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7: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木蘭詩翻譯,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梭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在想什么,也沒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了征兵的文書,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征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從此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奔騰流淌的聲音。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胡人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zhuǎn)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勛,賞賜了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能騎著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我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的女兒裝,面對窗戶和鏡子梳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頭發(fā),額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征戰(zhàn)同行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女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1)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這首民歌。
2、了解作品:
作品簡介:本文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符詩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jīng)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zhuǎn)變而為詩體。其中既有文人詩歌,有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tǒng)統(tǒng)稱為“樂府”。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樂府雙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東南飛》),屬于敘事詩,敘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yè)的傳奇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3、初讀課文
4、劃分句子節(jié)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5、疏通文意
(1)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2)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
6、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木蘭停機嘆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旦辭爺娘去,……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節(jié)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兩句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力量?
7、課后積累遷移
木蘭詩文言文歸納
一、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辯我是雄雌?
二、譯文: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并沒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xiàn)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zhàn)場作戰(zhàn),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鐵甲戰(zhàn)袍。將士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借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fā),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的。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瞇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三、 文學常識積累
本文選自代郭茂倩編的,這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本文與《 》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答案:宋 樂府詩集 《孔雀東南飛》
四、 字詞句積累
(一)、看拼音寫漢字或看漢字寫拼音
機杼聲( ) 軍帖( )可汗大點兵( )( )
鞍韉( )轡頭( ) 燕山胡騎鳴啾啾( )( )
鳴jiān jiān( ) 赴róng( )機 傳金tuò( )阿姊( )
著( )我舊時裳( ) 磨刀霍霍( )
答案:zhù tiě kè hán ān jiān pèi yān jì jiū 濺濺
戎 柝zǐ zhuó cháng huò
(二)、重點字詞解釋
1、惟聞女嘆息( ) 2、愿為市鞍馬( )
3、旦辭爺娘去( ) 4、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
5、關山度若飛( ) 6、朔氣傳金柝( )
7、木蘭不用尚書郎( ) 8、策勛十二轉(zhuǎn)( )
9、賞賜百千強( ) 10、出郭相扶將( )
11、著我舊時裳( ) 12、雄兔腳撲朔( )
13、雌兔眼迷離( ) 14、安能辨我是雄雌( )
答案:1、只2、買3、早晨4、只5、過6、北方7、不愿做8、記功9、有余10、外城11、穿12、動彈 13、瞇著眼14、怎么
(三)、通假字
1、對鏡帖花黃: 通 譯為:
2、出門看火伴: 通 譯為:
答案:1、“帖”同“貼”,粘貼
2、“火”同“伙”,伙伴
(四)、古今異義詞
1、木蘭當戶織
2、軍書十二卷
3、從此替爺征
4、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出郭相扶將
6、雙兔傍地走
答案:1、戶:古義:門 今義:窗戶
2、十二:古義:表多數(shù),不是確指 今義:數(shù)詞,十二
3、爺:古義:父親 今義:爺爺
4、但:古義:只 今義:但是,表轉(zhuǎn)折關系的連詞
5、郭:古義:外城 今義:姓氏
6、走:古義:跑 今義:行走
(五)、一詞多義
1、市:愿為市鞍馬( ) 東市買駿馬( )
2、度:關山度若飛( ) 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對》
3、策:策勛十二轉(zhuǎn)( )策之不以其道( ) 《馬說》
執(zhí)策而臨之( )《馬說》
4、強:賞賜百千強( )余強飲三大白( )《湖心亭看雪》
項為之強( )《童趣》
5、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 風雨不動安如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答案:1、買;集市2、過;衡量3、記;用馬鞭打,這里是驅(qū)使、駕馭;馬鞭4、有余;盡力;同“僵”,僵硬5、怎么;安穩(wěn)
(六)、詞類活用
策勛十二轉(zhuǎn):策:名詞做動詞,譯為:記
(七)、重點句子翻譯
1、可汗大點兵
2、愿為市鞍馬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
4、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5、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6、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7、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8、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1、皇上大規(guī)模的征兵。
2、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3、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翻像飛一樣的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座座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
4、將士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5、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
6、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借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xiāng)。
7、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瞇縫著。
8、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八)、理解性默寫
1、《木蘭詩》中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
2、《木蘭詩》中表現(xiàn)木蘭出征前緊張繁忙、周密有序的預備情形的幾句是:
3、《木蘭詩》中寫爺娘、姐姐、弟弟迎接木蘭歸來的詩句是:
4、成語“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詩》中的:
5、《木蘭詩》中簡寫木蘭奔赴戰(zhàn)場的兩句:
6、《涼州詞》詩云:“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木蘭詩》中有相似的兩句詩是:
7、《木蘭詩》中寫征途遙遠行軍神速的語句是:
8、《木蘭詩》中體現(xiàn)木蘭戰(zhàn)功卓著的是:
9、《木蘭詩》中運用對偶寫邊塞夜景和軍營寒苦:
10、《木蘭詩》中描寫木蘭辭別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親人的詩句是:
答案:1、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3、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4、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5、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6、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7、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8、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9、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
10、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三、內(nèi)容及寫法理解
1、《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詩歌描述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生動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巾幗英雄 愛國、渴望和平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表現(xiàn)的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在注釋上,有的當注釋的未作注;有的下文注了的上文卻不注;有的注釋則欠準確。這給教師的備課,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多的不方便,特提出來,以期引起教材編輯的高度重視。
一、當注釋的地方?jīng)]有注釋。例如在第5課《傷仲永》中課文最后一句話“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中的“而已”課文沒有給出注釋,這個“而已”和第20課《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中的“而已”是一個意思,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就是“罷了”,但是兩篇課文都沒有給出注釋。第5課給了一個句子的注釋“得為眾人而已耶”課文注“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不如。這個注釋容易引導老師把“已”字的意思解釋成“停止”,因注釋中有“為止”二字。筆者以為這樣理解不妥,“而已”是復音虛詞,洪成玉《古漢語復音虛詞和固定結(jié)構(gòu)》中關于“而已”詞條解釋:“而已”與“矣”連用,構(gòu)成“而已矣”表示事情達到一定的范圍就行了。書中還舉出實例,例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中的“求其放心而已矣”,意為只是尋求失去的善心罷了。
“故治天下及國,在乎定分而已矣。”(《呂氏春秋?慎勢》)中的“在乎定分而已矣”,意思是在于確定名分罷了。
這些“而已”都可以譯作“罷了”,“得為眾人而已耶?”句中的“耶”和“矣”一樣也是句末語氣詞,其作用類似于“矣”,此處只是表反問語氣。“得為眾人而已耶?”聯(lián)系上文,“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可以明確翻譯為:現(xiàn)在那些沒有先天稟賦的人,本來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罷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要不如,想成為普通人都不能夠。“而已”表示達到一定的范圍,應該譯為“罷了”。第20課《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中“而已”翻譯為“罷了”意思更為明顯,遺憾的是這二者教材都沒有給出注釋。
二、上文注了,但不知道為何下文不注。第10課《木蘭詩》“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闭n文在注釋“火伴”一詞時是:“同伍的士兵。當時規(guī)定若干個士兵同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钡恢喂?,這里的“行”(hang)字課文沒有給出讀音和意思的注釋,據(jù)筆者了解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都把此字讀為“xing”意思是行走,即木蘭的同伴和木蘭一同行走打仗很多年,這是不正確的?!靶?hang)”和“伍”都是古代軍隊的編制,二十五人為“行”,五人為“伍”(參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巴小本褪峭谝粋€部隊編制,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部隊的同一個班,相同的例子有:“陳涉、吳廣皆次當行(hang),為屯長”(人教版九年級語文《陳涉世家》,九年級教材給出了讀音和意思注釋)。而課文《木蘭詩》在解釋“火伴”一詞時,注出了“同伍的士兵”幾個字,但不知道為何沒有解釋“伍”字,更為重要的是沒有給“行”字注出讀音和解釋。給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三、有些注釋欠妥當。例如第27課《斑羚飛渡》。課文在注釋成語“進退維谷”時解釋“維”字“維,是?!边@個說法是不太準確的。“是”在現(xiàn)代漢語里是判斷動詞,而此處的“維”字是句中語氣副詞,幫助判斷?!啊S’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圍、幫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的作用,處理作語氣副詞。”(參見郭錫良主編《古代漢語》)另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維”字的解釋中也有一個義項“句中語氣詞,用以幫助判斷。”類似的例子還有“時維九月,序?qū)偃??!?王勃《滕王閣序》)郭本《古代漢語》注這個“維”字:“維,語氣副詞,加強判斷?!背烧Z有“舉步維艱”,成語詞典的解釋“維”字也是“維,句中語氣副詞。”所以筆者以為此處的“維”字不能解釋為“是”而應注為“句中語氣副詞,加強判斷”這樣意義貫通。
第30課《狼》中句子“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闭n文注釋“隧”字:“指從柴草堆中打洞”很顯然這里的“隧”字是名詞做狀語,“隧”的本義是“地道”,引申為“通道、道路”是名詞。在這里用作狀語,形容某些動作行為的方式?!八砣恕焙颓拔牡摹叭币粯?,都是(參見郭本《古代漢語》)。課文的注釋“指從柴草堆中打洞”容易理解為名詞活用作動詞,意思側(cè)重于“打洞”。而這個字,《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關于課后習題的解答,對“隧”字的解釋是:“隧,從洞中,即鉆洞?!边@個注釋“從洞中”(表示動作的方式)是扣住了“隧”字的詞類活用(即名詞作狀語)這一語法意義的。筆者以為《教師教學用書》的注釋比較好,顯然《教師教學用書》的編者也認為教材的那個注釋不確切,對于同一個字,同一版本的兩本書,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這是不嚴謹?shù)摹?/p>
一、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在線化
目前,一些教育信息網(wǎng)站的資源內(nèi)容,雖然相對較多,但大多數(shù)是以各種壓縮包的形式存在,沒有在線功能,用戶不能在線直接打開,使用時要先下載到本地計算機上。使用網(wǎng)絡在線功能時,又要用戶把相關內(nèi)容制作成網(wǎng)頁,再到網(wǎng)(或博客)上,使用起來不太不方便。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在線化,就是要求把各種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以網(wǎng)頁的形式直接到網(wǎng)上。
教育信息資源的在線化,方便了網(wǎng)絡的各種在線工具的使用,體現(xiàn)了網(wǎng)絡教學的簡便性。例如“純文學網(wǎng)站”的各種文學書就是直接以網(wǎng)頁的形式到網(wǎng)絡上的,使用時無需下載,可直接在線打開,直接在線閱讀,閱讀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網(wǎng)絡的各種在線工具直接查詢。
在制作電子化文本教育信息資源時,最好不要使用pdf等圖片格式或各種壓縮形式,因為這些格式不利于文本信息的在線查詢、編輯與轉(zhuǎn)化。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在線化,能極大地提高網(wǎng)絡教育的便捷性。
二、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豐富多彩,給我們的查找?guī)砹艘恍┎槐悖热缥覀円檎遗c《木蘭詩》有關的教學資源,從搜索欄中輸入“木蘭詩”三個字,便會顯示相關資源約2230000個。在如此眾多的資源中查找正好是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假如能把與《木蘭詩》有關的教學信息資源進行有機的歸納與整理,并制作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網(wǎng)頁,這樣,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就是要把相關的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圍繞一定的中心,進行有機的歸納與整理。
其實,百度百科中很多詞條的構(gòu)建就是一種很好的關于網(wǎng)絡信息資源整合的例子。例如《木蘭詩》百度百科詞條的構(gòu)建,就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編輯了《木蘭詩》原文(生字詞還帶注音)、譯文、注釋、字詞句、編者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木蘭生世、背景、影響)、樂府詩簡介、詩詞賞析(整體把握、古人評論、今人賞析)、文章修辭、教學指導、相關問題解答、相關成語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的整理,涉及《木蘭詩》教學的方方面面,該詞條就是一個學習《木蘭詩》的系統(tǒng)而全面的教學資源,最重要的是該詞條還是一個開放的內(nèi)容,任何人都可以對該詞條進行不斷地補充與完善。目前,中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幾乎都可以利用已有的百度詞條中的內(nèi)容進行相對系統(tǒng)的網(wǎng)絡教學。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使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不再繁雜,極大地提高了網(wǎng)絡教學的條理性和系統(tǒng)性。
三、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平臺
網(wǎng)絡化教學的發(fā)展不僅要求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在線化,還需要一個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平臺。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平臺,就是要利用網(wǎng)絡硬件和網(wǎng)絡技術(shù),構(gòu)建網(wǎng)絡課堂。
例如,網(wǎng)上已有的“在線英語聽力室”就是一個類別齊全、內(nèi)容豐富、方式新穎的學習語言的網(wǎng)絡化平臺。打開“在線英語聽力室”網(wǎng)站中的“英語教材”欄目中的“初中英語――河北教育出版社(初中起點)”網(wǎng)頁時,該頁內(nèi)容不僅有整齊的電子版(Word版)英語課文原文,還在每一句英語原文的后面,配有相應的漢語譯文,打開電子版課文上方的“FlashPlayer”播放器,可以播放音質(zhì)清晰的英語課文朗讀音頻,更為人性的平臺設計是雙擊或拖選課文中的某個單詞,還可以在該頁面即刻顯現(xiàn)該單詞的翻譯及例句和用法,并配有該單詞及例句的朗讀音頻等。利用這個網(wǎng)絡化平臺,學習者學習語言極為方便,而且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平臺,使教師備課變得極為簡便,使學生上課變得極為輕松,進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規(guī)范
目前,很多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fā)都處于一種無序狀態(tài),開發(fā)者往往各自為政,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質(zhì)量常常參差不齊,甚至有些網(wǎng)站的教育信息資源還有一定的錯誤。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規(guī)范就是要求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一定要正確,不能有錯誤。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如果沒有國家級專家的參與――沒有專家的審稿、編輯與校正,很難保證其科學性與規(guī)范性。現(xiàn)有的一些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網(wǎng)站的建設(如“語文課文朗讀”網(wǎng)),若能有國家級專家的參與,保證其資源的規(guī)范性,則該網(wǎng)站上的資源完全可以直接作為信息化標準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使用,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教師備課的繁瑣性,而且能極大地提高網(wǎng)絡教學的準確性。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規(guī)范,可極大地提高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準確性、科學性與權(quán)威性。
五、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應免費開放
目前,網(wǎng)絡資源異常龐大,但真正與網(wǎng)絡教育教學信息相關的資源并不是太多,而是相對稀缺,而已有的較大的也較為專業(yè)的教育信息資源網(wǎng)站的資源又大多是收費的。比如“中國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旗下的收錄了“中國學術(shù)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的“中國知網(wǎng)”就是一個收費的教育信息資源網(wǎng)站,每頁0.5元的下載收費標準令大多數(shù)讀者望而卻步。時下,就連一些個人博客上收集的優(yōu)秀教師上課的視頻文件,雖在網(wǎng)絡上能搜索得到,但是要打開它時,卻顯示“僅對好友開放”――要你充值繳費。
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免費開放,就是要求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無條件地對所有人免費開放。
學生學文言文,易出現(xiàn)讀錯別字;節(jié)奏、停頓不對讀破句;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掌握不了,翻譯鬧笑話等,讀完一遍課文,稀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一到上文言文課老師在上面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頭痛厭學,毫無興趣,覺得枯燥乏味;再則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缺少對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文言文價值的認識,為了應對考試,教師利用課堂、早讀,叫學生一遍遍反復地讀,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失去了興趣。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是一件事倍功半、費時費力、不出成效且痛苦的事,進而對文言文的學習產(chǎn)生厭煩、恐懼等負面情緒。絕大部分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是不會主動喜歡文言文的,他們學文言文純屬被動地接受。所以要讓學生聽得進、學得好,老師必須下功夫。除了幫助學生克服“怕”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必須把課上生動,把知識點講“活”。要消除學生厭學、怕學的負面情緒,探尋既有趣又高效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談一談我在這方面的幾點看法。
一、加強學生課前預習的力度
學生語文基礎參差不齊,再加上對文言文的懼怕、厭學,在學文言文前,先明確預習的目標要求,我通常要求他們都動起來,積極參與到文言文的教學中,要做到一讀、二查、三質(zhì)疑。一讀指:借助字典糾正讀音,讀順課文,疏通大意,揣摩佳句;二查指:查資料,查找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再查工具書,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古今異義詞的區(qū)別;三質(zhì)疑指:學生在自己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上質(zhì)疑。學生有的查拼音、有的讀課文、有的查寫作背景、有的查注釋翻譯,學生們忙得不亦樂乎,這樣久而久之就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課上積極參與,有事可做,活躍課堂氣氛,一改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沉悶、枯燥、呆板、滿堂灌。
二、采用多種方法,激活課堂氣氛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教師可以盡情展現(xiàn)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sh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教學,學生易學、樂學。在教學中,教師切忌精講深析,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差異,針對不同體裁的文言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巧妙的情境,激活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暫且舉幾個我的教學實例,稍作說明。
(一)以故事傳說引入課文,激活課堂氣氛。在教學《木蘭詩》時,我請學生把家喻戶曉的花木蘭的故事講出來一起分享,學生們在講故事聽故事的過程中,對木蘭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大體的認識,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花木蘭的故事后,對《木蘭詩》所敘述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思想內(nèi)容、及情感也容易理解,對概括花木蘭的性格特點也覺得直觀易懂,特別在背誦時會感到親切自然。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后的舉手,也想展示自己的風采。一堂生動有趣的文言文課就在輕松愉悅中結(jié)束。教師只要善于總結(jié)、挖掘,像《愚公移山》、《包拯》、《岳飛》、《馬說》等課,可以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心智,讓學生積極參與,激活課堂,變枯燥為有趣。
(二)、激情辯論,枯燥的文言課堂變生動有趣。我在教學《論語六則》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組織了一場辯論賽。讓正反兩方對這一句話的處世之道進行辯論。學生聽了辯論要求后,積極準備辯論材料,沒有一個甘愿落后,整堂課上,學生們熱情高漲,暢所欲言。正反兩方辯得面紅耳赤,難解難分,都闡述得有理有據(jù)。最后大家握手言和,以辨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這節(jié)課改變了以往死板、枯燥式的文言文教學方式,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死板的課堂變活了。另外,《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出師表》中諸葛亮的“忠”都可以采用辯論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完成學習。
(三)利用插圖或圖片教學,讓枯燥的課堂變活。文言課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圖,教師也可從網(wǎng)上下載相應的圖片資料,啟發(fā)學生觀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四)創(chuàng)意表演,課堂變活變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對課文輕松掌握,加深理解,積累知識,拓展思維,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上學到知識,我就從趣字上做文章,請學生上臺來進行創(chuàng)意表演。
(五)營造氛圍,激發(fā)活躍課堂。文言文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要學懂、理解卻很難,一到上文言文課就感到頭痛、畏懼、怕學。這時我會采用相關的影視劇、歌曲等形式營造一個濃厚的走進文章的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帶著審美的愉悅投入到挖掘美的閱讀和學習中來。
三、讀、誦、唱三結(jié)合,讓文言文課堂生動有趣
關鍵詞:翻譯;詩歌;互文性
詩歌作為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瑰寶,從古到今對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翻譯家應該肩負起再現(xiàn)原作的形式與精神以及原作的意象的重任,使講英語的國家的讀者能更好地理解與欣賞漢語詩歌的實質(zhì)?;ノ男岳碚摰囊肽芡貙捜藗兊乃季S來理解原文,并且能更好地翻譯原文。
法國的后結(jié)構(gòu)主義文藝批評家朱莉亞?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在《符號學:符義解析研究》一書中提出了互文性這一概念?;ノ男允侵溉我晃谋九c其他文本間的相互影響與聯(lián)系??死锼沟偻拚J為任一文本的構(gòu)成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在這一構(gòu)成中,某文本與其他相關的多種文本相互參照,彼此連結(jié),形成一個蘊含豐富的開放網(wǎng)絡,以此構(gòu)成文本的過去現(xiàn)在及將來的意旨,實踐著語言符號在文本間的化合過程。
翻譯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單項活動,而是一種語言文化在互文性質(zhì)上的轉(zhuǎn)換活動。原文與譯文之間本身就是一種互文,因為這一翻譯過程就是譯者對原文本的闡釋和對目的語文本的創(chuàng)作,這些都需要與其他文本相聯(lián)系。互文性為詩歌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和翻譯視角。下面就在互文性理論指導下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一、互文性與詩歌的聲音傳遞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已經(jīng)家喻戶曉,無需細細琢磨,單從開頭七組疊字的運用就能感受到一種孤苦悲涼的意境?!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七組疊音詞由七個均等的音部造成一種緩慢的節(jié)奏,由平聲字“尋尋”起音,并和短促音的“覓覓”構(gòu)成一個音群,通過“覓覓”的發(fā)音在聲調(diào)高處形成一種自然的停頓,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調(diào)上經(jīng)過過渡接著便連用了三組疊音詞,這樣的語音組合不禁使人陷入一種凄苦情境。這種高超的作詞藝術(shù)也讓眾多譯者撓腮。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翻譯家是如何通過互文性來傳遞詩歌聲音的。原詞引用如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譯文一: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林語堂,1961)
譯文中用了與原文相同數(shù)量的詞來表達,并且譯文中也是用的復合詞。原文七組詞,譯文重復用了七次“so”,并且這個詞在兩個詞之間重復出現(xiàn)。除此之外與“so”這個詞搭配在一起翻譯的詞都是以輔音d/開頭的,而這一輔音的發(fā)音是抑音,且這種低沉的發(fā)音不斷回應,這就更有利于表達原詞那種凄慘悲涼的意境美。這種翻譯方法就利用的是通過聲音上的互文來傳達原詞的意境。
譯文二:
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ow. Sorow. Pain. Pain. (王紅公,1979)
譯文中,王紅公選用了“search,seek,cold,sorrow,pain”這幾個詞來表達原詞的無限悲傷的情調(diào)。在譯文的第一行,所有的詞都是以輔音字母“s”開頭。第二行都是輔音字母“c”開頭的,最后一行用了兩個輔音字母“s”和“p”來開啟首字母。并且與原文一樣都是使用的疊字,這樣不僅保持了原文的形美,還傳達了原文的音美。
譯文三:
Seeking
Seeking
Searching
Searching
Over ond Over
Lonely and forlorn
Sighing;
grieving
sighing
in the same round(Kwock & MaHugh, 1980)
此譯文采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格式,無停頓,用語簡潔正符合中詩的特點,并且運用了首韻、尾韻等形式把整個情境編織在一起。起始句不斷使用“seeks and searches”,組后又陷入一種“sighing and grieving”的境界??吹竭@段譯文我們不禁回憶起Love is Cruel,這首詩。雖然這兩首詩要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這種內(nèi)心的情緒是相似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存在著互文性。
從以上三個不同譯本可以看出它們都是采用聲音意象的方式來傳達原詞的音美。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著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之間的一個對話。為了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美感,這些譯者都發(fā)揮了各自的長處通過互文性來傳遞原詞的音美。
二、互文性與詩歌意象的傳遞
在詩歌中,意象內(nèi)涵豐富,是語句中的關鍵詞匯。讀者讀到意象會產(chǎn)生詞語聯(lián)想,聯(lián)想到詞所指本身,也會聯(lián)想到這個物象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意義。但是中西意象的傳遞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許多翻譯家都絞盡腦汁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來克服這一困難,而互文性理論可以幫助譯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忠實的理解是翻譯的第一步。以《一剪梅》為例,原文:“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譯文:
I loosen my clothes/ Boarding the skiff alone (tr. by Julie Landau)
Softly I unfasten my silk cloak, and enter the boat alone.(tr. by Robert Payne)
Gently taking off the silk coat/ Lonesomely embarking the orchid boat.(tr. by Wang Jiwen)
I unloose my skirt; alone, I take a boat. (tr. by Xu Zhongjie)
Gently loosening his silk robe, he mounts alone the magnolia boat.
(tr. by Liu Wuji)
My silk robe doffed, I float alone in orchid boat. (tr. by Xu Yuanzhong)
在《唐宋詞新話》中,謝陶方指出,“蘭舟指榻”。王忠文認為,“蘭舟”就是木蘭舟。對于這個詞,由于不同譯者的不同理解,他們都采用了不同的詞來翻譯。在第一和第四個譯文中都用了“skiff”來譯。第二個譯文直接用了“boat”來譯。在第三和第六個譯文中都用了“orchid boat”來譯。第五個譯文中用了“magnolia boat”。第五個譯文用“magnolia boat”來翻譯“蘭舟”,這里指的是“木蘭舟”。這可使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這個詞顯示出了年輕女子想念離家在外的丈夫的意思。此外,看到“orchid boat”,我們不禁想到一本書的名字Women Poets of China.在第三和第六個譯文中用“orchid boat”來譯更使譯文富有詩意。以上可以看出,譯者通過互文知識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然后忠實地展現(xiàn)在譯文中,因此,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就存在著對話。
三、互文性與詩歌典故的傳遞
典故的文字簡練,內(nèi)涵豐富,是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積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只有熟悉典故來源和它所存在的文化語境才能很好地理解典故的內(nèi)涵。如果譯者不熟悉典故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對典故的涵義就會感到茫然,也就不可能譯出好的譯文,這就需要譯者不僅要熟練運用兩種語言,更要熟悉兩種文化。只有掌握豐富的互文知識,才能在目的語中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
原文:東籬把酒黃昏后
譯文:
At dusk I drink before chrysanthemums in bloom.( Tr. by Xu Yuanzhong)
By the east fence,holding a cup of wine after dusk fell.(Tr. by Gong Jinghao)
“東籬”與陶潛《飲酒》詩第五首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關。一般認為陶潛的詩是寫實,因而“東籬”指“東面的籬笆”是正確的。陶潛是有名的隱居田園詩人,他一生淡泊名利,人品高尚,酷愛。從一開始“東籬”就與“菊”有不解之緣,因而在日后不斷被借用而感染上“”的含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被借用范圍的擴大,它的含義也在隨之擴大。
在許先生的譯文中,譯者盡量保持原文“東籬”的文化意象而把它譯為“chrysanthemums in bloom”,“chrysanthemums”與“東籬”相聯(lián)系,當讀者讀到這個詞時不禁會運用互文知識產(chǎn)生豐富聯(lián)想。而在龔景浩的譯文中,譯者直接譯為了“east fence”。這種譯法也是忠實于原文,是一種字對字的翻譯。相比之下,本作者認為許先生的譯文會更好一點?!皷|籬”與它的前文、后文互為互文,同時原作與譯作之間本身又是一種互文,可見其互文的重要作用。
互文性為詩歌翻譯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使譯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更好地傳達給譯文讀者。本文從聲音、意象和典故三個既難又典型的方面為切入點,對本文加以了論證,以期互文性在今后的翻譯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婷.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J].國外文學,2001,(4):
9-14.
[2] 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6:682.
[3] LinYutang,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Heinemann, London: Melbourne Toronto,1961:143.
[4] Kenneth Rexroth and Ling Chung, Li Ch’ing-chao: complete poem,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9: 112.
[5] C.H. Kwock, and Mchugh, Vincent (tr.), Old Friend From Far
互文
為避免行文的單調(diào)平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復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或多個形式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這兩個語句的意義內(nèi)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補充的關系,這種修辭手法就叫互文。這種句子翻譯時應并成一句。
1.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
“壯士”、”將軍”互文,意為:將士們十年間經(jīng)過上百次的戰(zhàn)爭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了。不能直譯成:將軍經(jīng)過上百次的戰(zhàn)爭死了,壯士勝利歸來了。
2.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說》)
“叫囂”、“隳突”互文,意為:叫囂隳突乎東西南北。(到處叫喊,到處騷擾)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陽樓記》)
“喜”、”悲”互文,意為:不以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西市”“南市”“北市”互文,意為:(到)東西南北的集市上購買駿馬、鞍韉、嚼子、韁繩和長鞭。
5.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將軍和都護連角弓都拉不開,鎧甲也難以披掛。這是上下兩句互文,因此要把上下兩句合起來理解,文意才能通達。
分承
把本來應該寫成兩個短語或句子的話,合并為形式上的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系分別相承,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分承(或稱并提)。這種句子翻譯時應重新組合成兩句。
1.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讞多塵怪柏……
(《三峽》)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應該翻譯成:素湍回清,綠潭倒影?!八赝摹奔础把┌椎募ち鳌保弧暗褂啊奔础暗褂持母鞣N景物”。意為雪白的激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酈道元《水經(jīng)注》)
意為: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除非正午看不見太陽,除非半夜看不見月亮。
3.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岳陽樓記》)
意為:岸芷青青,汀蘭郁郁。岸上的小草顏色青翠,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
4.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醉翁亭記》)
意為:風高,霜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一、引言
英文原著Moment in Peking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所作,寫成于1939年。描述了社會大動蕩和歷史變遷中幾個大家族的榮辱興衰,如史詩般波瀾壯闊,同時又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是一本譯介和弘揚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佳作。
張振玉深為此書作者“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摯愛故國不泥古,樂享生活不流俗?!钡那閼押托亟笏袆?,其書名譯為“京華煙云”,本身就是歸化理論的佳譯。他在翻譯過程中有歸化、也有異化,既保持其文字精華,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又充分尊重譯作讀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二、花—以梅花為代表
梅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被賦予深義,具有獨特的意象。如同人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在林語堂原著當中,有一段話是描述曼娘的命運,林語堂先生用梅花來形容曼娘坎坷的一生,可以說是貼切傳神。
“The girlhood of Mannia was like the blossoming of the plum flower in cold January, growing on hardened, twist branches without leaves, thriving in the cold air between the end of the winter and the coming of the spring, solitary and without companions, and destined to retire and enjoy its own fragrance and dream its hour away within the hard bark of the branches when the peaches and pears and other spring flowers begin to flower”(p98,外研社,2009年出版)
這段文字,十分符合英語用語規(guī)范,對于譯者來說,這段話很容易理解和領悟,卻難于表述。從嚴復的“信、達、雅”三個標準來看,能準確傳達原作的內(nèi)容,也能盡量運用讀者所習見的表達方式,但是能否通過藝術(shù)的再現(xiàn)和加強原作的風格來吸引讀者呢?先看看張的翻譯:
“曼娘的少女時代就像寒冬臘月盛放的梅花,生在蒼勁曲折的枝頭上,在冬末春初的寒冷中開放,無綠葉為陪襯,無其他鮮花為伴侶,命中注定幽峭隱退,孤芳自賞;在桃李及其他春花初開之時,她在蒼老挺硬的枝丫上已度過了夢幻的韶華”{p61, 陜西師范出版社,2005年出版}
透過張振玉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出,原文中的形象在譯語中有相同或相似的寓意,且著眼于語篇的通達順暢。在句式上,注意到了英漢語表達習慣和常用句式的差異,運用句式的轉(zhuǎn)換。在選詞上,也是反復斟酌,精確獨到。如“韶華”“幽峭隱退”等詞,形容梅花的冷冽和凋落,曼妙且富于神秘感,相比于曼娘終身守寡的人生; 在情感上,張的翻譯讓讀者在感嘆她們命運驚人的相似之處時,對曼娘更是多了一份同情和愛憐。
三、古文、詩詞翻譯
中國的古詩古詞可以說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或恢弘瑰麗,或婉轉(zhuǎn)輕柔,或豪邁奔放,或自然純真,在Moment in Peking中,內(nèi)容龐雜,包羅萬象,除了人物和歷史變遷以外,也不乏閑情逸趣、文品藝評。
例:Dear father and mother
“Although I wish to serve you, I shall only be a obstacle to another’s future. Alas! Life and death are predetermined and one’s destiny is unalterable.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escape the tangle of romance. Recently the Old Man in the Moon has opened my eyes. Once the oracle was revealed, I reached a great understanding”
Your unfortunate daughter,
REDJADE {p632}
父母大人膝下敬稟者:
雖欲侍雙親于百年,恐終累人于晨夕。嗚呼!生死有命無如之何。幼讀詩書經(jīng)傳,長難逃乎情網(wǎng)。經(jīng)月老之垂示,遂啟我于愚蒙。
薄命女紅玉絕筆敬叩
張振玉在翻譯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文體特征,采用歸化的手段做了恰如其分的翻譯。中文譯本中,多次涉及到這種文體特征的翻譯,如阿非寫給紅玉的祭文、木蘭之子阿通參軍后寫給父母的書信。還有一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the Old Man in the Moon ”譯為“月下老人”,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詞,還比如說“Since Heaven creates a Redjade, why does it create a Lilien?也是來自于三國演義的“既生瑜,何生亮?”中國讀者熟稔之意。
四、結(jié)語
在此類有中國特色文化因素的翻譯中,面對積極求知、趨新好奇的讀者層(而不管這些讀者屬于哪一國度),所選擇的翻譯材料越是具有獨特的風格,越是富有陌生的內(nèi)容,譯為目的語時就應該更多選擇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以求更多保留源出語鮮明的文化特色,這樣才能使讀者感到奇特、新鮮、為之贊嘆,并受到震動而獲得滿足求新好奇心理的美感。
參考文獻:
[1]林語堂: Moment in Peking [M] 外研社,2009年出版.
[2]張振玉 譯 《京華煙云》[M] 陜西師大出版社,2005年出版.
關鍵詞:民族文學,翻譯美學,內(nèi)涵美
一、引言
民族文學是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度凝結(jié)的文學藝術(shù)和民族意識的語言符號化,沉淀了民族歷史底蘊,傳達了民族美的情趣和追求。民族作家通過豐厚的生活積累和巧妙的構(gòu)思創(chuàng)造,行文流水間營造了獨特的家鄉(xiāng)情懷,其情感細膩而真誠,奔放而開朗,向世界傳遞著民族文化及風俗,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交流。由于地域環(huán)境、生活習俗等不同,各個少數(shù)民族審美意識相對有所區(qū)別,文學作品中也會展現(xiàn)出民族的特質(zhì)和審美情趣。翻譯是傳播不同文化信息的介質(zhì)。文學翻譯猶如橋梁傳播著異域的文化,溝通著人類文明世界。茅盾指出:“文學翻譯是運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和再現(xiàn)原作的藝術(shù)韻味,使讀者在欣賞譯文時能‘如沐春風’,沉浸于原文的美感,啟迪心靈之旅?!蓖鯂S曾提及:“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深淺而已?!泵褡逦膶W的翻譯不能單純地駐足于字面含義,受到語言文化和譯者主觀性的影響,翻譯需要挖掘細微,窮其毫末,在遣詞琢句方面需譯出作品的風格,傳達作品的神韻和情感。譯者需要加工創(chuàng)造,細細斟酌來傳遞本民族的內(nèi)涵和文化特質(zhì)。陜北文學中常用大量的疊詞和晦澀的方言、采用比興修辭格托物言志,譯者需洞察到其文學特點和習慣風俗,方能準確地傳達民族文化和作品的內(nèi)涵。如陜北疊詞“藍個英英”,“淚個蛋蛋”朗朗上口,非常有韻律,但加大了翻譯難度,譯者很難實現(xiàn)語言功能的對等。朝鮮族文學作品《阿里郎》旋律唯美,其中的音樂惆悵而雋永,淋漓暢快表達了民族情感的相思寄托和忠貞不渝的愛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如何確切地傳遞這種文學旋律和美感,對譯者無疑是個重大的挑戰(zhàn)。翻譯美學可以幫助文學擺脫文字的束縛,譯者通過語言轉(zhuǎn)變來傳達民族文學的意蘊美、文化美和個性美,使人深入了解各民族獨特的習俗和地方特色,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傳承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
二、翻譯美學的理論及對審美主體譯者的要求
國外眾多翻譯流派開始關注翻譯美學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如西塞羅、賀拉斯等譯論家,他們指出翻譯語言應蘊含民族文化,體現(xiàn)民族文學之美。雪莉和斯特德編撰的《翻譯美學研究》更是從理論上系統(tǒng)地論述了翻譯美學,從而鞏固了翻譯美學的地位,為翻譯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譯美學源遠流長,從文壇知名的嚴復的“信達雅”到錢鐘書的“化境說”、傅雷的“神似說”無不體現(xiàn)了翻譯美學的精髓,主張再現(xiàn)原文的意境,神韻和境界。近年來翻譯美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贏得了國內(nèi)外專家的稱譽。奚永吉上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翻譯美學比較研究》對翻譯界影響深遠,他強調(diào)了文學作品中美學要素,包括原文風格美、意境美、神韻美及文化美等,主張譯者應心領神會,最大限度還原原作品的風貌。劉宓慶則認為現(xiàn)代翻譯美學應遵循現(xiàn)代美學的基本原理,系統(tǒng)地闡釋了語際轉(zhuǎn)換中的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的美學問題并提出中肯的解決辦法。
結(jié)合中外研究成果,翻譯美學無外乎就是把握原文美的因素,自如地運用翻譯手段來幫助譯者品味原文的“文雅”和“韻味”,通過語言轉(zhuǎn)換在目地語中盡量保持原作的神采,還原文“廬山真面目”于讀者,使讀者身臨其境感知原作的審美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因此對譯者的語際轉(zhuǎn)換能力和審美鑒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學翻譯要做到文化傳遞和原文內(nèi)容的忠實還原也并非容易,它對譯者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譯者既要展現(xiàn)真實的內(nèi)容,又要體現(xiàn)篇章形式之美,努力保持原文的審美要素,即譯語須準確生動、充滿活力,展現(xiàn)和諧美,取得審美效果。因此,譯者是文學翻譯的主要承擔者,需要傳達美的感受和心得,其審美活動決定著原文的內(nèi)容和豐韻能否成功地轉(zhuǎn)移到譯文中,也界定了譯本作為媒介的程度,其作用舉足輕重。在文學翻譯中,審美主體譯者必須具備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鑒別能力,熟知各個民族文化背景和宗教民俗,使用各種翻譯手段如比喻、借代、注釋等盡可能保持原文的審美效果和展現(xiàn)本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心理狀況,特別是在審美過程中傳達異域民族的特色,是譯作能具備豐富的意境美和雋永的文化美以符合翻譯美學的標準。
三、民族文學翻譯之意蘊
民族文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歷經(jīng)王朝更替和歷史滄桑,訴說著本民族情感,折射出民族的思想和習俗,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散發(fā)著獨特的光芒。譯者在語際轉(zhuǎn)化和翻譯中,需努力深掘文學的內(nèi)涵之美,包括民族文學的意蘊美、文化美和個性美,應真實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和本民族的情感及原文的韻律美。
何謂意境?正如宗白華所說藝術(shù)的意境即是“藝術(shù)家以心靈映射人間萬物百態(tài),代山川而立言,在行云如水中使主觀情調(diào)與自然景象水融,成就一個魚躍鳶飛,玲瓏剔透,深邃淵然的富有靈性的境界?!蔽膶W上的意境則超越了言語表面,潛伏在文學作品的深處,虛實相生,盡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意義深遠,讀者可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的空間。意境美主要包括三個審美因素:形象、情象及象外之象。意境中的形象之美主要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和情景,情象之美體現(xiàn)了文學作品文化底蘊,使讀者能夠觸摸到作品人物的弦旋和情感。象外之象則能挖掘出文學作品深層的內(nèi)涵,展現(xiàn)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情景,使作品言盡而意無窮,感覺它的魅力和震撼心靈的力量。這三個要素就構(gòu)成了文學作品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審美特征,傳達了意境美的特質(zhì)。意蘊具有多向性和多層次性,因此在解讀文學作品時,譯者要能夠巧妙而藝術(shù)地推敲把握作品的個體情感及其時代精神和作品內(nèi)涵,用含蓄的語言來展現(xiàn)言外之意,使讀者能感受到原作品美的享受和情趣。把一種意境移植到另外一種語言中,克服文化障礙,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意境美,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對于譯者無疑是個嚴峻的考驗。
文學作品由表及里,決不是單一的思想或者情感。文學大家往往推崇作品帶來的審美情趣和深層意境,言其表而影射其他。意境之美可以展現(xiàn)作品的層次和文學家的功底。對于如何造境,如何運用言外之意,文學家則長袖善舞,極盡婉約曲折之能事,多義而朦朧,怨而不怒盡力宣泄?jié)M腔的憤懣,堂而皇之演繹溜須拍馬之辭,其寫作手腕讓人拍案而起。作品蘊含的意蘊美和豐富的文學價值,這一切有待譯者的譯作水準和文學底蘊,方能向異域讀者展現(xiàn)作品的審美感受,提高讀者的認知能力。如北朝民歌《木蘭詩》敘述的是女子木蘭替父從軍,歌頌木蘭英勇善戰(zhàn)、不圖功名和孝敬長者的高貴品質(zhì)。而其言外之意則表現(xiàn)了出國人應為國生死相許、勇于獻身、拯救國家于危機之中的奉獻精神。這種深沉的民族意識和精神,譯者應盡其所能地去展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陶冶讀者的情操和品質(zhì)。再如耶律楚材詩句中“好夢安排詩句里,閑愁分付酒杯中”當中的“分付”本意為交托、囑咐之意,譯者如果逐句逐字地翻譯,則無法傳達原文的借酒澆愁的言外之意。
法國翻譯家布朗昭曾說:“翻譯猶如差異游戲,有時遮掩差異,但時常是突顯差異?!弊g者在接觸民族傳統(tǒng)文化時,應采取異化法,撥開差異的迷霧來盡現(xiàn)差異的多樣化。如土家族的《哭嫁歌》中:“女兒要出嫁,媽媽有話囑咐你:孝敬公婆好習俗,尊敬丈夫把家持,妯娌和睦樂逍遙”。原文是新娘母親在女兒出嫁時叮囑女兒,“孝、敬及和睦”都體現(xiàn)出“儒家禮教”施加在封建女性身上的道德準則。譯者采用異化法,對“三從四德”加以注釋,讓讀者豁然明朗,作品言外之意顯而易見,同時加深了讀者對儒家思想的洞察和體會。當譯入語難以找到恰切的對等值時,采取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無疑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全文,又能顯現(xiàn)原文的文化色彩。
文化是一個民族集體意識的結(jié)晶和歷史底蘊的沉淀,凝結(jié)著民族的智慧,潛藏著民族的特質(zhì)。正如評論者所指:“文化是外部世界對文學影響最豐富的中介系統(tǒng)。它涉及到主體與客體相互制約、共同構(gòu)建文學的過程,文化在構(gòu)建中并不斷演化?!币虼宋幕槿氲轿膶W中,反映了作家以更敏銳的覺察力體味人間百態(tài),重塑沉淀的千年文化和傳達民族心理,以理性的方式憧憬未來的景象。文化翻譯則是譯者借助各種翻譯方式如歸化和異化手段來展現(xiàn)不同的文化意識,分析原作與譯作之間文化差異的因素,獨具慧眼來傳達不同民族的文化之美和異域風采來實現(xiàn)作品的審美價值,引領讀者盡情領略各民族獨特、新穎的審美意蘊,發(fā)現(xiàn)美的真諦。讀者漫步于文化的長廊,可盡情領略異鄉(xiāng)情調(diào)從而拓展自己的視野。
民族文學的翻譯過程表面上是不同語碼的轉(zhuǎn)換,實則是不同民族思想和審美意識的溝通、碰撞,不同文化的交融。眾所周知,民族語言來源于特定的生活場景和歷史更迭,在不同語碼的轉(zhuǎn)換過程中,單一的語言詞匯很難傳遞文化之美,保持原作的內(nèi)涵之美。其語言的民族性增加了文學的翻譯難度,制約著民族審美意識的準確傳達。民族語言內(nèi)涵豐富多變,把握詞匯內(nèi)涵是解讀文學的關鍵。恰當?shù)脑~匯翻譯可以幫助減少文學翻譯的歧義,增加語言的貼切性進而產(chǎn)生的語言美和文化美。譯者有必要在翻譯中延伸和保留原作的民族審美意識,因為處理語言的藝術(shù)手腕不可忽視,否則將會影響讀者對作品的審美感受。維吾爾族文學作品中《夜鶯的歌聲》提道:“口渴的人需要泉水,勞累的人需要優(yōu)美的歌聲”。夜鶯蘊含豐富的文化意象,在維吾爾族中常是美和圣潔的化身,人們常對它進行稱頌和贊美,維吾爾族族徽就是以夜鶯為主體形象,寓意著維吾爾族人們的勤勞勇敢、智慧純樸。但是在英語詩歌中如馬修•阿諾德的《夜鶯》中的夜鶯,夜鶯多以悲涼凄婉形象出現(xiàn),是悲痛和傷感的化身,其文學意象有如漢文化中的杜鵑。李商隱詩云:“望帝春心托杜鵑”。譯者如不能把握這一文化內(nèi)涵,就無法盡情地向讀者傳達夜鶯的不同形象,讀者也就不知所云,很難感受到作品的內(nèi)涵和文化之美。壯族《布洛陀史詩》中源語言沒有人稱及標點符號,不注重語法關系,譯者如果不能把握這些寫作特征也就難以清除民族溝通的障礙,更無法體現(xiàn)美學價值。既要找到中西文化契合之處,又要保持原文的壯族文化色彩使讀者直觀地領悟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不失為譯者艱巨的任務。這考驗著譯者的文學水準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例如:“布匹要剪就快剪,衣帶要漿就快漿”。如果不了解壯族文化和傳統(tǒng),讀者可能會將“漿洗”理解為“洗衣服”,而譯者通過腳注進行解釋,指出:“古代壯族婦女洗凈衣物后,會涂抹一些米漿而后曬干,這樣的衣服舒適而芳香”,這樣外國讀者才能領悟其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再比如納西族的騾馬會、農(nóng)具會,撒拉族的古爾邦節(jié)這些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都或多或少在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中提及,譯者應在語碼轉(zhuǎn)換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文化詞來傳達其所蘊含的文化習俗和歷史差異。
民族個性就指民族內(nèi)部歷經(jīng)時代變遷多數(shù)成員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共有的心理傾向、心理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會行為方式的總和。也就是說民族個性是多數(shù)民族成員歷經(jīng)共同的社會化的過程,形成穩(wěn)定的內(nèi)在化的文化價值和特定民族心理的結(jié)果。同時,民族的地域環(huán)境、生活方式及傳統(tǒng)習俗等因素也會對民族個性的形成造成一定或主要的影響。如青藏高原和廣闊無垠的草原賦予藏族人民豪爽、奔放、開朗的個性;土家族以武陵山脈和清江流域為中心,生活在山區(qū)丘陵地帶,山巒跌宕起伏,山勢險峻,所以民族個性直爽、強悍、豁達,充滿俠義。西南民族作家王月圣的文學作品撒爾嗬、哭嫁歌和擺手舞等演繹了民族風情,探尋了民族個性,展示了民族的生存狀況。撒拉族詩人秋夫筆下詩歌中的文學意象“狼”是撒拉族的先民們曾經(jīng)信仰過的圖騰,折射出強烈的民族意識。只有演繹不同的民族個性、反映民族特定的心理意識的文學作品才具有充沛的生命力,把握了民族的靈魂,才能代代流傳。眾所周知,文學作家對很多民族心理和民族個性會采用隱匿的文化符號來傳達,本民族人民根據(jù)邏輯推理和特定的文學境界能夠推斷出其中的文化含義和民族心理。但是如果離開了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環(huán)境,讀者就自然會產(chǎn)生理解障礙。
民族文化中圖騰物象征著民族精神,展現(xiàn)民族個性。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動物圖騰物。正如“龍”在漢文化中是吉祥的動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卻是邪惡的化身。而美麗的草原民族的狼圖騰神話標志著其勇猛強悍的民族個性和民風,是民族個性和文化的認同。古代少數(shù)民族突厥族把狼看作戰(zhàn)神。其古老的民族神話和傳說中,是蒼狼引導他們驍勇善戰(zhàn)、節(jié)節(jié)勝利。著名的突厥文《闕特勤碑》中,士氣的高昂和士兵的猛勇都是用狼來形容,狼是好漢勇士的象征。在中國古代白話文中,少數(shù)民族君主往往自稱“狼主”。《秦并六國平話》卷上“匈奴狼主大怒?!薄墩f岳全傳》第十回“狼主可將計就計,四面埋伏;”劉寶瑞《八扇屏》也提道:“見了兀術(shù),口稱‘狼主千歲”,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譯者只單純地把“狼主”譯為“Wolflord”,就無法傳達民族勇猛的個性。如若譯者采取注釋的方法,指出狼主即是匈奴王,即譯為Attila,kingofhun,則能傳神地描述出其民族驍勇善戰(zhàn)、勇猛直沖的個性。烏鴉在漢民族文化中象征著兇險和厄運,是不祥瑞的鳥類。俗語有“烏鴉報喪”之說,文豪筆下也用烏鴉來形容悲涼凄苦的景象或痛苦孤獨的心境。如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而烏鴉是日本的國鳥,是吉祥如意的神鳥,受到人們的供奉。烏鴉甚至被看作“立國神獸”,曾作為日本足球代表的象征,可見在日本的人們非常推崇烏鴉,其地位之高無與倫比。日本文學中使用成語“烏鴉反哺”比喻奉養(yǎng)長輩的孝心,其含義猶如漢民族的“羔羊跪乳”,體現(xiàn)了民族獨特的個性。因此,譯者可采用補充說明的翻譯法來向不同民族傳達“烏鴉”的文化意象,彰顯民族個性。
翻譯美學視域下研究民族文學翻譯意蘊深遠,可以幫助讀者洞察不同民族間的審美意識和心理特征,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挖掘民族文學字里行間的內(nèi)涵美,使讀者在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審美主體譯者應透過美學,努力提高自身文學素養(yǎng)和翻譯素質(zhì),以多種翻譯手段來傳達民族審美觀、心理特征和民俗,激起讀者內(nèi)心的共鳴,從而傳神地體現(xiàn)文學作品的價值來促進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翻譯美學理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75.
[2]覃軍.土家族哭嫁歌英譯初探[J].民族翻譯,2012,(1):75.
[3]劉毓慶.論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話與中國文學中之狼意象民族文學研究[J],2003,(1).
初中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對于學習文言文困難較大,如讀音、字義、句式等方面理解存在差異,尤其是順通文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感覺到吃力,但只要教者注意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規(guī)律,積累一些基礎知識,就會逐漸度過這個難關。從教多年,現(xiàn)將我的一些教法淺談如下:
一、對文言文翻譯時有些詞語“保留”。(文言文中的專用名詞或古今相同的詞“保留”下來)例如:
1、“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做巴陵郡太守。“慶歷”宋仁宗年號,“滕子京”是地名,這些專用名詞在翻譯時可以保留。
2、“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保ā堵毅憽罚┄D―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龍就靈異了?!吧健薄ⅰ八?、“高”、“深”古今意義相同,所以翻譯時可以保留,不用另行翻譯。
二、對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翻譯時應予以“調(diào)整”。
文言文中常出現(xiàn)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互文現(xiàn)義句、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在翻譯時,要調(diào)整語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跟我一樣喜愛蓮的人還有誰呢?這句為倒裝句,賓語“蓮”借助“之”放在動詞“愛”之前,翻譯時要把“蓮”調(diào)整到“愛”之后?!凹酪晕臼住保ā蛾惿媸兰摇罚┄D―用尉官的頭作祭品,介詞結(jié)構(gòu)“以尉首”放在動詞“祭”后作補語,“以”相當于“用”,翻譯時將“以尉首”調(diào)整到“祭”之前
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過:有什么簡陋的呢?這句翻譯時應把賓語“何陋”調(diào)整到“有”之后。
3、“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保ā恫渡哒哒f》)――兇暴的官吏來到我鄉(xiāng)的時候,到處狂喊亂叫,四處騷擾破壞。這句話應用了互文,并不是說“悍吏”只在東西“叫囂”、南北“隳突”,而是說他們到處“叫囂”、“隳突”。翻譯時應調(diào)整次序,把兩句連在一起翻譯。
4、“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您可憐我,使我活下去嗎?這句話中的“生之”即“使之生”翻譯時應調(diào)整順序,譯為“使我活下去”。
5、“與同人飲樓上”(《山市》)――和朋友在樓上飲酒?!皹巧稀鼻笆÷粤私樵~“于”,譯時要補上介詞結(jié)構(gòu)。
三、對文言文中的一些詞翻譯時要進行“替換”。
文言文中的一些單音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虛數(shù)詞等,在翻譯時應該用現(xiàn)代漢語里的與之相應的詞來替換。例如: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保ā冻鰩煴怼罚┄D―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的原因。這句中的單音詞“親”、“遠”翻譯時應換成現(xiàn)代漢語與之相應的雙音詞“親近”、“疏遠”。
2、“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走出門與伙伴相聚,伙伴們?nèi)汲泽@忙亂。這句話中的“火”是通假字,翻譯時應換成本字“伙”?!爸凼孜查L八分有奇”(《核舟記》)――船從頭到尾約八分多一點?!坝小蓖ā坝帧?,用在整數(shù)或零數(shù)之間計算數(shù)目?!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說乎?”(《論語十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遠方來,不也愉快嗎?“說”通“悅”,愉快。翻譯時應分別換成“又”和“悅”。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保ā短一ㄔ从洝罚┄D―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的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這句中的“妻子”古今意義不同,是兩個詞,應譯為“妻子兒女”。
4、“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現(xiàn)在的風氣跟古代說的有什么不同呢?“惡”,怎么,讀“wǘ”今常用于“罪惡”、“厭惡”等義。本句屬古今異義。
四、對文言文中的有些部分翻譯要“刪減”。
文言文中的偏義復合詞,同義連用的實詞或一些虛詞在翻譯時要相應地刪除。例如: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記》)――山上有一個小口,里面好像有亮光。這句中的“仿佛”和“若”意義相同,翻譯時取一即可。
2、“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作戰(zhàn)是要靠勇氣。這句中的“夫”是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可刪去。
五、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或根據(jù)文言文用法不必用的成分在翻譯時應增補出來。例如:
1、“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保ā侗怡o見蔡桓公》)――(?。┰诩∪饫铮冕樉哪軌蛑委?。此句為省略主語,翻譯時應補充出來。
2、“放之山下”(《黔之驢》)――(就)把它放(在)山下了。動詞“放之”后省略介詞“于”。翻譯時應補充出來就可以了。
3、“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保ā稙閷W》)――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貋恚炎约旱竭^南海的事告訴了富和尚。這句中介詞“以”后面省略了代語賓語“之”,“之”代窮和尚到過南海這件事,翻譯時應補充出來。
摘 要:《關山飛渡》的電影劇本改編自美國西部小說家歐內(nèi)斯特的小說《去羅特斯堡的驛車》,其情節(jié)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羊脂球》有相似之處,本文從幾個方面對兩篇小說的審美進了比較和表述。
關鍵詞:關山飛渡 羊脂球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5-0015-01
莫泊桑的小說以批判現(xiàn)實而著稱,在小說《羊脂球》中,羊脂球的形象刻畫的生動感人,又發(fā)人深省,她的遭遇博得了所有人的同情。《關山飛渡》的電影劇本改編自美國西部小說家毆內(nèi)斯特的一本平庸的小說《去羅特斯堡的驛車》,劇本中同樣是的達拉絲卻是一位勇敢執(zhí)著的女性,她的命運被作者刻畫的賦予傳奇色彩。兩篇小說的主人公都是,但是她們的身上都散發(fā)著迷人又奪目的光彩。
1、驛路梨花
兩本小說中女主角有共通之處,羊脂球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稱贊,達拉絲的勇敢值得我們作為表率。兩位作者在創(chuàng)作兩位女性角色時,對他們都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和愛護,不像一般的作者來寫,都會把寫的如何如何下賤,如何不懂情感,如何不知亡國恨,或者又是如何受人嘲弄。
1.1論羊脂球的高潔
羊脂球原名艾麗薩貝特,曾經(jīng)出于一名普通百姓的義憤,差點殺死了一名普魯士士兵而無從在本土繼續(xù)生存下去,于是走上了逃亡之路。在所有的眼里,她是一個“卑賤”的。與她一路同行的是一群“體面的人”,正是因為這種對比,才更加提現(xiàn)羊脂球的善良,真實,以及她愛國的胸懷。對自己的同胞,羊脂球奉獻自己的善良和同情,對入侵法國的敵人,羊脂球則表現(xiàn)出她作為一個法國人的尊嚴和驕傲。當普魯士軍官以過境為要挾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過夜時,她毫不猶豫、無所畏懼地予以拒絕。這個不懂多少愛國主義理論的,以一種最樸素的方式,盡了最大努力表現(xiàn)出她作為一個普通法國人對自己祖國的純樸熱愛和對外來侵略者深惡痛絕:那就是絕不出賣肉體。
1.2 論拉達絲的勇敢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首古詩深刻的表達了對旅者與愛國者的崇高敬意?!赌咎m辭》里這句恐怕就是電影名字的來源了。木蘭是我國古代女中豪杰的典型代表,而中文翻譯也恰當?shù)乇磉_了作者對達拉絲的尊重和喜愛。達拉絲同樣是一名逃亡的女子,并且具有深刻的愛國情操。她被鎮(zhèn)上的女盟員攆出當途鎮(zhèn),于是昂著頭登上驛車,這表現(xiàn)了她高貴不卑不亢的靈魂。在驛車上,露茜要早產(chǎn)的時候,是她挺身而出,幫助了這位千里尋夫的貴婦人,她做家事非常拿手,把露茜照顧的無微不至,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贊賞。在面對林果的表白時,她非常鎮(zhèn)定,雖然對她來說,這是無比危險的一段愛情。林果要去尋仇,她遙遙的支持她,用她的愛來支持他,用她執(zhí)著的等待來回應他。
2、人情似故鄉(xiāng)
晏小山代表詞作《阮郎歸》中深切地表達了幾番失落的情緒,愛情,故鄉(xiāng),思念無望,癡念。詞中寫: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xiāng)。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愛情和故鄉(xiāng)可以融為一體,它就是一個人一生的追求,在此,把這句詞送給兩位命運坎坷的女子,羊脂球和達拉絲,以表作者對她們的同情和喜愛。
羊脂球在被敵人脅迫,被敵人欺凌的時候沒有流淚,卻在自己國人的侮辱下掉下無數(shù)眼淚,人情冷漠,爾虞我詐,這位善良真誠的姑娘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讓讀小說的人氣憤而又心酸,人情似故鄉(xiāng),這位愛國的姑娘被從自己的家鄉(xiāng)驅(qū)逐出來,又受到自己國人的歧視和冷漠待遇,她一直以為自己堅守的就是自己的故鄉(xiāng),最后卻只能流著眼淚,在別人的嘲笑中默默的思念故鄉(xiāng)。
在關山飛渡中,首先這個名字翻譯的很好,據(jù)說原來的譯文是《驛車》,這樣的翻譯讓人想起“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盡管國度不同,歷史環(huán)境也截然相反,但是兩者都反映了一種時空的緊迫感。在關山飛渡中,許多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人物關系富于層次。愛情、復仇、追逐等元素交叉錯綜,使人身歷其境,深深的體味到人世間種種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劇本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情世故,而達拉絲的愛情最后得到了成全,而這是小說最大的亮點,她被成全,和林果回到了屬于他們的家園,他們收獲了最好的東西―愛情和故鄉(xiāng)。
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3.1羊脂球的悲劇―法國社會的黑暗
普法戰(zhàn)爭后期,普軍長驅(qū)直入,人民群眾奮起保衛(wèi)家園,“國防政府”的首領也口口聲聲地叫嚷“永不投降”,但背地里卻和敵人勾勾搭搭,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停戰(zhàn)和約。普法戰(zhàn)爭結(jié)束,法國失敗后的特定歷史時期,這就是羊脂球創(chuàng)作的社會背景,莫泊桑善于截取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斷,以“一葉盡觀全樹”,用逃難旅行這樣一件小事反映了普法戰(zhàn)爭時期一群法國上層人物的可恥嘴臉。小說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清楚,描寫簡練而集中。故事的敘述,人物的刻畫,時代的氣氛,全集中在短短的5天旅程中。其語言樸實、凝練、細膩而且個性化,寥寥數(shù)語就能把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表露無遺。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用最強音寫出羊脂球內(nèi)心深處泛起的巨大而復雜的感情波瀾,尤為全篇所在。
3.2關山飛渡的美好―飛度困難,贏得勝利
有很多人酷愛看《關山飛渡》的電影,但是看過劇本的人會更加的神往那個戰(zhàn)火交加,人情冷暖的場景,對愛情的不屈,對敵人的頑強抵抗,這些都令人無比的震撼。關山飛渡,林果和達拉絲度過了他們?nèi)松钗kU的篇章,他們相濡以沫,度過了簡直無法克服的困難,關山飛渡這句豪言壯語,引用《木蘭詩》中那句“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來說,非常貼切。關山飛渡這個劇本深刻的表達了面對困哪不屈不撓的信心和決心,林果復仇得到了勝利,達拉絲也勇敢的面對了自己過去的不幸遭遇。飛度困難,贏得勝利,就是這個劇本給我們最大的感悟和禮物。
4、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文官任過府屬、奉禮郎、東臺詳正學士,武官任過四川,燕北掌書記,然奔波三十載,卻始終沉淪下僚,剛升為侍御史,便被捕入獄。時值39歲,他報國之想,終成泡影,于是寫下《在獄詠蟬》?!盁o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脫去了前三聯(lián)罩裹詩句的“蟬身”, 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所說,乃“有目撕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辈灰允浪赘妆裕瑢庯媺嬄兑惨3帧绊嵶恕?。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于初唐諸官體艷詩之上。
《關山飛渡》和《羊脂球》中,都體現(xiàn)著她們愛國的情操和對自由的向往,正如秋蟬,蟄伏七年,才得一鳴。駱賓王此詩,道出了她們的心聲,雖然不是同一年代,但是對于自由和故鄉(xiāng)的向往,使詩人和作家的情懷聯(lián)系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