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東南亞國家

東南亞國家

時間:2023-05-30 10:16: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東南亞國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目前,學術界關于東南亞國家水電開發的投資模式研究得比較少,主要研究的是投資風險及其應對問題。韓寶慶在《中國企業對東南亞水電業的投資及其風險防控》一文中首先介紹了中國五大電力集團在東南亞國家投資的水電項目概況;其次對五大電力集團在東南亞國家投資開發水電項目的動因進行了分析,并且對其在東南亞國家開發水電項目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風險的防控對策和措施。李志雄在《東南亞BOT水電項目投資風險研究》中針對中國對東南亞國家投資水電項目采用BOT模式存在的風險,提出了如何轉移、規避風險及加強管理的對策。白帆在《面向東南亞的境外電力投資問題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中國在東南亞國家面臨的境外電力投資環境;其次闡述了東南亞國家的境外投資方式和資本運作模式;最后進行了境外投資的風險分析并且提出了應對和防范措施。張珺在《從緬甸瑞麗江一級水電站看東南亞水電市場開拓》中通過分析目前國際水電市場的情況,列舉了緬甸瑞麗江一級水電站建成后對當地經濟社會的影響,分析了中國投資開發東南亞國家水電項目的重要意義,列舉了中國水電開發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和劣勢,提出了開拓國際水電市場的建議。

2中國在東南亞國家開發水電項目的投資模式

模式作為學術概念,是對某特定領域中事物存在方式或表現形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既有實踐總結和提煉,也有理論論證和分析,因此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雙重意義。目前,中國在與東南亞國家合作開發的水電項目主要是在東南亞國家境內,投資模式主要是BOT模式和直接投資模式。

2.1BOT投資模式的內涵

BOT即建造、運行和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國際項目BOT投資模式是指某國政府部門或者某單位將承擔的項目開發責任和權利讓渡給外國投資者,外國投資者負責開發項目。項目竣工后,在特許運營期內外國投資者運營該項目并獲得合理利潤,特許運營期滿以后要將項目無償返還給委托國家。

2.2中國采用BOT模式在東南亞開發水電的優缺點

采用BOT模式建設的項目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規模大、資金需求量大、工程量大、技術水平要求高、工程周期長、特許經營期限長等。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建設的難度比較大,單靠東南亞國家的實力是難以勝任的,但是利用BOT模式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目前中國在東南亞國家投資開發的水電項目大多數采用的都是BOT模式,投資開發的典型水利水電項目主要有:南俄5水電站,瑞江一級電站等。

2.2.1BOT模式優點從東南亞國家的角度,BOT模式的優點主要體現在:(1)減少東南亞國家的財政負擔。東南亞國家政府缺少用于水電開發的巨額資金。但是,中國采用BOT模式對東南亞國家水電開發項目進行投資,項目的融資負擔都轉移到中國企業身上,這樣就避免了東南亞國家因為水電開發而極大地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吸引東南亞國家積極與中國水電企業開展合作。(2)彌補東南亞國家的技術缺陷。東南亞國家水電開發的規劃、勘測、設計和咨詢能力,水電設備的設計和制造能力,工程的承包和施工建設能力,技術的研發能力以及運行管理能力都較為落后,無法獨立承擔水電項目的開發建設。而中國在泥沙研究、建筑水壩技術、水文水資源理論研究、防洪減災理論研究、水利工程管理、水資源調度技術等方面都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因此,采用BOT模式可以彌補東南亞國家在水電開發建設方面技術的不足。(3)推動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東南亞國家的水電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中國在當地大量投資興建水利工程,能夠推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能夠促進當地的就業,從而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從中國的角度,BOT模式的優點主要體現在:(1)采用BOT模式開發東南亞水電市場,可以帶動中國大型水電成套設備、建設材料、資金以及技術的輸出。(2)在水電項目運營階段,中國企業可以有效利用東南亞國家的資源優勢,將電力回送至中國境內,有效緩解中國電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并且能夠從項目公司獲得一定的紅利。(3)項目運營期滿之后,也就是項目特許經營期結束之前,中國企業還可能以高價出售股份從項目公司獲得一定的資本回報。2.2.2BOT模式缺點(1)采用BOT模式開發水電項目前期的工作比較繁雜,主要有調研、談判和磋商以及規劃和勘探。這樣會導致項目前期時間過長,同時費用也比較高。(2)投資額巨大,投資周期很長,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也比較大。采用BOT模式開發的水電項目都是屬于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水電項目的總造價一般高達幾億元人民幣,甚至幾十億上百億人民幣,建設周期也比較長。(3)水利水電項目建設過程比較復雜,建設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無法預測,因此一旦中國采用BOT模式承接了東南亞國家的水電開發項目,所承擔的風險巨大,并且沒有退路可走。中國水電企業采用BOT模式在東南亞國家開發水電資源,可以有效地解決東南亞國家水電開發技術落后和開發資金不足的問題,減少東南亞國家政府的財政負擔,因此中國的BOT投資模式在東南亞國家頗受歡迎。

2.3直接投資模式的含義

直接投資模式是指某國在對外投資中對所投資的項目具有經營管理的控制權利,投資國具有部分比例的股份。直接投資模式的運行機制如圖1所示。2.4中國直接投資東南亞水電項目的優缺點直接投資模式的投資者與投資的企業存在著長期的利益關系,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很大的影響。直接投資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購買外國企業的股權,一種是在國外建立分支企業。

2.4.1直接投資模式優點從東南亞國家的角度,直接投資模式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中國在東南亞國家直接投資開發水電項目,可以為東南亞國家水利水電行業帶來較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可帶來不同形態的資本,減輕東南亞國家的財政負擔,并且能夠很大程度地推動東南亞國家經濟的發展。從中國的角度,直接投資模式的優點主要體現在:(1)中國對東南亞國家水電開發進行直接投資,除了單純貨幣形式投資以外,還有貨幣資本、技術設備、經營管理經驗和知識的轉移。同時,中國可以獲取東南亞國家的資源、市場和人力等。(2)中國水電開發企業采用直接投資模式投資開發東南亞水電項目,對所開發的項目擁有部分股份,因此對項目具有較強的經營管理控制權和發言權。

2.4.2直接投資模式缺點采用直接投資模式的風險相對較大,前期的調研和準備工作要做得更加充分,但是如果與當地企業合資能夠實現風險共擔,而且收益也將是長期的。中國水電開發企業采用直接投資模式開發水電項目的典型案例是伊江上游梯級電站,該項目是由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接近2000億元人民幣,項目建成以后的年發電量將達到1100億kW•h。

3兩種投資模式的比較

中國水電開發企業主要采用兩種投資模式開拓東南亞國家水電市場,分別是直接投資模式和BOT模式。以上的研究證明兩種開發模式都具有各自的優劣勢,在選擇采用哪一種方式投資開發東南亞水電項目時,投資者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慎重選擇。因此,投資者有必要對兩種不同投資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比較,研究和探索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兩種模式的異同點主要有:(1)組織形式和投資主體不同。采用BOT投資模式,組織形式一般都是中國獨資,投資主體就是中國獨資企業;如果采用的是直接投資模式,那么組織形式是中國獨資和中外合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投資主體類似地可以分為中國獨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2)所承擔的風險大小不同。一般而言,在東南亞國家采用BOT模式開發水電項目的風險要大于采用直接投資模式的風險,因為采用BOT模式的融資成本比較高,需要較高的投資收益率;而采用直接投資模式和東南亞國家進行合作,承擔的風險顯然要小得多。(3)經營期滿后財產處理方式不同。采用BOT模式的水電項目在竣工以后,在特許經營期內,中國企業可以自主運營在東南亞國家開發的水電項目,將電力發送至國內,或者出售給當地政府;但是特許經營期滿之后,中國必須將水電項目完全轉交給東南亞國家。而采用直接投資模式的水電項目竣工后,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將長期合作運營該項目。(4)資金的籌措方式類似。目前,中國在東南亞國家進行水電項目開發的投資額巨大,除了自主投資以外,還可以利用國際信貸市場,向世界銀行貸款來籌資,也可以吸收利用國際投資基金等方式來籌資。(5)政府參與程度有所不同。由于采用BOT模式,合同文件比較復雜,需要簽訂大量的協議,磋商特許經營期等,需要政府介入的程度比較大;而采用直接投資模式,最常見的組織形式是跨國公司,需要政府介入的程度比較小,主要是各國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商。

4結語

第2篇

關鍵詞:利用外資;東南亞;引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6-001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6.02

一、引言

我國利用外資經過了10多年的快速增長,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投資方式和投資來源國分布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近年來增速有所放緩。2014年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195.6億美元,同比增速僅1.7%。商務部認為我國利用外資或進入“調整分化、低速平穩”的發展階段。FDI流入放緩將對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產生較大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國際收支基本維持著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局面,很大程度是因為出口加工型FDI導致出口大于進口,2014年這個局面被打破。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利用外資能否保持穩定增長,對我國國際收支平衡以及經濟政策制定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FDI影響我國國際收支的渠道主要有三個:一是FDI流入本身就帶來跨境資金的流入。競爭力的變化直接影響到FDI資金流入數量,甚至可能出現撤資回流現象。二是吸收FDI相對競爭力的變化影響到我國境外直接投資的資金流動。如果東南亞國家在制造業方面因人力成本等因素競爭力加強,我國部分企業可能會加大對其投資,引發資金流出。三是FDI與進出口貿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外商投資企業貨物貿易進出口占到了我國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外資增速放緩或者部分撤離以及部分內資企業將產業向外轉移均會影響我國的經常項目資金流動[1]。

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側重于從國內視角分析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因素以及對我國利用外資的溢出效應或者擠出效應。事實上,我國利用外資不僅僅是受國內各項生產要素的價格變化,還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本文選取利用外資增長較快的東南亞國家作為研究比較對象,引入競爭力指標體系來評估其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對我國利用外資競爭力的綜合影響效應,豐富研究我國FDI的視角。

二、文獻綜述

早期關于利用外資的文獻集中在探討FDI的類型及FDI的動機,后期則集中通過國別數據、行業數據實證檢驗FDI的影響因素。各國和地區主要針對自身利用外資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跨地區跨國別的利用外資比較分析并不多。相關研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來源于FDI Intelligence每年的《世界綠地投資報告》,但其主要針對的是新建投資(綠地投資)。另一個是來自于聯合國貿發組織。自1991年開始,聯合國貿發組織每年會一份世界投資報告,對過去一年的世界直接投資情況進行總結,對包括我國和東南亞在內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情況進行點評。其中,UNCTAD(2006)認為流向我國的FDI在逐漸從制造業向高科技產業轉移,東南亞特別是越南在吸收制造業外資上表現亮眼[2]。UNCTAD(2012)認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對外資吸引力增加。東亞盡管吸引外資流入量在增加,但東南亞增速遠超過我國,東南亞國家正在追趕東亞國家[3]。NCTAD(2014)指出東南亞通過啟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吸引外資出現了快速增長,目前,東南亞吸引的外資有40%來自這一組織。雖然世界投資報告著重分析世界上整體直接投資情況,一般不會針對某個地區進行細致比較,但其在UNCTAD(2006)和UNCTAD(2012)給出了一份不同國家利用外資的比較分析框架[4]。該分析框架包括三類指標,分別從外資吸引力指數、外資潛力指數和外資貢獻指數比較了國家間的利用外資情況。

國內部分學者利用世界投資報告的分析思路分析比較了不同國家利用外資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之處。李玉梅、王麗麗(2015)采用三重指標分析我國FDI與世界其他25個國家和地區的樣本數據,結果表明我國仍然是吸收FDI國際競爭力最強的國家,但在吸收創造資產尋求型FDI和政策尋求型FDI上競爭力不足[5]。桑百川、鄭偉、楊立卓(2013)比較了“金磚國家”和“新鉆11國”的外資潛力。國內學者的分析由于選擇的國家較多,缺乏針對某個地區進行動態的、深入的分析。同時,對于近年來東南亞利用外資大幅增長和我國利用外資的放緩情況,目前還沒有學者對我國與東南亞利用外資情況、優勢和不足進行一個全面的比較 [6]。

21世紀初,我國利用外資快速增長,亞洲許多國家表示擔心我國利用外資的快速增長會對亞洲其他國家造成負面的影響。圍繞這一問題,國外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和實證檢驗。Chantasasawat, Fung, Iizaka and Siu(2004)通過1985―2004年8個亞洲國家的FDI數據,利用引力模型發現我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之間的FDI是正相關的,而不是負相關的[7]。Liu, L. G., Chow, K., & Li,U.(2006)指出我國與東南亞的FDI來源不同,東南亞國家的FDI大量來自于OECD國家,而OECD國家對我國的投資一直相對較少,認為投資于我國的FDI對東南亞的FDI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是缺乏說服力的[8]。Ravenhill, J.(2006)針對當時我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對東南亞的影響,指出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并不是零和競爭。雖然東南亞表面上失去了全球制造業的市場,但東南亞國家獲得了向我國大量出口的機會[9]。Eichengreen B, Tong H (2007)利用引力模型,檢驗了23個FDI流出國、63個流入國在1998―2003年間對我國FDI造成的影響,發現我國流入的FDI對東南亞國家的FDI有正向的促進作用[10]。Fung(2008)也認為由于我國和東南亞事實上處于全球工業鏈的不同環節,我國利用外資也對東南亞國家利用外資造成了積極的影響[11]。Sohn Chan-Hyun(2016)利用知識資本模型研究了我國利用FDI對東南亞產生的影響,發現我國利用FDI對東南亞六國有促進作用,但投資成本和貿易成本對東南亞FDI都造成了不利影響。大量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我國利用外資并沒有對東南亞利用外資造成負面的影響,反而是增加了東南亞利用外資的吸引力[12]。

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利用外資對東南亞產生了負面影響。McKibbin and Woo(2003)發現我國利用外資會對東南亞四個國家利用外資產生負面的影響,并長期影響這些國家的生產效率[13]。Xing,Y. and Wan,G.(2006)指出一國匯率對其他國家貨幣的升值會對該國利用外資產生不利影響,通過實證檢驗得出南亞國家與我國的相對匯率變化會導致日本在對外投資的選擇上產生負面影響的結論[14]。但是對于東南亞利用外資對于我國的影響,目前國內外學者未對其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和探討。當前我國利用外資的形勢正在處于變化時期,本文試圖通過引力模型探討東南亞利用外資對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

三、實證檢驗

(一)指標構建

1.指標選取。本文使用FDI吸引力指數和FDI潛力指數等兩大指標來說明一國吸引外資的競爭力。FDI吸引力指數包括FDI絕對吸引力指數、相對吸引力指數和綜合吸引力指數。FDI潛力指數涵蓋了市場規模、勞動力素質、科技水平、勞動力成本、基礎設施條件、匯率、政府清廉程度、政府效率、貿易開放程度9大指標。市場規模選取的指標為以2005年不變美元計價的GDP,勞動力素質指標的選取來自于大學入學率,科技水平選取的指標為出口產品中高科技產品占比。這三項指標與聯合國貿發組織選取的指標基本一致。考慮到勞動力成本在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利用外資中的重要作用,在人均GDP之外選擇了農村剩余勞動力人數占比作為另外一項指標。基礎設施選取的指標沒有選取電信基礎設施,而是選取每萬人中上網的人數。考慮到匯率會直接影響外資進入的資金成本,選取了實際有效匯率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在制度環境上,東南亞國家和我國在政府穩定程度上差異不大,沒有選擇政府風險這項指標,而是選擇了來自世界銀行的清廉指數、政府效率指數指標。考慮到東南亞和我國大量吸收了出口導向性外資,添加了貿易開放程度作為指標。

2.數據處理方法。在這里我們對各項指標進行了標準化以方便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各項指標標準化的方法采用UNCTAD(2012)所提出的無量綱化方法為依據。無量綱化的標準化處理方法,原始指標的標準化得分計算公式為:Yi=。其中,Xi為i國某一指標的取值,Xmax為所有國家中該指標的最大取值,Xmin為所有國家中該指標的最小取值,Yi則為i 國這一指標的標準化得分。標準化后的指標取值介于0至1 之間,為了便于觀察和比較,將標準化之后的指標擴大100 倍,由此得到的標準化得分介于0到100 之間。

3.數據來源。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東南亞FDI對我國FDI的挑戰,因此選取的時期從2000年開始,三個時間段分別為2000―2002年、2006―2008年、2012―2014年。由于部分指標短期可能面臨較大波動,因此選擇以三年作為一個時期,以平滑相關數據。樣本國家來自于東盟十國(不包含不丹)和我國,數據來源于UNCTAD STATISTIC和世界銀行數據庫。

(二)模型選擇

由于我國相當一部分的外資集中于中低端制造業,隨著我國土地和勞動力等各項要素成本的升高,中低端制造業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即我國和東南亞在利用外資上是否存在競爭效應尚不可知。另外一方面,兩者之間有無互補效應,即如果東南亞利用外資和我國利用外資處于產業鏈上不同環節,那么東南亞利用外資就可能促進我國外資的利用。通過引入引力模型來檢驗我國與東南亞在吸引FDI上是存在競爭效應還是互補效應。在這里我們沒有將我國的利用外資與東南亞利用的外資進行直接回歸,這樣分析過于籠統,說服力不夠,同時樣本數量有限,導致估計值不準確。由于知識資本模型更多的是被作為一種判斷直接類型的模型,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引力模型更具有說服力。

(三)變量選擇和數據來源

引力模型的基本模型如下式所示:

ln(AFDIit)=ln(AFDIit)+ln(PGDPit)+ln(PPGDPit)

+ln(CGDPit)+ln(CPGDPit)+ln(Distancei)

+Languagei+Uit (1)

其中,FDIit表示i國(地區)t年對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這里的FDI不僅僅是綠地投資,還包括利潤再投資以及子母公司貸款形式的投資;AFDIit表示i國(地區)t年對東南亞的外商直接投資,是我們主要關注的變量,東南亞利用外資既可能會造成擠出效應,也有可能會造成互補效應。我們預計外商進行直接投資時并不會面臨資金上的約束,東南亞利用外資并不會對我國有轉移效應,反而會有促進作用,因此預計該項系數預計為正。

PGDPit表示FDI流出國i國(地區)t年的GDP。資本流出國GDP規模越大,相應地對外投資往往也會越多,從而造成我們預期該項系數為正。PPGDPit表示FDI流出國i國(地區)t年的人均GDP,表示流出國i的人均GDP規模。通常來說,對外資本投資較多的國家往往是那些人均GDP越高的國家。

CGDPt表示我國t年的GDP,我國市場規模越大越有利于促進FDI的引入,我們預期該變量前的系數為正。CPGDPt表示我國t年的人均GDP,人均GDP越高,勞動力成本往往越高,往往會對FDI的引入產生負面影響。

Distancei表示i國與我國的距離,該變量為我國與其他國家間的距離,我們預期該變量的系數為正。Languagei表示與我國是否同種語言,該變量為虛擬變量,如果與我國使用的語言相同,變量取1,否則取0。如果語言相同,往往表示投資國和流入國有著相同的文化和語言,往往會大大促進兩國間的直接投資,因此我們預計該項系數為正。U為隨機誤差項。

數據主要來源于OECD數據庫,由于對我國投資的國家或地區中包括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新加坡,但這些國家或地區并不包括在OECD數據庫中,因此我們從ASEAN DATABASE和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統計局官方網站補充了相關數據。我國與外資流出國家的距離數據來源于CEPII,選取的指標為我國首都與流出國家首都間的距離,我們預期該變量的系數為正,各國的GDP和人均GDP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和聯合國貿發組織。

(四)實證分析

1.檢驗基本結果

我們首先利用最基本的引力模型進行檢驗,發現各項符號與預期基本一致,我國利用外資來源國的GDP規模越大,增長越快,對我國的直接投資越大。外資來源國的人均GDP越高,對我國直接投資越高。同時距離我國越遠,對我國投資越少;和我國使用同種語言的,有文化淵源的,我國利用該國外資越多。

同時,我們發現東南亞利用外資對我國利用外資是呈正向影響,說明東南亞利用外資的快速增長并沒有對我國利用外資造成消極影響,反而對我國外資有促進作用。我國近年來利用外資增速放緩更多的是外資企業自身的內部調整,而不是東南亞國家相對吸引力的大幅提高。

由于來源國人均GDP與模型中其他三項具有較為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并且不是本文最關心的解釋變量,因此選擇方程(2)(見表1,下同)作為主要模型。同時,由于有語言虛擬變量,固定效應模型無法在包含這一變量的情況下得出估計值,因此本文只報告了OLS和隨機效應模型,由于隨機效應模型(2)通過了BP檢驗,因此選擇了隨機效應模型。

我們注意到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如我國FDI與東南亞FDI存在正相關是由于全球投資者投資意愿。2007―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投資者投資意愿明顯下滑,我國和東南亞的FDI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對待這個問題常用的處理方式就是選擇工具變量進行檢驗。在這里,我們選擇外資流出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距離作為工具變量。通常,外資流出國與東南亞距離是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的,因為投資國離東南亞越遠,越有可能減少其對東南亞的投資。但是,東南亞離其他國家的距離形成本身是外生的,不會對我國FDI的流入產生影響。內生性檢驗結果在方程(4)中,我們可以發現內生性檢驗結果(4)與方程(2)隨機效應的結果基本是一致的。

2.穩健性檢驗

分國別來看,東南亞各個國家對我國FDI的影響依然顯著。其中,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泰國利用外資對我國利用外資仍然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只有越南和菲律賓的外資利用對我國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由于OECD數據庫中不包括香港、臺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或地區的數據,因此在進行分國別或地區檢驗時,語言變量選擇全部都是0,導致除越南外大部分國家無法報告語言這一虛擬變量的數據。同時,我們發現多數控制變量的符合和系數變化不大,外資來源國的市場規模對我國的FDI仍然是顯著的正相關的,語言文化的影響也是顯著正相關的,距離這一影響因素對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是負相關的。我國市場規模的系數依然是正的,顯著性大大下降。人均GDP的上升對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仍然是負相關的。

由于我國利用外資并沒有受到東南亞國家的負面影響,為了進一步探究我國利用外資近年來增速放緩的原因,在這里進一步考察各項要素成本是否導致我國利用外資減少。在這里我們除引力模型已經考察了勞動力成本外,進一步考察土地成本、環境成本對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其中土地成本選擇的變量為我國商品房歷年平均價格;環境成本選擇的變量為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匯率成本選擇的變量為實際有效匯率。我們預計土地成本、環境成本和匯率成本的上升會對我國利用外資造成負面的影響。

經過檢驗,我們發現土地成本、環境成本的上升會導致我國利用外資的減少,但土地成本僅在10%的水平上顯著。環境成本的系數為負數,但不顯著;匯率的系數是正的,匯率的上升并沒有阻止直接投資的流入。這可能主要是我國利用外資來自于多個產業的影響,不同影響因素對不同產業具有完全方向不同的影響,如實際有效匯率的上升一方面會導致出口導向型(垂直型外資)的減少,但對于市場導向的外資(水平型外資)的影響則并不大。環境變量的影響不顯著,環保成本的上升并沒有對外資的利用產生顯著的影響,這可能更多的反映了我國環保政策的執行不到位。

通過實證檢驗,發現我國利用外資的減少一方面是來自于東道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另外一方面來自于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勞動力價格、土地成本的上升。本文研究的主要指標說明東南亞利用外資并沒有對我國利用外資造成負面的沖擊,反而促進了我國利用外資水平的提高。

四、研究結論

(一)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利用外資的競爭力差距在縮小,優勢逐漸消失

從絕對指標來看,與東南亞國家相比,流入我國的FDI絕對規模較高,但差距在減少。從相對規模來說,我國利用外資與東南亞存在明顯差距。綜合來看,我國對FDI的吸引力僅次于新加坡,但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縮小。與東南亞國家相比,我國FDI最突出的優勢是市場規模,最大的劣勢在于勞動力成本的高企、政府效率低下、政府清廉水平較低,貿易開放程度不高。在基礎設施、科技水平、契約環境以及勞動力素質等方面我國并不比東南亞國家存在明顯的優勢。

(二)未來我國FDI流入預計不會出現大幅下滑,國際收支的基本面不會惡化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表明,東南亞國家利用外資的快速增長與我國利用外資增速放緩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不存在明顯的擠出關系,反而有促進的作用。我國利用外資的放緩更多的是自身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國內以及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我國和東南亞利用外資的主要來源不同,主要產業也并不明顯重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外資流入不會因為東南亞利用外資的較快增長出現大幅下滑,國際收支的基本面不會因此惡化。

(三)采取差異化措施增強我國的外資吸引力

一方面可以利用我國市場規模大的優勢,加強東西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部分外資轉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區。另一方面,轉變利用外資思路,從吸引外資數量轉移到質量上來。

(四)做好新常態下對外資企業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工作

隨著我國的各項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國利用外資的放緩不可避免,過去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以出口導向的外商投資企業帶來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會逐漸減少,國際收支的基礎項目會逐漸走向平衡。作為外匯管理部門要積極做好應對外匯形勢的新常態的準備,加強對外資企業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

(五)進一步簡政放權,有序擴大外商直接投資領域的開放

一是深入研究和推進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的市場開放,實現負面清單的有序縮減。二是積極推進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便利化,簡化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程序,方便外商投資者以人民幣在境內投資。三是提高行政服務效率,簡化外資行政審批,在公司、稅務、外匯等領域給予更多便利。

參考文獻:

[1]余永定,覃東海.我國的雙順差:性質、根源和解決辦法[J].世界經濟,2006(3):31-41.

[2]UNCTAD G.World investment report[R].2006.

[3]UNCTAD G.World investment report[R].2014.

[4]UNCTAD G.World investment report[R].2012.

[5]李玉梅,王麗麗.三維視角下我國吸引FDI國際競爭力評估[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5(2).

[6]桑百川,鄭 偉,楊立卓.新興經濟體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潛力比較[J].財貿經濟,2013(11).

[7]Chantasasawat B, Fung K C,Iizaka H, et al.FDI Flows to Latin America,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14(3):533-546.

[8]Liu, L.G.,Chow,K.,& Li,U..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did china crowd out fdi from her developing east asian neighbours[R].Working Papers,2006:0617.

[9]Ravenhill,J..Is china an economic threat to southeast asia?[J].Asian Survey,2006,46(5):653-674.

[10]Eichengreen B,Tong H.Is China's FDI coming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coun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7 ,21(21):153-172.

[11]Fung,K.C.et al,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Regional Networks,Global Supply Chain 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ors?[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24.3,2009:476-504. Web.

[12]Sohn,C.H.The Effect of China's Rise on FDI Competition in East Asia: Crowding out or Crowding in?[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6,63(1),110-134.

[13]Mckibbin W J,Woo W T.The Consequences of China's WTO Accession for Its Neighbors[J].Asian Economic Papers,2003,2(1):1-38.

第3篇

關鍵詞:中國與東南亞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情況

一、中國和東南亞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情況

中國是服務貿易出口比較多的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當中處于領先的地位。領先地位不僅表現在規模處于首位,也表現在具備優勢產業和良好的發展基礎。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是中國建筑業、旅游業、運輸業等相關的服務行業相當靠前的份額排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進一步加深合作,無形中擴大了對外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吸收了許多科學合理的經營方式和理念。近幾年來,我國服務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地提高,為服務貿易的科學、有序地發展增添了動力。中國與東南亞地區服務貿易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效果,但是在發展的各個方面,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

二、中國與東盟發展服務貿易中面臨的問題

(一)中國服務貿易區域發展極不平衡

受服務貿易特殊性的影響,加上我國經濟發展的格局,我國的服務貿易大多實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中原地區幾乎沒有,出現了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局面。因為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都很優越,所以在運輸、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和廣告宣傳等領域的發展比較突出,相較于內陸地區而言,優勢特別明顯。沿海地區也是目前中國最主要服務貿易出口地,浙江、天津、上海、寧波、深圳和廣東等地區服務貿易出口一直占全國服務貿易出口很大的比例。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沿海地區的服務貿易出口占總量的百分之九十左右,這種局域發展嚴重不均衡的狀況,給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中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落后

中國在服務貿易發展的管理體制相對落后,缺乏科學性、合理性。無論是部門的相互協調,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環境;還是與服務貿易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統計制度都迫切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關于服務行業的理解和對服務貿易的范疇劃分標準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統計出的數據就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如果數據不夠全面準確,在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出口服務貿易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就無法制定出科學合理有利于我國和他國發展的策略和方案。

(三)東南亞各國服務業水平存存在很大差異

東南亞地區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服務業水平差異較大;而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些問題無疑為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各國服務行業水平層次的不同,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相互開放服務行業難度很大,比開放貨物貿易還要難上很多,對各國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目前東南亞各國的服務貿易政策也存在不小的差異,在外資出資比例上印尼是馬來西亞的四倍左右。由此可見各個國家之間的服務貿易出口政策的巨大懸殊。這樣的這樣的外資政策差異對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服務貿易制度建設增添了很大的障礙。

三、確保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服務貿易快速發展

中國理應利用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契機,積極推進與東南國家之間的服務貿易發展,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深入研究分析,有選擇的與東南亞的國家進行合作。制定科學合理的合作機制,不斷的加強互相交流,提升服務貿易水平和質量。政府應該晚上與服務貿易相關的措施和法律法規,改變管理體制落后的局面,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引起和開發先進的技術設備,改善國內落后的服務手段,轉變服務供給的方式,增強專業知識,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益。提高我國服務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以此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經濟競爭力。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平臺,加快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信息交流,充分發揮信息對雙方服務貿易的引導作用。如今的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信息在國際貿易的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自由貿易區內的服務業信息進行采集、存儲、分析、管理和應用,實現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對推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的意義重大。要注重信息的更新、信息傳播的強大力量。對于大量的信息要擅于整合,利用好信息的超強的引導作用。通過多種渠道整合信息,集合重點內容,把握好信息流通,讓東南亞國家能更加清晰、全面、準確地了解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服務貿易的發展和合作情況。引導中國和東盟的資金、技術、項目、政策和人才等各種要素向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領域聚集。

其次,改變現有出口的模式,擴大服務行業的出口。繼續發展我國的出口導向型貿易形式。相關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與東南亞國家的服務貿易領域高達六十幾億美元;中國是存在很大逆差的情況,想到改變這一現狀,主要的途徑就是發展對東盟的出口導向型服務業。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給中國的服務出口貿易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很大的機會。中國不僅可以成為東南亞各國服務貿易的出口地,增加服務貿易出口的整體收入,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服務業在東南亞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中國政府還可以借此機會扶持和發展國內那些亟待發展的服務行業。更可以引起外資,推動我國企業的拓展,這樣不僅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解決我國人才過剩的問題。還可以增加我國的整體經濟收入,提升國際競爭力,對中國貨物貿易出口、其他產業對外投資以及吸收外資也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宏波.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比較[J].財貿經濟,2007,(10)

[2]查冬蘭,吳曉蘭.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對服務業各行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蘇省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06

[3]查貴勇陳霜華.中國和東盟五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分析[J]南亞研究.2009,(01)

第4篇

1、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國曼谷,現有10個成員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總面積約449萬平方公里,人口6.54億。秘書處設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2、1967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2018年11月12日,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在新加坡簽署東盟電子商務協議。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關鍵詞:東盟;中國;農林產品;國際貿易;資源承載力

中圖分類號:K901.4 文獻標識碼:A

自然資源分布的區域性是社會經濟區域差異的重要影響因子。資源區域分布不均是區域貿易的動力。農林產品國際貿易是調劑水土資源區域差異、平衡物資供需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農林產品國際貿易快速增長[1]。從資源關聯安全的角度看,參與國際貿易的資源或產品越多,參與程度越大,資源安全程度就越高。提高資源安全保障水平的手段不是限制國際貿易,而應通過適當提高國內糧食價格,實施農業種植補貼等措施來提升國內農業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2]。全球商品鏈理論對國際貿易進行了全景式的追蹤分析。一個完整的全球商品鏈包含資源投入、加工和運輸銷售等節點。商品鏈研究有四個維度:投入產出結構、空間布局、治理結構、體制框架[3]。在當今全球森林商品鏈中,森林資源產品沿著發展中國家(原材料供應者)中國等加工基地(產品加工者)-發達國家(終端消費者)[4]這一鏈條流動。全球商品鏈理論從資源開采、加工、運輸、消費的全過程對資源加工和區域貿易進行了綜合分析,并從過程和環節分析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問題[5,6]。

按在流動中的功能不同,把流動地域類型分為輸流地、匯流地[7]。鑒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①(簡稱東盟,下文用東盟)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技術的差異,在東盟-中國農林產品資源流動系統中,中國主要是匯流地,東南亞國家主要是輸流地。東南亞地處熱帶亞熱帶,農業自然條件優越、耕地資源豐富,是世界稻谷、橡膠、棕櫚等農產品的重要產地和出口地。加之其與我國毗鄰,東南亞成為我國農林產品進口來源地。東南亞稻谷占全球總產量近30%,大米出口占全球出口50%以上[8]。2000年~2010年泰國年均大米出口863萬噸,占全球大米出口總量的29.4%,是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大國[9,10]。作為世界第三大大米進口國,2012 年中國進口800萬噸,主要從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進口。東南亞天然橡膠占世界總產量的80%[11],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和進口國[12,13]。

當前中國與多數東南亞國家都處于全球勞動地域分工的中低端[14],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較為激烈[15]。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穩步推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國際貿易愈發緊密。本文從農林產品國際貿易方面分析了東南亞-中國農林資源產品貿易流動現狀、問題,提出資源貿易策略,以化解資源流動風險。

1 數據與方法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東盟國家農林產品國際貿易流動的物質基礎。目前東南亞農林產品流動以輸出為主,要實現東南亞貿易相對平衡,除進口工業制成品外,在水資源共享、水電合作開發、水上國際航運[16]以及海外農作物種植[17]方面有待深化。本文將資源承載力-產品流動-國際貿易相聯系,構建了一個東盟-中國貿易流動的分析框架(圖1)。

運用資源區域流動方法[18],采用FAOSTA農產品貿易矩陣數據[19],以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產品凈出口量為指標,分析2000、2010年東南亞各國與中國之間的水稻、天然橡膠等農產品國際貿易流動。采用FAOSTA的林產品貿易流數據庫[20],分析2000年、2010年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纖維板、紙及紙板和木漿等林產品國際貿易流動。

式中,NEi,j為國家i產品j凈出口量,Ei,j為國家i產品j出口量,Ii,j國家i產品j進口量;NEj為東盟各國j產品凈出口之和,i=1,2,…,n(n=10,為東盟國家總數),j包括稻米、天然橡膠、纖維板、紙及紙產品、木{等。

2 結果分析

2.1 東盟水土資源稟賦與農林產品出口潛力

據FAO 2010年數據,東南亞國家陸地面積434萬km2、人口6.11億,人口密度約140人/km2。年均降雨量為2174mm,年人均可更新水資源量為16710m3。耕地面積1.13億ha,林地面積2.15億ha,草地面積0.17億ha。耕地墾殖率20%,人均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積分別為0.185ha、0.351ha、0.028ha。而中國的年均降水深度僅為645mm,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049m3,人均耕地面積僅0.088ha,人均林地僅為0.145ha(表1)。綜合考慮自然資源及社會經濟發展,東南亞國家水、耕地、林地等資源稟賦顯著優于中國,但中國的草地資源稟賦遠勝東南亞。基于資源比較優勢,在人口密度、墾殖率已然不低的情況下,東南亞對華貿易中水土資源密集型的農林產品出口潛力大,草地畜牧產品潛力不大。

2.2 東盟-中國農林產品流動特征

2.2.1東盟-中國農產品貿易流動

限于數據可獲得性,選取2000、2010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柬埔寨等東盟六國與中國的稻米和天然橡膠雙邊貿易數據,探討近10年來東盟-中國間的農產品貿易流動變化。2000年東盟六國-中國大米貿易都是單向流動。泰國是中國大米主要進口來源國,其余國家都是中國大米出口市場。2000年東盟六國從中國凈進口大米38.3萬t(表2)。其中除泰國出口給中國大米27.4萬t外,印度尼西亞從中國進口大米47.7萬t,馬來西亞從中國進口大米11.9萬t,菲律賓進口大米5.7萬t。2010年泰國仍然大量出口稻米給中國(泰國出口給中國稻米29.2萬t,同時從中國進口32t稻米),而傳統大米進口國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從中國進口大米數量大幅萎縮,使得東盟六國由對華大米凈進口地區變為對華大米凈出口地區。2010年東盟六國對華大米凈出口總量達到28.6萬t。

東盟國家還是中國天然橡膠主要的進口來源地。2000年東盟六國對中國天然橡膠凈出口量為60.8萬t。其中泰國對華天然橡膠出口43.3萬t;馬來西亞對華出口天然橡膠8.9萬t;印尼對華天然橡膠出口3.4萬t;新加坡對華天然橡膠凈出口4.5萬t。2010年東盟六國對中國天然橡膠凈出口總量高達138.6萬t,翻了一番多。其中,印度尼西亞對華天然橡膠凈出口量增加至原來的12倍,馬來西亞對華凈出口量增加至原來的4倍,泰國增加到原來的1.4倍。

2.2.2東盟-中國林產品貿易流動

2000年東盟凈出口給中國的纖維板達50.6萬m3(表3),2010年銳降至2.2萬m3,下降了95.7%;2000年東盟對華紙及紙板凈出口115.4萬t,2010年銳降至7.7萬t,下降了93.3%;2000年東盟對華木漿凈出口70.3萬t,2010年增加到125.5萬t,增加了78.4%。①纖維板貿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是中國重要的纖維板進口來源國,而菲律賓、越南則是中國纖維板主要出口市場。2000年泰國對華纖維板凈出口26.5萬m3,2010年對華纖維板凈出口6.5萬m3。2000、2010年馬來西亞對華纖維板凈出口分別為22.4萬m3、1.7萬m3。2000、2010年印度尼西亞對華纖維板凈出口分別為3.1萬m3、1.0萬m3。2000、2010年菲律賓從中國凈進口纖維板1.6萬m3、0.7萬m3,而2010年越南從中國凈進口纖維板多達5.9萬m3。②紙及紙板貿易:印度尼西亞是中國最大的紙及紙板凈進口來源國,2000、2010年印尼對華紙及紙板凈出口分別為71.4萬t、40.8萬t。2000年泰國、馬來西亞是重要的對華紙及紙板凈出口國,分別對華紙及紙板凈出口41.0萬t、2.5萬t,但2010年該兩國卻轉變為從中國凈進口紙及紙板3.7萬t、9.2萬t。越南、菲律賓、緬甸、柬埔寨歷來從中國凈進口紙及紙板。③木漿貿易:印度尼西亞是中國最主要的木漿凈進口來源國,2000、2010年分別凈出口給中國58.1萬t、123.0萬t。泰國分別凈出口給中國9.6ft、2.4萬t木漿。

近10年東南亞對華林產品貿易流動呈現以下特征:1)東南亞仍是中國纖維板、紙及紙板和木漿等各類林產品重要進口來源地。中國林產品進口來源國主要是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馬來西亞。2)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在大量進口原料型產品如纖維板、木漿的同時,也出口紙及紙板等制成品。主要林產品出口市場有越南、菲律賓、緬甸、柬埔寨。3)東南亞凈出口給中國的林產品絕對量下降明顯。其中纖維板、紙及紙板對華凈出口大幅下降,僅木漿凈出口有所增加。

2.3 中國在東南亞農林產品貿易流動中的角色

東南亞農林產品主要國際貿易伙伴為中國、日本和美國。美國作為世界和亞太地區最發達的國家,農林產品消耗大,從東南亞進口農林產品較多,同時向東南亞出口紙及紙板和木漿等工業制成品。日本作為亞太傳統強國,人稠地狹,近鄰東南亞,對東南亞的農林產品依賴性強。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資源、經濟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且毗鄰東南亞,對東盟農林產品的依賴程度很高。相比之下,中國是東南亞最重要農林產品貿易伙伴,是東南亞多數農林產品重要出口市場,也是東南亞纖維板、紙及紙板等加工林產品的進口來源國。

2010年東盟六國對中國、日本和美國稻米出口量合計占東盟六國稻米總出口量的10.7%(表4)。其中東盟六國對中國稻米凈出口為28.6萬t,占六國大米對外出口量的3.2%,對日本稻米凈輸出為28.2萬t,占其大米出口比重3.1%,對美國稻米凈輸出37.0萬t,占其稻米出口比重的4.4%。東盟六國對中、日、美天然橡膠出口量合計占六國出口總量的比重高達45.9%,其中僅對中國天然橡膠出口占六國出口比重就達22.9%。東南亞對中、日、美三國纖維板出口合計占東南亞纖維板總出口量的12.6%,其中東南亞對中、日纖維板出口比重達5%以上,對美國的纖維板出口比重不高(1.2%)。東南亞對中國纖維板出口量為141072t,從中國進口纖維板達119141t,凈出口給中國21931t。東南亞對日本輸出167196t纖維板,從日本進口了877t。東南亞對美國纖維板出口31506t,從美國進口僅326t。中國與東南亞纖維板貿易雙向流動特征突出,日、美則以從東南亞進口纖維板為主。東南亞對三國紙及紙板的出口合計占23.3%,其中對中國出口比重為10.7%,日本為8%、美國4.6%。作為重要的工業制成品,紙及紙板的雙向流動特征也很突出。尤其是東南亞從美國凈進口紙及紙板量很大(14.8萬t)。東南亞對三國木漿輸出比重合計為52.8%,其中對中國出口比重高達46.8%,日本僅占5.7%。東南亞對美國出口木漿9305t,但從美國進口木漿高達345988t,使得東南亞從美國凈進口了336683t木漿。美國長期以來是東南亞重要的木漿、紙及紙板等加工林產品的重要凈進口國。

3 結論

國際貿易是各國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互補性的反映,是對國際資源稟賦差異的消弭,是國際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中國人口眾多,農林產品自給不足。近幾十年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戰略的實施,中國利用國際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東南亞-中國農林產品流動日益頻密。東南亞現在是、未來仍將是中國大米進口的重要來源地,我國對其天然橡膠的依存度持續增加。東南亞-中國農林產品貿易流動對保障中國資源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存在進口經濟成本高、輸出地環境影響大、地緣政治風險大。受生產國的技術、管理水平所限,資源輸出對生產國的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較大[23]。隨著生態保護意識強化,東南亞國家森林初級產品出口下降,中國從東南亞進口林產品的能力將受到一定影響。許多資源產品定價權仍控制在國際寡頭手里,作為重要資源進口國的中國資源產品定價權不足,中國進口貿易成本高。部分熱點地區沖突和重要運輸通道的安全隱患也使中國穩定獲取國際資源產品的風險增大。今后,要充分發揮大湄公河次區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東盟共同體等區域合作組織的作用,優化雙邊多邊農林產品貿易[24],完善公平、高效、順暢的國際貿易流動機制,在更大范圍內提高自然資源配置效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升級國內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適度控制國際貿易流動規模,化解資源流動風險、保障資源安全。

參考文獻:

[1] 鄒健,龍花樓,胡智超. 國際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戰略初探[J]. 資源科學,2010,32(05):1006-13.

[2] 劉哲,潘家華. 全球資源關聯安全與中國的對策[J]. 對外經貿實務,2013,(08):10-3.

[3] Gereffi,G., 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12(1):78-104

[4] O昌金,陳立橋,陳立俊,等. 全球林產品商品鏈:通過商品鏈可持續性分析確定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R]. 2008. http://

[5] 徐增讓,成升魁. 不同省區內部煤炭產業流動及資源環境效應[J]. 經濟地理,2009,29(03):425-30.

[6] Cheng S, Xu Z, Su Y,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flows of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resource efficienc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69(7):1405-15.

[7] 成升魁,徐增讓,沈鐳. 中國省際煤炭資源流動的時空演變及驅動力[J]. 地理學報, 2008,63(06):603-12.

[8] 唐沖,陳偉忠,申玉銘. 加強東南亞農業合作開發的戰略重點與布局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2):84-93.

[9] 魏斌. 中國糧食進出口現狀及未來增加進口可行性分析[J]. 農業展望,2014, (1):53-60.

[10] 阮劉青,江云珠,呂利湘,等. 越南水稻生產與國際貿易情況分析[J]. 雜交水稻, 2011,(2):75-78.

[11] 張鋒,張友先,黃莉,等. 中國農業“走出去”開發東南亞的現狀、機遇和挑戰[J]. 國際金融, 2015,(8)28-34.

[12] 那美君. 東南亞主要橡膠出口國競爭力對比分析研究[J]. 現代營銷(下旬刊),2014,(12):11.

[13] 向哲. 東南亞地區的橡膠種植[J]. 致富天地,2011,(9):20-21.

[14] 宋濤,李W,胡志丁. 地緣合作的理論框架探討-以東南亞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16,25(1):1-11.

[15] Coxhead I. 國際貿易和自然資源“詛咒”:中國的增長威脅到東南亞地區的發展了嗎?[J]. 經濟學,2006,5(2): 609-34.

[16] 洪,駱華松. 中國與東南亞地緣環境和跨境河流合作[J].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01):29-37.

[17] 王燕婕. 中國的海外農作物種植:規模與爭論[J]. 國際政治研究, 2010,(02):10-38,191.

[18] Xu Z, Cheng S, Zhen L. Interregional coal flow and its environmental loads transfer in Shanxi Province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4): 757-67.

[19] FAOSTA. Detailed trade matrix[EB/OL]. Available on line20160630.http:///download/T/TM/E

[20] FAOSTA. Forestry Trade Flows[EB/OL].Available on line20160630.http:///download/F/FT/E

[21] FAO. AQUASTAT Main Database - FAO[EB/OL]. Website accessed on [12/12/2016 8:40]

[22] FAOSTAT. Land[EB/OL]. http:///faostat/en/#data/RL,2016

第6篇

關鍵詞:南向門戶 經濟合作 策略分析

2011年,四川省指出將逐步實施南向發展戰略,四川的“南向開放門戶”是指以與南亞、東南亞、西亞經濟體貿易往來為主,面向印度洋區域開展經濟貿易合作與聯系的平臺。地處四川西南部的攀枝花市可發揮本地的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強建立起與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經濟合作的關系,將攀枝花市打造成為四川南向發展的平臺和樞紐。

一、攀枝花市具有的特色優勢分析

(一)占據有利的區位優勢

攀枝花市地處于四川和云南的邊緣交接處,是四川通向東南亞地區的重要口岸,連接著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同時也與老撾、緬甸、越南等部分東南亞國家相鄰,有利于發展南向進出口貿易,是四川省連接東南亞、南亞等國家重要的交通口岸。

(二)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攀枝花市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光能和水資源等,本地釩鈦資源量位居世界前列。攀枝花市水能資源豐富,電力合作是GMS的重要合作領域,自2008年后,我國逐步向越南、緬甸、老撾和泰國等地供電,共同開發利用瀾滄江―湄公河的水能。因此,攀枝花市的釩鈦、電力、光能優勢十分突出,可與東南亞國家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形成互補性。

(三)產業優勢較為突出

攀枝花市現已形成釩鈦、鋼鐵、能源、化工、礦業和機械加工制造六大主導產業,全市已擁有年產鐵650萬噸、鋼620萬噸、鋼材50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釩開發已形成全產業鏈,釩制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國際市場占有率達20%;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鈦精礦、鈦白粉、富鈦料、海綿鈦、鈦錠生產基地。電力裝機容量358萬千瓦,年產原煤1200萬噸;這為攀枝花市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同時也可與東盟國家在產業方面形成互補,促進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二、攀枝花市打造南向門戶的問題分析

(一)本地外向型經濟比重偏低

攀枝花市的外向型經濟相對于本市的經濟總量所占的份額偏低,對外開放的程度相對較低。1999年至2013年,進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呈下降趨勢,攀枝花市對外貿易出口額總體增長速度較低,主要是以釩鈦企業的出口為主。 2014年攀枝花市GDP為870.85億元,全市的進出口總額為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1.0%,其中,出口總額1.7億美元,增長38.4%;進口總額1.3億美元,增長104.4%。雖然去年攀枝花市進出口貿易情況有所好轉,但總量仍然較小,引進外資的數量及項目仍未取得新的突破,且本地嚴重缺少具有競爭力的外貿企業,攀枝花市對外出口的產品主要以原料型產品出口,外貿發展的競爭優勢不強,整體經濟的外向度偏低。

(二)產業結構發展不盡合理

攀枝花市是資源型的工業城市,主要是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加工制造業及礦冶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為主,服務業的發展速度相對滯后,農業產業所占比重偏低,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相對較為單一,這對外向型發展產生較大的制約。

(三)物流交通大通道尚未貫通

近幾年,成都到昆明的高鐵攀枝花市段的修建工作進展順利,麗江到攀枝花市的高速公路正在積極的建設中。但短時期內,攀枝花市南向通道仍無法完全貫通,沒有已經建設好的符合國際貿易運輸標準的鐵路口岸,交通條件不會出現根本性改善,進出口貿易的運輸成本較高,這均不利于資金、信息、人員、物流等的流通。

三、攀枝花市打造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策略

(一)攀枝花市的內部建設

地區經濟的對外發展,不僅依靠外商的投資,也需要本地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在打造四川南向開放門戶中,攀枝花市需要提高本地的經濟建設的速度,加快產業的發展速度。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南向交通樞紐

攀枝花市的貨運路線以鐵路為主,公路運輸為輔。應加快麗攀高速公路、麗攀遵鐵路的建設,借道云南較為完善的交通網絡,盡快實現通邊達海;加快攀枝花市的水運、航空、公路、鐵路等交通口岸的建設;加快解決本地國際海鐵聯運集裝箱標準的問題,發展海陸空多模式的國際聯運方式,降低商品物資人員進出攀枝花市的成本,從而推動與東盟地區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

2、建設特色農業基地,打造農產品集散中心

攀枝花市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氣候使其擁有發達的果蔬產業,各類農產品遠銷海外。作為四川南向門戶,攀枝花市需發展本地的果蔬特色農業,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加強與東南亞在農業方面的合作,引進其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特色瓜果品種;加強雙方在牲畜、水產品飼養、銷售等方面合作,結合攀枝花市的天氣、土地資源等,打造具有東南亞特色的熱帶果蔬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設南向發展周轉中心

攀枝花市應著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成長業,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培育、壯大和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加快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產業。要加大生態旅游景區宣傳力度,打響陽光旅游節等節會品牌,帶動陽光康養業和休閑農業發展,支持優勢生態旅游企業實施園區提升改造,加快推進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阿署達花舞人間景區、紅格溫泉旅游度假區等陽光康養基地建設,打造近郊生態旅游新亮點,將攀枝花市建設成為全國著名陽光休閑康養旅游目的地。

4、推動內培外引,培養外貿人才

在四川南向發展戰略中,人才建設必不可少。一是加大外經貿人才培養投入,提高人才的素質,增強人才對本地外向經濟結構的把握,針對區域經濟合作的相關工作對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熟悉本地外貿企業的具體情況,了解本地對外貿易的政策,掌握本地外經貿業務。二是加強外經貿人才的引進,尤其是引進熟悉外貿規則,對東盟經濟情況有較為深入了解,具備較強業務能力的外經貿人才。

(二)逐步建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

1、擴大招商引資力度

據四川商務部統計,截止2013年,東盟在四川省的外商投資企業達131088萬美元,四川企業也在老撾、泰國、新加坡、越南等9個東盟國家投資,投資覆蓋了電站建設、加工貿易、開采礦產、網絡通訊和家電制造等領域。在作為四川南向門戶中,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攀枝花市應加強招商引資的力度,發揮本地區位優勢,不斷增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往來。同時,也應加強與川滇黔交界地區兄弟縣市的經濟合作,提高攀枝花市的對外開放度。

2、推動本地企業走出去

攀枝花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本地企業價值的提升,作為四川的南向門戶,攀枝花市本地對外貿易的企業應夯實外向發展基礎,把握國際市場需求,打造知名品牌。一是本地企業要生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的出口量。二是作為四川南向門戶,攀枝花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關政府也需要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例如在稅收方面可以適當的減免,鼓勵企業的外貿與對外投資。三是鼓勵本地企業的對外開放,可由貿促會牽頭組織企業參與各類大型會展并抓住舉辦“釩博會”的契機,提高本地企業的知名度,推動本地產品走出去。

3、加速推進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

攀枝花市可按照國際標準結合本地實情,打開對外開放口岸,加強合作交流。加快本地南向發展的交通口岸建設、道路建設等,加快物流服務業的發展;采取相應的國際慣例法規保護地區和企業的利益,搭建起參與東南亞經貿合作的平臺;同時,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互訪和展會活動,建立起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完善各類大型會展平臺的法律法規,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往來。

參考文獻:

[1]辛文.西部大開發與四川大開放[J]. 宏觀經濟,2004,15(2):5―7

[2]楊琴.東南亞經濟一體化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3]楊添富.云南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研究[D].云南:云南師范大學,2005

[4]廖少廉.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的現狀與問題[J].南洋問題研究,2008,133(1):10―16

[5]吳世韶.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次區域經濟合作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第7篇

不合時宜的加薪潮和廉價外資的消失,又給東南亞國家一次打擊。

隨著資本回流發達國家,南亞諸國麻煩不斷。印度獨特的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戰略遭受重創,通脹和貨幣貶值作用下,政府疲于應付自不待言。東南亞國家近年來借助中國產業轉移加速工業化進程,迅速填補低端制造業空白,但與中國無太大發展差距,現在更遭遇了中國經濟減速的天花板。

本次南亞危機的導火索印尼,曾被譽為“金磚第六國”。世界人口數量第四且擁有著豐富自然資源的印尼成為繼中國之后海外資金的投資重地。這個亞洲金融危機的重災國,迅速轉變為東南亞甚至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新引擎。西方經濟危機爆發的幾年中,印尼的增速連續超過6%,在現任政府一系列經濟復蘇政策的引領下,印尼的人均GDP從1998年的540美元竄升至2011年的3500美元,印尼似乎抓住了全球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天時地利。但現在,高通脹、低增長,再加上美聯儲削減購債規模的預期,使得印尼對海外資金的吸引力大大減弱。

探究這些國家遭遇的麻煩,除了美聯儲縮減QE導致的資金回流,始作俑者乃自身的貿易失衡。印尼豐富的煤炭和鎳礦資源,以及看似無窮無盡的熱帶農作物的生產潛力,使之迅速抓住了中國需求的機遇。印尼和中國之間的貿易總量2010年比2009年增長了一半,遠高于日本、美國和歐洲。印尼的原材料出口到中國,大宗商品占出口產品的一半左右,而服裝紡織等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工廠卻需從中國進口原料。自2011年中國需求減弱,大宗商品價格逆轉,印尼的優勢資源煤炭和棕櫚油都不能幸免。印尼的經常賬戶即出現了多年來罕有的赤字,且隨著商品價格一蹶不振而持續擴大。

菲律賓是亞洲最熱的經濟體之一,今年二季度該國GDP增長7.5%。此外,菲律賓還擁有東南亞最穩健的國際收支表,無論是其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還是經常項盈余,都遠好于印尼、印度,甚至泰國,并且菲律賓很大一筆外匯來源于海外勞工,收入穩定。可菲律賓股市慘遭血洗,情況并不比印尼更好,原因就在于菲律賓有著很高的失業率。該國二季度失業率為7.5%,在東南亞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一。年輕人失業狀況更嚴重,近一半年輕人失業。而年輕人難于就業的原因也頗為獨特,近年來菲律賓承接了全球產業轉移,但其發展最好的行業都需要有技能的工人。菲律賓有著全球幾乎最年輕的人口構成,但教育投入滯后,很少的年輕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技能培訓也不足。結果表面看工作機會頗多,勝任者卻不夠。

即使勝任的勞動力人口充足,東南亞國家也面臨著另一個推高制造業成本的因素。東南亞國家大都上調了最低工資限制。隨著就業狀況持續加溫,去年開始,各國出現了大面積的漲薪潮。泰國在2012年4月將曼谷的最低日工資提高到約10美元,隨后全國推廣;今年初,印尼將雅加達的月最低工資上調44%至228美元。越南則可能將河內市和胡志明市的月最低工資提高35%,達到約合129美元。這種上調似乎不以經濟的承受力為依據,而顯得頗為隨意。據印尼紡織協會的統計,今年雅加達地區的工人工資同比增長高達70%,達到230-250美元/月。產業轉移剛剛開始,其人口紅利就有消耗殆盡之嫌。當然印尼人口2.4億,首都地區之外工資水平還相對低,印尼紡織服裝加工工廠以前主要分布在雅加達附近,但隨著勞動力工資上漲,很多企業考慮向勞動成本低的地區轉型發展。東南亞有著數以億計的年輕人口,勞動力供給遠未到達極限,承接中國產業轉移以來,工人工資幾乎沒有增長。

最低工資調整后,東南亞都市地區的薪資水平已經接近中國,中國的低端制造業因此不會很快向東南亞轉移,而中國的中高端制造業可能會持續吸引更多資本。多年來東南亞的服裝、鞋帽和紡織、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已經習慣依賴月工資不到200美元的勞工,工資上漲過快導致這些國家低勞動力成本優勢提前結束。

第8篇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濃濃的熱帶風情,優美的風景,特殊的文化背景,深厚的美食文化深深的吸引著中國人民。特別是國家層面的中國東盟國際博覽會每年都舉辦,以來加強了于東南亞國家的聯系,中國的室內設計無論在餐飲空間還是文化空間都呈現出對東南亞風格增多的現狀。

藝術符號學的概念及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的符號性

藝術符號學在符號學的框架范圍內,運用符號學原理解釋美學和審美規律。所謂符號學,就是研究符號的一般理論的學科,原來主要研究語言特別是形式化語言問題,后經過美國符號學者蘇珊?朗格運用符號學的觀念來解釋美學,將視覺藝術符號進行語言化的編碼和解碼,使藝術和美學抽象的內容用最形象、最直接的形式表達出來。

東南亞風格的符號性非常強烈,是因為它具有符號的特征。首先,它是存在著的被人感知的物質。其次,這一物質的存在可以傳達信息,并且它是一個由基本要素所組成的結構系統,這些基本要素有一定的排同性,非常規律的出現。甚至可以這樣毫不夸張的認為,具有這些符號出現的風格樣式就是東南亞風格的室內設計。沒有這些符號出現的,即不是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而為其它風格。此外,它也具有作為符號的一般特征,如復雜性、關聯性、歷史性及某些社會意義。

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符號系統的三個層面

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的符號系統構建分三個層面,其三個層面為一個系統,可將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準確表達。符號學扮演著定位風格的角色。

1.語構學層面

語構學研究的是符號本身在整個符號系統中的規律,以及符號與符號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意義無關,也被稱為符號關系學。按照語構學的理論,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設計的材料、家具、裝飾物件均可看做是基本的符號單位。這些符號排列成東南亞風格的語構學符號系統。由于地處熱帶地區,東南亞風格的設計采用簡單、整潔的設計,出營造清涼、舒適的感覺。裝飾方面,由于東南亞各國均有優良的手工工藝史,故而木雕符號、黃銅裝飾符號、大量綠色植物的裝飾搭配符號;材質方面,東南亞濕熱的氣候帶來豐富的植物資源,所以自然界的各種木材、藤、竹、椰殼、麻布成為材料的首選。而這些廣泛地運用的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例如藤條、竹子、深木色的家具也成為了最基本的符號元素。再比如馬來西亞廣泛應用的水草、印度尼西亞的藤、以及泰國的木皮等等純天然的材質,這些都大量的出現于室內設計天花板的表達中,均可以看做是構件符號的“子符號”。而整體的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可看做是“父符號”。各種黃銅、佛像雕塑、漆器、裝飾品和綠色植物的形態是兩者之間的橋梁。語構學無疑是東南亞風格符號學構建理論中最基礎的部分。

2.語意學層面

語意學研究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符號問題,對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形式和意義,形式傳達了怎么樣的民族文化背景,這常常是設計師創作的重要思想,或客戶想要的營銷理念。能指可看做是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的形式,所指可視為形式語言背后傳達的內容。

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能傳達信息的符號主要有裝飾符號和材質符號。裝飾符號主要由裝飾圖案表現最為突出。如三面佛像木雕、芭蕉葉造型圖案等。材質符號有各種造型簡潔的藤竹、柚木、麻布、椰殼、竹制品。通過歷史的追溯可得,佛像的木雕裝飾傳達承載了東南亞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佛教國家的精神信仰。各種天然材料符號的形式所指東南亞各國出新加坡外,在工藝上注重手工藝的精神,工業化痕跡淡薄,純樸的味道濃厚的民族特點。亦體現了東南亞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尊重自然之法,讓現代人神往的國度的層面。

3.語用學層面

從符號學的意義來說,語用學探討符號與人的關系,因而它包含了語構學和語意學。語用學層面在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的探討中筆者主要探討設計師與風格構建的關系。即設計師如何在設計活動中得到風格的到位表達。設計師要想將材料符號、裝飾符號、家具符號的語構和語意準確的表達需要利用豐富的資料和調查對象,從各個方面,如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對東南亞國家進行深入研究。

室內設計風格藝術符號創作原則與方法

1.天然材質符號

東南亞各國有利于植物生長的氣候條件,故而擁有大量的自然資源,所以在室內設計中常出現來自大自然的各種木材、藤、竹、椰殼、麻布等符號。特別是地板、天面和家具的材料,可見大量的運用。最具特色的實木床,床榻上有麻布垂簾符號,中國常見的屏風符號在東南亞室內設計中亦變為麻布垂簾。如圖1所體現的麻布垂簾。

2.特色家具符號

東南亞風格家具符號與西方巴洛克風格的豪華,雕塑戲劇化完全相反,非常質樸造型簡潔,具有溫馨的簡單的美感。在東南亞家具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藤式家具符號和實木框架家具符號,包括藤質的燈飾家具。由于東南亞國家不分春夏秋冬四季,只分雨季旱季。所以天氣炎熱,但因工業發展滯后,故而各種室內空間中最常見的符號便是吊扇。現今吊扇和燈飾融合,形成獨特的東南亞風格藝術符號。如圖2所示:

3.精美裝飾符號

東南亞各國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文萊等國均信仰印度教或者佛教。柬埔寨吳哥窟更是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故而在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的裝飾品中常出現佛教符號,如雙手合十的佛像,又如低垂眉眼微笑的佛頭、手如蘭花的漆器或木雕等裝飾符號。顏色以黑、紅兩色為主。東南亞人民對于植物的喜愛不亞于英國和日本,陽光充足氣候潮濕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故而在室內設計東南亞風格中常見植物裝飾符號。除了直接擺放或種植植物外,植物亦可以轉化為圖案符號運用在如壁紙、或者雕塑、窗花、漆畫上。

結語

第9篇

東南亞電視市場進入增長新時期

其中,繼中國市場之后,下一波增長潛力十足的市場即是亞太地區,2013年將超越西歐、2014年將超越北美,2015年液晶電視將占全球18.6%,躍升全球第二大市場,其中東南亞國家也由于人口數、東南亞國協組織的擴展,例如:東協加一(中國),故已成為亞太區域中最令人矚目的地區。

聚焦東南亞國協的

總體環境與電視市場

觀測東南亞國協(ASEAN;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10個國家(包括文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 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針對經濟環境、科技環境、社會環境的相關指數進行篩選,分別以GDP增長率、網絡用戶數、人口數進行篩選,以此為標準,選定了其中較有能力消費且具潛力的四個國家,包括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進行分析,并分別探討電視市場的狀態。

四大焦點國家中,拆解電視市場技術別的狀況,可借此了解傳統電視(CRT)轉換為當地平面電視(包括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的情況,同時借助全年當地市場的銷售量了解目前的市場規模。

(一) 東協10國的四大焦點國家: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

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四國就經濟環境而言,屬東南亞國協中較為穩定增長的區域,經濟增長率除了泰國有些許不穩定外,近年大多可達5%以上;而科技環境中,觀測網絡用戶數,2007年至2011年網絡用戶加速增長,截至2011年為止,泰國、馬來西亞網絡用戶數突破1千6百萬,越南、印尼分別達2千5百萬、2千6百萬用戶數,該科技環境的指標可見當地消費者對于使用網絡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對于近年熱度很高的上網電視(Connected 電視)具有幫助。

另外,社會環境中的人口數,可見印尼為四國中人口數最龐大的國家,2011年達2億6千萬人,屬全球第四大人口大國,其次為越南、泰國,分別約為7千萬人、8千7百萬人,最后馬來西亞則僅2千8百萬人。人口數量的龐大,對于企業的好處有二,第一具備的勞動力較大,第二是當經濟能力達到一定水準,消費力也不容小覷。

(二) 印尼、越南仍有60%以上的電視需要轉換成平面電視(FPD 電視)

觀測2011年東南亞主要國家電視市場技術別狀況,可發現越南、印尼仍有超過60%為傳統顯像管電視,故印尼、越南是四大焦點國家中,未來轉換平面電視(FPD 電視,包括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較具有潛力的區域。其次,泰國已轉換了一半,達56.5%為液晶電視,4.6%的等離子電視,故平面電視已占國內電視的60%;馬來西亞則平面電視普及率已達88%,相對于印尼、越南屬于較成熟的市場。

觀測四個國家的電視市場狀態,消費力道與人口數、經濟水準皆有關系,根據圖三的2011年電視總銷售量來看,從高至低依序為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故就平面電視品牌廠商而言,印尼、越南為兩大潛力十足的市場,若同時以電視整年銷售量來看,印尼將是最重要的國家。其中,馬來西亞市場雖小,但大多被定位為東南亞國協中,重要的制造運籌基地,具備良好的產業群聚效果、基礎建設等實力,受惠于東南亞國協組織的免稅優惠下,也屬于焦點布局的國家。

IEK View

北美、西歐的經濟狀況增長趨緩、電視市場已走向成熟期,2011年新興市場的液晶電視銷售量,首次超越成熟國家,成為下一波帶動電視市場增長的驅動力。2011年中國正式成為全球液晶電視最大的市場,但從2012年后也逐漸趨緩,然而亞太地區接力快速增長,預計2015年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液晶電視市場。

切入亞太地區重要潛力的東南亞國家,由經濟、科技、社會層面的指數篩選出四大焦點國家,包括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并分析電視市場于當地市場的概況,經由東南亞四大焦點區域分析,以下提出兩大應關注的議題

(一) 運籌中心與產業鏈群聚效益的趨勢漸增

在東南亞國協成立后,國協內10個國家間運送電視產品屬于免稅,故電視品牌廠商僅需要在其中一國擁有電視廠,當作運籌中心即可享有免稅的好處,四大焦點國當中,又以馬來西亞、印尼、越南三國為日韓電視廠商選為運籌中心的重點區域,例如:日本索尼(Sony)以馬來西亞為生產基地、東芝(Toshiba)以印尼為生產基地。

又如馬來西亞由于10至20年前日系品牌廠早已進駐設廠,故雖然當地電視市場較為其他國家小,但目前定位為東南亞重要運籌的地區,且當地電視相關產業鏈較為完整,具有其重要地位。例如:索尼目前僅以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電視廠為東南亞唯一的生產基地。

第10篇

世界正進入地緣政治大變動時代,所帶來的危機超乎人們的預期甚至想象。全球“圣戰”主義的崛起、中東區域秩序的解體、歐洲難民危機、法國力量(國民陣線)和美國特朗普主義的興起、朝鮮半島核危機、新興經濟體的巨大不確定性、金融震蕩、大國爭端等變化,都是地緣政治危機的表象。

從地緣政治的視角來說,中國最直接挑戰是亞洲地緣政治的變遷。這變遷盡管有諸多要素,更和中國自身的崛起有關。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所擔憂的是其霸權地位,即恐懼于中國對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因此要千方百計地來遏制中國的挑戰。美國所使用的方法很是老套,即傳統的聯盟方法,包括美日同盟,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聯盟等。美國所謂的“重返亞洲”的實際表現,主要是強化和東亞一些國家的聯盟關系。經濟上美國對中國的約束力則不再那么有效了,因為中國本身也就已經具有足夠的能力來反制。

對日本來說,日美同盟具有不同于美國的議程。在淺層次來說,日本是要借助所謂的“中國威脅”來強化日美同盟,再用這個同盟來對付中國;從深層次來說,日本是要發展出自己的獨立勢力范圍,營造自己的聯盟來沖刺其在亞洲的大國地位。在南中國海問題,表面上日本是為了配合美國,但日本有自己的地緣政治企圖。

東南亞一些國家在和美國、日本結成同盟或者準同盟的過程中,也是各打算盤。經濟上東南亞國家很難獨立于中國。所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的經貿關系一直在深化和強化。不過在戰略問題上,多數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和西方具有深厚的“認同政治”。殖民地歷史、冷戰時期的對立等,都是東南亞諸國高度“西方認同”的根源。

所有這些單邊的和多邊的形勢綜合起來,今天似乎造成亞洲一些國家正在聯合起來對付中國崛起的局面。對這個局面,很少有人會說是積極正面的;相反,很多人擔心和憂慮中國會被圍堵,其崛起進程會被中斷。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當然對此會有反應。從中國迄今為止的反應來看,中國至少有如下幾種選擇。

第一,再次努力改善和鄰居的關系,使得自己和亞洲其他國家更加整合。無論在東海還是南中國海問題上,中國都沒有主動挑起事端,都是反應性的。中國這些年的反應盡管很難被其鄰居所接受,但畢竟掌握了主動權。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可以“進兩步,退一步”,以大局為重,穩定局勢。中國一方面不會投降,不會為外在的壓力所屈服,但另一方面則可以努力把雙邊和多邊的關系,從戰略向經貿傾斜,并且通過各種經濟項目真正使得亞洲鄰居受惠。中國也可以在戰略上持開放態度,隨時和周邊國家進行政治和外交談判,回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道路。在這樣一種情景中,中國會繼續讓東盟扮演領導角色。

第二,中國傾向于和亞洲的一些國家強化關系,而和另一些國家僵持下去。中國可以接受一個整合的、對中國友好的亞洲,但不太可能接受一個聯合的、圍堵中國的亞洲。鑒于中國強大的經濟能力和日益崛起的戰略能力,即使中國沒有能力改變所有亞洲國家的態度,也有能力選擇和哪些國家友好、和哪些國家不友好。即使中國繼續堅持“不結盟”的政策,還是可以強化和一些國家的經貿及戰略等方面的關系,形成中國所說的伙伴關系。這種選擇對亞洲尤其是東盟不利,因為這樣做有可能造成亞洲的分裂。

第三,中國可以實行“向西看”的政策,借此減輕來自東部美日同盟、美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聯盟的戰略壓力。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已經開始嘗試這種戰略。“一帶一路”中的“一帶”顯然具有這方面的考量。近年來,中國針對非洲和歐洲的外交政策力度在加大。如果中國繼續在東南亞地區的外交努力中受阻,這一趨勢會變得更加不可避免。這一選擇盡管對中國成為海洋大國不利,但畢竟可以緩解戰略壓力,避免和美日同盟的正面沖突。

第四,中國可以選擇營造另一類“新型大國關系”,即和俄羅斯、印度等國的關系。迄今為止,中國的“新型大國關系”是針對美國的。但如果這對關系沒有辦法建成,而中國又不想和美國公開沖突,中國也可以選擇通過和其他大國,比如俄羅斯和印度發展關系來平衡美國。(鄭永年)

第11篇

昂貴的食物不僅僅是蛋白質、維生素、脂肪和熱量,也是身份的象征,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傳統的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海珍品,諸如鮑魚、海參就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最昂貴的食材。傳統飲食文化里,被譽為海洋“軟黃金”的鮑魚不僅居海味“八珍”之首,還被視為富貴、權力的象征。隨著海洋養殖科技的發達,這些昂貴的食材也走上了普通中國人的餐桌。其中,福建莆田的匯龍海產就是著名的南日鮑生產企業。匯龍海產不僅養殖鮑魚,更把鮑魚進行深加工。鮑魚罐頭深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眾的喜愛。成立于2005年的福建莆田匯龍海產,憑借著不斷的技術創新,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南日鮑,鮑魚皇冠上的明珠

鮑魚的歷史,正應驗了“物以稀為貴”。現在的人,很難想象物質匱乏年代人們對于食品的感情。口味有特色又特別稀少的食品,往往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甚至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皺紋盤鮑在漢代就列為貢品,當時的名字為“鰒魚”,蘇軾還寫過《鰒魚行》一詩,在贊譽這種海珍的同時,又表現出一定的猶豫,因為鰒魚曾被王莽、曹操兩位“篡漢”者所喜愛。目前中國最大的鮑魚地在福建。南日鮑是馴養兩年以上的皺紋盤鮑與日本盤鮑雜交培育的后代。南日鮑體肥殼艷,鮑肉細嫩,味道鮮美獨特,富含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等物質,煮熟后鮑肉不會明顯收縮。

海絲作筏,沖出低谷

雖然鮑魚被列為八珍之首,有軟黃金之稱,但是鮑魚行業也是遇到過“寒冬時節”。從2013年開始鮮活鮑魚的內銷急劇萎縮,整個產業進入寒冬。以往在市場上要比其他鮑魚價格每公斤高 30元的莆田南日鮑,甚至賣出了1公斤78元的“跳樓價”。“養18-20個月才能收成,卻遇到了這樣的行情,當時全行業虧本!”匯龍海產董事長林玉雨發現“海絲”沿線的東南亞國家,擁有規模龐大的華人群體,而且以來自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為主,他們仍然保留著祖籍地的生活習慣,逢年過節時必有鮑魚這道大菜。于是開始向東南亞國家出口鮑魚罐頭。不僅如此,匯龍海產還研究出針對“海絲”沿線國家口味的“佛跳墻”、“大盤菜”等鮑魚深加工產品。匯龍海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玉雨在一次媒體采訪中表示:“匯龍海產在莆田石城和山東榮成有300畝的養殖基地,U魚年產量1000噸,年產值2億多元,暢銷東南亞。”

綠色生態,開拓市場

隨著政府部門的引導和養殖戶生態意識的提高,用南日出產的新鮮海帶、紫菜作為餌料莆田鮑魚。鮑魚的品質越來越好,“海絲”沿線國家的消費者開始逐漸接受物美價廉的莆田鮑魚罐頭,所以才有了源源不斷的訂單。匯龍海產也相當重視綠色生態和科技發展,先后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鮑魚健康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出口食品生產備案企業,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農業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服務信息系統試點企業,國家級鮑魚健康養殖標準化試驗區,福建省級鮑魚健康養殖農業綜合標準化試驗區,福建省鮑魚及鮑魚加工標準化示范區。

活凍鮑魚、鮑魚罐頭、佛跳墻“三駕馬車”闖天涯

目前匯龍海產的主要產品是“活凍鮑魚”、“鮑魚罐頭”和“佛跳墻”。匯龍海產采用目前國際領先的液氮零下196攝氏度快凍技術來保鮮鮑魚。液態氮常壓下的沸點是零下196攝氏度,對食品成分呈惰性,可使食物在凍結和存儲過程中的氧化變化降低到最低。當液氮與被凍食品相接觸時,能吸收的巨大的熱量,使產品瞬間快速凍結。并快速通過最大結晶區,瞬間鎖住食品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在食品組織中形成均勻分布的細小結晶,對組織結構破壞程度大大降低。

鮑魚罐頭選用福建莆田南日島周邊天然無污染海域生長的優質南日鮑為主要原料,聘請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名廚專業制作而成。鮑魚罐頭口味純正,開罐即食(加熱口味更佳),方便快捷,出口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佛跳墻”和“大盆菜”則是秉承傳統,并請專業名廚把關。其中“大盆菜”更是聘請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名廚專業打造制作而成,口味純正,古法制作。

第12篇

已經舉辦五屆的南亞國家商品展掀開新的一頁,自今年起正式更名為中國—南亞博覽會(簡稱南博會)。首屆南博會于2013年6月6日至10日與21屆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同期舉辦。

首屆南博會以“促進中國—南亞全面合作與發展”為宗旨,力爭打造集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合作、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為一體的高水平綜合性展會,成為中國與南亞國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橋梁,中國和南亞國家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經貿交流的重要平臺。

除舉辦展覽展示活動外,本屆南博會還舉辦了商品采購大會和投資促進會,并舉辦了中國—南亞商務論壇、中國—南亞智庫論壇、南亞國家友好組織論壇。

與此同時,昆交會系列活動紛紛登場。首屆南博會暨第21屆中國昆明進出易會與GMS經濟走廊活動周、中國華商投資西南項目洽談會暨亞太華商論壇、東南亞—南亞電視藝術周等系列活動同期舉辦,提升了國際參與性和影響力。

“南博會面向西南方向,要立足南亞,面向世界,它的意義也在于通過向西南方向的開放,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乃至中國的經濟發展。”云南省副省長高樹勛表示。

據他介紹,南博會落戶云南與當地的區位優勢、資源條件不無關系。云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山水相連,與越南、老撾、緬甸直接接壤。此外,云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基礎較好,如GMS(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機制、孟中印緬地區合作機制,與越北、老北、緬北也都建立了長期的友好合作機制。

南博會的“首秀”也見證著近年來中國與南亞關系的不斷升溫。商務部副部長李金早表示,中國與南亞國家經貿合作發展迅速,目前中國已成為南亞國家主要貿易伙伴和外資來源國,南亞國家則成為中國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場和投資目的地。

官方數據顯示,在貿易方面,2000年至2012年,中國與南亞國家貿易總額從57億美元增長到930億美元,年均增幅超過26%;其中中國自南亞國家進口額從19億美元增長到226億美元,年均增幅約23%。在工程承包方面,截至2012年底,中方企業在南亞國家累計簽署工程承包合同額1064億美元,累計完成營業額701億美元,均占中國海外工程承包合同總額和累計完成營業額的11%。

在相互投資方面,2012年,中國對南亞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近4億美元,同比增長39%,南亞國家對華實際投資5002萬美元,涉及項目158個;截至2012年底,中國對南亞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近40億美元,南亞國家累計在華實際投資近7億美元。

就中印而言,兩國雙邊貿易額去年底就超過了70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印度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就全球來說,是中國的第12大貿易伙伴。

不過,李金早表示,中國與南亞的經貿關系發展仍然有著巨大的空間,下一步中國將在已有的基礎之上,在貿易、投資、旅游等方面將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關系。諸如擴大貿易規模,改善貿易結構,加強雙方的投資力度,積極推進雙邊旅游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理塘县| 上思县| 涿鹿县| 宁城县| 化隆| 邳州市| 新河县| 建昌县| 南丹县| 乌鲁木齐市| 永年县| 奉贤区| 台安县| 遂昌县| 福安市| 永嘉县| 五寨县| 临西县| 昭平县| 涟水县| 长治县| 洛扎县| 莲花县| 四子王旗| 巴里| 中山市| 兴化市| 蒙自县| 驻马店市| 惠水县| 东阳市| 仁怀市| 江山市| 毕节市| 漳州市| 乌苏市| 什邡市| 乐清市| 永川市|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