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7: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風景名勝的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干預策略
語文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但現在的學生有相當多數對偏重視覺刺激的繪本感興趣,而忽視了最能激發人類想象力的抽象文字的閱讀。只滿足于入眼不入腦的淺表性閱讀和過眼云煙式的娛樂性閱讀,多的是缺乏精神營養的快餐式閱讀。學生的課外讀物種類繁多且良莠不齊。所以,有必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干預。在學生的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做好“領航”和“導游”的工作,引領學生進行健康的、有益的閱讀。
一、主題閱讀
所謂“主題閱讀”,就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一個階段的閱讀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開展橫向的閱讀活動。如學習了課文《長城和運河》和《九寨溝》,讓學生圍繞主題“美麗的祖國”,閱讀描寫祖國風景名勝和著名建筑的文章,欣賞作者筆下優美的景色,體會用詞造句的神妙,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系列閱讀
“系列閱讀”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確定一段時期課外閱讀的題材和內容而展開的縱向閱讀。如低年級課文多是童話和寓言故事,可以配合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課外閱讀中外著名童話和寓言故事,教師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篇目讓學生去讀。中高年級學習了寫景的和說理性的課文,教師可以在課外閱讀課上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現景的美文、賞讀優美的古詩,學生課后再尋找收集有關文章閱讀、摘抄、記憶和背誦。高年級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自己精選的文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進行理解、體會和感悟,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三、拓展性閱讀
葉圣陶說過,“課本無非是個例子,學生在閱讀課本這個例子過程中,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語言和思維能力并獲得審美體驗。”我們要立足課本并用好課本,即“以本為本”,還要高于課本,即“不唯本是本”,要讓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的視野從課本上拓展開去。如學習了《美麗的南沙群島》后,讓學生閱讀有關描寫南沙及諸沙群島美麗風光和豐富物產的文章,了解文章是運用什么方法,從那幾方面來描寫的。再收集整理有關資料,利用課外閱讀課進行交流,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海洋和生物的興趣。
四、再現性閱讀
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一至三年級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呈直線上升態勢,要抓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黃金時間,依據兒童的創造力培養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閱讀活動中有意識地進行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再現性活動就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是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再現性閱讀”,就是學生把閱讀的文本內容,轉化成其他形式再現出來。如語言、文字、表演和繪畫等形式。它是在學生充分地閱讀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自己認為有益的、重要的、有意義的和感興趣的內容,通過手抄報、童話劇、朗誦、講故事及繪畫的形式創造性地表現出來。
五、親子閱讀
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如果沒有家長物質和精神的支持是很難進行的。所以“親子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家長學校授課形式讓家長了解好書對孩子的影響,介紹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定期向家長推薦課外閱讀的篇目,家長之間交流親子閱讀的經驗,老師講解閱讀指導的方法,還可讓家長向老師推薦適宜閱讀的書目。學期末家長評選“優秀指導獎”,學生評選“讀書大王”“讀書標兵”,讓“親子閱讀”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教師科學的合理的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讓學生的閱讀活動進行得更順利,走得更遠、更穩健,使讀書成為學生的習慣,讓讀書承載著孩子們心底的夢,飛向光輝的彼岸。
參考文獻:
1.何炳章.課外閱讀,為孩子儲蓄自己的童年精神[J].基礎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我想,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深深潛埋著一種難以割舍甚至難以用言語傳達的思鄉情結,然而故鄉是什么呢?日暮時分的江上煙波?抑或是子夜時分的窗前明月?還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枯藤老樹、古道西風?是,卻也不是。
故鄉,是一種傷痛,更是一種幸福。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多少年來,我的故鄉――貴州。被深深地打上了這種暗含貶義色彩的“三無”烙印,成為壓在貴州人頭上的三座大山揮之不去。對許多外地人來講,“三無”已經成為“貴州”這個專有名字的注腳,甚至連不少貴州人都這樣來詮釋自己的故鄉。
無可回避的事實是,在現代中國文化的總體結構中,貴州文化是一種弱勢文化,也就會面對被描寫或者根本被忽視的窘境,人們對貴州豈止是陌生,更有許多誤會與成見,并形成了有形無形的心理壓力。
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三無”貴州,就會驚訝地發現這句諺語所詮釋的正是貴州的優勢所在:天無三日晴造就了貴州宜人的氣候條件適合避暑、地無三里平造就了貴州如此美麗多彩的山水風景,而人無三分銀的客觀現實卻恰恰使貴州保存了在全國都少見的大面積的原生態文化……這些不都是貴州今天發展經濟社會的最大資源優勢嗎?
說到底,世人對“三無貴州”的刻板印象乃源自于貴州文化話語權的喪失,而要改變這一現狀,貴州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必須要清醒地承擔起這一責任。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黔人的自我陌生造成了文化凝聚力的不足,是貴州開發中必須解決的精神課題。”
人們都記得那句以“天無三日晴”開頭的描寫貴州的諺語,卻很少有人記得“蜀犬吠日”這個成語;外地人取笑貴州晴天少雨天多,甚至揶揄貴陽得名于“昂貴的太陽”。
客觀上講,貴州日照少、陰雨多的特殊氣候條件,只能被稱為特點而非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貴州發展的一種優勢條件。
貴州降雨豐沛、空氣濕潤、光照柔和的氣候條件為茶葉種植創造了天然的優勢環境,造就了馳名中外的都勻毛尖、貴定云霧茶、湄潭翠芽、梵凈山貢茶等眾多貴州名茶;而貴州夏季較涼爽的天氣恰好可以填補每年7至10月國內伴隨高溫季節而至的蔬菜生產淡季,將喜涼蔬菜提早、喜溫蔬菜延晚種植,占領國內蔬菜市場。
這種氣候特點也恰恰為喀斯特地形提供了最好的外部環境,孕育了貴州青山綠水的美麗自然風光,全省森林覆蓋率達39%,使貴州有條件成為一個建在石頭山上的郁郁蔥蔥的公園省。與北方的荒漠化不同,貴州的石漠化并不需要人為過多的干預,只需要讓它在自然條件下休養生息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復,這種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氣候條件功不可沒。
多云寡照、雨量充沛的氣候條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貴州許多地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適宜旅游的天數長達240天(3月下旬到11月中旬),其中又以夏季避暑為最大的優勢。全國除同在云貴高原的昆明、大理外,在同一緯度上沒有哪個城市夏季的溫度條件能與貴州的貴陽、六盤水、安順等地媲美;且貴州濕度適中、風速不大、紫外線輻射少等特點也是其他具有相同溫度優勢的城市所不具備的,是全國難得的避暑勝地和亞高原度假旅游勝地。
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貴州境內自然風光的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絢麗多彩,野生動物奇妙無窮,文化和革命遺跡聞名遐邇;山、水、洞、林、石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在這里,你可以看見聞名世界的黃果樹大瀑布、龍宮、織金洞、馬嶺河峽谷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被譽為“梵天凈土”的銅仁梵凈山,茂蘭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欏、威寧草海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猶如一串串璀璨的寶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以遵義會址和四渡赤水遺跡為代表的舉世聞名的文化,更讓人駐足憑吊,追思緬懷。
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貴州地貌屬于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此外,貴州巖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巖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異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巖溶生態系統。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貴州的地理特征,那就是“喀斯特山地省”。
貴州又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漢族外,還居住著48個民族,少數民族成份個數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國第三位。世居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滿族等16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7.9%。
各民族歷史悠久,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習俗。每年五彩繽紛的民族節日達1000多個。貴州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獨厚,別具特色的,具有較高文化內涵的諺語詩歌、神話史詩和迷人的音樂舞蹈、戲劇、節日慶典、民風民俗、民族服飾、古樸的村寨等,構成了貴州極為豐富,極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資源。
貴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它那濃郁的民族風情猶如醇美的茅臺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樓和風雨橋、苗族吊腳樓、布依石頭寨,精湛的銀飾花帶、綺麗的挑花蠟染、多彩的民族服裝,侗族大歌、儺戲歌舞、蘆笙銅鼓,壯觀的斗牛大賽,驚險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嘖嘖稱贊,心儀不已,成為貴州民族風情和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
沐浴著改革的春風,踏著西部大開發的鏗鏘步伐,貴州人民迎來一個又一個發展的良好機遇,全省經濟快速穩步前進,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為了讓全國和世界了解貴州的民族文化,為了讓貴州輝煌的民族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近年來,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精心策劃下,多彩貴州風文化藝術交流和旅游推介團走出國門,向世人展示出了貴州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和人文貴州的魅力。
2011年9月10日,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將在貴陽隆重舉行,這對貴州來說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展示的舞臺,貴州將選派近千人共38個項目參加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的比賽,這是貴州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歷史上項目和人數最多的一次,也讓貴州成為第九屆全國民族運動會參賽人數最多的隊伍。
貴州4000萬各族群眾將努力以一流的城市環境、一流的安全保衛、一流的接待服務、一流的文藝節目、一流的場館設施和一流的參賽成績,確保運動會圓滿勝利舉行。
銜梵凈,吞長江,閃耀筑城笑納四海賓客;
舉盛會,展碩果,神州精英歡迎大地飛歌。
是的,故鄉是夢中永遠的景致;故土,是離鄉后最珍惜的物品;故人,是最純潔的鄉情,是啊!祖國大地有許多壯美山河,但我更愛腳下的這片土地――貴州!因為這里是我成長的搖籃,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入我心,我為家鄉的落后而焦急;為家鄉的進步而自豪,更為家鄉的每一次跨越鼓與呼!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5-0179-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51
隨著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給我國旅游業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契機,給世界一個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機會。而旅游對外宣傳材料和公示語是給所有到中國來的外國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國名片。規范旅游對外宣傳材料及公示語漢英翻譯,凈化城市語言交流環境是一個國家人文環境的具體體現,是關乎弘揚中華文明的大事。因此,在國內外旅游業大發展的有利形勢下,要把握住旅游市場的發展規律,發揮中國旅游文化資源優勢,規范旅游產品的對外宣傳材料及公示語的漢英翻譯,凈化語言環境,優化國際交往空間,以促進旅游目的地的語言環境、人文環境的健康發展,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
1 . 對外宣傳英語材料及公示語特點
旅游對外宣傳材料是外國游客獲取中國旅游信息的一種來源,是旅游一線人員在工作中經常接觸的、約定俗成的應用型文本。其功能主要以呼喚功能為主,兼有信息功能和表達功能。因此,旅游對外宣傳材料的漢英翻譯要求把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結合起來,譯者不僅要注重文本功能的傳遞和讀者的理解,還要注意運用適當的翻譯方法,巧妙地對源語文本加以表述。不僅要考慮語言表達方面的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還應該考慮東西方地域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思維表達的差異,注重原文與譯文之間信息的對等。事實上,對外宣傳材料翻譯的過程是正確理解原文并創造性地用另外一種語言將原文再現的過程。
公示語是一種較為獨特的應用文體,是社會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社會功能不言而喻。公示語是給公眾在公眾場合看的文字語言,它向人們傳達提示、提醒、警告、請求等意圖。公示語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是了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同時也反映了生活在這個社會群體的整體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和精神面貌,因為,要了解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風貌,往往從這個時代、社會、國家或城市的語用水平中獲得初步的印象。根據《現代實用英語例解》,英語公示語有五個突出特點:一是往往全部用大寫字母,不加句點。二是字數通常都很少,最少的只有一個詞。三是語言精煉,常用名詞、動名詞或名詞短語,有時為了簡練,冠詞略而不用。四是有時使用祈使句。五是有時采用十分正式的文體。漢語公示語的最主要特點是:字義淺顯、文字簡約、問題恰切。只有熟知了公示語的語言特點,才能譯出地道、得體、優美的譯文,給外國友人提供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本項研究所指公示語以旅游景區的公示語為主。
2 . 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由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奈達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他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尊重接受語的特征,盡可能地挖掘接受語的表達潛力。奈達在其理論著作中經常提到讀者反映的問題,他認為,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讀者或言語接受者,評價譯文質量的優劣,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同時必須把這種反應和原作者對原文可能產生的反應進行對比,看兩種反應是否基本一致。在功能對等的翻譯中,要求譯文應使讀者所作出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所作出的反應基本一致,而不求完全一致,因為譯語和源語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之間存在著很大區別。
奈達認為在翻譯中存在著兩種類型的對等:形式對應和動態等值。形式對應在形式和內容上注重信息本身,與建立在“等值效應原則”上的動態等值不同。奈達詳細解釋了這兩種等值理論。他認為形式對應是指代表源語詞或句在目的語中最切近的具有對等功能的詞或句,在語言之間并不總存在著形式對應,要根據原文語體來決定使用形式對應還是動態等值。他根據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而提出翻譯的“功能對等”說,將翻譯的過程歸納為三步:分析―轉換―重構,以達到理解原文語義與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轉達語義,最終獲得與原文語義和語體上的對等。功能對等被認為是一條翻譯原則,它要求譯文的遣詞造句對目的語讀者也能觸發與源語讀者相同的效果。不難看出,奈達贊同把功能對等作為一種更有效的翻譯手段,從而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3 . 旅游對外宣傳資料及公示語漢英翻譯中的問題
本項研究把從各地搜集來的對外宣傳資料及公示語中的翻譯錯誤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拼寫錯誤、用詞不當、不符合英文習慣用法、文化缺失等。
3 . 1 用詞不當
公示語翻譯中的用詞不當比比皆是,比如說“小心碰頭”譯成了Take care of your head而不是Mind your head/Low ceiling,令人陡然生出許多疑惑:我的腦袋好好的,為什么要小心把它看管好?更為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居然有人把它翻譯成了Attention Your Head. 在河南某景點,南門左側便有一個很大的導游牌,上書“XX風景名勝區導游圖”(XX Scenic Spot Tourism Map),首先說這里的tourism一詞用得就不妥,因為一般我們用形容詞tourist來修飾別的詞構成短語,如tourist industry旅游業,tourist attractions旅游點,tourist guide導游(或旅游手冊)以及tourist track旅游路線等。
3 . 2 不符合英文習慣用法
對外宣傳英語資料的使用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全球性。有不少旅游對外宣傳資料事實上在歐美國家也是普遍存在的,對于這類翻譯,我們完全可以采取“拿來主義”,直接借用,而不必自己去生硬地逐字逐句翻譯,結果反而弄巧成拙,造成翻譯失誤。這方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說,“請勿踩踏草坪”不是Don’t tread on grass!,而是Keep off grass.(一個更加別具匠心的人性化說法: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閑人莫入”,或者“游客止步”并非Strangers are forbidden.或者Tourists please stop.,而只要采用英美人在工作場所的簡簡單單提示語Employees/Staff only即可。
3 . 3 文化缺失
這是景點對外宣傳資料及公示語翻譯中的另一類錯誤,以至于讀者不知所云,導致理解困難。在《河南博物院》的介紹中,有這樣一段譯文:
The ancient music in Henan has a history of nine thousand years. At present archaeologists have discovered many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s here, including bone flutes unearthed at Jiahu site of Neolithic period, black pottery of Longshan culture, bronze bell of the Xia dynasty dating back to 3000 years ago, bian nao and qing unearthed from Yin ruins of the Shang dynasty, bian zhong bells of the Ying and Guo states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all kinds of instrument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uch as bells, drums, stone, xiao, qin, sheng, etc. Making use of these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s, musical archaeologists create the melodies. Now we will appreciate the pure music from our ancestors’ soul here.
這段介紹古代樂器的譯文充滿了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詞匯和陌生的樂器名稱。對于國外游客來說,無疑感到費解。因為通過閱讀,他們無法知道這些古老的樂器到底是什么時間開始使用的。因此,有必要對一些中國歷史文化詞匯加以注釋。例如,Longshan Culture(cultural relic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2600 B.C. to 2000 B.C.), Shang dynasty (1600 B.C.―1100 B.C.).同時,中國古老的樂器名稱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還不知為何物,更何況是國外游客?因此,還有必要對這些樂器進行解釋。如,Xiao, a vertically blown bamboo instrument which was originally a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Qiang people living in the region of today’s Gansu and Sichuan provinces in ancient times. Its soft and melodious tone makes it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expressing deep-felt emotions and to play quiet and lyric melodies. The Xiao is used for solos as well a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instruments.
4 . 對策研究
4 . 1 直譯加解釋
奈達曾經說過,如果譯者不向假想讀者調整信息負荷量,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關鍵因素,或覺得譯文太難懂而停止閱讀。因此,在旅游材料的英語翻譯中,為了消除國外游客在理解上的困難,譯者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作適當調整,增加相應的文化背景解釋或注釋。如,河南南陽著名景點“內鄉縣衙”被譯為“Yamen in Neixiang Country”。對于中國人來說,“衙門”內涵意義豐富深刻。但對于不懂中國封建文化的國外游客來說,“Yamen”為何物?可見很難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但是如果譯為China’s first feudal County Office―Neixiang County Office,則相對容易理解,能激發參觀興趣,留下深刻印象。
對于景點名稱的翻譯,不少人認為只要按拼音或字面意義譯出就行,殊不知景點名稱的翻譯要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識。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看,譯文要符合譯語習慣,增強譯語讀者的心理接受能力。
4 . 2 減譯
奈達曾指出:“Tr a n s l a t i n g m e a n 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譯就是翻譯意義)”。因此,只要正確理解原文,簡單明了地傳遞實質信息,就可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描寫旅游景點時,中文資料經常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詩詞、古文在旅游介紹中頻頻出現。要想在翻譯中準確傳遞這些信息,顯然難度較大。而何時譯何時不譯,需要譯者具備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在河南登封《嵩陽書院》的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就充分運用了功能對等理論,使讀者比較容易接受:
嵩陽書院的將軍柏,是中國現存的原始古柏。詩人李覲光詩謂:“翠蓋摩天回,盤根拔地雄。賜封來漢代,結種在鴻蒙。”據傳說,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游中岳時,對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別封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現在還成活的只有大將軍和二將軍兩株。
譯文:In the Songyang academy, there are
two great cypresses, which are the oldest in China. As the legend goes, in the year 110 B.C., when Emperor Wudi of the Han dynasty visited the central mountain, he was greatly surprised to see such big cypresses there, so he conferred them the title of “the Great General” “the Second General” and “the Third General.” The Third General died many years ago. Now, only the other two generals still stand there vibrantly.
這段文章說明了將軍柏的高大茂密和古老歷史。原文所引用的詩詞只是中文習慣用的強調所述內容的一種修辭方法。在譯文中雖未出現,但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譯文語言簡單明白,淺顯易懂,符合英語行文習慣,又充分展示了原文詩詞的意境,避免了譯文的重復,使之更接近英語讀者。
4 . 3 借譯
翻譯公示語時,譯者應力求準確傳譯公示語的呼喚功能。若不能將公示語的呼喚功能傳譯出來,該公示語的翻譯就是失敗的。為此,譯者必須在分析漢語公示語的字面意義的基礎上,探究其語用意義,也即源語的功能意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公示語翻譯的目的。除了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公示語外,漢語公示語基本上都能找到相應的英文公示語。譯者應該首先在記憶里搜尋對應的英文公示語,如果沒有搜尋到,就要查閱資料,或者請教英語為母語的外國朋友,采用借譯的辦法。
有一景區有這樣一個公示語標牌:“景區環境衛生需要您的維護”,其英文譯文是“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NEEDS YOUR CONSERVE”。該譯文中的“衛生”(sanitation)和“環境”(environment)都是抽象性的詞匯,在英語中不適合用來表示保持清潔的警示語。其實在這里可以簡單借用“NO LITTERING”或者“KEEP THE PLACE CLEAN”就可以完全將源語的語用意義傳譯過來。再如,若將“游客止步”“閑人免進”等公示語標牌譯成“Guest Go No Further”,給人的感覺是“不要再靠近了,再靠近,我就要……”,態度生硬,甚至粗暴。其實這種標牌一般都可以借用英文中的“Staff Only”來翻譯。雖然這個譯文沒有直接講“賓客免進”,而是很委婉地以“限工作人員進入”的方式“拐彎抹角”地表達出該公示語的相同的功能意義,同樣成功地達到了交際翻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