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0: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所羅門群島的故事,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吃海”之國――馬紹爾
馬紹爾系英國船長之名。公元1788年,馬紹爾到該群島勘察,由此得名。馬紹爾原為美國托管地,1990年12月22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結束了美國對馬的托管地位。
馬紹爾國旗道出了它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點:白星表示該國位于赤道以北,藍色為浩瀚的太平洋,斜穿大洋的兩道紅白相鄰的條帶為該國的兩列鏈狀群島,靠東南面的稱日出群島,靠西北面的為日落群島。它們由29個環(huán)礁島群和5個小島共1225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181平方公里,酷似天上的仙女卸裝后在藍色絲絨上擺放的兩條珍珠項鏈。
馬紹爾有200萬平方公里的海面,全國5萬多人口分布在34個主要島嶼上。馬紹爾人“吃”海有方,過著“餓了上樹,缺錢下海”的自在日子。譬如金槍魚就是馬紹爾人的錢袋子,在該國與密克羅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中,聚集著大量的金槍魚,僅這一項,就為馬紹爾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在中國,飼養(yǎng)熱帶魚是一種時髦,而在馬紹爾,這景象是在大海里而不是在魚缸里。筆者有幸在訪問南太島國期間,親眼目睹此情此景。透過玻璃船底,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讓你驚奇得目瞪口呆:海龜、海蛇、彩色熱帶魚像趕集一樣向你聚攏來,據(jù)說一尾供觀賞的熱帶魚能賣2美元,一枚鱉甲可賣50-60美元,對當?shù)匾粋€家庭來說,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馬紹爾的另一只錢袋子是旅游業(yè),那里不僅風光秀美,而且還為游客設計了許多海上項目,比如“勇敢者的游戲”就是其中的一項。游客在馬紹爾人的幫助下乘坐傳統(tǒng)的獨木舟,漂洋過海,乘風破浪。馬紹爾人個個都是航海能手,當年庫克船長曾贊譽道,獨木舟比他的大船速度還快,水手們更是驚呼:像離弦的箭、躍出的快馬,太神奇了!馬紹爾人常年與海為伴,他們學會了如何“閱讀”云團、海浪、洋流、風向甚至海洋的顏色,所以每個馬紹爾人都能掌握嫻熟的航海技術。
14個村莊組成的國家――紐埃
2007年12月12日,中國與島國紐埃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不少中國人不熟悉這個美麗的島國,因為它很小,在地圖上很難發(fā)現(xiàn)。
紐埃位于南太平洋,在國際日期變更線東側,屬波利尼西亞群島。紐埃島是世界上第二個正在上升的環(huán)形珊瑚礁,又稱“波利尼西亞之礁”。全國面積為260平方公里,只有珊瑚礁,沒有土地。國內(nèi)常住人口1500人,但約有1.8萬紐埃人居住在新西蘭,紐埃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境外居民遠遠超過國內(nèi)人口的國家。
紐埃屬熱帶氣候,花繁樹茂。橢圓形的島嶼猶如一個大花籃漂浮在蔚藍色的海面上。難怪中國前外長李肇星對紐埃贊嘆道:“還沒見過那么漂亮的國家。”全國共有14個村莊,相互間可以雞犬之聲相聞。因臨近湯加,許多習俗與湯加相近。
由于人口少,紐埃的政治生活也變得非常“袖珍”。總理身兼十幾個政府部門的部長,副總理和另兩名內(nèi)閣成員承擔余下部門的職責。“小國寡民”生活倒也自由自在。但天有不測風云,2004年1月,熱帶氣旋“赫塔”突然“造訪”紐埃,造成2人死亡,全島房舍、農(nóng)作物等幾乎全部被毀,全國人口也從1500人驟減至500人。2006年,紐埃又遭水災,1人罹難,全國1000多人悲痛欲絕。
紐埃屬英聯(lián)邦國家,最早是英國的“保護地”,后劃屬新西蘭。1974年,新西蘭議會通過憲法,承認紐埃內(nèi)部自治,但防務和外交由新西蘭提供協(xié)助。
紐埃經(jīng)濟主要依靠外援。主要出口芋頭,也賣些郵票。每周有兩班湯加航空公司的班機往返于湯加――紐埃――奧克蘭。
紐埃重視發(fā)展旅游,在紐埃島上有8家旅館,175張床位。澳新和歐洲游客開始青睞這個“世外桃園”。
“鐵底海峽”之國――所羅門
鐵底海峽指的是所羅門的瓜達爾卡納爾島與佛羅里達群島之間3500平方公里的海域。二戰(zhàn)期間,美國和日本在那里進行過長達半年多的激烈戰(zhàn)斗,較大規(guī)模的海戰(zhàn)有7次,小規(guī)模的沖突不計其數(shù)。致使一百多艘各類艦只沉入海底,總重量達四五十萬噸。還有一千多架戰(zhàn)機墜落在那里,那一帶海底等于鋪上一層鋼鐵,故有鐵底海峽之稱。
這里曾被認為是圣經(jīng)故事中所說的所羅門王的黃金寶庫。所以,前殖民者西班牙人為它冠名所羅門。所羅門面積2.9萬平方公里,是太平洋島國中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它雖處在地震火山帶上,并有34座火山,但火山活動并不頻繁,也不強烈。
35萬人居住的所羅門群島是個不幸的國家,獨立前的400多年,遭受多個殖民者的入侵,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等你爭我奪,拿所羅門做籌碼,進行骯臟的政治交易。1978年所羅門獨立后,百廢待興。但殖民統(tǒng)治期間留下的遺患一直籠罩著所羅門。部族內(nèi)部械斗紛爭不斷;土著居民與外來移民之間矛盾沖突時有發(fā)生。1999年、2001年和2006年多次內(nèi)亂,致使所羅門目前仍面臨嚴重經(jīng)濟困難,社會動蕩不安。
所羅門群島有遼闊的海疆、廣袤的森林和豐富的地下礦藏,是一個厚積待發(fā)的國家。陸地90%以上的國土為熱帶雨林所覆蓋。地底下則埋藏著金、鎳、銅、鈷、鋁土等礦藏,海上經(jīng)濟區(qū)有134萬平方公里,是太平洋的重要漁場,尤其盛產(chǎn)質(zhì)優(yōu)價昂的金槍魚。
所羅門旅游觀光資源豐富,各種各樣熱帶魚和色彩斑斕的珊瑚形成了一座水下百花園,適合生態(tài)旅游及潛水活動。游客到所羅門,主要看二戰(zhàn)遺跡,而鐵底海峽就成為所羅門著名的潛水勝地。
“有人要你們(在月球)注意一個帶著大兔子的可愛姑娘。在一個古老的傳說中,一個叫嫦娥的中國美女已經(jīng)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們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國大兔子。這只兔子很容易找,因為它總是站在月桂樹下。”
“好的,我們會密切關注這位兔女郎。”
轉(zhuǎn)眼間,40年過去了。現(xiàn)在中國人為了找到嫦娥,派“玉兔號”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上四處搜羅,可惜嫦娥仙子的魅影始終尋而不得。
說到這里,大家會莞爾一笑。
源于太陰文化
神話終歸是神話。嫦娥形象的源頭已經(jīng)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難以考證。已知對于嫦娥的最早記載,來自戰(zhàn)國初年的《歸藏》。經(jīng)六朝諸家的轉(zhuǎn)述,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羿斃十日,恒娥奔月”、“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為月精”、“昔嫦娥以不死藥奔月”。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臺出土的秦簡《歸藏易?歸妹》中的卦辭,記載“昔者恒娥竊毋死之(藥服之以)奔月”,也證實這則凄美的神話最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
到漢代,嫦娥故事在《淮南子》有了25字的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娥竊之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高誘作了更為詳細的注釋:“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東漢張衡《靈憲》最為完整地記錄了嫦娥的神話:“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其大昌。’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寥寥數(shù)字,就搭建起“嫦娥奔月”的雛形,神話故事的情節(jié)在嫦娥、后羿、王母和不死之藥之間娓娓展開:后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長生不老之藥,嫦娥悄悄地把藥偷來,打算獨自飛升皓月中去。行動之前,嫦娥請巫師有黃占卜。有黃占卜后說:“吉祥!美貌輕盈的嫦娥,將獨自奔向西天的月宮。趕在月盡沒有光芒時動身,不要驚慌,不要恐懼,您的子孫將會光明昌盛。”嫦娥于是就居住在月宮里,化為蟾蜍。
好在中國人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每至朔望,抬頭仰望,或見新月如鉤,或見銀盤滿輪時,寂寞書生們總難免一番感慨。于是,黃卷中寥寥數(shù)字的嫦娥故事,就在民間愈演愈烈,內(nèi)容也不斷豐滿充實。
封建衛(wèi)道士們最先跳出來,他們責怪嫦娥貪圖成仙得道,背著丈夫偷偷奔月。于是,嫦娥遭受了西王母的報應,才變成丑陋的蛤蟆。不僅如此,丑陋的嫦娥還得耗盡青春,在太虛幻境中苦苦搗藥。在重慶沙坪壩出土的石棺畫像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兩足人立”的蟾蜍持杵搗藥,這就是嫦娥的結局。
更多數(shù)的人愿意把嫦娥描繪成一位英勇不屈的斗士――后羿得到不死之藥后,因舍不得嬌妻,就讓嫦娥把不死之藥偷偷珍藏,盼望二人從此過上“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凡人生活。怎知后羿心術不正的徒弟蓬蒙知道此事后,趁后羿外出狩獵,便捉刀逼迫嫦娥交出不死之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又不愿讓惡人陰謀得逞、禍害人間,于是危急關頭,臨危不亂,一口吞下了不死之藥。一瞬間,嫦娥羽化升仙,飛登月宮。
此事沒完,后羿回來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絕。每至中秋月明,望著當頭皓月,總是思念嫦娥而不能自已。最后無可奈何的后羿,在家中后花園,擺上香案,放置嫦娥平日里最愛吃的時鮮瓜果,遙祭月宮中孤獨寂寞的嫦娥。百姓們見此,也紛紛效仿,在自家設壇祭拜嫦娥,這就形成了中秋拜月的習俗,長盛不衰。在清代《順天府志》中,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竭@樣的記載:“八月十五祭月,果餅必圓……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有兔杵而立搗藥臼中。”
蟾蜍、玉兔、桂花樹
孫子曰:“日有短長,月有生死。”月亮或盈或虧的周期變化,形成個性鮮明的生物特性,也讓古人相信,月亮的身后蘊藏著某種不死的力量。作為與太陽相對的“太陰”星宿,先民們又將月亮視為主管雨水的神。
雖說“嫦娥變蟾蜍”自有其神話性的一面,但用蟾蜍來隱喻月亮,頗有道理。蟾蜍性親水,冬蟄夏出。從卵、蝌蚪到有足無尾的蛙,其周期性的生命歷程,讓古人想當然地認為蟾蜍就是月宮的主人。
其實,不只在中國,用蟾蜍或蛙來隱喻月亮,在全球各處的人類文明中也廣泛存在。太平洋中,所羅門群島的土著也把月亮看作一只蟾蜍的化身;美洲的墨西哥人就認為月亮女神,是水的掌管者,她的化身是一只大青蛙;圭亞那的印第安人也認為月亮中有一只青蛙;在蘭雀印第安人的傳說中,有一對姐妹和星星結婚,各生一子。妹妹的孩子蘭雀后來升天,成為了月亮,而同行的妻子就成了月中的蟾蜍……
令人好奇的是,到了西漢時期,大多數(shù)的典籍中,月中的蟾蜍已經(jīng)與玉兔同在。玉兔何來?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聞一多有過嘗試,他認為“蓋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蟾蜍,變?yōu)轶竿谩薄S谑求蛤芤环譃槎兂审蛤芎陀裢谩?/p>
“擷芳主人”董進為我們帶來了另一種解釋――蟾蜍與玉兔的形象來自月球上的陰影圖案。按照他的理論,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中,右上角的部分可以看到根據(jù)月球陰影繪制的蟾蜍與玉兔。只是,“帛畫因為整體構圖的需要,月亮與之前的圖示是左右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