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0: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分層教學法 動態分層觀 初中美術教學實踐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結合恰當的分層策略,使其在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早在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早的關于分層教學的理論。這些年,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人心,分層教學法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但是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分層教學的課堂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誤區,比如有些課堂教學僅僅把分層教學看成簡單的分組教學,在形式上將學生分成幾組,但沒有對學生層次和教學目標等進行更細的分層,這樣做的結果是,沒有真正理解分層教學的涵義,分層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僅僅是上課的座位改變了,其他并沒有任何不同。還有一種情況是,對學生的分層極端化,導致學生產生等級觀念。或者教師過于關注學優生,忽視后進生,結果學優生獲得大量鍛煉進步的資源和機會,而后進生卻越來越差。筆者根據以上觀察,結合自己的初中美術課堂實踐,對分層教學有了一點心得體會,提出要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必須將動態觀融入分層教學實踐中。
一、學生
分層的意義在于因材施教,在動態分層教學法里,對于學生的“材”并不能一刀切地簡單處理,而是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動態的分析。
美術課程本身的特點就是涉及各個領域的知識技能豐富,包羅萬象,可以說,沒有一個學生每一個課程都能做到最優秀,各有各的興趣點和特長項目。所以每學期第一課,筆者都會做一個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每個學生對于教材的興趣點。有些學生喜歡美術鑒賞課,對美術作品背后的人文內涵很感興趣,有些學生擅長繪畫,其中有的喜歡臨摹,有的擅長創作,有的長于手工,也有的對美術課本毫無興趣卻對社會上的其他美術相關內容感興趣,比如電腦游戲、明星演唱會等。每個學生,在初中三年的學習中興趣點也會發生變化。這一點是對“材”的動態把握,教師要心中有數,多發現,多有針對性地鼓勵,讓學生學會自省,了解自己的特長,發揮特長,同時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知道如何“趕自己最后那只羊”。在筆者的課堂上,學生美術成績雖然有高有低,但是他們不會拿來進行比較,每個人都對自己有信心,也樂在學中。
二、學法
動態分層教學法包括讓學生可以動態地選擇學習方式。
記得十年前剛畢業時,筆者的美術課堂是一人一本繪圖本,每人每課完成一幅作業,這種方式比較機械,無法喚醒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課堂氛圍很呆板;后來開始流行合作教學法,就把全班學生指定分成幾個小組,合作完成任務,這種方式使得課堂熱熱鬧鬧,但是實際作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像是“大鍋飯”,某些學生存在“打醬油”現象。為了避免這種混亂狀態,筆者設計了如下表格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內容根據具體情況略作調整。
如七年級下冊《生活中的圖表》一課分組進行作業設計時,這張表格可以讓學生自主、合理地進行資源和人員分工,杜絕“打醬油”現象的出現。因為所有的安排和設置都是學生自主選擇,所以他們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
現如今,在筆者的課堂上,分組或合作與否都由學生根據任務情況自主選擇,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課堂實踐,學生會越來越清楚應該如何分組,是否有分組的必要。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作業情況更好,“打醬油”的現象根本消除,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初二初三年級的課堂里,筆者常常是最無所事事的一個,學生則忙忙碌碌,積極、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極少數的情況下需要筆者的幫助。這他們已經開始享受完成作業的過程,或者說,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創作藝術作品的快樂。
三、教學設計
雖然每一屆的教材相同,但是每一輪的教案筆者都會根據最新的理念重新備課,并且每一節課結束后完都會根據課堂反饋情況對教案進行細節甚至是結構的修改。一個年級五個班,筆者的教案就修改五次。有時課后修改,有時課前對該班的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最后寫下詳細的反思。對于教案,筆者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有的動態修改,都指向一個目的。為了學生更好更快更有興趣地吃透教學重點難點,在更短的時間里把書本的知識構建為學生的自我知識,在教學安排上,筆者努力做到,某些基礎的知識讓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同時設置一些提升性的教學內容,讓智力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獲得滿意的結果。這樣的設置,需要教師獲取更多信息,找到更多的靈感。
四、作業布置
在最近一屆的學生中,有幾個“特殊”學生,智力較平均水平低,因此他們在學習美術課程時也遇到不少問題,也許在小學長期處于被忽視的位置,到了初中直接自我放棄。看到這種情況,筆者決定不拋棄不放棄,對他們嚴要求低標準,單獨設計適合他們的作業任務,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重視和信任,同時通過成功完成作業增強信心。這幾個學生,從初一抗拒美術作業,到初二能初步參與,到初三已經可以充滿自信地積極主動地完成具有一定水準的作業,這讓筆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這些在美術上有困難的學生,這些被其他老師們放棄的學生,感受到了創作作品的快樂,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欣慰。
對于其他學生,筆者在作業布置時盡量擴大范圍,給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可選性的作業要求是筆者的課堂上最常見的。筆者還會告訴學生,作業要求很多,但是如果你有一些突破性的意見,則筆者完全贊成你拋棄所有要求。一開始學生都不適應,因為他們習慣了其他課堂模式接受性的學習,一旦教師沒有了具體的指令就會感到茫然,但是在他們懂得向內尋找自己的聲音后就開始思如泉涌,感受到創作的激情。因此,在筆者的學生作業中不乏具有開創性的、顛覆性的作業。還有不少作業中體現了學生對自我的思考,對人性的解讀,以及對社會話題的關注。有時在他們的作品中,筆者能看到超越年齡的洞察力。
學生作品范例一:來自于八年級下冊《時間的表情》,左邊的顛覆了傳統表盤固定、指針運動的設計模式,而制作成指針固定,三個表示時、分、秒的表盤分別轉動的形式。右邊的雖然只是一個創意模型并不能實際運作,但是其表現的思路是極具突破性的。
學生作品范例二:來自于八年級上冊《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這一題為《關愛空巢老人》的作品反映了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學生作品范例三:來自九年級上冊《與建筑相伴的壁畫》,全班合作完成的作品,大家的合作度和默契度經歷了一次終極考驗和提升。
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