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新詞新語

新詞新語

時間:2023-05-30 10:09: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詞新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網絡新詞新語 概念 來源 特點 翻譯方法

一、引言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而新詞新語則是反映社會生活的放大鏡,顯微鏡。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研究新詞新語能更好地發現民族語言規則、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的異同。能更好地拉近民族的距離,讓他們能順利地交流,有助于新疆的民族團結。

二、網絡新詞新語概述

1. 概念

新詞新語,是一個相對概念,既包括某一時段新產生的詞語,也包括舊詞的新義和新用法;前一年出現過的后一年依然流行,并在不同的語境賦予新的意義,這都叫新詞新語。

2.來源

本文的新詞新語來源于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語料庫中的網絡新詞新語主要來源于論壇發帖、娛樂話題、新聞事件、微博、動漫、電視節目等。本文具體分析的語料是2015年媒體關注的十大榜單之首:我也是醉了。

3.特點

網絡新詞新語最大的特點就是時效性,因為它流行于某個時期、某個時段,而過了這個時期和時段,就有新的詞語替代它,所以它的“新”體現出時效性。其次是簡潔性,因為很多網絡新詞新語形式簡單,內涵豐富,是潮流和時尚的代名詞,要知道來源和典故,并置于具體的語境才能看出,這也是人們喜歡使用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再者是它的口語性,因為多使用口語的表達方式,不遵從嚴謹的書面語,打破固定的語法規則,這也是詞匯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最后就是它的傳播性,因為前幾種的特點,它在不同地區、階層、年齡段之間傳播的十分迅速,這也是網絡新詞新語廣泛用于社會生活,讓人們進行交流的重要因素。

三、翻譯方法探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網絡新詞新語的分布規律大致是:年輕群體大于年長群體,城鎮群體大于農村群體。在撰寫本文的同時,筆者也對本校民族學生使用網絡新詞新語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得出:漢族學生使用頻率大于維族學生,低年級的學生使用頻率大于高年級的學生,學生的使用頻率大于老師的使用頻率。

探討翻譯網絡新詞新語的方法。本文以2015媒體關注的十大榜單之首:“我也是醉了” 為例進行分析。在維吾爾族人的認知中,這句話只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真的喝醉酒了,翻譯為haraq it∫ip mεs bolu∫;二是指為之陶醉,欣賞,翻譯為mεstxu∫ bolu∫。而現在我們常用的卻有以下三種意思:

1.假借醉了、不清醒的狀態來表示不能理解對方的想法,實則表達對對方的不可理喻而表現出的不滿。

(1)哥:“他說我不照顧孩子,好吧我也是醉了。”aka:u meni balia qarimajdu dedi,boptu mεndimu amal joq.

本句的翻譯方法為意譯法,翻譯技巧為轉換法。將“醉了”譯為“amal joq”。

(2)四娘:“韓爺為何最近不來,難道說爺又醉了嗎?”tθtint∫i a?t∫a εrkilεp turup :xεn begim jeqindin beri nemi∫qa kεlmεjdu,εd?ba begim kili∫ni xalimamdu?

本句的翻譯方法為意譯法,翻譯技巧為轉換法。將“醉了”譯為“εd?ba begim kili∫ni xalimamdu”。

2.表現對事物、狀態、行為的無力感,進而表達出一種無奈、無法交流的心理感受。

(1)她穿著比基尼那也叫艷照?看來我也真是醉了。uni? bikini kiji∫mu rε?lik syrεt bolsa,buni??a mεn rastinla amalsizimεn。

本句的翻譯方法為意譯法,翻譯技巧為轉換法。將“醉了”譯為“amalsizimεn”。

(2)我跟你辯論一個身高一米四的、不男不女的、思想骯臟的小個子的人這么久,我也真的是醉了。Boji bir metir qiriq kelidi?an ,idijisi paskina,rεzil qizmu εmεs,o?ulmu εmεs bir adεm,meni? sεn bilεn ∫unt∫ε uzun tirkε∫kinimni kimmu ojlisun,mεn rastinla θzumgε“qol qojdum”。

本句的翻譯方法為意譯法,翻譯技巧為轉換法。將“醉了”譯為“qol qojdum”。

3.對人物或事物的輕蔑和鄙視,表達出不屑于對其進行回應和反擊。

(1)他拍的那也叫電影?我也真是醉了。Uni? i∫ligimu kino bolamdu?boldi mεn uni? bilεn tala∫majmεn。

本句的翻譯方法為意譯法,翻譯技巧為引申法。將“醉了”譯為“mεn uni? bilεn tala∫majmεn”。

(2)她的臉太美太耀眼,我想我也是真的醉了。uni? t∫iraji nahajiti t∫irajliq hεm d?εlip qilarliq,biraq mεn undaq dεp qarimajmεn。

本句的翻譯方法為意譯法,翻譯技巧為引申法。將“醉了”譯為“qarimajmεn”。

上述所例舉的例子翻譯成維語時采用了意譯法,翻譯技巧有轉換法和引申法。因為維語中沒有對應的詞語和句子,通過對句子上下文和語境的體會,將原文換一種說法進行表達,以便讀者能夠理解。除此之外2015年媒體關注的網絡新詞新語的十大榜單還有:“有錢就是任性、主要看氣質、這是什么鬼、cp、小鮮肉、腦洞大開、土豪、買買買、約嗎。”如果不是時代賦予了網絡新詞新語另外的含義,如果不是了解網絡流行語言的人,用這樣的話語去和維吾爾族交流,肯定會產生語言障礙甚至是笑話和矛盾。因為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語言藝術,沒有辦法去用具有強烈時代色彩的詞句進行交流和溝通。網絡新詞新語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作為年輕、走在潮流前沿的一代,使用網絡新詞新語成為了必然,所以為了盡可能消除民族的交流障礙,我們要努力探討出適合網絡新詞新語的翻譯方法。在翻譯中因為網絡新詞新語具有實時性、時代性等特點,翻譯起來十分困難,所以許多從事翻譯的工作者也不愿多去涉獵。但是雖然它不規范,卻是老百姓最常用、最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需求的語言載體。而且解決網絡新詞新語的翻譯問題,不光是對民族有益,更是對解決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的“代溝”問題有重要作用。在進行翻譯工作時,要讓翻譯者了解這些詞句本身的語法規則,結合具體語境,聯系使用現狀,找出對應的詞句。翻譯時具體要注意以下幾點:1.盡量避免對號入座式的翻譯,注意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如意譯法和等值互借法等;2.翻譯時要注意其生動性和藝術性,不但要忠于原意,而且還能結合這些新詞新語的音、形、意以及具體語境等幾個方面表現出來的突出特征使譯文盡量做到生動活潑,富有藝術性;3.網絡新詞新語的翻譯都是在交際過程中為了應付某個場合即時翻譯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這些翻譯會出現些許的偏離,還有就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新詞新語的內涵隨時發生變化,所以翻譯時要結合當時的特點,及時修正過去譯文中的不妥之處,重新探索新的適合的翻譯方法;4.對于政治色彩濃厚的網絡新詞新語要盡量尊重已有的習慣譯法,這樣可以避免理解上的混亂,而且要有政治的高度和素養,以嚴謹的態度對待;5.以不同的文化視角做到靈活翻譯。網絡新詞新語來源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對于來源不同的新詞新語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尤其要區分來自本民族和外來語的兩種新詞新語的翻譯,要以不同的文化角度、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來靈活翻譯這些網絡新詞新語,對外來詞的翻譯一定要根據其來源地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語法規則來翻譯。

由于語言經濟的原則,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絡新詞新語,簡潔固然是網絡新詞的優點,但我們一定要區分現實和網絡生活,如果在日常的書本上或語言中不分清語境、不理解語義就盲目使用這些文字,不僅使漢字亂了套,也會對雙語學習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為了讓民族融洽和諧的交流,為了將幽默、愉快、時尚的生活方式運用到生活中,理解并熟練運用網絡新詞是走上新時代的必經之路。

第2篇

關鍵詞:網絡新詞新語;哈薩克族中學生;調查;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13/15-0013-03

一、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定義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網絡新詞新語指的是“網絡用語”,是多在網絡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多為諧音、錯別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詞。網絡新詞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傳遞最新的社會發展信息。

吳偉清在《網絡新詞新語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一文中將網絡新詞新語定義為互聯網上產生的新詞語。安康、余春苗、林妍在《網絡新詞語與流行文化》一文總結得出,網絡新詞新語是指由一定的網絡用戶群體在網絡虛擬空間大量使用的具有專業性、技術性和鮮活性等網絡特色的詞語。網絡新詞的使用者是在漢語語境下的用戶群體。網絡新詞,這個研究對象是漢語中的一個新的分支;是漢語普通話在網絡這個特殊“地域”中所產生的種種變異現象。

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已經成為對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一個部分。如何進行漢語網絡新詞新語的教學,充分發揮網絡新詞新語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如何改善和加強少數民族漢語學習者的漢語學習這一任務十分必要。

二、新疆塔城托里縣第一中學高三年級漢語教學概況

塔城托里縣第一中學高三年級有五個班,分別為三個文科班,兩個理科班,學生總數249人,近幾年來,該校實行新版漢語教學計劃,高二年級結束時已完成了高中三年的漢語課程的教學計劃(6本必修教材,6本選修教材);高三開始實行漢語專項訓練。部分學生已參加過漢語水平考試(HSK),并有學生獲得HSK中等8級證書。從高三年級第二學期開始以高考專項強化訓練為主,但從強化訓練及模擬試題的題型分析來看,知識性的考題還是占了其中的主要部分,試題對漢語能力的考查仍然顯得相當薄弱。通過對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模擬考試成績的統計,其中,有34%的學生成績在100分以上(試卷總分150分,其中漢語基礎知識70分,閱讀50分,作文30分),有66%的學生成績是在100分以下。在試卷卷面統計中發現學生在作文方面失分較多。

學校很重視漢語教學,每年均派出部分教師參加自治區組織的各類教師進修及培訓,2012-2013學年由一位漢族教師為高三年級理科班教授漢語課程,其它班級的漢語課程均由哈薩克族教師教授。

三、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分類及有限整理

1.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分類

在對黃愛華《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的處理研究》一文的研讀基礎上,筆者認為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分為如下八類。

(1)舊詞新義類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即選擇一個在意義上與新事物有相同、相通之處的舊詞語,再賦予它新的含義。例如:“菜單、窗口、恐龍、青蛙”,等等。

(2)完全創新類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其中,包括諧音創造,如:斑竹(版主)、大蝦(大俠)等;外來借詞,如:伊妹兒(電子郵件、E-mail)、貓(調制解調器、modem)等。

(3)英語縮略類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如:BBS(電子公告牌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WWW(萬維網World Wide Web),等等。

(4)拼音縮略類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如:“MM(妹妹)、GG(哥哥),等等。

(5)數字諧音類漢語網絡新詞新語,用與中文讀音諧音的阿拉伯數字串成的符號來代表詞語甚至句子。如:“9494(就是就是)、5555(嗚嗚嗚嗚,哭聲)、886(拜拜了)等。

(6)表情符號類漢語網絡新詞新語,使用它們在電子郵件和新聞稿中表達感情和語氣。如:“(擠眉弄眼)、^0"(哈哈大笑)、*_*(看花了眼)”,等等。

(7)“火星文”類漢語網絡新詞新語,是指由繁體字、異體字及各種符號組成的特殊文字。如:“ ф (我是中國人)”、 我!(心情不錯哦),等等。

(8)其它網絡廣為流傳類漢語網絡新詞新語,此類新詞新語因近期發生某一事件,或某一事件因廣為流傳,或因媒體宣傳或炒作某一事件而形成的網絡新詞新語。如:“好聲音”、“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帥”、“白富美”、“江南Style”,等等。

2.漢語網絡新詞新語有限整理(2012年12月31日、2013年4月1日兩次整理)

筆者在撰文之前通過“搜狗新詞”及“百度搜索”匯總并整理出2012年十大網絡用語:“好聲音”、“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帥,白富美”、“你幸福嗎”、“江南Style”、“躺著也中槍”、“舌尖上”、“最炫民族風”、“給跪了”,“ ”。

其中,“ ”一詞在2013年4月1日“百度搜索”中的相關詞條為100,000,000條;“好聲音”的相關詞條為89,400,000條;“舌尖上”的相關詞條為26,900,000條;“江南Style”的相關詞條為20,300,000條;“最炫民族風”的相關詞條為16,600,000條;“高富帥,白富美”的相關詞條為15,000,000條;“你幸福嗎”的相關詞條為12,000,000條;“給跪了”的相關詞條為4,950,000條;“躺著也中槍”的相關詞條為4,730,000條;“元芳你怎么看”的相關詞條為1,990,000條。

四、調查設計及實施

目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大致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對被調查者應用行為,包括使用方式、時間、頻率、地點等進行實證調查與定量研究;二是對被調查者的行為模式、行為類型與行為邏輯進行實證調查與理論分析。本研究屬于第一類研究,即“應用行為”的實證調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系統調查和總結、分析哈薩克族學生中學生群體在在漢語網絡新詞新語應用行為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漢語學習的總體狀況、網絡學習行為、對網絡中漢語新詞新語的認知能力。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新疆塔城托里縣第一中學高三年級學生,采用了抽樣的方法。調查時間為2013年三月,采用了班級集中發放并回收問卷,共發放問卷20份,回收問卷20份,經檢查有效問卷20份。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如下。

(1)性別:男生10%,女生90%。

(2)專業:高三文科班。

(3)生源地:100%的學生來自縣城。

五、調查分析

1.高三年級學生漢語學習情況以及漢語學習興趣分析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一個學生的學習起著支持、推動和促進作用,如果學生對某件事有了興趣,他就會展開豐富的聯想,持之以恒地去接觸它。從問卷中我們發現20名學生中14名學生參加過漢語水平考試(MHK,HSK),而沒有考過的有4名,漢語雖然是一門基礎課程,但部分學生學漢語的目的是為了考試,問卷第四題是“學習漢語中那一項內容最難”,13名受訪者選擇“語法”,原因是學生的漢語基礎較差,所以,學習漢語語法困難較大,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很重要,教師經常給學生進行漢語語法、課文內容、漢語練習的方面的講授,教師教學方法單一;部分教師上課時積極性不高,總是照本宣科,這樣就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除了課文以外學生也只有依靠參考書、詞典來進行漢語學習。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漢語水平不高,水平也只有簡單的讀寫能力;學生學習漢語中環境問題也不可無視,縣城中沒有很好的漢語交際環境,學校的網絡教學和多媒體教學設備因故障或管理等原因使用率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通常使用哈薩克語交流,一天學習漢語的時間也只有一到兩個小時,對于學習漢語的學生而言一天只有兩個小時學習漢語,除了一兩個小時外均用自己的母語來進行交流,其漢語水平很難提升。學習第二語言,必須進行更多的交流,在交流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漢語學習興趣,從而使漢語語法、語音、聽力水平同步提高。問卷中還提到上課舉手方面的問題,有13名選擇上課偶爾舉手,筆者分析學生為什么“偶爾舉手”的原因為:一是學生漢語水平較低,漢語基礎不高,即使舉手也沒有水平回答問題;二是上課時學生不注意聽講;三是學生對漢語沒有興趣,學生沒有沉浸于漢語學習中。16名學生選擇在上課時認真聽講的狀態只能保持20分鐘,這也對學習漢語效果有很大的影響。

2.高三學生網絡新詞新語學習情況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進步,青少年作為年輕一代與網絡聯系更加緊密,接受新生事物也更快。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哈薩克族高三年級學生的網齡大部分為1至3年,而且上網主要目的是信息獲取,用QQ或MSN等即時交流。受訪者認為上網對自己學習有影響,但影響很小。而在問卷對受訪者考察“頂”、“贊”等網絡新詞新語時,知道或使用過的學生極少,從中筆者判斷網絡新詞新語還沒有完全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學生也認為此類網絡新詞沒有太大的必要進行掌握。同時,因為其漢語水平較低,對網絡新詞也沒有很大的興趣,現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臺家用電腦,而調查中學生的年齡均為18歲,可以看出學生還沒有對漢語網絡新詞新語普遍認識。

3.網絡新詞教學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教師引導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漢語是國家通用語言。在漢語學習中,學校、教師能否把網絡新詞新語融入到教學中,而最大的影響是什么也是本研究的關鍵所在。從問卷中得知,哈薩克族中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觸漢語,形成了一定的漢語基礎,因為沒有更好的條件接觸網絡新詞新語,所以,現在仍對網絡新詞新語較為陌生,應該將網絡新詞實施于高中、初中甚至小學漢語教學中。興趣是漢語學習的先導,學生都喜歡接受新的事物,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合理地穿插網絡新詞新語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提高漢語學習興趣,同時豐富了漢語詞匯;同時,另一方面要給學生提醒網絡新詞雖然好用,但因為網絡新詞新語不完全符合語言文字的規范性和標準性要求,所以,不能過分使用。

六、漢語網絡新詞新語教學對策

1.課堂教學中合理安排漢語網絡新詞新語的教學環節

興趣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漢語網絡新詞新語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能激發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學生都喜歡接受新的事物,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把網絡新詞新語帶進課堂上,用新的教學方式來讓學生快速地記憶漢語網絡新詞新語,使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網絡新詞新語的教學;再如,課前五分鐘安排學生用漢語網絡新詞新語來講一段小故事、笑話或即興表演等。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漢語網絡新詞新語教學

多媒體教學在基礎教育中已普遍使用,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來進行漢語網絡新詞新語是很好的手段,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漢語網絡新詞新語的相關音視頻,如:流行歌曲、幽默的錄音或短片等,可以使學生學習在漢語網絡新詞學習以外同時理解漢語網絡新詞新語的產生情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漢語思維能力。

3.發揮第二課堂教學的潛在優勢進行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學習

第二課堂學習是近些年語言教學研究的一個重點之一,第二課堂學習的形式有:競賽、語言學習角、廣告創意大賽等。第二課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途徑,可激發學生多看課外書,多聽廣播,多和身邊的同學用漢語交流。例如學生可以利用“漢語角”的形式,自己創作一些表演,比如:現在帶有漢語網絡新詞新語的廣告很多,現在的學生也喜歡創新,自己可以模仿設計一些漢語小廣告來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

七、結束語

漢語網絡新詞新語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不斷涌現,使得近些年人們對這些網絡新詞新語有了關注和熱情,這些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可以代表社會的變化,經濟的進步。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已經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和教學中,利用學生喜歡新的事物的這一特點,輔以優質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漢語網絡新詞新語的學習,把漢語網絡新詞新語帶入到漢語學習課堂中,可以使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興趣氛圍和語言環境氛圍的共同影響下提高漢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華錦木.對少數民族漢語教學論[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 丁文樓.雙語教學與研究[M].烏魯木齊:民族出版社,2007.

[3] 梁林梅,趙建民.大一學生網絡應用行為調查研究——以南京高校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3,(1).

[4] 施宇.大眾文化語境下網絡新詞的傳播學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12).

[5] 黃愛華.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的處理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6] 林玲.漢語網絡新詞的判定及造詞方式[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

第3篇

關鍵詞:新詞語 hold住 網絡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鮮事物和新現象的不斷出現,也隨之出現了相對應的新詞新語。新詞新語的出現不僅豐富了語言系統,而且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新詞新語的不斷更新與代替標志著人們的生活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正在變得豐富多彩。最近在網絡上又出現了一個熱門詞語“hold住”,它是繼“傷不起”、“有木有”和“什么都是浮云”等時尚新詞語之后又一火熱網絡詞語。它與以上幾個網絡新詞語有著不一樣的結構特點,并不是直接由中文詞組合而成,而是由英文詞加中文詞結合而成。“hold住”的使用已經遍布整個網絡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使我們的詞匯系統又多了一項特點。

一、“hold住”的流行原因、來源和基本意思

現在網絡上正流行一個網絡新詞語“hold住”。它由臺灣一項綜藝節目《大學生了沒》一位名叫miss Lin 的大學生表演者在節目中的口頭禪“整個場面我要hold住”而紅遍網絡,因此人們稱她為“hold住”姐。“hold住”的使用自此也就席卷了整個網絡,因為網絡應用的普及使得隨便打開哪個網頁就可以看到“hold住”被使用的身影。“hold 住”的原創并非是這位網絡上被稱為“hold 住”姐的人,而是香港人創造出來的一系列英漢混用字中的一個。該詞很早以前在粵語口語中已被廣泛使用,這次是由這位“hold 住”姐以夸張的表演讓這個詞徹徹底底在網絡上火了。“hold 住”中 hold 的英文義主要是 1.抓住、拿住、托住 2. 掌控、控制 3. 頂住。“hold 住”廣泛的意思是面對各種情況時能夠或者要掌握、掌控得住。“hold住”其實等同于英文中的“hold on”。與“hold住”相反的意思“hold 不住”是堅持不住,撐不住的意思。如:“一折,hold不住”

二、結構特點

陳原先生提出的語言馬賽克現象就是指主體語言詞匯或詞組夾雜少許客體語言詞匯或詞組,并形成一個組合體,使聽起來或說起來都比較自然。 這種現象在漢語中也被廣泛使用。“hold 住”這一詞其結構特點就是由英文詞“hold”加漢語詞“住”構成的短語,屬于英漢混合詞。這個短語一般在句子中做動詞短語。如: “今天你hold住了嗎?”“要hold住全場。” “請hold住。”“給我hold 住。”所以“hold住”同樣具有其他純漢字組成的動詞短語的語法功能。像“hold住”這樣的英文詞加中文詞結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有很多,例如:“feel 到”,“IT行業”,“真cool”,“I服了you” 等。“hold住”中的“hold”在英語中是動詞,“住”在這里作補語。“hold住”構成動補結構在句子中充當動詞短語。另外,人們稱呼miss Lin為“hold住姐”,這里的“hold住”修飾“姐”是因為她使“hold住”迅速走紅,所以對她這樣一種形象的稱呼。

三、“hold住”的使用現象

在新鮮事物與現象不斷更新的今天,新詞新語也層出不窮。有的詞語是舊詞新義,有的是直接創造出一個新詞語。“hold住”這一次并非是miss Lin新創造出來的,它很早就存在于香港人日常的生活使用中。我們在TVB的電視劇中就可以發現粵語區的人都喜歡在中文詞中參雜著英文詞,這是他們的文化背景所決定的。“hold住”只是其中一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網絡的普及使我們更加方便接觸新鮮事物,這次由臺灣綜藝節目中一位大學生的口頭禪引起的“hold住”熱使我們的語言又多添加了一份色彩。現在無論是在電視娛樂節目, 網絡新聞, 還是娛樂節目主持人的語言中都可以輕易見到“hold住”的身影。何炅老師也會來上一句:“整個場面,我們hold住啦。”新華網的最新一則新聞中就出現了“陳虎點兵:美軍‘空海一體戰’能hold住誰?”等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使用這個詞語,如:“哥們,你要hold住啊。”“你hold住了嗎?”可見“hold住”已經成為大眾的口頭禪了,不管處在什么樣的情況之下我們都可以用“hold住”來表達一下情感。當然如果和你交談的對象對這個詞還是很陌生,這就需要我們視情況而定以免造成語用失誤。

四、結語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hold住”等這樣的中英結合詞的出現并非偶爾,它反映了語言與語言接觸時發生的融合變化和文化與文化相碰撞時產生的火花。這樣使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更具有表達力,從而使我們的語言更加生動與豐富。網絡新詞新語應用也直接反應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時間的增進,有的新詞語如曇花一現很快又被其它新詞語所代替。如果得到人們的認可,經過時間的檢驗就會被流傳下來。

參考文獻:

[1] A S Hornby and Sally Wehmeier.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 [Z].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

[2] 陳原. 語言和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 郭林花. 英漢語言瑪賽克現象分析[J].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3)

[4] 周靜. 淺議英漢詞語混用現象[J]. 高等函授學報,2007(6)

第4篇

關鍵詞: 時尚新語 開放性 隱喻變異 社會化過程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日趨豐富,人與各種事物關系的發展,使社會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具有時代氣息的俚語、俗語、隱喻等時尚新語,作為最鮮活、最具表現力的交際工具,通過媒體、網絡等載體迅速傳播,忠實地反映時代特征,同時也成為語言研究的熱門話題。

1.新詞語及其特征

關于新詞語的界定一直處于爭論中,亢世勇在借鑒吸收學術界關于新詞語研究的成果的基礎上,全面考察4萬多個新詞語,指出:通過各種途徑產生的、具有基本詞匯沒有的新詞語、新意義或新用法的詞語都是新詞語。(2003)該定義含蓋了原創語言和借用語言,即包括詞匯性新詞和異性新詞。前者是最近創造的語言,代表最新的觀念,表達全新的事物,例如Dink、AIDS、SPF等。后者是指從本民族方言或其他民族的方言或行業語中借用過來,為了確切表達某一時期某一群體適時的口味、心態被賦予新語義、新用法的固有的詞語。

語言信息產生的背景是適應社會的需求,一般都是源于個人的創造,又是根據語境即興而發,由于有用,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被大眾接受,使這個用法有了普遍性。語言信息越是滿足人們的需要,就越能得到人們的模仿,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和復制、傳播次數的增加,這種語言就開始在相當大的人群中流行。比如“雷人”,2008年興起的網絡語,意思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驚。詞義類似晴天霹靂,但與之不同,前者用于驚聞噩耗的時刻,而“雷人”則用于表達喜劇性的、無奈的、尷尬的場合,將個人感受描述為于無聲處聽驚雷的狀態和感受。“雷”字在構詞能力和詞性變化方面具有超強的靈活性,如:全國“兩會”期間,某中學校長說:“誰要是給我五百萬,我絕對降他二十分錄取。”此言稱之為“雷人”語錄。“核武器,那也太20世紀了”。伊朗總統內賈德向美國否認研制核武器時說出的“雷人”語。一些大明星過度炒作,特造發型,亂穿衣,整體不搭配,制造局部效果,稱為“雷人”發型、服裝。還有“雷人”臺詞、短信、簽名、視頻、網文、笑話、相聲、擇偶標準、舞蹈、歌曲、廣告、解說等。

這種語言具有極強的口語特征,也符合漢語尚簡的建構特征。由于漢語語詞單位的大小和性質往往無一定規,可常可變,隨上下語氣、邏輯環境而加以自由運用。(申小龍,2003)語素粒子的“隨意”碰撞可以組成豐富的語匯。漢語這種尚簡的組織戰略,把基本語粒或語塊解放出來,使它們能動地隨表達意圖穿插開合,隨修辭語境增省顯隱,體現出強烈的立言造句的主體意識。因此漢語語流中的單位實體,是一種多維開放實體,是能動地體現交際意識的活體。漢語基本語言單位有尚簡而獲得的靈活、能動的性質,主要表現在詞與詞的彈性上,即語詞分合伸縮的不固定性。這種分合伸縮既是出于語言節奏、修辭的協調性要求,又是因為漢語是單音節占優勢的語言,在復音或趨勢的要求下,語詞“塊”狀與拼合性自然就為分合伸縮提供了可能。漢語語言單位的彈性表現在功能上就是詞義功能的發散性,只要語義上搭配,單復可相合,長短可相配,這就為詞語運用的靈活性和藝術化提供了很大的余地。

2.隱喻變異的系統性、連貫性和開放性

隱喻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活動,人類依靠心智對客觀世界的體驗,將一個概念域隱喻性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從而建立起概念域之間的相互關聯。同時通過新視野的觀察和隱喻轉用來,其他的概念,實現對原有知識的整合,開放固定性邏輯認識的邊界,呈現出世界可以從多種角度認識和闡釋的可能性。因此在一種隱喻概念系統中,隱喻概念和表達這些概念的語詞之間存在著許多蘊含關系。如“highway(高速公路)”是一個道路名稱,與不同的語境結合,產生新的語言組合,派生出多種表達:“info-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AIDS-highway”(艾滋高速公路)。“信息”、“艾滋病”和“高速公路”分屬不同的語用領域,前兩者分別是媒體用語和醫學術語,后者是交通術語,只因三者在傳送/傳播速度、渠道/途徑屬性上有相關聯共性而被拉扯在一起,創生出了新的變異復合體。每個變異復合體都蘊含“快速傳輸”語義,但涉及語義跨范疇有方向性的轉移,由此實現了對本體概念的重新組構,與原義構成了一個從本義到喻義各個義項彼此關聯的義項群,共同促成詞義的理解或流行,顯示出隱喻的系統性、連貫性和開放性。

3.促使原創語言開放的社會化過程

從流行語的界定看,流行語可以歸結為:某一社會群體在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的某個時點上產生的特殊而敏感的、變化極快、在很短時間內廣泛傳播和蔓延的語言現象。

所有與流行語有關的研究都認為,流行語與社會經濟的上升與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的轉變息息相關,寬松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的多樣性為流行語的創新心理,從優心理,逆反心理,自我張顯心理等萌生鋪墊了生態環境,再從語言系統內部看,流行語的語音、語義、語言結構,創新性地體現了詞匯的新異,緊緊地抓住了時代的步伐,而且蘊涵著豐富的細節,它自身所具備的優勢使其得以傳播開來。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語義的變化不是在封閉的狀態下發生的,而是受社會影響和制約的。詞義在形成過程中不僅與社會發展、社會環境、社會階級、民族情緒、種族情緒、性別差異、社會價值觀、官樣文章等有密切關系,而且隨人們的認識的發展而發展(汪榕培,1997:225)。新語在剛產生是只是語言現象,詞項在形、義間尚無穩定的關系,作為個別發生的語言現象,從其本身的功能作用來看,它既可以反映集團的價值觀,又能作用于特定時期集團的某些特殊心態。新語能夠在集團內部廣泛流傳,首先是由于語言創造者所從屬的亞文化集團的緊密性適合俚語的發展。如軍隊、學生、運動員,其人員在認知結構和內容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成員間心理上有一定的凝聚力。創造者主要出自集團內部,如果創造的詞項恰好反映了本集團成員對所指的認識,他們就會經常使用這個他們所供認的本集團的語言創新,使其得以流行,新語言實現了初次社會化過程。

初次社會化的語詞隨集團成員往其他集團流動,穿透集團屏障向外擴散。人們常常在離開某一亞文化集團進入另一亞文化集團的同時把自己原從屬集團內獲得的詞匯散布到新進入的亞文化集團。這是因為人們在脫離自己原從屬集團進入新集團時,不可能馬上改變自己養成的語言習慣。這種集團間人員的頻繁交流必然引上進心各集團語言的交流融合。因此這些在亞文化中流行的語言也可能填補規范語言的某些缺陷,從而獲得穿越集團屏障的動力,實現第二次社會化過程,詞項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接受和采用,成為流行的大眾語言。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第5篇

關鍵詞:比喻 修辭 新詞語 借代

一、“修辭學造詞法”詮釋

詞匯就其本身而言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新詞的產生概括的說不外乎兩條途徑:一是構造新詞,二是吸收外來詞。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新的事物、新的現象不斷出現,由此導致了人們的新觀念、新感受的不斷產生,面對這種現象,原有的詞匯難免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于是人們便傾向于尋求各種造詞手段來對客觀世界大量的空符號作及時有效的補充。產生新詞新語的方式很多,有新外來詞語的吸收、舊詞語的復活、方言詞語的吸收等等。我們著重要談的是以修辭方式構成的新詞的研究。任學良先生曾提出“修辭學造詞法”,就是運用修辭手法(即所謂的辭格)來創造新詞的方法。新詞語有不少正是利用這種方式產生的。

二、比喻造詞法

從結構上看,新詞新語里運用比喻這種修辭格的,大體有以下幾類:(1) 以喻體作修飾成分,本體類屬作中心詞,構成新詞語。如;龍頭企業拳頭產品窗口行業星火計劃胡子工程尾巴工程這類新詞的喻體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特點,取譬的著眼點也多種多樣,其突出之處是使得語言表達簡潔明快。(2) 以喻體代指本體,也就是賦予某些詞語以新的比喻義。(3 )以喻體作中心詞,前邊加上一系列修飾、限制成分,構成新詞語。其中心詞有雙音節的,也有單音節的。我們以單音節為例看一下。這一類單音節詞具有較強的構詞能力,使用范圍比較廣,但它們能不能被認為是后綴成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4)有的新詞語,從它開始使用,就作為一種比喻用法。

三、借代造詞法

用借代修辭格形成的新詞,一般來說可分為以下幾類:⑴ 以專稱代指通稱。⑵ 以某一相關事物代指一事物⑶ 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標記代指該事物。⑷ 以具有特征的動作行為指某一事物。⑸ 以形象性稱謂代指原有專名。⑹ 以專名代指該專名所具有或體現的某種社會現象、觀念等。

四、仿擬造詞法

采用仿擬手法構成的新詞語,實際包含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為了修辭的目的,利用仿擬格而產生的偶發性新詞語。這類新詞語有些會超越原語言環境,被更多的人認可并使用,逐步獲得一般詞語的性質;有些只是偶爾出現或偶爾重復出現,很快被遺忘和淘汰。另一種情況則是依據漢語詞匯中已有的詞語,利用仿擬手法來構成表達新事物新概念的詞語,可視為用仿擬構詞法構成的新詞語。利用仿擬構詞法產生的新詞語有著一般新生詞語的性質。

五、其他修辭方式造詞法

這種利用修辭格形成的新詞新語義比喻、借代、仿擬最為常見,當然由其他修辭方式構成的新詞語也是不容忽視的。諧音構成的新詞語,如:“炒古”,炒買炒賣古玩,由“炒股”諧音而造;“導爺”,戲稱導游人員,有“倒爺”諧音仿造。還有“愛資病”、“莫(沒)斯(事)科科長等都是諧音造成的新詞語。比擬式構成的新詞語,如具有新含義的“松綁”“透明度”“冒尖”“掛鉤”“浮動”,以及“精神污染”“知識爆炸”“三棲明星”“投資膨脹”等。夸張式新詞語也為數不少,如:“爆棚”指體育、娛樂場館等人數驟增;“過街鞋”,對質量很差的鞋的貶稱。此外還有“爆滿”、“鳴謝”、“袖珍企業”、“火箭本”等。還有新含義的“山海經”、“普通話”是直義式新詞語。而“壓縮餅干”“壓縮空氣”則是利用斷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動,豐富多彩。所有這些進一步說明了“修辭學造詞法”是完全行的通的,而且是語言學中值得研究的一個有趣的現象。

六、修辭方式構成的新詞的特點及趨勢

1.比喻、借代構成的新詞的特點及趨勢

由比喻、借代修辭方式構成的新詞語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首先,這類詞語具有時代特色。由修辭而逐漸凝固成新詞語,是漢語詞匯發展中固有的現象。由修辭方式形成的新詞語更是引人注目,無論在“表情”還是在“達意”上,帶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其次,這類詞語的詞義具有模糊性。詞語意義的模糊性是指它們所表達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詞語,其意義普遍存在相當模糊性。一般來說,一個新詞語從開始出現到被社會接受,其意義總要經歷一個由模糊到逐漸清晰的過程,這是由于人們對這個詞語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再次,修辭用詞往往具有臨時性的特點,這類詞語所要表達反映的客觀事物本身有相當多數屬臨時或短期性的社會事物、現象。由比喻和借代構成的詞語中,不少詞語詞義帶有相當的模糊性,表達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傳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們轉化為一般詞語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加上著類詞語多用語口語,也就不太容易進入正式公文、科學論文等文體。

2.仿擬構成新詞的特點及趨勢

由仿擬構成的新詞語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特點?首先,仿擬型新詞語具有對應性。仿擬性新詞語與原型詞之間存在對應關系。仿擬型新詞語中以類義、對義、反義等關系構成的語義仿新詞語是對應性的突出體現。格式仿中許多新詞語內部甚至也表現了類義、對義的對應關系。其次,仿擬型新詞語具有鮮明的感彩。有的帶有表揚傾向,如“新秀”;有的帶有嘲諷、戲謔的色彩,如“喇叭虧”、“家庭婦男”等;有的則帶有較強的貶義色彩,如“”。鮮明的感彩,反映了這類新詞語的構成與“仿擬”這一修辭手段運用的內在聯系。再次,仿擬型新詞語體現了仿擬構詞手段的豐富性。從這類詞語的構成方式看,仿擬詞與原型詞之間,涉及音、形、義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楊曉黎.仿擬型新詞語試析《修辭學習》.1993(5).

[2]朱永楷,林倫倫.二十年來現代漢語新詞語的特點及產生渠道《語言文字應用》.1999(2).

第6篇

關鍵詞:日譯新詞;王國維;嚴復;梁啟超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1-0173-03

一、日譯新詞的流行

后,康有為、梁啟超東渡日本,漢字數量占“十之六七”的日譯西書以及日本人撰寫的西學論著吸引了他們的注意。赴日不久,梁啟超即作《論學日本文之益》一文:“乃大聲疾呼,以告我同志曰:我國人之有志新學者,盍亦學日本文哉。”又撰《論譯書》,宣傳翻譯日本書籍的好處。同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作《勸學篇》,其中《游學》、《廣譯》兩篇集中論及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書的益處。《游學》篇提到:“至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于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廣譯》篇也極力強調“取徑東洋”是學習西方的捷徑。

政治見解相左的張、梁二人在這個問題上出乎尋常地達成一致,這無疑反應出當時某種時代趨勢。明治時代的日文中包含大量漢字,相對于英、法等西方文字而言,中國人翻譯日文顯然容易得多,日本作為溝通中西的捷徑開始受到大量關注。此外,張、梁的言論也表露出近代學人心目中東洋之學與西學的等級關系:從學理的層面來講,東洋之學不及西洋之學,但從效率、功用的角度來看,學西洋又不如學東洋。

1896年起,清政府開始派遣留日學生,此后數年間,科舉遭廢,赴日留學人數激增。日譯西書以及日本介紹西方書籍的著作,甚至日本教科書等都紛紛譯介為漢語,大量日譯新詞隨之流入中國。所謂日譯新詞,簡單來說,是指近代日本在大舉學習西方時借用漢字翻譯的西學術語。日譯新詞雖然在形式上都是漢字,但大多與漢字的傳統構詞法不同。根據實藤惠秀等人的總結,日譯新詞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1. 日本人通過組合不同漢字、新創造的詞匯,如“哲學”、“說明”等。

2. 中國古代漢語中固有卻罕見的詞匯,日本人用其表達新的意義。在此過程中,古漢語的詞義被改變了。如“科學”在古代漢語中的本意是“科舉之學”,日本則將該詞用作“science”的對應詞,改變了其原始漢譯。

3. 十六、十七世紀在華傳教士和中國開明知識分子曾合作翻譯了一批西書,日本人將其翻刻訓點,吸收了其中的漢譯詞匯。這些詞匯在中國長期未見流行,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又通過翻譯日文的熱潮回流入中國。比如“市場”、“民族”等,①屬于劉禾在馬西尼(Federico Massini)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回歸的書寫形式外來詞”(return graphic loan)。

在追求“效速”的心理以及“和文漢讀法”②的影響下,這個時期漢譯作品的水平普遍較低。翻譯者對日譯名詞大多生吞活剝,招致很多批評。1915年,一本題為《盲人瞎馬之新名詞》的書中譏諷說:“其中佶屈聱牙解人難索之時髦語比比皆是。”該書作者彭文祖③尖銳批判了帶有“日本語臭”的中國翻譯。不過,他所攻擊的五十九個新名詞大多變成了現代漢語常用詞,比如“取締”、“積極的/消極的”、“目的”等。

相對日語原文而言,當時的翻譯幾乎全是“直譯”,漢語譯文中夾雜著許多日譯新詞,由于國內讀者對這些新詞的涵義不甚了了,譯者遂附加冗長的注釋,一系列解釋日譯新詞的詞典也應運而生,比如汪榮寶等人編的《新爾雅》(1903年)等。日譯新詞的大量引入對漢語系統造成了巨大沖擊,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詞匯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革,進而為現代漢語的生成打下了基礎,具體影響表現在雙音節、三音節甚至四音節詞匯空前增加,改變了以單音節為主的中國傳統詞匯,其中尤其是抽象名詞數量激增,前綴、后綴式構詞法變得普遍,比如“性”、“化”、“的”等等。同時,動補結構的新詞大量出現,如“擴大”、“加強”等。此外,還出現了一些不符合中國傳統構詞法的新詞匯,比如“手續”、“取締”等等。

二、近代學人的態度

針對日譯新詞大量涌入中國的問題,近代學人的態度十分復雜。以下擬選取張之洞、梁啟超、嚴復、王國維為代表,考察近代大批日譯新詞進入中國后,在知識界引發的震動。

1905年,張之洞負責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中申明:不準亂用不夠“雅馴”的日譯新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杜絕使用日譯新詞,在張氏本人的《勸學篇》中,“代數”、“牧師”等新名詞赫然在目,原因是對于傳統中國所無之物,如果不用新名詞則很難表達。張之洞的態度表明,清末部分學人注意到日譯新詞對漢語系統的威脅,本能地予以抵制,但由于古代漢語體系不足以應對大量新事物,再加上耳濡目染的“習得”力量,他們仍不得不使用這些詞匯。從根本上說,這反映出以往穩定的詞與物的對應系統在外界影響下發生紊亂。張之洞對日譯新詞的抵制還反映出在中西碰撞的時代主題下,晚清學人的心理落差巨大,他們雖然依戀并維護古代漢語體系,但卻只能為其吟唱挽歌。無論如何,以“雅馴”與否作為接受或排斥日譯新詞的標準的確缺乏說服力。時任京師大學堂日本教習的服部宇之吉就曾援引唐代譯經的例子加以辯駁,說明“雅馴”的標準并不是本質化的:“然學術欲隨時而進步,學者隨事而創作新語,亦勢所不得免也。創作新語,中國不乏其例。……即唐代玄奘等譯佛典亦多用此法。……玄奘等所創作之語,在當時未必皆雅馴,而今人則不復問其雅馴與否。由是觀之,語之雅馴與否,畢竟不過慣與不慣而已。”④

日譯新詞流行中國,梁啟超應屬最主要的倡導者之一。流亡日本后,梁啟超使用的重要術語絕大多數都變成了日譯新詞。除了動筆翻譯以外,他還將新詞匯和日本文體風格融入文章當中。然而,梁啟超本人對日譯新詞并非全盤肯定。比如,他在《釋革》(1902年)一文中指出日本將“revolution”譯為“革命”并不確當:“革命”一詞出自《易》、《書》,攜帶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特有的意義,與“revolution”在英語中的意思不盡相符,梁啟超建議改譯為“變革”。梁啟超把日譯新詞放在古代漢語傳統中進行考察,由此提出的批駁意見應該說是有根據的,盡管如此,個人的提議在時代大潮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最后,梁啟超本人也接受了“革命”一詞:在兩年后成書的《飲冰室文集類編》中,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俄羅斯革命之影響》等篇名。

相比之下,嚴復的態度更為明確,他堅決反對日譯新詞,并通過翻譯實踐自創新詞。從1895年《天演論》到1909年《名學淺說》,嚴復反對移譯“東文”,主張自創新詞,用文言譯西文,而他自創新詞的態度是十分嚴肅的,自謂“一名之立,旬月踟躕”。在他看來,要領會西學的真諦必須學習西文,不應借助日本的媒介;同時,日譯新詞破壞了漢語固有體系,不值得提倡。翻譯時,嚴復總是竭力從古漢語中找出與西文對應的詞匯。比如《與梁啟超書》一文中,嚴復解釋了他如何把“economics”譯為“計學”:首先考察“economics”一詞在西方語境中的原初意義,然后再返回古漢語中,找到與“economics”古意對應的詞匯“計學”。盡管“economics”在現代英語中的含義已變,“計學”不足以概括這一詞匯的現代內涵,但如此翻譯能夠確保“不隔”,勝過日譯“經濟”。

梁啟超曾在《新民叢報》上批評嚴譯過于古奧,嚴復反駁說:“文辭者,載理想之羽翼,而以達情感之音聲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載以粗獷之詞,而情之正者不可達以鄙俗之氣。”嚴復的目標讀者正是“多讀古書”的學者。盡管嚴復選取的譯名大多沒有保留下來,比如“logic-名學”;“evolution-天演”;“librarian-秘書監”等,但它們代表了一種可能性,即通過翻譯溝通古代漢語與西方文字,打破中西傳統之間的隔斷,顯得彌足珍貴。當然還應注意,嚴復師從桐城派吳汝綸,同時又有留學英倫的經歷,他所受日本文化影響甚微,使得他的觀點有別于梁啟超等留日人士。

與同時代其他人相比,王國維對該問題的見解頗為獨到,值得詳細分析。王國維的態度集中體現在1905年的《論新學語之輸入》中。該文開門見山,指出“新語之輸入”是近年學術界“最著之現象”。語言和思想之間聯系緊密:“夫言語者,代表國民之思想也,思想之精粗廣狹,視言語之精粗廣狹之為準,觀其言語,而其國民之思想可知矣。”這一觀點與前文嚴復所謂“理之精者不能載以粗獷之詞”頗為神似。語言是國民思想的表現,中國人重實際,西人尚思辨,因此西人“長于抽象而精于分類”,擅用“綜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語之多,自然之理也。”比較而言,“抽象與分類二者,皆我國人之所不長。”

翻譯過程最容易凸顯語言系統之間的差異。王國維認為文化差異決定了語言的差異,但他也注意到語言對思維的反作用:“在自然之世界中,名生于實,而在吾人概念之世界中,實反依名而存故也。事物之無名者,實不便于吾人之思索,故我國學術而欲進步乎,則雖在閉關獨立之時代猶不得不造新名,況西洋之學術而入中國,則言語之不足用固自然之勢也。”與王國維不同,清末主張采用日譯新詞者大多持語言工具論的觀點,認為語言只是媒介。王國維對語言的思考超出了“文以載道”的觀念,他認識到語言對思維、觀念的反作用,語言即“事物之名”,在概念世界中,人們依賴語言而思考。

語言是思想的表征,因此“新思想之輸入,即新言語輸入之意味也。”這個看似簡單的過渡揭示出,言語不僅僅是傳播思想的工具,它幾近于思想本身。王國維將時人對待日譯新詞的反應歸為兩類“好奇者濫用之,泥古者唾棄之”。兩種態度都不正確,因為在他看來,增設“新語”的目的不是為求新奇,而是為解決“言語不足用”的問題。王國維據此分析嚴復的翻譯,指出部分嚴譯新詞并不恰當,雖然古雅,卻失之含混,比如將“space”譯為“宇”,將“time”譯為“宙”,就犯了“舉其部分而遺其全體”的毛病。王國維承認,日譯詞匯有時不夠精確,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因之而廢,因為借用日譯詞匯不但更為方便,而且更能促進中日學術和思想的交流。概言之,王國維認為,借用日譯詞有兩點好處:“因襲之易,不如創造之難,一也;兩國學術有交通之便,無格之虞,二也。”

日譯新詞的問題說到底是語言的問題,與同時代其他學者相比,王國維的思考更接近語言的本質,得出的結論也更富有啟發。在他看來,翻譯是以異文化為參照,對本國夙無之學、夙無之物加以命名的過程,新事物自然應該賦予新名,而既然日本已經確定新名,中國何妨拿來一用,如此不但省時省力,還便于兩國的學術交流。與張之洞那種“欲罷不能”、復雜糾纏的心態不同,王國維在論述此事時體現出反躬自省的明察,反映了大學者的胸襟。日譯新詞能夠在漢語體系中扎下根,直到今天仍然廣為使用,大概就在于王國維在這里所點明的兩條益處。

三、詞匯的轉變

翻譯是在舊有的語言系統中為新事物命名,并確立新詞匯在該語言系統中的秩序的過程,因此,它不可避免會與語言的基本單位――詞匯發生關聯。在現代漢語生成的過程中,翻譯功不可沒,而日譯新詞所起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索緒爾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個包含能指/所指、隱喻/轉喻、內涵/外延等多重關系的符號系統,能指在其中通過自身的差異性獲得意義。據此,能指的遷移未必伴隨所指的遷移,翻譯不是地在異文化、異語言中單純尋找對應詞,文本在翻譯中不斷被替補、被更改。日譯新詞是日本人利用漢字對西方術語的翻譯,當日譯新詞大量涌入中國漢語系統后,勢必會給固有的漢語系統造成混亂。近代中國漢語系統中的能指、所指數量極大豐富,能指相對于所指數量過剩,加劇了能指與所指關系的混亂。總之,一方面,日譯新詞的確豐富了漢語系統,增強了漢語的表現力,并影響了漢語的文體和句式表達,促進了漢語的現代化轉型;另一個方面,日譯新詞的輸入也干擾了漢語固有系統,在短時間內造成了漢語系統的混亂,對日譯新詞生硬的移植,也割斷了漢語本身的連續性,使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錯綜糾纏。

列文森在《儒教中國及現代命運》一書中提到“詞匯”之變與“語言”之變,并以此為標準確定一個社會是否發生了質變。日譯詞匯在中國的流行與傳統社會的瓦解同步,詞匯方面的劇變不僅反映出、而且實際上也加速了中國社會“語言”的變化。近代歷史中,日譯新詞曾如鳥群般遷徙到中國大地,其中大部分在今天的漢語系統中仍然保持著旺盛的活力。當這批詞匯在清朝末年與中國學人邂逅時,它們曾被指認為“新詞”,但在現代中國人眼中,它們只不過是司空見慣的常用詞。這說明,昔日的日譯新詞早已演變為中國漢語的另一種“傳統”,一種活生生的、向未來延伸開去的傳統。

社會語言學發展規律表明,語言從經濟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滲透,近代大量日譯新詞進入中國便體現了這一規律。中國學習日本主要目的是以日本為媒學習西方,日譯新詞原本又是日本借用漢字對西方術語的翻譯,從這種糾結纏繞的關系中,我們注意到近現代漢語在中國-日本-西方互動的大背景下生成,其中反映出語言交流所受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發展影響,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復雜性。

注釋:

①Lydia H. 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1996, p.318;另見Federico Masini,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1898, Rome: University of Rome, 1993, p201.

②據稱由梁啟超所創。這是一種學習和翻譯日語的速成方法:首先找到日語句子的主語,然后從句尾找到動詞,最后再回頭閱讀句子的賓語。根據這種方法翻譯出的漢語,雖覺生硬,但句子結構已接近中文,句意也不難領會.

③原書署名“將來小律師”.

④轉引自實藤惠秀著.中國人留學日本史.

參考文獻:

[1]王國維.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2]實藤惠秀著.譚汝珍、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3年.

[3]列文森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4]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類編.東京:帝國印刷株式社會,明治37年(1905年).

[5]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主義思想的認識與批評.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6]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

[7]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第7篇

關鍵詞:字本位字組商務漢語詞匯教學

一、引言

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是“字”還是“詞”?這是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徐通鏘先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對現當代中國語言學研究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字本位”理論,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2005年出版的《漢語結構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語言研究》一書中。

“字本位”和“詞本位”的爭論源于漢語的特殊性――“字”。漢語的“字”是形、音、義相結合的最小的語言單位,“字”具有很強的組合能力。正因為漢字三位一體的特點,部分漢字具有印歐語中“word”的功能,因此,漢語“詞”概念的界定顯得不如“字”那么簡單。

找出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是漢語研究的關鍵問題,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本位的認定,決定教師對教學法的選擇,進而影響教學的效果。近幾年,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深入發展,專門用途漢語,尤其是商務漢語越來越受到國際學生的青睞,國家最新研發的商務漢語考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商務漢語熱。那么商務漢語的教學中,哪種理論的應用更為有效呢?本文將從商務漢語詞匯教學的角度,對“字本位”理論及其應用方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論證“字本位”理論的有效性。

二、字本位理論概述

字本位理論從“字”出發,闡述了漢字的理據性、核心字和字組的生成方式、字組的語法性意義及漢語語句的結構基礎等內容,系統建構了區別于印歐語研究框架的字本位理論體系。其中,與商務漢語詞匯教學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關于字和字組的論述,分析商務漢語詞匯的特點與教學之前,本文先就這一部分內容進行簡要的概述。

1.漢字的結構具有理據性,漢字的識別以字形編碼為主

漢字是根據字義的理據創制書寫的文字。漢字的結構具有理據性,漢字形聲體系的理據載體就是形與聲,從兩者的組合關系中襯托字的理據,因而對它的研究需要講求“文字的變化和構造”,“注重構造化合的原則”,換句話說,就是研究語言基本結構單位的構造原則(徐通鏘,2005)。語言研究首先要研究字形和字義,探求其理據性,傳統的語文教學從識字開始,也是基于漢字具有理據性的特點。

漢字研究的重要性在語言習得研究中得到了有利的印證。根據彭聃齡(1997)等人的研究,兒童對漢字的識別以字形編碼為主,整體識別先于部件識別。對外漢語教學界在長期實施詞本位教學之后,對教學法進行了反思,張朋朋(1992)對當時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本位教學法提出了異議,并在字本位教學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著名漢學家白樂桑(1997)曾經呼吁,應在教材編寫和課程教學中,正確處理中國文字和語言特有的關系,否則,漢語教學將會面臨危機。

2.核心字和字組的生成:“向心”、“離心”和“同心”

字在漢語編碼體系中具有兩種作用,即既可以獨立表達一個概念,也可以和其他的字相組合表示一種語義特征。漢語的大部分字都兼有這兩種功能(徐通鏘,2005)。漢語可以用少量的字組配生成大量的語匯,能生成的字組越多,生成能力就越強。從漢語字、詞的發展軌跡來看,先有獨體字,后有合體字;先有單音節詞,后有雙音節和多音節詞,字、詞所表達的概念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寬泛到具體的過程。

徐先生的研究首先著眼于在漢語的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字組,作為考察的參照點的字就被稱為核心字。漢語的單字表達抽象、籠統、寬泛的概念,只有跟另外一個字組合,才能使意義具體化。核心字在字組中的位置可前可后,位于前,表“義象”,限制和支配后字的意義范圍;位于后,表“義類”,含義抽象、寬泛、籠統。

“字本位”理論借用布隆菲爾德的“向心”和“離心”的概念,分析字義的組配規則,以漢字在字組生成中以少馭多的功能為依據,從核心字的統一視角梳理出漢語的語匯系統。字組生成過程中,核心字為已知項,與之相組配的開放的集中的字為未知項,未知限定已知的字組為向心(如白水、活水、廢水等),已知支配未知的是離心結構(如水表、水井、水路等)。除了”向心”和“離心”之外,還有已知和未知語義指代關系相同的“同心”結構。

三、商務漢語詞匯的特點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中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商務漢語的教學對象應為具有一定漢語基礎的商務人士,即商務漢語教學的起點是初級以上漢語水平。

商務漢語與通用漢語不同,商務漢語作為較正式的語體,首先,要求使用者用詞精準、簡練,強調用詞的準確性。其次,隨著中外經濟貿易領域的交流日益頻繁、深入,商務領域出現了順應時代需求和變化的新詞新語。因此,商務漢語詞匯在功能上,突出實用性和時代性。

然而,我們在商務漢語教學中發現,同聲異義字的誤用、近義詞的混用現象時常發生,而這種貌似簡單的錯誤,很容易引起商務交流中的誤解,從而影響商務活動的預期效果。

1.準確性

商務場合包括商務交際、商務談判以及各種層次的會晤,要求參與者用詞精準、簡練。系統功能語言學家韓禮德提出“語域(registers)”的概念,以此解釋語言使用中由于場景、交際者、方式等語言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語言變異。商務漢語作為專業用途漢語,屬于特定的語域,要求語言使用上的精確性。以《商務漢語考試大綱》的《商務漢語常用詞語表》為例,2457個詞由500個左右的漢字組成,由同一個核心字組成的一組詞之間的差異雖然不大,但在語體、語義、語用上均不可混用。以“保”字為例,《商務漢語常用詞語表》中,以該字為首字的詞和詞組有“保存、保修、保修單、保修期、保障、保質期、保額、保費、保價、保稅區、保險、保險箱、保有量、保證金、保證人、保值”等16個,其中“保額”和“保費”之間,“保價”和”保值”之間的差異有語義的,也有語體上的,使用準確與否全在對一字之差的把握中;而“保修期”、“保修單”中的“期”、“單”等則只取了“期間”、“單子”中的核心字,達到了用詞凝練的效果。

2.時代性:外來語和縮略語

商務漢語的詞匯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跟整個語言系統一樣,是開放的、動態的系統。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那些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詞新語應運而生。《商務漢語考試大綱》中就有不少這一類的新詞,如外企、網上交易、性價比、退稅、人力資源、軟著陸、貿促會、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因特網等。仔細考查其構詞特點和語源特點可知,這些具有時代特點的詞匯當中有縮略語,如外企、貿促會等;有外來語和漢語詞的合成詞,如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因特網等;還有以舊語素組合出的新概念,如退稅、軟著陸等;還有直接借用英文結構,用漢語固有成分表示新的概念的,如性價比、人力資源等。

四、字本位理論在商務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如前所述,漢字具有理據性,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漢語有單音節詞,也有雙音節和多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都是以核心字為中心,以“向心”、“離心”或“等心”的方式組合而成。商務漢語詞匯在概念的表達上,凸顯準確性和時代性,要求使用者語言簡練、精準、得體。鑒于這些特點,商務漢語詞匯教學應改變之前只講詞義、不講字義的教學法,探索從字到字組,再到語用的新的教學方法。

1.雙音節詞的教學

雖然“字本位”理論已經得到學界廣泛的認可,但是翻開商務漢語教材,不難發現,詞匯部分還是以詞義講解和詞語搭配為主,還沒有一本書是真正從“字本位”理論出發,深入分析字義的。漢字核心字的構詞能力較強,一個字可以組成幾個或幾十個字組。如果不分析這些組合中的字,學生就會混淆這些具有共同成分的字組。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學生只記得雙音節中的一個字,或者一個字對,另一個字錯的情況,這也符合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因此,對于雙音節詞,我們要進行逐字講解,并與具有同一個核心字的其他字組進行比較。如講授“退稅”一詞時,講解“退還”之義外,還要強調“稅”的語義,以免學生在使用中,只記“退”字,或與“退款”、“退貨”等詞相混淆。

2.新詞新語的教學

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新詞新語有的完全來自外來語,有的是外來語和漢語固有詞的組合,有的來自舊詞新義,有的則是縮略語。無論屬于哪一種情況,教學中對字的分析必不可少。如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因特網等,是三音節以上的詞,如果不分析其中的成分,學生很難記憶,更不用說正確使用了。講授這些詞時,要將外來詞部分和漢語固有詞分開,其中“斯”、“特”等是漢語借用外來詞時常用的成分,無特殊意義,是外來詞中約定俗成的用字,因此,我們也要對此進行講解,以免在書信往來中產生混用的情況。

縮略語的教學更應突出“字本位”教學,如不分析字義,即便是母語者,也無法理解詞義。如外企、外貿、貿促會等詞,首先要講解“外”、“企”、“貿”、“促”等字的詞義,再講解其構詞法及詞義。

3.對構詞能力較強的核心字的講解

有些漢字構詞能力極強,如本文提到的“保”字,僅《商務漢語考試大綱》所列詞匯中,就有16個以“保”為首字的字組,還有以其為第二個字的“參保、承保、擔保、投保、投保人、投保書、退保”等7個字組,共組合成23個“保”字組。

對于構詞能力較強的字,首先要分析其義項,并逐個舉例,向學生展示這些義項組成的字組,還要分析這些字組的組合關系,如“向心”、“離心”或“同心”,揭示這些字組的形成規律,進而培養學生分析生詞、猜測詞義的能力。

五、余論

商務漢語詞匯和其他通用漢語詞匯不同,強調使用上的準確性和時代性。商務漢語詞匯中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涵義,商務漢語詞匯要求使用者用詞凝練、精準。商務漢語詞匯系統中還有大量的新詞新語,以賦予舊語素以新義或緊縮的方式生成。商務漢語詞匯的這些特點,凸顯語素在構詞上的重要性,因此,以“字”為“本位”的教學方法行之有效。如果說“字本位”教學是“分”的教學,“詞本位”則是“合”的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合”的教學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初級階段,本來就以單音節詞為主,過分地強調“分”,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隨著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應漸趨精準,因此,在“分-合-分”的循環中,“分”始終應該處于主導地位,即“本位”。

參考文獻:

[1]馮志偉.現代語言學流派(修訂本)[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徐通鏘.漢語結構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語言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3]趙金銘.對外漢語詞匯及詞匯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張朋朋.詞本位教學法和字本位教學法的比較[J].世界漢語教學,1992,(3).

[5]彭聃齡,丁國盛.中文雙字詞的表征與加工(上)[J].心理科學,1997,(4).

[6]彭聃齡,丁國盛.中文雙字詞的表征與加工(下)[J].心理科學,1997,(5).

第8篇

關鍵詞:電子商務英語;新詞;特點;方法;翻譯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04

0引言

由于電子商務涉及到多個領域,包括營銷、物流、管理、計算機科學技術、網絡和英語等,因而范圍廣、潮流和專業就成為電子商務英語詞匯的三個突出特點。近年來由于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在人們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出現了越來越多新的電子商務英語詞匯,這些詞匯與人們工作和生活緊密聯系。人們想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交流方便和自如,那么就有必要深入去考究電子商務英語新詞匯的特點和運用的方法。

1透視電子商務英語新詞特點

對近幾年新出現的電子商務英語新詞匯研究對比總結得出:電子商務英語新詞一般都是采用比較規范的方法來適應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并且都擁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1.1專業性強、內容多樣

與普通詞匯不同,電子商務新詞匯表達的意思嚴肅單一,使用場合比較正式,適用范圍狹窄。例如:營銷類詞匯有protectionism(保護主義)、cartel(卡特爾);管理類詞匯有management(經營、管理)、market price(市價);物流學類詞匯有supply chain(供應鏈);網絡技術類詞匯有Wireless Fidelity(Wi-Fi技術)、Dynamic Data Exchange (動態數據交換)、Mobile Radio Networks(移動無線電網絡)。

1.2字母與數字相結合構詞

電子商務英語中經常會把英語字母與數字連用而構成的新詞,這些詞能并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讀起來朗朗上口且容易拼寫記憶的目的,尤為適宜在電子商務行業中應用。例如: O2O(Online To Offline)在線離線/線上到線下、C2B(Consumer to Business)消費者到企業、B2B(Business-to-business)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網上交易。

1.3大量詞匯由詞綴構成

在電子商務英語中經常運用一些詞綴來與其他詞語連用構成新詞,這些詞綴包括online-(在線)、cyber-(網絡)、hyper-(超)、e-(電子)、tele-(遠程)等。例如:Online Community表示“網絡社區”,place online表示“在線銷售渠道”,Online Service 在線服務, reseller online表示“網上中間商”; cyber economy表示“網絡經濟”,cyber marketing表示“網絡營銷”;Hyperlink表示“超鏈接”,Hypermedia表示“超媒體”,hyperactive表示“極度活躍的”;E-wallet表示“電子錢包”,E-retailing表示“電子化零售”,E-banking表示“網上銀行”;Telecommuting表示“遠程上班”,Telnets表示“遠程網”等等。

1.4縮略詞數量眾多

電子商務英語詞匯體現了電子應用的高效快速特點。對于電子商務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復合詞和句子,人們采用縮略簡化方式來構成的新詞來提高效率。例如: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業資源計劃、WAN(Wide Area Network)廣域網。網絡用語深受大家喜愛和所用,如SIT(Stay in touch)保持聯系、BB (Be back)馬上回來、HAND(have a nice day)祝今天過得愉快等。

1.5大量舊詞轉新語義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伴隨產生了大量新概念事物,在電子商務英語應用中被賦予了新語義的英語單詞也越來越多。例如: change原意是 “改變”,在商務中變為“零錢”; tissue原來是名詞,意為“問題”,在電子商務領域應用中轉變為動詞,變為“發行”;ransfer原意是 “轉讓”,在貿易中轉變為“過戶,轉賬”;share原意“分享”,而在銷售中為“股份”;break原意“打破”,在股市中為“暴跌”等。

2熟悉電子商務英語新詞構成的主要法則

在日常應用中,電子商務英語新詞匯主要采取以下四種構詞法:

構詞法一:詞綴法。

詞綴法就是原有詞的基礎上加前綴或后綴,這種構成詞的方法就是運用詞綴靈活性和廣泛的搭配表意能力。常用的詞綴可以有online-(在線)、cyber-(網絡)、hyper-(超)、e-(電子)、tele-(遠程)等,還可以有ity-屬性、-ware部件、ify-使…化、macro-宏大、micro-微小等等,如cyberspace 網絡空間、freeware 免費軟件、software軟件、webify網絡化、macroeconomics宏觀經濟學、microworld微觀世界、micro-payment微額支付。

構詞法二:縮略法。

第9篇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新事物、新現象、新觀念的出現,作為傳承人類文明載體的文字也隨之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一位新時代的與語言文字有密切關系的語文老師,我們不得不對這一現象作更為深入的思考。

近幾年來,一些通過新造如月光女孩、蟻族,或舊詞新用、仿擬如昨夜飲酒過度,誤入校園深處。嘔吐,嘔吐,驚起鴛鴦無數。這些新詞語的產生一方面反映了我們社會生活的變化。據統計,近五年來,我國社會流行語主要有廉租住房制度、和諧社會、物權法、鐵路提速、神舟六號、八榮八恥、侵權、非典 、雷人,微博、傷不起等等。同時隨著網絡的流行與發展一些典型網絡語言如美眉、恐龍、菜鳥、灌水、奔奔族、 筆替、 博斗、 獨二代、法商等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這些新詞語的出現無不與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同時,這些新詞語的產生一方面又勢必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重慶市某中學一次語文期末考試中,一位學生在題為“我的理想”的作文開頭中這樣寫到:“偶8素米女,木油蝦米太遠大的理想,只稀飯睡覺、粗飯,像偶醬紫的菜鳥……”同學平時的周記里也常有:偶、粉、我暈、我狂暈、我倒一類的詞或句子。這些新興詞語的出現不能不說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嚴重沖擊。

面對鋪天蓋地的新詞語,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未來的道路上又該何去何從,我們語文老師對當今時代大行其道的“新新語言”又該如何對待呢?

上海市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中明確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言”。對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定我不敢茍同。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上絕無無因之果,也絕無無果之因。任何事物的產生與消亡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不可能違背社會與自然發展的規律而行。新詞語的出現歸根結底是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況且新詞語相對穩定,構造符合漢語的構詞規則,意義明確,能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可。所以我認為對待新詞語我們沒有必要“談新詞色變”,對于新詞語我們因該寬容對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規范使用,不隨意夾雜英語單詞,規范使用英文縮寫,慎用網絡生造“外來詞”。

匯集著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積淀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承載著我國歷史的文明中國文字只有在批判中積極吸收新詞語,才能不斷得到豐富、充實,才能與時俱進,才能符合時展的要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正如商務印書館漢語編輯室主任周洪波所言:“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新詞語的沖擊。新詞語用冒了并不可怕,語言僵化、詞匯貧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可怕呢。”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語義變化,時尚新詞,文化影響

引言

語言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詞語的語義變化最能體現這種開放與包容,而最新流行的時尚詞語正時體現這種開放與包容性的體現。就語言的變化而言,語音和語法的變化是相對較慢的,而詞匯意義的變化最快。詞匯意義發生變化有多種形式,也有多種原因,下面根據新出現的時尚新詞對其進行討論。

一、語義變化

“詞義是某一語言中詞的語音形式所表達的內容,是客觀對象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反映。”(朱卡德,1998)詞的詞匯意義包括概念、觀念、評價以及說話者對概念和觀念的態度。從詞匯學的觀點來看,詞義的變化主要有擴展、縮小、揚升和貶降四種趨向。

1.詞義的四種變化類型

詞義的擴展(Generalization)指的是詞匯領域的擴展。如paper一詞源于希臘語papyros,原指埃及的一種植物。在《新英漢詞典》里,paper作為名詞,現在有“紙”、“文件”、“論文”、“報紙”、“證件”、“紙幣”等11種解釋。這是詞義的擴展。新出現的詞有,汗:表示慚愧、無可奈何之意。衍生詞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暴雨梨花汗等。詞義的縮小(Specialization)指的是一個原來詞義廣泛的詞演變成了比較狹窄的、含特殊意義的詞。而詞義的揚升(Amelioration)指的是一些原來含義不好的詞演變成了某些含義較好的詞。如西游記中的白骨精在現代被解讀為“白領+骨干+精英”,這是詞義的揚升。詞義的貶降(Deterioration)指的是原來含義較好的詞慢慢地變成含義不好的詞。如現今流行的蛋白質其意義已經轉化為“笨蛋++神經質”。因此,綜觀所有的新詞潮詞,其語義變化也總在這四類變化之內。

2.語義變化與時尚新詞的出現

很明顯,詞義的變化,無論是擴展還是縮小,揚升還是貶降,也無論這些變化采取什么形式,或輻射式、或連鎖式、或結合式,都是以原有的詞義為基礎。而時尚新詞的詞義變化,也與擴展、縮小、揚升、貶降有所關系。例如:《中國青年報》2006年1月9日《被忽悠的春晚忽悠了誰》,“忽悠”,《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方>晃動:大旗叫風吹得直~/漁船上的燈火~~的。”但是當前廣為流傳的“忽悠”遠不是這個意思了。“忽悠”一詞最常見的意思是“欺騙、耍弄”,如上例所述。后又衍生出下列多種用法和意思:一是名詞,指“善于吹噓的人”。如“談了半天他才明白被耍了,不覺笑罵對方一句‘好你個大忽悠’”。二是形容詞,形容“口才很好,善于言談”。如“這個人真能忽悠”。三是動詞,這種用法最普遍,根據語境的不同,含義各不相同。如,可以等同于“吹噓”。如“兒子跟老爸匯報一件大好事,兒子說得神采飛揚,說完定定地等老爸意見,老爸不滿意會說:別瞎忽悠!”。(2)“經營”。如“趙本山去忽悠足球了!”

由此可見,詞義的變化乃是遵從一定的規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進行自然地篩選進化,進而衍生出新的時尚新詞。

二、時尚新詞

根據束定芳在《現代語義學》(2000:60-61)中的劃分,將語義變化的原因分為:語言學原因、歷史原因、社會原因、心理原因、外國文化的影響、新事物的誕生等六個方面。社會的變革、歷史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世界的交流、生活的需要、傳統的繼承、創新的要求等都可能導致新詞匯的產生。而其語義變化常用的辭格有:比喻、借代、仿詞、引申、摹聲、移用、限制、簡縮、用典等等(朱廣春,2004:7)。現根據近幾年出現的時尚新詞,做具體分析。

1.網絡潮語

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是鮮活表達的滋生之地,其中又以網絡最為能產,不斷涌現出新詞新語。網絡技術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令人震驚,創造出新的交流平臺,以生動有趣的形式改變了某些固有模式。近年來,媒體上屢屢出現一些工具書上沒有的(有的雖有,但詞意已變)、我們以前也從未見過的新詞。如“打醬油,關我X事,我是出來打醬油的”。這話是廣東電視臺就陳冠希事件進行采訪時一路人說的,之后迅速紅遍大江南北嗎,甚至衍生出了醬油族。那么相應而來的各種“醬油”。句式也出現在了很多人的qq簽名上和各大論壇的帖子中。如:“哥打的不是醬油,是寂寞”。很多人認為,打醬油除了有審美疲勞還包含了一種無奈甚至是無語。另外對上網的人群還有不同的稱呼,如:網民、網友、黑客、網蟲、網迷,等等(周旺平:2009)。

當然,網絡上還有很多時尚的新式詞語,如“新手”叫“菜鳥”,“丑女”叫“恐龍”,“怎么”叫“腫么”等等,它們也是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而應運而生的新詞匯。

第11篇

>> 文藝女+牛奮男 文藝女PK牛奮男 當“拆遷女”遇上“牛奮男” 與牛奮男的小情事 文藝女和牛奮男的愛情太極 崛起的“牛奮男” 我愿意做經濟適用男的“杠桿女” 當“二”小姐遭遇牛奮男 我乃鮮花,不慎踩到牛奮男 “牛奮男”成搶手貨 我乃鮮花,不慎踩到牛奮男

">夢幻女與經濟男

二八女與三八男 夢幻女與經濟男 情調女與木訥男 《富貴男與貧窮女》 男與女 欲與情 擇愛路上,做個Love與Money同行的杠桿女 變身杠桿女,讓愛情與Money一起永垂不朽 “杠桿女”黃碩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6)其實,娶妻當娶“杠桿女”,是個偽說法。婚姻本就是穿鞋。是否合適只有自己知道,而“合適”恐怕是婚姻的最佳原則。(《娶“杠桿女”是功利婚姻下的蛋》,新聞中心-中國網 .cn/news,2009年9月21日)

有思想有見解,能用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幫助丈夫成就事業同時也成就自己,這就是最近最近流行的“杠桿女”,她能用一個支點,將平凡的老公或男朋友“撬”起來。杠桿女的特點是:1、獨立但不孤僻。她們是獨立的,防止男人事業有成之后,自己落得一無是處;但她們不孤僻,她們懂得怎樣與男人交往。2、單純但不天真。她們不懼怕男人的窮困,她們相信有能力改變窘迫的生活狀態;但她們不是天真的幻想,因為她們有勤勞的雙手和善良的心靈。3、機智但不狡猾。杠桿女是聰明的,她們所結識的男人是一些很平凡的人但她們能挖掘出男人的潛力,發揮他們的才能;但她們的聰明不包含狡猾的成分,她們幫助男人獲得成功之后,并不會貪想男人的成果,她們自己也有事業,也有社交的領地。

杠桿女代表人物:

卓文君

卓文君本是富商之女,才子司馬相如在應邀做客卓家時,得到了她的芳心。這位出身不凡的富家女力挺窮書生丈夫,拋頭露面地開起酒坊。父親盡管對女婿恨得咬牙切齒,但還是資助了兩個人的生活。終于,司馬相如在衣食無憂的條件下,以辭賦天才為漢武帝重用,她也終于揚眉吐氣。

姚木蘭:

林語堂先生筆下《京華煙云》中姚木蘭近乎是一個完美的女性角色,林語堂明確地說過“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她,大事拿捏的正好,小事又懂得適時放手,美麗與智慧并存,有理想,懂情趣,識時務,相夫教子,樣樣在行。她確實也把握好了支點,把自己懦弱的丈夫曾蓀亞 “撬”起來了。

“牛奮男”和“杠桿女”的流行可謂符合社會現實,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造成女性的擇偶觀念變得更加理性和實際。放棄那些既不切實際又風險高的鉆石王老五,轉而向“牛奮男”眉目傳情,折射著年輕女性愿意在將來的家庭婚姻生活中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是女性獨立能力增強的表現。而“杠桿女”受到青睞,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莫測,以及房難買車難養的巨大生活壓力也大有關系,男人不再將眼光停留在嬌滴滴、在家中嬌生慣養的花瓶女身上,他們更需要一個能聽懂他們心事、能分擔生活壓力、能說出鮮明觀點、能幫助事業成功的女人,這就是“杠桿女”們的價值所在。從構詞方式上來看,“牛奮男”和“杠桿女”都屬于典型的偏正式復合詞,是“X男”,“X女”這兩個常見語族中的最新成員。從語體色彩來看,“牛奮”諧音“牛糞”,聽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印象深刻,而“杠桿”則把傳統的相夫教子的女性特征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出人意料且還帶有一些調皮搞笑的意味,符合當下新新人類求新求異的心理。從語用效果來看,“牛奮男”,“杠桿女”幽默,生動,別出心裁,讓人過目難忘。

中國文字浩瀚無涯,年輕一代創意無限,我們期待著更多生動貼切反映當下社會生活現狀的新詞新語面世,讓我們去充分享受文字的無窮魅力。

第12篇

關鍵詞:認知 流行語 新詞

“秒殺”作為一個新詞,從2006年開始一直被使用至今,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要想了解“秒殺”,我們先要從“秒”一詞看起。

一、“秒”的含義來源

“秒”有名詞和量詞兩種詞性。作為名詞,“秒”過去指谷物種子殼上的芒,引申為細微、微小,也引申指末端,如“秒忽”是細微的意思,“秒末”是微小的意思。作為量詞,“秒”首先是計量單位,即英文“second”,縮寫為sec;指時間一分的1/60;又指角度一分的1/60;也指測定液體黏度的一個測量單位的時間。

二、“秒殺”及其三個含義

“秒殺”一詞是由狀語修飾語“秒”和中心語“殺”構成,是個偏正短語。它起源于英文“SecKill”,最早使用于游戲,主要用作動詞、名詞、形容詞。

目前來看,“秒殺”主要有三個含義。它的第一個含義來自于它的起源含義。“SecKill”最早用來形容一場足球賽事最后階段的進球,因為這時的進球是一擊致命的,沒有反擊的時間。而“秒殺”的第一個含義是指在比賽最后關頭擊敗對手贏得勝利。這一含義是“秒殺”最早的含義,但是在使用中卻逐漸消失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該詞是從英文直譯過來,“Sec”翻譯為“秒”,“Kill”翻譯為“殺”。但“秒殺”最早的含義在漢語中已經由另一個詞體現了,這個詞是“絕殺”。“絕殺”是球類運動術語、象棋術語,指的就是在賽事最后階段給對手致命一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秒殺”最初的這個含義在語言使用中已經基本見不到了。

“秒殺”的第二個含義是指游戲中在極短時間內擊敗對手(取得勝利)。秒殺,即為瞬間致死,或一招死。這個含義被引入生活當中,使用范圍廣泛。例如:

(1)嚴格來說對BOSS是基本不可能秒殺的,只能是平庸的“較短時間擊敗”。

“秒殺”的第三個含義來自于網絡購物,是指賣家低價商品,通過宣傳讓買家在同一時間通過網絡進行搶購的促銷方式,也指這種搶購行為。此時,“秒殺”更多地被商家使用來進行營銷宣傳。如:

(2)亞馬遜秒殺,每天多款秒殺產品限時搶購。

在這個含義當中,我們不禁要懷疑,此時的“秒殺”還是由狀語修飾語“秒”和中心語“殺”構成的偏正短語嗎?

在此,我們要關注的是“殺”在“秒殺”一詞中的隱喻作用。由于“殺”的存在,使得“秒殺”一詞與戰爭隱喻相聯系。無論是第一個含義中的體育賽事,還是第二個含義中的虛擬游戲,都體現出比賽是戰爭這一隱喻。而第三個含義中的搶購行為也是戰爭的體現,戰爭分階段,有勝敗。

我們可以看出,英文SecKill直接對應“秒殺1”;而“秒殺2”已經體現出“秒”與“殺”分開使用的傾向;從“秒殺2”到“秒殺3”過程中,“殺”抽象出其他意思,但是“秒”的意思沒有改變。在具體使用中我們看到“秒殺3”還有一些其他含義的變體。例如:

(3)某明星一出場我就被秒殺了。

該句中的“秒殺”已經抽象出“殺”關于戰爭的其他隱喻,指戰爭雙方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是戰爭這一隱喻盡管涵蓋內容廣闊,仍然是有范圍的。當人們想表達短時間內完成某事這樣的情況時,便開始了在“秒殺”一詞基礎上新的創造。

三、“秒+V”結構的產生

“秒懂”是指在面對某種情況或某段文字或某圖畫時瞬間明白。百度里甚至有了“秒懂吧”。

(4)自從看糗百后秒懂女的膝蓋破了是啥意思,可一直不大相信。

又如“秒回”是指當手機接到短信或者電腦接到聊天信息后立刻予以回復。

(5)每次你人家半天回復你,你卻秒回,不覺得自己跟個傻瓜似的么?

“秒退”是指在網絡游戲中,一些玩家因為各種原因在游戲開始階段就退出游戲,導致游戲雙方實力失衡。例如:

(6)一直搞不懂一個問題,這些秒退的人到底為了什么,秒退能得到什么好處。

在這些詞的形成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秒”的“瞬間、短時間內”的含義被固定下來,開始和其他動詞結合,形成新的“秒+V”結構。

四、結語

關于新詞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語言學關注的熱點之一,“秒殺”一詞從產生到現在一直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用語當中,而“秒+V”結構的產生還體現了“秒殺”一詞的生命力。但是“秒+V”結構其自身的生命力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值得學者們進行關注。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2]周薦.2006漢語新詞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7.

[3]王建平.時尚新語的開放性特征分析[J]. 考試周刊, 2011,(5).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长白| 迁西县| 闸北区| 墨江| 延吉市| 黄骅市| 秦安县| 高阳县| 抚远县| 苍溪县| 江都市| 焦作市| 防城港市| 治多县| 鸡泽县| 怀来县| 乾安县| 含山县| 浏阳市| 内乡县| 攀枝花市| 共和县| 霍城县| 临夏县| 买车| 甘孜| 佛学| 同心县| 临桂县| 靖安县| 林口县| 新民市| 阜平县| 洱源县| 奉节县| 洛阳市| 绥棱县| 隆德县| 开封县|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