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7: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科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Raseh模型;潛在特質模型;客觀測量
分類號 B841
Rasch模型(Rasch,1960)是由丹麥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eorg Rasch(1901~1980)提出的一個潛在特質模型。這一模型以自然科學領域內的客觀測量為標桿,為社會科學領域內的測量建立起一套客觀標準,以確保測量所提供的信息更為客觀和可靠(Bond&Fox,2007)。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Rasch模型已在心理科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Merrell&Tymms 2005;Mok,Cheong,Moore,&Kennedy,2006;Waugh,2002,2003;Weave,2005)。在國內,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有了關于Rasch模型的介紹和研究,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領域并未贏得學術界足夠的重視。筆者作過一個簡單的統計,在“中國知網”(1915至2008年)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15至2009年)中以“Rasch”為主題進行搜索,總共只找到93篇非重復中文文獻(搜索日期為2009年11月10日)。文獻數量按年份分布如表1。
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最近5年,Rasch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所涵蓋的領域包括心理、教育、考試研究、統計、醫學、康復等學科。但在已發表的文獻中,系統性介紹Rasch模型特點以及其發展趨勢的仍然很少。少數幾篇綜述文章多發表于上世紀90年代初(例如,Keats,陳富國,1990;羅冠中,1992),并未反映出Rasch模型在近20年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從基本理論、數學表述、以及主要特點幾個方面對Raseh模型的進行了討論,探討其如何幫助心理科學研究者實現客觀測量,并介紹其最新的發展趨勢。
1 Rasch模型的基本理論
作為一種潛在特質模型,Raseh模型通過個體在題目上的表現(通常表示為原始分數)來測量不可直接觀察的、潛在的變量。根據Rasch模型原理,特定的個體對特定的題目作出特定反應的概率可以用個體能力與該題目難度的一個簡單函數來表示。個體回答某一題目正確與否完全取決于個體能力和題目難度之間的比較。
IRT模型或其他統計方法傾向于使用不同的參數來以適應數據的特點,而Rasch模型則要求所收集的數據必須符合模型的先驗要求(Andrich,2004)。這正是Rasch模型所強調的“客觀測量”的一個關鍵點。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看一看用參數來適應數據這種方法的不足。有不少研究對體能測驗結果進行了因子分析,試圖確定體能這一潛在變量的結構(例如,Fleishman,1964;Marsh,1993;Ponthieux&Barker,1963)。而無論是探索性因子分析,還是驗證性因子分析,在試圖建立客觀測量時均有明顯缺陷。Marsh(1993)指出,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研究人員無法控制最終所得出的因子結構。研究人員無法測試任何先驗因子結構,數據所產生的結果便是最終結果。至于驗性因子分析,盡管它可以讓研究人員測試其先驗因子結構,并提供指標來判斷先驗因子結構與實證因子結構之間匹配的程度,但也未能達到客觀標準。因為數據作為一個“現實”,而因子模型只是用來“解釋”這些數據。當模型無法正確地解釋數據時,就必須對模型進行修改,對參數進行修訂,直到修訂后的模型和參數可以很好地解釋數據。因此,在上述以數據為本的研究中,要想取得一個穩定的體能因子結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各研究中體能測試的樣本不同,所使用的體能指標也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建立起一個獨立于數據的、客觀的尺度,在不同情境所得到的測量結果就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有鑒于此,Rasch模型設定了客觀測量中數據必須滿足的先驗要求。如果數據不適合Rasch模型,首先應該做的是審視數據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改變模型自身參數設置來適應不同的(可能存在問題的)數據。在Rasch模型下,不同的研究結果(因子結構、測驗量尺等等)可以適用到其他情境下,因此,在不同情境下進行的測量可以在一個穩定和一致的框架內進行解讀和溝通。有研究者(Al-Owidha,2007)比較了Rasch模型和三參數IRT模型在同一套學業測驗數據上的表現。結果發現,雖然三參數IRT模型對數據的擬合度高于Rasch模型(這不難理解,因為三參數模型的方法是使用更多參數去使“模型適應數據”,而Rasch模型卻要求“數據符合模型”),但Rasch模型卻能提供更穩定、更精確的題目難度參數,以及更好的題目和測驗信度。
4 Raseh模型的主要特點
4.1個體和題目共用同一把尺
Rasch模型通過對數轉換,將個體和題目在同一單維度尺上進行標定(Wright&Masters.1982)。基于各自在此單維度連續體上的位置,個體與個體之間、題目與題目之間、個體與題目之間可以方便地進行直接比較。這是Rasch模型區別于傳統測量方法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實際應用當中最有意義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傳統測量方法下,如果A題目沒有對某學生施測,那么即使該學生回答過類似的另一題目B,也很難預測其在A題目上的表現。然而,Rasch模型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依據各自的能力或難度水平,個體和題目被標定在同一量尺的不同位置上。根據這種相對位置所提供的信息,即使沒有真正施測,也可以預測學生在該題目上的表現。
4.2數據的線性特質
任何觀測值都來源于原始數據,但原始數據所提供的卻往往并非有效的“量度”,因為從原始數據人們很難作出有價值的推論(Wright,1997;Wright&Mok,2000)。Bond和Fox(2007)指出,原始數據很多時候表示的僅僅是個體或題目的次序,而并非是關于“多少”的問題,也就是說,無法得知不同分數之間的距離,更無法提供分數在比例上的意義,而這恰恰是有效測量的關鍵所在。心理測驗經常使用李科特量表(例如: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學生在此類量表上的原始分數看起來是等距的,但這并不意味
著原始分數所代表的心理特質水平也具有等距的意義。因為等距的量度意味著分數每增加一個單位,所代表的特質水平也相應地有一個同等大小的增量。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非常不同意”與“不同意”之間的距離,未必等于“不同意”與“同意”之間的距離。
數據的線性是任何統計方法――比如因子分析――的一個基本假設(Wright&Masters,1982)。然而,很多數據,就象學業考試的原始分數,實質上并不符合線性數據的要求。因此,嚴格來講,大部分統計方法并不適用于這種非線性(或非等距)數據。只有將這種數據轉換為線性的、等距的數據,才可應用統計方法(Wright,1997)。Rasch模型可以將非線性數據轉換成為具有等距意義(對于所測量特質而言)的“logit scale”數據,從而使客觀的測量成為可能(Linacre,2006)。有些學者(例如,Fischer,1995)甚至認為Rasch模型是唯一可行的將次序數據轉換為線性數據的方法。
4.3參數分離
由于個體所得到的原始分數依賴于所施測的題目,而對分數的解讀又依賴于特定施測樣本,因此傳統測量方法很難用來比較或預測個體在不同測驗之間的表現。這是傳統測量理論的一個重大缺陷。假設有兩份測量同一心理特質的心理測驗問卷A和B,一名學生在A卷中得到80分,那么他在B卷中可以得到多少分?很難預測。即使是同一學生,題目測量的是同一特質,只要題目不同,分數也可能有不同。再舉一例:學生甲在A卷中得到80分,學生乙在B卷中也得到80分。哪一位學生所對應的心理特質水平更高?很難直接作出判斷,因為雖然他們分數相同,但卻是在不同測驗中得到的,其分數所代表的含義也不同。
為了避免直接對原始分數進行解讀所造成的困難,有時會用標準化分數(如z分數和t分數)代替原始分數來比較在不同測試上的得分。然而,標準分數的計算依賴于所選取的樣本。由于不同樣本的平均數和標準偏差都不同,意味著基于標準分數的比較只適用于來自同一樣本的個體。百分數也有類似的問題。相同的成績,在不同的常模中所對應的百分數也會不同。
Wright和Stone(1979)指出了客觀測量兩個相輔相成的要求。一個是題目難度的標定必須獨立于被試樣本的分布,另一個要求是對個體能力的測量必須獨立于題目的難度分布。此一特點稱為“參數分離”或“參數恒定”(Embretson&Reise,2000;Wright&Masters,1982;Wright&Mok,2000)。在前文述及之方程(1)中,正確反應的概率只由個體的能力(θm)和題目的難度(δi)所決定。這意味著Rasch模型所提供的個體能力和題目難度參數,是完全獨立樣本分布或題目難度分布的。因此,Rasch模型符合客觀測量對于參數分離的要求。
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實際應用當中,運用Rasch模型對個體能力和題目難度進行標定時,其數值往往會隨著題目難度和個體能力的不同組合而改變。這豈不是和“參數分離”的要求不一致嗎?其實不然,“參數分離”并非要求每次標定的絕對估值都一樣,而是要求個體與題目之間的差異(在潛在特質量尺上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也就是保持一種相對的恒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Rasch測量提供的是關于個體能力和題目難度的等距分數,而不是等比分數。
5 Rasch模型擬合度
如前所述,Rasch模型是一個理想的數學模型,在現實的測量中不大可能得到完美的實現。因為再簡單的測試,都可能受到無關因素的干擾。例如數學考試,學生的表現除了受數學能力影響之外,還有可能受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否讀懂題目)的影響。心理測驗的成績主要由所測特質決定,但也可能受施測當時學生的身體狀況和意愿,以及其他不可預測的因素影響。雖然測量的復雜性和不完善性是客觀存在的,但測量工具開發者和使用者應該知道所收集的數據在何種程度符合測量模型要求。Rasch分析提供的擬合度指標可以檢驗實證數據與Rasch模型的擬合程度。題目的擬合度指標不好,說明可能存在目標特質之外的其他變量,或者對所測量特質的定義不恰當。
很多運行Rasch分析的計算機程序(例如,WINSTEPS,ConQuest)提供兩種形式的卡方擬合指標:Outfit Mean Square(Outfit MNSQ)和InfitMean Square(Infit MNSQ)。這些擬合指標都是由殘差計算而來。Outfit MNSQ是殘差的均方。InfitMNSQ則是加權(以方差為加權系數)后的殘差均方。Outfit MNSQ對極端值(異常數據)比較敏感,因為極端值會產生的較大的殘差。而Infit MNSQ對題目難度與個體能力水平相當的數據較為敏感,因為此類數據方差(加權系數)較大(smith,2002)。Outfit MNSQ和Infit MNSQ的取值范圍介于0到正無窮大。理想值為1,意味著實際數據完全與Rasch模型相擬合。大于1(underfit)表示實證數據的變異數多于Rasch模型的預期;小于1(overfit)表示實證數據的變異數少于Rasch模型的預期。從測量的角度來看,underfit(大于1)的數據對測量客觀性的負面影響要大過overfit(低于1)的數據。Underfit是由雜亂無章的答案所造成,會直接損害測量的質量。而overfit雖然可能會降低測量的效率,但對測量質量的影響反而不大(Bond&Fox,2007)。Infit MNSQ和Outfit MNSQ可接受的取值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目的。Linacre(2006)建議取0.5至1.5的范圍,但很多研究選取了更為嚴格的標準,例如,0.7至1.3(Mok et al.,2006;Zhu&Cole,1996)或0.8至1.4(Wolfe&Chiu,1999)。Infit和Outfit指標也有標準化的形式,分別表達為Infit ZSTD和Outfit ZSTD。Infit ZSTD和Outfit ZSTD服從t分布,理想值為0,標準差為1。
不過,在Rasch分析中對于擬合指標的使用必須謹慎。Wright和Panchapakesan(1969)指出,在測驗發展過程中,簡單地刪除擬合指標不好的題目并非值得提倡的做法。測驗設計者應該仔細審查這些擬合指標不好的題目,找出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其他因素,如區分度和猜測效應的影響。Bond和Fox(2007)也建議利用擬合度指標來查找表現異常的題目和個體,而不是將它們作為決定是否刪除某個題目的簡單標準。smith(2002)指出,應該把實證數據對測量模型的擬合程度看作是一個連續體,而不是一個簡單是或否的問
題。換句話說,“擬合”與“不擬合”之間并沒有森然的壁壘,應該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標準。
6 Rasch模型的發展趨勢
如何真正實現測量的客觀性一直是困擾心理科學,乃至所有社會科學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問題。Rasch模型在解決這個問題上實現了很大的突破,其堅實的理論基礎,簡單的數學表述也確保了它廣泛的應用前景。Rasch模型在諸多方面與IRT模型相類似,但卻從根本上避免了多參數IRT模型在應用上所固有的缺陷。除了心理科學領域,關于Rasch模型的研究和應用還大量出現于教育領域(例如,Ito,Sykes,&Yao,2008;Liu&Wilson,2009;Tong & Kolen,2007),衛生和醫學領域(例如,Hsueh,Wang,Sheu,&Hsieh,2004;Strong,Kahler,Ramsey,&Brown,2003;Tesio,2003)。體育和運動科學領域(例如,Bowles&Ram,2006;Hands&Larkin,2001;Heesch,Masse,&Dunn,2006;Zhu,200 1;Zhu&Cole,1996),等等。
Rasch模型從產生至今已有半個世紀,但仍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處于持續不斷的發展之中。多維度Rasch模型(Multidimensional Rasch Model)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趨勢。比如運用多維度Rasch模型對“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數據的分析(例如,Liu&Wilson,2009);對包含不同分量表的測驗數據進行分析(例如,Cheng,Wang,&Ho,2009);等等。這里的多維度并不是對Rasch模型單維度要求的一種顛覆,而是一種發展。在多維度Rasch模型里,對同一維度的個體能力和題目難度的標定仍然固守單維度原則,但與此同時,它充分利用相關維度特質(或相關分量表)所提供的有用信息,以提高測驗的效率和對目標特質測量的精確度。多維度Rasch模型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單維度模型分析多維度測驗數據時遇到的信、效度問題(Rost&Carstensen。2002;Yao&Schwarz,2006),也使測驗在涵蓋較為廣闊范圍內容的同時,也有較高的測驗精確度(cheng et al.,2009),從而極大地延伸了Rasch模型的應用空間和前景。
測驗的等值和鏈接(Test equating and linking)是Rasch應用的另一個熱點研究領域。測驗的等值與鏈接是指將不同測驗中取得的分數轉化為可以互相替換或比較的分數的統計過程。等值主要處理內容相同而難度不同的測驗,而鏈接則用來處理內容和難度都不相同的測驗(Kolen&Brennan,2004)。越來越多的研究著眼于運用Rasch模型建立一把垂直量尺(vertical scale)(例如,Custer,Omar,&Pomplun,2006;Hanson&Beguin,2002;Ito et al.,2008;Pomplun,Omar,&Custer,2004;Tong&Kolen,2007)。比如,常識告訴我們小學二年級學生的數學能力應該比一年級學生高,但要想確切知道他們之間的數學能力差距,卻很困難。因為不同年級的考卷題目所測量的內容和,或題目的難度水平不同,因此所得到的分數無法直接比較。如果構建一把可以測量不同年級水平的數學能力的垂直量尺,將在不同試卷上得到的分數放在同一把量尺上進行比較,就可以知道不同年級學生的數學能力差異,跟蹤學生在數學能力上的發展。然而,構建這種垂直量尺的嘗試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數據收集方案(通用題目設計或逐級共用題目設計)、建尺方法(同時標定或分級標定)、甚至所使用的電腦程序(WINSTEPS、BILOG-MG、或其它程序)。是否存在所渭“最佳方法”,還沒有達成一致。
基于Rasch模型的計算機自適應性考試(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CAT)已成為當今教育測量研究與實踐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傳統考試方法要求所有考生作答完全一樣的題目。背后的一個假設是,任何題目對全體考生提供的評價信息是一樣的。而事實并非如此,對某一水平考生有用的題目,對另一水平的考生來說可能完全沒有意義。CAT則根據考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提供不同的測驗題目,以一種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來標定考生的能力。Rasch模型在實現CAT的各個方面,包括試題庫的建設,測驗題目難度的標定,題目或測驗之間的等值,對“作弊策略”的偵測,以及最后的評分,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Gershon&Bergstrom,1995;Scalise,2004;Styles&Andrich,1993)。
關鍵詞: 初中物理 科學探究教學 興趣 性格 意志
學生物理科學探究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理科學探究中,學生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既要觀察,又要分析,有時還要互相配合,對數據要進行嚴謹的記錄、分析和歸納出結論。因此教師要在物理科學探究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個性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學生個性心理在物理科學探究中的表現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心理特征,但不同的學生在物理科學探究中就會因為其不同的個性有各種不同的表現。
1.學習態度的差異。
大多數對于物理科學探究非常感興趣,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嚴肅認真,一絲不茍,遵守科學探究紀律,愛護儀器和設備,實事求是地如實記錄測量和科學探究結果;而有的學生只是覺得物理科學探究比較好玩,把做物理科學探究當作做游戲一樣,一開頭還比較認真,時間一長,“三分鐘熱度”就過去了,在科學探究時只是在一邊看熱鬧,而不認真對待。不愛護公物,甚至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追打嬉戲,以至損壞儀器。最后為了應付作業而弄虛作假,為了符合有關規定而改湊數據。
2.學生性格上的差異。
每個學生由于主觀和客觀原因,有著不同的性格差異:有的學生心靈手巧,觀察敏銳,操作靈活,對于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科學探究時喜歡親自動手,思維敏捷,肯動腦筋,富有創造力,但往往不能與同組的同學很好地配合;還有的同學活潑好動,在科學探究時會搶著動手,但又粗心大意,往往一開始就把已調好的儀器、裝置弄壞,甚至出現不安全的現象。與這些同學相比,而有的學生就反應比較遲鈍,在科學探究時表現出拙手笨腳,慢條斯理,甚至丟三落四的特點,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信心,更加膽小怯懦,因為怕出危險,又怕把儀器弄壞而不再積極參與科學探究,而在同組人進行探究時只在一旁觀看;而有的同學性格軟弱,喜歡模仿,容易合作,但易受別人指使,人云亦云,如果自己的科學探究結果與別人不同時,會因為不夠自信而懷疑自己的科學探究結果。
3.學生意志品質的差異。
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物理科學探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學生在科學探究時規范操作,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力求準確,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候,能夠堅韌不拔,不屈不撓,沉著冷靜地設法解決;而有的學生則性情急躁,慌慌忙忙,毛毛糙糙,科學探究時間過長或遇到問題時就會煩躁不安,手忙腳亂,而有的學生則采取回避退縮,半途而廢的態度。
二、在物理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從學生的個性心理在物理科學探究中的各種表現就可以看出,有的是積極的一面,如在物理科學探究中興趣濃厚,動機強烈,遵守紀律,愛護公物,團結協作,實事求是,善于操作,思維敏捷,勇敢堅定,認真細致,敢于創造,等等,與此相反,則是消極的一面。
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教師在學生的物理科學探究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引導和幫助學生發揚個性中積極的一面,克服其消極的一面。
1.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對于缺乏物理科學探究興趣的學生,要設法激發其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如理想教育,歷史上重大的物理科學探究成功典范的介紹,科學家生平事跡的介紹等,提高學生對物理科學探究重要性的認識,認識到物理科學探究不僅是學習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而且是開拓科學技術新領域的重要手段,在認識上把物理科學探究和祖國的建設前景結合起來,和自己將來的生活道路結合起來。同時,教師自己在教學中要熱愛物理科學探究,重視物理科學探究,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用情感去感染學生,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物理科學探究的需求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物理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動機。
2.對于不性格和氣質的學生要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對于性格和氣質不同的學生,在物理科學探究中,更要注意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對于活潑好動,粗心大意的學生,要注意時刻提醒他們專心認真;對于性情急躁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在科學探究的時候保持沉著冷靜;對于性情怯懦的學生,則鼓勵他們在科學探究的時候要大膽、自信……應使學生發展積極的性格和氣質特征,克服消極的性格和氣質特征,達到揚長避短,在指導和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選擇,對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要予以肯定和鼓勵;對于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可以嚴厲批評,對于性格內向羞怯的則要耐心勸告和幫助。
3.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進行物理科學科學探究
對于物理科學探究中意志薄弱的學生,教師一方面需要關心愛護,幫助其克服物理學習特別是物理科學探究中的困難,并加強鼓勵,堅定其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在科學探究中加強督促,不準有半點馬虎,遇到困難時不怕困難,戰勝困難,使學生在嚴格的物理科學探究中鍛煉忠誠執行決定的意志,在克服困難中磨煉堅忍不拔的毅力。
對于科學探究能力較差的學生,要認真指導每次科學探究前的預習,做到“笨鳥先飛”;在科學探究時,要專門讓能力較差的學生親自動手,并給他們安排一些課外科學探究,給他們多創造一些主動參與的機會和積極思維的機會,培養勤奮的習慣。平時,要對他們加強輔導,主要是教會學習方法。這樣,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將會進一步地提高。
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科學探究時還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編組。一般對難度大的科學探究,可以把不同個性的學生混編在一起,一方面讓能力強的學生在科學探究中起骨干和龍頭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發揮各學生個性心理上的積極因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對簡單的科學探究,則可以把個性差不多的學生編在同一組,更有利于根據不同的個性實行分類指導,促進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應用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董甲慶(1981-),男,湖北十堰人,武漢大學教務部。(湖北武漢430072)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科教育專業委員會研究課題“應用理科的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7-0020-02
進入21世紀,應用性本科教育得到蓬勃發展,但主要集中在工科領域,這與工科人才培養更強調實踐能力有關。應用理科人才的培養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作為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得以凸現。1990年原國家教委在蘭州大學組織召開的全國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保護基礎、加強應用、分流培養基礎型和應用型兩類理科人才,為我國理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今,理科本科教育中的應用型人才雖然明顯增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原來的基礎理科中直接衍生出了如計算數學、信息光學、生物技術、信息管理等應用學科、技術學科,它們滲透到各行各業,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領域、新的方向。[1]因此,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顯得更加重要。另外,理科人才與工、農、醫各類技術人員搭配起來協調工作,往往能收到顯著功效。即使在管理工作中,理科人才也能起到獨特作用。可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不僅需要大量工、農、醫專業應用型人才,也更強烈地呼喚理科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高等教育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可以分為技術應用型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服務應用型人才和職業應用型人才。其中,前三種對應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第四種對應于高職培養的應用型人才。[2]應用理科本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走上工作崗位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鍛煉,大多可以成長為職業化的經營管理人才,如:項目經理、職業經理人等。
武漢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作為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大學,盡管理科基礎型學生占據相當大比重,卻一直沒有放松對理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經過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認為發展應用理科,培養應用型人才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理科本科教育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一定要準確,符合社會及學校自身實際。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不同學科都應有所差異。
一般來說,理科應用型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目標定位上都應有所側重。在知識結構上,與重視理論知識并強調知識系統化的基礎型理科人才的培養不同,應用型理科人才的培養要求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并重,注重理論知識的廣、淺、新、用特點和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在能力目標定位上,理科應用型人才的能力要素包括應用能力和關鍵能力。應用能力主要指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關鍵能力主要指學習、工作和創新能力等。在素質目標定位上,理科應用型人才應注重培養其綜合素質:良好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身心素質,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學素養,使其不僅重視學科技能的提高,還重視市場、信息意識的養成。[3]
比如,我校應用化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掌握化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較強的實驗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及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化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還要掌握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以使學生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按社會需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等理科教育要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原來的高等理科教育單一的基礎學科已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必須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積極地發展應用學科,設置一批對口、急需的應用理科專業,培養直接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的理科應用型人才。然而,要把基礎理科改造成應用理科,明確合適的專業方向,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通過國際、國內的社會調研,從原有各專業的基礎出發,發揮基礎理科的優勢,不斷開拓應用方向,大膽突破舊有的框架,構建應用學科和體系,并根據“三個面向”的要求逐步調整和完善。[4]
應用理科是一類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專業。一方面,作為理科,它應當保留基礎寬厚、適應能力強的優勢,給學生以科學研究方面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研究素質。另一方面,它作為應用學科,更要有較強的適應性,要求培養的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實際工作,為經濟建設作出貢獻。因此,建設應用理科專業應當遵循“保證基礎、注意應用”的原則。[5]
近年來我校不斷加強專業結構調整,加強應用理科專業建設。在“厚基礎、寬口徑”的方針指導下,各院系實行“按大類招生,聯合培養,學科交叉,基礎打通”的培養模式。比如,按物理學類、化學類招收的學生,進校后1~2年打通培養,然后按社會人才需求及學生自身興趣分方向培養。為了滿足社會對多學科知識人才的需求,學校開設了物理、化學交叉的材料科學與技術試驗班;化學與生物交叉的化學生物學專業方向。為了滿足社會對專業知識扎實、英語應用能力好的人才的需求,學校在多個專業開設了國際班、中美、中法聯合培養試驗班。
三、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
建設應用理科的課程體系,似乎要增加很多偏重應用的課程才能解決,而教學的時間又是固定的,這就出現了矛盾。因此,我們必須統觀該學科的全局,洞察其發展趨勢,在確定課程體系時,必須保留最基本的;加強反映科技發展總趨勢的;更新反映科技進步的;增設經濟建設迫切需要的。但無論課程體系怎么變,必須要“保證基礎”,這樣不管科學技術如何日新月異,也不管學生將來的工作方向如何變動,只要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擁有基礎訓練所培養的思維方法和分析能力,就不難掌握新技術,不難應變一切實際問題。因此,絕不能丟掉原有的優勢和長處。當然,在內容上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更新。
建設應用理科課程體系還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設計專業課程;二是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和融合;三是構建模塊化的集中實踐教學課程;四是開拓建設綜合性課程。[6]
另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也是實施應用理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證。因此,師資隊伍的配備上應充分考慮應用理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應用理科的教師要像應用工科的教師一樣,既擅長教學和研究又具備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也稱“雙師型”教師。高校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師,也可以從企業、事業單位或機關部門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中聘請一批作為兼職教師。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應用理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探索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應用理科本科的課堂教學特別適合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其他的現代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現場教學、行動導向式教學等也值得提倡。
再則,根據應用理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配合應用性課程改革,需要改變學生學習成果的傳統評價體系和課程考試方式,倡導多樣化的考核手段,側重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注重過程考核,激勵學生平時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成為主動學習者。最后,一本適合學生學習的好教材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
我校為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口徑、通專并重”的方針,進一步打破了學科壁壘,拓寬了專業口徑,并在全校范圍內統一設置了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在同一級學科或學院內的各專業打通培養渠道,按學科大類設置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學校重新審定、合理調整各學科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課程的重組和整合,精選課程內容,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同時注意各個教學環節的合理安排和整體優化,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課內教學和課外指導的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和研究的條件。
目前全校共開設通識教育課程639門,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數學與自然科學、中華文明與外國文化、跨學科領域五大類,學生在每個領域至少選修2個學分,共最低修滿12個學分。獲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類學位的學生,在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至少修滿4個學分,獲自然科學類學位的學生,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至少修滿4個學分。另外,我校還制定了主輔修制、雙學位制,與華中七所部屬高校(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聯合開設了“七校聯合”培養等,提倡和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修讀第二學位。
總之,要培養基礎知識寬厚、具有良好科學文化素養、適應范圍廣、應用開發能力強的應用理科人才,關鍵是要根據科技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動向,探索和建立與人才培養要求及知識能力結構相適應的全新的課程體系、引進“雙師型”教師、改革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方式。
四、加強實踐教學的開展
建設應用理科,培養應用型人才,僅紙上談兵不行。首先,要拓展專業的應用方向,并使其學科趨近前沿,必須不斷探索學科的應用前景。開展科學研究尤其是應用性研究。其次,應用型人才應具有將理論知識與實驗方法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具有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具有開拓應用成果的能力,具有創造精神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另外,生產實習和科研訓練等實踐教學是理科培養應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包括實驗課程、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等。實驗課程應統籌兼顧,將基礎型、提高型、綜合型實驗有機結合。科研訓練應與實驗課程和畢業論文、社會實踐連貫起來,逐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等。
如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構建了系統技能訓練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相結合的三層次本科實驗教學新體系:基礎型、技能型實驗;提高型、綜合性實驗;研究型、創新性實驗,并加強和落實學生的野外綜合實習和生產實習,從實驗和實習的各個環節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該院在神農架、九宮山等國家自然保護區建立了野外實習基地,每年暑假相關專業的學生都要在實習基地進行為期兩周的野外綜合實習,相關專業教師親自帶隊,隨時給予指導。學院還與多家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如:東陽光藥業集團、華北制藥集團、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簽定了聯合培養協議,每年選拔20名學生組成創新班,到華大基因研究院進行為期3個學期的學習和研究,以培養學生在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創新能力。為了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學院每年選派30個暑期實踐小分隊,深入社會,認識社會,應用所學知識分析相關領域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及解決方案,學院給予經費支持。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將實踐教學內容分為實驗課堂教學、業余科研和畢業實踐三部分。通過以下三個創新教育平臺來實施:一是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科學研究,二是計劃教學-開放實驗-業余科研,三是學校-科研機構-企業(學研產)。并與中國科學院、部門科研院所、國內外其他大學和大型企業聯合建立了具有不同側重點的實習基地23個。學院每年都派出優秀學生到實習基地實習(包括本科畢業論文實踐和暑期社會實踐)。另外,還與香港華懋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實驗室設在校內,嚴格按照企業管理模式運作,每年接受本院學生進去實習。
目前,我校六個理科學院中有三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依托這些優質教學資源,我們不斷加大理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課程、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的系統訓練后,創新實踐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我校在培養理科應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一方面理科學生要選修其他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和其他學科學生一起上課交流;另一方面學校的各種文體、學術活動各個學科學生同時參加,理科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其他學科的思維方法、學科特點等。在這樣一個各種學科交叉融合的氛圍中培養出來的理科應用型人才,不僅精通本學科專業知識,還熟悉其他學科特點,為其成為素質全面的高端人才或從事與本學科接近的其他學科工作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我校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如:在我校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大學生“三創”(創造、創新、創業)成果展中,每屆展出學生創新實踐作品約400件,其中大多作品已申請專利或以論文形式發表。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校六個理科學院本科生共申請專利5項;發表SCI論文37篇,核心及其他期刊論文26篇;獲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16項,武漢大學創新實驗項目61項;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48篇。我校學生自主創業者也不斷增加。如: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05級學生周躍文,從大二開始從事校園兼職,逐漸積累創業啟動資金,大四時成立了武漢文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網頁制作與推廣、系統及軟件開發等,2009年9月又將公司業務拓展至高校成人教育辦學等,公司規模逐漸壯大。
五、加強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質的培養
品德培育是加強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是人才成長的靈魂。培養理科應用型人才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德育擺在突出地位。因為品德可以決定人才獲取知識的思想動機和刻苦精神,在社會實踐中的事業心、責任感和意志力,在人際關系處理中的親和力、影響力及團隊精神。高校學生品德培養既要改革創新“兩課”教學,使政治理論課更具時代性和針對性,更有親和力和說服力;又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習慣。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樹立愛國報國、服務人民的思想,堅持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7]
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經濟生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際關系等都發生著很大變化,并且市場經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長中的大學生面臨日益增多的社會心理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挫折,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質是心理素質。我們要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為此,我們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營造良好的環境等。
六、結束語
總之,在以培養基礎型理科人才為主的綜合大學辦好應用理科,有利于發揮其學科優勢和綜合功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理科應用人才。我們既要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的開展和品德培育;更要充分利用學科、科研平臺、實驗教學平臺優勢,進一步凝練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筑應用型人才培養新平臺,提高自身培養應用理科應用型人才的能力與水平,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后備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3]盧森鍇.綜合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7,(5):172-180.
[2]高林.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性學位教育課程模式及其銜接[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2006,(s1):31-34.
[4][5]駱武剛,趙勝年,葛明德.發展應用理科,培養應用性人才的幾點探索與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1994,(4):82-88.
【關鍵詞】高職 文理兼招 教學改革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164-02
近年來,高職院校理工科專業在招生時實行文理兼招的情況越來越多。由于外部經濟環境及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等因素影響,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生源萎縮嚴重。部分學校在確保招生規模不變的宗旨下,該專業招收文科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有的學校甚至達到總人數的一半。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近年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中文科生分布如圖1所示:12級學生總數62人,其中文科生20人,占比32%;13級學生總數65人,其中文科生25人,占比38%;14級學生總數64人,其中文科生31人,占比48%; 可見,文科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
圖1 應用電子專業近年招生人數情況
在本科院校中也有實行文理兼招的專業,但大多數為文科專業兼招理科學生。而且本科院校招生的生源質量普遍較好,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在他們后續的學習中不會存在太大問題。
高職院校理科專業招文科學生之后,由于文科學生基礎薄弱、思想懶惰,在后續的學習生活中必然會面臨很大困難。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主要探索如何調整教學的內容及方法,保證學生人人學有所長。
一、文科學生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問題
被理科專業招收的文科生,一般都是高考中成績較差的學生,且在填寫志愿時“服從調配”被招收到理科專業。他們中的一部分會本著“混一張大學文憑”的態度入學,在后續的學習中會出現思想懈怠,得過且過的情況。
在日常的學習中,同班級的理科同學往往會快速的完成學習的任務,這會給文科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任課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無意中語言上的不當,文科學生會誤認為老師戴有色眼鏡看待他們,造成他們的抵觸情緒。
(二)專業基礎薄弱
文科學生的理科基礎薄弱。應用電子專業大一會開設電路分析課程,對文科學生來說就是第一道很難邁過的門檻。這門課程和高中物理課程中電路的串并聯章節有很大的關聯,而文科的學生在高中的學習中已經非常淡化這方面的內容,這方面的基礎幾乎為零。這樣的學生要掌握電路分析的知識必然需要老師和學生都付出很大的精力。
(三)文理學生融合問題
應用電子專業在大一完成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之后,大二進入到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在大一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沒有引導好學生,很可能造成文科生與理科生之間的兩級分化。理科學生會有先天的心理優勢,學習中也更容易取得進步。學生們心中會產生“文理屬于兩個群體”這樣的心理暗示。導致他們不光在學習中沒法融合,在生活中也相互抵觸。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不利于班級各種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學生成才。
二、教學改革措施
(一)加強心理輔導,提高思想認識
針對應對專業文科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心理問題。必須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重新樹立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此建立了“心理輔導教師、專業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干預體系。除了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也在平常的學習中、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通過專題報告、主題班會、個別談話等方式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樹立他們的自信,最終把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學習當中。
(二)正視學生差異,重構課程體系
根據文科學生與理科學生的差異,調整應電專業課程體系。文科的學生對應需要“計算分析”這類型的理論基礎較薄弱,因此在保證一些必須的基礎理論前提之下,刪除多余的理論計算與推導過程。對于個別基礎較好的理科生,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內容,確保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
比如電路分析課程,保留了電路串并聯的計算、諾頓定理、戴維南定理、一階電路等內容,其他部分則弱化。數字電路課程,保留了二進制數的概念、門電路的功能、組合邏輯、時序邏輯等內容,弱化了邏輯方程化簡、邏輯電路設計等內容,把主要的課時放在了數電芯片的選型和應用。
課程內容調整之后,學生掌握理解了最基礎的理論知識,避免了繁瑣的推導計算,減小了學習的難度,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三)革新教學方法,重建考評方式
革新教學方式及手段,提倡“教,學,做,測”一體化教學形式,減少了純理論灌輸的授課方式。這也符合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規定,高等職業院校應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訓。
以數字電路課程中計數器項目為例,本課程在理實一體化教室授課。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首先簡要介紹計數器工作原理,接下來通過仿真軟件演示芯片功能,之后分配任務給學生。學生在自己的電腦通過軟件仿真驗證電路功能,成功之后可在老師那里領取這個項目的具體元器件,在教室的焊接區焊接調試,直到實物制作完成。根據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及完成作品的情況,教師給學生評定一個分數。本學期所有項目的分數構成最終的總評成績。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文科生所面對的內容并非枯燥的理論推演而是實際的操作,每一個小小成功的喜悅會極大地鼓舞他們,增加了繼續往后探索新知識的動力。
(四)建立反饋機制,實時修正教學內容
適當的聽取學生對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反饋意見并及時改進。由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差異,他們反饋的意見可能存在一些差別甚至沖突的地方。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本著照顧總體,突出重點的原則對教學的內容做適當的修正,更有益于教學的開展。同樣的教學內容可設置幾個不同的要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基礎及學習能力完成不同的要求,讓文科生和理科生都覺得有事情可做,有問題可鉆研。
【參考文獻】
[1]王文建.文理兼招背景下高職高專院校理工科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以豪州師專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4)
[2]肖陸飛.梁建軍.劉義章等.高職理工科專業實行文理兼招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
[3]肖陸飛,梁建軍,周玲玲等.文科高職生學習理工科專業時的問題與對策――以化工專業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3)
[4]蔡云梅.高職理工科專業文科生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18)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
[論文關鍵詞]網絡成癮;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
[論文摘要]以海南省3所高校的421名在校非體育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并與體育專業本科生的網絡成癮情況進行對比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體育生的網絡成癮現象均高于文科生和理科生,而文科生又高于理科生;理科生網絡成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體育生和文科生,體育生則高于文科生。
目前,互聯網已進入千家萬戶,并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占據了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各個領域,它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虛擬、娛樂和沒有國界等功能,因而受到當代大學生的青睞,也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同時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具有強大的誘惑力,不少大學生因此患上了令全社會矚目和憂慮的網絡成癮癥,他們的身心也受到了影響。鑒此,筆者對海南省大學生網絡成癮和心理健康水平進行了調查研究,旨在了解海南省大學生網絡成癮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防治大學生網絡成癮綜合癥和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措施,這對戒除大學生網絡成癮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其中海南大學160人,海南師范大學161人,華南熱帶農業大學100人。
(二)研究方法采用Jane和Kathy Sherer所編制的“大學生網絡成癮鑒別量表”來測試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狀況;采用(SCL一90心理癥狀自評量表》來測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和自測量表各421份(男生268人,女生153人),回收問卷398份,回收率為94.5%。其中有效問卷384份,有效率為96.5%。而在這384人的有效問卷中,男生為243名,占調查總人數的63.3%;女生為141名,占調查總人數的36.7%。另外,采用SPSS11軟件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網絡成癮鑒別量表”的測評結果與分析
在“大學生網絡成癮鑒別量表”中做出5個或者5個以上肯定答案者為網絡成癮者J,即“IAD”組,余下的學生為非“IAD”組。本次測試結果顯示:網絡成癮者有32名,占測試總人數的8.33%,文科l7名,占4.43%;理科15名,占3.90%;其中男生24名,占測試總人數的6.25%,女生8名,占測試總人數的2.08%,男生多于女生。所有被測試的學生均有使用網絡的經驗。在實地調查中,有19.3%的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80.7%的學生是為了在網上聊天、玩游戲、瀏覽不良信息或其他。從測評結果和實地調查的結果說明,大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差、自我管理與約束能力不強L6j,對網絡的認識和使用存在嚴重的偏差。
(二)“SCL一90心理癥狀自評量表”的測評結果與分析
1.對SCL一90量表中陽性項目數的統計與分析統計結果顯示:陽性項目數大于或等于43項的有84人,根據全國常模結果,這84人可考慮篩選為陽性,由此說明,21.8%的學生具有陽性癥狀,并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2.對SCL一90量表中陽性癥狀均分的統計與分析統計結果顯示:陽性癥狀均分在0~1.0分的人數有16人,占總人數的4.2%,說明這l6人無癥狀;陽性癥狀均分在1.1~2.0分的有78人,占總人數的20.3%,說明這部分學生有癥狀,其心理健康受到了影響,但癥狀輕微;陽性癥狀均分在2.1~3.0分的人數有250人,占總人數的65.1%,說明這部分學生有癥狀,并且其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響;陽性癥狀均分在3.1~4.0分的人數有37人,占總人數的9.6%,說明這部分學生有癥狀,而且他們受到中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手腕關節不適、視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和血壓升高等;陽性癥狀均分在4.1~5.0分的有3人,占總人數的0.8%,說明這3人不僅有癥狀,而且還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具體表現在植物性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神經衰弱,缺乏正常人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不善于與人交際等,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必要時應給予治療。
3.“IAD”組與全國網絡成癮常模在SCL一90量袁上的比較與分析
表1統計結果顯示:“IAD”組學生的各項因子平均分大都高于全國常模中的各因子,經過檢驗,除軀體化因子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他9項因子均具有極顯著的差異,這說明“網絡成癮癥”已經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網絡成癮的學生一般都有手腕關節不適、腰酸背痛、食欲不振、精神恍惚、情緒低落、思維遲鈍等癥狀。而且,網絡成癮的學生缺課現象較嚴重,學習成績普遍較差,每個學期都有2~4門的課程需要重修,部分學生甚至面臨退學。
4.“IAD”組與非“IAD”組在SCL一90量表上的比較與分析
表2統計結果顯示:“IAD”組學生的各項因子平均分均高于非“IAD”組學生。經t檢驗,“IAD”組與非“IAD”組在SCL一90上的比較表明,除抑郁因子和焦慮因子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各項因子均具有極顯著的差異。在“IAD”組與非“IAD”組的結果比較中,雖然“IAD”組各項因子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非“IAD”組,但在抑郁、焦慮2個因子上的表現無顯著性差異,這與以往的同類研究有所不同。根據彼特魯茨羅(Letruzzello,1991年)、拉方丹(Lafontaine,1992年)等人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減緩人的抑郁和焦慮情緒,而且對抑郁和焦慮情緒狀態都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在訪談過程中,筆者還發現,雖然有些學生是網絡成癮者,但大部分都是籃球、足球、排球的愛好者,甚至小部分學生還有晨跑的好習慣,這與緩解網絡成癮者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有一定的關系。
5.文科學生“IAD”組與體育學生“IAD”組在SCL一90量表上的比較與分析
表3統計結果顯示:文科學生“IAD”組的軀體化因子、強迫因子、恐怖因子和精神病因子的平均得分均低于體育學生“IAD”組,而人際關系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偏執因子和其他因子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體育學生“IAD”組。經t檢驗,文科“IAD”組與體育“IAD”組在強迫癥狀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因子和其他因子的比較中無顯著性差異;而在敵對因子的比較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在軀體化因子和偏執因子的比較中具有極顯著性差異。其原因為:在體育學習和運動競賽中需要同伴的相互配合和合作,才能取得勝利,尤其是在團隊比賽中,如籃球比賽、足球比賽、排球比賽以及田徑的接力賽等。因此,通過體育學習和運動競賽,不僅可以使學生進行心理溝通和改善人際關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釋放心理壓力。在軀體化因子中,體育“IAD”組成員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文科“IAD”組成員,這說明:長期的運動訓練造成軀體的損傷對該因子的影響是存在的。
6.理科“IAD”組與體育“IAD”組在SCL一90量表上的比較與分析
表4統計結果顯示:理科學生“IAD”組的軀體化因子、強迫因子、抑郁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因子和其他因子的平均得分均低于體育學生“IAD”組,而人際關系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偏執因子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體育學生“IAD”組。經t檢驗,理科“IAD”組與體育“IAD”組在軀體化因子、強迫癥狀因子、人際關系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偏執因子和其他因子的比較中無顯著性差異;在敵對因子和恐怖因子的比較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精神病因子的比較中存在極顯著的差異。其原因為:體育學習和運動競賽,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互幫互助,而且能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因此,體育“IAD”組的敵對因子平均得分低于理科“IAD”組;此外,由于大部分體育生在長年累月的運動訓練中,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損傷,因此,體育“IAD組的軀體化因子的平均得分高于理科“IAD”組。
7.文科“IAD”組與理科“IAD”組在SCL一90量表上的比較與分析
表5統計結果顯示:文科學生“lAD”組除了在軀體化因子和強迫因子的平均得分中低于理科學生“lAD”組外,其余因子的平均得分均高于理科“lAD”組。經t檢驗,文科“lAD”組與理科“IAD”組在軀體化因子、強迫癥狀因子、人際關系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和恐怖因子比較中無顯著性差異;在偏執因子和精神病因子的比較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其他因子的比較中存在極顯著的差異。一般而言,文科學生平時閱讀的書籍比較多,特別是中文專業的學生,他們在閱讀時,尤其是閱讀小說時,常常有被動體驗、思維入等感覺,容易把自身陷于故事的情節中,這是造成該項因子呈極顯著差異的重要原因。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大學生網絡成癮者比率稍為偏高,并且男生多于女生。
2.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文科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軀體化因子、強迫因子、恐怖因子和精神病因子上高于體育專業大學生網絡成癮者,但在人際關系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偏執因子和其他因子上低于體育專業大學生網絡成癮者。
4.理科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人際關系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偏執因子上低于體育專業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外,其余因子均高于體育專業大學生網絡成癮者。
5.文科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軀體化因子和強迫因子上高于理科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外,其余因子均低于理科大學生網絡成癮者。
6.文、理科學生的網絡成癮度均高于體育生,文科生略高于理科生;理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體育生和文科生,而文科生低于體育生。
(二)建議
1.大學生要確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規劃人生,加強自身修養和培養健全的人格,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特別是要提高自身對抗不良生活習慣的免疫力,做到“進得去,出得來,拿得起,放得下”,惟有如此,才可以預防和戒除網絡成癮癥。
2.學校應成立心理咨詢中心,開設治療網絡成癮的專題講座,有針對性地對網絡成癮者進行引導,并尋求其父母的積極配合,以達到逐步緩解和戒除網絡成癮癥之目的。
3.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課外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和競賽,可以充實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這對減少大學生有害上網時間和網絡成癮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心理科;護理安全;安全隱患;管理對策
護理安全是指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工作中,要嚴格遵循護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準確無誤地執行醫囑,實施護理計劃,確保患者在治療和康復中獲得身心安全,不發生任何醫源性疾患,順利地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從而促進患者身心健康。安全管理是護理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護理服務質量的根本保證。因此,做好護理安全隱患的分析,加強護理管理,是減少護理風險、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
1臨床心理科護理安全隱患分析
臨床心理科服務對象廣泛,包括抑郁癥、焦慮癥、驚恐發作、強迫癥、疑病癥、恐懼癥、軀體形式障礙、失眠癥及部分輕型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等,他們受情緒或精神癥狀的影響,可能會產生沖動、自傷、傷人、出走等行為,護理管理者必須做好護理風險分析,認真落實風險管理措施,努力降低或消除風險,避免對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危害。
1.1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淡漠 很多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不強[1],這是因為學校在培養護理人員時,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教育及操作技能的培訓,對法律法規方面,只是大概的了解。另外醫院對這方面的培訓也欠缺。
1.2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不強 風險存在于護理活動的全過程,護理工作復雜、繁重、瑣碎,做好風險防范,是保障護理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
臨床心理科實行的是開放式管理模式,患者可以自由外出病房,有了更多的自。近年來,由于大量年輕護士涌入病房,護理人員安全意識薄弱,增加臨床護理風險。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可能會使護理人員對家屬產生依賴感,認為有了家屬陪護,護理安全責任感就會減輕,管理上就會放松。
1.3護理制度的存在缺陷 臨床護理工作制度包括很多,分級護理是一項基本的護理工作制度,也是重要的護理核心制度,臨床上存在著護理級別與病情不符、護理級別更改不及時等缺陷。在臨床心理科,這樣問題同樣存在,患者精神癥狀各不相同,護理人員可能會根據患者級別護理提供護理服務,二級護理的患者也存在護理風險,不一定比一級護理患者小,這樣會給護理人員造成誤導,忽略對二級護理患者病情的觀察和護理,增加護理安全隱患。
1.4護理人員配備不足 臨床心理科,治療、護理量相對較少,護士配備相對精神科封閉病房少很多,大小夜班、中午班只有一個護士值班,容易出現病情觀察、病區管理不到位現象。
1.5對陪護的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臨床心理科患者一般都有家屬陪護,這樣有利于護、患之間溝通,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住院期間做好家屬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患者對就醫服藥的依從性,有利于患者康復。但由于陪護家屬受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1.6病房設施的隱患 臨床心理科住院患者存在自,病房的各種設施如洗浴、電源設施等如管理不善,非常容易成為安全隱患,成為患者沖動傷人、自傷、自殺的工具。
1.7 患者病情變化的復雜性 在臨床心理科,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護理安全隱患,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由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患者的病情,受情感及心理活動的影響,變化各不相同,具有復雜性、多變性、多樣性和個性化的特點。
1.8藥物副作用 隨著精神醫學和藥理學的快速發展,治療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的各種藥品層出不窮,但這些藥品帶來的不良反應也各種各樣,如心律失常、急性肌張力障礙、靜坐不能、行走不穩、代謝紊亂、心源性猝死等,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產生一定程度的危害。
2心理科護理安全管理對策
2.1強化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 新畢業的護理人員崗前培訓安排法律法規知識的講座,護理部及科室加強對護理人員法律法規方面教育,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
2.2強化護理人員安全和風險意識 安全管理是心理科護理的重中之重。護士長定期組織護士召開安全管理會議,強調護理安全的重要性,分析安全隱患,使全體護士以高度的責任心和警惕性,做好護理工作,確保患者的護理安全。限制患者外出,特別是一級護理患者及病情不穩定者。外出者必須由家屬陪同,并經醫生同意,家屬簽字方可離開,到預定時間未返院者,責任護士需電話聯系患者或家屬。發藥時嚴格執行看服下肚,防止蓄藥自殺。
2.3做好風險評估 所有的新入院的患者,負責接待的責任護士必須嚴格做好自殺、沖動等風險評估,對非常危險的患者建議醫生轉封閉病房治療,對入住的有危險的患者,護士長及責任護士每天進行評估,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醫生處理,必要時轉封閉病房治療。
2.4嚴格執行分級護理制度 由于心理科的特殊性,所有的患者巡視1次/30 min,并有巡視記錄單,患者的特殊情況、護理措施及效果均有記錄。
2.5優化護理人員配備 醫院要根據護理的工作情況對人力進行合理的調配[2]。特別是在單班及節假日,要根據患者的數量及工作量的多少,合理安排護理人員值班,減輕護士工作量。
2.6加強陪護及家屬的教育和管理 責任護士對新入院的患者的陪護及家屬詳細交代住院制度及要求,并利用病區工休座談會及巡視病房等各種形式進行強化,定期組織家屬學習關于治療、藥物不良反應、康復技能訓練、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安全護理等方面的知識,使其配合護士做好患者的陪護工作。
2.7加強病情觀察 護士與患者的接觸機會最多,從患者的言語、表情、行為和生命體征的觀察中,可及時發現患者癥狀的變化,掌握病情的演變,以更好地做好患者的護理,同時在醫生為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過程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要求責任護士每天除完成常規的書寫工作,其余時間均在患者身邊,綜合利用護理學、心理學、精神醫學等學科知識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動態觀察,準確掌握患者的身體及心理狀況。
2.8加強病房設施及危險品的管理 病房設施盡量簡單、安全,做好病房危險品的管理,責任護士每天進行安全檢查,病房內禁止存放刀、剪、藥、繩等危險物品。微波爐定時開放,辦公室、治療室、庫房及時上鎖。
總之,在心理科開放式護理管理中,將安全護理放在首要位置,運用科學管理方法,使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防范對策,必將會減少和杜絕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摘要:利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對隨機抽取的四川省四所高校的437名貧困大學生發放心理復原力量表和心理健康自評量表進行測量,并對測量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結果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復原力水平良好;文理科學生心理復原力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存在性別差異。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能有效地預測其心理健康水平。
中圖分類號:B842.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2)04-0108-04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WANG Chen1a, DAI Yan2, LEI Ming1b
(1a.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of Emei Campu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Emei 614202; 1b.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Counseling Center, Chengdu 610031; 2.Facul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8, China;)
Key words: po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tressful event; situational crisis; situational stress; mental health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 we used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rough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437 random samples in Sichuan Province, we found that poor students had a good level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which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nd displayed similarity in gender. Poor college students level of mental health can be effectively predicted through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各種應激事件。有研究表明,心理癥狀與應激事件呈顯著的正相關〔1〕。貧困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面臨周圍環境、角色地位、生活習慣、學習方式等的變化,他們所遭遇的應激事件與同齡人相比會更多、更集中,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更大。因而,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探討一直是近年來心理學關注的重點。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援助體系的構建、心理貧困等方面〔2~5〕。且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對貧困大學生消極心理的研究較多,而對積極方面的探究比較少;彌補性的建議或措施比較多,預防性的建議或措施比較少。
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擴大,學者們在探討心理壓力問題的時候,一般將心理壓力看成是個體的處理方式、認知評估或反應的行為。在這三種觀點的影響下,人們開始關注個體在壓力情境下積極應對的結果,即其從危機事件或壓力情境中恢復原有良好適應(positive adaptation)狀態的能力,由此形成心理復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復原力逐漸成為心理健康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不同學者對心理復原力的探究或是從實證的角度出發,或是從經驗和對心理復原力概念本身的理解出發,使得心理復原力至今尚無一致的定義〔6~7〕。目前對心理復原力的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一是將心理復原力視為抗拒困境而促進或修補健康,從而恢復正常適應的能力〔8〕;二是將心理復原力看作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也就是“在明顯威脅(significant threats)情境中成功適應而發展的現象”〔9〕;三是將心理復原力看作克服困境恢復良好適應的功能或比預期還要好的行為結果〔10〕。
綜觀現有研究成果,雖然心理復原力的研究已較為廣泛,但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復原力現狀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不管是理論的探討還是實證的研究均未見到。鑒于此,本研究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描述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的現狀,并探討其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為找出能使其正確應對外界的壓力情境的措施提供實證依據。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隨機對四川省四所高校(包含教育部直屬高校、省屬高校、獨立學院)的貧困大學生發放問卷488份,回收有效問卷437份,有效率為89.6%。其中,文科學生231人,理科學生206人;男生209人,女生228人;獲得獎學金的學生134人,未獲得獎學金的學生303人。
2.研究工具
(1)心理復原力量表。該量表是根據Wagnild等編制的心理復原力量表(RS)和Hiew等編制的心理復原力特質量表(TRS)編寫而成,它包括個人能力、自我及生活接納、自我調控和心理社會支持四個維度。量表由43個項目組成,采用Likert五點記分方式,分別用1~5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復原力水平越高。
修訂后的心理復原力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1。在結構效度方面,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KMO系數為0.903,Bartletts球形檢驗達到0.000顯著水平(χ2=4939.037,df=903);通過主成分分析和極大值旋轉,能夠解釋總變異量的38.3%,各項目的負荷在0.45~0.76之間。這表明修訂后的心理復原力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已達到測驗的要求。
(2)心理健康自評量表。該量表從心理健康問題癥狀以及其三個維度(身體癥狀、心理癥狀和社會適應不良癥狀)來評價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從康乃爾醫學指數(CMI)、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RHMS)中挑選出的30個相關項目組成,采用Likert五點記分方式,1~5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量表采用反向記分法,分數越低,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5,分半系數為0.876。在結構效度方面,KMO系數為0.927,Bartlett’s球形檢驗達到0.000顯著水平(χ2=4793.066,df=435),量表能夠解釋總變異量的43.75%。項目負荷在0.227~0.803之間。這表明心理健康自評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為測量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具。
3.數據分析與處理
對437人實施的兩種量表的測試數據均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
三、研究結果
1.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的現狀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測試對象的心理復原力及各分項維度的狀況,并計算出心理復原力總均分和各維度的均分,見表1。
2.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的差異分析
為了了解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各維度在性別、文理學科、是否獲得獎學金等方面的差別,將心理復原力各維度分別按照性別、文理學科、是否獲得獎學金進行均值檢驗,結果見表2。其中n為樣本數,M為平均值,SD為標準差,t為t檢驗值。
表2顯示,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水平在性別及是否獲得獎學金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文理科上,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水平以及個人能力和自我調控兩個維度差異顯著,且文科學生得分高于理科學生得分;獲得獎學金的貧困大學生在心理社會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未獲得獎學金的貧困大學生。
3.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為了研究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將心理復原力水平及各維度與心理健康問題癥狀以及各維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
表3顯示,心理健康問題癥狀及其各維度與心理復原力及各維度均呈負相關。因此,心理健康問題癥狀及其各維度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由此可見表3數據反映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貧困大學生,其心理復原力水平越高,反之則心理復原力水平低。
將數據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以心理復原力及各維度作為預測變量,考察它們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結果見表4。
表4顯示,心理復原力中的個人能力、對自我及生活的接納程度能有效預測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討論
貧困大學生與一般大學生相比,面臨的應激事件更多,而且應激事件對其影響更加明顯。但研究結果表明,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的整體水平處于良好狀態,這說明他們對危機情境反應的修正能力較強,能調節或緩和危機情境對自身的影響。這可能與貧困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他們一般都是在艱苦環境里磨練成長起來的,貧困造就了他們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練了他們不屈的性格,因此,堅強是他們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這一點可從韓春伶等人的研究中得到證實〔11〕。由于家庭經濟原因,不少貧困大學生從小就養成了獨立生活的能力,遇事比較有主見,并能主動適應外界的生存環境。研究發現,文科類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復原力水平尤其是在個人能力維度上高于理科類的貧困大學生,這可能與文科學生注重發散性思維和平時比較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關。研究還考察了獲得獎學金的經歷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的影響,結果表明,獲得獎學金與未獲得獎學金的貧困大學生在心理社會支持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獲得獎學金的貧困大學生在心理復原力各維度及總分水平上高于未獲得獎學金的貧困大學生。這可能是由于獲得獎學金帶來彌補性的積極體驗,有助于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有文獻報道,短暫或漫長的積極經歷一般不會對心理復原力產生太大的作用,只有那些要么可以克服危險因素,要么可對危險因素造成的損害進行彌補的積極經歷才會對心理復原力有明顯的保護作用〔12〕。
心理復原力是個體從困境或壓力情境中恢復、修復或促進健康的特質,這些具有良好適應性的特質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陽毅以SCL-90作為外部效標對此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復原力在個體應對壓力事件,避免心理疾病,維持心理健康等方面作用明顯〔13〕。本研究顯示,心理復原力水平及各維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各維度存在相關關系,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復原力水平能夠影響和預測其心理健康狀況,這說明心理復原力水平越高的貧困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反之則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但是心理復原力是外部困境或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變量,心理復原力自身也受到多種保護因子的促發和影響,因而心理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相關關系。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將在今后做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五、結論
經過上述研究討論,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1)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復原力水平良好。
(2)貧困大學生心理復原力在性別、是否獲得獎學金上無顯著差異;在文理科上差異顯著;文科生的個人能力和自我調控水平明顯高于理科生;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在心理社會支持上顯著高于未獲得獎學金的學生。
(3)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心理復原力的水平呈極顯著負相關,同時心理復原力水平能有效地預測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梁寶勇.精神壓力、應對與健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6.
〔2〕謝桂陽,程 剛.高校貧困生的個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J〕.心理科學,2002,25(5):632.
〔3〕諶時燕.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缺陷及其“療補”〔J〕.教育與職業,2005,(36):86-88.
〔4〕張文芝.論高校貧困大學生的現狀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8):318-320.
〔5〕鄧志軍.當前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現狀、成因及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4,(12):92-94.
〔6〕雷 鳴,張慶林.創傷后心理復原的生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616-622.
〔7〕雷 鳴,戴 艷,肖 宵,曾 燦,張慶林.心理復原的機制:來自特質性復原力個體的證據〔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6):874-882.
〔8〕Howard,D.E..Searching for Resilience among African-American Youth Exposed to Community Violence:Theoretical Issue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6,18(4):254-262.
〔9〕Masten,A.S.,Hubbard,J.J.,Gest,S.D.,Tellegen,A.,Garmezy,N.,& Ramirez,M.Competence in the Context of Adversity:Pathways to Resilience and Maladaptation from Childhood to Late Adolescence〔J〕.Developmental and Psychopathology,1999,(11):143-169.
〔10〕Bonanno,G.A.& Mancini,A.D.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in the Face of Potential Trauma〔J〕.Pediatrics,2008,121(2):369–375.
〔11〕韓春伶,曾練武.當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工作對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89-190.
各市(州)、縣(區)招生委員會,青海油田職工培訓中心,各招生學校:
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2015〕6號)和省招委《2015年青海省成人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實施細則》(青招委 2015〕33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劃定2015年成人高校招生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如下。
一、專科起點升本科
(一)哲學、文學類(藝術類除外)、歷史學以及中醫、中藥學(一級學科)類:155分。
(二)工學、理學類(生物科學類、地理科學類、環境科學類、心理學類等四個一級學科除外):111分。
(三)經濟學、管理學以及職業教育類,生物科學類,地理科學類,環境科學類,心理學類,藥學類(中藥學類除外)等六個學科:112分。
(四)法學類:159分。
(五)教育學類(職業教育類一級學科除外):135分。
(六)農學類:116分。
(七)醫學類:(中醫學類、藥學類等兩個一級學科除外):153分。
二、高中起點本、專科
(一)高中起點本科
1.文科:160分。
2.理科:138分。
(二)高中起點高職專科
1.文科:120分。
2.理科:116分。
3.藏文文科:80分。
4.藏文理科:82分。
理科生可以報文科專業,具體應以當年各高校實際招生計劃為準,因為有些學校的文科專業也會有理科生招生名額。對于文理兼收的專業,文科和理科考生都是可以報考的。
理科生可以報考的偏文科專業
經濟學類:金融學、財政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稅務學、經濟學、保險學、投資學、金融工程、統計經濟學、貿易經濟。
外國語言文學類:英語、德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商務英語等。
中國語言文學類: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等。
管理學類: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金融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經濟信息管理、行政管理、海關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
理學類: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學。
工學類:工業設計、數字媒體技術、風景園林、服裝設計與工程。
農學類:園林專業、園藝專業。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普通高等院校 在校大學生 考研心理
一、前言
近年來,考研熱浪潮在國內席卷而來,考研者的心理素質變化對考研活動有諸多影響,而性別差異、報考院校差異、專業差異、跨學科領域等多種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又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下面就針對在校大學生的考研心理進行調查分析。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江西省某兩所高校的4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調查問卷中試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針對學生考研動機設定40道問題;其次,針對學生考研焦慮設定16道題目;最后,針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設定60道題目。針對三方面內容分別采用五級、四級和三級的評分方法進行記錄[1]。
三、調查結果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回收和有效的數據處理等程序,調查結果如下:首先,對考研學生中男生和女生的數據分析可知,考研動機有顯著差異;焦慮程度有顯著差異;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其次,對考研學生中報考重點院校和普通院校的數據分析可知,兩類考研學生的動機有顯著差異;焦慮程度無顯著差異;心理健康無顯著差異。再次,對考研學生所屬的專業進行類型劃分,其調查結果表明:考研學生的動機具有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文科學生與理科學生、醫學專業與其他理科專業兩個方面;焦慮程度有明顯的顯著性差異;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第四,依據學生報考專業進行類型劃分,屬于跨專業考研的學生與同類型專業考研學生的動機存在顯著差異;焦慮程度和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最后,就學校性質進行劃分,調查結果顯示:考研學生在動機、焦慮、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不具顯著性差異[2]。
四、結果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不同因素影響條件下,大學生的考研動機、考研焦慮、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一定的差異。
第一,不同性別因素影響下,男生和女生考研者存在差異。就考研動機而言,男生的考研動機較女生強烈。絕大多數男生希望通過考研,能夠在社會中創造更多的價值,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就考研焦慮而言,男生的焦慮程度較女生小。由于多數女生趨于感性化,情緒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波動;而男生則表現出過多的冷靜和沉穩,故心態較好。就心理健康狀況而言,男生心理問題相對較小,可能受焦慮程度的影響較小[3]。
第二,不同報考院校因素影響下,報考重點院校的考研學生與報考普通院校的考研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首先,報考重點院校的學生的考研動機更為強烈。究其原因,這類學生有著更高的目標,對自身有著更大的期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充分挖掘潛力,實現自我價值。報考普通院校的學生,更多是為獲取碩士學位。其次,兩類學生在考研焦慮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未存在顯著差異性,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不一致。究其原因,現代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認知能力較強,明白隨遇而安的道理。
第三,對于不同專業的考研人員而言,其考研動機、焦慮程度和心理健康狀況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首先,就考研動機而言,理科學生的考研動機比文科學生強烈,醫學生的考研動機比其他專業理科學生要強。一方面,文科生的知識內容屬于人文性,更加注重內心體驗,而理科學生的知識系統過于抽象化、邏輯化,參加考研,能夠得到深造,提升自身能力。另一方面,醫學學生的擇業范圍相對較為狹窄,且畢業難度相對較大,如果醫學學生學藝不精,則難以畢業和走向工作崗位,所以醫學生的考研欲望更加強烈。其次,文科學生的焦慮程度明顯高于理科學生。主要由于文科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與解決能力相對較差,降低調節能力,故產生更多的焦慮。最后,文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差。
第四,跨專業考研學生和本專業的考研學生在考研動機、焦慮程度、心理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差異不顯著。對于多數報考本專業的考研學生而言,多數選擇重點院校,心中承受諸多壓力。無論選擇本專業還是報考跨專業的考研生,其考研動機多數偏于自身的喜好,因而不存在差異性,但是都會表現出一定的焦慮。
第五,對于師范類院校和非師范類院校的考研學生而言,其差異不夠顯著。首先,學生考研動機幾乎相同,或為獲取更高的學歷,或為深造學習。其次,兩類考研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院校、專業等進行報考,其放松狀態較為明顯,進而不會產生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總之,通過對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考研心理調查分析可知,考研學生的動機和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正相關,考研焦慮程度與心理健康同樣呈現正相關。
五、結論
通過對江西省某兩所高校考研學生的心理調查可知,性別、報考院校、各專業考研者、跨專業和原專業、學校屬性等因素的不同,會對在校大學生考研者的心理素質有著不同影響。對于考研學生而言,出現心理焦慮狀況較為常見,但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不良影響。所以,教育部等有關部門有必要針對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考研心理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有效解決策略,緩解考研者緊張心理,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建華.師范院校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特征研究――以山西師范大學為例[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比較分析中圖分類號:C931
一般認為,國外和我國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都經歷了三個階段。國外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科學管理、行為科學和管理叢林,而我國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經歷的是初創、重建發展和繁榮三個不同階段。二者的起止時間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卻有很大差異。時間上,國內研究要比國外晚20-50年;內容上,國內基本上是在學習引進西方的理論和方法。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和知識資本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豐富了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并帶來管理方式新的變革,給我國管理科學研究帶來了機遇與挑戰[1]。隨著理論研究自身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舊的領域在逐漸淘汰,而許多新的領域已誕生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及出現時間、熱點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斷變化。
1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從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代碼可以看出國外對管理科學的理解與我國對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理解比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過吸收、改造、轉換其它學科如運籌學、數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為管理科學其它兩個領域提供合適的基本技術、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本文首先通過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關資料,選定了有代表性的59種國外期刊;然后通過關鍵詞檢索的方法統計了1990年-2000年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錄的全部論文[5]。
從總量來看,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運籌與管理;其次是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復雜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論;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工業工程等領域論文數量相對少得多(見圖1)。出現上述研究格局是因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直到70年代,國外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在于運用運籌學、系統工程等數量分析方法來提高決策的精確度和管理的效率,這些領域一貫以來都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資助。而工業工程、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則更多的被從工程角度和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如果得不到新的學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則會逐漸變弱。
從縱向的歷史變化規律來看,所有領域的論文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論文數量增長最快,隨后就進入一個平均量比較平穩的增長時期。論文數量增長最快的領域有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和運籌與管理。而從發展的趨勢來看,運籌與管理、信息技術和管理仍將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繼續保持上升的態勢。
圖1 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論文總量圖
1.2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在考察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時,本文綜合了四個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認定的18種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針對重要管理學術期刊進行的調查結果;三是2000年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四是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據這些材料,確定了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的44種專業性學術期刊。
本文通過關鍵詞檢索,對所有這44種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間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6]。
從總量來看,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信息技術與管理和管理系統工程,其次是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管理科學與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和復雜性研究則在20篇以下,尚未成為主流(見圖2)。出現這種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和國家的信息化戰略已得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界的重視,并且在企業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與實踐很好的結合,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系統論的產生在國外已經有一個世紀之久,雖然在國內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研究領域,但在與管理問題相結合方面,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并且持續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產生;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等傳統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在解決新的企業管理和社會經濟問題時,得到了檢驗和新的發展。
從縱向的歷史變化規律來看,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預測技術和評估技術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統工程、預測技術和組織理論保持持續上升的態勢,可以預見它們仍將是未來幾年的主要研究領域。此外,大部分領域的論文數量增長都不是很平穩,落差比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諸如政府政策、資助環境的影響太大,這對于一個學科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剔除掉這些影響,我們還發現,1996年和1999年分別是研究論文數量增長的波峰期。由此在沒有更長時間序列資料作為實證的情況下,推測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周期大體上是3年。這也提醒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資助機構,在制定資助計劃時應該最少覆蓋3年以上。
2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問題的比較分析
“研究熱點”反映著某一個時段內,學術界對于一些特定問題或領域的關注程度。對于理論研究來說,這一關注程度指標同樣可以用這一領域內的情況或相關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來反映。熱點問題是隨著理論研究的進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變遷的。
根據熱點問題形成的來源不同,可以把熱點問題分為來源于實踐的熱點和理論發展自身形成的熱點;根據熱點持續的時間長短,熱點問題可以分為持續的研究熱點、前一段的研究熱點和當前的研究熱點;根據熱點問題的地域差異,可以把熱點問題分為國外的熱點問題、國內的熱點問題和共同的熱點問題。
圖2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論文總量圖
2.1 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研究熱點問題和研究的主流領域有驚人的同一性。通過對國外1990-2000年的研究論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熱點問題如表1。
表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領域 國外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團隊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論、管理系統的哲學屬性
運籌與管理 隨機多目標問題及算法、生產系統的調度優化、網絡沖突分析和資源罪優分析、交互式組和優化、金融/保險市場的定價模型
決策與對策理論 多目標決策、不確定性方法、神經網絡、多參與主體信息不對稱決策問題、風險和微機決策分析
組織理論 組織變革與創新、網絡組織的組織結構、組織行為、知識經濟及經濟全球化對傳統組織的影響
管理系統工程 系統分析方法、模擬技術
評估技術 評估指標體系的構造、評估技術在項目投資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應用
工業工程 并行工程、供應鏈、人因工程
信息技術與管理 面向應用的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商務、數據挖掘、信息系統開發的全面質量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方法和可擴展數據庫模型
復雜性研究 混沌理論、量子理論和復雜策略的模仿
2.2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管理科學理論逐步滲透到我國的社會實踐中來,并在我國的管理實踐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國理論界與決策界的高度重視。
通過對我國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論文和最近3年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與發展管理》、《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中國軟科學》的全部論文進行分析,研究熱點見表2。
表2: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領域 國內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 人本管理理論、人性假設及管理研究方法論、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識管理的初步理論、基于知識的管理激勵
運籌與管理 動態規劃、線性規劃、生產系統庫存優化理論、多重運輸調度算法、各種限制條件下的排隊系統
決策與對策理論 實際管理問題的決策模型、群體決策(委員會決策)問題研究、決策準則、多目標決策、模糊決策、公共選擇的方式及決策規則的選擇、可拓學在決策中的應用、事元、物元分析與決策過程、博弈分析
組織理論 組織結構、組織變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術的組織再造、虛擬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
管理系統工程 管理系統分析方法、系統最優控制、網絡計劃技術、灰色系統與灰色理論、系統效能分析、系統模擬與仿真方法
評估技術 評估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方法、灰色關聯評價模型、模糊評判、數據包絡分析、人工神經網絡的應用、風險評估、具體對象的效益與競爭力等指標的評估
預測技術 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灰色預測、模糊預測、數據包絡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預測、遺傳算法
數量經濟分析方法 經濟計量模型、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統計方法、投入產出模型、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的貢獻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業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產調度模型、先進制造技術及其評價、質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統的可靠性研究、供應鏈管理、先進制造系統的抓鉤排序問題
信息技術與管理 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模式與安全研究、組織決策支持系統、數據挖掘技術
復雜性研究 灰色系統、集對分析、復雜系統的分析方法、社會經濟系統的復雜性研究、混沌理論、非線性復雜經濟系統
2.3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
通過分別對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它們的異同點(見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統工程、信息技術與管理和運籌與管理是國內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內容。持續的研究熱點將集中在這些領域。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是國外當前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預見,受國外的影響,國內未來3-5年內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大量出現。
表3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內容的比較
國外的主要研究內容(前5位) 我國的主要研究內容(前5位)
決策與對策理論 信息技術與管理
組織理論 管理系統工程
運籌與管理 預測技術
信息技術與管理 評估技術
管理系統工程 運籌與管理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差異比較大,即使是共同的熱點問題,研究側重點也不同。如線性規劃,國外的重點是隨機多目標優化問題[9],而國內的重點是傳統線性規劃問題的求解算法和應用;此外,在熱點問題的形成來源來看,國外基本上來源于管理實踐和其他學科的啟示上,而國內則更多的是應用國外理論結合我國國情來解決管理問題(見表4)。
表4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
類型 問題 特征說明
國內外共同的熱點問題 線性規劃、優化理論、決策模型組織結構、組織學習、系統分析方法、決策支持系統、并行工程、電子商務[10]、數據挖掘 經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在與實際管理問題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了國內外研究的共同重視。
國外熱點問題,國內尚未成為熱點問題 復雜性研究[11]、供應鏈與價值鏈、知識管理、虛擬組織、績效評估技術、復雜決策問題的博弈分析、風險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問題上,國內要落后于國外。
國外非研究熱點,國內為研究熱點問題 管理信息系統、敏捷制造、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評估指標體系 國外前些時候的研究熱點,在國內有很強的應用背景,所以成為研究熱點。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異還包括:
(1)知識管理、復雜性研究[12]等國外研究熱點,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國則引入的時間不長,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13]。
(2)對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為理論、數量經濟分析方法等國內外研究成果日益減少的領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學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將難以繼續引起學術理論界的重視。
(3)國內關于一般管理理論、組織理論等一般理論的研究,主要是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現在,我們已基本了解了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狀況,所以對這些理論的介紹在國內不會成為熱點,但其應用研究在國內還有前景。
(4)在信息技術與管理、決策與對策理論等領域,國內研究與國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問題比較的啟示
(1) 研究的主流領域越來越多地受到信息技術、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影響。或者說,這些新技術、新的時代特征給管理研究主流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突破。
(2) 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有些研究領域要逐漸被淘汰,像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同時也會出現新的研究領域,如復雜性研究和電子商務等。這就要求國內研究主體要跟蹤最新研究動向,培養發現研究熱點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熱點問題大多來自管理實踐的需要,即問題導向,注重技術和可操作性。這要求國內研究主體更多地關注管理實踐,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
(4) 國內的研究熱點普遍地落后于國外,但也有自己領先的領域,如工業工程。
(5) 國內的資助機構應加強對研究熱點問題的資助,因為研究熱點與管理實踐聯系得最緊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實踐中產生效益。特別是那些國內外共同的研究熱點,其所在領域將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國內研究熱點的形成,基本上有兩個前提:一是國外已經是研究熱點,國內研究主體加以介紹和引入,結合國內實際,形成研究熱點,如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等;二是國內出于國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動而形成研究熱點,如復雜性研究。
(7) 從內容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管理科學基本上處在借鑒應用的階段,根據中國的管理實踐提煉出自成一體的管理理論和技術的研究還不多。
參考文獻
[1] 席酉民.21世紀的管理與管理研究[J].軟科學研究,1997,(12).
[2] 管理科學學科代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2000年《項目指南》[D].2000,(4).
[3] 成思危.中國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與發展重點選擇[J].管理科學學報,2000,(1).
[4] 汪壽陽,金碧輝.SCI、SSCI與管理科學期刊[J].管理科學學報,2000,(12).
[5] 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 中國期刊網:cnki.net/[DB/OL].2001.
[7] 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 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 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 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 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 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輝.國內外管理科學的研究熱點問題比較[J].管理科學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分數線(分)
哲學、文學(藝術類除外)、歷史學以及中醫、中藥學(一級學科)
160
藝術類(一級學科)
120
工學、理學(生物科學類、地理科學類、環境科學類、心理學類等四個一級學科除外)
110
經濟學、管理學以及職業教育類、生物科學類、地理科學類、環境科學類、心理學類、藥學類(除中藥學類外)等六個一級學科
110
法學
130
教育學
130
農學
130
醫學(中醫學類、藥學類等兩個一級學科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