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運動與健康

運動與健康

時間:2023-05-30 10:09: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運動與健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運動與健康

第1篇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網球運動以其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大眾的青睞,作為一種時尚運動在群眾中發展起來。與此同時,人們也對網球運動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闡述網球運動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使更多的人們積極參與到網球運動中來,進而提高機體的體適能,為全民健身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網球運動 健康 體適能

一、網球運動與身體健康

(一)對心肺功能的影響

研究表明,打一個小時網球(連續抽擊或比賽,包括休息)會將心率提升至心跳極限的80%-90%,帶氧功能會達到帶氧極限的60%-70%。經常從事這個強度則可以有效地增加肺毛細血管的數量和密度,蓋上生理無效腔,有助于增加或保持呼吸肌群的力量,保持較高的最大通氣能力,提高或保持肺活量和肺容量,增加肺通氣量和換氣量,從而保持較高的呼吸功能。

(二)對心血管系統功能的影響

在世界范圍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經超過癌癥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茖W研究證明,肥胖者的脂肪堆積在腰腹部(腹部皮下脂肪、網膜和系膜脂肪及腹膜后脂肪),可導致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肥胖的運動處方中有一要求是每天至少30分鐘的有氧運動,而人們參加網球運動一般都在30分鐘以上,則可以起到減肥和降低血脂的功效和促進心血管健康的功能。

(三)對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

網球運動中在回擊來球時,首先要對來球的力量,空中運行速度、落點、旋轉性能等做出判斷,并針對來球有的放矢地采用相應的戰術行動,這就要求視覺、聽覺等感覺機能的高度興奮,從而提高了神經中樞系統的靈活性和思維的敏捷性,延緩了腦神經的衰老克服心理的恐懼。其次要迅速移動到來球的落點上及在擊球的一瞬間保持良好的身體平衡且動作協調,要求本體的感受器高度興奮,從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四)對免疫系統功能的影響

由于網球運動暫停的時間多,鍛煉者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喘息并調節身體輕微不適,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可隨意調整,一般網球運動是中等強度的運動。根據身體運動隊免疫機能的影響,每一次適中運動對人體的免疫監視功能都是一次促進,并且似乎會在很長時間內降低機體感染的風險。定期的進行適中運動,可增加免疫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所以,經常從事中等強度的網球運動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二、網球運動與心理健康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承受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倍增,人們在享受現代物質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各種現代的疾病。這種疾病被稱為“亞健康”。現代臨床醫學研究表明:人體患病很多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人體如果長期心理緊張、抑郁,則會帶來身體組織或器官的病變。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人們也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如果長期得不到釋放,對人體的健康是極為不利的。網球運動對人們心理產生的影響如下:

(一)增強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在網球場上能充分表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網球運動融入了人的心理活動,有利于調節心理平衡。由于本身的娛樂性比較強,易于誘人成癮入迷,讓人一上場就不由自主地全神貫注、專心于打網球,參與者在比賽或練習過程中,會為自己擊出了一個好球而暗自叫好,隨著一場比賽的進行參與者打好球的次數也逐漸增加,這在無形中會增強人們的進取心,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鍛煉思維。網球運動是智力、心理、體力的較量,在擊每一個來球時,需要對球的速度、力量、旋轉等進行判斷,并迅速移動到合理的擊球位置,在瞬間完成動作,這就要求練習者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快速的思維能力。

(三)完善性格。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同樣,人的性格也具有兩面性,性格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平時性格內斂的人,通過網球運動可以激發出其活躍的一面,因為網球運動需要同伴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對完善人的性格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三、網球運動與社會適應

(一)網球運動是一項高雅運動。眾所周知,網球是一項非常講究禮儀的運動項目,“尊重”是網球禮儀的核心,尊重傳統、尊重球員、尊重觀眾、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及工作人員、遵守規則和制度、愛護場地器材等都是網球運動對從事者的要求。因此,網球運動能夠滿足現代人通過從事體育運動實現鍛煉身體、休閑娛樂、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養和品味的需求。

(二)網球運動也是很有效的社交媒介。網球的“尊重”決定了在球場上沒有距離,球友之間很容易交流情感,取得信任。由于網球的貴族性,參加網球運動的人普遍具有較高的素質,能躋身于網球圈,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同社會各界精英交朋友,這些朋友是通過其它方式難以結交的,這也是網球具有很強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網球運動作為當今一種時尚運動,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提高人們體適能的同時又愉悅了身心,既擴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圍又提高了自己的修養和品位。正如美國網球聯合會的格言:“網球是終身運動的項目?!边@在促進健康的眾多體育項目尤其是球類項目中是不多見的,趕快來參加這項有趣味的有氧運動吧。

參考文獻:

[1] 張志華.田徑運動能力與網球體能訓練[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4.

[2] 謝彬.網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1.

[3]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36.

第2篇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hysical activit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health. Today, science has confirmed the link, with overwhelming evidence that people who lead active lifestyles are less likely to die early, or to experience major illnesses such as heart disease, diabetes and colon cancer.

Exercise benefits every part of the body, including the mind. Exercising causes the body to produce endorphins, chemicals that lead a person to feel peaceful and happy. Exercise can help some people sleep better. It can also help with mental health issues such as mild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Plus, exercise can give people a real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pride at having achieved a certain goal - like beating an old time in the 100-meter dash. ﹒

Exercising can help you look better, too. People who exercise burn calories and look more toned than those who don't. In fact, exerci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keeping your body at a healthy weight. When you exercise, you burn food calories as fuel. If a person eats more calories than he or she burns, the body stores them away as fat. Exercise can help burn these stored calories.

Finally, exercising to maintain a healthy weight also decreases a person's risk of developing certain diseases, including type 2 diabetes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幾千年來,體力活動與健康有關。今天,科學已經證實了鏈接,壓倒性的證據表明,引導積極的生活方式的人不太可能早死,或經歷重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結腸癌。

鍛煉的好處身體的每一部分,包括思想。鍛煉使身體產生內啡肽,化學物質使人感到平靜和快樂。鍛煉可以幫助一些人睡得更好。它還可以幫助輕度抑郁和自尊等心理健康問題。另外,運動可以給人們一個真實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實現某個目標——比如擊敗老在100米短跑。摘要

鍛煉可以幫助你更好看。人運動燃燒卡路里,看起來更健美的比那些不。事實上,鍛煉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將你的身體保持在一個健康的體重。當你運動時,你消耗的食物卡路里作為燃料。如果一個人吃的比他或她燃燒更多的卡路里,身體將它們存儲脂肪。鍛煉可以幫助消耗這些存儲的熱量。

最后,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重也能減少一個人的患某種疾病的風險,包括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

第3篇

[關鍵詞] 營養;運動;癌癥生存者;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5(a)-200-02

癌癥生存者(survivingcancer)泛指所有診斷為癌癥的生存者。癌癥生存者康復涉及到許多內容,但是營養與運動是首當其沖的問題。幾乎所有的癌癥生存者及家屬,都會積極尋求身體鍛煉康復及營養支持方面的信息,以恢復體力,改善生活質量,減少癌癥復發。本文結合美國癌癥學會的癌癥生存者營養與鍛煉最新指南[1],重點討論癌癥生存者在抗癌治療期及治療完成后的營養與運動問題。筆者 2008年 3 ~8 月對我科住院癌癥生存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的營養及運動的健康教育,并通過對照觀察探討個體化營養及運動健康教育對提高癌癥生存者生活質量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癌癥生存者 156 例,其中,男 84 例,女 72 例,年齡 40~56 歲,平均58 歲。隨機將156 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78 例,男45 例,女33例;觀察組 78 例,男52例,女 26例。兩組病例基本條件KPS卡氏評分[2]在60~80分,經統計學處理有可比性。

1.2 宣教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育方式,主要以口頭宣教為主,對同種疾病宣教方式相同。觀察組按照評估、計劃、實施、評價的流程,結合美國癌癥學會的癌癥生存者營養與鍛煉最新指南[1]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健康宣教法。首先由責任護士于患者入院當日進行問卷調查,評估患者對營養及運動知識地需求。根據患者的知識需求與信息反饋,并結合醫師的診斷計劃,確定具體符合患者要求的健康教育內容和流程,以語言教育為主,輔以健康教育宣傳冊等書面資料。宣教時間包括從入院到出院的全程階段 ,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每項內容宣教 2~3次,宣教方式由患者自己選擇,每次宣教時間10~30 min。

1.3 宣教內容

對照組按疾病護理常規編制的標準健康教育計劃內容進行。觀察組根據患者的信息反饋及對患者評估資料的整理結合美國癌癥學會的癌癥生存者營養與鍛煉最新指南[1]進行個體化營養及運動健康宣教法。美國癌癥學會(ACS)關于癌癥生存者的營養與鍛煉指南值得參考:

1.3.1預防癌癥的營養與鍛煉措施①終生保持健康體重:平衡能量攝入與身體活動;終生避免體重超標;如果當前體重超標或肥胖,爭取恢復健康體重,并維持健康體重。②保持運動的生活方式:成人適量運動每天至少30 min,每周至少有5 d保持該適量運動。最好每天運動時間為55~60 min。兒童和青少年適量運動每天至少60 min,每周至少有5 d保持該適量運動。③健康飲食,強調植物源食物:選擇有利于健康及保持健康體重的食物及飲料;每天吃5種或以上的蔬菜及水果;首選全谷類食物,而不是精加工食物;限制攝入腌制肉和紅肉。④限制飲酒飲料的攝入:酒精飲料攝入量,女性每天不超過1次,男性每天不超過2次。

1.3.2 癌癥生存者的飲食安全指南進餐前洗手;保持食物新鮮清潔干凈,清洗食物及水果之前洗手;生肉、魚、家禽、蛋等需加工后食用;保持炊具、容器、菜板、洗碗布等廚房用品清潔干凈,未加工的生肉與加工后的熟食炊具保持分開;烹飪溫度適當:肉類、家禽、和海鮮等肉類應烹飪后熟食;飲料(牛奶和果汁)應該巴氏消毒滅菌;食物貯藏應速冷藏于不適于細菌生長的低溫處(

1.3.3 癌癥生存者的健康運動指南走樓梯而不是電梯;如果可能,步行或騎自行車到目的地;與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鍛煉身體;量力適度運動;步行訪問鄰近的朋友或同事,而不是發電子郵件訪友;計劃運動休假,而不僅僅是駕車旅行;每天戴計步器,增加每日步行量;看電視時騎固定式自行車或跑步器行走。

1.4 效果評價

對于每位患者在完成本次治療周期后的第6天進行生活質量測定,生活質量調查表采用我國孫燕教授改編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QOL)[3]評定標準進行測評,測評內容包括12 項指標,每項指標分 5 個等級,每個等級 1 分,總分最低為 12分,最高為 60 分。51~60 分為生活質量良好,41~50分為較好,31~40 分為一般,20~30分為差,小于20分極差。

2 結果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分布結果見表 1。

3 小結

根據患者的反饋消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個體化營養及運動健康教育,取得明顯效果。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良好及較好比率 64.09%,明顯高于對照組 25.64%(?字2=70.4,P

4 討論

在我國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癌癥生存者在不斷地增加,關注癌癥生存者是2008年ASCO大會的主題內容之一。Demark-Wahnefried報道,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進行個體化的營養及運動健康教育,結果顯示,個體化健康指導有助于改善癌癥生存者的生活行為和健康指標[4]。為癌癥生存者正確提供飲食及運動指導對提高癌癥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在臨床工作中除腫瘤診斷與治療直接相關的知識外,很少為癌癥生存者提供有關營養及運動知識信息,即使介紹營養及運動知識,也是十分隨意,提供的信息也十分局限,有時可能還會相互矛盾。因此,許多癌癥生存者會尋求醫院之外的信息,包括民間流傳、社會廣告等渠道來源的信息。所以在臨床工作中為癌癥生存者提供正確的營養及運動指導,提高其生活質量是當前護理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而我科開展的個體化營養及運動健康教育:①積極開展不同患者、不同方式、不同內容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充分滿足癌癥生存者希望給予的個體化要求,有效地鞏固療效,提高其生活質量。②有較強的說服力,內容較豐富,采用美國癌癥學會的癌癥生存者營養與鍛煉最新指南。③采用循序漸進的宣教方式,提高了癌癥生存者對營養及運動的相關知識的掌握。觀察組在患者從住院到出院的整個階段,隨時收集癌癥患者有關的所有信息,并根據患者的信息反饋,采用語言教育、文字教育等多種教育方式,多元化、熱情、耐心、循序漸進地進行宣教 ,讓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健康教育活動,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宣教方式。宣教時間不易過長,內容不易過多,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提高患者對營養及運動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從而達到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5-6]。

綜上所述,個體化的營養及運動健康教育對癌癥生存者康復至關重要。為癌癥生存者提供營養及運動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預防營養不良及體重減輕,改善癌癥生存者的生活質量。促進癌癥生存者康復、預防腫瘤復發及改善預后的營養與運動措施要點:終生保持健康體重、平衡膳食、采取積極運動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Doyle C, Kushi LH, Byers T, et 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and after cancer treatment: an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 for informed choices[J]. CA Cancer J Clin,2006,56(6):323-353.

[2]陳振東,孫燕,王肇炎.實用腫瘤并發癥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70.

[3]孫燕,周際昌.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3-54.

[4]于世英.全方位關注癌癥生存者[G].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教育集,2008:2.

[5]王淑清.2型糖尿病患者的出院隨訪與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3):107.

第4篇

一、培養方向

步入中專階段,學生的身體從發育的高峰期逐漸進入平穩發育并不斷成熟的時期。第二特征的逐漸發育和成熟,社交能力的增強,渴望被重視、被理解的愿望強烈,促使學生生理、心理發生著巨大變化,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已經不再滿足于一般性的學習,根據自身條件,探究并有興趣的去學習自己喜歡的專項運動,從而形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成長,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意義重大。

二、問題與分析

通過對河南省平頂山市技校、衛校、干校的體育教師的交流與座談并對我所教的24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

1.有體育鍛煉習慣的占25%

2.偶爾參與的占35%

3.沒有興趣、不愿參加運動鍛煉的占40%

通過對學校心理咨詢室反饋過來的信息看,有心理問題的大部分學生集中在這50%,可見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相互依存,互為正相關,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促

進心理健康并利用體育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并加以正面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符合自身特點的專項運動,培養學生的興趣,

消除學生心理障礙,讓更多的學生都回到體育課堂上,在陽光下、在大自然的懷保中盡情享受體育鍛煉的魅力,讓學生健康成長是體育教師的職責。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是中專生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培養中專生鍛煉身體的習慣,首先要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但是目前多數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忽視了這一重要環節,影響了下一步體育教學手段的實施,運動能力增強以及運動習慣的養成便無從談起。學校要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增設健康教育課。利用課前、課下的時間行進健康教育是體育教師的職責,符合老師既教書又育人的理念。體育教學的生動有趣容易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從而對專項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學校對體育教學要高度重視,加大對場地器材的投入力度,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身體的項目,產生運動依賴,為終身體育打基礎。學校要落實國家的體育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的精神,培養更多的適合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2.建議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增設健康教育課堂,有專職老師講解和咨詢,比如:平頂山市財經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健康教育課開設得非常好,效果很突出。

(2)體育教師要多看書多學習,利用課前、課下、課外活動、課間操進行健康教育。

(3)體育課分組教學、區別對待。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

(4)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有興趣的去學習、去探索,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消除學生焦慮、憂郁、軀體不良的感受。

(5)組建運動興趣小組,讓學生參與其中,形成鍛煉身體的習慣,鍛煉身體、增進友誼,改善人際關系。

第5篇

關鍵詞:維生素A 運動能力 健康 運動

近些年來,人們的運動保健意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增強,但是由于人們膳食不合理普遍存在各種營養不良的現象,從而影響人體的運動能力和健康。

1 維生素A代謝與功能

1.1 維生素A代謝 維生素A和β-胡蘿卜素都是屬于脂溶性物質,在小腸內與其它脂類一起經膽汁和胰脂肪酶的作用,通過小腸絨毛上皮細胞被吸收,最終合成維生素A棕櫚酸酯。多種資料表明,維生素A的吸收可能是一個有載體參加的主要以主動吸收方式進行的過程,而在吸收過程中消耗能量。但吸收率較高,而且吸收速度也比較快。有報道,人在正常情況下攝入生理劑量的視黃醇,其吸收率為70%~90%,如果增加視黃醇的攝入量,吸收率略有降低。一般攝取維生素A三小時到五小時后,吸收達到高峰。維生素A需要依靠膽鹽吸收,維生素E可以防止維生素A的氧化破壞。

1.2 維生素A的功能

1.2.1 維持正常的視覺反應,有助于對多種眼疾的治療并防止夜盲癥和視力減退。在視覺功能方面視黃醛的作用早被確認,維生素A以視黃醛的形式存在于視網膜,在暗光條件下是視紫紅質的輔基成分,亮光條件下是視紫青質的輔基成分。因此,維生素A不僅能夠維持暗視覺,在亮處還具有辨別顏色的功能。

1.2.2 維持正常的骨骼發育,促進生長、發育及繁殖、增強生殖力。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骨細胞減少以及成骨細胞功能時空而導致骨膜骨質過度增生,骨腔變小而壓迫周圍組織,從而產生神經壓迫癥狀,其機制尚不清楚;Hofmann等研究報道,視黃醇和視黃酸對于胚胎發育也是必需的。

1.2.3 清除自由基維護皮膚細胞功能,可以使得皮膚柔軟細嫩,有防皺去皺的功效。在體內實驗中,維生素A可抑制阿霉素誘導小鼠心臟部位膜脂質過氧化。維生素A維持過量的上皮細胞組織分化,并防止上皮細胞角質化,從而使機體免遭感染。維生素A參與抗體合成,提高抗體抗原的應答反應,從而加強抗病能力。

2 維生素A與運動能力和健康

2.1 維生素A與運動能力 維生素A具有維持上皮組織結構完整和健全的作用,是視覺細胞內感光物質的構成成分,因此,在冬季參加體育訓練或從事需視力高度集中的運動項目如射擊時,維生素A需要量會達到正常攝入量的1.5~5倍。在體育運動中,長時間的運動會使機體產生大量的自由基,使運動能力下降。維生素A及β-胡蘿卜素等都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功能。雖然有報道對運動員調查中10%~25%的人維生素A攝入量低于RDA,但優秀運動員維生素A的攝入量通常是充足的。對運動員維生素A、C、E狀態評定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運動員血漿維生素水平是充足的。對182名運動員調查中有5%的人維生素A水平低于30微克/分升,但尚沒有證據說明這些運動員存在嚴重的維生素A缺乏。補充維生素A不大可能提高運動能力。β-胡蘿卜素的抗氧化作用是否能降低由于自由基活性引起的運動損傷仍需研究。在有關研究中,瓦爾德等人讓5個受試者連續6個月吃缺少維生素A的膳食,爾后又連續6個星期讓他們吃增補了維生素A的膳食。在此期間,他們對受試者在活動跑道上進行了身體水平測試,他們先進行15分鐘準備活動,接著跑步跑到精疲力竭的程度,并且對心率、吸氧量、肺通氣量及血液中的乳酸濃度進行了測定。結果在膳食中缺乏維生素的6個月里,受試者進行最大或次最大強度運動時,并沒有發現其生理功能明顯減退,耐力也沒有受到影響。同樣,在增供維生素A的6周里,也未發現從中得到什么益處。

2.2 維生素A與健康 維生素A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它的缺乏直接會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

2.2.1 維生素A與流行病。目前,世界上約有2.5億兒童患有維生素A缺乏癥,死亡人數有120-300萬,失明兒童有30萬。50%左右的維生素A缺乏者多位于印度、尼泊爾以及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而我國主要發生在內陸偏遠的地區以及貧困地區。試驗表明,缺乏維生素A還會損害粘膜和免疫系統以及破壞腸道細胞的完整性等。

2.2.2 維生素A對微量元素鐵鋅的影響。①維生素A對鐵的影響。在貧血兒童中,缺乏維生素A通常與缺鐵同時出現。大量的研究表明缺乏維生素A與缺鐵性貧血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具體的機制還在研究之中。②維生素A對鋅的影響。有試驗表明,進食同樣缺鋅的飼料,大劑量維生素A組大鼠血清的鋅含量高于缺乏組和正常組,并且缺乏鋅和維生素A時受損害的部位和癥狀具有很多一致性。但李云等也報道過量的維生素A會導致大鼠畸形,補鋅不但不能改善,反而加重畸形。兩者是否具有協同作用以及維生素A在缺鋅狀況下如何發揮其抗損害作用是值得繼續研究的問題。

2.2.3 維生素A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大量研究進一步表明,維生素A和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缺乏維生素不僅導致脾臟以及胸腺的退化,還會減少循環淋巴細胞的數目和抗體,更會導致HIV疾病的發展。維生素A、B6、B12、C、E和p-胡蘿卜素能提高動物和人類對疾病抵抗能力,它們是免疫系統發揮最佳作用因素之一。

2.2.4 維生素A與其它疾病的關系。①維生素A與心臟病的關系。近年來研究表明,維生素A的濃度會影響心臟和原纖維的形成,盡管缺乏維生素A和心血管疾病發病危險性之間關系不一致,但是研究表明,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混合物能有效減輕和預防心血管疾病。②維生素A與糖尿病的關系。近年研究表明,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IDDM)其血漿中維生素A、載體視黃醇結合蛋白(RBP)和TTR的水平很低,但在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患者中(NIDDM)水平卻不低。

3 維生素A的來源,補充方法與劑量

3.1 維生素A的來源 第一,動物肝臟、未脫脂乳以及魚肝油等動物性食物;第二,菠菜、胡蘿卜以及青椒、柿子等綠、紅黃色蔬菜等植物性食物。

3.2 維生素A的補充方法與劑量 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如果在補充過程中攝入過多的維生素A就容易造成維生素A中毒。所以在補充維生素A時應該根據具體的需要量來補充。

通常人們可以通過攝入植物中的胡蘿卜素前體來滿足維生素A的需要。維生素A的RDA是以視黃醇當量來表示的。維生素A的RDA成年男子為1000RE,成年女子為800RE。對于那些對視覺要求敏銳的運動員,以及在緊張時期的運動員,需要給予額外的維生素A。中國運動員維生素A的RDA每日為1500RE。

成年人每天膳食和營養素補充劑攝入的維生素A≥50000IU容易造成維生素A中毒。一些研究資料表明,兒童中毒劑量從

4 維生素A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展望

雖然目前維生素A在運動實踐中的實驗研究還不是很多,也沒有明顯的證據證明在運動訓練中補充維生素A可以提高運動能力。但是目前將維生素A運用到動物的研究也已經很多,并且根據研究的成果已經投入到動物飼料的生產和使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維生素A具有消除自由基的功能,并且它還與幾種前體進行糖原的生物合成及肌蛋白的合成有關,而自由基的產生主要是在長期的有氧運動中如耐力運動。有了這樣的理論依據,在以后的工作中,研究工作者通過更多的實驗依據來證明補充維生素A能夠提高耐力運動訓練和肌肉的增加。

參考文獻:

[1]常世敏,張智強.淺談維生素A代謝與生理功能[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5(2):55~57.

[2]談藏文,馬官福,林良明,等.我國0~6歲兒童血清維生素A水平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5):303.

第6篇

摘要網球運動是現代運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于西方。近代以來,隨著多元文化傳承交往不斷推進,網球運動在我國有著重要推動力。但是目前整個運動在推進過程中,缺乏對康復意識的有效重視,從而限制了該運動推廣與普及的效果。本文從我國網球運動項目開展狀況及限制因素分析入手,結合當前我國網球運動康復與健康現狀,通過問題剖析和經驗借鑒,制定我國網球運動康復與健康的具體發展對策。

關鍵詞我國網球運動康復機制健康現狀發展對策

一、引言

隨著現代體育運動發展不斷成熟,網球運動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運動水平上的提升和發展內涵上的完善性。尤其是在我國,隨著網球運動普及程度日益提升,探究與網球運動相關的各項元素就極其必要。對于網球運動項目來說,其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充滿對抗性,整體節奏較為激烈,因此想要實現網球運動的系統化推廣,就必須對整個運動開展過程中,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尤其是要構建完善的網球運動康復及健康體系,從而推動網球運動項目體系化開展。

二、我國網球運動項目開展狀況及限制因素分析

雖然我國并不是網球運動項目的發源地,但是在我國現代體育運動成熟發展過程中,網球運動也實現了有效傳播,尤其是網球運動明星的出現,大大提升了網球運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是從我國整個網球運動的開展狀況進行分析,我國網球運動的知名度和參與度都較為有限,尤其是缺乏參與氛圍和環境,從而大大限制了W球運動開展的競技水平,當然也影響力我國網球運動項目的普及開展[1]。

通過對我國網球運動項目的具體開展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影響該運動項目推廣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現為:首先,我國網球運動項目在推進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網球運動意識教育,對于網球運動項目來說,不僅要全面認識到該運動的具體理念內涵,更重要的是網球運動項目中,對參與者也有運動意識培養的相應要求。其次,網球運動項目在具體開展過程中,需要具備相應場地設施和基礎條件,與其他運動項目所不同的是,想要推動網球運動項目實施,需要具備完善的運動場地。最后,在整個網球運動推進過程中,該運動的推廣和普及主體在于體系化的網球運動人才培養體系。因此,網球運動人才的培養體系關系到該運動項目的有效推廣。

三、當前我國網球運動康復與健康現狀分析

對于網球運動項目來說,想要實現理想的參與與訓練效果,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的網球運動知識和體能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必要的運動防護策略。尤其是要通過對網球運動開展過程中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從而確保網球運動參與者,有效避免參與體育運動中所出現的各種損傷,進而實現網球運動的有效推廣[2]。

通過對我國網球運動康復與健康的現狀進行系統化分析,不難看出目前網球運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缺乏對康復與健康理念的重視程度,尤其是未能將網球運動健康體系建設納入到整個網球運動訓練體系中,從而大大限制了網球運動康復機制建設應用效果。此外,當前在開展網球運動訓練活動開展過程中,其缺乏專業的康復與健康人才體系,尤其是多數網球運動訓練和學習者更多掌握的是網球運動技能,因此缺乏必要的防護意識。在網球運動項目開展過程中,其場上極易多變,所以需要參與者能夠及時快速做出應對,因此其對運動損傷的處理及急救措施完善度直接關系到網球運動員的康復與健康狀況。所以,優化網球運動康復機制建設思路就極為必要。

四、我國網球運動康復與健康的具體發展對策分析

如今網球運動在我國有著重要影響,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我國網球運動推廣機制日益成熟的今天,該運動項目雖然有著廣泛市場認知度,但是無論是具體的運動推廣理念,還是整個網球運動推進過程中,各項關聯要素之間均存在一定問題和不足,因此探究我國網球運動項目中各項關聯要素,尤其是整個運動的康復與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該運動項目的推廣和普及,因此結合其具體開展現狀,并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對策就極其必要。

對于我國網球運動推廣來說,完善網球運動康復機制建設極為必要。結合當前我國網球運動開展狀況來看,無論是具體的教學過程,還是對網球運動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都缺乏對康復意識和理念措施的有效引導。因此,在我國網球運動康復與健康建設過程中,必須將這一系列內容融入其中,通過實質性創新和內涵上的完善,從而推動我國網球運動的成熟發展。當然,在網球運動康復與健康機制建設過程中,要完善引導網球運動學習者和愛好者認識到防護意識培養和形成的重要性。結合網球運動的項目特點,必須充分引導網球運動教練員掌握康復機制建設的價值與意義,通過提升其參與的重視意識,從而激發其具體參與性[3]。

五、結語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成熟,在我國,如今網球運動逐漸從精英體育項目,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大眾項目。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提升網球運動的發展水平和具體層級內涵,同時更重要的是完善與網球運動項目開展的各項元素,尤其是在網球運動項目開展過程中,潛在的健康安全因素等等各種問題,通過有效融入具體安全健康機制,從而推動網球運動項目與社會大眾參與的有效融合,進而實現網球運動的社會化普及。

參考文獻:

[1] 盧偉芬.我國競技網球運動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2(11):131-136.

第7篇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運動 健康 關系

一、體育與健康

(一)健康的重要性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否則一切都將是徒勞。有一個比喻可以形象的來說明健康的重要性,我們將身體看成1,而金錢、地位、子女、房子等都看成0,只有1健康的存在,那么才有后面的若干的0,如果沒有了1,再多的0也將代表不了什么。雖然這個比喻很通俗,但它卻深刻反映出健康的重要性。

(二)體育與健康的內涵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逐步意識到擁有一個健康身體的重要性,體育運動已成為人們在閑暇時間必不可少的活動。但是多數人對健康的認識還停留在身體健康的基礎層面上,認為只要身體好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早在上世紀已經提出了三維健康觀,即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合理的膳食、運動量等是通過運動來獲得健康的主要方法,無論哪種方法我們都要考慮到“量”的因素,所謂量變引起質變,我們不能否認某種方法在對促進健康上的作用,但要控制好“量”,否則會危害到身體健康。

關于體育的概念解釋有很多種。目前,較統一的解釋為“體育是一種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1]”。其中身體運動是基礎,促進身心發展是目的,文化活動是形式。根據體育的定義我們可以將體育分為三大類。1.競技體育,其以取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為目的,在比賽中不斷挑戰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極限。2.大眾體育,其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為目的。3.表演類體育,其以促進經濟發展、公益等為目的。我們常說的學校體育可以歸類到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中去。體育運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由于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價值,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二、影響大學生健康的因素

(一)不良的生活方式

作息時間不規律、飲食不規律、缺乏體育運動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導致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據相關調查,大學生的肥胖率和近視率分別為29%和13%,且呈現每年穩步上升趨勢。分析其成因,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原因:1.缺乏體育鍛煉。2.不良的生活方式。作為個體來說這兩個因素我們都可以人為控制,但多數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自律能力嚴重下降,對于自己不能嚴格要求,課余時間基本都花費在打網絡游戲上,每天休息時間較晚,不進行體育鍛煉,連每周一至兩節的體育選修課也不去上。正是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鑒于上述原因,建議學校加強考勤管理制度,對曠課達一定次數的學生給予嚴厲的懲罰措施。其次,學校將可以組織學生跑早操,盡可能的組織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吸煙喝酒

據相關調查顯示,在當代大學生中有28%的學生吸煙,其中男性占據了絕大多數,女性僅占極少部分,在大學生吸煙群體中有部分學生的煙癮較大,每天吸煙量在一至兩包,甚至更多。吸煙不僅危害個人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危害周圍的人,可謂百害而無一例。目前,每年因吸煙引發的肺癌患病率逐年增長。適量的飲酒可以增進心血管血液流動,對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幫助,但過量飲酒、酗酒對身體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很難掌握住這個“量”,往往過量飲酒。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相關教育力度。同時,作為學生也要加強自控能力,盡量戒煙戒酒。

(三)心理因素

相關調查顯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年齡逐漸趨于幼齡化,高校學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大約有20%,多數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仍與我國的應試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從小到大都是在“分數論成功”這個定式思維中長大,從小到大只知道學習,課余生活基本被各種補習班所占據,沒有時間去接觸社會,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都由父母來解決,自己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考個好分數。這樣一來當進入大學后,學生需要自己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等,一些學生處理不好這些關系,導致心理上出現問題。因此,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適當的增加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孩子逐步接觸社會,慢慢適應社會,而不是做一個只會考試其他什么都不會做的人。其次,學校也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最后,作為學生個體來說也要明確,我們唯有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當下取得成功。

三、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健康的關系

(一)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否認任何一種體育運動對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只要體育運動是科學合理的,在一定“量”的范圍之內,其就可能對促進身體健康有積極地作用,但過量運動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人們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要嚴格控制運動量,同時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運動原理。

身體健康的測試指標有很多,但形態和機能是最直接、簡單的指標。形態即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我們可以改變相關部位的肌纖維,從而塑造健康的形態。機能即人體的系統的工作能力,體育運動是促進人體機能全面發展的最佳手段,任何一種體育運動,不僅是我們所看到的外在的肢體運動,其內部多種系統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長期進行耐力練習能改善呼吸系統運輸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能力。體育運動可以使各個系統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全面發展。

(二)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適應性

適應能力的發展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斷鍛煉而得到提高的,體育運動則可以有效的促進大學生的適應能力。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改善人的生物狀況,同時還能消除由于不適應而帶來的負面影響。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有些人會將它憋在肚子里,自己生悶氣,最后導致身心都遭到了損害,而體育人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多數采用運動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心情,在球場上奮力奔跑、大吼大叫,以此來發泄自己的情緒。運動過后心情舒暢,自己心中的不快早已拋到九霄云外,從而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人的任何一個有目的、有社會傾向性的活動都必須通過心理活動來調節[2]。心理活動是三維健康觀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任何體育運動中都會產生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好壞取決于體育運動的強度,當體育運動的強度適度時,可以使人興奮,精力旺盛。體育運動的內在精神是努力拼搏、永不放棄,在一場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雙方為了一分拼盡全力,永遠不放棄,即使輸了比賽也要讓對手對自己豎起大拇指。長期進行體育運動可以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自信心得到鍛煉,其自信心、心理抗壓能力不斷提高,這在一些耐力項目、同場競技項目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一些團隊項目也能增強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這在當今比較火爆拓展訓練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健康的辯證關系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具有兩面性,體育運動在對促進大學生健康上也有兩面性,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們要盡量取其利而避其弊。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改善人體各部分機能,起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作用。超負荷運動或者采用不科學的練習方法會損害人們的健康。因此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大學生要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科學的適量的練習方法,當自我感覺運動強度較大時,可以進行一些小強度的鍛煉或者停止鍛煉,以避免過量運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結語

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體育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水平,在參與體育運動的同時大學生也要摒棄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之適量科學的運動,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加健康的身體。

參考文獻:

[1] 楊文軒,楊霆.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賈莉莉.體育運動與健康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3.4(4):40-41.

[3] 田金華.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中國體育科技.2003(1):37-39.

[4] 吳秀云.有氧運動與心理干預對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3):102-104.

第8篇

關鍵詞:體育運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中圖分類號:G8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673-2111(2008)08-1 63-03

作者:王樂偉,湖南工業大學體育部教師;湖南,株洲,412008

21世紀的今天最大的財富是人才。一流的人才應具備一流的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大學生今后才能適應社會激烈的競爭并立于不敗之地。而體育運動可以幫助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這個問題展開以下的論述。

1、心理健康

1.1 心理健康的定義

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做出了如下的解釋: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處于這種狀態下,人們不僅有安全感、自我狀態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外部環境。它一般可理解為情緒的穩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兩個方面,但這種穩定和成熟的狀態是相對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切都在變化的社會中,沒有人會有一成不變的精神和情緒狀態。只有將制約人格的各種條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職業、社會地位、生活演變等很好地協調起來,并能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創作環境,才能稱之為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笔澜缧睦硇l生聯合會則將心理健康定義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心理健康解釋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比毡緦W者松田巖男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精神病學家門寧格(Menninger K.)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對于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滿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正常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于社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庇⒏窭?English H.B.)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心理善。當事者在那種善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發展其心理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生活,不僅僅只限于心理疾病而已。”社會學家W.W.Boehm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币陨系母鞣N觀點說明,當前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很不統一,不過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所作定義被廣泛承認和引用。

1.2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體化。由于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對于怎樣才算心理健康也未形成一個統一標準。2003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的11項標準:(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和個人成就有“有價值”的感覺;(2)充分了解自己,不過分夸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和感應性,不為環境所奴役:(4)適當接受個人的需要,并且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估計:(6)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無過度幻想;(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視社會標準的不同而變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的,個人所從事的事業多為實際的、可能完成的工作;(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10)在集體中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重視集體的需要;(11)在不違背集體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有個人獨立的觀點。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人不做過分的諂媚,也不過分尋求社會的贊許。美國學者坎布斯(bs)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4種特質:(1)積極的自我觀念;(2)恰當地認同他人;(3)面對和接受現實;(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提出判斷心理健康者的10條標準:(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違背團體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個性發揮。我國黃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斷心理是否健康的5條標準:(1)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否符合相應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2)能否堅持正常的學習和工作;(3)有無和諧的人際關系;(4)個人能否與社會協調一致;(5)有沒有完整的人格。北京大學王登峰教授等曾提出8條標準:(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3)正視現實,接受現實;(4)熱愛生活,樂于工作;(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諧;(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2003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的11項標準較為全面并被廣泛采用。

1.3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制定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基礎和專業知識,也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同時他們也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我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衡量標準的制定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整體性原則;(2)發展性原則;(3)主客觀相結合的原則;(4)以評促發展的原則;(5)靈活應用的原則;(6)個性性原則。還要注意到:(1)堅持心理健康的相對性;(2)審慎使用心理測量的結果;(3)全面、綜合考察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4)關注心理狀態持續的時間;(5)注意區分心理健康標準和道德評價標準;(6)注意區分應激性心理問題與人格特質性心理問題;(7)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的尺度。

2 當代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產生的原因分析

2.1 對大學生活環境不適應

對大學學習生活適應困難,由于中學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少大學生入學后在獨立生活、獨立學習方面的能力欠佳。生活方面,一些學生過于依賴家庭,飲食起居受父母精心照料,進入大學后,生活上的一切必須依靠自己,因而許多地方不能適應,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焦慮與不安:學習方面,中學時代常依靠教師的安排與督促,進入大學后,教師的直接管理減少,而自己獨立安排學習進度與支配學習時間的要求大大提高,那些能力欠佳的學生就會感到明顯的不適應,許多困難不能獨立克服,因而挫折感增強,不良情緒隨之而生,長期下去便會產生某種心理障礙。

2.2 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每門考試合格的壓力,爭取第一的壓力,發揮特長的壓力,這都使學生每天在三點一線式地緊張度過,同學們之間的競爭使個別同學不能忍受而走上絕路,而更多的同學則是默默忍受,只是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發泄一下,以緩解心中的郁悶。生活的壓力主要在于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對金錢的切身壓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這些低收入或貧困家庭的子女總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來可能完成的學習和工作任務,造成事實上的無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學生過分保護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經常經歷挫折,也同樣在內心產生消極的、敵對的情緒,有的學生甚至發展成自閉癥,或抑郁癥,而不得不退學。大學的學習中,教師不再是監工的角色,而是引導者的角色,正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的學生會感覺無所適從,生活和學習變得沒有目標,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緒低落。

2.3 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又迫于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壓力,有很多大學生開始戀愛了。由于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追求完美的愛情,這中間不免出現一些感情上的問題,這樣致使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學生對感情失去信心,甚至導致自殺。

2.4 個性缺陷與性格障礙

我國大學生大多數是來自過度保護和過度嚴厲的家庭,前者導致依賴、被動、膽怯、任性等個性心理傾向:后者導致冷漠、盲從、不靈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個性心理傾向。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是溺愛型,則子女會利己、驕橫和情緒不穩: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專制型,則子女消極、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經常出現分歧或互相拆臺,則子女會表現出圓滑、討好、投機、說謊的不良行為。這些個性上的缺陷往往導致大學生各種典型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發生。

2.5 就業問題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2006年共有400多萬的大學生需要就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異常嚴峻。很多的大學生都是背負的全家的希望到大學里求學,然后在大學畢業后可以留在一個好的城市。但是就業形式的現實使想要留在大中城市就業的愿望很難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學生因此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問題,產生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3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體育運動是對身體的教育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完成體育的各種功能,從而促進人體身心的全面發展。體育運動正是以人自身的身體運動來滿足個體及社會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的一種社會活動。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重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3.1 體育運動能改善情緒狀態。提高學生自信心

體育教學是進行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傳授過程,這個過程也包括情感上獲得成功感的愉悅體驗。身體運動改善了自我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體育活動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并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運動興趣。體育運動還能使學生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消除心理緊張、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2 體育運動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

堅持參加體育運動,可以改善大腦皮層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提高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和想象能力,從而為認識學習活動提供有效保證。另外,體育教學是融知識、技能、情感、意志和團結協作為一體的教學過程,通過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這些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

3.3 體育運動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體育比賽是一種特殊的身體活動形式,采用公平、公正、公開的方法和規則,以相互間身體運動能力優劣比較的形式進行競爭,并爭取獲得比賽勝利的運動活動,體育競賽伴隨著成功與失敗,可以使學生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使學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等良好意品質得到增強。體育競賽有嚴格的紀律與規則要求,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紀律性與自制力、公平競爭與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體育是一項合作性都很強的運動,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要密切配合,否則難以完成任務。因而,在體育活動過程中,能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創新精神。

第9篇

醫學院校運動康復與健康本科教育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康復醫學及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如何通過體育鍛煉來促進健康以及傷病的康復。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全國部分體育院校及醫學院校陸續開設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我院2012年開始籌備運動健康與康復申報工作,2013年正式獲國家教育部批準建立“運動康復與健康(四年制本科)專業”,該專業于2013年9月開始面向全國招生,主要培養能在各類康復醫療機構和健康機構從事物理治療師和運動損傷防護治療師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培養出社會滿意的專業人才是高校教師神圣的職責。

一、專業由來與發展前景

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健康和醫學交叉結合的前沿學科,2004年經教育部首審批“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為在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專業代碼為040206S,修業年限為四年,學位授予門類為理學。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和天津醫科大學是首批開辦該專業的高校,天津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玉林師范學院、泰山醫學院等15所高校相繼開辦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2009年第一批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目前已有四批畢業生已經畢業。

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其中5000萬人有康復治療需求,結合我國家庭和社區康復的巨大需求,康復治療師的需求至少為50萬人,然而我國康復治療師僅11.47萬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康復技術人員與人口的比例太低。以物理治療師為例,目前世界各國物理治療師的人數與人口的比例平均大約為70人/10萬人口,而我國大陸僅為0.4人/10萬人口。據估計,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70。顯然目前的人才培養規模無法滿足社會對康復治療人才快速增長的需求。綜合以上原因,康復相關專業在我國發展潛力巨大,諸多業內人士都對該專業的發展前景看好。

二、培養目標的制定

運動人體科學是運動康復與健康的前身。運動人體科學的培養方向是各級各類訓練基地、體育科研機構研究人員;醫藥衛生系統、社區康復治療師;各級各類教學單位師資,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屬于方向發散培養,既可做康復治療師,也可做營養指導師、體育保健師、教師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方向定位不夠清楚,想要培養全才,然而結果卻并不讓人滿意。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看似就業口很廣,但每個就業口都受到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一種大背景下,我院開辦了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我院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能在各級康復醫療部門、運動訓練基地、健身會所和體育科研機構,主要從事物理治療師和運動損傷防護治療師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可以看出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較運動人體科學培養目標更加明確、清晰。

三、課程設置及學時分配

在充分比較國內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并結合天津體育學院的教學、臨床和科研優勢與特色,在我院培養方案制定小組共同研討下,擬定了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課程設置及學時分配。詳見表1。從課程設置來看主要分為運動康復與傷害防護兩個方向,運動康復方向重點學習物理治療技術和特殊疾病的康復治療學,比如心肺疾病康復治療學、神經系統疾病康復治療學和肌肉骨骼疾病康復治療學。傷害防護方向重點學習運動傷害處理、運動創傷、運動醫學、運動員管理等專業課程。

四、考試及學位授予

按正常教學進度表規定進行學期或學年課程考試外,專業課考試形式多樣化,更多地注重測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創新實踐的學習習慣。修滿學分,成績合格,符合學籍管理規定者準予畢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工作條例》授予理學學士學位,符合衛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頒布的《康復治療專業技術人才準入標準(康復治療師)》試行條例規定,畢業生可以參加國家康復治療師資格統一考試而獲得康復治療師從業資格,也可以通過相關資格考試獲得私人教練和健康咨詢師等從業資格證書。

我院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本科教育剛剛起步,存在一些經驗不足,比如課程設置不夠完善,師資力量不夠充足等的情況,今后將繼續努力,相互交流,不斷探索與完善,向國際辦學標準努力,為我國康復事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高水平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戴紅,卓大宏,衛波等.我國康復治療技術崗位需求預測研究,中國康復醫學,2003,18(12):739-742.

[2]卓大宏.關于我國康復治療技術教育改革與發展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2004,19(6):406-410.

[3]張鳳仁,李洪霞,崔泓.國內康復治療學專業教育的現狀和發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6):599-600.

第10篇

摘 要 體育活動在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態、排除心理壓力、糾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研究體育與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能否在體育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優化體育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 體育運動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運動不僅僅能強身健體和預防疾病,而且能夠激發潛能、熔煉團隊精神、磨礪心智,為鍛煉和重塑健康的心理有著巨大的積極作用。身為體育院校學生,不論專業是什么,都應對體育活動與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而正確認識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成為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涵,這也是實施“健康第一”體育教學思想的重要途徑。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網查閱相關資料,并對搜集的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與分析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訪談法。通過對體育老師和大學生進行訪談,從多角度、多層次了解體育運動在鍛煉學生身心健康的功效。

3.邏輯分析法。通過對搜集的文獻資料和相關文獻進行整理,結合所得進行邏輯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

(一)對心理健康的理性認識

心理健康是個體的持續性的積極的內部狀態,個體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在對待各種問題和環境時更多的表現出積極傾向。如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及時調整心態,使心理長期處于良好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等。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可以具體的表現在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之中。體育鍛煉不僅具有鍛煉身體發展的功效,而且具有促進心理健康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和體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兩個方面,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體育活動的意義和做法

1.增強體育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體育教師要有意識的按照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約束和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良好心理品質對學生的影響。這樣才有利于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中,更好的落實寓心理健康教育于體育活動。學校也要有針對性的對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

2.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教師的個人行為可以直接影響課堂心理環境。教師心態積極、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夠使學生在一種愉快而活潑的夥罩醒習和鍛煉。相反,教師情緒波動過度,會導致師生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為此,體育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我修養,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利用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3.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選擇要做到適合學生身心特點,在他們體育興趣的同時,也要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開放式教學課。相較于訓練,學生們更喜愛游戲項目,因此體育教師要借助游戲,設置趣味性環節,鍛煉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和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競賽的游戲活動。促使學生間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

4.利用多種途徑,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提高體育活動娛樂性。體育的教學要從傳統教學中開發快樂教育的因素,打破體育教程平淡枯燥的形象,使其變得豐富有趣,符合新時代的特點。并且在遵守教學原則的前提下,保證合理運動量、運動密度和強度。學校要創造有利于實施體育活動的大環境,如支持創辦體育社團,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實施自我鍛煉。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體育運動的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特殊的橋梁作用,對大學生改善情緒、培養意志、人際關系和諧、自我認識正確、行為適度和培養合作與競爭意識都起著一定的影響。2.正確認識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對大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成為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涵,這也是實施“健康第一”體育教學思想的重要途徑。3.體育課中師生關系是復雜多變的,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應明察秋毫,審時度勢,因人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

(二)建議

1.作為學校方面,要有針對性的對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進行培訓,增強體育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2.作為體育教師,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在教學方面,要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3.最后,要利用多種途徑,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提高體育活動娛樂性。

參考文獻:

[1] 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16.

[2] 臧瑞.大名縣初中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實施的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第11篇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對當代大學生的期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F代青年不僅要具有文化知識,還應敢于創新,敢于挑戰,具有較強的身心承受能力。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80年代就指出:“健康,不是軀體沒有疾病和病癥,而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況?!边@使健康與生理、心理和社會緊密地聯系起來。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當代大學生成長及成材的重要保證。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和標準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及性格。然而,心理健康的標準,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心理健康不健康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的標準,只能根據心理測驗,具體觀察和個人主觀體驗等方面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北京大學王登峰,張伯源提出心理健康的8條標準是:了解自我,悅納自我;接受他人,善與人處;正視現實,接受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工作;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情良好;人格完整和諧;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這8條標準,更多地考慮了心理健康的個性(人格)因素及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應當看到,人的心理健康都是通過自己對他人,對外界環境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的。

二、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原因分析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更加劇烈,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作為現代社會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當然也面臨這些威脅。由于他們的社會閱歷淺,社會經驗少,獨立生活能力差,對自己缺乏全面正確認識,又加之社會上各種各樣“浪潮”的沖擊和誤導,從而使他們的心靈過早地承受各種的壓力。近年來的許多調查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全國許多高校調查表明:

因精神疾病而休學,緩考的比例不斷提高。根據上海醫科大學精神醫學教研室季建林等對來求詢的大學生病例分析,以神經癥性障礙占極大多數,占691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礙、睡眠、強迫、焦慮),人際關系和適應環境問題占1415%(包括戀愛問題、人際關系和適應環境問題)。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比社會群體差,約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產生這些心理障礙的因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其中關系比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與家庭教育,學習任務及環境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職業的選擇問題,心理沖突與不良人格特征等。這些因素直接導致大學生失去自我,信心喪失意志品質減弱、孤獨、消沉、難以面對和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嚴重可導致自殺和犯罪。

三、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的互動作用

1、體育教學的“全面性”是發現學生心理障礙的突破口。體育教育的全體性,正是對全體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身體技能的傳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集體或對學生個別直接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傳授,使學生在體育教育中得到全面發展,這個過程包括技能的學習及情感上獲得成功感的愉悅體驗。通常說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指示器。教師通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現,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的學生。因此,心理素質教育也應是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體育教學是發現學生心理障礙的突破口。

2、體育教學的“實踐性”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基本途徑。體育教學除了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外,本身還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必須通過身體活動與思維活動來促進身體器官、機能的發展,這種區別于其他課程的特點正是體育教學的“實踐性”的突出表現。由于體育活動具有教育性、集體性、競爭性、應變性,規范性等特點,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培養競爭意識和創造、應變、協作能力,培養自立、自強、堅毅、勇敢、頑強、拼搏等,開拓進取精神和文明行為。教學中通過豐富多彩的運動或比賽,使學生忘記疲勞,性格豁達開朗,從而使學生從抑郁、焦慮、自卑、困難等心理陰影障礙中走出來,產生積極情緒,使不良情緒得到合理渲泄,消除了不健康的情感,消除了緊張的情緒。部分教學內容,如健美操、藝術體操、武術、球類等項目,隨著美好音樂的變化及富有競爭協作的團隊群體氣氛,使學生自己能充分體驗到人性美的一面,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也培養了學生對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和遇到困難、挫折百折不回的承受力,讓學生懂得“生命在于運動”的偉大哲理。體育運動這種特有的教育功能正是其他教學功能無可替代的。而正是這些體育手段對學生各種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面對科技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對當代大學生這一高智商群體來說,與其說是智商的競爭,不如說是心理素質的較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情商在人才成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豐富的情感,完善的個性,頑強的毅力,健康穩定的情緒,良好的適應能力,機敏的應變能力等高品味心理素質所構架的高“情商”,已成為最具有競爭力的人才資源要素。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學校教育必須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因此高校體育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直接滲透于體育教學中,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專業基礎扎實,具有創新能力,身心全面健康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學生。

第12篇

【關鍵詞】體育運動 心理健康 身體健康

一、體育與健康的含義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健康,并不僅僅是不得病,還應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會交往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說,健康不僅僅體現在身體方面,也體現在精神,社會交際等方面。對于人的健康的衡量標準也沒有確定的指標,它涵蓋了人的很多方面。我們改善健康水平的方法也有很多種,針對不同方面,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加強措施,例如,我們可以科學合理的飲食,注意個人衛生來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可以進行適當的娛樂來提高精神健康水平,等等。而對于體育概念,我們一般理解為是一種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它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身體運動,這里強調必須是身體參與運動。而達到的效果是心身得到更好的發展,這里也強調不僅僅是身體,更包括心理。做最終將其定義為一種文化活動,這就表明體育是一種與社會文化相關的活動。根據體育活動的目的及最終達到的效果我們可以將體育大致的分為競技體育,娛樂體育,表演體育幾大類,不同類型的體育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事實上這些體育都有促進心身發展的作用。

二、科學的體育運動對健康的促進

(一)體育運動促進身體健康

體育運動能夠促進身體健康。這一點相信沒有專業知識的人也都知道。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體育運動都能促進身體健康,有的甚至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只有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才能促進身體健康。體育運動對身體的而影響我們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考慮,形態和機能方面。形態就是指人的外觀表象,體育對人形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肌肉和骨骼的生長發育上,可以促進肌肉和骨骼的生長,使形態更加協調。另一方面就是人體機能方面,這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在人體的系統中,每個系統都有其特定的重要功能。而科學的體育運動對其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體育運動加大對氧氣的需求,對能量的消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糖類及脂類氨基端等的分解代謝,也間接的促進了泌尿系統。而在體育運動時,身體的相應激素含量會有增加,這就是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而最終,體育運動促進各大系統相互協調,保證機體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二)體育運動促進心理健康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社會競爭激烈,導致我們的身體和精神的壓力很大。相關的報道指出,長期心理壓力可以影響身體上的健康水平??茖W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放松,緩解精神的壓力。也可以通過調節激素的水平來調節身體,使身體的疲勞感和壓迫感減弱。另外,像競技體育和表演體育,可以鍛煉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練我們的意志,團隊運動項目可以鍛煉團隊合作能力,增進隊友之間的感情,而且獲勝的時候會可以使體育運動者獲得一定的榮譽感和自信心,也可以加強我們的競爭力,使自己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多方面來促進我們的心理健康,同時促進社會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

三、正確選擇體育運動利于身心健康

(一)體育運動的量對健康的影響

上文提到,體育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但是,這些都是在運動適量的前提下。過量的大強度的體育運動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有研究表明,大強度或者過量的體育運動會導機體的免疫力下降,而運動過量也會對關節造成一定的損傷。而這種損傷的程度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更加的明顯。強調了這么多過量運動的危害,那么,什么才算是適量的運動,這就要根據每個人身體的情況來確定。一般以身體基本舒適而沒有任何不適感為適量。如果能堅持進行體育運動,長此以往,我們身體就可以承受越來越多的運動量。有了一定的身體基礎,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自己的運動量。保持體育運動的適量性,促進機體的健康。除了適量性,在體育運動中我們也應該注意堅持性。偶爾的進行大強度的體育運動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不經常體育運動的人,身體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偶爾的運動會破壞這種平衡的狀態??茖W的方法是每周運動3-5次,也就是說,應該在前一次運動的影響還在的情況下進行下一次運動。只有注意體育運動的適量性和堅持性才能真正起到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效果。

(二)選擇正確的體育運動方式

對于運動方式的選擇要根據我們個人的喜好和對于自身實際情況的合理性。有的人喜歡強度較大的運動方式而有的人喜歡放松的緩慢的運動方式。當然對于運動方式的而選擇也不是要全憑個人喜好。選擇時,更是要考慮到我們自身的情況,年齡,身材,身體健康情況等。中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不適宜進行大強度的運動,而他們可以選擇太極等一些修身養性的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運動方式,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發揚和傳承。像身材矮小者和關節炎患者不宜進行籃球運動。對于體育運動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也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我們也不應該急于求成。不要為了追求健康而去運動,要盡可能的的享受體育運動過程中的樂趣。

四、體育運動與健康的辯證關系

從辯證法中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體育運動之于健康也是如此,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同時也會對我們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像上文提到的,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系統平衡和緩解精神壓力,但是,過量的體育運動會造成機體的損傷。因此體育運動與健康是辯證統一的。不同類型的體育運動有不同的目的,所達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職業的體育運動員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傷病,而一些競技體育運動者往往將體育運動當成競爭的目標,而忽略了體育運動的原本目的。事實上,體育運動不同于其他的保健活動,它是真正的主動促進身體健康的途徑。所以,在體育運動時,我們要了解其影響身體健康的機理,科學合理的進行運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沅陵县| 五河县| 类乌齐县| 新泰市| 南雄市| 永仁县| 于都县| 合江县| 五指山市| 镇雄县| 乐东| 旌德县| 天柱县| 辽阳县| 祁门县| 舟曲县| 盘山县| 邵武市| 界首市| 棋牌| 新兴县| 正阳县| 华亭县| 绵竹市| 宝山区| 财经| 马山县| 永寿县| 海安县| 天等县| 县级市| 清涧县| 西平县| 桐城市| 平江县| 孟村| 涞水县| 文昌市| 玛纳斯县|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