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9: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奔騰年代影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奧林匹克運動,電影藝術;關系
一、奧林匹克運動與電影藝術的百年之緣
電影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既是“同齡人”,又是“老同鄉”。1894年,在巴黎索邦神學院,13個國家的2000名代表濟濟一堂,通過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次年,現代奧林匹克之父法國人顧拜旦,就在巴黎組建了國際奧委會。1895年12月25日,又是在巴黎,在嘉布遣大街的大咖啡館里,電影正式誕生。兩者如同孿生姐妹,為20世紀的人類生活增添了樂趣和光彩。據說,在首屆奧運會上已經有攝影師用電影記錄下了運動會的場面,但是直到目前尚未找到影像資料。以后,每屆奧運會期間都有影像記錄,而且國際奧委會指定電影攝制組拍攝奧運電影,稱為奧運官方電影,這些電影保存在國際奧運會博物館。
第一部奧運會大型紀錄片竟是希特勒寵信的女導演萊尼里芬施塔爾拍攝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意志的勝利》。影片記錄了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50年后,貝爾蒙多主演的法國故事片《王中王》嘲諷了納粹分子在柏林奧運會上的丑惡表演。英國故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以26英里馬拉松賽為題材,表現了4名運動員備戰奧運會的艱辛。冬季奧運會始于1924年,承辦城市是法國的夏蒙尼。邁克爾?里奇導演的美國影片《雪嶺雄風》,以冬季奧運會為主題,表現了美國奧林匹克滑雪隊的生活。
奧運會一樁公案引出了美國故事片《吉姆?索普一全美球隊》的一段話題:美國著名印第安裔運動員吉姆-索普奪得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十項全能和五項全能冠軍,有人揭發他大學時曾參加過職業棒球賽,拿過酬金,不能算業余運動員,奧委會追回了他的金牌。臨死時,索普還念念不忘“還我金牌”。他離世30年后,國際奧委會才把金牌還給他的子女。
奧斯卡獲獎影片《烈火戰車》中的主人公埃里克-利迪爾與中國有不解之緣。1902年,利迪爾出生在天津,后來,返回英國讀書并參加了1924年巴黎奧運會,曾奪取400米冠軍并打破了奧運紀錄。1925年利迪爾到天津教會學校任教,1943年被日本人押入山東濰縣集中營,1945年2月21日辭世。1982年,以利迪爾的運動生涯為主線的英國影片《烈火戰車》憑借豐富而深刻的內涵(諸如國家利益、民族尊嚴、、體育精神等)一共獲得了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象獎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最佳創作劇本、最佳服裝、最佳音樂四項大獎,達到了奧林匹克電影至高無上的榮譽。這是迄今奧運會題材影片贏得的最高褒獎。
二、電影藝術是宣揚奧林匹克的良好載體
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非常需要傳播媒介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奧林匹克屬于文化和教育的范疇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平臺,它的發展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于它的認識,亦即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觀。奧林匹克精神、主義、宗旨的正確傳播是影響和引導人們奧林匹克價值觀的主要力量。傳播媒介的宣傳可以將奧林匹克運動展示給普通大眾,使奧林匹克運動及其所蘊涵的奧林匹克精神得以在中外之間廣泛的交流和溝通,引起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趣并使之保持始終,這樣才能使奧林匹克運動發揚光大,深深扎根在人類的最基層。從而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為人類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電影藝術是利用現代攝影技術手段,以戲劇和繪畫藝術為基礎,綜合和汲取了各門藝術的一些表現方式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藝術種類。電影是利用白描、寫實、怪誕、蒙太奇等手法表情達意的生活化藝術。電影的畫面與聲音元素結合,相輔相成,以變化豐富的動作、聲音、色彩、情調、節奏、寓意性等刺激觀眾,產生豐富的銀幕效果。電影藝術可以利用聲畫結合、時空轉換、變換節奏、特殊造型等豐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方式,以造成各種藝術效果,在作品中傳遞出一定強度的情緒情感脈律,并引發觀眾情緒情感上的震蕩或共鳴。因此,電影藝術具有自己獨特的宣傳效果。
歷屆奧運會的官方都非常重視電影的宣傳作用,特別是在奧運會的籌備階段。例如,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已經的奧運宣傳片有《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動畫宣傳片》、《中國,魅力永存》、《魅力北京》、《新北京新奧運》、《我們贏了!》、《“北京奧運會志愿者項目”宣傳片》、《中國印’舞動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動畫》、《走進奧運中國奧運》、《北京奧運會主題口號》等等??梢姡娪笆且环N宣傳奧林匹克運動的很好載體。除了宣傳片外,還有奧運會的官方電影。近百年來,無數榮耀的面孔在銀幕上浮現,而凝固精彩奧林匹克運動瞬間和展示奧林匹克精神的奧林匹克電影,則更以其體育和藝術的雙重震撼,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觀眾。許多成功的范例使我們認識到,奧林匹克運動與電影的完美結合,既可以將奧林匹克精神傳播給全世界,使奧林匹克的精神得到光大與宏揚,也可以使電影平添動人的藝術魅力。
三、奧林匹克運動是電影的重要題材
奧林匹克運動歷來是世界電影領域的一大主流題材,因為緊張激烈的體育競賽本身就可以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奧林匹克運動又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奧運會場內場外都有豐富感人的故事,因此使得奧林匹克運動成為理想的電影題材。1936年,真正的奧林匹克電影《奧林匹亞》呈現銀幕。直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以奧林匹克運動為題材的電影,歷史上拍攝過不亞于3000部,成功的也不在少數。《洛奇》將史泰龍推上了好萊塢一線動作明星的行列;《勝利大逃亡》吸引到球王貝利和歐洲球星客串演出,成為最獲影迷和球迷青睞的足球故事片;羅伯特?德?尼羅憑著《憤怒的公?!防锏木恃堇[,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奔騰年代》里的賽馬“海洋餅干”以黑馬姿態橫空出世,成為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人心中的傳奇。2004年美國影片《奔騰年代》以愈挫愈勇的立意引發了影評家的共鳴,榮獲奧斯卡7項大獎提名。2005年美國影片《百萬寶貝》又以對生命意義的探詢再次問鼎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獎。
目前,在我國公演過的與奧林匹克運動項目有關的體育題材電影還有很多。照運動項目分類:籃球有《女籃五號》、《戰斗年華》、《高中鋒,矮教練》、《空中大灌籃》等;足球項目有《京都球俠》、《加油一中國隊》、《飛吧,足球》、《狂迷》、《球迷心竅》、《神射手》等;排球的Ⅸ沙鷗》;自行車的《神行太?!?;拳擊的《拳擊手》、《黑暗中的拳頭》、《靈與肉》;摔跤的《現代角斗士》;乒乓球的《五虎將》;曲棍球的《一個女教練的自述*;游泳和跳水的《女跳水隊員》、《美人魚》、《最后的情感》、《隱形的翅 膀》等;體操的《乳燕飛》、《健兒春色》等,不勝枚舉。
歷史是最偉大的編劇,它所呈現出的故事的精彩和復雜性,沒有任何一個作家能夠描摹得盡。一部奧運史蘊含著各種戲劇元素,有正劇(震撼的競賽行為)、有悲劇(慘重失敗、犧牲)、有喜劇或鬧劇(幼稚、尷尬和騙術),呈現出超出普通觀眾想象的多元性。耐人尋味的是在百年的電影歷史中,有關奧林匹克題材的影片以表現拳擊內容的為最多,僅美國好萊塢推出的就超過500部。其中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豐富了拳擊運動本身的文化內涵。表面上是拳擊運動本身的驚心動魄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究其根源則是西方民族崇尚個人征服、追求個體價值的原因使然。于是圍繞一名拳手的經歷或一場激烈的拳擊賽,就可以成為一個絕妙的電影故事。
四、奧林匹克精神是電影藝術永遠的追求
[關鍵詞]立春;孔雀;出類拔萃;回歸庸常;寬容
雪萊詩云: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么?
中國二十四節氣歌日: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應該是這個時段。
顧長衛第二部獨立執導的影片《立春》,續《孔雀》結尾之畫外獨自:“我記得爸爸走的時候,離立春不遠了?!庇谑恰傲⒋骸眮砹耍瑥挠捌谐霈F的倪萍與楊瀾主持新春晚會的電視屏幕,清晰地顯示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這也是老實人顧長衛的實事求是的影像風格。顧長衛言:《立春》講述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發生在我國北方一個工業小城中的故事,依然延續著《孔雀》中“普通人夢想與現實碰撞”的主題。但是,人物命運結局大同小異,無他,這是顧長衛的深刻之處,人類的命運大都如此,出類拔萃者永恒的是少數,所以才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和“生命重在過程”的哲理之言。
影片彰顯的是小城中一個個孤獨又糾結的另類人物,但歸根結底仍屬底層大眾――城市平民。是“邊緣人”么?是,也不是。把他們稱作“理想主義”者,高抬了一點;或曰“活得不耐煩”,又貶低了一點。因了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的鐘情愛好,又總做著出人頭地的白日夢,“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于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結局自是絕大多數向凡俗人間妥協,因為“將軍”不可能太多!人生,到底就是這么回事。
蔣雯麗只因戴上假牙變成“吃里扒外”的齙牙、臉上裝點了黑斑,肥了肚皮和臀部便變成了丑女王彩玲,從而反證美容廣告的可行性。當然,蔣的氣質猶在,尤其是一雙會說話的咄咄逼人的眼睛,倒也符合女主人公外形與內涵的要求。雖丑陋,但對音樂的癡愛和狂熱使自命清高的她一遍遍往京都跑,想用三萬元買個北京戶口,再一遍遍往中央歌劇院跑,想進中國音樂的最高學府做甚都行!說她是癡人說夢,也不盡然,她的歌喉的確美,但這美在她生活的小城中知音甚少,在雪花輕飄的街頭義務演出時,人們對跳芭蕾的“二尾子”胡金銓報以輕蔑不屑,給她也無甚好果子吃,是紛紛散去的冷漠。也許,她與胡金銓是“同病相憐”的一對,但是,當胡金銓迫于世俗無處不在的沉重壓力,哀求她假結婚時,卻遭到她斬釘截鐵的拒絕,原因是“因為我是個女人”!這個女人也有“知音”――一個酷愛朗誦,朗誦也是包頭普通話的老粗男人周瑜賞識她,且以菠蘿、呼機等來“巴結”她,在她崩潰之時欲娶她,她卻瞧不上眼,答曰:“寧嘗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然而“鮮桃者”何許人也?一個跟她一樣發“藝術高燒”的狂熱者黃四寶,他每年都要進京考中央美院,每年都名落孫山后,每年都喝成酩酊大醉倒在家鄉車站等處。對這樣的“藝術瘋子”,連他的母親都費解,而王彩玲理解,并懂得。透過窗口,盤腿坐地上的黃四寶將一長紙條卷成筒狀放地上,那隨風或緩或急舒展的紙簡便成了一幅流動的畫。當然,這是因了顧長衛的捕捉和感覺,將藝術情趣落到了實處。因為懂得,她對他是慈悲式的“一見鐘情”!并且在他又一次從京都失魂落魄歸來,深更半夜主動到進她的房間后,她與他結合了。懷著無限美好瞬間記憶走向課堂,她給學生上的這堂課也分外美好。然而,美夢并不只是曇花一現,而是被這個瘋狂的男人瘋狂地當著全校師生的面煽了個粉碎,他吼叫――“我的感覺是你了我!”他有什么資格說出這樣不要臉的話?!就因為他長得有這么個樣?就因為她是一個丑女?!即便如此,不是他自個兒送貨上門的嗎?她自殺了,從高樓墜下,卻沒有死成,于是活著,成了一個名聲極不好的女人,度日如年地面對她所生存的世界。
年輕的、漂亮的、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的、自身條件也不錯的女人出名就很容易嗎?非也。當一個自稱患了癌癥、將不久于人世的光頭女孩高貝貝與其母來到她的陋室,且卟嗵一聲跪倒在她的面前,說,她臨死前的最大心愿就是上北京參加青年歌手大獎賽,拿個名次。丑女被感動了,她從買北京戶口的人手里要回了剩下的一萬多元錢,全心全意幫助這個光頭女孩,光頭女孩的傳奇――不,是神話變成了現實。王彩玲自己為自己所感動――藝術生命的鏈條是這樣地環環相扣!光頭高貝貝卻又是卟嗵一聲跪倒在她的面前。坦白說這只是一個騙局,她沒有病,母親也不是她的母親,但是她的男友患了癌癥,男友又是她的音樂老師,這是男友的心愿云云――鬼曉得是真是假!難道說人世間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假話才是真的嗎?
然而,這種種掙扎、拼搏、奮斗、探求,總能在觀眾的心里引起共鳴,“少年不識愁滋味”,哪個沒有過不切實際的抱負和夢想?以至老了也難以忘懷?然而在與現實的抵牾磨損中,哪有不跌跌撞撞,乃至頭破血流的?無奈中的回歸更見無奈!當然,也總有個別的在經過久久的等待之后,夢想成真。就像《孔雀》結尾,你以為它不再開屏時,它卻在瞬間綻放!就像王彩玲終于突兀地在北京音樂廳堂皇高歌,真讓人目眩神迷。可是,不要悅這只是導演的一廂情愿,即便如此,孔雀開屏之時,自己亦毫不留情地展示出了自己的!有時尚名字的高貝貝如是;惡俗名字的黃四寶如是,終淪為開婚介所行騙的油子;與英姿勃發周瑜同名者如是,競以訛詐黃四寶老母的錢買一對呼機送王彩玲一只自留一只!王彩玲同事兼鄰居小張發的是“愛情高燒”,總在丑女前炫耀!事實就是這么殘忍。而王彩玲也并非一味善良單純,對周瑜的居高臨下,對胡金銓的斷然拒絕,對愛情破滅、前來哭訴的小張的冷酷:你想找我做墊背?!只因為外、張說了:我就要變得比你還不如了!還有她面不改色的“謊言”:我馬上就要去北京了,中國歌劇院就要調我啦!這些都只能歸之于丑陋。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部關于“理想與現實”主題的影片,不如說是一部人與人之間難以理解、溝通、寬容卻又仍要理解、溝通、寬容的影片。從情感的角度來看,還是哈代說的那句話:呼喚人的和被呼喚的,很少能夠相互應答。
如果說《孔雀》聚焦于一個小市民家庭,那么,《立春》在散點透視中專注王彩玲,平民家庭淡化為背景。女主角王彩玲農村的家――善良的言語不多的老母、癡呆癥的老父成了人生季節的意象背景,老母放鞭炮迎春已成經典鏡頭。男角黃四寶的繪畫房間與蠻不講理的惡俗母親代溝對抗之張力。王彩玲與修復好兔唇的養女在天安門前游覽的畫面是人生鏈條總得環環相扣的象征,也是回歸“家”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