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

時間:2023-05-30 10:18: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

第1篇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的意思: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原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在近十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對古詩是情有獨鐘的,每次課上學生也是反應熱烈。因此,我愿將自己教學古詩的一些體會在這里與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我所選用的教材是第11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古詩三首》,三首詩分別是《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贈汪倫》。

一、興趣,從預習開始

課堂教學應是在師生的協作中達到其目的,學生課前的預習則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興趣,往往從這里開始。安排預習內容要使學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擴散”的方式。所謂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預習中讓學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帶著這種初步的認識進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我安排的預習題是:

1、《暮江吟》中哪兩句是寫景的,寫的是什么樣的景?哪兩句是抒情的,抒發的是什么樣的情?(我為詩確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兩句詩經常為人們所傳誦,請指出是哪兩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鄉之情)

3、《贈汪倫》中有兩句用了對比的方法表現了李白與汪倫的情誼,請問是哪兩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語言樸實,情感真摯)

顯而易見,對三首詩的核心處理各不相同,《暮江吟》側重于詩的風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則旨在突出情感,《贈汪倫》則偏向于寫作手法。這樣做一方面是扣住詩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考慮的。讓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去預習三首詩,當然比讓學生用“理解詩句”這一種方法預習三首詩有趣得多。

二、設問引入,妙趣橫生

在學習《暮江吟》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明是個喜歡文學的孩子,他非常喜歡唐詩。小紅同樣是個文學愛好者,所以兩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對小紅說:“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代表。今天,我講一個李白和白居易賽詩的故事……”這時,小紅打斷了小明的話:“對不起,你弄錯了!”請問,小明錯在哪兒呢?

由于這一問題涉及到的是兩位詩人的生辰、卒年這些細節問題,所以多數學生恐怕答不上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敘述及設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懸念在這里發揮了作用。這時我再告訴他們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則于公元772年才出生,兩人生活在兩個時代,是見不著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是這樣引入的:小明在小紅的幫助下糾正了自己知識上的錯誤,知道李白與白居易不在一個時代,于是他又接著說:“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流傳下來的詩有1914首。不過比起杜甫來,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藝,不僅能作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和畫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時,小紅又指出了小明話中的錯誤。同學們,小明錯在哪里了?(“杜甫”應改為“王維”)這樣做,一改作者及其所處時代背景的介紹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要盡量使兒童在快樂中掌握知識,使求知成為愉快而非苦惱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課引入這一環節的設計上吸取了一些綜藝節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兒童心理,這樣,也使學生懷著好奇心進入到教學中來。

在學習《贈汪倫》一詩時,我的引入是介紹式的:在唐代詩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詩不僅想象豐富、獨特,而且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說,李白是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詩人。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不向權貴們低頭,卻與平民百姓有著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學習這樣一首詩……

這一介紹中,突出介紹了李白的性格特點,因為文如其人,扣住此點介紹,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紹內容方式引出課題,目的是使學生由淺入深,在預習后對本課有了再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克服畏懼心理。

縱觀三首詩的導入,各具特點,當然,上課時如何安排教學將取決于教師本人對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創作,詩意盎然

古詩的教學特點是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這是不可改變的。然而,教師應設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學“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這一環節時,首先是將預習題再次出示,要求學生交流自己對預習題的理解,這一安排達到了讓學生互幫互學的目的,同時也為教師后邊的指導打下了基礎。之后,師生合作將詩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學生已表現出對詩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創作”作為對整堂課教學的鞏固與提高。

何謂二次創作?就是讓學生在直譯的基礎上再進行文學加工。

之所以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詩的表現形式與其它文學形式相比,與我們實際生活中的語言表達方式相差太遠,這也是使學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詩的限制又更多,學生難免不發怵。因此,在近幾年的古詩教學中,我增加了“二次創作”這一內容,讓學生也來嘗試作詩。

下面是幾首學生的創作:

《暮江吟》

余輝灑落江水中,

一半青來一半紅。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自一人做客他鄉,

每逢佳節格外思親。

猜想家人登高遠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贈汪倫》

李白坐船上,即將去遠行。

忽聽河岸上,傳來踏歌聲。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第3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方法 

一直以來,小學生都覺得古詩枯燥難懂,學習興趣不高。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成為擺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激發小學生古詩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展開聯想,深入感悟作者寫詩的意境 

在古詩鑒賞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解其中的意思,還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傳達的意境。 

在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上冊唐代詩人王維所著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設置教學情境,然后問學生:“王維此時在何地做官?”學生回答:“長安。”這時,教師再適時啟發,指出王維孤身一人在異地做官,他在長安遙想華山之地的親人,心中充滿著思鄉的情感,于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便脫口而出,令人感慨萬千。這樣一個思鄉游子的形象呼之欲出,然后教師通過“插茱萸”這一詞語,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義。 

二、切合詩意,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對于某些難懂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課時,由于學生對重陽節的習俗比較陌生,于是筆者把介紹重陽節的習俗作為教學內容之一。筆者在網上尋找相關圖片,制作成課件,然后展示給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了解到在重陽節時,古人有喝酒、登高望遠、插茱萸的習俗,為學生學習“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兩句詩歌打下了基礎。 

三、善于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李白的《靜夜思》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詩中出現的‘地上霜’到底是什么?”“古詩中常常用什么來代表‘相思’?”等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大膽交流了自己的見解,也能從其他同學那里得到不同的答案,最后教師再加以解釋,就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首詩的內容了。 

此外,在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完整地回答問題,而不能簡單地用一兩個字來回答。只有完整地回答問題,才能體現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詩含義。 

四、巧用多維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古詩興趣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通常用“好!”“你真棒!”來評價學生回答的問題。這樣的評價既沒有指出“好”在哪里,又沒有指出“棒”在哪里,毫無針對性。如在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時,一位學生讀了幾遍詩之后,就對筆者說:“老師,蘇軾一定很喜歡西湖!”筆者笑了笑,摸了摸這位學生的頭,說:“你怎么知道?”他說:“這首詩不僅寫出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景,更把西湖比作一個美女,無論是濃妝,還是淡抹,都很適宜。”筆者聽了他的解釋后,說:“你真聰明,老師覺得你是一個勤于思考的好孩子。”聽完筆者的話,學生的臉上笑開了花。可見,教師運用多維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五、演繹古詩中的含義 

第4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流程:板塊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1.師:什么是佳節呢?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傳統佳節,你最喜歡過哪個佳節?

2.師:每逢佳節來臨,我們就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歡聚一堂,度過這快樂的時光。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心的,但唐朝的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課題)

3.讀題,理解課題,課題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思親)

板塊二:初讀古詩,激發興趣

1.“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首古詩中的一句,你們知道是哪首詩嗎? 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誰來讀一讀,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句詩。指名讀詩

3.過渡:王維的詩就像一幅畫一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今天這篇課文也很有意思,文中有詩,詩中有文,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會對詩有更多新的感受。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讀讀這首詩背后的故事吧。

板塊三:詩文對照,品悟文本

(一)了解為何“思親”。

1.王維為什么思念親人?屏幕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這句話中有兩個數字,是多少?從這兩個數字中你讀懂了什么?(體會15歲——離家時年齡小;兩年——離家時間久)

這是孤獨的兩年,是充滿思念的兩年,這兩年是何等的漫長。誰能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3.師:看——(板畫):王維的家鄉在華山以東,而15歲的他卻孤身一人在華山以西的異地他鄉長安。對于他來說不是他的家鄉,是另外的、別的地方,長安就是異鄉。他自己就是到長安求學的一個客人,是一個異客。

師:長安和王維的家鄉隔著一座險峻的華山,在交通很不發達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僅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而且過了華山還要走很長很長的路程,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維不知有多想念他的親人呢。

4.這就是王維,他獨自一人在書齋里,看著他,你想到了哪些詞語?(背井離鄉 舉目無親 冷冷清清 孤孤單單

孤獨無依等)

5.請把你的感受送到這句話中。

(二)體會為何而“倍思親”。

1.那是什么讓王維“倍”思親?請你再讀讀第二自然段,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2.學生交流,出示第二小節,

3.節日是指什么節?重陽節是哪一天?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4.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重陽節過節的這種“熱鬧”呢?

(1)理解“興高采烈”,能不能把興高采烈換一個詞?

(2)理解:扶老攜幼。扶:攙扶;攜:帶著。看,這一家老老小小團聚著,一家幾代人歡聚在一起,多么熱鬧,多么快樂,多么幸福,誰來讀出這種幸福的感覺?人間最幸福的莫過于團圓了。誰再來讀?

5.師:重陽節就是這樣熱鬧啊!(出示:扶老攜幼、登高游玩、歡度節日、興高采烈)你能把這組詞串讀好嗎?

6.師:誰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齊讀句。

7.師:看著別人一家團圓,那么開心,小王維呀,你此時心情如何?(師相機請兩位學生說)

8.正是這熱鬧景象、歡樂氣氛觸動王維的思鄉情懷。齊讀這句話。

(1)過去的700多個日日夜夜,王維就一直在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如今,當他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就是,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2)現在你知道“倍思親”的“倍”是什么意思嗎?(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讀句。

(3)誰來讀讀第二小節,讀出重陽節的熱鬧,讀出王維的“倍”思親的心情。

(三)品悟“思親”之情。

1.過度:重陽佳節的歡樂不屬于王維,他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

2.詩人王維想到了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

3.師: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如今王維孤單一人身處長安(指板書)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兩地隔著高高的華山,這就是——板書: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4.師:文字能讀出感情,這里的省略號也能讀出情來呢,這里的省略號它包含著什么?

師引讀:這里的省略號也多么像一條長長的思念小溪,纏纏綿綿翻山越嶺,帶著詩人回他魂牽夢繞的家鄉。可是此時,詩人只能長嘆:如今,我們……

(四) 感受“思親”之心。

1.過渡:王維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他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未來,想到了兄弟們,想到了現在自己的孤獨,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中的哪個詞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

2.出示古詩:指名讀

師:同學們,15歲的王維孤身一人,作客他鄉,這就是——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重陽節,家家戶戶歡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讓王維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就是——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王維想到兄弟們肯定和往年一樣,頭插茱萸,攜手登高,嬉笑歡樂,可獨獨少了自己一個人,這就是——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塊四: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在某些時候,深深地體會著每逢佳節倍思親”,你能舉例說說嗎?(邊防戰士、海外學子、華僑、臺灣同胞等)

第5篇

    對語境的深入研究,人們不斷地發現其對意義的制約作用及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并成為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翻譯學等學科的研究熱點。在古漢詩英譯中,要做到原語言和目的語兩種語言之間的對等,譯者就需要對原語言中的詞、句進行正確的理解和把握,也就不得不考慮到與原語言密切相關的語境。對于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本文從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三個方面入手分析。

    二、 語境對翻譯的作用

    1、 上下文語境與翻譯

    上下文語境是指語篇的結構銜接和邏輯連貫,并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上下文是指以詞為單位時其所處的句子,一個詞語只有在語境中才能獲得意義,脫離了語境它只是一個符號。廣義的上下文是指在語篇中對其意義有所限制的前后句子、段落、章節等。在交際過程中,語言符號的有限性和大千世界的無限性就決定了多義詞的產生,為了消除詞語的歧義,譯者必須在具體的語境中確定意義,因此,上下文語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古漢詩中“空”字的意義就有幾種,在王維的《鳥鳴澗》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此處的“空”有前面的“春山”一詞限制,只能是空曠之意,許淵沖譯為:Vague hills dissolve into night void。[3]而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有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此處的“空”是指天空,經常與“碧”組合成“碧空”指蔚藍色的天空,譯為blue sky 正合文意。不同的語境中,多義詞的意義完全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2、 情景語境與翻譯

    情景語境是指語篇敘述或描寫所涉及的客觀世界,即語篇與外部世界間的關系。[5]包括語篇涉及的場景、時間、地點、事件、參與者等。韓禮德把情景語境看作一個由三個變項組成的概念框架,包括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

    以陸游的《示兒》為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寫作的對象是其兒子,因此在翻譯時就不需要用正式的語體或尊敬的語氣,許淵沖的譯文為:I know after death will nothing remain, but grieved not to see the land reunite. As Royal Forces win the Central Plain, forget me not by means of sacred rite! [6]這是陸游臨終前對兒子們的囑托,譯文中適合用祈使句來體現長輩對晚輩叮囑的目的。

    3、 文化語境與翻譯

    文化語境,指的是在特定的時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積累與文化現狀構成的文化場。[7]任何語篇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而且各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其價值觀、習俗、傳統、文學、宗教信仰等都存在很大差異。[8]在翻譯時譯者如果不對詩詞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查閱和了解,那么譯文就可能會變得難以被理解,甚至產生錯譯。

    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詩中所說的九月九日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但在英語國家中并無此節日,如果把題目中的九月九日直譯為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會讓沒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很困惑,也不會理解文中的登高和遍插茱萸是何意,而且此詩中所說的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歷的九月九日,按陽歷的日期則是每年都不相同,如不特別指明,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來說九月九日就是指的陽歷,這種譯法就會和原文意思產生較大沖突,偏離了原意。許淵沖譯為: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Mountain-Climbing Day,[9]因此在漢詩英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做到對原文文化背景的了解,而且還要在譯文中照顧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

    三、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翻譯和語境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語境確定意義也制約著翻譯。在古詩詞英譯時,譯者只有緊密結合語境,學會在語境中分析原文,才能避免誤譯、錯譯,進而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 索振羽. 語用學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奈達論翻譯. 譚載喜編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 [4] [6] [9] 許淵沖. 唐詩三百首(漢英對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李運興. 語篇翻譯引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第6篇

延壽;

登高。

黃花宴;

紅葉詩。

三三令節;

九九芳辰。

鳳嶺設賞;

龍山落冠。

愁聞風雨;

讌會湖山。

登高賦詩;

含飴弄孫。

三三迎節令;

九九樂芳辰。

東籬開壽菊;

南陌獻嘉禾。

有人來送酒;

容我去題糕。

冒雨先尋菊;

迎晴便插萸。

臨風烏帽落;

送酒白衣香。

院閉青霞入;

松高老鶴尋。

黃花開正好;

秋雨落宜時。

黃花如有約;

秋雨即時開。

秋奉椿萱茂;

菊同蘭桂馨。

敬老成時尚;

舉賢傳德風。

拈菊欣憶舊;

撫幼勵承先。

觀菊來瑞鶴;

繞膝戲玄孫。

題糕驚僻字;

飛屐發豪情。

避惡茱萸囊;

延年酒。

鼓琴仙度曲;

種杏客傳書。

熟是題糕手;

徒夸賜菊榮。

一片秋香世界;

幾層涼雨闌干。

金秋傲霜;

梅花隆冬斗雪。

三徑歸時秋菊在;

滿城近日雨風多。

三徑歸時歲月在;

滿城近時風雨多。

三徑就荒菊綻蕊;

一堂大喜雁來賓。

小雨釀寒侵白纻;

西風憐醉避烏紗。

勸君一醉重陽酒;

邀月同觀敬老花。

烏臺好仿黃花宴;

鳳笛催成紅葉詩。

步步登高開視野;

年年重九勝春光。

步步登高開視野;

年年有度喜重陽。

夏至酉逢三伏熱;

重陽戊遇一冬晴。

靖節排冠歸隱去;

孟生落帽快登臨。

孟參軍龍山落帽;

陶居士三徑銜杯。

何處題糕酬錦句;

有人送酒對黃花。

黃菊綺風村酒熟;

紫門臨水稻花香。

年高喜賞登高節;

秋老還添不老春。

話舊他鄉曾作客;

登高佳節倍思親。

登高喜度老年節;

賞秋暢飲酒。

烏帽凌風,參軍舉止;

白衣送酒,處士風流。

敗興無端,滿城風雨;

登高何處,插鬢茱萸。

高閣滕王,何人賦就;

曲江學士,此日齊來。

習射談經,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壽花香。

雙慶臨門,家慶欣逢國慶;

三陽播彩,小陽喜疊重陽。

九九芳辰,幸未遇滿城風雨;

三三佳節,好共登附郭云山。

孟參軍舉止偏閑,九日快登高,眺望龍山,何慮狂飚吹落帽;

陶處士風流不朽,三秋賦歸隱,棲遲栗里,正逢佳節樂銜杯。

二、有關九九重陽節的古詩詞

九日

耿湋

重陽寒寺滿秋梧,客在南樓顧老夫。

步蹇強登游藻井,發稀那更插茱萸。

橫空過雨千峰出,大野新霜萬葉枯。

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幾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解琬

瑞塔臨初地,金輿幸上方。

空邊有清凈,覺處無馨香。

雨霽微塵斂,風秋定水涼。

茲辰采仙菊,薦壽慶重陽。

重陽山居

司空圖

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

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

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嚴維

上客南臺至,重陽此會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陽曛。

務簡人同醉,溪閑鳥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參軍。

踏莎行

辛棄疾

夜月樓臺,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凄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

等閑歌舞。

問他有甚堪悲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

重陽節近多風雨。

瑞鷓鴣

葛立方

井梧葉葉秋風晚。

東籬點點金錢滿。

開急為重陽。

日烘深院香。

幽姿無眾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臺。

壽公桑落杯。

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梧酬,但把清尊斷送秋。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九日次韻王鞏

蘇軾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九日黃樓作

蘇軾

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

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

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事鍬鍤{校本作“千柄鍤”}。

黃樓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殺。

朝來白露{校本作“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

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

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

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鱗鱗山齾齾。

詩人猛士雜龍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楚舞吳歌亂鵝鴨。

一杯相屬君勿辭,此境何殊泛清霅。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九九重陽節詩篇

采桑子 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第7篇

在教學中,將生活引入課堂,滲透學生的生活,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充滿不朽的生命力。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

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化情境,將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構建一個開放自主的課堂,就會激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燕子媽媽笑了》時,我在每個學習小組中間擺上冬瓜和茄子兩種蔬菜。

師:你們能說說這兩種可愛的蔬菜長在哪里?

生:(齊)菜園里。

師:(板書:菜園里)現在,我們來到了“菜園里”,這里有冬瓜和茄子兩種蔬菜,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跟小組同學說說它們有哪些不同。

(生看、摸、聞各種蔬菜,并與小組同學議論。)

生:冬瓜很大。茄子比較小。

生:冬瓜的皮是青的,茄子的皮是紫的。

生: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生:冬瓜很重,茄子很輕。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就像可愛的小燕子一樣。現在,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表演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對話,好嗎’

(二)喚醒生活體驗,理解運用語言,體會情感。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助于他們學習和理解新知識。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文本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和事例,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語文學習的聯系。使學生體驗到身邊“熟悉的風景”中竟然就是語文的學習內容,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有趣和實用。如下面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片段。

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流傳至今,其中有一句膾炙人口。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引用,它就是――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同學們。你們有親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嗎?

生:有。

師:節日里你們想念他們嗎?你會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生:打電話、寫信、寄賀卡、發郵件……

師:大家的方法都很好。請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和親人聯系,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

生:(打電話)外婆,您好!我是小宇。今天是重陽節,我祝您節日快樂,身體健康!外婆,我特別想您,我終于知道了什么叫“每逢佳節倍思親”啦!

生:(扮外婆)好外孫,謝謝你的祝福!“每逢佳節倍思親!”說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來接你啊!祝你學習進步啊!再見!

師:(深情地)大家說得真好。讓我們把這句詩送給所有在外地工作的親人――

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二、拓展空間,走進生活學語文

教師要在學生的認知建構與知識的獲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的認知過程與知識結構協同發展。這座橋梁就是生活。因此,我們要注意從豐富學生生活、拓寬學習渠道人手,善于發掘和利用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學習語文。

(一)讓家庭生活富有“語文味”。

家庭是孩子休息、娛樂、享受親情的快樂天地。我們通過家長會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語文。如對一年級孩子,我們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給家中的物品、擺設做標志牌;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戲,把認識事物與識字相結合;看電視、書報時讓孩子把新認識的字剪下來,貼在“采蜜本”里;和孩子說說每一天的所見所聞,把識字、說話和觀察社會、觀察生活有機結合,讓家庭生活富有“語文味”,充滿溫馨、快樂。

(二)讓校園生活充滿“語文味”。

校園是孩子學習語言、發展語文能力的主要場所。我們注意營造濃厚的語文環境,如校園內張掛名人名言、標語,精心編寫宣傳欄、黑板報,紅領巾廣播站精選優秀故事播報;班級里張貼優秀習作,每日推薦好詞佳句;學校定期開展講故事、古詩誦讀、新聞播報、朗誦、演講比賽等各種活動;讓學生擬寫各種通知、擬寫留言條、寫賀信、打電話,編廣告詞,編寫春聯互相贈送等。這些活動豐富了孩子的校園生活,讓他們耳濡目染,在活動中學習語言、發展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

(三)社會實踐更有“語文味”。

第8篇

一、在預習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語文教學可以布置學生預習。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環節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古詩的預習中,傳統教學一般是查誦讀、查解詞、查對詩意的理解、這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是有幫助的,但它卻忽略了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在布置古詩預習中加了一條即:學生利用能找到的一切資料去了解詩人的生平,包括詩人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習慣等,同時也利用字典等工具書對詩意進行簡單的注解,養成他們邊讀、邊想、邊圈點的好習慣。通過這樣的預習,學生對學習古詩的熱情有了,還能夠讓他們廣泛地閱讀一些書籍,擴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對詩詞意思的理解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做也很好的貫徹了我校“先學后教,提升能力”的理念。

二、在理解詩意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因而,我在教學古詩詞時,先布置孩子們預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指導則授予學生自讀的方法,讓他們掌握閱讀古詩的一些具體方法。在指導學習詩意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試一試,知不足然后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都起著積極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時,就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習。先自學,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特別提醒注意“獨、異、逢、倍、遙、少、”等重點詞的意思的理解;再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讓他們自由討論;然后請幾個小組的學生來講講詩意,要求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必須發言,還可以互相補充,最后評出優勝小組,并請優勝小組的代表介紹學習古詩的方法、經驗,這樣每個同學都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在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誦讀古詩對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愉悅,培養學生的語感及發揮學生的閱讀主體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若注意引導,他們不僅很快就可以熟記成誦,而且會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樣他們就會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學會了古詩。在古詩的誦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并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教學古詩之前,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詩詞的詩人創作的背景,在學習中把詩詞的意境和創作背景聯系起來,學生自然就會與詩人產生共鳴,確定情感基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朗讀時語速可平緩些,語調可略微低沉些,要讀出思鄉的情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要以豪邁的語氣去誦讀,體會到河山的壯麗,詩人的喜悅之情;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要以喜悅的自由的語氣誦讀;陸游的《示兒》要突出詩人的悲痛心情與悲壯的氣概。這長此以往的訓練,既提高了學生誦讀古詩的水平,又在誦讀中體會到詩人的思維感情,還學到古詩的誦讀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在悟詩境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古詩雖說只有寥寥幾十字。但作者的情感,需要表達的內容極豐富。因此古詩教學重點放在情境創設上,引導學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感。教師在這方面要精心設問,精心安排各種環節,讓學生去領悟,通過努力去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智力,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古典詩詞與中國畫的聯系歷來十分密切,不少中國畫更是一首無言的詩,而不少古詩本身就是一幅有聲的畫。在教學中,我注意發掘詩中的畫意,把詩轉化成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加深理解,也在動手作畫的過程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學生初步理解這兩句的意思后,我要求他們根據詩句內容畫出一幅作者遠眺江面的圖畫。有位同學畫了極目遠眺的詩人,消失在淺藍色空際的孤舟,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我組織學生討論在這張畫中能不能只畫“孤舟、長江水”而不畫詩人呢?聯系實際,自己或家人送親朋好友會怎樣做?有人說送遠方的客人爸爸媽媽有時送到家門口,有時還會送到車站,握手、說互相珍重的話道別,直到車子走遠,還在揮手……經過討論,最后統一了認識,詩人的翹首凝望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對好友的依依惜別之情。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中的意境也迎刃而解。

五、在學法指導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9篇

關鍵詞:自主學習;建立關系;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43-01

一、創設自主學習的良好關系

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舉措。民主平等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任何學科的教學,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都離不開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而好的課堂教學環境的形成,必須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氛圍。如果我們的老師上的每一堂課,都擺著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板著一張臉走進教室,勢必使學生對你產生畏懼、反感的抵觸情緒,甚至發展到厭煩你所教的課,看到你就煩。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建立平等的關系,用愛心感染學生,用真情換取學生的信任,由權威形向民主型的師生關系轉變。如果在學校里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師生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關系,教師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就能保證學生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發展,逐步形成進取、探索、創造性的學習品質。

和諧發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課程極力倡導和追求的價值取向,而和諧發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諧發展,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學生才能充分地弘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態度、動機、需要等。一位教師教《海上日出》時,一個學生說“奪目”的意思是“把眼睛奪出來了”。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她也滿臉通紅,低下了頭。教師走到她跟前,慈愛地說:“你已經把意思說對了,能換一下說法嗎?”當她說出“就是光亮很強,很耀眼”時,教師親切地鼓勵她說得好,她高興地坐下了。正是教師的民主才給了學生的自信和尊嚴,給學生以心理安全和精神鼓勵,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自信心確立起來,個性、想象、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從而獲得健康的優化發展。

二、教給自主學習是方式方法

1、課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在家的時間比在校的時間多好幾倍,課外的時間也比課堂的時間多,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主體意識,培養學生探究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作用。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范例,通過學習教材,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技能,還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要引導學生抓好課前的預習工作,掌握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課前預習,是每位學習優秀者必備的好方法。它可以使每位學生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讓課堂活躍,有趣。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九年制義務教材在編排上增加了"導讀"、"預習"等內容,為全體學生挖掘了學法規律,指導預習的方法。

例如,教學新課的生字、新詞該怎樣進行自學;讀課文時怎樣邊讀邊想,邊用鉛筆做上記號等。根據課文前面的"預習"要求,認真預習課文。預習效果要做到及時檢查,對預習做得較好的學生應該給予表揚、鼓勵,調動他們預習的積極性。有一位后進生平時不愛讀書,學習課文時要等老師在課堂上教學時才馬虎學一學,通過老師對他講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時,這位同學明確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慢慢養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進步很快成了優秀生。

2、優化結構,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就是要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現有教學水平,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和活動程序,以最少的時間投入,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實現高質量,輕負擔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結合知識傳授,將學法指導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才能讓學生感知學法,領悟學法,深入學法。

如教學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把它分為三步指導:1、簡單介紹詩人生活的朝代,生平事跡、歷史背景,理解詩題的意思;2、抓住詩中難理解的字眼,弄懂古詩的大意;3、想象詩的意境,深入體會詩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這樣逐步學法隨著教學進程分散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讓學生從"導學"過程中獲得學法認識。

3、主動地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思想。學生既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就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通過課堂學習實踐,掌握學習方法,在學會語文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提高認識和表達能力。在學生對某一學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回顧總結,使學生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明確、深刻。

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父愛的陽光》時,可設問式導入:同學們,你們讀過狄更斯的作品嗎?你了解他的一些生平軼事嗎?原來,狄更斯的童年并不是灑滿陽光和歡笑,而是充滿艱辛和淚水,然而,正是這一切磨練了狄更斯的意志,為他走上成功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讀了《父愛的陽光》,你會對他的成功有更深刻的認識。聽了我的設問后,學生都有了閱讀的欲望,然后我再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與思考:“狄更斯為什么拼命掙錢保釋父親?”“題目《父愛的陽光》中陽光指什么?”“狄更斯從父親那里感悟到了什么?”學生讀完之后,我讓他們暢所欲言:你的父親對你有什么影響嗎?結合一件具體的事情說說。讓學生加深對父親的理解,對父親肅然起敬并受到深刻的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4、學用結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第10篇

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王安石《元日》

詩題是“元日”,即農歷正月初一春節,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詩中描寫了春節的民間習俗。一是“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之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除舊迎新。二是“屠蘇”,指的是“屠蘇酒”。在除夕用屠蘇草泡酒,第二天全家老少都來飲用,據說飲了此酒,可以避開瘟疫災病。三是“桃符”,古時候,人們過年時,將暗紅的桃木削成兩塊長方形的木板,上面分別畫上神荼和郁壘兩個神像。傳說這兩位神住在山上的大桃樹下,能吃百鬼,所以鬼怪便畏懼他們。過年時,人們將這兩塊桃木板分別釘在大門兩旁,用它來鎮鬼驅邪,這就是“桃符”。直到第二年新年才取下舊的,換上新的。桃符傳到唐朝,人們就不再在桃木板上畫神像,而是寫上吉祥的話語,再到后來,這種吉祥的話語要對偶起來成為對句,桃木板也被紅紙所代替,這就是后來的春聯。所以,過年貼春聯就是由換桃符演變來的。

2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清?符曾《生查子元夕》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桂花等,煮、煎、蒸、炸皆可。各地制作的種種元宵,雖然風味各異,但均帶有團圓的寓意和象征。

在元宵節還有燃燈的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燈的式樣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風燈、琉璃燈等。“猜燈謎”是后增的一項元宵節活動,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很受群眾歡迎。

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節,是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寫出了清明時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的,除了掃墓外,還有踏青、放風箏、植樹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4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清?李靜山《節令門 端陽》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詩中描寫了端午節的兩個民間習俗,一是懸“艾蒿、菖蒲”。艾蒿、菖蒲,都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人中藥,艾蒿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防治病蟲害的草藥,端午節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家家都將艾葉懸于堂中,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希望達到驅魔祛鬼的神效。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種草藥的香氣。二是喝“雄黃酒”。人們認為端午節飲雄黃酒,可以防毒蛇,在長江流域地區很盛行。

賽龍舟和吃粽子也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傳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后,每年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以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5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詩中寫道:中秋之夜,人們都在觀賞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但不知他們都在思念誰?詩人在月下,抒發中秋之夜的情思,寄托對親人的思念。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是絕對不能少的。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6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金秋送爽,桂花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佳節。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詩中描寫了重陽節的兩個民間習俗。一是“登高”,故重陽節又稱“登高節”。二是“插茱萸”,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據說可以避難消災。王維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說明唐朝時重陽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盛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7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清?李福《臘八粥》

第11篇

古詩鑒賞應賞標題,或者說不可忽略標題,因為從詩題中可以讀取多樣的信息。就內容上說,時間、地點、人事及景物等。都會在題目中體現出來。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講了時間及事情。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講了地點與事情。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時間與地點及事件都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與賀知章《詠柳》,或景或物,從而表明寫作的對象。大凡出現于詩題中的都是一些關鍵字詞,有的表明相關物事,有的則是相關事由。因而抓住標題,對內容有一種提示作用。比如杜甫的《登高》,顧名思義,是寫鼙高的所見所感。詩中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后四句則抒發登高所感。全詩境界闊大而又感慨遙深。再如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風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詩中所寫,是聽到鄰家吹笙的樂聲,從而引發聯想。

詩題中,還有題眼。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中的“聞笛”便是題眼。寫因笛聲而引發的思鄉之情。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其中“喜”是題眼。詩中雖未曾用一“喜”字,但字里行間處處有“喜”。欣賞中,對照著題目,更便于領會詩的內涵。比如鄭谷這首詩:“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題為《鷓鴣》,但詩中未出現鷓鴣。若不聯系題目來看,可能難以確認。但若與題目關聯,則可知此種烘托的筆法之妙。題目除了標明內容外,還可見作者的感情態度。比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詩句來看多指勞作艱辛及收獲不易,因而有愛惜糧食之義。但此詩的題目是《憫農》,則可見詩人的感情態度是同情民生疾苦的。標題中又可點明寫詩的動機或目的。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記》,是聽說王昌齡被貶,從而表達問候。古詩中有一類無題詩最難索解,就因為沒有標題。雖說無題也是一種題。但那只是變通的做法。實則題之有無,在讀解上是有區別的。

詩題中,多見題材類別,諸如田園詩、山水詩、邊塞詩、懷古詩、詠史詩、贈別詩、閨怨詩、唱和詩等。比如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與《送孟浩然之廣陵》,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等,詩題中就有送別之義。古詩中多有唱和之作,比如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是和對方寫的《早春游望》一詩的。再如蘇軾的《水龍吟》便是“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依原作之韻來寫本不無束縛,但寫來卻勝過原作,于此可見才力。為人熟知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出一種生機活力,因而成了名句。但白居易此詩的標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其實就是命題寫作。題目為“古原草送別”,即要從原野上的春草寫起,再關聯到送別之義上來。但作者不僅未被題目束住,還寫出了名句,于此也可見作者的詩情才思。

從題目中。又可見出詩歌體裁。比如杜甫這首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題目就叫《絕句》。又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是民歌體,即吸收了民歌的寫法。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琵琶行》,為歌行體。歌行體是七言古詩中的一類,與樂府不無關聯。至如樂府的題目。詩人有借用舊題的,題目卻與內容多不對應。但白居易又有新題樂府,用來指陳時事,如《賣炭翁》等。眾所周知。詞牌大都不對應于內容,但詞往往另有標題。同樣要注意標題的提示作用。有的詩詞有序言,往往交代了寫作的相關背景,這就等于題記了。比如姜夔的詞,就多有小序,且自成有條理的小品文字,大可與詞作對讀。古詩鑒賞中,題目往往有引導作用,也可謂解開詩意的一把鑰匙。

第12篇

【關鍵詞】文包詩 故事 閱讀 互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A-0095-01

古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雖然語文古詩教學突出古詩積累,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古詩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教師上課還是用老一套,從詩人簡介、詩句解讀,再到背誦默寫,這種方法應付考試固然有效,但卻讓課堂失去了應有的詩意。怎樣才能突破傳統教學,讓古詩教學詩意盎然呢?筆者結合實際,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重點就借鑒“文包詩”豐富古詩教學淺析具體教學策略。

一、將古詩轉為故事

文包顯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詩包在現代短文中,這些短文大多是一個個短小有趣的故事。學生邊讀故事邊頌古詩,不僅可以領悟古詩意境,而且獲取多重審美體驗。對于學生來說,伴隨他們成長的是故事,文包詩中的故事都是根據古詩內容進行創編,具有古詩的內容、意象與情感,如果學生讀懂了故事,自然也讀懂了古詩。比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這一課中,田老師就是采用典型的文包詩的形式,讓學生先把古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后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生了解詩境,又能整合詩歌與故事,彰顯課堂精彩。把詩歌講成故事符合學生的閱讀原理,對于古詩詞教學最關鍵的就是“顯象”,即把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為具體的畫面,從而營造出一種詩的意境。比如《春日偶成》就要求“細細體會詩人春游的快樂,先說一說,再寫下來”,還有《尋隱者不遇》這一課,要求“體會其中描繪的情境,再寫下來”……可見,通過講故事有助于學生對古詩內容、意境的想象。

二、有效拓展閱讀空間

語文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中需要與作者、編者對話。古詩教學借鑒文包詩的形式,搭建良好的平臺與編者進行對話。文包詩中的“文”是編者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編撰,編者在編撰過程中與詩歌作者進行對話,洞悉作者的寫作意圖,還需要結合詩歌內容進行闡述,以自己的感悟去解讀意境。這里對“文”的解讀是多形式的,給詩歌閱讀帶來新的視域,教師在一定程度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給詩歌教學帶來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按照字面解釋是:我在遙遠的異鄉,知道兄弟們個個都插著茱萸,登高眺望,結果發現少了我一人。而文包詩《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中是這樣想象描述的:“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這是編者在深度解讀該詩意境進行聯想創作的,這樣的語言情真意切,內容真摯,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他們在閱讀時讓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受到“文”中所描述內容所感染,繼而體會到詩人那種濃烈的思鄉之情。當然,此種教學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發揮學生想象,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編“文”,這樣更有助于樹立詩境的具體形象,幫助他們理解內容,有效激發其對詩歌的興趣。

三、互文解讀,彰顯古詩魅力

對于古詩教學而言,最好的教學策略就是詩文對照。而文包詩給予詩文解讀提供了平臺。從文包詩的內容來看,古詩具體內容一方面可以從“文”中找,也可以結合“文”中內容理解古詩,古詩的意象既在詩句中,也在相應的“文”中。學生在誦詩時需要品析意象,同樣在讀“文”時更需要緊扣意象,這樣“詩”“文”對照,不僅讓古詩教學變得有趣,而且使其記憶更加深刻。比如《不朽的失眠》這一課,就是以張繼的遭遇及其詩歌《楓橋夜泊》為主線,為我們呈現了一千多年前楓橋下的一幕。這里作者重點與張繼進行深度對話,準確寫出一個落榜之人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從文到詩、從詩到文進行“互文”閱讀,最終“詩”因文變得富有內涵,而“文”同樣也因詩歌變得更為深刻。在借鑒“文包詩”時,“文”不是解讀詩歌的唯一途徑,雖然“文”在一定程度貼近“詩”的過去時,但也無法掩蓋學生的真實解讀,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區別對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盐县| 冀州市| 江津市| 曲松县| 建瓯市| 从江县| 嘉鱼县| 富蕴县| 阿拉善盟| 正阳县| 五指山市| 大渡口区| 潼关县| 华坪县| 梓潼县| 万宁市| 灵宝市| 蒙城县| 辽宁省| 修文县| 西峡县| 涿州市| 当雄县| 光山县| 温泉县| 綦江县| 沙河市| 新龙县| 石城县| 宽甸| 蒙山县| 绩溪县| 吴忠市| 眉山市| 忻州市| 通江县| 鹤岗市| 紫阳县| 垣曲县| 吉水县|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