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9: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成語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研究背景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國內外翻譯研究的熱點之一[1],其研究目標是在追求文化負載詞的原文和譯文等效性的同時,盡可能向讀者傳遞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內容。
成語是漢語的精華,在中文寫作和口語當中,使用相當頻繁。由于成語大多來自古代,在寥寥幾個漢字后面往往隱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中譯英碰到成語時,要通過譯文不僅使讀者讀懂,還使讀者體會到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對譯者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成語的翻譯通常需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因此目前國內成語翻譯研究一般基于包含大量成語的古典著作展開,其中以《紅樓夢》最常見[2]。本文采用類似方法研究中譯英中對具有文化負載詞特征的成語(簡稱“成語文化詞”)的翻譯策略。本文的研究語料庫是從中國古典名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文化詞及其羅摩士譯本中收集的。
二、《三國演義》中成語文化詞的翻譯策略分析
我們采用艾克西拉理論分析《三國演義》羅摩士(Moss Roberts)譯本[3]中對成語文化詞的翻譯策略。艾克西拉[4]把文化負載詞定義為文化專有項,并提出了11種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翻譯法。張南峰[5]把艾克西拉和邱懋如、王東風提出的翻譯策略作了比較,認為艾克西拉的理論更加客觀、全面。以下就艾克西拉的11種策略在《三國演義》[6]中成語文化詞翻譯中的應用進行一一舉例分析。
1.重復:即照抄原文。
這種策略通常用在原語言和目標語言具有同樣字母系統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在英漢翻譯中,如VCD、Internet譯成VCD、Internet,等等。但是它很難用在漢英翻譯中,尤其是對中國成語的翻譯。
2.轉換拼寫法:在漢譯英中,這種策略就是音譯。
例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39回)。
玄德曰:“豈不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二弟不可違令。”
Xuande said,“have you forgotten?‘plans evolved within the tent decide victories a thousand li away.’You must obey his order.”
其中“千里之外”中的“里”采用了音譯“li”。千里之外并不代表某一個確切的長度,把“里”翻譯成多少米或千米毫無意義。可以想到小說中有許多次“li”的出現,音譯可讓讀者大致猜出“li”是中國的距離單位。
3.語言(非文化)翻譯:盡量保持原文的指示意義。
這種策略在羅摩士版的《三國演義》中應用得很普遍,如“三教九流”(86回)。
宓對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圣賢經傳,無所不覽。”
“Astronomy and geography,”Qin Mi replied,“the three teachings and nine sects,the philosophers of every school—I have mastered them all.”
“三教”,即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的是古代中國的9個哲學派別。羅摩士并沒有解釋三教九流具體是什么,但把接下來的“諸子百家”譯成每個學派的哲學家們,所以讀者可以猜測三教九流就是所有的哲學思想。
4.文外解釋。
例如:秦晉之好(16回)。
胤到徐州見布,稱說:“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
Han Yin presented himself to Lv Bu,saying,“My master,long your admirer,seeks your treasured daughters’hands in behalf of his son in order to bind the two houses in marriage as the states Qin and Jin did in ancient times.”
文中實際已能看出秦晉之好是婚姻的意思,羅摩士又加了文外解釋,并引用毛注,說明這是一種古代中國經常利用的政治婚姻:The ruling famil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ates of Qin and Jin regularly intermarried;hence marital alliances came to be called Qin-Jin relations.Mao(introductory note):“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arriages were habitually entered into by rivals.When Zhen Ying was in Jin,Qin attacked.When Mu Yi was in Qi,Jin severed relations with Qin.Marriage was even less likely to bring harmony to Lv Bu’s dealings,for how could the man who had disavowed his fathers have a son-in-law?How could Yuan Shu,who had disavowed his own brother Shao,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a stranger?”
5.文內解釋。
例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44回)。
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Cao Cao,who is basically inclined to wantonness,has known for some time that the Southland patriarch Qiao have two daughters,beauties 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 abash the very blossom and outshine the moon.
羅摩士在翻譯中加了“beauties”,其實也是文內解釋,否則光從字面翻譯很難說這是形容美麗的詞語。
6.同義詞:用不同的方式翻譯同一個文化專有項,以免重復。
《三國演義》里成語重復出現的情況很多,因此這個策略使用較多,例如“秋毫無犯”(2回)。
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
In Anxi he avoided all injury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people,and civic morality improved within a month.
玄德曰:“我與民秋毫無犯,那得財物與他?”
“But I have never taken advantage of the people here.”Xuande argued,“and have acquired nothing of value to give him.”
羅摩士對同一回里的同一個成語用了兩種不同的翻譯,以避免重復。
7.有限世界化:即用譯文讀者較熟悉的另一個原語言文化專有項進行代替。
例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30回)。
操曰:“若使袁紹肯從二將軍之言,不至有敗。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Had Yuan Shao listened to you,”Cao Cao said,“he could have spare himself this defeat.Now you two have came to us like Weizi,who quit the dying Shang dynasty,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
在這句成語中,殷是商朝首都的地名,羅摩士用商朝代替殷這個地方,英語讀者就容易理解了。
8.絕對世界化:用非文化專有項翻譯文化專有項。
例如“南柯一夢”(23回)。
霎時覺來,乃南柯一夢,口中猶罵“操賊”不止。
Cheng repeated the words“traitor,traitor,”until he had awoken from the empty dream.
羅摩士把這句話翻譯為空夢,付出的代價是丟失了其中的文化內涵,實際上“南柯一夢”的含義遠比空夢豐富。
9.自然化:用目標語言的文化專有項翻譯原語言文化專有項。
例如視如草芥(5回)
溫侯呂布挺身出曰:“父親勿慮。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于都門。”
Lv Bu,lord of Wen,rose to speak:“Father,have no fear.Those lords beyond the pass are so many weak reeds to me.With my stout warriors I’ll string up their heads on the capital gates.”
羅摩士用“weak reeds”(衰敗的蘆葦)代替“小草”,這是英語圣經中的文化習語。
10.刪除。
例如“朝夕難保”(6回)。
謙曰:“請玄德公來,不為別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篤,朝夕難保……”
“I asked for you,”Tao Qian began,“for only one reason.My condition is critical...”
在中國成語中,有時候人們把兩個類似的成語放在一起加強語氣,突出氛圍。成語“病已危篤”與“朝不保夕”在這句話中有著類似的意思,中文是不怕重復的,尤其是成語,而英文卻怕重復、怕冗長。這是由英語的結構決定的,所以只翻譯了其中的一個成語。
11.自創:引進原文沒有的原語言文化專有項。
例如在前面的例子“微子去殷,韓信歸漢”(30回)中,“韓信歸漢”翻譯為“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
羅摩士增加了一句“left Xiang Yu”(離開項羽),使這句話更容易理解。
在對《三國演義》中成語文化詞語料庫的逐詞分析后,找到了艾克西拉分類法的10種應用實例。但是因為有些成語文化詞的翻譯采用了多種翻譯策略,我們發現有些策略只是作為輔助策略出現的。出于為成語文化詞的翻譯提供指導的想法,我們基于艾克西拉分類法,對語料庫中全部121個成語文化詞的主要翻譯策略進行了量化分析(表1)。
表1 羅摩士版《三國演義》成語文化詞的翻譯策略分析(艾克西拉理論)
在表1中,除了第一種“重復”外,還有第二種轉換拼寫法,第十種“刪除”、第十一種“自創”的使用率為零。在上面部分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羅摩士運用了這三種翻譯策略,但都不是成語文化詞的主要翻譯策略。“同義詞”這種方法沒有包括在表2.1中,因為它是對同一個成語文化詞在不同位置應用的不同翻譯策略。
“文外解釋”只有一個,這可能是因為《三國演義》是一部巨作,里面已經擁有眾多的歷史和文化內容,羅摩士不想增加太多額外的文外解釋而打斷讀者的閱讀。“有限世界化”只有一個例子,大概是因為羅摩士不是中國人,沒有太多的中國文化專有項做“替代”。
三、中國成語文化詞翻譯的四種翻譯策略
通過上一節的分析我們發現,雖然可以用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分析羅摩士版《三國演義》中成語文化詞的翻譯,但是根據表1,這幾種翻譯策略的應用非常不均衡,因此用來指導成語文化詞的翻譯不是很好的選擇。我們參考了艾克西拉理論和其他文化翻譯理論,構建了一套簡便的中國成語文化詞的翻譯策略方法,該策略的具體方法總共有四種。
1.直譯
多數中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假如從成語中去掉一個字,意思往往就會完全不同,所以對中國成語文化詞中的文化內涵傳遞和翻譯,最精確的方法就是逐字翻譯,這里簡稱為“直譯”。例如《三國演義》中的“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譯成“clothes racks,rice bags,wine casks,meat sacks”,而英語中描述一個無用的人是:“a rubbish”,“a trash”,“a pile of shit”or“good-for-nothing”。相比之下,直譯更加生動,更具中國式幽默,更形象、優雅。再如《三國演義》中的“掩目而捕燕雀”字譯成“catch a sparrow with your eyes shut”,用來表述一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顯見更生動、更有畫面感。
2.直譯加意譯
當純粹的對成語文化詞的直譯難以被讀者理解時,就需要增加對其語義的補充解釋(意譯),艾克中的文內解釋與文外解釋就屬于這種策略,除此以外,其他例子也可以找到。
例如《三國演義》中的“金枝玉葉”被譯成“a prince of the blood,a jade leaf on the golden branch”,前半部分用意譯補充說明這個成語文化詞的語義,后半部分就是對這個成語的直譯。
另一個例子是前面提到的“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譯成“beauties 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abash the very blossoms and outshine the moon”,加上“beauties”(美女)這個詞后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假如沒有這個補充,而且讀者也不知道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那他就可能不一定會把“容貌非常美麗動人與讓魚兒忘記游泳、鳥兒忘記飛翔聯系起來”,因為這種狀況也可以與特別丑陋的容貌連在一起。但是,由于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最漂亮的女人的,只是加上“beauties”感覺還不充分,或許更好的直譯加意譯是“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 as Xi Shi,Wang Zhaojun, Diao Chan and Yang Yuhuan,the four most beautiful Chinese women in ancient time”。
再如前面提到的“秦晉之好”,譯為“in marriage as the states of Qin and Jin did in ancient times”,另外加文外解釋作為補充。可以不用文外解釋,用直譯兼意譯法譯為“good relationships as Qin and Jin,the two ancient countries kept on improving their relationship by marriage between two royal families”。
最后舉個例子,如“勢如破竹”譯為“easily as a knife splits bamboo”,當我們在垂直方向劈個竹子,竹子將很容易地被劈成兩半,所以這個成語文化詞的意思是指戰爭或工作中的一次成功。假如把這個成語直譯成“like splitting bamboo”,則英語讀者不易理解這個成語,在前面加了“easily”,就容易理解了。
3.半直譯加意譯
這種方法與上一種方法相似,但只是將成語中的一部分直譯,然后加上意譯補充,這樣可以讓翻譯更加緊湊。例如“匹夫之勇”在一個地方譯成“are brave but reckless”,在另一個地方譯成“a fool hardy man”,其實它的直譯是“one person’s brave”,由此可以看出兩種翻譯都是半直譯加意譯。再如“射戟轅門”譯為“Demonstrates his marksmanship before his camp”(其直譯應該是“shoot the halberd before his camp”);“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譯文為“Among heroes, Lv Bu,among horses Red Hare”(其直譯應該是“Among people,Lv Bu”)等,這些都是半直譯加意譯的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圍魏救趙”,其被翻譯成了“relieved Wei’s siege of Zhao and went on to defeat Wei’s army”,羅摩士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是錯誤的,應該譯為“to attack Wei instead of go to help Zhao,Wei’s army is forced to go back from Zhao to save Wei,and so Zhao is relieved from Wei’s siege”。
4.意譯
當社會的局限性與文化差異使得譯者不得不放棄原文的意思時,往往只好完全采用意譯,但因此往往會喪失較多的文化內涵,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意譯就不能傳達文化信息給外國讀者。例如“九五之尊”,中國古代奇數叫陽,偶數叫陰,一、三、五、七、九是陽數,九是最大的陽數,五是最中間的陽數,所以九五意思是最重要的,“九五之尊”就是王位。可是如果直譯為“a respectable one of nine five”,則對于英語讀者來說是晦澀不明的。而羅摩士就譯成“throne”。再如南柯一夢(a dream in nanke),羅摩士譯為“the empty dream”,“病入膏肓”譯成“my condition is incurable”,由此可以看出意譯的話往往會損失大量的文化內涵。
四、兩個系列翻譯策略的量化分析與比較
表2中給出了直意譯結合法的四種策略在羅摩士版《三國演義》中的使用頻率。統計數據用餅圖來展示如圖4.1,表2.1的統計數據用餅圖來展示如圖2。
從圖1與圖2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直意譯結合法的四種翻譯策略的使用頻率分布情況要比艾克西拉理論十一種分布策略的分布更加均衡。
表2 直意譯結合法翻譯策略在羅摩士版《三國演義》中使用的量化分析
圖1
圖2
五、中國成語文化詞的翻譯策略
直意譯結合法的四種翻譯策略可以用于大多數成語文化詞的翻譯,問題是,當翻譯某一特定的成語文化詞時,該如何從中選擇最佳的翻譯策略。為了解決這個選擇問題,首先作出以下三點推想:
1.成語文化詞的文化翻譯目標是能達到既讓讀者理解又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信息的效果。例如把“如魚得水”譯成“To means water to the fish”,比較另一種譯法“necessary to me”,很明顯前者比后者保留的文化信息更多,優于后一種翻譯。
2.由于中國成語文化詞一般都是四字格為主,如果把一個成語翻譯成很長的譯文,就會使包含成語的原文整個句子的譯文的可讀性變差。例如“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翻譯為“Now you two have came to us like Weizi,who quit the dying Shang dynasty,or Han Xin,who left Xiang Yu to serve the house Han.”其中兩個成語文化詞“微子去殷,韓信歸漢”譯的相當長,使得整個句子看上去有點怪異。
3.假如不考慮讀者能否理解譯文,對于成語文化詞的翻譯,越是保持每個字的原義,越是能保留文化內涵。“直譯”和“直譯加意譯”最多地保留了原來成語文化詞的字義,通常情況下,比“半直譯加意譯”和“意譯”更多地保留了文化信息。“半直譯加意譯”較“意譯”在保留文化信息方面更好。例:“縱橫天下”的兩種譯法:“run of the realm”與“dominate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the land”,第二種翻譯保留了更多的文化氣息(保留了“縱橫”的字義)。
根據上述假設,我們建議對直意譯結合法的四種策略的選擇方法為:
1.如果成語的逐字翻譯是可以被讀者理解的,則直譯就是最佳選擇。例:比較“將計就計”的兩個譯文:“give him a taste of his own medicine”和“match his tricks with some of our own”,第二種譯文對英語讀者來說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
2.當成語文化詞的直譯不可讀或者不能傳達正確意思,但加上一段短短的語義補充,就可以讀懂的時候,直譯加意譯是最佳選擇。例:成語“魂不附體”,直譯是“the soul part from the body”,對于英語讀者來說,他們并不容易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非常的恐懼”。羅摩士用直譯兼意譯補充法譯為“felt his affrighted soul part from his body”就更加易讀貼切。
3.當直譯甚至直譯加意譯對英語讀者來說沒法理解時,半直譯加意譯將是最優的選擇。例:成語“口若懸河”可譯為“Delivering speeches likes cascading”,而其直譯是“mouth likes cascading”,明顯模糊難懂,且也很難找到合適的直譯加意譯。在《漢英詞典》中,它被翻譯為 “eloquent”,這就是直譯了。半直譯加意譯去掉了“mouth”,又增加了意義補充的“Delivering speeches”,使人易于理解的同時,又顯然保存了原文中的生動比喻。
4.意譯作為最后一種選擇方案,主要用于成語的直譯和半直譯只會讓讀者覺得云里霧里、晦澀不明而又不方便加入大量解釋的情況。例:成語“九五之尊”,直譯應該是“the respect of nine and five”,如果英語讀者不懂“九”與“五”在中國古代陽數的位置,只保留一個“尊”字就會很難理解成語的意思,即(throne)王位。
再舉個使用直意譯結合法的例子,翻譯《三國演義》中的成語“血氣方剛”。首先,我們直譯為“blood and breath just strong”,發現對于一點也不了解中國傳統中醫知識的英語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其次,在直譯基礎上加上意譯補充,也不能解決直譯部分的疑難,即使是使用半直譯加意譯再直譯少譯一或兩個漢字也不行,因為理解這個成語的難點在于如何理解“strong blood or breath”的意思,所以羅摩士將其意譯為“in his prime”應該是合適的。
六、結語
本文以羅摩士版《三國演義》中上千個成語中篩選出來的121個典型的成語文化詞為研究樣本,采用艾克西拉文化專有項理論對其翻譯策略進行了分析和量化統計,進而提出了相對簡便利用的直意譯結合法的四種翻譯策略。通過量化分析和比較,證明我們提出的直意譯結合法在對羅摩士版《三國演義》中成語文化詞的翻譯策略進行分類分析時較艾克西拉理論更具優勢。我們探討了直意譯結合法的四種策略的選擇方法。
本文的研究樣本僅來自《三國演義》一部著作,語科庫相對比較窄,因此本文的研究結果對實際的筆譯或口譯工作只能做一個參考,進一步工作要擴大語科庫,在一個廣泛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再做一些改進。
參考文獻:
[1]鄧紅順,唐紅芳.異化:全球化語境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9,8:140,141.
[2]余歡.《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J].科教文匯,2010,7(131:132).
[3]羅慕士.三國演義(漢英對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4]Franco Aixelá,J.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In R.lvarez and M.Vidal (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Philadelphia and Adelaide: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6:52-78.
漢語發展到今天,成語的使用已經相當頻繁,是現代漢語的重要而有機的組成部分。可以說,越是文化內涵深與文化品位高的文章,成語的使用越多。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會極大地影響對漢語的理解和運用。因此,在現代語文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視成語的學習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成語,從語言的角度來說,是指漢語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但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成語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現象,成語中包含著豐富的語言、文學、歷史、人文、思想、邏輯等內容。對成語的學習、掌握和運用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的問題,而是一個對綜合的文化現象的學習、掌握和運用的過程。通過對成語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現代漢語的感悟和運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終生發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義。
一、成語的特點分析
成語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現象,有以下方面的特點:
第一,成語的語言結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相對固定,尤其是在同一時期,在不同的場合成語的結構是固定的。一般不會發生變化。絕大多數的成語是四字式的,當然也有其他格式的存在,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絕大多數來源于文言文時代,現代漢語白話文時代也有少量的成語產生。但畢竟時間太短,相對于文言文時代來說,其產生成語的數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成語在語言的結構上,保留了很多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形式和語法現象。在理解和運用成語的時候不能機械地用現代漢語的語言結構和語法理論去解釋和套用。
第二,成語的內涵意義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相對固定。尤其是在同一時期,在不同的場合的內涵意義是固定的,一般也不會發生變化。成語有的來源于歷史故事、寓言故事,有的來源于古典詩文,有的來源于特定場合的用語,但不管什么樣的來源,它的意義在后來的使用中是凝固的。是特定的,也是唯一的,不會像現代漢語中的詞語那樣隨語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第三,成語的表現方式主要是修辭手法。它隱含于成語之中,豐富了成語的內涵和表現力。在理解和運用成語的時候需要在理解和掌握這些表現方式的基礎上,研究和思考其中的深刻含義。例如,“藕斷絲連”就是一個比喻,將人的感情比喻為藕的形態;即使截斷了還有絲連著。要理解這個成語關鍵是要明白成語中運用的比喻修辭。
第四,成語是以前的語言在今天的保留和運用,蘊涵著相當豐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中國文化信息都可以在成語中找到。這是建立在漢字文字特點之上的一種特有文化現象,是漢語的一個獨有的優勢,也是學習漢語學習難度最大的一點。
二、對傳統的成語學習方法的分析與思考
現代語言的學習存在著“學得論”和“習得論”的論爭,“語言學得”是指通過課堂環境,有意識地學習語言規則和語言形式,理性地理解掌握語言的過程。“語言習得”是指在自然環境中通過與語言的大量接觸,通過反復模仿、嘗試、重復的自然吸收過程,是一個無正規講授、無教學計劃、無教學資料的語言學習過程。
大量的實踐證明。似乎“習得論”更符合語言的學習規律,所以,更多的語言學家支持“習得論”。具體來說,所謂的“習得”,就是在語言的學習時強調語言的不斷學習實踐,主張少學習或者不學習語法。主張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不追究或者少追究其中的道理,而只是熟悉語言的基本現象,從而在自己的運用中順利運用。但是,我們認為,“習得論”更符合外語的學習和母語的初期學習——即兒童口語學習階段情況。在母語的高級學習階段一即書面語的學習階段,“習得論”是不合適的,“學得論”更適合母語的高級階段的學習情況。成語的學習是母語的高級階段的學習,應該用“學得論”的理論來指導成語的學習。
在具體的漢語教學和語文教學中。如何學習成語一直爭論很大。
但爭論的最后結果和實際的教學似乎都是“習得論”獲得了全面的勝利,即主張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正規講授、無教學計劃、無教學資料,反復模仿、嘗試、重復的自然吸收。具體表現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從小學一直到高中,語文教學沒有系統的成語教學思想,更不要說有什么具體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學實施過程,對成語的學習也就在語文課文的學習中零散進行,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對成語的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很差。筆者在高中從事語文教學多年,對學生的成語掌握的水平有切身的感受。很多的學生對很平常的成語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根本沒有見過,更說不上在自己的作文與講話中對成語的熟練運用和掌握了。
成語是現行中國高考語文的必考內容,也是漢語水平考試的重點內容。近年來語文高考中,直接和間接考到的成語的分值150分的卷面占到10—15分,而根據近年來高考后各省市的高考試題分析來看。學生有關的成語試題的得分率極底,甚至是所有語文知識考察點的最底得分點。中國母語學生尚且如此,作為外語的外國人學習成語的問題更大。因此,我們至少可以這樣結論:多年來我們的教學中對成語的教學思想和具體教學方法存在著問題,應該進行反思和改革。
三、改革成語教學的思考和探討
1,針對于包羅萬象整體語文教學的而言,成語的學習實在是一個單純而簡單的問題,關鍵在于認識的統一。
要認識到成語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現象,成語中包含著豐富的語言、文學、歷史、人文、思想、邏輯等內容。對成語的學習、掌握和運用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的問題,而是一個對綜合的文化現象的學習、掌握和運用的過程。通過對成語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現代漢語的感悟和運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對于推動語文課程的改革,構建促進學生終生發展的語文課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義。
只要認識了成語學習的重要性,教和學并不是一個難以操作的問題。
2,我們主張在語文學習的內容中單獨開設成語學習的內容來加強成語的學習。
當然,我們也不主張單獨開設一門課程來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只是主張在語文的有關學習內容中增加單獨開設成語學習的內容。在具體的編排順序、內容、方法等可以繼續考慮和研究,在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各個地區、各個學校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將成語學習開設成為不 同形式的必修內容,形式可以多樣。但我們的主導思想是要讓成語成為語文學習的必修內容,輔助以評價和檢查,真正能夠讓成語的學習產生良好的效果。
3,就學生的學習來說,我們認為成語的學習要貫穿整個語文基礎教育的過程中,而且必須集中精力,集中時間,集中內容來學習。配合成語學習課程內容的進行,學生要有成語學習的學習計劃和安排,要有對成語學習的物質配備,要有時間保證,要有學習的痕跡。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深深的了解到,孩子們詞匯貧乏、語言過于淺顯、詞不達意的現象相當普遍,令人堪憂。因此,語文教學有必要重視語言積累。誠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說:“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筆下面就簡單闡述下語文教學中個人嘗試的幾種積累語言的做法。
1. 積累詞匯。
教師在教學生讀課文時,對課文出現的常用詞語的掌握要達到“四會”,即會讀、會寫、會解釋、會運用。這“四會”的落腳點在于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 積累名言、警句。
教師要求學生準備一本《名人名言錄》,在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中,可按“修養篇”“立志篇”“勤學篇”等分門別類匯編古詩詞名句和名人名言,如學習《論語》十則后,適當地進行拓展閱讀。與語文版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進行相關鏈接。長期積累既能構建自己的寫作素材庫,一旦運用起來就會信手拈來,又會陶冶性情,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為人生奠基。
3. 積累成語、典故。
(1)堅持每天給學生講解一個成語故事,名曰“天天成語”。學生既可以聽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又享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帶來的精神愉悅,沐浴祖國傳統文化的陽光雨露,其樂融融。
(2)從課文中積累成語。入選初中教材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語。如在學習了《論語》《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的散文節選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精心挑選十多條出自這些經典上的常用成語,以擴大他們的成語積累量。還可以在課堂上互相交流,師生點評,形成良性互動。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有所得。學生既學習了課文,又在遷移閱讀中拓寬了視野,產生了朗讀經典的強烈愿望,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成語,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自然會受益匪淺,何樂而不為呢?
(3)在運用中積累成語。讓學生在課堂和書面作業中用成語造句,學會正確使用成語。再逐漸嘗試用一組成語寫短文,鼓勵學生參與“成語接龍”“成語猜謎”等有益心智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針對電視熒屏廣告詞中濫用成語的現象,讓學生為這些成語“會診”,挑刺糾錯,還原其本來面目,增強維護祖國語言文字純潔性的意識。在生活中學習成語,拓寬成語學習的渠道。
在生活中積累語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雜志封面語),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要求學生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讓語文學習和生活接軌,在生活中學習和積累語言,在課外閱讀、看電視和上網時有意識地積累語言,對精彩的廣告詞進行點評,對新詞“愿景”“PK”“超女”等也要留意。做積累語言的有心人,并記錄在專門的積累本上。
引導初中生積累語言,非一日之功,貴在持之以恒,“腹有詩書氣自華”,在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應讓學生自覺養成積累語言,正確使用語言的良好習慣,逐步讓他們談吐生色,文筆增輝,人文素養與日俱增。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必修)的內容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其中“梳理探究”是體現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內容。《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是知識性材料,屬于教材中“梳理探究”的部分。教材提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成語的來源和結構”“成語的運用”“成語與文化”。針對教學現狀和學生實際,我在教學設計中沒有拘泥于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取舍、調整和擴展。通過“成語的來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精神。學習成語的主要目的就是正確理解并熟練運用成語,因此我把這一教學內容具體化,并把成語的運用和高考結合起來。“成語與文化”也沒有簡單地停留在成語的梳理上,而是讓學生從成語中了解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真正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方法和手段
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利用信息技術使語文學習更方便高效,課堂容量更大。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既強調學生主動學習,老師又要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課堂時間有限,但課外學習語文的時間更多、空間更大,引導學生由課內到課外,給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進行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方法:
課前要求學生帶自己日用的成語工具書,并向學生展示常用的幾種成語工具書。短短一節課的時間不可能教給學生有關成語的全部知識,只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成語并掌握學習成語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自主學習成語。
二.教學內容:
(一)成語的來源:(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成語的幾幅圖畫讓學生猜成語,老師總結)
神話傳說:夸父逐日 精衛填海
寓言故事:刻舟求劍 自相矛盾
歷史故事:負荊請罪 臥薪嘗膽
文人作品:樂不思蜀 望梅止渴
外來文化:功德無量 立地成佛
(二)成語的特點: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具有形式固定、源遠流長、含義完整、言簡意賅的特點。
(三)成語的運用:
1.讀音:
瞠目結舌chēng 如法炮制páo 鍥而不舍qiè 鮮為人知 xiǎn
強詞奪理qiǎng 惟妙惟肖xiào 螳臂當車dāng 風靡一時mǐ
2.字形:
(川)流不息 以逸(待)勞 和(藹)可親 (唉)聲嘆氣 甘(拜)下風 金(碧)輝煌 一(籌)莫展 寥若(晨)星
3.高考成語題主要設置誤區:
(1)四十年來,您培養的莘莘學子,或縱橫商海,運籌帷幄;或潛心學界,激揚文字……在各行各業的建設中,總是首當其沖。――望文生義
(2)李老師當了20年的班主任,工作勤勤懇懇,常常日理萬機。――輕重失度
(3)這些年輕的科學家決心以無所不為的勇氣,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誤用褒貶
(4)當看到趙本山的小品時,一向嚴肅的父親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語義重復
(5)陳教授剛才那番話拋磚引玉,我下面將要講的只能算是狗尾續貂。――謙敬錯位
(6)馬克思、恩格斯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斗,幾十年如一日,相敬如賓,堪稱人類歷上“最珍貴的友誼”。――對象不當
(7)姐姐跟我說:“想到五個月后就要參加高考,我就心有余悸。真的還沒準備好呀!”――不合邏輯
(8)清華大學食堂賣饅頭的小伙竟然考上北大國際貿易系,令全體清華人對之側目而視。――含義混淆
(四)成語與文化:
1.成語與自然文化
江山如畫――對美好的山川大地的謳歌
凄風苦雨――對險惡自然的由衷敬畏
傲霜斗雪――對自然的精神氣節的歌頌
描寫自然的成語還有:山清水秀、風和日麗、彤云密布、花團錦簇、春意闌珊。
2.成語與服飾文化:
鳳冠霞帔――帝王妃嬪和貴族婦女的服飾
荊釵布裙――普通的勞動婦女的服飾
披紅掛彩――遇到喜事
披麻戴孝――遇到喪事
描寫服飾的成語還有:西裝革履、華冠麗服、衣衫襤褸、衣冠楚楚、長袖善舞。
3.成語與建筑文化:
雕梁畫棟――有雕刻和彩繪裝飾的棟梁,形容建筑物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裝飾華麗,光彩奪目。
甕牖繩樞――破甕做窗,繩作門軸,比喻貧窮人家。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墻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描寫建筑的成語還有:美輪美奐、鉤心斗角、空中樓閣、鱗次櫛比、古色古香。
4.成語與做人:
表現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成語:披星戴月、奮不顧身
表現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成語:一諾千金、童叟無欺
表現中華民族不畏的成語:勇者無懼、大義凜然
表現中華民族勇于創新的成語:不落窠臼、獨辟蹊徑
描寫做人的成語還有:高風亮節、浩然正氣、光明磊落、兩袖清風、寬宏大量。
(五)成語游戲:
一.猜謎語:
啞巴說話、變奏為春、舉棋不定、濫竽充數、二四六八十各打一成語。
答案:啞巴說話――有口難言(指手畫腳) 變奏為春――偷天換日 舉棋不定――下落不明 濫竽充數――裝模做樣 二四六八十――無獨有偶
二.成語對聯:
以“守株待兔”“流芳百世”分別作為上聯,寫出它們的下聯;以“放虎歸山”“下里巴人”分別作為下聯,寫出它們的上聯。
答案:守株待兔――掩耳盜鈴 流芳百世――遺臭萬年 請狼入室――放虎歸山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
三.成語接龍:學生分三組分別以“大庭廣眾” “石破天驚”和“鮮為人知”的最后一個字為下一個成語的第一個字接龍。
教學反思:
上課過程中,從學生的表情和課堂反映中我已經感受到學生對這樣的課是歡迎和喜愛的。特別是多媒體的運用,激發了學習興趣、擴大了課堂容量。本著高中新課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通過成語游戲環節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興趣;想象力;文學水平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又傳承著5000年以來的悠久文明,而文言文化更是璀璨奪目,特別是成語這一中國語言藝術的瑰寶更能讓我們對中國的文字文化心悅誠服,所以教授學生學習成語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學生成語更能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巨大好處。
一、成語可激發學生的巨大興趣
成語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與巨大的文化,它們結構嚴謹、言簡意賅,通常四個字就可以表達出完整的意思,這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引發他們巨大的興趣,進而完成教學任務。
二、成語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一般的成語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經據典而來的,或者是歷史事實,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講解成語都會涉略到一些故事,在這過程中需要學生對教師講解的故事進行了解,而在理解的過程中又會自然而然地鍛煉到學生的想象力,因為他們需要在腦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區分,然后理解,這是一個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是給予與消化相結合的產物,而激發想象力則是對學生思維附帶的一種益處,所以這種一舉兩得的行為一定要在教學中推廣。
三、成語可以使課堂更為活躍
成語多出自典故與故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還不是很大,童心還是非常重的,這一階段的孩子很難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課堂上,要想抓住他們的神經不使用一些方法是無法做到的,教授成語就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講授成語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學生一聽故事,注意力肯定會集中起來的,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都能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并且在講解完后還可以讓學生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提問,鞏固已學會的部分,這樣就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提問,教師回答,課堂就會出現互動,學生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四、成語可以使學生文學水平提高
論文關鍵詞:初中語文,語言,積累,做法
上學期我校一次語文檢測,其中現代文閱讀有這樣一道題:“請寫出兩個關于狼的成語(文中提到的除外)”,學生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門,有答“與狼共舞”的;有答“七匹狼”的;還有答“我是北方的一匹狼”的;弄得我們閱卷老師啼笑皆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從初中生的答問和作文反饋的情況來看,詞匯貧乏、語言過于淺顯、詞不達意的現象相當普遍,令人堪憂。因此,語文教學有必要重視語言積累。誠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說:“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嘗試了幾種積累語言的做法。
積累詞匯。我們要在聽講、閱讀時正確了解別人的思想,要在說話、寫作時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必須掌握豐富的詞匯。教師在教學生讀課文時,對課文出現的常用詞語的掌握要達到“四會”,即會讀、會寫、會解釋、會運用。這“四會”的落腳點在于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例如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在《白楊禮贊》一文的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用“無邊無垠”作口頭造句。其要求是:請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運用“無邊無垠”作口頭造句,把該詞語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種事物,而造句的內容不得重復。根據教師的要求,學生相繼發言如下:我渴望見到黃土高原那無邊無垠的麥浪。在無邊無垠的草地上艱難地行進。無邊無垠的宇宙,等待著我們去揭開它的全部奧秘。……這種多向思維的訓練的方法,值得我們在詞語教學中借見。學生的詞匯量豐富了,語感增強了,閱讀和表達能力會與日俱增。
積累名言、警句。在交談、寫作中,一句精當的名言、警句,往往使談吐生色,文筆增輝。或畫龍點晴,一語中的;或者言簡意賅,闡述深刻;或妙語連珠,意趣橫生。教師要求學生準備一本《名人名言錄》,在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中,可按“修養篇”“立志篇”“勤學篇”等分門別類匯編古詩詞名句和名人名言,如學習《論語》十則后,適當地進行拓展閱讀。與語文版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進行相關鏈接,《論語》是語錄體散文,許多內涵豐富、言簡義豐,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日常生活用語,像“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不忍則亂大謀”、“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至今還被人們頻繁引用,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長期積累既能構建自己的寫作素材庫,一旦運用起來就會信手拈來,又會陶冶性情,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為人生奠基。
積累成語、典故。學習古人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也是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之一。
1、從溯源中積累成語。我國的成語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們的源頭及含義,在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中,才不至于張冠李戴。筆者在教學中針對農村初中生成語積累匱乏的現狀,堅持每天給學生講解一個成語故事,名曰“天天成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享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帶來的精神愉悅,沐浴祖國傳統文化的陽光雨露,其樂融融。
2、從課文中積累成語。入選初中教材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語。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中這一寶貴的語言資源,并適當的拓展延伸,日積月累,學生成語積累量會相當可觀。如在學習了《論語》《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的散文節選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精心挑選十多條出自這些經典上的常用成語,以擴大他們的成語積累量。如在學了《莊子》二則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外上網查資料收集,將莊子的寓言整理成故事,如“螳臂當車”“東施效顰”“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成語,每一條成語的背后都蘊涵著一個生動的故事。在課堂上互相交流,師生點評,形成良性互動。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有所得。學生既學習了課文,又在遷移閱讀中拓寬了視野,產生了朗讀經典的強烈愿望,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成語,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自然會受益匪淺,何樂而不為呢?
3、在運用中積累成語。學習語言,貴在感悟和運用,學習成語也不例外。學習成語,我們認為要做的“五會”:即會讀、會寫、會釋義、會辨析、會運用。學成語,首先要正音、正確書寫,尤其對那些容易讀錯、寫錯的成語應格外留意。準確無誤地解釋常用成語,切忌望文生義,教師還要同學生一道辨析常見的容易混淆的成語,盡量做到不誤用。讓學生在課堂和書面作業中用成語造句,學會正確使用成語。再逐漸嘗試用一組成語寫短文,鼓勵學生參與“成語接龍”“成語猜謎”等有益心智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針對電視熒屏廣告詞中濫用成語的現象,讓學生為這些成語“會診”,挑刺糾錯,還原其本來面目,增強維護祖國語言文字純潔性的意識。在生活中學習成語,拓寬成語學習的渠道。
【關鍵詞】理論研究 教學研究 反思
一、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漢語成語的研究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著述豐富。 學者們分別從語義、語法、語用等角度對成語進行了不同的考察。本文從立足理論和教學研究兩方面,對其研究情況進行了概括和整理,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看法。
二、成語的理論研究
漢語成語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這個階段涌現出了許多成語的研究專著。研究范圍包括成語的界定、來源、語音、語法、語義等。較具代表性的理論成果有:馬國凡的《成語》最先將成語作為一個特殊的詞匯單位來進行研究,改變了以往只注重成語語義的研究套路。史式的《漢語成語研究》、許肇本的《成語知識淺談》等論著都對成語的含義、特點、結構等方面作了系統的介紹。李一華的《常用成語探源上―對漢語成語詞典修訂本所收成語有關出處引例的補正》對成語在溯源方面的問題做了一些討論, 希望通過這類研究使人們對成語源流有新的認識。
而成語作為漢語中的特殊詞匯,其語音、語法、語義三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不少關注,如:伍崇文認為多用四字格而使結構整齊,用雙聲疊韻而使聲韻和諧等,充分顯示出漢語成語音讀方面的美感。朱麗芳論述了成語的結構功能分布統計及基于語法功能分布的成語運用等;孫艷紅總結了漢語成語語義變異的類型并揭示了變異原因。
隨著對成語研究的逐步深入,在修辭、文化等方面的探討也日益增多,如鄭曉從漢民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三方面探討了漢語成語中的文化內涵;徐續紅從九個方面對成語構成的修辭方式進行了分析。最近幾年,也有學者關注到網絡新成語的現象,并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鄭俊濤總結了如今網絡時代的新成語的新定義和產生的原因;劉芹全面解讀了網絡流行十大新成語。
總的來說,漢語成語自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期,其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大,研究的內容也不斷充實,但這些研究僅限于理論層面的探索。隨著經濟生活不斷向前發展,語言也緊隨其后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在教授漢語成語這方面,也吸引到不少學者展開了相關的討論和研究。
三、成語的教學研究
成語的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偏誤分析方面的研究,包括偏誤分析的類型、產生偏誤的原因等。如張永芳對留學生使用成語時出現的偏誤進行語義和語法上的分析;王美玲把成語偏誤的類型歸納為四種,并從語言學習和教學兩個角度思考偏誤產生的原因。
在第二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許多關于成語教學的看法,如:成寧重申了成語教學的地位,探討了成語習得的價值;陳曉娣從文化角度切入來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的研究與教學,著力解決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文化教學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
四、對成語研究現狀的反思
漢語成語研究發展至今,雖然研究著述已有很多,并且從本體方面的研究逐漸拓展到了教學上的研究,特別是在本體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理論成果。但在很多問題上學界并無統一的論斷,且本體研究方面大多都局限在母語為漢語的成語研究中。而在教學方面的研究,雖然在偏誤問題上的探索已有不少,但是缺乏對漢語成語教學的規范和指導,在教學模式、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探討還遠遠不夠。
由此可見,在成語教學研究這方面還有待后人大力深化和細化。在漢語成語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立足在漢語這一大背景下,應當放眼國際,將其他國家有關成語方面的特點和構成與漢語成語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和指導。這樣不僅能緩沖不同文化背景下成語教學在認知、學習以及教學上的摩擦,而且能使成語這一文化載體得到更好的傳播和認識。
【參考文獻】
[1]成寧.探討漢語成語習得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J].語文學刊,2006(02) .
[2]陳曉娣.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的研究與教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8 .
[3]劉芹.全面解讀網絡流行十大新成語[J].速讀,2009.
[4]李一華.常用成語探源上―對《漢語成語詞典》修仃本[J].語文研究,1984(2).
[5]馬國凡.成語[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
[6]權正容.中韓兩國成語的比較[J]. 語文建設,1995(04).
[7]史式.漢語成語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
[8]王美玲.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4.
[9]伍崇文.成語的音讀美[J].康定民族師專學報,1987.
[10]徐續紅.成語分類問題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03(10).
[11]許肇本.成語知識淺談[M].北京出版社,1980.
[12]鄭俊濤.網絡時代新成語的新定義和新成語的產生 [J]湖南農機,2011(01).
[13]鄭曉.漢語成語與漢民族文化[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03) .
關鍵詞:小學語文 成語教學 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8(a)-0102-02
說到成語,我們并不陌生,經常耳聞,時時目睹。固定簡潔是成語的外觀,深邃精辟是成語的內涵。成語,稱得上我們祖國豐富語言百花園中的一枝玫瑰。令人遺憾的是,曾經嬌艷的這朵玫瑰,不似以往被人憐愛了,棄置于花園一隅,備受冷落。“成語”在偷偷地哭泣!筆者愿重拾這朵玫瑰,讓她盛開于語文教學中,綻放她昔日的異彩,也點染筆者的語文教學天地。
1 激發興趣是關鍵
成語的豐富內涵使之“言簡意賅”;成語的博大精深使之“易記難解”又“語勢有力”還“予以修辭”[1]。如“畫龍點睛(比喻);鳥語花香(擬人);怒發沖冠(夸張);口蜜腹劍(對比);呆若木雞 (比擬);目不識丁(借代);前居后恭(對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反復);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對偶)”等一些成語,不但具有“言簡意賅”,“易記難解”,“語勢有力”的成語的固有特性,而且還包含了文言修辭手法。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學好這些成語,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根據筆者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使小學生學好成語,首先要激發學習成語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成語的欲望,才能蕩起學習成語的激情, 才能讓學生愿學并且樂學。
為了激發學生的成語興趣,筆者在給小學三年級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都會給學生講同一則故事:“小華在作文里寫我的一家:‘我的家有三口人:爸爸、媽媽、我。每天早上一出門我們就分道揚鑣,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歸。爸爸是工程師,在工地上指手畫腳;媽媽是售貨員,在商店里來者不拒;我是學生,在教室里呆若木雞。我們三個人臭味相投,家中總是一團和氣。但爸爸媽媽偶爾也會同室操戈。爸爸總是心狠手辣地打得我五體投地,媽媽在一旁袖手旁觀,從不見義勇為。’哈哈!居然有人這樣亂用成語。”學生一聽這樣的故事,興趣一下就來了。覺得自己得先把這幾個成語學懂才行,免得自己作文時也鬧同樣的笑話那就太丟人了。這樣老師的目的就達到了,于是趁熱打鐵,出示這幾個成語的學習資料,學生很快就學會了這幾個成語;筆者還會通過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成語興趣,如成語接龍,成語對對,用成語作歇后語的后半部分,現場做游戲等。
通過這些方法,學生的成語興趣明顯增強,學習成語的效果良好。
2 易于理解是重點
成語源遠流長,蘊含著寓言故事,歷史故事,典籍作品,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幾多精華[2]。對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不理解成語,就無法運用成語,就達不到教學的目的,為了讓孩子們理解成語,筆者在教學中常采用以下方法,以供參考。
方法一:動畫片演示與講述法。例如,指鹿為馬;鞠躬盡瘁;刮目相看等成語教學,把這些成語相關的主要人物發生的故事[3]:指鹿為馬的趙高及其故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及其故事;刮目相看的呂蒙及其故事制作成動畫片,讓學生觀看,并且在觀看過程中給予一些解釋,效果良好。
方法二:現場模擬法。例如學習“爭分奪秒”這個成語筆者讓兩個學生上臺做搶時間的游戲,再讓學生看圖片,這樣學生就直觀、形象地理解記憶了這個成語。
還有諸如與家長聯系,要求家長睡前給孩子講故事等方法,這里不一一列舉。
學生通過這些方法,理解了成語的內涵,學生很快就能正確使用成語,達到了教學目的。
3 歸納總結是核心
讓學生學好成語,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點。
一是要求學生善于積累:成語數量龐大,要讓學生一步步來, 想讓學生一下就把想學的成語全記下來是不可能的,想讓學生一口吃成個大胖子,即使不撐死,至少也會落個消化不良。因此教師和學生宜互相督促,堅持天天學成語。三個兩個不嫌少,十個八個不嫌多。允許個體差異,提倡“能者多勞” 不嫌多。
二是要求學生多記:教師出示相關學習資料,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記憶后及時聽寫、解釋或用某些成語造句。這樣學生就能學到更多的成語了。
三是要求學生分類學習:將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成語進行分類后分批掌握。分類方式靈活多變,分類學習法以好記好用為原則, 如: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從頭到腳”的成語(即含有人體某部位名稱的成語)、容易寫錯的成語(形近而誤或同音而誤)、容易讀錯的成語(多音字、古讀字而誤讀)、與學習有關的成語等。
4 結語
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成語,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語言,提高他們的習作水平,而且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從中受到啟迪,得到教益。所以我們的課本從小學開始,學生就一直在學習成語。但是,由于沒有對成語進行專門的復習或歸納,學生的成語知識比較零散、雜亂。盡管他們學過的成語也不少,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的卻不多。本來掌握得就不多,再加上遺忘,學生頭腦中的成語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因此對成語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趣味中進行學習,必然會學好成語,學好成語,對閱讀和寫作都大有益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帶頭使用成語,形成使用成語的氛圍。在學生回答問題或是寫文章時要鼓勵他們運用成語,學生熟練地掌握和使用成語,不僅能鍛煉他們的能力,也能顯出他們豐富的知識,訓練他們的思維。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就應該加強成語學習。
參考文獻
[1] 李功蓮.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國學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26-01
一、加強學生漢字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漢字是學生學習國學的基礎,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漢字的學習,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漢字獨有的魅力。
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漢字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變化過程,從最初的甲骨文,到后來的小篆、隸書,最后演變為宋體。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講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就能在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內學習到漢字的形變和意變的大致過程。教師在講解形聲字和意形字方面,可以從造字的意義上進行講解,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金文中的“學”字為“”,最上面像人的兩只手,意思是合力辦學;中間為金“爻”,指讀音;再往下像一個房子,“房子”中有一個“子”,就可以理解為孩子在房子里面讀書。所以,“學”最初的含義就是學習,后來又有學校的意思。教師在漢字教學課堂上,可以適當地融入書法和國畫等傳統文化,這也是教師教會學生寫好中國字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定期地組織學生進行寫字訓練,在學生寫字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寫字的筆畫、偏旁部首以及間架結構等方面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以便為學生能夠寫出一手漂亮的中國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學生的詩詞吟誦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加強學生對詩詞的吟誦。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誦讀唐詩宋詞對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讓學生進行唐詩吟誦有助于學生養成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學生日后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國學和古詩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如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學生每吟誦一首詩詞,就像在欣賞一道亮麗的風景,并且能在欣賞風景的過程中收獲很多知識。例如,在吟誦漢樂府《長歌行》中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時,通過作者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可以讓學生懂得時間短暫,稍縱即逝,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在吟誦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時,通過學習屈原對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可以使學生執著追求自己的理想,從而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態度;在吟誦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時,通過學習文天祥誓死保衛王朝的大義凜然的氣節,可以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吟誦《弟子觀》中的“酋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時,使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更懂得仁孝的含義。通過加強學生對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精神、堅持不懈的態度,還使學生學會了做人、仁孝以及珍惜時間。
三、為學生講述經典的故事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共性,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個性特點,在教學中適當地插入一些經典的國學故事。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擁有大量的成語,必要時使用成語可以使話語變得更加簡潔,并且還能夠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其實,很多成語就是一個故事的濃縮。通過學習故事,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夢想,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創造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精彩、教育意義深刻的經典國學故事,如《亡羊補牢》、《聞雞起舞》、《刻舟求劍》、《任重道遠》、《守株待兔》、《買櫝還珠》等。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成語的活動,鼓勵和督促學生讀成語、說成語、寫成語、聽成語以及演成語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成語水平和語文素質,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例如,教師在講解“任重道遠”這個成語時,成語的意思是擔子很重,要走的路還很長,比喻擔負的責任比較大,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才能實現目標。教師可以采用對話的形式生動形象地為學生講解這個成語。具體是這樣的:曾子的學生問老師:“讀書人應具備哪些品質?”曾子答道:“必要有堅強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因為讀書人身上擔負著治理天下的重任,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們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目標,真是任重道遠!教師通過生動形象地為學生講故事,可以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國學故事中蘊含的無限樂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國學故事的興趣。故事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從故事中懂得了什么樣的道理,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成語的習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將成語故事生動形象地表演出來,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成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顧建德,喻志杰.對當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幾點看法[J].基礎教育研究.2009(14)
[2]沈青.別給國學教育穿靴戴帽――小議小學國學教育[J].成功(教育).2009(11)
關鍵詞:歸化理論;異化理論;典故成語
中英兩種文化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漢語典故成語的翻譯中,我們應注重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及習慣,使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能更加的真實。歸化理論的應用,能讓西方讀者能在本國的文化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形象特征,更加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
一、歸化理論
歸化理論是在1995年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形》一書中提出來的。歸化理論是指要把源語本土化,它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簡言之,就是要求譯者向譯文讀者靠攏,采取譯文讀者習慣的譯語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內容,如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譯為 “一箭雙雕”、“一舉兩得”就屬于歸化譯法。因為翻譯的目的主要是文化的傳遞與交流,因此漢語典故成語的翻譯應以歸化策略為主,很多成語在譯入語中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表達方式,有時候即使翻譯出來了,也無法將成語本身的內涵表現地淋漓盡致,因此翻譯時也需要結合異化的翻譯策略。
二、漢語典故成語的定義及特點
漢語典故成語,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在長期的使用和錘煉中形成的,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既代表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有著豐富的比喻及引申意義。
(一)四字性
漢語典故成語的特點就是簡短精辟,有些成語是從非四字的話語中提煉出來的,成語的結構多為四字短語,音律均衡,節奏感強。如“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篇)。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由此可見,漢語典故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
(二)來源的廣泛性
漢語典故成語來源廣泛,但其主要來源于:(1)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如“圍魏救趙”、“負荊請罪”等(2)神話故事,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3)寓言,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等。(4)民間傳說,如“水漫金山”、“斷橋結緣”等。(5)文學作品,如“樂不思蜀”、“三顧茅廬”等。
(三)民族性
漢語典故成語還具有民族性,反映民族特色,典故成語背后都有一個相關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或給人啟發,或給人警示,含義深刻,內涵深遠。如“臥薪嘗膽”,出自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字面含義是“躺在草席上,嘗苦膽”,在使用時形容人刻苦自立,立志雪恥圖強,最后苦盡甘來。漢語典故成語感彩豐富,思想內涵十分深刻,反映中國文化特點,所以具有很強的民族性。
三、歸化法下漢語成語典故的翻譯
歸化法指導下通常采取意譯的翻譯方法。意譯是指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做釋義性解釋,在轉換過程中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但又忠實于原文意思。
下面筆者通過一些例子對比歸化和異化理論指導下漢語成語典故的翻譯。
(1)“剖腹藏珠”的意思是剖開肚子把珍珠藏進去,比喻“為了一點小利益而犧牲大利益”。
譯文1:“cut open your stomach to hide a pearl”(異化)
譯文2:“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歸化)
譯文1采用了異化的方法,直接按照漢語的習慣將其字面意思表達了出來,但是這種譯法,雖然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色,但會使外國讀者,不知所云。譯文2采用了歸化的方法,從英語中找出了對等語,這樣的譯法才能更精確的傳文達意,使外國讀者獲得與本國讀者相同的感受。
(2)“畫蛇添足”的意思為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錢歌川將其英譯為“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這種譯法雖然也能外國讀者明白其字面意思,但如果譯為“paint the lily”這種地道的英語表達,就更能使外國讀者心領神會。有些成語在外語當中很難找到對等語,但有些也能在外語中找到,所以,在能夠找到對等語的前提下,翻譯時最好能采用歸化譯法。
(3)“嗟來之食”意思是憫人饑餓,呼其來食。錢歌川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Holla, come and eat!”將其諷刺意味,直觀的再現給了讀者。K.L.Kiu 與錢歌川不同,它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A Matter Of Dignity”,將成語的引申意義譯了出來。
漢語典故成語當中有許多是包含人物形象的,如“東施效顰“、 “毛遂自薦”、“程門立雪”等,在翻譯這些成語時,該如何翻譯才能讓讀者更加準確深刻的理解這些人物形象及成語的內在含義呢?
(1)“東施效顰”
譯文1:“Tung Shi imitating His Shi”(異化)
譯文2:“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 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歸化)
譯文1是楊憲益先生譯的,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把東施和西施兩個中國的人物形象,采用了音譯的形式將其譯出,體現了本國文化特色,但是對于西方讀者來說,他們不知道西施是誰,也不知道東施是誰,所以楊憲益先生的譯文對于文化交流來說,毫無意義。譯文2 是霍克斯譯的,它采用了歸化的譯法,彌補了文化空缺,使西方讀者能更形象生動的感受人物特點。由此可見,有些時候歸化譯法要優于異化譯法。
(2)“班門弄斧”的意思是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譯文1:“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異化)
譯文2:“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Lu Ban, who is a master carpent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歸化)
由此可見,歸化法在信息傳播及文化交流中,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彌補外國讀者的文化缺失問題。但是,我們也不應拋棄異化的方法,我們應將二者結合起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四、結語
h語典故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改革開放和中西方的交流變得頻繁,文化傳播也變得意義重大。正確翻譯漢語成語典故,有助于推動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但這并非一件易事,譯者不僅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應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力求在翻譯時能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歸化理論的應用給譯者提供了很大的理論指導,但譯者在翻譯時也應靈活應變,最好把異化和歸化理論結合起來,使其二者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kon/ NewYork: Routledge,1995
[2]程思琪.從翻譯理論看漢語成語的英譯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鄧維軍.杜彥強.漢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特征及英譯方法[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2):108-110.
[4]杜彬.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下的漢語習語英譯研究[D].吉林大學,2010.
一、課內課外閱讀,是積累語言的最佳途徑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閱讀積累是學生寫作、交流的前提和基礎。為了解決學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況,我們應引導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背誦、摘抄等方法來積累語言。
1.品詞析句,在閱讀、理解、感悟的過程中積累語言。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章時,應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獲得寫作、交流的語言材料。
2.通過課外閱讀,寫讀書筆記來積累語言。學校根據高、中、低段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設計出了不同格式的讀書筆記本,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生字,積累妙詞佳句,并能簡單談談自己的感想。這樣,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材料,而且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可謂一舉兩得。
3.通過背誦成語、古詩來積累語言。華夏沃土孕育了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學生通過誦讀優秀詩文,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廣泛積累經典性的語言,在寫作和交流時就能做到下筆成文、出口成章。《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高年級段會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新教材也在“積累、運用”部分安排了大量的優秀詩文、成語、格言、警句,重在引導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因此,我們學校每學期分別為不同年級選擇十首古詩、五十個成語,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積累語言材料。
二、挖掘課程資源,為學生搭建展現積累的平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
1.勤寫作文勤練筆。教材改革后,選入了大量的成語、格言、警句,我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將所積累得好此好句恰當地運用到作文、小練筆當中,使作文水平高的同學再提高一個等次,使無“米”下“鍋”的同學有話可說,從而變得愛寫、會寫作文。
2.給學生提供運用材料的機會和條件。學完“積累.運用二”后,學生積累了12個成語:“博覽群書、豁然開朗、學而不厭、博學強記、不恥下問、孜孜不倦、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各抒己見、集思廣益、迎刃而解、手不釋卷”。這12個成語有的是側重于學習方法的;有的是側重于學習態度的;有的是側重于學習結果的,與第二組課文有一定的聯系。雖然學生借用工具書初步理解了12個成語的意思,但要真正使學生在作文中靈活運用這些成語,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為了檢測學生對這12個成語的理解情況,我設計了一道課后練習題:“隨意寫一段連貫通順的話,表達一個意思,盡可能多地用上所學的這12個成語。”表達能力一般的學生只能用上3——4個成語,還有些牽強附會;表達能力中等的同學能準確用上5—6個成語;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則用到了10個左右,而且用得恰如其分。
3.在交流實踐中運用材料。應該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比如上課準確回答問題,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用自己的語言感染、打動他人;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等。
語文之妙,語文之奇,語文之廣,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不僅僅是一個學期中三十幾篇課文的學習稱為學語文,還要懂得在大千世界中學語文,用語文。
不要以為上網都是害處,益處也不少呢!網上處處存在著語文。我喜歡上網。網上各式各樣的語言吸引著我。我是語文網的常客,注冊了ID后,時不時去這里的BBS上灌灌水。“斑竹”(版主)也許是個語文老師吧,談起語文知識或寫作技巧來頭頭是道。有一次,“斑竹”在BBS上玩了個成語接龍的游戲,邀請各路“大蝦”(大俠)們積極參與,我雖不算“大蝦”,但比“菜鳥”(新手)好一些,就點擊看了看游戲規則:原來和普通的成語接龍規則差不多,只是接上一個成語后,還要編個小故事,把此成語用進去,并要用上5至10個網絡詞語。故事要生動、有趣,禁用不良言語。呵!呵!編故事我最拿手了,看看讓我接什么成語。哦,“目不暇接”,接……接什么呢?“接二連三”,對,就是它了!看看我的故事吧。
一天,一個PLMM(漂亮美眉)抱著一只純種波斯貓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一個乞丐走來,可憐巴巴地向她討錢。“偶(我)沒有money(錢)了啦,對不起哦!”女孩抱歉地笑笑。這個乞丐可不是網上的“大蝦”,又沒文化,一點也聽不懂這個MM的話,不讓她走。“呀!7456(氣死我了),我沒錢了!886(拜拜了)!”MM說著揚長而去。乞丐氣死了,決定報復MM,于是,MM的麻煩接二連三的來了……
搞定,再看看別人的精彩故事,學點語文吧。怎么樣?連網上都處處有語文,我們杭州繁華的大街上怎少得了語文?
今年的“十一”長假,我來到大街上,滿街新鮮的店名、廣告令我大開眼界。這是一家女孩配飾店,它叫“愛飾唯一”,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把主要出售的東西概括了出來,這不是語文嗎?有家咖啡店門口貼著“滴滴香濃,意猶未盡”的廣告,多么朗朗上口,詞句簡練又讓人浮想連翩,竟讓我這個不會喝咖啡的人也想進去喝一杯。從生活中學生活的語文。生活的語文是生動的,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