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0: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婚姻調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面對這一新形勢,鄉民政辦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基層民政優勢,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婚姻家庭和社會穩定工作。結合本鄉實際,就近年來的婚姻家庭做法、存在的問題、取得的成效和現狀進行了調查思考。
一、基本現狀
近些年來,家庭日趨小型化,多為4口之家或2口之家,子女結婚后多會采取與父母分家生活。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非婚同居、未婚早孕早生逐年增多,離婚率和贍養老人糾紛呈現上升的趨勢。農村離婚現象日益突出,對傳統的農村家庭產生了重大影響,給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2004~2008年的5年間全鄉結婚267對534人,離婚9對18人,如下表:
時間結婚離婚復婚
2004660
2005640
2006393
2007471
2008515
合計2679
二、存在早婚早育和非婚生育現象
早婚早育和非婚生育困擾著我鄉黨政相關部門。改革開放后,婚俗和傳統婚姻家庭發生了變化,由于受電視、電影、小說、錄像等影響,年輕人的愛情觀、婚姻觀念發生了極大轉變,以前由父母作主或媒妁之言的婚姻轉變為年輕人自己決定自己婚姻,出現了事實婚姻。還有為數不少的父母和子女法制觀念淡薄,明知《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為男22周歲,女20周歲,但隨著青年人性生理早熟和觀、性觀念、性道德的變化,婚前變得越來越多,做父母的不嚴加管教,這成為早婚早孕早生的直接原因。在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時有50%以上的女青年已懷孕,少數女青年僅18、19歲就生下了一孩,等達到法定年齡再到民政辦辦理婚姻登記手續的怪現象。
三、農村家庭離婚案件和贍養糾紛增多的主要原因
1、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與農村婦女經濟地位的提高是農村離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農村剩余勞動力頻繁向外流動,走出閉塞的山區環境,到外面尋找增收致富新路子,導致經濟獨立,人與人交往增多,新的人際關系因素很容易滲透到原有婚姻關系中,從而破壞了原有的婚姻關系。
2、家庭暴力是引發家庭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家庭暴力所致,離婚案件在農村有增無減。婚前缺乏了解,婚后感情不合,或因男方喜歡賭博、酗酒等惡習,女方責罵后便經常打架吵鬧,或因家庭瑣事爭吵而導致離婚。農村男女一般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夫妻間產生隔閡后不能及時溝通,若雙方或家庭其他成員因意見異議而產生分歧后,導致夫妻感情惡化,一氣之下就協議離婚或上訴法院,根本不考慮子女的健康成長。
3、婚外情導致農村的離婚案件逐年增多。因男女雙方或一方長年在外打工,價值觀、人生觀、婚姻觀有了巨大改變,產生了婚外情。有的是原有婚姻感情基礎就不牢固,外出務工后,導致農村的離婚案件逐年增多。少數農村婦女道德觀念、家庭美德、家庭責任心和法制意識淡薄,一但受到新思想、新觀念的影響,就違背傳統美德,不顧丈夫與孩子,離家出走,長年或幾年杳無音訊。
4、農村養老糾紛增多。很多60~70多歲的老年人還自立自強地過著自給自足、無人孝敬、獨立門戶的日子,有部分老人養老問題主要依靠家庭子女供給,供給采取兄弟幾個共同承擔,約每個老年人年均得到贍養費300—600元。有些老人一生勞碌,積下了一身的疾病,由于沒有錢,只好拖著疼著忍著等著生命結束。大部分老年人苦到喪失勞動力為止,只有少數人靠兒子贍養,而且贍養過程中有的家庭兄弟之間或老人與子女之間會發生矛盾糾紛。
四、對以上存在問題的思考建議
為減少農村離婚案件、家庭暴力、贍養糾紛和早婚早育及非婚生育現象的發生,維護社會穩定,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普法力度,加大《婚姻法》、《婚姻登記條例》、《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山區群眾的法律意識。同時,大力開展傳統道德教育,讓人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律法規。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婚育觀念、善待婚姻、善待老人。讓更多的家庭生活得美好、幸福、和諧,從而使每個家庭充滿真情與真愛。
日前,記者了解到,甘肅隴南市康縣人民法院一份調研報告顯示,近年來,康縣各法院所審理的農村離婚案件中,涉及入贅式婚姻離婚的案件一直居高不下,以該縣云臺、大堡兩基層人民法庭2011年至今這5年的綜合統計來看,入贅式婚姻糾紛占離婚糾紛的比例分別為48%、52.5%、41%、44%和48%;同時,該類案件92%的原告是女方,只有8%的原告是男方。
據了解,這類案件的共同點是女方家庭貧困、經濟負擔重,無兒子、缺勞力,而入贅的男方大多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家庭較貧困,個人缺乏一定的勞動生產技能等。
女方家庭期望值高,達不到要求便更換女婿 在調研報告中,記者看到這樣一個離婚案例,幾年前康縣大南峪鄉一名陸姓婦女要求與現任丈夫離婚,這已是她第三次離婚。原來這名婦女家中只有她與多病的母親兩個人,極力想通過招上門女婿來頂門立戶,改變家庭貧困面貌。然而,先后找了三個上門女婿,最后都離了婚,原因主要是要求上門女婿既要兼顧家庭,改善鄰里關系,從事繁重的農活,又要能出門打工,還必須掙到錢。入贅女婿無法兼顧,不堪其累,最后只得離婚走人。
據介紹,在入贅式婚姻中,因為女方家庭期望值高,要求多,女方既要男方能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又要男方能掙錢,男方一旦在某一方面達不到女方家庭的要求,則在家中的地位每況愈下,甚至沒有地位,干什么都是錯,于是女方最終也最簡便的想法,便是更換女婿。
這份調研報告顯示,康縣農村入贅式婚姻離婚糾紛的原因復雜,根基不牢,易于因糾紛而破裂。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女方有婚外情導致離婚。康縣農村入贅式家庭大多選擇子女中綜合素質比較好、合父母心意的女兒留在家中招婿。女方相對于男方而言比較強勢,而男方掙錢能力也相對較差。婚后女方外出打工,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久而久之,思想意識發生了變化,覺得自己與入贅的丈夫不般配,過年回來要求離婚。每年的農歷年前年后,是康縣法院受理此類案件最集中的時候。此類現象甚至還有示范效應,從而形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其次,在康縣,農村入贅家庭分家較少,一般不會分家甚至四代同堂。老人們婚姻觀和價值觀比較保守,往往認為父母長輩等作為一家之長,擁有家庭主導的權威,女兒女婿尤其是入贅女婿必須無條件地適應這種家庭環境氛圍。如果入贅女婿有一定的收入,又有自己的個性,老人則認為入贅女婿不尊重他們。時間一長,矛盾激化。由于家庭觀念沖突、人員結構復雜化導致的入贅式婚姻離婚的現象在康縣農村入贅家庭中比較常見。
再次,對于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入贅式家庭,姓氏問題、過節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等往往是困擾他們婚后生活的一大障礙,甚至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部分男方入贅的目的往往是盡快結束無錢娶妻或大齡無妻的狀態等困境,所以入贅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由于這種入贅婚姻必然與女方的招婿初衷產生矛盾,因此離婚往往是此類婚姻的最終結果。一些入贅男有錢后,不滿自己入贅的現狀,不再理會女方父母家庭成員的頤指氣使,不再忍氣吞聲,反過來對女方父母不予尊重,對女方不予呵護,而是另覓新歡。這也是入贅式婚姻家庭離婚的原因之一。
入贅男離婚后的贍養等問題難解決,命運走向應受關注 據《康縣志》記載,康縣女娶男嫁的婚俗最早起源于150余年前的康縣南部地區太平一帶。在康縣本地稱這種婚姻形式為“倒插門”,也稱之為“入贅”。康縣人民法院的這份調研報告顯示,近四年來,康縣法院在受理的入贅式婚姻糾紛案件中出現了“入贅女婿離婚后生活無著落,無處可去”“入贅男離婚后的贍養問題難解決”等問題。經統計,自2011年以來,康縣法院審理各類婚姻糾紛案件666件,其中入贅式婚姻離婚糾紛這5年分別為74件、50件、60件、45件、81件,共計281 件,占到將近一半的比例。
調研報告的作者、康縣人民法院法官張蘇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歷史的原因還是計劃生育后生育率的減少,女娶男嫁有助于康縣農村那些有女無兒家庭發展生產和解決父母養老問題,對于維系農村有女無兒家庭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康縣當地人口素質的提高。這種婚俗由女子來傳遞香火延續血脈,確立女性在家庭的主導地位,既自然地了卻了農村老人們所擔心的防老和“續香火”問題,也體現了男女平等。
但是,作為康縣主要的婚姻形式,這一婚姻類型和結構的穩定,影響著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應重視入贅女婿的命運走向,減少或消除農村家庭矛盾激化的隱患。
[關鍵詞]同性;婚姻;合法化研究
婚姻一般指的是得到習俗或法律承認的一男或數男與一女或數女相結合的關系,并包括他們在婚配期間相互所具有的以及他們對所生子女所具有的一定權利和義務。婚姻是基于男女兩性的結合這一事實,從古至今一直牢固地埋根于人們心中。可短短數十年后的現在,這一眾所周知的事實卻被迫面對起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場風暴中,有關同性戀權利的保護,在人權界已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而當中爭辯得最激烈的,莫數其權利的核心內容――“同性婚姻合法化”。關于同性之間的婚姻法律關系是在歷史上找不到的,這為同性婚姻的法律化無疑增加了巨大的阻礙,那我們就該就此打住,而徘徊在這從未有過的遺憾中嗎?
1 同性戀的歷史依據
根據《圣經》中的“原罪說”同性戀是一種罪惡,它違反了婚姻是兩性的結合、違反了生育和繁衍的原則,因而它應當受到歧視和懲處。
確實如此,無論是在西方國家還是中國,很多人都會認為同性婚姻是一種可恥的、讓人不能接受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看見,同性之間的交往也并不是那么無史可依。在中國古代并沒有“同性戀”這個稱呼,而是使用更為隱晦的表達,例如“斷袖”、“龍陽”、“余桃”、“男風”、“香火兄弟”、“龍陽癖”等來暗指女性、男性同性戀現象。在現代中文口語中,常常使用“同志”來稱呼同性戀者。國外的歷史也是如此,古埃及人曾把喜好男色看得很正常;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與武德、理智、審美及道德等方面的某些美好品質相聯系,因而特別推崇,所以同性相交是在古代已有之。
迄今為止,對同性戀的接受和認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1987年12月,在荷蘭召開的“同性戀疾病以外問題會議”上,與會代表們一致贊成同性戀合法化。從此,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這種認識的深入,我們看見不少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用法律明確了同性戀者的權利和地位。在澳大利亞產生了第一個要求用法律明確承認同性戀家庭的議案后,1988年12月,丹麥國會通過“同性戀婚姻法”,使丹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性戀婚姻被法律認可的國家。該法案規定,同性婚姻中的配偶雙方在遺產、繼承、住房津貼、退休和離婚方面,享有與異性婚配相同的權利。法案通過后三個月內,丹麥即有600余對同性戀者成婚,其中80%是男同性戀者。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了其中,現在世界上的一致觀點基本上是贊同同性戀的合法存在,并給予相應的法律保護。
2 同性婚姻調查數據分析
對同性婚姻問題,我科研小組成員5人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問卷的形式對樂山市市中區進行了一次隨機抽樣調查,以便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群對于同性婚姻合法化問題的看法進行一次多方位的了解。此次問卷涉及的人群類型很多,其中有學生、農民、白領、清潔工、商人等。我們隨機發放了120份調查問卷,總共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經過調查、整理、統計、分析、討論,我們已經對樂山市市中區人群對于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問題的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通過對問卷的專業分析討論,結合當今同性婚姻發展情況,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問題有更好的認識。
2.1 問卷回收、問答數據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總共13道題,只有教育程度問題有一個缺失值,意思就是有一張問卷上的教育程度問題沒有被回答,其他的問題都是被回答了的。在走訪調查過程中,雖然有很多人拒絕做此次問卷,但接受了做問卷的人群,還是很認真的做完此次問卷,說明這次調查的準確率還是比較高的。
2.1.1 問卷性別比率在本次調查中,總共有120人接受調查,其中女性有75人,占總人數的62.5%;男性有45人,占總人數的37.5%。見表2。
2.1.2 問卷年齡比率20歲及以下的有43人,占總人數的35.8%;20~29歲的有66人,占總人數的55%;30~60歲的有8人,占總人數的6.7%;60歲以上的有2人,占總人數的1.7%。見表3。
2.1.3 受教育程度比率受訪者中,小學和初中學歷的都是有2人,所占百分比同為1.7%;高中學歷的有14人,所占比例為11.7%;大學學歷的有100人,所占百分比為83.3%;其他學歷的有1人,所占百分比為0.8%。還有一張問卷上的學歷沒有填,因此計為缺失值。由此表可以看出,受訪者中大學學歷所占比重很大,而小學、初中等所占比例很小。見表4。
2.1.4 接受同性婚姻比率在120個人中,50個人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現象,占總人數的41.7%;有40個人不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占總人數的33.3%;而選擇無所謂的有30個人,占總人數的25%。相較之下,在受訪者中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現象的占多數。見表5。
2.2 影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因素分析
在同性婚姻合法化問題上,有很多因素對其有所影響。在此,我們從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
2.2.1 性別對同性婚姻的接受程度在所訪人群中,能否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問題的選擇上是不同的。女性中有36個人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23個人不能接受,而16個人認為無所謂;男性中14個人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17個人不能接受,14個人覺得無所謂。女性中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占大多數,而男性中不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占多數,女性比男性更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現象。見表6。
2.2.2 年齡同性婚姻的接受程度年齡對于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很重要的。由圖1可以看出,30歲以上人群,年齡越大,對于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人就越少。其中,能夠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0~29歲之間,這是年輕人集中的年齡段。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代人的思想較開放,對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較強。因此,對于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問題的接受人群比其他年齡段的要多。
2.2.3 教育程度對同性婚姻的接受程度 教育程度對于一個人的認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表7可以看到,教育程度越高,對于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事實的比率越高,反之,教育程度越低,越不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被調查的大學學歷的100個人中,有49個人覺得能夠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32個人覺得不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19個人對此事持無所謂的態度。只有高中和大學學歷的人覺得同性婚姻可以合法化,而小學、初中和其他學歷的人都是持不能或者無所謂的態度。
2.3 同性婚姻的道德、法律合法化分析
2.3.1 社會道德與同性婚姻合法化在這之前,也有人做過有關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人依然不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現象,
認為這一現象違反了社會道德。但是,我們由圖2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認為同性婚姻是否有悖于社會道德這個問題上,雖然還有很多人認為同性婚姻合法化與社會道德相悖,但是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與社會道德不沖突的仍然占多數,只有一小部分人選擇了不清楚。
2.3.2 法律與同性婚姻合法化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在法律上得到確認,認為有可能的有61人,占總人數的50.8%;認為不可能的有38人,占總人數的31.7%;選擇不確定的有21人,占總人數的17.5%。覺得有可能的人明顯占多數,已經超過了認為不可能的人數,而最少的就是不確定能否在法律上合法化。見表8。
2.3.3 社會和諧與同性婚姻合法化針對于問到同性婚姻合法化能否影響到社會和諧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認為有影響的人占據了上風,選擇影響不大的人比認為有影響的人少了點。在前面問到能否接受同性婚姻時,很多人選擇能夠接受,但當這個問題上升到是否影響社會和諧時,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影響社會和諧。見圖3。
3 討論
就以上各數據所顯示出來的問題,過去的人的認識和現在的人的認識不同的原因,我們小組經過討論及資料查詢,總結如下:(1)同性戀婚姻在全球都是一種趨勢,在中國,這一問題也有它顯而易見的現實意義,雖然一步到位地允許同性婚姻合法化還是不可能的做法,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人能夠接受這一現實。(2)我國的同性戀者也是國家的公民,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并沒有危害他人的正當利益,國家應當給予他們這個群體足夠的關注和重視,保障這個群體真實的情感需求。而且,也有人認為同性婚姻也有可能減少艾滋病的傳播。(3)同性之間的行為是個體自我的選擇,這是在社會上必然存在的事實,我們就必須是在現代法律平等的旗幟下保護這些個體追求自我實現的權利。所以在這一認識的前提下,同性的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在今日已經是可以實行的現實,因為現代社會的文明構建能夠包容它。(4)我國《憲法》中早就規定了平等權,2004年《憲法修正案》中也規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權”,且近些年來國家先后批準加入了二十多個國際人權公約,所有跡象都表明了我國在保護人權的問題上一直不懈地進行各種更新和變革。(5)我國有保護少數族群和弱勢群體利益方面的成功經驗,如在保護少數民族利益、保護婦女兒童利益方面都屬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于同性戀這個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族群的保護,將使我國的形象更為開明、進步,造成一種各社會群體之間更為寬容、和諧的氣氛,有利于國家的形象和社會的穩定,免于出現西方社會中同性戀不斷游行示威、與主流社會文化發生激烈沖突的局面,而和諧、寬容的做法也與中國文化中崇尚和平、和諧的精神合拍。
中國的婚姻法明確規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對于同性婚姻雖未明確的禁止,但卻把婚姻的定義僅僅限于異性之間,這使得相當一部分的同性關系者身份權利等無法被認定,處于被社會疏遠的地位,這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現實。在社會上,同性戀者雖然是取得了相比以往更加大的活動機會,可我們可以看見這種不支持態度使得我國的同性戀者不得不接受更大的社會壓力,甚至是來自于一個群體、一個組織的歧視,這是不能夠想象的。在當今這個自我權利早已推崇的社會,我們卻用著自己的力量去干涉別人的私人生活,而且不受法律制裁,我們認為這是有悖于中國法律精神,甚至是有悖于憲法基本人權精神的,更別提要能夠保護同性戀者的同居、財產繼承、監護、探視、撫養、領養等權利,那也就更不可能存在了。從觀念上改變同性戀的看法并非易事,但如同醫學上給予同性戀支持一樣,從法律上給予同性戀保護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只有當國家認可同性戀,體現其意志的法律才能引導社會大眾接受同性戀,最終實現同性戀群體的權益保障。
通過一年來的走訪及相應的調查,我們看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發展前景是很可觀的。當然,我們不能只因為這一次調查就斷然肯定同性婚姻合法化是一定能實現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看到有更多的人開始重視同性婚姻,并有更多的人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黎爾平,同性戀權利:特殊人權還是普遍人權一兼論對同性戀權利的保護[J],法學,2005,(10):41-46
2 李銀河,同性婚姻提案,http://biog.省略/u/473d5336010000u9
3 涂建新,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
4 王劍輝,同性婚姻立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7
5 何東平,同性婚姻合理性的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8):98
性別:( )男( )女 年齡_____ 文化程度_____
婚姻狀況:( )已婚( )未婚
1、你認為找對象應采用:( )媒人介紹 ( )自由戀愛 ( )其他
2、你認為最合適的結婚年齡是:( )20~22 ( )23~25 ( )25以上
3、你認為生男生女重要嗎?( )重要
( )不重要
4、如果你認為生男生女重要的話,你更喜歡:( )男孩
( )女孩
5、你身邊有沒有人不想結婚:( )有
( )沒有
6、你身邊有沒有因為家庭狀況不好而找不到合適的對象:( )有( )沒有
7、你認為戀愛問題中"門當戶對"重要嗎?:( )重要
( )不重要
8、你在選擇戀愛對象時考慮父母的意見嗎?( )從來不考慮 ( )稍微考慮一些
( )完全聽父母的
9、你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與以下哪些因素有關:( )國家政策
( )村領導的能力
( )農民文化程度的高低
10、你家的主要收入是:( )工資收入
( )副業收入
( )經濟作物收入
( )打工的錢
11、你家的收入主要用于:( )購買生活必需品
( )準備蓋新房子
( )用于教育
12、在你看來農村經濟怎樣才能盡快發展起來:( )提高主要農作物的產量
( )大力發展經濟作物
( )有條件的人都去城里打工
( )掌握科學種田方法
13、你閑暇時一般都干什么: ( )找朋友一起玩 ( )看書、讀報
( )看電視 ( )其它
14、你看電視時最喜歡看:( )新聞( )廣告( )電視劇( )體育節目
15、你看報時最喜歡看:( )新聞( )廣告( )社論( )致富信息
16、申奧成功了,作為青島人,你感到:( )十分激動 ( )高興 ( )與我無關
17、你認為申奧成功的好處是:( )有利于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北京
( )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旅游業
( )有利于我國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
( )沒什么好處
18、到了XX年年奧運會你打算:( )到北京看比賽( )到青島看水上運動
( )看所有的實況轉播
( )還早呢,到時再說
19、你認為你的文化程度與你家的經濟狀況有關么?( )關系很大( )有一點 ( )沒有
20、你打算讓你的對孩子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 )大學以上( )職業教育
( )高中 ( )受完義務教育
【摘 要】 本文基于2011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對中國一般居民的婚姻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居民的婚姻幸福感受性別、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的影響;男女婚姻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明顯差異,男性主要受收入影響,女性則與受教育程度有關。
【關鍵詞】 婚姻幸福感;來源;實證研究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元素,而婚姻幸福則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但近日由民政部的《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自2003年到2014年間,中國的離婚率已連續12年出現增長,2014年的離婚人數達2003年的3倍!離婚率的快速增加表明中國居民的婚姻狀況堪憂,如何提高婚姻質量便成為社會各界一個共同關心的話題。在這中間,婚姻幸福感作為婚姻質量最直接的度量指標之一,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探討和關注。
與國外學者對(外國居民)婚姻幸福感所做的大量實證研究相比,國內學者對(本國居民)婚姻幸福感的研究大部分以理論探討為主,定量分析或實證研究并不多見。盡管近年已有學者嘗試利用中國的調查數據進行相關分析,但一般僅關注某一類人口,如老年人、[1]青年、[2]留守婦女、[3]流動人口等,[4]缺乏對中國居民婚姻幸福感影響因素的一般分析。為此,本文擬基于2011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對中國居民婚姻幸福感的來源(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以期對以往的研究進行補充。
一、中國居民的婚姻幸福感狀況
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是我國最早的全國性、綜合性、連續性學術調查項目。在2011年的調查中(以下簡稱CGSS2011),關于被調查者的婚姻幸福感狀況,主要通過自陳報告的方式進行測度,即詢問被調查者“總的來說,您對您的婚姻/同居生活感到滿意嗎?”,要求被調查者從數字1到5之間進行選擇,1至5分別表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無所謂滿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依次對應于由低到高的婚姻幸福感的程度,受訪者婚姻幸福感的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婚姻幸福感的分布
從圖1可以看出,選擇4和5的被調查者分別占到有效樣本總數的61.75%和23.50%,表明大部分被調查者對婚姻生活的狀況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盡管整體狀況良好,但仍有4%左右的被調查者處于未離婚且對婚姻狀況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的狀態,理論上說,這部分人也是更可能離婚的群體。
二、婚姻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統計分析僅能了解婚姻幸福感的概況,為進一步考察婚姻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本文將利用CGSS2011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參照國內外已有研究,[5-6]實證分析所考慮的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和社會交往頻率等,實證分析的模型為:
上述模型中,表示被訪者i的婚姻幸福感狀況,sex、age、income、education、residence、relationship分別表示被訪者i的性別、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和社會交往頻率等變量,α為待估計參數,μ為隨機誤差項。
由于婚姻幸福感以序數數值表示,不是連續值,因此我們采用有序概率模型(Ordered Probit)對上式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表1中,第(1)列為不包含年齡的平方項的全體樣本的估計結果,第(2)列在進行模型的估計時加入了年齡的平方項age2,作此處理的原因是根據國外學者對婚姻幸福感的研究,婚姻幸福感隨年齡呈U型曲線變化,在婚后數年達到最高值,隨后呈下降趨勢,婚后20年左右到達最低值,此后逐漸回升,直到老年階段,因為不再有工作及撫養子女的壓力,婚姻幸福感又處于較高水平,我們希望檢驗中國居民的婚姻幸福感是否也有此U型變化趨勢。[7]第(3)列和第(4)列分別對男性子樣本和女性子樣本進行估計,以期發現不同性別的個體婚姻幸福感的來源是否有所不同。
表1 婚姻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
解釋變量 (1) (2) (3) (4)
sex -0.242***
(0.060) -0.245***
(0.060)
age -0.006**
(0.002) -0.023*
(0.012) -0.002
(0.003) -0.008**
(0.003)
age2 0.0001
(0.0001)
income 0.050**
(0.022) 0.050**
(0.022) 0.120***
(0.038) 0.016
(0.027)
education 0.044***
(0.014) 0.044***
(0.014) 0.014
(0.020) 0.068***
(0.019)
residence_0(參照組)
residence_1 -0.027
(0.095) -0.027
(0.095) 0.122
(0.139) -0.182
(0.130)
residence_2 -0.209***
(0.072) -0.210***
(0.072) -0.223**
(0.107) -0.204**
(0.098)
relationship 0.023
(0.028) 0.022
(0.028) 0.005
(0.042) 0.040
(0.037)
LR檢驗 77.26 80.26 20.14 39.70
Pseudo R2 0.0074 0.0076 0.0047 0.0071
樣本數 4965 4965 2219 2746
注:上標“*、**、***”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由于只考慮回歸系數的方向,有序自變量education、relationship均視為連續變量處理。
表1第(1)列全體樣本的估計結果顯示,的確存在婚姻幸福感的性別差異,對中國居民而言,女性的婚姻幸福感要顯著低于男性。年齡變量age的系數估計值為負,且在5%的統計上顯著,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國居民的婚姻幸福感有降低的趨勢。收入income和教育education的系數估計值均為正,且分別在5%和1%的統計上顯著,這說明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婚姻幸福感會提高,平均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的婚姻幸福感要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從居住地看,整體而言,鄉鎮居民的婚姻幸福感與農村居民相比并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城市居民的婚姻幸福感要顯著低于農村居民。對于社會交往,雖然變量relationship的系數估計值為正,但在統計上并不顯著,意味著社交頻率的增加并不能顯著改善人們的婚姻體驗,從而增加婚姻幸福感。
第(2)列與第(1)列相比,除年齡相關變量外,其他變量的系數估計值無論是大小、方向還是顯著性水平均沒有太大的變化,估計結果表現了較大的穩健性。加入了年齡的平方項age2后,雖然age2的系數估計值為正,age的系數估計值為負,但由于前者在統計上并不顯著,這說明中國居民的婚姻幸福感并不似西方國家那樣呈現U型變化,而是呈現出隨年齡緩慢下降的趨勢。
第(3)列對男性子樣本的估計中,收入income的系數估計值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一估計值無論是在大小和顯著性水平上,均高于基于全體樣本的估計,這說明收入的增加,對男性的婚姻幸福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意味著對男性而言,適量收入是其婚姻幸福的必要條件。除收入外,居住地對男性的婚姻幸福感也有影響,城市男性的婚姻幸福感要低于農村男性。
第(4)列對女性子樣本的估計顯示,與男性不同,女性的婚姻幸福感與年齡有關,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的婚姻幸福感有下降的趨勢。對女性而言,收入income的系數估計值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并不顯著,即女性的婚姻是否幸福與金錢無關。但度量受教育水平的變量education的系數估計值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知識越淵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其婚姻也越幸福。男女婚姻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差異似乎表明,男性的婚姻幸福與否更多的與物質因素有關,而女性的婚姻幸福感則更多的來源于非物質因素。與男性類似,城市女性的婚姻幸福感也顯著低于農村女性。
三、結論
本文基于CGSS2011數據,對中國居民的婚姻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定量分析。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盡管中國近年來的離婚率逐年上升,但大部分被調查者仍對婚姻狀況表示滿意。
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整體而言,中國居民的婚姻幸福感并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呈現U型變化,而是具有隨年齡緩慢下降的趨勢,教育和收入對婚姻幸福感均具有正向影響,社交頻率則沒有顯著影響;分性別看,男女婚姻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所不同,其中男性主要受收入的影響,女性則主要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但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城市居民的婚姻幸福感均低于農村居民。
【參考文獻】
[1] 陳華帥.老人婚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9(06)67-72.
[2] 蔡玲.青年婚姻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3(03)56-62.
[3] 農村留守婦女婚姻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基于廣東五市的數據分析[J].南方人口,2008(04).50-57.
[4] 王玲杰,葉文振.流動人口婚姻滿意度實證分析[J].人口學刊, 2008(02)32-37.
[5] 王存同,余姣.中國婚姻滿意度水平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13(01)25-32.
關鍵詞:婚姻質量;婚姻滿意;積極的夫妻互動
中圖分類號:c91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1-0012-06
一、 婚姻質量和相關研究
成功婚姻一直是婚姻和家庭學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多通過婚姻的穩定性和婚姻的幸福感來測量和分析。婚姻的穩定性是配偶的結婚時間及其看待其婚姻關系能夠持續多久的程度;婚姻的幸福感是情感關系中配偶的主觀感受,多是有關婚姻滿意度或婚姻質量的研究。社會學對婚姻滿意度或婚姻質量研究積累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
婚姻質量多通過婚姻滿意度來分析,它是指已婚夫婦對其婚姻關系滿意程度的主觀感覺和評估。西方社會學者對影響婚姻質量的定量研究可分為綜合模型和控制模型兩種。綜合模型是通過對各自變量影響強度的相互比較,確定與婚姻質量關系最密切的變量。控制模型通過控制某些變量,如家庭生命周期、婚齡、子女數、女性就業、社會角色、家務分工、夫婦同質性等因素,看哪些因素對婚姻質量產生影響。例如,家庭生命周期視角下的婚姻滿意度是隨著孩子的出生和孩子成長離家呈倒u形曲線;控制教育、結婚年齡及個體因素后,婚齡與滿意度呈負相關。[1][2]
有關影響婚姻質量的理論解釋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夫妻互動理論,這一理論繼承了戈夫曼的符號互動理論,認為婚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因此情境定義非常重要。[3]只有配偶將對方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互動定義為積極的,并認定自己是被愛的,才會有令人滿意的婚姻。這是配偶間界定的關系,不能通過簡單的指標加以衡量;二是本質主義的理論,認為令人滿意的婚姻是性生活的質量,具有想象力和愉悅的性生活,彼此即使意識到雙方存在差異,但依然有安全感和“我們”的意識;三是交換主義理論,這一理論認為,雙方交換的頻率使彼此都滿意。交換是復雜多樣的,有經濟的、政治的、性關系的等等,但核心的概念是對交換頻率的滿意;四是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夫妻相愛并能夠一起為子女和彼此提供身體和情感的照顧,由此物質和經濟生活的狀況將會對婚姻質量有影響。
從諸多西方研究婚姻滿意度的文章里可以發現,宗教、經濟狀況、夫妻調適、性生活等都是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4][5]而研究對象主要是跨族群的群體、特殊行業的群體等,對中國的研究也多從整體上進行分析。此外,有臺灣學者通過對家庭關系、居住格局、資源分配的研究發現,在依舊重視家庭整體利益和孝道的臺灣地區,代際關系對已婚子女婚姻滿意度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從夫居模式的影響更明顯。[6]國外的相關研究也有從理論層面來探討婚姻質量,如從生命周期視角,運用心理學上動態目標的理論尋找影響婚姻滿意度的因素,研究發現生活方式、價值觀、溝通類型、貢獻分配都會影響婚姻質量;這其中不同年齡群的夫婦對于婚姻滿意所達到的子目標如個人發展、伴侶發展等的重視程度也有差異。[7]
我國社會學界同樣重視婚姻質量或婚姻滿意度的研究。從定量研究看,有學者從物質生活滿意度、軀體愉悅滿意度、夫妻調適滿意度、人格及行為滿意度四個方面對我國當前婚姻狀況進行分析。[8]一項利用全國綜合調查(cgss2006)的數據進行的多元回歸分析指出,權力基礎(教育差、年收入差)、權利過程(互訴煩惱等)、權利結果(家務差、家庭事務決定權)對婚姻滿意度有影響。配偶向被訪者訴說煩惱和對錢的不同意見頻率都對婚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權利基礎中教育差對婚姻滿意度雖也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但其影響程度較小;夫妻年收入差以及權利結果對婚姻滿意度無顯著影響。[9]
鑒于本文是對北京市婚姻質量的研究,重點集中對北京市婚姻質量研究的回顧。1983年,盧淑華運用北京市婚姻調查資料,對婚姻質量進行研究,指出,無論是感覺“美滿”的婚姻,
或是“一般狀況”的婚姻, 平時人們最煩惱的都是三件大事:“收入少、住房擠和教育子女”; 物質條件的艱苦沒有影響人們美滿婚姻的建立,并推論金錢與物質都不是人們衡量婚姻美滿的標準,確立了以夫妻感情好是美滿婚姻的主要標志。[10]1988—1989年,潘綏銘通過對北京市婚姻家庭調查的977份問卷資料的分析發現,第一,客觀條件,如年齡、學歷、健康、收入和住房對夫妻滿意度幾乎無作用;第二,婚姻基礎,如擇偶的方式等對婚姻的滿意度作用不大;第三,子女的作用比夫妻協調還大;第四,性關系和諧的作用特別大。[11] 盧淑華在對北京、西安等地抽樣調查資料的研究中發現,婚姻滿意度是影響家庭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而影響婚姻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家務勞動、經濟活動支配權、配偶的理解和夫妻有事商量。[12]盡管還有其它因素未被囊括,但其方程解釋力達70%,是擬合較好的模型。劉娟則從夫妻感情交流、家務分工和家庭決策權三個方面來研究北京市的夫妻關系。研究發現北京市城區大部分家庭中的婚姻、夫妻關系處于滿意狀態;夫妻關系更趨向于平等并且夫妻間的溝通對家庭很重要;但是在婚姻滿意度、夫妻交流、感情溝通以及在家務分工、家庭決策權方面,妻子的滿意度都低于丈夫的滿意度。[13]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對北京市婚姻質量或婚姻滿意的研究多是在20世紀90年代,其共同的發現是物質因素對婚姻質量的影響不大,而夫妻的情感溝通或性生活的狀況會影響婚姻質量。那么,隨著人們生活諸多方面的市場化,特別是住房的商品化,人們的婚姻質量和影響婚姻質量的因素會發生改變嗎?我們的研究假設是:(1)夫妻間的積極互動是影響婚姻質量的重要因素,而性生活亦是夫妻互動的重要內容,即夫妻積極的互動包括性生活和諧、情感的溝通和共同的日常生活,具有積極互動的夫妻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加大,婚姻質量會較高。(2)在考察夫妻積極互動的變量后,控制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等變量來驗證假設(1)看哪些因素還影響或不影響夫妻的婚姻質量。
二、 調查資料
(一)樣本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的主題是北京市居民婚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使用的資料是2011年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對北京市城區進行的“北京市區婚姻家庭問卷調查”的數據特征等變量來驗證假設本次調查由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組織進行,得到北京市婦聯和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的資金支持。佟新主持課題,參加人有:周旅軍、馬冬玲、陳慧萍、姜艷、戴地等。。問卷主要從個人狀況、婚姻與夫妻關系、子女養育、養老狀況和家務勞動五大方面進行設計。問卷調查對象為北京市城區家庭戶內18~70周歲有過婚姻經歷的家庭成員。抽樣方法是使用概率與規模成比例(pps)方法分階段(區、街道、居委會)選取樣本單元,最終戶則是采取系統抽樣方式獲得。由于抽樣所依據的統計資料為2008年人口信息,因此執行方案按城八區的行政格局制定(調查時,北京市已經做了行政改革,將崇文歸于東城區),總樣本量定為2500份,選中的城區為海淀區、朝陽區、東城區和西城區,樣本分布于24個居委會。按關鍵變量進行初步清理后,調查數據中有效問卷共計2268份,即有效回答率為91%。
為研究婚姻質量的狀況,我們除去了未婚、離婚和喪偶者及缺失值(比例極低),已婚人數共計1908人。其中女性比例約為67%,男性約為33%。被訪者的基本人口特征為: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70歲。以10歲年齡差為一組,男女分年齡組存在差異。男性20~29歲占037%,30~39歲為477%,40~49歲為666%;50~59歲7706%,59歲以上1027%。女性20~29歲占121%,30~39歲為770%,40~49歲為1153%;50~59歲2406%,59歲以上2238%。從被訪者就業情況來看,目前是否從事有收入的工作或勞動的男性比例為717%,女性工作的占555%。入戶調查帶來調查對象性別比例和年齡比有些失調,這意味著在推論上一定要慎重。
(二)變量選擇
本研究的因變量是對婚姻現狀評價中的主觀自評變量,即“您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滿意嗎?”我們將婚姻生活主觀自評變量“非常滿意(125%)、滿意(469%)、還行(362%)、不滿意(20%)、非常不滿意(03%)”合并成二分類次序變量,頭兩類合并為“滿意”(1),后三類合并為“不滿意”(0)。鑒于“還行”是一種勉強和湊合的狀態,我們將其歸于“不太滿意”之列。由此夫妻婚姻滿意
的比例為6072%(1133人),不滿意的比例為3928%(733人)。分性別的婚姻滿意狀況無顯著性差異。通過篩選所有納入分析框架的自變量,將有缺失值的刪掉,最終納入分析的變量共計1097個,占有效樣本的57%。
通過對問卷的變量進行再賦值等工作,得出新的自變量(括號內為參照組)。我們定義的積極的夫妻互動包括:(1)分歧次數,從不、偶爾、頻繁分歧(頻繁);(2)一起外出活動頻繁(較少);(3)性生活滿意(否);(4)對方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否)。
控制變量包括:(1)個人:性別(女)、收入、年齡、是否受過大學教育以上的水平(否)、自評經濟狀況(困難)、身體健康狀況(不好)、從不或很少內心孤獨狀況(總是)。(2)家庭:住房所有權(家人所有)、最后一個孩子年齡(20歲以下)、家庭常住人口、有無用過保姆(否)。
三、夫妻積極互動與婚姻質量的關系
(一) 夫妻積極互動有高質量的婚姻
每個社會個體都在扮演著某種角色,而扮演者通過呈現的那些符號行為來表明自己。所謂夫妻間的互動或者溝通,即雙方之間信息和感覺的交換過程,即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互動過程。所選變量有反映夫妻間正向溝通,也有負向溝通的情況,以及個體對于情感和生理上的滿意狀況。即夫妻間分歧的頻繁狀況是從不、偶爾dquar(頻繁)、性生活滿意狀況dslife(否)、配偶是否了解內心感受dfeel(否),其中括號內為參照組。
從模型一,我們發現夫妻積極的互動能夠帶來更高的婚姻質量(詳見表2模型1)。
1配偶能夠理解內心感受有利于夫妻間的情感交流,相比于那些認為配偶無法了解自己感受的,能得到配偶理解的人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高出096倍。
2夫妻經常一起外出活動增加了機會溝通和交流。經常一起外出活動的夫婦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要高于夫婦一起外出活動較少的113倍。
3夫妻意見分歧的狀況對婚姻質量有影響。的確,分歧較少的夫婦對婚姻更滿意,夫妻間從沒有意見分歧的夫婦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要比經常有分歧的高出109倍,而偶爾有意見分歧的夫婦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要比分歧頻繁的夫婦高出607倍。這可能意味著偶爾有意見分歧的夫妻是有較好溝通的夫妻。科塞的“安全閥”機制強調沖突的功用;分歧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讓夫婦雙方增加溝通,有助于情感關系健康發展。[14]
4 性生活滿意的夫妻其婚姻滿意的可能性高出性生活不滿意的夫妻192倍。
上述四個方面的夫妻互動都對婚姻質量有影響,積極的互動會帶來更好的婚姻質量。四類互動方式中,依次的影響順序為:夫妻偶爾有分歧、性生活的滿意狀況、經常一起外出和配偶能夠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
(二)個人特性對婚姻質量亦有一定影響
控制個人特征,如是否受過大學教育以上水平dedu(否)、收入自評狀況dincom(不好)、身體狀況dbody(不好)、是否經常有孤獨感dlone(從不、偶爾,參照組為總是)后,統計發現:
1 在控制個體特征后,夫妻積極互動帶來的對婚姻滿意的作用略微減小,但積極的夫妻互動作為核心變量依舊顯著,只是回歸系數略為減小。
2 在控制個體特征后,“配偶是否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的回歸系數略有增加。
3性別、是否受過大學以上教育、是否感覺孤獨對人們的婚姻滿意狀況沒有顯著影響。
4自評身體健康的個體對婚姻滿意狀況有顯著影響。自評身體健康的人比自評不健康的人對婚姻滿意的高出131倍。即人們自我感知的健康狀況會作用于婚姻質量。
5 收入狀況對夫妻的婚姻滿意狀況有一定影響。由于收入與收入自評有明顯的因果關系,最終選擇了使用主觀指標,即自認為收入處于富裕、一般、困難的狀態。自評收入狀況富裕的人相比于困難的人來說,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更大,高出112倍。自評狀況一般的相比于困難的人來說,無顯著影響。
(三)家庭因素對夫妻婚姻滿意狀況影響不大
將家庭層面的控制變量加入模型,這些變量包括:住房所有權dhome(參照組是家人所有,另兩組為租用或單位等所有)、最后一個孩子年齡kdage(20歲以下)、家庭常住人口a6、是否使用保姆dnurse(否)放入模型。研究發現:(1)衡量夫妻積極互動的核心自變量依舊非常顯著,各回歸系數都略微減小,即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有小幅下降。(
2)控制家庭層面的變量后,配偶理解自己內心感受的人相比于那些配偶不理解自己內心感受的人,和夫妻性生活滿意的人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稍有增加。(3)家庭住房的所有權、最后一個孩子的年齡和家庭人口數對婚姻滿意狀況沒有顯著影響。(4)家庭是否使用保姆對婚姻滿意狀況的影響有顯著性。用保姆的夫妻比不用的夫妻更容易對婚姻滿意,其婚姻滿意的可能性增加了127倍。可能是保姆分擔了家務勞動,減輕了夫妻雙方的勞動負擔,增加了人們的婚姻滿意狀況。
(四)詳見模型四
控制個人和家庭因素,做出第四個模型(見表2)發現:(1)控制個人和家庭因素后,夫妻互動的核心自變量依然很顯著,其中夫妻意見分歧、一起外出活動和性生活滿意的回歸系數略微減小,但是“配偶理解自己的內心”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略有增加。(2) 是否受過大學教育水平、家庭常住人口數、住房所有權、自評的家庭收入狀況等對夫妻感受婚姻滿意的狀況皆無顯著性影響。(3)性別因素變得有一些顯著,男性比女性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高出043倍;年齡對婚姻滿意的回歸系數在控制后呈負向影響,也就是說年齡越大,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也就越小。(4)身體自評健康的回歸系數略有增加,身體健康的個體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更大。(5)最后一個孩子的年齡是否為20歲以上的影響有顯著性。這與家庭生命周期理論相一致,最后一個孩子的成長和離家會影響婚姻滿意度,即倒u型曲線。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相比于孩子沒離開家的要增加118倍。(6)家庭中是否使用保姆對婚姻滿意的影響顯著性略有影響,但顯著性降低,即在控制個人和家庭因素后,保姆分擔家務對婚姻滿意的影響可能性有所減小。
四、結論和理論討論
通過利用北京市城區婚姻家庭調查數據,對婚姻滿意狀況進行定量分析,分析發現:(1)北京市已婚人口且有配偶的人群中,有61%的人對婚姻滿意,占了近三分之二,有36%的人認為自己的婚姻是“還行”的一般狀態,只有3%對自己的婚姻不滿意,總體婚姻質量較高。(2)通過對因變量婚姻是否滿意的二分logit分析,基本證實了研究假設,夫妻間積極互動是影響婚姻滿意狀況的核心因素,這些積極互動因素包括:夫婦經常一起外出活動的、偶爾有意見分歧、配偶能夠理解自己的內心和性生活滿意的。(3)控制個人和家庭諸因素后,這一組夫妻積極互動的變量與夫妻對婚姻滿意的狀況有顯著性關系;而且,配偶理解內心感受的回歸系數一直在增加。這說明,在影響婚姻質量的夫妻互動關系中夫妻間能夠成為“知心人”是重中之重的因素。(4)人們自評的身體健康與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有顯著關系,即使控制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身體健康狀況依然有顯著性。這對未來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可以進一步假設人們自我感知的身體健康狀況與人們對生活狀況的評價間有強相關,身心之間相互作用。(5)在控制個人和家庭諸因素后,“家里雇了保姆”對婚姻滿意有顯著關系。(6)控制個人因素后,個人收入自評富裕的人與婚姻滿意之間略有顯著關系。(7)控制個人和家庭諸因素后,性別與婚姻滿意狀況間顯示出弱顯著關系,男性比女性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略大。(8)控制家庭因素后,“最后一個孩子的年齡”會對夫妻的婚姻滿意狀況產生影響。(9)值得關注的是:人們是否接受高等教育、 個人的孤獨感、住房所有權、家庭常住人口對人們婚姻滿意的評價沒有顯著關系;控制家庭因素后,收入等物質性因素亦無顯著關系。而控制個體和家庭因素后,個人的年齡對婚姻滿意狀況的負向作用顯著,也就是年紀大的人對婚姻滿意的可能性更小。
毫無疑問,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隨著人們觀念的現代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人們評價婚姻質量的因素不再是物質性因素,而是情感性因素和性關系的因素,特別是積極的互動關系成為人們評價婚姻質量的重要因素。這些積極性的互動關系包括:積極的意見溝通(夫妻間偶爾有意見分歧時的交流)、相互陪伴(經常一起外出活動)、有滿意的性生活和知心(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其中夫妻間的相知和默契是影響人們評價婚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1] 徐安琪,葉文振.中國婚姻質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葉文振,徐安琪.婚姻質量: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學術啟示[j].人口研究,2000,(4).
[3]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jose orathinkal and alfons vansteenwegen. religios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6.
[5]lukas r. dean, jason s. carroll,chongming yang. materialism, perceived financial problem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2007.
[6]wen-chun chang. family ties, living arrangement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
[7]li, tianyuan, fung, helene h. the dynamical goal theory of marital satisfication,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1.
[8]孫麗巖,王建輝,吳友軍.當前我國婚姻滿意度的狀況分析[j].學術探索,2002,(4).
[9]陳婷婷.夫妻權利與婚姻滿意度關系研究--基于2006年全國綜合調查的數據分析[j].西北人口,2010,(1).
[10]盧淑華.北京市家庭、婚姻調查的社會統計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4,(5).
[11]潘綏銘."北京市婚姻質量調查報告"北京婚姻問題探討,1994.
[12]盧淑華.中國城市婚姻與家庭生活質量分析[j].社會學研究,1992,(4)
[13]劉娟.北京市夫妻關系研究[j].人口與經濟,1994,(3).
關鍵詞:留守婦女;婚姻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014(C)-0316-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深刻變革,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由此在廣大農村地區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婦女群體。農村留守婦女是指因丈夫長期(通常半年以上)離家進城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而留居家中的農村已婚婦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外出務工人員也越來越多,由此導致留守婦女的數量也在增加。因此關注留守婦女的生活現狀及其困境非常重要,丈夫在婚姻家庭中角色的暫時缺失,讓我們更應該關注留守婦女自身對于婚姻質量的看法和評價,了解她們內心的想法和意愿更為重要。了解留守婦女婚姻質量對于研究農村留守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有很大幫助。本文通過分析影響留守婦女婚姻質量的各種因素,希望可以對提高她們的婚姻質量有所幫助。
一、概念界定
婚姻質量作為家庭質量的核心是當代婚姻家庭研究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術語,但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西方學者中對于婚姻質量的研究有兩個基本的流派,一個是個體感覺學派,他們認為婚姻質量更傾向于從主觀上來評價,所以從個體那里得到的婚姻質量評價是一種主觀感知到的質量。與其相對的另一流派是調適學派,它們主要強調婚姻質量的客觀性,他們認為已婚者在婚姻關系中所做出的實際行動及其后果是婚姻質量的基本內涵,所以調適學派所研究的婚姻質量可稱之為調適質量(Glenn,1990)。本文所采用的婚姻質量的定義是前一種,即是一種與社會發展相一致條件下的人們對自身婚姻的主觀感知和評價。本文分析的因素和得出的結論都是基于對冀南地區留守婦女的主觀問卷調查和訪談,即使她們充分發揮自身態度對于婚姻質量的看法和評價。
二、調查對象基本情況統計
本次調查選取了農村勞動力較為集中的河北省南部某縣進行實地調查,全縣總人口37萬(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外出打工人數約14萬,因此農村留守婦女情況比較突出。本次調查隨機抽取2個鄉鎮,在兩個鄉鎮中隨機抽取4個村,每村抽取25個留守婦女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的基本情況如下:(一)年齡構成。此次調查顯示,農村地區留守婦女在年齡分布上主要以中青年為主,25―35歲年齡段的占45%,35―50歲的占35%,25歲以下者占13%。(二)文化結構。農村地區留守婦女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4%,初中文化程度占40%,文盲占2.5%。因此,農村留守婦女的普遍文化水平低下成為阻礙其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三)身體素質。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有足夠的體力應付農活和家務活。但她們一般本著節省的原則,認為有些小病痛就忍著,實在支撐不住了就買點便宜的藥來吃,由此看來她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很令人擔憂的。
三、影響農村留守婦女婚姻質量的因素分析
(一)留守婦女自身因素與婚姻質量的關系
1、年齡對農村留守婦女主觀婚姻質量存在著顯著的影響,30歲以上的農村留守婦女主觀婚姻質量水平明顯高于20―29歲的農村留守婦女主觀婚姻質量水平。2、文化程度的高低對農村留守婦女主觀婚姻質量的影響也比較顯著,通過調查發現,小學或不識字的農村留守婦女主觀婚姻質量水平明顯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留守婦女的主觀婚姻質量水平。可能文化程度越高思維及想法越復雜對幸福指數的追求更高。3、農村留守婦女對主觀婚姻質量在自評健康狀況上存在著差異,自評健康狀況良好的農村留守婦女主觀婚姻質量水平高于自評健康狀況一般的農村留守婦女。可能身體健康對家庭對丈夫的依賴沒有身體欠佳的婦女依賴強烈,因此這方面不會影響自身對婚姻質量的評價的降低。
(二)因留守現象造成的各種因素對婚姻質量的影響
1、夫妻分居與婚姻質量。丈夫打工地區距離本地的遠近是影響婚姻質量水平的重要因素,據調查如果丈夫在本市及以內的地區打工,那么留守婦女會覺得其婚姻是幸福的,相反,丈夫在本市以外地區打工的婚姻質量水平值嚴重下降。當這種空間距離在留守妻子的心里被認為是可接受的,她會傾向于認為丈夫并沒有離自己太遠,就好像夫妻仍然生活在一起一樣,而當這個空間距離超出她內心可承受的范圍之后,她可能更會傾向于認定丈夫離自己很遠,由此導致其婚姻質量的負面評價。在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留守3年以下的人占總體的35%,留守4年至5年的占總體的13%,留守6年至9年的占總體的10%,留守10年以上的達37%。44.3%的外出務工丈夫每年回家一次,一般在春節期間回家,停留10天左右,最多一個月;近四分之一的丈夫每年回家兩次,多數是在農忙時回來,少數在廠礦企業務工的人在“五一”或“十一”黃金周假期回家。所以這種長期分居的生活模式對留守婦女的婚姻質量有嚴重影響,空間的距離越遠,歸屬感越差,失落感和不安全感越強烈;時間距離越長,溝通越少,距離感越強,感情會越來越淡薄。因此,由丈夫外出打工造成的這種長期的遠距離的分居生活模式,嚴重影響留守婦女的婚姻質量。2、丈夫外出打工后,生活負擔對婚姻質量的影響。在留守婦女家庭中通常留守婦女會承受更重的生活負擔。而這種負擔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即子女的撫育和老人的照料。如果留守婦女自身條件素質足夠應付在丈夫缺席情況下對子女的教育,那么這種撫育子女的滿足感可能會轉化成對婚姻質量的肯定,至少我們的研究顯示那些認為教育子女沒有困難的留守婦女其感覺的婚姻質量的水平值是那些認為教育子女有困難的婦女的2倍,從這也可以看出撫育子女對于留守婦女的婚姻質量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對于老人的贍養,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部分留守婦女認為有老人在家里,大家可以相互照應,不會覺得那么孤獨,有事情的時候不會覺得那么無助,所以有這種想法的留守婦女對于贍養老人之一負擔不認為是一種負擔,所以也不會影響到她對婚姻質量的評價。另一部分留守婦女真的認為丈夫不在,與老人在一起相處是一種負擔,包括婆媳關系的不和諧,或者對老人的照料太麻煩,似乎覺得老老小小都得靠自己照顧,所以,這樣就會非常影響其對婚姻質量的評價。
結語:通過以上對留守婦女自身因素因和留守現象造成的各種因素的分析,長期分居的生活模式可以通過各種通訊方式的交流和互動來彌補,只要相互之間的互動做得較好,那么分居對于婚姻質量也不會有明顯影響,而對于留守家庭來說,丈夫外出打工可以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或者說可以改善以前的經濟狀況,得到生活物質的基本滿足,所以丈夫選擇外出打工是在家庭現有資源條件下做出的最佳選擇。只要丈夫的務工收入能保證家庭正常運轉,妻子在家能照顧好其他家庭成員,完成農業生產的工作,這個家庭就是幸福的,夫妻之間就是相互體諒與滿意的,婚姻關系也是良性的,婚姻的質量是令她們滿意的。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提出相關建議:1、城市用工單位盡量提高打工人員的工資,可以真正改善農村家庭的生活質量。從而使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照料能有物質保障,減輕留守婦女的物質和心理負擔。2、城市的戶籍制度能做出相應改變,在丈夫有能力的情況下,可以讓全家移居城市,從根本上改變長期分居的生活模式。3、在加快鄉鎮建設的社會背景下,當地興辦鄉鎮或者村辦的企業,讓丈夫和自己可以就近打工,使他們在正常的家庭模式下生活。總之使留守家庭不再留守,使他們能生活在一起,無論是留在城市還是回歸鄉村,都可以是長久之計。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婚前性格體檢,
測算未來婚姻前景
所謂“婚前性格體檢”,就是在結婚前,情侶雙方通過心理測試,來預測婚后的生活,以便更恰當地處理婚姻關系。在濟南市的一家心理工作室,剛剛和男朋友做完測試的葉小姐說,她和男友感情不錯,可由于彼此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總感覺對男友的了解還不夠。身邊很多朋友婚后因為性格不合而導致婚姻危機,這使她對婚姻更加謹慎,所以就做了個性格測試。“測試的結果顯示我們的性格是互補型的,這樣我就比較放心了。”
心理專家認為:“婚前性格體檢”的真正意義在于情侶們通過求教于心理醫師,了解彼此的性格特點,以便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能夠揚長避短,減少矛盾和摩擦。性格測試的結果只是提供一種參考,不能絕對相信。
家庭調查:
工作壓力成為生活阻力
如果婚姻幸福指數最高是100,您覺得您的婚姻幸福指數會是多少?在本次調查中,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婚姻幸福指數在80―100之間。近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對性生活質量“很滿意”,也有7.6%的人對自己的性生活“不滿意”。調查顯示,30.9%的被調查者認為令他們性生活減少的直接原因就是“工作壓力”,壓力成為他們生活的阻力。
目前,事業、子女教育和高額的房貸車貸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所面臨壓力的主要來源,成為家庭生活的新三座大山。中國人心中幸福家庭的特征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太大的變化,高品質家庭生活的主要特征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家人健康”、“家庭幸福”、“經濟富裕”。
幸福之家:
78年婚姻之道:每天吵一架
他已是98歲的老頭子,她也是97歲的老太太。平時,他就喚她老太太,她就叫他老頭子。除去戀愛的時間,他們走過了78年的婚姻之旅。他叫福蘭克?米爾德福,她叫安妮塔,他們是全世界在世的“最長婚姻夫妻”,打破了吉尼斯紀錄。他們合作寫了一本暢銷書,書的名字很簡單――《米爾德福夫妻》。
米爾德福夫妻的婚姻之道就是“每天吵一架”。原來,他們吵得你死我傷,吵到最的時候,總有一個人先安靜下來,閉上嘴巴,任另外一個人大吵大鬧歇斯底里,靜下來的這個人甚至還會喝可樂、看電視、做美食――就像把耳朵丟掉了一樣,只管自己享受生活的樂趣。一場也許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爭變成了兒童般的游戲。
所以,夫妻一旦吵起架來,當一個成為麥芒的時候,另外一個不妨變成面團,任他(她)扎任他(她)刺,棋不逢對手,哪里還有囂張和斗氣?再鋒利尖銳的麥芒和針尖,也會癱軟,也會妥協。
域外傳真:
人生必不可少的八種朋友
《美國社會學評論》最近刊發的一項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現代人真正的朋友越來越少了,1/4接受調查的人甚至認為沒有任何人值得信任。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的浮躁和功利,人與人之間有著太多分不清的是非真偽,以至于我們對“朋友”的稱謂產生了畏懼。那么,真正的朋友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的一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朋友呢?美國作家帕爾指出,“不要指望一位密友帶給你所需要的一切。”另一位作家湯姆?拉思則認為,以下八種朋友是必不可少的。
成就你的朋友:他們會不斷激勵你,讓你看到自己的優點。
支持你的朋友:一直維護你,并在別人面前稱贊你。
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你興趣相近,也是你最有可能與之相處的人。
牽線搭橋的朋友:認識你之后,很快把你介紹給志同道合者。
給你打氣的朋友:好玩、能讓你放松。
開闊眼界的朋友:能讓你接觸新觀點、新機會。
[關鍵詞]老年人;幸福度;調查分析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是科學與經濟不斷發展進步的標志。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人口總數的10%,并且每年將以3%的速度增長,在不久的將來,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25%,預計至2010年,將超過2億,約占總人口的14%。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達到29.7%。所以老齡問題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當今世界重視的熱點之一。如何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婚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的好、壞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指標。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黃石地區(包括黃石港區、西塞山區、鐵山區、大冶市、陽新縣等)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有行為能力的978例老年人。排除精神病、長期臥床軀體功能障礙、腦卒中、明顯智力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工具與方法根據在黃石市6大城區調研所掌握信息的基礎上,由課題組成員編制了人口學問卷。①“黃石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態的調查與分析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退休前的職務、退休后的經濟收入、興趣愛好、居住情況、身體健康狀況、人際關系等。②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MuNSH在許多國家已廣泛應用,總分作為評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評定的間接指標,我國于1985年首次引進并應用于老年人心理衛生的研究。該量表包括正性情感(PA)和負性情感(NA)各5題,正性體驗(PE)和負性體驗(NE)各7題,共24個條目組成,采用3級計分,總分為PA-NA+PE-NE+24,全量表總分范圍0~48,以總分作為衡量老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如以主觀幸福度總分<30分(x-s)視為不幸福,即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總分≥30分為幸福,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③Olson婚姻質量問卷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Olson教授編制的。它能從多維的角度準確的分析出婚姻是否幸福及婚姻沖突的所在,現已廣泛地應用于婚姻咨詢與治療領域。該問卷條目內部一致性平均相關系數0.74,重測信度為0.87(樣本1344名)。該問卷包含12個因子(其中過分理想化因子未納人常模,本研究亦未采用),124個條目,各條目均為5級評分制(條目為“負性”,1~5分計分、“正性”,5~1分計分),將124條各個單項分相加,即為總分,得分越高則婚姻質量越高。由經過培訓的多名心理咨詢師、專業人員采用統一指導語進行說明,不記名,由被調查者按要求獨立完成。對于文化程度低者,由專業人員逐項念出并講解,被調查者自行選項。問卷當場收回。
1.2.2 統計學方法用SPSS1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人口學資料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690份,收回有效問卷978份,有效率57.9%。978例中,男474例(48.5%),女504例(51.5%);年齡:60~70歲725例(74.13%),70~80歲224例(22.90%),80歲以上29例(2.97%)。文化程度:小學以下包括文盲、小學336例(34.36%),中等學歷(初中、高中、中專)506例(51.74%),高學歷組(大專、本科)136例(13.9%)。婚姻狀況:有配偶923例(94.37%),喪偶36例(3.68%),離異19例(1.95%)。退休前的職業:干部320例(32.71%);工人382例(92.92%);農民89例(34.36%);無職業187例(19.12%)。經濟收入:100~400元424例(43.35%),500~800元416例(42.54%),900~1200元126例(12.88%),1200元以上12例(2.04%)。興趣愛好;散步436例(44.58%),球類183例(18.71%),娛樂、書法359例(36.71%)。居住情況:與子女同住426例(43.56%),與父母同住79例(8.07%),空巢473例(48.36%):慢性病患者:高血壓、心血管病352例(36.09%),老慢支、肺氣腫126(12.88%),消化系統慢病125例(12.88%),糖尿病89例(9.10%),乙肝25例(2.56%)。人際關系:與子女關系和睦642例(65.60%),關系一般342例(34.97%),關系緊張12例(1.23%);與配偶關系和睦660例(66.47%),關系一般309例(31.60%),關系緊張19例(1.94%);與鄰居關系和睦607例(62.07%),關系一般335例(34.25%),關系緊張36例(3.68%)。
2.2 不同學歷老年人主觀幸福度比較分析見表1。
2.3 老年人婚姻質量不同學歷間評分與美國常模比較見表2。
3 討論
3.1 黃石地區老年人的總體幸福度較低我們認為幸福感與婚姻質量密切相關“家和萬事興”,婚姻質量極大地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體驗。我們首先分析了黃石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總體婚姻質量水平較低。11個因子總評分值均低于美國常模,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說明老年人對自己的婚姻存在諸多不滿。婚姻質量問卷能從多維的角度準確的分析出婚姻是否幸福及婚姻沖突的所在,在國內應用廣泛。由于我國目前尚無針對婚姻質量調查的常模,所以可能存在不能客觀判斷本組老年人婚姻質量真實水平的情況。但大學學歷者評分值接近美國常模。說明,本調查還是可以反映黃石地區老年人總體婚姻質量的。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文化傳統及習俗信仰不同,婚姻質量的內涵和標準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深入進行適合我國國情的老年人婚姻質量的研究。
本次調查,主觀幸福度量表評分結果顯示:高學歷:總分36.79±8.47。中等學歷:總分25.08±8.40。低學歷:總分30.03±8.30。從表1可見高學歷老年人正性情感和正性體驗的得分遠遠大于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的得分。如以主觀幸福度總分<30分(x-s)視為不幸福,即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總分≥30分為幸福,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結果表明高學歷老
年人群的主觀幸福感的滿意度較高,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中、低等學歷老年人群。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大多是社會階層較高者,往往擁有更多的經濟、知識資源。有研究表明,高學歷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這與他們注重人際交往、身體健康、夫妻和諧、富有生活情趣、與子女關系融洽、適當參加一定工作等密切相關。本文研究結論與一些研究一致。
3.2 影響幸福度的因素分析本次調查發現,主觀幸福感大致與社會認同,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家庭和諧狀況,婚姻滿意度等方面有關。這些也是影響婚姻質量的重要環節。說明良好的家庭環境,為身心健康的平衡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必將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而促進婚姻個體主觀幸福感的增強。在調查中發現低學歷人群,以退休工人、社區婦女居多,他們大部分來自于我市周邊農村地區,文化水平較低,退休后收人相對較低,有的以前不是國家正式職工,沒有退休工資,年老體弱多病,勞動能力逐漸喪失,靠社區低保補助維持生活。有部分家庭子女下崗、上有父母、下要繼續養育子孫輩,在家庭中擔當著受虐者與控制者雙重角色,得不到家人的關愛與理解,可能是導致此次調查主觀幸福度總評分較低的結果。
不同文化程度因認識水平不同,對婚姻質量及幸福度有顯著性差異。由表1、表2結果提示,高學歷組老年人群婚姻質量在各因子總評分十分接近常模分,評分與美國常模比較無差異(均P>0.05)。說明高學歷組老年人群的婚姻滿意度好于一般低學歷組老年人群。中、低學歷組老年人群婚姻滿意度較低,評分與美國常模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均P<0.01)。中、低等學歷老年人幸福度的正性情感和正性體驗的得分遠遠小于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的得分。中等學歷組老年人婚姻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較低,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期望值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滿足感,而對未來的憧憬也可能強化幸福感,另外隨著經濟發達程度的提高,經濟條件的改善,視野的開闊,將導致人們的需求更加提高,更加多元,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更為苛刻。而低學歷組老年人群在婚姻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水平高于中等學歷組,這是因為社會弱勢群體由于處境低下,為了防止向上比較帶來的痛苦,更傾向選擇與自己處境相同的人比,或選擇比自己更差的人比。自我保護性比較,讓低學歷人群感受到婚姻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均較高。其中包含著弱勢群體的悲哀和無奈。
在調查中還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病352例(36.09%),老慢支、肺氣腫126(12.88%),消化系統慢病125例(12.88%),糖尿病89例(9.10%),乙肝25例(2.56%)。這些疾病都屬于身心疾病范疇,也是社區老年人高發病。本組老年人群主觀幸福感較低與患軀體疾病有關,有研究表明健康狀況對老人主觀幸福感有很重要的作用,當一個人身體較健康時,他能較多體驗到生活的快樂,婚姻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也較高,而當一個人身體不健康,處于病痛折磨之中,他更傾向于體驗生活中的不幸,主觀幸福感會明顯下降。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全死因比值也隨之降低,說明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整體健康水平。總之主觀幸福感受諸多因素影響,如人際關系,空巢等相關原因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3.3 建議
3.3.1 老年科協及社區應積極開展科普知識宣教老年科協應該廣泛普及如何正確贍養老人的知識。如對老年人的贍養,從精神上、心理上關心照顧,讓老人時時刻刻感受到快樂和溫馨是最重要的,也是老人最需要的,是任何高檔的物質享受與昂貴的保健品不可替代的。社區應加強對老年人心理衛生科普知識的宣傳,使老年人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的技巧,比如如何正確評價自己,如何協調好各種人際關系,尤其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保持情緒的穩定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身體狀況多參與一些社交活動,如何減少對身體疾病過度關注,緩沖對疾病、死亡的焦慮、恐懼感,以消除和避免各種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同時,在社會和家庭中要為老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形成愛老、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這對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廣東、福建等省司法廳(局)多次來文提出如何解釋和公證婚姻狀況問題。經與有關部門研究,現通知如下:
一、關于婚姻狀況的解釋問題
我國實行登記婚姻制度。凡符合我國婚姻法規定結婚條件的男女,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領取結婚證后,即確立了夫妻關系。登記時間為結婚時間。
由于我國是一個經歷過長期封建統治的國家,經濟和文化較落后,解放后三十多年來,雖然兩次頒布婚姻法,多次大張旗鼓地宣傳婚姻法,但歷史上遺留的某些封建傳統習慣對于婚姻家庭問題的影響,還一時難以完全消除。至今在一些地方,特別是偏僻地區的農村,仍有一些人結婚時沒有按婚姻法的規定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就以夫妻相待共同生活,有的已生兒育女,形成了事實上的夫妻關系(所謂“事實婚姻”)。對于這種不符合我國婚姻法規定的情況,一般應通過宣傳教育,動員他們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手續,登記時間為結婚時間。他們在登記前所生育的子女,根據我國婚姻法第十九條的規定,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
以上問題,如外國駐華使領館向我提出詢問,可據此精神予以口頭答復。
二、關于婚姻狀況的公證問題
1.對于第一部婚姻法公布施行前(即1950年5月1日以前),按當時當地風俗習慣結婚,且為群眾公認的,經調查核實后,給予辦理夫妻關系證明。
2.對第一部婚姻法公布施行后結婚的(即1950年5月1日以后結婚的),公證處憑申請人的結婚證,經調查核實后,給予辦理結婚證明,出具公證書。
3.對于未履行結婚登記手續的所謂“事實婚姻”的當事人,申請辦理有關婚姻狀況公證書的,公證處應動員教育他們先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然后憑他們的結婚證,經調查核實后,給予辦理結婚證明,出具公證書。登記時間為結婚時間。不得憑其他證明文件辦理結婚證明,出具公證書。
一、調查時間:20xx年x月。
二、調查地點:網絡調查
三、調查對象:中國適婚網民
近日,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與百合網聯合《20xx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其中的最不受歡迎的職業排行榜中,空姐、導游、記者入圍,被戲稱“沒人要”的職業。昨天下午,記者采訪鄭州多家婚姻介紹所得知,公務員、教師最受鄭州單身人士歡迎,而空姐、導游也確實存在戀愛難的情況。
誰來執掌家庭財政大權
五成多女性想讓男性婚后上交工資卡
《20xx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采用互聯網線上調查方式,共收集有效問卷5074x份,覆蓋全國,河南省占3.7%,主要涉及大眾關于婚姻、戀愛、擇偶的態度。
調查中,“誰來執掌財政大權”成為新婚夫妻婚后面臨的重大分歧之一,53.2%的女性認為男人婚后應該上交工資卡,但僅有x7.9%的男性持此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有車有房,“男性收入穩定”更易獲得女性青睞。調查中,8x.8%的人認為男人有穩定收入就可以結婚,89%的女性把“有穩定收入”排在最前。不少受調查女性表示,“男人可以沒房沒車,但必須是潛力股”。
百合網首席婚戀專家周小鵬向大河報記者分析說,當今時代,女性在婚姻中有很強的不安全感,掌握“財政大權”會增強女性對婚姻的保障性。“女性更重視男性有穩定收入,可能與新《婚姻法》出臺有關,房、車屬于男方婚前財產,穩定收入在婚后則是共同財產”。
不過,昨天下午,記者采訪鄭州多家婚姻介紹所后得知,有房仍然是鄭州單身男女重要的擇偶標準,“結婚不是為了離婚,鄭州不少單身女性還是將有房放在和有穩定收入同等重要的位置”。
哪些職業最不受歡迎
空姐、導游、記者,“忙”丟愛情
在報告的“最不受歡迎的職業”排行榜中,娛樂圈工作位列榜首,其次是空姐和導游,記者也入圍榜單。
對此,該婚戀報告撰寫人之一、北師大心理學院王治國表示,公眾可能根據自身的認知,對一些職業產生刻板印象,進而把這些職業標簽化,比如娛樂圈比較亂,媒體忙等。他建議不要用刻板印象去全盤否定某個職業,因為每個具體的工作崗位存在差異。
對于導游入圍“最不受歡迎的職業”,河南中國國際旅行社導游張婉琳表示理解:“我們公司200多個導游中,單身的大概占到七成,很多員工是到30歲才結婚”。
她表示,導游要經常出差,缺少時間談戀愛,并且越是節假日越是忙碌,“當別人休息的時候,我們在工作,‘時間差’也讓我們很少有機會談戀愛”。
她還說,導游因見多識廣,擇偶標準也會比較高,這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記者昨天采訪的鄭州多家婚姻介紹所普遍表示,在鄭州,公務員和教師最受歡迎,而普通私企工人、商場導購相對來說找對象比較難,“女教師比較受男士歡迎,男公務員比較受女士歡迎”。
對于導游和空姐的婚戀,隴海路上一家婚介所琴女士坦言,成功率不太高,“導游要經常出差,而空姐經常三五天才回來一次,手機經常處于無法接通狀態,安排一次見面都很難,這直接影響了成功率”。
周小鵬也分析說,婚后雙方需要安定,希望有一人能夠照顧家庭,榜單上很多職業因為工作原因,在家庭上投入的時間相對會少,常會被認為很難顧家。
你有異性知己嗎
異性知己越多,越難找對象
所謂異性知己,是指比朋友近一點,比戀人遠一點的關系。調查中,近五成的單身男女在現實生活中有異性知己,其中有“藍顏知己”的女性占47.4%,有“紅顏知己”的男性占45.7%。其中,男性更多與異性知己分享自己遇到的感情困惑,而女性更多地與異性知己分享工作問題。
異性知己越多,越難找到戀愛對象?周小鵬表示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在婚姻或戀愛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是分享,但異性知己常充當這樣的角色。因為不牽涉經濟因素,異性知己常成為無條件溝通的對象,起到感情支持,還無需承擔婚姻、戀愛中的責任”。
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蔡勁林長期在鄭州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他就有不少遇到異性知己導致婚姻或戀愛矛盾的案例。他建議,有異性知己的男女要學會把握好“度”,不能超越界限,一般要把婚姻或戀愛對象放在前面,不能因為異性知己而影響婚姻或戀愛。
【說法】
婚戀報告,不必太在意
在不少人印象中,婚戀報告層出不窮。的確,去年xx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與世紀佳緣網站聯合了《20xx至20xx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研報告》;一個月后,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與百合網攜手的《20xx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又出爐了。
各種婚戀報告讓人眼花,還存在結論相左的情況,因此有人質疑,不是“婚戀報告”而是“婚戀廣告”,看完一笑置之,不必太過當真。
婚戀報告究竟對單身男女的婚戀觀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對此,蔡勁林認為可作為參考,但不必太在意。
同時,他認為不能無視報告的商業氣息,“婚戀報告多是為婚戀網站服務,有一定的商業目的,如果太在意,某種程度上反而會加劇‘單身焦慮’”。
中國人婚戀狀況變化
2019年
我們曾單純而感性
《2019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擇偶指標中,77%的被調查者認為人品性格是擇偶中的最重要標準,經濟實力只占3%。
2019年
婚戀開始混沌
《2019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70%的被調查者開始認為“門當戶對”是婚姻首要考慮的問題;74%女性不接受薪水女高男低,4x%女性認為擇偶對象必須有房。中國人的擇偶標準開始掛鉤于物質經濟,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駕齊驅。正在擇偶中的“剩男剩女”,開始迷茫不知所措。
2019年
愛情變復雜
2019年各大婚戀網站都經歷了一次會員注冊量的迅猛增長。諸如“獵婚”、“裸婚”、“隱婚”、“婚活”等新詞蜂擁而出。
2019年
房子成障礙
2019年關于女人對結婚前男人需要具備的經濟條件的看法,92.8%的女性認為,男人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再結婚比較好。同時有超過70%的女性認為,跟有房男結婚比較靠譜。同時,近50%的男性也認為,有房是結婚必須的經濟基礎。
20xx年
繼續剩下or裸婚
20xx年樓市迎來了史上最濃重的觀望期,婚戀業也出現了兩個極端:要么兩眼一閉索性裸婚,要么繼續高標準嚴要求地剩下。
調查數據
53.2%的女性認為男人應該上交工資
僅有x7.9%的男性持此看法
相比有車有房,“男性收入穩定”更受青睞
89%的女性把“有穩定收入”排在最前
有“藍顏知己”的女性占47.4%
有“紅顏知己”的男性占45.7%
如今,這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泛指過著較長時間共同生活的夫妻,他們當中的一方或雙方往往會感到單調、乏味而失去了往日的浪漫與激情,于是他們有時會蠢蠢欲動,試圖追求婚姻之外更加新鮮的對象和新奇的刺激,婚后七年往往是關鍵時期是個“坎兒”。
“七年之癢”是否是婚姻過程的必然規律?如果說,在婚姻過程中男女雙方的情感變化特別是新鮮感的減少和厭倦感的增加在所難免,那么這種感情變化的根源何在?人們又該如何面對感情和婚姻危機而使婚姻生活永遠充滿快樂與活力呢?
愛戀與激情能堅持多久
幾十年來,人們圍繞“七年之癢”是否存在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最早的相關資料見于五十年前金西的性學調查報告,在2 000名已婚男子中有40%的人聲稱他們在第一次婚姻中便開始尋求婚外性關系,其中大部分人發生在婚后第5年,有20%的已婚女性承認有婚外性關系,其中半數是在婚后第7年之前。
有資料說,在聯合國一份涉及62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統計年鑒顯示,結婚的第4年是離婚的高峰期。美國婚姻學家、《女性的性本質》一書的作者說,婚后4~10年是婚姻生活最脆弱的時期,在這段時間的任何時候婚姻危機隨時都可發生。
最近一份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某大學進行的調查,共訪問了4 000對夫婦并跟蹤了20年之久,結果顯示:婚后14年是夫妻或情侶感情生活的重要關口,不少男女是在共同生活了14年后分道揚鑣的。至于那些成功度過“十四年之癢”的夫妻,他們之中也有不少人曾經想到過離婚,只不過因為子女、經濟等問題以及對婚姻的責任感,才使他們留在了婚姻生活中。
在我國雖然尚未見到與此相關的調查報告,但是有句俗語“拉著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握右手”,卻已成為幾乎無人不知的笑談。
隨著婚姻生活的延續,特別是對那些過著單調、乏味夫妻生活的人來說,對現有婚姻生活特別是性生活失去應有的興趣和激情乃至感到厭倦的情況,似乎會或遲或早地到來而難以避免。而這種感情變化就是當今的婚姻大敵,它有可能給人們的婚姻生活帶來嚴重危機,使夫妻雙方精心構筑的愛情大廈頃刻坍塌而毀于一旦。而這種情況,也許正是七年之癢這種婚姻概念所包含的真正意義。
婚姻中的厭倦之情溯源
人們(起碼是相當一部分人)何以會對原本充滿甜情蜜意、浪漫溫馨的婚姻生活心生厭倦呢?又何以廝守在自己的愛人身邊卻又見異思遷,甚至寂寞難耐而蠢蠢欲動呢?過去對這個問題可能只有一個答案,即歸結于人的思想品質。現在看來,如果把這樣一個極其復雜的婚姻現象統統歸結為人的思想品質則是把問題過于簡單化了。其實這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問題,早已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婚姻學家、心理學家、性學家甚至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的廣泛關注,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朝夕相處,彼此之間的接觸越多、越真實、越全面、越細致,而神秘感卻隨之逐漸消失。加之人們疲于應付諸如社會、人際、職場、家庭和子女等方方面面的實際問題乃至家庭生活的日常瑣事,這些都會使日常的夫妻生活變得平淡無奇而黯然失色。這時原本可能是新奇浪漫、如醉如癡的性生活,也會因長年堅持同一位置、同一姿勢和同一動作而變得單調、乏味而毫無新鮮感可言,以致變成了例行公事,甚至成了一種義務和負擔。這些在長期婚姻生活中出現的情況,都可導致夫妻感情的淡化并使婚姻關系面臨潛在的危機。而這時性格不合,經濟糾紛、異性介入和配偶的暴力傾向等,都可在其中發揮著促進作用。
有些著述的作者認為,所謂七年之癢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說,無論巧克力冰淇淋的味道有多么好,紫丁香花開得有多么香,某個知名旅游景區的山山水水有多么美,我們最終對它還是會失去強烈的興趣而變得冷淡起來。而人對愛與性的感受往往也會如此,即隨著時間的流逝使一切都變得習以為常、變得遲鈍麻目了。
美國某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對于女性來說,4年之癢已作為一種程序編進了女性的基因,而這完全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另一份研究資料說,兩性在愛戀時在其腦干會產生一種叫做苯異丙胺的化學物質,這是一種神經興奮劑,它能使人變得眷戀多情、熱烈沖動,但是在一次愛戀中苯異丙胺的分泌會越來越少,而一般可延續4年之久。俄羅斯性學家發表文章認為,在兩性親昵過程中,女性的性器官可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而對男性的性能力有興奮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這種化學物質的敏感性會逐漸降低,這可能成為一些男性見異思遷的原因。
百年恩愛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