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6: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帶蛇字的成語,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帶折、蛇字的成語是斗折蛇行。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出處: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中寫道: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帶龍字的成語60個:
1、龍爭虎斗:形容斗爭或競賽很激烈。
2、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3、攀龍附鳳:指巴結(jié)投靠有權(quán)勢的人以獲取富貴。
4、龍肝豹胎:比喻極難得的珍貴食品。
5、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
6、元龍高臥:元龍:三國時陳登,字元龍。原指陳登自臥大床,讓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對客人怠慢無禮。
7、龜龍片甲:比喻無論巨細都搜羅進來的好東西。
8、匣里龍吟:寶劍在匣中發(fā)出龍吟般的聲響。原指劍的神通,后比喻有大材的人希望見用。
9、龍躍鳳鳴:象龍在騰躍,鳳凰在高鳴。比喻才華出眾。
10、龍馬精神:龍馬:古代傳說中形狀象龍的駿馬。比喻人精神旺盛。
11、驥子龍文:驥子:千里馬;龍文:駿馬名,舊時多指神童。原為佳子弟的代稱。后多比喻英才。
12、臥虎藏龍:指隱藏著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也指隱藏不露的人才。
13、龍肝鳳髓:比喻極難得的珍貴食品。
14、龍飛鳳舞:原形容山勢的蜿蜒雄壯,后也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
15、土龍芻狗:泥土捏的龍,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實。
16、元龍豪氣:元龍:三國時陳登,字元龍,曾慢待許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17、虎穴龍?zhí)叮糊垵摼拥纳钏樱匣⒉厣淼某惭ā1扔鳂O險惡的地方。
18、龍蛇飛動:仿佛龍飛騰,蛇游動。形容書法氣勢奔放,筆力勁健。
19、魚龍曼衍:原指各種雜戲同時演出。后形容事物雜亂。也比喻變化很多(含貶義)。
20、龍蟠鳳逸:如龍盤曲,如鳳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沒有人賞識。
21、龍肝鳳腦:比喻極難得的珍貴食品。
22、鳳臆龍鬐:鳳凰的胸脯,龍的頸毛。比喻駿馬的雄奇健美。
23、云龍井蛙:云端的龍,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極大。
24、龍駒鳳雛:比喻英俊秀穎的少年。常作恭維語。
25、人中之龍:比喻人中豪杰。
26、藥店飛龍:飛龍:指中藥龍骨。藥店里的龍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27、鳳翥龍翔:龍飛鳳舞,形容風采姿態(tài)的高超。
28、來龍去脈:本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現(xiàn)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29、龍盤虎踞:盤:曲折環(huán)繞;踞:蹲、坐。好像盤繞的龍,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30、魚龍混雜:比喻壞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1、痛飲黃龍:黃龍:即黃龍府,轄地在今吉林一帶,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敵京,置酒高會以祝捷。后泛指為打垮敵人而開懷暢飲。
32、龍驤虎視:象龍馬高昂著頭,象老虎注視著獵物。形容人的氣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33、龍鳴獅吼:比喻沉郁雄壯的聲音。
34、伏虎降龍: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zhàn)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35、喬龍畫虎:形容假心假意地獻殷勤。
36、龍吟虎嘯:象龍在鳴,虎在嘯。比喻相關(guān)的事物互相感應。也形容人發(fā)跡。
37、炮鳳烹龍:烹:煮;炮:燒。形容菜肴極為豐盛、珍奇。
38、麟鳳龜龍:此四種神靈動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貴的東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39、云龍風虎:虎嘯生風,龍起生云。指同類的事物相感應。
40、盤龍之癖:指愛好賭博的惡習。
41、鳳翥龍蟠:像鳳凰飛舞,蛟龍盤曲。比喻體勢的飛揚勁建,回旋多姿。
42、龍血玄黃:比喻戰(zhàn)爭激烈,血流成河。
43、蛟龍得水:傳說蛟龍得水后就能興云作雨飛騰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也比喻擺脫困境。
44、老態(tài)龍鐘: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45、龍?zhí)痘⒖撸嚎撸憾囱āL叮荷钏亍}埦幼〉纳钏叮淼某惭ā1扔鳂O其兇險的地方。
46、降龍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后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zhàn)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47、鳳舞龍蟠:鳳凰飛舞,蛟龍盤曲。形容相配得當。
48、屠龍之技:屠:宰殺。宰殺蛟龍的技能。比喻技術(shù)雖高,但無實用。
49、龍鳳呈祥:指吉慶之事。
50、龜龍鱗鳳:傳統(tǒng)上用來象征高壽、尊貴、吉祥的四種動物。比喻身處高位德蓋四海的人。
51、鳳簫龍管:指笙簫一類管樂的吹奏聲。
52、配套成龍:搭配起來,成為完整的系統(tǒng)。
53、矯若驚龍:矯:矯健。常用于形容書法筆勢剛健,或舞姿婀娜。
54、群龍無首:一群龍沒有領(lǐng)頭的。比喻沒有領(lǐng)頭的,無法統(tǒng)一行動。
55、生龍活虎:形容活潑矯健,富有生氣。
56、龍驤虎步:象龍馬昂首,如老虎邁步。形容氣慨威武雄壯。
57、龍?zhí)⑴P:比喻文筆、書法縱逸雄勁。
58、虎臥龍?zhí)盒稳葑謩菪蹨喅荨?/p>
“好!”貝貝大聲朗誦起來,“日照香爐生紫煙――”這“煙”字卡了許久也沒下文,媽媽提醒了一下,貝貝接了下去:“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得,又忘詞了。一場媽媽以為會很佳的“詩歌表演”就這樣被歡歡的頻頻忘詞搞砸了。而這些詩歌,1個月前貝貝已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了,怎么那么快就忘記了呢?媽媽面子上掛不住,不禁小聲斥責貝貝:“媽媽不是都已經(jīng)教了你好多次了,怎么還記不住!”忘詞的貝貝很無辜,低頭不語。
這種場景,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上演過類似的場景?曾幾何時,我也為歡歡的“記性不好”而郁悶,不過現(xiàn)在不會啦,因為我找到了一個好辦法。
讓孩子講故事,鍛煉了記憶力
某天晚上,歡歡又纏著我講童話故事,已經(jīng)口干舌燥的我需要中場休息,歡歡不依不撓,非得讓我繼續(xù),我隨口說:如果你能將媽媽講的故事復述出來,媽媽就給你講新故事。歡歡答應了。
我挑了一個篇幅較短的故事《農(nóng)夫和蛇》,打算敷衍歡歡,2分鐘就講完了,歡歡復述了故事,出乎我的意料,這篇近500字的故事,只聽了一遍,她就將故事的八成內(nèi)容說了出來。我又將故事講了一遍,除了提醒1、2處地方外,歡歡幾乎將整篇故事講了出來。我打算再講一遍,希望這次歡歡不經(jīng)提醒地將故事完整復述出來。歡歡不干了!她要我講新故事。瞧我這當媽的,居然忘了“欲速則不達”這句話。
次日,我挑了2篇字數(shù)在600-800間的經(jīng)典童話,《狐貍和葡萄》、《農(nóng)夫和老鷹》,這倆故事情節(jié)簡單、對話明了,歡歡聽上2-3遍就能將故事完整復述出來了。接下來,我讓歡歡挑戰(zhàn)1000字的故事《狼和小羊》,故事講了幾遍后,歡歡倒是將故事的主要對話說出來了,但是開頭介紹故事的地點、時間、背景等老記不住。再次講故事時,我讓歡歡帶著幾個問題去聽故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故事里有幾位主人公(小動物)?他(它)們都說了什么話、做了什么事?故事的結(jié)果怎樣?
歡歡以后都帶著這幾個問題聽故事,復述較長篇如1500字甚至更長的故事,復述效果均不錯。半年后,歡歡上幼兒園了,老師告訴我,歡歡經(jīng)常給小朋友講童話故事,她的肚子里有好多故事啊。
讓孩子講故事,助長了想象力
某天,我給歡歡講《野天鵝》的故事,這是一本連環(huán)畫冊,約2500字,因為比較長,講了幾遍后才讓歡歡復述故事,她說著說著我忽然覺得不對勁,原文“艾麗莎光著腳將蕁麻踩碎,再搓成綠色的線,她的手腳被蕁麻扎得火辣辣地痛”,被歡歡編成了這樣“艾麗莎將蕁麻揉成了線,編成了五顏六色的漂亮衣服,她想到哥哥們穿著這樣的衣服,該是多么的英俊好看,如果我們的媽媽仍然在這個世上,看到這一切,該是多么的開心,親愛的媽媽,你到哪里?艾麗莎落淚了。”雖然初次復述故事歡歡“跑題”了,但我更加開心,因為歡歡會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來編故事了!竊以為:編故事比完整復述故事更難得。
讓孩子講故事,提高了表達能力
周末,我和歡歡經(jīng)過公園,天氣很熱,路邊的小草蔫蔫的,歡歡說:媽媽,你看那些小草,熱得奄奄一息了,她好難受啊!歡歡竟然會使用“奄奄一息”這個成語,這個成語是從《農(nóng)夫和蛇》里學到的。“媽媽,你看天上的星星,如珍珠如瑪瑙,晶晶閃亮!”哦,這個形容是歡歡從《狐貍和葡萄》里學到的。慢慢的,從故事中學到的如
“不可思議、強詞奪理、得意忘形、后悔莫及、恩將仇報”等特定成語,歡歡在生活中運用得越來越貼切和得心應手了,表達水平得到了飛躍的進步。
讓孩子講故事,增強了閱讀能力
天然的景物怎能“巧奪天工”?
從媒體上看到這樣兩句話:“翹首西望,海面托著的就是披著銀發(fā)的蒼山。蒼山如屏,洱海如鏡,真是巧奪天工。”“山上的石頭奇形怪狀,有的像猴子嬉戲,有的像雙龍銜珠,有的似蓮花盛開……真是巧奪天工。”
“巧奪天工”意思是人工的精巧勝過自然造化。巧,精巧;奪,勝過;天工,天然。形容技藝精巧絕倫。元?伊世珍《瑯h記》引《采蘭雜志》:“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每日后梳妝,則盤結(jié)一髻形于后前,后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號為‘靈蛇髻’。”郭小川《在社會主義中》詩:“六萬萬雙巧奪天工的手,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幸福。”
“巧奪天工”只能用來贊美人工勝過天然,而上面所引兩句話中的“山”也好,“海”也好,“石頭”也好,本身都是天然的,怎么還能說它們的精巧勝過天然呢?顯然上面兩例句的作者并沒有弄懂這個成語,特別是其中“奪”字的含義。
明末清初,宋應星撰寫了一部自然科學著作,叫《天工開物》。“天工”就是指自然,也指自然規(guī)律;“開物”就是開道釋物。書名表示用自然規(guī)律來解釋天地萬物和自然現(xiàn)象。這里用的即為“天工”之本義。
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能“忍痛割愛”嗎?
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小羅看好了那件款式新穎的運動服,可惜帶的錢不夠,只好忍痛割愛。”這里的“忍痛割愛”用得不當。
割愛,意思是舍棄心愛的東西。《聊齋志異?連瑣》:“今愿割愛相贈,見刀如見妾也。”后多用“忍痛割愛”,形容忍受內(nèi)心的痛苦,舍棄自己心愛的東西。汪海燕《美國蓋蒂博物館忍痛割愛,兩件古文物“認祖歸宗”》:“經(jīng)過三個月艱難的協(xié)商,美國洛杉磯J.保羅?蓋蒂博物館忍痛割愛,同意將兩件古代文物還給希臘。”曾榮芬《成語典?總編輯序》:“原本也規(guī)劃作鄉(xiāng)土語言的成語對應,實在力有未逮,只好忍痛割愛。”
使用這條成語,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這個割舍放棄的東西必須是屬于自己所愛的;而且之所以割舍放棄或讓給別人,一定是非本意的,否則不能叫“割愛”。小羅看好的那件款式新穎的運動服,是商場里的商品,還不屬于他所有,即使再心愛,也不能說“割愛”;更何況他事實上錢不夠,跟本意想買不買無關(guān),所以也不能說“忍痛”。
關(guān)鍵詞:譯者;異化;歸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08-0211-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4
隨著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及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翻譯作為一種傳播文化的有效手段,越來越凸顯出自身的重要性。受人類認識發(fā)展的一般辯證規(guī)律的支配:只要翻譯實踐進行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隨之產(chǎn)生翻譯理論(陳福康,2011)。所有的翻譯理論都是譯者在漫長艱辛的翻譯實踐中得出的,這些理論反過來又會指導后來的翻譯實踐。而譯者是翻譯工作的主體,具有譯者主體性。譯者本身會因為對翻譯目的的不同認識采用不同的翻譯理論或翻譯策略。本文主要淺談不同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對異化、歸化翻譯策略的運用。
在過去的文學翻譯(漢英)中,對中國文化的處理主要有兩種手法:以源語文化為認同的異化(foreignization)原則和目標語為歸宿的歸化(domestication)翻譯原則(金惠康,2003: 89)。也就是說異化和歸化是一對矛盾,異化要求忠實原文作者,而歸化要求貼近讀者,遷就讀者,盡可能地把源語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還有學者認為:在結(jié)構(gòu)主義翻譯理論中,“異化”“歸化”分別取代了“直譯”“意譯”(董明,2011: 114)。譯者是翻譯主體,應該根據(jù)翻譯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做出判斷,是要忠實于作者還是要靠近讀者,從而決定采用異化策略還是歸化策略。
以下這段文字摘自季羨林《游唐大招提寺》,主要講述中國唐代和尚鑒真不辭勞苦,東渡日本傳播佛經(jīng)的故事。筆者和參考譯文譯者分別采用了不同的翻譯原則。筆者主要運用了歸化翻譯原則,以讀者為歸宿;而參考譯文譯者錢煒1、林珍珍2主要采用了異化翻譯原則,以貼近源語作者為歸宿。但個別句子也傾向于歸化或意譯。
①鑒真愛不愛日本人民呢?②他當然是愛的。③他懷著滿腔熾熱的感情愛日本,愛日本人民。④他同中國人民一樣,深深地體會到中日兩國人民的親密關(guān)系,決心為日本人民犧牲自己的一切,把他認為能濟世度人的佛法傳到日本去。⑤為了日本人民的幸福,他毅然決然離開了自己的祖國。⑥在當時想到日本去,簡直難于上青天。⑦今天講一衣帶水,形容兩國鄰近,非常輕松,非常愜意。⑧然而海中波濤滾滾,龍蛇飛舞,用木頭造的船橫渡,其艱險決非今日所能想象。⑨鑒真嘗試過幾次,都失敗了,最后終于九死一生,到了日本。⑩如果對日本人民不抱有最深沉的愛,能做到這一步嗎?
筆者譯文:①Did Jianzhen love Japanese people? ②Of course he did. ③He harbored passionate feelings for Japan and Japanese people.④Like other Chinese, he felt,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d was determined to devote himself heart and soul to spreading to Japan the Buddha tenets which he believed would relieve the people of Japan. ⑤Therefore, for the happiness of Japanese people, he left China for Japan resolutely, ⑥which was thought to be almost impossible at that time.⑦Today, when talking about “the narrow strip of water”, we refer to the easy access to a close neighbor. ⑧But the s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as roaring with rolling waves. Even today we can’t imagine how hard and dangerous it was for Jianzhen to cross the sea in a wooden boat. ⑨He tried several times and arrived in Japan finally with a narrow escape. ⑩How could he have made it without the deep love for Japanese people?
參考譯文:①Did Monk Jianzhen love the Japanese people? ②Of course, he did. ③He loved Japan and the Japanese people passionately. ④Like the Chinese people, he was deeply awar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That was why he made up his mind to sacrifice himself to spread life-and-world-saving Buddhism to Japan.⑤To promote the happiness of the Japanese people, he bid goodbye to his motherland determinedly. ⑥It was by no means easy to go to Japan from China in Jianzhen’s time. It was, indeed, more difficult than flying into the blue sky. ⑦While it is easy enough for us today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close as two pieces of land separated by a mere strip of water, ⑧sailing in a wooden boat across the often stormy sea from one country to the other was exceedingly difficult, involving untold hardships and risks. ⑨Monk Jianzhen tried many times and failed just as many. Finally he made it to Japan, having survived untold hazards. ⑩If he hadn’t had the most profound love for the Japanese people, how could he have displayed so much courage and stamina?
在第④句中,“決心為日本人民犧牲自己的一切”,筆者翻譯為“to devote himself heart and soul”;錢、林譯為“to sacrifice himself”。聯(lián)系上下文,筆者認為,鑒真和尚決心為了日本人民的幸福傳播佛經(jīng)到日本,哪怕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他既能安全到達日本,又能全心全力傳播佛經(jīng),當然是最好的結(jié)局,沒有人愿意作無謂的犧牲。而錢、林把犧牲自己的一切譯成了目的狀語,給人的感覺是鑒真和尚傳播佛經(jīng)是為了犧牲自己或必須犧牲自己才把佛經(jīng)傳到日本。根據(jù)季羨林先生接下來的記敘,最后鑒真和尚的確九死一生到達日本,成功地向日本人民傳播了佛法而沒有在途中犧牲。很明顯,筆者是意譯或歸化,錢、林是直譯或異化,忠實于原作者。
第⑥、⑧句中的:“難于上青天”和“海中龍蛇飛舞”,筆者譯為“almost impossible”和“The s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as roaring with rolling waves.”參考譯文譯者分別譯為“more difficult than flying into the blue sky”和“stormy sea”。在對以上兩句的處理中,筆者和錢、林都使用了歸化或意譯的處理方法。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龍和蛇都是邪惡的動物,采用異化或直譯的方法很難使讀者在感情上對鑒真和尚面臨的險惡環(huán)境產(chǎn)生共鳴或同情。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人思維方式的不同,采用異化或直譯的方法很難使人想象到海上波濤洶涌的情景。
第⑦句“今天講一衣帶水,形容兩國鄰近,非常輕松,非常愜意”。此句中出現(xiàn)了一個成語:“一衣帶水”,它的本來意思是: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域。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筆者譯為:“Today, when talking about ‘the narrow strip of water’, we refer to the easy access to a close neighbor.”錢、林譯為:“While it is easy enough for us today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close as two pieces of land separated by a mere strip of water...”不難看出參考譯文還是在力求忠實于原文作者。但是此句中,在對“非常愜意,非常輕松”作處理時,筆者和參考譯文譯者產(chǎn)生了分歧。錢、林認為以上兩個形容詞是用來描述兩國地理位置時很容易用“一衣帶水”這個成語來形容。故參考譯文用了“it is easy enough...”這一結(jié)構(gòu)。而筆者認為:以上兩個形容詞應該是用來描述兩國地理位置臨近,交通便利。其一:找一個詞來形容兩國臨近,只要具備一定漢語知識,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沒有必要特別強調(diào)非常輕松,非常愜意。其二:今天我們要到日本,不管坐飛機或是坐輪船,交通都非常便利。而在古代,交通是阻礙兩國交流的最主要因素,文中已經(jīng)描述了,鑒真和尚乘著木船東渡日本時,條件非常惡劣。所以筆者認為“非常愜意,非常輕松”兩個形容詞是在兩國地理位置很近的情況下,用來形容到達鄰國交通容易程度的。故用了“easy access”一詞。
結(jié)語: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譯者也越來越認識到向西方社會傳播中國文化的必要性。所以以源語言為歸宿的異化或直譯翻譯原則可能會受到大多數(shù)譯者的青睞。因為傳播語言文化的信息,以源語言為歸宿,才能更好地弘揚源語言文化,也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源語文化的多樣性。但是,譯者應該清醒認識到翻譯工作的目的及任務,根據(jù)不同的翻譯對象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做好翻譯工作,力求準確、貼切地傳達原文意思, 使目標語讀者能夠有效地接受源語信息,為中西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董明.翻譯學的哲學視野[M].國防工作出版社,2011.
橫行:
1、成語,形容魄力非常大。
2、殺害岳飛的地方。
3、蘭州著名景點,黃河第一橋。
4、下句是“行萬里路”。
5、比喻為一場空歡喜。
6、又名香水植物,盛產(chǎn)于法國南部的小鎮(zhèn)普羅旺斯。
7、出自楚國故事,形容把東西完整交還別人。
8、因?qū)懖┛统雒木W(wǎng)絡。
9、當代著名作家、詩人,代表作《無怨的青春》等。
10、成語,形容不切實際的空談。
11、莎士比亞的名劇。
豎行:
一、流傳于甘肅慶陽一帶的民間藝術(shù)。
二、形容水流清澈,碧綠色的水波一起一伏的動。
三、《霸王別姬》中張國榮扮演的人物。
四、形容人在十分驚恐之時,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便緊張害怕得要命。
五、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六、袁泉、王學兵等主演的情感電視劇。
七、南宋陸游的一首詩。
八、三國時蜀國的發(fā)祥地。
九、《天龍八部》中和喬峰齊名的南方大俠。
十、著名已故小品演員。
十一、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并執(zhí)導的美國經(jīng)典愛情電影。
■ 臺詞秀
《好想好想談戀愛》經(jīng)典臺詞回味:
得意的是愛情,沮喪的還是愛情,一輩子就忙活愛情嗎?別人沒有義務承擔你愛情的后果,這是你自己應該解決的問題,你愛一個人就是愿打愿挨,沒有人逼你,你知道嗎?敢做就要敢當。即便愛情是一場游戲,你應該是贏得起輸?shù)闷穑駝t就別愛。
與其說你愛一個人,不如說愛其中的痛苦。
有了女人,男人才能溫和下來,男人是需要女人拯救的。
嫁給男人你仍舊是孤單的!你得面對現(xiàn)實,把幸福建立在男人身上是最危險的!向我學習學習,享受男人,但別指望他們拯救你!
愛情是不存在侵權(quán)行為的,只要沒有結(jié)婚,就有權(quán)利更換愛情。如果我愛上我男朋友的男朋友,他也愛我,卻很虛偽地對我說什么兄弟是手足,這才會毀掉一個女人對愛情的信念。
女人是善變的,如果男人把你看透了,也許他就不愛你了,所以女人要永遠像萬花筒一樣,叫男人摸不透。
其實愛情的過程不是尋找最愛,而是尋找最適合的愛。完全有可能找到你最愛的一個人,但你們最不合適。
■ 幽默吧
■吃東西的方式不對
一個鼻子插著黃瓜,左耳插著胡羅卜,右耳插著香蕉的病人去醫(yī)院看病。
他問醫(yī)生說:“醫(yī)生,我到底出什了什么毛病?”
“這很明顯,”醫(yī)生自信地回答說,“你吃東西的方式不對。”
■滿口謊言
兩女友久別后見面,其中一個說:“你知道嗎,我的未婚夫昨天對我贊不絕口!說我擁有天使般的容貌、魔鬼般的身材,聰明絕頂,善于持家,說他馬上就想跟我結(jié)婚。”
“親愛的,我勸你別嫁給他。”
“怎么了?”
“你怎么敢嫁給一個婚前就滿口謊言的男人!”
■誰該走下一步棋
兩位棋手一動不動地在棋盤前已經(jīng)沉默地坐了五個鐘頭了。他們?nèi)褙炞⒌囟⒅苛F遄印?/p>
突然,一位棋手說:“原則上我是反對在下棋時說話的,但是我現(xiàn)在不得不開口問:究竟我們誰該走下一步棋了?”
■生活雖艱,盜亦有道!
一新生在哈爾濱下火車時被掏包。沮喪間,見不遠處有人在向他招手,等他過去時那人已不見蹤影,只剩地上放著他剛才被掏的錢包。新生急忙打開查看,發(fā)現(xiàn)除了錢之外,身份證、銀行卡、尤其是新生報到證等東西竟然都還在,旁邊地上還留著一行粉筆字:生活雖艱,盜亦有道!
■小子,你爹呢?
大象被蛇咬了,可蛇飛快地鉆進地洞里,大象很郁悶,心想:等到天黑,小樣,看你出來不!
這時洞里鉆出一蚯蚓,大象咣一腳踩上去:小子,你爹呢。
■怎么又啟了一瓶!
一女在廁所小便,一醉鬼酒后誤入,聽到嘩嘩尿聲,忙說:別到了,我真不喝了!
女嚇壞了,不敢再尿,憋不住放了個屁,酒鬼說:我靠!怎么又啟了一瓶!
■白色的大便
有一天,一坨黑色的大便看到了一坨白色的大便。
黑大便問:你為啥長的那么白那么漂亮?
白大便聽了非常生氣!
他說:我又不是大便!我是冰淇淋!
■蟑螂一家
有一天,蟑螂妹妹哭著跑著回來。
蟑螂爸爸問:“女兒怎么了?”
蟑螂妹妹說:“爸!為什么別人都說我是害蟲!嗚嗚嗚……”
這時蟑螂弟弟也回來了,他一臉高興的說:“爸!這輩子第一次有人熱情的和我打招呼喔!”
蟑螂爸爸問:“真的嗎?他們怎么說?”
蟑螂弟弟:我剛剛出去,他們看到我就說:“嗨!……蟲……”
■解圍
旅游者向人們講述他的墨西哥之行,他說:“當時,有那么多印第安人圍著我,簡直可怕極了,我的左面是印第安人,右面也是印第安人,前面是印第安人,后面也是印第安人。”
1、冰消雪融 雪花如席 冰凝雪積 雪虐風饕 雪花飄零 雪花飛舞
2、雪中送炭 銀裝素裹 雪花飄舞 寒氣逼人 雪海冰山 雪花飄飄
3、冰雪封門 大雪封門 瑞雪紛紛 滿天飛舞 雪霧彌漫 冰海雪原
4、雪窖冰天 銀粉玉屑 冰封雪飄 大雪盈尺 白雪茫茫 冰天雪窖
5、千里冰封 以湯沃雪 冰寒料峭 冰雪封路 冰消雪釋 天女散花
6、雪花輕飏 冰花雪紋 寒冬臘月 鵝毛大雪 滴水成冰 寒氣襲人
7、大雪紛飛 白雪皚皚 冰天雪窯 漫天雪花 大雪紛紛 風花雪月
8、銀裝素果 大雪紛揚 狂風暴雪 瑞雪紛飛 雪花透亮 冰雪消融
9、大雪飄飄 漫天風雪 冰魂雪魄 紛紛揚揚 饕風虐雪 天寒地凍
10、冰清玉潔 雨雪霏霏 雪上加霜 彌天大雪 漫天飛舞 瑞雪飛舞
11、大雪封山 鋪天蓋地 冰雪皚皚 萬里雪飄 白雪飄揚 冰封雪蓋
12、雪舞輕揚 冰天雪地 茸茸雪片 風雪交加 積雪封霜 白雪晶瑩
13、飄飄搖搖 漫天飛雪 冰雪封山 風雪之夜 冰雪嚴寒 輕舞飛揚
14、雪海茫茫 冰雪融化 瑞雪豐年 冰雪覆蓋 梅雪爭春 朔風凜冽
15、晶瑩如玉 雪飄如絮 雪花飄灑 雪晴美景 漫天皆白 玉琢銀裝
雪的四字成語解釋
1、雪花飛舞:雪花在天空中飛舞。然后比喻雪花飄落的情景,就像跳舞一樣。
2、雪花透亮:形容雪花白透。
3、迎風冒雪:頂著寒風,冒著大雪。常形容旅途艱辛。
4、漫天風雪:漫天,滿天。滿天的風雪。然后形容風雪很大,彌漫了天空。
5、螢窗雪案:形容刻苦讀書。
6、白雪皚皚:形容雪花堆積了很多。
7、雪舞輕揚:形容雪花飛舞。
8、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蓋地。
9、冰消雪融:冰雪開始融化。
10、輕舞飛揚:形容雪花輕輕飛揚。
11、雪意涔涔:雪花不止的下。
12、玉樹瓊枝:白雪覆蓋的樹。
13、茸茸雪片:必須雪花軟綿。
14、紛紛揚揚:此時形容雪、花等多而雜亂地在空中飄舞。
15、大雪封山:就是雪很大很大,把山都掩埋起來了。比喻雪下得很大,積雪很厚。
16、大雪盈尺:形容雪堆積的很厚。
17、冰凍三尺:此時形容雪多,且厚。
18、雪霧彌漫:帶雪的大霧漫開。
19、風雪交加:暴風雪一齊襲來。然后形容天氣十分惡劣。
20、銀裝世界:形容雪花堆積了整個世界。
21、粉裝玉砌:冰雪覆蓋萬物,然后像是玉雕的。
22、大雪茫茫:雪很大,且多。
23、潔白無暇:形容雪花潔白沒有雜質(zhì)。
24、白雪飄揚:此時形容雪花飛揚。
25、玉琢銀裝:形容雪覆蓋大地。
26、雪花飛舞:雪花落下,像跳舞一樣飛揚。
27、銀裝素裹:形容雪花覆蓋著萬物。
28、瑞雪紛飛:吉祥的雪花飛灑漫天。
29、冰封雪飄:冰鋪滿地,雪花飛舞。
30、云起雪飛:如云興起,如雪飄飛。
31、雪飄如絮:飛散的雪花像柳絮一樣。
32、狂風暴雪:狂風:很大的風。:然后暴:肆虐。雪:下雪。形容風大,雪肆虐地下著。也形容冬天環(huán)境惡劣。亦比喻猛烈的聲勢或處境險惡。
33、銀裝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銀、素:白色。裹:包。從上到下沒有一點彩色,非常素潔,干凈,一般用來形容下雪后美麗的景致。
34、晶瑩剔透:形容雪花晶瑩可愛。
35、白雪陽春:指高雅的藝術(shù)。
36、漫天飛雪:雪飛揚了滿天都是。
37、冰凝雪積:形容冰雪堆積。
38、堆銀徹玉:形容雪堆。
39、大雪封山:大雪封住了山。
40、漫天雪花:漫天,滿天。漫天都是飛舞的雪花。比喻雪很大。
41、山舞銀蛇: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
42、雪花飄飄:描寫下雪時,雪花飄落下來時的情景。
43、風雪之夜:此時風雪交加的夜晚。
44、雪碗冰甌:形容碗、盆器皿潔白干凈。也比喻詩文清雅。
45、銀粉玉屑:形容雪花。
46、瑞雪飛舞:吉祥的雪花飛灑漫天。
47、大雪紛飛:雪片大量飄落的樣子。形容雪下得大。
48、白雪飄揚:白色的雪花揚灑在空中。
中秋節(jié)有一項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那就是——猜燈謎,以此同時,各地都會開展有趣且好玩的活動,下面給大家分享關(guān)于2021最新兒童節(jié)中秋節(jié)燈謎以及答案大全,歡迎閱讀!
兒童節(jié)中秋節(jié)燈謎以及答案1、舉杯邀明月(打禮貌用語一)答案:請光臨
2、皓月當空(打廣東市名一)答案:高明
3、冬夏之交(打一節(jié)日)中秋
4、山水之間,一方獨立(打重慶一地名)涪fú陵
5、掌聲經(jīng)久不息(打北京一地名)延慶
6、沫若鄉(xiāng)間住處(打北京一地名)郭公莊
7、重點干起,秋前方成(打天津一地名)和平
8、雄踞山寨(打吉林一地名)公主嶺
9、固若金湯(打河北一地名)保定
10、中國界首(打河北一地名)玉田
11、金烏西墜白頭看(河南地名)洛陽
12、上下四方都無險(安徽地名)六安
13、發(fā)揚大協(xié)作精神(青海地名)互助
14、黃土變成金(打一節(jié)日)中秋
15、呂布一神射,劉備愁心寬(打一節(jié)日)中秋節(jié)
16、山旁隱現(xiàn)橫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打一節(jié)日)中秋
17、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陣南(打一節(jié)日)中秋
18、華夏之后(打一節(jié)日)中秋
19、年終人口翻半番(打一節(jié)日)中秋
20、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語)答案:正大光明
兒童中秋節(jié)猜燈謎大全及答案中秋的明月怎樣才能出現(xiàn)在手中呢? 答案: 掬一捧水
中秋夜再次握手(打一電影) 答案:第二次握手
中秋的月亮(打一IT術(shù)語) 答案:軟盤
中秋大家一起看月亮(打一旅游術(shù)語) 答案:觀光
嫦娥的漂亮衣服(打一服裝術(shù)語) 答案:水袖
十五的月亮(打成語一) 答案:正大光明
華夏共賞中秋月(打旅游用語一) 答案:集體觀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打山西地名一) 答案:大同
中秋賞菊(打成語一) 答案:花好月圓
中秋月餅(打電腦名詞一) 答案:軟盤
明月照我把家還(打流行歌曲一) 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中秋佳節(jié)結(jié)良緣(打我國城市名一) 答案:重慶
月兒圓圓喜開鐮(打成語一) 答案:豐收在望
中秋月餅(打一電腦名詞) 答案:軟盤
中秋別后重團圓(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中秋望月(打一《紅樓夢》詩名) 答案:賈語村的,《對月寓懷》: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中秋過后又重陽(打一鄭板橋詩句) 答案:一節(jié)復一節(jié)
春末夏初(打一字)。 旦
冬初秋末(打一字)。 八
包頭界首(打一字)。 甸
古文觀止(打一字)。 故
爭先恐后(打一字)。 急
兒童節(jié)中秋節(jié)動物燈謎耳朵長,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飯。(打一動物名) 兔子
粽子臉,梅花腳。前面喊叫,后面舞刀。(打一動物名) 狗
小姑娘,夜納涼。帶燈籠,閃閃亮。(打一動物名) 螢火蟲
一支香,地里鉆。彎身走,不會斷。(打一動物名) 蚯蚓
一樣物,花花綠。撲下臺,跳上屋。(打一動物名) 貓
溝里走,溝里串。背了針,忘了線。(打一動物名) 刺猬
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動物名) 鱉
船板硬,船面高。四把槳,慢慢搖。(打一動物名) 烏龜
一把刀,順水漂。有眼睛,沒眉毛。(打一動物名) 魚
一星星,一點點。走大路,鉆小洞。(打一動物名) 螞蟻
腳兒小,腿兒高。戴紅帽,穿白袍。(打一動物名) 丹頂鶴
小小船,白布篷。頭也紅,槳也紅。(打一動物名) 鵝
長胳膊,猴兒臉。大森林里玩得歡。摘野果,搗鵲蛋,抓住樹枝蕩秋千。(打一動物名) 長臂猿
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個釵子。(打一動物名) 蟹
進洞像龍,出洞像鳳。鳳生百子,百子成龍。(打一動物名) 蠶
尖尖長嘴,細細小腿。拖條大尾,疑神疑鬼。(打一動物名) 狐貍
為你打我,為我打你。打到你皮開,打得我出血。(打一動物名) 蚊子
無腳也無手,身穿雞皮皺。誰若碰著它,嚇得連忙走。(打一動物名) 蛇
背板過海,滿腹文章。從無偷竊行為,為何賊名遠揚?(打一動物名) 烏賊
日飛落樹上,夜晚到廟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腸。(打一動物名) 麻雀
說馬不像馬,路上沒有它。若用它做藥,要到海中抓。(打一動物名) 海馬
海上一只鳥,跟著船兒跑。沖浪去抓魚,不怕大風暴。(打一動物名) 海鷗
小時像逗號,在水中玩耍。長大跳得高,是捉蟲冠軍。(打一動物名) 青蛙
白天一起玩,夜間一塊眠。到老不分散,人夸好姻緣。(打一動物名) 鴛鴦
姑娘真辛苦,晚上還織布。天色蒙蒙亮,機聲才停住。(打一動物名) 紡織娘
有位小姑娘,身穿黃衣裳。誰要欺負她,她就戳一槍。(打一動物名) 黃蜂
身小力不小,團結(jié)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打一動物名) 螞蟻
頭頂兩只角,身背一只鑊。只怕曬太陽,不怕大雨落。(打一動物名) 蝸牛
你坐我不坐,我行你不行。你睡躺得平,我睡站到明。(打一動物名) 馬
穿著大紅袍,頭戴鐵甲帽。叫叫我阿公,捉捉我不牢。(打一動物名) 蜈蚣
沙漠一只船,船上載大山。遠看像筆架,近看一身氈。(打一動物名) 駱駝
身穿綠色衫,頭戴五花冠。喝的清香酒,唱如李翠蓮。(打一動物名) 蟈蟈
頭胖腳掌大,像個大傻瓜。四肢短又粗,愛穿黑大褂。(打一動物名) 熊
個兒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氣又善良,從來不打架。(打一動物名) 長頸鹿
鼻子像鉤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打一動物名) 象
遠看像黃球,近看毛茸茸。嘰嘰嘰嘰叫,最愛吃小蟲。(打一動物名) 小雞
兄弟七八千,住在屋檐邊。日日做漿賣,漿汁更值錢。(打一動物名) 蜂
皮白腰兒細,會爬又會飛。木頭當糧食,專把房屋毀。(打一動物名) 白蟻
身上滑膩膩,喜歡鉆河底。張嘴吐泡泡,可以測天氣。(打一動物名) 泥鰍
長得像黃菊,引誘小魚蝦。觸手捕食物,舞爪又張牙。(打一動物名) 海葵
像魚不是魚,終生住海里。遠看是噴泉,近看像島嶼。(打一動物名) 鯨
兩眼如燈盞,一尾如只釘。半天云里過,湖面過光陰。(打一動物名) 蜻蜓
黑臉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扯起八卦旗,專拿飛天將。(打一動物名) 蜘蛛
駝背老公公,胡子亂蓬蓬。生前沒有血,死后滿身紅。(打一動物名) 蝦
像貓不是貓,身穿皮襖花。山中稱霸王,寅年它當家。(打一動物名) 老虎
身長約一丈,鼻生頭頂上。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洋。(打一動物名) 海豚
遠看像只貓,近看是只鳥。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覺。(打一動物名) 貓頭鷹
腿長胳膊短,眉毛遮住眼。沒人不吭聲,有人它亂竄。(打一動物名) 螞蚱
頭插花翎翅,身穿彩旗袍。終日到處游,只知樂逍遙。(打一動物名) 蝴蝶
身子輕如燕,飛在天地間。不怕相隔遠,也能把話傳。(打一動物名) 信鴿
腳著暖底靴,口邊出胡須。夜里當巡捕,日里把眼瞇。(打一動物名) 貓
頭前兩把刀,鉆地害禾苗。捕來烘成干,一味利尿藥。(打一動物名) 螻蛄
四柱八欄桿,住著懶惰漢。鼻子團團轉(zhuǎn),尾巴打個圈。(打一動物名) 豬
生的是一碗,煮熟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也一碗。(打一動物名) 田螺
頭戴周瑜帽,身穿張飛袍。自稱孫伯符,脾氣像馬超。(打一動物名) 蟋蟀
身穿綠衣裳,肩扛兩把刀。莊稼地里走,害蟲嚇得跑。(打一動物名) 螳螂
總會遇到這樣的女人,談過幾次戀愛,受過幾次小傷,就一副閱盡世間滄桑的模樣。她們常說,男人,不都是這樣的嗎?
故作老到的口吻,仿佛把全世界的男人都看透了一般。我總是想笑,這是把男人當數(shù)學題嗎?舉一就能反三?
男人都是這樣的。哪樣的呢?男人都好色?還是男人都花心?還是男人的電腦硬盤里,都存了點帶顏色的錄像?
男人好色就像女人愛美,永遠戒不了化妝品、減肥茶。
男人花心就像女人愛逛街,家里的衣服多得穿不了,還想著外面的。
男人的電腦硬盤,就像女人的包,翻一翻,里面肯定有個鏡子。
如果僅憑這些,我就說,女人,不都這樣的嗎?肯定會有女人不服氣,揚著眉毛反駁,我今天就是沒有化妝。
我又笑了,一天不化妝算什么,男人也不是天天“好色”啊。小樣,有本事你一輩子也別化妝,一輩子也別買衣服,一輩子也別往包里塞鏡子。
女人真能做到如此,我肯定豎起大拇指說三個字,你贏了。
女人心,海底針,男人早就知難而退,不去撈這根針了,有撈針這時間,還不如抱抱身邊的人,多踏實,多溫暖啊。但是,這不代表男人不懂女人的心,相處久了,自然會懂,這是默契。
其實,男人的心里也埋著一根針,只是,這針藏得沒海底那么深。因為好奇也罷,因為愛他也罷,女人總想知道男人到底在想什么,為什么會這么想。
男人大都比女人沉默,遇到事情不愛傾訴,喜歡一個人去解決,去承受。這難免會讓女人覺得他不夠愛她,既然相愛,不就是要一起承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嗎?
現(xiàn)實生活中,男人一沉默,女人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非要問出個結(jié)果,方能安心。
如果男人繼續(xù)沉默,大概,女人就會覺得,你是不是有事情瞞著我?既然心里沒鬼,又有什么不能說的呢?
不是不能說,而是男人不想說。這不是故意隱瞞,而是他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說。再者,說了又能怎么樣呢?遇到問題,他首先想的是該如何解決,而不是讓女人和他一起分擔。
如果真的懂一個男人,那么,就在他沉默的時候,給他獨處的空間。當問題解決了,他定會跟你說明前因后果。
我想,沒有哪個女人喜歡嘰嘰喳喳、話多又瑣碎的男人。沉默的男子,常會讓女人心疼,也會讓女人頭疼。他不說,你就永遠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不說,女人只好自己去揣摩。揣摩的結(jié)果就一句話,原來,男人都是這樣的。
到底是哪樣的?估計沒有一個女人能說得清。別說女人了,就連男人自己,大概也說不清他們到底是哪樣的。這都無關(guān)緊要,最關(guān)鍵的是,女人只要知道,在你身邊的男人是什么樣的,就已足夠。
男人喜歡謎一樣的女人,越難解越好,神秘的女人,總是吸引男人的。可女人為什么總想著把男人都看透呢?這樣不好,也不現(xiàn)實,更會失去很多樂趣。如果男人真的都一樣,那么跟誰戀愛不是沒了區(qū)別?愛情也會變得枯燥乏味。
但凡對愛情失去信念的女人,都是自以為把男人看得太透徹。男人怎么都這樣啊?這句話應該再加一個前提:我遇到的男人,怎么都這樣啊?
失望了嗎?沒關(guān)系,可千萬別絕望。因為,還有很多男人是你沒遇到的。可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一直堅信,受過傷害,卻依然相信愛情的人,最終才會得到幸福。
男人的心,始終是跟著女人走的。
關(guān)鍵詞: 佛 魔 隱喻 共性 差異
一、引言
根據(jù)現(xiàn)代隱喻理論的觀點,隱喻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將其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認知活動。隱喻可以出現(xiàn)在各個語言單位層次上,包括詞、詞語、句子和話語,部分成語、諺語、歇后語都可以看作典型的隱喻(束定芳,2000:28-37)。東漢至隋唐,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漢語中產(chǎn)生了大量來自梵語系統(tǒng)的詞匯。國內(nèi)許多學者針對佛教文化對漢語詞匯的影響做了細致的研究(張箭,2004;張立平,2004;蔣棟元,2005),研究的重點在于對新詞匯的介紹和對諺語、俗語、成語的佛教淵源的系統(tǒng)闡述,而從現(xiàn)代隱喻觀出發(fā),對隨佛教傳入的外來詞如何形成各種隱喻表達,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在各自的隱喻表達中是否也依舊對立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為豐富這方面的研究,本文通過對漢語中“佛”和“魔”這兩個語素構(gòu)成隱喻表達的分析,揭示這對正邪對立的概念在隱喻投射中的共性和個性,探討其中的思維特點和文化特質(zhì)。
二、“佛”和“魔”的相關(guān)隱喻表達
“佛”字是漢語中本來就存在的,通“拂”,戾也,也。佛教傳入后“佛”字被用來指代Buddha,是梵語“佛陀”的略稱。為了與它原來的意思相區(qū)別,“佛”字被賦予了另外一個讀音fó,之后由此單字組成的與佛教有關(guān)的詞都念此音,如佛像,佛珠,佛寺等等(張箭,2004)。與此不同的是,“魔”在漢字里本來沒有特定含義,是梵語māra的對譯,初作“魔羅”,后作“魔”(黃群,2001),是個徹頭徹尾的音譯外來詞,在佛教中指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惡鬼。這兩個外來詞在漢語中形成了許多有佛教特色的隱喻表達。從《漢語大詞典》①、《中國成語大辭典》②、《佛教成語》③及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收集到的語料來看,“佛”的概念隱喻主要有三個:人是佛;東西是佛;做事情是拜佛。與之相似,“魔”的概念隱喻主要有:人是魔;東西(無生命、邪惡)是魔;做事情是入魔道。下面我們通過舉例分析,進一步揭示這兩個概念涉及的具體隱喻映射的異同。
(一)人是佛/魔
在概念隱喻“人是佛”下的隱喻表達有兩個特點,一是“佛”作為一個整體用以描述一類人。如:
(1)①老佛爺辦萬壽,在萬壽宮懸掛此燈。
(2)①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②料他就是活佛,也難逃我這計策。
(3)①天真的人們以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②俗見慈藹婦人曰佛母。
(4)胡棄討投伍至朱元璋麾下,疆場上喝佛罵祖,出生入死。
上述例子從源領(lǐng)域“佛”到目標域“人”主要的隱喻映射是:佛(源領(lǐng)域)人(目標域)例①最高境界的修行者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康熙老佛爺、太后老佛爺②修行程度高本領(lǐng)高、能手無佛處稱尊、活佛、成佛作祖③善、正義善良或棄惡從善的人立地成佛、佛母④修行的榜樣前人喝佛罵祖
“人是佛”隱喻表達的另一個特點是,“佛”身體的某部分投射到目標域,凸顯了“善”的特征。如:
(1)降龍伏虎真同志,獸面誰知有佛心。
(2)你若和我好意,佛眼相看。
(3)我面貌雖丑,心地卻是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
(4)很多人帶來了上級領(lǐng)導的條子,請求不看僧面看佛面。
上述例子由“佛”的善導出佛的心、口、眼之善。人心如佛心,人口如佛口,人眼如佛眼,則人如佛善。而佛面,凸顯的特征是地位高、權(quán)威。
“人是魔”的隱喻表達也具有以上“佛”隱喻表達的兩個特點。“魔”作為一個整體,也用以描述一類人,如:
(1)亞洲各國都紀念50年前打敗惡魔的日子。
(2)他自己為什么不去趕走那些殺人的魔鬼呢?
(3)請我來這里坐牢的是他;打爛我屁股的也是他;他是我命里的魔星。
(4)八路軍南下支隊消滅了這伙妖魔。
(5)該書對希特勒、東條英機、墨索里尼這三個混世魔王作了深刻的剖析。
惡魔,魔鬼,混世魔王與殺人、侵略等惡行聯(lián)系在一起,激活的是“魔”給人帶來危害和困擾的本質(zhì)特征。與“人是佛”隱喻表達不同的是,“惡魔”“魔鬼”和“混世魔王”與地位特征沒有聯(lián)系,這些表達除了用以描述人,還用以描述給人帶來危害或困擾的東西。如:
(1)必須全民動員,才能徹底戰(zhàn)勝惡魔。
(2)煙癮這個魔鬼似乎看出我的決心已定,便也失去信心,走了。
(3)這是一部豪華漂亮的汽車,卻被人稱為“殺人的混世魔王”。
在一些隱喻表達中,“魔”整體的一部分也單獨投射到目標域。如:
(1)日寇的魔爪/掌地攪渾了清清的淀水。
(3)要驅(qū)散飄蕩在股市的魔影,對檢察機關(guān)而言,尚任重道遠。
(4)現(xiàn)代女性有這樣一個口號,為了身體美要魔鬼身材。
但這些表達并非與佛的“心”“面”“眼”“口”相對應,而是用了“爪/掌”“影”“身材”的字眼。這表明人們在長期膜拜過程中,對佛像的面部印象深刻,佛“心”慈悲的觀念也根深蒂固。而對“魔”這個邪惡的代表,只聯(lián)想到其作惡的“手”和陰郁的“影子”。而“魔鬼身材”中的“身材”,則更多地跟另一個外來宗教基督教有關(guān)。在解釋基督教相關(guān)概念的時候,漢語也用“魔鬼”來表示其中一種與正義相對的邪惡力量,“魔鬼”常常化身為身材嬌好的女性,與天使的純潔相對,代表邪惡與誘惑,因此產(chǎn)生了“魔鬼身材”的隱喻表達。而“佛”這個概念則沒有與其它宗教概念通用。另外,“魔”的住所“魔窟”也從“魔”的概念投射到“人”這個目標域中。例如“在火光中,中美合作所魔窟正在腳下崩潰。”。“魔”成群出現(xiàn)的特征也在“人”這個目標域中得到凸顯,如“社會渣滓、跳梁小丑、狐假虎威的衣冠禽獸,一群群跳出來群魔亂舞一番。”這在“佛”到“人”的投射中都沒有得到體現(xiàn)。
(二)東西是佛/魔
從前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佛”在人們的認知中是有形態(tài)的,人們根據(jù)勾勒出來的形態(tài)給佛塑了像,置于寺廟里供奉,因此相對魔的具體形態(tài),佛的面部及身體特征就比較明朗。根據(jù)“觀物取象”的原則,漢語常用一物的形象做比,給另一物命名。如“佛手”指一種外表與“佛”的“手”相似的中藥,“佛指甲”指銀杏。漢語大詞典收錄了一批以佛身體一部分給植物或別的東西命名的詞語,如:佛手蓮、佛手麥、佛手柑、佛手瓜、佛手芋、佛手烏龍、佛甲草、佛面竹、佛耳草、佛頂菊、佛頭石、佛頭青等。上述命名詞構(gòu)成的依據(jù)是佛像手、指甲、面、耳、佛頂部的形狀和佛頭的顏色這些特征。而“魔”最初指擾亂身心、破壞修行的惡行,“魔王”和“魔鬼”的形體特征也沒有得到強調(diào)。因此“魔”成為破壞、障礙、危害的代名詞,也指使人沉迷不能自拔,“魔王/鬼”則代表造成這些危害的人或事物。如:心魔、病魔、詩魔、魔鬼三角洲、魔鬼波(某種電腦病毒)等等。在這些表達中,“魔”的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在目標域中得到凸顯。除此之外,佛教概念中的“魔”所擁有的力量也不再帶有邪惡的色彩,產(chǎn)生了“神奇、變幻莫測、神秘”的引申義。如:魔芋、魔力、魔術(shù)、魔瓶。在“東西是佛/魔”這個概念隱喻下,由于佛的神圣不可侵犯觀念對人們思想的束縛,“佛”的有形和“魔”的無形,使佛的具體隱喻表達數(shù)量十分有限,而魔的隱喻表達則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三)做事情是拜佛/入魔道
在成語和俗語的表達中,與“拜佛”有關(guān)的許多經(jīng)驗如今以其比喻義活躍在人們的日常語言領(lǐng)域。如:
(1)皇帝賜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減了。堪恨你這廝們無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2)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
(3)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盤,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4)今兒有人送來極新鮮的山雞,我就借花獻佛了。
(5)他從不恃才傲物,揀佛燒香。
(6)臨時抱佛腳難以阻止肉價上漲。
(7)水漲船高,泥多佛大。
(8)一個人吃齋念佛,把兒女和玉兒媽一起養(yǎng)大。
(9)你原是為救他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這些表達產(chǎn)生之初,人們需要熟悉“拜佛”這個域中一些特點以理解它們的喻義。如從佛的出世和涅磐的過程提煉出“極其殘酷,死去活來、程度深”,從吃齋念佛提煉出“生活的清苦”,從對佛的尊敬與不敬引申出待人態(tài)度的厚薄等等。而今,這些表達的喻義已經(jīng)固定下來,變成了死喻,人們在理解之時也不用加入許多的推理過程了。作為與“佛”對立的概念,“魔”在“做事情是入魔道”的隱喻表達中,不如“佛”的具體,多用以表現(xiàn)做事情時瘋狂、不可自拔或脫離正軌的狀態(tài)。“魔”的許多成語和俗語都帶貶義,如邪魔外道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著魔”、“走火入魔”也可用于褒義,“邪惡”已不再成為“魔”的隱喻表達的桎梏。如:
(1)強者并不等于勝者的足球比賽讓人著魔。
(2)我佩服許桂林這種對事業(yè)的魔怔勁兒,他每次走火入魔都給作品注入了“神”。
由此可見,在具體的隱喻表達層面,“做事情是拜佛”側(cè)重在人們禮佛的經(jīng)驗上,多數(shù)是用整個禮佛事件中的一些突出的場景來形成喻義,投射到目標域。而“做事情是入魔道”雖然也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由對付邪魔外道經(jīng)驗出發(fā)形成的事喻,但“入魔道”的重點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邪、惡、帶有災難和破壞性”,“著迷、癡迷”之意在使用中也十分普遍。
三、“佛”和“魔”隱喻的同與異
通過對“佛”和“魔”的三個主要概念隱喻及其具體隱喻表達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運用隱喻的思維方式豐富了這兩個源自佛教概念的詞語的用法。在概念隱喻層面,佛和魔都集中在三個主要概念隱喻上。在具體的隱喻表達上,兩者既具有一定的對應性也有獨特性。“佛”隱喻投射的特點是:(一)佛的善、莊嚴、肅穆、不可侵犯和至高無上的特點都被投射到目標域中。(二)佛的口、眼、心、面、手等特征在人們對佛像的膜拜過程中得到凸顯,在隱喻表達中這些特征就自然而然地能夠承擔把佛的善和地位高這些特點投射到目標域的任務。(三)佛的形體特征用作植物的命名。(四)佛教盛行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從事許多與拜佛有關(guān)的活動,這些經(jīng)驗沉淀成不少成語和俗語。用做事喻時,這些表達的理解最開始都要激活“拜佛”過程中的體驗,但如今已成為死喻。“魔”隱喻投射的特點是:(一)“魔”的邪惡形成了到目標域的投射,但地位的特點并未體現(xiàn)。(二)在形體特征方面凸顯的是作為作惡的工具的“爪/掌”及其可怕的“影子”,與“佛”的相關(guān)表達并不完全對應。(三)在使用中,“佛”做名詞居多,“魔”則發(fā)展出作為形容詞的用法,因此在隱喻構(gòu)詞時“魔”這個語素更為活躍。(四)與“佛”有關(guān)的隱喻表達大多都帶有褒義,這延續(xù)了源領(lǐng)域中佛的“至高無上”、“善”和“本領(lǐng)大、程度深”的特點。而與“魔”有關(guān)的隱喻表達在命名和“做事情是入魔道/著魔”這個概念隱喻下的表達卻有不少褒義的用法。總的來說,與“佛”有關(guān)的隱喻映射比較具體,具體到佛的某個相貌特征或禮佛的某個過程,而“魔”這個概念在人們的認知過程中是比較抽象的,具體的形態(tài)和與之斗爭的過程都不特別清晰,因此與之相關(guān)的映射凸顯的是魔的整體特性“邪惡”以及對某件事情的沉迷不可自拔。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佛”與“魔”隱喻表達的對比分析,我們看到在漢語中,人們用一組語義上正邪相對立的概念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時所遵循的隱喻思維是有共性的。語義相反的概念也享有極其類似的概念隱喻。在相似的概念隱喻下,兩個概念在部分具體的隱喻表達中依然延續(xù)源領(lǐng)域中的對立,而在另一些表達中,對立的語義特征并不完全由源領(lǐng)域投射到目標域,由此出現(xiàn)了某個概念特有的隱喻表達。換言之,語義相反的概念在作為源領(lǐng)域時所產(chǎn)生的隱喻投射有一定的對應性,也有其特殊性。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人們對語義相反的兩個概念的認知重點是不斷變化的,這造就了隱喻表達中不同的映射焦點。文化因素對此的影響不容忽視。文化如何影響人們認知焦點的變化,如何影響語義對立的概念隱喻表達的對應性和特殊性的問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注釋:
①漢語大詞典[D].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②中國成語大辭典[D].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③朱瑞文.佛教成語[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黃群.佛教對漢語詞語的影響[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7月第17卷第3期.
[2]蔣棟元.梵漢文化的合壁[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
關(guān)鍵詞:日本 中國 諺語 翻譯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b)-0239-02
諺語是產(chǎn)生于民間、并在人民群眾中世代相傳并帶有諷刺、警示、知識、趣味性等意義的短語,是人民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智慧的結(jié)晶,是一國語言乃至文化的代表。語言和社會是并存的,每個社會都包含人文風情、國民特性的文化,一個社會就是其全體生活史的總體。一般來說,從語言表現(xiàn)中可以看到該民族的文化特色。特別是作為大眾智慧結(jié)晶的諺語,能夠充分反映各民族的事物認知方法和思考方式。因此,該文通過對日語諺語翻譯的分析,進一步探討中日兩國文化中所存在的差異。
1 日本諺語的翻譯
諺語在日語中,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翻譯的時候區(qū)別于普通的文字。如果把日語諺語細分可以分為以下三種,翻譯這些諺語的時候,根據(jù)分類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1.1 來自中國的諺語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都是亞洲國家、漢字文化圈國家、儒教文化的國家,因此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日本文化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日語中有大量來自于中國的諺語。在引入這些中國諺語時,或者后面在使用的過程中為了使它們適應日語的表達習慣,并且能夠更好的在日本國民中流傳,大部分諺語都經(jīng)過了加工改造。對于這些諺語,翻譯的時候最好使用還原法,也就是說按照原型翻譯就可以了。比如,「青は{よりいでて{よりiし(『荀子?勸學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五十i百i(『孟子?粱惠王五十步笑百步、「瓜田李下一瓜田に履を{れず、李下に冠を正さず(中國古詩『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舉以下例子:
「どこでお會いです、|京ですか
「いやここで、|京へは、も二十年の出ん。近はとか言うものができたそうじやが、ちよっと\ってたいような荬する。
「まらんものですよ。やかましくって
「そうかな。蜀犬日にほえ、遺T隴摔えぐというから、わしのような田h者は、かえってこまるかもしれんてのう
「困りやしませんがね。まらんですよ「そうかな
譯文“在哪里碰到的?在東京?”
“不,在這里碰到的,東京我有二十年不去了。聽說近來有一種車子叫做電車。我倒想去坐坐呢。”
“無聊的東西!嘈雜的很。”
“這樣的么?所謂蜀犬吠日,吳牛喘月,像我這樣的鄉(xiāng)下人,也許反而覺得不便呢”
“不是不便,是無聊。”“這樣的么?”
原文中「蜀犬日にほえ、遺T隴摔えぐ這句諺語就是來自于中國。翻譯過來就是“蜀犬吠日、吳牛喘月”。「蜀犬日に吠え指的是因為疑神疑鬼所以過度害怕。而且,因為見聞少所以無知,因此用來比喻即使對于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都會感到很驚訝。有時也用來指見聞少的人對優(yōu)秀的人品行持懷疑的態(tài)度。這個諺語出自于韓愈的信。“蜀中山高霧重,見日時少,每至日出,一群犬疑而吠之。”即使在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也提及到,蜀南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如果出太陽的話,一大群的狗就會一起吠。「遺T隴摔えぐ比喻過于疑心疑鬼。主要因為懷疑而擔心,出自『世說新語?言語“臣猶吳牛,見月而喘。”江蘇、浙江一帶的水牛很怕熱,月亮一出來就以為是太陽,所以在喘氣。
1.2 日語中固有的諺語
這類諺語大部分有出處。比如:
(格式可參考此處)「きじもQかずば(禍從口出)
「Lいものにはまかれよ(胳膊扭不過大腿)
「地zは壁一重(咫尺之間便是地域;一失足成千古恨)
「長媳灸芩隴摔り這句諺語用中文來翻譯的話,就是“真正的意圖不在這里”、“聲東擊西”、“別有用心”,也可翻譯成“醉翁之意不在酒”。「長媳灸芩隴摔り這句諺語背后有一個故事。明智光秀對主君織田信長產(chǎn)生了謀反之心,最終襲擊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長。但是,在這之前,光秀一次也沒有表明過其意圖,只是說要進攻毛利氏。途中,光秀一指東方,“敵在本能寺”,起兵謀反,討伐信長,率軍攻入本能寺。這句諺語從字面來看,并沒有什么意思。因此,這種情況下,首先得從字面來挖掘諺語深層的意思。一般,翻譯日本固有諺語的時候,有兩種基本的方法。第一種是轉(zhuǎn)換成與漢語意思相近的諺語、歇后語、成語。第二種則是如果不能翻譯成漢語的諺語和成語的時候,盡量要使之簡單易懂且合乎漢語的表達習慣。
1.3 從西方傳到日本的諺語
這些諺語并非民間的傳說,而是大部分出自文學作品,特別是出自于《圣經(jīng)》,用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從西方傳來的諺語在中國也有與其同等意思的。比如:
「知Rは正xなり(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健康は富に伽搿梗家有萬貫財,不如一身健)(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rは金なり(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
2 從日本諺語的翻譯看中日文化差異
從中日兩國諺語來看,兩國在很多方面擁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為歷史、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活動和人的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的差異,風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種不同。
2.1 共通性
2.1.1 共同的農(nóng)業(yè)文化
中日兩國的諺語都是人們口頭代代相傳下來的東西。以前,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人們希望社會得到發(fā)展,因此覺得有必要把自己從勞動中得到的知識傳頌給后世。諺語,這種既簡潔又精煉的語言,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在文字出現(xiàn)以后,農(nóng)民依然用諺語來傳達所了解的知識,逐漸地產(chǎn)生了更多新的諺語。因此,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天氣有關(guān)的諺語的典型例子就相當?shù)亩唷?/p>
日本:「秋荒れ半作(秋荒收成減半)
「の白が急に散れば大L(破白云急散必有大風)
中國:「r家は一技の花,すべて糞尿しだい(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清明b雨四月の空、Nまき取り入れWれるな(清明谷雨四月天,播種早秋莫遲延)
另外,由于中日兩國的諺語作為廣泛在民間使用的一種通俗簡潔的語言,因此,使用范圍很廣,在生活中也被廣泛的使用。
日本:「貓に小判(對牛彈琴)
「犬と猿(水火不相容)
中國:「身上有屎狗跟蹤(糞のついている體には犬がついてくる)
「人の心のくことなきはまるで蛇が象をむよう(人心不足(猶如)蛇吞象)
2.1.2 共同的作用
兩國諺語的作用大體上是相同的,可以分成下面三點:
(1)反應生活的智慧。
日本:「朝雨は睛れの兆し(晨雨預兆晴天)
中國:「春分秋分、晝夜が等分(春分秋分,晝夜等分)
(2)蘊含人生的教訓。
日本:「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槍打出頭鳥)
「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對愛子不可嬌生慣養(yǎng))
中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
(3)用作事物的比喻。
日本:「貓に小判(對牛彈琴)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中國:「說曹操,曹操到(うわさをすれば、影がさす)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自が特技をk]する)
2.2 不同點
2.2.1 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
眾所周知,文化直接受到自然環(huán)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因此,中日兩國諺語的表現(xiàn)也會有不同。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太平洋暖流和千島寒流的影響下,海洋漁業(yè)非常發(fā)達。因此,日本人接觸海產(chǎn)品的機會就非常多,關(guān)于海和魚的諺語也非常多。比如「海に千年川に千年(老奸巨猾)「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想吃龍肉,又怕下海)「腐って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比起島國的日本,中國國土遼闊,被陸地包圍。在北方,畜牧業(yè)很發(fā)達,有很多關(guān)于馬和牛等哺乳動物相關(guān)的諺語;而在南方,農(nóng)業(yè)比較發(fā)達,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的諺語就相對較多。比如:「生まれたばかりの子牛は虎を恐れず(初生牛犢不怕虎)「羊の毛は羊の體から取れる(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年のは春にあり(一年之計在于春)。
2.2.2 歷史傳統(tǒng)的差異
日本雖然從古代就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由于中日兩國歷史背景和傳統(tǒng)的差異,即使在表達同樣意思的諺語上,表現(xiàn)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說,日本人用「花は@木、人は武士這句諺語來贊美人是因為櫻花在日本是美的象征,而武士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化身。中國人則用“人中呂布,馬中赤免”來夸獎人。呂布是東漢末年有名的一位武將,非常的勇猛,被稱為“飛將軍”,而“赤兔”是“呂布”的一匹馬,跑得非常快。因此,用這句諺語來比喻非常優(yōu)秀的人才,萬里挑一。
2.2.3 風土人情的差異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思想觀念也不同,為人處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而這種差異就會相對地影響到對事物的看法。以動物為例子,中國人雖認為狗是一種非常忠誠對人非常友好的動物,但是,另一方面,卻也有很多類似于“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這種不好的評價。相反,日本人對于狗的態(tài)度卻格外的寬容。再比如說,在中國說到鳥,就會想起惡勢力或者不祥的預兆。比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烏合之眾”等等。但是,在日本,大部分關(guān)于鳥的諺語都是好的。比如,「酩渦興、「今Qいた酩もう笑う、「斛の爭い。
3 結(jié)語
諺語大部分來自于民間,是人們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是勤勞大眾智慧的結(jié)晶,是一國語言乃至文化的代表。通過對日語諺語翻譯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日兩國在很多方面擁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為歷史、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活動和人的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的差異,風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種不同。認識中日兩國文化中所存在的差異,對我們學習日語了解日本社會文化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參考文獻
[1] 彭丹,呂婧.中日文化差異及日語習語的漢譯策略[J].考試周刊,2007(10):17-18.
[2] 王和平.漢語諺語和日語諺語的比較研究[J].中國校外研究,2012(11):120.
【關(guān)鍵詞】新聞;傳統(tǒng)文化;翻譯
當我們討論東方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同行進行比較時,我們都不由自主地站在歷史的橫斷面上,橫向的進行考察。這種共時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推動中國與世界的接軌。我國新聞領(lǐng)域與傳統(tǒng)文化結(jié)合不夠緊密,基本上還處于“雛”的階段。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隨著全球化經(jīng)濟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及在新聞翻譯中對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誤釋,東方文化豐富的內(nèi)涵幾乎萎縮殆盡,西方人士對東方傳統(tǒng)文化有著更大的誤解。新聞媒介在對外傳播東方傳統(tǒng)文化時,卻毫無疑問的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深入探究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原因和過程,單單看到一個個結(jié)果,在傳播文化時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致使國外的人們對于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大大減少,對東方文化走向世界的進程帶來負面的影響。目前,傳統(tǒng)文化正在遭受外來文化的沖擊,社會上崇洋的行為讓人心痛,我們不能忽略那一個個中華兒女幾乎全盤西化的生活現(xiàn)狀。因此,正確認識東方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當務之急;而通過新聞媒介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讓中國走向世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有這樣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東方傳統(tǒng)文化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fā)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nèi)涵博大精深、傳統(tǒng)優(yōu)良的文化。從先秦諸子的天人之辨,到漢代董仲舒“天人為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再到宋明理學家“萬物一體”論的形成,整體觀像一根穿著一串珍珠的紅線鮮明地貫穿于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各個歷史階段,而這種整體觀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釋放了巨大的影響力,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展和凝聚,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當代,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整體觀加以揚棄,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義的東西,弘揚其強調(diào)整體、和諧、統(tǒng)一的合理內(nèi)容,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且它的積極意義,還將超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nèi),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也是中華文化對世界人類文化做出的杰出貢獻之一。
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guān)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xù)地發(fā)展也就得以平穩(wěn)實現(xiàn),這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如果說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道路”,那么新聞則是跨文化交際無往而不利的“交通工具”,可想而知,道路+交通工具=溝通,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便可以達成。
傳統(tǒng)文化主要涵蓋了以下內(nèi)容: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jié)、恕、勇、讓;諸子百家;棋書畫;傳統(tǒng)文學;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華詩詞;中國戲劇;中國建筑;漢字漢語;傳統(tǒng)中醫(yī);宗教哲學;民間工藝;中華武術(shù);地域文化;民風民俗;衣冠服飾;四大雅戲;動物植物;古玩器物;飲食廚藝;傳說神話;神妖鬼怪;傳統(tǒng)音樂;中國對聯(lián)。
新聞的傳播形式有各種媒體: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以及網(wǎng)絡傳播,網(wǎng)站,微博,室內(nèi)的POP廣告(point of purchase),室外的廣告牌,海報,宣傳單,橫幅,口頭宣傳等。
新聞領(lǐng)域的英譯應以“功能相似,語意相符”為原則,充分考慮到新聞價值、傳播效果等實際因素,確保準確有效的傳播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一般地,在進行翻譯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材料時,我們會遇到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問題:意義空缺;聯(lián)想差異;異化與歸化;文化沖突;文化重疊等。
新聞刊物形形,內(nèi)容涉及十分廣泛,如時事報道、社論、述評、特寫、廣告等,所以在不同新聞表現(xiàn)形式中翻譯東方文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體特征。因此,新聞領(lǐng)域中對東方傳統(tǒng)文化進行翻譯時,除遵循一般的翻譯原則外,還應遵循新聞翻譯的基本規(guī)律。這些基本規(guī)律如下:一是語言總體特點。新聞英語的語言簡單易懂,精煉,經(jīng)濟高效。因此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應盡可能刪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響表達內(nèi)容完整與準確的詞。另外,新聞語言清晰的同時,新聞語體又講究表達有力、敘述生動。二是詞匯特點。常用具有特定的新聞色彩的新聞詞匯、為了便于排版的小詞、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篇幅的縮略語、為了追求新奇的臨時造詞。三是語法特點。廣泛使用現(xiàn)在時、擴展的簡單句、高度濃縮的前置修飾語。四是文化因素和國情因素。要做好新聞的翻譯工作,譯者除了應具備語言知識外,還需要具備必要的文化常識和政治常識,否則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五是語言差異——編譯和解釋性翻譯。此外,考慮到中英兩種語言習慣的差異,對外翻譯通常采用解釋性翻譯法——新聞講求清晰易懂。同漢語新聞一樣,英語新聞報道詞語求新,“行話”、“歷史典故”等應用很廣。要想清晰通俗易懂地把它們翻譯出來,介紹給國外讀者,常常需要使用解釋性翻譯的方法。具體說來,有關(guān)歷史典故、地理名稱、我國獨有的機構(gòu)、節(jié)日、習俗、行話、套話和歷史典故等都需要采用解釋性的翻譯方法。如“望梅止渴”譯作“To look at plums to quench
thirst——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懸梁刺股”譯作“
To tie one’s hair on the house beam and jab one’s side with an awl to keep oneself awake——Take great pains with one’s study”,“梁山伯與祝英臺”譯作“The butterfly lovers——Leon and Jo”。
一般地,在翻譯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譯者通常會在以下幾個方面遇到文化阻滯:稱謂、專名、色彩、習語、委婉語、數(shù)字、典故、動植物。在此,筆者著重強調(diào)稱謂、習語、數(shù)字、典故以及動物這五個方面翻譯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稱謂文化的翻譯
由于西方家庭多為小家庭,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簡單,家庭成員數(shù)量少,關(guān)系相對明確,因此親屬稱謂語相對于漢語而言要簡單許多,而且,英文中親屬稱謂詞數(shù)量少,指稱寬泛、語意模糊。如:英文中,sister可表示漢語的“姐姐”和“妹妹”,brother可表示“哥哥”和“弟弟”,uncle可表示“叔叔”、“伯伯”和“舅舅”,aunt可表示“伯母”、“嬸嬸”和“舅母”。由此可看出,英語中親屬稱謂詞只講究輩分,不分年齡的,若要表示同輩分的不同人,可在親屬稱謂語后加上目標人的first name,如:Uncle John.另外,英文的親屬稱謂詞分性別,看重血緣,即只對自家兄弟姐妹區(qū)分,稱brother、sister,父母親兄弟姐妹的子女只用一個稱謂cousin即可表示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八種漢語親屬稱謂詞。
二、習語的翻譯
習語翻譯可分為成語翻譯、歇后語翻譯、諺語翻譯三個方面。翻譯成語時,要注意一些譯文已約定俗成的典型的成語萬不可望文生義,自創(chuàng)譯法。如:一箭雙雕譯作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害群之馬譯作a black sheep,大智若愚譯作still water runs deep,魂飛魄散譯作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風餐露宿譯作to cover with moon。
關(guān)于習語的翻譯,只需牢記一句:喻意明了用直譯,喻意不明用意譯,形義矛盾則舍形取義。
諺語翻譯的特點就是用詞精煉,講究對仗,翻譯時務必反復推敲。諺語也大多有約定俗成的套譯或直譯譯文,譯者必需對這些譯文及對應漢語耳熟能詳。如: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少見多怪: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norance,塞翁失馬,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佛要金裝,人要衣裝: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物以類聚,人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三、數(shù)字的翻譯
注意數(shù)字語義模糊翻譯的原則,即民族性原則、通俗性原則和形象性原則。
民族性原則是指英譯時應遵循譯語的民族心理和語言習慣,對某些數(shù)字進行必要的改譯轉(zhuǎn)換,以便于譯文讀者的理解,如:普及工作若是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豈不都是半斤八兩?If popularization remains at the same level forever...will not the educators and those being educated be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通俗性原則是指對數(shù)字的處理或取舍應當以習慣為準,不應強求數(shù)字的字面對等。如:接二連三:one after another,顛三倒四:disorderly,五光十色:multicolored,亂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九死一生: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Once bitten,twice shy.
形象性原則是指在翻譯與其他詞組合成具有一定形象意義的短語的數(shù)字時,要超越數(shù)字的字面意義而著重捕捉該組合的形象含義。如:三頭六臂:three heads and six arms.
四、典故的翻譯
翻譯典故除了需注意一般的保留形象原則外,還需要注意另外兩種翻譯方法,即改換形象意譯和舍棄形象意譯。
改換形象意譯是指把某些漢語典故中歐美讀者所不熟悉的喻體換成讀者熟悉的喻體形象,以便于譯文的表達和讀者的理解。如: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ing clean,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針尖對麥芒:like diamond cutting diamond.
舍棄形象意譯是指在翻譯一些中西文化背景大相徑庭的典故時,要敢于舍形取義。如:殺雞儆猴:make an example of a few to frighten all the rest,守株待兔:wait for gains without pains,毛遂自薦:volunteer one’s service,傾國傾城:be exceedingly beautiful,初出茅廬: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
五、動物的翻譯
在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動物的文化內(nèi)涵與漢語中的大不相同。如:龍(dragon)指兇暴之徒或嚴厲透頂?shù)娜耍纾骸皟春莸钠夂軌牡娜恕弊g作“a real dragon”;鳳(phoenix)喻指不朽的靈魂,象征著永生和復活,如:“起死回生”譯作“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龜(tortoise)象征浩瀚的宇宙、忠貞的愛情、種族的延續(xù)、永恒的生命力;牛(ox)象征著堅毅勤懇,如:as patient as an ox;馬(horse)象征著速度、優(yōu)雅和高貴,如:a dark horse;狗(dog)象征著忠誠和警惕,如:a lucky dog;猴(monkey)常用來喻指討厭的、貪玩的或喜歡惡作劇的小孩,如:make a monkey of somebody。
一般來講,文章要突出結(jié)尾,而新聞報道卻恰恰相反,將最重要的情節(jié)放在最前面。如:報刊英語中標題也有不同形式,通欄標題,左排齊式標題,金字塔式標題等等。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標題形式并不是為了避免單一化,而是用來表現(xiàn)報道的重要程度。因此,我們只有多多閱讀英語報刊,掌握它在措辭、結(jié)構(gòu)方面的特點,才能更好地了理解英語報刊。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不少進展都是來源于外來知識的沖擊,令社會、文化和知識系統(tǒng)產(chǎn)生巨大的變化,終于使整個文化系統(tǒng)面貌一新。由于知識的傳遞主要依賴語言為外來工具,外來的知識明顯地牽涉到外語,所以翻譯一直是傳播外來知識的重要渠道。我們甚至可以說,世界各主要文化系統(tǒng)的發(fā)展都和翻譯活動脫離不了關(guān)系。”(孔慧怡1999總序)。而且傳統(tǒng)文化英語中,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信仰、社會、自然,人文科學等等面面俱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有時會因缺乏某方面知識,不明白話語所指,而造成翻譯不到位這是很常見的。通過知識的加深和拓寬,我們的翻譯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即文化意識得到加強,而恰巧這又是我們翻譯文化用語的突破口。因此,文化意識對于我們理解新聞英語甚至翻譯文化語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應當著重于文化與翻譯的關(guān)系,特別是東方傳統(tǒng)文化對外翻譯的影響及相應的翻譯方法,以培養(yǎng)和增強譯者在翻譯中華文化時的跨文化意識,注重對東西方兩種文化在文化發(fā)展、思維方式、表達習慣等方面的比較與研究,以提高譯者的文化素養(yǎng)和譯文的質(zhì)量。
參 考 文 獻
[1]包惠南,包昂編.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翻譯與文化論叢[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梁巖.中國文化外宣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4]盧紅梅.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沈蘇儒.對外傳播·翻譯研究文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