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8: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法語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H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4-0161-02
一、法語詩歌思想的翻譯障礙
上個世紀,嚴復提出翻譯須以“信、達、雅”為基本準則,也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遵守原作者的表達意圖,盡可能較精確地將譯者所述思想以優美的目標語文字再次表達出來。然而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說過:“不存在完美的,理想的或‘正確’的翻譯”。因此有人將翻譯的完美目標稱之為“翻譯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因而將法語詩歌所表達出的思想準確翻譯成為漢語尤為困難。但我們只要抓住法語語言對平常事物的詼諧、風趣的表達方式,聯系漢語的對同樣事物的表達方式,就會將法語詩歌所蘊含的思想用漢語準確地表達出來。
二、法語詩歌節奏和音韻的翻譯障礙
節奏是詩歌有序和規律美的表現,音韻又是詩歌具有歌唱及演奏般旋律音樂美的體現。法語詩歌有八音節詩行(octosyllabe),十音節詩行(décasyllabe),十二音節詩行(alexandrin)等。在法語詩歌翻譯的過程中常常難以將法語詩歌的音節形式對等地譯為漢語,比如,波德萊爾《夜的和諧》(Harmonie du soir)全部采用了十二音節詩行,其中第一節:
Voici venir les temps où vibrant sur sa tige;
Chaque fleur s’évapore ainsi qu’un e-ncensoir;
Les sons et les parfum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
Valse mélancolique et langoureux vertige!
只能將其翻譯成為:
時辰已到,
在枝頭顫動的每朵花,
如同香爐散出芳香,
那聲音與芬芳在夜晚的天空中回旋,
憂傷又無精打采的華爾茲使人昏眩!
但這種翻譯已體現不出原文的十二音節特征。
原文的第二、三節與第一節相似,也不存在十二音節:
每朵花如同香爐散出芳香,
小提琴如一顆悲傷的心在嗚咽;
憂傷又無精打采的華爾茲使人昏眩!
天空像個祭壇既憂愁又美麗,
小提琴如一顆悲傷的心在嗚咽,
一顆憎惡大又黑的空虛的溫柔的心!
同理,原文四、五節:
Le ciel est triste et beau comme un grand reposoir!
Le soleil s’est noyé dans son sang qui se fige.
Un coeur tendre, qui hait le néant vaste et noir,
Du passé lumineux recueille tout vestige!
按照詩意可以翻譯成為:
天空像個祭壇既憂愁又美麗!
太陽淹溺在自己凝固的血液中。
一顆憎惡大又黑的空虛的溫柔的心,
從過去的光明中收集一切印記!
太陽淹溺在自己凝固的血液中。
你留給我的記憶像神座一樣照耀著我!
但這樣翻譯已經失去了原法語文中的十二音節節奏。
法語詩歌常見押韻,一般在詩句每行末尾處由相同元音或相同音節構成押韻,其韻腳按照所處詩句位置可以有幾種形式:AABB,ABAB,ABBA,這給中文翻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詩歌《烏鴉和狐貍》(Le Corbeau et le Renard)的中文譯本就難以展示原文的押韻:
原文中第一句“Ma?tre Corbeau, sur un arbre perché,”和第三句“Ma?tre Renard, par l'odeur alléché”押[∫e]韻,第二句“Tenait en son bec un fromage”、第四句“Lui tint à peu près ce langage:”、第七句“Sans mentir, si votre ramage”和第八句“Se rapporte à votre plumage”押[a?]韻,第五句“Hé! bonjour, Monsieur du Corbeau.”和第六句“Que vous êtes joli!que vous me semblez beau!”押[bo]韻,同理九至十二句押[wa]韻,十五及十六句押[ut]韻,最后兩句[y],由于漢語語氣與法語語氣的差別,法語中韻腳相同的詞分別翻譯為漢語之后,原韻腳會消失,因此譯文中未體現原文的韻腳:
烏鴉在樹枝上棲息
嘴上叼著一塊奶酪
狐貍受著美味的吸引
于是對他說
嘿!烏鴉先生您好
您真漂亮!在我看來您真是美極了!
我可沒說謊,若您的鳴囀
美若您的羽毛
您便是森林中的鳳凰
這些話并沒有使烏鴉感到喜悅
為了一現其動人歌喉
它張開大嘴,奶酪掉了出來
狐貍馬上將其叼住:我的好好先生啊
您可知道一切拍馬屁的人
都依靠聽阿諛奉承之人的話生活
毫無疑問這次教訓值得一塊奶酪作為代價
烏鴉羞愧難當
片刻后方知曉再也不能抓住他
三、法語詩歌情感意境的翻譯障礙
法語詩歌的翻譯中,由于譯者與原作者所處的背景環境差異、語言表達的方式不同,造成了翻譯上的一個大的困難。其次,法語詩人表達情感時具有直截了當的特點,但中國詩作者表達情感時具有委婉、含蓄的語言特征,中文譯者在中國詩歌及中式表達情感的影響下,難以完全把握并再現原作者的情感,造成了翻譯上的又一困難。但是,如果借助這種表達情感的不同語言方式與語境,則可以使得原法語詩歌表達的情感更深邃,更婉轉,既不失去原詩歌的思想,又可以使得原詩歌意境上升。例如魏爾倫寫的詩歌《淚落我心》中的第一個四行詩:
Il pleure dans mon ceur
Comme il pleut sur la ville,
Quelle est cette langueur
Qui pénètre mon ceur?
從原文我們可以窺探出作者在與蘭波關系鬧僵后的那種惆悵、悲傷和孤寂的情感。借助法語的語境及直白的方式,將這種情感表達了出來。但譯成中文時:“淚落我心,/好似雨飄落入城。/怎樣的哀愁,/沉入我心頭?”失去了原文所具有的簡潔明了、節奏明快特點。同樣,原詩后面的部分,漢語翻譯成為:
對一顆煩惱的心來說,
雨之歌如此悲涼!
淚無故飄落,
在這沮喪的心。
什么!不背叛?
哀傷亦無故。
這是最深的痛,
不知為何, 我
既無愛也沒有恨,
而心如此痛。
與前面一樣,這樣翻譯也缺少了原來的語感,但經過漢語的翻譯,又附加上了新的藝術感染力,而較之原詩,譯詩綿長,表達含蓄,體現了中國化的委婉情感。又如蘭波的詩歌Chanson de la plus haute tour第二節:
Je me suis dit : laisse,
Et qu’on ne te voie :
Et sans la promesse
De plus hautes joies.
Que rien ne t’arrête,
Auguste retraite.
我心里思量:
算了吧,但愿我再也不與你相遇;
你就別指望
更高尚的樂趣。
但愿什么也阻止不了你的前進,
啊,莊嚴的退隱。
第二句中voir的本義是“看見”,直譯為“我再也看不到你”,然而將其翻譯為“相遇”,整首詩歌描寫了青春與愛情,用“相遇”來表達“看到”,將詩歌語言表達的意境提升到一定高度,目標語讀者讀來更加瑯瑯上口,語境更為優美,卻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尊重原作者的語言定位,翻譯工作附加了譯者的思想,譯作增添了譯者的改造成分。
總之,法語詩歌翻譯存在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存在的原因較為復雜,然而譯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法語文化本質的理解、法語表達方式及中法文化的差異。只要找出中法語系對共同事物的不同語言表達方式,克服法語音韻節奏的翻譯障礙、情感意境的翻譯障礙及中法文化的差異,這樣就有助于法語詩歌的準確翻譯,提高我國法國詩歌翻譯的水平,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 參 考 文 獻 ]
[1] 崔敏,淺論法漢翻譯的可譯性限度[J].讀與寫,2009,(4).
關鍵詞:現代法語;翻譯;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3-0210-01
現代法語翻譯相比較以前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是和現代法語語言變化相輔相成的。而法語翻譯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本文將從現代法語的詞匯、句子以及科技語言與外來詞語這幾個方面對法語翻譯的發展特點進行闡述。
一、現代法語詞匯翻譯的發展變化
在法語詞匯層面上,現代法語翻譯更多的是注重詞語的引申含義、多元化的詞法以及詞語的反譯表達等。
(一)現代法語翻譯中詞語的引申含義
漢語和法語這兩種語言在表達詞語的客觀意義方面是基本相似的,但是詞語的延伸意義往往由于兩個民族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生活經歷的不同而不同,這在現代法語翻譯中的變現有為明顯。在現代法語詞匯的翻譯中,我們往往需要更多的關注詞匯語言在整個話語環境中的情境,也就是說更多的注重對字匯引申含義的表述,比如這樣的詞匯翻譯:J'ai les idées ensalades.”在這句話中的 “salade”一詞的翻譯需要結合整個語句的情境,單獨的詞語意思是生菜,而在這里我們結合語境將其翻譯為思緒混亂,這也體現出現代法語翻譯更注重詞義引申含義的特點。
(二)現代法語翻譯的采用多元化的靈活詞法
當代法語的發展更加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于同樣的法語文字必然會產生不同的聯想。所以,我們對現代法語詞匯進行翻譯的時候要考慮到多元化文化的特點,為了將一些文字背后隱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譯的時候能夠清楚地表達,就需要翻譯人員增加一些譯入語進行相應信息的補充,比如下面的句子:“le divorce entre 《Edouard》et 《Jacques》,consomme dans l'épiqueprésidentielle de 1995;la calamiteusedissolution de 1997;enfin l'abra-cadabrantesque défaite municipale deParis…”在句子中 “dissolution”如果僅僅翻譯譯為“解體”,那么翻譯者顯然對法國現代政治文化的了解還不是很充分。這個詞語要表達的意思指的是當年法國總理希拉克為了避免國內出現罷工惡化的局面而決定解散國會,因此我們在翻譯這個詞語的時候需要進一步增加詞語做補充,我們可以將其翻譯為“國會的解散”。同樣的道理,對于句子中后面的詞語“défaite”如果僅僅翻譯為“失敗”那么也會大多數漢語讀者感到困惑,而事實上它的意思表達是指法國組織在巴黎市政議會選舉過程中的失敗。
二、現代法語句子翻譯方面的發展變化
(一)現代法語翻譯更注重翻譯的技巧
現代法語翻譯在句子層面上更多的注重翻譯的技巧,常用的翻譯技巧有分拆法與合并法。
第一,現代法語翻譯的分拆法。由于漢法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現代法語的句子一般比較長,句中限定成分后置的分詞、補語以及關系從句比較多。而漢語語言表達中的句子一般比比較短小精練,因此在現代法語翻譯的時候常常采用拆分句子的方式。在翻譯的時候需要對原句進行拆分,可以翻譯為“他堅持和別人勾心斗角,一定要把他們的錢通過合法渠道賺過來,這在他眼里是一種需要。”
第二,現代法語翻譯的合并法。在現代法語翻譯中也常常采用合并的方法將與原譯文結構相似的句子合并在一起。根據語境可以將這些短句合并成一個單句就顯得更為通順,翻譯如下:“餐桌上的就餐者們對某些問題在相互探討、討價還價、有時也會相互吹捧,但是,他們之間是不會因此而打斗起來的!”
(二)現代法語翻譯的俗語化運用
現代法語對俗語的使用也比以往有所加強,這也使得現代法語翻譯更傾向于俗語話的特點。在傳統的法語中粗俗類的詞語一般為工人、農民以及其他一般勞動者所使用,而科學技術類的用語則多數為相關的科學技術人員所使用,在法語俗語中的行話則大多是行業組織或團體的專利。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社會經濟中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斷地加深,社會各個階蹭成員之間的交流與來往也逐漸密切,這也使得各個階層以及各個行業之間在法語俗語方面的差別逐漸縮小,這也是現代法語翻譯俗語化的重要原因。
三、結束語
綜合本文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法語翻譯的變化也是現代法語變化的一個縮影,作為法語翻譯人員要善于結合時代背景,靈活處理各種法語詞匯以及句式的反應,這對于正確表達法文的原意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 | 女 | 25歲(1986年1月14日)
居住地:西安
電 話:138********(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4個月 ]
公 司:XX出版社
行 業:文字媒體/出版
職 位:法語翻譯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專 業:法語
學 校:武漢理工大學
自我評價
本人在多行業多領域工作數年,法語流利,英語能力較好,在口譯和筆譯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勝任中英法三國語言互譯,能夠熟練操作各種辦公軟件及設備。性格獨立、工作負責、具有上進心,富有團隊合作精神,希望能夠擔任和翻譯相關的工作。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 一周之內
工作性質: 全職
希望行業: 文字媒體/出版
目標地點: 西安
期望月薪: 面議/月
目標職能: 法語翻譯
工作經驗
2011/2—至今:XX出版社 [ 1年4個月]
所屬行業:文字媒體/出版
翻譯部 法語翻譯
1、負責翻譯法律文件,例如:法律協議、 合同書等;
2、負責行業新聞、公司財報的書面翻譯;
3、負責研究報告、項目資料的筆譯工作;
4、負責擔任商務會議中的口譯工作;
5、負責協調與法國公司之間的工作,保證溝通順暢。
---------------------------------------------------------------------
2009/5--2011 /1:XX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 [ 1年9個月]
所屬行業:貿易/進出口
業務部 法語業務
1、負責擔任****行業會展的助理翻譯,向法國客戶介紹中國產品;
2、負責收集和整理行業資料,保證公司的競爭力;
3、負責開拓海外合作渠道,促進銷售;
4、負責翻譯產品資料、會議資料等。
---------------------------------------------------------------------
2008/7--2009 /4:XX學會 [ 10個月]
所屬行業:學術/科研
國際交流部 法語翻譯
1、負責外文資料的引進和翻譯;
2、負責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增加科研能力;
3、負責與國外科研人員聯系和溝通,增加合作機會;
4、負責整理和翻譯法文資料;
5、負責接待國外專家的來訪,擔任隨行翻譯。
教育經歷
2004 /9 --2008 /7 武漢理工大學 法語 本科
證 書
2006/12 大學英語六級
2005/12 大學英語四級
語言能力
法語教學法帶有其自身的特點,并且歷久彌新,一直在發展和變化著。法語教學法的發展變化對我國的法語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我國的法語教學因其特殊的歷史和環境,與西方國家的語言背景及其他語言的教學工作有著不同之處。尤其對于法語專業基礎階段的教學,教學法的合理應用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適當地采用各種教學法。法語專業法語教學法基礎階段外語教學對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百年來,隨著外語教學的擴大和發展,教育家、語言學家及心理學家都在不斷地探索科學的教學法,教學法領域因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從18世紀起,法語越來越多地作為外語被學習和使用,法語教學法就成為了法語教學領域的一個核心課題。一、主要的幾種法語教學法法語作為外語的教學被稱為FLE(franais langueétrangère)。從上世紀以來,法國的對外法語教學法與英語的教學法大致相近,主要經歷了語法翻譯法、直接法、整體結構視聽法、交際法、兼收并蓄教學法等幾大階段。1.語法翻譯法(la méthodologie grammaire-traduction)歷史最久、影響最廣的外語教學法,應屬語法翻譯法(也稱傳統法)。此法注重語法的教學,以翻譯作為手段,主要用來教授外語書面語,培養學生閱讀外語資料和文獻的能力。在教學課程中,教師分析、講解語法,并將外語文獻譯成母語,再進行語法練習和翻譯練習。該教學法強調了對書面語的掌握,卻忽視了對口語及聽力的訓練。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進行練習和記憶,方式單一枯燥,學生不易產生興趣。但這種教學法也因其注重語法基礎、易理解、評估簡單明了等優點而被長期廣泛采用,延續至今。2.直接法(la méthodologie directe)自19世紀中葉起,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各國往來日益密切,對外語交流需要大大增加,直接教學法應運而生。該法注重口語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使用母語,直接以法語進行教學。教師運用實物、動作等直觀手段來幫助講解詞匯和解釋句義。課堂上進行大量的聽說練習、閱讀訓練和聽寫練習。運用直接法來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易激發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此法過于重視外語授課和口語聽力的練習,缺乏系統的語法知識學習。教學內容不夠深刻,學生對法語的掌握不夠精深。3.整體結構視聽法(la méthodologie structuro-globale audio-visuelle)經歷了二戰后的困難時期,法國政府制定了利于法語傳播和教學的政策,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廣法語。整體結構視聽法因此產生。此法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利用有關法國的聲音和圖像,圍繞日常交流情景展開。學生對所學的對話內容進行復述練習,從整體上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詞匯及語句的使用。但此法仍缺乏對語法知識的系統講解。對話內容也不夠自然,漸漸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4.交際法(l’approche communicative)經過上世紀70年代法語教學法專家新一輪的探索,交際法誕生了。此法是指在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下,通過對話的形式呈現日常生活的不同情景。經教師講解后,學生進行對話、句型、角色表演等練習。對話內容的講授結合相關的語法結構,補充了視聽法或直接法的不足。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從直接主體變為設計者和組織者,學生變為課堂的中心。但該法以功能為綱,涉及到的項目多種多樣,課程設置容易不分主次,評估標準也難以確定。5.兼收并蓄教學法(l’électisme)兼收并蓄教學法是目前在法國廣為采用的一種教學法。l’électisme這個詞的詞義中含有折中主義的意思,也就是不從一而論,中立地看待事物。遵循此法的教師在教學過程汲取各種教學法的長處,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對于這一教學理論,筆者認為更確切地說是不使用某一種或幾種固定的教學法,而是將各種教學法靈活恰當地穿插運用于教學過程中。這也是法語教學法順應法語教學不斷變化的需求而逐漸面臨的一個必然趨勢。二、法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的特點及法語教學法的應用我國的法語教學的發展擴大,是改革開放以來才發生的事。但過去我國的法語教學基礎比較薄弱,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資源都少之又少。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的法語教學主要采用的是語法翻譯法。從90年代初開始,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馬曉宏教授編寫的《法語》成為我國高校法語專業普遍采用的教材。目前大部分院校還在使用這套教材作為基礎階段的精讀課程的核心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依然以教師為絕對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講授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等方面的知識。盡管如此,我國的外語教學、學術研究等領域的專家及教學工作者一直都在積極地加強對外的交流和學習。隨著中法兩國關系不斷升溫及法國政府對法語教學法的大力推廣,我國的法語教學法也經歷了相應的發展階段,各大高校的法語專業都在進行相應的學習和研究,以求找到適應我國法語專業教學現狀的教學法。筆者在近些年的實際教學工作中也一直在學習和探索法語專業基礎階段的教學法,在基礎階段的教學法及其應用方面得出了以下一些體會:1.零基礎的法語教學具有其特殊性,語音階段甚為重要國內的高校法語專業教學,主要對象為零起點的學習者。教學安排一般都是從語音開始。法語語音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法語語言要素,也最容易在初學者的思維中產生這一語言的基本印象,是學習法語的根基。而漢語和法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語言構成上有著極大的差別。所以,對于沒有任何基礎的法語學習者,必須要抓好語音的教學工作。在語音學習階段,學生必須認真學習每一條讀音規則,并進行大量的練習,才能夠準確記憶和掌握法語的讀音。所以這一階段的教學應以語法翻譯法為主。當然,為了使課堂氛圍生動活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在教授方式上采取靈活多變的辦法。比如,利用任務法,多給出典型例詞鼓勵學生自主拼讀,教師糾正錯誤;利用視聽法,播放及教授簡單的歌曲;利用直接法,組織學生閱讀簡單的詩歌或做聽寫練習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給學生的法語語音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語音還影響著法語這門語言的其它技能。能夠準確地發音,既是口語表達技能的基礎,還會影響聽力能力的培養和詞匯的學習。法語專業的學生在基礎階段一定要把語音知識牢牢掌握,之后的法語學習才不會受到影響。2.語言與文化并重,教學應兼收并蓄,適時而動國內高校的法語專業學生在開始正式學習法語之前對法語語言及法國的文化知識了解甚少,這給法語教師很大的發揮空間,也使得教師們在考慮如何能循序漸進、切實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問題上費盡了腦筋。在詞匯教學方面,由于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學習了多年的英語,在他們的外語思維中已經存在了英語的語言基礎。因此可以利用對比法,通過比較英法語單詞的異同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詞匯。同時詞匯的教學與對學生的口語、聽力能力的培養一樣,可采取豐富多樣的手段。比如運用直觀的實物、圖片、影音資料、動作表情等方式,使學習變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必要時也可補充詞源、構詞法等知識,提高學習的廣度和效率。但是,對于法語語法知識的學習就不得不采取傳統的語法翻譯法。語法翻譯法重視語法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所以,可以使用該教學法進行語法知識的教授。只有透徹地理解了語法知識,并將其牢牢掌握,才可以分析成分,理解語句,逐漸展開法語的學習。當然,教學過程中也不應一味地進行講解、翻譯和練習,同樣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完成教學內容。要改變傳統的教師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改變一味灌輸的方式,通過觀察典型例句、提問、分析經典段落并加以靈活多樣的練習來啟發學生,引導他們發現規律,理解語法點,總結重點難點并補充多樣化的練習對所學內容加以鞏固。口語和聽力方面的教學,可以采用交際法和任務法等幾種教學法相結合的手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組織或設計一個相應的交際情景,以這個情景為中心,利用真實自然的語言材料(原文教材或者法語影視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聽和說的練習。同時以學生為中心,成為他們的同伴和傾聽者,在整體教學目標上給出正確的指引,最大化地調動學生努力參與的積極性,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要時對他們的錯誤加以糾正。這樣的教學活動,補充了法國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景,加強學生對法國社會文化的了解,可以體會法國人的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等。不管使用哪一種教學法,教師都是課堂的指導者,都應合理科學地安排課堂的進程,控制各個教學環節。精心地設置教學情境,積極與學生互動,充分利用法語廣播、影視、報刊、網絡等方面的資料,準確而生動地講解法語語言知識及法國文化知識,并合理設計適當的練習和多方位的評估方式。同時,應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提升個人整體素質,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外語人才市場的需要。三、結語在法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各種教學法都有其所長也有其所短,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是絕對有效或無用的。我們看待一種教學法的效果,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學習者的具體情況、不同的教學目標等各方面因素來綜合考量,應廣泛汲取各種教學法的精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參考文獻:
[1]田式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Ana Rodríguez Seara. L’évolution des méthodologies dans l’enseignement du fran ais langueétrangère depuis la méthodologie traditionnelle jusqu’à nos jours.
[3]關曉紅.法國FLE教學及教學法發展歷程綜述[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3).
[4]劉俊,傅榮.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關鍵詞]“一帶一路”;應用法語;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131-02
引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中國新一輪開放和走出去的戰略重點。在非洲,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21個,為通用語的國家有5個,將非洲納入“一帶一路”戰略將給中國拓寬、加深在非洲的經濟接觸增加額外動力。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推進實施,將會有更多中國企業去非洲投資,參與當地經濟建設,必將為法語人才帶來更多的海外實習及就業機會,為應用法語專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面臨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因此必須適應國家戰略需要,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全面提升高職法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法語人才特點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對法語人才的需求也發生變化:第一,人才需求量激增。近年來,中非經貿合作頻繁,在農業、基礎建設、能源開發等各領域都有積極發展。尤其是基礎建設方面,非洲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場,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講法語,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承建著眾多政府援項目和國際工程承包項目,對法語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如浙江建設投資集團每年在阿爾及利亞的項目就需要各類法語人才300名左右。一個大型工程建設項目,不僅需要經驗豐富、既懂專業又懂語言的高端翻譯人才,更需要大量有扎實法語基礎、具備一定綜合技能的一般管理人才。我們的畢業生就定位在后者。第二,熟悉當地文化。非洲是世界上法語國家最多的一個洲,各國經濟、歷史、地理、政治、以及風俗禮儀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必須深入了解各國基本國情,才能更好融入當地生活,加深理解,從而保障各項經濟活動順利開展。第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應用能力。越來越多的法語人才愿意去非洲工作,他們必須具有較強的法語綜合實踐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扎實的語言基礎,還需要商務管理、計算機操作、網絡信息處理、國際貿易知識、人際溝通、良好的情商等綜合能力。可以說,“一帶一路”對法語人才的綜合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職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目前高職法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
(一)照搬照抄本科院校培養模式。對于辦學歷史長、辦學資源好的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已趨于成熟,但高職應用法語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與層次上不宜與老牌的、高資歷的院校相提并論,不能照搬他們的模式,而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應用型法語人才重在“應用”二字,要求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因此,我們必須結合高職法語專業學生特點,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實踐教學環節偏少。專業課程體系中,實訓類課程較少,語言技能課主要是法語視聽說、基礎法語等課程,受客觀因素影響,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偏少,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不高。綜合實踐主要通過大三期間的工學結合實現,但高職學生想在國內找到專業對口的法語實習崗位并不容易,學生往往通過其它工作實現對專業實習的替代。另外,工學結合時間短,社會實踐能力提升不明顯,這些因素都會對高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產生影響。
(三)缺乏職業引導。部分學生對未來迷茫,不清楚就業方向,不知道學習法語有什么出路,出現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從而影響學習效率。目前我們對學生的就業心理存在一定忽視,沒有進行有效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志向。沒有學習和就業目標的學生,注定難以成為優秀的法語人才,不具備職業持續發展能力,不能滿足“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需求。
三、專業教學建設與改革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法語專業應當順應歷史潮流,緊密圍繞市場辦學,積極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改革,始終堅持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社會發展為依托,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技能培養為核心,以學生就業為目標,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規范的教學管理,培養既懂語言(英法雙語)又掌握相關專業技能的復合型應用法語人才。
(一)調整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鑒于市場對法語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應當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加強與企業合作,提高學生從事與法語相關工作的機會。我們將原來的單一職業方向細化為商務(跨境電商)、國際工程(管理、翻譯)、專升本等職業方向,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以法語為第一語言,英語為第二語言,以商務(跨境電商)、國際工程(管理、翻譯)為職業方向的高級應用型法語人才。
在課程體系方面,按照商務(跨境電商)、國際工程(管理、翻譯)等職業方向進行了調整:第一學年突出強調法語基礎的學習,適當增加基礎法語課的課時數;第二學年按照不同的職業方向實行分類教學,即分為國際工程(管理、翻譯)方向和跨境電商方向進行職業技能課的學習。具體來說,大一和大二重視學生基礎階段的學習,大三階段針對基礎好、能力強、學習愿望強烈的同學進行綜合能力提升教學,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可適當引導他們朝商務或其它相關專業方向努力。總之,我們應當在注重語言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語言應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
(二)教學模式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第一,根據課程性質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語言基礎課程重在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在講(授)練(習)結合的傳統模式基礎上不斷創新;語言技能課程可以與職業方向進行融合,情景教學模式是最好的選擇。第二,重視教材建設。鑒于國內尚無現成的高職應用法語教材,教學資料的選擇和改編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每門課程從教材或教學資料的選擇改編,教學大綱的編制,教學計劃及考核方式等,應由專人負責領導,集體共同完成,保證教學質量。第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實踐中,應當聘請懂法語的校外專家承擔專業技能課的教學任務和指導學生工學結合,切實解決語言應用能力與職業技能之間的脫節問題。同時充分利用學校其它專業資源,委派法語教師全程跟蹤學習,借機培養雙師型教師。每年派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實踐,培養和提升專任教師的職業素養。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幫助企業解決在海外經營中的資料翻譯和語言溝通問題,同時也鍛煉了教師的語言應用和實踐能力,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同開拓建設國外實習就業基地
樹立校企合作理念,積極開拓國外實習與就業市場,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海外)實習與就業機會,是高職法語專業未來發展的可行之路。非洲大陸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場,一些大型國際工程建筑企業,如浙建集團、中鐵集團、中國港灣、中國地質、中國電力等,都在大規模擴展海外業務。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實施,將有更多中國企業進入非洲謀求與當地政府或公司合作,對法語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持久而強勁。法語畢業生在國外可以從事當地勞工管理、證件辦理、后勤管理、工地現場一般翻譯,及其它對外交流等工作,潛力巨大的非洲市場為應用法語專業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學生在國外實習或工作一至兩年后,即使回到國內,憑借這段經歷,他們也更容易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或選擇去法國留學深造,非洲法語國家的實習或工作經歷將為他們申請學校和簽證增添重要砝碼。因此,法語專業建設的重點之一就是為畢業生打通出國就業渠道,開拓國內外就業市場,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建海外實訓基地,提升實習就業崗位的專業相關度,提高就業質量。
(四)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引導和教育
多數人認為非洲國家貧窮落后、自然條件差,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失業也不愿去非洲工作,形成供需矛盾;由于相關領域(國際工程或資源開發)的專業知識和語言技能欠缺,剛畢業的大學生一般很難達到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針對上述情況,首先,我們應當加強職業引導和教育。教師可通過赴非工作的畢業生案例,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和誤解,端正就業心態。定期邀請從國外休假回國的畢業生回母校參加座談會,這些活動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看到本專業光明的就業前景,而且還讓他們知曉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其次,聘請校外專家進行培訓。我應當聘請長期在非洲從事國際工程建設或其他領域的法語專家,指導教師教學,并對一部分法語基礎較好且有出國工作意愿的同學,進行相關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語言技能的培訓,為將來去非洲就業做好準備,真正走上國際化道路。
[關鍵詞] 漢語;法語借詞;文化特性;翻譯策略
一種語言除了依靠本身的構詞機制和詞義演變來豐富詞匯,還需要向其它語言借用詞語[1]。借詞又稱外來詞,也就是一國語言里所揉合的外來語成份。借詞的出現和使用反映了民族間的社會和文化交流,從語言的側面體現了社會文化交融的歷史。中國自有史以來,所接觸的民族很多,在古代有印度、伊朗、波斯、暹羅、、匈奴、突厥、高麗和日本等亞洲國家,近代有歐美各國,而現代更在各方面與世界上的主流強國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交融共存態勢。這些民族的語言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漢語,都或多或少地在漢語中留下了一些借詞。當然,中國,特別是歷史上的中國,作為亞洲文化的中心,它的語言也廣泛地影響了一些國家的語言,成為某些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語言中借詞的主要來源。可見文化的交流是豐富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
本文主要探討漢語中法語借詞的一些文化特性以及它們的漢譯,從語言的側面對中法文化的交流作一些觀察。
一、漢語中法語借詞的概況
漢語中的法語借詞不多,被人們熟悉和常用的約三十來個,例如洛可可(Rococo)、蒙太奇(montage)、芭蕾舞(ballet)、CD(Chiritant Dior)、貝雷帽(bret)、香檳酒(champagne)、葛朗臺(Grandet)、沙文主義(chauvinisme)、滑鐵盧(Waterloo)等。這些詞匯集中在藝術、文學、社會及法國領先工業等方面,可以說代表了法國的國粹。
從數量上說,法語顯然不是漢語中借詞的主要來源,和漢語中使用最廣泛的英語借詞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中法兩國盡管各自是東西方的文化大國,但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較遠,兩國之間的交流起步較晚,是由十七世紀路易十四時期造訪康熙皇帝宮廷的耶穌會傳教士揭開序幕的[2]。但他們的活動局限于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階層。中國向法國的靠攏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目的是向法國學習社會革命的經驗。自1965年中法建交之后,兩國的文化交流得到促進。總的來說,中法之間比較深入的交流大約只有一百多年。
其二,法語和漢語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前者屬于印歐語系,后者屬于漢藏語系,擁有完全不同的語言生成機制,相互借用詞匯不是很容易。也就是說,不管是漢語借用法語還是法語借用漢語,這些借詞在借用它們的語言中都是沒有理據的,那么就不容易記憶和理解,當然也就影響到其使用和融入。
但是,盡管漢語中的法語借詞不多,語義場也比較狹窄,它們的作用卻是不可替代的,不少法語借詞在漢語中的使用相當普遍,例如“葛朗臺(Grandet)”、“阿巴貢(Harpagon)”幾乎成為吝嗇鬼的代名詞,而“滑鐵盧(Waterloo)”則成為眾所周知的慘敗的同義詞。這類借詞因其精當的語義和異域色彩甚至被某些特定的使用者所偏愛。
二、漢語中法語借詞的文化特性
作為文化交流的證據,漢語中的法語借詞具有以下顯著的文化特性:
1、補充性
外來的詞匯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語言中的借詞,最主要的原因是填補空白,豐富該種語言的詞匯資源。例如,漢語在法語中的借詞有chine(中國瓷器)、litchi(荔枝)、th(茶nfucius(孔夫子)、yin(陰)、yang (陽)、kung-fu(功夫)等,這些都是法國文化中原來所不具備的東西,只能借用中文詞匯來表示。法語在漢語中的借詞也同樣具有補充性,如洛可可(Rococo)、蒙太奇(montage)、布爾喬亞(bourgeois)、咖啡館(caf俊⒏梢兀ognac)、聯頌(liaison)等,這些法語詞匯的到來填補了中文詞匯在相關藝術、政治、社會及學術等方面的空白。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補充性也可被視為獨特性,為借出詞匯的那種語言所獨有,因此而成為其他語言的外來詞。
2、時代性
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忠實反映,打著時代的烙印,語言中的借詞也必須符合這個規律。不再能反映社會文化現狀的語詞會逐漸被遺忘、淘汰,成為昨日黃花。例如,糧票、“四害”、大哥大、天之驕子(指擴招以前的大學生)等漢語詞匯越來越不被人們提起,因為使它們得以產生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由于使用越來越少,這些詞匯就算不會很快消失,也將不再是活的語言。漢語中曾經的某些法語借詞同樣如此,如古跌打(coup d’ tat,即)、德律風(tlphone,即電話)、普羅列塔利亞(proltariat,即無產階級)等,以上幾個詞匯出現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如果不經解釋,現在是沒有多少人能明白它們的意義的,更遑論使用了。可見,即使是借詞,也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
3、適應性
那些沒有被淘汰的,使用比較穩定的,甚至具有全民性的借詞,便真正成為借用它的語言的一部分。例如,現在當人們提起芭蕾舞(ballet)、香檳酒(champagne)、大國沙文主義(chauvinisme)時,有可能意識不到它們是外來語,就象人們提起獅子(借自波斯語)、葡萄(借自伊朗語)、祖母綠(借自阿拉伯語)[3]會以為它們是中文詞匯一樣。這些借詞由于在使用中具有全民性、穩定性,而且使用的歷史比較長,較好地融入了借用它們的語言,可以說相當本土化了。換言之,借詞之所以能成為真正的借詞,必須具有適應性。
三、漢語中法語借詞的漢譯方法
外來詞要在另一種語言中生存,必須通過翻譯。結合漢語中法語借詞的文化特性,這些借詞的翻譯方法可以有以下幾種:
1、移譯
移譯系指把源語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動地移到譯語中[4]。法語借詞在漢語中采取移譯的有CD(Christian Dior牌香水)、TEF(法語水平考試)、XO(特陳白蘭地)等。能過采取移譯的一般都是縮略詞,便于譯語讀者記憶。需要注意的是它們必須具有很強的獨特性,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借出詞匯的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中的國粹,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以上幾個借詞都說明了這個問題。
2、音譯
音譯是用譯語表示源語詞匯的讀音,是借詞翻譯比較常見的方法。上文分析過,借詞之所以能成為借詞,是因為具有補充性,即借用它的那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中是空缺的。既然空缺,那么譯語中肯定沒有相應的詞匯,只能通過音譯。例如葛朗臺(Grandet)、馬爹利(Martel)、吐司(toast)、巴松(basson)等。除純音譯的外,較常見的漢譯方法是利用漢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譯后加上類屬詞,使詞匯能馬上被理解。例如咖啡館(caf"喬其紗(georgette)、香檳酒(champagne)、芭蕾舞(Ballet)、波爾多葡萄酒(bordeaux)等,在音譯后分別加上了館、沙、酒、舞、葡萄酒等類屬詞后,可以使人馬上明白它們的性質,再結合音譯,還可使人了解到這是舶來品。通過音譯的借詞要生存下去,在技術上必須滿足的客觀條件是不能詰屈聱牙,讀之必須上口。例如家樂福(Carrfour),在音譯時由于采取的是諧音雙關,投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很快便朗朗上口,在客觀上為其商業推廣助了不小的一臂之力。此外雪鐵龍(Citroen)的音譯也算傳神,因此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外國汽車品牌。
結語
借詞的出現是文化交流在語言上的體現,今天,隨著世界各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進一步深度交融以及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借詞將會出現在各民族的語言中。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似乎更為突出。據統計,目前出現在漢語中的英語借詞數量大大超過了通過漢語本身的構詞機制產生的新詞,這從語言的側面說明了世界經濟和文化強國對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通過分析漢語中法語借詞的文化特性以及使它們在漢語中得以生成和發展的翻譯方法,我們可以觀察到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些軌跡,發現一些局限,這對促使我們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程依榮.法語詞匯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張芝聯.相互了解無止境――中法文化交流史片段[J].世界歷史,1995,(03).
[3]羅常培.語言語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張全.從跨文化交際角度看文化詞匯的翻譯[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關鍵詞]法律英語 詞匯 特點
[中圖分類號] H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9-0063-0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外法律的交流愈加頻繁和重要,法律英語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由于法律是由國家或國際組織制定并為人們所認可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所以法律語言具有權威性、莊嚴性和強制性。法律語言的功能決定了其屬于“冷凍體”(frozen style)語言,所以法律語言又呈現出保守型和專業化的特點。法律英語作為普通英語的一個分支,既具有普通英語的一般特點,如語法等,又具有其自身的語言特點,特別是在詞匯、句式、文體等方面有別于普通英語。本文著重探討法律英語在詞匯方面有別于普通英語的特點,從而指導和幫助我們在法律英語翻譯中更好地認識和把握詞匯的準確含義。
一、法律術語的準確性、嚴謹性
美國法律語言學家David Mellinkoff 認為,法律術語(terms of law/ terms of legal art)是指具有特定意義的專門化詞匯(a technical word with a specific meaning)。具體來說,法律術語又可分為通用術語、特別術語、專門術語和行話三種形式。
(一)通用術語
通用術語既用于日常普通英語,也用于法律英語,所表達的意義是一致的。比如agreement(協議),contract(合同),debt(債務), trial(審判)等。
(二)特別術語
特別術語是指在法律英語的演變過程中,有些法律英語詞匯逐漸地從多義的普通英語中分離出來。也就是說,有些詞匯在普通英語中具有某種含義,但在法律英語中則是相關或者截然不同的含義。例如:
詞匯 普通意義 法律含義
action 行為、行動 訴訟
average 平均 海損
consideration 考慮 對價
finding 發現 裁決
party 政黨 當事人
(三)專門術語和行話
專門術語是指只在法律這一特殊領域中使用的詞語,是法律語言中相對精確的區域,可以非常準確地表達復雜的法律概念,其他的詞語無法替代。如法律文件中常用的名詞“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是指人力不能防御或無法避免的事故,如大火等天災或者戰爭、罷工等人禍。當遇到此類事故時,一方可以免除履約責任,另一方則無權要求其賠償損失,這是法律界人士的專門術語。這類詞語在法律英語中的數量也相當客觀,如conveyance(財產轉讓),domicile(戶籍住所),encumbrance(財產留置權),tort(侵權),specific performance(強制履行令)等。
行話(argot)是指普遍適用于某一團體(如醫生團體、律師團體)的特定詞語。所以法律行話就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團體,包括法學家、律師、法官為了突出本行業的特點而使用的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行話不同于專門術語,專門術語比行話更加書面化,而行話可以說是專業性的俚語,一般來說是同行的語言。理解和翻譯這些行話時切忌望文生義。下面是較為常見的法律行話:on the bench(擔任法官職務),clean hands(清白的),hung jury (意見分歧的陪審團),issue of fact (事實上的爭論點),is?鄄sue of law(法律上的爭論點),pierce the corporate veil (刺破公司面紗), plea bargain(認罪求情協議)等。
二、使用古英語和外來語,體現法律英語的保守性和權威性
“法言法語”有其根深蒂固的歷史淵源,法律界人士認為古英語和外來詞的使用可使法律語言顯得高貴、莊重。古英語是指曾經常用、但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的古代英語和中世紀英語。但這些英語在法律文本中或者正式的司法場合仍在使用。如古語ye (你們)是you的復數,在普通英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了,但在法庭開庭的時候仍用hear ye (靜聽)。再如This Agreement is made and concluded by and between AA Corporation and BB Cor?鄄poration whereby the Parties hereto agree to enter into the compensation trade under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et forth below.(本協議由AA 公司和BB 公司簽訂。本協議雙方同意按下列條款進行補償貿易。)這里的“whereby”相當于 “by this agreement”(憑此協議)。
自1066年“諾曼征服”后, 英國實際上存在三種主要語言:法語、英語和拉丁語。在英國,拉丁文被視為個人深造的基礎;而法語更被視為西歐上層社會的語言。所以在法律英語中,使用外來詞主要來自于法語和拉丁語。
法律英語詞匯中屬法語詞源的詞匯非常多,但由于法語詞匯形態和發音與英文詞匯非常相似,一般人也無法辨認法律英語中的源自法語的詞語。比如statute (法令、制定法), assize (巡回審判), warrant (逮捕證、搜查令), summons(傳票),voir dire (預先審查),venue(犯罪行為發生地,法院對罪犯審判管轄地),quash (撤銷,宣布無效), no lieu (不予,無足夠理由)等。因此在翻譯時,應注意這一特征,使術語的翻譯更加準確。
另外,在法律英語中還保留著大量的拉丁詞匯, 例如stare decisis(遵從先例原則),de jure(法律上),res gestae (真實事實或發生的事情),alibi (不在犯罪現場),versus (訴),per se (本身)等。美國的法律教育中,法科學生在學習法律時必須在1~2年內修完拉丁語,考試合格后才有可能申請學位,足見對外來語的重視。因此,如果不熟悉拉丁文等外來詞,就會給法律英語翻譯帶來不少困難。
三、模糊語言與準確語言并用
雖然法律語言要求表達準確,但是從語義上看,絕對精確的詞匯是有限的,而處于語義之間的、過渡的模糊現象卻是非常普遍的。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是指某些法律條文或法律表述在語義上不能確指,一般用于涉及法律事實的性質、范圍、程度、數量無法明確的情況。法律模糊語言包括:(1)模糊附加詞即附加在意義明確的表達形式之前、可使本來意義精確的概念變模糊的詞語,如about,or so 等模糊詞語。(2)有些詞及其表達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如reasonable, good等。
在法律英語中,恰當地使用模糊語言可以增加概括性、抽象性和靈活性。這類詞語有:adequate(適當的),due care(應有的謹慎),sufficient(足夠的),unreasonable(不合理的),serious misconduct(重大的不當行為)等。
四、贅言贅語消除歧義,確保語言的獨解性
準確性是法律語言的生命和靈魂。但是英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為了確保法律用語的準確性,在很多的法律英語文件中,對于一些關鍵性的詞常常采用兩個或以上的同義詞或者近義詞的表達方法。這種贅言贅語的現象正是為了使意義表達全面具體,精確到位,避免產生曲解或者歧義,維護法律文件獨解的尊嚴。例如:
(1)Any such consent shall not relieve the Contract from any liability or obligation under the Contract.(任何此類同意均不應解除合同規定的承包人的責任和義務)。
(2)The headings and marginal notes in these condi?鄄tions shall not be deemed part thereof or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or of the Contract. (本合同條件中的標題和旁注不應視為合同文本的一部分,在理解和解釋合同條件或者合同本身時,也不應考慮這些標題和旁注。)
例(1)中的liability 和obligation同義,可譯成責任和義務。例(2)中的interpretation 和 construction同義,意為理解、解釋。
綜上所述,英語法律文件的莊嚴性和權威性首先體現在詞匯上。法律術語、古英語、外來詞語等“法言法語”的使用可使得法律語言顯得正式、嚴謹、高貴。準確語言和模糊語言并用體現法律的靈活性和復雜性,而頻繁使用贅言贅語也是為了更大限度地確保法律所表達的意思獨解性,消除語言本身產生的歧義。了解法律英語詞匯的這些特征,對于我們深刻理解和正確翻譯各類法律文件都大有裨益。
[ 參 考 文 獻 ]
[1] 盧敏. 英語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
[2] 夏登峻. 法律英語英漢翻譯技巧[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某單位外貿部有兩個青年,一個是你語翻譯,另一個是法語翻譯。兩個人都是知名大學畢業,年少氣盛;在領導的眼里,兩個人都是外貿部經理的候選人,可是領導現在還拿不定主意,就要看誰的表現更好一點。為此,兩人總是合不來,整天在工作上暗自較勁,爭風吃醋,每處的業績都完成的很好。
過了一段時間,一位你商參如了單位的投資,因此,單位經常要和你國商人打交道,那個學俄語的年輕人就可以在公開場合露面;一時間,他在單位的口碑好過了那位學法語的。這時,那位法語翻譯很不服氣,就想:照這樣下去,我會失去晉級的機會。
于是,他就在暗中學習俄語,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俄語上。
幾年之后,他終于拿到了俄語等級證書,他開始和一些俄商進行溝通。
同事對他掌握了兩門語言感到十分敬佩,他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正當他得意的時候,他因在一個法商的貿易合同中寫錯了一個重點詞匯,因此讓公司損失了一筆巨額。
公司董事長非常震怒,把他訓斥了一頓,他感到很內疚,他總結之后才知道自己忙于學習俄語,沒有對法語練習。
他對自己的專業失去信心,就認真去學習俄語,可怎么也達不到對手的水平,他追悔莫及。
一個人急于擊敗對手,往往會忽略自己的優勢,卻沿著對手的思路進行思索,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優勢會逐漸變弱,最后,缺少的地方不但不會補上,自己以前的專長也會忘掉!
初一:東方蒼狼
關鍵詞: 法語教學 現狀 建議和基本做法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各國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于是人們越來越重視運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語言。傳統的外語教學越來越不能適應這一新的形勢。最近30多年來,隨著語言學、心理學、社會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的發展,外語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對傳統的外語教學提出了種種批評,其中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法、外語課堂、教師的作用與培訓、教學大綱、考試制度等。在傳統的外語教學基礎上,人們不斷提出新的理論,從而使外語教學成為一門與其他多學科相聯系的新的獨立的學科。
法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其使用范圍僅次于英語,位居世界第二。法語優美、準確、嚴謹,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據統計,世界有50余個國家和地區以法語作為居民母語、官方語言和通用流行語,約有5億人用法語。在我國,掌握一定程度法語的人不超過10萬,其中1.6%的法語資源是與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是推動我國法語教育與研究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的培養優勢,發揮法語資源的社會價值,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對外交往服務,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何慧敏教授在《培養創新型的外語專業人才》一文中提出培養創新型的法語專業人才是新世紀賦予我們的責任,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改革法語教學方法。在高校法語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我們的迫切任務是建立一支合格的素質教育型教師隊伍,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重視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一、法語教學的現狀
同理想的教學目標相比,無論是漢語還是外語教學工作者都感到尚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需要努力改進提高。例如,從我們大學專業法語學生的法語學習水平來看,一方面只經過短短的四年學習,就能擔任一般口筆語翻譯任務,實屬難得。不過,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就會發現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1.書面語的表達質量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在法譯漢中,對復雜的法語句子,弄不清成分之間的結構和語義關系,因而妨礙正確理解和翻譯。在漢譯法筆譯和用法語寫作中,措辭不夠準確,邏輯性差;存在一些結構、搭配錯誤;不大會區分口筆語,令句子結構零散,文辭繁冗;詞語重復太多,句型貧乏,句式單調,使用并列單句和從句太多;不大會作承前省略、替代簡化、同義詞語變換運用,致使表達平淡;很少人會使用分用同位語、分詞從句這些使用頻繁、邏輯性強、結構緊湊、文辭簡潔的地道法語表達句型,轉承照應差,行文不流暢,等等。于是,寫作成段成篇的法語文章或者將母語文章翻譯成法語時,不知到底要怎樣表達才是地道的法語。
2.學生的聽說能力還有待提高。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是傳統的教學思想中存在著重讀寫,輕聽說;重書面語言,輕口頭語言的傾向。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已變得越來越直接,越來越頻繁,因此對外語工作者聽說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迫切。
上述缺陷,歸結起來,主要是言語邏輯分析和運用能力不強,對所用語言的句型、語法、章法和修辭的掌握欠熟練。另外,所用教材的語法系統欠佳,并缺少言語邏輯分析及修辭知識和章法知識運用的講練安排等。這就是說,客觀現實急切要求我們重視各種語言要素綜合運用的研究及其實用。
二、改進法語教學的建議與基本做法
為了扭轉這種狀況,筆者主張從整體出發,綜合運用,幫助學習者又快又好地培養綜合掌握和運用各種言語表達規則,恰當調遣詞語,正確組成交際語句、語段等話語的能力。為此,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建議采取如下辦法進行改進:
1.進行兩個轉變。在以往的教學中,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們偏重于傳授語言知識而忽略了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法屢見不鮮。為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必須改革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經過研究我們著重進行了兩個轉變:(1)從“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教師不能滿足于給學生講解清楚課文的內容。教師除了傳授有關的語音、語法、詞匯、修辭等知識外,還要帶領學生圍繞所學的課文,用多種方式進行大量的練習,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培養學生掌握聽、說、讀、寫、譯諸方面的技能,從而全面提高他們運用外語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2)從“多講少練”向“精講多練”轉變。常言道:“熟能生巧。”實踐證明,大量的語言實踐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進行語言實踐的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全面調動和發揮,他們的自發思維得到引導,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就必須強化教學實踐環節,重視句型教學,特別是利用好的句型系統。培養學習者正確組成話語的整體言語交際能力,是提高外語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所在。
2.突破傳統思想束縛,大膽采用先進教學方法。在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聽說能力長期以來始終是一個薄弱環節,在本專業也是一直制約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的老大難問題。如何加強傳統教學方法中的薄弱環節,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也就成了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為了攻克這一難題,我們在研究比較了國外各種教學流派的基礎上,采用較先進的視聽教學法,從新生一入學就增設了法語視聽說課程。憑借先進的視聽設備,以圖像、對話錄音為媒介排除母語干擾,完全以法語進行教學,使學生無需借助翻譯,直接置身于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了解“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從而迅速直觀地掌握法語口語的表達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他們的參與感,避免了過去那種教師講一句、學生聽一句的做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語言形式與表達內容之間的關系上。這樣一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就成了對話者之間的自然關系,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感知、模仿、理解、應用幾個過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聽說實踐,最后達到提高聽說能力的目的。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該班級學生的聽說能力普遍提高。
3.積極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們盡可能多地增加接觸法語的機會。課堂上的語言實踐活動畢竟是有限的,為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增加接觸法語,進行法語實踐的機會,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材料,提高運用外語的興趣和能力,我們為學生開辟了第二課堂:給學生準備課外閱讀教材和視聽材料,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學習活動,如組織課外口語活動小組,利用休息時間開展口語練習活動;組織課外聽錄音或觀看錄相,電影活動;開展“法語朗讀比賽”、“法語書法比賽”、“法語動詞變位比賽”、“法語演講比賽”、“法語話劇排練”等活動。
三、結語
總之,改進語法教學的單一描寫和講授方式,從實用出發,始終注重包括句型、修辭、章法和言語邏輯在內的諸種話語規則在教學中的同步綜合安排運用,以便又快又好地提高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效果,是迫切的實用需要,是當今時代語言教學的發展趨勢和前進的潮流,也是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惠德,曹德明.中國法語專業教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平.談大學法語的教學方法[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30-32.
[4]吳永利.英語比較語法及其在法語二外教學中的應用[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1,(8).
[5]鄧澤龍.英法語言詞類異同芻議[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3,(4).
蒙太奇源于法語Montage。
蒙太奇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發明后又在法語中引申為“剪輯”。
1923年,愛森斯坦在雜志《左翼文藝戰線》上發表文章《吸引力蒙太奇》(舊譯《雜耍蒙太奇》),率先將蒙太奇作為一種特殊手法引申到戲劇中,借用了法語Montage一詞,并引申到英語中。后來在愛森斯坦電影創作實踐中,蒙太奇又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開創了電影蒙太奇理論與蘇聯蒙太奇學派。
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電影人從英文電影理論中認識到了蒙太奇理論,最初曾根據法語舊意嘗試將其翻譯為“織接”等意,后發現“舊詞被賦予了新意”,便保留英語音譯,成了一個新名詞。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意合 形合 漢譯法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65-02
因法漢語言之間的種種差異,漢譯法對學生提出了不同于法譯漢的一些要求。本文從意合和形合這兩個概念入手分析。意合指依靠事物間的自然邏輯來實現句中句子成分之間的連接。漢語即屬“意合”的語言。形合指依靠形式手段來實現句中句子成分之間的連接。西方語言多屬“形合”的語言。法語因嚴謹細致而著稱,是一門形合特征非常明顯的語言。
關于“意”與“形”,我們可再做一個簡單的比較。“意”指的是句中的意義脈絡,它內隱,沒有有形的語法載體,依靠語境來排除歧義,理解句意。而“形”指的是形式化的語法手段,它外顯,有清晰可辨的語法標記,一般情況下無須借助上下文,僅依靠句內的語法手段就可以排除歧義,完成對句意的理解。具體說來,法語的形合符號包括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詞、介詞(數量眾多)等實現連接功能的語法現象,也包括陰陽性、單復數、時態等語法標記。在漢語里,形合符號有的根本不存在,有的則不明顯。如漢語里也有介詞,但數量沒有法語里那么多。此外,由于法語中的連接手段比較豐富,所以法語非常適合構建邏輯嚴謹、層次豐富的長句,而漢語更多的是短小精悍的短句。
基于漢語與法語之間的這種差別,在做中譯法練習的時候,必須分析還原漢語原文各個部分間的邏輯關系、時間關系和語法關系,換而言之,在譯文中還原漢語原文中沒有的“形合”符號。當然,很多時候,也需要將漢語中分散的短句整理成長句。
現在,我們舉例來分析:
例1:我們的目標不是反對私家車,而是讓更多的人去思考比如路權、環保、交通等問題,并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推動相關政策的出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①
此句屬于漢語中的長句,由五個逗號相隔。前三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比較清晰,里面表示邏輯關系的詞“不是……而是”、“比如”、“并”等,直接轉換即可。但后面的“推動相關政策的出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跟前面部分的邏輯關系則未用語言表明。但是,結合上文,我們可知道,“推動相關政策的出臺”是前幾項行動的目的,而“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則是前面各項的最終目的。因此,在翻譯時最好選擇適當連接詞② 將這個邏輯關系表達清楚。
譯文:Notre but n’est pas de refuser les voitures privées,mais d’inciter plus de personnes à réfléchir sur les problèmes dont le droit routier,la protection environnementale,les transports,et d’attirer l’attention des autorités pour les pousser à promulguer des politiques protectrices afin que les transports communs urbains puissent être améliorés.
例2: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兩個和尚,大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
從結構上看,漢語原文由五個結構完整的、由逗號相隔的小分句構成,各個小分句前后承接,意義相連,但語法上的聯系并不緊密。如果把每兩個小分句之間的逗號改成句號,對原文的意思影響也不大。從邏輯上看,第一個分句里的“山”是第二個分句里“有”的地點狀語,同理,第二個分句里的“廟”是第三個分句里“有”的地點狀語,而第三個分句里的“兩個和尚”跟第四個分句里的“大和尚”和“小和尚”是總與分的關系。
把漢語原文翻譯成法語時,如果跟原文一樣,使用獨立的小分句,那譯文就是“Il était une fois une montagne,sur cette montagne se dresse un temple,dans ce temple…”,這樣的句子太唆,重復太多,不符合法語的表達習慣,所以應發揮法語邏輯嚴密的長處,將分散的小分句連接起來,合適的連接詞將原文里未用文字表明的邏輯關系表達出來。如Il était une fois une montagne sur laquelle se dresse un temple où il y a deux moines dont le grand dit au petit qu’il était une fois une montagne…③
例3: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動。”我看月臺那邊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④(選自朱自清的《背影》)
原文由三句話組成。從結構上看,前兩句句中有直接引語,且句中各個小分句是沒有修飾成分的簡單句,所以,譯文的語序和結構都可基本與原文保持一致。后一句則有一處需要在譯文中用語法手段表明邏輯關系,需要用“qui”來指明“幾個賣東西的”和“等”之間的主謂關系。此外,《背影》是用回憶的口吻寫的,但因中文里沒有“時態”這個概念,所以無法用動詞本身來表達動作發生的時間,而且原文里也沒有時間狀語,我們主要通過上下文來判斷文中所敘述的事情發生在過去。然而,法語有表達功能非常強大的時態系統。法語的時態不僅能夠表達動作發生的時間點,還能夠根據需要表達更加細致微妙的東西,如用未完成過去時的動詞表狀態,而用簡單過去時的動詞表動作。因此,在將漢語原文譯成法語時,不僅要還原不同句子成分間的邏輯關系,還要對不同的動詞進行時態還原。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對譯文進行更細致的分析。
譯文:Je dis:《Tu vas rentrer maintenant,père.》 Il regarda à travers la fenêtre et dit:《Je vais acheter quelques oranges. Reste ici,ne quitte pas ta place.》De l’autre c?té du quai,derrière la barrière,il y avait des marchands qui guettaient les clients.
譯文中使用了3個時態,直接引語里用的是最近將來時和命令式。其他部分的動詞中,“有”和“等”表狀態,用的是未完成過去時,其他動詞表動作,用的是簡單過去時。
以上三組例句不足以代表漢譯法中碰到的全部情況,但我們仍可總結出一些具有廣泛價值的東西。在做中譯法練習的時候,應該對法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間的差異,尤其是形合與意合間的差異有足夠的認識,在譯文中補充還原必要的邏輯連接詞和形式符號。
注 釋
①9月22日為國際無車日 倡導回歸傳統和自然[EB/OL]. http://.cn/g/20050922/0909323865.shtml
②這里的連接詞不單指連詞,它是對具有連接功能,并能夠指明被連接的兩個部分之間關系的各類詞的總稱,包括連詞、連詞短語、關系代詞、介詞、介詞短語等
1977年畢業于原上海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法語系副主任、主任,西方語學院院長,副校長等職,2005年任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1981至1984年留學法國,先后獲深入研究文憑IDEA和法語語言學博士學位。1990年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199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2001年獲法國教育金棕櫚軍官級勛章,2002年獲日本創價大學“最高榮譽獎”。
研究論文有“語言規范與語言的多樣性”,“詞匯的文化內涵與翻譯”等30余篇,出版有《現代法語詞匯學》、《法漢實用分類詞典》、《加拿大文學詞典》、《法語漸進》系列等論著。教材、辭書等10多部。發表有《女士樂園》、《阿達拉?勒內》、《社會語言學》、《從巴黎到耶路撒冷靜》、《伏爾泰中短篇小說集》等20多部翻譯作品。
他是一個求實嚴謹的人,學校發展的每一步都在“小心求證”中運籌帷幄;他是一個堅韌不拔的人,30多篇學術論文、10多部辭書編撰、20多部翻譯作品在手中應運而生;他是一個接納時尚的人,在法蘭西的浪漫熏陶下喜歡上了古典音樂、世界名著和經典電影;他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人,在成立多年的教授籃球隊里盡顯前鋒神威。
留法經歷是貴寶的人生財富
前不久,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文化品牌――“思索講壇”迎來了成立兩周年的日子,曹德明親自給同學們作了一場題為“漫談法國文化”的講座。
曹德明以他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見聞,并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將法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鋪陳開來。
吸引同學們的是,曹德明從法語本身入手,談到了法國的電影、建筑、繪畫、服裝,飲食等諸多方面,他談雨果、大仲馬、司湯達等法國文學名家,提到了呂米埃兄弟、碧奇?芭鐸、梅里愛斯等電影人,聊到了夏奈爾、迪奧、路易?威登等時尚寵兒……
“法國文化同中國文化一樣,博大精深而深不可測: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身邊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入手,慢慢地對法國文化形成一個由表及里的認識。”平和的話語中,體現出曹德明作為法語教學領路人多年來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講學方式――活潑而不失嚴謹,紛繁而不乏條理。
1981至1984年,曹德明留學法國,先后獲深入研究文憑(DEA)和法語語言學博士學位,其后還多次赴法國短期講學。這些經歷對已留校任教的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告訴記者,“現在當了校長回過頭看,兩種方式都非常重要。留學攻讀學位能讓我深入地解剖一個‘麻雀’,親身體驗學校發展的每一個環節,而走訪講學式留學能對面上情況加以了解,對不同學校的歷史、文化特色做比較分析。”
曹德明告訴記者一個故事,與法國朋友共同用餐時,朋友向侍者介紹,這位教授曾把夏多布里昂的著作翻譯成中文。侍者敬佩地說,你很了不起。夏多布里昂是法國文學巨匠,因為很喜歡讀他的書,所以曹德明做了大量的翻譯工作。
還有一次,曹德明在巴黎參加《經濟一體化與歐洲》論壇,一位來自西非的黑人青年問:當一種民族文化不被人家尊重,該怎么辦?曹德明義正詞嚴地回答:“我們首先要自尊、自重。如果連自己民族的文化核心價值都說不清,別人怎么會尊重你的文化呢?”
外語教學重要的是理解文化
“從普遍范圍來看,中國的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可能走入了一個誤區,在語言技能上投入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對語言所表達的深層文化的研究和學習卻做得還遠遠不夠。”曹德明告訴記者“其實無論對個人,還是學校發展,文化都是融于血脈的精髓。”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國內的外語教學過多強調了語音,語匯和語法等語言技能的重要性,急功近利的傾向明顯。而對語言所表達的文化的研究學習――這才是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實質上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
曹德明認為,高等院校在外語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說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中,要力求把握外語所表達的文化精髓,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另一方面是說,在學習其它文化的過程中,要對本國優秀文化做到熟練學習和努力弘揚,這一點現在卻往往被忽略。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在課堂上會用英語很標準、很熟練地說“Lady First”的學生,如果在食堂用餐時卻總是插隊到女生前面,這樣的學生真的是“會外語沒文化”,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外語教學的極大失敗。
“我還記得,曾任中國駐法國大使、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學法語出身的吳建民去年11月應邀在上海文匯講堂上做了一場《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學》的演講。演講結束后,有學生問他。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這代青少年應該為未來與全球的交流做些什么具體的準備7我現在也在學習法語,您在年輕的時候是怎樣背法語的?吳建民沒有告訴提問的學生怎么背法語,而是特別強調了一點,希望中國的學生要‘得中國文化’,他說‘在21世紀,中國人最寶貴的財富’是‘東方的文化’”。
上外在“十一五”期間,將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突出強調文化研究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用意正在于此。上外的研究生近年來已連續出版了4輯《外語與文化研究》論文集。除此之外,上外還特別重視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參加社會實踐,在與所學文化的直接接觸中,以熏陶感染的方式熟悉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前幾年的中法文化年,上外通過與法國駐上海領館聯系,將法國藝術展、法國音樂會引進了校園,學校還特別鼓勵學生參加大型國際會議和國際賽事活動的志愿服務活動。
另外,為適應高等外語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競爭的需要,上外在全國同類院校中率先對傳統的外語教育觀念和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目標予以大膽改革,提出了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國際化外語人才的新思路,著力建設復合型專業,把單科性外語專業院校變成多科性應用學科類外國語大學。從1984年在全國首次舉辦英語+國際新聞雙學士專業班至今,上外在化大力氣辦好學校的傳統語言類專業、確保其語言文學學科優勢強中更強的前提下,先后設置了新聞學、法學、教育技術學、翻譯學、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國際會計、廣播電視新聞學、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學、國際政治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15個復合型專業本科生專業和碩士學位授權點。上外的國際關系博士學位授權點是全國同類院校中惟一的復合型專業博士點。
目前上外所有的專業著力培養的都是復合型人才,從專業設置的角度來說,6種復合型人才的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在上外都存在外語+專業知識;外語+專業方向,外語+專業,專業+外語,非通用語種+英語,雙
學位等6種教學模式。實踐證明,上外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競爭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以上海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每年招錄畢業生為例,在每年招錄的200多名畢業生中,上外的學生占到一半左右,而且上外的學生被錄用后,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
教學與教師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無論是留學法國的經歷,還是執掌學校的體驗,曹德明都深感“教師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僅就當前的外語教學而言,急需改變的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應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曹德明說,在外語教學中,模仿和機械的語言技能訓練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批評和論辯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隊伍建設上,曹德明特別強調的是要正確處理人才引進與培養使用的關系。他說,學校近年來穩步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科隊伍發展還比較健康、穩定,學科隊伍結構也有了相應的改善。但是,應看到目前學科隊伍現狀、特別是拔尖人才隊伍和非語言類專業學科隊伍發展還不平衡,這已形成了學校學科發展的“瓶頸”。人才隊伍建設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第一資源。要搞好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切實做到引進人、留住人、用好人三結合,才是抓住人才強校和學科強校的根本,才能在隊伍內部形成合力。
在曹德明看來,創造這種和諧首先要海納百川,廣進人才,進好人才。學科強校歸根到底要以人才為基礎,沒有人才,再好的規劃也是“紙上談兵”。但人才引進一定要結合學校中長期發展目標,適應重點學科建設需要,有的放矢,重點引進能夠增強上外優勢學科力量和具有發展潛力的針對性人才,將好鋼用在刀刃上。由此,學校需要對教研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和研究方向作深入細致地分析,對在各個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的領軍人物、中青年骨干、合理的梯隊等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有全面認識,才能選對關鍵性的人才,將他(她)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作為院系領導,則要有敏銳的眼光,善于發現人才、引進人才,對于強于自己的人才,要有敢于引進的心胸和氣度。
其次,要把青年教師的培養和使用有機結合起來。曹德明認為,學校的青年教研人員是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石和未來的中流砥柱,必須將青年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放在隊伍建設的重要位置,為青年教師成才、成功、成就“大家”提供堅實的平臺。要充分發揮教授專家在學術方面的作用,大力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老教授要勤于培養能超越自己的青年學術骨干,尤其要注重培養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校在課程安排、科研項目人員構成、出國進修人選、青年教師發展方向和學科布局等方面要統籌考慮,全盤規劃,注重個人和學科發展的可持續性。這樣才能造就出學校的生力軍,實現個人與學校的共同進步。
另外,還要正確處理好本校人才和引進人才之間的關系。曹德明告訴記者,人才的引進、培養與使用這三方面關系協調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科建設的成敗。培養本校人才是學科建設之基,引進高端人才是學科建設之梁。離開本校教研人員的支持,再優秀的外援也孤掌難鳴、乏力回天,本校人才更應敞開心胸,虛心從引進人才那里汲取新鮮的思想和養分,真誠接納、支持引進人員的工作。唯有將大度容人和靈活用人統一到隊伍建設上來,做到引進優秀人,用好現有人、留住關鍵人,才能構建出大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學校發展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