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旅游人類學

旅游人類學

時間:2023-05-30 10:09: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人類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旅游人類學

第1篇

關鍵詞:旅游人類學;黔陽古城;旅游開發模式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旅游是一種以生活中剩余的財政計劃為前提,以自愿為原則,以休閑娛樂或積累不同經驗為主要目標,到異地或“異文化”人群中去體驗的行為。[8]從傳統的“中產階級”、“休閑階層”的專屬性活動轉變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旅游逐漸成為社會文化變遷一個不可忽視的指標;它對當地的經濟、政治、環境、資源、就業、文化交流、管理以及全球化等問題都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課題,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來嘗試探討黔陽古城的旅游開發模式問題。

一. 黔陽古城的由來

黔陽古城(簡稱黔城)位于湘西南部中斷,地理位置東京109°10’,北緯27°10’,地處清江、潕水和沅水三河交匯之處,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一面環山,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比云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較湖南省內的鳳凰古城早900年[7]。

黔城鎮屬建制2200多年的歷史古城,戰國屬楚地,秦為黔中郡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鐔成縣,縣治在黔城。東晉義熙年間(405一418年)廢鐔成並入舞陽縣,舞陽(今芷江)縣治遷黔城,並改為鐔城。南北朝齊建元元年(479年),舞陽改為潕陽。梁改潕陽為龍檦縣。唐貞觀八年(634年)龍檦改為龍標縣,屬巫州,州治設龍標,天寶元年(742年),巫州改稱潭陽郡。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更名敘州。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置黔江城,元豐三年(1080年),改置黔陽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黔城是“湘西綏靖處”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機關所在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劃為九個行政督察區,黔陽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仍設黔城。1949年黔陽解放,縣治搬遷安江,黔城改為鄉級鎮,1960年改為建制鎮。1997年國務院批準原黔陽縣與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設黔城鎮。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原黔城鎮與黔城鄉合并,設立新的黔城鎮。[7]

古城歷史城區總面積0.8平方公里,城內青石街巷縱橫交錯,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原有五個城門,今尚存四門遺址,其中西門又稱中正門,其城門及門樓保存完好,門上“中正門”三字系民國時期戴笠所書。黔陽古城民族融合,宗教昌盛。唐代“詩家天子”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經典詩句寫就于該城芙蓉樓前。

二. 黔陽古城的旅游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黔陽古城旅游開發現狀

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尤為重要,目前黔城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主體定位,洪江市旅游局欲將其打造成“中國官道文化名城”。黔城目前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有明清時期的南正街、鐘鼓樓、萬壽宮、狀元橋、老縣衙、寶山書院、龍王廟、老爺巷、赤峰塔以及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的芙蓉樓等40多處。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黔城古城有8大景觀,分別是龍標聳翠、赤寶晴霞、獅灘漁網、鸕鶿春限、蟠龍曉霽、虎山夜月、牛坡樵唱、柳溪煙雨。

古城有著自身的優勢資源,如三面環水的秀麗風景帶,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楚南上游第一勝跡”之稱的芙蓉樓,歷代黔陽官宦名人遺址,黔城侗漢文化博物館群等,已經成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黔城的旅游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同時存在著一些待以解決的問題,如旅游景點過于集中,并未進行合理的整合;未與周邊城市的景點聯合開發;景區的宣傳力度不夠等,從而導致旅游人次不多,旅游收入較低,經濟效益低的不良現象發生。

(二)黔陽古城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旅游景點過于集中

目前黔城保存下來的文物古跡多達29處,旅游景點比較多,由于古城的面積不大,景點顯得過于集中(如間隔不到200米的地段,就有然翔園和芙蓉樓兩個景點)。然而,目前的旅游開發并沒有將如此多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以至于旅游景區的主題并不鮮明,給人留下的印象亦非深刻。

2.旅游業收入水平較低

黔陽古城的旅游業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職能部門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旅游開發力度欠佳,尤其在打造旅游品牌及宣傳攻勢上,投入較小,致使旅游品牌效應小,旅游客源不多,旅游業的收入水平較低。目前沒有獲得官方統計數據,但旅游富民的水平是遠遠沒有達到的。

3.當地居民的積極性不夠

當地居民的旅游開發意識淡薄,不愿意參與到旅游業發展中去。大多數當地居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家鄉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年輕一代又常年在外打工,居民參與性較低。

4.交通不便

黔城離中心城市懷化約有1個半小時的車程,外地沒有直達黔城的火車,需在懷化中轉;長途大巴需在懷化、長沙中轉;距離芷江機場有40公里路程。交通的不便利,大大降低了游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宣傳力度不夠

俗語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這樣的說法已然與當今時代的現象不符了。再好的商品都要靠包裝,旅游品牌當然不例外。再者,旅游業的發展前景取決于市場。那么如何擴大客源市場,是旅游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除了要將旅游景點的特色突出,打造旅游品牌之外,廣告宣傳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黔陽古城的旅游品牌雖然已經有所包裝,但是宣傳的力度遠遠不夠,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投入,打響黔城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6.人才匱乏

當地居民所獲經濟效益較低,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不愿在當地發展旅游業;旅游經濟收入低,當地居民對旅游業發展缺乏動力,加之當地居民發展旅游業的意識淡薄,雖然設立的景點多,但導游匱乏,導致旅游發展較緩慢。如文化博物館的館長(開創者)長期不在,大多數自助游的游客,光靠自己游覽并不能了解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因而少了許多樂趣,只是匆匆而過,印象不深。即使是芙蓉樓(當地品牌象征景點)的導游給人感覺也是照本宣讀,缺乏生動的故事情節,文化旅游的重點是讓人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可導游們卻知之甚少。

三. 黔陽古城的旅游開發模式初步探析

(一)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模式

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模式是以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為主的旅游模式。黔陽古城可以利用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吸引游客,使游客們在歷史文化審美上獲得身心愉悅。每種民俗文化均有其獨特之處,因此,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需要深度挖掘該文化的獨特性,打造成獨特的品牌。現可將民俗文化劃分為幾個片區來打造:

黔城的歷史源遠流長,官道文化是其中的一道特色,可作為民俗文化旅游的第一個板塊—官道文化區(王家大屋、芙蓉樓等景點);古城是漢族與侗族文化交融的良好典范,可將其作為民俗文化旅游的第二板塊—漢侗文化交融區(現有以然翔園為首的侗族文化博物館群,漢族文化的代表有博雅居、灶王廟、節孝坊等);歷史上黔城不僅民族融合且宗教昌盛,可將其作為民俗文化旅游的第三板塊—宗教文化區(黔城古廟宇眾多,今尚存的有萬壽宮、先龍壇、文廟等,新建三寶寺講堂)。這樣就可將集中的景點按其特色分片區進行歸類開發及管理,達到散而不亂的效果。

(二)生態旅游與體驗型開發模式

生態旅游不僅指所有觀光自然景觀的旅行,而且更注重被覽的景物不能受到損失。生態旅游是旅游者以自然和(/或)人文生態環境為吸引物,既滿足其旅游需求,又盡量減少對自然和(/或)人文生態環境破壞,并對旅游地生態恢復保護做出貢獻的負責任的可持續發展旅游形式[5]。黔城有著豐富的人文生態環境,如古碑刻文化—芙蓉樓內建有碑廊廳,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北頁、陳梅仙等歷代碑刻一百多塊,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蔚為壯觀,適合研究人員和對碑文、書法感興趣的人士參觀與研究。

黔城有其獨具特色的民間戲曲,如目連戲、儺戲、陽戲,其中集藝術、民俗、宗教于一體的黔城目連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可惜的是目前這種戲劇的傳承與演出并非常見,當地相關部門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并且付諸行動,這樣不僅可以將先輩們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和繼承,可也將其打造成當地旅游的一個品牌,使景點增加亮點,從而提高景區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

(三)休閑生活旅游開發模式

現代都市人群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壓力都比較大,打造一個休閑生活旅游的景點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在黔城,游客既可觀賞古城風光,又能體驗民俗風情。黔陽古城已經形成了一些當地特色小吃品牌,如福源小吃的“綠豆面”、蛋卷;游氏兄弟的春卷;老爺巷的小籠包等,在此基礎上更應加強對飲食文化的挖掘,打造自己獨特的餐飲品牌,創造出可口佳肴系列,用當地特色食品招待游客。因此,根據都市消費者的要求,打造黔陽特色飲食品牌,有助于休閑生活旅游滿意度的提高和旅游業收入的增加,同時加大了當地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積極性,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

(四)旅游(交通)線路周邊景點開發模式

旅游(交通)線路周邊景觀開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為了使游客在旅行過程中獲得最佳感受,達到最大效果,將若干旅游景點串聯起來,形成“串珠”狀旅游景觀。[4]旅游線路應著重時空關系,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往往要進行幾個旅游點的旅游,因此,在旅游線路的設計中應根據旅游區特色,形成從起點到終點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串珠”旅游路線,并打造出區域線路的品牌和特色。黔城旅游景點較多,且集中,因此在旅游景點之間、交通線路之間開發具有代表性的景點,與周邊城市(如洪江古商城、安江農校袁隆平舊居、托口大壩與十里畫廊、雪峰山戶外運動等)的旅游景點可共同打造一條特色精品的旅游路線,為游客的旅途帶來更多的收獲和享受。

四. 結語

旅游人類學所要研究的現代旅游,即作為一種特殊產業和社會現象的大規模群眾旅游,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若我們將旅游行為、現象及其文化都置于現代社會之中進行探討,那么就必須將其與現代意識和現代價值觀、現代社會的工作生活方式等相聯系。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地球村”的出現、“全球化”的加速到來、世界經濟一體化等,使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很難限制于一個穩定不變的工作場地,許多工作的完成和生活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必要的旅行活動。旅游時代正在到來,黔陽古城的旅游開發亦不甘落后,這座承載著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古城,要如何贏得游客的滿意度,歸根結底在于確立黔陽古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且圍繞該形象,構建豐富多樣的特色旅游產品,優化旅游資源配置,打造出特色的旅游品牌,增加游客體驗內容,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旅游道路。于此同時,旅游開發的目的是增加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 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 使旅游發展推動整個地區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威廉·A ·哈維蘭. 文化人類學[M]. 瞿鐵鵬、張鈺譯.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 招子明 陳剛主編. 人類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 馬波. 中國旅游業轉型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J]. 旅游學刊, 2007(12).

[4] 曹端波. 西南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 保山師專學報,2008(7).

[5] 龐林. 成都市生態環境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學,2007.

[6] 張丹宇. 進一步開發云南旅游商品的若干思考[J]. 經濟問題探索, 2007(8).

[7] 黔陽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黔陽縣志[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第2篇

在文化人類學研究當中,其非常重視文化的多樣性特點,并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作為一門以文化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也存在一些優秀的研究案例。那么在開展旅游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將其作為參考依據,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也是可行的。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與旅游文化學有關的研究起步比較早,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已經實現了從不同的角度開展學科分野研究,并且在識別出多種旅游文化的基礎上開展實證分析,如:均質化、人造景觀、麥當勞化、游客凝視、文化真實性、旅游族群性、文化商品化等。其在開展旅游文化的研究過程中,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文化的解釋上。而我國與國外的研究相比,在旅游文化有關的研究方面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晚,并且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旅游文化本體認知上,其認為必須要先明確的界定出旅游文化的概念,才能夠將其應用具體的旅游文化現象中來,但是始終未能對旅游文化的概念做出明確的界定,這也使得關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迫切性,并且旅游文化也被賦予了工具性的特點。但是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其中產生了大量的旅游文化之實,只是還沒有形成名正言順的旅游文化之名。這也是我國旅游文化學研究所面臨的困境,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學科研究成果無法通過旅游文化學整合;另一方面旅游實踐當中存在的很多案例都沒有在文化視野下降進行考察,這也是導致旅游文化本體一直模糊不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總的來說,國內外在開展旅游文化研究時,在研究重點及喜好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點。

二、旅游文化研究所面臨的困境

在我國高等旅游教育當中,對于旅游文化具有明確的要求,要求能夠明確的界定旅游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但是當前不管是在學者的研究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旅游文化一詞出現的頻率頗高,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隨著各項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在尋找一種能夠擺脫旅游文化認知困境的方法,于是通過跨學科的方法來審視旅游文化的方法應運而生,其中以文化人類學視野來探究旅游文化就是各種方法中的一種典型代表。

作為一種的特殊的、新興的文化類型,在開展旅游文化相關研究的過程中,若是僅僅局限在旅游學的范疇當中開展相關研究,就會導致所給出的認知結果、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想真正促進旅游文化學研究跳脫出當前的困境,在現有基礎上開展跨學科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旅游文化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重點是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該學科當中積累了與文化功能、文化特性、文化內涵等有關的理論體系,若是能夠借鑒這些體系,應用于旅游文化的認識、解讀與界定工作當中,對于旅游文化學有關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在實際的開展研究的過程中,若是在發生層面來限定旅游文化的外延,那人類學對于文化的傳統認知與旅游文化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的,這就需要在開展相關研究的過程中,能夠從深層次來探索文化人類學與旅游文化學之間的共性,如:結構、功能、內容等方面的共性,這對于確立旅游文化本體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若是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完全不做限定的開展跨學科研究,那么旅游文化就可能與多個學科之間存在聯系,如:藝術學、建筑學、宗教等等,這不僅僅容易導致旅游文化本體的泛化,也容易導致出現旅游文化學被多個學科瓜分的現象。但是相對之下,文化人類學對于旅游文化學認知研究的利大于弊。可以說,在文化人類學所包含的各種文化當中,旅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其是在旅游這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之下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表征,在這種特殊文化的指引之下,人們能夠實現某一種特殊的功能需求,但是實際情況中,這種功能需求實現與否受到目的地文化及客源地文化的影響非常大。通過旅游文化能夠看到人類存在的復雜性,從而對人類的存在狀態有一個新的審視,另一個角度來看,要想對旅游文化的產生、形成及演變過程有一個全面準確的理解,也可以借助于文化人學的民族志等方法開展研究,從中獲取一些特殊旅游文化現象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升華,演變成為與旅游文化客觀認知有關的積累。由此也可以看出,旅游文化確實是文化人類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旅游文化是可行的。

四、結語

第3篇

關鍵詞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田野調查;性別分析;民族旅游

Abstract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social-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egan in the 1960’s.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a lot of case studies have been cumulated. Gender analysis in the social-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en applied since the 1980’s in western countries.Through interviews and case studies, the paper tries to penetrate into the role adjusting of women in the Chengyang scenic spot of Guangxi.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in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omen were more active than men and benefited a lot from tourism. Men took the role of leaders in tourism managing, which was the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gender division.

Key wordssocial-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fields work;gender analysis;ethnic tourism

一、性別分析在國內外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旅游業對旅游目的地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是旅游人類學的重要課題,20世紀60年代首先在歐洲和北美興起,研究背景基于當時人們過分重視旅游的經濟效應,盲目發展旅游,而忽視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產生的種種負面影響。首先將人類學和旅游結合起來研究的使西方學者。一般認為西方人類學者加入旅游研究的標記是1963年人類學者努涅斯(Nunez)發表的論述《一個墨西哥山村開展周末旅游帶來的影響》,文章分析了一個墨西哥山村開展周末旅游后,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等方面發生的變化[1]。20世紀70、80年代,旅游對目的地社會、文化的影響研究成為旅游人類學的主流,其中70年代以旅游對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文化影響為主。進入80年代以后,更多的學者們關注旅游對西方發達社會發生的影響,并把旅游開發和社區建設聯系起來,考察使二者更好地互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旅游研究的新熱點,于是很多學者開始思考如何實現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90年代之后至今,隨著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國外學者將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等學科理論應用到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中,這一課題的研究呈現跨學科、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的特點[2]。

性別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研究中并未引起重視。1994年,威挽(Vivian)等編的《旅游與婦女》是關于旅游與婦女最早的研究專集之一,它從旅游發展的角度論證了性別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必要性和適時性,強調在旅游發展中形成的性別關系是隨著時間的進展而發生變化的[3]。愛雷蘭(Ireland)通過對英國西南部旅游業發展的民族志研究認為,隨著地方傳統經濟的衰落,婦女在興起的旅游開發中比男性表現得更為活躍[4]。此后,西方學者們從男女之間的現實權利,行動及資源所有權角度,分析性別在旅游中勞動分工的強化作用等等。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組成的家庭與社會看作一個整體的前提下,分析婦女在其中的角色、問題和需求等。婦女與旅游業發展的密切關系已為前人的研究所揭示,但是國內的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研究中真正運用到實地調查的個案還很少見。基于此,本文選擇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橋風景區,通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考察民族旅游在該地區的開發和發展中,少數民族婦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旅游業對當地婦女產生的社會文化影響,同時對比了男女兩性在旅游業中表現出來的差異。本研究主要采用人類學田野調查定性方法研究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對研究區域的村民,重點是對當地婦女進行了調查,調查主要采用訪談方式,輔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為年齡在18-75歲之間。

二、旅游開發與女性的角色調整

三江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是廣西唯一的侗族自治縣,與湘黔兩省交界。程陽景區集民族風情、山水風光、文物古跡和生態環境為一體,是三江縣最主要的景區,被譽為世界四大歷史名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程陽永濟橋就坐落在該景區的馬鞍寨。這里曾經十分偏遠閉塞,如今包括旅游業發展等因素的推動使其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程陽風景區在旅游業開發之前,婦女原來只局限于撫養孩子、操持家務或者協助丈夫忙碌于田間地頭的種地、收割等農業勞動。當地發展旅游業后,她們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當地的旅游經營業中,她們以出售旅游工藝品、旅游接待、民俗表演等方式加入到旅游行業中。

三、性別分析――旅游開發背景下的男女兩性

1.旅游開發對婦女的影響

據2005年統計,寨子里平均每戶人的年收入為5000-6000元,收入的來源包括種地、養殖、外出打工、旅游經營等。程陽橋風景區旅游開發后,當地居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觀。首先直接參與旅游業的家庭收入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婦女通過旅游商品銷售、經營旅館或民居接待點或者參加民俗表演給自己的家庭增加了經濟收入。婦女參與旅游業之后,為家庭增加經濟收入之后,家庭地位較以前有了提高,也獲得了更多的發言權。對于曾經封閉在偏僻村寨的婦女來說,旅游業給她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實惠,而且帶來思想和價值觀上的改變,同時擴大了婦女的人際交往關系,增加其視野和見識。

2.兩性的差別

兩性在旅游業中的差異也是本文關心的內容,這些差異主要表現為對旅游業的參與意識、參與程度、參與方式以及兩性在旅游業中的分工等。

首先,在旅游開發下,女性有著比男性更為敏感的旅游經商意識,也表現得更為活躍。馬鞍寨最初的個體旅游經營是形式是20世紀90年代初婦女在程陽橋上擺攤賣侗族手工藝品,而當時村寨里除了國營性質的程陽橋招待所有男性參與經營外,極少有個體的男性旅游經營者。從當地參與旅游業的絕對人數來說,即使到了現在,女性仍然比男性多,婦女在表現出比男性更強的參與意識,也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旅游業中。

其次,兩性在旅游業中的參與方式表現出性別差異的特征。程陽風景區開發旅游業已有二十多年,目前男性的職業構成仍然以農業勞動和外出打工為主,上文重點提到的當地婦女參與旅游業的三種方式,其中售賣工藝品為女性獨有,因為當地傳統的觀點認為,刺繡、針織這樣的事情是屬于婦女的,男性一般不參與這些活動。

再者,男女兩性在旅游業中的分工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傳統的性別分工,但是又有了新的變化。在程陽景區,夫妻共同經營家庭旅館,一般還是遵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分工。以位于程陽橋橋頭的“游子之家”家庭旅館為例,丈夫是柳州某中專的教師,空閑時回到馬鞍寨經營自家的旅館,他平時負責到縣城或者柳州、桂林等地采購食品原料和各種物品,回到家里清算每天的帳務,負責掌管經濟收支情況;妻子負責在家中接待客人,給客人做飯、整理房間等。有的家庭旅館除了妻子在家外,各種煩瑣的家務事有女兒共同參與。除了家庭旅館經營延續了傳統的性別分工之外,程陽風景區的另一種旅游經營形式――民俗表演,其分工也有明顯的性別區分。馬鞍寨民俗表演隊的負責人是兩位中年男性,除了負責日常的接待客人或組織表演活動外,也負責表演隊的經濟核算,表演隊平常有一定的開銷,如制作蘆笙、琵琶、鼓等樂器,樂器每年都要更新一部分。在忙碌于表演隊剩余的時間里,他們還經營自己的家庭旅館,接待游客。在馬鞍寨的家庭旅館中,客人光顧最多的是這兩位負責人的家,這自然與他作為表演隊隊長有較廣的人際關系有密切的關系。

四、結論與討論

在三江程陽景區,大多數居民認為旅游業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旅游會給當地帶來先進的知識文化和科技,也會帶來各種時尚的風氣;更重要的是,旅游業的發展會大量地引進投資,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而當地居民都十分樂意支持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和游客能融洽相處,很少發生和游客沖突的情況。由于婦女參與了旅游工藝品銷售、旅游服務接待或者民俗表演等活動,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家庭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改變,從而影響家庭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變化。就目前對程陽風景區的研究來看,女性走出傳統的家庭生活領域,走向更廣闊的社區,參與到旅游業的運作發展中,雖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是并未對家庭結構造成很大的影響,家庭的和諧關系也并未受到很大沖擊。男性居于傳統的性別觀念,在當地的旅游業中雖然對旅游業的熱情和參與程度低于女性,但是他們出于家庭實際利益的考慮,對于家里的女性走出傳統的家庭領域參與旅游業經營給予了很大程度的支持。本文通過對程陽風景區的調查研究表明,旅游業使婦女們走出狹窄的天地,擴大了以往的活動范圍,在旅游業經營中獲得實際的經濟利益,同時在價值觀、語言、意義體系等方面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社區旅游中,男女兩性在分工不同,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延伸到旅游業的性別分工中,男子仍然扮演著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Nunez T. Tourism , Tradition , and Acculturation : Weekendismo in a Mexican Village [J] . South wea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 1963 ,(21) : 347―352

[2] 宗曉蓮,朱.國外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04,(4).

[3] Kinnaird, Vivian, and Derek Hall , 1994, conclusion: The way forward, In Tourism: A Gender analysis. Vivian Kinnaird and Derek Hall, cds.pp210-216. Chichester: Wiley

[4] Ireland, Michael,1993, Gender and Class Relations in Tourism Emplyment. 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 20:666-684

[5] 吳曉萍,何彪.略論性別分析在民族旅游影響研究中的意義[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1,(4).

:本文為2005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研究課題“旅游業對少數民族婦女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批準號05FMZ003)的階段性成果。

第4篇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民族文化;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8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06-0089-04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 and the idea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LI Ling1,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 By probing in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ueness of national sport, the author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ever increasing enthusiasm for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Contemplat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national sport based on the anthropological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by referring to and applying the “stage truth” theory in anthropology, is conducive to grasp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national sport with a broader vision and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so as to meet the time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national culture;resource development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記載著各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信仰崇拜及民間習俗等,是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活”的記憶。我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55個少數民族創造了絢爛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傳統體育活動是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但是,在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代表西方文明的現代體育強勢進入,使我國傳統體育在壓迫中逐步衰微。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發展研究,目前,國內的大多數學者都持“開發”發展觀。“體育文化搭臺、經貿旅游唱戲”的開發模式似乎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發展途徑[1-5]。走旅游資源的開發道路是否就是理想模式呢?在旅游開發中如何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保護的整體和諧?本文從人類學的視角探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希翼為保護和發展多元體育文化遺產提供多維視角和理論支撐。

1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商品化

我國的大部分少數民族都聚集在地理位置相對偏避,交通、信息較為閉塞,經濟也不夠發達的地區。正是由于這種相對封閉的生存環境,保存了延續數千年的較為原始自然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各種身體運動和身體游戲在傳統的宗教祭祀、休閑娛樂、節日慶典中傳承至今。少數民族文化的“奇風異俗”是吸引游客前往貧窮邊遠地區旅游的動力,這就形成了市場經濟的供需關系。將迷人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打造民族旅游產業成為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民族文化的旅游開發就是將文化資源進行商品化包裝,搬上供游客觀賞、體驗參與的表演舞臺,民族文化的旅游產業化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商品化過程。

民族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器物和風俗兩大類[6]。以身體游戲和運動為表現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應該劃入風俗范疇。現代旅游是商業活動,是以買賣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我們以云南彝族的“阿細跳月”為例,分析民族體育成功商品化的過程。阿細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彌勒、路南、瀘西、丘北、宜良等縣。在悅耳的口哨聲引導下,吹起清脆的黃竹笛,男子彈撥起大三弦,女子則雙臂左右擺動,按節拍擊掌,同時,換腳跳3步,空中蹬3腳,舞蹈始終保持跳躍狀態,由6拍組合成的這種“3步弦”,是阿細人在“火把節”時所特有的歡慶活動。由于這一活動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就被人們稱為“阿細跳月”。“阿細跳月”是歷屆云南省少數民族運動會的表演項目,并登上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舞臺。云南省彌勒縣可邑村是彝族支系阿細人重要的聚居地,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阿細跳月”的發源地,可邑村于2001年起,開發了以“阿細跳月”為主打招牌的民俗旅游。可邑村人將原本在節慶時分才開展的“阿細跳月”進行精心整理、加工,在縣歌舞團等專業舞蹈老師的指導下,編排了“迎寨舞”、“歡送舞”、“舞臺舞”等表演節目,為游客展示“阿細跳月”的激情和歡愉。標準化批量生產的“阿細跳月”成為可邑村旅游銷售中最核心的文化商品。類似的還有貴州凱里市雷山縣的朗德苗寨和西江千戶苗寨的“跳蘆笙”表演,云南石林縣城及長湖鎮維則村的斗牛、民族式摔跤表演等。民族傳統體育一旦被包裝成為文化商品后,打包移往他處也變得容易了,散落在鄉村山野的民族傳統體育登上了縣城廣場或風景區內的大舞臺。阿細人的傳統“跳月節”本是每年的陽歷4月8日才舉行,但為適應旅游市場的需要,紅河州政府將每年的8月7~9日法定為“中國・彌勒阿細跳月節”[7]。為市場需要制作商品無可厚非,這是民族文化商品化后不得不接受的市場準入條件。

1865年,世界上首家旅游從業機構“托馬斯•夸克父子公司”在英國注冊成立,這是現代旅游誕生的重要標志。現代旅游的基礎是工業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從精英階層向平民大眾普及的旅游也如同其它現代產業一樣,其運行方式是在新的工業制度中進行的。民族旅游業的興起,從根本上說是眾多的民族文化、民族生存方式進入世界工業體系的軌道。工業化制造的民族文化成了流水線上的一件件標價商品,公開出售。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根,是民族身份認同和民族識別的表征。出賣文化就猶如出賣靈魂,一向都被看作是十分卑劣的行徑,但在市場經濟的商品社會,文化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卻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每天為游客“跳月”的可邑村人,跳出了貧窮,跳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跳進了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示范村。但對批評家來說,它是民族文化被“迪斯尼化”和“麥當勞化”,是強迫進入現代制度被重新編碼、快餐化的過程。其結果是喪失原有的文化功能和真實性,偽文化產品充斥市場,原生文化遭到致命的打擊和破壞。許多被包裝進入少數民族運動會的體育項目,與在原生地的形態完全不同,甚至在原生地已經消亡,令人無比惋惜痛心。

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真實性

現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體驗“他者”生活、習俗、傳統、儀式等,而這一切的前提必須是“真實”的。沒有哪一個游客會說要看假的東西。因此,文化商品化是否會破壞文化的真實性成為學界爭論的熱門話題。“領略古老純樸的民族風情,感受原汁原味的阿細文化”這是可邑村旅游宣傳中使用最為頻繁的詞句。游客們不遠千里去到民族地區旅游,最重要的就是去體會“原汁原味”的異族文化。國外研究者通過多年的研究,將旅游者參與民族文化旅游的動機歸納為以下3種:懷舊、體驗差異、對真實性的追求[8]。當工業化和商業社會對物質和精神注入了過多非自然的東西時,人們自然而然就有了回歸原初的意識和需求。

真實、原汁原味的“阿細跳月”應該是節慶時分才能看到的集體歡娛。當游客在村寨中隨時可觀賞到的跳月表演,又怎能與“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劃上等號呢?真實的文化應該是民族內部代代相傳的傳統遺產,淳樸而自然天成,無矯飾與偽裝,是民族靈魂的根基所在[9]。當由祭火跳月、男女求偶等眾多文化內涵交織而成的網絡中被剝離出來的阿細跳月,僅以最表淺的活動形式加工、改編成旅游舞臺上的節目時,它還是“真實的”阿細跳月嗎?像一些被打包移植至風景區進行常年表演的摔跤、斗牛、爬刀山、跳竹竿舞,不僅脫離了原生文化的所有功能,還與原生地也逐漸脫離了關系。失去文化母體的體育活動只剩下花枝招展的僵硬軀殼。文化的商品化就意味著被重復、被炒作,被傳承的只是附著在真實文化上的虛幻表層。

真實的傳統文化應該是從一代傳到下一代,與本民族的生活及環境息息相關,是構成民族識別的特征。真實文化加上傳統,即原生文化的觀點卻受到了文化變遷理論的沖擊。任何文化都處于一種恒常的變遷之中,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10]。將民族傳統體育推上商品經濟的舞臺,是傳統體育文化適應當今時代的創新之路。積極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的商品化、產業化,在快步進入市場經濟大潮的征途中煥發出生命活力,產生現實的經濟價值。學者高呼,鼓動著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對創新的激情。那些經過精心設計和改變后站上舞臺,比“真實還真實”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也成功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和錢包。例如,2009年5月舉辦的首屆貴州黔東南民族體育旅游節吸引了7萬余人次參與。因此,有學者認為:以適應市場需求而加工改良的傳統體育文化商品化,可以被看作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時代變遷。既然世界上沒有恒定不變的現象和事物,將“為神靈”、“為自己”而進行的演出,加工成“為他人”的表演,也就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文化變遷。而人類學文化變遷理論的關鍵是,如何在變化中保持住民族文化的“根”。

3舞臺真實與民族體育文化

許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被商品化后,即從原生地人們的茶余飯后、節慶風俗中脫離開,登上面向外地游客的表演舞臺。演員們在“后臺”精心準備節目,在“前臺”進行演出。舞臺上下有著不同的兩種人,提供文化商品的演員和購買文化商品的觀眾。美國社會人類學家馬康耐根據多年對民族旅游開發問題的研究,提出了“舞臺真實”理論。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后,以旅游產品的形式被當作“真實”搬上舞臺,向游客展示。游客看到的只能是“真實”的前臺表演。向游客展示經過加工和提煉的阿細跳月舞、朝鮮族秋千和跳板、蒙古族摔跤……雖然與原來有較大的改變,但他們仍保留了其基本內容和形式,將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現給來自國內外的眾多游客。遵循“實踐理性”范式的人類學家將舞臺上的民族傳統文化視為“象征性真實”,而強調保持原始形態的“客觀真實”遵循的是“文化理性”的范式。民族地區旅游開發中反復被提及的“原汁原味”,應該只是一種帶有象征性真實的東西。舞臺的真實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現實生活的真實即是民族體育旅游舞臺的“后臺”。“后臺”是維持傳統體育活動的民族文化功能與價值的“保留地”。傳統體育活動可以作為旅游產品搬上舞臺,但維護“后臺”的完整性和客觀真實就必須將外來者限制在“前臺”,傳統體育文化才會免遭破壞。由此,我們對民族傳統體育在旅游開發中,“前臺”的定義為帶有一定商業利益、為游客進行專場表演的展示形態;而“后臺”的定義為融入原生地群眾的日常生活或民俗節慶中,而非商業性的展示形態。

對于已經加工成日常性表演的傳統體育,如可邑村的阿細跳月,在實現旅游開發的成功后,村人是否還在傳統的節慶時分繼續跳月才是保持傳統文化之“根”的關鍵。像苗族獨木龍舟、侗族搶花炮,這樣大型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尚難以加工成日常性的旅游產品,“龍舟天天劃、花炮天天搶”,在原生地還不太可能。在原生地一年才舉行一次的劃龍舟、搶花炮是民族隆重的節慶儀式活動,雖然近年來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往觀看,欣賞到了民族文化精彩的“前臺”表演。“后臺”的神秘儀式、傳統風俗并沒有向大量游客開放,因此較好維持了“客觀真實”。對于一些執著探尋“客觀真實”的外來者,如研究學者、民俗攝影家、旅游宣傳策劃人員卻擠進“后臺”刨根問底。對于這些進入“后臺”的特權人員嚴格遵守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方法原則,自己只作為旁觀者,決不能參與其中或任意改變調查對象的意志和行為,否則將給調查對象帶去麻煩和破壞傳統文化。如苗族獨木龍舟的下水儀式,是由每個苗族村寨唯一的巫師在半夜秘密進行的,就連參與劃龍舟的普通劃手都難得一見。近年來,迫于改革開放的需要,神秘“后臺”向特權階層開放了。包括研究者在內的一切外來者必須認識到保護“后臺”的完整性對于維系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盡可能的不進入“后臺”是游客的職責,保護“后臺”是研究者和政府的職責。同時,也要讓原生文化的持有者認識到這一點,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尤為重要。

4結論

根據人類學“真實舞臺”理論,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資源開發問題。面對當前“以利為本”的經濟浪潮下,迫不及待地將民族傳統體育推上商品經濟的舞臺,其前景不容樂觀。至今為止,國內稱得上成功開發的案例屈指可數,眾多由政府主辦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節幾乎都是曇花一現。對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資源開發問題,需要更加冷靜和慎重。大多數的民族傳統體育都是以身體運動作為表現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一種文化載體,是蘊含著豐富民族文化意蘊的社會活動形態。特別是一些儀式性的體育活動,如苗族的“劃龍舟”、侗族的“搶花炮”、納西族的“東巴跳”、白族的“繞三靈”、布依族的“丟花包”等。這些儀式性的活動或是民族傳統祭祀,或是男女青年擇偶和集會式的人際交往,或是集各種現實意義和象征的綜合性節日慶典,這種非日常性的文化活動是一種當地生態文化圈內的產物。如果對其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加工和改造后搬上舞臺,必然導致這種體育文化活動的“原生細胞”死亡。這類帶有神圣文化內涵的活動項目不能隨意開發為旅游商品,更不能加工為可重復表演的舞臺商品。在儀式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可對外開放“前臺”供外來游客參觀。“舞臺真實”將外來者置于旁觀者的位置,而不進入儀式活動的文化內核部分。儀式并不是為游客而進行的表演,保護儀式“后臺”的神秘性和排他性,才能保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原生價值。

文化本身是動態發展的過程,那么民族體育文化也就不可能是一個靜態的恒定事物,它也必然會隨著時代、社會的變化而發展。但是,文化的“真實”意味著文化的某些本質特性,即文化的“根”。如果民族文化的“真實”也成為滿足利益需求而不斷動態變化,那么,民族的特性和“根”也就隨風飄散了。全面發展民族文化有助于保證文化范疇的最高、最富于智慧和最永恒的理想、價值觀和原則被擺放在發展過程中的中心位置[11-15]。認識文化商品化與文化真實性的相互關系,用“舞臺真實”理論指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資源開發,有利于我們用更加長遠的眼光和多維的視角對待少數民族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以符合生態文明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 楊建設. 中國傳統節日體育的功能及發展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5(2):194-197.

[2] 饒遠. 旅游人類學視角下的民族體育資源開發研究[C]//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體育人類學分會論文集,昆明,2009:171-178.

[3] 楊放,何江川. 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市場定位與秩序對策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2):52-54.

[4] 饒遠. 云南體育產業發展研究[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5] 張基振,虞重干. 中國民間體育保護與發展實踐論[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4(6):22-25.

[6] 林耀華. 民族學通論[M].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2003:270-271.

[7] 佚名. 中國•彌勒首屆阿細跳月節開幕[N]. 紅河日報,2009-08-07.

[8] 納什[美]. 旅游人類學[M]. 宗曉蓮,譯.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67-68.

[9] 哈維蘭[美]. 文化人類學[M]. 瞿鐵鵬,張鈺,譯.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45-46.

[10] 克萊德伍茲[美]. 文化變遷[M]. 施惟達,譯.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190-191.

[11] D•保羅•謝弗[加拿大]. 經濟革命還是文化復興[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54.

[12] 史密斯[美]. 東道主與游客:旅游人類學研究[M]. 張曉萍,譯.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13] 倪依克. 民族傳統體育的振興與文化創新[J]. 體育學刊,2004,11(1):60-61.

[12] 顏紹瀘. 走近主流文化的歷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之一[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1):5-8.

[13] 胡小明.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多元價值[J]. 體育學刊,2007,14(8):5-9.

第5篇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旅游文化具有繼承性、創造性、服務性和時空差異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在旅游經濟、旅游管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引自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與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從沈詩中看,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與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現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與資源開發的匹配現狀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與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與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與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與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旅游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游賓館、旅游車船公司等企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游飯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游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旅游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馬文·哈里斯著.顧建光,高云霞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第6篇

關鍵詞 旅游 少數民族 文化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識碼:A

1旅游對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正面效應

1.1傳統文化得以復歸和保持

許多被遺忘的、消失了的傳統習俗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被激活并得以再生。如:版納經營傣家樂的傣族婦女們,結合藝術團的歌舞題材,自己編導,自行創作,使許多消失多年的民族歌舞重新在民間流傳。旅游開發中,許多少數民族廣泛參與到旅游工藝品制作過程的展示活動中,為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2旅游社區的少數民族認同凸顯

少數民族參與旅游使當地居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他者”,通過與他者的對比,認知了自我文化的價值,對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強化了民族的自我認同意識,增加了相互間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1.3文化和資源保護意識萌生

文化和資源保護,離不開社區的廣泛參與。在民族地區,旅游參與中的少數民族居民,對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人們開始意識到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盡管這種意識還不夠強烈,對于保護意義的認識也是淺層次的,但畢竟開始保護意識的萌芽。

2旅游對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負面效應

2.1民族文化受侵犯

旅游開發使很多地區少數民族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擾,例如,在現代文明沒有進駐之前云南麗江摩梭人可謂是安居樂業,在旅游開發逐漸升溫后,其傳統的日常生活被打亂;大量的民族文化遺址、遺跡遭到破壞,由于長期接待來訪旅游者,照相機的閃光燈、游客的汗水、呼吸,使很多地方歷史古跡的原始風貌例如壁畫、精美圖案和雕像受到腐蝕甚至其存在壽命受到威脅;開發商為了追求更多的商業利益隨意毀壞民族建筑和文化場所等。

2.2民族文化庸俗化

許多旅游景區為了金錢,拉客宰客、對于游客圍追堵截,商品質次價高,份量不足、數量不夠,坑蒙拐騙,敲詐勒索等現象屢見不鮮,結果使得民族旅游區銅臭味彌漫,民族社會淳樸的民風受到污染。在民族旅游的文化演示中,為了滿足民族旅游者的獵奇心理,故意追求文化的落后與原始,把一些已經被摒棄了的封建迷信活動和陳規陋俗展現出來,民俗風情旅游脫離其原生的文化生存環境,大大貶損了民族文化價值和旅游形象。

2.3民族文化淺表化

許多游客其實沒有真正理解文化內涵,從民族旅游的特質來看,民族旅游產品實際是文化符號。只有文化素質較高的民族旅游者才能夠欣賞到其中民族文化的真正內涵,否則很難實現其旅游目的。但是,對于絕大部分游客而言,對于民族文化中不以特定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宗教方面,不容易感知。

2.4民族文化過度商品化

旅游規劃者為了使景區快速發展,獲取收益,經常會出現歪曲展現原生文化的現象,沖淡了民族傳統文化氛圍,失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大大弱化了其真實性。 民族文化符號過度商品化,如: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飾、節日、禮儀、飲食都是其社會經濟條件、自然環境以及審美意識產物。

3注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

在現代旅游業發展異常迅猛的今天,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就成了一個非常現實的課題:

一是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居民進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保護的普及性教育,提高保護的自覺性。人們已受到破壞自然環境和生物物種多樣性的懲罰,如果不注重保護文化生態,保證文化的多樣性,則面對的是文化資源減少、文化生態被破壞的惡果,其危害絕不亞于自然界對人類的懲罰。

二是加強對游客的教育和管理。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游客參與性強。游客又是一個比較松散的團體,其素質水平參差不齊,故在旅游過程中,應對游客加強管理,教育、引導他們自覺遵循起碼的道德規范,學會尊重當地人的傳統與文化。

三是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面對少數民族地區在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趨同現象,當地政府作為管理者,可以利用其職能作用,通過政策引導,發揮經濟的杠桿作用,引導少數民族文化的正態發展,使少數民族地區居民重新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價值,激發他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他們自覺地去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四是建立科學完善的保護機制。對那些在人類文明進程中蒙昧、落后、不能適應時展、即將消亡的文化,實行靜態保護方式,即運用現代科技,通過保存實物、影像等手段,用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館的方式加以保護。此外,要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可以賦予時代精神與新的內涵加以整合,在政府有關部門引導、相關專家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對其進行開發。

參考文獻

[1] 李偉.旅游文化學[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2] 張曉萍.旅游人類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 鄧永進.民族旅游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第7篇

論文摘要摘要: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新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策略。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功能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旅游文化具有繼續性、創造性、服務性和時空差異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在旅游經濟、旅游管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巨大功能。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新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聞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摘要:“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探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探究的主題。”(引自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和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摘要:“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從沈詩中看,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和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摘要: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和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和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功能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探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功能。其次,旅游文化是在和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探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和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和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和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新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向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和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目前狀況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和資源開發的匹配目前狀況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和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非凡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和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策略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探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非凡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楚、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新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心得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探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和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和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第8篇

關鍵詞:黃姚古鎮;建筑藝術;影視人類學;保護;調查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都市人在飽受了現代都市的刺耳喧囂之后,開始向往鄉村田園的寧靜與清醇,品味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綿長。因此那些素有“詩意的棲居”的古鎮,逐漸成為了人們旅游休閑的家園。作為“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注:根據《環球游報》“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評選活動結果,2005年12月-2006年4月。]之一的黃姚古鎮,同樣吸引了眾多的游客,所以如何保護古鎮及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古鎮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并使其得到賡延和闡揚,是古鎮面臨的嚴峻現實。

目前,在全球化、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族群文化的生存空間日益被擠壓。社會變遷中已很難保留原生態的族群文化。幸而黃姚古鎮地處偏僻,比較完好地保留了小鎮的聚落結構、民居建筑及人文景觀等。

一、古鎮建筑的保護現狀

黃姚古鎮地處桂東,建于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 形成于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興于明末清初。因居民以黃、姚兩姓為最早居民,故取名黃姚,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古鎮存活下來了,給我們留下了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筆者既致力于學理的探究,同時也希望族群傳統的審美文化能夠在現代文明重組和充滿審美氛圍的美好境界的建構中得到賡延和闡揚。但目前只是一種理想,因為受族群文化認同、時尚思想等制約,族群內部“文化持有者”暫時無人領會其建筑藝術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價值,抑或因浸潤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抑或趨同心理作用,難免會出現價值判斷的盲點,而去追隨“拙劣幼稚的,所謂西式樓房”[注: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1-3頁,“代序”部分。]。所以,在族群內在傳承動力未激活的情況下,古鎮建筑藝術的保護令人憂慮,其中的原因固然錯綜復雜,但不外乎是:第一,許多居民搬出古鎮,房子空閑,缺失了人氣,也就沒有了靈氣,給人“此地空余老房子”的感慨。同時也加快了房子的霉變速度。第二,景區內添加附加設施,損害古鎮自然環境的和諧。第三,周邊修建風格不同建筑,破壞古鎮“風水”。第四,租用為影視場景,布景時不免使用化學染料,加速建筑物的原色澤掉色變樣。第五,民間建筑藝人稀少,很難手工修復。利用新工藝、新材料修繕,難以恢復原貌。第六,古鎮留住居民為攬客,自行裝修房子,與古鎮風格極不協調。第七,古鎮旅游由開發商運作,為獲取高額利潤,與鎮內居民無法形成利益共生的合作伙伴關系,嚴重挫傷了居民保護舊建的積極性,甚至導致有的居民因貧困而無力檢修危房。古鎮內在的保護機制被破壞,自然會引發古鎮生態環境的惡化。

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損害著古鎮的建筑,如果長期保護、修繕不當,那么會使古鎮的建筑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風貌與印痕”,自然它的藝術價值也就一文不值了。因此古鎮建筑藝術的保護迫在眉睫,在現有的設備條件下,我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影視人類學保護,它可以提供一個“逼真的圖像”留待日后研究、修復以及“我們要創造適合于自己的建筑”[注: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1-3頁,代序部分。]之用。如梁思成所言:“中國建筑既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注:同上。]。因此,保護和研究黃姚古鎮建筑,其實是發掘、整理族群的部分文化,是一種“文化搶險”,使其庚延,以利于后人在建筑上的創造。

二、古鎮建筑的影視人類學保護

(一)影視人類學及其特點

英文為 Visual Anthropology,在西方國家中通用。因為Visual有“可視的”、“視覺的”、“看得見的”、“形象化的”等義項。所以Visual Anthropology也可譯成“可視的人類學”,在國內一般譯作“影視人類學”。它所關注的只是影視手段如何應用于人類學研究。因此,通俗的說影視人類學就是用影視手段獲得的“視聽語言”來表達、解釋人類的文化現象。它所關注的重點是如何使用影視手段對人類文化現象進行記錄和研究,特別是要發揮影視手段記錄和保存文化本來面貌的優勢,擔負起搶救保護即將消失的文化元素的使命,這也正是當今許多從事文化搶救和非物文化保護工作者關注的重點。

1973年在芝加哥召開的第九屆國際人類學民族學大會通過的《關于影視人類學的決議》中提出:“電影、錄音帶、錄像帶在今天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科學資料的源泉。它們提供有關人類行為的可靠資料,……它們能將我們正在變化著的生活方式的種種特征保存下來,流傳給后世。我們所處的時代不止是一個變化的時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強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時代。為了糾正這一過程可能導致的人類的短視行為,按照現存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記錄人類遺產就非常必要”。人類學大師瑪格麗特•密德也有過類似的論斷:在這文化轉型期和文明急劇變化的20世紀,文化人類學者應該積極采用一切手段來進行文化搶險,盡一切可能地多保護一些文化原始材料的記錄,以留待自己和后人研究[注:王海龍《人類學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頁。]。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出現這種對影視人類學和人類多樣性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關注的情況決非偶然,它與影視人類學重要的表現手段是分不開的,即借助現代先進的影視設備與技術獲得“視聽語言”,并對人類文化現象作出表述和闡釋。與傳統的文字表述相比,更具場景的真實性、表現的全方位性、形象的直觀性等特點,因此,引起歐美學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近20年來,人類學電影以顯赫的學術成就和藝術直觀性轟動整個西方。而在我國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拍攝了許多優秀的邊緣紀錄片,如《神鹿》、《最后的山神》等,這些片子對邊緣性的、即將消失的文化和人群作了最真實的記錄,價值是不言而寓的。這些影視人類學片給我們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成功的方法與經驗。

因此,運用影視人類學方法對黃姚古鎮建筑加以保護是最現實的。在文化交流與整合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背景下,隨著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方式的侵入,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生存發展空間日益被壓縮、被同化或被遺忘,很多族群文化的內涵在日漸消失。那些極富“地域性知識”和“族群標識”的文化,也被逐漸摧毀或遺忘,區域文化加速趨同化。與此同時,底層族群文化的深層內涵在文化變遷中所體現出來的認知方式的現代價值,在強勢文化語境中一直被忽略。而致力于具體區域和族群文化的調查研究是文化人類學的一貫傳統,立足于邊緣古鎮建筑藝術的保護與研究,有助于我們審視自身的文化價值,也有助于挖掘其建筑藝術的特質元素、審美文化的傳承機制以及藝術元素的文化蘊涵,以利于重構和諧有序、文明共生的當代族群建筑群落。

(二)古鎮建筑元素的影視人類學表述

1、黃姚古鎮建筑的藝術分析

古鎮真實的“生活場景”體現了移民群體具體的生態、藝術、人居等觀念,從而為我們評價自己的生活提供多視角的、多層面的比較客觀公正的參照,進而可以使我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平心靜氣地去計量工業文明的進步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比如說,它為我們庚延了曾經存在的、為人們所眷戀的、現在還在尋覓的精神家園,我們從它的邊緣文化和邊緣族群中卻可以發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某種和諧的關系。

黃姚古鎮是“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理念和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它構建了中國人理想的、文明的、富足的、詩意的、和諧的人居環境,在中國古鎮和建筑藝術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價值。

古鎮的建筑藝術,即民居選址、房屋結構、建筑風格、屋內裝飾、街道走向、亭臺樓閣以及環境的藝術布局等,無一不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生態觀。從古鎮考察,古鎮背靠真武山,山勢相對高大形成北部的遮擋作用,村之左右均有山嶺相護,南面視野開闊,遠處又有酒壺山重疊。姚溪從北向南蜿蜒流過古鎮,姚溪雖處于村之東側而不在村之正中,但在喀什特地貌地區已經是很難得的了,因此古鎮可算是中國風水式的典型的枕山、環水、面屏的“原生態”景觀模式。

古鎮的山水巖洞、亭臺樓閣、寺觀廟祠、楹聯匾額和古樹,構成了古鎮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八條用黑色石板鑲嵌的主街道和300多座古建筑呈九宮八卦陣式布局,為典型的嶺南風格建筑。被收入中華名匾的“且唑瞬琛鋇蓉葉羆靶磯嘞駝芰糲碌拈毫、碑刻、詩文等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畫卷,可以說是自然與人文和諧統一的民居建筑藝術的典范,被游人稱之為“夢幻家園”。

古鎮的建筑藝術,是黃姚居民先祖建筑藝術精華的物化體現,具有很高的藝術與學術價值。它是本族群建筑藝術的積累,并包容、吸納他族群建筑藝術元素的結晶,深入研究其建筑藝術,可以解讀其建筑藝術的淵源、變異、與周邊族群的文化親疏關系及自身建筑藝術元素的文化意蘊等諸多問題,更重要的是詮釋其族群建筑藝術的審美的心路歷程,激起其族群內在的傳承原動力,使其族群將建筑藝術元素結合到現實生活中去,創造出具有顯著“族群標識”的人居建筑群落,以期延續其族群建筑藝術的生命力――活態地保護其族群建筑藝術。

2、古鎮建筑元素的影視人類學表述

運用影視人類學的“視聽語言”表述黃姚古鎮的建筑藝術,首先要分析其建筑藝術構成的元素。

我們要在古鎮舊建筑中提煉出它所包含的族群特質,需增加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屋宇構架的縱橫承托或聯絡,常是有機的組織,附帶著才是輪廓的鈍銳,雕飾彩畫,及門窗細項的分配諸點,這些工程及美術的措施常表現著特定族群的智慧及美感。因此只有對古鎮建筑的平面、梁架、屋頂等細部與“三雕”裝飾藝術手法及裝飾圖案作深入的分析,才能真實地展示古鎮建筑的形式美與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要把地域文化現象與建筑實體、建筑空間、生態環境及人文景觀等要素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審視,才能勾勒出富有立體感的古鎮建筑的美麗畫卷。

在黃姚古鎮如詩如畫的自然環境中,多姿多彩的水空間造就了古鎮的輕柔之美和亦俗亦雅的藝術創作靈感,使古鎮成為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殿堂,寓于黃姚古鎮特有的建筑文化、詩聯文化、牌匾文化及生態意識。因此,在攝制過程中要充分表達出黃姚古鎮建筑的構成元素,利用影視技術特有的表現手段全方位的、真實的、細致的加以表現。由此我們認為,應側重把握以下元素:

(1)全景。現在古鎮完整保存著8條石板街,全長10多公里。明清古建筑保存有300多幢,面積達1.6萬平方米。景觀建筑有亭臺樓閣10多處,寺觀廟祠20多座,精致小橋11座,楹聯匾額上百副。針對如此豐富的藝術內容,應運用影視攝影技術多視角、多層面加以反映。

(2)環境。枕山、環水、面屏是最理想的人居自然環境,黃姚古鎮的居民主要來自中國東南地區,村鎮的選址深受東南地區漢族風水文化的影響。黃姚被群山環抱,綠水繞行,具有東南風水理論所要求的全部要素。古鎮的選址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守衛山脈地勢和自然環境,依山而建,周圍有真秀峰、螺山、酒壺山等山峰環抱,北面的真秀山阻擋了北下的寒流,東南暖氣流的潤澤,使古鎮四季氣候宜人。姚江水在古鎮盤旋而過,穿街走巷,古鎮青一色的青磚灰瓦建筑,古榕、古橋、古巷的和諧映象,極具“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境。

(3)建筑。古鎮的房屋多為兩層的磚瓦結構,建筑布局呈九宮八卦陣式,具有濃郁的嶺南建筑風格,呈磚大、墻厚、房高、院深的特點,建筑精美,磚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檁椽、墻面、天花都雕梁畫棟,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在建筑布局上,虛實、含露、聚散、高低、曲直、節奏關系鮮明,達到移步換景之致。

(4)詩聯。黃姚人世代重視教育,崇尚詩書禮樂,人才輩出。同時黃姚古鎮優美的自然景色,濃郁的文化氛圍曾吸引歷代文人墨客、社會精英流寓、定居。一方面黃姚的秀麗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予以他們創作靈感;另一方面,他們的作品又賦予古鎮更深的文化積淀,形成人與自然間良性的互動。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以黃姚自然景色及文化背景創作的詩聯達380多首。這些詩聯寓意深刻,文化韻味濃厚,對仗工整,書法嫻熟,起到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審美情趣的作用,形成了別具鄉土特色和地域風格的詩聯文化。

(5)牌匾。在黃姚古鎮文化要素組成中,牌匾與古鎮的山、水、橋、亭、詩共同構成古鎮的文化整體,反映出黃姚人的審美取向。據統計,古鎮現存牌匾共有50多塊。其內容多為反映民風世俗、居民道德傳承和文化教育等,牌匾書寫或古樸蒼勁、或飄逸清秀,與古鎮的建筑、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水融,成為古鎮一道深厚的人文景觀。

(6)“八景”。古鎮八景遠近聞名,它們是:珠江夜月、寶剎晚霞、天然風光、游巖仙跡、文明晴嵐、螺蚰秋云、龍樓春潦、盤道石魚。

事實上,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影視和文字在人類文化的研究上已經難分伯仲。正如中國著名人類學家莊孔韶先生所言:“人類一直過分依賴文字而導致懷疑和低估自身對形象地傳達抽象觀念的能力;而實際上人類還有其他的轉化方式來理解文化,這就是影視人類學通過鏡頭和顯影來建構、展示與深化對文化的另一種理解。現代圖像媒體的迅速發展已經使人們對文字和圖像的兩種表現的不可替代性留有深刻印象”[注: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導言部分。]。所以,在今天視覺文化已然成為我們文化主流這樣的態勢下,影視人類學在文化救護中始終要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古鎮影視人類學表述的etic和emic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人類精神的產物,哪怕物質文化也是人們意識物化的結果,因此,文化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在這種與生具來的內隱性中,往往包涵著一種文化區別于它種文化的潛在意蘊,無疑它會給異己的文化研究者帶來感悟、體味與解讀的難度,建筑文化亦如此。一個族群的建筑藝術,是其民間的能工巧匠通過心手承傳的,因此建筑元素所表達的文化涵義,是隱性的――蘊籍于建筑形象之中。作為文化異己者,很難闡釋其文化涵義,深層的意蘊則更難。所以人類學家非常強調田野工作者要精通文化持有者的語言,但是文化是意識形態,即使精通其語言,亦難以保證知其文化的底蘊。因為每一個族群的文化文本,不僅僅是以語言、認知寫成的,也是以建筑、宗教、神話、習俗等文化話語構成的。建筑作為族群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單純的建筑形象,而是族群文化符號的載體。在建筑形象之中,同樣也存在著文化的潛在意蘊。

所以,為了更加真實、具體地展現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質,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茲富有開創意義地提出了“深度描寫”和反對籠統、抽象、概括地描寫,要求浸入所研究的文化之中,尊重“地方性知識”的主張。[注:王海龍《人類學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頁。]同樣,對黃姚古鎮的族群建筑文化也應作“深度描寫”,要達到真實地、深度地描寫,我們有必要讓emic也參與其中。

Emic approach(主位研究)。emic是文化持有者本身的認知,代表著族群的世界觀乃至其超自然的感知方式。它是內部描寫,也是內部知識體系的傳承者,它應是一種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認知,其思維和感受世界方式唯一有權利的謹慎的判斷者與定名者。[注:同上書,第91-92頁。]建筑作為族群文化的符號載體,傳承著族群建筑的歷史與文化,蘊含在族群建筑中的環境、審美、宗教等意識及聚落形式,本族人有著深切的體悟,我們應該尊重族群文化代表者的描寫與解讀。在攝制過程中,本族人對古鎮的感知方式不同于異己者,他們捕捉的范圍、對象、重點就會有所不同,同時也留下了其認識古鎮建筑的思維方式。

Etic approach(客位研究)。etic表著一種用外來的、客觀的、科學的觀察,它代表著一種用外來的觀念來認知、剖析異己的文化的認知論和世界觀。[注:同上書,第92頁。]因此,etic對異己建筑文化缺少感受和了解,一時半載很難浸潤其中,因為我們很難超越自己的母文化衍生的審美、價值及思維定式模式的藩籬,所以我們可能會用自己的感知方式去描寫古鎮建筑的元素。不能深諳古鎮族群的文化意蘊,當然就不可能真實的解讀和闡釋其建筑形象蘊涵的文化意義。在使用影像手段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一些隱含著特質的細節或添加一些冗長的特寫,從而影響了影視作品的學術價值。

因此,我們主張在古鎮影視人類學保護中,emic和etic應同時參與,這樣可以避免因etic原因導致的古鎮建筑元素及其文化意蘊的流失或誤讀,尤其是隱涵著族群建筑文化特質的建筑。etic以自己的方式描寫、解讀古鎮的建筑元素所蘊涵的文化,滲透了研究者的觀念。這些觀念在解讀和闡釋時,很可能會模糊族群建筑文化的差異性,它的潛在危險是顯而易見的,使得族群建筑文化出現解讀誤差,從而模糊了族群建筑文化的邊界記憶。 正是基于此種意義, 吉爾茲和以他為首的闡釋人類學主張融會、內化,主張重視和重新發掘“地方性知識”。[注:王海龍《人類學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頁。]地方性知識是與后現代意識共生的,隨著后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西方強勢語言文化傳播正在摧毀著地球村多姿多彩的文明。現代意識的題旨在于統一,在于“全球化”。統一固然帶來了文明的進步,但也毀滅了文明的多樣性。意識形態的全球化更給世界文化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那些富于“地方性”的多樣化的族群文化正在被擠壓或消解,因此眾多族群“流離失所”,其精神到處漂泊無家可依。要矯往現代化及全球化進程中的弊端,就是挖掘“地方性”,張揚族群建筑文化的特質,以期庚延和闡揚族群建筑文化。

三、古鎮建筑藝術的保護策略

黃姚古鎮的建筑是美的,但對其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任重而道遠。我們所作的影視人類學保護,只是使古鎮現有建筑的藝術環境、屋宇結構及室內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元素影視化,使古鎮建筑及其蘊含的非物質文化得到真實的記錄。要真正使其得到庚延和闡楊,這過程肯定是艱巨而漫長的。但我們不能就此而放棄,我們需要適合于自己區域與文化的建筑,不希望鄉村古建筑毀于當今,也不希望看到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所說的“故一向的趨勢是不顧歷史及藝術的價值,舍去固有風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的悲劇,因此目前應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

第一,加強培養古鎮居民的文化自覺意識。使居民明白其文化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以便加強居民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適應新環境、新時代之文化選擇的自主能力。強化文化主人觀,并逐步將古鎮景區交給居民管理,這樣既有利于減輕政府部門的人力資源壓力,又有利于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他們作為文化的主體,對自己的文化有著外人所不可能擁有的理解和認同感。他們是真正懂得自己的文化內涵的群體,最終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才能夠把其文化的精髓展示出來,并永久地保存下來。有了對自身文化的深刻認識,也會增強居民的族群文化傳承的內動力,最終實現文化就地保護和傳承的生態建設模式。

第二,加強古鎮文化的研究與發掘。古鎮由于獨特的魅力,它成了炙手可熱的影視劇拍攝基地。《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等一系列名劇讓古鎮聲名鵲起。2007年10月份由美國著名導演約翰•卡蘭執導、兩次獲奧斯卡獎提名的好萊塢明星愛德華•諾頓主演的大片《面紗》選擇黃姚作為外景拍攝基地,更是把這座千年古鎮推向了世界。古鎮旅游也并入桂林大旅游網,加上地處泛珠江三角區域,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在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要加強整合研究團隊,充分挖掘、整合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化旅游業。要進一步深入古鎮歷史人文資源的研究、發掘與解讀,充分利用影視媒體、文學作品等手段進行宣傳,努力將隱形的資源物象化,凸顯古鎮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實現古鎮旅游“外在景觀”與“內隱文化”的雙贏,以保證古鎮旅游的永久魅力,真正使旅游成為古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第三,要保護依附于古建筑的木雕、磚雕、石雕和壁畫。首先要合理保護古建筑本身,政府應該普查所有古民居并進行科學的鑒定,對民居實行保護的同時,對其中有價值的木雕、磚雕等構件也要提出明確的保護責任和要求,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對那些確實無法維修的允許拆除的古民居,管理部門可收購其中尚有利用價值的建材和構件,用于古建筑維修。

第四,進行建筑保護與維修應該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進行古建筑維修時,首先要堅持“保持文物原狀”,對于建筑的維修就是要保持它的原有工藝,因為只有保持了原有工藝才能為后人進一步研究和發展這一工藝提供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第五,古鎮建筑保護與居民利益結合,使他們成為保護的主體,沒有居民的參與,各項保護措施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目前旅游開發商承包古鎮旅游,為了在短期內獲取高額利潤,開發商會過度挖掘旅游資源,導致部分不可再生資源的損耗。而在收益這塊大蛋糕中古鎮居民只能切得很小的一塊,嚴重挫傷了居民保護的積極性,勢必影響古鎮建筑保護的長效性。因此,政府應當給予一定的調控,適當增加居民的利益分成,增加維護經費,彈劾開發商過度的開發行為,這樣古鎮保護才能真正見效。

第六,加強古鎮建設規劃。古鎮建筑的保護不是包袱,而是古鎮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與動力,應把古鎮文化遺產保護要求融入到古鎮建設規劃之中,引領古鎮理性發展。避免在建筑上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的悲劇的重演。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古鎮文化遺產保護的全局,建立強硬的保護制度。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的科學理念,努力實現古鎮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工作的良性循環發展。

孫曾田曾從文化學角度解釋了《神鹿》主人公柳芭和神鹿的命運悲劇時說“神鹿是一個文化符號,是一個象征,神鹿最后死了,象征文化的沒落”。而我們似乎也可以說一個古鎮建筑就是一個族群的文化符號,操守住古鎮建筑,就是守住了人類的一方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第9篇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12YJCZH018)支持。

【摘要】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對族群認同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文章從族群自我認同、族群歸屬感、族群態度和族群卷入四個方面對旅游背景下大理雙廊村白族群體的族群認同現狀進行了田野調查,通過四次深入調查,我們發現旅游業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益進而促進族群認同感強化的同時,亦因族群內部貧富差距的加劇而導致成員間凝聚力下降。同時,旅游業卷入程度對族群認同產生了重要影響,旅游業卷入程度較高的成員對族群的認同度普遍高于未參與旅游業的成員。要想培養族群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增強族群認同感,需要當地政府“扶貧幫困”,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業,探索出一條讓大多數原住民受益的旅游業發展之路。

【關鍵詞】旅游;族群認同;田野調查;大理雙廊村

一、概念簡述

“族群”一詞來源于英文“ethnic group”,指“同一文化的種族或民族群體” [1],在文獻中有時還等同于“ethnos”或“ethnie”,即文化性民族。20世紀60年代初期,隨著美國族群關系研究的發展,“ethnic group”一詞開始出現于民族研究中,

用來稱謂具有共同族源的群體,側重群體成員在文化及血緣上的共同性。隨著中西學術交流日漸深入,該詞通過港臺學者的著作被大陸學者引用,并逐漸出現于相關研究文獻中。現有研究中,“族群”通常用來指“具有共同血緣及文化性質的群體,注重群體成員在文化上的共同性”[2]。因此,“族群”通常用來指稱少數民族,本研究中的“族群”即用來表述居住于大理雙廊村的白族群體。

認同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族群認同”是社會認同理論在少數民族心理學研究中的發展,目前尚未形成一個具有廣泛共識的定義。心理學意義上的“認同”(identity)一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認為:“認同是個人或群體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3];先生把族群認同的發生稱之為“人己之別”形成過程;梁啟超先生則將其視為“對他而自覺為我”的過程;Phinney認為,族群認同是一個動態的、多維的、涉及人的自我概念的復雜結構,不但包括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還包括個體對所屬群體的積極評價,以及個體對群體活動的參與等[4]。Carla等則認為,族群認同是指個體對本族群的信念、態度,以及對其族群身份的承認[5]。族群是人類把自己與別人區別開來的最典型的分類系統,綜上所述,族群認同的內容主要包括族群自我認同、族群歸屬感、族群態度和族群卷入(個體參與族群活動的積極性)四個方面。

二、國內外研究述評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發展和旅游活動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同族群被納入到統一的世界體系中,族群間頻繁和深入的互動促使族群認同需要愈來愈強烈,族群認同成為社會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爭相研究的熱點,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對旅游背景下族群認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業開發和發展給旅游目的地社區族群認同帶來的不同影響。孫九霞對不同類型旅游社區進行田野調查后發現:旅游對族群認同的影響因環境和開發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此基礎上,她將旅游對族群認同的影響歸納為三種模式:第一類,在低強度、深接觸的旅游作用下保持了自然景觀社區的族群認同,如云南迪慶州的雨崩村;第二類,在高強度、淺接觸的旅游作用下,人文景觀社區的族群認同得到了強化,如云南西雙版納州的傣族園;第三類,以各類主題公園化的民俗村為典型, 在該類型社區中, 高強度、異接觸的旅游作用分化了社區的族群認同[6]。

對族群認同變化的研究,許多學者以某一民族旅游社區為研究對象,在田野調查基礎上分析了旅游背景下族群認同的變化情況。如:趙紅梅以麗江白沙鄉為田野點,通過考察族群的節日、音樂、宗教等文化要素,分析了旅游情境下納西文化的內外部展演方式,同時審視在“主-客”互動關系類型下旅游民族的形成與旅游人群的訴求,進而闡述了文化差異、“舞臺真實”與族群認同之間的內在影響[7]。劉青梅對安順地區屯堡人、苗族及土著民族聚居社區進行田野調查后,從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四個方面論述了文化旅游開發背景下屯堡人族群認同的傳遞與轉變過程[8]。

此外,部分學者通過田野調查,詳細分析了旅游業開發對民族旅游社區族群認同產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如:通過對安順屯堡社區實地調查,黃瑾發現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收益使屯堡人的族群認同意識得以重構并不斷強化,族群關系隨著族群意識變遷,經歷了對立、緩和到無猜,屯堡文化成為屯堡族群認同的符號而走向區域化,族群邊界淡化,族群關系逐漸走向和諧[9]。陳浩通過考察三亞回族社區,發現旅游業開發以后該社區的族群認同和宗教意識得以強化,旅游業帶來收入的增加使更多回民參與到朝覲活動中,但旅游發展刺激內部貧富分化造成了族群內部凝聚力不斷下降[10]。羅芳洲認為:旅游業的發展使傣族文化逐漸凸現出強勢存在,進一步增強了傣族人對自我文化價值的重視,使傣族人重新構建自己新的身份意識和文化認同,進而在傣族村寨生活中表現出強烈的族群認同[11]。

以上研究對旅游業開發和發展給民族旅游社區族群認同帶來的不同影響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和探討,但對于如何趨利避害,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積極作用,提升民族旅游社區族群自信心和自豪感、強化族群認同較少提及。本文以大理雙廊白族村為田野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分析旅游背景下大理雙廊村白族群體的族群認同情況,積極探討有益于族群認同和族群文化保護的旅游業發展之路。

三、調查實踐

(一)田野點情況簡介

本研究的田野調查點雙廊村位于云南省第二大湖泊――洱海的北岸,地處東經110°11′,北緯25°33′,背靠青山,面朝洱海,遠眺蒼山,自然景觀得天獨厚,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的美譽。雙廊處在“蘿蒔曲”、“蓮花曲”兩曲交界,居沙洲之上,沙洲又有“南詔風情島”、“玉幾島”分列其左右,且“雙曲”環抱“雙島”故而得名――雙廊。雙廊村為雙廊鎮的七個行政村之一,先后隸屬于大理州的賓川縣和洱源縣,2004年開始,為了統一保護洱海,雙廊鎮劃歸大理市行政管轄。雙廊村是雙廊鎮沿湖四個村中最北端的一個村,也是鎮政府所在地,包括雙廊、康海和天生營三個自然村,人口902戶,3578人。雙廊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漁村,近年來為保護洱海而實行的“雙取消”(取消機動船只,取消網箱養魚)政策,使漁業逐漸衰退,傳統漁業勞作方式慢慢消失,但仍保留著濃厚的漁文化。此外,雙廊村人多地少,常年干旱,農業種植受限,經濟十分相對貧困。為實現脫貧相關部門積極籌資,先后投入6000萬元將金梭島建成集旅游、度假、觀光為一體的“南詔風情島”。1999年洱源縣通過多方籌資投入45萬元改造雙廊老街,建成雙廊民族文化街。近十年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人文風情,以及楊麗萍、趙青等名人效應使雙廊旅游業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成為大理州旅游業發展中的典型代表。

(二)大理雙廊白族村族群認同現狀調查

1.調查內容與方法

在以往族群認同現狀的研究中,大多通過對諸如語言、服飾、飲食習慣等文化元素的保留程度進行縱向的歷史比較,進而得出“更強”或“更弱”的結論性抽象描述。為了使族群認同現狀描述更加直觀和具體化,本文以構成族群認同的四個基本要素――族群自我認同、族群歸屬感、族群態度和族群卷入為調查內容,對大理雙廊村白族群體成員的族群認同現狀進行田野調查。為了使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在調查對象的選擇上,主要考慮以下兩點:其一,年齡構成方面老、中、青各約占30%,14歲以下兒童占10%;其二,以上成員中參與旅游業從業人員(Tourism Involved)和未參與旅游業人員(Tourism Uninvolved)各占一半,其中:旅游業從業人員包括導游、旅游餐飲店經營者、旅游商品銷售人員、民族歌舞表演者、旅游汽車司機等,未參與旅游業的人員包括教師、政府職員、各類企事業職工、私營業主以及農業勞作者等。通過對眾多訪談對象進行篩選、分類與編號,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村民(OR,編號001-100)、中年村民(MR,編號101-200)、青年村民(YR,編號201-300)、兒童村民(CR,編號301-400)共20位族群成員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見表1)。

為了考察不同旅游場域中白族成員對本族群的認同情況,我們在人類學田野周期內選取了四個旅游活動最為密集的時間段進行調研:第一次為 2011年 10月1日至7日的“國慶”長假期間,共計7天;第二次為2012年1月25日至2月6日的春節(雙廊白族傳統的本主節)期間,共計13天;第三次為2012年4月5日至11日白族傳統節日“三月街”期間,共計7天;第四次為2012年7月26日至8月15日(恰逢農歷6月25日的白族火把節)期間,共計21天。四次田野調查歷時48 天,期間通過參與觀察法、個別訪談法獲取相關信息。

2.田野調查實踐

(1)族群自我認同調查。族群自我認同,也叫族群自我界定或族群自我標定,是個體為自己所貼的族群標簽。族群自我認同的主要任務是看個體能否正確地標定自己的族群身份。

在受訪的14歲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與長期“駐留”在雙廊的趙青、楊麗萍等名流之輩以及在此經商和生活的外地“駐客”①不一樣,自己才是真正的“雙廊本地人”。對兒童的自我認同情況調查,主要是看兒童能否根據父母的族群身份標定自己的族群角色,在問及“你是否是雙廊本地人?”時,100%的兒童均回答“我的父親(母親)是雙廊人,所以我也是雙廊人。”

“我的小兒子在廣州工作,多次要求我到那邊和他們一起生活,但我是白族人,幾十年來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生活。我們祖祖輩輩在這里靠打魚為生,到我小孫子這一輩,已經九代人了。落葉歸根,不管怎么說,我還是離不開這個地方。”――TU-OR002

“我爸爸姓楊,是麗江的納西族,而媽媽是土生土長的雙廊白族,我隨媽媽姓寸。假期我和爸爸去奶奶家做客,但奶奶說那里也是我的家,自出生以來我一直生活在雙廊,我是白族,還是更喜這里的白族生活。”――TU-CR302

“年輕時在外面開貨車,常年東奔西走,每次吃到我們白族的涼粉都覺得很親切。這幾年很多外地人來雙廊旅游,給我們帶來了就業機會,而且現在年紀大了,也不想往外走了,還是生活在自己的家鄉踏實一些。”――TI-MR103

(2)族群歸屬感調查。族群歸屬感是衡量族群認同的主要因素之一。一個人雖然選擇了相應的族群標簽,但內心深處可能對自己所選擇的族群并沒有強烈的歸屬感,所以在研究族群自我認同的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考察族群自我歸屬感。個體的族群自我歸屬感可以通過“我對所屬族群的生存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對我的族群有強烈的依戀感”等方面進行測定。就目前雙廊旅游業發展導致本地亂建房屋、周邊洱海遭受污染、白族文化移植與失真等問題,受訪者均一致認為:“這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環境、我們的文化,我們應該齊心協力,努力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這幾年來雙廊的外地人,不是來看新奇、就是沖著‘錢途’而來,很多人在這里干幾年賺一筆錢之后就轉到其它更賺錢的地方,根本不會用心保護村里的環境衛生。我們就不一樣,我們自己要長期生活在這里,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要生活在這里,現在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們白族人民就更應該齊心協力保護好家園,不然我們的后代還怎么生活呢?” ――TU-OR003

“很多城里人嫌我們的碗筷不干凈,要求用一次性餐具,旅游旺季時,我們快餐店每天要用掉200多個飯盒,很多游客根本不像在家里一樣愛護衛生,吃完之后就隨手扔在路邊,天熱時招來很多蒼蠅,氣味也很大,每天我們不得不把這些飯盒及時送到垃圾站去。這里是我們的家,我們當然應該愛護環境,如果路上到處是垃圾,不僅我們本地人生活不舒服,來玩的人也會不盡興。”――TI-YR203

“最近幾年,外來的開發商在村子里蓋的房子越來越多,而且全是鋼混結構,這些房子雖然更結實、更干凈,可看起來就像鳥籠一樣,把人關在里面,很不舒服。我覺得我們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房子不僅漂亮,而且住起來冬暖夏涼,老人和小孩也不用爬樓梯。最關鍵的是還有一個院子,可以擺放車輛和其它東西,生活很方便。”――TU-MR102

(3)族群態度調查。族群態度是族群認同的重要內容之一。持積極族群態度的個體,往往表現出積極的族群認同,能夠積極地看待自己的族群身份,并為自己的族群身份和族群文化感到自豪;反之,消極的族群態度促使個體以悲觀、頹喪的心態看待本族群的一切。在受訪的80%以上的族群成員眼中,本族群的語言、文化、宗教和習俗等都是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是他們用以區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主要依據,也是促使雙廊這一小小漁村的社會經濟得以持續協調發展的寶貴資源。

“來我們店住宿的很多外地人都說我們白族話很好聽,就像唱歌一樣,有些人還跟我們學了幾句打招呼的話呢,后來每次見面就用白族話跟我們打招呼。每天和很多外地人打交道,也聽了很多方言,但我還是覺得我們白族話好聽,不然那些外地人也不會學了。”――TI-MR104

“很多游客告訴我,他們來雙廊除了想一睹楊麗萍的別墅外,主要是想感受一下白族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他們說大理古城里到處都是浙江和福建人開的商鋪,幾乎見不到白族人。當得知我是白族時,他們挺高興的,除了和我合影外,還不停問我白族的飲食、歌舞和節日等習俗,有時候我就一邊介紹一邊表演。我覺得我們白族的這些文化習俗挺好的,它是我們祖祖輩輩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把它保護好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TI-YR202

(4)族群卷入程度調查。通俗地講,族群卷入是指族群成員對本族群文化元素的保留程度和參與族群活動的積極性,是衡量族群認同的主要指標之一,其外延十分廣泛,包括語言使用、服飾偏好、飲食習慣、宗教禮儀和文化習俗的操守、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偏好等方面。田野調查期間,我們目睹了白族接本主的壯觀場面,在陣陣嗩吶和鞭炮聲中,男女老少穿著白族盛裝,手捧祭品,浩浩蕩蕩的隊伍尾隨本主花轎涌向村子中央的本主廟,引來不少游客駐足觀看。近年來,名人效應帶動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很多人選擇“駐留”雙廊,與當地人“共享一片天地”。盡管如此,田野調查中我們發現,長期生活在雙廊的本地人,仍習慣講白族話,過白族節日,穿白族服裝,并保留著傳統的習俗和信仰。

“我們村里家家戶戶都信奉本主,本主是我們的保護神。不管貧富貴賤,家里有升官發財、疾苦病痛、婚喪娶嫁、生兒育女這些大事的時候,都要去村子的廟里祈求本主的保佑。以前一個人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會在心里默默請求本主的保佑。”――TI-MR101

“在外面工作那些年,時常覺得生活枯燥,似乎缺少了點什么。現在回到村子里,感覺踏實多了。每天晚上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會不約而同的到本主廟前唱唱歌、彈彈琴,聊聊天,生活充實多了。每逢本主節和火把節,村里還會組織唱大戲、歌舞表演和舞龍耍獅,很多年輕人也會情不自禁的參與進來,非常熱鬧。”――TU-OR001

“現在村子里每個月都會安排一些歌舞表演來吸引游客,他們都看得津津有味,很多人拿著相機不停的拍照,有些游客還不停的追問舞蹈和樂器的名稱。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來,他們對我們的這些習俗挺喜歡的。每次表演都有很多人圍觀,覺得挺有成就感的,也很自豪。” ――TI-YR204

四、結論與建議

田野調查中我們發現,緣于楊麗萍、趙青等名人效應帶來的“井噴”式旅游業發展,不僅使雙廊這個長期以來“深在閨中人未知”的千年小漁村迅速出名,同時也從兩個迥異的方向深刻影響著當地白族群體的族群認同:一方面,正如安順屯堡社區和西雙版納傣族園一樣,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收益使白族文化凸顯出其強勢存在,族群意識得以加強,族群認同不斷強化;另一方面,利益驅動下的白族文化在各類展演活動中也難逃商品化、舞臺失真的厄運,同時隨著族群內部貧富差距加劇,群體成員間相互妒忌、相互仇視,關系日漸疏遠,族群凝聚力不斷減弱。此外,雙廊村族群認同的強弱程度與族群成員的旅游業卷入程度密切相關,參與旅游餐飲與住宿、旅游商品銷售、旅游運輸和導游服務等行業的族群成員,能直接從旅游業中獲益,在與外來游客長期互動中,他們從“他者”的眼光中認識到了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潛在的商業價值,因而,比之其他成員來說,他們的族群認同意識和需求更加強烈。

雙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引來了眾多外來投資者,他們帶著自己的理念和文化,像磁盤一樣以插入的方式融入當地社區,爭相租用海邊農戶的土地,按各自的印象碎片建造各種房子,致使洱海沿岸的土地租金在幾年內增長數倍,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當地政府對此秉著一種開放的態度,而對于靠山和沒有土地的村民來說,卻看在眼里,妒在心里。此外,接踵而來的游客和各類投資者給雙廊帶來收入的同時,也帶來了破壞環境、與原住民爭利、文化移植和失真等問題。幾十年來,這種情況在中國數個旅游社區不斷重演,空間和時間上與雙廊最近的先例要數麗江:古城的原住民們將房屋出租給外地人,自己搬到新建的現代樓房里,世界文化遺產只剩下一具軀殼,她的靈魂已不復存在。如何避免“麗江化”?是目前雙廊面臨的最大難題。發展旅游業固然是好事,但核心問題是當地人,旅游開發時一定要兼顧不同族群成員的利益,如果找不到一條讓大多數原住民受益的開發之路,族群認同和文化保護將無從談起。

因此,當地政府應充分發揮調控和引領作用,積極探索社區參與旅游業的良策:對于那些沒有土地的村民,通過“請進來、派出去”的方式,讓其免費接受旅游服務知識與技能培訓,最后進入各旅游企業從事服務工作;對于有土地的靠山村民,通過項目扶貧讓其從事家禽家畜養殖和蔬菜瓜果種植,滿足雙廊村旅游餐飲業的食品需求;此外,將村子中掌握白族傳統文化的年長者聚在一起,從州財政中下撥經費,成立白族文化研習班,吸收部分白族青年參與學習白族傳統歌舞、戲曲、樂器和其它文化知識,定期在村子中開展歌舞、戲曲等文化表演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旅游內容,增加游客參與地方文化活動的機會,還可以在自娛自樂中增強族群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提升族群凝聚力。

總之,旅游業的發展應該讓盡可能多的村民受益,有了利益,族群成員自然會重視自己的文化,增強對本族群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團結一致,積極參與到保護和傳承白族傳統文化的行動中。

參考文獻

[1]陸谷孫.英漢大詞典[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96:588.

[2]納日碧力戈.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72.

[3]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輯[ 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375.

[4]J. Ph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 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54-259.

[5]J.Carla, J.Reginald. “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in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28-36.

[6]孫九霞.旅游對目的地社區族群認同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

[7]趙紅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與族群認同―以麗江白沙鄉為例[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8(5).

[8]劉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認同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5).

[9]黃瑾.旅游背景下貴州安順屯堡族群認同與族群關系[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10]陳浩..旅游對目的地社區族群認同和族群關系的影響―以海南三亞回族地區為例[D].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2009(5).

[11] 羅芳洲.在旅游開發影響中強化的傣族族群認同―對傣族文化主題公園的研究[J].消費導刊理論版,2009(1).

第10篇

無論是旅游學術界,還是政府的旅游行政主管機構,或是教育行政主管機構的人士,如果稍加注意便會發現,旅游學科多年以來始終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而且近些年來,這種尷尬局面似乎越發明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自旅游學科萌發以來,始終沒有自己獨立的地位,而總是從屬于或被劃入某一門傳統學科。例如,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學科分類目錄或圖書館文獻目錄中,旅游被劃入經濟學科,以“旅游經濟”子學科命名。與此同時,旅游研究中的一些內容會被劃入歷史類或文化藝術類。1997年國務院學科目錄調整后,旅游被納入管理學科,列為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級學科,以“旅游管理”命名,一直持續到現在。總而言之,始終未能自成一體。然而耐人尋味的是,被歸入工商管理中的旅游管理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卻與工商基本上沒有什么聯系。其二,旅游研究在國外已有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在中國也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但尚未形成一套獨立的理論學說和理論體系,而更多地是利用或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論研究旅游問題。這種借用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成為一種套用,或像國內某些人的做法,淪為一種簡單的“貼標簽”工藝,例如旅游經濟學、旅游地理學、旅游文化學等。此外,一些較為成熟的學科都會有一些支柱性子學科,例如經濟學中的“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法學中的“法理學”、“法制史”、“法律思想史”。又如歷史學中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斷代史、國別史以及政治、經濟、文學、史學和法制等專題內容的歷史。然而旅游學科卻始終缺乏這類支柱性子學科,給人以“發育不全”的印象。其三,以學科為存在基礎建立的本科院校旅游專業(此處暫且不談以實業運作為基礎建立的高職院校的旅游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上越發面臨困難,被用人單位指為“理論脫離實際”、“高不成低不就”、“不好用”等。圍繞上述旅游學科的尷尬局面,人們不可避免地會提出一些質疑: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現象,涉及的關系和問題如此復雜,能否可以有一個學科獨立地擔當起對之加以深入研究的功能?旅游現象中的問題涉及眾多不同學科的理論,旅游學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體現這一學科內在規律性和特點的理論基礎、基礎理論、方法和方法論是什么?旅游學的根本研究對象是什么?既然旅游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用現有學科的理論幾乎完全可以解決,為什么一定還要有獨立的旅游學科?筆者首先十分愿意肯定這些質疑者的探索精神,科學研究就是從對有關問題的疑問開始的。但筆者同時以為,對上述質疑似乎不能簡單地做出結論,說旅游學難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或者說旅游學就應當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質疑是科學研究的開始,卻不是它的全部,我們需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以理性思維,從這些質疑提出的出發點切入,一步一步深入研究:我們需要追蹤國內外旅游學術研究的軌跡,需要探討旅游學科得以建立的基礎,如果旅游學科的建立在邏輯上是可行的,那么,我們需要科學地構建它的理論框架,形成它自身的方法論。此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就是旅游學科建設者的科學素養。

一、旅游學術研究軌跡

一種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出現,通常會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對之加以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問題,探討規律,提出假說,形成理論以至創建學科。旅游現象也不例外。旅游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自19世紀中期在歐洲出現以來,也引起了各科學者的廣泛興趣,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范圍、不同深度和廣度研究旅游問題。既然科學研究是創建學科的開始,因此,我們似應首先追蹤國內外旅游學術研究的軌跡,了解學者們的工作和成果。

1.國外旅游學術研究毫無疑問,國外旅游學術研究早于中國,因為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本身就是舶來品。國外整個旅游研究進程大體上分為三個時期,即認知時期、確立時期和發展時期。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國內學者始終十分關注國外旅游研究動向,試圖從國外研究中吸取有用的成分。例如,南開大學申葆嘉教授1996年在《旅游學刊》發表系列綜述《國外旅游研究進展》。申葆嘉教授認為,國外旅游研究的重要問題包括旅游經濟學研究、旅游社會學研究、旅游人類學研究、旅游的環境和生態學研究、發展中國家旅游研究以及旅游研究方法和方法論[1]。華東師范大學學者張立升以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2004年10年內的382篇文獻作為樣本,從研究熱點、研究新視角和研究的薄弱環節三個方面綜述了國外旅游研究動向[2]。文獻資料表明,國外旅游學術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學者們從自身研究興趣,從不同學科背景、不同角度進行旅游研究,并非出于一個統一的組織,為了特定的目的而進行,因此,其研究成果是一個自發形成過程。盡管從表面上看顯得較為松散,但是如果用心去觀察,依然能夠對研究范圍、研究熱點、學術研究活動的規律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2.國內旅游學術研究國內旅游學術研究如果用如火如荼來形容,絲毫沒有夸張之嫌。應當說,國內的旅游學術研究幾乎和旅游事業同時起步。經過30年的努力耕耘,用成果卓著來形容也不過分。2010年,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旅游研究論文集》,包括“30年研究評論”和“旅游科學年會論文”兩個部分,共收錄了154篇論文,計106萬字,第一部分分為旅游綜合研究、旅游產業經濟、區域旅游發展與規劃、其他旅游研究等四個欄目,第二部分內容主要涉及旅游教育、旅游產業、旅游經濟與管理、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地方旅游實踐等五個領域。論文作者所代表的學科包括旅游經濟學、旅游地理學、旅游管理學、旅游人類學、旅游社會學、旅游市場學、旅游公共管理學和城市旅游等[3]。從國內旅游研究總的情況看,旅游產業研究、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旅游教育、旅游基礎理論和旅游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論文所占比例較大,反映出國內學者研究領域的集聚程度。相對而言,應用性研究較多而基礎理論性研究較少。但是,近些年來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這就是基礎理論性研究的數量和研究質量都在提高。其原因在于,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逐漸意識到,不能長期停留在就事論事的研究層次上,應用研究需要基礎理論的指導,需要從理論研究中找到根據。此外,中國的旅游研究還有一個與國情相關的特點,這就是由于中國當下實施的是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因此,包括旅游研究內的各項旅游工作都是在政府的規劃和管理機制下進行,遂使旅游研究中有相當部分是為政府的旅游發展政策服務的,而且政策導向和相關的激勵措施十分明顯,例如研究課題經費方面的支持、研究成果評獎以至研究人員的職稱晉升等各個方面。毋庸諱言,會有一些功利主義現象存在和發展,會有一些研究工作及其成果事實上未必建立在科學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上而成為政府旅游發展政策的注解。最典型的例證就是一些區域性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中,不顧實際情況,千方百計地論證旅游可以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3.旅游學術研究與旅游學科的建立在旅游學術研究中,特別是在國內的旅游學術研究中,都在探討旅游學科的建立問題。其關鍵性內容有:旅游究竟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框架結構如何?旅游學科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于什么位置?關于這些問題,筆者首先注意到,國內外研究的關注點似乎有較大區別:國外學者更多地是出于自身研究興趣,更多地關注其所研究問題本身,而國內學者則更多地關注旅游學科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地位。這種現象可能與中國文化中更重視整體而非局部、更重視綜合而非分析的傾向有關。已有多名學者在其論文或著作中提出了明確的觀點。例如,石培華等在《旅游學科的自省與超越》一文中認為,“旅游學科在不斷的反思中自我超越,逐漸形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學科支撐的綜合性旅游學科群,并逐漸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成為一個不斷成長、潛力無限的新興學科”。“針對獨特的研究領域,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并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研究模式和方法體系”[4]。胡善風等在《關于加強旅游學一級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中認為,“設立旅游學一級學科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一件大事”,并且將建立旅游學一級學科的客觀根據總結為政府對旅游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作用的重視、旅游學科和專業建設取得的成就、旅游學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學術交流的增強等[5]。曹詩圖在《試論旅游學科的構建》一文中認為,“旅游學科這一綜合性的社會人文科學應是獨立的一級學科,不應該從屬于管理學科或經濟學科”。“在旅游學科體系構建上可以分為基礎層次、應用層次和哲理層次等三個層次”,并且認為,“旅游學科要想成為一門真正的學科和獨立的學科,必須在組織機構、概念體系、學科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規范等幾個方面都達到學科所要求的標準”[6]。杜江、張凌云等在《解構與重構:旅游學學科發展的新思維》一文中認為,“改變現有的將旅游學科設置在工商管理項目下的不合理格局,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前瞻性的、跨學科、多維度、多層面的旅游學研究體系框架已日趨成熟”[7]。上述學者的研究及其結論有幾個共同點:第一,對旅游學科的前景充滿信心,這種信心行將成為鼓勵學者繼續從事旅游研究的較強動力;第二,看到了旅游現象運行固有的自身特點,并將其認同為旅游學科從邏輯上得以成立的重要基礎;第三,清醒地認識到旅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完善尚有許多工作待學者們繼續努力。筆者以為,從旅游學術研究的開始到旅游學科的建立是一個受其內在規律性制約的、水到渠成的,并且很可能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往日經濟學、社會學、史學和法學等學科上百年的建立和發展歷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對一門學科發展的信心能夠促進但不能代替其發展過程。我們需要以科學的態度,以理性思維構建旅游學科。這就需要我們科學地確認其建立基礎和客觀地評價其發展現狀,學科的理論框架更多的是遵循科研規律的形成過程,而不是刻意設計策劃的過程。在百家爭鳴和大浪淘沙的過程中,有一些具有事實根據和科學根據的學說和學派逐漸得到公認從而被確立,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得到修正和發展。殊途同歸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不同國家的學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條件下,會得出相同或十分類似的研究結論或研究成果,這是由于他們遵循了共同的旅游運行和旅游研究的客觀規律。在學術研究上不能人為地、刻意地追求共識和統一,更不能借助行政手段將旅游理論統一到某一名或某幾名學者的學說上,否則必然是樹立學霸。方法論也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總結和提煉出來的,能夠從本質上反映出該學科的自身規律。最后,學科建設者的科學素養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而這一科學素養的成就過程也只有在學術研究中才能實現。

二、旅游學科建立的三大基礎

學術發展規律表明,一門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需要具備三大基礎,這就是文獻基礎、理論基礎和人才基礎。在這一點上,旅游學科和其他許多學科在本質上沒有明顯區別,這是各學科的共性。但是,某一學科之所以能夠區別于其他學科而獨立存在,一定有其個性,而且這一個性經常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由此看來,我們需要緊緊圍繞旅游學科的個性,討論其文獻基礎、理論基礎和人才基礎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學科的研究對象是旅游現象及其運行的形態、結構和規律,因此,旅游現象運行的個性從根本上決定著旅游學科及其存在基礎的個性。

1.文獻基礎作為旅游學科建立基礎的文獻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學術研究文獻。這是最重要的一類,因為建立學科主要依靠學術和理論方面研究。學術研究文獻有兩個突出特點。首先是文獻的積累和積淀從數量和質量上看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是受旅游現象運行和發展進程及規律制約的,因此很難人為地擴張和拔高。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中國的旅游業是從1978年正式開始的。假設政府當年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要求科研機構研究理論問題,一年必須產生3000項研究成果。這種要求即使從形式上有可能做到,所謂研究成果的質量卻是可想而知的。除了口號、空談和脫離實際的“研究結論”之外,不會有任何有意義的東西。其次是文獻之間有一個傳承、繼承和不斷深化發展的關系。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總是在原有成果的基礎之上,根據事實的發展變化提出,這里所稱基礎可以涉及數據、思路、假說、研究方法以至研究靈感各方面。新理論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形成的過程,從哲學上看,經常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過程。第二大類是旅游實業界的經營管理運作文獻。這類文獻之所以重要,主要是由于旅游學科并非是一個純理論學科,它與旅游業務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而且,從事研究和建立學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有效地促進旅游業務發展。實業界的文獻涉及范圍會很廣,可包括統計數據、經營管理流程設計方案、業務運作情況記錄、典型案例描述和分析等。這些業界的文獻為旅游學術研究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提供素材,啟發思路。第三大類是政府的相關法律政策文獻。各國政府通常都會對通過法律和政策手段對旅游事業發展實施宏觀調控。因此,這類文獻對旅游事業本身和與此密切相關的旅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尤其在中國這樣實施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的國家,政策法律文獻對旅游研究的重要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2.理論基礎旅游學術研究和旅游學科的建立是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基礎、科學學說為指導進行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現象,因此作為旅游研究和旅游學科建立的理論基礎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多種學科的理論。至于旅游學科的理論基礎具體會涉及多少學科,目前尚難以最后確定,隨著旅游研究的不斷深入總會有新的發現。但是筆者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認為,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其一是哲學基礎。這不僅因為哲學是眾多學科之母,不僅因為旅游研究需要哲學思維的總體指導,也由于在旅游研究和旅游學科建立的過程中的確有一系列屬于哲學層面的問題,例如,旅游發展中各要素、各變量之間的邏輯和辯證關系、旅游發展規律。其二是社會學基礎。鑒于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社會現象,對社會現象的研究和規律的發現,需要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作為基礎和指導。根據筆者的理解,社會學中的社會交換理論、沖突理論、符號互動理論等對旅游現象的分析和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三是經濟學基礎。在旅游運行中會出現大量經濟現象,而旅游產業問題本身就是經濟學問題。因此,相關經濟學理論應作為旅游經濟問題研究的重要基礎。例如,市場供需理論、產業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其四是人類學理論,特別是文化人類學、旅游人類學理論。這主要是由于旅游運行中會出現不同文化類型和作為其核心的不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之間的接觸、碰撞、沖突和交融。人類學理論正是研究和解決這類問題的主要理論。其五是環境科學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作用就是用以指導旅游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環境問題的研究和解決。最后是美學和藝術方面的理論。人們的旅游需求屬于一種高層次的文化需求。隨著人們旅游經驗的不斷積累,旅游質量的不斷提高,必然會有一系列審美問題和藝術問題被提到日程,除了引起旅游學者新的興趣之外,也會引起旅游學者的研究和探討。筆者之所以將上述幾個學科的理論作為旅游學研究和旅游學科建立的理論基礎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根據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旅游的研究和認識水平推測,上述問題是旅游運行所涉及的幾個關鍵性、實質性問題;二是從國內外旅游學術研究的現狀看,也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對旅游現象展開研究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果。筆者以為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其一,關于哪些學科是作為或應當作為旅游研究的理論基礎問題,這里有一個不斷深入的認識過程。例如,申葆嘉教授最初在旅游研究中主要以邏輯實證主義作為其理論基礎,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社會逐漸進入所謂后現代主義時期,一些社會現象,尤其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單純用邏輯實證主義很難得到有效的解釋。因此,他注意研究和吸收西方社會在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成果,例如結構功能主義、新實用主義、現象學、符號互動等方面的理論學說,用于其旅游學術研究,后來發現許多問題從這些成果中找到了理論依據和較為滿意的答案[8]。其二,在旅游學科自身的理論建立之前,學者們主要是從其他有關或可能有關的學科出發,利用這些學科的理論研究旅游問題并作為旅游研究的理論基礎,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作為旅游學研究和旅游學科建立的各學科理論之間會圍繞著旅游現象的規律發生整合,形成能夠更為有效地分析、解釋和說明問題的新理論。走完從借用到直接應用的過程,類似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等理論在生物研究中的形成過程。

3.人才基礎

以理性思維從事旅游研究和建立旅游學科還必須有堅實的人才基礎,對人才基礎有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旅游學術研究和旅游學科的建立需要有一支穩定的隊伍。這不僅指從形式上有足夠的人員,更重要的是這些人能夠堅持不懈地從事旅游研究和學科建設工作。這些人應當有合理的分工,例如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分工、專職研究人員和兼職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人才質量問題當然更是實質性問題。旅游研究的多學科性、綜合性、復雜性,對研究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高尚的學術道德和為學術研究工作熱誠奉獻的職業精神。其中,學術道德是一個合格的學術研究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的第一要務。第二是科學素養。旅游學術研究工作的性質和特點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必須受過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系統訓練,具有堅實的社會科學理論基礎和與此密切相關的研究方法論基礎。能夠始終如一地做到從事實本身出發研究問題和思考問題,盡量堅持價值中立,較少受個人主觀臆斷或個人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堅持邏輯思維。第三是文化素養。此包括旅游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個人文明素養和對旅游研究所涉及的文學、藝術等相關學科的興趣、知識和能力。最后是悟性潛質。悟性潛質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識面和理論功底的基礎上,并經常與之呈正相關關系。此外,還包括對旅游中異文化事物和因素的好奇心、興趣和分析理解能力,而這一能力對旅游研究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三、旅游學科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論

旅游學科要成為真正科學意義上的一門學科,不僅要有體現自身特點的理論,而且這些理論之間不應是各自獨立,相互無關的學說單體,必須構成從某些共同規律和原則出發,相互之間有著內在邏輯關系的理論框架。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學者在嘗試研究和提出旅游學科的理論框架。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但是筆者以為,旅游學科畢竟尚未正式形成,畢竟是一個發展中的新學科,因此,不宜過早地做出結論。較為妥當的做法是學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一些觀點和假說,經過一個百家爭鳴,大浪淘沙的過程,最終使符合科學規律的結論自然形成并被公認和接受。根據筆者的理解,旅游學科的理論框架可以分為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應用理論三個層次。

1.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是旅游學科的核心性、根本性理論,其研究對象是整個旅游現象運行的結構、形態和基本規律,其適用范圍為整個旅游學科。旅游學基礎理論為本學科中各個分支性專業理論提供依據、原則和指導思想。首先是旅游學基本原理。需要說明的是,旅游學基本原理并不簡單地等同于目前在各旅游院校使用的教科書《旅游概論》,后者從總體上看只是對旅游或旅游業的一般性介紹,并未在學科意義上成為系統理論。迄今為止,國內嚴格的學科意義上的旅游學基礎理論有三部著作:其一是謝彥君教授1999年所著《基礎旅游學》,其二是申葆嘉教授1999年所著《旅游學原理》,其三是申葆嘉教授2010年的新作《旅游學原理》。兩位學者在理論體系、方法論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不同,而申葆嘉教授1999年和2010年的兩部《旅游學原理》盡管同屬于旅游學基礎理論范圍內的著作,但2010年的新作與1999年的作品相比,有了很大的進展。它是作者十余年來對旅游現象及其運行規律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正如該書的副標題所稱,是旅游現象運行及其規律的系統理論陳述。第二是旅游發展史。旅游發展史之所以列入旅游學基礎理論范圍,在于它并不是旅游發展過程的簡單描述,而是運用經濟史、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主義等方法論對旅游現象產生和發展演變過程進行縱向研究,并且從這一研究過程中探索旅游發展規律,預測旅游發展趨勢,從而對各國和全球的旅游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提供指導性理論。第三是旅游學說史。旅游學說史的作用在于對學者和學術界關于旅游問題的各種理論學說進行梳理。從這一梳理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學術界是如何對旅游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各種學說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特別是如何有效地指導了當時的旅游發展實踐;各種學說又是在什么背景下進行了修正、完善,或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失去作用而被擯棄。在旅游學說史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旅游學術活動自身的規律,指導學者科學地從事旅游學術研究和旅游學科的建立。

2.專業理論

專業理論是在旅游學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關于旅游現象及其運行的各個分支性專業領域的理論學說。筆者根據旅游現象運行的實際狀況認為,旅游的專業理論包括旅游經濟學理論、旅游宏觀管理理論、旅游法學理論、旅游社會學理論、旅游人類學理論、旅游環境與生態學理論、旅游文化藝術理論等。旅游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是旅游運行中出現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例如旅游的需求與供給、旅游產業和產業鏈的形成和演變、國際旅游中的外匯收支平衡。需要說明的是,旅游經濟學并不是旅游和經濟學的簡單疊加,由于旅游現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性、無形性等特質和規律,使旅游運行中經濟問題與有形物質產品中的經濟問題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別。雖然學者們最初是運用一般經濟學原理研究旅游中的經濟問題,但最終形成的科學的旅游經濟學將是旅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的“化合物”而非“混合物”。旅游宏觀管理理論的主要作用在于為國家和政府相關主管機構對旅游活動、旅游業以至整個旅游事業實行宏觀調控提供理論依據。目前,無論在發達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政府都在越發重視對旅游實行宏觀調控。這種調控的目的固然是出于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也必須是建立在科學和理性的基礎上,這就需要理論的指導,否則很有可能違背旅游發展的客觀規律,使該國旅游發展遭遇挫折和損失。旅游法學理論主要用于指導旅游現象運行和旅游事業發展中必然存在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之所以認為必然存在是由旅游現象性質決定的。其思路如下:旅游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因此,旅游的有效運行必然要求法制,需要通過立法手段規定旅游活動和旅游業各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與旅游經濟學類似,旅游法學也不是旅游和法學的簡單疊加。同樣由于旅游的文化性質,使旅游法上的權利義務責任與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或經濟法律關系呈現出明顯的區別,遂使旅游法學成為專業色彩較濃的法學。旅游社會學理論重點用于研究和解決受旅游現象和旅游發展影響已經出現和行將出現的社會結構、人口、勞動力、家庭等方面的變遷問題。較為典型的例證是:一些原先的農業地區建設為旅游區,原先的農民離開土地甚至離開家園,與此同時,外來的大量旅游者和旅游開發商涌入,人口和勞動力的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并由此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這些都是旅游社會學需要重點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旅游人類學是旅游學基礎理論和文化人類學理論有機結合的產物,其研究對象是旅游運行中不同文化類型以及作為文化問題核心和靈魂的不同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之間的接觸、碰撞、沖突和融合。在旅游過程中,主人和客人往往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來自不同地區的客人所屬的文化背景又不相同。如何有效地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使旅游順利發展,并在旅游發展中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和交融,促進各自的和相互的文化發展與進步。此外,還有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商品化問題、道德規范變遷問題等都是必須認真解決的課題,旅游人類學在此類問題的解決中能夠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旅游環境生態學理論側重研究和解決環境和生態與旅游發展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問題。目前,此類問題在一些旅游接待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旅游接待地已十分明顯,旅游污染甚至不亞于工業污染,從而構成對當地居民正常生活和生存的威脅,已經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密切關注。發展旅游環境生態學理論,有效地指導各國和整個國際社會解決旅游環境問題也是當務之急。最后,旅游文化藝術理論是隨著旅游現象的出現和發展,從一般文化藝術理論中衍生出的新的分支,其內容涉及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各方面。旅游文化藝術理論對于豐富文化藝術理論的內容,促進新的藝術形態和形式的產生,指導作品的科學創作具有重要價值。

第11篇

本文通過對生態旅游概念及其與可持續發展法律制度的關系進行闡述,并對國內外生態旅游法律狀況進行介紹和分析,提出了完善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及制度;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推進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強化民族地區政府職能和主導作用等對策與思路;從而促進民族旅游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

一、 西江千戶苗寨生態旅游的優勢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中國僅有的,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近年來,隨著原生態文化的推出,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回歸大自然、享受自然風光和地域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民族文化旅游、自然生態旅游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原生態,西江千戶苗寨作為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喜愛,被稱作是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西江千戶苗寨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有著豐厚的文化資源,是人們閑暇之余,用于放松,游玩的理想場所。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

這里的苗族同胞熱情、純樸、勤勞、善良,保持了自己古樸獨特的民族文化體系。在演繹歷史過程中依然留存著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的遺風。折射出時光悠久、特色濃郁、底蘊深厚的文化光芒,民族風情旅游開發潛力巨大。苗寨1300 多戶住宅絕大多數修建在50度左右的陡坡上,依山就勢,俗稱“吊腳樓”。 這種獨具民族風情的建筑被建筑界贊為“民族建筑之瑰寶”。西江苗族風情濃郁,節日多而且典型。其中最講規矩、持續時間最長,也最神秘的是13 年一次的鼓藏節、祭祀祖宗的大典。她們的銀飾制作工藝精湛,有獨特的民族服飾,這樣一種原生態的文化,在中國已為數不多,如此豐富、稀少的旅游資源,使得對西江苗寨的開發有著巨大價值。化遺產預選地。

二、西江千戶苗寨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西江千戶苗寨保存著苗族獨特的建筑風格。聚族而居的傳統習俗,在建筑造型上一直延續幾百年的式樣,當地居民對本族特色自我保護意識強,投資200多萬元的資金改變了西江部分基礎設施,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旅游基礎設施尚待建設。

就2010年而言,西江苗寨共有1338戶人,6690余人,年綜合收入為2.88億元,旅游人數為90.7萬人,門票等相關的旅游經濟收入由專門的旅游公司收取,公司每年提取門票的15%用于文物保護,此部分資金平均分配給各家各戶,每戶每年大概一千元左右,用于維護自己家門前的衛生環境。目前,在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景區內的主干道由68名專門的清潔工輪流打掃,有20個手推車,2個垃圾清運車。對污水處理方面相關單位已寫報告要求專人進行管理,并且即將修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景區內共有100多家農家樂,由當地人組成了一支旅游宣傳隊,每天演出兩場,分別在上午十點和下午五點,2010年西江千戶苗寨被貴州省環保廳授予“生態村”的稱號,并且于今年四月正式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除此之外,西江苗寨的消防措施做得也不錯,雖然整個苗寨一戶挨一戶的,房屋建筑較為密切,但是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有一個消防栓,還有專門的消防人員進行巡邏。對森林的保護方面相關的村規民約也有規定。對于景區內的垃圾處理方面,相關部門也在計劃建造一個垃圾填埋場。村委會為了提高當地居民對于苗族文化及生態保護方面的意識,還定期指派專人到每家每戶進行教育說理,告知其保護文化及生態資源的重要性。

但是,在旅游開發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旅游產品單一,景觀質量有待提升。1西江苗寨目前尚未形成程式化的表演等產品體系,除在銅鼓廣場表演舞蹈以外,沒有其它項目。目前以居民展示為主,居民需要進一步改良。整個景區還存在“臟、亂、差”等狀況,20%的木瓦房年久失修,一些新建的房屋,外墻采用瓷磚、水刷石等裝飾材料與苗族風格不相協調。寨前河流兩側較亂,不能充分體現風格古樸、緊密濃郁的苗族文化特色,游覽路線較短,景觀特色不鮮明。目前的西江主街道為水泥鋪裝,過于城市化,嚴重破壞了西江千戶苗寨的風貌,需要恢復到以前的石板街,兩側民居外應重點美化改良。第二,西江千戶苗寨的旅游宣傳做得還不到位,僅從網絡宣傳來看,在網上還不能準確,詳細的查到西江苗寨的相關信息;電視廣告方面也做得不夠,目前僅僅是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的中午有過短暫宣傳報道。說到大理,麗江,多數人都熟悉,但說到西江苗寨卻卻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充分說明宣傳力度還不夠。第三,旅行社的服務質量較差。在西江苗寨,沒有當地的民族同胞作為導游,旅行社也沒有對西江苗寨的專職導游,這使得很多導游對于西江的文化及風俗習慣只是一知半解。旅行社在網絡上的服務也較差,拿七彩云南舉例,云南省的旅行社在網上的服務做得很周到,每家旅行社的網站上都有24小時在線客服,不管是通過騰訊QQ的聊天方式還是當前的頁面對話,都能隨時咨詢當地旅游方面的相關信息,這給游客提供了便捷。而貴州的旅行社就沒有這方面的服務。第四,旅游人才緊缺,管理與服務質量太差。西江的旅游人力資源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滿足旅游發展的需要。苗家同胞組織的民間藝術表演隊,為西江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支持。但是當地沒有較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員,人才的緊缺致使旅游高峰期接待質量下降。第五,飯店、旅館設施簡陋。在西江苗寨,雖然有很多農家樂形式的飯店,但是大部分農家樂,環境簡陋,做的飲食也不足以體現苗族的特色,且不夠衛生。有的農家樂甚至建在耕地里,這對農業生產及周邊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也沒有較高檔次的旅館。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前往西江的旅游者對食住的需求也在提高,根據旅游發展的需求,沒有高檔次的賓館、酒店,很難留住一部分對生活質量要求較高的游客。普通旅館也應建得更有特色,要更注重環境衛生,一些旅館可以從裝修風格上體現苗族風情,這樣能讓游客更進一步的領略苗族文化。第六,生活垃圾隨意排放。許多村民為了方便,直接在西江苗寨的河里洗菜、洗衣服、游客也不自覺的往河里排放垃圾,導致河水被污染。從寨子上游到寨子下游,不到兩公里,河水由清澈透明逐步變成渾濁。這些現象與政府部門對當地自來水設施的建設不足,以及景區內的垃圾桶缺乏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政府部門應從增加自來水設施及垃圾桶方面予以完善。同時政府還要加強對村民及游客的宣傳教育,共同愛護環境衛生。第七,由于特殊的“吊腳樓”式建筑,使得村民們把家里的第一層樓都用作喂養牲畜,這給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一定的污染,也給景區的環境帶來相應的破壞,所以村民們應從這方面予以改進。

三、西江千戶苗寨旅游發展中生態保護的主要問題

關于西江千戶苗寨的環境影響評價:該景區內不存在工業污染和其它嚴重污染源。經過多年連續監測,項目區域空氣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均達到國家大氣一級標準。但因為歷史原因,在景區范圍內的幾個自然村寨,村民生活仍還相對貧困,農業生產仍然是其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由于村寨內的生活污水處理廠還未建設,因而造成對寨內村居集中居住區段的河水有輕度污染。此外,還有部分村民仍以柴草為生活能量來源。除了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有對西江千戶苗寨的一個簡單環境影響評價外,在西江苗寨沒有一個具體的有關西江苗寨的旅游發展規劃,只有西江苗寨所屬的雷山縣的旅游發展規劃。

西江苗寨景區內的基礎設施不完善,附屬設施也缺乏,景區道路、住宿、餐飲等滿足不了大量涌進的游客。特別是在黃金周和重大節日期間,賓館、農家樂、停車場等接待能力嚴重不足。游客停留時間短、消費指數低,難以滿足西江苗寨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整個縣旅游業的發展。市場促銷的經費也不足,由于資金缺乏,造成了西江苗寨的旅游宣傳不到位。2保護區的管理經費不足,不僅制約了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而且使大多數保護區無法發揮多種功能。近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西江千戶苗寨越來越遭受到“建設性的破壞”。例如出于經濟目的,熱衷于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修建旅游設施。

四、完善西江千戶苗寨旅游開發生態保護的相關措施

對于西江千戶苗寨來說,應加快它所屬的雷山縣的法規建設,依據國家和貴州省的有關法規,進一步落實地方實施細則。盡快制定完成《雷山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管理辦法》、《雷山縣旅游開發與建設項目若干規定》、《雷山縣旅游開發與建設項目若干規定》、《雷山縣旅游質量監督管理標準》、《雷山縣旅游景點單位管理制度》等實施細則。對于西江苗寨來說,加強旅游執法是保障旅游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實行旅游執法責任制度,增加一批精通法律法規、熟悉旅游業務的行政執法人員,提高執法人員整體素質和執法水平,建設廉潔高效的旅游執法隊伍和執法監督體系。在貫徹執行旅游專業法規的同時,加強相關法規和相關執法部門的協調,必要時實行聯合執法。

受益人反哺的生態保護機制:在西江苗寨,因為旅游的開發,人們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利益,有的人家戶的經濟收入甚至是完全依靠旅游,所以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人們也會積極的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中,他們是切身的利益相關者,因此,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會更加的關心,更加愿意參與其中。而且利用受益人反哺的機制,會節約成本,更加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多渠道引資有利于生態保護項目:旅游業的社會化投入和多元化融資將是旅游業深層次開發的重要途徑,也將是市場經濟下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并將成為政府引導性投入之外的更廣泛的資金來源。一方面可以采取BOT投資、融資和經營體制。對于短期內難以在區內的籌措資金的交通、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可以采取BOT投資、融資和經營體制,其實質是政府將某項基礎設施公共工程特許權、專營權授予開發商,由開發商出資建設完成后,并經營一定期限后無償或低價轉讓給當地政府。另一方面還可以采取組建股份制企業。旅游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可迅速籌集股金,集中大量資本從事大規模開發經營。企業在建設期內不需要承擔高額利息,由負責經營建設轉為自籌資金為主的建設,以提高資金的使用率。員工和企業經濟效益緊密聯系,參股法人和個人共同關心企業資產運營。若條件允許,股份企業還可以申請公開發行股票,充分發揮旅游業的資金投資效益。最后,還可以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國外旅游業發展經驗證明,要化解經濟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遲滯旅游產業化發展的融資障礙,必須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功能。在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包括股票上市、發行債券、利用項目融資、股權置換和設立旅游產業投資資金,理順企業的融資渠道。鼓勵旅游企業集團和實行股份制經營,政府可以考慮在債券發行、股票上市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允許外地企業、外國企業兼并或并購本地旅游企業,也可通過對旅游服務、旅游景點的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大對旅游業的投入。這種多渠道的引資方式將會使西江千戶苗寨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注解:

[1]劉璐霞.我國生態旅游法律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2008年6月

[2]高明錦,龍擁軍.西江千戶苗寨旅游資源特點與開發構想[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2009年5月

參考文獻:

[1]黃海珠編著. 民族旅游村寨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

[2]張瑛著.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公共管理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張曉萍編著. 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中西旅游人類學研究論叢(第2版)[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俸俊玲,鄭曉琴,文華.云南省生態旅游立法探究[J].法制與經濟,2008年7月.

第12篇

(一)日本旅游教育的起步階段(1945―1965年)

戰后初期至上世紀60年代前期,日本開展旅游教育的主要是一些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并且是以民辦旅游教育為主導。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的旅游教育,是以傳授實際服務操作技能和知識為主,這在其課程設置中體現得很明顯。例如,當時東京有名的YMCA國際飯店專門學校開設的主要課程,是餐飲服務、西餐飲食制作、飯店前廳接待、客房服務、旅行實務、旅行業政策和旅行業相關法規等,這都是一些注重實踐技能培養的課程,理論水平并不高。學生通過在校學習,畢業后直接就業于旅游企業。當時進行旅游教育比較有名的還有日本旅游專門學校(1962年成立,校址位于神奈川縣),東洋大學附屬短期大學也于1963年設立了飯店旅游學部。這樣,注重實踐服務操作技能的日本旅游教育就逐漸普及開來。

(二)日本旅游教育的發展階段(1965―1995年)

上世紀60年代后期,伴隨經濟高速增長和旅游業的發展,日本以專門學校教育和短期大學教育為主體的旅游教育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當時,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的旅游教育雖然繼續發展,1967年繼東京旅游專門學校成立后,大阪成蹊女子短期大學也設立了旅游學部,但以立教大學(私立大學)開始旅游教育為標志,大學也發展起了旅游本科教育和博士前期(碩士研究生)教育。立教大學1966年在社會學部產業關系學科內設置了旅游研究方向,1967年又正式將其提升為獨立的學科,在社會學部下設置了旅游學研究科。立教大學旅游學研究科開設的課程,主要有旅游產業論、旅游文化論、旅游經濟論、旅游社會論和旅游人類學等。由此,日本第一個開展四年制本科旅游教育的大學學部就正式誕生了,這是日本旅游教育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它標志著日本旅游教育完成了從注重實踐操作的應用型教育向旅游基礎理論教育的嬗變。

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對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1973年立教大學又率先在社會學部社會學研究科應用社會學方向內開設了旅游學博士前期課程。在立教大學的帶動下,其他私立大學也陸續開始嘗試進行旅游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例如,1974年橫浜商科大學在商學部成立了旅游學研究科,北海道、京都等地區的一些私立大學也紛紛開始進行四年制本科旅游教育。

(三)日本旅游教育的成熟階段(1995年以后)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日本旅游教育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又發展起了高層次的旅游教育,一些大學不僅成立了獨立開展旅游教育的旅游學部,而且還設置了旅游學博士點。1998年,立教大學將旅游學研究科從社會學部獨立出來,專門成立旅游學部,下設旅游學研究科。其后,經原日本文部省(現在的文部科學省)批準,立教大學又在旅游學部成立大學院(研究生院)。由此,立教大學就成為日本國內唯一能夠授予旅游學博士學位的大學。

除立教大學外,札幌國際大學和大阪明凈大學也先后開展了研究生教育。札幌國際大學1999設置了旅游學部旅游學科,2001年又在大學院設置旅游學研究科;大阪明凈大學2000年也設置了旅游學部。

二、日本旅游教育發展的新階段

(一)日本制定并實施觀光立國戰略

2003年1月,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并開始實施觀光立國戰略,決定以發展旅游業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爭取到2010年使入境旅游者超過1000萬人。為達到該目標,2003年9月,日本政府在內閣增設觀光立國擔當大臣職位,由國土交通大臣兼任。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改組國際旅游振興會,2003年10月成立特殊行政法人國際觀光振興機構,專門負責國際旅游的各項事務。

為適應旅游業迅速發展的新形勢,為旅游業創造更為寬松有利的法制環境,日本政府在大幅修改《旅行業法》和《涉外導游員法》的同時,2004年6月又新制定了《景觀法》。以貫徹實施《景觀法》為契機,日本全國各地區積極行動起來,決心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具有良好景觀,使日本成為人人喜歡居住、人人想來旅游”的美麗國家。

(二)旅游教育發展的新階段

2003年7月31日,在觀光立國閣僚會議第二次會議上,由國土交通省觀光立國擔當大臣牽頭相關省廳,經過充分討論,制定了《觀光立國行動計劃》。該計劃是實施觀光立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其中第六部分特別強調了旅游教育:“為實現觀光立國戰略目標,提高日本旅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培養高素質的旅游人才。要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必須大力發展高水準的旅游教育。日本各大學要抓住當前大學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新設旅游相關學科,通過產官學相互合作與相互提攜的體制,促進旅游業的大發展”。為切實推動旅游教育的發展,日本政府2004年5月24日又召開《觀光立國推進戰略會議》,專門討論了加強旅游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旅游人才的問題。由于日本政府高度重視旅游對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影響,高度重視旅游教育并且大力支持旅游教育的發展,日本旅游教育就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其重要標志,就是國立大學也發展起了旅游教育。

國立大學根據日本政府制定的《觀光立國行動計劃》,開始探討如何發揮其學科優勢開展旅游教育。經過周密計劃和精心準備,山口大學2004年7月7日正式宣布將在經濟學部下設旅游政策學科,現正在進行前期的籌備工作,首屆學生已經于2006年4月入學。琉球大學2004年12月16日正式宣布在法文學部下設旅游科學科,首屆學生已經于2005年4月入學。和歌山大學于2005年5月28日召開“21世紀旅游展望國際論壇”,小田章校長正式宣布和歌山大學奉行高層次旅游教育策略,跨越旅游學科的準備過渡階段,在2007年4月直接成立旅游學部。

在國立大學的推動下,私立大學更是不甘落后。作為日本旅游高等教育的先驅,立教大學于2006年4月設置交流文化學科,把旅游學部下設的學科數增加為二個;已經成立旅游學部的大阪明凈大學,2006年4月正式更名為大阪旅游大學,這是日本第一所專門從事旅游教育的大學。

三、日本旅游教育的新特點

(一)旅游教育全面發展

如前所述,一方面,旅游教育在職業教育、本科生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了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即從單純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教育,發展到了學科教育和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性教育;另一方面,在私立大學開展旅游教育的基礎上,國立大學也開始發展了旅游教育,截至2004年底,日本全國共有20所公立、私立大學開展旅游高等教育。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根據各自的學科優勢,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在旅游教育上開拓出獨具特色的培養人才之

路。這樣一來,旅游教育作為新興的學科,就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

(二)產官學三位一體的旅游教育

產官學三位一體是日本的傳統,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方面,旅游教育當然也不例外。為了響應《觀光立國行動計劃》的號召,日本國立大學積極行動起來開辦旅游教育。日本文部科學省對國立大學新設學部審批非常嚴格,國立大學即使有開辦旅游教育的愿望和積極性,也必須得到文部科學省的批準才行。因此,和歌山大學在2005年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獨立的旅游學部的計劃之前,就已經積極地與文部科學省、和歌山縣政府和旅行業界進行了緊密協商,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支持。例如,全日本旅行業協會(ANTA)會長二階俊博(2005年10月31日為日本政府經濟產業大臣)就積極參與,日本內閣府特命大臣竹中平藏也鼎力支持,文部科學省專門負責學科建設的文化審議官德永保,和歌山縣知事木村良樹,也都表示大力支持。正是由于這種產官學三位一體的密切合作,當前日本旅游教育才呈現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態勢。

(三)起點高,走國際化辦學道路

國立大學辦旅游教育的突出亮點,就是走國際化辦學的道路。與歐美各國相比,日本旅游研究比較落后,如果按照常規模式發展將會喪失良機。所以,各大學紛紛加強與世界知名大學之間聯系,開展旅游教育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走聯合辦學的發展道路,力爭短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迅速把日本旅游教育提高到國際水準。例如,琉球大學法文學部下屬的旅游科學科在設立之初,就和美國夏威夷大學旅游產業經營學科(TIM)簽訂聯合辦學協議,雙方互相承認學分,旅游實習基地互換(即夏威夷大學旅游產業經營學科的學生來沖繩實習,琉球大學旅游科學科的學生前往夏威夷實習),兩校教師定期互訪并擔當對方教學任務,授課科目50%采用英語教學,等等。又如,和歌山大學為加強國際旅游教育交流與合作,小田章校長2005年3月專程訪問中國東北財經大學,雙方就如何辦好旅游教育進行了廣泛的交談,共同表達了合作辦學的良好意愿。其后,以中村裕-為團長的和歌山縣議員考察團一行,也于2005年6月訪問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雙方再次就旅游教育相關問題如課程設置、學生畢業去向以及辦學宗旨等進行了廣泛的交談。這一訪問充分體現了和歌山縣地方政府和公共團體對和歌山大學成立旅游學部的高度關注和積極支持。

(四)學科設置實行寬口徑與專業性相結合原則

旅游教育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領域非常寬廣,內容十分豐富。因此,旅游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為此,文部科學省不僅要求開設旅游專業的大學必須寬口徑地設置學科,適應現代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的需要,而且要求大學生必須學習相關的基礎文化知識才能進入旅游專業學習。由于文部科學省的嚴格要求,日本大學旅游課程開設領域非常寬泛,其內容不僅包括國際旅游文化、國際旅游產業合作,而且還包括旅游可持續性發展以及旅游與地域經濟振興等。以山口大學旅游學科課程設置為例,該大學二年級主要開設一些歷史人文課程,如異文化溝通論、文化心理學、日本文化與宗教、英美文化論、山口縣地方志與文化、亞洲文化交流史、亞洲社會比較、現代民族論等;鑒于旅游資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學三年級又開設一些與旅游環境保護相關的課程,如旅游與環境、自然地理學、環境保全學、景觀規劃學等;為大學生畢業求職著想,大學四年級開設專業性強的專業課程,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經濟政策總論、旅游經濟統計學、旅游產業論,還有實踐應用性很強的旅游管理會計、旅游交通論、廣告宣傳論、旅行契約和約款等課程。琉球大學旅游學科課程設置也同樣體現出這一特點。旅游教育貫徹寬口徑與專業性相結合原則,是非常必要的,這是旅游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

(五)知識結構上重視基礎課程教育

按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規定,國立大學設置基礎學部進行基礎課程的教育。相比之下,私立大學因經費方面的原因,一般不單獨設立基礎學部,所以,私立大學旅游專業的基礎課程教育比較薄弱。大學的基礎課程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類,旅游專業可以在此框架中開設基礎課。通常,自然科學模塊開始的課程主要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情報科學、自然科學發展史等;社會科學模塊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法學、生活科學等;人文科學模塊開設的課程主要有歷史、地理、文學、哲學、人類學、語言學、美學、宗教學、藝術欣賞等。此外,三大模塊中都包括外國語課程,主要有英、俄、法、德、中、韓等語種,要求學生至少掌握其中的一門或幾門。上述基礎課程進一步拓寬了旅游教育口徑,優化了旅游教育的知識結構,確保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六)學校自主性大,培養方案靈活

大學的自主性主要體現于學科的課程設置,這在國立大學旅游學科也不例外。如前所述,山口大學和琉球大學的旅游學科課程設置就有很大的差別。山口大學是在經濟學部下設旅游政策學科,大學一年級開設的課程除基礎學部開設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模塊課程外,還有經濟學部開設的必修課;大學二、三、四年級開設相關旅游專業課程;琉球大學通過整合本校的法文學部、工學部、理學部、醫學部及農學研究科等學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學科優勢,在法文學部下設置的旅游科學科有四個研究方向,分別是旅游經營方向、旅游規劃與政策方向、旅游保健方向和旅游可持續發展方向。

(七)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相結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武鸣县| 永兴县| 子洲县| 平阴县| 盐亭县| 伊宁市| 桃园市| 麦盖提县| 简阳市| 宣化县| 六安市| 阳信县| 马山县| 大邑县| 婺源县| 双牌县| 铜山县| 兰溪市| 肃北| 罗江县| 枣庄市| 灌阳县| 吉林市| 建瓯市| 大厂| 道孚县| 介休市| 土默特左旗| 临沭县| 运城市| 化隆| 武义县| 普兰县| 阿尔山市| 桂平市| 定边县| 筠连县| 阳曲县| 沈阳市|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