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9: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____柳宗元《江雪》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____王冕《白梅》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____崔道融《梅花》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____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____劉著《鷓鴣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____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 除夜有懷》
一、抒同情關切之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是李白的好朋友。王昌齡僅僅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就得罪貶官,左遷為龍標縣尉。李白聽到他的遭遇后,寫了這首充滿同情關切的詩篇寄給他。詩的前兩句寫景敘事。景物選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和啼叫“不如歸去”的“子規”,為“聞道龍標過五溪”的敘事營造了悲涼的背景。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但可以“千里共嬋娟”。所以作者要將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隨風飄至王昌齡的貶地龍標縣。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本來無情的明月當著自己的貼心人,請它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去,交給那不幸的貶謫者。這樣的寫法,較之當面說幾句安慰話,更令人感動十分。
二、抒同病相憐之情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劉長卿與裴郎中一起被召回長安又同遭貶謫,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因而發為歌吟,尤為真摯動人。首句寫送別的氛圍,猿悲而“啼”,客聚而“散”,時晚而“暮”,都與悲情有關。第二句寫友人遠去,自己獨自留在江頭,更感“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獨。作者以無情之水反襯傷心之情,將傷心推進一層。三四兩句由“傷心”兩字帶出,一個“更”字,表明自己已是不幸,而裴郎中卻更為不幸――貶得更遠。“青山萬里”緊承“更遠”二字,只有它們伴送朋友遠去了,戀戀不舍惺惺相惜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
三、抒剛正不阿之情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龍顏,幾被處以死刑,后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首詩是韓愈寫給他趕來同行的侄孫韓湘的。首聯寫自己獲罪的原因;頷聯直書自己“除弊事”是正確的,“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他決不改剛正不阿之志;頸聯講述自己為這剛正不阿所付出的沉痛代價,“家何在”道出了無限悲情;尾聯是從容地向侄孫韓湘交代后事,一吐胸中的激憤之情。整首詩融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將英雄失路之悲寫得慷慨激昂。
四、抒生死不渝之情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晚風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有著很深厚的友誼。元和五年,元稹因彈劾不法官吏而與宦官發生沖突,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后又改授通州司馬。五年之后,即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書請求抓捕殺害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而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這首詩就是元稹在通州聽到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寫的。首句和尾句寫景,既是景語,也是情語,所寫之景都是那樣的暗淡無光,“殘燈”無焰,“晚風”吹雨,象征整個社會暗無天日,無正義可言。中間兩句敘事,“垂死病中驚坐起”是神來之筆。“垂死”之人,卻能“驚坐起”,這是何等情深,何等毅力,何等震驚,元白兩人的生死之情,于此清晰可見。
五、抒憤懣不平之情
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傷其
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于詩
杜甫
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后常稱老畫師。
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
蒼惶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
便于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無疑是《水滸》中寫林沖寫的最為出彩的一段。而他的出色又有人物活動的背景景物――風雪的一份功勞。
在林沖被派去看管草料場的時候,書中寫道,“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而他挑著花槍去打酒時,“那雪下得緊”了,最后草料場手刃仇人時“那雪下得更猛”。除了不斷的渲染情節得緊張氣氛,風雪更是林沖這個人物活動的大背景,也是伴隨著人物活動的主要景物。
雪歷來就是文人喜歡摹寫的東西,在一些雅士筆下,雪是美麗寧靜的象征。更有人說雪占有“四美”――天公剪水,宇宙飄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無聲,靜也;沾衣不染,潔也;高下平鋪,均也;洞窗輝映,明也。當然,在溫暖的房間以審美的心態去品味風雪,它誠然有美麗靜謐的一面,而以柔弱的柳絮來比擬大雪的,大概也只有那心思纖微、生長江南的閨中佳麗唄。可當你身處曠野,去切身感受那北方的,更接近于撒鹽的大雪時,你或許就會明白,剛厲和凄冷的它才是那嚴酷冬天的真正代表。試讀一下這些詩句,“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楊炯《從軍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在這原生態的雪中,纖巧早早讓位于粗獷,柔美也被宏大所代替。
遠在北地滄州的林沖遇到的就是這樣塞空迷遠近的雪罷。
而這時不只有雪,更有風,與雪相伴的,只有那吹得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的剛勁朔風。“鐘陵風雪夜將深,坐對寒江獨苦吟。”(韋莊《鐘陵夜闌作》)風雪正是天然的結合。此時的雪割舍了自己的柔情與優雅,風顯露更多的則是剛冷的一面。
人上人一朝淪為階下囚,被迫離家刺頰發配,更身處在這楓雪下,凄慘境遇中的林沖是孤獨無助的,也是讓人同情憐憫的。但林沖畢竟是英雄。英雄不需要憐憫,而這漫天風雪最終也只做了他表演的舞臺,成了他展現英雄氣概的一個襯托。
當風雪將天地都籠罩的時候,處在其間的人當然是極其渺小的,大的風雪小的個體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風雪中,萬物蟄伏,連天地都似乎要靜止,在這樣的背景下,人的活動就顯得格外突出。
仇人是欲將他置之死地而后快,風雪則是他行動的束縛,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者就具有一致性。因而我認為這時風雪作用于他身上就是壓力的一種外在物化。而面對風雪這種極大的外在壓力,渺小個體的人的抗爭在強烈的對比之下就顯得難能可貴。
面對風雪,人的抗爭,如戰、如笑、如狂歌、如勝利、如“欲將輕騎逐”、如“臨風彈楚劍,為子奏燕歌”。則讓人感到豪邁悲壯。這是主體生命在收到阻礙后進而爆發更對生命能量,沖破阻礙后讓人感到英雄氣概。相反,面對阻礙面對風雪,主體不抗爭,順從妥協以致沉淪,則使人感到悲哀、傷感和凄涼。這又具體表現如獨行、如無語、如分離、如“雪落桂花稀,啼鳥如彈歸”。如“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釣翁在漫天的風雪中是孤獨的,他完全掩蓋在凄寒孤寂中,獨釣算不得是一種抗爭,只是一種對風雪的順從和妥協。在他身上讀者品味出的只能是蕭瑟和無奈。“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投宿的行人也是被迫和寂寞的,他的“歸”是面對風雪肆虐時的退縮和躲避。他們在主觀上都缺少那種積極地、主動地敢于直面困境、敢于抗爭的氣概。臨風冒雪,人物的行為所產生的氣概被放大,肅殺的飛雪實則對個體行為的動作和隨之產生的效應做了一個夸張的反映。
正是這風雪為他情緒的宣泄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舞臺,也正是在這個舞臺上,他那幾乎被磨平的英雄氣終于得到了完全的釋放,而這個含辱負重又英勇孤獨的林沖也深深地留在了讀者心中。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漳縣職業中學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詩詞好句,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詞好句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漢書·班超傳)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漢書·宋弘傳)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后漢書)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曹操·龜雖壽)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曹操·短歌行)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曹植·七步詩)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諸葛亮·后出師表)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三國·諸葛亮·出師表)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劉備)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西晉·陳壽·三國志)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西晉·陳壽·三國志)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晉·陳壽·三國志)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西晉·李密·陳情表)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東晉·陶淵明·移居)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東晉·陶淵明·飲酒)
古詩詞好句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東晉·陶淵明·飲酒)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東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書·王獻之傳)
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晉·陸機·文賦)
古詩詞好句31、十年花骨東風淚,幾點螺香素壁塵。
——史達祖《鷓鴣天·搭柳欄干倚佇頻》
2、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
——葉夢得《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
3、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蘇軾《少年游·潤州作》
4、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隱《隋宮》
5、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于謙《立春日感懷》
6、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7、稻花香里說豐年。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8、燕丹事不立,虛沒秦帝宮。
——李白《結客少年場行》
9、道休孤密約,鑒取深盟。
——納蘭性德《紅窗月·燕歸花謝》
10、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
11、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李白《太原早秋》
古詩詞好句4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李白《太原早秋》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偶成》
拔毛能濟世,端為謝楊朱。——黃庭堅《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蘇舜欽《水調歌頭·瀟灑太湖岸》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曹松《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呂巖《牧童》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李商隱《無題·八歲偷照鏡》
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辛棄疾《滿江紅·和范先之雪》
到得卻相逢,恰經年離別。——張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圣君三萬六千日,歲歲年年奈樂何。——李白《陽春歌》
古詩詞好句5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李商隱《隋宮》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王維《少年行四首》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
并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雕。——陳維崧《南鄉子·邢州道上作》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李益《上汝州郡樓》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謝靈運《歲暮》
多事年年二月風,翦出鵝黃縷。——納蘭性德《卜算子·新柳》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關鍵詞:雪;意象;詩詞;詩歌
雪詩大自然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它是白色的,代表著純潔的心靈,給人清新自然的美感。從心里上,看見雪,我們的感覺是非常的寧靜,內心猶如白雪一樣的安靜。而在詩人的眼中,雪又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情感,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雪的意象是相同之處見不同。
從中國的詩詞中看“雪”的意象。首先,在《詩經》中,雪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表示自然現象。在《詩經•小雅•信南山》中有“上天同云。雨雪,益之以@(音麥木,指小雨)。既優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冬日的陰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墜落紛紛揚揚。再加上細雨溟溟蒙蒙,那水分如此豐沛足量,滋潤大地并沾溉四方,讓我們莊稼蓬勃生長。這里的雪只是指一種自然現象。第二,表示生命的流逝、路途的阻礙。在《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yù)雪霏(fēi)霏。”體現出來。第三,、政局黑暗《詩經•國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音旁,雪盛貌)。”“北風其喈,雨雪其霏。”釋義: 以風雪的寒威來比喻虐政的暴烈:“ 北風其涼。雪雨其 ” ,“ 北風其喈。雨雪其霏 ” 。北風凜冽,雨雪猖狂,渲染出一種凄冷陰森的氣氛。第四,、君王的驕橫無所節制和小人的愚頑不化《詩經•小雅•角弓》“雨雪dd,見曰消。莫肯下遺,式居婁驕。 雨雪浮浮,見曰流。如蠻如髦,我是用憂。”釋義:大雪紛紛滿天飄,太陽一出自然消。小人不肯自謙讓,常常無禮耍驕傲。 大雪紛紛飄未休,太陽一出化水流。小人愚昧如蠻夷,我為此事心憂愁。以雪花見日而消融,反喻小人之驕橫而無所節制和不可理喻。
在唐詩中,對于雪的意象有繼承,但是也有發展。在這三個方面表現繼承。第一,是一種自然現象,如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黃庚《詠雪》:“江山不夜月千里,無地無私玉萬家。時延(青門飲)胡馬嘶風,漢旗翻雪,彤云又吐。都表現為自然的雪。第二,表示路途的阻礙,如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云橫秦嶺家何在⑹?雪擁藍關馬不前。” 釋義:巍巍秦嶺云海茫茫,身家何處是歸宿?皚皚白雪擁堵藍關,馬兒都裹步不前。荀子:“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謝,蒙霜雪而不變,可謂的其負也!第三,社會黑暗,如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在繼承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表現不同的意象,體現在下面幾點,首先是一種情思的表現,有孤獨,凄涼、思念還有悲傷等情感。如唐戴叔倫《調笑令》表現的征人思歸之苦,如唐李商隱《哭劉司戶》表現的悲傷情緒,李白(鳴皋歌送岑征君)若有人兮思鳴皋阻積雪兮心煩勞。此詩為李白自制歌行,用來送他的朋友岑征君到嵩縣鳴皋山隱居,眼看著自己的朋友就要離開宋州的梁園到嵩縣鳴皋山去隱居了,面對著漫山遍野的皚皚白雪,詩人的心情特別“煩勞”。戎昱(霽雪)風卷寒云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風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煙洗盡柳條輕”的基礎。大風卷走寒云,也將江面上的云煙霧氣一掃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積雪,使柳枝輕擺。雪晴在天“暮”之時,為結句“一夜明”作了極好的鋪墊。表達對殘雪充滿無限喜悅留戀的心情。其次,人格精神的象征。有表示高潔的情懷 如韋應物《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從贊美友人詩思之清入手,進而襯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韋應物說:難怪友人的詩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來他所居住的環境如此清冷幽靜,不僅門對著潺潺溪流,仰頭還可看到白雪皚皚的山崗呢!末句妙語雙關,既是友人居住環境的具體描繪,又是友人詩思詩境的比況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對友人的欽慕之情宛然可見,韋作構思之妙,于此可窺一斑。(2)英雄氣質 唐 齊己《劍客》,這是北方冬季的大自然特有的最雄渾壯麗的畫圖。詩人把劍客放到如此西風狂嘯,漫天大雪紛飛的背景下,有力的烘托出劍客的英雄氣質。贊揚他下定決心,不為風雪所阻,一定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最后是作為松、梅等陪襯的意象,如朱慶余《早梅》:“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
而在西方詩文中,雪地意象是不同的,但是在其中也有相似之處。有以下幾種意象。表示童年年幼時的美好,在索科洛夫的靜靜地雪這首詩中,我朝窗外張望,樹木在積雪下挺著胸膛,人們在行走,雪花在飛舞,雪堆在悄悄地增長,我好像回到了童年,雪的意象是童年的時光,年幼時的美好。雪的飄落是生命的誕生 雪的堆積是生命的成長。雪表示時間的消逝。雪的融化標示著時間的流逝,然而時間終將會逝去,表示困難險阻。庫茲涅佐夫的雪中,冬令時節,一片低沉的呼呼聲,雪花紛紛揚揚,往人們身上飄灑。銀裝素裹的夜景,使我不由得放慢狂奔的步伐。雪象征著阻礙,困難險阻。雪地里前進,就想是逆境中的生活,總少不了磕磕碰碰。不過人生卻是充滿希望的,如雪一般,雪會融化,艱難險阻也會被克服,所以這首詩的基調是積極向上的,激勵所有身處逆境中的人,勇往直前,力克困苦。代表專制主義的罪惡。《紅的雪》雅庫博維奇中,四周是一片雪地,到處潔白無暇;氣候比較寒冷,但聞風聲颯颯。整首詩描寫的是戰爭,人們對戰爭的憎惡,對當時統治的不滿。還表示希望。《今天有時雪紛紛》伽姆扎托夫。發辮凝一層白霜,雪花灑落在肩膀,們返回溫馨的家,晶瑩的霜雪正在融化,火爐熊熊火正旺。《雪》吉皮烏斯神奇地沉默,它重又飄飛,輕輕地搖擺和降落……幸福的飛行令心兒多快慰!不存在的它又重新復蘇……
雪的意象相對來說是比較廣泛的,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到雪這一事物中,表達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中國和西方的詩詞中,雪的意象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表示時光的流逝,、困難險阻還有社會的黑暗,不同的是在中國詩詞中,表示情感,人格精神的象征,而在西方詩文中,有表示童年的美好、生活的苦難還有表示希望。中國詩詞中的雪意象和西方雪意象的不同,主要是因為;
1.作者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受教育的文化不同,看待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感情不一樣。中國主要是受儒家文化影響,而在西方受啟蒙思想影響。
2.寫作手法不一樣。中國的詩詞主要是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方式比較多,而在西方,多的是直述,直接寫雪,將思想情感寄予在整個詩文中,在詩文中把一種事物作為代表來寫。
3.表達感情的方式不同。中國自古以來,對于情感的表達都是很委婉的,運用不同的語言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在西方,作者的表達方式可以說是很直接的,很容易就看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總之,中西方雪意象是同中有異,雪在作者的筆下賦予了不同的情感,雪有了不同的含義。
參考文獻:
【1】張草紉《蘇聯抒情詩選下》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8
【2】汪劍釗譯《吉皮烏斯詩選》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
【3】王守仁譯《蘇聯抒情詩選》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8
【4】谷羽譯《伽姆扎托夫愛情詩選》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
一、溯源知人
了解背景,了解作者,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重要前提。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曾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孟子主張在欣賞的過程中要了解作者,與作者交書本上的朋友,從而進一步認識他們的作品。當代文豪魯迅對“知人論世”也極其重視,他說:“世間有所謂‘就事論事’的辦法,現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1]又說:“我們想研究某一時代的文學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環境,經歷和著作。”[2]可見要讀懂一個人的詩必須了解這詩所產生的時代背景,特別是古代詩歌。
如唐朝詩人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如果僅看詩歌題目和內容理解起來會困難,但是如果了解唐代科舉背景,就容易了。唐朝時候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目的是希求其稱揚或介紹給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朱慶馀此詩投贈的對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張籍。張籍當時以擅長文學而又樂于提拔后進出名。《閨意獻張水部》一詩,即是一首典型的行卷干謁詩。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也是同類作品。
了解背景,知人論世,一是要依賴于對作家的熟悉,這主要靠學生的平時積累;二是要依賴于詩詞前的序言;三是要善于捕捉詩詞語句中所透露的信息;四是要借助于詩詞后的注釋。注釋也叫隱含信息,往往為學生所忽略。“溯源知人”在詩歌鑒賞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要給以足夠的重視。
二、明意辨詞
詩歌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于詩詞等作品中,我們在理解鑒賞古代詩詞時,就要抓住關鍵字、詞加以賞析,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古人煉詞煉字之妙。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表面看并無難懂的字詞,如果深究,“隨意”一詞就不好理解。以現代漢語詞義理解“隨意”,詩的尾聯無法說通,作者思想感情也就無法體會。“隨意”在詩中是“即使”的意思,明白了這個詞的含義。尾聯才能真正讀懂:即使春天的花草凋零了,王孫們還是值得留在這山林之中的。暗寓作者自己的歸隱之心。像這樣,因為一個詞義不懂而影響對整首詩或一句詩意理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的“值”(遇),朱熹的“等閑識得東風面”中的“等閑”(不經意),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的“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中的“肯”應理解為“怎肯”,“豈肯”的意思等等。關鍵詞的意思只要準確地掌握了,那么整個句子,乃至整首詩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注動詞、形容詞。如:北宋宋祁的名詞《玉樓春?春景》中有“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清代學者劉公勇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卓絕千古。字極俗,用之得當則極雅,未可與俗人道也。”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的確,這一“鬧”字把濃濃的春意渲染無遺,而絕非吵鬧、打鬧、爭鬧的意味,卻是滿園春色、百花爭艷的熱鬧氣氛,詩人選擇了一個恰當而又靈動的字,把句子寫活了,意境也豐富了。
詩人們為吟安一個字,經歷許多辛苦。其中甘苦詩人們自己有更深的體會:
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
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盧廷讓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孟郊言:“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愁。”
教師在授課時要啟發學生去辨別體味作品中的精彩詞語。
三、審題欣賞
很多學生有讀詩不讀題目的習慣,造成的結果就是一首詩詞讀下來,還不知道寫的是什么。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題目猶如窗戶,認真審視可了解作品的內容主旨猜測到其思想感情,進而為進一步鑒賞作品打下基礎。
(一)有的題目揭示了內容和情感
如杜甫的《倦夜》: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垂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主旨和情感?我們可以通過審題欣賞。題目“倦夜”,顧名思義,疲倦的夜,難眠的夜。為何難眠?為“萬事干戈”難眠。因為吐蕃侵擾中原,國破民亂,詩中表達的是作者對國事民情的憂慮。
(二)有的題目揭示了作品的線索
如陸游的《書憤》: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首詩抒發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痛心疾首和心中的激憤,以“憤”貫穿全詩始終。
(三)有的題目表露神情
有些題目一看就很有意味,即使不讀詩,也可以約略看到詩人的神情。如賈島《尋隱者不遇》這個題目前后兩個動作。“尋”與“不遇”含蓄之極,但我們即使不看詩也應該能揣測出作者遺憾懊喪的心情。
因此,欣賞由關注題目入手,有助于我們快速準確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情基調和思路線索。
參考文獻:
[1]魯迅.“題未定”草[A],且介亭雜文二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記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到:“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分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的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了名譽。于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當然,我不能說所有的貶官都值得肯定和同情,但卻可以說貶官中的杰出者對我們這個民族的貢獻委實難以估量,是他們引領了中國文學、藝術、哲學一次次攀上高峰,是他們硬是將灰暗的命運抹上亮麗的色彩,是他們一身正氣、傲骨錚錚創造出高貴的貶官文學。可以說“貶官文學”是一面鏡子,是歷史的見證,是貶官靈魂的歸屬。在教學中,我和我的學生在不斷的討論和精神的碰撞中感受到:在苦難中生命竟能開出如此高貴的花朵,在苦難中更好地見證了文人的脊梁和傲骨,因此了解貶官和貶官文學,是情感和價值觀的真正洗禮。
貶官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不曾間斷過,如果從屈原算起,貶官的歷史不斷重演而且愈演愈烈。“兼濟天下”“贏得生前身后名”,本是大多數文人的情懷,但封建專制的冷酷與世俗,使得有良知的文人在百姓疾苦、為民請命、忠君愛國和權位、金錢、庸朽的天平上,他們勇敢地傾向了前者,于是西南、東北、西北那些邊遠之地、蠻荒之境成了他們悲愴的去所,綜其貶因:一是同情百姓疾苦、為民請命的;二是剛直不阿、反對宦官亂政的;三是追求政治改良、觸怒舊派權貴的;四是個性耿介、不肯茍媚求寵的,等等。但無論是何種原因遭受貶謫,由之造成的生命的苦悶都是巨大的,在身心飽受煎熬的貶謫歲月里,文人們的心靈世界往往更加敏感、豐富,發諸吟詠,著為篇章,造就了大量優秀的貶謫文學作品。
貶謫對文人來說是一場政治悲劇,其心中難免被悲涼哀傷籠罩。因此,貶官文學的主要基調是委屈、郁悶、激憤的,或訴說自己的懷才不遇,或表白自己的忠心耿耿;或醉酒、詠酒以泄心中不平,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甚而被貶后篤信佛老,以求心靈的寧靜。總之,貶謫文學是一面人格鏡子,它形象地再現了封建專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獨立、尊嚴以及堅韌弘毅的品質,顯示了在龐大封建專制政體之下人性良知怎樣受壓抑、被扭曲、消解于無形,而又生生不息地活躍于民族的血脈之中。
對于浩蕩的“貶官文學”,對其特征筆者試作如下歸納:
一、忠君即愛國,愛國即忠君
中國古代絕少純文人,上起屈原、賈誼、司馬遷……中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下至蘇軾、陸游、辛棄疾……一部中國文學史,飽含了多少官員加文人的人生詠嘆。在封建社會,忠君即愛國,反過來,愛國即忠君。屈原被流放,盡管他也知道“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可是他仍發誓“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幻想著有朝一日為楚王盡力。當幻想破滅,也只是發出“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怨言,埋怨楚王不守信用。
韓愈在被貶潮州途中寫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悲憤?忠誠?感傷?五味雜陳。然而那耿耿之衷心卻可以日月鑒之!
放浪如詩仙李白,也只是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針對權貴的吶喊。他甚而在《行路難》中委婉地表達了再度為朝廷出力的愿望:“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傳說姜尚閑來垂釣,后被周文王任用;伊尹將受商湯任用時,夢乘船過日邊。這里連用兩個典故,表達了李白對唐主的赤膽忠心。
忠君即愛國,愛國即忠君。在貶官們或高昂或低沉的合唱中所表達的正是這樣的人生信條。
二、山水之樂掩不住內心之憂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有一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其中尤以《小石潭記》著名。“……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人相樂……”景物空靈秀澈,然而“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山水之樂掩不住內心之憂。永州十年,柳宗元又被移至柳州。余秋雨說:“朝廷像在給他做游戲,在大一統的版圖上挪來移去。”在被貶柳州途中,他與同樣被貶的劉禹錫拱手作別,發出“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的感慨。
所謂“窮愁著書”“泄為山水詩”,都不過是其內心憂憤的“不平之鳴”。貶謫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對宦海浮沉、世態炎涼也得到了更深刻的認識,無奈地表現出對宦途的失望與無奈。游戲人生、隨緣自適如蘇軾,在貶地黃州東坡種竹吃肉、養生談禪、寫詩作畫之余,也并未忘記那深刻的內心之憂,面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美風光,他不禁發出了“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無限感慨。
三、悲憤中超脫、曠達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在其著名的《報任安書》中,對困厄的人生境遇與偉大的文學成就之間的關系早有論述。但因個人的性格不同,又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奇文。
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短短二十八字,卻展現了詩人無比廣闊的胸襟。萎靡之人看到也會精神一振。貶謫之下有此豪情,詩文自是不同常人。
蘇軾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上闋描寫了清新明麗的春景,雖是“蕭蕭暮雨子規啼”,但并不給人悲切之感。下闋議論抒情,唱出自己積極向上的曠達豪情。在《赤壁賦》中,我們讀到了“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蘇軾,“寄蜉蝣于天地,渺蒼海之一粟”的蘇軾,“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蘇軾……那種豁達與寬容,內涵深遠,響徹天宇。
四、貶謫中褪去銳氣,出入佛老
貶官們的政治悲劇更激發了他們對現實的認識,使得一些人對功名逐漸淡漠,一切淡然處之,在優游山水中追求一份心靈的恬靜。白居易,字樂天,名字中即含有恬然自適之義。而“天涯淪落”的命運卻使他發出了“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感慨。在其后期人生態度一轉為隨緣任運、安然自適。他在貶謫忠州時:“莫入紅塵去,令人心力勞。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白居易后來以“香山居士”自稱,轉頭改寫閑適詩。與白氏前期慷慨諫詞,不避禍害的詩作相比,真令人生恍若隔世之感。至于元稹后期交結宦官,則更是附和世俗、隨波逐流的典型例證了。課文中還有王維大量的禪宗詩,還有坡在《后赤壁賦》中把歸隱視為傲視獨立的表現,把返歸自然當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還有貶官后的蘇舜欽有滄浪亭,歐陽修有醉翁亭,蘇軾有超然臺,蘇轍有喜雨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