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6: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柏林之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伊朗《別離》大獲全勝
“感謝柏林電影節,它用最實際、最有價值的方式對伊朗表達了支持。但我不認為它頒3個獎給我們單純只是因為賈法爾事件,我相信評審團是真的關注了我們的電影。”
雖然伊朗電影之前的杰出和感動是世界影迷共知的事實,但這次柏林電影節上,伊朗影片《別離》的輝煌勝利還是讓人瞠目結舌――金熊獎、最佳女演員和最佳男演員,這3個最后才會頒發的壓軸大獎還真讓這部影片應了那句老話:笑到最后。
更罕有的是,本次柏林電影節的這個“影后”桂冠是同時頒給了該片中的兩位女主演,其中一位Sareh Bayat正是本片導演的女兒;而“影帝”稱號則是由該片的三位男主演共同享有。導演阿斯哈?法哈迪上臺領獎時,電影節主席迪特爾打趣地說:“嘿,我早就跟你說了!”
影片《別離》可謂一幅當今伊朗人的生活風情畫,講述了一對伊朗夫妻的離婚故事,涉及到兩個不同階級家庭之間的問題,阿斯哈?法哈迪的導演手法克制而又富有深情,令人內心充滿感動。據法哈迪自己說,《別離》向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讓他們去思考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盼望和平的,任何一個人都有任務去促進和平發展,無論在哪兒。雖然現在該片風光無限,但它卻曾因題材特殊而被伊朗政府下了禁令,一直到導演法哈迪公開致歉之后,這部影片的拍攝才最終得以解禁。阿斯哈?法哈迪的上一部電影《關于伊麗》榮獲了2009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而本次的大獲全勝也是伊朗電影界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殊榮。
歐洲的三大電影節柏林、戛納和威尼斯的主競賽單元,均是通過7位評委的討論商議來決定最后獎杯的歸屬,今年柏林電影節其中的一位評委、伊朗電影人賈法?帕拉西因為被伊朗政府禁止拍片20年而沒法抵達柏林,評委人數變成了6位。一般而言,獲獎影片通常只能拿到一個獎,讓一部電影拿到兩個獎項的情況比較少見,更別提3個了―至于3個獎項里,有兩個都是多位人選并列,更是讓人大為意外,因此不少人都認為這是因為政治原因主導了獎項的走向。大家都知道,柏林電影節一向是全球各大電影節中政治意味最強的一個,對此,《別離》的導演法哈迪說:“感謝柏林電影節,它用最實際、最有價值的方式對伊朗表達了支持。但我不認為它頒3個獎給我們單純只是因為賈法爾事件,我相信評審團是真的關注了我們的電影。”同時他也表示自己雖然拿了金熊獎,可不是英雄,無論他說什么都不能改變伊朗電影的現狀,他能做的就是用電影闡述更多現實和情感,希望能對它有所促進。
而事實上,阿斯哈?法哈迪本人也一直都是伊朗政府的眼中釘,他于去年11月接受伊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時公開表示支持電影人穆森?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的回歸,后者一直是伊朗反對黨左翼綠色運動的支持者并因此被驅逐出境。阿斯哈?法哈迪也曾公開聲援深陷囹圄的“政治犯”導演賈法?帕納西,相信這次他在柏林電影節上的大放異彩恐怕并非伊朗政府希望看到的。
嶄“新”的柏林
“與去年相比,新一屆電影節規模小了些,但與此同時它變得更加大膽,發掘出更多的新人新作,并開始尋找3D與藝術電影的結合點。”
除了濃重的政治意味,同時值得注意的還有已過花甲之年的柏林電影節,在自己61歲生日時實實在在來了一次大創新。2月10日開幕的第六十一屆柏林電影節,從一開始就表露出一幅強勢的“革命”姿態。曾經在這里連連飄紅的中國電影,竟沒有一部進入主競賽單元。張藝謀執導的《山楂樹之戀》、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以及展示我國艾滋病感染人群生存現狀的紀錄片《在一起》均只入圍新生代單元和全景單元。整個亞洲影片也明顯縮水,只有韓國影片《愛,不愛》入圍了主競賽單元。同時,本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與大導演羅西里尼之女伊莎貝拉?羅西里尼也充分肯定了運用高科技手段拍攝的電影在本次電影節中的重要地位,她明確指出,這次電影節的最大看點就是人們需要戴上3D眼鏡來欣賞文藝片了。而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爾?科斯里克之前也曾這樣勾勒過今年柏林電影節的輪廓:“與去年相比,新一屆電影節規模小了些,但與此同時它變得更加大膽,發掘出更多的新人新作,并開始尋找3D與藝術電影的結合點。”在22部入圍競賽單元的影片中,就有兩部是3D電影,最后在短片競賽單元大放異彩的韓國導演樸贊郁的影片《波瀾萬丈》(獲得短片單元金熊獎)則是第一部用iPhone4拍攝的獲獎電影。樸贊郁曾表示,iPhone手機小巧玲瓏的外形和“每個人都能使用”的事實,令這款高端手機成為一款不錯的拍攝工具。而和他共同制作《波瀾萬丈》的胞弟樸贊慶則稱,iPhone手機功能十分先進,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上面進行視頻編輯。樸贊郁并不是首位使用蘋果iPhone4拍電影的韓國電影人,至于這種趨勢會對未來主流與獨立電影制作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都拭目以待。
此外,匈牙利老牌導演貝拉?塔爾的《都靈之馬》獲得了評委會的銀熊大獎,該片的內容跟哲學大師尼采的一段神奇經歷相關。1889年1月3日,弗雷德里希?尼采照常離開住所,經過都靈市中心的阿爾伯托廣場時,發現這里忽然起了騷動。原來,一匹可憐的老馬累得走不動了,馬車夫面容灰暗,衣衫襤縷,顯然是個不堪生活重負的苦命人,他怒火沖天,揮動著粗大的皮鞭向馬打去,但馬依舊一動不動,直至奄奄一息。在他的怒火發泄得差不多的時候,尼采撥開人群沖上前去,抱著這匹馬的脖子,痛哭起來,然后便失去了知覺。人們將他送回家中,他就此臥榻不起,沉默不語,不到一個月,他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影片接著講述了關于馬夫和他的女兒,以及那匹馬本身的故事,試圖從中得到答案。而塔爾這位以電影中深刻的隱喻和哲思聞名的“長鏡頭導演”在獲知自己得獎后,上臺領走該獎的全過程都一言不發,但全場仍然報以熱烈掌聲。這部近乎默片的黑白電影,以靜物寫生的凝重電影語言,講述了都靈之馬最后7天的故事,充滿哲學隱喻。雖然很多觀眾大呼“晦澀”,中途也有很多人離場,但在柏林電影節場刊上,它仍獲得了僅次于《別離》的評分。
第六十一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別離》
評審團大獎:《都靈之馬》
最佳導演獎:《嗜睡癥》導演烏利胥?柯雷
最佳男演員: 《別離》中所有男主角
最佳女演員: 《別離》中Leila Hatamia和Sareh Bayat
最佳藝術貢獻獎: 《獎賞》中攝影和美術并列
最佳編劇: 《血之救贖》
最佳處女作: 《在冰上》
最佳電影處女作特別榮譽獎: 《無父之人》 《守衛》
阿爾弗萊德獎:《如果不是我們,是誰?》
最佳短片金熊獎:《波瀾萬丈》
短片評委特別獎:《破碎的夜晚》
最佳短片特別榮譽獎:《對父親的問題》
終身成就獎:阿明?繆勒?斯塔爾
韓國女星林秀晶代表電影《愛,不愛》走紅地毯。
關鍵詞:都柏林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弗洛姆
《都柏林人》是喬伊斯的唯一一部短篇小說集,15個故事刻畫了愛爾蘭首都生活的方方面面。喬伊斯集中筆墨描寫了中產階級邊緣的兒童和成人,如女傭、小職員、音樂教師、學生、女店員、騙子和潦倒的商人。喬伊斯將其小說集當成愛爾蘭人觀察和研究自己的一面鏡子。“我的目的是為我國譜寫一部道德史。我之所以選擇都柏林為背景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城市是癱瘓的中心。對于冷漠的公眾,我試圖按以下四個方面來描述這種癱瘓: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社會生活。”在大多數故事中,喬伊斯都運用了一個超然而其具有洞察力又極為敏銳的敘事聲音,把都柏林的生活詳細的展現給讀者。這些看起來很日常的情景,細想之下又體現出強烈的個人和社會悲劇色彩。整個的都柏林的社會氣氛死氣沉沉,其中的人物猶如被困在圍墻之中。一股無形的力量禁錮住了他們的思想和行動,他們想逃出這個牢籠,卻已由于精神的癱瘓而失去了逃離的力量。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觀點,心理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部分構成。屬潛意識層面的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初始來源,遵循快樂原則。同屬潛意識的超我遵循道德原則,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于意識層次的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存于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沖突,會使用心理防衛機制。若適當使用,防御機制可減緩超我與本我間之沖突,但過度或過當使用,而不正視面對沖突,則會造成焦慮或產生罪疚(guilt),最終將導致如抑郁沮喪的精神失衡。
我們試用此理論分析如下幾個人物。
伊芙琳。伊芙琳是這部小說集中同名故事的主人公。她的母親去世了,她要勉力支撐著家庭,同時面對父親的暴虐。終于她有了一次改變自己生活的機會,和男友弗蘭克一起出逃去阿根廷結婚。在面臨出逃還是留下的選擇上,她陷入了艱難的內心斗爭之中。毫無疑問,面對當下乏味艱難的生活和酗酒的父親,她是痛苦的;而和心愛的人一起遠走他鄉,開始新的生活,是她所衷心向往的。“逃吧!她一定要逃!弗蘭克會救她。…..她為什么就該沒有幸福?她有權獲得幸福。”她做好了出逃的準備。但是,在碼頭上,當她必須做出決定性的選擇的時候,她退縮了。“不!不!不!這不行。她的雙手瘋狂的摳住鐵欄桿。在海水中她發出一聲慘叫!”面對男友的召喚,她“蒼白的面孔定定地對著他,滿面無奈,像一只無助的動物。”“她看著他的目光中,沒有愛的跡象,沒有告別的跡象,也沒有相識的跡象。”
在伊芙琳的本我中,她試圖掙脫現實生活的束縛,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向往主宰自己的未來。但是遵循道德原則的超我讓她想起了自己答應過母親的事,要盡力維持這個家。她注意到父親漸現老態,她認為父親會想念她的。“有時候他很慈祥。”她改變了對自己家庭生活的看法,想起了一些細微的溫情:她生病時父親對她的關心,母親生前全家去野餐的經歷。這些記憶掩蓋了父親的暴虐和工作的乏味。她猛然間的決斷像是來自天啟——她必須要留在熟悉的環境里。這是自我對本我和超我調節的結果。這一決定暫時緩解了她內心的劇烈沖突。但是這是否就是她想要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她將繼續自己乏味的生活,忍受父親的暴虐。
法林頓。法林頓是《對手》中的主人公,也是《都柏林人》中最悲慘的人物之一。他強烈地抵觸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他日復一日地充當著麻木、機械重復的抄寫文書;他那些不用動腦筋的工作和難以相處的上司讓他怒火中燒。《對手》中談論的那天之后,他的怒氣再也無法控制,法林頓就把全部火氣都撒在他的一個孩子身上,而孩子是世界上最無辜的人。法林頓的問題根源在于他沒有辦法認識到限定生活的那個讓人發瘋的怪圈。他劃不清不同生活層面之間的界限:他的生活、社交及家庭生活極為相似。哪一部分生活都不能成為其他部分的避風港,因為每一個因素都可能把他激怒。法林頓總是把生活搞的有害于自己而不是有利于自己。只要他高興就丟下工作溜出去,辱罵上司,而且傻乎乎的當了表去買酒。雖然每次小小的反叛都讓他暫時得到快樂,但那股隱忍下去的怒氣終究會發泄到別處,而且往往會因他的所作所為而加劇。法林頓不顧及周圍的人也使他和伊芙琳形成鮮明的對比,后者總是擔心別人會怎樣認為而忽略了自己的想法。作為《都柏林人》中野蠻的持強凌弱者,法林頓向我們揭示出一旦生活中只剩下不用動腦筋的重復將會發生什么:遲早暴力會發生,而且那些目睹暴力或是受暴力威脅的人將來自己也會施暴。
顯然法林頓的自我沒有協調好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他處理不好自身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從他無意識中所運用的心理防衛機制中可見一斑。面對盛氣凌人的上司,他只能忍氣吞聲,壓抑自己,在內心里想象上司的腦袋是一個大雞蛋,“算計著怎么樣輕易地敲破它”。由于受不了上司喋喋不休的責罵,法林頓終于忍不住回了一句,盡管他不得不為此承擔代價,面臨被辭退的威脅并最后被迫認錯,當跟朋友們一起喝酒時,這有成了他炫耀的資本。除了壓抑(repression)與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之外,法林頓還用了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與轉移(displacement)兩種防衛機制。單調乏味的抄寫工作讓他煩惱之極,在上司的頤指氣使面前他又不得不低聲下氣,于是他找到了一個暫時解脫的方法——喝酒,借此逃離讓他難以忍受的現實。但是在跟朋友喝酒的過程中,他也沒能逃離那種沮喪的情緒。比賽掰手腕的失敗更激起了他的怒火。法林頓回到了家里,至此他將自己的怒火發泄在了自己兒子的身上。通過轉移自己的失敗感,他的兒子成了犧牲品,在哭泣中祈求著“別打我呀,爸!我會為你說《萬福瑪利亞》那段禱告……”
弗洛姆說,人類人類存在中有一種固有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無法絕對消除,但人能通過各種方式轉移孤獨。通過《都柏林人》喬伊斯展顯了由于社會的癱瘓都柏林人所表現出的孤獨感和異化感以及他們的排遣方式。人人都有一種出逃的意向,想逃離這癱瘓而又現實世界。伊芙琳的逃離最終失敗了,法林頓無處可逃,酗酒、暴力成了他擺脫孤獨的方式。這兩個人物只是其中的代表,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都柏林人所具有的悲劇共性:消極逃避的方法并沒有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反而擴大了這種感覺,在他們在更痛苦的深淵中掙扎,找不到出路。
參考文獻
[1]Walton Litz, James Joyce, Princeton University, Twayne Publishers, New York, 1966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朱明啟等譯,馮川(編),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4]李維屏,《喬伊斯的美學思想和小說藝術》,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下顛倒型
現實社會,工作、生活總在強調邏輯性,遵從邏輯性的后果是一切困在既定圈子里,乏味但無奈。不妨挑戰一下反邏輯思維,你會眼前一亮的。這家上下顛倒型設計的房間,為了改變入住者對方位的感知,將房子內部的部分物件都做了上下顛倒的處理。在一覺醒來時,可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睡在天花板上喲。
地點:德國柏林
旅館:Propeller Island City Lodge
魔幻奇緣型
通話故事里的魔幻城堡是否讓你心動不已?要不要來個魔幻般的旅程?、大山的瀑布之下建起奇特的旅館建筑,如同仙境一般的景致,別有隱世尋寶的美妙,旅館懸空的繩索橋還能讓你在樹端愜意信步,那么約個時間一起去魔術山旅館吧。
地點:智利
旅館:魔術山旅館
內涵大氣型
或許,在挑選旅館之時,貨船起重機很難成為你考慮的對象。然而,在綜觀其豪華的內飾、可以四觀的海景、遠離喧囂的自我空間等諸多優點之后,你定會想去親自體驗一番。
地點:荷蘭哈林根
旅館:起重機旅館
典雅包容型
旅行的意義,休憩身心。一家圖書館旅館能讓你找到更多關于旅行的感悟。這間豪華旅館每層的圖書都是以杜威圖書分類法系統來區分的。比如,在旅館第九層只有“900s”編號的圖書。
地點:美國曼哈頓
旅館:圖書館旅館
透明直白型
這是一套以“透明”之名打造的玻璃房間。四面不同角度不同形狀的玻璃鑲嵌拼接,映出繁復怪異的室內環境,心理素質稍差的人很難適應這樣的房間。如果你能在這樣的房間睡得著的話,醒來的時候可千萬不要被周圍這么多面鏡子嚇壞了。
地點:德國柏林
旅館:Propeller Island City Lodge
質樸親切型
這樣的下水道管道隨處可見,工業時代越來越提倡自然和諧。窄小的空間布置的分外溫馨,開門既可與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晴朗的夜空,打開房門滿目繁星為你織起一片天花板,浪漫不俗。順便提一句,雖然是下水道的外形,但是這些后工業特色的房間卻并無邋遢之跡。
關鍵詞:丹尼爾·李伯斯金;情感;情感空間;猶太人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6-0075-03
1 引言
丹尼爾·李伯斯金(圖1),作為公認的解構主義建筑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建筑作品大多呈現出扭曲、傾斜,甚至支離破碎的形象,仿佛是由一個或一系列不規則體交接組合而成的。然而,李伯斯金本人卻反駁道“我不走解構路線,我相信結構”[1]。其實,無論“結構”還是“解構”,他最想表達的,是建筑的空間感受,是建筑對于歷史的描述,是建筑空間中的情感體驗和經歷。
2 正文
2.1李伯斯金簡介
2.1.1成長經歷
李伯斯金是猶太裔的波蘭人,一九四六年生于波蘭中部城市的羅茲,一九五七年舉家遷往以色列,一九五九年全家搬到紐約定居,之后,為了建筑項目的需要,又在柏林居住了幾年。李伯斯金從小音樂造詣頗高,善于演奏手風琴。他不認為從事建筑設計就等于放棄了音樂, “其實建筑是另一種形式的音樂。它如音樂一樣想要平衡,音樂是耳朵的藝術,建筑是眼睛的藝術。某種意義上我并沒有放棄音樂,我通過建筑來延續我的音樂。” [2]他說。
后來他立志成為建筑師。在與建筑打交道的前二十年,他一直從事建筑理論活動,直到柏林猶太博物館設計建成,他逐漸有了名氣,開始接手各地的項目。現在,他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以紀念館為主,有歐斯納布呂克努斯包姆美術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丹佛美術館、多倫多皇家博物館、舊金山猶太博物館等;另外,在瑞士、意大利、德國、英格蘭、愛爾蘭等地也有文化及商業合作案。一九九年他創立了李伯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ebeskind),并擔任首席設計師。二三年二月,一番波折后,他獲選為紐約世貿中心重建案的總體規劃建筑師。
2.1.2建筑觀
2.1.2.1 獨特思想
丹尼爾·李伯斯金早年曾在庫珀聯合學院學習,師從邁耶和艾森曼等人。但是他因為討厭機械的臨摹書上的線條而稱病不去,并且拒絕做用大小相等的方形格子來設計的作業。當他畢業后一貧如洗時,艾森曼邀請他去工作并支付薪水,但他因為第一天去時被要求掃地而拒絕了這個機會。
他認為,在當時以弦理論來研究天體物理,以波動、能量和混沌理論來研究粒子物理的時代,建筑也不可能是以沒有表情和特色的中性面貌示人。沒有一棟建筑是客觀的,沒有一棟建筑應該是相同的。它們理應體現出獨特的個性,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應被既有的模式所束縛。
2.1.2.2建筑與城市
城市不是單純的建筑的堆砌,而是由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夢想創造出來的。但是當今的建筑設計中,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建筑和城市一樣,也都是有自己獨特靈魂的,每個靈魂都訴說著自己的獨一無二性,讓人們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多樣與不同,從而喚起人們的心靈的感觸和對于文化的渴望。建筑應該與周邊的環境保持一種更加有機的關系,在材料、比例、色彩等方面予以體現。
2.1.2.3情感空間
情感空間是與我們意識的觀念統一相對應的。在特定時刻,由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刺激引起的感覺并不作為一種模糊的印象而被感知,然而,這些感覺聯合起來以形成觀念,這些觀念彼此進入空間和時間的關系之中,就形成了所謂的情感空間。所有這些特定的情感以同樣方式聯合成一個完整的情感空間,每一種情感作為一個組成因素進入完整的空間之中。反之,室內空間的各個元素,同樣可以將其中的每一種分解成若干簡單的感覺要素。也就慢慢形成觀察者和使用者自己理解的情感空間。
下面,就以柏林猶太博物館為例,分析建筑空間中的情感體驗在其中的體現。
2.2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及其體驗
李伯斯金說:“偉大的建筑,一如偉大的文學作品,或者詩和音樂,都能說出靈魂深處的精彩故事。”[3]對于他來說,建筑可以是一個敘述故事的載體,一個療愈傷痛的空間。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墻角、令人心悸的“流放的花園”、“大屠殺塔”中由罅隙傾瀉而下的光、無盡反射的水晶體,無一不讓人駐足冥想,不充滿了李伯斯金對生命、家族、歷史、文化及對建筑本質的思索。
柏林猶太博物館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狀(圖2),館內所有通道、墻壁、窗戶都帶有一定的角度,幾乎沒有一處是平直的。設計者以此隱喻猶太人在德國不同尋常的歷史和所遭受的苦難,館內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調和燈光無不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靈上的撞擊。
博物館的入口設置于原柏林博物館,一棟巴洛克式老建筑內,利用新建筑體其中一個“空”的軸線方向延伸至此建筑內,并打破其方正格局,橫斜入地下室而至新建筑體內。李伯斯金稱此種手法為“潛意識下的連接”[4],代表了德國人和猶太人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中命運的交織與重疊。
2.2.1一條主軸
李伯斯金提取了建筑環境中對稱的巴洛克風格的老博物館的對稱軸,周邊道路的中線的周線關系,并與此呼應,在新館設計時考慮了一條平行于原有軸線的虛的軸線(圖3),軸線兩邊的建筑體量基本均衡,體現出與周圍環境的呼應,表現出無序中的有序與均衡。當參觀者在展館中曲折前行時,其實他只是在軸線的兩邊做往返運動,整體上是前進的態勢。然而參觀者自覺自己猶如在迷宮中穿行般,沒有主導方向,充滿了期待感和疑惑。
2.2.2兩條脈絡
李伯斯金稱該博物館為“線狀的狹窄空間” [5]。理由是在這座建筑中潛伏著與思想、組織關系有關的二條脈絡。其一是充滿無數的破碎斷片的直線脈絡。其二是無限連續的曲折脈絡。
這二條脈絡雖然都有所限定,卻又通過相互間的溝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無限地伸展下去。依據相互離散、游離的處理手法,形成了貫穿這座博物館整體的不連續的空間。這二條脈絡是“猶太人博物館”的特征,同時又是李伯斯金所持有的一種“二元對立,二律背反”的哲學觀點物化入建筑中的體現。
2.2.3三條通道
進入這座建筑的奇異空間之中,有三條通道(圖4)貫穿其中,但事實上只有一條路是可行的,其他兩條其實都是死路。在常規的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對死路唯恐避之不及,其基本職責之一就是使道路系統暢通,但李伯斯金反其道而行之,其目的不外乎要以新穎的空間設計來刺激麻木的游客。
一條死亡之路,通往以銳角歪斜組合的展覽空間,黑色部分為核心的封閉天井,白色部分為展覽空間。
另一條逃亡之路通往室外的霍夫曼公園,由傾斜的不垂直于地面的方格形平面的混凝土方柱組成。步入其中,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間感覺,使人感到頭昏目眩,步履艱難,表現猶太人走出國境在海外謀生的艱苦歷程。每根混凝土排柱頂上種植一棵樹木,表示猶太人生根于國外,雖充滿著新生的希望,但根卻任然不能落于地面,仍在空中搖擺不定。
第三條共生之路直通神圣塔,是一個高二十多米的黑色煙囪式的空間,進入之后靜立沉思,回憶猶太人過去經歷的苦難,最后離塔時沉重的大門聲響令人震驚,以加深參觀者的印象和感受。
空間、光影與聲音在建筑內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運用,讓建筑給參觀者帶來的心理感觸和震驚之情難以忘懷。(圖5)
2.2.4四個隱喻
猶太人在柏林、在德國的痕跡,不僅僅是物化于外的,其中還有著說不清因果關系的根源,或者是既往性夾雜于其中。從德國人和猶太人的外在關系來觀察,李伯斯金下了這樣的結論。他執著地追求曾對猶太人的傳統和日爾曼文化做出貢獻的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們的生活蹤跡,并將其模式化,這樣亦形成了一個仿佛大衛王之星的標記,這是其第一個靈感來源。
其二,是根據作曲家阿諾德·勛伯格未完成的歌劇“摩西和阿龍”的腳本的未完成的第三章構成的。在此處,表現了由于歌的存在,而歌詞不清,相反,歌不存在,而能幫助對歌詞的理解的不合情理性中的合理的部分。
第三,在大屠殺年代被驅逐出柏林,在里加和烏其的強制收容所中死亡人的名字和死亡地名。
第四,是因瓦特·本杰明的“一側通行路”形成的。沿著曲折型建筑,引入了60個連續的斷面。
正如人們所說,李伯斯金充滿晦澀的超俗的哲學思考和其在音樂、宗教、歷史、文學領域知識的融合,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是難以接近的。
2.2.5虛空地帶(圖6)
李伯斯金認為,當整個社群被徹底消滅,個人自由被徹底剝奪,當延續的生命被殘忍打斷,生命的架構便會發生扭轉和改變,無以復加,一種諾大的虛空便由此產生。
虛和實,都有隔離或恫嚇作用,而虛更具有恐懼效果。正如猶太人的神是無形的,但更具威嚴。[6]
猶太博物館曲折的建筑形狀中,一條直線劃過,產生了界限不明的建筑空間。同時,在如同甬道的空間中,光線從不規則的窗戶,或直射,或投射進入室內,借潛伏于地下與地面的幽暗微明的建筑體,呈現猶太人在德國的種種際遇。這種虛空產生的橫亙歷史的深淵,是無法忽視和彌補的,我們不能回避這一點,只能正視,這是建筑師所想表達的猶太博物館的精神所在。
2.2.6情感體驗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那高大的體量,毫不掩飾地透露它所包含的靈魂。它突兀地出現,被無數鋒利的線條所切割,所圍繞(圖7)。就是這樣一座建筑,才能給人不一樣的感受,給人更深刻的思考。他的建筑不僅是建筑,更是偉大的的藝術。記錄的是苦難中的痛楚,記錄的人類歷史中不可磨滅的一環。
這是一座成功的具有懷念性的情感建筑,設計師在作品中傾注的濃濃的情感,使空間發出凝重的嘆息,而這種嘆息亦被每一個觀眾深深的回味。
3 結論
由此可見,在紀念性建筑的設計中,情感體驗應該成為設計之本。在所有的空間中,情感空間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也最能給人以內心的啟發,空間因為有了情感的融合而生氣盎然,富有靈氣。但是,情感空間不是憑空創造的,它來源于傳統歷史文化的深深底蘊,來源于人們發自內心的懷念之情。李伯斯金的紀念性建筑設計,恰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和參照。
參考文獻:
[1] [2] [3]Daniel Libeskind 破土:建筑與生活的冒險[M] 吳家恒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007年8月13日上海浦東國際博覽中心的第六屆威娜國際趨勢獎(中國區)總決賽,這顆閃耀6載的星辰因為匯聚了眾多美發新星,而成為2007美發界最閃耀的一方星空!
波普時尚
全場總冠軍 8號選手潘峰(大連經典名發廊)參賽趨勢為波普時尚,潘峰的隊伍將代言中國出戰西班牙全球總決賽,中國力量將第五次光耀世界美發最高舞臺。
北歐風情
超級盛典亮出權威主張
連續舉辦了五年的威娜國際趨勢獎,作為世界頂級時尚賽事之一,遵循“新銳、創意、突破”的評選基準,著重發藝內涵的創新性,潮流演繹的引導性和公正公平的競爭性,超脫一般賽事僅僅是發藝評選的局限,從發型、化妝、服飾等多個層面表達對時尚的全方位理解, 一經舉辦就吸引了全球專業人士的關注和各國美發師的踴躍參與。目前中國區總決賽已經將前幾屆中國冠軍送往在德國柏林、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意大利米蘭等地舉辦的全球賽場上一展中國美發師的風采。今年的西班牙巴塞羅那將會迎來新一屆的中國冠軍。而這顆中國之星將在今晚的夜空中從12支強勁的星之隊中冉冉升起。
性感魅惑
新銳力量逐鹿趨勢賽場
在2007年4月開始的趨勢獎報名,歷經海選、復賽,入圍的賽段后誕生的這12支星之隊,來自中國的五湖四海,從祖國的心臟北京到時尚之都的上海,從西北邊陲的風情新疆到豪邁爽快的東北大地,各地的美發師雖然操著截然不同的方言,卻能用共同的美發語言達成共識,表達國際趨勢的中國風情。
正如今年的趨勢中所言“請忠于每一個自我”,每一個美發師也在用自己的創意在威娜的舞臺上塑造不同的人生角色。無論是純凈簡約、禪意空靈的“北歐風情”;奢華誘惑、東方神秘的“性感魅惑”;鮮艷跳躍、時尚顛覆的“波普時尚”;亦或是奔放狂野、回歸原始的“鄉土奢華”,都紛紛揭開面紗,綻放光芒。今晚,這12位優秀的美發師,今天堅定的站在這個舞臺上,世界就將給他們一個機會走向國際。
當晚,除了緊張的比賽環節,威娜還邀請了來自全球沙宣創意團隊-上海沙宣美發學院的大師們作為嘉賓,全力呈獻沙宣“炫色光惑”――全球沙宣美發學院2007秋冬趨勢的表演。將80年代與現代氣質再次結合的獨特氣質展現,在緊張的比賽之余,為我們帶來別樣的時尚風潮。而開場的爵士樂表演更是激情迸射,讓在場的觀眾零距離感受JAZZ的醉人魅力。
鄉土奢華
近年在一些出版物中得知隴南廣嚴院尚存南宋遺構,這當然是個好消息,但可惜的是公布的資料有限,尚不足以做深入的研究。因此,赴實地調查以獲取更多的相關研究材料,尤其是實物材料就成為當務之急。于是,我院師生先后于2005年初,2005年夏以及2008年初,先后三次前往隴南,到廣嚴院作現場的調查和測繪(詳見調研日程表)。特別是今年早春的調查最為詳盡在此前兩次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又針對南宋創建的前殿,使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獲取了大量實物的信息,并以此為重要的數據源對廣嚴院建筑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撰寫了題為《甘肅武都廣嚴院建筑調查與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就在論文的寫作當中 發生了汶川大地震,位于隴南重災區的廣嚴院繼1879年在8.0級地震幸存之后又一次經歷了大震的考驗。無疑,上述調查和研究的成果不僅對繼續研究廣嚴院的特點和價值,而且對震后的文物保護工作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此,將本年初春第三次調查的經過略作介紹,并對廣嚴院及其他隴東南的一些古建筑特點稍加評論如下。
秦安興國寺、秦安文廟、甘谷文廟、天水伏羲廟(2008年2月16日,第一日)
晨起由蘭州出發,驅車東行三個半小時后到達秦安縣城。秦安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古稱成紀,為女媧出生地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且占據了古代絲綢之路的要沖位置,實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1、秦安興國寺
興國寺位于秦安縣新華街、毗鄰廣場的醒目位置,入口處為一座單檐歇山頂木構牌坊,面闊三間,心間懸掛“秦安縣博物館”的牌匾。無論其檐下典型的“檐上全”做法,抑或是屋面脊飾磚雕,都屬典型的秦州工藝做法。向博物館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后,得到熱情接待,遂順利進入寺內調查。
興國寺俗稱官寺據載創建于元代,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院落兩進,建筑以東西方向為主軸 中線上由西向東依次布置金剛殿。天王殿,般若殿,般若殿前南北兩側設鐘樓,鼓樓。除般若殿為元代原構外,其他建筑經后世重修,改建,已失原貌。因此,此行重點關注般若殿單體建筑,對其形制做法作了充分細致的考察。
般若殿坐東朝西單檐歇山屋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帶前廊。相對院內其他建筑,其外觀顯示出古拙雄渾的早期建筑風貌。粗壯的檐柱將正立面分為三間,當心間廣大于檐柱高且遠大于梢間廣。當心間兩平柱上施碩大的檐額,長至梢間,用材直徑與柱相當。梢間柱身間施綽幕方,方首雕刻龍頭。當心間平柱內例兩檐柱用材明顯較小,應是后世添加以穩定檐額之做法。前檐拱為六鋪作出三下昂,補間鋪作出斜昂,昂嘴向外翻卷刻作兩瓣。而兩山與后檐科棋僅五鋪作,補間鋪作未出斜昂,昂嘴也未全部加以雕飾,華麗繁復程度遠不及前檐。細察發現與前檐角柱相鄰的山面檐柱正是造就一繁一簡兩類抖形式的分水嶺。其柱頭一分為二,西側與前檐角柱柱頭等高,東側與山面檐柱柱頭等高。東西兩側普拍方端部也分置于高低不等的1/2柱頭之上,高者端頭略有出挑以放置其上補間鋪作櫨。因此山面鋪作櫨高出前檐一跳,造成前后鋪作相差一跳。類似的情況還有:后檐轉角處角梁腹底平直,不似前檐角梁那般雕琢為曲線樣式。如此看來,這種重視正立面形象效果的處理方式應是該地區建筑設計的傳統手法,甘肅地區至今仍傳用一種“具有歇山形象的懸山屋面”的做法且應用廣泛。如此處理既滿足了正面視覺效果,又不失為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
般若殿內部梁架的結構形式十分獨特。同外檐相似,殿內后槽亦有粗大通長內額,兩端由殿身后部的雙層抹角袱及其上45°方向駝峰承托,腹底施龍首桔頭。抹角袱兩端搭于攢當處伸至室外替代櫨。額下支撐的兩根內柱較細,且木材嶄新,極有可能為后世添加。這種采用雙抹角袱承托內額的結構方式能夠獲得充分完備的內部空間。內額承平梁,上置蜀柱兩側叉手相交于脊下襻間之后又出頭抵椽,顯示出早期建筑的結構特點。前廊于梢間柱頭置大額托平梁,額明顯傾斜約有元代遺風。
其余幾例建筑形制,規模皆遜,為明清時重修,無有特別之處,故不再贅述。
2、秦安文廟
秦安文廟于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與興國寺毗鄰,格局已不完整。現存主要建筑有前殿、大殿。前殿之前設泮池,以白玉欄桿維護。院內古柏蒼翠,透著樸素莊重之氣。前殿面闊三間,懸山屋面。其大木結構、彩畫及門窗做法均與明清官式相近,而山面施懸魚惹草,木料已顯頹敗,可見該殿受后世干預程度較大。大殿坐落在一寬闊平臺上,前設月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此建筑有三處與興國寺般若殿頗為相似,如出一轍:一是補間鋪作出斜昂,昂頭翻卷兩瓣;二是前檐與兩山、后檐檐柱不等高造成前檐鋪作多出一跳,三是前檐角梁尾部作出曲線修飾。由此看來,其勢必與般若殿存在淵源關系。從建造時間來看,文廟大殿北中平樽下襻間下表皮留有明嘉靖朝重修題記,或說明此地方建筑文化由元至明的傳承關系?尤須注意的是,山面外檐七朵鋪作中,前四朵出跳為昂,后三朵出跳為華,后檐鋪作皆出華拱,將這種“重前輕后”的設計思想體現至極。另一提請關注之處為:大殿普拍方至角柱后出頭呈罕見的“凸”字抹圓角形,與南宋《中興瑞應圖》中建筑做法極為相似。文
廟前殿亦采用相同形式。此種普拍方出頭形式還出現于甘肅連城魯土司衙門、顯教寺以及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建筑中。其間的源流線路尚可深入探討。文廟大殿未使用檐額,室內梁架規矩齊整,各樽下皆施用襻間,脊部無叉手,平梁下駝峰刻為復雜的植物樣式,與甘肅地區晚期多數建筑裝飾手法相同。
3、甘谷文廟
離開秦安文廟,已過晌午。午飯后未及稍事休整,遂即驅車1小時多至甘谷縣城。甘谷文廟位于縣城廣場,適逢廣場舉辦小型秦腔演出,高亢激昂的表演和大氣粗獷的聲音極具;中擊力,令人深感震撼。
甘谷文廟建于明代,現僅存大成殿孤立于廣場中央。大成殿重檐歇山琉璃屋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周圍設廊。建筑外觀規整,乃深受明代官式做法影響之產物。但普拍方出頭為前述“凸”字抹圓角形。因殿門緊鎖,僅從門縫隱約窺見內部梁架脊樽下施丁華抹頦棋,平梁以駝峰托墊,上立叉手,殿內似無內柱。
4、天水伏羲廟
于甘谷文廟大成殿停留不多時,遂趕往50km外的天水。途間翻越積雪山嶺,坎坷之余領略無盡冬日風光。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廟的創建歷史可上溯至元朝的三皇廟。明弘治年間,為祭禮伏羲便利,將三皇廟擴建并改名伏羲廟。現今的伏羲廟經過歷代屢次修補,形成了以中路五進院落為主的格局。目前遺存的主要歷史建筑有先天殿與太極殿。
先天殿為伏羲廟的核心建筑亦是供奉伏羲塑像的主殿。其坐落于寬敞臺基之上,前設月臺。建筑為重檐歇山屋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正面當心間明顯寬于其他,其上高懸“一畫開天”的匾額。檐柱粗矮敦實,嵌于其內的門窗雕飾精美,刀工道勁。下檐科棋為五鋪作出雙下昂,上檐為五鋪作出華棋。殿內供奉的伏羲塑像是全國現存最大的伏羲造像,高2m有余,居中威坐。粱袱上施天花,其底面繪有精美的八卦圖案應是由伏羲所創先天八卦而來。南下平樽下表皮有清嘉慶十年重修題記。樽下縱向構件已簡化,僅在順身串上坐單托樽。轉角處亦不見抹角袱做法,而取代以遞角梁,穿插枋等明清官式建筑構件。
太極殿位于先天殿之后,單檐歇山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正面各間面闊相當,均不及柱高。外檐為五鋪作出雙下昂。屋內樽下仍保留襻間形式。梁枋下表皮有光緒十三年重修題記。轉角處施用抹角袱,兩端插于外檐鋪作內,中部落于丁袱、駝峰之上。
先天殿與太極殿于當心間南中平樽下皆設一木枋人立于門前時視線恰被木枋遮擋。木枋用料細長,亦無法發揮結構功用,令人倍感困惑。另一奇特之處是,伏羲廟內建筑檐部均無飛椽,與其規模、等級似不相配。
夜宿天水市區。
天水玉泉觀、天水城隍廟(2008年2月17日,第二日)
1、天水玉泉觀
前夜起雪,清晨踏雪玉泉觀。玉泉觀位于天水市北的中梁山南麓,組群龐大,地勢復雜。現存建筑為明代修建,中軸建筑群自下而上共有五層,主要建筑玉皇閣、玉皇殿位于第四層。玉皇殿單檐歇山屋頂,面闊三間,周圍設廊,其當心間大于兩梢間。檐柱柱礎為覆蓮狀,檐下拱為五鋪作出雙昂并沿45°方向出斜昂。其前玉皇閣乃重檐歇山屋頂,面闊三間,周圍設廊。建筑構架規整,裝飾工藝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廊柱間飾有全圈口“花牙子”,為甘肅地區傳統工藝。要特別提出的是,闌額置于檐柱柱頭上,斷面為圓形,遠大于其上普拍方斷面,至角柱出頭垂直斫截,《營造法式》卷五闌額條中記有此種構架方式。另一種檐額不通長、梢間兩柱間施術枋托墊于額下的做法亦見于玉皇觀內其他建筑。這種做法可上溯至麥積山北魏石窟窟廊,在木結構建筑技術發展歷程中屬于以縱架為主的做法。這說明,隴東南地區建筑某些做法仍沿襲古制。
2、天水城隍廟
調查玉泉觀畢,遂即前往城隍廟。城隍廟又稱紀信祠,始建于明,后經屢次修繕擴增,現為三門四進的建筑組群。隍廟正院最南端為重門樂樓,北接直廊五間,卷棚屋頂,其后又接前殿三間,抱廈屋頂。最北端為正殿,殿內奉紀將軍造像。建筑為單檐歇山屋頂,面闊三間,當心間顯著寬于梢間。所用木料顏色陳舊彩畫殘損難辨。正面檐柱上置粗大檐額,梢間施木枋托墊于額下,為上文提到的縱架體系。檐柱為覆蓮柱礎,已遭侵蝕、磨損。外檐料棋為五鋪作出雙昂并出45°斜昂,昂嘴向外翻卷刻作兩瓣,與興國寺般若殿及秦安文廟大殿相同,應為地域性工藝做法。屋內梁架規整,轉角部位施抹角袱,兩端與外檐鋪作結合。轉角施用抹角袱大約是隴東南地區習用的構架方式。
午飯后即刻趕往此行的終點隴南市,至市區已傍晚時分。夜宿隴南市區。隴南市舊稱武都,位于隴山以南。甘肅南部地區的白龍江流域,處于我國地理的南北分界處,東接陜西,南鄰四川,素有“秦隴鎖匙”、“巴蜀咽喉”之稱,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和經濟往來要道。
武都廣嚴院(2008年2月18日~19日,第三日,第四日)
晨起,以路邊小館內各式武都小吃作為豐盛早餐,餐畢即驅車趕赴廣嚴院現場。車沿白龍江河谷左岸的212國道行進,一路江景美不勝收,嚴冬臘月仍有水流潺潺。相對于天水,秦安隴南的自然景致更具南國氣象。行至一片干涸的河床,經詢間得知此處已是福津河谷,蜿蜒向上的盤山路便是通往柏林寺村的主路。廣嚴院所在的武都區三河鄉柏林寺村雖然距離隴南市區僅22km,但因道路曲折、路況惡劣,至村口時竟已花費近1小時。在窄澀的村道上盤旋顛簸數分鐘,忽然豁然開朗,掛有“廣嚴院”牌匾的山門矗立眼前。山門單檐硬山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檁。信步走入寺院,院內3株古柏樹姿挺拔秀麗兩側廂房現為廣嚴院管理所用房。在柏樹的掩映下廣嚴院前殿宛如畫卷中之所在,展現于面前。
與廣嚴院管理所負責人李洪榮先生會面后,受到其熱情接待,并親自帶領余等一行人考察周圍環境。沿村中小路向上行至一處栽有古柏的臺地,回首向下俯瞰,廣嚴院及整個村落盡收眼底。此地屬南秦嶺山系,山體黃土質地,呈多級平臺狀。村舍聚落多建于較平整的臺地之上,以避水患(據文獻記載,武都歷來水災頻繁,常與泥石流并發)。柏林寺村所在山麓稱龍拽山,鄰福津河北岸,村落建置于中段的開闊臺地上。河南岸與之相對的山麓呈前后兩重的形態,海拔約2000m,當地人稱之為“重山子”。福津河流經此地呈現向南微凸的形態。觀其風水格局寺院及村落的選址頗為得宜,為典型的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金帶環抱之理想模式,必是經過了縝密的考慮和精心的規劃。近千年來歷經多次地震仍有原構存留至今,首先要歸功于這樣高明的選址。觀其景觀形勢基址后方山體如天然屏障從后方圍合,前方形成遠景,尤其是面朝兩重山巒更增加了層次和景深。
返回寺院后,即刻開展本次調查
記錄工作。兩日內,除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重點針對前殿進行記錄外,亦攀上梁架深入拍攝,進而發現幾處細節,或能對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我們的工作引得村民頗為好奇,全村老少相繼至寺內觀探,如節日一般熱鬧。隴南人淳樸好客,兩日午飯均有村內婦媳至寺內烹制,不勝感謝。此次細致考察了寺院的方方面面,但回來整理資料發現仍有細節遺漏,可見調查如研究一樣,需不斷深入,探無止境。下面將調查結果簡報如下:
1、寺院概況
廣嚴院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院落一進,單體建筑有山門,前殿及兩廂,其中前殿為主體建筑。此外,院內還保存有笏首碑兩塊,分別創立于北宋和南宋時期。前殿北鄰三河糧油管理所,廣嚴院中軸線北端延伸至糧庫,其所在位置據稱是原廣嚴院正殿基址。
2、歷史沿革
寺院的初創年代有傳說與唐,前身為紅岑寺。早至唐代的傳說畢竟是人懷疑其杜撰成分較多,且無從考證。能夠確鑿說明寺院歷史的是兩塊碑碣的碑文。北宋碑正面為嘉祜七年朝廷敕賜碑文:“……舊階州福津鎮彌陀院……敕宜賜廣嚴院為額”,按碑文,廣嚴院之前身名作彌陀院。而反面碑文《階州福津廣嚴院記》映證了賜額與更名的歷程,更提到廣嚴院由僧人智光創建于乾德元年(963年),并記述了當時的寺院規模:“大佛殿,三間。文殊殿,三間。音殿(缺字疑為“觀”),三間。齋廳、三間。僧堂,兩間。三門樓,三間。”另一塊南宋碑刻有《新修廣嚴院記》。碑文作者魏鯨為當時階州刺史呂候的門客,受廣嚴院主持普興之托,將其向呂候介紹廣嚴院的過程記載成文。普興稱 院故名彌陀……至嘉祜中改賜今名。紹興中為漲潦嚙壞,無尺椽寸瓦留者。普興與師道思始相今址,裒一方施金,遷而新之。起于紹興三十一年,落于乾道九年,凡十有二年。為屋八十,為一,為堂二,為寮十,庖滔浴無不成具。而又以余力為大鐘樓而懸之……。根據普興的口述,廣嚴院在南宋紹興(1131―1163年)中被洪水毀壞,遷移新建于紹興三十一年(1162年),乾道九年(1173年)建成,歷經十二年。對當時的寺院規模亦有說明,從“為堂二”,“為屋八十”來看,與北宋時期相比應不及。
此后元,明二代是否進行過修繕活動尚未有考證。清雍正年間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復,并在山門脊檁留有題記:“大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季春月吉日一會……”。并據當地百姓告知雍正朝重修時曾立碑記述,后埋碑于院內地下。除山門外,現存兩廂也是此次修繕的產物。清光緒年間葉恩沛修纂的《階州直隸州續志》在“祠祀”一卷中對廣嚴院有如下記錄:“廣嚴院……殿壁用紫泥粉,色如紫朱(《陳志》即今柏林寺),州守葉公重修”。說明至晚于清光緒年間廣嚴院已改稱柏林寺。“州守葉公”即為葉恩沛,于光緒九年至十二年任階州知州。因此,此次修繕應緣于光緒五年破壞性的地震。據史書記載,此次地震乃“非常之災”,《中國地震目錄》記載此次地震為八級,其強度與破壞程度應極大。
20世紀60~70年代,廣嚴院曾改作糧庫使用,并于梁架上涂抹白灰。之后曾作學校使用。1981年,廣嚴院被列為武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恢復其寺院屬性。1993年,廣嚴院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由甘肅省古建筑保護所組織,永靖縣古建筑施工隊完成了對廣嚴院前殿的維修,墩接了若干柱子,更換了三根樽,重新制作了屋面和門窗,并被甘肅省文物局評為優良工程。2007年,于院內設廣嚴院文物管理所。
3、前殿建筑
前殿為單檐歇山屋頂,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山面三間四柱,整個建筑置于磚石壘砌的臺基上。正面每間面闊相當,間廣遠小于柱高。當心間,次間門板為后換。當心間門楣上施兩枚八瓣門簪,形似南瓜,與此前所見玉泉觀山門門簪類似。梢間設版根窗似為原構。北、西,東三側檐墻為當地黃土砌筑,有明顯收分。
檐柱柱身為梭柱,生起、側腳不明顯。梭柱自五代起主要在南方應用,北方唐遼建筑中不多見。柱礎掩沒于臺基內,依稀可辨為覆蓮狀。柱腳間施用地袱。廣嚴院地處南北交界處是否為棱柱做法在南北方流傳的見證呢?除正面當心間與次間四根全部露明外,其余檐柱皆包于墻身之內,僅柱首可見。柱首間施闌額,上置普拍方。普拍方至角柱出頭垂直斫截,闌額不出頭。外檐鋪作形制為口跳,各間設補間鋪作一朵。口跳算得鋪作中最簡單的組合形式唐代即出現《營造法式》中也有記載但實例較少。
屋蓋部分高度占立面總高度的1/2。檐椽斷面方形,椽頭垂直斫截,飛子端頭略有收分。天水一帶的建筑未見方形檐椽,廣嚴院前殿的方形檐椽為1995年維修時更換,當時施工方永靖古建隊秉承河州工藝,而在同屬河州工藝體系的連城雷壇、顯教寺部分建筑中亦有使用方形椽子者。同樣,屋面脊飾也采用河州工藝常用題材。山面華廢之下,出三列廈頭下架椽,其外無搏風版,下置搏脊。
前殿的內部梁架為廳堂式,徹上明造。殿內供奉三世佛塑像,乃是1949年后所造,已非原物。屋內梁袱表面殘留充當糧庫時涂抹的白灰,略顯破敗,但仍有部分位置遺存彩畫痕跡。橫向梁架可從上而下分為三層,當心間與次間的構成方式不同。當心間梁袱最下層為四椽袱對乳袱,中間層為三椽袱對牽 最上層為平梁,其上立蜀柱,無叉手。次間梁袱上。下層與當心間相同,中間層為兩端牽連以長兩椽的順袱串。細節也略有不同當心聞三層梁袱間施木塊托墊而次間無,次間蜀柱腳施合桔而當心間無。須特別提到的是,次間兩縫梁架的平梁北端上表面有一矩形開口槽孔,使人聯想到這有可能是為安放叉手所設。山面平梁下施下平,上立南北對稱兩根夾際柱子,下設棋枋。枋與夾際柱子結合處做連身對隱。縱向梁架除脊槽外,皆設單材襻間與順身串。脊樽為兩根木料上下疊構,與蜀柱頂結合處施雀替。脊樽部分的形制與其他各槽不同,而與山門相似,應為雍正朝重修時改換。梢間縱向設丁袱兩道以聯系橫梁與山面檐墻。屋內四轉角處沿45°方向施抹角,兩端插入鋪作之間的空當。其上施墊塊托墊角昂后尾與下平相交結點。
屋內柱共四根,柱首抵北中平樽下襻間櫨之下。西端屋內柱柱礎為覆蓮狀,磨損較重。中間兩根屋內柱柱礎為四棱臺上置磉墩形,材質嶄新應為后換構件。東端屋內柱柱礎不存。另有四根較細的柱子,支于四椽袱腹底中部,柱礎方形。這四根細柱應是后世添加,以避免四椽袱跨中彎矩過大而致坍塌。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各類鋪作雖然形制、構造方式相同,但同類構件存在些許細節上的差別。一是棋頭形式有卷殺和抹斜兩類,以卷殺為多。二是昂嘴有薄厚兩種,昂身側面刻紋也分外凸、內凹,先凸再凹以及無刻紋幾種。同一建筑中鋪作形式如此不統一,是因年代不同,抑或是工藝差別,尚待進一步探討。另外,棋眼處居中部分木料表面呈深褐色,明顯不同于周邊淺土黃色部分,且交界處邊緣齊整,也許是原有棋眼壁被拆除而致。
前殿雖屢經修繕,但主體大木形制接近于唐宋做法,主體構架仍為南宋初建遺物,與碑文內容契合。現存南宋時期的木構建筑遺存極少,僅江蘇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和廣東廣州光孝寺大殿兩例,且都處于南方地區。廣嚴院位于西北與西南交接地區,在時間和空間坐標上都占據了一席之地。
本屆茶文化博覽交易會采取精美特裝和特色展位相結合的方式,運用現代化的視聽手段進行展示展陳,突出了產品特色,彰顯了文化品位,提升了展會形象。
本屆茶文化博覽交易會創新采用市場化運作,辦出“省字號”高水平展會,火爆的人氣、強大的購買力、積極的合作意向,讓客商賺了個盆滿缽滿。
河北省首屆茶文化博覽交易會不僅促進了茶葉貿易,而且將河北禪茶文化品牌推到世人面前。河北省是中國禪茶文化之源,柏林禪寺原住持凈慧大師提煉出中國禪茶文化的四大精神“正、清、和、雅”和四大功能“感恩、分享、包容、結緣”,為禪茶文化注入生活禪新理念。河北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幾件事,不僅催開中國禪茶文化緣起之門,也催開 “茶禪一味”這一禪林法語之門,同時加速了中國禪茶文化的發展。
禪茶文化的發展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機緣,倚于佛家的淡泊節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由于有了佛家禪文化的滲透,才有了“禪茶一味”的思想以及今天的禪茶文化精神和功能。
在省會石家莊的鬧市區有一座清幽的園林,那就是石門公園。公園的南北兩端各有一間茶館,占據了公園兩個最具特點的園中之園。于是,清幽的園林中便時時飄拂著裊裊茶香與錚錚琴韻。這兩家茶館相聚于此,同樣是應了茶的名義。
位于公園北端的三字禪茶院奉行中國禪茶文化,院主吳明海是趙州柏林禪寺已故凈慧禪師的大弟子,中國禪茶文化“正、清、和、雅” 的四大精神內涵及“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四大功能正是凈慧禪師殫精竭慮、深刻思考后提煉出來的,三字禪茶院奉行的禪茶文化精神內核是與凈慧禪師一脈相承的。
在三字禪茶院處處可見禪機、禪意。懸于入口處的《心經》是必修功課,人人都能出口成誦。一草一木、一字一畫都顯示著茶與禪的自然融合。高級茶藝師郭靈巧也是凈慧禪師的弟子,她將修行融匯于生活之中,將本職工作——泡茶作為修行的一種,認真對待、一絲不茍。慕名而來的客人似乎總能在這里體悟到因緣的巧妙,達成心中所愿。
在公園南端,繽紛的櫻花與蒼翠的茂竹掩映著一座原木建筑,這就是頗具日本風貌的扶桑茶庭。外觀雖然按照古日式風格,內里卻完全是中國的傳統,琴棋書畫隨處可見。談起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思想內涵的關系,主人獨到的見解雖另辟蹊徑,但也不離“和、雅”二字。在茶館的經營中,處處浸著平和、雅致的理念。難怪開了15年,這座精致的茶館還是高朋滿座,大約就是主雅客來勤的緣故了。
如果說三字禪茶院體現著佛家的包容與結緣,那么扶桑茶庭則充盈著道家的散淡與飄逸。在文化底蘊稍顯薄弱的石家莊,遍布全城的茶館將中國深厚的傳統思想內蘊寄托于茶香裊裊之中,給現代時尚生活增添一縷典雅與穩重。
河北臨漳昭德寺的以茶禪修,首開中國禪茶結合之先河
中國現有的史料中有關佛教僧眾坐禪飲茶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根據唐代房玄齡等人所著《晉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六十五〈藝術傳〉中所寫的,發生在晉代后趙都城鄴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的以茶禪修故事。僧人單道開以茶禪修之先例,開啟了中國僧人將茶和禪相合的大門,為后世“茶禪一味”這一禪林法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河北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飲茶篇》,成為僧人以茶禪修最具史料價值的歷史篇章
封演,河北景縣人(今屬河北省衡水市),曾任禮部郎中、御史中丞。河北景縣曾是封姓望族故地,極盛于北朝,至隋朝和唐朝,出現過許多官宦士族。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被譽為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中國茶文化歷史篇章,受到中國茶文化、茶學專家的高度重視和追捧。
河北禪門公案“吃茶去”標志著“禪宗茶道”的正式誕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
從諗禪師三聲頗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趙州禪關”,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體”的氣氛之中,易于進入禪的真實境界,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故對中國禪道及茶道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也標志著佛教“禪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吃茶去”作為禪的“悟道”方式,構成了“茶禪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總而言之,趙州“吃茶去”這三個字,是最簡單、最通俗的語言,但它卻催生出一朵絢爛的中國禪茶文化奇葩,而且這朵奇葩的芳香正在不斷地散發,內涵在不斷地擴展、充實和延伸。中國佛協副會長、柏林禪寺原住持凈慧大德秉承“趙州門風”之法脈,在趙州“吃茶去”的茶缽中注入了“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生活禪新理念,賦予了“禪茶一味”的全新內涵。
柏林禪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師資承繼,法脈相襲,他在趙州“吃茶去”的茶缽中注入了——吃茶去的“實質是要我們以禪心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轉化人性的缺陷,這不僅是人類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題,更是當今時代促進社會和諧、提高大眾生活品質、引導人們走出心靈迷惘的應機妙方”以及“學禪不能當飯吃,但能使吃飯更有滋味。學禪能夠幫助我們開啟智慧。但是,智慧必須由自己覺悟而生,無法由他人遞交到你手上,他人不能給你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禪知識,如果不能落實于生活的話,徒增談資而已。”明海法師這一番話,是對趙州“吃茶去”新的詮釋,使趙州“吃茶去”法脈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茶禪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把禪茶文化推進為一個價值核心,一個新的教養水準
作為一個話題,中國禪茶文化近幾年來被茶、佛界人士廣泛談論,也被世人廣泛炒作,但始終無法歸納出精神內核。當凈慧大德把生活禪中的“感恩文化”與國學泰斗文懷沙老先生手中握有的“正、清、和”三字經,再加上中國茶文化中固有的一個“雅”字,創造出中國禪茶文化理念這樣一個詞匯,激烈地攪動了茶佛界人士對之的眷注之心。
c
巴塞爾藝術展及寶馬隆重宣布英國藝術家Abigail Reynolds(由倫敦Rokeby代表展出)為新一屆“寶馬藝術之旅”得獎者。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中,三位參展藝術探新(Discoveries)展區的藝術家獲提名入圍,而國際評審團隊最終一致甄選Abigail Reynolds為得獎者。
Abigail Reynolds的藝術創作與書本和圖書館之間緊密相連。她在牛津大學修讀英國文學,深受文學著作及人物啟發,以此想像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地方和時刻。因此,在Reynolds的2016/2017年[寶馬藝術之旅]項目《TheRuins of Time:Lost Libraries of the Silk Road》中,不難注意到其創作與圖書館及文學的密切關聯。藝術家連系關于歐洲與亞洲地區復雜的宗教與世俗敘事,同時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旅程,游歷多個收藏著歷史及神話書籍之大陸,進一步擴展其目前的興趣及工作方式。藝術家將追溯16個毀于政治沖突、搶掠、自然災害及戰爭的圖書館遺址。在概念上,Abigail Reynolds嘗試探索空白與虛無,而圖書館象征了人們試圖知曉萬物之不可能性。“我為此次旅程所作的研究更勝于我以往所知悉的”,藝術家在她的“寶馬藝術之旅”計劃書中指出:“但同時讓我反思我們所認知的‘知識’。我并非期望展開一堂歷史課,而是一場哲思之旅。”
旅程途中,Reynolds將搜集以不同形式的象征事物:三維掃描、攝影、顯微鏡圖像、文字、計劃或目錄系統。她將嘗試運用這些廣泛的研究資料,創作一組集合書籍、版畫、拼貼,以及動態圖像的作品。動態圖像為其首次使用的創作媒介。歷程中的圖片、文字及其他文件將在集成總結后,輯錄成書――因此旅程由圖書館開始,亦在圖書館完結。
專業評審團隊包括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總監Richard Armstrong、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總監徐文d(Claire Hsu)、慕尼黑Lenbachhaus美術館總監Matthias Mühling、印度Kochi-Muziris雙年展總監BoseKrishnamachari、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姚嘉善(Pauline J.Yao)。
Abigail Reynolds生于英國康瓦爾郡,曾在牛津大學修讀英國文學,其后前往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選修藝術課程。她對書本的熱愛促使她進行各種創作,包括拼貼、雕塑、電影,以及版畫創作。她的創作靈感來自新聞攝影書籍、對機構網絡的興趣,以及科技如何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意識等。她曾在倫敦、維也納、洛杉磯、西雅圖、柏林及恩荷芬等地的藝術機構及藝廊展出作品。
聯合聲明中,由五位成員組成的國際評審團隊表述了他們一致的決定:“Abigail Reynolds呈交了一份具重大的、充滿詩意及令人難忘的計劃書。透過研究那些曾存在上千年的圖書館遺址,她的提案清晰有力地將當代連系至遠古的歷史。這趟旅程將引領她沿絲綢之路發掘那些尚未失卻其政治及文化氣息的碎片。這趟大膽的旅程完全建基于她將文學材料轉化為視覺語言的創作,我們相當期待此旅程將會引導她走向何方,無論是身體力行亦或者是創作意念上。”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術探新展區(Discoveries)中,與Abigail Reynolds同時入圍的新晉藝術家包括來自紐約ThomasErben Gallery的Newsha Tavakolian以及由馬尼拉大都會Artinformal代表展出的Alvin Zafra。
“寶馬藝術之旅”(BMW Art Journey)是巴塞爾藝術展與寶馬攜手建立的全新環球合作,支持全球各地的藝壇新晉藝術家。凡參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藝術探新(Discoveries)展區及邁阿密海灘已塞爾藝術展新銳探尋(Positions)展區的藝術家,均可參選寶馬藝術之旅評選。兩個展區將分別有一組專業的國際評審委員會在所屬展區甄選出三位藝術家的候選名單,邀請他們提交進一步發揮創意靈感、創作藝術作品的旅程計劃書。國際評審委員會經再次商議后,將從三份計劃書中甄選出得獎者。下一輪的“寶馬藝術之旅”入圍名單將會于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公布。
寶馬是巴塞爾藝術展的環球合作伙伴,多年來一直支持大會在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及香港之展會。巴塞爾藝術展及寶馬將與藝術家合作記錄旅程,并透過印刷出版、網絡及社交媒體與廣泛大眾分享。
隨著新任藝術總監及其團隊的上任,本屆威尼斯在選片、版塊設置等各方面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氣象:歐洲重新成為重點,而以往備受威尼斯禮遇的華語電影則受到冷落。
雖然主辦方今年大力求新求變,但相比往年,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無論星光、關注還是話題性,似乎都有所下降,其與多倫多、羅馬電影節等歐洲內外競爭對手的關系也在發生著變化。
威尼斯這個歷史最為悠久的國際電影節能否延續輝煌,仍籠罩在一片迷霧中。
威尼斯的2012
威尼斯電影節的新任藝術總監阿爾貝托·巴貝拉(Alberto Barbera)其實是電影節的老熟人——1998年-2011年巴貝拉曾掌舵過威尼斯三年,電影節的“地平線”(Horizon)單元就是他在2001年創辦的。
相比往年,本屆威尼斯最大變化在于板塊設置,特別是第一次設置了交易市場。此前,威尼斯是現有國際大型電影節中惟一沒有市場環節的。今年,共有980多位客戶注冊了電影節的市場,其中包括約250位國際買家和50家銷售公司。不過,新開辦的威尼斯市場似乎熱度還是不夠,開幕幾天后傳出的消息也不多,只有特倫斯·馬力克(Terence Malick)的《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若松孝二的《千年的愉樂》等少數幾部新片達成了賣片交易,看來大多數公司還是要把交易留到稍晚舉辦的多倫多電影節。
今年的電影節強化了與新媒體的互動。入圍活動的一些影片將被推到網上,以付費點播形式提供給影院之外的觀眾。
新人扶持方面,威尼斯今年與時尚品牌GUCCI合作創辦了“Biennale College”項目,旨在幫助新人完成長片處女作創作。該項目持續時間長達一年,涵蓋了影片從劇本到發行的整個階段,這些影片的發行也會很倚重互聯網。
排片方面,同樣出現了明顯變化。巴貝拉今年年初正式上任后也一再表示,他不認同當前電影節越做越大的趨勢,他強調威尼斯的選片方向是“更緊湊”,“電影節的呈現要有選擇性”。之前的消息稱本屆威尼斯的競賽片不會超過20部,最終結果確實如此,只有18部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本屆電影節整體的選片數量也有所下降,去年威尼斯各單元入圍電影中有65部是全球首映,今年這一數據下降至了50部。
威尼斯的“瘦身”戰略是有傳統的,電影節前任藝術總監馬可·穆勒(Marco Mueller)當年上任后的一大舉措就是減少獎項數量,以重新提高獎項的含金量。
雖然選片規模縮小了,不過從片單上看,今年電影節的影片質量還算交代得過去。角逐金獅獎的選手中有不少成名宿將,比如去年奪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馬力克,備受歐洲青睞的美國資深大導演布萊恩·德·帕爾馬(Brian De Palma),近幾年聲名看漲的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也是奪標熱門,意大利方面也有馬可·貝羅奇奧(Marco Bellocchio)這樣的老將出馬。
亞洲方面,今年爭奪金獅的幾位都是威尼斯的熟面孔——日本的北野武、韓國的金基德和菲律賓的門多薩(Brillant Mendoza),他們最初都是從威尼斯走向全球的。本屆電影節開幕片《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的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Mira Nair),對威尼斯也不陌生,她2001年曾憑《季風婚禮》(Monsoon Wedding) 奪得金獅獎。
就地域偏向而言,威尼斯也出現了重大調整:南美、非洲今年被忽視,亞洲電影重新成為配角,電影節選片重心再度放回歐洲——無論競賽還是非競賽單元,歐洲電影都占據了大多數名額。
即便如此,最受外界關注的入圍新片主要還是來自美國,好萊塢照例為威尼斯貢獻了最受關注的話題作品與最主要的明星:馬力克的新作《通往仙境》群星云集,《不顧一切 》(At Any Price)、《春假》(Spring Breakers)則分別有扎克·埃夫隆(Zac Efron)、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兩位新生代帥哥領銜,后者主演的另一部新片《冰人》(The Iceman)也入圍了展映單元;美國女演員瑞切爾·麥克亞當斯(Rachel McAdams)也有《激情》(Passion)、《通往仙境》兩片入圍競賽單元。
今年參與威尼斯各單元的美國電影總共有11部之多,其中4部將角逐金獅大獎。其中最受注目的項目當屬著名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新片《大師》(The Master)。
雖然之前只執導過5部電影,但安德森已得到過柏林金熊獎和戛納的最佳導演獎,這次來到水城有望完成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大滿貫”。
宗教題材、采用70mm膠片拍攝的《大師》,也是明年奧斯卡的熱門“種子”之一。該片9月1日在威尼斯的亮相非常成功,贏得了全球媒體的熱烈關注,映后反響直追安德森的上一部作品《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大師》的發行商韋恩斯坦影業(the Weinstein Co.)已決定于9月14日在北美藝術院線推出該片。
相比競賽單元,今年威尼斯在排片上的努力和變化很大程度上還是體現在“地平線”等其他單元。本屆“地平線”有18部劇情長片入圍,此外還包括相當數量的短片和紀錄片。
本屆電影節還首次舉辦了獨立運營的“威尼斯之日”(Venice Days),其定位比較接近戛納現有的“導演雙周”(Directors' Fortnight)。
“變臉”幕后
不可否認,重裝上陣后的威尼斯在板塊設置上顯得更全面,但也不難發現,本屆電影節在個性和新意上有明顯不足。
以今年新設的交易市場為例。一方面,這一環節現在幾乎每個國際電影節都有,另一方面,雖然自認為是暑期后首個全球性電影交易市場,但由于在舉辦時間上無比接近多倫多電影節,而后者作為全球最重要電影市場之一的地位已無法撼動,因此威尼斯新做這樣一個市場其實沒有太大意義。之前,電影節掌門人巴貝拉也承認威尼斯開辦市場是一個“賭博”,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那些沒有片子入選電影節的企業,“不然他們就直接去多倫多了”。
對于首屆市場環節,巴貝拉認為:“成績雖不算大,但已高于我們的預期。”從中也可見主辦方對市場板塊的期待其實相當有限。
此外,嚴格而言,本屆威尼斯的排片依然令人失望,尤其是競賽單元的排片,審美與戛納、柏林如出一轍。老牌國際影評人Derek Elley就認為今年威尼斯的排片“懶惰,無出預期”。從最終的競賽片單中也能看到幕后太多的妥協與調和,威尼斯相比戛納的號召力弱勢也顯得更明顯——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導演恐怕都是因為錯過了戛納才來到威尼斯的,例如來自亞洲的北野武、金基德和門多薩。
就美國而言,雖然威尼斯對于志在沖奧的文藝型電影來說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今這里已經不再能吸引好萊塢商業大片,比如《云圖》(Cloud Atlas)、《環形使者》(Looper)等項目就都放棄了威尼斯,而直接選擇了更接近北美市場的多倫多。即便是最終來了威尼斯的影片也顯得有些心不在焉,例如《通往仙境》之前就因為導演、明星紛紛缺席水城而引起一些媒體的不滿。
其他單元,雖然本屆威尼斯在新人、文化推介上著力甚多,但實際成效恐難言理想。
例如今年重組的“地平線”,旨在強化對新人和一些更邊緣電影的推介,但該單元今年的選片吸引力不足,且片目給人以混亂之感。經過了人員大變動之后,威尼斯的新團隊總體上學院派味道更重,例如巴貝拉本人就曾多年擔任位于都林的意大利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而目前負責中國等東北亞地區事宜的高級顧問Elena Pollacchi,也是來自意大利本地的電影學院,曾一度負責過威尼斯的“國際影評人周”(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單元。主要團隊的學院派氣氛已經影響到了威尼斯的選片。
自身改革并未出現立竿見影的成效,但內外競爭卻在進一步激化。
在意大利本土,新生的羅馬電影節正在摩拳擦掌。相比威尼斯,羅馬在資源方面似乎更有優勢—— 去年羅馬電影節的預算是1200萬美元,70%來自贊助商;威尼斯的預算只有約1000萬美元。今年羅馬電影節請到了威尼斯的前任總監穆勒掌舵,目前似乎已經拉到了不少重量級新片,例如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的西部片《解放的迪亞哥》(Django Unchained)日前就傳出消息說將助陣羅馬。此外,年底舉辦的羅馬電影節在時間上也很接近中國內地的賀歲檔,加上穆勒與中國電影一貫的密切關系,華語大片也很可能在羅馬扮演重要角色。
多倫多電影節方面,威尼斯近幾年與多倫多似乎在漸漸轉變為某種合作關系。之前的會上,巴貝拉稱多倫多為“伙伴”,他對后者近幾年的發展表示了欽佩。
威尼斯每年的選片至多數十部,而偏于市場的多倫多每年可容納數百部電影。從今年多倫多的選片看,其層次與豐富度確實是威尼斯難以比擬的,而就視野的敏銳和活力而言,本屆多倫多的選片也非常成功。
相比歐洲三大電影節,多倫多最大的魅力來自更高的開放性與市場接近度。已于9月6日開幕的第37屆多倫多電影節吸引了全球眾多影片參加,其中包括很多“三大”的選片。今年威尼斯片單中的不少名導作品都參加了多倫多,包括《大師》《通往仙境》《不顧一切》《激情》《極道非惡2》和《圣殤》。來自戛納電影節的新片也有不少,例如《在霧中》(In the Fog)、《湄公酒店》(Mekong Hotel)、《送報童》(The Paperboy)和《銹與骨》(Rust and Bone)。
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完全片單
開幕片(不參賽)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美國/卡塔爾)
閉幕片(不參賽)
《笑面人》
(L'Homme Qui Rit,法國/捷克)
競賽單元
《大師》(The Master,美國)
《空中之物》
(Something in the Air,法國)
《超級明星》
(Superstar,法國/比利時)"
《激情》(Passion ,法國/德國)
《第五季節》(La Cinquieme Saison,比利時/法國/荷蘭)
《沉睡的美人》
(Dormant Beauty,意大利/法國)
《國與子》
(E Stato Il Figlio,意大利/法國)
《特殊的日子》
(Un Giorno Speciale,意大利)
《惠靈頓之線》
(Linhas De Wellington,葡萄牙/法國)
《天堂:信仰》
(Paradise: Faith,奧地利/法國/德國)
《背叛》(Betrayal,俄羅斯)
《不惜一切》
(At Any Price,美國/英國)
《春假》(Spring Breakers,美國)
《通往仙境》
(To the Wonder,美國)
《填補空白》
(Fill the Void,以色列)
《圣殤》(Pieta,韓國)
《極惡非道2》
(Outrage Beyond,日本)
《子宮》
(Thy Womb,菲律賓)
非競賽展映
《失去聯絡》(Disconnect,美國)
《你的同伴》
(The Company You Keep,美國)
《冰人》(The Iceman,美國)
《你需要的就是愛》
(Love Is All You Need,丹麥/瑞典)
《尋找霍滕斯》
(Cherchez Hortense,法國)
《上線》(Sur un fil,法國/意大利)
《恩佐的音樂人生》
(Enzo Avitabile Music Life,意大利/美國)
《給父親的搖籃曲》
(Lullaby to My Father,以色列/法國)
《贖罪》(日本)
《飆25 》(Bad 25,美國)
《蓋伯的影子》
(O Gebo e a Sombra,葡萄牙/法國)
《大海嘯之鯊口逃生》
( BAIT 3D ,澳大利亞/新加坡)
《太極之從零開始》(中國)
《克拉麗斯》(Clarisse,意大利)
非競賽——特別放映
《安東在此》
(Anton's Right Here,俄羅斯)
《遺忘》
(Du hast es versprochen , 德國)
《我想要怎樣的將來?》
(Come voglio che sia il mio futuro? 意大利)
《撫摸墻壁》
(Sfiorando il muro,意大利)
《非洲的醫生》
(Medici con l'Africa,意大利)
《國民法爾孔》
(Convitto Falcone,意大利)
《載人的船只》
(La nave dolce,意大利/阿爾巴尼亞)
《 迦密山》
(Carmel,以色列/法國/意大利)
《堅不可摧》
(El impenetrable,阿根廷/法國)
《更好的未來》
(It Was Better Tomorrow,突尼斯)
《目擊:利比亞》
(Witness: Libya,美國)
地平線單元(長片部分)
《瓦杰達》(Wadjda,沙特/德國)
《父親的房子》
(The Paternal House ,伊朗)
《我也想要》(Me Too,俄羅斯)
《走鋼絲》
(Gli equilibristi, 意大利)
《間隔》
(L'intervallo, 意大利/瑞士/荷蘭)
《不滿意的冬天》
(Winter of Discontent,埃及)
《自由探戈》
(Tango libre,比利時/法國/盧森堡)
《偷水的人》
(The Cutoff Man,以色列)
《劫持》(A Hijacking,丹麥)
《雄獅》
(Leones, 阿根廷/法國/荷蘭)
《美麗的蝴蝶》
(Bellas Mariposas,意大利)
《低潮》
(Low Tide, 美國/意大利/比利時)
《拳擊日》
(Boxing Day,英國/美國)
《芽》(Yema,阿爾及利亞/法國)
《之前的某處 》(Araf - Somewhere in Between,土耳其/法國/德國)
《千年的愉樂》(日本)
《三姐妹》(法國/中國香港)
時間:4月25日 - 9月25日
地點:北京,紅磚美術館
雖然這樣說可能有失公允,但我必須承認:在過去一年看過的展覽中,再也沒有比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作品更讓我覺得震撼―即便現在回想起來,我也能清晰記得那些時刻的顫栗。
是的,是顫栗。我撥開黑色的簾幕,走進那個黑色的房間,然后便看到了驚心動魄的那一幕:黑盒子般的房間中間懸吊著一條透明的軟管,高壓的水從水管一頭噴射而出,壓力使得管子在空中瘋狂地扭動翻滾,位于軟管上方和兩側的三盞頻閃閃光燈粗暴地閃著光,如閃電般照亮軟管和噴灑而出的水珠―如果你看過高速攝影這種東西,大概就能想象到這一場景―大大小小的水珠在強光中被瞬間凝固,又遵從壓力和重力飛速地砸向地面,明滅之間,細軟管和水珠也就在剎那間顯現、消失,顯現、消失……在那慘烈的頻閃和水珠重砸地面的響聲中,你的瞳孔瞬間放大,心跳加速,頭皮發麻,好像眼前等待你的是一場殊死的決斗,你的手心開始冒汗,光明、黑暗、是非善惡,種種念頭疾馳而過,它是如此暴烈,以至于我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描述它呢?文字又如何能復現它那巨大的、黑暗的、爆炸性的能量呢?它不是狂風暴雨,卻營造了身在電閃雷鳴的大海上的錯覺,對于這樣的藝術,你真恨不得隨之狂呼:噢,天啊!
―好吧,請原諒我的失態。撥開簾幕,出門,我才留意到門旁標志上的說明:《水鐘擺》(Water Pendulum),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尺寸不定,創作于2010年,材料是水、橡皮軟管、水泵、頻閃閃光燈。
那是在北京的紅磚美術館,《水鐘擺》是該館最新收藏的作品之一。晌午的館內游人稀少,展館兩側鏤空的紅磚墻透進棱角分明的光線。我繼續往里走,進入位于半地下的3號展廳。然后,我再一次被震撼了:那也是一個不大的房間,以天花板的中央為圓心,27盞大大小小的鹵素燈排列成一個圓形,這些燈形狀各異,有的是立方體,有的是金字塔,有的如足球似的擁有更多的立面,光從立面之間的縫隙透出來,打在素色的墻壁上,組成無數交叉的光的線條。
這一件奧拉維爾創作于2012年的《聲音銀河》(Your Sound Galaxy),聽上去似乎平淡無奇?是的,實際上,當我翻開當日拍的照片,也不禁失落于照片無法表現其魅力之萬一。那種感覺應該怎么說呢?就讓我這么說吧:我突然感覺到了宇宙―不是因為作品名稱的提醒,而是,站在燈圈的下方,緩慢地追逐那些燈光,試圖找到哪一束光屬于哪一盞燈,又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只是躺在地上仰望,或倚在墻角呆呆地看著,你就感到了某種空無一物的偉大。在那個光之暗室,我不過才待了幾分鐘的時間,卻仿佛度過了幾個世紀―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修辭,但聯想到奧拉維爾的其他作品,就不會覺得這是毫無來由的贊譽。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生于1967年,成長于冰島和丹麥,1989年就讀于丹麥皇家藝術學院,1995年在柏林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奧拉維爾已躋身全球最不容忽視的當代藝術家之列。他為人熟知的作品,包括在英國泰特美術館做了一個黃昏中的紅色太陽,觀眾們可以躺在地上,透過天花板上的鏡子看到煙霧中若隱若現的自己;在丹麥的阿羅斯?奧胡斯美術館屋頂建造了一條150米長、3米寬、直徑52米的獨立環形彩色玻璃走廊,名字就叫做“你的彩虹全景”,人行廊中,眼前的城市景觀隨之變幻顏色;在巴西的Brumadinho當代藝術中心及inhotim植物園,他放置了一個六棱形萬花筒,觀眾可以用它俯瞰270英畝上熱帶植物的勝景;在紐約,他建造了四座巨大的瀑布,從摩天大樓或跨河大橋的橋墩上沖泄而下,不斷提醒紐約客們,自己與那座城市的真實距離。我后來想起來,奧拉維爾在北京也做過一次展覽,2010年,他與建筑師馬巖松合作,在尤倫斯一個空房間里注入霧氣,人一旦進入其中,難免就會犯迷糊:白霧障目,看不見眼前的事物,自己又如何判斷選擇下一步走向哪里?
作為一個藝術的門外漢,我曾經對當代藝術懷有深深的偏見,懷疑那些行為、表演、裝置藝術乃至當代繪畫到底意義何在,但不久之后我就意識到,藝術的分野不在當代和古典,而在好或不好,好的當代藝術,如奧拉維爾這樣的,一樣給人心靈的震撼、精神及靈感的啟發。
都說子山有千峰之秀奇,又有古松之傲。
“松濤漲壑千巖響”,“連云松海拍天浪”,這是古今詩人贊美千山奇松的詩句。千山植被覆蓋率百分之九十五點六,松樹占百分之四十,目之所及,溝溝壑壑、山山嶺嶺古松參天、遮云蔽日,柏翠松綠浩浩蕩蕩。
據說在干山,百年以上的古松有上萬株,它們或昂首挺立,直上蒼穹;或老枝縱橫,盤根錯節:或小巧纖細,匍匐山巖,漫山遍谷郁郁蔥蔥,充滿詩情畫意。
而在這不計其數的蒼松翠柏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古樹的卻只有一株,那就是“蟠龍松”。
蟠龍松位于千山上的香巖寺內,高約十二米,主干樹圍為三米,傳說已有千年樹齡,團而被譽為千山松樹之祖。《遼陽縣志》則記載了其名稱的由來;“寺院內古松一株,老干拿空,蒼皮皴若龍鱗,盤屈結蓋,蔭遮滿院,蓋三四百年前物也,文人名之蟠龍,題詠甚多。”
冬日的一天,當我們拜訪這株蟠龍松時,果見它與眾不同,它確如《遼陽縣志》中所記載的那樣,“皮似龍鱗,干枝奇特,猶如巨龍飛升”。最為神奇的是,幾株巨大的枝干上還生出了幾株綠意盎然的小樹。
在距離這株蟠龍松不遠的絕壁上,我們還被傲立著的一棵小松樹吸引住了。看上去它不過一米高,長得也不粗壯,山風吹來搖搖欲墜,卻始終沒有倒下。在如此堅硬的巖石上,它靠什么維系營養?無數風吹雨淋,它的根能否深扎?那一刻,我們忽然為小松樹的生命而擔憂,于是禁不住向一位護林人打聽“小松樹長了幾年啦?”山人微笑著讓我猜,我們說兩年,山人搖了搖頭,我們說十年,山人朗聲大笑,我們不禁迷惑了。最終,山人終于說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400年。
山人告訴我們,小松樹名叫“積翠松”。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積翠仙子,決心用不盡的春光點染人間,于是整日用五彩繽紛的云錦繡織蓮花。當繡到第999朵的時候,被天帝發現了,說她偷走了天上的祥云,便派天兵天將來抓她。積翠仙子在掙扎中把手中繡好的蓮花灑向大地,化作座座青山,后人就把座座青山叫做積翠山,又稱千朵蓮花山。天帝為了懲罰積翠仙子,便把她變成一棵丑陋的小松樹,放置懸崖絕壁之上,讓她遭受苦難,永遠長不大。后人為了紀念積翠仙子,就把這棵小松樹叫做積翠松。
“積翠松”之外,讓我們動容的還有“槐抱松”。松槐相擁是那樣的真情,那樣的詩意,那樣的生動,那樣的含蓄,給人無限遐想和深思。
都說千山“松無凡骨”。根部在外的古松樹,都有著難以言喻的頑強生命力。更何況,還有掃帚松、嵌松崖、瓶峰古松、正直松、石龕松、抱石松……松松有典、木木有故,千姿百態,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鏈接:千山名松
掃帚松:慈祥觀前之南山坡上有一奇松,四季蒼翠,枝丫縱M,葉密無隙,因該樹無主干,而枝干繁多,形如巨大的掃帚,故曰:“掃帚松”。此松乃稀有品種,在千山極為少見,據查全千山此品種松樹僅有七八株,此株為最茂盛者。嵌松崖:在慈祥觀的北方,有一巨大圓形石崖,其石有一罅,罅縫中生出一株約一米高的奇松,猶如神仙妙手把它鑲嵌在石縫中一樣,故曰:“嵌松崖”。探風松:在懸崖之上有一枝干橫生的古松,每當微風乍起,其枝葉即刻搖曳,沙沙作響,每當大風襲來,有如濤聲大作,其樹聲之大小,隨風勢強弱而變,恰如大自然在這古老的山林中安置的一支測風儀!游人把它稱作:“探風松”。丹鳳朝陽松:離海螺石不遠,有六塊由半圓形的巖石交叉摞疊的石堆,從石縫中長出一株奇松,枝干M生,向四方張開,形如鳳凰展翅,鳳首沖東朝陽,故名曰:丹鳳朝陽松。
TIPS 讀轉松樹詩文
合集介紹
《白香山詩集》:白居易的詩歌合集,作為唐代第一愛松人,收錄了包括栽松二首、澗底松、松樹、庭松在內的諸多名篇。
《板橋先生三絕》:鄭板橋號稱詩書畫三絕,他畫的竹子,清新淡雅、傲氣凌云,還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樣的名句傳世。
《松樹的風格》:老一輩革命家的力作,與楊朔《荔枝蜜》和茅盾《白楊禮贊》并稱為語文課本中的三大詠物經典,以物托志,贊頌了松樹的傲骨與品格。
部分吟松詩詞摘錄
孔子《論語?子罕》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莊子《讓王》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莊子《德充符》
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
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
荀子《大略》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漢?劉楨《贈從弟(三首選一)》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國魏?嵇康《游仙詩》
遙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蔥。
自遇一何高,獨自迥無雙。
晉?左思《詠史》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南朝樂府民歌《冬歌》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
果樹結金蘭,但看松柏林,經霜不墜地,歲寒無異心。
南朝梁?沈約《寒松》
梢聳振寒聲,青蔥標暮色。
疏葉望嶺齊,喬干臨云直。
唐?李白《贈韋恃御黃裳》
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
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
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唐?駱浚《庭中柏樹》
干聳一條青玉直,葉浦千疊綠云低。
爭如燕雀偏巢此,卻是鴛鴦不得棲。
唐?岑參《感遇》
君不見,
拂云百丈青松柯,糾使秋風無奈可。
四時常作青黛色,可憐杜花不相識。
唐?杜荀鶴《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宋?蘇軾《七絕一首》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于凌云未要奇。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
宋?石延年《古松》
直氣森森恥屈盤,鐵衣主澀紫鱗干。
影搖千尺龍蛇動,聲撼半天岡雨寒。
蒼蘚靜緣離石上,絲蘿高附人云端。
報言帝室掄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宋?辛棄疾《西江月?遭興》
醉里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日“去!”
宋?仲皎《靜林寺古松》
古松占松生古道,枝不生葉皮生草,
行人不見樹栽時,樹貝行人幾回老。
宋?王安石《古松》
森森直干百余尋,高人青冥不附林。
萬壑岡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明?朱元璋《山松》
松!有風你也嗡,無風你也嗡,
砍掉松梢不發嫩,落地松籽滿山松。
清?吳嘉紀《六朝松》
壓盡千里雪,還留最老柯。
鬼神聲下集,日月影中多。
懶逐春林茂,閑憑野叟過。
幸生秦以后,不辱此巖阿。
當代?《冬夜雜詠》
建筑是一種詩意的連結!
——斯蒂文·霍爾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 雨果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歌德
無數名人曾用自己的感知來形容建筑文化,而美妙的建筑歷來被譽為凝固的音符,它保存著人類文明中那些最動人心魄的旋律;金字塔的永恒、古希臘廊柱的經典、古羅馬穹頂的宏闊、巴洛克建筑的雍容、古典主義建筑的理性、現代主義建筑的實用......徜徉建筑藝術殿堂間,行者便可聆聽天籟之合奏,驚嘆宇宙這浩茫。因為建筑就如同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眼睛。
建筑,無論是從實體還是從其學術的概念來講,它都在證明著自己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產品,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類型的代表,它沉淀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是人類文明的一部“石頭的史書”。作為人類勞動的最主要的創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說是構成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價值,就是建筑的社會文明價值,是建筑的格調和責任,是一個社會總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寫照。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
建筑是有情感的,而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這對人類是很重要的。對一個問題如果有許多解決方法,其中的那種給使用者傳達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一生鐘情于中國建筑的林徽因曾這樣講述她心中對于建筑的不舍:“漫長的人類文明歷程,多少悲壯的歷史情景,夢幻一般遠逝,建筑文化卻頑強地挽住了歷史的精神氣質和意蘊。它會以一個民族所特有的風格,向你講述這個民族的歷史,講述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
跟著建筑去旅行
建筑旅行,不僅是建筑人甘冒身心勞頓之苦卻又樂此不疲的宿命,更是普通人感受一個城市的文化最直接也最浪漫的過程。正如世上有了人類,便有了建筑。穿越歷史而來的建筑,有些仍然存世,有些已淪為廢墟。依然挺立的建筑滲透出滄桑感,毀掉的建筑更從記載或廢墟中傳唱出陣陣悲歌。這其中,建筑度過了怎樣的榮辱歷程,人類又經歷了怎樣的精神變遷和磨礪,建筑的狀態本身就是一個見證。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在一磚一瓦中親自體驗到時光與歷史的杰作,建筑之旅既是一種情懷,也是認識歷史與人生的另一種方式。
有很多喜愛建筑旅行的人必去的城市,他們要么保留有大量古建筑,散發著強烈的古典氣息,要么矗立著無數現代、后現代風格的大廈,還有一些則體現了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如果你喜歡旅行,那么不妨到這些城市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不會失望。
西班牙 巴塞羅那
你是不是很喜歡用相機記錄旅途中的風景?那么當你來到巴塞羅那時,請記得多帶一張記憶卡。巴塞羅那凝聚了眾多全球最偉大的建筑師的心血,古往今來,一直如此,因此這座城市也擁有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城市面貌。安東尼·高迪的米拉公寓、奎爾公園和圣家族大教堂,是不得不看的建筑。此外,你還要去巴塞羅那通訊塔看看當代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然后再到奧運港去看看弗蘭克·蓋里設計的沖孔金屬魚雕塑。最后,你可以在Las Ramblas大道漫步,這是城中最著名的一條街道,也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就坐落在城中哥特式建筑林立的區域。所以,你不僅可以散步、購物,還可以欣賞街道兩旁 的古建筑。在巴塞羅那,古典與現代建筑完美融合,因此,這座城市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第一大建筑之城。
美國 芝加哥
風城芝加哥不僅盛產超級美味的熱狗和熱情永不消退的球迷,更是公認的美國現代建筑的搖籃。1871年,一場大火把城中2000多英畝的建筑都化為灰燼。因此,大火之后,芝加哥便有了大片空地需要建設,于是建筑師們紛紛來到這里,創造出許多全球最值得紀念的建筑。現在,芝加哥城內摩天大廈鱗次櫛比,事實上,“摩天大廈”這個詞就是在這里誕生的。
城中的地標性建筑包括:美國第一高建筑西爾斯塔;三角形的箭牌大廈,著名的箭牌口香糖公司總部就設在這里;和馬里納城,因為形狀很像兩根玉米,所以很多人稱之為玉米大樓,它還曾經出現在威爾可合唱團的專輯《北方佬客棧的狐步舞》的封面上。除了以上這些, “明星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住所和工作室也設在芝加哥,當然賴特設計建造的很多作品也坐落在這座城市。另外,芝加哥城有一座巨大的千禧公園,而公園中的中心建筑就是由著名建筑師弗蘭克·蓋里設計建造的。
阿聯酋 迪拜
有沒有覺得建筑起重機總是不夠用?那就來迪拜看看吧,你就能找到答案了。據估計,全球1/4以上的建筑起重機都在這個建筑之城里沒日沒夜地工作著。迪拜不僅擁有林立的摩天大廈,還擁有據稱為全世界唯一的一家七星級酒店帆船酒店,它是全世界最高的酒店,從遠處望去,酒店大樓就像是張開的船帆。不過,放在迪拜市內的摩天建筑群中,帆船酒店也就并不怎么搶眼了,因為這里還有海德帕利斯酒店——世界上第一家水下酒店;迪拜布爾吉塔——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迪拜樂園——個具有迪斯尼樂園風格的游樂園,有望打破迪斯尼樂園在這一領域中的壟斷地位。如果你想看看未來的樂園是什么樣子 ,那么就到這里來吧。
法國 巴黎
漫步在巴黎的街道中,你會覺得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藝術博物館。這里有各種古典風格的建筑,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風格,從新古典主義到新藝術運動風格,但這些并不是巴黎的全部,因為巴黎的現代建筑也同樣讓人驚嘆,而且正是它們的存在不斷提醒著人們巴黎并不僅僅是一個記錄了歷史的博物館。
巴西 巴西利亞
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這個城市就從紙面上的一個設想變成了巴西活生生的、美得令人窒息的首都。建造這個城市的設想最初是由著名城市規劃師盧西奧·科斯塔在1957年提出,而城市中建筑則均由建筑師奧斯卡·尼邁耶設計。按照規劃,整個城市呈現出十字架的形狀,但是如果從空中俯瞰就會發現,這個城市其實更像是一只展翅的蝴蝶或一架飛翔的飛機。盡管這一設計曾遭到不少批評,但卻贏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青睞,被定為世界遺產之一。這座建筑之城中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建筑,其中包括:阿爾瓦拉多宮,巴西總統的官邸就設在這里,還有共和國文化大廈、圣母大教堂、三權廣場等。
意大利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這座建筑之城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因此城中的建筑大部分都體現了文藝復興風格。比較著名的建筑包括:市政廳維奇歐宮、陳列有米開朗基羅名作《大衛》的藝術博物館;Uffizi畫廊,里面陳列著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除此之外,這里還有很多著名的教堂,比如歐洲第四大教堂圣百花大教堂和圣十字教堂。不過佛羅倫薩最獨特的景點還是城中的舊橋,這是一座中世紀的橋梁,橋的兩側都蓋滿了店鋪。
希臘 雅典
人們常說,西方現代文明發源于古希臘文明,而古希臘文明就發源于位于雅典的雅典衛城,也正是因為雅典衛城的存在,雅典這個城市才充分展現出它的建筑特色。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一根根希臘羅馬式的柱子支撐著著名的帕特農神廟,柱子頂端還雕刻有復雜的裝飾。你可以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這座古老的衛城里,不過如果你覺得還不過癮,那就去看看雅典學院,一座融合了現代風格的古典希臘羅馬式建筑;還可以參觀一下前幾年剛剛翻修過的雅典奧林匹克體育場。雅典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古建筑,也正因如此,雅典成為了十大建筑之城之一。
意大利 羅馬
跟雅典一樣,羅馬也因為是古典文明發源地而具有了獨特的建筑特色,城中的最古老建筑早已聞名于世:古羅馬斗獸場、萬神廟、古羅馬廣場和維納斯羅馬神廟。而一些年頭短那么一點的建筑也不甘落后,也吸引了眾多游客,比如位于梵蒂岡城的圣彼得廣場、西斯廷禮拜堂和維克多伊曼紐二世紀念碑。
德國 柏林
自從1989年柏林墻倒塌以后,柏林這個城市就開始花大力氣改造城中建筑,其中幾個著名的項目包括:德國國會大廈,這座建筑在戰時曾是納粹議會所在地,現在,經過改造大廈有了一個新的玻璃穹頂;波茨坦廣場區,這一區域一度被人們遺忘,經過重新設計以后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尤其是坐落在廣場上的索尼中心,吸引眾多游客駐足;還有戴姆勒·克萊斯勒區,這一區域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完成了所有建設。另外,其他值得一看的建筑還包括:新建的、現代化的英國大使館和由丹尼爾·里伯斯金設計的猶太人博物館。柏林市內同時也有很多古典建筑,比如新古典主義的“舊博物館”、博德博物館和曾經作為市政廳使用的“紅色市政廳”。
中國古建筑 最詩意時光之旅
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體系和有著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中國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豐富多彩,比如從珠江流域的嶺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區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樓建筑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中人與建筑、與環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學理念,正是在這些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如頗具有華麗氣質的北方四合院、開敞的苗族吊腳樓、秀麗的傣族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等。
而傳統的中國幾大系別的古建筑,更堪稱認識中國歷史的另一種方式。它們并不存在于虛幻的夢中的世外桃源,而于現實中大量存在于我們的城市與鄉村之中。
宮殿城墻 紫禁城之巔
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筑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從而區別于其它類型的建筑。幾千年來,歷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視修建象征帝王權威的皇宮,形成了完整的宮殿建筑體系。作為典型代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宮,即如今北京的故宮。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內宮殿舊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宮殿為藍本,代表了皇家最氣派的宮殿建筑。
錦繡園林 蘇州四大名園
蘇州園林吸收了江南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理所當然被聯合國列為人類與自然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善于把有限空間巧妙地組成變幻多端的景致,結構上以小巧玲瓏取勝。網師園、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統稱“蘇州四大名園”,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譽。蘇州園林代表了中國私家園林的風格和藝術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亭臺樓閣 山水點綴
在中國旅游和觀賞名勝古跡,常常會遇到亭臺樓閣等建筑物,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間,點綴出一處處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亭是一種有頂無墻的小型建筑物。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種形狀。中國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磚、石建造的,如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蘇州的滄浪亭等。廊是園林中聯系建筑之間的通道,它不但可以遮陽避雨,還像一條風景導游線,可以供游人透過柱子之間的空間觀賞風景。北京頤和園中的長廊,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廊,長廊的一邊是平靜的昆明湖,另一邊是蒼翠的萬壽山和一組組古典建筑。榭則是建在高臺的房子,榭一般建在水中、水邊或花畔。建在水邊的又叫“水榭”,是為游人觀賞水景而建的,如北海公園的水榭、承德避暑山莊的水心榭等。兩層以上金碧輝煌的高大建筑則被稱為樓閣,可以供游人登高遠望,休息觀景;還可以用來藏書供佛,懸掛鐘鼓。在中國,著名的樓閣很多,如臨近大海的山東蓬萊閣、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江西的滕王閣、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