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

時間:2023-05-30 10:18: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方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愛琴海地區的克里特———邁錫尼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古希臘位于歐洲南部,地中海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暖多雨,夏熱干燥,山多平原少,土地貧瘠,不利于農業發展,僅能生產一些橄欖、葡萄,遠遠無法滿足人類自身需要,所以,只能借助這里發達的航路展開對外貿易、捕魚、海上掠奪。

    可見,古希臘無法發展農耕文明,亞細亞生產方式在西方行不通;東方也不能發展海上貿易,產生西方文明。

    但是,全球化的今天,這兩條東西方文明的平行線卻有了交叉,有了向彼此靠攏的向心力,即走向融合。筆者認為呈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交通等資源的快速發展,世界已經快速變小,文明內部個體之間的交流加劇,導致兩種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另一方面,用孟德斯鳩、拉采爾等學者們提出來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也能解釋這一現象。在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這一客觀現實存在上,東西方趨同。無論是東方的北京、孟買,還是西方的倫敦、紐約,它們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叫“城市”,在這個“城市”中,沒有了當海盜與種地的區別,也因為空調、加濕器等現代化科技,縮短了地球緯度熱帶和寒帶的距離,模糊了海洋與內陸的界限。即隨著現代社會的城市化進程,東方和西方有了相似的環境背景因素,所以其文化呈現靠攏趨勢。再加上具有文化言說話語權的學者們大部分生活于城市中,更縮小了視角差異。

    近些年,在這兩條平行線彼此靠攏的過程中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如葉舒憲先生所講的“東方轉向”。對于這一問題,筆者認為:

    其一,文化或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若去掉外力因素,它原本正常的軌跡就應該是相互靠攏的,然而“,西學東漸”之風似乎刮了很久,從18世紀、19世紀、20世紀,已然變成了大家都適應的自然風。而“東學西漸”隨著東方主義慢慢散開,從“沒有”到“存在”就容易被大家重視。所以在當下社會中顯示出鮮明的所謂“東方轉向”。

    其二,即使在當下這種時空維度下,其實東西方文明靠攏趨勢也是雙向的,只是西方轉向已形成一種慣性而易被忽視,但東方社會中西化因素卻普遍而易被忽視,環顧我們四周,有多少人在用iphone?如果說這個太物質,再看看我們每天見面打招呼,有誰還用鞠躬作揖,全都改用握手擁抱,然而,仔細想想,握手擁抱是西方傳統的社交禮儀,而中國文化的傳統禮節應該是幾乎被大家遺忘在古書角落中的鞠躬作揖。

    其三,與其說“西方文化自身精神危機無法靠自身力量來治療,需借助于非西方文化的解毒作用”,筆者認為不如說成“人類現代文化自身精神危機無法靠自身力量來治療,需要尋求新的文明的解毒作用”。因為一方面,需要尋求幫助的不只是西方文化,還包括現代東方文明,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掀起的尋根文學思潮也看到了這一點,中國、印度、埃及等東方民族文化,現在顯現出來的文化弊端似乎比西方文化危機更甚;另一方面,現在提倡的孔子學說、儒家道理,也非孔孟當時之本意,而是立足于現代社會,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可用之因素,重新整合,形成一種現代新文明方式。其實,新的世紀,新的時代,無論西方向東方傳統借鑒,還是東方向西方現代學習,都需要積極探尋一種在當今后現代社會中具有歷史合理性的新文化,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打著復興傳統的旗幟,發展的是適合新時代社會、思想的新思潮。(本文作者:丁曉敏 單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第2篇

關鍵詞:狗 習語 諺語

在中文里,狗可真沒有什么好的名聲??纯磶讉€關于狗的詞語“狗仗人勢”、“狗腿子”、“雞鳴狗盜”、“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等,我們就不難想象我們對狗的態度。而西方人對狗的態度似乎好的多,他們對狗的喜愛融進了他們的語言。狗被認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A lucky dog”表示一個很幸運的人;“A jolly dog”表示一個很風趣的人;“A big dog”表示一個大人物;“A top dog”表示一個優勝者……同時西方文化里有許多關于不同含義的諺語、習語以及某些相關的典故。

一、含有褒義的諺語

1.Every dog has its dog. 人人都有得意時。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詩人品達羅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頌》(Ode of condolence)里,有這樣一句詩:“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s his day――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at night sorrow,。我想你也能看出來,詩里面的dog并不是真地指狗,而是暗喻貧賤的人。但是,這詩句就這樣斷章取義地流傳下來,成為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句諺語: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風光的一天”,和我們中文中的“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相差不遠。所以,當你的朋友失意時,你可以告訴他“Take it easy;You know what they say,every dog has his day and you will have years!

2.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愛屋及犬。愛狗也被認為是一種美德。美女們會告訴你“Love me,love my dog.”愛我,先愛我的狗。有點像中國的愛屋及烏。美國歷屆總統候選人總是喜歡強調自己和愛犬如何親密,可見愛狗人士的投票對他們有多么重要。

3.A good dog deservers a good bone. 好狗應啃好骨頭;有功者應受賞。

4.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獅不如活狗;好死不如賴活著。

5.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盜亦有道。

6.There are more ways of killing a dog than by hanging.達到目的的辦法多得很。

二、含貶義的諺語

1.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讒言可畏。

2.Let sleeping dogs lie. 別惹是生非。

3.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4.The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 重犯昔日罪惡。

5.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s new tricks. 你無法改變老人的想法或做法。

6.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7.Scornful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 饑不擇食。

8.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狗是百步王,只在門前狠。

9.He who sleeps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同壞人為伍必然吃虧。

10. One barking dog sets all the street a-barking.一犬吠影,兩犬吠聲。

三、褒義的習語

1.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開心,非常高興。

Tom came in,looking scared,he was not at all like a dog with two tricks. 湯姆走了進來,面有懼色,沒有一點高興的樣子。

2.Help a lamp dog over a stick. 幫某人渡過難關。

3. See a man about dog. (口語)有點事。(通常用來作為離開或缺席的借口)

I had to go home to see a man about dog.我得回家,我有點事。

4.Sick as dog.(俚語)病得厲害。

Mary has been sick as dog since last month.。瑪麗從上個月一直有病。

5.Stay until the last dog is hung. (口語)逗留到最后一刻。

They were loyal. It was a point of honor with them to stay until the last dog was hung.他們很忠誠,他們一定堅持到最后一刻,在他們看來,這是義不容辭的。

6.Keep a dog and barking oneself.

My assistant is awful and I keep a dog and bark myself. 我的助手糟糕極了,很多工作還得自己做。

四、含貶義的習語

1.A dog in the manager.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這一表達方法來自《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有一條狗進牛棚,向牛狂吠,咬牛,它根本不吃草,可是它也不吃牛。

2.Treat sb. Like a dog. 視某人如草芥。

She didn’t treat John as her own son and treat him like a dog.她不把約翰當親生兒子,而把他視為草芥。

3.Dog eat dog.自相殘殺。

The boxing contest is fierce ,It’s dog eat dog.拳擊賽非常激烈,是一場殘酷的惡競爭。

4.A dog’s breakfast/dinner. 一團糟。

He’s made a real dog’s breakfast of these accounts. 他把這些賬目搞得一團糟。

5.Put on the dogs.擺闊氣。

6.Lead a dog’s life 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Working people led a dog’s life before liberation. 解放前勞動人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7.Blow off one’s dogs (口語)放棄要做的事。

He determined to blow off his dogs. 他決心放棄目前的事業。

8.Go to the dogs. 指“一度經濟繁榮,但是日趨衰敗”。

The firm has gone to the dogs since you took over.這公司自從你接手,大不如從前。

9.Dressed up like a dog’s dinner. (口語) 穿得十分時髦;打扮得花枝招展。

She used to be dressed up like a dog’s dinner. 她過去是一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郎。

10.Talk a dog’s hind leg off. 嘮叨不休;說得天花亂墜。

五、含貶義的詞組

1.mean dog 無賴。

2.surly dog 卑鄙的家伙;膽小鬼。

3.a black dog 不開心。

4.a dead dog 已失去作用的人或東西;廢物。

5.sly dog 暗地里偷雞摸狗的人。

6.sad dog 放蕩的人,易闖禍的人。

7. lazy dog 懶鬼;懶漢。

8.dump dog(在爭論中)沉默不語的人。

9.dirty dog 壞蛋;卑鄙的家伙。

作為英語學習者,我們一定要了解西方的文化,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掌握大量的習語和諺語,這樣,我們才能夠靈活地使用英語,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千萬不要因“dog”而“招惹是非”。

參考文獻:

[1].《英語周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年。

第3篇

因素人類的特殊進化是指人類在同一進化過程中呈現不同體質特點,在同一體質特點下又呈現不同年代和地點特點。漢語和英語也不例外,具體從動物習語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有許多含有動物名稱的習語中,這些動物在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的“命運”可是不一樣的。

(一)同一動物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聯想意義不同

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要談到的就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具體到動物習語上,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很多生動、形象且寓意深刻的動物習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在說,但是在和外國人交流以及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很多動物習語是不能直譯的。例如,我們在形容做一件事同時達到兩個目的時,漢語中我們常說“一箭雙雕”,而英語用“一石二鳥”;再如,我們形容十分緊張、急迫時,漢語通常的表達是“熱鍋上的螞蟻”,而英語用“熱磚上的貓”;又比如,比喻做事情方法不得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漢語中我們?!熬壞厩篝~”,而英語中則用“雞窩里找兔子”。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以下幾個常見的例子:虎落平陽被犬欺:Haremaypulldeadlionsbythebeard露馬腳:Letthecatoutofthebag殺雞取卵: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

(二)風俗習慣導致英語中一些用以“物”喻人的習語

風俗是指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許多習語的產生也受到當地風俗文化的影響,他們對相同動物的態度和情感也各有不同。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家庭對待狗的態度。英語文化里,狗被看作人類最好的朋友,狗是寵物甚至被當作家庭的一員。因此,在英語中有很多與狗有關的習語都是褒義的,很多與幸運、忠誠相關,例如:“helpadogoverastill”:助人渡過難關“Heisaluckydog”:他是幸運兒“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hi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我們國家古代,狗在中國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因此久而久之,狗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的意義就形成了貶義,常與卑微、惡劣等意思聯系在一起,例如:和西方的忠誠之義形成鮮明對比的有“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因為中西方對狗的態度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那么我們在翻譯與狗相關的這些習語時,就不能直接用英語中對等的詞“dog”。

(三)傳說與典故的影響因素

在中國古代有一些習語,比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畫龍點睛”等是根據民間傳說或者典故形成的。這里就涉及一個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的動物“龍”。龍作為一個傳說,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了。自古人們就對龍崇拜到了極致,比如,在君主時代,龍被譽為神的化身,成為漢族人民的圖騰;龍更是被歷朝歷代的帝王賦予了皇權,這些“真龍天子”的衣食住行用都有龍的標記,也只有帝王才可以用龍。如今的我們雖然沒有帝王的統治,但是“龍”依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每個中國人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而且受到幾千年的民俗風情的影響,“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被人們看作吉祥、和平的象征,比如:端午節賽龍舟,節慶時舞龍舞獅等等。此外,關于龍的成語也有許多,都是寓意美好的褒義詞,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龍馬精神等。然而在西方,龍是最為邪惡的象征,被稱為邪惡之王。在西方電影中,龍通常是財寶的看護者,能夠打敗龍的人被稱為是屠龍勇士。

(四)因素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人們意識中的歪曲虛幻的現象。簡單來說,宗教就是人們的一種信仰,也是精神上的支柱,反映了人們的尊崇和忌諱,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比如,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們國家佛教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也是在我們國家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那么與佛教相關的習語也有很多,比如:“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然而,在許多西方國家,特別是在英美國家,基督教作為大多數人的信仰,影響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信仰基督教的人們認為上帝可以幫助大家實現愿望,所以有很多英語習語是與上帝有關的,如“Godblessyou.”,“Godhelpthosepeoplewhohelpthemselves.”(上帝保佑你)。我們在看英語國家電影時也經常出現“Mygod!”,可見God與我們平時感嘆時所說的“我的天啊!”類似。另外,在宗教和神話中某些神化了動物被認為是動物崇拜,比如:我們中國的貔貅、饕餮、麒麟、瑞獸等等,這些人們臆造出的神獸,現在仍被人們所推崇;而在希臘神話中很多神靈是半獸半人,比如命運女神的形象是人身鳥翼。另外,在宗教和神話中某些動物被認為是專門用來祭祀或象征某些神靈的。例如:我們熟悉的斷臂女神維納斯,Thedove,theswanandthethesparrowsymbolizeVenuswhicharesa-credtoVenus.(鴿子,天鵝和麻雀既是象征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也是用來祭祀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的)。

二、結語

第4篇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吸收了法家、道家、佛教等文化,逐步形成和發展。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臘、古羅馬,經過中世紀的宗教文化,后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階段,逐步形成和發展。西方社會在古希臘時代就初步形成民主政治的文化,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制度,反對神權統治的革命性逐步形成發展,資產階級思想家們提倡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和正義價值觀,提出民主與科學,人民、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政治觀念和思想,對于推動國內民主政治發展、二戰后世界民主政治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1]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

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雖有很多積極作用,但總體上說來仍存在很大差距,對人類民主政治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神和人的關系

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一樣,在中國遠古時期,也產生過原始的宗教及對天命鬼神的絕對崇拜。后來宗法倫理的確立與發展使神學獨斷的觀念削弱,直至被擺脫,神與倫理道德并存??鬃右环矫嬉笕藗儭熬垂砩穸h之”,另一方面又要求人們畏天命,并以信天命作為君子的標準。漢代董仲舒繼承了自遠古以來的宗教迷信觀念,對漢朝以來的自然科學成就進行歪曲解釋,把“天”說成至高無上的神。“王者承天意以行事”,君主就成了“天子”,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應”與“君權神授”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這一體系在宋朝的二程和朱熹那里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強化。他們不僅要人們遵從天意,而且要人們拋棄人世的生活,過一種符合神的意志、充滿神性的生活,“存天理,滅人欲”。佛教傳入中國后,也加劇了中國人的尊神和迷信思想,且與中國倫理文化相融合。中國人不僅尊神,且“造神”的能力、熱心也特別強。如漢武帝后,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圣人地位確立起來,并享受遍及全國各地人們的祭祀。[2]在歐洲,宗教的神或上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最高的信仰,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在經歷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統治后,經過文藝復興,歐洲人才逐步開始把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從來世轉變為現世,實行政教分離。隨著民主和科學的發展,宗教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在某些方面,西方宗教中的神要比中國的神開明,他們創造人以后,就給人們自由行事的權力,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且實行自由。教權與君權存在競爭,宗教的職位可以通過選舉、買賣產生。[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提倡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堅持獨立人格的思想,但由于崇神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王充在反對神學目的論的同時,自由也具有神學目的論的思想意識,存在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意識。人一生的軌跡早已為神所決定,所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在傳統文化中十分明顯。同時,人們被封建倫理道德文化所束縛,受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很多人采取消極無為的生活態度。

(二)處世與思想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尚中,講“中庸”“執中”“致和”的處世態度,適應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需要,成為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則,但缺乏生活中公平競爭、進取精神培育,忽視或輕視人們對社會平等、公平、公正、正義等價值觀念的追求。西方文藝復興,從歐洲中世紀宗教統治中,建立人們的生活態度、觀念,重視現實生活,反對禁欲主義;重視樂觀進取,反對悲觀主義;強調發展個性,提倡個性解放;通過教育解放人的能動性,依靠知識改造現實社會;即使西方圣經也含有宗教迷信,但卻教導人要積極面對逆境:事業上的成功,使你成為上帝的選民而不是棄民。

(三)科學理性精神

中國長期崇神,君權神話。封建君主,厲行文化專制主義,實行愚民政策,甚至掀起文字獄。中國長期以來以儒家經學為主流?!敖泴W”在政治力量的推動下,便滲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各個領域,經學以它自成的體系,凌架于一切知識之上,無形中排斥科學的獨立,輕視經濟和科學技術。儒家經典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清時期以來以朱熹注釋為準,清朝形成八股文。過于夸大、重視倫理道德的作用和圣人崇拜聯系在一起,禁固了人們的思維,排斥獨立的理性思考,它只要人們相信“圣人之道”,并不要求人們探索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人們尚未知曉的真理。這些束縛人們科學思想的培育與追求,“唯上”“唯書”,人情重于理性,重倫理輕知識、智慧,重道輕器,權力大于科學。以致有人稱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盲從文化”。西方文化總體說來,具有崇尚理性的傳統。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文藝復興提倡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有一種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對一切事物都要追根究底,決不滿足于一知半解,重視知識教育,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文藝復興之后,以理性分析代替盲目信仰,用理性態度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西方社會各界總體上以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探索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規律。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么樣的。西方國家教育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民主政治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人們理性的發展。

(四)人權

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尊重他人權利的思想,但總體上仍然屬于重義務、重責任、輕權利,重權威勝于自由。強調個人對整體、對國家的絕對服從,但是,權力者絕對壟斷了權力,輕視人民的利益,一方面提倡“天下為公”,但實際上權力為君主私有。西方文化重權利,強調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實行個人主義,激發個人的積極性,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提倡愛國主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家國同構”,國家是封建君主的國家,人民處于被統治的地位,只有在國家面臨危亡的情況下,才允許人民保家衛國;面對權力,往往是政治冷淡和政治參與并存。而西方則逐步形成了“契約論”“人民”,實行代議制,國家權力屬于人民,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

(五)性善及性惡

中國傳統文化從性善的角度,重道德建設,輕制度建設,強調廉潔自律,但實則“腐敗何其多,改革何其難”。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既重視文化建設,又重視制度建設;既重視自律,更重視他律。

三、結語

第5篇

1.1英語學科的特點,要求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和西方文化進行融合

對于很多高中學生來說,他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在進行相應的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盡管對所有的英語單詞都比較熟悉,然而卻不能夠理解文章的主要大意。與此同時這個難題,不僅僅困擾著高中學生,而且對于很多大學生,甚至部分研究生來說,他們也經常出現該問題。高中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以及詞匯的過程中,根本沒有對英語的文化知識,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大部分的高中學校對英語的詞匯教學,對于西方的文化不夠關注,甚至有些高中學生對此一無所知。面臨這樣的現狀,相關的高中英語教學老師,需要在平時的英語詞匯教學工作中,盡量講授一些西方的傳統文化或者風俗習慣等等。其中可以對英語學習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外國地理知識,他們的日常用語習慣,甚至是他們所經歷的歷史進程等等各種西方文化,進行介紹。如果英語老師在進行詞匯教育教學的工作過程中,能夠對高中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傳授,那么就會提升學生們的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與此同時,大部分的高中學校的英語教育,其主要部分就是詞匯的教學工作,因此要盡量將西方文化與英語詞匯的教學工作,進行相應的融合。

1.2英語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要求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和西方文化進行融合

高中英語老師在詞匯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解釋詞匯的含義固然重要,但是對于詞匯的文化內容的講解,也同樣重要。所以英語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的提升學生們在語言與文化結合的情況下,所培養的詞匯認知能力。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與國外友人的綜合交流能力。目前,我國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形勢,開始變得越來越國際化。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對高中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的要求,就變得越來越高。學校在開展英語課程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們能夠對國外的經濟、文化以及科學等等有所了解。并且希望學生們能夠利用所了解到國外知識,對國內的文化、經濟以及科學,進行有效的改革或者完善。如果僅僅讓學生學習如何讀或者寫英語,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讓學生們真正了解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容,所以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英語老師將詞匯教學與西方文化進行融合,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將英語詞匯教學工作與西方文化進行融合,不僅僅可以學到國外的相關文化,與此同時便于學生將國內外文化進行比較。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國內的高中學生,對我國的文化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以及分析。

二、英語老師如何將詞匯教學與西方文化進行融

合的概述英語老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把握其實踐性目的。具體來說,就是不但要關注以及重視,英語詞匯的講解以及語法的分析,更重要的是進行西方文化與詞匯的結合。與此同時也需要英語老師完善自身的教學策略,將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杜絕。要想將這種現象從根本上進行杜絕,就要求學生能夠了解詞匯背后的含義以及文化。無論對我國語言還是對外國語言來說,其語言都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內涵。這些文化都是相應國家發展以及進步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事物的發展歷程。高中的英語老師在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講解的西方文化,大部分是指英語語言國家的相關歷史、地理、風俗習慣以及文學發展等。如果高中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將這些基本的西方文化了解透徹,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們對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英語老師在詞匯教學與西方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不是直接將它們進行簡單的結合,與此同時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以及興趣愛好等等。其中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有著該年齡段特有的優勢以及劣勢,與此同時學生的生活文化和對事物的認識水平,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運用。只有將這些較為重要的關鍵性因素,進行有效的分析之后,才可能讓學生們真正學會英語詞匯,以及西方文化內容。

三、如何將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和西方文化進行融合

3.1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詞匯的文化背景進行綜合講述

我國的部分高中學校,在英語的詞匯教學過程中,都僅僅對詞匯的發聲、概念以及語法進行了講解??赡苓@種教學方式,對于以前的學生來說,是較為正確的。但是對于現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中國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時代的發展以及進步,要求高中學生,不但對詞匯的基本概念以及語法有所了解,同時對其隱含的意義也要明白。只有在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學習詞匯的含義,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掌握該詞匯。在英語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需要重視,對詞匯背景的介紹以及闡述,同時對詞匯的文化背景進行相應的講解。詳細來說,就是英語老師所講解的英語詞匯,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內涵時,就需要老師講述一些相關的文化知識。比如:老師可以講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或者經典的小故事,甚至部分宗教知識等。這些文化背景或者文化知識,如果不能夠讓學生有所了解,就可能使得學生的詞匯學習,變得更加困難。社會的實際調查研究,以及英語教學老師們的親身經歷,都說明了詞匯教學與西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這種教學方式或者途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發高中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與此同時,也能夠保證學生學習的質量。

3.2在詞匯的課堂教學中,將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

英語和漢語無論在語法還是在用法上,都存在較大的不同之處。這就需要英語老師在詞匯課堂教學時,將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或者對比。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了解到漢語與英語的差異,從而更好的學習英語詞匯以及西方文化。也就是說,要求高中英語老師,在課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將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從而讓高中學生了解到詞匯的內涵差別。在英語中有部分成語,俚語以及句子,雖然與漢語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實際含義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與此同時也存在部分英語的詞匯,或者句子,與漢語的形式較為相近,但是意思卻截然不同。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異,風俗習慣不太相同。所以就需要高中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從而使得學生更好的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詞匯教學過程中,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時,可以采用較為有效地教學方式。比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講述與詞匯相關的神話故事,其中包含中國的以及英語國家的。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可以使得高中學生在學習詞匯教學,與西方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覺得枯燥無味。

3.3老師適當的營造活動情境,從而豐富課堂的教學氛圍

高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承受著學校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以及社會的壓力,所以老師應該盡可能的,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在詞匯教學與西方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可以要求英語老師,創造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去感受西方文化的內涵。在實際的活動過程中,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從而提升學生對不同文化環境下,詞匯差異的敏感程度。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以及練習,學生們就能夠在文化的熏陶下,改變自己英語語言的思考方式以及分析方式。

3.4英語老師也需要關注學生們的課外活動

英語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特定情境的創造,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質量以及效率。與此同時在學生進行課外活動的過程中,英語老師也可以進行西方文化的滲透,或者融合。其中在很多大學校園中,學校為了提升學生們的英語綜合能力,設立了英語角、英語沙龍,以及各種英語演講。其中這些學習英語的途徑,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有效。所以高中英語老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這些課外活動。

四、結束語

第6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思維方式;比較研究

人類任何自覺的行為,都是以認知為基礎的。所以說,思維方式是文化的基礎,也是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對中西思維方式進行比較研究對于推動中西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天人合一”與“二元對立”

中國人的觀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間的種種矛盾,但力求避免強化對立,希望相融和合一,追求對稱、平衡、和諧。

中國文化的三種平衡:人與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衡)、社會內部人與人的平衡(人倫平衡)、人心內部的平衡(身心平衡)。

“天人合―”成為中國哲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題,它構造了一個陰陽、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內外等重大范疇統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廣土大眾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會,四海為家,中央集權,一統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諧,反對戰爭,痛惡分裂,也不尚競爭;它倡導“知行合一”的實踐原則,要求理論的實際效用,要求言行一致,為人師表;它反對空談玄想,憎惡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對純理論和純思辨的輕視。它鑄成“禮之用,和為貴”的大眾行為模式,它包含對家人的關懷和責任,對鄉土的眷戀與歸依,也有老道圓滑的一團和氣和息事寧人的柔順。它也是“文以載道”、情景交融、文質彬彬的藝術追求和人的精神與九天的同流貫通。

“天”是指認識對象、客體,“人”指認識主體。天人合一:主客體合一。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個系統之中,肯定各子系統合要素的內外依存,密切聯系。如以“道”、“一”、“太和”表明整體,以陰陽為兩面,認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形成一個整體綜合。強調了宇宙一元論、世界的一體化,是一種古樸的系統論。

在天人統一體中,人處于中心位置,認為天道(自然規律)與人道(社會規律)是同一的宇宙規律的表現,因此,“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說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視天道,就是對客觀不做分解分析,也不做界限區別,用主觀代替客觀。

天人合一的系統觀雖然相信自然界的統一性和合理性,卻否定了一個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實體的存在,與科學需要的客觀精神相悖。

《列子天地》:昔者圣人因陰陽以統天地。

〈禮記〉:陽盛則散為雨露,陰盛則凝為霜雪。

思維對事物整體“統觀會通”的缺點在于即使對客體解析區別,也是用簡單的陰陽解釋一切,窮盡真理。這種思維方式斷絕了進一步的探索,堵塞了走向近代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的道路。

自然觀:“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有機的聯系。中國文化從來不認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識活動對象,而是與人自身融為一體的統一有機體?!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胧怪袊ǖ兰遥┪幕瘡娬{人對自然的順應、協調和感恩,以人與自然的親和作為其文化的價值基礎。

社會觀:“天”是道德之天,儒家將天道、天理視為社會倫理價值的最高來源?!疤烊撕弦弧钡纳鐣^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統一。統一觀念表現于政治領域,是春秋大一統的觀念;在倫理上表現為顧全大局,必要時不惜犧牲個人或局部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宗教觀:“天”是人事不能及,無能為力之事的終極原因,是“天命”、“命數”、“命運”。天主宰著人事的成敗,而人能以至誠求得神助。

“天人合一”認識論所形成的自然觀、社會觀和宗教觀的整合,引導中國文化理性趨于實用,它指導了一個較少宗教情結的樂觀堅定的民族,并形成了一個關注熱愛現實生活的文化。

二元對立。與所有其他文明一樣,西方文化中也出現過早期人類與自然混沌一體的認識。二元對立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對立,人與他人及社會的對立,人自身的分裂。

認識論:物我二分在認識論上表現為主客體的對立二分。因為發現了人在認識活動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將認識主體從自然萬物中分離出來,把自然界看作一個課題,這樣才有了科學研究,才有可能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這種主客體的二元對立就成了西方哲學思維的基本前提,構成了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等二元對立的哲學范疇。

自然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西方文化一開始就表現出控制與征服自然的強烈欲望。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是整個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征服自然必以認識自然為基礎,于是科學理論作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備受西方文化重視。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

“人為自然立法”――康德

“全部文明的進程是以精神法則戰勝自然法則――人戰勝自然為標志的?!报D―亨利?托馬斯?布克爾《英國文明史》

社會觀:個人是自由獨立的,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而群體(社會)則注重共同目標。從這種意義上講,社會共同利益的原則對個人個性原則毫無疑問是一種限定、制約、壓制。

宗教觀:人的存在有理性與動物性,心與物或靈與肉的二元對立。

宗教徒把人生當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將肉體與靈魂、此岸與彼岸、天堂與地獄作絕對的分割。

由此西方人建立起無數對立的范疇:人與自然,人與他人與社會,人與神,靈與肉,有限與無限,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理性與經驗,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

西方文化正是認定事物內部、外部的矛盾沖突促成了事物的發展,所以宇宙世界、人類社會才如此充滿生機活力,永不止息地運動。也正是承認事物的差異特征,強調個性的價值,才有了千姿百態的世界,一個個獨立的各具風姿的人和人的獨特價值及對人的尊重及平等觀念。

二、直覺形象與邏輯推理

中國式的直覺形象重形象、重體驗、重直覺。從語言、宗教開始,中國人認識事物習慣借助具體的、形象的符號,用形象來啟發人們把握事物的本質。

從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觀具像的符號說明道理,用某種具體事物或直觀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不經過歸納)直接得出普遍性結論,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詞匯借喻演變而來。

如,兩小兒辯日,大小=體積,東西=物體,尺寸=長度,“螳螂捕蟬”、“守株待兔”、“庖丁解牛”,以陰陽五行等可感知的具體事物解釋一切。

認為只要把握了某些現象的某些特征和屬性,就可以推導出其全部特征和屬性。

荀子: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以近知遠,以一知萬,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

之后,邏輯一詞由嚴復譯自英文logic。西方式的邏輯推理優點是具有嚴密性和清晰性的特點。便于人們理解和掌握,使經驗和技能轉化為可以交流和傳承的知識。缺點是限制了主觀創造性的發揮。這也包括犧牲思維的自主性以保障遵守邏輯的法則。有時表現為刻板地不近人情,不會靈活變通。

三、實踐理性與抽象理性

中國――實踐理性。中國哲學的目標在于回答“怎么樣”,它關心的是物的功用。中國思維以“經世致用”為目標;西方哲學則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興趣在于尋求終極真理。

中國――實踐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在正德的基礎上講利用、厚生。重視實用技術的開發創造,只關心理論的實用價值而不作純粹認知,從而使純粹科學得不到重視與發展。

實用目標不僅存在輕理論的問題,而且實用目標的理性近視還會模糊我們對終極目標的追求。

實踐原則使中國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論近視和極強的世俗功利心態。

春秋戰國:名家(公孫龍“白馬非馬”)――“辯而無用,有害于治”。(魯勝《墨辯注序》)魏晉:玄學家清談――上層知識界一時的風尚,終被正統文化所淘汰。佛教:其中形而上的理論、教義、繁瑣縝密的純粹方法被拒絕了,其學無徒孫相傳。

總之,有名家而無邏輯學,有測量計算而無幾何學,有占星術而無天體學,有辭章學而無語法學,生物學知識也幾乎完全含于農學和醫學之中,從而使純粹科學得不到重視與發展。而純粹科學是應用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發達的純粹科學,那么,實用技術的發展也就有限了。

西方――抽象理性。西方哲學沉迷于追求物質的本質。本質是潛在的,非直觀能把握的,因此抽象理性在西方成為其文化思維的特點。

第7篇

文化是電影的靈魂,任何一部電影反映的都是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即便是一個國家的導演去拍攝另外國家的電影,其中也滲透著點點滴滴本國的文化。每個時代的代表性的電影,無一不明顯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潮流與本國當前的文化,無論是拍過去、現代還是未來。

一、當前歐美電影的特點

(一)以反映社會現實為主題的電影受到熱捧。2008年,奧斯卡獲獎影片《老無所依》、2009年《貧民窟的百萬富翁》、2010年《拆彈部隊》包括之前的《撞車》之類的影片,受到了專家與人們的好評,這些影片都是社會現實的精煉與升華,反映了社會與人性的真實與虛假、善良與邪惡之間的矛盾與統一,在人們心中形成共鳴,從真實的再現角度,提高了影片的感染力,這類題材的電影成為了近十年歐美拍的最多的電影。

(二)以幻想為主線的電影不斷挑戰人們的想象力。以《哈利波特》、《指環王》、《阿凡達》為代表的頗具玄幻色彩的電影為代表,出現了很多想象力豐富離奇,甚至構思天馬行空的片子,包括之后的《盜夢空間》等,將玄幻與懸疑有效結合在一起,用完全脫離現實的幻境反應簡單的故事情節,用3d的效果代替了原有的成像技術,不僅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也受到了成年人的推崇。

(三)還原歷本文由收集整理史,重提英雄與領導的力量。《國王的演講》、《鐵娘子》等獲獎影片從內容來說,可以看到歐美文化強調英雄主義的文化氣息很濃。尤其對于英美人,由于其文明不如中國、印度等國家這么久遠,其歷史題材的影片大多只追溯到了上世紀,尤其以一戰、二戰的影片為主線,拍攝了很多電影。此外,其宣傳英雄的力量,與重溯歷史,也是對歐美經濟長期疲軟的一個提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眾的信心。

(四)多元化的文化融合。近十年的歐美電影中,東西方的文化交融非常密切。自上世紀《臥虎藏龍》的票房大賣之后,很多人開始關注東方文化,中國、印度的很多電影傳入好萊塢,頻頻獲獎,使得很多歐美人對東方電影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至于眾多電影出現了東方元素,包括007系列,《碟中諜》系列,《生化危機》系列,《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獲獎更是將東方題材電影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電影反映的西方文化的發展

(一)“大膽”與“冒險”的開拓精神為永久的文化支撐。“no one stands still.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you are falling behind.”從“阿甘”到“勇敢的心”,從“哈利波特”到“少年派”,都反映出了歐美人熱衷冒險的精神,從discovery的成功就能看出,歐美人對未知領域是多么的向往。這也跟其國家發展與文化發展歷史有關,英國一直以其工業革命那段歷史為傲,美國也經常以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為題材,甚至現在的歐美人對現在所生存的世界心存不滿,期待對新世界的開拓。

(二)“創新”是電影闡釋西方文化的最直接表述?!侗I夢空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都是用超乎常理的邏輯,而感覺離我們并不遙遠的過程來描述一些簡單的道理,奇妙的思維不光是吸引人們的眼球,在內涵上更突出了創新二字。創新思維一直以來都是西方文化倡導的,其視角的突破性甚至略顯叛逆,甚至顛覆了人們對影視的傳統看法。

(三)不拘小節的生活習慣。我們東方最近倡導的“原生態”,是將繁雜的生活回歸自然。而歐美,“不拘小節”甚至“隨意”的生活與言論,仿佛代表了其更加的民主,電影中,很多細節都表現了其在禮節、規范、言論等各個方面的隨心所欲,也許這就是歐美生活的原生態。

(四)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對于美國文化來講,其文化歷史并不長,但其接收的各國信息非常多,伴隨著新思潮和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化成為了當今美國文化的主要方向。對于歐美電影的發展,也將海外市場作為的主要額開發方向,不但要讓世界了解歐美的文化,還要讓世界接受歐美的文化,在此過程中,歐美電影慢慢的也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尤其是亞非的文化。加上美國外來人口眾多,多種族,民族的融合,改編外來文化的故事早已成為美國電影市場的致富秘訣。

(五)宗教因素的宣揚。歐美國家對于基督教的宣揚體現在方方面面,在電影中也能時時刻刻的感受到。美國是最具宗教多樣性的國家,而基督教仍是美國的主流。在美國大部分電影中,都能提到上帝,甚至在美國的國歌里,譜寫了“上帝保佑美國”的歌詞。自然而然,基督教倡導的平等自由、友愛互助、同情弱者、自尊自愛、尊重他人等價值準則和處世哲學,都是在美國電影題材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三、文化與電影的互相影響

電影作為一項近百年最為成功的文化與娛樂結合的傳媒方式,已經成為了一項世界語言。人們通過電影,接受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一)電影的空間文化的發展,帶動西方文化空間的擴展

電影在近百年西方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都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大多反應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發生的故事,反映現實與幻想,代表了人們的思潮。從鄉村到城市,從時間到空間,從富貴到貧窮,電影用不同的空間符號,形成完全不同的空間語義內容??臻g的不斷重組,形成了穩定的文化空間。西方的文化本著兼容并包的原則,不斷的多元化,進而影響到電影產業,也向多元化的空間拓展。

(二)以英語為主導向全球語境拓展

歐美電影的全球語境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以英語為主的西方各國,開始了學習東方語言的熱情。很多中、日、韓語班常常爆滿。全球的語言帶來的全球的文化,在多元文化選擇策略下,歐美電影吸收世界各地的藝術風格、將其成功地納入作品中,逐步影響到的是西方文化全球化的趨勢。

第8篇

關鍵詞 知識文化;交際文化;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引言

對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可謂百家爭鳴,但是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而語言承載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同時文化影響制約著語言的演變,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導致相應的語言在表現形式上千差萬別,這種差別不僅體現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如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等,更重要的在是語言交際的適合性和得體性上。

我國學者張占一等(束定方,2008)主張將外語教學過程的文化教學內容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準確傳遞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所謂“知識文化”指的是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爸R文化”是有關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藝術文學、教育宗教等的常識性知識,一般不會直接引起曲解、造成交際沖突;而“交際文化”源于一個民族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是非標準和社會習俗等,蘊藏在詞匯的聯想義和篇章的結構中,體現在語言表達的內容和方式上。一種文化中習焉不察的文化因素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誤,因而“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劃分主要是為了使外語教學側重“交際文化”因素,但這并不意味著“知識文化”可以忽略,兩者可謂互依互存,共同促進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二、原版電影中的西方文化

學習語言必須習得目的語的文化,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的必要性也早已在教育界達成共識,但是如何在語言教學中導入或融合文化教學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宗立新等(2000)探索性地嘗試了一些文化導入的教學方法,包括比較學習法、以點帶面法、角色扮演法、課堂討論法、文學賞析法和大眾媒介法。束定方(2008)總結了外語教學中西方文化導入的主要方法,即注解法、融合法、實踐法、比較法和專門講解法,而大眾媒介法是實踐法中最具操作性的。

大眾媒介囊括了現代傳媒的各種形式,電影、電視、報紙、雜志等,不僅可以借以了解社會文化動態,而且為人們提供了蘊涵豐富文化內涵的最新的語料。而英文原版電影以其聲像并茂的雙重感官刺激,用最直觀的視角呈現了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借以了解探索西方文化,有著其他教學方法和其他傳媒不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英文原版電影能促進學習者習得西方文化的融合動機。影響語言習得的最主要的兩種動機分別為融合動機和工具性動機(樂眉云,1999)。具有融合動機的英語學習者是為了了解西式的生活,并希望能與當地人溝通,甚至潛意識里愛慕渴望能具有與西方人一樣的行為方式,表現了學習者對西方文化的最誠摯的興趣;而具有工具性動機的學習者往往把英語視為工具,借以得到一份好工作或是能閱讀翻譯相關的英文資料。因而相比較而言,融合動機是出自于對西方文化的真正熱愛和興趣,這種興趣一旦轉化為動機,可以持久穩定地保持英語學習者習得西方文化的熱情。但是塑造培養學習者融合動機的實質就是提供給學生了解西式生活的渠道。而影視藝術就是生活的再現,它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原版電影縮短了地理障礙,通常忠實地再現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向學習者呈現了千山萬水之外的“外國人”的栩栩如生的生活工作的場面。當這種原先只能通過閱讀、依靠想象來維系的畫面通過電影的“身臨其境”的演繹,便不再晦澀難懂,無形中拉近了學習者與西方社會的心理距離,自然而然地萌生進一步了解的愿望或融入這個社會的夙愿。

其次,英文原版電影中的豐富的習語素材是了解西方文化的最有效和最便捷的途徑。詞匯是最基礎的語義單位,而習語作為詞匯特殊的語言形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謂習語,就是指因語法結構特殊而無法依據其組成成分來解釋的固定語言形式,包括了成語、諺語、俚語、俗語等文化精髓。英語習語的形成反映了西方社會鮮明的民族特征。因為習語涵蓋的獨特文化,所以如果對習語只是簡單的字面理解,往往是百思不得其義或是解義舉步維艱。由于習語這種“字面意義無法理解”的特點,常見的語言教材往往會對習語進行精簡,以減少教材難度。但是英文原版電影的受眾大多為本土觀眾,即便意在國際市場,也是依賴翻譯解決語言的障礙,而不是簡化語言。因而電影語言集結了西方社會日常生活中最生動的語言,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習語,因為習語是西方交際中習焉不察的文化。由于電影表現和感染手段的需要,經過錘煉后的電影語言中的習語更形象。借助電影的情節故事學習者不僅能了解這些習語所蘊涵的歷史典故、地域風俗等文化背景,更能親身感受習語的感彩,加深對習語文化內涵的理解。

再次,原版電影語言的故事情節為交際活動提供了近乎真實的情景,為文化實踐活動設計了真實的任務,從而也使文化習得不再是枯燥的記憶。跨文化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紙上談兵。Nunan(in Brown,1994)認為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因而學習者在了解語言的結構之前,應更注重語言所承載的信息,因此他提倡在語言的教學中,應多使用真實的材料,設計更多的真實任務,結合課堂語言和課外的真實語言。西方文化的導入如果僅僅依賴語言教師在課堂的描述,那么就如同“水中撈月”,美好但是可望不可及。特別是牽涉到“交際文化”時,沒有交際的情景,這種文化的學習過程就是沒有現實意義的。當原版電影呈現了西方社會各種交際場景,在餐廳、在銀行、在商務談判桌旁、在商店等,學習者不僅能體驗交際語言在不同場合的特點,同時體察不同文化中的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差異,進而探求現象差異背后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意識形態的差異,由表及里、觸類旁通,提高語言表達的適宜性,真正地培養跨文化能力和意識。

三、西方文化教學的具體實踐

原版電影在西方文化教學中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作為一種媒體,能否在西方文化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成敗取決于人為使用的方法能否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原版電影的優勢。筆者認為結合原版電影的特點,“知識文化”的教學可以采取注釋比較法,而“交際文化”的教學可以采用情景比較法,兩者不具排他性。因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本身的界限比較模糊,有時甚至出現重合。筆者強調中西比較法無論在“知識文化”還是“交際文化”教學中的重要性,是由于人類學習認知的心理模式的特點。Kranshen(1982)的圖式理論認為語言的理解依賴于學習者的當前背景知識和親身體驗。學習者在觀看原版電影之前可能并不具備有關西方文化的圖式,即 便有,也是依賴中文表述的片段模糊的知識,不具有系統性和形象性,因而學習者通常會以中式的思維理解西式文化。采取中西比較法符合二語習得的認知心理模式,并且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1、“知識文化”的教學

原版電影中的知識文化主要體現在習語的文化內涵、故事情節的文化背景以及聲像呈現的藝術形式。教師可利用注釋比較法,在激活相關本國文化的框架內對西方文化進行詮釋。電影《阿甘正傳》一直被視為原版經典,也是語言課堂教學的極品。劇中阿甘把他和詹妮的親昵關系稱為“like carrots and peas”,但中文中通常用“形影不離”來形容阿甘和詹妮從早到晚天天粘在一起的情節,教師可以適時解釋英文習語中的豌豆和胡蘿卜丁常在西方烹飪時同時出現,作為主食的點綴,故引申為形影不離。此外《阿甘正傳》的最大特色可能是從一個弱智者的視角折射了美國上世紀50~80年代種種歷史變遷,教師在導入此段歷史時,可以聯系學生所了解的中國在上世紀50―80年生的對等事件。另外在阿甘參與反戰集會的劇情中,攝像機閃現了華盛頓特區的一些著名建筑,例如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等,視覺藝術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的解釋,但是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背景補充,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梢姟爸R文化”的導入是教師在中西比較基礎上的詮釋,在精心剪輯的聲像欣賞上的詮釋。

2、“交際文化”的教學

原版電影中的“交際文化”的教學是依據電影情節提供的交際情景,學生先從本土文化的交際原則出發。體察電影角色在各交際情景中的言語和非言語的特征,挖掘文化表面差異背后的價值觀念的分歧。在觀看電影時,學生運用五官感知文化的不同表現,這種表面差異是不能窮盡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反思深層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宗教觀的差異,借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學生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英語思維的能力。同樣在《阿甘正傳》中,盡管阿甘是個弱智者,但處處彰顯了美國的個人主義和平等主義文化的價值取向。因為美國文化認同個人的努力,“傻子”阿甘獲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一個集體主義文化取向的等級森嚴社會中,很難想象讓一個“傻子”作為集體的代表,獨攬所有的榮譽。借助于這兩種文化價值取向,可以解釋更多的文化現象差異。在商務談判桌上,美國人好用“我認為”,而中國人好用“我們認為”,是典型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爭。在電影情景中的“交際文化”,更具觀察性,細節點滴、一舉一動一覽無余,而且由于跌宕起伏的情節,也使交際的意義凸顯,如何才是達到交際目的的得體言行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9篇

一、引導學生在影視中吸收西方文化

比如以一名教師引導學生學習《Friends》一課時,教師特別引導學生關注多媒體片斷的這一個句子:“SorryMichael,wecouldonlyacceptT/Twithdeposit.It’sourhardandfastrule.”由于教師的引導,學生開始關注到“硬性規定”這一個詞,學生提問,為什么“硬性規定”這個詞的口語表達不能用“companyrule”或“companypoliey”來表達?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到西方是一個契約的社會,交易中的雙方都很重契約,他們如果制定好了一個規則就不能輕易的改變“,companyrule”或“companypoliey”都不能表達出這種規定的權威性,所以西方人用“hardandfastrule”這個詞匯來表達。這個詞已經是一個固定的搭配、固定的用法,學生不能但憑自己的意思將這個詞匯改成“hardrule”,否則外國人會聽不懂這個詞的意思。這名教師從“hardandfastrule”這個詞匯中讓學生了解到了西方契約精神影響英語詞匯的表達以后,學生就會了解到要說一口純正的英語就要積極的吸收英語文化。英語影視中經常滲透著他們的文化,比如他們的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看西方影視中吸收西方文化。

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吸收西方文化

西方人有自己特有的節日、特有的交際方法,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以一名教師引導學生學習《Attheweekend》一課為例,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在學校辦正式舞會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以下是一段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資料:Promisthemostimportanteventforhighschooljuniorsand/orseniors.Moststudentsplanforthisnightforseveralmonthsbycare-fullycoordinatingproperattire,formalsocialactivities,andtrans-portation.……教師引導學生用西式的禮節來開辦舞會,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能了解到人們要參加正式的舞會,就要穿著正式的服裝。在參加舞會的過程中,不遲到是基本的禮儀;參加好朋友舉辦的舞會盡量要堅持到舞會結束以后才離開;男士邀請女士跳士可委婉的拒絕,女士邀請男士跳舞男士不能拒絕……教師在引導學生舉辦活動的時候,學生會了解到在這種特殊的場合下自己應當如何交際、如何對話。教師在引導學生辦活動的時候,能夠引導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學習交際英語,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西方的文化。

三、引導學生在研究中吸收西方文化

研究的是指人們針對某一個研究的范圍,探索某一個主體,從而系統的了解某種事物的學習方法。教師可給學生一些有趣的西方文化主題,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了解西方文化知識。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Myschoolday》一課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西方社會科學的課程。以下為一名學生研究的片斷……WorldWarЦanditsimpact,post-warandforeignpolicy,andcontemporaryAmerica.Worldhistorycoverscountries,theircul-tures,governments,geographicalfeatures,andsoon.這名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能了解到西方獨立思想的形成、民主思想的根據等,他就能更深入的了解西方的文化。比如這名學生思考到在西方的社會里,男性應在生活細節上尊重女性,如男性與女性出行時,男性應為女性拉凳子,遇事要讓女性先行,可是在涉及金錢事務上的時候,男性和女性卻是彼此獨立的,如在西方,一對男女戀人一起吃飯通常以AA制的形式買單。西方男性對女性的尊重是源于西方女性自由、獨立的基礎上的,學生了解到這個原則就能理解到應以怎樣的原則與西方人交流。教師如果引導學生用研究的方法理解西方的文化,學生將能對西方的文化有更系統的了解。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如果人們要深入的了解一種語言,就要了解這種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初中英語教師要讓學生學好英語知識,就要引導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

作者:華根蘭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澤夫初級中學

第10篇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差異 社交禮儀 思維方式 飲食文化 象征文化

學習語言,不僅要掌握詞匯和語法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語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歷史發展的不同,導致了文化上的巨大差異,而學習者要想真正的學習一門語言,就要了解文化的內涵。只有掌握了文化的不同,才能身臨其境,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才能建立起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系,建立信任。本文從中西方社交禮儀文化差異、中西方思維方式文化差異、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和中西方象征文化差異四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力圖使讀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間的差異。

1 中西方社交禮儀文化差異

1.1 打招呼差異

中西方人在見面打招呼時有很大的差異。對于中國人來說,見到朋友會問到“吃飯了嗎”,“準備去哪兒呀”;見到第一次見面的人也總是會從姓名,職業,收入問起;相反,在西方國家,如果朋友間見面就問“吃飯了嗎”,他們會認為是邀請之意,而要是第一次見面就問職業,收入等,他們就非常的反感,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這些都是私人問題,不應該被隨便提及。外國人見面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是談論天氣,身體情況,或者興趣愛好等無關痛癢的問題。

1.2 贊美差異

中西方人對待贊美的表現完全相反。中國人面對他人的贊美時,往往會委婉的拒絕,并說一些貶低自己的話來表示謙虛;在西方人看來,這樣是很不正常的,他們在面對贊美的話語時,會表現的特別高興,并且會很熱情的道謝。

1.3 送禮差異

送禮是一門學問。中國人送禮會精挑細選,既要貴,又要看著上檔次。在送禮是還要說道“也沒買什么,不貴重,就收下吧”或是“家里還有,這些用不到,就給你拿來了”。而西方人在送禮時,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貴重的禮品,他們會把這當作是行賄,并且,西方人在送禮時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說不能送過時和淘汰的東西。

1.4 感謝差異

感謝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收到禮物時的感謝。中國人收禮時會說“怎么這么客氣,不用帶東西來的”,“來就很好了,怎么還拿東西呢,多不好意思啊”,然后把禮物放在一邊,等客人走后再打開。西方人則相反,他們在收到禮物時會表現的很興奮,然后立即打開,看到禮物后還會表示最熱烈的感謝。還有一種就是中國人在親人之間很少會說“謝謝”,這么說會讓人覺得關系生疏,不親近;而外國人成天把“謝謝”掛在嘴邊,他們把說“謝謝”當作是最基本的禮儀。

1.5 稱呼差異

稱呼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尊敬,親密程度。中國人在稱呼人時,往往會說職業加在姓的后面,如“李老師”,“張局長”等,;西方人簡單的稱呼“先生”,“女士”,“小姐”等。此外,中國人口數量龐大,親戚很多,因此有爺爺,奶奶,姥姥,老爺,叔叔,舅舅,嬸嬸,阿姨等,中國人習慣說成“七大姑,姨”來形容親戚多;西方人沒有這么多稱呼,同輩的人共用一種稱呼。

2 中西方思維方式文化差異

2.1 人生觀

中西方的人生觀大不相同。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上,君臣之分,等級之分明顯,“繼承”是一個很能體現中國特色的詞語;而西方人認為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權利和地位,跟家庭是無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會依照安排好的路線前進,而是自己規劃自己的未來。

2.2 社會觀

中國人的社會關系就像是一張蜘蛛網,復雜至極,辦事需要靠關系,出身需要看家庭,人人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西方人認為出身并不是障礙,平民也可以當總統,富翁的孩子不努力也會一事無成。

2.3 價值觀

“利他主義”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在中國人的腦海中,社會是大家,自己是小家,要舍小家而顧大家,這是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代表了一種謙虛的品質;而西方人自我主義強烈,他們的很多詞匯都是以自我為主的。

3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3.1 餐桌上差異

在中國,人們經常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圍坐在一張大桌子旁,席間舉杯勸酒,有時還會劃拳,認為酒喝得越多,代表著越開心,越親密;西方人則不會勸酒,只是開香檳慶祝。此外,中國人餐桌上有老少尊卑之分,敬酒也要把酒杯稍低一些,代表著尊重;西方人沒有輩分之分,敬酒時杯子也是越高越好。更重要的一點是,西方人不會圍坐在一張桌子邊,西方流行“自助餐”的飲食方式,喜歡什么就拿什么。

3.2 飲食態度差異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待美食有著深刻的體會與創新。古代的滿漢全席是飲食文化的高峰?,F代生活中,人們將食物做的更為精致,中國人講究“色,香,味俱全”,講究細致,追求美味;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的飲食講究營養豐富,就算每天固定吃一樣東西,也要包含多種營養。

4 中西方象征文化差異

事物的象征意義不同,往往會鬧出不應有的笑話。如中國人把數字六看作是吉祥的數字,寓意著“六六大順”,西方人則把六視為不詳的征兆,尤其是六六六,三個連在一起的時候,代表著《圣經》中所說的魔鬼的符號;中國人送禮時把百合看作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西方人則把這看作是死亡的象征;中國人把烏鴉看作是不吉利的東西,西方人則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中國人不喜送鐘,因為“鐘”與“終”同音。了解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著重要的意義,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發展的果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內涵,是一個國家的底蘊。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一定要學習這個國家的文化,因為語言的交際離不開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支撐,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造成交流的誤會,因此,對文化差異的區分就至關重要,學習中西文化差異也就必不可少。本文所研究的內容有限,要想全面地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就要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避免出現不應該出現的失誤。

參考文獻:

[1]杜學增.英漢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李慶明.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3]施家偉.英漢文化稱贊語對比分析[J].漢語學習,2000.

第11篇

引言:語言是交際與思維的工具,它即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發展的基礎。不同國家的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而不同的語言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產生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勢必會影響對于不同文化中使用的語言的理解。因此,注重文化差異,增強語言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語言與文化相互交織,密不可分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記錄并反映了民族和社會發展進程,而文化則是語言最重要的屬性之一,兩者交叉滲透密不可分。文化的傳授和傳播必須借助于語言;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又對文化施加影響??梢哉f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的發達和豐富是整個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反過來,語言并非文化的全部,它受文化的影響,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文化的發展能夠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展。可見,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

語言和文化這種密切聯系又互相區別的關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際活動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由于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而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人才,因而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更應該注重文化的傳播。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語言、語法、詞匯和習語等,還要注意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了解說這種語言的人如何觀察世界,如何看待事物,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行為和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教育學生即要以博大的胸懷學習理解外國的優秀文化,又要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要正確對待中西文化差異。同時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要注重了解使用英語國家的發展歷史,民族傳統和社會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不能因為外國文化與我們的文化不同就認為外國文化荒唐可笑,更不能以外國文化為標準來貶低我們自己的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與磨擦

1.如何對待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對于我們來說是外來文化。十九世紀中葉之后,中國開始變到以軍艦為先導的西方文化的全面沖擊。面對民族危機,中國知識分子從救國圖強的角度出發,開始對中西文化比較思考,對此沖擊提出了不同的應付方式,其中代表性的觀點包括“全盤拒絕”和“全盤西化”和具有 折中色彩的部分吸收,即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近年來,我國政府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反對閉關自守,堅持“洋為中用”。在語言交流中語言障礙固然是個“攔路虎”,但更多的失誤來自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只重視傳播語言知識,而忽略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弊端,其后果十分令人擔憂。因此,承認差異,減少磨擦,,互相學習,互取精華,互相推動,自然是對不同的中西方文化應持的正確態度。

2.中西文化的某些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很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言差異,其中包括句法、詞匯、表達方式、表達內容、語境、得體性等。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久遠、文明古老的民族。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往往注重文明、謙遜、熱情,但西方文化則不同。在接受別人的贊揚時,中國人和西方的反應有相當大的差異。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當聽到別人的贊揚時,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夠,或者把自己的成就歸功于客觀因素或由于僥幸等,而接受贊揚則會使人感覺驕傲、自滿、缺乏教養。而西方人則會面無愧色地說“thank you”。這并不是說他們只喜歡恭維,而是因為他們認為,接受贊揚意味著對方的贊揚是誠心誠意的,自己所做的事是值得贊揚的。因此不應“故作謙虛”,“假裝自卑”。另有一個例子,一位叫格林的外賓稱贊譯員小張時說,“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的英語很流利)。”小張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poor.(不,不,我的英語很差)。”外賓聽了很茫然,他認為這種過分自謙不誠懇,從而感到不愉快。從西方文化判斷標準來看,這是一個不協調、不合作的反應,也是對他們判斷力的否定。如果小張了解文化差異,對于

轉貼于

表揚泰然處之,一句“thank you.”就會使交流自然得體了。

又如我們中國人一向熱情好客,在飯桌上生怕冷落了客人,總是在不停地“請,請”勸人吃喝,不了解情況的外國人不知如何客套,叫吃就吃,叫喝就喝,有時難免陷入尷尬的境地。按照英語的習慣,對客人說聲“help yourself , please.”就不用老是勸,讓客人隨意即可。在接受別人的禮物時,外國人一般會當面打開禮物,同時表示感謝并大加贊賞一番;而中國人則會在推辭一番之后,再接受,同時表示感謝,但從不當著客人面打開禮物,否則就顯的沒有教養。再如,我們中國人之間見面常問“上哪里去?”若這么問外國人“where are you going?”有的人可能會不高興,他的反應也許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的著嘛?)同樣,美國的父母談起孩子的成績時就十分自豪,他們會感謝你稱贊他們的孩子,夸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得到獎勵,上光榮榜。中國父母則不同,即使孩子在班上名列前茅,父母也會謙虛地說孩子“頑皮”、“不用功學習”等等。恭維、表揚美國人的外表,衣著、成績時,他會高興地說聲“謝謝”。而中國人卻會說“不行”、“不好”。西方人視問女士年齡為大忌,而對中國人來說,這是普通話題,西方人把工資、財產、婚姻視為隱私,而中國人在閑談時少不了談此話題。中國人以“謙虛”為美;美國人以“直率”為榮,這種“謙虛”使許多中國人在美國人家做客時挨餓。

第12篇

關鍵詞: 禁忌語 中西方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在經濟和信息日益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種族人們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這些屬于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在相互接觸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障礙。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是阻礙交流的主要原因。其中,禁忌語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中易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問題。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和遵守對方的禁忌語習慣,通常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反之,則常會產生交際困難,甚至會導致整個交際的失敗。大部分禁忌語屬于言語禁忌語。人們在交際中并不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的,在日常交際中也不是任何話題都可以提及的。在特定的文化中,參與交際的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對某些話題或某些詞匯有意無意地回避,因為人們不愿或不敢隨便談論這些話題或詞匯,于是在語言中就出現了禁忌。無論中國還是外國,語言禁忌涉及的范圍都十分廣泛,從個人到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禁忌語無處不在。言語禁忌主要有三類:稱謂禁忌、詞匯禁忌和話題禁忌。

1.稱謂禁忌

在科學尚不發達時,人類把自己的名字看做是某種超凡的東西,認為一個人的名字和其肉體與靈魂不可分離,出于恐懼心理和保護意識,對名字的禁忌比較普遍。但中西方對稱謂的禁忌有所不同。中華民族的稱謂禁忌有其獨特的發展道路。早在商代,中國就實行了“生名死諱”的制度。秦漢以后這種禁忌擴大到活人身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獨特的稱謂避諱制度,即不直稱君王或尊長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筆的方式來避諱。唐太宗名世民,當時“世”改為“代”或“系”,“民”改為“人”。《捕蛇者說》就將“民風”改為“人風”。中國諱名制度的盛行,不僅由于歷代統治階級的提倡,更在于廣泛的社會土壤和文化積淀。中國是一個尊法社會,尊宗敬祖是中國人的一貫傳統,至今一般家庭的兒女仍然不能直呼自己父母及其他長輩的名字,更不可用長輩的名字給晚輩取名。

西方國家則沒有諸如此類的避諱。在美國,兒女直呼父母名字是天經地義的事,有時為了紀念已故的先輩還特意用其名為晚輩命名。這與美國人重視“個人存在”與“自我價值”是分不開的。但西方國家對宗教名稱有一定的避諱。西方國家受基督教影響較深,即使不信仰上帝的人,也不愿使用不恭敬的語言來觸犯上帝,而是盡量避免提及他的名字。中國的一些教科書上教學生用“My God!”或者“Jesus!”表示驚訝,這引起許多英美人的不滿。這些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多在正式莊嚴的情況下由牧師等使用,其他人不得隨意使用,否則就被看做是對上帝的不敬或褻瀆。由此看來,在稱謂禁忌上中西方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了解了這些差異,西方人就不會對中國人到處都有“叔叔(uncle)”和“阿姨(aunt)”感到迷惑不解,中國人也不必為直呼外國人姓名而感到窘迫。

2.詞匯禁忌

詞匯禁忌與本國的語言文字、傳統習慣、民族心理聯系比較緊密。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匯都很豐富,其禁忌也涉及生老病死等各個方面。中西方都對懷孕、生育有一定的避諱。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后代繁衍,中國民間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因此,生子添丁是大喜之事,但是由于懷孕與有關,加上一些封建迷信思想,認為產婦不吉利,因此無論孕婦本人還是他人對懷孕一事總是不便直說,而是采用委婉語代指,諸如“有喜”、“有身”、“快要做媽媽了”之類。英語國家的人可以比較自由地、公開地談論女性的身孕,甚至懷孕的女性本人也向異性直言其事。但在美國,隨著未婚母親數字的迅速增長,未婚先孕現象不斷增多,人們有時不便直說,而用委婉語代指,比如trick baby(私生子),in the mistake/trouble(不想要的懷孕),have an accident(未婚懷孕)等。

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對“死”懷有強烈的恐懼,極不愿意提及“死”字(never say die)。漢文化里“死”是人們最忌諱的字眼,人們忌諱談死,在語言交際中總是回避“死”,盡量用其他詞語代替。據《漢語委婉語詞典》記載,漢語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語有481條之多。英語中類似“死”的委婉語也有400余條。所不同的是,英語中關于death的委婉語與基督教有密切的聯系,而漢語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語,則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生病被看做是一種不幸(misfortune),它給人們帶來不適和痛苦。中西方文化中對疾病都比較忌諱,病人本人不愿意提起,也不愿他人提起。在英美國家,病人有知道自己真實病情的權利,如果病人要求,醫生則會直言相告。而在漢文化里,病情確實很重時,為減輕病人的負擔,醫生和病人家屬則傾向于向病人隱瞞病情。關于性的詞匯,中西方文化都有禁忌,但方式和程度不同。中華民族是比較保守的民族,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關于性的詞匯都是在禁忌之列。在英美國家,性教育早已實施,性觀念比較開放,有部分詞匯受到禁忌,如“同性戀”一詞很少用homosexual,而多用gay或者queer。

中西方文化對數字禁忌很不相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星期五”和數字“13”都是人們所忌諱的。由于受基督教《圣經》的影響,耶穌的受難日就肯定不是什么好日子?!?3”與“星期五”如果在同一天,這一天很多人就會夜不能寐,終日憂心忡忡,生怕在“黑色星期五”這天有災難發生在自己身上。漢文化中的數字禁忌不明顯也不固定,多數地區忌“四”,因其與“死”同音。中西方對年齡有不同的認識。中華民族一向尊老,長者是智慧的化身、威望的象征。中國人在稱呼對方時,常在姓前加一“老”字,如老李、老王;對德高望重的人尊稱為“某老”,如“郭老”、“您老人家”。西方人則最怕別人說自己老(old),對他們來說,old意味著老而無用,尤其對女性,禁用“老”字。難怪美國老太太不愿中國小孩稱她為“奶奶(grandma)”,更不愿稱她為“老奶奶(old grandma)”。

中西方文化中有差異的禁忌詞還有很多。如同普通詞匯一樣,這些詞匯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變化。

3.話題禁忌

一般說來,無論哪種文化,都會有一些自由交談的話題。例如,西方文化通常允許人們比較隨便地談論天氣、工作、業余愛好、地方和全國性事件等。而另外一些話題卻只能在某些場合與某些人進行交談,還有一些話題則屬于禁忌,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與人談論。在漢文化中,同事、朋友之間幾乎是無話不談的,熟人之間更是無所隱瞞,而英美人強調個性獨立,不愿別人干涉他們的隱私(privacy)。因此關于個人的經濟情況、、婚姻狀況、政治傾向等話題都屬于禁忌范疇。比如中國人很喜歡的問題:“How much do you earn per month?(您月薪多少?)”“What’s your religion’s belief?(你的是什么?)”“Are you married?(你結婚了嗎?)”等在美國人聽來就很不禮貌,甚至是侵犯他人隱私。

跨文化交際主要指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目前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禁忌語的了解還是很欠缺的,對其重要性也缺乏認識。實際上冒犯禁忌比其語言使用的錯誤造成的后果更嚴重,它往往導致交際場而惡化,甚至交際沖突,即不理解或誤解造成雙方的不和與摩擦,最終導致交際失敗。雖然中西方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禁忌語,但人們不能不交流。在交際過程中了解對方的禁忌語會減少交際之中的摩擦和沖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促進交際順利進行。在知識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斷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禁忌語雖然是文化信息的高度負載體,也不排除相互影響發生作用。中國有些城市的樓層或房間避免用“十三”,正是受西方禁忌語的影響。同時,禁忌語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有些過去是禁忌語而現在不是,也有些過去不是禁忌語而現在是。我們要在動態中把握禁忌語,讓它更好地為跨文化交際服務,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青神县| 泉州市| 牡丹江市| 定结县| 合肥市| 渝北区| 民丰县| 涞水县| 彭泽县| 江津市| 漯河市| 嘉黎县| 宁强县| 特克斯县| 金乡县| 金塔县| 元谋县| 皋兰县| 确山县| 遂平县| 塘沽区| 康乐县| 前郭尔| 靖州| 阳春市| 如东县| 肥城市| 上杭县| 常山县| 宿迁市| 许昌市| 天长市| 和顺县| 霍城县| 元谋县| 丹阳市| 长岭县| 苏尼特右旗| 资中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