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8: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飛鳥盡良弓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池魚籠鳥、飛鳥驚蛇、飛鳥依人、高鳥盡,良弓藏、鵠形鳥面
龜文鳥跡、寒蟬僵鳥、花香鳥語、驚弓之鳥、驚弦之鳥
倦鳥知還、籠鳥池魚、籠鳥檻猿、籠中之鳥、卵覆鳥飛
木干鳥棲、鳥道羊腸、鳥得弓藏、鳥焚魚爛、鳥伏獸窮
鳥覆危巢、鳥革翚飛、鳥駭鼠竄、鳥跡蟲絲、鳥集鱗萃
鳥盡弓藏、鳥驚鼠竄、鳥驚魚駭、鳥驚魚潰、鳥驚魚散
鳥哭猿啼、鳥面鵠形、鳥槍換炮、鳥槍換炮、鳥窮則啄
鳥入樊籠、鳥散魚潰、鳥聲獸心、鳥獸散、鳥啼花落
鳥啼花怨、鳥語花香、禽息鳥視、青鳥殷勤、輕徙鳥舉
窮鳥入懷、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鳥獸散、三寸鳥,七寸嘴、傷弓之鳥
獸迒鳥跡、獸聚鳥散、烏鳥私情、象耕鳥耘、鸮鳥生翼
小鳥依人、熊經鳥申、熊經鳥伸、熊經鳥曳、熊經鳥引
人與鳥
天高任鳥飛。藍天白云,這鳥,該是何等的自由自在。
其實不然。自古以來,鳥一直活在驚恐之中,“飛鳥盡,良弓藏”,只要有鳥,便有時時待發的弓箭,孤鴻鎩羽悲鳴鏑。
挽弓射鳥,已成歷史。然而,對鳥的捕殺,卻總不見停,小孩射彈弓,壯漢舉氣槍,驚弓之鳥,無處安身。倘若,鳥損害了人的利益,更會遭到人的反擊。電視上,常見到各地的果農,在果子將成熟時,便在四周支起巨網,那些前來啄食果子的鳥,無不一一落網,哀鴻遍野,慘不忍睹。鳥,哪里是人的對手。
同是果農,臺灣果農卻有寬容之心。他們在果子將要套袋之時,常會留出一些果子不套袋,專給飛鳥啄食。有大陸的觀賞客很是不解。那些果農說,鳥也世代棲居在這里,是人占了地,才能種樹結果,理應留出果實,與鳥共享。如此平實質樸的語言,卻透出人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鳥,是人類世界的飛行使者,它傳播綠色,洋溢生機。遼闊的天際,自然要有展翅飛翔的和平之鳥、生命之鳥。
人與鳥,總得友好相處。給鳥留一線生機,何嘗不是給自己留一片善心。
人與狗
中國人對狗,鄙視的多。
坊間若有人對罵,往往都沾著“狗”字,“狗男女”“狗東西”不絕于耳。高雅如電影、電視和文學作品上,也屢有借狗罵人的話,“狗奴才”“狗腿子”,張口即來。可憐的狗,以對人的忠誠為天職,然而,就是這種忠誠,卻遭來人的譏諷和辱罵。
曾經鞍前馬后的狗,終于時來運轉。如今的狗,抖擻了、精神了,過上了被人伺候的快活日子。
狗要遛步,人便亦步亦趨地跟著;狗要洗澡,人便小心翼翼地打理。
冬天到了,給狗穿上了棉衣;夏天來了,又給狗剪短了體毛,狗已飲食無憂,冷暖無虞。
狗還過上了有品質的生活:汽車里有狗位,客廳上有狗座。曾被稱作“狗男女”的人,如今摟著狗看電視,牽著狗逛公園。“狗男女”真的成了狗男女。
狗啊狗,這狗通點人性,便成了人類的好朋友。
人啊人,@人總有奴性,一不小心便做了狗的奴才。
狗若會笑,此刻正偷偷地笑。
人與烏龜
“縮頭烏龜”,這是人對烏龜的蔑稱。
烏龜,一輩子小心翼翼,悄無聲息,早已低調到沒有調子。
烏龜,無欲求無害心亦無正義,忍氣吞聲,卑躬屈膝地過日子,它沉默,只在沉默中滅亡,絕不會在“沉默中爆發”。
茍活度日的烏龜,縱然扛著厚實的龜殼,卻還是縮頭蟄伏,只露出如綠豆一般細小的眼睛,打探你死我活的世界,稍有動靜,走為上計。
烏龜,不陰不陽,不怒不爭,換來長壽之命。
如今的人,大都看好烏龜,縮頭過日子,低調求平安,哪怕在污泥沼澤中,仍然長長久久地活著。只要活著,無所謂尊嚴與正義。
散發扁舟
面對名高權重的位子,同僚們志得意滿;面對雕梁畫棟的房子,同僚們心旌搖蕩;面對風姿綽約的女子,同僚們目迷神醉;面對燦然溢光的銀子,同僚們爭先恐后。而你卻掛冠離去,撐一葉扁舟,浪跡五湖。
“咱們苦身戮力與大王共禍同難,二十年嘔心瀝血,方滅吳復國,換得錦繡河山。而今功成業就,正是大享榮華富貴之時,將軍焉何草芥千金,糞土名爵?”文種不解,逢同不解,西施不解,士兵不解,百姓不解,勾踐不解。
你淡然一笑,那笑里含著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那笑里含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笑里含著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那笑里含著功高震主皆殞身。
你走了,出人意料地走進了隱逸;你走了,情理之中地榮膺了圣哲。范蠡,智者的慧識,讓你福同海闊,壽與天齊。
史圣突圍
萬丈高樓墮足,揚子江心翻船,司馬遷心驚腸斷。鐵鏈套頭,鐐銬加腳,猙獰磨刀,豺狼捋袖,一聲慘呼,鬼神泣,天地憤。
淚已盡,牙已碎,本以為你引刀自決;身已殘,心已鈍,本以為你飲藥自裁;朋友棄,親人離,本以為你悲赴黃泉。而你卻活了下來,堅強如山,意志如鐵,在那個信奉士可殺不可辱的時代,在那個推崇名節重似命的時代。
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親臨終之囑;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難;左丘失明而有《國語》,你想起了百煉方成鋼;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你想起了花香從苦寒;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你想起了英志還未竟。
于是任下流謗議,于是任鄉黨嘲諷,于是任口誅筆伐,于是《史記》鑄就,于是汗青流光,于是你在出人意料中高大,于是你在情理之中不朽。
生活不可能永遠潮平兩岸闊,偶然的不幸,恰是天才的進步階梯,風雨過后,眼前才會是鷗翔魚游的天水一色;中秋之月不可能永遠歲歲明如水,偶然的暗淡,恰是鏡子的背后之面,有所缺憾,人生才會是積翠如云的空朦山色。
大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集謀略家與政治家于一身的張良,他憑借高超的政治智慧,不僅成功地跳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魔咒,還贏得了青史留名、萬世流芳的美譽。
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評價張良:生死是人的必然,從古到今卻沒有像子房(張良字)一樣超世獨立的人。這并不是稱道張良的足智多謀,而是贊其“講政治”,及時功成身退。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2年2月2日,高祖在定陶即帝位,定都洛陽。5月,劉邦在論及自己成功因素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就是說,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認為,在建立漢朝的功臣中張良位列第一,功勞最大。故而,劉邦在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時,封第一任丞相蕭何領8000戶、第二任丞相曹參10600戶,卻讓張良自擇齊3萬戶,即讓張良在齊國隨意劃一塊擁有3萬戶的地方作為封地。可張良卻堅決辭讓,辭封的理由就是:秦國滅韓后他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也就是說,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奮斗目標都實現了,平生的夙愿也基本滿足了。最后他跟劉邦討了另一塊封地:“當初在留縣與陛下相遇,這是上天安排臣為陛下服務的。如果陛下覺得用臣的計謀解決了一些問題的話,那么給臣封個留侯足矣。”劉邦如其所請。
那么,張良為什么要選擇呆在劉邦創業之初的窮地方呢?這也展現張良的政治智慧:其一,漢代的留縣即今天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東南的一塊小地方,在漢初卻是地薄人稀、資源貧乏,住戶滿打滿算不足一萬,不具備積蓄武裝力量的條件,也就是說,怎么折騰也不能對劉邦構成威脅;其二,留縣不是兵家必爭之地,選擇此地作為自己的封地可以消除皇帝的疑心;其三,選擇在留縣養老,還能提醒劉邦及他的繼任者“吃水勿忘挖井人”。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對張良此舉還作詞贊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從容。”
其實,“留侯于此每從容”中的“每從容”也體現了張良的政治智慧。《史記·留侯世家》里說,張良領了封地后,就不問政事,遠離朝廷,專心學道。其所學之道常作辟谷食氣、引導之法。所謂辟谷食氣,實質就是“挨餓”、“不吃飯”,依靠體內存積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但是,張良“不吃飯”并不是為了減肥,而是讓自己始終保持病態,減少皇帝的疑心,以保全身家性命。
公元前196年,劉邦親自率兵征討叛臣黥布前,曾問計并欲請張良隨軍獻策,張良以病容示之,結果托病沒去。
劉邦死后,呂后感激張良借商山四皓之力捍衛了自己兒子太子位置之功,強令他重食人間煙火。迫不得已,張良每天才勉強吃點東西。公元前189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張良“功高”沒“震主”,得到了善終,2000多年來還一直受到人們追捧,其政治智慧之高超是不言而喻的。
(摘自《中國青年》)
楚漢相爭,項羽被圍垓下,最后只好拔劍自刎,但這并不影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李清照《夏日絕句》中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項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劉邦少時嗜酒如命,經常喝酒不給人家酒錢,甚至在當了皇帝衣錦還鄉時,還欠別人酒錢。有一次縣令招待客人,他說大話,說送一份厚禮,結果是一分錢都沒送。他生性狡黠,油猾,愛吹牛皮,如此一個市儈算得上君子嗎?
項羽出身名門,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輕時就帶了一支由八千江東子弟兵組成的軍隊,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時,常親自持湯喂藥,賞賜衣物、食品,但由于對有功的貴族封賞較少,所以他們紛紛倒戈,以至于項羽后來敗給劉邦。如此一位體恤士兵的好將軍,竟被劉邦及其部下嘲笑為“婦人之仁”。
人才方面,劉邦有蕭何、曹參、張良、韓信、蒯越、英布、陳平、周勃、樊噲、灌嬰等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其出謀劃策,這些人皆當世之英豪,有如此強大的智囊團不勝就有悖天理了。
而項羽呢,僅范增一人而已。韓信、英布、蒯越等原為項羽部下,后投奔劉邦了。表面上看是項羽剛愎自用,不懂得禮賢下士,不懂得馭下之術,實則劉邦陰險狡詐、圓滑而已。當時韓信握有十萬重兵,舉足輕重,曾向劉邦提出封自己為假齊王,就幫助劉邦一同對付項羽。劉邦為了壯大抗擊項羽部隊的力量,勉強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個不愿意。得天下后,還不是隨便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栽贓韓信,把他送上了斷頭臺,一首膾炙人口的臨刑詩應運而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這不是韓信的真實寫照嗎?高祖皇帝還加強中央集權,先后消滅了英布等異性王,要知道他們曾是與高祖同生死、共患難的好兄弟啊!
在新豐鴻門,劉欲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進攻劉邦十萬人馬。劉邦害怕了,就籠絡項羽季父項伯,以兄弟相稱,并對項羽稱臣,使項伯在鴻門宴上,常以身子擋住劉邦。如此行為,恐怕只有劉邦一人能做到吧!
而項羽被圍垓下時,也不曾有過諸如此類的行為。項羽垓下突圍后,走東城,僅二十八騎,而漢追兵數千人。此時烏江亭長已準備好了快船,準備把項羽接回江東,而項羽不肯。念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壯詩句,最后拔劍自刎,血灑烏江。倘若霸王接受烏江亭長的勸慰,渡過烏江,回到江東,亦可重整旗鼓,再拉起一支隊伍,與劉邦一決雌雄。而項羽卻認為這很可恥,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選擇了死亡。劉邦茍且偷生,奴顏媚骨。試問劉邦、項羽誰是君子呢?
在楚漢相爭時,項羽被劉邦圍垓下,因受不了自己的失敗和虞姬的死去而自刎,他是一個極其自負的人。但這并不影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李清照《夏日絕句》中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項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見不一般。
劉邦少時嗜酒如命,經常喝酒不給人家酒錢,甚至在當了皇帝衣錦還鄉時,還欠別人酒錢。有一次縣令招待客人,他說大話,說送一份厚禮,結果是一分錢都沒送。他生性狡黠,油猾,愛吹牛皮,如此一個市儈算得上君子嗎?
項羽出身名門,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輕時就帶了一支由八千江東子弟兵組成的軍隊,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時,常親自持湯喂藥,賞賜衣物、食品,但由于對有功的貴族封賞較少,所以他們紛紛倒戈,以至于項羽后來敗給劉邦。如此一位體恤士兵的好將軍,竟被劉邦及其部下嘲笑為“婦人之仁”。
人才方面,劉邦有蕭何、曹參、張良、韓信、蒯越、英布、陳平、周勃、樊噲、灌嬰等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其出謀劃策,這些人皆當世之英豪,有如此強大的智囊團不勝就有悖天理了。而項羽卻因多疑而無良將,這大概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了。
而項羽呢,僅范增一人而已。韓信、英布、蒯越等原為項羽部下,后投奔劉邦了。表面上看是項羽剛愎自用,不懂得禮賢下士,不懂得馭下之術,實則劉邦陰險狡詐、圓滑而已。當時韓信握有十萬重兵,舉足輕重,曾向劉邦提出封自己為假齊王,就幫助劉邦一同對付項羽。劉邦為了壯大抗擊項羽部隊的力量,勉強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個不愿意。得天下后,還不是隨便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栽贓韓信,把他送上了斷頭臺,一首膾炙人口的臨刑詩應運而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成也想和敗也蕭何”這不是韓信的真實寫照嗎?高祖皇帝還加強中央集權,先后消滅了英布等異性王,要知道他們曾是與高祖同生死、共患難的好兄弟啊!
由此可見,漢高祖是多么,把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送上斷頭臺,不顧當年情分。如實項羽,可會如此?
在新豐鴻門,劉欲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進攻劉邦十萬人馬。劉邦害怕了,就籠絡項羽季父項伯,以兄弟相稱,并對項羽稱臣,使項伯在鴻門宴上,常以身子擋住劉邦。如此行為,恐怕只有劉邦一人能做到吧!
而項羽被圍垓下時,也不曾有過諸如此類的行為。項羽垓下突圍后,走東城,僅二十八騎,而漢追兵數千人。此時烏江亭長已準備好了快船,準備把項羽接回江東,而項羽不肯。念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壯詩句,最后拔劍自刎,血灑烏江。倘若霸王接受烏江亭長的勸慰,渡過烏江,回到江東,亦可重整旗鼓,再拉起一支隊伍,與劉邦一決雌雄。而項羽卻認為這很可恥,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選擇了死亡。劉邦茍且偷生,奴顏媚骨。試問劉邦、項羽誰是君子呢?
五年級:媛汐
“尊重人才”是好事,比摧殘人才強,但喊叫得過火了,我就覺得這話大可懷疑。人才固然應當尊重,但不是人才的人就不應該尊重嗎?我覺得與其說“尊重人才”,還不如說“尊重人”。兩種提法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所關涉的理念卻有本質的不同。我們為什么要提“尊重人才”?說到底,還不是因為社會普遍存在著不尊重人的現實,而不得不把“人才”從“人”中分離出來而加以特別保護。但如果一個社會在對待它的每一個成員時,不是把天賦的權利和尊嚴作為一個基本理念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而是在碰到每一個人時,先盤算他是不是“人才”,然后決定“尊重”或“不尊重”時,我就覺得這個社會過于勢利。實際上,對人的尊重是一個完整的信仰理念,如果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尊嚴得到了尊重,那么,“人才”的權利和尊嚴自然就得到了尊重;反之,如果普通人的權利和尊嚴得不到尊重,那么,“人才”的權利和尊嚴就必然得不到尊重。 我曾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說西部某省為了吸引外資,在一個城市里舉行了盛大的酒會,結果被遨出席的德國某公司經理還未到場就憤然離去,原因是保安在門口毆打了一個上門混飯的老太太。事后,當記者問他對“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有何感想時,他迫不及待地說,你們應該首先保護“不投資者”的利益。我不知道這個德國公司經理說這話是基于什么考慮,但我知道,他的話一點沒錯,他懂得在一個群體內,人的自然權利被剝奪是遵循一個多米諾骨牌原理的。
更何況什么是人才,從來就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在希特勒看來,愛因斯坦就不是“人才”,不然,不會把他趕出德國;在漢武帝看來,司馬遷也不是“人才”,不然怎么會把他下獄宮刑?在斯大林看來,左琴科、阿赫瑪托娃、索爾仁尼琴、曼捷爾斯塔姆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詩人也不是“人才”,否則怎么可能把他們驅逐、流放,甚至迫害致死? 退一萬步說,世界上即使真有一個全人類眼也不眨都相信的“人才標準”,還有一個標準誰來掌握的問題。如果這個標準由劉備來掌握,那么,他一定會以諸葛亮為標本:如果由宋高宗來掌握,那么,他可能推舉秦檜作模型,如果由武則天來掌握,那么,馮小寶和張宗昌兄弟肯定少不了擢升;當然,如果這個標準不幸落到了希特勒手里,那么,猶太人再聰明,也不會被提名……因而,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世界上再沒有比推舉人才更容易的事了。
更要命的是,人才的標準從來就是變化不居的。也就是說,在此時此地是人才,在彼時彼地就可能連“庸才”也不是。所以才有了淮陰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千古悲嘆。
因而,我覺得必須把人自上天得來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作為了種“絕對原則”接受下來,如果在保障每一個人的自由和尊嚴前面可以加上許多冠冕堂皇的條件,那么,這些條件就遲早有一天會變成迫害、奴役,甚至是殺人的借口,這大概是二十世紀留給人類的最沉痛的經驗。
尊重人應該是無條件的,而尊重人才是有條件的。為什么在“人的地位”獲得高揚的20世紀,出現如此之多、規模如此之太的人類災難,需要反思的,肯定不止一個“尊重”的問題。
一、結婚動機
女子是為愛而嫁給了氓。這由第一節、第二節我們不難看出。當氓因女方沒有給定婚期而生氣時,女子馬上就“秋以為期”來滿足男方;當男方久不見來,女子就“泣涕漣漣”,當看到男方時就“載笑載言”。
然而氓并不是因滿心的愛而結婚,正是他親手葬送了他們的婚姻,正如“相互之間沒有愛情的結婚,是充滿殺機的結合”所言,那氓究竟緣何迎娶女主人公呢?
1.為“財”說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鳥沒有了,弓也就收起來不用了;兔子死了,獵狗也被煮來吃了;錢財騙到手了,婚姻也就不想要了。
結婚前,男子“抱布”去女子家“貿絲”,原始物物交換的這一行為,反映女方家庭經濟實力遠遠優于氓;迎親時,“以我賄遷”,女子帶上錢財嫁給氓,在此幸福時刻,女子不談一個新嫁娘的甜蜜,只談及自己的嫁妝,可見就連女主人公之后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愛戀的氓迎娶自己只為財;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男子的心愿已經滿足了,就逐漸虐待女子,“心愿”自是獲取女方的錢財。此外,氓對這段婚姻是那么迫不及待,等不及由媒人提親就要女方定下婚期,當然怕的不是女子變心,怕的是夜長夢多,他的“夢”自是女子家的財。騙取了錢財的氓,在那男權社會中自然無所顧忌,一個本就動機不純的婚姻,瓦解是必然的。正如恩格斯所說家庭、婚姻反映金錢關系。
2.為“色”說
篇中運用比喻手法展現婚前、婚后女子容貌變化。“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樹曾經新鮮潤澤,女子曾經貌美如花。兩人曾“言笑晏晏”,男子曾“信誓旦旦”,女子也曾“及爾偕老”。可隨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樹枯萎凋零,女子人老珠黃。容顏消褪的女子等來的不是“及爾偕老”,而是“至于暴矣”,由此可見,貪圖女子的美貌也成為氓迎娶女子的動機之一。
3.為勞動力說
《詩經》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00年間的中國奴隸社會的生活。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勞動力充足,就有可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氓娶女子極大一個原因就是為家里增加一個勞動力,為氓家創造財富。
二、愛情失衡
美國愛荷華大學經過研究,開出了確保婚姻穩定的藥方,即:“妻子的權威是家庭和諧的保證”,通俗地說,就是丈夫要怕老婆,“妻管嚴”更有利于婚姻的和諧。
文中女子更愛男子,首先,婚前男子為女子因“無良媒”而拒絕求婚時,剛一“怒”,女子便“秋以為期”,可見女子更愛男子,更渴望婚姻;其次,盼情郎時,女子是“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抑制不住的眼淚和笑容也泄露了心底最深的愛意。當一方的愛更多時,更容易被另一方所牽制,女子便時時被男子牽著鼻子走,女子的愛把自己推向了一個對男子的惡行不敢說“不”的處境。
男子不愛女子,婚后的氓 “士貳其行”、“二三其德”,氓根本不愛女子,因而沒法做到情感上對妻子的忠貞。因為對妻子的“怕”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因為愛她,舍不得她傷心和流淚,對別的女人目不斜視,并努力抵制外面千嬌百媚的誘惑,做到情感上對妻子的忠貞。
正因為雙方感情失衡,女子更愛男子,男子不“怕”女子,男子是家庭的權威,也成為導致兩人婚姻悲劇的不可或缺的原因。
周代,禮儀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尚少禁忌。男女間的相識、相知、相戀都有著很大的自由度。《氓》的女主人公也是一個大膽熱烈追求愛情的女子,她也渴望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氓這樣一個喜新厭舊,薄情寡義的男子,最終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地遺棄了妻子,妻子對丈夫、對家庭也不再抱有幻想,一場婚姻悲劇上演了。
三、個人原因和社會原因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可以說雙方的性格最終導致兩人的婚姻破裂。
婚前“氓之蚩蚩”,展現的是一個老實忠厚的氓。此詩是從女子的角度創作的,我們完全可看作“蚩蚩”只是一個被愛情沖昏頭腦的女子對男子的一個錯誤判斷。“愛情是瞎子”,女子便是。從第一節的“來即我謀”“愆期”“怒”這些字眼中我們不難看出婚前氓性格中急躁、任性的一面。
男子的感情一變再變,當錢財騙到手了,當女子人老珠黃了,男子的本性也就暴露無疑了,“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淇水再寬總有個岸,低濕的洼地再大也有個邊,可是氓的欲望卻毫無止境。婚姻的苦果也只由女子一人品嘗。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氓就是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兩千多年后,有個叫高光的作家把筆伸向了司馬遷,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與《史記》的文字量幾乎相等的長篇歷史小說《司馬遷》。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訴人們司馬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在寫作《史記》這部煌煌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內心世界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落寞、煎熬和震顫。
幾千年來。中國文人有著濃濃烈烈的入世情結,他們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種睥睨天下舍我其誰的氣勢。然而,當生殺予奪的大權系于皇帝的一時喜怒之時,自認為有一身傲骨的文人便顯得不那么合時宜和識時務了。如此,他們的一生便注定要被烙上悲劇的色彩。
高光用悲憫的目光,審視著他的司馬遷,幾近輕柔與心疼。當司馬遷像一只可憐的家禽牲畜那樣被漢武帝劉徹后,在世人眼里,茍延殘喘的司馬遷只剩下了卑微瑣碎,軀殼已經殘損,男人的生命在頃刻間坍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殘損的人寫下了《史記》這樣的不朽篇章。
《司馬遷》是一部充滿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將書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歷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們在迷茫,在徘徊,在選擇,同時也在自我袒露與解剖。那種無從把握、難以預料的政治命運和遭遇,在歷史深處顯得那么無助和悲涼,那么攝人心魄,令所有的人在讀過書后都如同歷經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噩夢。不論是帝王劉徹還是文人司馬遷,不論是丞相田還是優人東方朔,不論是豪強郭解還是酷吏張湯,不論是西域歸來的張騫還是在大漠呼號的蘇武,他們都在進行著自己人生的選擇與放棄,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迫的。他們在選擇與放棄間癲狂和悲哭,在選擇與放棄間書寫著自己的《本紀》《列傳》。或飛揚跋扈,或處變不驚,或尷尬苦笑,或八面玲瓏,或慨然自盡。或卑瑣求生,一個個人物就那樣鮮活地存在于歷史的生命中。
歷經心靈的疼痛與抽搐,作者用自己的文字將那段歷史的悲壯、凄涼、凜傲、卑微、哀怨和無奈娓娓道來,不緩不急,卻又那么真實,簡約,洞明,犀利,直面生命的慘烈與重量。透過大漢皇宮腐暗昏黃的窗欞,透過那陰森駭人的牢獄之刑,透過那冷艷凄美的絕世戀情,透過那古老高亢披發踏足的遠古歌舞,作者讓我們在心悸之余閱盡了命運的多舛、生命的迷霧、政治的兇險、人心的繁復。“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殘陽如血,長歌當哭,讓你血脈賁張、愛恨難言。
夢里不知身是客,司馬遷一生都以為自己在進行一項不朽的偉業,他一次次咬緊牙關強行嚼碎了他作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他以為完成《史記》之后他的死就隨之變得重如泰山,然而。在漢武帝劉徹的心里,他的死卻依然輕如鴻毛。因此,劉徹把殺死司馬遷的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有如給后人留下一件禮物。
可以想象,當作者在追溯司馬遷內心世界的那種尷尬、無奈和痛楚的時候。他自己也無法平靜下來,無法不痛心疾首,并被司馬遷一次次帶入一個萬劫不復之地。我們甚至能看到作家在寫作的時候,那只手一直在顫抖,看到他在隆冬的寫作中一次次大汗淋漓。寫著寫著,高光競物我兩忘,以至分不清到底是他在寫《司馬遷》,還是《司馬遷》在寫他自己了。于是他在寫完《司馬遷》之后,說:“司馬遷在生命過程中的種種努力,成了一代代文人的生命寫照。也就是說,你只能像他,你舍此無他,你只是他的一個翻版,被他二,代代一次次一層層地翻印。”
思籌之路
當一個響徹古今的姓名,跟自己的內心一拍即合時,這會是怎樣的一種震撼與感動!高光寫《司馬遷》,是一種靈魂的書寫,一種精魂的提煉。而李丹陽用一顆敏感的心去觸及作者的每一次捕捉、每一絲悸動,這是一種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實戰演練
1 為什么作者認為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生便注定要被烙上悲劇的色彩”?
2 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
(1)在選擇與放棄間書寫著自己的“本紀”“列傳”。
(2)分不清到底是他在寫《司馬遷》,還是《司馬遷》在寫他自己了。
3 文章末尾引用高光的原話,表現了高光怎樣的感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
1 因為中國傳統文人有著濃烈的入世情結,想干出一番大事業,但皇帝一時喜怒間,他們往往就不那么合時宜和識時務了,這必然會遭到皇帝的厭棄甚至殺害,所以說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生便注定要烙上悲劇的色彩”。
2 (1)高光讓小說伺馬遷》中的人物用自己的選擇和放棄完成了自己或壯烈或卑微的人生歷程。
(2)高光寫小說《司馬遷》寫得物我兩忘了,他的內心世界也像司馬遷那樣尷尬、無奈和痛楚了。
朱元璋或許是封建王朝歷史上最能殘殺功臣的帝王了。為了永久延續他的朱明王朝,朱元璋對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功臣宿將毫不留情,一個個羅織罪名,逮捕問斬,有的甚至誅滅九族。功臣之首韓國公李善長,朱元璋的親外甥、大都督李文忠都成了朱元璋鞏固皇權的犧牲品。唯有先封中山侯后封信國公的湯和,一直太平無事。朱元璋對湯和恩寵有加,并把他作為功臣的楷模大加推崇。湯和論功勞不如李善長,論親近不如李文忠,他又有什么獨到之處,能安享太平呢?
洞若觀火,奉上恭謹
湯和是一員武將,彪悍粗獷,跟隨朱元璋征戰時和大明朝建國之初,他也有些不拘小節,恣意妄為。鎮守常州時他說過對朱元璋不滿的醉話,論功行賞之時僅封了個中山侯,反倒不如資歷、地位、功勞均不如自己的衛國公鄧愈,湯和心里頗為不滿。沒想到朱元璋在封賞公侯之時,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申斥湯和喜酒妄說,故而降低爵位,令湯和十分難堪。可這也是對湯和的一聲驚雷:原來朱元璋心胸如此狹窄,對陳年舊怨牢記不忘。
認清形勢的湯和,從此改掉了胡言亂語、大膽妄為的毛病。慶功宴后第二天,許多武將因多喝了幾杯酒而沒有上朝,連一向謹慎的徐達也未上朝,湯和雖好酒,可第二天仍早早上朝,為此得到朱元璋的褒獎。
后來,在帶兵攻打四川期間,湯和寧可小心進兵,也絕不留下任何不尊法令的口實。湯和的恭謹還真有用,漸漸改變了朱元璋對他的看法,伐蜀雖不利,朱元璋不但未加罪于他,反倒賞了其家鄉濠州五千畝官田,可謂因禍得福。
與湯和相比,德慶侯廖永忠就不明智了。本來此人功勞赫赫,也屬封公之列,可是廖永忠耐不住性子,封賞之前向當時的丞相楊憲私下打聽,并宣揚自己勞苦功高,引起朱元璋的反感,僅封了他一個德慶侯,排位還要靠后,封賞之時也被朱元璋申斥,和湯和一樣尷尬。此后廖永忠雖知恥后勇,伐蜀時拼命打開翟塘天險,立下大功,卻未掌握好分寸,聞聽朱元璋賞賜湯和五千畝官田,心中妒忌不滿,挾功向朱元璋討要家鄉巢湖的五千畝官田,被朱元璋認為恃功邀寵,嚴加斥責。后來,在朱元璋巡幸濠州期間,廖永忠不甘寂寞,向朱元璋暗示自己為其立下淹殺“大宋”皇帝韓林兒這一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功勞,讓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齒。回京不久,朱元璋就以謀反罪處死廖永忠。廖永忠成了最早被殺的武將。
不戀權位,急流勇退
雖然湯和靠自己的謙恭改變了朱元璋的看法,得到了一時的平安,但他也知道朱元璋向來對武將疑忌,總擔心他們會在自己死后謀反,到時如果沒有人駕馭得住,朱明王朝就會改朝換代。出于這樣的憂慮,朱元璋不斷加大對武將的清洗力度,一個個當年的擎天之柱化作冤魂野鬼。目睹一次次血腥殺戮的湯和,深深地體會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反復權衡之后,終于作出告老還鄉的決定,不再留戀炙手可熱的權位。
湯和向朱元璋告老,朱元璋大喜過望,不費吹灰之力就解除了湯和的兵權,除去了自己心中的憂慮。為此,朱元璋專門賜宴宮中,親自為湯和把盞,并命人為湯和在鳳陽再修府邸,好使湯和衣錦還鄉。
與湯和相比,徐達就有些老馬戀棧,舍不得權位了。徐達文韜武略,才識、功勞在武將中無人可比。徐達對朱元璋素來小心翼翼,不敢造次。可“楚人無罪,懷璧其罪”,徐達再小心、再謙虛,由于他經營北疆,獨當一面,更有經天緯地之才,始終令朱元璋寢食難安、放心不下。后來,徐達背生疽瘡,在京調理期間本已大好,朱元璋偏偏賜食蒸鵝――疽瘡的大忌。徐達心中明白,淚如雨下:朱元璋終究容不下他。徐達含淚吃完蒸鵝,不久病逝。雖然死后朱元璋封他為中山王,極盡哀榮,對他的兒子也加官晉爵,但斯人已去,一切都縹縹緲緲了。
虛與委蛇,隱藏抱負
湯和告老之后,一概不理政務,兩耳不聞窗外事。為了麻痹朱元璋,在京逗留期間,湯和專門從蘇杭買了一些妙齡女子,為他彈唱跳舞;并四處收集奇珍異寶,給人一種縱情聲色、不思進取的感覺。湯和的這種表現,讓朱元璋甚感欣慰。以致當錦衣衛將湯和縱情聲色的不法之事密告朱元璋之時,一向對功臣約束甚嚴的朱元璋不但沒有動怒,還說湯和功大,頤養天年,不算過分。
衣錦還鄉之后,湯和也是如此。從此朱元璋再也不提防湯和,每每念及此人,都是想起他的好處,再沒有一絲惡感。
與湯和相比,宋國公馮國勝就有些鋒芒畢露了。本來,馮國勝是朱元璋的親軍都指揮使,自起兵以來一直跟隨朱元璋,被信任的程度超過湯和,封國公更在湯和之前。可馮國勝一生不忘當年的征戰歲月,時刻想“再登沙場”,給朱元璋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印象。朱元璋密派人查訪馮國勝在家鄉的所作所為,得知馮國勝在打谷場下埋下數口大缸,經常用戰馬拉著碾子奔跑,在“咚咚”聲中緬懷當年的崢嶸歲月。朱元璋便以此為借口誣陷馮國勝私藏兵器、意欲謀反,賜其毒酒,馮國勝終究沒能得到善終。
見微知著,相機而動
湯和外粗內細。當他得知朱元璋不喜自己喜酒妄說,立馬徹底改變,每次拜見朱元璋之前絕不飲酒,說話更是小心翼翼,不肯多說一句話。致仕之后每隔一年半載便去拜見朱元璋,稟報自己的所作所為,讓朱元璋心中有數,不用揣測他的行為。每次稟報,他都必說:“臣每天望京拜闕,遙祝陛下身心安康、國家長治久安,而后才敢放任自樂。”這幾句話使朱元璋龍顏甚悅。朱元璋在湯和致仕后,賜給他三百名帶刀侍衛,保護湯和的安全。后來,李善長向他借這三百侍衛修繕府邸,湯和認為沒什么就答應了。兩個月后,湯和聞聽朱元璋要懲處李善長,忙千里進京向朱元璋稟明此事,以免落下莫須有的罪名。此后李善長果以叛逆罪被誅九族。
與湯和相比,李文忠就有些不夠機變了。李文忠在軍中的地位僅次于徐達,更是朱元璋的親外甥,享有外人難以比擬的榮耀。后來李文忠因勸諫朱元璋刑罰過重,招致朱元璋前所未有的責罵而恐懼憂郁,自此得病。此時,朱元璋對他已頗為不滿。幾天后是馬皇后的千秋節,朱元璋命在京的公侯祭陵,李文忠因病未愈,加上意興闌珊,遂讓長子李景隆代父祭陵。這一下,更讓朱元璋氣憤:皇后自小把你拉扯大,視同親子,你竟因小病不來,莫非借題發揮,抱怨朝廷?朱元璋于是派太監了解李文忠的病情,查到李文忠還能走動。
所謂對比法,就是把兩種性質不同或有差異的事物加以對照、比較,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其基本結構如下:(1)在引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
(2)在本論部分從正反兩個方面提出分論點,并輔以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3)在結論部分總結歸納,深化中心。
那么,如何選擇對比角度呢?考生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橫向對比。
即考生將兩個事物的不同方面作對比,或是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或者是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對比,對錯誤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對正確的或好的事物予以肯定。
如《勸學》中的經典議論,荀子將“騏驥”和“駑馬”、“蚓”和“蛇”從自身條件優劣、奔跑尋食態度、最后努力結果等方面進行對比,進而得出結論:學習要持之以恒、專心一致。
二、縱向對比。
即考生按照時間的順序將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情況進行對比,或是將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如《爭是片刻的虛榮,不爭是心靈的回歸》一文片段――
也許有的人生來就是與人爭的,爭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虛榮,是永遠的欺騙。坡先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憑著滿腹才學,爭來了官職,爭來了榮譽,爭來了名聲,爭來了一幫子朋友。但當造化將它推向人生的低谷時,一切都化為烏有,“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至此,他方悟得“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棄了恃才傲世之氣,放下了功名利祿之心,這才有了“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個“放”字,將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從此橫空出世。
這段文字考生以時間為順序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了坡的爭與不爭,進而全面地展示了坡對名利的態度,對比鮮明,論證有力。
在具體行文時,考生可從以下兩個方面操作:
一、觀點對比
即考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解中心論點,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要非常明確的提出來。需要注意的是正反論證應有主次之分,若文章從正面立論,主體部分應以正面論述為主,以反面論述為輔;若文章從反面立論,主體部分則以反面論述為主,以正面論述為輔。
如以“如何評價自己”為立意關鍵詞的作文,從正面立論,可設計分論點:①正確評價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不斷努力,不斷前進;②過高地評價自己,瞧不起別人,剛愎自用,就會停滯不前。
又如“知恥而后勇”這一話題,如從反面立論,可設置分論點:①“知恥不后勇,必定自甘墮落,遺恨千古”;②“知恥而后勇,化恥辱為上進的動力,也有成功的一天”。
二、事實對比
即考生從正反兩個方面選取論據來論證一個中心論點。這種對比一般體現在段與段之間,也可體現在段內句與句之間。如《薄厚不可失衡》一文片段――
君不見驅走“毒奶粉”又迎來“毒膠囊”,食畢“瘦肉精”又奉上“速成雞”,處理畢校車之患又疲于煤礦之弊,何者,厚于效益之追求而薄于道德之建設也!
反之,為何楊善洲堅守大山22年為世人所贊?為何深山之處6000余級石階被譽為“愛情天梯”?為何吳斌、張麗莉之事跡傳遍大江南北?為何莫言獲獎后曰“我只是一講故事之人”……只因其善于追求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道德與效益、心靈之平衡也。
本段文字,考生先舉一段反例論證薄厚失衡的危害,接著用一段正面例子論述薄厚平衡的意義,從而實現了說理深刻,論證有力。
【佳作展示】
遠見方能遠行
韓非子云:“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這句話告訴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如果把目光放在當下,就會出現偏差,唯有遠見方能遠行。起錨前點一盞燈火于河岸,能幫助你驅散返航時的黑暗;外出時攜帶一把雨傘,能幫助你遮擋突如其來的大雨。這是認知的遠見性在生活中的智慧體現。
遠見,是立命安身之法寶;遠見,是立功成事之良方。因此,人生當有遠見,方能正確認識當下的情形,從而趨利避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輔佐勾踐滅掉吳國的范蠡,預見到了自己將來的結局,于是卸下榮華富貴的鎧甲,乘一葉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居于陶而成巨富。“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謀士朱升的建議,不急于張揚樹敵,發展生產,擴充軍備,徐圖緩進。二十年后,他登上大明皇帝的寶座,四海臣服。
因為遠見,他們能夠深思熟慮,透過現象看本質,因而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察人之所未察,行人之所未行,成就精彩人生。
不僅一個人要有遠見,一個團體、一個企業、一個政府……都要有遠見。
因為缺乏遠見的認識帶來的是百害而無一益的行為,最終損害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形象。如果有遠見就會自覺遵守體育賽場的規則,中國羽毛球隊也不至于在倫敦奧運會中因為一場消極比賽被取消參賽資格;如果有遠見,在城市規劃時就會考慮到排水系統的重要性,也不至于一場傾盆暴雨,讓北京一夜之間成為澤國;如果有遠見,就會呵護草木、保護耕田,也不至于一陣大風,讓北方城市沙塵漫天。
因為缺乏遠見的認識帶來的是浪費資源、損害人民健康的行為,最終降低的是企業和商家的信譽。某一知名食品集團采用喂食“瘦肉精”的生豬當原料,致使人們再難相信號稱經過“十八道檢驗工序”的食品的安全性;肯德基在產品中使用了喂食激素的“速成雞”,即便開展“雷霆行動”的整治措施,又如何能完全打消人們心中的疑慮?以“有點甜”為榮的農夫山泉受困于“水質量標準”的一片質疑聲中,致使人們普遍感覺農夫山泉“有點懸”。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認識事物時,我們要把目光放得遠一點,少一些短視,少一點狹隘,因為遠見方能遠行。
【技法點評】
本文以韓非子的名言和形象化說理引出觀點“遠見方能遠行”,主體部分采用正反對比,先從正面列舉范蠡和朱元璋的事例,論述遠見的意義,繼而從反面批判當今社會存在的各種缺乏遠見的現象,最后提出希望,重申觀點。廣泛關注現實,深刻思考社會,是本文最突出之處。作者以敏銳的眼光,挖掘出社會上的種種短視行為,予以一針見血地批判,鞭辟入里,發人深省,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良好的思辨能力。
幫助別人
一頭馱著沉重貨物的驢,氣喘吁吁地請求只馱了一點貨物的馬:“幫我馱一點東西吧。對你來說,這不算什么;可對我來說,卻可以減輕不少負擔。”
馬不高興地回答:“你憑什么讓我幫你馱東西,我樂得輕松呢。”
關鍵詞: 英漢習語 翻譯 文化差異
在漢語和英文悠久燦爛的文化寶庫中,都有習語這一語言表達形式。習語蘊涵著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等諸多文化信息,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哲理性。然而,由于兩種文化體系是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因此漢英習語在意義和表現形式上,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探究其淵源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中西語言的不同和進行正確的翻譯,而且能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別
(一)歷史和方面的差別。
歷史和對英漢習語的產生和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國的項羽率領大軍渡過漳水后,命令部下鑿沉船只,志在必勝,這樣,漢語中就有“破釜沉舟”之說。在英國歷史上,不列顛曾被羅馬人占領近四百年,羅馬文化給英國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公元前49年,羅馬愷撒大帝率部渡過廬比根河時,下令焚船,表示不獲勝寧死的決心。這樣,英語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這個習語。同樣,英漢語言中也有大量與有關的習語。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an eye for an eye”(以眼還眼),“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二)生活習俗方面的差別。
英漢習俗差別是多方面的。英文里fruit(水果)一詞來自很早以前的拉丁文里的動詞“享受”。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香蕉、蘋果、橘子、櫻桃、桃子或葡萄等水果放在果盤里看起來都十分吸引人。因此,有關水果的俗語往往是具有一種肯定和完善的含義,例如:peaches and cream。大家知道peaches就是桃子,cream是指奶油。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有人可能會問:桃子和奶油有什么關系呢?這是因為西方人在吃水果時往往喜歡把水果切成塊,然后加一點奶油一起吃。實際上,西方人吃很多東西都喜歡和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就意味著完美無缺。
(三)地理環境的差別。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而大不列顛島多雨多霧的氣候特點也產生了許多英語習語,如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樣正確)。在這里,下雨是正常的,不下雨反而反常。另外,雨過天晴,天空會格外美: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這條習語告訴人們:困難過去,勝利就會到來。再如英國人在說“我不太舒服”的時候,經常會用:under the weather,這是由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導致的其島內天氣多變,而中文中則無這一說法。
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和捕魚業是英國人的重要謀生手段。因此,英語中有大量與航海和捕魚有關的習語。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們的話,指“淹過頭部和耳朵”。后來因為這個習語用的人多,表達力強,就從海上走上了岸,表示人的其他活動: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墜情網),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頭工作)等。比喻某人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除了有“花錢如流水”以外,更正規的表達是“揮金如土”。這是因為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找不到完全對應習語,如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四)價值取向不同。
價值取向也表現在習語上。對于一種品質或者事物,中國人和西方人由于價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例如,“謙虛”被我們中國人認為是一種美德。漢語中有許多有關謙虛的習語,例如“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等。而“自知之明”則是對謙虛這一美德的贊頌。此類習語反映了謙虛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國家,激烈的社會競爭使人們注重個人行為、個人成就的獲取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形成了西方人獨特的價值取向。西方人具有與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質。“謙虛”被認為是“自信”的反義詞,在許多英語習語中,對“自謙”都是持否定態度的。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謙虛的狗沒有肉吃)。然而這樣的習語放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是很難理解的。
思維方式的不同還體現在中西方人對待動物的態度上。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狗的貶義形象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容重新表現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但是,如何用另一種語言文字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表達出來?翻譯的標準是什么?翻譯的方法應如何?關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翻譯必須“忠實”,這是共識。但是,“忠實”什么?“忠實”的應該是原文的內容和風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如果斤斤計較于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譯文無疑就會“異彩紛呈”,因“隔閡”而不“合格”。譯文的語言表達如果連“貫通”都做不到,讀者還怎么去“融會”?
直譯與意譯一直是翻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英、漢語的結構有相同的一面,漢譯時可照譯,即所謂“直譯”――既忠實原文內容,又符合原文的結構形式。但由于這兩種語言之間還有許多差別,有時如完整照譯,勢必出現“英化漢語”,其結果往往是引起理解上的錯誤,這時就需要“意譯”,即在忠實原文內容的前提下,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規范。
(一)直譯――實際意義與表現形式相同或相似。
由于人們在感情、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會有相似之處,因此英漢習語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習語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或近似,隱含意義相同,也就是說,此類習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譯。英語成語中有不少在比喻上和漢語成語十分相似,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相似的漢語成語來翻譯,比如說:
pull sb.’s chestnut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兩鳥
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竹籃打水一場空
另有一些英語習語,有著相當明顯的比喻意義,其中不少有著一定的歷史或神話典故。在這類成語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圍廣、歷史久,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都能為中國讀者所接受,例如: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比喻暗藏的敵人或危險
tower of ivory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
Sphinx’s riddle斯芬克司之謎――比喻難解之謎
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比喻假慈悲
直譯不僅有利于避免歧義,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豐富語匯。但是,這樣做有個前提的,那就是不能過分影響理解。在直譯很難達意時怎么辦呢?那就使用意譯。
(二)意譯――實際意義相似,表現形式不同。
有些習語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源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如果直譯影響了理解,就得改用意譯,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讀者所熟悉的形象,從而轉達出原文的語用目的,譯出隱含意義。當然,“直譯”、“意譯”也只是為了方便分類而武斷的粗線條概念,理解還是因人而異的,也有一些介乎兩者之間的情況。如諺語“Bury the hatchet”,如果譯成“埋葬戰斧”,容易讓人聯想到中文的“飛鳥盡,良弓藏”或者是“刀槍入庫”,因而理解成拋棄功臣或和平麻痹。但實際上是交戰雙方偃旗息鼓的意思。又如英文妙語“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the tough gets going.”原意為:當前途變得艱難,才能從困難中得到磨煉。兩處所用“going”和“tough”不僅詞性分別不同,意思也不盡相同,還是意譯成“滄海橫流盡顯英雄本色。”來得生動達意。
有些漢語習語帶有很濃的中國文化色彩,在翻譯時,如若按照字面直譯,會讓英美讀者感到十分費解。因此,簡潔的意譯更容易為讀者接受,例如:三國典故里有“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一習語,如果直接譯為“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可能令人費解,因此可改譯為“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
以上此例算是“直譯”還是“意譯”?既相當“直接”又準確“達意”。只是對原句的情景稍作變通而已。真正從事翻譯實踐的高手似乎很少受制于理論束縛。最終的翻譯質量還是落實在雙語基本功上;而無論直譯、意譯還是有機結合,美感效果也是見仁見智的。
(三)直譯、意譯之外――字面意義相同,隱含意義卻相去甚遠,不能互譯。
有些習語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是難盡人意的,就得想想其它辦法解題。
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習語同文學作品、詩歌一樣是語言的精華。英語習語是富于色彩的語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動形象、喻義明顯、富于哲理的語言特征。本文通過對英漢習語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造成了英漢習語中眾多的文化差異。因此,在英漢習語的翻譯中,譯者應當充分了解習語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配合正確的翻譯技巧,這樣才能使譯文形神兼備。
參考文獻:
[1]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
[2]李群.英語習語與基督教[J].天津外國語學報,2002,2.
[3]張若蘭.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11),2.
[4]Translating Culture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
[5]王德春.漢英諺語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3.
[6]梁愛民.漢英習語語言文化淵源新探[J].山東外語教學,2003,6.
[7]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增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5.
[8]張野.英語成語典故[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