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見于不見

見于不見

時間:2023-05-30 10:10: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見于不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如郭店簡《老子釋文注釋·說明》所指出的:簡本《老子》甲包括今本《老子》的十九章、六十六章、四十六章中段和下段、三十章上段和中段、十五章、六十四章下段、三十七章、六十三章、二章、三十二章、二十五章、五章中段、十六章上段、六十四章上段、五十六章、五十七章、五十五章、四十四章、四十章、九章。簡本《老子》乙包括今本《老子》的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上段、二十章上段、十三章、四十一章、五十二章中段、四十五章、五十四章。簡本《老子》丙包括今本《老子》的十七章、十八章、三十五章、三十一章中段和下段、六十四章下段。

《老子》甲、乙、丙這三組竹簡的關系如何,是我們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

二、甲組與丙組有一大段基本重復,其文分別如下:

甲組: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圣人亡為,故亡??;亡執,故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亡敗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人之所過。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丙組: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圣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故。慎終若始,此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恒于其且成也敗之。是以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這種現象作何解釋 ,最合理的解釋是甲組與丙組是兩個不同的傳本。那么,乙組是否與甲、丙這兩組之一是同一傳本呢?如果與其中一組是同一傳本,何以不用相同的簡長與形制呢?郭沂將此甲、乙、丙三組《老子》解釋為是內篇、外篇和雜篇,但雜篇內容怎么可以同內篇內容大段重復,而且存有異文呢?這種解釋似較牽強。合理的解釋是,乙組當也是一種不同的傳本,正補甲組與丙組所未備。看來,這三組《老子》有不同的來源,而曾為墓主生前所收藏和珍愛。

三、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文字全加起來,只相當于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那么我們是否應將簡本《老子》看作原始祖本,而將今本《老子》看作它的增益本呢?或者認為原始祖本已經是五千言的全本,而只相當于其五分之二的簡本《老子》是它的一個節選本?

如果是節選本,那甲組與丙組雷同的一段為什么要重復抄寫,而不加節略呢?

而若將此簡本《老子》看作原始祖本,那它究竟早于何時,早于《呂氏春秋》?早于《韓非子》?早于《莊子》?還是早于《墨子》?

1.《呂氏春秋·君守》暗用《老子》之言曰:“故曰:不出于戶而知天下,不窺于牖而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此在今本《老子》四十七章作:“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贝藯l不見于簡本《老子》。

2.《韓非子·難三》引老子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此在今本《老子》六十五章作:“以智治國,國之賊?!贝藯l不見于簡本《老子》。

《韓非子·解老》引《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薄吧系聼o為而無不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薄吧狭x為之而有以為也?!薄吧隙Y為之而莫之應。”“攘臂而扔之?!薄笆У蓝笫У?。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薄扒白R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去彼取此。”

以上所引在今本《老子》三十八章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贝藯l也不見于簡本《老子》。

《韓非子·解老》又引《老子》:“道之可道,非常道也。”此在今本《老子》一章作:“道之可道,非常道?!贝藯l也不見于簡本《老子》。

《韓非子》之《解老》篇與《喻老》篇所引《老子》之文,而不見于簡本《老子》者,其例尚多,恕筆者不在這里一一列舉。

3.《莊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贝嗽诮癖尽独献印范苏伦鳎骸爸湫郏仄浯?,為天下谿。……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贝藯l不見于簡本《老子》。

4.《太平御覽》卷三二二《兵部》五三:《墨子》引《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有弗盈?!贝嗽诮癖尽独献印匪恼伦鳎骸暗罌_,而用之或不盈。”此條不見于簡本《老子》。

四、 學者多認為郭店一號墓約下葬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假使其年壽八十,

其生年當推至公元前380年左右。

據錢穆先生考證:

墨子生卒年約為:公元前478-前392年

莊子生卒年約為:公元前368-前289年

韓非生卒年約為:公元前281-前233年

呂不韋生卒年約為:公元前289-前235年

如果錢穆考證大致不誤,則郭店一號墓墓主稍早于莊子,而遠晚于墨子?!秴问洗呵铩泛汀俄n非子》所引《老子》之文而不見于簡本《老子》者,可以理解為郭店一號墓墓主之后的道家學派所增益。但《墨子》、《莊子》所引《老子》之文,在郭店一號墓墓主時代應該可以見到。然而簡本《老子》中卻沒有。這其中的可能性有兩種:一是簡本《老子》原也有其文句,而在竹簡出土前隨竹簡的殘損而失落。一是此簡本《老子》根本未載其文。

五、我們前面提出這樣一種可能性:《老子》原始祖本已經是五千言的全本,而只相當于其五分之二的簡本《老子》只是是它的一個節選本。然而當我們作進一步考察的時候,會發現這種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稇饑摺肪矶段阂弧罚?/p>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國必恐。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知伯必驕。驕而輕敵,鄰國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知氏之命不長矣?!吨軙吩唬骸畬⒂麛≈?,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蝗缗c之,以驕知伯。君何釋以天下圖知氏,而獨以吾國為知氏質乎?”君曰:“善?!蹦伺c之萬家之邑一,知伯大說。因索蔡、皋梁于趙,趙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于外,趙氏應之于內,知氏遂亡。

今本《老子》上篇第三十六章有“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之語,可知《老子》此語乃取之于《周書》之中。任章引語稱《周書》而不稱《老子》,說明當時即使有《老子》一書,可能其中尚無此語。依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證,智伯圍晉陽在周貞定王十五年(公元前454年),任章所言《周書》云云,當在此前一年。此條不見于簡本《老子》,也說明簡本《老子》之時,此語可能尚未被納入其中。

又:《列子》卷一:“《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語見于今本《老子》上篇第六章。《列子》書中引老子之語,則稱“老子曰”或“老聃曰”,而此處所引稱“《黃帝書》曰”,是《列子》成書之時,今本《老子》尚未成書。今《列子》成書年代難以確考,一般認為成書較晚。此條亦不見于簡本《老子》。

六、綜上所述,我的推測是,在郭店一號墓墓主時代,大約《老子》傳本還相當原始,不僅不似后世五千言之大備,即求一相對完整的原始本也不可得。換言之,郭店一號墓墓主時代,可能尚處于《老子》傳本的廣泛搜羅而有待整合的階段。因此《老子》甲、乙、丙三組可以視為郭店一號墓墓主人的三種不同的搜羅本。

春秋戰國時代,教育以游學的方式進行,孔子、墨子皆無完整寫本以課學生。孔子、墨子的言論往往由其后學搜羅匯編而成,而其后學又分為不同的學派,他們所稱為孔子、墨子的言論不免有后人添加的因素。這種匯編先師著述的風氣與當時的經學發生思潮有關,史稱,魏文侯時期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撰次諸國法,著《法經》”。大約在此后二百余年間有諸子百家各家(如墨家、儒家)經學醞釀發生的情形,而道家經學的發生,可能是較晚的。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據考證大約抄寫于公元前195年至前168年,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不分章的。此時《老子》的完備程度已經與今本《老子》大致相當?!俄n非子·解老》也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雖然我們不能從《韓非子》那里看到《老子》全本,但可能的情況是,在韓非的時代,《老子》一書的完備程度已經與今本《老子》大致相當。而今本《老子》的成書或在郭店一號墓之后與韓非卒年之間,即公元前300年至前230年的七十年之間。

第2篇

關鍵詞:蒲松齡;日用俗字;俗字;方言字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一、《日用俗字》中“俗字”的性質

《日用俗字》是蒲松齡的重要著作之一。蒲氏在該書《自序》中說明了編寫目的:“每需一物,苦不能書其名。舊有《莊農雜字》,村童多誦之。無論其脫漏甚多,而即其所有者,考其點畫,率皆杜撰。故立意詳查《字匯》,編為此書?!m俗字不能盡志,而家常應用,亦可以不窮矣?!庇纱丝梢姡@是一部解決農村日常用字問題的實用性著作。蒲氏明確指出當時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能說而不能寫的問題??谡Z用詞多為方言,一般人常常不知道該用什么字來書寫(“苦不能書其名”)。這種現象其實在現代也仍然是個問題。二是舊有的農村通俗字書錯誤太多。其錯誤之一是“脫漏甚多”,這其實仍屬于第一方面的問題(其“脫漏”者自然“不能書其名”);之二是“其點畫率皆杜撰”。所謂“率皆杜撰”,可以理解為兩種類型:一是自造土字,二是錯用現成的字。前者字形不見于字書,為土俗之字,難登大雅之堂;后者雖然字形非自造,但音義差訛,仍是對正字的錯誤使用。蒲氏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詳查《字匯》”,也就是說,他要根據權威的字書來確定方言詞語的正確寫法。還有一點蒲氏沒有明言,但實際上是做到了——蒲氏這部書共計31章,也就是將農村日常用詞分為31個意義類別,包括了當時農村生活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幾乎是一套完備的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百科詞表,從蒲氏的初衷來說,這樣正是為了解決“脫落甚多”的問題、以達“家常應用亦可以不窮”的目的。而蒲氏當時沒有預想得到的是,正因為《日用俗字》所收錄詞語的完備,該書在全面反映清代早期農村生活、反映當時魯中地區方言詞匯方面就具有了其他文獻所不能及的獨特而重要的價值。比如蒲氏的聊齋俚曲篇幅要比《日用俗字》大若干倍,然而具體反映農村生產活動的詞語就很少見。

明了《日用俗字》一書的編寫目的和編撰方法之后,我們對其書名中的“俗字”就不能用文字學意義上的俗字來理解了。文字學中的“俗字”是與正字(即規范字、通用字)相對而言的,指民間通俗流行而不合規范的漢字,也叫俗體字。如“著”作為“著”的俗體,早在唐代就出現了 ①,但明末的《字匯》、《正字通》,清初的《康熙字典》都不收錄②,只有《字匯》在首卷中提到“著”“俗作‘著’”。而蒲氏恰恰是針對當時的日常用字錯訛太多而編寫此書的,他“詳查《字匯》”的目的就是要避免“率皆杜撰”,他所要提供給讀者的是正字而非與正字相對的俗字。所以,《日用俗字》的“俗字”,其實是方言“俗”詞的正確寫法而非俗寫,即“日用俗詞正字”?;蛘哒f,《日用俗字》之“俗字”,應該理解為“俗常用的正字”。下文為了區分這兩種“俗字”,將蒲氏書中所說的“俗字”加引號標志,而文字學意義上的俗字一概不加引號。

蒲松齡正字的標準是當時的權威字書——《字匯》和《正字通》。蒲氏在《自序》中除說明“詳查《字匯》,編為此書”外,還提到,“土音之訛,如‘豭’讀為‘腳’,‘種耜’讀‘種使’之類,悉從《正字通》?!薄度沼盟鬃帧啡珪淖詈髢删洹爸T門俗字多遺漏,難在全掀《正字通》” ①,更是明確提出,“俗字”的正確寫法應該到《正字通》中去找?!蹲謪R》成書于明萬歷43年(1615),是明末至清初最為通行的字書。而《正字通》則初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時蒲松齡30歲),對《字匯》多所補苴,在《康熙字典》問世(康熙55年,1716年,時蒲松齡已歿)之前也很有影響。據我們的考察,蒲松齡基本上是依據《字匯》進行編寫的,這說明蒲氏“詳查《字匯》”的說法確為誠實之言(此容另文介紹),而建議大家去“掀《正字通》”,只是因為《正字通》是最新字書而已。《字匯》按部首排列,要根據日常用詞的音義到字典中查找正字,工作量是相當巨大的,由此可以想見,蒲氏當年為編寫此書應該是花費了非常之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由衷地對蒲氏為農村文化所做的艱苦努力表示欽敬之情!

不過,我們在對《日用俗字》用字與《字匯》、《正字通》一一比較之后,發現書中還有少數字不見于《字匯》和《正字通》。目前能夠確定的有50字。為行文方便,我們先根據蒲氏的標準,把這些不見于《字匯》和《正字通》的字都算作俗字。這些字情況不一,有些屬于真正的俗字,有些則不然,請參看后文的分析。本文分類臚列這些俗字,分析其不同類型和性質,希望能夠弄清《日用俗字》選用這部分俗字的原因,以全面認識《日用俗字》一書的特點和蒲氏的編寫特點,并供研究清代魯中地區俗字者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謂不見于《字匯》和《正字通》的字,不包括因為抄寫致誤的形訛字。如《莊農章》“垡垡壓去要深的”的,盡管各字書均無此字,但其實是“的”的形訛 ①。也不包括個別字義不詳而無法斷定其是否形訛的字。如《裁縫章》“絹線縫來腳似蟣”中的“絹”,《字匯》、《正字通》均無此字,《漢語大字典》亦未收此字,今方言也不說,意義不詳,因而無法確定其是否形訛,也就無法確認其為俗字。

還需指出的是,《字匯》和《正字通》對“正”“俗”字的標準并不相同,后者要嚴苛得多,《字匯》中有許多字被《正字通》指為“俗字”。如果按照《正字通》的標準,那么《日用俗字》中的俗字就要多得多。例如第二十五章《衒衏章》的“衒衏”(行院,即妓院)二字,《正字通》認為都是“俗字”,蒲氏顯然并未采納《正字通》的觀點。蒲氏并非文字學家,他只是根據當時的權威字書來確定正俗,我們也不能對他苛求。既然蒲氏主要是根據《字匯》來確定正字的,所以,我們也遵從蒲氏的標準根據《字匯》來確定正俗,而不把《正字通》認作“俗字”的字包括在內。

本文討論的《日用俗字》字形以路大荒編《蒲松齡集》為基礎,并參考了盛偉編《蒲松齡全集》。

二、類型之一:蒲氏承用前代已有之字

《日用俗字》不見于《字匯》和《正字通》的字中,有一些據《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的引例來看,出現于比蒲氏更早的年代。蒲氏是承用了前代已經出現的字。

1、耳朵?!渡眢w章》:“耳耳朵與腮作近鄰?!?① 即“耳朵”的“朵”?!蹲謪R》、《正字通》均未收此字。《漢語大字典》:“耳耳朵,即耳朵?!币秊樵吨x金吾》第二折:“揪耳耳朵”。可見該字為元明以來民間俗字。

2、勃?!渡眢w章》:“勃倉頁脊梁腰骻骨?!辈獋}頁,指頸椎。今寫作“脖”?!安弊植灰娪凇蹲謪R》和《正字通》。據《漢語大字典》,“勃”同“脖”,引例為《水滸傳》第十五回“勃項”,即“脖項”。

3、犋?!肚f農章》:“索頭穿綆才上犋”。又同章:“地少無牛合大犋”?!瓣苯駷檗r村常用字,“上犋”指為牛馬等佩戴上索頭等用具、繋好連著農具的繩索,做好拉犁、耙等農具的準備?!蹲謪R》、《正字通》均無“犋”字?!稘h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所引最早用例為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可見《字匯》等字書失收。

4、錒。《莊農章》:“鐮剆麥秸錒亞刂穗”。又見《僧道章》“攛錒攛席還搫棹”。今寫作“鍘”,鍘刀?!蹲謪R》無“錒”字,有“錒”:“查轄切,綻入聲。切草具?!薄墩滞ā芬詾椤板H”為訛字,并引《篇海》“今作錒”,稱“并非(都不對)。”由《篇?!穪砜?,此字在民間已經流行。

5、晾?!娥B蠶章》:“風中晾晾桑方冷”。晾指將物品放在通風或陰涼的地方使其干燥,今為常用字,但《字匯》、《正字通》均未收此字。《康熙字典》引《字匯補》:“音亮。曬暴也。”《漢語大字典》則引元代和明代用例。看來“晾”字當時已經通用。

6、撁。同“牽”。《養蠶章》:“紬疋綾羅任意撁?!薄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稘h語大詞典》例引宋代趙彥衛《云麓漫鈔》、元代鄭光祖《老君堂》、《水滸傳》等。當為宋代以來民間俗體字。

7、鯽?!讹嬍痴隆罚骸蚌a子煠焦真脆美”。今寫作“鲅”,鲅魚?!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稘h語大字典》:“鯸鯽,魚名?!币秊榕嗽馈稖婧Yx》。

8、酉希?!讹嬍痴隆罚骸盁ぜ烂圪F糖酉希省。”糖酉希,麥芽糖漿?!蹲謪R》和《正字通》無此字?!犊滴踝值洹吩凇秱淇肌分惺沾俗郑骸啊端颜嬗耒R》音希?!?/p>

9、正。《菜蔬章》:“正的辣菜能下酒”。一種加工方法,用東西覆蓋使其改變味道或性質?!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漢語大字典》引例有約作于宋初的《物類相感志·果子》、明代周履靖《群物奇制·衣服》、徐光啟《農政全書·農本·諸家雜論下》等。可見該字《字匯》等失收。

10、缽。《器皿章》:“木榨榨來雷瓦缽接”。為“缽”的異體字。《字匯》未收此字?!墩滞ā罚骸袄?,俗作缽。”

11、饝?!讹嬍痴隆罚骸梆戰懮匣\忌出犯”。今寫作“饃”?!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稘h語大字典》:“也作‘饃饃’。面制食品,常指饅頭?!币性鷹铒@之《酷寒亭》、蒲松齡聊齋俚曲。可見元代起已有此字,《字匯》等失收。

12、蹅?!镀髅笳隆罚骸佰偣鞯艁碥堒嚸??!臂偣鳎刺す?,軋車上用腳踩動的一個部件,通過連桿使軋車的碾軸轉動。今魯中方言仍稱踏、踩為蹅(音渣)?!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稘h語大字典》引例有元代關漢卿《王閨香夜月四春園》、《西游記》等。

13、正?!峨s貨章》:“正髻梳妝如冠冕”。正髻:古代婦女用假發做成的髻。《字匯》、《正字通》均無正字?!稘h語大字典》:“正髻,發髻或假發。”引例為《西廂記》?!稘h語大詞典》作“鬀髻”:“假發髻。鬀,通‘髢’?!斌儯蹲謪R》:“大計切,音第。發髲也。發少則以髢益之。……亦作‘鬀’?!薄墩滞ā仿酝?。

14、穿。《泥瓦章》:“穿屋全憑縫對齊。”穿屋,用瓦覆屋頂。今方言仍說,一般寫作“瓦”(讀去聲)?!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當為俗字?!稘h語大字典》引例有明代陳鐸詞和蒲松齡《日用俗字》,以及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六:“俗字……泥坐瓦曰穿?!?/p>

15、齄?!都膊≌隆罚骸镑趋霭挀p容顏?!摈羌淳圃惚?,也叫“酒渣鼻”?!镑弊帧蹲謪R》、《正字通》均無。為“齇”字異體。齄,《漢語大字典》:“同‘齇’?!币段簳防?。齇,《字匯》:“莊加切,音查。鼻上皰?!薄墩滞ā芬詾椤八鬃帧薄?/p>

16、篫。阻塞,堵住?!都膊≌隆罚骸氨坚胪椭鄙虾Z心間?!薄蹲謪R》、《正字通》均未收此字?!犊滴踝值洹芬都崱贰皬埩?,音竹,以手篫物也。”

17、笞。《僧道章》:“笞箏管哨一齊響”?!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犊滴踝值洹淇肌罚骸啊端颜嬗耒R》:‘七姓切,請去聲?!睙o義釋?!稘h語大字典》音qín:“古樂器名。如箏,有七弦。”引例有宋代張元干詩、《元史》、明代沈榜引文等。

18、矁。《賭博章》:“矁就傻瓜放利債”。矁指盯,用力地瞧。今方言仍說,音“丑”?!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稘h語大字典》:“同‘瞅’?!币性P漢卿《單刀會》、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西游記》等。不過今魯中方言中另有“瞅”一詞,音“秋”,指一般地看,瞧;而“矁”則是有意地、用力地看,兩者讀音不同,意義有別。

19、羯。《走獸章》:“羯鱟 ① 烹之肉不香。”《字匯》、《正字通》均無此字,當為“臊”字俗體?!稘h語大字典》:“同‘臊’。腥臭味。”引例有明代馮惟敏曲、明徐霖劇等。

20、餵。《走獸章》:“廣刂犭屯也用泔水餵”。今寫作“喂”?!蹲謪R》、《正字通》無此字?!稘h語大字典》:“同‘餧(喂)’。喂養。”引例有《齊民要術》、唐代孟郊詩等??梢娫撟衷缂赐ㄐ小?/p>

21、蝻?!独ハx章》:“蟲布蝻虸蚄使腳距 ② ”。蟲布蝻為蝗的幼蟲。《字匯》、《正字通》均無“蝻”字?!稘h語大詞典》釋為蝗的幼蟲,引例有宋代《太平廣記》、宋代梅堯臣詩等。

三、類型之二:只見于或首見于《日用俗字》

《日用俗字》不見于《字匯》、《正字通》的字中,有些是各種字書均未收錄,這種要算是純粹的俗字;有些是后代字書有收錄,但首見于《日用俗字》,起碼在蒲氏的時代要算作俗字。

1、倉頁。《身體章》:“勃倉頁脊梁腰骻骨。”意義見上文。各種字書均未收此字,當為俗字。

2、腚?!渡眢w章》:“腚腄屁骨即?!苯裆綎|及鄰近地區稱臀部為“腚” ① ,當為方言字?!蹲謪R》、《正字通》均未收此字。《漢語大字典》指“腚”為“方言”,引例最早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3、堐?!肚f農章》:“垞道垞堐防作蹋”。堐指堤岸?!蹲謪R》、《正字通》均無?!稘h語大字典》:“地名用字。洛河堐(在山東省沂水縣)。”此當為“涯”的俗字,指“河涯”,即河岸。

4、精?!肚f農章》:“麥子拔精穗粒圓?!本钢参锏募氶L秸稈?!蹲謪R》、《正字通》均無?!稘h語大字典》引例即為《日用俗字》本句??梢娫撟譃樗鬃帧F浔咀炙茟獮椤败稹保蹲謪R》“唐丁切,音亭。草莖?!薄墩滞ā仿酝?。

5、精。《飲食章》:“碗盛精精盡復添。”精精,一種食品,即面疙瘩。各字書均無此字,當為俗字。

6、笞?!镀髅笳隆罚骸绑谆j新笞細羅張。”笞籮,即笸籮。今方言“笸”音“勃”,所以蒲氏不用“笸”而用“笞”字。不過各字書均無此字,當為俗字。

7、爝。《器皿章》:“夾口爝底不成腔?!膘咧赶蛲夥珠_,今方言仍說?!冬F代漢語詞典》寫作“裂”(liě),為方言詞,“東西的兩部分向兩旁分開”?!蹲謪R》、《正字通》均無此字?!稘h語大字典》同“烈”,引例為《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那火轟轟爝爝……”,與此處意義無關。

8、戥?!镀髅笳隆罚骸胺Q錘戥子較低昂。”戥子,《聊齋日用俗字》本作“戥桿”。戥子為稱量藥品或金銀珠寶等用的小型桿秤,而戥桿指戥子的桿。戥,《字匯》、《正字通》均無,為當時俗字。今通用?!稘h語大字典》引例有《紅樓夢》、《儒林外史》等。

9、纟冓?!峨s貨章》:“惟有弓鞋須自纟冓。”“纟冓”字蒲氏注音“勾”,今方言稱編織衣物為“勾”。《字匯》、《正字通》均無此字,《康熙字典·備考》引《篇韻》“音邕”,無義釋。此為俗字,與《康熙字典》音“邕”者不同。

10、榧?!峨s貨章》:“山果市頭只論榧”。該字蒲氏自注音“炮”。各字書均無,當為俗字或訛字。今方言買賣蔬菜、水果時二十市斤為一“炮”,當即此字。

11、榧。《木匠章》:“榧杺要直不求彎?!遍紪偅穹窖苑Q豎立在碾盤中間、石碾通過槨繞著轉的圓木軸為“碾管心”。榧,各字書均無。當為俗字。

12、衤 ?!惰F匠章》:“狗皮遮衤 扎腰下”。遮衤 ,指鐵匠打鐵時用的護裙。該字《字匯》、《正字通》均無?!稘h語大字典·補遺》稱“音義未詳”。當為“護”的俗體。

13、衤祭?!恫每p章》:“零剪幾塊衤祭荷包?!薄冬F代漢語詞典》作“緝”(音“七”),“縫紉方法,用相連的針腳密密地縫”,舉例如:“緝邊兒”、“緝鞋口”。各字書均無衤祭字。當為俗字。

14、熘?!惰F匠章》:“莫笑火熘如灰鬼”。意為烤。今方言仍常說,音“歇”。各字書無此字,當為方言俗字。

15、革登?!镀そ痴隆罚骸案锏瞧鹕ょP凈干?!逼咽献宰⒁簟皰辍?。指用手或工具使布、皮、紙等因受力而張開。今一般寫作“掙”。《字匯》、《正字通》無“革登”字,當為俗字。《漢語大字典》釋為“同‘鐙’,馬鞍兩邊的腳踏”,有唐代例,但與此處音義均不同。

16、衤舀。《皮匠章》:“遂將狐嗉為衤舀領”。衤舀字各字書均無,蒲氏自注音“搯”(“搯”為“掏”的異體)。其義不詳。今方言稱套袖為“掏袖”,疑衤舀領指套在領子外面的毛領。狐嗉也叫狐嗉子,指狐貍脖子底下的毛皮,是狐皮中最貴重的部位,因為狐貍身上的毛以這里的為最長且最輕。以狐嗉作毛領無疑既保暖又顯富貴。如此則該字為俗字。

17、扌甯。《皮匠章》:“革龍頭結罷又扌甯鞭?!备髯謺鶡o“扌甯”字,當為“擰”字俗寫?!皩偂薄板浮泵耖g多通用(今簡化字均作“寧”),所以“擰”被寫作“扌甯”。

18、趏?!都膊≌隆罚骸熬噙n丫去趏趏還?!睆奈囊饪?,“趏趏”當為象聲詞,即“呱嗒”,指走路時腳板著地呱嗒作響,形容行走自如的樣子(本句描寫行路不便的病人經高明醫生診治后回來時便行走自如)。趏,《字匯》:“古滑切,音刮。走貌?!保ā墩滞ā芬詾椤八鬃帧保┶o,各字書均無,當為俗字。此字蒲氏未注音,當按聲符音“答”,因“趏”字從“走”而寫作“走”旁。

19、軍夋?!都膊≌隆罚骸半④妷婺パ鄄幌喔?。”即“皴”,為俗字。皴,《字匯》:“七人切,音親。皮細起也。”《正字通》:“七均切,音逡?!墩f文》:‘皮細起也?!贝颂幾中纹咽蠌姆窖运讓?。

20、俜。《爭訟章》:“揠腿扌犭木毛還俜命”。蒲氏自注音“聘”,“俜命”當即今“拼命”。俜,《字匯》、《正字通》均無此字。當為俗字。

21、窀?!缎f衏章》:“粉糊赤赯窊窀臉”。“窊”字蒲氏自注音“凹”,“窀”字蒲氏自注音“茶”。窊窀臉,指內凹的臉型。今方言仍說。《字匯》、《正字通》均無“窀”字。《漢語大字典》音tú:“‘窊窀’,也作‘窊窀’。深貌。清蒲松齡《日用俗字·衒衏章》:‘粉糊赤赯窊窀臉,花滿肥長倒踴鞋?!矗骸稄V韻·麻韻》作‘窊窀’?!苯癜矗浩咽弦呀浢鞔_注明該字音“茶”,但《漢語大字典》卻音tú,且未說明根據何在,誤。窀與窀字形不同,此作為僅見于《日用俗字》者處理。

22、辶?!蹲攉F章》:“距馬一辶知好歹”。蒲氏自注音“倘”?!板痢弊指髯謺鶡o,當為“逿”字的俗寫。逿,《字匯》:“徒浪切,音宕。失據而倒?!制铰曂嚼汕?。張平子《思玄賦》:‘爛熳麗靡,藐以迭逿?!薄墩滞ā罚骸岸爬饲?,音蕩。行不循道也。又失據而倒。……又養韻音倘,義同?!?/p>

23、抝?!蹲攉F章》:“鐵普革龍頭治牯強?!薄瓣簟弊制咽献宰⒁簟皰j” ① ,“抝”字《漢語大字典》同“拗”(引例為《封神演義》和《鏡花緣》),而《字匯》、《正字通》均無此字形而有“拗”??梢娖咽蠈懙氖撬左w。

24、瓜鳥?!肚蔌B章》:“老瓜鳥群巢更吉昌。”“老瓜鳥”今寫作“老鴰”,烏鴉。“瓜鳥”字各字書均無。當為俗字。

25、鯽。《鱗介章》:“海中鯧鯽下甜糟?!薄蚌a”今寫作“鏡”,鏡魚即鯧魚。各字書均無“鯽”字。當為俗字。

26、蟲步。《昆蟲章》:“蟲步蛐如蠶不作繭”。蟲步蛐,一般寫作“步蛐”、“步曲”,即尺蠖,尺蛾科昆蟲幼蟲的統稱。身體細長,行動時一屈一伸,故名步曲?!蹲謪R》、《正字通》均無“蟲步”字?!稘h語大字典》亦未收錄。當為俗字。

四、類型之三:字雖見于《字匯》但音義無涉

《日用俗字》中有些字字形雖見于《字匯》、《正字通》,但其音義與字書毫無關系,這些字其實只是字形與字書所收的字偶合而已,也應該視為俗字。

1、片倉?!赌嗤哒隆罚骸捌瑐}瓦不漏始稀奇。”指將瓦逐個壓著邊緣擺放在屋頂。今方言仍說,片倉音“嗆”(去聲)。各字書均無此字。當為俗字。《字匯》有與之形近的“牄”字,“千羊切,音鏘。《說文》:‘鳥獸來食聲?!薄墩滞ā仿酝?。然而與此處意義不合,字音聲調不同。

2、劄?!赌嗤哒隆罚骸叭嗡嘭謩灡愠蕴??!倍嘭謩?,當音“多答”,今方言指隨意地用泥摔打,這里指不用心做泥瓦活兒。劄,《字匯》:“竹洽切,斬入聲。劄子?!保ń窈嗴w字作“札”,普通話音zhá,即所謂“斬入聲”)《正字通》釋為“箋劄,用以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劄子”。此字音義與方言均不合,只是蒲氏因為“多刂”字有“刂”旁而與其聯綿的“劄”也用了“刂”旁,于字書無據,亦當視為俗字。

3、唯。《鱗介章》:“鯚 ① 花無刺放心唯?!痹撟帧蹲謪R》以為“啖”字之訛,“同啖”。啖,“徒覽切,談上聲。噍也。食也?!秩ヂ曂綖E切,義同?!薄墩滞ā芬浴拔ā睘椤班ⅰ钡谋咀帧=癜矗郝暦耙ā敝C聲的字今韻母均為ao、iao一類,不當音an、ian(啖,dàn);況且,此處為韻腳,“唯”字韻母當為ao、iao,聲調為平聲,也不當音去聲或上聲。所以,這里的“唯”并非“啖”或“啗”,而應當讀yao或dao、tao之類。今山東不少地方稱用筷子夾菜為“刀”,疑該字即此音義。

五、蒲松齡采用部分俗字的原因

根據《自序》,蒲氏既指斥《莊農雜字》之類“率皆杜撰”,又自稱“詳查《字匯》,編為此書”,那么就不應該出現字書無載的字形;可是書中卻確實出現了《字匯》、《正字通》所無的字,盡管數量很少,但也值得我們關注。這些字到底說明了什么呢?

第一,蒲氏所謂“詳查《字匯》”并非指書中所用每個字都是查檢《字匯》而來。如果蒲氏認為是通用之字,就無需詳查字書而徑直寫下(舉個極端的例子:“日用俗字”四字就無需查檢字書)。反過來說,書中不見于《字匯》、《正字通》的字,應該是蒲氏認為通行用字或其他原因而無需“詳查《字匯》”的字。因此,有些《字匯》所不收的字,應該是當時已經通行的字。如“犋、晾、正、齄、餵、蝻”等。

第二,《日用俗字》所用的一些字形,可以明顯看出是蒲氏有意選用的并非通用的字,包括專義專用的分化字、追求本字本義的非通用字、非多音多義字等。《日用俗字》中有許多字其實在蒲氏自己的聊齋俚曲里也不采用。下面舉幾個例子:

《身體章》“耳朵”寫作“耳耳朵”?!岸洹钡膶懛ü艜猩僖?,“耳朵”字本來就是“朵”上加“耳”旁而形成的專用于“耳朵”的俗字(文字學上稱之為分化字)。蒲氏可能因為“朵”平常表示“花朵”而在有正字之用的《日用俗字》中用了“耳朵”字。換言之,這是有意為了避開多義的字形而采用分化字。俚曲中“耳朵”凡12見,無一寫作“耳耳朵”者。

《身體章》“脖”寫作“勃”。“脖”字古代非指頸部,而指“脖胦”(臍或臍下一穴位)(可參看《日用俗字·身體章》“腋折脖臍連小腹”),后來才指“脖子”(《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的最早引例都是元曲)。蒲氏既以“脖”為“脖臍”的正字,于“脖頸”義便采用了“勃”字。換言之,蒲氏是有意避開流行的俗字而為之。俚曲中“脖”字凡42見,41例表頸部,1例表“脖臍”,無一作“勃”者。

《走獸章》“臊”寫作“羯”?!棒伞北緸椤半弊炙左w,蒲氏或許因為“臊”有平去兩讀而選用了只讀平聲的“羯”字。俚曲中“臊”凡7見,未見用“羯”的例子。

第三,有些是方言字,字書中沒有收錄。方言字是記錄方言獨有的詞(或語素)、在方言區內流行的字 ① ,如粵方言字“啲”、“冇”、“塱”、“佢”,吳方言字“覅”、“咋”,北方話的“咋”、“啥”。這些方言字在共同語中沒有對應的詞(或語素),所以也沒有相對應的正字。要記錄方言詞,必然會用到這些方言字。其中最典型的是“腚”字,此為山東及附近地區的方言詞,指臀部(見上文)。蒲氏實際上在書中提到臀部時用的是共同語詞“屁骨(屁股)”:“腚腄屁骨即”,但方言詞“腚腄”(臀部肌肉)沒有對應的共同語說法,就只能用方言字“腚”了。再如“戥”,《現代漢語詞典》中“戥”和“戥子”都不視為方言詞,說明是近代以來出現的北方方言詞,現代已經較為普遍使用。其他如“堐、精、纟冓、榧、矁、窀、咋”等。

第四,有些確應認為是俗體字。其中情況比較復雜。有些是由于偏旁寫成異體而成為俗體,如“扌甯”、辶。有些是由于方言讀音有異而選用了表音更準的聲符形成俗字,如“笞、俜、瓜鳥”。還有些是為更準確表意而加上了形旁或更換了形旁,如“趏、榧、蟲步、衤 、鯽”。最讓人疑惑的是“軍夋”字,共同語中其實有相應的字“皴”,為形聲字,從皮夋聲,而“軍夋”字更換意符“皮”為“軍”,讓人不明所以。筆者記得小時候在家鄉(壽光)即跟從父輩將此字寫作“軍夋”,多年后才知道應該寫作“皴”。由此可見該字盡管寫法怪異但流傳卻既廣又久。這些俗體字我們尚難以斷定系蒲氏自造還是前有所承。

參考文獻:

[1]董紹克.聊齋俚曲俗字釋例[J].蒲松齡研究,2007(1).

[2]路大荒.蒲松齡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盛偉.蒲松齡全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4]梅膺祚.字匯(據清康熙二十七年靈隱寺刻本影印)[M].上海:上海辭書出

版社,1991.

[5]孟慶泰、羅福騰淄川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6]張自烈、廖文英.正字通(據清康熙九年序弘文書院刊本影印)[M].中國工

第3篇

【關鍵詞】《卜居》;太卜;卜尹;湯炳正;姜亮夫

對于《卜居》之“往見太卜鄭詹尹”一句,自王逸為《楚辭》作章句始,各家的注解雖各有異同,但都未懷疑此句之“太卜”二字系后人偽加。直至現代,楚辭學大家湯炳正先生首執歧說,認為楚國無太卜官,《卜居》此句之“太卜”二字系后人偽加,屈原之原作本無。他說:“‘占尹’蓋‘卜尹’之異稱。‘鄭詹尹’蓋官‘占尹’而姓鄭者……淺人或在‘鄭詹尹’上加‘太卜’二字認為官名……其實‘太卜’之官,只見于《禮記》、《周禮》,乃中原殷周官名,不見于楚國。”[1]

對于“太卜”二字是否為后人偽加的問題,古之學者沒有相關的論述,但與湯先生同時代且同為楚辭學大家的姜亮夫先生對此有所論及。姜先生的觀點和湯先生的觀點恰好相反,他認為楚國之“卜尹”即中原各國之“太卜”,“太卜”二字非系后人偽加,鄭詹尹或是姓詹名尹的鄭人,或是時人對鄭人善卜者的通稱。雖然姜先生通過《望溪文集?史記注補證》、《文選》等考證指出“詹尹可能即占尹”[2]157,但他并不相信這種可能性,他接著說“就文意論之,上言乃望見太卜。則太卜自是卜官,不當重出更曰占尹也,考下文云‘詹尹曰’、‘詹尹乃釋策而謝’,則叔師以為工名者是也”[2]157。接著他又通過考證《谷梁》進一步認為鄭詹尹當是姓詹名尹的鄭人。不過,姜先生還給出了一種假設:“然屈子所指,未必即《谷梁》所言,恐春秋戰國以來,鄭人善卜者,皆稱曰鄭詹尹”,他還舉了出兩個佐證:“錢氏枚云:‘疑是鄭之詹氏尹于楚者’;《左傳》鄭有叔詹,亦是一例?!盵2]157而對于“太卜”二字,姜先生也認為文獻中缺少關于楚國是否有“太卜”的記載,楚國可能沒有名為“太卜”的官名,但他并不以此認為“太卜”二字系后人偽加。他根據《史記?楚世家》賈逵的注認為“則太卜即卜尹矣”[2]667,并認為《卜居》中的“太卜”是“屈子蓋用當時通名”[2]667。

細考兩位先生的觀點,筆者以為姜先生的觀點更為可信,姜先生的考證較為翔實,令人信服;而湯先生所說全屬臆測,并無文獻資料佐證,其說不足為據。但姜先生關于“太卜”的考證,筆者認為猶有不足之處,姜先生雖指出太卜即卜尹,但卻也未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難逃臆斷之嫌;且對于湯先生的錯誤觀點,也還有可駁之處,現一并陳述如下:

其一:“太卜”本殷周官名,亦稱“卜正”,為卜官之長?!蹲髠?隱公十一年》云:“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倍蓬A注曰:“卜正,卜官之長?!庇挚追f達正義曰:“《周禮?春官?敘官》:‘太卜,下大夫二人。’其下有卜師、卜人、龜人、筮人,大(筆者注:大、太古通)卜為之長。正訓長也,故謂之卜正。”湯先生認為“‘太卜’之官,只見于《禮記》、《周禮》,乃中原殷(下轉第5頁)周官名,不見于楚國”,其實不然。首先,“太卜”之官非只見于《禮記》、《周禮》,《左傳》、《晏子春秋》、《戰國策》等皆有載;也非只是殷周官名,諸侯國襲周制,亦設此官,如齊、宋、趙等國就設有太卜官,且與周之太卜職司相同?!蹲髠?閔公元年》:“卜偃曰:‘畢萬之后必大……’”后杜預注云:“卜偃,晉掌卜大夫。”,太卜是大夫官,為卜官之長,故杜注之掌卜大夫即是太卜,再如《戰國策?趙取周之祭地》:“鄭朝獻之趙(趙國)太卜” ……皆是其證。

其二,“太卜”之官非“不見于楚國”。楚之“卜尹”即中原各國通稱之“太卜”,楚人多稱“卜尹”而少稱“太卜”,但少稱并非不稱。楚國偏離中原,官制自成體系,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其官制中,有一類官職多以“尹”命之,“如芋尹、陵尹、清尹、連尹、卜尹、樂尹、門尹、宮廄尹等等,中原各國,這種官不稱尹,而稱正”[3]。這種對應關系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大多數的確如此。如楚有“工尹”,而此官職在中原各國稱“工正”:《左傳?文公十年》云:“(楚成)王使(子西)為工尹”。杜預注曰:“掌百工之官”;又《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齊桓公)使(敬仲)為工正?!倍蓬A亦注曰:“掌百工之官?!笨芍肮ふ迸c“工尹”是同一官職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稱呼。再如,楚有“王尹”,而在中原則稱之為“宮正”:《左傳?昭公二十七》:“楚莠尹然、王尹麇帥師救潛?!狈?“王尹主宮內之政”;又《周禮?天官?宮正》:“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亦可知“王尹”與“宮正”司同職。再如:楚有“縣尹”,中原則有“縣正”:《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此子為穿封戌(筆者注:穿封戌,楚人),(楚)方城外之縣尹也”;《周禮?地官?縣正》:“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征比?!薄鋵?此類以“尹”命名的官職楚人有時亦稱“正”,只不過很少這樣稱呼罷了?!肮ひ迸紶栆喾Q“工正”就是其例,如上文提到《左傳?文公十年》杜預稱楚之工尹為“掌百工之官”;而《左傳?宣公四年》:“J賈為(楚之)工正”,杜預仍注曰:“掌百工之官?!倍胖^楚之工正、工尹皆“掌百工之官”,可知楚之“工正”、“工尹”乃一職之二稱。通過以上杜預的注,不難看出楚之“工尹”即中原各國之“工正”,且楚人有時亦稱“工尹”為“工正”。楊伯峻先生也贊成這種說法,他說:“工正之官,各國多有,齊有工正,見莊二十二年傳;宋有工正,見襄九年傳;魯有工正,見昭四年傳。莊二十二年傳,杜注謂工正掌百工之官。楚又有工尹,見文十年,宣十二年,成十六年,昭十二、十九、二十七年,哀十八年傳?!盵4]總之,從以上的論述及例證可知:楚國以“尹”命名的官職,在中原多稱“正”,且楚人有時也稱“正”。

同理可推,楚人有時亦稱“卜尹”為“卜正”或“太卜”。首先,“卜尹”與“太卜”的職司和官階相同。《左傳?昭公十三年》云:“召觀從,(楚平)王曰:‘惟而所欲。’對曰:‘臣之先佐開卜?!耸篂椴芬??!辟Z逵曰:“卜尹,卜師,大夫官”。應注意的是,有人遂據此認為楚之“卜尹”即相當于《周禮》之“卜師”官。此屬誤解,如果賈逵真意如此,當有所交代,不至如此突兀。賈逵是以“師”釋“尹”,其注中之“卜尹”為大夫官,而《周禮?春官?敘官》:“卜師,上士四人”之“卜師”為“士”官,其不同可知。賈逵此注的本意是謂“卜尹”乃卜官之長:“師”可訓為“長”,如:《尚書?益稷》:“州十二師”,《釋文》引鄭玄注云:“師,長也”;“卜尹”即卜師,也即“卜長”。但杜預對“卜尹”的認識與賈逵的看法卻不大一樣。本來杜預的注,對《左傳》多有補充,應引起我們的重視,但其對“卜尹”的注,卻前后抵牾,謬不可信:他在《左傳?昭公十三年》:“乃使為卜尹”后注曰:“佐卜人開龜兆”。從此注中我們可知:卜尹不直接從事占卜活動,只是在占卜過程中起輔助作用,處于從屬地位,官階當不高。而在《左傳?哀公十八年》:“初,右司馬子國之卜也,觀瞻曰:‘如志?!焙笏肿⒃?“觀瞻,楚開卜大夫觀從之后?!庇终f觀從之“卜尹”官是開卜大夫。開卜大夫,位大夫列,且從其名稱上看,其職也不似“佐卜人開龜兆”那么低級和不重要。其注前后相乖不可信可知。杜之所以誤解,當是過分依文解經,不考慮實際事實所致。考“乃使為卜尹”之上下文,前平王云“惟而所欲”,觀從乃述其先之職,暗示他愿為與卜占相關的官職,故平王使之為卜尹。而杜誤以為觀從之先司卜尹之職,故誤。并且,用類推的辦法我們同樣可以證明賈正而杜誤:以工尹為“掌百工之官”、王尹“主宮內之政”、樂尹為掌樂工之官(《左傳?定公五年》:“以妻鐘建,以為樂尹”,杜預注云:“司樂大夫”;又《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實司大與有濟之祀”,杜預注云:“司,主也?!彼緲反蠓蚣凑茦反蠓?。)等推之,亦可知卜尹應為掌卜者之官??傊?卜尹是大夫官,為卜官之長。而前面我們說,卜正亦是大夫官,亦為卜官之長。則可知楚之卜尹即相當于中原各國之卜正。

以上考證分析可知,《卜居》文中之“太卜”二字非系后人偽加,“太卜”本中原官名,楚人多稱此官為“卜尹”,但有時亦稱“太卜”。湯炳正先生之說謬矣!

參考文獻

[1]湯炳正.楚辭類稿[M].成都:巴蜀書社,1988:402.

[2]姜亮夫.楚辭通故(第二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趙光賢.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25.

[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680.

第4篇

關鍵詞:《說文解字》 漢代 郡國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是國家根據一定的原則,將國土劃分為若干不同層次、范圍大小不一的行政區域系統,并在各個不同層次的區域設置相應的各級地方國家政權機關和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等,它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且隨著國家的發展,行政區劃在不斷演化。中國行政區劃的演變又是有規律的:行政區劃的變化是絕對的,穩定則是相對的;非行政區劃單位向行政區劃單位的轉化多是由于軍事、經濟原因;行政區劃有發生一發展一消亡的規律;高級行政區劃單位易變、基層行政區劃單位相對穩定。中國的行政區劃形成與演變又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自然地理條件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最經常、最重要的是經濟性原則和政治性原則,這點在兩漢時期的行政區劃中體現得較為明顯,《說文解字》中出現的行政區劃名稱也符合這種經濟性和政治性原則。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東漢許慎編撰的中國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書,雖然它是一部字書,但也保留了漢代及漢以前的各類地理資料。有關《說文》地理資料的學術討論,前人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如:王霞(2009)《(說文解字)與古代地理》從古文字學的角度探討了古文字與古代地理情況的關系;高列過(2001)《試論(說文解字)所收方言詞的區域特征》、任曉彤(2007)《淺析(說文解字)中所收方言詞的地理層次》則從方言與地理的關系入手研究方言分布情況。以上這些文章都是從語言文字角度研究《說文》,但是從政區地理角度研究《說文》,至今尚未見有專著或論文論及,本文試圖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考察《說文》中涉及的郡國級行政區劃,并與《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以下分別簡稱《地理志》、《郡國志》,并稱“二志”)相關內容進行比較,分析《說文》中郡國級行政區劃出現的時間,以便進一步了解某些郡國級行政區劃的沿革變遷。

《地理志》記載了郡級行政單位103個,其中戶籍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資料,而郡國是成帝元延、綏和(前12-前7年)年問的資料(周振鶴1987:20)?!墩f文解字》成書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經修訂于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由其子許沖獻給皇帝,由此可見,《說文》中所記地理資料的下限最晚可到建光元年。《郡國志》的斷代大約是在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李曉杰1999:14~15)。通過《說文》、《地理志》、《郡國志》三種文獻的對比,可以分析部分郡國級行政區劃的變遷情況。

從以上對比可以發現,在郡國級行政單位中,《說文》所記行政單位名稱數量可觀,限于篇幅,本文僅就郡國級行政區劃做一初步研究。

眾所周知,行政區劃在不同朝代之間有損益,就某一朝而論,行政區劃也并非一成不變。因為中央和地方權力的爭奪,郡、國的勢力不斷調整,出現了郡、王國之間的改易、省并等。這種行政區劃的調整在漢代尤為突出,無論是漢景帝時期的削藩政策還是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都使得許多王國所轄支郡歸入漢郡,東漢時期郡國廢置也頗為復雜?!兜乩碇尽泛汀犊尽匪涊d的內容也只是漢代某一時期的全國政區情況。《說文》成書于兩者之間,其記錄的一些郡國級行政區劃名稱從一定角度反映了這些郡國的沿革變遷,因此對其做一番梳理研究是有意義的。

一、見于《說文》而不見于二志的郡國級行政區劃

(一)見于《說文》而不見于《地理志》者

《說文》中出現而《地理志》中沒有記載的郡國有二,即吳郡、濟北國,它們在《說文》中分別見于卷十(下)矢部:“吳,姓也,亦郡也”;卷一(下)艸部:“茬,濟北有茬平縣”。其可能原因分析如下:

1.吳郡:

《地理志》正文中無吳郡條,但“會稽郡”下有班固自注曰:“秦置,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景帝四年屬江都?!薄稘h書·高帝紀》記載了荊國建立的原因,高帝六年“春正月丙午,韓王信等奏請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劉賈為荊王……”,顏師古在《地理志》中也有注釋,日:“荊、吳,同是一國也。”可見吳郡的前身是秦代置的會稽郡,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荊國更名為吳,會稽郡《郡國志》載:“秦置,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荊國雖然在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名吳,但是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景帝平亂之后,吳國國除,以東陽、鄣郡置江都國,封劉非為江都王,吳郡之地屬于江都管轄。直到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會稽郡置吳郡,吳郡才又重置。

由此可見,《地理志》成書之時的行政區劃已經不見吳郡,彼時吳郡已經歸江都管轄?!墩f文》此處“亦郡也”的“郡”是指西漢時期的吳郡,因東漢時期設置吳郡時,已經是漢順帝永建四年,《說文》早已成書并獻于漢安帝。

2.濟北國:

按《說文》體例,述及某縣時一般為“某郡(國)有某縣”,此處的“濟北”應是指濟北國(郡),而非濟水之北。

第5篇

山公雖見無多子,社燕何由戀塞鴻。

(昔與巨源、劉貢父、劉莘老相遇于山陽,自爾契闊,惟巨源近者復相見于京口。

)高才晚歲終難進,勇退當年正急流。

不獨二疏為可慕,他時當有景孫樓。

(巨源近離東海,郡有景疏樓。

)漱石先生難可意,(謂巨源。

)嚙氈校尉久無朋。

(自謂。

)應知客路愁無奈,故遣吟詩調李陵。

(謂李君也。

)云雨休排神女車,忠州老病畏人夸。

詩豪正值安仁在,空看河陽滿縣花。

(盛為邑宰。

第6篇

關鍵詞: 宋咸注本 《孔叢子》 古本 改變

今所見《孔叢子》版本較多,但尚無較好的精校精注本可茲借鑒。《四部叢刊》本《孔叢子》本據宋宋咸注本所定,為今所見最古的《孔叢子》定本,且其注此本時又多參古本,因此我們研究《孔叢子》即以《四部叢刊》本為據。其脫落部分,則參照《續修四庫全書》宋咸注本和吉林大學出版的明程榮《漢魏叢書》本。皇甫謐《帝王世紀》,酈道元《水經注》,歐陽詢《藝文類聚》,虞世南《北堂書鈔》,以及《文選》李善注,《太平御覽》所引《孔叢》文字,有很多并不見于宋咸注本《孔叢子》,《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小爾雅》佚文數則,亦為此本所無。結合上文所證此書唐、宋志中所載書名的變化可知,宋咸以后的《孔叢子》版本,與當時他所見到的版本及其以前的版本,應是有所不同的。故《孔叢子》在流傳過程中必有版本上的變化。為研究方便,我們將宋咸注本前各書所引的《孔叢子》版本稱為古本,而宋咸注本后的各《孔叢子》版本統一稱為今本。我們在將唐、宋類書所引《孔叢子》與今本進行比較時,發現古、今本有許多差異之處,由于宋咸最早注《孔叢子》,且以后歷代翻刻板多據此本,故我們有理由認為此古今變化必為宋咸所為。下面讓我們嘗試探討宋咸對古本《孔叢子》的改變情況。

一、刪削

《水經注》云:

“《孔叢》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諸孔邱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銘碑三所,獸碣具存?!?/p>

《藝文類聚》和《北堂書鈔》皆引伍輯之《從征記》云:

“《孔叢》云:‘夫子之墓方二里,諸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之,今盤根猶存。’”

而今本《孔叢子》并無此段文字。熊會貞在《水經注疏》中考證:

“《提要》云:‘《水經注》所引與全書不類,且不似孔氏子孫語,或道元誤證,抑或傳寫有訛,以他書誤題《孔叢》歟?’然《書鈔》九十四引伍輯之《從征記》:‘《孔叢》云:“夫子之墓方二里,諸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之,今盤根猶存?!薄额惥邸匪氖稄恼饔洝吠?足見《孔叢》有敘夫子墓說,而與此證所引互有詳略。此但至泗水止,諸孔氏封以下,乃別有依據,酈氏連言之,若與《孔叢》言為一條耳。”

《太平御覽》卷九五二引書云:

“《孔叢子》曰:‘夫子墓方一里,諸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殖之?!?/p>

如果《太平御覽》所引《孔叢子》不是采自《從征記》,則宋人所見版本或與伍輯之所見版本同。因此,熊會貞在《水經注疏》中的考證無疑是正確的?!端膸烊珪偰刻嵋窇岩伞端涀ⅰ匪素幕驗檎`引,但《水經注》卷六又引《孔叢子》卻見于今本,因此證明《水經注》所見《孔叢子》應該不同于今本。由此足證唐人所見《孔叢》版本,與今本《孔叢子》必有所不同,即今本《孔叢子》在內容上已發生了一定的刪削。這種版本上的前后變化,始作俑者應是宋咸無疑,而宋咸自己對此也毫不隱瞞,如在今本所見的《進〈孔叢子表〉》中,宋咸云:“因以史隙,輒然管窺。取諸史以究尋,用群經而忝驗。即指歸而斯得,復刪定以無繁?!痹凇蹲ⅰ纯讌沧印敌颉分杏醒?“所得本皆豸亥魚魯,不堪其讀。臣凡百購求以損益補竄,近始完集。然有語或淺固,弗極于道,疑后人增益乃悉誅去。義例繁猥,隨亦刪定?!苯Y合上文所證看,宋咸表、序中所言不妄,亦足證今本《孔叢子》即出宋咸刪削。而由《孔叢子序》宋咸云此書“非諸子之流”看,其所刪削標準可以想見。

試以《后漢書》、《太平御覽》和今本《孔叢子》所見相同材料比較而觀,以進一步考察宋咸對宋本的改變。

《太平御覽》卷四五七《諫木孔叢子》“又曰”條引《孔叢》佚文:

越饑請食于吳,子胥諫曰:“不可與也。夫吳之與越,仇讎之國,非吳喪越,越必喪誤。若燕、秦、齊、晉,山處陸居,豈能五湖九江、越十地以有吳哉?今將輸之粟,是長仇讎,財匱民怨,悔無及也?!?/p>

此材料不見于今本《孔叢》,但今《吳越春秋》卷第九卻見此文,原文遠較《太平御覽》所引《孔叢子》佚文為長,故只能略引一二比較之。如《孔叢子》佚文“越饑請食于吳”一句,《吳越春秋》為:

十三年,越王謂大夫種曰:“孤蒙子之術,所圖者吉,未嘗有不合也。今欲復謀吳,奈何?”仲曰:“君王自陳越國微鄙,年谷不登,愿王請糴,以入其意。天若棄吳,必許王矣?!痹侥耸勾蠓蚍N使吳,因宰皮求見吳王,辭曰:“越國下,水旱不調,年谷不登,人民饑乏,道薦饑餒,愿從大王請糴,來歲即復太倉。惟大王救其窮窘?!?/p>

《孔叢》佚文一句話,而《吳越春秋》卻鋪衍成一大段文字,更具故事性與曲折性。因此,《孔叢子》所記肯定不是采自《吳越春秋》?!秴问洗呵?長攻》與《說苑?權謀》亦皆記此事,與《吳越春秋》相仿,可知此材料的最初來源當為先秦無疑?,F在比較一下四書所記伍子胥的進諫以考察《孔叢子》佚文的最初來源?!秴问洗呵铩分凶玉阒G曰:

“不可與也。夫吳之與越,接地鄰境,道易入通,仇讎敵戰之國也,非吳喪越,越必喪吳。若燕、秦、齊、晉,山處陸居,豈能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吳哉?故曰:非吳喪越,越必喪誤。今將輸之粟,與之食,是長吾讎而養吾仇也,財匱而民怨,悔無及也。不若勿與而攻之,固其數也,此者吾先王之所以霸。”

《說苑》中子胥諫曰:

“不可,夫吳越接地鄰境,道易通,仇讎敵戰之國也,非吳有越,越必有吳矣。夫齊、晉不能越三江五湖以亡吳越。不如因而攻之,是吾先王闔閭之所以霸也?!?/p>

《吳越春秋》所記子胥諫言不僅更加詳細,而且加上了子胥與伯的爭辯,以及吳王采納伯建議同意與越粟的細節。由結構的縝密與情節復雜看來,《吳越春秋》當然比《呂氏春秋》與《說苑》更為繁復。而由記敘材料的風格看,《孔叢子》佚文顯然與《呂氏春秋》更為接近。因此,《孔叢子》此條佚文應由《呂氏春秋》簡略脫化而來,此不惟證《孔叢子》佚文所記材料實采自先秦,而且或許因為此佚文所含王霸之氣不合儒道,故而為宋咸所刪,因為《太平御覽》編者尚見《孔叢子》中有此佚文。今本《孔叢子》雖不見此文,但由今本相近的材料敘述風格看,此佚文前或后當有孔氏之評論應是無疑的。我們可于《后漢書》中找到其蛛絲馬跡?!逗鬂h書?儒林傳》有孔僖與崔評論吳王夫差事:“因讀吳王夫差時事,僖廢書嘆曰:‘若是,所謂畫龍不成反為狗耳?!庇纱薮鹫Z“及后恣己,忘其前之為善”,以及孔僖“書傳若此多矣”看,二人所論必為夫差前興后衰之事,即與此條佚文關系極大。故此佚文當系于孔僖下??踪以鵀闈h東觀蘭臺令史,一代名流,今本見記季彥事極多,續《連叢子》者決無對其父孔僖事棄而不錄的道理。此文見于《太平御覽》而不見于其后的宋咸注本,故此佚文必為宋咸所刪。

再如《太平御覽》卷四五七:

智伯欲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鐘遺仇由。仇由君大悅,除道將內之。赤章曼枝諫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而今大以遺小,卒必隨之,不可內?!辈宦?遂內之。曼枝因以斷轂而馳至齊,十月而仇由亡。

《韓非子?說林下》亦錄此文:

知伯將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鐘遺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悅,除道將內之。赤章曼枝諫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大也以來,卒必隨之,不可內也。”仇由之君不聽,遂內之。曼枝因以斷轂而趨至于齊,七月而仇由亡矣。

比較二書所引此材料,似乎《孔叢子》佚文更合春秋敘事古義,如其云“不聽”,而《韓非子》卻云“仇由之君不聽”,可見《孔叢》佚文省略了主語,此用法多見于《韓非子》前的先秦史書。可見稱引此文的應為韓非之前的孔氏子孫。

又《太平御覽》卷四八九引《孔叢子》佚文:

竇皇后弟廣國曰:“姊去我西時,與我訣于傳舍中,沐我而去?!?/p>

《漢書》卷六十七《外戚傳》亦見此文:

曰:“子去我西時,與我決傳舍中,丐沐沐我,已,飯我,乃去。”

又《太平御覽》此卷又引《孔叢子》佚文一則:

成帝遣定陶王之國,王辭去,上與相對涕泣而訣。

此則亦見《漢書》卷九十八《外戚傳》:

(王鳳曰:)“宜遣王之國?!鄙喜坏靡鸯而P而許之。共王辭去,上與相對涕泣而訣。

比較可知,《孔叢》佚文非襲于《漢書》,而實為局外人聞而轉述口吻。如此看來,必是東漢孔氏子孫將此事系于孔氏后人而綴補之。結合《孔叢子》內容看,最有可能是《連叢子》之《敘世》篇中的佚文?!队[》所引《孔叢子》材料,還有很多并不見于今存宋咸注本。如《太平御覽》卷四五七所引“智伯欲伐仇由”事、“秦穆公以女樂二八與良宰遺戎王”事、“越饑請食于吳”事等,皆不見于今本《孔叢子》。此足證《水經注》與《從征記》中所引《孔叢》之文字,雖不見于今本,然決非誤證所致,而實為古本《孔叢》的原始材料。這就證明一個問題:今本《孔叢子》顯然經過了后人的加工潤色甚至刪削,此加工顯然是《太平御覽》成書之后的事情。成書早于宋咸《孔叢子》注本不足百年的《太平御覽》,其所錄《孔叢子》與宋咸《孔叢子》注本文字上的差異,足以證明《孔叢子》版本在此期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歷代史書或目錄書中,皆未見宋咸前有人校注《孔叢》的記載。因此,今本《孔叢子》與《御覽》所引版本比較所見的變化,必出于宋咸之手無疑。

二、修改

《太平御覽》卷八十三所引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云:“太甲修政,殷道中興,號曰太宗,《孔》所謂‘憂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即政,謂之明王’者也。”今本《孔叢子》則云:“憂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復位,謂之明王?!惫沤裎淖稚杂胁町悺!短接[》引于《帝王世紀》,故其必不會對此引文作簡引或縮引的改變,則此必為宋咸對古本的修改。此為宋咸對古本《孔叢子》的又一改變方式,如《文選》卷二七王仲宜《從軍詩五首》引《孔叢子》:

趙簡子使聘夫子,夫子將至。及河,聞鳴犢與竇準之見殺,回輿而趣。為操曰:“翱翔于衛,復我舊居。從吾所好,其樂只且?!?/p>

《孔叢子》卷二《記問》:

趙簡子使聘夫子,夫子將至焉。及河,聞鳴犢與舜華之見殺也,回輿而旋之。息鄒,遂為操曰:“周道衰微,禮樂陵遲?!肯栌谛l,復我舊居。從吾所好,其樂只且。”

《文選》李善注:吾與狼狽見圣人之志。

今本《孔叢子》:于狼跋見周公之遠志所以為圣也。

《文選》注所見《孔叢子》版本,顯然較今本近古,且有春秋史書簡潔、凝練之風格。以上所舉二例,皆為詩歌或詩評,它書轉引不會有改編引用的可能,這種語句與文詞的修改只能出自宋咸之手。

《文選》李善注引《孔叢子》,與《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所引《孔叢子》有的基本相同,未見有較明顯的變化?!短接[》成書早于宋咸《孔叢子》注本成書,《太平御覽》所見《孔叢子》本當與唐本大致相同,因此,我們將《文選》注與二書一塊比較,也可以看出唐本《孔叢子》的情況及宋咸對它的改變。《文選》卷一引《孔叢子》:

古之帝王功成作樂,其功善者其樂和,樂和則天下且由應之,況百獸乎?

《太平御覽》卷六二四則曰:

古之帝王功成作樂,其功善者樂和,樂和則天下且猶應之,況百獸乎?

今宋咸注本與《文選》注引完全相同,可見今本的確保留了古本的某些風貌。然而,如果進一步比較看,有的材料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文選》卷五十四:

萇弘語劉文公曰:“孔子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是黃帝之形貌也。”

《藝文類聚》卷十七引:

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仲尼有圣人之表,其狀河目而隆顙,是黃帝之形貌也?!?/p>

《太平御覽》卷三九六:

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仲尼,有圣人之表,其狀河目而隆顙,是黃帝之形也?!?/p>

而今宋咸注本則為:

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黃帝之形貌也?!?/p>

唐前本較唐本與今本較為簡練,如唐前本無“吾觀”、“其狀”等限定修飾語。而今本同唐前本“形貌”者,亦證唐前本在今本中的痕跡并未完全消失,而唐本無“貌”者,證宋咸?!犊讌沧印窌r,必據古本對唐本中的舛誤又有所修正。當然,唐人對古本《孔叢子》也有修改,如《文選》卷一與卷三十五引《孔叢子》中的遺諺為“堯飲千鐘”,而《藝文類聚》卷二十五、卷七十二等與《太平御覽》多次引此條皆為“堯舜千鐘”?!段倪x》注中二次引用皆為“堯飲”,可知并未誤引,而今本亦為“堯舜”,因此“堯舜”必為唐人所改無疑。再如《文選》卷五十八注引:

魯人有儀公潛者,砥節厲行,樂道好古。

《太平御覽》卷四O二引:

魯人有公儀潛者,厲節行道,恬于榮利。

今本所見與《文選》注引同,而續修四庫本則為:“魯人有公儀潛者,砥節厲行,樂道好古,恬于榮利。”由此比較所知,《太平御覽》所引必將“砥節厲行,樂道好古”二句合為“厲節行道”,則其所見本已有較多脫落或舛誤。今續修四庫本與《文選》注本的相同,則說明唐本材料曾以不同的方式流傳至今。入唐后《孔叢子》版本的變化,多為古書流傳中的脫落、誤刻等常事,而宋咸注本中雖有不小的變化,但也的確保留了古本《孔叢子》的許多風貌。又《太平御覽》所記《孔叢子》文字,多見于今本《孔叢子》,有的篇段大同小異,然有的篇段文字上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太平御覽》卷三六九:

《孔叢子》曰:“子高游趙,還魯,平原君客鄒文李節與子高別。文節流涕交頸,子高撫手而已。”

《藝文類聚》卷二九云:

《孔叢》曰:“子高游趙,平原君客有鄒文李節者,與相友善。及將還魯,諸故人訣既畢,文節送行,三宿。臨別,文節流涕交頤,子高徒抗手而已。”

《孔叢子》卷四《儒服》:

子高游趙,平原君客有鄒文季節者,與子高相友善。即將還魯,詣故人訣既畢,文節送行,三宿。臨別,文節流涕交頤,子高徒抗手而已。

《太平御覽》所記《孔叢子》之文字,遠較今本《孔叢子》所記簡潔、精煉;于情節曲折,則今本顯遠勝于《御覽》所錄之《孔叢子》。這其中的異同當然有轉引者的改變,但也不能排除宋咸改變的可能性。再如今本《孔叢子》卷一《記義》篇,有“孔子晝息于室而鼓琴”事,曾子答孔子“汝二人孰識諸”問時,今本為“曾子對曰:‘是閔子?!倍笆恰弊鳛榕袛嘞翟~出現,應是較晚的事情,孔子時尤不當有此用法。如《論語》、《孟子》中的“是”皆未有此用法即可證。而《御覽》卷五七九引此段文字時為“曾子對以閔子”,無判斷系詞“是”??芍队[》所引較宋咸注本近古,而今本《孔叢子》中的文字顯然已被宋咸竄入了宋人語氣。當然,也不能排除由于宋咸所見《孔叢子》已為殘本,他才有於改編之余又有整理、修飭的可能。如《毛詩正義》卷一之三孔穎達注疏:

《孔叢》云:“唐虞之世,麟鳳游於田?!?/p>

今本《孔叢》:

(孔子)乃歌曰:“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p>

孔穎達所引古謠諺,至宋本已成為格式工整的楚歌體,這種變化肯定出于宋咸的改編?!睹娬x》卷五至二:

《孔叢子》云:“衛人釣於河,得鰥魚焉,其大盈車。子思問曰:‘如何得之?’對曰:‘吾下釣,垂一魴之餌,鰥過而不視。又以豚之半,鰥則吞矣?!铀紘@曰:‘魚貪餌以死,士貪祿以亡。’”

今本《孔叢子》卷三:

衛人釣於河,得鰥魚焉,其大盈車。子思問之曰:“鰥魚,魚之難得者也,子如何得之?”對曰:“吾始下釣,垂一魴之餌,鰥過而弗視。更以豚之半體,則吞之矣?!弊铀监叭粐@曰:“鰥雖難得,貪以死餌;士雖懷道,貪以死祿矣。”

今本顯然不如孔穎達所見唐本凝練、古樸?!睹娬x》卷十七之一:

《孔叢》云:“魏王問子慎曰:‘往者中山之地,無故有谷,乃云天雨,反以亡國,何也?’曰:‘自古及今,未聞天下谷與人?!对姟访篮箴⒛芴堂穹N谷,以利天下。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謂天降祥也?!?/p>

今本《孔叢子》卷五:

魏王問子順曰:“寡人聞昔者上天神異后稷而為之下嘉谷,周以遂興。往者中山之地,無故有谷,非人所為,云天雨之,反亡國何故也?”答曰:“天遂至神,自古及今,未聞下谷與人也。《詩》美后稷能大教民種谷嘉以利天下。故《詩》曰‘誕降嘉種’,猶《書》所謂‘稷降播種,農植嘉谷’。皆說種之,其義一也。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謂天祥也。”

子慎即子順。此處比較易知,宋咸非僅刪改而已,文字的脫落或補加在此是有跡可尋的。如“周以遂興”與《詩》、《書》所引,定為宋咸以己意妄補。而“《詩》美后稷能大教民種谷嘉以利天下”后半句不僅有增補的痕跡,而且有文字錯亂的跡象,《漢魏叢書》本《孔叢子》為“種嘉谷以利天下”可證。另外,今本“非所謂天祥也”與孔穎達引比較,顯然脫落了“降”字。

三、調整

宋咸對《孔叢子》的文字或章節還作過重新的調整和布排,宋咸在其《序》中亦對自己調整古本章節的行為供認不諱。如《孔叢子》卷一《論書》題下宋咸注曰:“《論書》者,蓋仲尼與諸侯弟子析白《尚書》之義。然自子張問圣人受命、有鰥在下、子夏問書大義凡三事,舊在《嘉言》篇,臣咸今易之于此,首庶一貫焉。”其次,上篇之《敘世》記述孔氏子孫由孔鮒至子豐,與下篇所記子和、季彥、仲淵等正好承代相繼,此證上篇中《敘世》與《連叢子》下本屬同卷,后來編書者將《與子琳書》與孔臧賦并列,而將記子和、季彥等之事別列成為《連叢子下》。如宋咸《孔叢子后序》云:

詳孔臧續《連叢子》二篇,至《與子琳書》而止。自《敘世》而下逮季彥卒,悉孔氏之后人術。

由宋咸之語可知兩點:一是《連叢子》非孔臧作之而為其續之,且至《與子琳書》止;二是季彥卒事本來是在《敘世》中的,且《敘世》為后人又續。另由今《連叢》皇甫威明與仲淵問答時有“今觀《連叢》”語,仲淵時既已有《連叢》書,則有關仲淵材料必為后人又有增益。這樣看來,今所見《連叢子下》完全可以歸入《敘世》內,《連叢子》成書過程就可由此而見:古《連叢》亦為二篇,東漢孔臧續之,至《與子琳書》止;其后孔氏后人又續《敘世》,內容至季彥卒。這樣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孔臧續《連叢》至《與子琳書》,則次續篇應在《連叢》最末;《敘世》又為后人續之,則此篇又在《與子琳書》后,今所見《連叢子》章節排列,必為宋咸注書時調整無疑。

參考文獻:

[1][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M].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6:2101.

[2][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732.

[3][唐]徐堅等著.初學記(第一冊)[M].中華書局,1980.1:32.

[4][唐]虞世南輯.北堂書鈔[M].中國書店出版社,1989.7:357.

[5][宋]李等.太平御覽[M].中華書局影印本,1960.

2:390.

[6]周生春注.吳越春秋輯校匯考[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7]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M].中華書局,2000.

[8]漢書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9]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第7篇

【關鍵詞】中醫辯癥;銀屑病;護理

【中途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019-01

因情志內傷、飲食失節所致。以皮膚上起紅色斑片,上覆多層白色皮屑,抓去皮屑可見點狀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病位在皮膚。白因其”膚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而得名,是一種常見的易于復發的炎癥性皮膚病。特點:在紅斑上有松散的銀白色鱗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樣出血點。病程長,反復發作,不易根治。

1 臨床表現

1.1血熱內蘊型:多見于進行期。皮疹不斷增多,疹色紅,鱗屑較多,瘙癢明顯;伴有怕熱,心煩,口渴,小便赤黃,大便干燥;色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或滑數。

1.2血虛風燥型:多見于靜止期。病情穩定,皮疹不再擴大,基本無心皮疹出現,舊皮疹也不見消退,皮疹色淡紅,皮膚干燥、瘙癢;可伴有頭暈眼花,面色無華;色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1.3瘀滯肌膚型:多見于靜止期或退行期。皮疹肥厚浸潤,色暗紅,或見色素沉著,肌膚甲錯,時有瘙癢,病程長,反復發作多年,經久治不愈;色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細緩。

1.4濕熱蘊結型:多見于膿皰型銀屑病。好發于皺皮部位(腋窩、腹股溝),浸漬糜爛流滋,或掌跖部有膿皰,陰雨季節加重;伴胸悶納呆,神疲乏力,肢沉,或帶下增多、色黃;舌苔薄黃膩,脈濡滑。

1.5風濕寒萆型:多見于關節型銀屑病。皮疹紅斑不鮮,鱗屑色白而厚,抓之易脫;伴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甚至僵硬畸形;舌淡,苔白膩,脈濡滑。

1.6火毒熾盛型:多見于紅皮病型銀屑病。全身彌漫性潮紅,皮膚灼熱,大量片狀脫屑;伴壯熱,口渴,便干,溲黃,心煩;舌降紅,苔薄或無苔,脈滑數。

2 臨證護理

2.1護理常規

2.1.1按中醫皮膚科護理常規進行。

2.1.2重癥患者需臥床休息,如出現大量脫屑、皮膚潮紅等癥狀時,宜安排單人房間,嚴格床旁隔離,做好生活護理。

2.1.3觀察皮疹分布的部位、顏色、大小、鱗屑多少、瘙癢程度、有無出血點及同形反應。,患者突然出現全身彌漫性潮紅、大量脫屑、伴高熱或癢痛劇烈、煩躁不安者,及時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

2.1.4飲食宜清淡,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少食油膩食物,忌魚腥、辛辣刺激等食物和酒類。

2.2辯證施護

2.2.1血熱內蘊型:室內保持空氣清晰,穿寬松衣服,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瘙癢劇烈時,遵醫囑外用中藥膏涂擦。

2.2.2血虛風燥型:遵醫囑中藥浴治療,多飲動,臥床休息。可物理療法:紫外線照水,加強飲食營養。應減少活射。

2.2.3瘀滯肌膚型:皮損肥厚,擦藥前行溫水洗浴,再用軟毛巾輕輕搓去鱗屑,不宜硬剝。禁用堿性肥皂或熱水燙洗。遵醫囑中藥制劑膏外擦。

2.2.4濕熱蘊結型:換藥前溫水洗浴,再用軟毛巾輕輕搓去鱗屑,不宜硬剝。禁用堿性肥皂和熱水燙洗。換藥時嚴格消毒,防止繼發感染。多頑固性皮損,擦藥后宜用油紙或紗布敷貼,保持藥物療效。

2.2.5風濕寒萆型:囑患者勿大量搔抓皮膚鱗屑,臥床休息,保持大便通暢,做好臥床護理。

2.2.6風濕寒萆型:做好心理護理,皮膚灼熱時勿用冷水浴,適當飲蜂蜜水,潤腸通便,室內空氣流通。

3 飲食護理

飲食宜清淡,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如:黃豆、綠豆、豆腐等),少食油膩食物(肥肉、各種油類),忌魚腥、辛辣刺激等食物和酒類如(魚、蝦、螃蟹、辣椒、花椒、胡椒、八角香料、煙酒等),禁食發物如(公雞、魚、蝦、牛、羊肉,元須、魔芋、香菜,香菇筍子等)

4 用藥護理

4.1血熱內蘊型:選用消風散合犀角地黃湯,宜飯后涼服,局部遵醫囑涂擦藥膏,如鹽酸尿素乳膏等。

4.2血虛風燥型:選用當歸飲子加減,飯后溫服,可局部用角質促成劑或免疫抑制劑。藥浴適溫。如:焦油類,硫磺洗劑等。

4.3瘀滯肌膚型:選用桃紅四物湯加減,飯后溫服。中藥制劑膏外擦。

4.4濕熱蘊結型:選用萆滲濕湯加減,宜飯后溫服,靜脈用維甲酸類、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有感染者抗生素治療。

4.5風濕寒萆型: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宜飯后溫服,卡泊三醇乳膏外擦,注意用藥局部情況。

4.6風濕寒萆型:選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宜飯后涼服。禁用刺激性強的外擦藥,靜脈免疫制劑藥物,如:甲氨蝶呤每周25~50MG,或肌肉注射。

5 并發癥護理

5.1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避風寒,遵醫囑可用青霉素、先鋒霉素等抗生素治療。

5.2皮損繼發感染:囑患者勿搔抓,定期修剪指甲,勤換衣褲,保持床單位的清潔,遵醫囑合理用藥,以免治療不及時恰當引起感染。

5.3關節畸形:見于關節型銀屑病。囑患者注意休息,少活動,合理用藥。適當活動關節。

6 健康指導

6.1患者講解本病的特點、治療過程、用藥常識、預防復發措施及注意事項。

6.2向患者說明不良情緒對本病的危害,指導患者采用心理咨詢和宣泄方法,以緩解緊張、焦慮、自卑等情緒。

6.3指導患者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必要時加以記錄,定查期復,為醫師治療疾病提供線索。

6.4指導患者合理進行體育鍛煉及適當的文體活動,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6.5指導患者合理調配飲食,忌食辛辣刺激發物;室溫宜涼爽,忌熱水燙澡,避免搔抓。

參考文獻

[1] 楊秀巖, 楊雪琴, 惠讓松, 俞夢孫. 銀屑病患者的睡眠研究[J].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 2012, (02)

[2] 白彥萍, 小徐. 科學認識銀屑病[J]. 中老年保健 , 2012, (05)

第8篇

前一些時,上海的官紳為太炎先生開追悼會,赴會者不滿百人,遂在寂寞中閉幕,于是有人慨嘆,以為青年們對于本國的學者,竟不如對于外國的高爾基的熱誠。這慨嘆其實是不得當的。官紳集會,一向為小民所不敢到;況且高爾基是戰斗的作家,太炎先生雖先前也以革命家現身,后來卻退居于寧靜的學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幫造的墻,和時代隔絕了。紀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許將為大多數所忘卻。

我以為先生的業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貞浫嗄曛?,木板的《旭書》已經出版了,我讀不斷,當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時的青年,這樣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國有太炎先生,并非因為他的經學和小學,是為了他駁斥康有為和作鄒容的《革命軍》序,竟被監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時留學日本的浙籍學生,正辦雜志《浙江潮》,其中即載有先生獄中所作詩,卻并不難懂。這使我感動,也至今并沒有忘記,現在抄兩首在下面――

獄中贈鄒容

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洲??旒舻冻p,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

獄中聞沈禹希見殺

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蕭蕭悲壯士,今在易京門。螭勉羞爭焰,文章總斷魂。

中陰當待我,南北幾新墳。

一九。六年六月出獄,即日東渡,到了東京,不久就主持《民報》。我愛看這《民報》,但并非為了先生的文筆古奧,索解為難,或說佛法,談“俱分進化”,是為了他和主張?;实牧簡⒊窢帲汀啊痢痢钡摹痢痢炼窢?,和“以《紅樓夢》為成佛之要道”的×××斗爭,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前去聽講也在這時候,但又并非因為他是學者,卻為了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現在,先生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

民國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達,該可以大有作為了,然而還是不得志。這也是和高爾基的生受崇敬,死備哀榮,截然兩樣的。我以為兩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爾基先前的理想,后來都成為事實,他的一身,就是大眾的一體,喜怒哀樂,無不相通;而先生則排滿之志雖伸,但視為最緊要的“第一是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見《民報》第六本),卻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又攘奪國柄,以遂私圖,就更使先生失卻實地,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系發源于先生的《中華民國解》(最先亦見《民報》),為巨大的紀念而已,然而知道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經不多了。既離民眾,漸人頹唐,后來的參與投壺,接收饋贈,遂每為論者所不滿,但這也不過白圭之玷,并非晚節不終??计渖?,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的包藏禍心者,并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儈,勾結小報,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鳴得意,真可謂“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了!

但革命之后,先生亦漸為昭示后世計,自藏其鋒鑣。浙江所刻的《章氏叢書》,是出于手定的,大約以為駁難攻訐,至于忿詈,有違古之懦風,足以貽譏多士的罷,先前的見于期刊的斗爭的文章,竟多被刊落,上文所引的詩兩首,亦不見于《詩錄》中。一九三三年刻《章氏叢書續編》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純謹,且不取舊作,當然也無斗爭之作,先生遂身衣學術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執贄愿為弟子者綦眾,至于倉皇制《同門錄》成冊。近閱日報,有保護版權的廣告,有三續叢書的記事,可見又將有遺著出版了,但補入先前戰斗的文章與否,卻無從知道。戰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績,假使未備,我以為是應該一一輯錄,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戰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時此際,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罷,嗚呼!

第9篇

二十歲時,于佳從北京回到杭州。她手持著手杖,邊摸邊走進了火車車廂,她找了一個空位坐下?;疖囬_動了,于佳的腦子里不停得想像著,想像外面的世界,想像光明的世界。不知怎么,一直放在膝蓋上的鑰匙“嗤~”一下掉下來,于佳趕緊彎下身子摸。突然,鑰匙被誰推到了手邊,于佳抬起頭,撿起鑰匙,對著空氣說:“謝謝”“你是盲人吧?你看不見東西嗎?”推鑰匙的人,那小姑娘,她的聲音如明快跳躍的音符,看得出,姑娘很快樂。但于佳聽了有一點生氣,因為作為一個盲人,應該避免這種問題。“沒錯,一生下來就看不見?!薄昂每上О?。哦,我叫于麗。”于麗的聲音摻了一些惋惜。“呵,其實這也好,我還可以想象,我可以想像到外面的美麗世界。再說,要是中途瞎了,不知道以后可怎么過?!庇诩颜f完,感到有些震驚。對于“瞎”這字,她從來說不出口的?!鞍?,我給你講講外面美妙的世界吧”說完,她便繪聲繪色的說起來,于佳呆呆地聽著?!澳阍谙胧裁矗俊庇邴惪赐噶擞诩训男乃?。“哦,沒事,有點累了。”于佳微笑一下?!斑@樣吧,我畫畫你吧,我就是學美術的?!庇诩研σ恍?,“行啊”但心里想著:唉,都看不見了,畫畫得在好,我也看不見,有這必要嗎?于佳聽見于麗在紙上“刷刷”地畫著,感覺她畫得是那么專注。“好,畫好了,不知道你滿不滿意。”于麗笑著,裝進自己的旅行包。于佳聽得出來,于麗裝的時候,很費力?;疖嚨胶贾萘耍诩押陀邴惛鎰e。突然車身晃了一下,于佳試圖去抓于麗的手,但還是摔倒在地上,只摸到了空空的袖子。“呀,你不要緊吧,可惜我沒辦法扶你?!澳?.你,我..”于佳不知說什么?!皼]什么,小時候截肢,幸虧我能用腳畫畫。再見!”“再見!”于佳手拿著手杖,下了火車。

于佳滿腦子都是那空蕩蕩的袖子。她記得她母親說過:“你的頭上三尺有希望,就看你有沒有看到,有沒有跳起來抓住。如果沒跳,沒看到希望,那你一生也沒有希望了?!薄皨專叶耍铱吹老M?,其實我也沒什么不同,有不少跟我一樣的呢”于佳說著,笑著,慢慢的,她的身影在茫茫人海中消失了。

沒錯,殘疾,沒什么不同,但不同的是,有人并沒看到希望,并沒看到別的殘疾人。希望,看到你這個東西了,你整天都在活蹦亂跳呢。

第10篇

【關鍵詞】糞便 檢驗 重要作用

中圖分類號:R446.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303-02

當前,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醫學科學也取得了空前發展,使得檢驗醫學向著機械化、自動化、簡易化儀器的方向發展。為此許多醫院都配備了高精度、高科技含量的儀器設備,各種實驗使用試劑也向操作更加簡便、快速、性能穩定的方向發展,大大提高了臨床檢驗的效率以及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性。然而再先進的儀器設備也需要人去使用和開展工作,這就要求檢驗人員更應當掌握基本檢驗技能,不斷提高數據的科學性,杜絕人為因素造成的檢驗差錯。在二連市婦幼保健院臨床檢驗工作多年,本人重視基本血尿便常規臨床檢驗工作,本文對糞便的臨床醫學檢驗重要作用討論分析如下:

1 糞便一般檢查

正常糞便主要由消化后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纖維素、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細菌、無機鹽和水等組成。

1.1 參考值

顏色與性狀, 正常成人的糞便為黃褐色成形軟便;嬰兒呈黃色或金黃色不成形糊狀便。

1.2 臨床意義

1.2.1 黏液膿血便,細菌性痢疾糞便多為黏液膿血便,阿米巴痢疾糞便呈暗紅色果醬樣,以血為主,有特殊腥味。

1.2.2 稀汁樣便,見于各種感染性腹瀉或非感染性腹瀉,尤其是急性腸炎。

1.2.3 柏油樣便,呈黑色。上消化道出血50~70ml即出現柏油樣便,其隱血試驗為陽性。

1.2.4 米泔樣便,呈白色淘米水樣,見于霍亂、副霍亂患者。

1.2.5 鮮血便,見于直腸、結腸息肉和腫瘤、肛裂及痔瘡等。

1.2.6 白陶土樣便,見于阻塞性黃疸。

1.2.7 球形硬便,見于便秘。

1.2.8 扁平帶狀便,見于直腸或狹窄。

1.2.9 胨狀便在堅硬的糞表面附著少量黏胨,為痙攣性便秘的特點,如潰瘍病出血、胃炎出血、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等;某些慢性菌痢病人也可排出類似的糞便。

1.2.10 凝塊樣便,為脂肪及酪蛋白消化不全所致,呈蛋花湯樣外觀,多見于嬰兒消化不良。

1.2.11 綠色便,因腸蠕動過快,膽綠素尚未轉變成糞膽素所致,多見于嬰幼兒腹瀉。

1.3 注意事項

1.3.1 標本取材時應注意留取異樣部位的糞便,采集后應立即送檢。

1.3.2 注意食物及藥物對糞便檢查的影響,如蔬菜使糞便呈綠色,動物血使糞便呈黑色,消化道鋇劑后糞便呈灰白色, 服用中藥山道年、大黃后糞便呈紫色。

1.3.3 避免尿液、月經血混入糞便。

2 糞便顯微鏡檢查

2.1 參考值

正常糞便中白細胞偶見,紅細胞無,結晶少量,細菌少量。

2.2 臨床意義

2.2.1 白細胞增多 見于腸炎,如痢疾志賀菌引起的菌痢,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以及過敏性腸炎及鉤蟲病、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

2.2.2 吞噬細胞(macrophage),與膿細胞同時出現,見于細菌性痢疾及潰瘍性結腸炎。急性出血性腸炎有時可見多核巨細胞。

2.2.3 紅細胞,見于腸道下段炎癥出血時、痢疾、下消化道腫瘤、潰瘍性結腸炎、直腸息肉等。細菌性痢疾時紅細胞少于白細胞,阿米巴痢疾時紅細胞多于白細胞。

2.2.4 腸黏膜上皮細胞,腸道炎癥時可見增多。

2.2.5 上皮細胞,大量上皮細胞出現為腸壁炎癥的特征,如結腸炎、假膜性腸炎。

2.2.6 結晶,特殊結晶如菱形結晶,常見于胃腸道出血后的糞便中;夏科?萊登結晶見于過敏性腸炎、腸道潰瘍、寄生蟲感染、阿米巴痢疾等。

2.2.7 真菌,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引起真菌二重感染所致。如腸道菌群失調,白色念珠菌感染,假膜性腸炎;普通酵母菌引起輕度腹瀉。

2.2.8 細菌,八聯球菌常見于消化不良性水瀉便中。

2.3 注意事項

2.3.1 糞便采集后應在l小時內及時檢查,放置過久會破壞糞便中的有形成分。

2.3.2 查阿米巴滋養體應從糞便膿血部分取材或采用肛拭法采樣,保溫送檢。

3 食物殘渣檢查

3.1 正常糞便中??梢姷街参锢w維,其他殘渣少見。

3.2 臨床意義

3.2.1 脂肪,有中性脂肪及脂肪酸。見于急、慢性胰腺炎、胰頭癌及小兒腹瀉等。

3.2.2 淀粉顆粒,有同心性線狀的不規則塊狀物。見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等。

3.2.3 其他殘渣,如有肌纖維、植物纖維等,增多見于腸蠕動亢進和腹瀉。

4 結晶檢查

4.1 正常糞便中可見少量磷酸鹽、草酸鈣、碳酸鈣等結晶。

4.2 臨床意義

夏科-萊登(Charcot Leyden)結晶為無色透明的棱形結晶,常在阿米巴痢疾、鉤蟲病及過敏性腸炎糞便中出現。

5 糞便寄生蟲檢查

5.1 臨床意義

5.1.1 寄生蟲卵,用于寄生蟲感染的診斷,如蛔蟲卵、鉤蟲卵、鞭蟲卵、蟯蟲卵、血吸蟲卵、姜片蟲卵、肺吸蟲卵、肝吸蟲卵、帶絳蟲卵等。

5.1.2 原蟲滋養體和包囊,用于腸道原蟲感染的診斷,常見的有①阿米巴原蟲:用于阿米巴痢疾的診斷,在典型的醬紅色黏液便中可見到大滋養體,并同時可見夏科-雷登結晶。②藍氏賈弟鞭毛蟲:主要感染兒童和旅游者,引起腹瀉。③隱孢子蟲:現認為該蟲是引起免疫缺陷綜合征和兒童腹瀉的主要病原。

6 糞便隱血檢查

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時,紅細胞被消化而破壞,在顯微鏡下不能被發現,稱為隱血。糞便隱血檢查對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6.1 參考值

化學法(常有鄰甲苯胺法、還原酚酞法):陽性或陰性免疫法(常有ELISA、免疫斑點法):陽性或陰性。

6.2 臨床意義

6.2.1 消化道病變,消化道潰瘍、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等隱血試驗陽性。消化性潰瘍時,呈間斷性陽性。

6.2.2 消化道腫瘤,如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等隱血試驗持續陽性。

6.2.3 藥物致黏膜損傷,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質激素等引起黏膜損傷使隱血試驗陽性。

6.2.4 全身性病變,如血友病、急性白血病、惡性網狀細胞病、紫癜、敗血癥等隱血試驗也可為陽性。

6.3 注意事項

6.3.1 采用化學法檢驗時要盡量避免食物、藥物造成的假陽性結果,受檢者在檢查前3天內禁食動物血、肉、肝臟、富含葉綠素食物和中藥。另外,大量維生素C存在可呈假陰性。

6.3.2 某些藥物如鐵劑、鉍劑等以及齒齦出血、鼻出血等造成的假陽性結果。

7 討論

當前大便檢查常常被人放棄,原因是認為取樣“麻煩”、“臟”。本人從事臨床檢驗工作多年發現小檢查有大作用,大便這項檢查不應忽視。大便是各種消化道疾病的“警報器”。大便的顏色、性狀等和疾病密切相關:拉黑便可能是胃出血,拉血便可能是腸息肉,大便總是有一固定的位置凹陷,可能是腸癌,大便潛血:它能查出大便中極小量、肉眼看不見的出血,出現潛血的常見疾病包括腫瘤、潰瘍、炎癥性腸病、肝硬化、膽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息肉等。一般的大腸癌患者和三分之一的腺瘤患者會有定期出血的現象。消化道癌癥早期20%的患者可出現潛血陽性,晚期病人的潛血陽性率達到90%以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潰瘍病人大便常規潛血試驗也多為陽性,或間斷性陽性[1]。白細胞:白細胞偏高說明有炎癥。同時,大便檢驗還能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感染以及寄生蟲感染,這對愛吃魚生的廣東人來說更具意義。糞便檢查要學會察“形”觀“色”,正常糞便含糞膽素,所以呈黃色或棕黃色。大便顏色的形成有諸多影響因素,第一是與食物有關。有句老話:“吃豬紅屙黑屎”,也就是說吃了豬血大便會變成紅黑色,綠色蔬菜吃得多,葉綠素含量高,大便呈綠色。第二是與藥物有關,胃病患者吃含鉍的胃藥,缺鐵性貧血病人經常補充鐵劑,大便也會呈黑色。炭劑、一些黑色的中成藥吃了也會拉黑便。當大便顏色出現某些異常時,可能與疾病有關。灰白色:有可能是黃疸或由于結石、腫瘤、蛔蟲等引起的膽道阻塞,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黑色或柏油樣便:見于上消化道出血;紅色:多是下消化道出血,痔瘡、肛裂,或者是食用過多的西瓜、西紅柿。無論是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出血拉血便,都有一個特點,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是便后滴血,這種情況多是患了痔瘡。 通過觀察大便的形狀也能了解一些疾病。正常的大便應為圓柱形,較軟,異常的形狀包括:太硬、太爛甚至黏液或水狀。球形硬便:便秘時可見;粘液稀便:見于腸壁受刺激或者發炎時,如腸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蟲病等;粘液膿性血便:多見于細菌痢疾;醬色粘液便:多見于阿米巴痢疾;水樣、蛋花樣便:可見于急性腸胃炎,大量時見于偽膜性腸炎及隱孢子蟲感染。糊狀便:多見于小腸疾患。因此糞便檢查對許多疾病,特別是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蟲病的診斷與療效監測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第11篇

1、韋編三絕中的韋指的是皮繩。

2、“韋編三絕”是說孔子讀《易》次數之多,竟把編聯簡策的編繩翻斷了多次。此語最早見于《史記·孔子世家》。

3、新版《辭?!返慕忉屖牵骸绊f,熟牛皮。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皮繩編綴,故曰“韋編?!边@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其一,今之形聲字古每書作假借字,漢代文獻中此例不勝枚舉。漢代許慎《說文》有“經,織從絲也”。許慎所用的“從”字,即今之形聲字“縱”字的假借字。我們既縱字在漢代實寫作從,那么我們把漢人(司馬遷)寫的韋編讀作緯編是合乎漢人用字常理的。緯編即編聯簡策的緯繩,因為古人常把縱橫稱作經緯,所以《說文》又稱“緯,織衡絲也”。簡書的竹簡是縱向排列的,猶如織布帛的經線,編聯簡冊的組繩則是橫向編聯的,猶如織布帛的緯線。據此,把橫向編聯簡冊的組繩稱作“緯繩”“緯編”是理所當然的。其二,古代簡書并非全都是用皮繩編綴的。陳夢家在《漢簡綴述》中寫道:“所用以編簡札為冊者,多為絲綸。字或作繩或作編。荀勖《穆天子傳》謂汲郡魏家所出‘皆竹簡素絲編’,《南齊書·文惠太子傳》記襄陽古冢所出《考工記》‘竹簡書,青絲編……’居延漢簡冊,則用麻繩”。毫無疑義,所謂“素絲編”“青絲編”都是指的絲繩。出土簡冊,則木簡僅見用麻繩。除了“韋編三絕”的“韋”被釋為皮繩外,尚不見任何關于用皮繩編聯簡冊的記載和實物。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2篇

“妝扮”一詞在宋代便已出現,表示“假裝”之義,見于宋代無名氏所著《大宋宣和遺事·亨集》:“莫若易服,妝扮做個秀才儒生,臣等妝為仆從,自后載門出市私行,可以恣觀市廛風景。”

到了元代,“裝扮”一詞也出現了,僅為“假裝”之義,如《元典章新集·刑部·禁聚眾》:“各處不畏公法之徒,鳩斂錢物,敘眾裝扮,鳴鑼擊鼓,迎神賽社。”此時,“妝扮”又增加了“打扮”及“打扮后的樣子”之義。

元代以后,這兩個詞的使用逐漸多了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二者用法趨同。作動詞時,“裝扮”和“妝扮”大致表示兩種意思:一、喬裝,假扮。(1)你這國王無道,特來借此衣冠,裝扮我師父。(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四回)(2)出了衙門,竟到家下,與云奴說出此事,如此如此,云奴領意,妝扮停當,只等天晚,做弄狗禿。(明·西湖漁隱主人《續歡喜冤家》第十四回);二、打扮。(1)忽一日,侵早見三郎出門去了,李賓裝扮整齊,徑入三郎舍里,叫聲:“王兄在家否?”(明·安遙時《包龍圖判百家公案》第六十六回)(2)侵早,便妝扮齊整,來到錢塘江口,踅來踅去,找尋喜順娘不著。(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第三十一卷)作名詞時,可理解為“打扮后的樣子”。(1)那兩蝶已自不見了,只見洞邊一個老人家,道者裝扮,拱立在那里。(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2)只見一人高冠敞袖,似是道家妝扮。(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

此時,這兩個詞均與表示人的詞語搭配。到了清代,“裝扮”還能夠與表示物的詞語搭配。但是這種情況極少,見于清代無名氏的《金臺全傳》第三十六回:“只見二虎臺搭在當中,周圍寬闊,高大臺上多懸響鐘,匾對完全,裝扮甚好,當臺結著彩?!贝送猓哌€出現了使用的性別傾向。用于人時“裝扮”無傾向,而“妝扮”開始更多地用于女性,少數情況下用于男性。這種現象似乎與妝字“從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有關。在使用頻率方面,“妝扮”逐漸低于“裝扮”。

民國時,“妝扮”作為“打扮”的意義使用頻率增高并進一步偏向使用于女性,其他兩種意義的使用頻率明顯降低;“裝扮”的“假扮”與“打扮”之義使用較多,但“打扮”的對象依舊沒有性別傾向。同時,“裝扮”仍然比“妝扮”使用頻繁。

在當代,“裝扮”與“妝扮”的差異更加明顯,使用頻率高低懸殊?!把b扮”詞義范圍擴大,表現在用來修飾物的用法一般化了;而“妝扮”的“喬裝,假裝”之義基本消失,詞義范圍縮小。若“妝扮”一詞作“裝飾”之義用于物,應理解為擬人的用法。此外“妝扮”還呈現出專業化發展趨勢:用于美容領域時專門強調人們面部、頭部與手部的修飾,用于影視戲劇領域時是一種化妝與裝扮手段。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江| 沭阳县| 双鸭山市| 阳朔县| 湖南省| 天镇县| 锦州市| 什邡市| 临汾市| 定陶县| 绥滨县| 龙江县| 股票| 郸城县| 巨野县| 和静县| 台前县| 长海县| 玛曲县| 焦作市| 西宁市| 乾安县| 陇川县| 开平市| 怀仁县| 叶城县| 古田县| 定西市| 晋宁县| 汉沽区| 商河县| 太湖县| 柳江县| 福建省| 新津县| 凤庆县| 丹棱县| 云梦县| 临清市| 营口市| 湘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