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9: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俗世奇人全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讓學生畫一畫――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寫
人物的肖像描寫是描寫人物形象時最為常用、最為直接的方法。成功的肖像描寫能起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表達效果。逼真、傳神的肖像描寫能夠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從書本中走出來, 活靈活現地站在學生眼前,而且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觸摸”人物外貌形象,進一步去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去體驗人物的經歷、遭遇,去掌握人物身份和地位發生變化的來龍去脈。在教學《故鄉》一文時,我讓學生在通讀全文之后,再次研讀描寫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這兩段文字。讀完后讓學生拿出紙和筆,同桌兩個人為一組,一個人畫少年閏土的肖像,另一個人畫中年閏土的肖像。學生感覺到這節課非常新鮮,別具一格。我把學生不喜歡讀的文章,變成了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去做,尤其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在學生作畫時,要求他們一定要抓住閏土的外貌特征去畫。此時此刻,教師不用費心地講解,只是靜靜等待學生作畫。讓學生自己去畫,自己去思考。學生畫好以后,讓同桌之間互相交流、對比分 析,看一看誰畫得更好,為什么畫得好?尤其是對手部顏色、形狀和動作的作畫更能反映出閏土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境況的巨大變化和反差。
二、讓學生說一說――抓住 人物的語言描寫
人在生活中主要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去和外界溝通的,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也不例外。人物的語宵通常會表現出人物個性、思想、精神,更能生動地刻畫 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又如在《王幾何》一文中,描寫王玉琳老師的說話,更是引人人勝、妙趣橫生,充滿著極強的喜劇性和幽默感。“這就是我的大名! ”文中開始描寫王老師遲 遲未見其說話,半天不出聲,不說話,一張嘴就是短小精悍,出奇地吸引人。在寫王老師講述自己綽號的來歷時,更是幽默風趣。讓學生試著用王幾何老師的語速、語氣和語調,說說這些話語,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王老師是一位教學知識豐富、教學能力扎實、嚴肅 而又富有親和力的老師,是不茍言笑卻深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 這樣,學生就更能感受到作者對王老師的懷念、崇拜和贊美之情。
在整節課中,我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讓學生模仿王老師的語氣去說話,讓學生去當一回老師。學生的喜悅之情難以名狀。學生動口說話的能力也提高了,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也大顯身手、興趣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王老師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深深印在了學生心里,學生的閱讀欲望一下子膨脹了。
三、讓學生演一演――抓住人物的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是由人物的動作和行為構成的。成功的行動描寫會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具體、逼真、可感,并具有動態美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如在教學《王幾何》一 時,我讓學生試著去模仿王老師首次登場亮相、進教室的情形:“夾著”厚書、大圓規、大三角板、“擠進”門、“站到”講臺上。首先讓身體胖點的學生去扮演王老師,看誰演得更像、更傳神。從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讓學生學到描寫人物動作的方法。有的學生還認為沒有將王老師“眨眼工夫”就站到講臺上這一描寫表演到位,沒有體現出王老師走路“很快”的特點。我讓學生說出了自己頗有見底的理由:“王老師平時就怕耽誤學生上課的時間,所以就一直這樣走,直至形成了走路快的習慣。”我接著問:“這又說明了什么?” “說明王老師很敬業” “王老師是一名優秀的幾何老師” “王老師時間觀念很強”……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爭先恐后地講出自己的看法。又如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我也讓學生輪流表演孔乙己在酒店喝酒、付錢的情形,尤其是要注意表現出他的動作特點,如“排”出九文大錢等。
四、讓學生想一想――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就是直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它能把人物內心活動用文字形式生動地展現在在學 生面前。把無形的心理活動,變成學生能聽得見、看得見、很直 的東西。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我讓學生大膽去猜想人物的心理活動――老大臣、誠實的官員、皇帝三個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老大臣是“難道我是愚蠢的嗎”? 誠實的官員是“大概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皇帝心里是“難道我不夠資格當皇帝嗎”? 在他們三個人看來,說自己不聰明、不稱職、不夠格,這可是駭人聽聞、最可怕的事情。在精明織工騙子設置的精巧騙局面前,他們三個人都害怕別人否定自己,而進行了自我否定。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讓人覺得更可笑、更愚蠢、更滑稽。正是由于他們這種自欺的心理,才讓裸地舉行游行大典的丑劇,光天化日、堂而皇之地發生在大街上,讓人們笑掉了大牙。
一、把握契機,科學教學觀是方向。
如果把整個教學過程比作船只在航海,那么科學的教學觀就是保證我們能最終到達目的地的羅盤。只有樹立了科學的教學觀,我們的教學之舟才會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港灣。要把握語文教學的契機,先要明確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這就要求我們明確教師不再僅僅充當“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的角色,而是要求我們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學習活動中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從“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把“知識”這個看似靜態的名詞變成一個處在不斷革新擴充中的動態詞。隨著師生角色的變化語文課堂教學也不再囿于老師已設定的教案中,而是具有了隨機性,即,它突出“活”,克服“滯”,教學節奏、順序、提問方式……都隨著實際教學情況的變化而調整。如果這是在關鍵環節上的調整,那么就會成為提升課堂教學的契機。
二、把握契機,創造時機是捷徑。
契機,即事物轉化的關鍵,若把語文教學看成一個動態的過程,那么可以把它看成我們常說的“時機”。這看似充滿變數,帶有很大的隨機性、不可預料性的時機其實在很多時候是可以創造的。
深入地把握文本。軍事上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學中也要求我們要深入地把握文本。一般對文本的把握分為以下四個層次:寫了什么,主要明晰文本主要內容;為什么寫,明確作者寫作目的,也就是本文的主旨;怎樣寫的,從寫作手法研讀文本怎樣從共性中寫出個性,怎樣寫好個習性;實踐,從文章中找到最有感觸的一兩點,通過習題或寫作運用于實踐。比如《浪之歌》借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者的形象,曲折地表達了他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戀情。可文本的內蘊不只如此,文本中除了浪和海岸,還有美人魚、礁石、美女麗人等形象。當教師問:“從詩句中看出海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生:“多情的。”
師:“為何這樣說?”
生:“他不僅喜歡海岸,他還圍繞美人魚跳舞,還偷珍珠給美女麗人來討好她們。”
師:“請你再次瀏覽全文,海浪是以一個女子還是男子的口吻來寫的?”
生:“女子。”
師:“對,那么作為一個女子,她圍繞美麗的美人魚跳舞,幫少年向心愛的人吐露衷腸……此時她對這些事物懷有怎樣的情感?”
生:“對美的欣賞和向往,對世間萬物的博愛。”
這樣,對文本的情感把握又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主旨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三、把握契機,發現時機是前提。
教師在訓練學生寫作時常說“不是世界上缺少美麗的事物,而是缺少發現美麗的眼睛。”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也常常做一個對教學契機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的麻木者嗎?換句話來講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并不是沒有契機可把握,而是缺少捕捉契機的耳朵。”常常會有著樣的情況:我們總是覺得只有自己要講的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要是學生掉進我事先設的“套”中,那么我們就把握住了教學過程中絕佳的機會。殊不知,著名唯物主義者馬克思早1841年針對普魯士當局的“新書報檢查令”質疑道:“你們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是啊,學生的思想也本應如春天的百花般爭放、盡香,各顯異彩,如果你真的尊重每個孩子,善于傾聽,善于發現他們智慧的閃光,善于捕捉他們最美的瞬間,那么你就會聽見“花開的聲音”。很可惜這種智慧之花往往還沒開放就被我們無情地摘掉了。
比如某教師在上《俗世奇人——泥人張》一文時文:“你佩服泥人張嗎?”
生A:“佩服,他運用了高超的技藝來回報了海張五。”
師:“還有嗎?”
生B:“我佩服他的嫉惡如仇。”
生C:“能處亂不驚,面對別人對他的羞辱他能通過智慧回擊別人。”
師:“你們都佩服他的對人方式,有沒有佩服他技藝的?”
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多么有思想的發言,可老師熟視無睹。那是因為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想讓學生找到有關描寫泥人張技藝高超的句子,可惜學生沒有直接點明,于是老師在“失敗”了三次之后又補充了一問。如果我們認真傾聽了學生的發言,就第一個學生的回答,老師可以接著問:“從哪看出泥人張技藝的高超?”或根據第三個學生的發言引出:“他用智慧回擊海張五的具體方法是什么?”都可以順利地引導進入預設的環節中。可見,沒有傾聽,就沒有師生間真正的互動,更看不見智慧與智慧相碰撞時閃爍的光芒。最美的瞬間,最動人的片刻,最重要的契機就源于老師的傾聽。請帶著欣賞去用心靈聆聽那一朵朵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