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7: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上日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通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課文的重點句段和關鍵詞語,理解課文,體會作者觀察景物、按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海上日出的動態與靜態美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體會作者觀察景物,按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感受海上日出的動態與靜態美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語段,質疑入文
(大屏出示語句: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
師:同學們看大屏幕,我們先來讀一句話,誰來讀?
(學生讀得流利但很平淡。)
師:你們覺得這句話該怎么讀?
(學生自由練讀,而后學生讀得很有氣勢。)
師:你為什么這么讀?
生:因為這句話說這是偉大的奇觀,所以要讀得有力量,有氣勢。
師:你們猜一猜作者用這句話來贊美什么。
生1:贊美大海。
生2:是來贊美高聳人云的山峰。
生3:作者是在贊美錢塘江大潮。
師:奇觀是指奇特壯觀,那到底是什么景色被作者如此贊美,并傾注于筆尖描寫下來呢?看老師板書來揭示答案。(教師板書課題。)
師:齊讀課題,知道答案了嗎?
生:是說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
師:對呀!這就是巴金爺爺在海上看日出后寫下的深刻感受,說海上日出是――(學生接讀:偉大的奇觀。)
師: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
生:海上日出奇在哪呀?
師:看來大家問題都是圍繞“奇觀”而問,好,那我們就深入學習這篇課文,重點解讀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教師隨手在課題后點上“?”)
評析:人云:求學問需學問,該教學環節中教師步步引疑,學生步步質疑,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為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開了好頭。
二、初讀文,理清脈絡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下面找6名同學讀課文,檢查一下大家讀文情況,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及時糾錯。
(6名學生都讀得很流利。)
師:請同學們快速地略讀課文,并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課文寫了作者早晨在海上看日出。
師(追問):你從課文的哪個語段中概括出這一內容的?
生:看課題就知道了。
師:嗯,很好,文題4個字2個詞就寫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日出一詞是――(學生接:早晨,清晨。)海上是說看日出的――(學生接:地點。)對呀,這不就說了時間、地點、事件了嗎,而人物是――(生接:巴金。)
師(補充):同學們我們能直呼作者巴金嗎?
生(搶答):巴金爺爺。
師:是的,這是我們對已故著名老作家的尊重,其實課文第一自然段也能讓我們快速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生:課文主要寫了早晨作者很早就起來,在船上看到日出的情景。
師:太好了,這兩名同學一個是通過課題概括課文內容,一個是根據總起段來概括課文內容,這兩種方法都很好。
評析: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能使學生準確無誤、言簡意賅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亦是一個難點,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體現了學法的滲透,達到有法可循、教法無痕的效果。
師:要想知道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我們首先要弄清作者寫了幾種日出的景象。
生:是3種,一種是晴天時日出,一種是云薄時日出,一種是云很厚時的日出。
師(追問):你從哪些語句中得出這個答案的?
生: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說的就是天氣晴好時。
師:“淺”字疊用,再用“很”加以強調,我們一下就感受到了天氣的晴朗,萬里無云。
生1:第四自然段開頭說:“有時候太陽躲進云里。”寫的是天上有白云的時候,云層很薄。
生2:“有時候天邊有黑云,云還很厚”說明此時描寫的是云很厚時的日出。
生3:老師,我認為可以把云薄、云厚時的日出都說成是有云時的日出。
師:大家認為這樣可行嗎?
(學生點頭,認為可以,教師隨即板書:天晴,有云。)
師:好,那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兩種日出景象的呢?請你再次略讀課文,在書上標記出來。
生:是2-5自然段。
師:由此,課文可以劃分成幾個意義段?
生:3個意義段,分別是第一段為第一部分,2-5自然段為第二部分,第六自然段為第三部分。
師:劃分得非常準確,由此判斷這篇課文是典型的什么結構?
生齊答:“總-分-總”結構。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劃分意義段等活動,意在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落實了學段目標中“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和“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要求。
三、細讀文,感受景奇
師:默讀課文2、3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晴空日升的呢?
(學生在靜靜地默讀課文,找答案。)
師:誰來說一說?
生:是按照時間順序描寫的。
師:能找出表示時間的詞,具體說明嗎?
生:“轉眼間”“出現一道紅霞”――“過了一會”――“到了最后”。
師:他找得多準確呀!這正是作者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推移在觀察日出,而后把自己的所見、所感按照觀察的順序描寫下來,所以我們讀起來也覺得文章順暢,合乎情理。現在請同學們在書上相應句段處批注上“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3個小標題。
(師生共同驗證3個標題的位置。)
師:我找一名同學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日出前的景色奇在哪?
師:誰來說一說?
生1:奇在景色變得非常快,文中說:天空還是一片淺藍,轉眼間就出現一道紅霞,“轉眼間”,速度非常快。
生2:我覺得從這句能體會到顏色的變化也快。
生3:我覺得由“天空淺藍”到“出現紅霞”到“紅霞范圍慢慢擴大,越來越亮”感覺雖然沒看到太陽,但能感覺到它正在升起,這也是“奇”的地方。
師:大家的意思是說,日出前景色奇在:一是天空顏色變化之快,二是景色變化之快,三是未見紅日卻從靜態的紅霞變色真切感受到動態的日升,這種動靜的結合讓我們體會到了日出前的景奇。
師:誰來讀這兩句話,讓我們從你的聲音中感受日出前的美景。
(兩名學生有感情朗讀第二自然段前兩個句子。)
師:對于看日出的人來說,此時的心情是喜悅的,更是――(學生接:焦急、急切的)。所以文中說作者――(學生接:目不轉睛地望著那里,唯恐一眨眼錯過了太陽破云而出的場景。)
(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
同學們出聲讀這些描寫日出時、日出后的語句,你認為景色奇在哪?
(學生都在出聲地認真讀語句。)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看法?
生:老師我覺得寫太陽露出小半邊臉時“沒有亮光”,到完全升起來時一下子就“發出奪目的亮光”這一景色讓人感到奇特。
師:是光亮的奇特對嗎?(生點頭。)
生:我覺得日出時景色奇就奇在太陽一點一點升起的過程。
(該生繪聲繪色地讀:“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
生:老師,其實這一句我還有沒明白的地方。
師:說來聽一聽。
生:作者為什么說“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呢?
師: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
生:我認為作者是采用擬人的寫法,寫出了太陽升得慢。
生:這里“負”是背的意思,“縱”是跳的意思,就是說太陽升得慢,雖然日升就幾分鐘,可是因為作者當時心情焦急,也覺得升得慢。
生:我倒覺得太陽升得不僅慢,還有種升得吃力、艱難的感覺。
師:是的,作者就是要表達這樣的情感,接著說此時景色奇在哪。
生:景色奇在:太陽升起后一剎間,太陽、亮光、云的變化一切都那么亮。
生:好的孩子們,讓我們共同去領略那令人振奮的日出時刻。
(大屏幕播放日出的多媒體課件,教師配樂動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學生靜靜地聽、看。)
師:孩子們,看到這壯觀的日出過程,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海上日出真的太美了。
生1:顏色變化美。
生2:光亮變化美。
生3:太陽慢慢升起的過程美。
生4:太陽升起來了,大地上的一切都被照亮了,也是種美。
生5:我感到最美的是太陽升起時,無論是云,是天空顏色,還是海面顏色等,它們都在慢慢地跟著變化,還有太陽自身光亮的變化,這整個過程都很美,而且看見太陽升起心情很興奮。
師: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興奮的心情來美美地讀一讀第三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朗讀本段。)
師: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4、5自然段。
出示學習提示:找出最能體現有云(云薄、云厚)時日出景色奇特的語句,并在小組內交流。
師:誰來匯報?
生:“太陽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上……燦爛的亮光”這句體現了云薄時的景色奇。
師:能具體說說理由嗎?
生:此時人們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水,還不奇嗎?
師:用一個詞語,奇就奇在此時是――(有學生接)水天一色。
(教師板書:水天一色。)
生:“太陽升起來,人們看不見它,它的光芒給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這一句能看出云厚時日出景色的奇。
師:一個“鑲”字你們體會到了什么?
生:云很厚,陽光穿不透,但可以從它的周圍射出來,這樣陽光就把黑云包在里面。
師:對呀!黑云可以遮住太陽,但擋不住太陽的光輝,這是何等的氣魄呀!所以作者說――(出示:后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光亮的了。”)師生齊讀。
(教師板書:沖出重圍。)
師:課文學到此,作者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它贊嘆的是什么?
生:是說海上日出的景色太壯觀了,贊嘆的是這個。
生:因為海上日出這個自然景觀非常罕見,非常宏偉壯觀,所以他說是奇觀,發出這樣的贊嘆。
評析:根據課標精神,教師引領學生在字、詞、句、段、篇中暢游,讀的是文字,感受的是情感,體會的是文章筆法的清新,震撼的是海上日出的壯闊氣勢,內化的是閱讀學習的能力,達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引背景,情感升華
(出示巴金創作《海上日出》時社會背景資料,學生自由讀。)
師:看完資料,結合課文,你能說說你此時的理解嗎?
生:老師我懂了,“太陽”應該是作者心中的光明和希望。
窗外一片漆黑,我來到海邊,觀賞美麗的日出。
一開始,天灰蒙蒙的,只是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泛起了一點金黃色。漸漸地,金黃色蔓延開來了。過了一會兒,天空泛起了魚肚白,太陽出來了,露出了小半邊臉,海面映上了太陽的金光,顯得格外美麗。漸漸地,半個太陽出來了,天上的朝霞也慢慢變色了,從淡紅色到橘紅色,從橘紅色到大紅色……
太陽的光越來越高,海面上頓時變得波光粼粼,流光溢彩,大海像披上了一層金色的面紗。海岸上觀日出的人越來越多,日光把他們照的都紅光滿面:老爺爺的胡子變成了金色,大哥哥的臉紅彤彤的,還有幾個小孩子,臉本來就很紅,被日光這么一照,臉紅得像只柿子……
這時候,太陽已經完全跳出了海面,那紅黃相間的光十分刺眼,使人不能直視它。這時的太陽光,似火炬一般,紅艷艷的……
五年級:洛依嵐
日照兩日游
上個周末我們一家去日照萬玩了兩天。
星期五晚上,我們坐車趕往日照,凌晨四點就抵達了日照。一到達日照,我們就急忙下車來了大海邊進行第一個游玩項目——看海上日出。我靜靜的觀察著海上日出與我在家看的日出有什么區別,可是看完后我一點都沒發現這與我在家看的日出有什么不同,等上車時聽導游這么一說我才明白。原來日照這個地方經常下雨,所以在這個地方看一次日出不太容易。不過,海上日出也挺美的。
看過日出后我們又玩了許多景點,比如:海戰館、太工島拾貝、到海里游泳。我最喜歡的是太公島拾貝,再那里我們拾了好多貝殼,捉了好多小魚和小螃蟹。
游過海戰館后,我們就來到海邊乘坐快艇,向太公島前進,到了那兒,我和表姐就急忙尋找小魚、螃蟹、海星等海生物。剛找沒一會,表姐就發現了幾只小螃蟹,表弟連忙把小桶遞了過去,表姐把捉到的小螃蟹放了進去,而我呢,我發現了一個小水潭,小水潭里有一二十條小魚。我連忙招呼表姐和表弟過來抓小魚。這些小魚非常狡猾,還沒有碰到它們,它們就逃跑了,后來我想了個好主意:當小魚浮上來時,兩只手從兩邊向中間迅速靠攏,然后往上一提,小魚和水都在手里了。我們按這個辦法捉了好幾條小魚呢,快十一點半時媽媽讓我們趕緊走,我問媽媽為什么,媽媽說:“快十一點半時,大海就會漲潮,漲潮后這個到就會被淹沒,所以我們要在漲潮之前回去”。噢,原來是這樣啊,我只好依依不舍的回去了。
星期日上午我們去桃花島坐過輪船后下午就回亳州了。
網絡中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在網絡環境下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上網查閱資料,既可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可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幫助理解課文。有些文章的內容背景性很強,通過上網查閱有關的背景資料,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海上日出》中,巴金在描寫了日出的壯觀景象之后,發出了由衷的感慨和贊嘆:“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海上日出本來是一種自然景觀,作者為什么賦予它強烈的感彩,稱之為“偉大的奇觀”呢?這就得了解巴金寫這篇文章的思想和時代背景。學生通過上網,查到了許多有關的資料,如《熱情如火的巴金》、《巴金簡介》、《巴金自傳》之《文學生活五十年》……他們明白了,那太陽的光亮不僅照亮了天,照亮了海,也照亮了巴金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使他熱血沸騰,使他胸中燃燒起熊熊的革命烈火。此刻,巴金已把自己與海上日出的景觀、祖國的命運三者融為一體了。于是,海上日出在巴金的眼中就成了“偉大的奇觀”了。這樣,學生既進行了課外閱讀,又理解了課文內容。
二、增加知識儲備。語文學習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大量語感積累獲得的。我不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計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機,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之前,我布置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學生了解到,人們不加節制地開采自然資源,破壞了地球的植被,出現了地陷。他們了解到,石油的儲量是有限度的,按目前的生產速度,100年后我們將無石油可采。他們了解到,人們破壞了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人們把工業廢水流入河中,造成了魚蝦死亡,酸雨的次數越來越多。這一切,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在學完課文之后,有的學生寫了對全校少先隊員的建議書:建議大家分類丟垃圾;盡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摘花,不踩草;不吃口香糖……有的學生編了有關環保的手抄報。有的學生寫了保護地球的宣傳語:“還大地綠色,讓天空蔚藍”;“精心保護地球,造福子孫后代”;“為了我們的地球母親,請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廢水”……有的學生寫下了讀后感:美麗的湖泊正在不斷萎縮,道道水波,好像在訴說它深深地悲哀;水草豐美的草場正在不斷惡化,這里已沒有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令人心醉的美景……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向我們敲響了生態警鐘。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讓我們保護好眼前的一山一水,多留下一片森林和綠地,為人類的發展留下一點空間吧。如果沒有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沒有增加學生知識的儲量,學生能有如此深的觸動嗎?又如學完《赤壁之戰》后,我引導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有的學生在網上讀《三國演義》,有的學生讀對赤壁之戰的分析,有的學生讀關于周瑜、曹操的評價,興趣盎然。
三、幫助形成知識鏈。學生一方面學習課本知識,一方面通過查閱資料獲取相關的知識,久而久之,知識量不斷增加,不知不覺形成了知識的聯系。有如串串珍珠,提起一根線,一連串的知識就被串起來了。由一些課文的背景知識能夠連接出中國革命的歷史。如學習了《千里躍進大別山》、《倔強的小》、《舍身炸暗堡》、《飛奪瀘定橋》、《豐碑》、《金色的魚鉤》,并上網查閱了有關的資料,對中國革命的歷史學生就有了感性的認識。
躺在床上,郁馨沉浸在月光帶給她的欣喜中,無比陶醉地想,今天也許又可以夢見海了吧,在月光下閃爍著銀光的海。
海的模樣對于她來說已經成為有些模糊的記憶了。第一次看海是在八歲那年,尚且年幼的她牽著父母的手在海邊看日出。當小郁馨看到海天之際漸漸泛紅,燦爛的朝霞向四周漫延,一輪紅日從海平面上升起,海面映出一條火紅的光柱時,她越來越興奮,越來越驚喜。抑制不住內心喜悅的她向著大海喊,稚嫩的童聲打破了海上日出的寂靜。那一刻,她是多么開心啊!從那以后,她至今沒再見到海。她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優秀,同時學習任務也在不斷地加砝碼。無奈,她只有重溫回憶。可每次回憶,腦海中都只有紅藍交相輝映的畫面,卻沒有那時的感動。
她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再見到海。于是她每時每刻都向這個目標努力著。
中考過后,暑加來了。郁馨迫不及待地搭上列車去看海。到了海邊,已是傍晚。天邊的晚霞由金燦到火紅,再到暗紫,深藍,藍黑。然后月亮從海浪中涌出,升入空中,照亮天際,灑下斑駁的銀光在海面上若隱若現。帶有淡淡的咸味兒的海風輕輕徐來,如片片半熔化的雪花拍在臉上,清清涼涼的。朦朧月色中,她似乎看見了海精靈曼妙的舞資,另她如癡如醉。
海上日出另她振奮,月中之海另她陶醉。海成了她心中完美的夢想,她決定要像海一樣,把日出和日落都演繹得完美。
然而海是屬于自然的,她是屬于人生的。自然已成規律,人生卻事事難料。
隨著煩惱的衍生,她越來越頻繁地回想起海,她相信只有海能幫她消除煩惱,用海浪淹沒她的憂愁,帶給她快樂。
于是她又一次來到海邊。可是這一次她意外地發現海并沒有記憶中那么美了,無論海披上多么華麗的外衣,在她的眼里也只是一望無際的深藍罷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她多次看到海的美麗,對海已經很熟悉了,進而對海的期望和依賴一升再升。她沒有意識到美麗不是永恒的,看多了美麗的事物反而會使它失去美麗而變得平凡,就像糖吃多了也會覺得膩一樣。
語文課兼具美學性、文學性、人文性和寓德性于一身,組織、教學方式靈活多變。現代教育技術以其強大的功能,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乃至教學時空都出現了全新的變化。如何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激活語文課堂,將學生引入一個更加精彩的學習世界,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極大地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聲、光、電的有機融合所營造的情境中以一種忘我的狀態進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例如:我們在上《海上日出》這一課時,過去總是局泥于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教師的講述對于從未見過大海更未見過海上日出的鄉村孩子來說,要達到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們在上這一課時,可以通過電腦對有關大海及海上日出的情形進行剪輯,然后在課堂上擇機為學生放送,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通過媒體的形式,了解大海,了解海上日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諸如此類的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使教學產生更大的效益。
二、激活教學的雙邊活動。
教學,顧名思義,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學的因素,是一個教與學有機結合的雙邊活動。教學互動的效果決定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想了許多辦法來促進教學的雙邊互動,如卡片式、游戲式、問答式等,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樣的互動無疑會因為其單調性而被逐漸否定。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促進這種互動,則能夠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生動,更加多元化。如:在教學《窮人》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出示有關窮人生活、生產場景的圖片、錄像、影視等,并隨機提出有關問題,與此同時,教師抓住教學契機,適時地提出一些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討論。這樣,我們就能夠實現學生、媒體、教師之間的三邊互動,極大地豐富教學的內涵,延伸教學的內容,使學生有更開闊的眼界、更活躍的思維。
三、激活教材內容。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之所以備受推崇,還在于它在活化、細化、具體化、形象化教學內容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一堂語文課,離不開教學的載體——教學內容,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依存于教學內容來開展。課堂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豐富教材內容的表達方式,使原來僅靠教材文字和圖片來表達的教學內容變成能夠引起視覺和聽覺沖擊的多媒體聲像材料來展示給學生。如:在教學《望天門山》這一首古詩時,學生對于古詩精煉的詞句可能很難達到理解透徹的程度,雖然教材給出的材料中有一張圖片,但是區區一張靜態的圖片又怎么能夠將長江沖破天門出奔流東去的氣勢描述得呼之欲出呢?這時,我們不妨試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來演繹這首精彩的古詩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長江的大氣、浩氣和生氣,在看長江洶涌東流的同時,配以古詩蕩氣回腸的吟誦,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不言自喻了。
四、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勿庸置疑,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充分展開思維活動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思維深度、廣度、活躍度的過程。對于激活學生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過去我們積累了很多極有價值的經驗,如在數學教學中的變式練習、語文教學中口語練習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引入,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與激活就多了一條光明大道。如:在教學《心愿》這一課時,教師可根據獨立閱讀課文的特點,制作好課件,在聲光電給學生造成強大沖擊的同時,向學生適時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斷地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欣賞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在創造中體會成功的快樂,最終理解和平和友誼是世界的主旋律、人民的心聲,并產生一種為世界合平、國家富強而學習的崇高的使命感。
誠然,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見實效,只有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合理應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切不可畫蛇添足,勉強為之。
周六的早上,天還沒亮,我就起床了,爸爸要帶我去海邊看日出。
到了海邊,天還是深藍色的,海面上很平靜,能聽見海風聲,感覺非常寂寞。
這時,天上出現了紫紅色的彩霞,微微照亮了天空的一小片。慢慢地,天越來越紅,越來越亮,只見遠處的流浮山頂上出現了一道紅光。一看就知道朝陽要升起了。
我看見大海上出現了一道紅影,我往香港元朗區的流浮山上看,太陽已經在山邊露出了小半邊臉,深紅的,可愛極了。
慢慢地,太陽漸漸上升,出現了半個頭,從小半圓變成了大半圓。
天越來越亮,海水越來越藍,這時,乳日(初升的太陽)已經升到了山頂,出現在半空中,又紅又圓,非常可愛。
太陽已經升到中空了,天色成了淺黃色,在流浮山上已經偏藍了。太陽不再是深紅色,而是淺紅色。
漸漸地,太陽已經離開了流浮山頂,到了上空,成了黃的、發光的太陽,天色變藍了,海水也變成藍色的了,朝霞變成了白云。
海上日出太美了,真想天天看日出。
一、目標簡明,有效落實
在市直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中,黃老師執教語文版二年級下冊30課《晏子勸齊王》第一課時。她設計的教學目標是:1.正確認讀“會認”字和“會寫”字,指導書寫3個生字:勸、枯、餓。2.在讀準確、讀通順的基礎上,指導讀好晏子勸說齊王時幾次對話的內容,體會句子所表達的語氣。3.培養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目標1體現了以識字、寫字為重點。目標2體現了朗讀訓練的層次,低年級朗讀訓練的重點是讀正確,同時培養初步的語感。黃老師根據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單元重點訓練的項目、課文的特點,設計了簡單、準確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體現了低年級的教學特點。
二、教法簡潔,多讀少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李艷老師執教的《海上日出》,很好地貫徹了課標這點精神。她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劃、讀、背。1.讓學生劃出描寫日出美麗的句子,讀一讀。2.點名讀句子,教師指導朗讀。3.讓學生選擇一個自然段多讀,然后背下來。
(二)合作探究,領悟寫法。1.小組合作:找出日出過程中描寫太陽變化的詞語,再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太陽哪幾方面的變化來寫。2.句子比較,讓學生明白修辭手法讓句子變得更生動。
(三)學以致用,融會貫通。1.觀察畫面,說說月全食過程。2.學生說月全食過程。3.欣賞月全食美文。
(四)妙筆生花。課后作業:學習《海上日出》的寫法寫一寫日落、刮風、下雨、葉落……
三、學法簡省,合理把握
執教《理想的風箏》的梁老師在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習了第六自然段后,要求學生按照第六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七至十自然段。自學要求是:用心讀讀課文,圈圈重點詞語,劃劃相關句子,寫寫自己的感受,說說你體會到劉老師是個怎樣的人。新課標寫道: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這一亮點在這個教學環節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四、教學環節簡約,留給學生十分鐘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邵莊鎮普通小學 山東 濰坊 262507)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5-0267-01
所謂創新思維,也就是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提出與傳統的觀點不相同的見解。創新思維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高級形態,是主體在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突破傳統思維習慣和邏輯規則,通過多角度思維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思維方式。創新思維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已成為我國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必須要有權威,沒有權威社會上就會是一盤散沙。在大庭廣眾之下,當眾說紛紜的時候,權威性的意見可以統一大家的思想和認識,對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起到促進作用。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不可能對每一件事都親自深入研究。接受知識的時候,便往往聽從權威的意見。可是,有的權威是完全錯誤的,如“”提出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有的權威有局限性,如牛頓的經典力學。這時,便需要有人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見解來。不同的見解來自學習,來自實踐,也來自創新思維。作為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在其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成功地開創中國化事業,這與他的創新思維緊密相關。的創新思維豐富了,開創了中國化的社會主義的道路,為國家理論創新的發展以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方法和借鑒。當前,小學教育領域由于“應試教育”而存在缺乏獨立創新思維能力的種種不利后果。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意識、心理素質,方法探討等方面進行創新,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誘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課程,涉及的知識面最為廣闊,正是創新思維馳騁的廣闊天地。從作品主題、人物形象、一直到段落劃分、詞語解釋等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產生不同的見解,我們正好借此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比如魯迅小說《故鄉》里的閏土,有些學生認為閏土太迂腐,也有的學生認為閏土很忠懇,還有的學生認為閏土太封建。不管這意見對不對,這也是創新思維的結果。還有《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的可愛。”我讓學生談對海上日出這一偉大的奇觀的理解。有的學生說從“使勁兒向上升”體會到太陽在不斷的努力;有的則說從“終于”看出太陽升起的艱難過程,不付出努力是不會有成功的;還有的學生說:“太陽升起好像在催我們進步”;另有一個學生補充說:“太陽慢慢透出重圍那一刻,是在告訴我們烏云遮不住太陽……”我緊緊抓住這一時機,適時誘導:是的,海上日出這偉大的奇觀,確實是催人奮進,它似乎在告誡我們每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怕艱難困苦,不懈努力。你覺得日出時還有哪些奇特的景觀?你在村子里看會是怎樣的?你在野外看會是怎樣的?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設身處地的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善于發現,主動創新并及時交流,不斷迸發創新的火花,才能使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和提高。
類似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比比皆是,舉不勝舉。語文課會給我們極好極多鍛煉創新思維的機會。當然,作為老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得注意一些問題。第一,教育學生切不可因為創新而拒絕前人先賢的知識,對前人先賢的知識,要采取“拿來主義”,先拿過來,然后再考慮對不對。如對孔子的一些言論,站在歷史的立場上看孔子,孔子的某些言論確實有歷史的局限性;站在世界文明的立場上看孔子,我們更應該感覺到三千年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我們可以汲取精華,除去糟粕。哥白尼如果不接受錯誤的“地心說”,就不會有創新思維,更不能創造他的“日心說”。第二,要教育學生善于分析哪些問題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創新,哪些問題根本無需創新。人類積累的基本知識,經過了實踐的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就無需提出另外的見解,如哲學上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等。第三,在同他人爭論時,要教育學生學會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興許別人的創新思維是正確的呢。
創新思維能力需要不斷的培養,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相信前人先賢而不迷信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把握現實努力探索,使自己的思維符合客觀的要求。這樣才能讓真正的英雄有他的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 語文教材 哲學叢書 歷史故事
1、劉公島,位于威海灣口,它面臨黃海,背接威海灣,素有“海上桃源”之稱。島上主要景點有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劉公島博覽園、劉公島鯨館、旗頂山炮臺等景點,還有眾多英租時期遺留下來的歐式建筑,更有中日博物館;
2、威海國際海水浴場,一個天然海水浴場,這里沙子柔軟干凈,海水清澈,且海邊的坡度平緩,適合玩水游泳,是北方最好的海水浴場之一;
3、成山頭,位于威海榮成龍須島鎮,因地處成山山脈最東段而得名。它三面環海,一面接陸,與韓國隔海相望,是中國海岸的最東端,這里也是膠東半島最早看見海上日出的地方。這里的山體非常陡峭,可以看到群峰和滿山的綠樹,大崖下海濤翻騰,水流非常急,浪很大,很有氣勢,這里自古就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4、銀灘旅游度假區,位于乳山市區東南約18公里處,是一片寬闊綿長的海岸沙灘,景色優美。乳山銀灘沙灘坡緩灘平,沙質細膩松軟而潔白,是中國北方最好的沙灘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
很多小學生對于這種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熱情和積極性都很高,會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在學生從準備到正式表演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們會仔細品讀文章,深入體會角色在那種特定環境下的心理活動,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剖析文章。在表演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效果,構建高效課堂。
一、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板書是課堂教學中的必要環節,對于構建高效課堂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會通過詳細的板書向學生們一一展示教學內容,而學生只是低頭做筆記,然后死記硬背,并沒有動力去理解教師板書的內容,學習效率低下。在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向學生們更加生動直觀、形象地展示需要講授的知識,使學生們更容易理解、接受新的知識,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海上日出》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課前提前備課,設計精美的教學課件,結合文章中描繪的每一個海上日出情境找出相應的圖片、視頻等,使學生們能夠親眼目睹海上日出的動人景色,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有利于學生們盡快融入文章描述的氛圍中,一邊欣賞,一邊回想課文的相關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體驗大自然的神奇、雄壯和美麗。其實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也是在自學,因為學生會將課文知識逐漸滲透到情境中,并且在美麗景觀的深刻感染下,學生的情感也會得到熏陶和升華。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應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時刻關注學生們在課堂中的表現以及反應,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對于教師講解的內容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吃透教材中的文章,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反應靈活安排、設計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大江保衛戰》一文時,教師可以采用設置疑問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前教師可以和學生們互動,“通過這篇文章,我們知道洶涌的江水是多么的無情,摧毀了很多鄉親們的家園,那么,同學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會想到做什么呢?”很多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的感觸非常深,很多學生都積極地與其他同學討論、交流,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同學提議為受災人民募捐,有的學生則提倡幫助這些鄉親們重建自己的家園。這些提議都是學生們深刻的情感表達,教師可以適當地評價學生們提出的建議,注意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盡可能使學生能夠彰顯出自己的特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自主能力。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享受學習的過程,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作者:呂紅娥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漢家岔鄉中心小學
我同家人去海南游玩。我老早便對這次旅行充滿了熱切的期盼,幾乎是在歡呼雀躍與朝思暮想中度過那些日子的。
足足興奮了2個多小時,終于抵達了海南鳳凰機場。走出大門外,還真有種“撥開云霧見晴天”之感。懷著滿身的倦意,我們便在三亞亞龍灣仙人掌大酒店住下了,此時已是12點,我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一個個昏昏睡去,但心卻早已無比輕快地搖曳在大海上空,那蔚藍而深遠的大海,懷揣著歷史席卷與思想雋永的縹碧浪潮。
清晨的海風,清新涼爽。眺望遠海,仿佛是心得以了凈化,同水汽一起蒸發在微寒的輕風下,絲絲涼意濯洗著我的精神,連打盹兒的困倦也消逝得無影無蹤。
我不禁遲疑了,屏息凝視著這秀美的風景,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歡愉和喜悅。
聽說,海上日出是誕生光華的奇跡,就像是舍予先生筆下那樣素然而璀璨,怎能不讓人想到那句“平淡乃絢爛極致”呢?
于是,我們來到了海灘上。
此時的海岸,是安靜的,只能聽見浪潮擊打巖石的“嘩嘩”聲響,好似這世上只有這種聲音罷,能給人以如此的安慰和震撼。遠方隱約閃爍著稀稀拉拉的人群,逐漸變淺的暗藍天宇,把他們的影子越縮越短……
日出之前,我們在沙灘上互相戲弄著,跑著,跳著,走著。天邊云峰崢嶸,天空泛起了魚肚白,我們知道,太陽馬上就要升起來了,便都席地而坐。—— 倏而,一線朝霞劃破一道云隙——那金色的長話般的光輝,映入了每個人的眼簾。那是溫馨、感動的天倫色彩……
……
海南,多少本真的光景,被遺留你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