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四字過年吉祥話

四字過年吉祥話

時間:2023-05-30 10:19: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四字過年吉祥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四字過年吉祥話

第1篇

在除夕之夜,我們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還有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一家人笑語連連……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我們在過年時還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餃子。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捎譃槭裁此潜夭豢扇钡哪兀空f其中的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

我們在臘月二十八掃完房子后還要貼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实勐犃朔A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F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我們還有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很懼怕“年”來傷害他們就帶著牲口進山里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胡子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胡子爺爺快躲一躲。白胡子爺爺很平常的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爺爺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怒氣沖沖的就朝院子里跑過去。正在這時候,院子里響起了“嘭嘭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更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就開了,白胡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身就逃。白胡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來一看,家家戶戶的門口都貼著紅紙,院子里都堆著一燃燒一邊啪啪響的竹子。

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趕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窗花、紅福字,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大年初一我們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壓歲有諧音“壓祟”的意思,所以長輩受拜以后,就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而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第2篇

新的一年又到了,我們又長大了一歲,那么你知道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該怎么寫嗎?為了方便大家,共同閱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2022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最新10篇,歡迎閱讀!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有新桃換舊符?!睂W期末老師教了這首王安石的(元日)詩,當時還沒過年的氣氛。一放寒假,街上的商店為了刺激消費打出的廣告琳瑯滿目,大街小巷喜氣洋洋,家家戶戶準備除舊布新。當然,鞭炮聲和春聯更是少不了的啦!

新的一年在鞭炮聲中誕生了!而我們正在享用圍爐和各式各樣的好年菜,所有親戚們齊聚一堂。大家互相拜年,一句吉祥話換就來了一個大紅包,紅包擠滿了我的口袋,笑得我合不攏嘴。找個空地放鞭炮吧!笑聲連連不斷,大家放完煙火后便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哥哥莫名其妙的被拉了起床,起床后才知道,原來是爸爸要帶我們去老街逛一逛。一路上都在塞車,塞了三個多小時。到了目的地后,我們步上老街,我們全家異口同聲的說:“哇!怎么那么多人!”我們都被人山人海的人潮給嚇得驚慌失措,媽媽卻說滿滿的人帶來滿滿的福,這樣才熱鬧。逛街的一路上,人擠人、手推手、腳踩腳,動彈不得,大家嘴上也都掛著“恭喜發財”。回家的路途上也一樣,產生了世界上最長的車陣,不過不影響我快樂的心情。

隨著窗外霹靂啪拉的爆竹聲,接上源源不絕的笑聲,就算是最寒冷、最慢的車速,我們一樣過了一個快樂的年!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2盼星星,盼月亮,我終于盼到了過年。

一早醒來,就聽見了雞窩里發出了雞咯咯叫的響亮叫聲和驚慌失措的飛起著地撲騰的聲音,接著又聞到了濃濃的飯菜香味。我迫不急待地穿上漂亮的新衣服,飛奔下樓。哦,原來是外公在殺雞,雞飛來跳去,零亂的雞毛到處飛揚,好笑的是,外上還拈著一根雞毛呢,看上去象長了角!外婆在廚房正燉著牛肉,那濃濃的香氣好誘人。屋外,傳來一陣陣響亮的鞭炮聲和小朋友的歡笑聲。我走出家門,看到外公家大門兩側已貼上紅色喜氣的春聯,旁邊大外公的家,同樣貼上了春聯,玻璃窗還貼著窗花呢。

大約中午時分,舅舅一家人回家過年了,我當起了小主人,一路把他們迎往家里,和哥哥說說笑笑,開心極了。外婆外公聽到了我們的說笑聲,馬上迎了出來,一邊和舅舅打著招呼,一邊甜甜地看著我們,臉上滿是笑意,好象吃了蜜似的,人也好象忽然年輕精神了很多。一時間,家里笑聲不斷,歡樂的話語到處流淌,平常只外公一人守著的冷清的家頓時充滿了溫暖和喜氣。

晚上,外婆外公做了一大桌豐盛的菜肴,有紅燒牛肉、油悶大蝦、糖醋里脊、粉絲青菜湯、炒三鮮。我看得眼花繚亂,口水直流,恨不得一口就能吞下滿桌的飯菜。吃飯前先要祭祖,外公把一個燭臺放在桌上,上面插兩根正在燃燒的紅蠟燭和一柱香,地上放上墊子,然后我們進行跪拜,祈求祖先能保佑我們身體健康,學習順利。祭祖完后,大家開始吃團圓飯,這頓飯吃得真盡興,不僅僅是我,每個人都吃得滿嘴流油。飯后,我們又一起圍坐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感覺真好。然而,看著晚會,我心里卻涌起一絲絲傷心。

今天是團圓的日子,但是不是每一戶都團聚在一起看晚會呢,是不是所有人都團圓呢?我家里就缺了兩個人,爸爸和媽媽。因為爸爸膝蓋做手術要住院,過年爸爸也只能呆在醫院里,媽媽在醫院里照顧,所以沒能回來和我一起過年。睡覺前,我心里默默地祝福,希望爸爸快點好起來,好起來,早點和我團聚。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3今天是年初一。媽媽和奶奶商量后決定中午包餛飩吃。說干就干,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包餛飩。說話聲音最響的當然要數媽媽了。她一邊熟練地包著餛飩,一邊興奮地說:“今天是年初一,吃餛飩應該與平日要有所不同。要不,在其中一個餛飩中包一段螃蟹腳,誰吃到這只餛飩,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鴻運當頭,萬事如意?!蹦棠搪犃?,連連點頭,說:“這個想法不錯,我贊成?!薄拔遗e雙手贊成?!蔽疫呎f邊舉起了雙手,一家人都樂了。

過了一個多小時,令人垂涎三尺的餛飩出鍋了。趁爸爸和媽媽不在,我拿著一根又細又長的針在每只餛飩上戳了一個肉眼看不見的小洞。正當我戳了十幾個餛飩時,媽媽出現了。她用犀利的眼神看著我,讓我感到渾身不自在。我知道大事不妙,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溜之大吉了。

回到書房后,我心想:媽媽到底把螃蟹包在了哪只餛飩里呢?當我正在思考之際,媽媽喊我下樓去吃餛飩了。我趕緊跑下樓。

到了飯桌前,我快速吞下了一只餛飩,沒有螃蟹腳。我心想:我剛才不是把十幾個餛飩都戳了一下嗎?我就專挑沒洞的吃。我一下子挑了十九只沒洞的餛飩,細嚼慢咽地吃了起來。一、二、三……十八只都吃完了,還剩最后一只了,我把希望全都放在第十九只餛飩上。我張大嘴巴正準備吃,冷不丁聽到爸爸的一句話:“我吃到包有螃蟹腳的餛飩了!”我頓時心灰意冷,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一_坐在椅子上。媽媽見我這副沒精打采的樣子,就又想了一個提議:“我們每人向你爸爸說一個關于吉祥的四字詞語吧!”“好呀!”奶奶附和道。媽媽快人快語地說:“事事順心!”奶奶想了想,接著說:“前程似錦!”爺爺樂呵呵地說:“身體健康!”我拍著手說:“好事連連!”爸爸大聲說:“好,我來總結,合家團圓!”

過春節,總是那么喜氣洋洋。雖然我沒有吃到“幸運餛飩”,但是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我由衷地祝愿我的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好,事業好,心情好。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4說起春節,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就是放鞭炮、與家人團聚、吃水餃還有看春晚了。嘿嘿,我家也不例外。

這個春節,我是回我奶奶家過的。到了年三十晚上,漆黑的夜空被華麗的煙花渲染得年味十足,當煙花將我們每一個人的瞳孔映照得熠熠生輝的時候,我們才真正意識到,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煙花綻放著人們對_年的總結和對_年的期望。每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逝去,接著,又將迎來新生,一年一年,就這樣不斷地輪回。

飯菜的香味將我引到飯桌上來,看著五顏六色的剛剛出爐的年夜飯,我的內心不禁涌上一股愜意的幸福之感,好溫暖。春晚伴隨著熱氣騰騰的飯菜開始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不時涌出一家人的歡笑,男女老少的聲音,都混在里面了,那么自然,就這樣暖融融地在屋子上空盤旋,像一團云彩,不斷地飄,不斷地飄······

年夜飯的重頭戲來了——餃子。這可是北方每家每戶在年夜飯上的重中之重。因為餃子諧音“交子”即新舊交接之際。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所以深受人們愛戴。而我們在包餃子時放了幾枚硬幣,吃到硬幣的人在新的一年會發財呦——

看著滿桌的餃子,究竟哪一個會有硬幣呢?只有吃吃看了,看著一盤一盤的餃子進了肚,卻還不見硬幣的蹤影,就在我焦急之時,咔嚓一聲,原來是我爸爸吃到了一個,爸爸笑了,我們也笑了。

“當——當——”零點的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到來了,而我們也在這鐘聲中漸漸入眠······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5二十四節氣豐富多彩,熱鬧非凡,可怎也比不上那二十四節氣之外的春節。

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熱鬧的節日,可我還是和山西老鄉,尊稱過年或稱過大年。

家鄉的大年從臘月初一就開始預熱,逐漸升溫,一天比一天紅火,發燒直到年根底下。

臘月初一,家家上街買瓜子、花生、糖果。晚上,支起一口大鍋,倒上買來的花生、瓜子,放上大料,翻炒起來,一捆捆的柴和捅進火里,土炕燒得能烙餅,炒完以后,爸爸又悄悄的撒上一把玉米粒兒,倒上一勺油,不一會兒,鍋里的玉米就畢剝畢剝地響,盛到盤子里,金燦燦的玉米花,好不誘人。全部端進屋來,一家人圍在炕上,嘴里不停的嚼,咯嘣咯嘣的響著,吃的我嘴唇上滿是火泡。老奶為我燒咸湯,還要放糖,雖然難喝,但不出兩天,火氣全退了。

該吃臘八粥了,小米、紅豆、紅棗、玉米糝兒、玉米粒兒,熬成的臘八粥,色香味俱全。盛在碗里賞心悅目,吃起來沒個夠,不愿放下筷子。

喝碗臘八粥,年味更濃。賣糖葫蘆的小凡,在街上不停的走動,不停的吆喝,紅亮亮的糖葫蘆真惹人喜愛。村南村北,村東村西,一片殺豬宰羊聲。忙活完,家家又開始蒸饅頭、包子,炸豆腐。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掃房,送灶王爺,燒灶王爺之前要用一塊糖把他的嘴給捅穿,期盼他到天上多說好話,。臘月三十夜,歡歡喜喜,闔家歡樂,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然后看“春節聯歡晚會”大人們不讓小孩子睡著,就給孩子們講笑話、猜謎語,這叫守歲,直到12點,開始放鞭炮,啊hi子們給長輩拜年,大人們給孩子們壓歲錢,第二天,要早早的串門,東家轉轉,西家看看,這才得到了公認,我又長了一歲。

今年的新年仍舊是喜氣洋洋,雖然年已經過了,可我還是很留戀我們家過年的滋味。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6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大年初一,我們就開始過年了。

大年初一,清晨,鞭炮就開始響起,好像呼喚著人們快點起床,迎接著美好快樂的日子——春節。

早晨,我起了床,吃完早飯,準備上二姨家拜年去。我穿好大紅的新衣,媽媽﹑妹妹也穿好漂亮的衣服,準備上二姨家去。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鞭炮聲一直在我的耳畔中響起,我的臉上不知不覺露出喜悅的笑容。

來到二姨家門口,我發現在門的中間有個“?!弊?,現在大家應該知道我要講的傳統吧!按傳統習俗,到了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中間貼上個“倒福”。(“?!弊值惯^來貼)說明這家的福到了。我還看見福字的紙是紅色的,可以代表喜慶;旁邊有著金色的花邊,可以加點氣氛。這樣,一張栩栩如生的福字就浮現在我眼前。

媽媽敲了敲門,二姨開了門,我和妹妹為了討大人的歡心,連忙說了聲:“新年好!”一進門,馬上進入眼簾的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客廳,接著就是桌上擺著的零食。在中國,過年時一定要有吃有喝有玩,那不然整個春節就過得非常沒意思了。

馬上,二姨的女兒跑了出來迎接我們,還硬吵著要和我們玩。的人拿他沒辦法,只好應了他。

我們玩得十分痛快,都玩了時間。等玩累時,才回過神來,跑出房間,問了問時間,才知道自己玩了兩個小時。媽媽說我們該回家了,只見,二姨掏出兩個紅包,也就是現在的壓歲錢。媽媽也拿出一個紅包,互相交換……

其實,春節的傳統習俗不止拜年,還有許許多多怎么講都講不完,所以我就不一一講了。

我跟大家分享了我的春節的一部分,那你的呢?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7我們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比較多,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最愛過的就是春節了。過春節,家家戶戶掛燈籠、貼春聯、放鞭炮、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到處洋溢著過節的歡樂。盼了一年,終于盼到了春節!每次起床最晚的我,這次居然在早上6:00就睡不著了,沒想到春節連“瞌睡蟲”都放假,讓我睡眠嚴重不足呀!不過,今天,可有大好事喲!

剛剛到8:00,爆竹響個不停,清脆的爆竹聲響透了半邊天,我也忙得東跑西跑,準備去買上一大堆的煙花,今年我一定要放過癮!這次我可不會像去年那樣了!(因為我去年只買了一點點小鞭炮,沖天炮呀,爆竹10000響呀,轟天雷……讀者:這也叫少?)這次我可整整花了500元大鈔呀,好了,等下再說,再說的話,我就累垮了,哎呀,疼,我的腰,我的背呀……終于把這些煙花搬回家了!看著這一大堆的煙花,真想快點到晚上零點馬上就放煙花了……

突然記起來媽媽叫我寫幾個“?!弊?,那我就借這個機會好好大顯身手吧!20分鐘后,我的4個“福”字完成了,這時,去聯和掛飾的爸爸媽媽回來了,我把剛完成的得意之作給他們看,他們都夸我寫得不錯呢!我和老爸一起配合把“?!弊趾痛郝撜瓷狭?,還掛上了許多的掛飾,這樣我家就漂亮多了,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一切準備好之后,我和爸爸去接大家到我家來過年,而媽媽呢,這次要親自下廚做年夜飯!有象征著“年年有余”的鰱魚,有象征“開門紅”的辣子雞丁,還有象征“甜甜蜜蜜”的菠蘿飯……

到了晚上,吃完年夜飯,玩了許久,看看時間,好耶,11:45了,GOGO,放煙花去了!我催著老爸:“快!快!”到了樓下,爸爸點燃了今天的第一個煙花——沖天炮。第一發,發射成功。它在天上像只搖搖擺擺的飛蛾,東竄西竄,突然在天上炸開了花,用自己的身體繁衍了許多小飛蛾!小“粉絲”們瘋狂的尖叫,我正得意??傻诙l,發射的夠嗆了。雖發射成功,可確是個“煙_”,把我氣得半死。第三發成了鉆地鼠,居然在一輛路過的的士引擎下發生了爆炸,可把那個司機嚇的夠慘的??磥淼谝粋€煙花不太好,來,放第二個煙花——散彈煙花。這個呢,是本大人親自點的,這個煙花速度之快,一發接著一發,每一發爆開時都會閃出耀眼的光芒,有時似一朵小小的紅花,有時似一個大大的棒棒糖,讓人眼花繚亂,連眨一下眼睛都會為錯過的而感到可惜啊!接下來的第三個煙花——禮花炮。這個禮花炮呀,是連續的,第一發升上天空后立即炸出了好幾十多花,大的小的紅的綠的,五顏六色,落英繽紛。第二發升上了天空,只聽見一聲“咚”,連花都沒看見,可過了幾秒卻落下了一個個小小的降落傘,在夜空里劃出長長的記號,三發、四發、五發、六發,一發接著一發,像天女散花,把夜空裝扮的奇美無比……

春節,真是個喜洋洋的大節日!希望全國的小朋友和我一樣都有一個快樂的、祥和的春節!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8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有元宵節、中秋節……但最隆重的非春節莫屬了。只要春節到了,就意味著要過年了,著一天是最喜慶的。

我們的家鄉啊,是小城市,人很多人,所以一到節假日街上十分熱鬧,人們對過年的喜慶心情也就越高了,十二月份離過年還有一個多月,街上就人山人海的,摩托車都要堵20多分鐘,大家都到超市里“搶購”:過年的床上用品、買糖、吃的、喝的啦,買什么的都有。家家戶戶陽臺上都掛上臘肉、香腸。

到了臘月二十幾號,就是再懶的人也得趕在大年三十之前把清潔打掃完,把家里或自己弄得煥然一新。收拾雜物、換上新用品,新衣服、買鞭炮準備過年。

到了除夕這一天,就意味著要過年了。白天,街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處是買年貨的人們,特別是商場、超市,全是降價促銷,吸引了無數人們。天還沒有黑,就傳來陣陣鞭炮聲,家家戶戶貼對聯,掛燈籠。天一黑,天上煙花燦爛,震耳欲聾的鞭炮響個不停。對于全國人民來說,除夕是熱鬧非凡的,意味著舊的一年即將過去,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也是全家團聚的時刻。晚上,一家人圍成一桌吃團圓飯,大人們吃肉喝酒看春晚;小孩們放鞭炮、嬉戲玩耍、吃糖果,不到十二點是不會睡覺的,許多人還會玩通宵,說這是“守歲”,意味來年有好運。

過年少不了請客吃飯,但不在外面吃,都在家里吃,每當客人到來時,都會給孩子們拿紅包,這是規矩,誰不拿就是沒禮貌。大人們吃飯時要相互敬酒說一些吉利的話,比如:新年好、恭喜發財……

正月初一,街上的商店差不多的關門回家過年了,只有幾家想賺錢的人還開著門,但也沒人買。這一天是一年來最冷清的一天,按理說,過年應該十分熱鬧啊?是熱鬧,但人們都在家里熱鬧去了。

湯圓一上市,春節便接近了尾聲。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這天晚上,有張燈結彩、猜謎踏歌的活動,突出了一個“鬧”字,人們還要吃湯圓,預示著新的一年圓圓滿滿,快樂吉祥。過了這天,春節就過完了。農民開始準備春耕,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年。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9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這是我們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話說得好:“大人望種田啊,小孩望過年啊。”過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餃子、放鞭炮、還有更實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壓歲錢了。

今年過年我就學習包餃子了,我跟著媽媽到了姑媽家。媽媽首先走進廚房興致勃勃的幫姑媽包餃子,我閑著沒事干也來到廚房學著包起了餃子。我看見媽媽把包面皮攤開放上瘦肉料然后卷起皮子,做成了一個彎彎的大餃子,我也學著她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我包了一個歪歪扭扭的餃子。媽媽悄悄的在我的餃子里放了一枚硬幣,我也乘著媽媽不注意也在她的餃子里放了硬幣。不一會我們就在說說笑笑中將餃子包完了。過了一會我聽見姑媽叫著:“吃餃子了”。我的姐姐妹妹們都等不及的跑過來。媽媽笑著說:“今天我要嘗嘗我兒子的餃子”。我也高聲叫起來:“我也要嘗嘗我自己的餃子”。媽媽“笑里藏刀”地笑起來了。我也地笑著。媽媽一口咬下去,我兩眼看著媽媽也一口咬下去,“哎呀”。我和媽媽異口同聲地說:“我的餃子里怎么也有硬幣啊?”這時可把大家都給樂壞了。

到了晚上,姑媽說:“給壓歲錢了哦”我一聽,第一個沖了上去。姑媽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個紅包,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一看里面放著一個紙條。我看了一看,條子上面寫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哎!”還是二爹豪爽地給了我們一個大紅包,我打開看了看,“啊!一千元!”可把我樂壞了。我一蹦三尺高。妹妹們最淘氣了,她們三個可在我家里是出了名的“淘氣三劍客”啊!她們對我說:“哥哥我們也送給你一個紅包”,我想今天她們給我送紅包,可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啊!這里面肯定有鬼,于是我想了想就把紅包對著她們一打開,突然一只只蟲子向她們面前跳過去。她們嚇得落荒而逃了,我在后邊哈哈大笑。

你們看,這個春節夠有趣味的吧!放鞭炮、猜謎語等等活動都是在我們家里開展的,房間里一直充滿著歡聲笑語。

小學生春節主題作文10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可是在這么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還是春節。因為在春節里,我可以穿新衣,賞煙花,收紅包,看春節聯歡晚會……今天我就說說我家是怎么過春節的。

貼春聯是春節的一個重要的習俗。每逢春節,人們便在大年三十早上貼出春聯,因為春聯可以防災避邪,給人帶來好運。今年春節,我們一家回老家過年。大年三十早上,我跟著爸爸去小叔家貼春聯。來到叔叔家,我迫不及待拿起春聯就想貼,可小叔卻不讓,他怕我貼錯了。其實貼春聯也是有講究的,要看清春聯的上聯和下聯,如果貼錯了那可就鬧笑話了。這對我來有點難,于是我需心請教爸爸,聽著爸爸耐心地講解,我恍然大悟,想不到看似簡單的貼春聯活動中還有這么多學問!我們幾個小孩子幫著爸爸在大門上貼了大紅春聯,在大門正中貼上一個“?!弊?。你可別小看這么個“福”字,它可講究著呢?!案!弊直仨毜怪N,這樣就意味福到了!

團圓飯是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春節來臨,人們哪怕身在千里之外,都要趕回老家,和親人團團圓圓,一起吃上一頓團圓飯。今年老姐工作忙,沒有回老家,只有我和老爸老媽、三叔和弟弟一起吃年夜飯了。老媽把年夜飯燒好后,我們便上桌吃了。我們互相碰杯,互相祝福。三叔祝我在新學期里成績更上一層樓,我祝三叔身體健康,生意興隆。我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歡聲笑語不絕于耳,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

小孩子最期盼的是當然是放煙花了。吃完年夜飯,孩子們迫不及待地來到場院上,抬頭望望,天空早已成了禮花的海洋,五彩繽紛的煙花把深藍的夜空裝點得分外耀眼、奪目。煙花就像是一個個小精靈,帶著喜人的哨音飛向天空,旋轉,怒放,我們看得眼花繚亂。春節可真熱鬧啊!

第3篇

關鍵詞:中國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

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會因其獨特的歷史和地理,對語言的表達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同一個詞,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頭腦中所反映的意象和聯想可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到: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對于學習語言有著重要意義?!拔幕?Culture) 一詞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土地”。之后,"Culture"的詞義被引申為“培養興趣、精神”。 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說:“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痹催h浩博的中國文化,從其孕育發生到恢宏壯大,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歷程。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但在很長時間里,中西方文化像兩條平行線,互無關系。20世紀末,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眨眼之間即可實現,文化也步入“互聯”時代,各種文化都將從與其他文化的交匯中獲益匪淺。盡管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但差異十分明顯。這種差異就是文化的特殊性,或者說是個性。中西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禮貌、稱謂、顏色詞、數字寓意、習語、傳統節日等等。

一 禮貌方面的差異

禮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但它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賦予禮貌不同的內涵。漢英文化中表示禮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們判斷禮貌的標準存在差異性。這些差異是和在兩種文化中禮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長期歷史過程中受社會、歷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響而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分不開的。

(一)禮貌觀的差異

在漢文化中,“禮貌”一向被看成是道德問題;而在英語文化中,“禮貌”被看成是人際交往中避免沖突和不和的一種策略和手段。漢文化中禮貌一向是對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要求,“它要求社會成員在思想上有合于禮的是非觀,美惡觀,在儀容,舉止和談吐上合于禮的規范”。而西方學者,如拉科夫、布朗和列文森以及利奇都把禮貌看成是避免沖突和不和的策略,是避免對別人觸犯或減少人際交往中摩擦的一種手段,禮貌的作用在于回避不和及尋求一致。交際中一般將重點放在回避不和上。

(二)禮貌用語的差異

中國式的“謙虛”出于真誠而非虛偽。例如,當受到贊揚時,人們往往習慣給予否定回答:“哪里,哪里,還差得遠呢”,或者,“不,我做得還不夠”。當邀請客人吃飯時,盡管飯菜很豐富,主人也會說“只是一頓便飯”或“我不會做飯”。這些都側重于人們之間情感的交流,強調的是感情的真誠而非虛偽。漢語用道歉的方式表示感謝難以為西方人所理解,中國人應邀做客時會說“給你添麻煩了”,得到別人幫助后會說“對不起,浪費了你不少時間”,西方人聽到這類話難以理解其致謝之意,他們不明白對中國人來說這種以關切對方的態度表達謝意的方法有時比直接感謝顯得更加情真意切。又如漢文化中人們對恭維和贊揚的應答也充分體現出漢文化貶己尊人的禮貌特征。當被別人恭維和贊揚時,人們往往說“哪里,哪里,做得不好”、“不敢當”或“過獎了”之類的話進行自謙。這樣的回答在中國人看來不僅是禮貌的而且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要求的是尊重事實,考慮的是答話人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對個人尊重;我表揚你工作做得好,你卻對此直接予以否定,這是對我真切、熱情的態度的否定,是不誠實的。由于我國在古代很多時候戰亂不斷,自然災害頻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貧苦,溫飽經常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人們在見面時,出于關心,彼此總是問對方是否吃過飯。這樣,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語“吃飯了嗎?”這種寒暄語盡管在城市中已停止使用,但在農村地區還在廣泛使用。如果該寒暄語直接被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會引起誤解,英語國家的人會誤以為問話者欲請他吃飯。如果問話者沒有了下文,聽者就會感到奇怪,因為在英語國家,這種用語被認為是真正關心對方是否吃過飯,有請對方吃飯之意。因此,該寒暄語可直接譯成"Hi! ""Hello! ""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如果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則需解釋說明這種文化差異。

二 稱謂方面的差異

學習英語時,我們發現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要少得多。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論父母其父親共用一個詞"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簡單又籠統。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卻將父或母的雙親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中的"uncle"和"aunt"。,對應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媽、嬸嬸、舅媽、姨媽”等,既要分出父親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親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還分排行大小。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別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一詞,對應于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別。而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統一個詞了事。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等”。英語中的稱謂卻為數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在英美國家,人們的相互稱呼在中國人看來似乎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沒教養。年輕人稱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統稱"Mr.",稱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中國文化中“貶己”和“尊人”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要求人們做人要謙虛謹慎,人際交往中言行舉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做到長幼有序,地位有別。這一特征充分體現在人們的相互稱呼、介紹、問候、邀請、受禮以及對待感謝和贊揚的應答中。如在敬辭和謙辭的運用中,指謂說者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如“鄙人”、“卑職”、“拙作”、“愚見”、“鄙?!钡?;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的事物時要“抬”,要“尊”,如“貴姓”、“尊姓”、“高見”、“大作”、“貴?!钡?。我們可以用“老師、書記、經理、工程師、廠長”等詞與姓氏連用作稱呼語, 而在英語中卻不能,我們不能說"teacher Zhang(張老師)""engineer Wu(吳工程師)"等。正確的說法是應按照英美人的習慣把Mr.,Mrs.,Miss 與姓(名)連用表示尊敬或禮貌。

三 顏色詞方面的差異

人類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界中,在日常的生活、生產中創造了十分豐富的顏色詞匯,成為人們傳遞信息、表達事物和思想的重要工具。顏色一旦浸入文化的染體,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會產生特定的含義,引起特殊的聯想。因此,即使是同一種顏色在不同民族的心里所引起的聯想意義有時候也是大相徑庭的。

(一) 顏色詞在聯想意義上的文化差異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崇紅情結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紅與太陽與火有關,太陽給萬物帶來生機與溫暖,而火意味著光明與興旺。所以紅色象征著幸福、喜慶、吉祥、成功、好運。在中國,紅色都是運用在美好吉利的事物上。英語中的"red"也可以表示重要或喜慶的,如:a red letter day(重要的日子),roll out the red carpet(接待貴賓),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對紅的好感遠不如中國文化。西方對"red"一詞的理解與聯想主要基于其物理屬性。在西方文化中紅色主要指鮮血的顏色。因此,紅色是“危險”、“緊急”、“暴力”、“血腥”、“憤怒”和“困境”的象征。如:red alert(緊急警報),red cross(紅十字會),red ruin(戰禍、火災),red revenge(血腥復仇)。另外用red所引申的短語也往往含有貶義, 如:see red (勃然大怒),red light district(紅燈區,出沒的地方),red neck(鄉巴佬)。西方國家在賬目中記錄負數時常用紅色筆跡。所以,red還表示虧損、負債,如:red figure(赤字),in the red(負債)。

(二) 顏色詞在語言應用上的文化差異

比如,中文里的“紅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青一塊紫一塊”是black and blue而不是black and purple;“青衣”不能譯成blue dress,而應譯作black dress;“青玉”不可譯作blue jade而是gray jade。而英文中的grey- haired應該是“白頭發”而不是“灰頭發”,brown sugar是“紅糖”,而不是“棕糖”,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

(三) 顏色詞語言色彩的差異

語言色彩是指語言意義的褒貶和中性。顏色不僅有語言色彩,還有各自不同的褒貶義。中國文化中中性的藍色在西方文化中卻時而褒義,時而貶義;當“黃色”表示“低俗”時相對應的不是"yellow"而應該是"blue"。

四 數字寓意方面的差異

在我國,某些數字被看作是吉祥數字,如: 6 和8。6被看作是順利的象征。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六”的傳統觀念。如先秦時期六部儒家經典稱為“六經”或“六藝”,諸子中最著名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總稱為“六家”。古代把親屬關系歸納為“六親”,婦女懷孕也稱為“身懷六甲”,天地四方合稱為“六合”。民間也有“六六大順”的吉語,在使用電話號碼或汽車牌號時,人們尤其鐘愛尾數為“66, 666, 6666”這幾組數字,農歷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視為舉行婚禮的吉日。英語里把隱居的人稱為666,因為他們完全脫離了上帝,人是在第六天被創造出來的,還有許多缺點,所以我們要和上帝呆在一起,才能洗凈身上的罪惡。相關的成語有six to one (相差懸殊的較量) , at sixes and sevens (亂七八糟) , by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兩) , be six feet under (到死,見閻王) , knock sb1for six(徹底打敗某人) 。8被看做是財富的象征。傳說中有“八仙過?!?、周易有“八卦”、兵法中還有“八卦陣”之說,做生意要笑迎八方客,做人講究“八面玲瓏”,過年過節要吃八寶飯,在中國,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對“八”可以說是特別偏愛,幾乎達到迷信的程度。電話號碼中喜歡有八,汽車牌照號碼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發”的諧音) ,公司企業等單位開業把含有“八”的日期選作黃道吉日,開業典禮的時間也要定為8 點18 分(“發一發”的諧音) 。可見數字“八”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表示數量的數字,同時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共同愿望,蘊含著一定時期民族文化的內涵。在英語里比喻新的開始,新的抉擇,所以有be behind the eight ball (進退維谷) 。

數字4在中國由于諧音“死”,而被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電話號碼、車牌號碼尾數有四的就不受歡迎。人們尤其要避開“14”(諧音“要死”) ,“54”(諧音“我死”) 。在西方國家,人們基本沒有關于四字的忌諱。有的民族反而對“四”極為崇拜,認為“四”是公平、正義、力量的象征。還有褒義的用法, four star(極好的), four hundred, (名流) a four leaf clover (幸運)。 four還和fair諧音,所以在英語里four還象征著和平和正義。

除了6、8、4等數字以外,還有很多數字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特定的含義。如在漢語中2 與5連用指某人時,意指某人不成熟或愚蠢,說某人是二五或二百五意指某人是傻瓜。在英語國家,沒有特別的幸運數字,但卻有不祥數字,13 被看作是不祥數字。英國從前通常在星期五處死罪犯,因而星期五也時常被叫作“絞刑日”。如果“13 日”與“星期五”是同一天,則被認為大不吉利,被稱為“黑色星期五”。按照迷信的說法,每到這天,12個巫婆都要舉行狂歡夜會,夜會時魔鬼撒旦會出現。圣經的一些解釋者認定,亞當和夏娃就是在這個日子偷嘗了禁果,亞當和夏娃的兒子該隱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殺死了他的弟弟亞伯。據說,在13日這一天,美國前總統胡佛o羅斯福絕不出行。

五 習語方面的差異

同一句話,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應有時是不同的,甚至會截然相反。習語是各國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國的風俗習慣。習語受不同國家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

(一) 由于不同的風俗習慣造成的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受民族心理狀態的支配。漢語習語“小菜一碟”和英語習語a piece of cake(一塊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之意。但在習語中,兩個民族對同一思想的表達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飲食文化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品,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所以他們就用a piece of cake 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一種比較高檔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我們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二) 由于不同的造成的差異

宗教方面的差異是心理文化差異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發展中均起著重要的作用,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中國人信仰佛教。因此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在西方國家,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等等。《圣經》被基督教奉為經典,因此,有大量的習語出自《圣經》。如:Job's patience(極為耐心),Judas kiss(猶大之吻),a daughter of Eve(女人),as wise as Solomon(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見,《圣經》對英語語言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末年,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漢語隨之出現一些來自佛教或與佛教有關的習語。因為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五體投地”,“回頭是岸”,“頂禮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

(三) 由于不同的歷史典故造成的差異

英漢習語中,有一些習語的來源有歷史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話、傳說等,它們結構簡潔,但意義深遠。例如英語中有:a run of the mill job(指沒有多大變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塹,長一智),the shepherd's boy and wolf (騙人者反害己),Pandora's box(潘朵拉的盒子),意為“災難,麻煩的根源”等。在漢語中有“破釜沉舟”,“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狼狽為奸”,“畫龍點睛”。所有以上這些習語是與各國的文化相聯系的,如果忽視這種聯系,只從字面意義上就不能理解語言的內涵。

六 傳統節日方面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除了有共同的節日,如元旦(New Year's Day)以外,還有許多獨特的傳統節日,像中國的春節(Spring Festival),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和中秋節(Mid- Autumn Day)等;西方國家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萬圣節(Halloween),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 和圣誕節(Christmas)等。

中國長期以來處于封建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中,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主要是由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而西方文化由于長期受基督教的影響,傳統節日的起源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而西方國家傳統節日則主要以玩樂為主題。節日中,中國喜歡紅色,而西方崇尚白色。

通過中西方節日的比較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狀態和的差異,以及思想理念及價值取向的差異,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與融合。認識西方的歷史與文化,克服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現象的產生,在溝通過程中可以達到更有效的融合,為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提供一個窗口。

結語:

其實,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還有許多,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沖突無處不在。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中西文化差異還表現在飲食文化上、繪畫和雕刻藝術上、思維方式上、生活態度上、教育觀念上、家庭觀念上、價值取向上等等各個方面甚至是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增進二者之間的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正確了解西方人的言行,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俗,取得最佳的溝通、交際效果。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此消彼長的復雜原因,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精華,才能揚己之長,補己之短,促進人類走向更加文明、美好的未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不僅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能準確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境,積極促進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段連城. 美國人與中國人――中美文化的融合與撞擊[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2001.

[2]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3] 張占一. 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和政县| 阿尔山市| 汕头市| 彰化县| 平顶山市| 花莲市| 房产| 汽车| 郎溪县| 利辛县| 光泽县| 青阳县| 衡水市| 和龙市| 湖口县| 莱州市| 商都县| 香格里拉县| 镇坪县| 甘孜县| 丰城市| 湖州市| 维西| 马龙县| 信宜市| 来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海阳市| 子长县| 邵阳市| 兴城市| 墨竹工卡县| 千阳县| 扎赉特旗| 浦北县| 金山区| 泸西县| 九江县| 佛坪县|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