爭性,比如表演短劇、辯論比賽、抽簽找朋友完成一項任務等。陳老師在設計活動時注意細化活動要求,有時候甚至會仔細分配好每個人的角色和任務,避免學生游離于這些活動之外。在這些活動中,馬丁也慢慢發現班里有的同學的漢語水平并不比自己差多少,逐步改變了自己原來的學習態度。

發現問題與解決:每個學生的性格和性情在各個階段是不同的,對于這些不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針對個性差異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每個同學都能得到更好地發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后期陳老師設計的讓每個人都參與的教學活動,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疑惑中找到答案,引導學生學習,案例最后馬丁改變了自己原來的學習態度。在這個案例中馬丁表現出來的是較為“另類”,陳老師通過觀察了解了馬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采取的措施是值得借鑒的。

教學地點:美國喬治梅森 教學對象:大學漢語選修課

案例:這個學期有個學生比較特殊,他是先天視力缺陷,雙眼視力只有0.2。這個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我對他的進步感到欣慰。但是漸漸地,就有學生開始很客氣地給我提意見。比如,那個同學回答問題時,我給他的思考時間和提示太多,并不公平。我開始解釋說,這個同學特殊,希望他能理解自己并非刻意“照顧”。但是,后來這個學生找到我,委婉地提出――他就是眾多學生中的一名,他很感謝我,但是,不希望給我帶來“壓力”,所以不用在課堂上給予他那么高的評價。

發現問題與解決:案例中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疏忽的地方,心態沒有擺正是其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心態是做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標志,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任務。《論語?衛靈公》:有教無類。就是不把學生“分類”對待,雖說案例中的老師是處于對學生的關照,但對其他學生來說這是不公平的,教學中要做到的是真正的一視同仁。

教學地點:美國愛荷華城 教學對象:大學初級選修課

案例:學生對漢字的空間結構是很敏感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我帶領學生做了一次復習。復習是會有這樣一個活動:把部首給學生,讓他說出這個部首的意思,再讓其他學生說出含有這個部首的漢字;說漢字的學生同時要寫出所說漢字的另外的部件,然后拿著這個部件,根據這個部件在漢字中的位置站到那部首的學生旁邊。具體來說,比如給學生A一個卡片“艸”,學生A說出草字頭是和花草相關的,接著學生B說一個字如“花”,然后在紙片上寫出“化”,把卡片“化”,把卡片“化”放在卡片“艸”下面。

發現問題與解決:案例中的老師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 子罕》,這種方法適合漢字教學,能真正的讓學生“動”起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舉一隅”能使他們“三隅反”。但是在案例中復習活動這一環節設計時是存在著不足的。有一張卡片“艸”,學生說出草字頭是和花草有關的,其實這是有問題的,并不是所有帶草字頭的漢字都是與草有關的,比如說“莫”在《說文解字》:日且冥也。從日在中。莫故切。又,慕各切。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字,這就要解釋“莫”字的來歷了。孔子主張學習應該“多聞”、“多見”,知識面要廣。如果籠統地說“艸”是和花草有關的,這就在學生們腦海中形成刻板效,會對以后學習漢語產生負遷移。

以上是從三個方面分析《論語》中的教學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對外漢語教學博大精深,我只是選取一部分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多,能把《論語》中的教學思想應用到對外漢語中更少之又少。我們需要把中國的文化經典與對外漢語教學糅合,發揮文化經典的魅力,也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朱勇.漢語國際教學案例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2]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4.9

[3]張俊.孔子的學生管理策略[J].社會科學教學,2010年,8月(中)

[4]尤正梅.淺論孔子的教學思想[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第7篇

(教師板書“筍”, 學生認讀這個字)

師:它的部首叫什么?

生:竹字頭。

師:竹字頭就表示什么?

生:鉛筆。

師:帶有竹字頭的字就和什么有關?

生:鉛筆。

(教師很尷尬,告訴學生是和竹子有關)

師(出示竹筍圖):看它像什么?

(學生們有答玉米,有答香蕉)

師:你看它像不像一個可愛的小娃娃?

生:像!

(師寫齊課題“竹筍”)

師(再問學生):你想知道什么?

至此,教師才揭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課后,和該教師交流,她平時是個很活潑的低年級教師,也知道第一課時情趣導入教學的重要性。可她為什么今天一反常態,是否想另辟蹊徑呢?她靦腆地告訴我:“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版不是強調識字寫字教學嗎?我這樣在課始就用了近十分鐘時間識字,好歹也是達到課標要求的啊?”

筆者私下認為,這位教師錯誤理解了課標,是為了識字而識字,而不是落實識字教學目標。教案經過集體討論后,改動如下。

師:老師今天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禮物(拿出紙箱),誰想摸摸它?說一說自己的感覺。

(啟發學生從外皮,形狀等角度說)

師(從箱子中取出竹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

生:竹筍。

師:你真聰明,看老師寫課題。

(師板書課題,邊寫邊強調字形結構及讀音)

這樣稍作調整,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視覺,給學生創設了“美”的情境,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氛圍。此刻再水到渠成地教學“竹筍”二字,略去許多沒有太多意義的提問,反而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研究兒童現階段的心理特點以及非智力因素對學生識字的影響,逐漸摸索出識字教學的一些規律和有效方法,總結教學經驗,并深入新課程教學改革中。

一、從頭做起,記名識字

每個人的名字都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望。開學第一天,我開展了“名字的魅力”主題班會。我讓每個學生介紹自己的名字,介紹的學生每人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并要求學生查字典,標注上拼音,再領著全班學生讀三遍,這一天的最后一堂課,我再開展“記姓名比賽”。這一方法很有趣,學生們不僅記住了小伙伴的名字,而且還糾正了字音,聯絡了感情。為了讓學生鞏固比賽成果,回家后我還要他們把自己認識的小朋友的名字一個一個地介紹給爸爸媽媽聽。學生都以記住小朋友的名字為榮。

二、以熟串生,情趣識字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集形、音、義于一體的字理文字,在教學中,我循其規律教學生識字,妙趣橫生,趣味無窮。1.同形聯系法。用某一偏旁帶出一群字,以熟串生,簡化學生識字的心理過程,有時是形旁串字,有時是聲旁串字。2.析字會意法。不少漢字因形會意,可引導學生析字會意,進行聯想,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比較娛樂,猜謎識字

我在班級里還開設了“謎語樂翻天”活動。每節課的前兩分鐘,讓學生猜幾個字謎,其中謎底有一半來自課外,有一半來自課本。每答對一個,獎勵學生個人一顆紅星。例如,學“傘”時,設計了謎語:“‘全’上邊,‘平’下邊。水從上邊滴,人在底下藏。”學“紹”時,設計謎語:“絕招前后,能讓生人交友。”學“碧”時,設計了:“王白二大娘,坐在石頭上,胸前帶玉佩,渾身著綠裝。”每一個謎語都散發著誘人的魅力,達到了很好的識字效果。思維靈活的學生也時不時地會出幾個謎語來考一考小伙伴,如“二小二小,頭上長草”,只要稍動腦筋,一個小小的“蒜”字立刻就會呈現在我們面前,既生動,又形象。

四、聯系生活,開放識字

識字教學只有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識字與生活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使簡單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鮮活生動,學生對生字的音、形、義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深刻的印象,從而提高生字詞的運用能力。為此,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認字,并做好記錄,從班級“智慧樹”上摘取“識字大王”的“果實”。如學生回家的道路兩旁高樓聳立,一個個亮麗的廣告牌隨處可見,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廣告的名字,并向店主或員工詢問廣告語的來歷;有時也讓學生看電視上的廣告,然后上網查詢廣告語的用意。功夫不負有心人,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能記錄下自己滿意的廣告語。我每周開展一節“識字活動課”,由小組的成員為大家講解他們收集的字詞。

第8篇

其實,區分同音字,只要抓住關鍵,能結合具體語境根據不同意思加以運用,出錯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筆者在長期語文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方法,介紹給大家,以供參考。

一、詞語擴充辨析法

記住簡單詞語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然后對簡單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復雜的詞語,其簡單詞語中的字保持不變,這樣學生記起來就容易得多。如指導區分“是”和“事”這兩個同音字時,就可先用“是”組詞“是非”,進而對其進行擴充:似是而非、口是心非、惹是生非、大是大非等都用“是”,而與事情相關聯的詞都用“事”。

二、編講同音字笑話辨析法

笑話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因此,教師可以試著把難辨的同音字放到笑話中去,這樣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辨析“報”和“抱”時,我巧講笑話:

某單位一批同事到外地出差,晚上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間設宴。男男女女十幾個人落座后便不停地聊天,只有一個人在點菜。點好了,征求大伙兒意見:“菜點好了,有沒有要加的?”輪到一位女士了,服務生便說道:“小姐,報報。”小姐看了他一眼,沒動靜。“小姐,報一下!”哥們兒有點兒急了。小姐臉漲得通紅,還是沒動靜。“怎么著?讓你報一下沒聽見?”哥們兒真急了。一位女同事趕緊打圓場:“小姐,你就趕緊挨個兒報一下吧,啊。”小姐囁嚅著問:“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嗎?”“噗!”邊上一位女同事剛喝的一大口茶全噴前邊人身上了。十幾個人笑做一團,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笑話講罷,板書“抱”和“報”,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服務生是叫報菜名,并不是要抱人,這樣既活躍了氛圍,又讓學生記住了這兩個字。

三、巧用偏旁區別意義辨析法

漢字中有很多形聲字,往往一組形聲字具有相同的聲旁、不同的形旁,而正是這些形旁對于區別同音字有著巨大的作用。只要結合具體語境,就很容易想到形旁,從而正確用字,降低出錯的幾率。如“驅”“嶇”“軀”都讀qū,如果說“qū車”“崎qū”“身qū”,應該立刻能想到它們分別是“驅”“嶇”“軀”三個字。因為古代都是用馬拉車,所以“qū車”應該是與馬有關的“驅”;“崎qū”是形容山路不平的,必須選擇與山有關的“嶇”;“身qū”則與身體有關,只能用“軀”。

四、追根溯源辨析法

不少同學用錯同音字往往是不理解它的根源,尤其是成語用字。此時,教師只要引導學生追溯根源,了解成語故事的來歷,就能正確區分和運用同音字了。如“一字千金”的“金”,學生時常會寫成“斤”字,此時,就需要追溯根源,秦相呂不韋叫門客著《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出布告,稱有能增減一字的,就賞給千金。學生很自然就明白該用哪個jin了。又如“一鼓作氣”的“鼓”字,學生容易寫成“股”就是因為對成語缺乏了解,因此,可以追根溯源,一鼓作氣的意思是說,打仗靠勇氣,擂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擂兩通鼓,勇氣就衰退了,擂三通鼓,勇氣就沒有了。

五、有地域特色的方音辨析法

寫規范字,說普通話這是理所應當的。然而,有些漢字,用普通話說讀音一樣,又很難從字義上區別運用,只是長期以來的一種習慣用法。這種字往往在地方音里讀音不同,再加上地方音作為方言區的“母語”,因此,在特殊情況下,偶爾巧用方言引導學生化解同音字難題也不是不可取。比如,“做、作”兩個字在普通話里都讀zuò,但在四川話里,“做”讀zù,而“作”讀zuó,于是,只要改用四川話說,學生就不會將“做工”和“工作”寫錯了。

第9篇

一、梯度實踐,從寫好一個字走向寫好一幅字

不同學段所需達成的目標不同,勢必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區分學段,在教學內容上各有側重,采用適合的教學方式突出學段重點,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一)筆畫偏旁起步,寫好每一個字

1.緊扣課標

明晰重點,第一學段是寫字教學的起步階段,也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階段。課標在第一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中有關寫字教學的條目有兩條,一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二是“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在這一學段,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識字、寫字愿望,教他們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其次,要從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入手,引導學生寫好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偏旁部首,做到按筆順規則寫字;再次,要引導把握漢字的基本結構,辨析筆畫、部首在組字時的微變化。這樣扎扎實實地指導學生寫好每一個字,夯實寫字基本功,為后續教學打下基礎。

2.細致指導,扎實訓練

以二年級上冊“衣字旁和示字旁”為例:本課認識“衤”和“礻”,學寫帶有“衤”和“礻”的字。“衤”和“礻”是由“衣”和“示”變化而來,作了偏旁,它們的筆畫非常相似,都有“點,橫撇,豎,點”,不同的是“衤”和“礻”還多一“撇”。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會了八個基本筆畫的書寫方法,本節課重在引導學生發現“衣”和“示”作偏旁時的筆畫變化,掌握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區別和書寫要領,并寫好帶有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字。我在執教時安排了如下導引環節:

(1)趣味演變,認識偏旁

師:偏旁俱樂部來了兩位新成員――(出示:衤礻)。猜猜看,“衤”跟什么有關系?是的,衣字旁是由衣服的衣變過來的。三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根據衣服的樣子造出了“衣”這個字(課件出示“衣”的古文字和圖片)。

瞧,多像寬寬的肩膀,長長的袖子,還有斜斜的衣襟呢。多有趣的漢字呀!經過很多年代的演變,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仔細看,它還很像一位站立的人:一點像頭,一橫像肩,伸出左手,站直左腿,叉著右手,踢出右腿,多有意思!

看,它作了偏旁,筆畫又發生了變化。我們來書空“衤”的筆畫和筆順――(師生書空:點,橫撇,豎,撇,點)呀,為了禮讓右邊的小伙伴,它伸出的左手收攏些,踢出的右腿也收起來啦!

師:衣字旁還有一位雙胞胎兄弟(出示:礻)。它跟衣字旁長得真像啊,只是――(少一撇)。知道它跟什么有關啊?(生:一下子猜不上來)不急,聽聽示字旁的自我介紹就明白了(錄音穿插“示字的來歷”):小朋友,我是示字旁。我呀,是有表示的“示”變過來的。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不懂科學,要是遇上天災人禍,就會在高高的桌臺上擺上魚肉之類的貢品,然后恭恭敬敬地向祖宗神仙行禮祈福祈求平安。后來啊,人們就根據這樣的儀式造出了“示”這個字:上面一橫表示魚肉之類的貢品,下面一橫表示桌臺,底下三筆表示太陽、月亮和星星,代表天上所有的神仙。現在知道了吧,我跟行禮、祝福有關。

(2)配音書空,學寫偏旁

師:我們先把“衤”請進田字格里,仔細觀察,說說要注意些什么呀?好,根據大家的提醒,我先擺好雙姿認真描一個:點在豎中線上,稍微高一點;橫撇,從橫中線起筆,橫短,撇稍長;豎在豎中線上,是個垂露豎;撇和點小小的,靠住垂露豎。(師邊說邊范寫)

師:老師還要在旁邊寫一個,哪個能干的小朋友幫老師配配音?(學生說,師范寫)

師:你們會配嗎?我們從抽屜里拿出大大的田字格,放在桌子中間,用手指當筆,一邊書空一邊給自己配音。(生邊說邊書空)

師:會說了,一定能寫好。來,擺正姿勢,認真描一個,寫一個。寫完以后自己跟范字比一比。(學生描寫,教師巡視,獎勵“握姿卡”“寫姿卡”)

(3)比較高低,練寫生字

師:仔細觀察,“補”字什么結構?(生:左右結構)看看,好朋友“卜”來了,左邊的“衤”很有禮貌地讓到了――左半格,撇點剛好碰到豎中線,右邊的“卜”――在右半格,看它們倆左右各占一半,非常勻稱(板書:左右勻稱)。再仔細比一比,左邊右邊的長短,你發現――對了,左邊短,右邊長,右邊是個長蘿卜!(板書:左短右長)

師:自己先試試看。看有沒有注意左右勻稱、左短右長,待會兒給大家展示展示。(生自由練寫后展示評價,再練改進。)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從偏旁部首的演變入手,幫助學生區分了“衤”和“礻”的細小變化,通過形象的圖片和有趣的錄音,順勢激發學生識字和寫字的興趣。隨后的范寫不僅展現了書空、描寫和練習的過程,而且強調了雙姿習慣。最后,引導學生發現帶有“衤”和“礻”的字的結構要領和書寫規律,簡簡單單的字,教師的指導卻從筆畫到偏旁再到一個字,細致入微,扎實而富有趣味。

(二)歸類整理,寫好每一類字

1.根據學段,明確目標

第二學段作為寫字教學的過渡階段,重在承前啟后。課標在各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中有關寫字教學的條目有3條,一是“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二是“能使用硬筆熟練的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三是“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時,應逐步由點向塊過渡,由細致向粗略轉變,引導學生歸類整理,發現漢字的書寫規律。比如,將漢字按“左右、上下、全包圍、半包圍、品字形”等結構特點進行分類,引導學生對同類結構的漢字進行比較、書寫,掌握避讓、穿插、向背等書寫要領,進一步提升書寫質量。在書寫規范、端正、整潔的基礎上達到熟練的要求,漸漸向“美觀”過渡。

2.歸類整理,掌握規律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寫字教學為例:

本課需書寫十四個生字,其中左右結構的有八個(一個左中右除外),占了一半以上,是歸類整理左右結構生字書寫規律的一個契機。

(1)根據結構歸類

出示本課生字

師:同學們仔細看看這些生字,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燦、爛、規、律、株、隙、耀、梢”這八個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師:寫左右結構的字,我們一般要注意些什么?生:這些字左窄右寬,還要注意左右兩部分高低不同。

(2)感知穿插與避讓

師:說得好,誰能以“規”字為例,具體說說還要注意些什么?生:“規”右邊“見”的一撇要伸到“夫”的底下。師:對,這就是“穿插”。生:“夫”為了給“見”讓出位子要往上移,最后一筆撇還要改為點。師:你說的這一個規律,在書寫中叫做“避讓”。

(3)歸納書寫規律

師:也就是說,書寫左右結構的字時,要注意――

生:寬窄、高低。

生:穿插、避讓。

師:注意這些變化和規律,試著寫好這些左右結構的字。

(三)整體布局,寫好每一幅字

第三學段應在第一、二學段的基礎上,為達成第四學段的目標作適度鋪墊。課標在這一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中有關寫字教學的條目有四條:一是“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二是“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三是“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四是“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不難發現,第三學段寫字教學重點落在了段落、篇章的謀篇布局上。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關注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系,做到字體大小均勻,行列疏密有致,題頭、落款整體平衡,篇章布局力求協調、美觀。同時,教師還應提醒學生控制書寫速度,真正做到寫得又好又快。限時摘錄、遷移練筆、語段聽寫等方式都有利于提高學生書寫速度。

例: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課環節,可設計摘錄古詩的練習,引а生發現謀篇布局的要領:

1.整體欣賞,細微觀察

教師出示三幅不同格式的學生作品,有豎的、橫的、圓形的。請學生先從整體上欣賞三幅作品,引導他們發現將古詩摘錄成書法作品時,可以橫著摘,也可以豎著摘,橫著摘跟平時一樣從左往右寫,豎著摘要從右往左寫。摘錄時要注意字的大小均勻,行款整齊,整張作品不能太滿,要疏密有致,有一定的留白。

在整體欣賞的基礎上,進行細致觀察。發現古詩摘錄不用寫標點,落款要講究章法,要與整幅作品保持平衡,內容可以包括古詩的題目、作者,還有摘抄的日期和摘抄人的姓名等。

2.創作實踐,限時摘錄

請學生根據剛才的發現和交流收獲,自己試著設計作品,當然也可以模仿,但要注意摘抄速度,限時完成作品。

3.交流評議、取長補短

完成以后,組織交流展示,互相評價,提高練習。

二、保底評價,從單一走向多維

(一)關注過程,多維互動

課標在各學段的目標中都要求學生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據此,筆者設計了簡單易操作的多元評價表。如第一學段寫字評價表:

操作時,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階段目標,側重其中一點,也可以全面評價;可以一課一表,也可以一天一表,或一周一表。

在多維的過程性評價中,不僅關注了書寫的質量,還關注了鉛筆的選擇、握筆的姿勢和書寫的姿勢;不僅關注是否寫得正確、端正,還關注是否寫得整潔。每次提筆寫字,都引導學生從“是否使用木制鉛筆”“是否注意握筆姿勢”“是否保持寫字姿勢”“是否寫得正確、端正、整潔”等方面進行自評、互評、師評等多向互動評價,使學生在每次習字中都會盡力去做到“堅決不用自動筆、握筆一寸高、保持寫字姿勢、正確、端正、整潔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活化方式,多維鼓勵

1.評價符號多樣

除了傳統的打鉤加星之外,可以更多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符號。比如,畫笑臉,蓋大拇指,在需要改進的地方評“加油改進”等。

2.評價渠道多維

除了在寫字本上,同時關注課堂作業本、評估卷和任何提筆書寫的地方。如,在每課作業本中加上寫字批語,在單元評估卷中加上寫字附加分等。為了讓學生始終保持挑戰的熱情,在第一、二學段還應及時獎勵優姿卡、加油卡、進步卡,及時兌換金銀銅卡和趣味小獎品。

3.展示平臺多維

全員來展示,人人來亮相。在教室后墻、柱子等醒目的區角設立展示欄,在教室走廊外墻開辟展示墻,貼上一個個展示袋,給每個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展示天地。為優秀學生搭建個人展示的平臺,在書法教室或藝術長廊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引領更多的學生學習、挑戰。

(三)達標升級,多維記錄

1.達標考級多維

根據學段要求,每學期一次組織達標考級,內容可分為“書寫質量”“寫字姿勢”和“平時作業”等,等第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檔,級別為一到十二級。待合格者可申請一月后重測;有各級書法比賽獲獎或級別證書的可以免測。

2.成長記錄多維

第10篇

漢語方塊字的“象形”獨具特色,演化至今的“形聲字”歷史最長,字數最多。學生認識漢語方塊字,同時也是欣賞它的優美造型的過程。漢字教學是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重要途徑。學生寫好字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是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加強學生情感、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質培養及身體機能訓練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方法:

1、描述演變史。在文字教學中,要想充分發掘其中的“繪畫美”的因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找一批比較典型的方塊字,描述它們字形的演變史。告訴學生:現行漢字是從古代漢字演變來的。漢字的歷史悠久,歷史上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以及草書、行書等形體。如“采”字的演變過程就經歷了這幾個階段:“采”:甲骨文寫成:上面是手,下面是果實,表示用手摘果實,所以“采”的本意就是摘取。“采”的寫法就是由這些寫法慢慢發展而來。了解了這些,學生就很容易地記住了“采”字,并且領悟到:如果把上面的手和下面的木連起來,寫成“番”的上部就錯了,因為那可就采不走果子了。

2、剖析“造字法”。在文字教學中,剖析日常用字的“造字法”,全面介紹與點滴滲透相結合,使學生領略字形結構之美和蘊含的意義。漢字有四種最基本的造字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如:“祭”字頭的字和“登”字頭的字,學生常會寫錯,單純的糾正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但向學生介紹其造字法,卻受到了很好的效果。“祭”字由三部分組成:“”、“”、“示”。這三部分我們今天看不出它們代表什么了,但在構字之初,它在古文字中是這樣寫的:“”代表一塊肉,“”代表手,“示”代表祖先的牌位,“祭”字就是用手拿著肉去供奉祖先或鬼神。因此,“祭”的的造字法是會意,其基本意義就是:祭祀。祭字頭上有塊“肉”,如果寫成“登”字頭就把肉變沒了。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把祭字頭和登字頭區分開。學生了解了這一知識后,覺得很有意思,很快就能觸類旁通,提出膾炙人口的“炙”上面也有塊肉,那“炙”不就是用火烤肉嗎?這也是用會意的方法造的字。而和它形近的“灸”字,上面是個“久”字,是形聲字。學生在運用造字法學習漢字時,不僅記住了字的本身,而且了解了造字緣由及字的本意,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幫助學生領略漢字之美,感嘆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智。

3、形近字對比法。“即”與“既”在使用中常常被混淆,我們把它們進行一下對比,這兩個字在古文字中是這樣寫的:(即)(既)這兩個字在古文字里,都和吃飯有關,“即”的左邊是一個裝食物的器皿,右邊是一個跪著的人,面向食物,正準備進餐。“既”與“即”相反,跪坐在食器旁邊的人已經把頭轉了過去,一副吃飽了的模樣,像要馬上起身走了。所以,“即”與“既”給我們展示了兩幅不同的畫面:“即”是就食,是接近食物,準備吃還沒有吃時的情景。“既”是吃完了,表示了一個完成的狀態。后來,這兩個字的意義分別在各自本義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凡是接近、靠近的意思,體現一種將要發生或尚未完成的狀態,就用“即”,如:不即不離、立即、一拍即合、一觸即發、即景生情、即位、即刻。凡是完、盡、已經的意思,就用“既”,如:既往不咎、一如既往、既得利益、既然、既來之則安之等。

4、“書法美”的陶冶。書法中的基本功――運筆訓練,猶如彈琴的指法訓練。書寫時要掌握筆鋒的運轉,在紙上表現粗細、連斷等技巧。“運筆”如“拉弓”、如“舞劍”,有它獨到的韻律與情趣,只有勤學苦練的人,才能“心領神會”。至于書法結構原理的規律,更顯示了漢字獨特的間架結構之美,給人以勻稱、和諧、莊重、整齊之感。在教學中,我經常在指導學生觀察、辨析字形,在書寫中進行漢字美的教育。要求學生在正確書寫的基礎上,還要把字寫得好看些。并結合實例告訴學生怎樣的字是美的,怎樣的字不美。書寫漢字時,不僅筆畫要美,結構也要美。此外,采用多種的評價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自評、互評、教師評、集體評、家長評等。通過學習漢字,學生不僅愛上了漢字,體味到了漢字之美,更從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燦爛。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人類的文字有兩大類:一類是拼音文字;另一類就是象形文字。而人類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它一共有三種:一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一是古埃及的圣書字;再一個就是中國的漢字了。”可是前兩種文字,今天已沒有什么人懂得,更沒有人使用了,它們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唯有中國的方塊漢字,歷經了各種外來文化的挑戰,發生了種種變化,但是它的生命力卻亙古不絕,至今依舊獨步世界,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主要文字之一。我們每一個以漢字為母文的中國人,難道不為此而感到驕傲嗎?我不禁感慨:都說中華民族具有歷久不衰的凝聚力,那么,能不能說:這從古至今從沒有斷裂過的漢字就是這凝聚力的源泉之一呢?漢字書寫,形成了中國的書法藝術,它已成為中國文化中一朵藝術奇葩,為世界的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珍品。當今,科學家們意外的發現:形、音、意結合的方塊漢字特別適用于計算機,是最理想的電腦語言,二十一世紀將是漢字發揮巨大威力的時代。我不禁為自己是以漢字為母文的中國人感到幸運,也為自己能從天天書寫的小小方塊字中,感受到祖國五千年文化的燦爛和悠久而自豪?祖國,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母親,若你愛戀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那你也要愛戀祖國悠久和燦爛的文化,而漢字正是這一文化的體現。

5、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利用電教教學把一些復合字制成抽拉片、覆蓋片,分解組合字的結構。這種新穎有趣的方法,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觀察力,又能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掌握筆畫筆順及間架結構,做到了省時高效。還可以把漢字書寫編成口訣,加深學生理解和記憶。學生記住了口訣,也就掌握了書寫的要領,易記易學。或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既形象生動又深入淺出。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在寫字教學中,老師方法多樣,指導得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練字過程中,大多是從頭到尾,一遍一遍地抄帖,貪多求快,希望自己在短時間內有所成功。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練到后面忘記前面。有些學生對筆畫與結構特征沒有真正分析透徹,對比較難寫的字還沒有掌握就放棄不練。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確寫快、寫多、寫濫、不如寫慢、寫少、寫精的道理,認真對待每一個筆畫是很重要的。臨摹時可以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對難寫的筆畫、難寫的字及有代表性的字,要重點練習、強化訓練。教師作重點輔導,做到各個擊破,直到寫好后再往下臨。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欣賞一些古今書法家的名作,參觀書法展覽,教師作分析講解,也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情感共鳴,激發其自覺地“心摹手追”,從而主動鉆研。教師還可以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運用講軼聞趣事的方法吸引學生。如導課過程中講一些“墨池”的來歷,“筆冢”形成的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上是我在語文教學中,針對漢字的象意美,培養學生對漢字之美所做的一點嘗試。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嘗試培養學生對各種語文美的熱愛,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

第11篇

48宀

47門

“門”的附形部首是“門”。由于“門”是由“門”簡化而來,從本源上說,“門”是主部首,所以本文以“門”為主進行闡述。

“門”,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楷書變化不大。即便是簡化字“門”,外形上與“門”也是“門當戶對”。

從甲骨文中不難看出,“門”是由兩扇單門板(稱之為“戶”)組成。由此看出,古時候,“門”與“戶”還是有些差別的。“門”常用于實物大門,引申出門徑(如竅門、我摸著點門道了),舊時指封建家庭或家庭的一支,現在指一般的家庭(如張門王氏、雙喜臨門)、宗教、學術等派別(如佛門)等等。

在漢字中,凡從“門”的字大都與門戶及其動作有關,如“閭、閂、閨、閉、閑、閘、閃、闖”等。“門”也可以表音,如“悶、問、們、聞”等。以下按“門”部首內漢字屬性進行講解。

一、 形聲字

“闈”(闈),讀作“圍”,表宮的側門。古代科舉時代專指考場的門。“春闈”、“秋闈”,指一年兩度考試。

“閶”(閶),讀作“昌”。“閶”常與“闔”(會意兼形聲字,讀作“盒”,意為“全”。篆文從“門”從“盍”,“盍”表聲兼表合之意)組合成“閶闔”。“閶闔”,神話中的天門;宮門。古代楚人稱門為“閶闔”。“闔”原指門扇,引申為關閉,與“合”相通。“闔家歡樂”側重于傳統文化,“合家歡樂”適用于大眾。

“閻”(閻),指里巷中的門。民間常說的閻王等源于梵文的音譯,是佛教中管地獄的神。

“閆”(閆),是“閻”的異體字。現在主要用作姓。由此看來,“閻”、“閆”本為一家。

“闕”(闕)。古代宮殿前一左一右可供瞭望的樓閣,借指帝王的住所(宮闕)。從外面看,兩樓閣間像一扇大門,但上部不相連,因而“闕”在有些方面通“缺”。

“闡”(闡),即開門,以“單”表音,現簡化為“闡”。引申為打開、開拓等。引申出“闡述、闡明”等義。

二、會意字

“閂”(閂),從“門”從“一”(表門栓)。

“閑”(閑)。金文從“門”從“木”,會柵欄之意。此意基本消失。后簡化為“閑”。目前“閑”主要用作“閒”的簡化字。

“閒”(閑),由門中看到月亮,會空隙之意。簡化為“閑”。門中觀月,閑情逸致也。

“闌”(闌),也是門前柵欄,引申指欄桿。因而“欄桿”也作“闌干”。“闌”從柵欄或欄桿,引申出止住、打住之義。如“夜闌”指天將亮。“闌珊”,疊韻詞,與“闌”意思相同,也指即將結束。如“燈火闌珊”。

“關”(關)。金文從“門”,“門”中間為閂之狀。篆文改為從“門”從表聲。異體為“関”。如今簡化為“關”。

“閉”(閉),金文從“門”從“十”(門栓),會關門之意。

“閃”(閃),本義為從門或縫中窺視,引申偷看。也可以理解為人從門縫間急忙穿過。后借用“申”(電),如閃電、打閃等。

“闖”(闖),篆文從“門”從“馬”,會馬從大門內往外沖之意。

“閏”(閏),篆文從“門”從“王”。古代天子每年歲末將次年朔政(來年的歷日與政令)分賜諸侯,即“告(gù)朔”。告朔之時,大王(天子)居宗廟正室,閏月則居正室門中,所以“從王在門中”。“閏”本義為余。“潤”與“閏”本是同根生。

“間”(間),同“閒”。本義為空隙,如間隙。引申為距離、隔閡等,由距離自然就引申出“時間”之“間”來。

三、會意兼形聲字

“閨”(閨)。本義為上圓下方的圭玉形的小門。引申指宮中的小門,再引申指內室、女子起居室,如待字閨中、閨女。

“閭”(閭)。讀作“驢”。篆文從“門”從“呂”(表聲兼表并聯),會共居的里巷大門之意。周代二十五家為一里,一里的大門稱為“閭”。

“問”(問),甲骨文從“門”(表聲兼表意)從“口”,會隔門詢問之意。

“闊”(闊),從“門”從“活”(“活”的本義是水流動的樣子)。會從門中出入、暢通無礙。引申出“開闊、廣闊”,也引申出遠離之義,如“闊別”。

“閱”(閱),從“門”從“兌”(同“悅”,兼表音)。本義在門內查點、計算,引申指檢閱、閱讀。由閱讀引申出閱歷,再引申指功績,后指仕宦人家自立大門邊的柱子,以旌表功績。立在門左邊的叫閥,立在右邊的叫閱。“閥”、“閱”在古籍中連用。“閥”從“門”從“伐”(征伐),自然就是功勛、勢力的象征,如“軍閥、財閥”。

“悶”(悶),篆文從“門”(表關閉)從“心”,會心情不暢之意。

“閣”(閣),本是大門開啟后,門扇下面的支撐物,它避免門扇過重造成門擺動、傾斜。“閣”由支承之義,引申出搭設木板之物也叫閣。在屋內上方搭一層木板以便擱置物品,稱為“閣樓”。“擱”從“閣”(“閣”既表音又表義)。

48宀

“宀”,本讀作“冕”,象形字。“宀”甲骨文像側視的房屋:立墻,斜頂。晚期甲骨文在屋頂加一短豎,表示煙囪。幾經演變成為“宀”。作部首時稱為“寶蓋”,又稱為“寶蓋頭”。

凡由“宀”組成的字大都與房室有關,但也有個別字本義與房屋無關,如“寅”本為“矢”、“它”為“蛇”,現在歸于“宀”部首。按“宀”部首內漢字屬性進行分類講解。

一、象形字

“它”,象形字,甲骨文是蛇的整體象形。人類祖先居住于草莽之中,蛇患無窮,于是人們相見時常問起“無它乎?”后借用為代詞,本義只好加義符“蟲”成“蛇”,“蛇”與“它”各行其道。

二、形聲字

“宇”,金文從“宀”從“于”。本義為房檐,引申出房屋、住處、疆土、原野,最后引申出天下、世界、宇宙等義來。

“宙”,自甲骨文至今變化不大,從“宀”從“由”。本義為棟梁,引申指天空。

“完”,篆文從“宀”從“元”,本義為房屋整齊完好,無缺損。

“宏”,篆文從“宀”從“厷”,本義為房屋深廣,說話有回聲。

“宬”,讀作“成”。篆文從“宀”從“成”。本義為容納,引申指古代藏書的房子,明清時專指皇宮收藏文書檔案的地方,如皇史宬。

“宸”,篆文從“宀”從“辰”,本義為大而深的房檐,引申指帝王的住處。

“宵”,金文從“宀”從(肖,小也),本義指夜晚。

“賽”,最初借“塞”表示,指祭祀神靈。祭祀當然要用財物,于是篆文從(塞,投放)從(貝,錢幣)。后引申出多少、優劣,再引申出比賽來。

“蜜”,篆文從從(必,“泌”的省略)從(蟲),本義為養在家園中分泌糖漿的蜂。

“寥”,篆文本從“廣”(敞屋)從“膠”(表聲),本義是空虛。后“膠”省作“翏”,后規范用“廖”。由于“廖”用作姓,空虛之義改寫作“寥”。

“寂”,篆文從“宀”從“尗”(表聲)。俗作“寂”,后俗轉正。本義為無聲。

“寞”,篆文本從“口”從“莫”(表聲),楷書寫作“嗼”。俗作“寞”。“寞”與“寂”組成“寂寞”,可以說是絕配。

“寓”,金文從從(禺,手持面具娛樂),本義指古代貴族休閑娛樂的居所。引申為寄居,再引申為托付、寄托,如寓教于樂、寓言。

“寐”,甲骨文從從(側臥之人)從(木,床),表示古人勞作一天后準備上床休息。幾經演變,變成“爿”(床),“木”成了“未”(人形)。“寐”指睡著了,而“寢”表示躺著睡覺,但不一定睡著。

三、會意字

“安”,從“宀”從“女”,會屋內女子安靜之意。也有說遠古時代,女子在家比較安全。

“宋”,會屋內有木制家具之意。后借用周代諸侯國名。再用作朝代名和“姓”。

“牢”,甲骨文從(圍欄)從(牛),本義為關牲畜的欄圈。引申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豬。牛、羊、豬齊全為太牢(天子祭祀用),只有羊、豬叫少牢(諸侯祭祀用)。后引申指監禁囚犯的地方,如畫地為牢、牢房。因此,“”期間,牛棚成為許多被“改造”者所居之地就不難理解了。

“宗”,后期甲骨文將早期甲骨文字形中的(一,表示天)寫成(二,即“上”),強調向上蒼祭拜。晚期甲骨文在加(兮,模模糊糊地發音),強調祭祀時默默念禱吟誦。本義為祭祀祖先的廟。

“定”,甲骨文從從(足,結束征戰歸來),會到家止息之意。金文將甲骨文的“足”寫成(正)。

“宕”,讀作“蕩”。甲骨文從從(石,表巖洞),會像房子一類的山洞之意。引申出寬廣、通過、穿過,再引申出放縱,如跌宕。

“宜”,有兩說。一說甲骨文像是在砧板上的兩塊肉之間(“夕”是“肉”的本字)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切分肉食。本義將一塊肉切成均等的兩份或多份。二說甲骨文從“且”(雄性生殖器)從“肉”,會置肉于“且”前進行祭祀之意。篆文簡化,上訛為“宀”。因為祭祀是應當做的合乎大義的事,故引申指合理的事和辦法。如因地制宜、不合時宜、事宜等。再引申泛指合適,相稱,如適宜、老少皆宜。平分肉食為“宜”,獨享雙份或數份肉食為“多”,堆積大量肉食為“疊”。

“官”,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皆從“宀”從“”(弓,也有說是帥旗,代表軍隊)。本義為臨時駐扎的兵營。引申指軍政駐地,再引申指官員。

“實”,繁體字為“實”。金文從“宀”從“田”從“貝”(貨幣),會房中充滿錢糧之意。

“宦”,金文從“宀”從“臣”(奴仆),會在貴族家里當奴仆之意。引申出官宦。

“賓”,早期甲骨文從從(客人),表示家中來了客人。晚期金文加(貝,財禮),表示帶財禮到他人家里做客。楷書寫作“賓”,簡化為“賓”(形聲字)。古人稱訪者為“客”,稱貴客為“賓”。

“容”,甲骨文從(穴,石洞)從(物品),本義指在洞穴或地窖儲存物品。篆文從從會意。本義為盛納。也許是受金文好似人的臉形影響,“容”引申出“容貌、面容”等內容來。

“寇”,金文從從(元,人頭)從(攴,手持械攻擊),會手持棍棒在屋中向人行兇之意。

“宿”,甲骨文從從(人睡在席上),強調在屋內睡覺。

“寒”,金文像一個人睡在屋子保暖的草褥上。本義天冷時用草褥保暖。晚期金文加(“二”是“仌”的簡化,“仌”即“冰”),表示秋冬時節屋里的水已經結冰。“寒、塞、騫、寨、賽、搴、騫、褰、蹇、謇”,共同擁有“”,但來歷不盡相同。

“寡”,金文從從(見,舉首張望),本義指喪夫獨居的婦人在屋里張望。晚期金文將“見” 寫成(頁,即人頭)。篆文加“分”,強調夫妻離散,強化獨居主旨。“寡”的古體字上為“一”下為“人”。

四、會意兼形聲字

“家”,早期甲骨文從從(公豬。“家”中“豕”是“豭”的省寫。“豭”公豬也,此處兼表聲)。有人提出,為何祖先單單選“豕”而不選“牛”、“馬”、“羊”等?或者選“人”不是更有道理嗎?筆者以為,古人造“家”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從牲畜肥力(牛馬糞量大但不肥,雞鴨鵝糞雖肥但量小)、繁殖力(豬的繁殖數量大大超過牛馬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等各方面因素考慮,最后選定“宀”+“豕”。 二次漢字簡化時把“家”簡化為上從“宀”下從“人”,但很快“家破人亡”。

“宅”,甲骨文從“宀”從“乇”(寄托,兼表聲),會人們所托居的住處之意。

“字”,金文從“宀”從“子”(兼表聲),會在屋里養育孩子之意。倉頡造字是象形字,通俗地講一個字就是一幅畫,即“文”。后來,形聲字大量出現,是在“文”的基礎上繁衍的,這就是“字”。“文”是獨體字,不能拆開(如“文”、“象”等是一個完整體),“文”的意思只能解釋;“字”是合體字,其字形是可以分解開來的(如“字”可拆成“宀”、“子”),“字”的意思可拆分開來解釋。這也是許慎所著《說文解字》而不稱《解文說字》的來歷。由于“字”是在獨體字基礎上繁衍的,這與有房子才具備成家繁衍后代條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再加上文字傳承文明與人類傳宗接代也有相似之處,于是“字”本義消失,專為漢字的“代言人”。

“災”有兩個異體字:災、烖。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的災害,一是屋內起火(災),二是水、火無情(災),三是兵火(“烖”中有“戈”)。“”讀“災”,從“戈”從“才”(莊稼,兼表聲),會由于受到武裝侵略莊稼受到損害之意。后“”作了偏旁(如:裁、哉、栽、載、戴),于是本義加義符“火”成“烖”。

“寶”,早期甲骨文字形從從(貝,珠貝)從(朋,玉串),會家中藏有珍寶之意。晚期甲骨文將簡化為“玉”。金文加“缶”(瓦罐,兼表聲),表示將玉貝等藏在家里的瓦罐中。篆文基本承續金文字形。草書和俗體楷省去“貝”、“缶”。后俗體“寶”轉正。

“寵”,金文從“宀”從“龍”(表神圣,兼表聲),會尊居之意。引申出褒義的尊崇,再引申出中性的寵愛,還引申出貶義甚濃的寵信。

“審”,篆文從“宀”從“采”(辨別)從“口”,會室中觀察詳問之意。古文又加義符“心”,表示用心辨別。篆文從“宀”從“番”(辨別義),楷書寫作“審”,如今簡化為“審”。

“宛”,篆文從“宀”從“夗”(表彎曲,兼表聲),會宮室回環盤曲之意。

“宣”,甲骨文從“宀”從“回”(河水漩渦)。金文加一條河岸,篆文加兩條河岸。“宣”,會裝飾有回環水云紋的大房子之意,“亙”也表聲。這種大房子即為天子公開布政曉諭天下的地方,“宣傳”由此得名。這里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宣泄”并非“渲泄”。

“室”,甲骨文從從(箭頭著地,表到)。古時房屋前面的一排大廳叫堂,堂后面一排房子中間那間稱室,室東西兩間叫房。古代,妻子住的屋子叫“室”(也稱正室),妾住的屋子叫“房”(也叫偏房)。

“宮”,甲骨文從“宀”從(多個窗口),本義為多窗戶的多樓層大型建筑。古人稱單窗平房為“向”,稱多窗的大型建筑為“宮”。

“憲”,金文從(網罩,抓捕、關押)從(目,眼光、看法),本義為限制個人偏見、私欲的最高法令。晚期金文加“心”(欲望,動機),強調對私利的限制。篆文整齊化,楷書寫作“憲”,簡化為“憲”。

“客”,甲骨文從從(夂,是“止”的倒寫,與“到”相反)從(人,旅人),表示進入他鄉。金文從從(“各”,進入異地,兼表聲)。

“寬”,繁體字為“寬”。篆文從“宀”從“莧”(羊角向兩邊分張,兼表聲),會房屋寬大之意。

“宴”,金文從從(日,閑暇)從(女,伺女),本義閑情安居,調情作樂。

“寄”,篆文從“宀”從“奇”(“倚”省去“亻”,兼表聲)。本義客住他人家。由寄居,引申出寄托,再引申出郵寄等義來。

“密”,篆文從“宓”(房屋,兼表聲)從“山”,本義是像堂屋的山。由山引申出幽深、隱秘等義來。參見本文中“蜜”。

“富”, 金文從從(酉,酒壇),本義家境寬裕,有余糧釀酒。有人把“富”說成“一人擁有一間房子一塊田地”就是“富”,那是望字生義,不可取。

“塞”,甲骨文從從(大量器械、材料)從(雙手操持),本義借助工具、材料,用泥土填堵房墻的漏洞。篆文加“土”(泥巴),強調膠泥的補砌作用。楷書寫作“塞”。

“寨”,篆文從“塞”(省去“土”)從“木”,會用木頭做的柵欄圍住牲口之意。后引申出寨子等義來。

“察”,篆文從“宀”從“祭”(兼表聲),會祭祀必詳究細審之意。

第12篇

摘要:據專家考證,“書法”與“文字”同源,書法大師指出:“書以詩為魂,文字是靈魂,書法是表象。”而現代中小學課程中與“文”緊密相關的莫過于“語文”,它與國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一些啟蒙國學和經、史、子、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應該培育智慧、培養技能,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愛國主義思想意識。自古就有“文人墨客”之說,而古代的“墨客”無一不是“文人”。所以,我認為書法教育與語文課程有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我們必須重視中小學書法教育與語文學習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古典文學,讓學生在對“書”與“文”的學習中,不斷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親切感及愛國主義情懷,感受華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每一個中國人都懂中國文化。

關鍵詞:書法 語文 關系

長期以來,總提一個傳統的觀念“書畫同源”,把圖畫作為產生書法的背景。現在隨著出土文物的不斷發現和書法存在的大量事實,我們不禁對根深蒂固的“書畫同源”的觀念產生動搖,對書法的起源作進一步的思考。無論中外,人類早期的美術史上,只要是以狀物為目的的圖形,均是形象思維的成果,只能看不能讀,再從“書”、“文”的字義考察,并用出土的原始刻畫符號、彩繪符號證明書法和文字為同一源頭。而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約式統稱。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因此,書法教育與語文課程有著不解之緣,在古代就有“文人墨客”之說,古代的“墨客”無一不是“文人”。所以,我們就從一下兩個方面探討書法教育與語文課程的關系。

一、語文課程與國學

國學之名,始于清末,其來歷與當時的西方文化傳入有關,泛指相對于西學的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道釋三家的哲學、思想為其基礎,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本文所談的國學主要指一些啟蒙國學及經、史、子、集。國學與語文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應該塑造人格、培育智慧、培養技能。如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唐宋家的散文等,是中國人永恒的精神家園。對它們的學習既是國學的傳承,又是語文的學習。它有助于培養人的思維能力、智力、素養和胸懷,它的效果可以幾十年以后再看。楊振寧說過:在他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親教他背誦了幾十首唐宋詩詞。有些詩句,例如“少小離家老大回”,“不教胡馬度陰山”,很容易懂。許多別的詩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學會了背誦。70多年來,他在人生旅途中經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以后,才認識到“真堪托死生”和“猶恐相逢是夢中”等只有過來人才能真懂的詩句。

語文科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教育對人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充分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應充分挖掘教育內容中的有意義的價值取向,從而把語文知識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訓練語文基本技能和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愛國主義思想意識。因此,與語文課程結合最為緊密的當屬國學。

二、書法與國學

書法之所以能超越實用的局限而成為一門藝術,是由于漢字的構成特點及其書寫工具和載體等因素決定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與中國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所以書法與國學是表里之間的關系。“書以詩為魂”,文字是靈魂,書法是表象,田蘊章教授說過“國學是沃土,書法是生長在這里的鮮花或松柏,離開了國學,書法就像沒根的豆芽。”所以書法是一門植根于國學文化土壤中的中國特有的藝術,它是傳承和延伸國學的載體之一,與國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和“” 提倡白話文,給國學沉重的打擊,但這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為的是與西方接軌、溝通。其實,當時提倡白話文的都是精通國學的大師。從古到今的大書法家,沒有一人不精通國學的,就如啟功先生,他是國學大師、書法家。從這點看,不是“文人”,便不能為“墨客”,沒有國學的支撐,其書法始終是沒有高度的。

科學家楊振寧先生說中國的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代著名旅美華人雕塑家熊秉明先生喻其為中國藝術核心之核心。書法以漢字為載體 ,王蒙指出漢語屬于詞根語,漢字具有字本位這一根源特質,其中蘊涵的整體主義、本質主義維系著中華文化的命脈,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根基;漢字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催生了我們獨特的靈動的氣韻、風骨、寫實、寫意、言志、抒懷、寄托……等藝術審美觀念;而這一切,不僅僅是一個硬筆畫出的符號所能夠傳達的。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獨有的藝術。很多優秀的古典文學經受了漫長的歷史考驗,數千年而不被人們所拋棄,就是因為它有著光輝照人的文化內含,有著引人向上的文字闡述。這些中華文化寶庫里的經典往往是書法作品的重要內容。因此,書法與國學結合,是書法國粹發展的方向。

綜觀以上兩點,不難發現“書”與“文”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所以我們必須重視中小學書法教育與語文學習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古典文學,讓學生在對“書”與“文”的學習中,不斷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親切感及愛國主義情懷,感受華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每一個中國人都懂中國文化。這對于每一位從事中小學書法與語文教育的工作者,即是一個挑戰,又是促使其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房山区| 兖州市| 启东市| 合作市| 刚察县| 澄江县| 明星| 且末县| 湟源县| 茂名市| 罗定市| 茶陵县| 当涂县| 翼城县| 罗甸县| 中方县| 盖州市| 文昌市| 嵊州市| 论坛| 湘乡市| 宽甸| 五峰| 从化市| 肇州县| 贞丰县| 淮北市| 全州县| 正镶白旗| 临沧市| 双鸭山市| 启东市| 北海市| 易门县| 东城区| 密山市| 武宁县| 福泉市| 佛坪县|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