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9: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式過馬路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說起“中國式過馬路”,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次,我也體驗了一會“中國式過馬路”
今天我盼望已久的暑假終于到來了。好事成雙,媽媽說要帶我去買幾件新衣服,樂得我一蹦三尺高。難得她有如此雅興,那我就奉陪到底。
出了家門,馬路上依舊是灰塵遮天蔽日,車輪聲不絕于耳。我和媽媽掩住口鼻,三步并作兩步地來到了紅綠燈旁。
紅綠燈那兒已有一些人在等候了,我們在那兒等了不久,一個把頭發染成黃色的青年走過來,左右看看無車便邁著輕快的步子悠閑地走了過去。我以譴責的目光看著他,他卻依舊我行我素,不以為然。我無言以對。
“發什么愣呢,快走吧。”媽媽扯了一下我的手,催促道。我回過神:“可現在是紅燈啊!”我抗議著。媽媽笑了:“小傻瓜,現在沒有車,正好人多,不趕快走,還在那兒傻等啊?”同行的幾個人也以奇怪的目光看著我,我趕緊閉上了嘴。
我再也沒有心情逛街了,之后的時光都味如嚼蠟。
回到家里,我開始深思:“中國式過馬路”損人且不利己,什么時候才能徹底消失呢?
六年級:黑貓殿下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
①畢業前,語文老師請同學們把自己學習語文的體會寫下來,與下一屆同學分享,要求所寫的體會具體,切實,易記憶。
②今天早晨是家長送你來考場的嗎?請對“家長送考”現象予以評論,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③寫一段抒情文字(可寫詩歌),紀念自己的18歲,要求感情真摯,富有文采。
顯然,這種微寫作題具備與傳統高考的800字左右作文所不同的獨特優勢,它篇幅短小、針對性強、方式靈活,北京的這次語文高考改革,引起了全國專家和一線教師的廣泛關注。筆者以為如果能夠將其靈活運用到日常教學之中,那么對于打破學生無法當堂成篇,教師無法現場講評指導的困局,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新穎靈活的內容,不拘一格的形式,字數不多的篇幅,費時較短的寫作,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微作文的概念
微作文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數在200字左右,可以是描述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段,也可以是應用文,主要考查學生應用精煉的語言描述場景、事物,表達觀點,抒感的能力。
二、微作文的類型及運用
筆者把微作文分為描述事物、表達觀點和抒感等三大類,在實際教學中,針對不同的類型,給出不同的教學提示,以教師示例、學生創作、當堂展示的形式進行微寫作指導。
(一)描述事物類
教學提示:抓其特征,畫其神韻。
教師示例:
小雨絲絲欲網春(宋?李彌遜《春日即事》)
(2014嘉興市二模卷)
暮春時節,細雨飄灑,淅淅瀝瀝,綿綿密密,幽幽的茉莉花香彌漫在春雨的氣息里,纖細的雨珠曼舞著晶瑩的絲線。無邊絲雨如愁,在空中密密地斜織著,織成一張多情的大網,不忍讓她歸去,雨點輕扯住她的衣角。淅瀝的小雨溫和地鋪成深深淺淺的記憶,是渭城的朝雨嗎?是天街的小雨嗎?千百年來未變的雨聲雨韻都在訴說著對春的鐘情與挽留。
微試牛刀: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唐?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據2013北京東城區期末卷改編)
請同學們現場對這段文字進行創作并展示:
生1:外面是鑼鼓喧天,精彩紛呈的熱鬧景象,可里面卻只有一個孤影,一盞孤燈,一個孤人,那孤影顫抖著,扭動著,像是在訴說噴薄欲出的思念;那孤燈明明滅滅,仿佛也耐不住這無邊的寂靜;而那孤人則閉目神思,思緒飄渺,飄蕩到一個令人牽掛的地方。
生2:冬至、夜晚、孤燈,此刻的他正抱膝蜷坐在一個偏僻角落里,抖抖索索的影子映襯著他,窗外一片片雪花飛斜著,洋洋灑灑,那飛舞著的雪花伴著沸騰的鞭炮聲、孩子的笑語聲,飄進了他的耳際,侵蝕著他的肌膚,冰凍著他的內心,那冰冷穿過他的眼簾,化為一絲絲的淚光,在這灰暗下慢慢散發著憂愁的苦味。
……
(二)表達觀點類
教學提示:觀點明確,表達得體
教師示例:
學校為高一新生設計了一款校服,男式帥氣,女式俏麗,學生們很喜歡。但有家長提出,這樣的校服穿上后易使學生分心,甚至會助長男女同學之間的愛慕之心。請你替校長寫一段話,幫助校方回答家長提出的問題。(據2014北京高考樣卷改編)
各位家長,你們的顧慮,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新款校服確有它的可取之處。研究表明,稱心美觀的衣服往往能夠增強人的自信,而自信樂觀的精神狀態正是學習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季的少男少女尤是如此,我們何不細心呵護,善意引導呢?最重要的是,現在的青少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和自制能力,做父母的完全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支持和信任,在溝通和信任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微試牛刀:
不管紅綠燈,湊齊一群人,蜂擁過馬路,被網友戲稱為“中國式過馬路”。針對這一現象,請寫一段文字對行人進行規勸。(據2013年重慶高考卷改編)
請同學們現場發表觀點并進行展示:
生1:中國式過馬路的行為是違反交通規則的,依法而言應適當的罰款。相比而言罰款也是小事,萬一過馬路遇到意外,自己遇到嚴重危險,那可是大事了。再說出了意外,您的親人怎么辦,并且這樣的過馬路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孩子們的心中會怎么想呢,請為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
生2:中國式過馬路這種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成為習慣,湊齊一堆人直接過馬路,不僅給正常的交通帶來麻煩,并且一旦出事,負責的必定是自己,就算不顧忌自己,也要為家人著想。進一步說,這種行為體現的是個人素質的高低,我想任何一個人都不想被認為是一個道德素養低的人,所以這種中國式過馬路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
……
(三)抒感類
教學提示:融情于境,飽滿真誠
教師示例:
請根據豐子愷先生《巷口》這幅畫,圍繞“盼”描寫一個場景,表達一種期盼之情。(據2013年湖北高考卷改編)
夕陽西下,晚霞如飄揚在天空中的輕紗,倦飛的鳥兒業已歸巢,嬉鬧的孩童早已歸家,暮色溫柔。奶奶牽著孫子的小手,佇立巷口,風兒吹動了祖孫的發梢,也吹動著他們心中的思愁,他們翹首盼望那遠游者歸來的身影――是兒子,是父親。背后,深巷幽幽,低吟著等候者的悠悠心曲;晚風陣陣,訴說著等候者的綿綿思戀。天邊的云啊,你可曾帶去了故鄉對游子的思念,帶去了母親的牽掛,兒子的期盼?
微試牛刀: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史鐵生《我與地壇》)史鐵生的這句話觸動了千萬人的心靈,母愛與我們相隨,我們高興過的地方母親高興過,我們哭泣過的地方母親哭泣過,我們生命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請記敘一件事情,表達對母愛的感動。
訓練方法:先給一個示例,讓每位同學寫一句抒情性的話,再給第二個示例,讓每位同學寫一段抒情性的話,訓練由淺入深。
示例1:一天天的日子一邊體驗一邊懷戀,剛剛說了再見又相見,生命中與我們不離不棄的是母親。記得那日學校組織春游,臨行前母親拉著我的手再三叮囑,但又不放心地伴我到車站。汽車開動的那一剎那,我看見了母親心中的擔心和關切。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從離開家門到步入學堂,我從來都沒走出過你牽掛的目光。鶯歸雁去,冬去春來,歲月染白了你的鬢發,銷蝕了你的容顏,卻從未帶走你對兒女的牽念。
生1:這似水的愛緩緩滋潤我的身體,讓我慢慢成長。
生2:她像是柔美的音符流淌在我的腦海里,我知道那是滿滿的愛。
生3:晨光在她的瞳孔中破碎成珠雨,波光粼粼,是最深的夜中那一抹最亮麗的溫柔,嘩的一聲,大地回鳴,天光回暖。
生4:母親的再三叮囑,母親的關切神情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旅途的歡樂雖能洗凈我的悲傷,卻無法淡化我對母親的感動與牽掛。。
生5:車子漸行漸遠,但我與母親的距離永遠不會擴大,她對我的愛就像深深的印在馬路上車輪印一般,深深的印在我的每一個毛孔里。
……
示例2:周末回到家,隨手把一周的臟衣物全部扔進洗衣機,然后便瀟灑地去放松。母親看到洗衣機里的衣物,只是哀嘆了一下,便又全部拿出來,分類放好,將一部分丟進洗衣機,一部分浸在水盆里泡著。晚飯后,剛把碗筷洗好的母親,又匆忙地沖向水池,抓起衣服反復搓洗。水已經放置很久了,變得冰涼,母親的手凍得通紅,可母親的動作并沒有半點停頓。
這一幕無意間映在不遠處我的眼里,她的動作好似放慢了一般,深深刺入我的心里,它鋒利無比,刺得我生疼。多年來,母親一直勤洗我闖的禍和污泥,她日漸蒼老的面龐是我一生無法償還的借據,她日益佝僂的背影是我心中無法釋懷的風景。
生1:一份愛與感動慢慢滲進了空氣里,思緒一點一點被融化,時間凝固成句點,母親的背影成為印在我眼中的立體憂傷,這定格的瞬間便成為永恒。雨過無痕,但這華麗的瞬間用愛的力量堵住了我心中的傷口。雖記憶的年輪隨著歲月一點一點腐蝕,這刻骨銘心的背影卻成為心中永恒不衰的風景。
生2:她把頭發高高挽起,松松垮垮,有幾根發絲垂下,她的手被困苦和勞累刻上傷痕,被凜冽的寒風所侵蝕,她的眼角被漫長的歲月磨礪,毫不留情的刻上紋路。你是否還記得那精致的盤發,你是否還留戀那一雙鮮白的手,你是否還渴望那靈動的眼眸,原來時光竟這樣匆匆,一眨眼,時過境遷,滄海桑田,青春小鳥早已遠飛,但她卻把自己留下,留在我的漫漫人生路上,成為歲月沉淀下最美好的風景。
綜上所述,在中學作文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微寫作,通過這種靈活多樣且頗具時代氣息的寫作方式,讓作文不再只是一道讓學生看到就頭痛,拿筆無話可寫的題目,使微寫作真正地融進學生的生活之中,進而在樂學、想學的氛圍之中鍛煉、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夏永明.微作文練功 大作文唱戲[J].語數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1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如何寫好作文成為困擾教師和學生的一個共同的難題。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絕非一朝一夕之力。中學生要寫好作文,首先要積累素材,培養觀察力,再加上筆耕不輟,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在作文中最頭痛的是無從下筆,沒有東西可寫,每每下筆都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痛苦不堪。這種現象的根由在于當前中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積累。中學生淳樸的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樸素而意蘊頗豐的日常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生活”“發現生活”,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找米下鍋”,做好自己的精神“大餐”。
一、走進自然,捕捉豐富的寫作素材
興趣是作文源源不斷的動力,興趣只有在具體的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才能產生。教師敢于破除“封閉式”的教學秩序,要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多彩和美好。筆者所在的學校處于農村,農村的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們相對于城市的孩子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生活體驗,如詩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成長的搖籃。春天感受繁花芬芳,夏天感受知了鳴叫,秋天感受落葉繽紛,冬天感受大雪紛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繁花似錦的田野,呼吸清鮮氣息,享受拂面清風。同學們在玩笑間,欣賞著大自然的無限美景,感受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自然會激發起他們對自然和家鄉的熱愛之情。此時,教師如讓學生把看到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受表達出來,學生還愁“無米下鍋”?親近自然,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有了豐富的生活情結,也積累了活生生的素材,寫起作文來也就文思泉涌了。
二、關注生活,參加豐富的實踐活動
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廣泛關注生活,接觸豐富多彩的社會,時時處處做個“生活的有心人”,把所見所聞所感描述出來,寫作自然有了一番新的天地。但當今不少學生家長不提倡學生過多地關注社會生活,擔心學生分心,影響學習成績。這樣的局面造成了學生學習生活單一,以致孤陋寡聞,文思枯竭,寫作自然立意膚淺,缺乏新意。所以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豐富生活。可以放手讓學生上網瀏覽所需信息,觀看有價值的電視節目,閱讀各種報紙雜志,從中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走進生活,關注生活,你每時每刻都會發現生活中的精彩。一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生觀察時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學會從滴水中見海洋,發掘小事,捕捉細微,一葉凋零、一句心語、一曲老歌、一則信息等都可以引發人的某種感受,成為作文絕好的素材。二是用鮮活的眼光看生活。對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人們往往見慣不怪,以至于對它熟視無睹。只要我們以獨特的眼光去審視,或者是換個角度思考,依然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中國式過馬路,許多人都隨大流,你用心觀察和思考,就會有自己獨到的思考。三是努力營造積極的生活。教師和學生一起面對繁雜的應試教育,共同努力,調整心態,積極應對,打造生活的底色。還可以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可以為學生訂閱大量的書報雜志,可以鼓勵學生借書、買書、讀書、藏書,再加上積極健康、笑看人生的良好心態,生活必將充滿詩意。這樣,學生就會擁有了更廣闊的生活視野,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
三、加強閱讀,積淀豐富的情感體驗
中學生生活單一,他們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到自然界或社會攝取直接的知識、經驗,更多的還是從書中獲取間接知識經驗。閱讀是他們積累素材的一大途徑。閱讀和寫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想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就必須大量地、反復地閱讀,還要注重閱讀積累,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深入廣泛的閱讀過程中,隨時記錄下讀到的好詞佳句、優美片段;隨時寫下自己獨到的閱讀體會。有時還要將閱讀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感情世界豐富多彩,寫作素材也得到充分的積累。如在進行以“忍”字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之前,就有意識地布置學生去閱讀并收集有關“忍”的故事。這樣,有了目的驅使,學生就會投入廣泛的閱讀中,搜集到大量關于“忍”的素材。既有因“忍”而成就事業的故事,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韓信忍胯下之辱;也有該忍而不忍,終于招致禍害的故事,如《三國演義》中周瑜被三氣而死;還有不該忍而忍的事,如。通過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無形中就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學生寫起作文來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見,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可以讓學生擁有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從而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中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調動眼、腦、手,通過仔細的觀察、多角度的思考、勤練筆頭,在生活和閱讀中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才能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當然,寫作素材積累起來以后,學生并不一定就能夠迅速提高作文水平。這還需要語文教師的點撥與鼓勵,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作文技巧方面的指導,最重要的是學生堅持不懈地練筆,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目前我們高考作文考查的東西太多,如閱讀理解(情景作文或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結構技法、語言修辭、思想情感、思維能力等等,我們學生很怕寫作文,而且大多學生不是“寫作文”而是“造作文”,老師出的題目也是千奇百怪,簡單的問題,經過老師的加工,就成了學生難以把握的迷宮。于是很多時候“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材料作文題一出來學生就不知道東西南北了,學生常被擋在寫作的門檻之外,這不能不說是作文擬題的失敗。
我們來看2013年情境作文,以包含豐富思想內容的材料為代表的江蘇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后不久,他們發現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地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群美麗的精靈。但數日后再去,卻發現這些大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環境也許更適宜吧,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題目自擬;④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⑤不少于800字。
這則材料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顯示出極強的開放性。學生沒有一般的聯想理解能力難以立意成文,筆者認為可作如下立意:
從蠟燭與環境的關系來看,“點燃了幾支蠟燭”是探險者無意間所做出的雖小卻有破壞性的行為,這既可以直接聯想到自然氣候中的“蝴蝶效應”,聯想到人們無意間的小舉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可以作比喻性的發揮,聯想到人們的小陋習甚至小惡(如隨地吐痰、中國式過馬路、某某到此一游等)無意間影響到我們的社會風氣、國家形象。當然,從“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這個關鍵句,考生更可以聯想到微與大的關系,聯想到細節決定成敗。
從探險者和環境的關系來看,由探險到人跡罕至的山洞而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可聯想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聯想到人的行為要適度,不要過度開發,對自然常懷敬畏之心。
從探險者與蝴蝶的關系來看,由愛蝴蝶(唯恐驚擾了這群美麗的精靈)就不要不自覺地傷害它(點燃了幾支蠟燭),可聯想到對所愛的人(如朋友親人等),要有理性,講究方法,學會尊重,而不要無心傷害人。
單從蝴蝶來看,它喜歡“人跡罕至的山洞”,當環境被人類的腳步聲干擾,便離開原地,“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由此可聯想到那些熱愛和追求寧靜生活的人(如隱逸之士),寫靜的境界、靜的美、靜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
今年重慶卷、遼寧卷等地的作文題都是這樣,比較難以審題。
近年來國外高考作文也陸續被國內關注,國外作文題涉及文學、藝術、體育、政治、技術、科學、歷史及社會時事等,這些作文要求學生用事實支撐論點并加以分析即可。其作文題給人一種談笑風生、瀟灑自如、機謀睿智的感覺。更有意思的是,這些作文題都是學生自己設計,并由教授們組成的招生委員會選擇出來的。相比之下我們的作文多是專家們藝術性加工“做”出來的,閉門造車的結果是文題缺少生命關懷、人文關懷,很多考生根本就讀不懂材料,最后除了一少部分打入冷宮的偏題作文獲得低分外,只有少得可憐的所謂高分,絕大多數都是趨于平淡的中等得分。
首先要知道作文即是生活。它是學生生命的獨白、心靈的對話、個性的展示、情感的宣泄、生活的感悟、人生的體驗,是最富個性生命特征的思想情感活動載體。所有語文老師都應看到,優秀學生作文無一不是學生真實個體生命的表達,而作文題擬得好不好直接關涉到學生傾訴欲望強烈與否,影響到學生平時對生活細節關注的深淺或詳略,影響到學生對社會現象、身邊人事物的敏感度的強弱,所以說,好的作文題是引導學生關照生活或反思自我、感受細膩生活、體悟人生百味、人世百態的最佳視野,是引導學生走向真、善、美的道德航標,是培養學生多情、善感、自省、深思的鮮活德育課題。
寫作題目就是一個范圍的圈定,而這個圈子就是廣闊無邊的生活。透過任何寫作題目,都可以看到生活的運動,生活永恒的發展變化;任何寫作題目,也都是在展示生活的發展變化中才具有思維的意義。
再者,寫作題目重點考查寫作能力,卻要閱讀理解能力做保障,而且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走迷宮式的閱讀理解,這不利于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客觀評價;寫作教學的注意力也被糾結于立意,這嚴重地異化了寫作教學。
高考作文命題我們走過了由給標題,到給話題,到現在給情景材料的過程。其實,給情景材料拓寬圈子的做法,無非是在擴大窗子,或者說泛化寫作思維的原點,模糊思維騰躍的踏板。這是不科學的。
那么如何設好作文題呢?我個人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作文命題來源要生活化。
高中生雖然經歷了12年的教育,但他們還只是中學生,生活閱歷、社會見識、思想認識都有限,加上中學教育還是一個基礎教育,學生的學習內容也只是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生活常識。人生觀、世界觀也沒有完全建立,他們不可能像一些社會評論家、社會觀察家、道德家、研究者對一些道德、社會思想、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刻的論說評價,也不能像文學家有精彩個性的語言表達對自然萬物的獨到領悟,他們只是普通的中學生,將來大多數從事的也只是普通的社會職業,所以對他們的語文寫作要求不應太高,《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表達與交流中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這并不等于要給學生設置“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審題障礙。
既然我們的學生將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的社會勞動者,我們就不需要在寫作上要求他們寫出思想深刻、見解獨到新穎的專家型議論文,也不應要求學生寫文化涵養高、感悟獨到、技巧嫻熟、語言典雅優美的大家散文,或是故事生動有趣、甚至新奇的記敘文或其他文學作品樣式,我們應只要學生能用自己已積累的各方面知識流暢正確地寫出真實、真情、真感、真我即可。既然如此,那么我們老師在設置作文話題時就不需要故弄玄虛或用遠離學生生活的話題,否則學生要么無話可說,要么就是拾人牙慧、套用仿做。
例如2013年全國新大綱卷涉及的“經驗與勇氣”情景材料作文,學生理解不難,但缺少時代感,遠離學生實際生活,相信假大空甚至是套用仿寫的不在少數。
其次,作文命題表達要簡潔清晰化
我認為,高考寫作題目要力求簡潔清晰,過于模糊的情景材料和格言材料,不適合在高考中使用。
作文是學生思想與情感傾訴的載體,是學生展示自己積累或創造的平臺。他們正處在多情多夢的人生花季,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面對多元化的沖擊和社會發展的巨變,他們的經歷和感受相對以前的學生豐富不少。其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定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我們擬題就應該滿足他們傾訴的需要,而不應該用一些古怪刁鉆的含蓄難解的題目把學生擋在題外,如果學生一下筆就害怕離題偏題,那么在這種擔心害怕中,又如何能暢所欲言寫出真靈性的文章出來呢?
像2013年廣東卷作文涉及的“捐助”話題,就比較好,清晰明了,學生好把握寫作的要點。類似的還有今年山東卷“給作家作品挑錯”的材料讓學生感到很親切。而像上面提到的江蘇卷就因命題太模糊不便于學生審題行文。
材料給出立意選擇的余地多,并不代表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多,所以內容過于豐富的材料不應在高考中使用,特別是一些寓意含蓄的材料作文最好遠離考場。
第三,作文命題思想要人文化
考場的重要目的是選拔,自然我們在設題時就偏向考題的甄別功能。但語文作文命題不好把握,目前作文題一般出現三種情況:一是較簡單,一讀就懂;二是生活化,要一定的積累;三是較抽象深奧,偏重于對學生理性思維分析能力的考查。我們在設置時,既要考慮到能力差、一般、較強三種情況,又要考慮他們能有話可說,而且能說得有差別,有層次,而不是直接把考察對象指向學困生或中等生或優生。
如2013年湖北卷話題作文“方圓”就是比較難,不但理解引入話題的材料需要功底,就話題“方圓”本身就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偏向哲理,學生要有較高邏輯思辨能力才能寫好本文。對能力強,語文素養高的學生來說就比較好做,而對一般學生來說則是無法可說,就是說了也是空話連篇,言不由衷。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么一道很欠人文性的作文題,理性思辨色彩太強,偏離了語文作文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