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神農氏嘗百草

神農氏嘗百草

時間:2023-05-30 10:10: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神農氏嘗百草,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炎帝和他所帶領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包容性。炎帝文化歷史悠久,它主要包括: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陶器文化、市場文化等幾個主要方面。

農耕文化

原始的刀耕火種,只能是廣種薄收,而且經過多次種植的土地日趨貧瘠,收獲量越來越少。這時,部落只有整體或部分遷徒,到新的地方披荊斬棘,燒荒墾土,刺穴播種,以取得更多的谷物。經過多次遷徙,炎帝部落來到黃河下游與長江下游之間的廣闊平原。這里,土地平衍廣袤,土壤松軟肥沃,是播種作物的好地方。

頻繁的遷徙,繁重的勞動,先民們疲憊不堪。為了讓部落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炎帝決心改進耕地、播種和種植方法?!兑捉?系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抖Y?含文嘉》說,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制作耕播工具――耒耜。

這一改進,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將種植由穴播變為條播,使谷物產量大大增加。為了適應不同的耕播農活,先民們又將耒耜的主要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裝的部件,使用時,根據需要進行組合。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耕播粟谷,并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后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許多“神農創五谷”的美好傳說。

中醫藥文化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惡劣,“疾病毒傷之害”成為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脅。

上古先民長期采集、食用野生植物,他們發現食用某些植物,會發生嘔吐、腹痛、腹瀉、昏迷甚至死亡;而食用另一些植物,可以消除、減輕疼痛和不適,或解除中毒和昏迷現象。炎帝神農氏從中受到啟發,決心利用植物為民治病。于是,他經常背著藥簍,一手持石斧,一手持赭鞭,爬山涉水,去采集藥用植物。高處采不到的,就將赭鞭甩上去,再扯下來;懸崖陡壁下不去的,就用赭鞭纏住巖石或樹木,再抓著赭鞭下去。每采到一種植物,他都要辨別其氣味,觀察其顏色,嚼嘗其滋味,感受其在體內的反應,判斷其“平、毒、燥、寒”,確定其治病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他還根據植物的外形特點或功用起下名字,以便記憶和教給大家。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磨蜃鞭茇,察色腥,嘗草木而正名,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妒酚?補三皇本紀》說,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這些記載,生動地描述了炎帝神農氏在與大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經過不斷探索實踐,逐漸總結出各種治病療疾的醫藥知識的動人情景。炎帝親嘗百草,在用藥草為民治病的過程中,幫助人民認識了許多藥物,掌握了許多治病的方法,從而成為了中醫藥學的鼻祖。

炎帝神農氏為了救民疾苦而舍生忘死,鞠躬盡瘁,“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路史》)。后人不忘炎帝神農氏在開創醫藥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和獻身精神,將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歸功于神農氏,稱為《神農本草經》。我國的中醫藥學自神農氏首創以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藥學體系,在世界藥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陶器文化

冶陶,是人類利用火,改變天然材料的性質,創制全新材料的開始。最早的冶陶技術是由炎帝神農氏發明的。《周書》說,神農“耕而作陶”。《逸周書》說,神農“作陶冶斤斧,耒耜徂耨,以墾草莽”。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種”過程中,發現被燒過的土塊很堅硬,于是將泥土做成刀斧形狀,然后放在柴火中煅燒,待泥土燒得透紅后?;鹄鋮s,制成陶質刀斧,用于鋤草墾地。

隨著制陶技術的不斷改進,先民們逐漸大量制作鑿、銼、耜、紡輪等陶質生產工具和各種生活用具,陶業制作的規模越來越大,陶器的造型越來越多,并且有了紅色或黑色的彩陶和各種雕塑陶。炎帝時代,已經有了陶質鼎(鬲)、甑、釜、罐等炊具和缽、碗、盆、盤、杯等飲食器具,此外還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盛儲東西用的甕、罐以及灶與釜連成一體的釜灶等。陶器的發明和使用,給原始先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變革,也為原始的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先民們在各種各樣的器皿之上,用拙樸的工具、質樸的色彩、純樸的手法,描繪自然、記錄生活、傳遞信息,孕育了最初的原始藝術。

炎帝神農氏耕而作陶,始創了陶器文明。我國陶器的發明不僅比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要早,而且技術上也更先進。瓷器的出現恰恰是在制陶的基礎上實現的,陶器的發明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陶瓷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們的發明和使用給人類的文明和進步筑建了一個堅實的臺階。

市場文化

耕播農業的興起使原始社會實現了由攫取經濟向生產經濟的轉變,社會生產力得以不斷提高,社會生產行業日漸多樣化,畜牧業和以制陶、紡織為主的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的生產活動,實現了人類的第一次、第二次分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行業的分工,一些產品出現剩余,開始萌發以物易物、互通有無的交換活動。這種交換,首先是在部落內部進行,后來發展到部落與部落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進行。

為了便于人們進行物品交換,炎帝想到了在部落的中心設立“墟場”,并約定在太陽照在頭頂上的時候,讓大家都到墟場上進行交換,這就是“日中為市”。對此,不少古籍都有記載?!兑捉?系辭》說,炎帝“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漢書?食貨志上》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衣殖嘉谷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具,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笨梢哉f,炎帝創立的市場是我國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此外,炎帝神農氏教先民造房屋,以避雨雪;織麻為布,以制作衣裳;制作了弓箭,用來防御野獸的攻擊,狩獵以獲取食物,又用來抵御外敵的入侵;發明了五弦琴,以娛樂百姓,這些都為我們今天的衣食住行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礎。

精神文明之光

第2篇

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將自己的食品安全調查報告取名為“易糞相食”,這個詞是受《左傳》中“易子相食”的啟發,“我做的雞翅有問題,我不吃雞翅,但是我會喝牛奶;我賣的牛奶有問題,我不喝牛奶,但是我吃雞翅?!?/p>

然而,在食品安全問題中,較之于“易糞相食”,更多更廣泛的人群是在“人人嘗毒”,畢竟既不做雞翅又不生產牛奶的人占絕大多數,但他們會經常甚至天天吃有毒有害的垃圾食品。比如,工業明膠冒充藥用明膠和食物明膠幾乎涉及所有的食品和藥品,包括糖果、飲料、食品添加劑、乳制品,甚至美容保健品膠原蛋白??磥?,現在似乎是全民以身試毒和嘗毒,儼然回到了神農嘗百草的時代。

研究發現,神農嘗百草確有其事,中國人基因組中有一種功能非常強的苦味基因TAS2R16,它應當是距今約1萬年前開始受到自然選擇的結果。盡管所有種族都有這種基因,但檢測世界上大多數人種的基因樣本后,只在中國人的基因組中發現了有很強功能的苦味基因。

據歷史記載,在五六千年前,中國正處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由于人口快速增長,靠狩獵和采集已不能滿足人口對食物的需求。人們必須從森林中走出去,從狩獵和采集轉為農耕;另一方面,又必須大量采集食物,這是“神農嘗百草”的歷史事實。面對各種可能充饑的植物,人們不能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嘗。嘗百草時期,苦味感靈敏和強烈的人會生存下來,反之則會被毒死。

神農嘗百草是我們的祖先適應自然的一種進化選擇,但今天神農的子孫嘗“百毒”卻是自身的人為因素造成的。人為地讓人以身嘗毒,會起到神農氏那樣的效應,產生類似于TAS2R16苦味基因的新基因,或是強化人們體內殘存的有很強功能的TAS2R16基因嗎?如此一來,我們是不是還應該感謝那些往食物、藥物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者,讓所有人都變成了百毒不侵的金剛之身?

別以為吃特供食品就會免受災難,到時也許還不如那些吃盡“百毒”食物而產生了多種抗體和抗性基因的人。

(摘自《中國青年報》)

第3篇

1、《神農本草經》的作者是神農,在民間傳說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他不僅是傳授人類播種五谷的農業祖先,也是傳授人們嘗百草以藥治病的醫學發明人;

2,《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于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

3、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是中藥理論的精髓;

4、《神農本草經》有很多輯本,如南宋王介首次輯此書之佚文,成《本草正經》3卷,明末盧復所輯《神農本經》3卷,清過孟起輯《本草經》3卷;

5、有觀點認為《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并非一人,此書是秦漢時期的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而成,目前尚未證實。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在中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有一個節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步退出了習俗的舞臺,這個節日叫做“嘗新節”。有人說嘗新節是在舊歷的七月七日,其實是沒有硬性規定的。因為嘗新的重要內容是品嘗新出產的稻米或果蔬,而各家收割的時間又不盡相同,只要家里有收成,什么時候也不影響嘗新。

古人是非??粗貒L新的,因為新谷的出產意味著難熬饑饉的上半年的結束。古代于孟秋以新收獲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嘗食新谷?!抖Y記?月令》:“ (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Y。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彼侮懹斡小洞和碛曛凶鳌吩姟叭饺搅髂瓴毁J人,東園青杏又嘗新”,描述的則是新嘗青杏的情景。

地處湘東南的湖南安仁縣,是傳說中神農氏曾經教化農耕的地方,作為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此地百姓自然更看重與農耕息息相關的嘗新節,甚至直至今日,依然保留著這個節日。他們嘗新的食材雖與別處一樣,多以新米為主,但其形式卻是迥然不同的,其中有些做法在外人看來甚至有些匪夷所思。

每年收割早稻后,安仁人再忙也會擠出半天功夫,在家里整出一桌像模像樣的飯菜來。這頓飯除了必須有雞鴨魚肉及其他幾大碗新出產的蔬菜外,煮飯用的米必須是當年新出,在座的又還未用過的。飯菜整好后,主人首先不是敬奉公祖,而是先把一碗米飯、幾塊肥肉倒在桌子下面,從門外把狗請進來,讓它大快朵頤。等狗吃完后,再敬香點燭燒紙放鞭炮,恭請列祖列宗入席。列祖列宗享用完畢后,家人才按長幼尊卑分方位坐定,嘗嘗新米飯的味道。

如果說把先人的魂靈安排在活人的前面,那是對祖宗尊敬的話,相信一般人都能理解,但把狗擺在祖宗的前面,很多人可能會費解了。其實這同樣源于神農。

相傳,玉皇大帝駕前曾經有一條叫做獐獅的狗,在天上活得很自在。有一天透過天眼,它發現地上的人餓得可憐,于是特意跳進天河,把自己全身的毛浸濕,再在天庭的曬谷坪上打個滾,準備把種子帶去人間。沒想到過天河的時候,河水把它身體上的谷子全沖走了。好在當時它的尾巴是翹著的,才把尾巴上的谷子帶到人間。以至后來人間的禾苗結出的谷穗都是狗尾狀的。獐獅因為犯了偷盜的天條,全身的毛掉了個精光,身上的皮膚變得薄如蟬翼,連肚里的內臟也看得一清二楚。玉帝一怒之下,下令不讓它再回到天庭。走投無路的獐獅被采藥的炎帝神農氏收留。為報答神農的收留之恩,獐獅在神農檢驗任何一味藥物的藥性時,都會自告奮勇先去嘗試。神農通過它透明的皮膚,把藥物的反應看得清楚明白。一次,獐獅不幸嘗到一味毒藥,隨即一命嗚呼。此后,神農只好親自嘗百草,結果誤嘗斷腸草,命喪熊耳鄉(現安仁縣)。

獐獅死后,人們沒有忘記它的宏恩大德,每每追憶神農的時候,都會自然的聯想到那條忠義的狗,每年新谷子一出來,便馬上讓它的子孫來第一個享受嘗新的待遇。

時展到今天,人們尤其是城里的人們,已經很難弄清哪一天會吃到新米,哪一天已經嘗過新,“嘗嘗新米飯味道”的好奇和興奮早已不復存在,但安仁人對“嘗新”的重視卻是有增無減。神農的子孫在享受幸福的同時,永遠記得感恩有恩于自己的一切生靈!

第5篇

1圖騰、神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騰、神話是人類童年時代的幻想,它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童年時代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是“通過人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圖騰(Totem)系印地安語,意為“他的或你的親戚”,起源于原始的圖騰崇拜。神話,神的故事?!拔粽叱趺?,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做解釋,今謂之神話(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圖騰、神話反映的是真正文化的重要源頭,它表達了人類對外在世界和人類自身的最初認識,“是初民的知識的積累,其中有初民的字宙觀、宗教思想、道德標準、民族歷史最初期的傳說,并對于自然界的認識等等”(茅盾《中國神化研究初探》)。神話隨著圖騰的產生而產生,兩者是孿生的兄弟,比如我們常常說的龍,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而關于龍的故事就叫做神話。

2圖騰、神話和中醫學之間的關系

    2.1中國圖騰、神話是產生中醫學的土壤

神話、圖騰是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中信仰的崇拜神。遠古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特殊的相關性,即成為該氏族圖騰,是該氏族的象征。與圖騰民族有關的神話傳說、宗教儀式,包括物飾、圖畫、音樂、舞蹈等內容經過藝術升華構成了圖騰文化,是人類社會認識史上的一個過程,中醫學的歷史亦可以溯源至此。首先,在中國上古神話中是諸神和一的,比如中國上古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三皇”之一神農,即神農氏,他既是農業神,同時又是醫藥的發明者——醫神。世傳神農“人身牛首”(《史記‘補三皇本紀》),“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白虎通·卷一》〉?!耙贼鞅薇薨俨荩M知其平毒寒溫之性”(《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嘗百草之滋昧,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舟篇》)在此農業神與醫藥神合二為一了。其次,中醫學中的圖騰、神話和中國古代圖騰、神話完全相同,共同的圖騰、神話是孕育了中華文化和中醫學,在探討天地、人類的起源,醫學的起源問題上,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伏羲、炎帝、黃帝、蒼頡、神農等神在中醫學中比比皆是,東青龍、西白虎、南赤雀、北玄武等圖騰也在中醫學中反復亮相,并賦予醫學的內涵,中醫學深深地打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再者,我們可以從中國上古圖騰、神話中看到中醫學的雛形。例如伏羲制九針的神話中說;“伏羲畫八卦,所以六氣六府、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帝王世紀》)。在這里先人已經勾勒出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的雛形,把圖騰、神話作為中醫理論的發祥地,研究中國圖騰、神話也將為我們重新認識中醫學的起源和發展大有裨益,它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風貌,是一種化石般的無可代替的歷史資料。

2.2中醫學與中國圖騰、神話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茅盾把中國上古神話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神話。北部神話產生的時代最早,是指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黃河中部的華夏部落,包括黃帝支系和炎帝支系兩個亞族。中部神話數目多,是稍后于華夏興起的長江流域的“苗”、“蠻”部落,其巫祝文化發達。南部神話,生成于嶺南一帶,難得的是產生并保存下來了“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則把上古神話分成西部昆侖神話系統和東部蓬萊神話系統,“昆侖的神話發源于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種神奇瑰麗的故事,流傳到東方以后,又跟蒼莽窈冥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在燕、吳、齊、越沿海地區形成蓬萊神話系統。吧。首先,看看中國圖騰、神話產生的地域,也就是影響中醫學最多意義最為久遠的炎帝和黃帝的遷徙地域,進而了解中國上古神話的地域性和中醫學的地域性。比如:炎帝神農的傳說反映了遠古的先民由游牧的遷徙部落逐漸轉為定居在某一環境中的農耕部落,關于炎帝的活動地域,《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漢代劉安撰的《淮南子·主術訓》中說,炎帝神農氏“其地南至交趾(今嶺南一帶),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東至旸谷(今山東東部〕,西至三危(今甘肅敦煌一帶〕,莫不聽從”。這大概也就是中醫學產生的地域范圍。顧先生論斷、炎黃部落的活動范圍和中醫學產生的地域大致相同,這絕對不是巧合,是中醫學有別于其他民族醫學的最古老的淵源,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值得一提的是涿鹿之戰后,被打敗的蚩尤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部落,一部分則南進,成為后來是苗族公認的始祖,而許多關于蚩尤的神話則成為苗族醫學的起源?!伴偕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不同的地域產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的地域性。

2.3圖騰、神話和中醫學具有強烈的包容性

龍圖騰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在20世紀30年代聞一多先生所作《伏羲考》中,認為其原型是蛇,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并別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龍圖騰就是包容,是多個圖騰的綜合體,具有多元化和強烈的包容性。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圖騰、神話都具有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但中醫學總能歸我所用,包容、兼容并蓄。其實,中華文化和中醫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已經把龍作為自己的圖騰,已經自覺地具備了包容的性質了。神話也是如此,比如火的產生在中醫學有著深刻的意義,中國神話中也有不同的神話版本,“謂之燧人何?鉆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白虎通·號》《繹史》卷三引《河圖挺輔佐》說,伏羲“禪于伯牛,鉆木作火”“黃帝鉆燧生火,以熟葷臊,(《太平御覽》卷七九引《管子》)。上述三個版本在中醫史上都有記載,在中醫學中三個版本共存,看似雜亂,但卻有章可尋,無論黃帝、炎帝還是燧人氏都是中醫學的先祖,都得到了中華文化和中醫學的尊重,他們的神話得以共存,由此中醫學的包容性也就體現出來了。

第6篇

貓肉火鍋致人大代表死亡事件有了結論,投毒人使用了斷腸草??傆X得這貨應該是出現在武俠小說中的道具。沒辦法,誰讓《神雕俠倡》里楊過用斷腸草解毒的情節,給人留下太過深刻的印象。那么,這世上真的有斷腸草這味奪命藥嗎?這種毒藥真的能讓人的腸道寸斷嗎?

斷腸草是什么?

實際上,在民間口口相傳的“斷腸草”并不是一種植物的學名,而是一組埴物的通稱。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斷腸草一一那些具有劇毒,能引起嘔吐等消化道反應,并且可以讓人斃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斷腸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烏頭以及衛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斷腸草家族”的成員。在這些毒物之中,名氣最大的當屬馬錢科鉤吻屬的鉤吻了。調查結果顯示,在本次投毒事件中,嫌疑人投放的就是鉤吻――聽名字,就不是好惹的家伙。

鉤吻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不高,所以在我國南方的浙江、福建、廣東、云南等多個省份都有分布,也因此有了很多小名,諸如大茶藥、野葛、葫蔓藤等。當然,各地民眾在生活實踐中都認識了鉤吻的劇毒屬性,于是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將其記載為斷腸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將其稱為爛腸草,足見其毒性之強。

斷腸草真能斷腸嗎?

好了,我們知道了斷腸草的真面目,再來看看它能不能讓服用者斷腸而亡。

有一種說法,斷腸草的名字還是來源于那位嘗遍百草的神農氏。據說,神農氏之所以能嘗百草,是因為他隨身攜帶著一種萬能解藥。在吃下毒草時立即服用,就能化險為夷。有一天(也不知是哪天,故事都是這樣子,唉),神農氏吃下了一根藤條上的葉子之后,頓感腹中翻江倒海,火燒火燎,于是立馬服下萬能解藥,但也無濟于事,因為他的腸子已經斷成數節了,在沒有外科技術的情況下,神農氏就這樣英勇犧牲了。他吃下的最后一片葉子,就是斷腸草了。這種“葉片斷腸”的傳說有些過于戲劇化,如果不是吃下鋒利刀片或者強酸強堿,我們的腸道是不至于在瞬間斷成數節。所以,在一般的改良版的民間傳說中,斷腸草的屬性被改成了“吃下后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腹痛不止而死”。

實際上,斷腸草引起的腸胃癥狀并不是因為其中的毒素會破壞腸道,我們的中樞神經才是它們瞄準的目標。斷腸草中所含的生物堿――鉤吻素是一類效力極強的神經抑制劑,它們會抑制呼吸中樞和運動神經的正常運行,甚至會直接讓心肌停止收縮。中毒后,心跳和呼吸會逐漸放緩,四肢肌肉也失去控制,最終因為呼吸系統麻痹死亡。

至于在中毒初期表現出的,口咽灼燒、嘔吐、感覺像是腸子被斬斷了一樣(不知道有誰想體驗一下這種感覺),不過是神經系統受到干擾的外在表現罷了。實際上,有些心臟病患者也會有類似的癥狀。

說白了,斷腸草的厲害之處不在于把人的腸子搞斷,而是把人活活憋死。

小心,斷腸草混進火鍋!

雖然本次中毒事件是故意投毒,但是斷腸草確實存在混進火鍋的風險。因為它們跟一些食用植物確實有些相像,每年因為誤食造成的中毒事件并不少見。2005年,云南德宏曾經發生過一起集體中毒事件,就是由于8名工人將斷腸草當做野菜采集食用造成的。

實際上,鉤吻素之類的生物堿有明顯的苦味,它們還是能引發人們的警覺――通常來說,苦味都意味著有害的東西。據福建省云霄縣醫院的報道,在該院1986年到1996年間收治的257位患者中,因為誤食引起的只有2人,而有255人都是想自殺才吞下了斷腸草(沒想到,斷腸草還是自殺藥,只是過程著實痛苦)。傻到樂呵呵吞苦葉子的人還真不多。

只不過,如今“苦味食品祛火”的觀點甚囂塵上,讓大家都覺得時不時吃點“苦”是好的。就這樣,鉤吻之類的毒藥能趁虛而入。2001年,廣東一名患者將斷腸草誤認為“涼茶”,吃下了大約20克葉片,還好因為搶救及時,脫離了危險。

此外,因為外形相像,近年來,不斷有人因為誤把斷腸草當做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金銀花飲用而中毒。

如果中毒了也不用慌亂,要立即求救,并前往醫院就診。目前的治療方案是,通過洗胃盡可能地將胃中的毒素排出體外,同時使用阿托品等抗鉤吻毒素藥物,在癥狀嚴重時需要進行胸外按壓和呼吸機輔助呼吸,從而維持中毒者的心跳和呼吸。至于民間流傳的“用綠豆、金銀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并不能真正解斷腸草之毒。

一般來說,斷腸草的苦味會影響人們的進食情緒,吃下的劑量往往是有限的,遠遠不到立馬取人性命的劑量,所以及時就醫,轉危為安的希望很大。

毒物新用,斷腸草解情花毒?

第7篇

元稹有《茶賦》一首,其中有一句盛贊湖北毛尖,“香葉,嫩芽……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亂豈堪夸?!?/p>

古往今來,茶有解毒之效,而愛茶者往往卻有“中毒”之嫌。因好茶,茶客從“沏茶、賞茶、聞茶、飲茶”等細節中提煉出了“茶道”一脈,作為愛茶者,自然要游歷山河,尋究茶文化根源。

如若尋茶源則必游湖北,只因湖北出過兩個茶界巨擘。其一為“茶祖”神農氏,在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有“神家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其二為茶圣陸羽,其所著的《茶經》的貢南,顯示了湖北茶文化的淵源和廣博,是世界茶的知識和文化由“俗”到“雅”的一座豐碑。

捧上一杯香茗,口含湖北毛尖的細膩清香,心念茶道茶藝,在茶圣故里走訪鄉間民俗與大好風景,這是何等瀟灑愜意的心情。

巴東江南岸的茶祖傳說

神農架是湖北風景名勝,帶著探秘心境游歷,則更有些情趣。

歷代相傳,巴東江北神農架為神農氏“嘗毒,得茶而解之”的地方。巴東江北漢族多,江南土家多,傳聞土家族原乃巴人,因古代盛產茶,好飲茶而叫“荼族”,諧音“土家族”。古代茶稱謂“荼”“”。原茶為藥用,現大凡中藥店必供奉一石獅,這便是源于神農嘗藥用的獅子狗。傳說神農獅子狗中藥毒,隨后用茶而解之終獲生機。土家族生活時刻離不開茶字,茶作祭祀宗祖神靈沿用至今。在婚喪嫁娶和正頭七月紀念宗祖仍有獻“錢帛、果品、酒、肴、茶”的傳統。

在神農架,品茶弄茗之余,一面可感受土家族的獨特的民俗,另一面則可徜徉神農溪兩岸的秀色風景。

神農溪流經三個風景各異的峽谷――棉竹峽、鸚鵡峽、龍昌洞峽。兩岸風光奇美,峽谷中少有開闊地,最狹處兩岸相距僅7米。船行峽中,如穿幽巷重門。一座座高達數百米的山峰劈面壓來,幾乎望不見前面的水道。因生態環境保護得極佳,附近的原始森林中聚居著罕見的珍禽異獸,如飛鼠、金絲猴、蘇門羚等。

在神農溪上觀看原生態風景,舌尖有茶水潤盈,胸中自平添幾分多愁善感的思緒。

古雁橋下的茶圣隱蹤

湖北天門是茶圣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不羨黃金窯,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痹娭械摹熬沽辍睘槿缃竦暮碧扉T,喜好詩賦的陸羽曾用一段《六羨歌》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愛慕。

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后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

游歷天門,必經“古雁橋”。相傳,這里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后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于清朝,后毀于兵燹。解放后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而位于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筑群。游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流傳于鄂南的茶道民俗

輾轉湖北鄂南地區,風景另類,而風味迥異的茶道民俗,更加讓人心情愉悅。

鄂南各地過年過節好請客,客人先飲過糖茶再吃飯,飯后再喝茶,這時的茶只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開水,且只用自己剛吃過的碗,不再換茶盅。而鄂南人辦喪事,也幾乎處處不離茶。靈堂擺上香案,木牌靈位前最顯眼的是清茶一盅。

日本茶道四規為“和敬清寂”。其實茶的“清”與“寂”很早就在鄂南的喪茶中得以充分體現。茶在古代是男女婚姻關系締結和維系的信物。鄂南許多鄉村把定婚叫做“吃定茶”?!叭枇Y”在鄂南各處通用,所謂“三茶”,是指端午、中秋和春節三大節日男家要向女家送茶禮,以示婚約存在。

湖北茶文化十足,盡管名聲不響,但是因為茶祖茶圣的緣故,民俗風情之間多有茶味。游湖北,可帶上自己摯愛的茶盅,隨茶祖、茶圣、茶道民俗而游,走到哪,飲到哪,樂哉悠哉!

TIPS

湖北五峰是土家茶鄉,有全省首家“茶博館”。當地有多條成熟的旅游路線可以體驗,“采花毛尖科技園”工業游、“土家茶鄉風情園”農業游、“茶馬古道”文化游、“茶博館”體驗游等。

第8篇

本欄目撰稿人趙霖研究員是中央文明辦、衛生部特聘全國健康教育首席專家、中國老年保健學會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微營養素的營養生理等科學研究,著有多本營養學著作。

茶是當今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上最早的野生茶樹生長于云南山區,后經四川、秦嶺傳向內地,并經印度等國傳向世界。中國飲茶的歷史已有4 000多年。“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便是古之寫照。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葉神奇的解毒功能,使人們對它敬而遠之。魏、晉、南北朝以前,茶葉一直當作藥用。唐朝建立后,社會經濟空前繁榮,飲茶風氣遍及全國,茶、酒并稱,成為日常生活的兩大飲料。從傳統概念上說,茶有驅散疲勞、清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瀉、清熱解毒、鎮咳平喘和消食減肥等功用。

根據其制作工藝的不同,茶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三類。綠茶是未經發酵的茶,它保持了茶葉的原有天然特性,沖泡后青翠碧瑩,色清,香醇,味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茶葉種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一些人追求魚肉葷腥、糖果甜食及香醇美酒等美味佳肴。這些酸性食物食用后在人體內可產生乳酸、尿酸等廢物,致使血液PH值下降,形成酸性體質。偏酸性體質是一種病態體質,易出現疲勞、情緒急躁、胃腸悶脹、消化不良、呼吸加快、智力減退等慢性酸中毒現象。茶葉里含有咖啡堿、茶堿、可可堿、膽堿及黃嘌呤等生物堿,是優質的堿性飲料。飲茶后,茶水在人體內迅速吸收與氧化,產生濃度較高的堿性代謝產物,中和酸性代謝物質,從而維持血液的酸堿平衡,使人體保持正常的弱堿性狀態。日本科學家還發現,常用茶漱口有預防流感和抗齲齒的作用。研究表明,茶里還含有能殺死流感病毒的成分。要注意,兒童一定不要常飲咖啡,因為這會導致食欲下降、記憶力減退、易發生多動癥、不明原因的腹痛等,而飲茶則無此弊病。

茶的藥用,在數千年前就已發現。《淮南子》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惫糯筢t學家陳藏器所著《本草拾遺》稱:“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由此足見茶之藥功。當今世界,各國醫藥界面對西藥強烈的副作用、抗藥性日劇的形勢,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東方,以期找到治療譜相對較廣、毒副作用小的藥物。以茶作為日常飲料的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則先后依中國古訓開始對茶葉的藥用進行了研究。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綠茶對大鼠的降膽固醇作用優于常用的降脂藥,可使膽固醇水平降低約25%。兒茶素類多酚在未經發酵的綠茶中含量最高,達25%以上,研究發現,綠茶能明顯降低血清及肝臟膽固醇水平,同時還能使動脈粥樣硬化指數下降,飲綠茶有助于降低心臟病的發病危險。我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的科學家也發現,飲茶有明顯的抗癌作用。當前歐美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改變原來飲用紅茶的習慣,改飲健康的綠茶。

第9篇

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位于橫斷山脈中段,云南德欽縣境內,處在金沙江和瀾滄江之間。白馬雪山海拔5430米,高出附近河谷3500米,形成明顯的垂直景觀帶。然而從海拔2600米~4200米,不管是針葉林帶還是闊葉林帶中都分布有不同種類的高山杜鵑。每到春季或春夏之交杜鵑花盛開的時節,奇異的花朵,艷麗的色彩,把山巒裝扮得瑰麗艷美。

沿途杜鵑:

高山杜鵑林,是滇西廣泛分布的植被類型之一。滇西杜鵑林的分布與森林植被垂直帶譜密切相關。在海拔2600~3000米的陰坡云南松林中,有大白花杜鵑,小粉背杜鵑等;3000~4000米的陰坡、半陰坡的冷杉林中有銹斑杜鵑、枇杷葉杜鵑、短柱杜鵑等4000~42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帶杜鵑多以群落狀分布。上述三類杜鵑共同組成云南西部高山杜鵑林。

云南西部的高山杜鵑林,杜鵑科植物種類豐富,有密枝杜鵑、金背杜鵑、銀背杜鵑、韋化杜鵑,小葉杜鵑等兩百余種。在初夏冰雪消融時,高山杜鵑漫山遍野燦然綻放,給荒涼的山野披上一件瑰麗的外衣。

路線:

這是典型的橫斷山脈峽谷穿越路線,徒步的第二天就會穿行于美麗的杜鵑林中。徒步行程約為四天。

香格里拉乘車前往德欽,德欽白馬雪山丫口-拉砸-休南-嘎咕嚕-南增-次卡桶,從次卡桶乘車返回香格里拉。

神農架老君山徒步

神農架山區位于湖北、陜西、四川三省的邊界,南瀕長江,北望武當山,是大巴山脈和秦嶺山脈交結的地方,亦是我國南部亞熱帶向北部溫帶過渡的地帶,主峰神農架高達3300米。神農架林區地處大巴山東段,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相傳這里曾是遠古時代神農氏定居耕田,遍嘗百草,采藥治病的地方。

每年春天,4月底5月初的時候,從阿彌陀佛開始向老君山上攀登,沿途成片成片美麗的高山杜鵑林映入眼簾,那是一種異常開闊大氣的美麗。

沿途杜鵑:

高山木本常綠杜鵑。高山杜鵑為杜鵑花科高山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分為多個亞種。自然生長狀態下樹高約三米,生長在海拔2500至4000米山地陰坡的冷杉林中或林緣草坡上。高山杜鵑的葉子比較大,花朵有白色、粉色紅色等多種顏色,有時個花苞中有十幾朵小花,呈球形開放,色澤鮮艷,植株豐滿,花朵美觀獨特。

路線:

這也是一條徒步環線,從原始森林的擦過,沿途植被豐富,如果請當地藥農做向導,能夠認知不少中草藥。徒步行程大約需要四天。

從宜昌出發,前往木魚鎮的彩旗村野豬林-阿彌陀佛-老君山-原始森林-老君洞-螞蝗溝-黑水河-蛇頭嶺-彩旗村-到木魚鎮坐車返回。

百靈山潤鹽古道徒步

百靈山又名柏林山,位于四川省攀枝花鹽邊縣國勝鄉,距攀枝花市區123公里。最高峰穿洞子橫空出世,高聳入云,海拔4196米,為攀枝花市第一高峰。登高遠望,鹽源壩子一覽無余,玉龍雪山橫臥于莽原盡頭。

沿途杜鵑:

黃杜鵑,在中國出的一套關于杜鵑花的郵票里,排第一位的就是黃杜鵑,由此可見黃杜鵑的珍貴。而百靈山則有三千余畝規模的黃杜鵑林,可謂世界之最。從國勝鄉出發到家雞溝,再到千層樓,翻過雷打巖到正河埡口,15公里的山路就到了這片舉世無雙的黃杜鵑林。5月,這里黃杜鵑怒放的最好時節。而黃杜鵑更象是一位嬌羞的山野新娘,等待著你來一睹芳顏。

路線:

第10篇

神農架 木魚鎮南面六公里處的小當陽村,這是一個很有靈氣的地方,迎面矗立在神農壇對面的絕壁經過長年的風化作用,呈現出了形似奔馬、狀如流云的圖案,更為奇特的是在絕壁上還有一幅栩栩如生的神農氏天然神像,而這卻是在神農壇建成之后才發現的,神農壇景區是由我國著名的書畫家錢紹武先生設計的,于1997年正式建成,是我區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景點,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古老植物園、千年杉王、神農祭壇,另外還有反映神農風情的晚會可供觀賞。

首先我們來到了古老植物園,這里集中了一批保護和孓遺古老、珍惜、瀕危的植物物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二級保護植物連香、香果、銀杏、等27種,在這里大家可以看到許多樹的下面都立了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人名和地名,原來這些樹都是被領養了的,當然如果您愿意的話,您在此也可以領養您所喜愛的任一棵沒被領養的樹,這樣您就不僅可以每年收到由這里的工作人員給您寄去的它們的生長情況照片。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樹叫鵝掌秋,它是一種古老的被子植物,大約在一億多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了,是我國二級保護植物,葉似馬褂,也稱馬褂樹,花在新葉初展時就已開放,花的形狀酷似世界名花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字又叫“中國的郁金香”。

前面的這棵就是銀杏了,它是我國二級保護植物,屬裸子植物,落葉大喬木,被譽為活化石,也曾被我國著名學者郭沫若贊譽為“東方的圣者”和“人文主義有生命的紀念塔”,由于將它的葉片與葉柄對折后形似步履蹣跚的鴨腳,所以也叫鴨腳板樹。 銀杏是雌雄異株,每當春風拂面、丁香吐艷時,銀杏花悄然開放,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花,它沒有花瓣只有花粉和胚珠,當風把花粉吹落到胚珠上之后,秋天便會結出果實,其果實是一枚裸露的種子,其外種皮有毒有臭味,只有砸開堅硬的內種皮才可以吃到果仁,果仁雖好卻不宜多吃也不易吃到,往往是一棵銀杏種下數十年后才結果,因此又叫公孫樹。 小小的葉片充滿了詩情畫意,而且能散發出驅蟲的清香,可制作簡易而精美的書簽,古人以美麗的葉片作為傳遞友情的信物。 古代文人如歐陽修等在他們的詩文中都曾提及銀杏,表達了他們的珍愛禮之情。

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這棵就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它是一種古老的孑遺植物,在第四紀冰川侵襲之前也曾在地球上繁盛一時,但如今只剩下這僅有的一屬一種了,珙桐愛與名山結緣,在 神農架 、張家界、峨嵋山、梵凈山都能見到它美麗的身影,開花時節滿山潔白,美麗而壯觀,如飛鴿落滿枝頭,因此歐洲人又稱它為“中國的鴿子樹”。 但是在它的拉丁文名字中卻出現了一個外國人的姓氏大衛,這是因為西方植物學家為了紀念在發現珙桐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法國神父大衛的。 許多西方植物采集者都把為了尋找這種美麗的樹種作為來華的目的之一,他們因為發現了珙桐而深深的迷戀中國。

“蒼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兩千尺”,杜甫的這首詩也許就是對前面的這棵杉王的最好寫照了,這株鐵堅油杉的樹齡已在千年以上,它歷經滄海風霜,至今仍然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葉繁茂、蔥蘢勁秀,主桿堅似青銅,古時人們為了祭祀神農求福免災,曾在古杉的基部略加修鑿,供奉神農金像,一時香火鼎盛,后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鐵尖杉傷口愈合,而金像也被大樹裹在肚里了,古杉雖歷盡劫難,卻保持著盎然生機, 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是生命之樹是不老的象征。 神樹高36米,胸徑2.047米,胸圍7.5米,材積88立方米,蔽陰面積120平方米,至少六人才可合抱,當代書畫家錢紹武先生稱它為杉王,并撰杉王頌立于樹旁。 網kt250.Com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神農壇景區的核心部分神農祭壇,神農祭壇是專供炎黃子孫緬懷先祖、祭祀神農、祈求神靈賜福的地方。 祭壇分為天壇和地壇,天壇座落于二象抬駝的蒼翠的群山之上,他雙眼微閉似在洞察世間萬物,神像高21米,象征著祖國21世紀蒸蒸日上;寬35米,與高加起來是56米,象征著56個民族的大團結;頭上的兩只牛角是根據傳說中神農氏是牛首人身而設計的,而實際上牛角是古代農耕部落的圖騰;連接天壇和地壇的是草坪和墀階,中間的草坪和兩邊的墀階完全具有我國古代皇家建筑風格,中間是天子所走,兩邊為大臣所走,又有左臣右相之分;在我國古代稱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九是陽數之首,與天長地久的“久”同音,有天長地久、九九歸一之意,故兩邊的墀階全都是九的倍數,從下至上分別是一九、八九、七九、六九和五九,一共是243步,它分成了五個含九階段,又有九五之尊之意,這說明炎帝神農氏在華夏兒女的心中早已被奉為至尊。 墀階下面是地壇,地壇也是供一般的平民祭祀的,前面設有九鼎八簋、香爐和功德箱,每一個炎黃子孫均可在此祭祀神農、祈福免災。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地壇是外圓內方,這是因為在古時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還不是特別清楚的時候認為是天圓地方;在祭壇的中心有五色石,它們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神農老祖不僅遍嘗百草、搭架采藥而使 神農架 得其美名,更為了子孫后代的繁榮昌盛、繼續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祭壇內有八幅壁畫就標明了炎帝一生為后代留下的功績與財富,大家可一同隨我走近來看一下,這些分別是降牛以耕、日中為市、積麻衣葛、焦尾五弦、陶石木具、原始農耕、穿井灌溉和原始醫藥。

炎帝神農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是我們的祖先神,由于他善于用火和發明了原始農耕而被稱為炎帝神農,同時他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發明家,他的許多發明創造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我們至今還沐浴著他的恩澤。 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到祭壇前來祭拜一下這位偉大的始祖吧,關于祭祀的方法分為官祭和民祭兩種,官祭有十個步驟,分別是九響鐘鼓、(主、陪)祭祀人就位、燃燭上香獻爵、恭讀圣文、敬獻三牲、演奏頌曲、獻花捐資、鳴炮九響、祭祖鞠躬、祭祀歌舞;民祭的程序比較簡單一些,主要有燃燭焚香、叩首許愿、捐贈功德、鳴鐘響鼓、燃放鞭炮、祭祀完畢。 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依著民祭的方法來祭祀一下這位偉大的始祖吧。

好了,到了這里我們也該結束今天的神農之旅了,不過我剛剛聽說今天晚上有一個土家妹子要出嫁了,那她到底會嫁給誰呢,沒準還會是我們中間的哪一位呢,大家要是想知道究竟是誰做了咱們土家女婿的話,那么就請在今天晚上在這里觀看神農風情晚會吧!

第11篇

插艾草

采艾草懸插于門上、堂中,據說能避邪驅瘟。農歷五月,艾草的長勢旺盛,古詩云:“端陽時節草萎萎,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倍宋绻澆灏輾v史悠久,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載:“五月五日采艾……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泵显显凇稏|京夢華錄》中也說:“又釘艾人于門中,士庶遞相宴賞?!彼^“艾人”就是把艾草扎成人形。有的還將艾草剪做成虎形,謂之“艾虎”。南宋福建詞人劉克莊在《賀新郎》詞中描繪:“兒女紛紛夸綹束,新樣釵符艾虎。”至于為何選擇端午節插艾草,相傳是在這期間艾草的芬香油最多,殺毒能力最強。人們把艾草和另外兩種中藥蒼術、白芷合在一起煨薰,會散發異香,能起到除蚊、滅蛆和驅殺跳蚤的效果。古代醫家云:“杏乃中醫之花,艾乃中醫之草。”相傳唐朝藥圣孫思邈常用艾草溫灸足三穴,后來竟長壽100多歲。

掛菖蒲

端午節,家家戶戶慣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說有驅魔祛鬼神效,還傳說食菖蒲可成仙,可長生。漢武帝欲求長生術,曾吃過兩年菖蒲。據《本草綱目》中載,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名。又因其葉像劍,故亦稱“劍水草”。菖蒲根莖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竅、殺菌功能,端午掛菖蒲俗信可辟邪。清富察郭崇《燕京歲時記》中記述:“端午日,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飾物掛于兒童脖頸以辟邪,也有用菖蒲根泡酒,以為飲之能延年益壽。菖蒲雖無牡丹之麗,又無荷花之雅,卻深得人們喜愛,古人常將蘭、菊、水仙、菖蒲譽稱“花草四雅”。

采百草

相傳,遠古時就有神農氏嘗百草而發現草藥之說,后來端午節采藥便成了約定俗成的活動。韓愕《歲華紀麗》中載:“端午,結廬蓄藥,斗百草?!睋d,此俗始于夏代,《大戴禮記?夏小正》:“此月(五月)蓄藥,以蠲除毒氣?!蹦铣鹤阢痢肚G楚歲時記》載:“是日(端午節)競渡,采雜藥。”南宗吳自牧《夢梁錄》記:“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藥品,以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敝两?,閩南和臺灣等地民間仍保留這一古老遺風。老百姓認為,初夏時節,草藥繁盛,容易辨識采集,這天采集的草藥療效也特別好。我國壯族地區,人們紛紛上山采藥,然后煮藥水洗澡,這種藥浴有利于人體皮膚的保健。

佩香囊

端午節這天,小孩以五色線系香包掛胸前,以示驅邪惡習保平安。香包的外形或為一長方形,紙包外印鐘馗、關公等神像或以包布縫成桃子、金鎖、小猴、青蛙等,香囊內裝有朱砂、雄黃、香料藥物,小巧玲瓏,清香四溢,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江南民間有用紅布做成雞心袋,內藏茶葉、米、雄黃粉讓小孩掛胸前,說“雞心”與“記性”諧音,長大讀書記憶力會好。《帝京歲時紀勝》中也記載有清代北京端午佩香包節俗:“用軟帛緝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小兒佩之宜夏避惡。”佩帶這種藥物香包自有妙理,因時值天氣漸熱,疾菌萌發,佩個香包可殺除病菌、消爽神志。

午時茶

端午節泡飲午時茶是臺、閩粵民間盛行的保健節俗。午時茶是具有濃郁鄉土風味的保健藥茶,人們習慣在端午日正午泡飲,故名。從神農發現茶葉開始,就顯露了茶能治病的作用,已知茶對多種疾病有防治作用。有記載的午時茶的中藥配伍中,大量的就是茶葉。南方人還習慣泡飲獨特的“柚茶”(也習慣叫“午時茶”),這種用柚茶重約好幾斤,每粒壓擠入茶葉約125克,然后用線縫合掛于通風處,讓其自然風干。待到翌年端午節,柚汁早已被茶葉吸收,取柚茶沖泡適用于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氣喘等癥。

雄黃酒

第12篇

文/莫言

又是一個重復如水般的周末,雖是一般滋味,卻是出現在生命里不同的且獨一無二的空間段里。所以,值得好好珍惜,就像我們正享受著的青春一樣。

這樣的天著實給人絲絲寒意,圖書館呆坐許久,也未能靜心伏案,便回到寢室。趁陽光尚佳,空氣中送來絲絲暖意,便拿出透明茶杯放入少許同學送的龍井,待水開沖泡。也便傾心于書,享受片刻的悠然。

對于茶,可謂歷史淵源悠長。中國自古有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說,成書于前公元2世紀《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到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藥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因此后人便開始有理喝茶的習慣。成書于公元前8世紀的《詩經》中亦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據陸羽《茶經》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如周公。”中國俗語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都表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國的盛世,茶也開始成為文人雅士們的其中一個消遣,和“琴棋書畫詩酒”并列。

對于制作茶可按時令劃分:清明前采摘的稱“明前茶”(也稱“蓮心”);清明后到谷雨前的稱“雨前茶”(也叫“旗槍”);谷雨后到立夏前的叫“三春茶”(可叫“雀舌”):而立夏后的則叫“四春茶”,也叫“梗茶”,再以后的茶葉老化,自然不能用于制作飲用茶。若按加工方式可分為:白茶(如白毫銀針、白牡丹等),黃茶(如君山銀針),綠茶(如碧螺春、六安瓜片),青茶(如觀音、武夷巖茶),還有紅茶(如祁紅);若問其功效如白茶之抗腫瘤,綠茶之防智失癥等等不一一列明。

茶,是中國文明的結晶,中國文學以茶為靈感,在中國,男人喜品茶,女人愛咖啡。喝茶是中國文人雅士們的一個重要的消遣,他們在茗茶館、茶社、茶室、茶樓,喝著茶,吃著點心,欣賞著曲藝表演,或談論興趣,或論近況,或談天下大事,此可謂幾杯淡茶悠然心,品味個中滋味,以茶述說人生、生命,道古今,也許這便是中國文人追求的一方寧靜罷,這也是一種境界。

雖是一個未諳世事的學生,但我也有自己的追求和最愛,也有所追求的東西。其中,唯愛讀書和品茶。但對于茶對于茉莉花茶獨鐘,也許是只是個窮學生買不起名貴的茶。人們都說北方人獨愛茉莉花茶,但我不覺得,難道南方人不可或不愛?泡一杯茉莉花茶,再結合南方獨特的江南水鄉雅致之景豈不更有一種柔和悠長之意境。

喝茶是品味和享受,孤獨也是一種品味和享受,我在茶里面也找到這樣的孤獨,同時還找到了一方寧靜、祥和、悠閑和雅致。茶須靜品,方可領略其中滋味,也許使人神清氣爽、心平氣和,也許能學得風流倜儻,但最重要的是茶不像咖啡過把癮就完了,而是余韻裊裊,滋味悠長。

時常會這樣:一個人靜坐一處,左手邊的播放器揚出柔美的小曲兒或卡農,或古箏,或笛音,或一些經典古裝音樂背景;右手邊,一杯茶,泡上一大杯茉莉花茶,看茶葉在沖泡下徐徐舒展、云淡云輕,茉莉花瓣在水中散開如美人在沐花瓣浴,縷縷香氣隨熱氣慢慢飄來,又如迎上來的香唇;前方的筆墨紙硯一應俱全,只等待揮毫潑墨;或偶爾翻幾頁古龍金庸,獨享自己的一度空間和寧靜。

又是這樣的日子,太陽尚佳,一人獨坐陽臺,任茶葉在杯中云卷云舒,耳畔想起那溫柔的久違的嗓音,美極了!邊看邊寫,邊想邊寫,任心思游走。也許,這樣的周末我們該去打打球、出外逛逛玩玩,然而與這樣久違的感覺碰面不是一種享受嗎?沒有瑣事,沒有塵俗,沒有學習的壓力,只是這樣一個人靜享這一片悠然。然而,這一切都由茶而想起,也因茶而起而寫。

2011年12月10日冬日寫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南京市| 娄烦县| 宁强县| 衡东县| 山东省| 四会市| 西盟| 栾川县| 永善县| 疏附县| 曲阳县| 辽宁省| 白银市| 吉林省| 临夏市| 新源县| 商洛市| 攀枝花市| 西安市| 剑河县| 信宜市| 瑞昌市| 石楼县| 峨山| 黔西县| 平舆县| 诸暨市| 平谷区| 清水县| 新建县| 博野县| 民权县| 寿阳县| 武威市| 肇东市| 敖汉旗| 沂水县| 正定县| 冷水江市|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