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9: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這首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學校會要求孩子們畫手抄報,或者詩配畫,那么清明節的是配畫應該怎么畫呢?
寫上杜牧的《清明》這首古詩。提起清明節,想到的就是《清明》這首詩,可以把這首詩寫上,并且畫上雨紛紛的場景,以及牧童騎牛的場景。
畫上一些春天的景色。清明節,春天已經來臨,可以多畫一些春天的景色,例如樹木,鮮花,太陽。
色彩豐富一些。畫詩配畫,只是孤零零的古詩會顯得十分單調,除了多畫景色,在色彩上要注意搭配。
可以分成幾個版塊。可以把一張畫分成幾項內容,例如左側是詩配畫,右側簡單介紹一下清明節。
低年級孩子可以畫簡單一點。低年級的孩子認知能力不強,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把詩配畫畫簡單一點。
緬懷先烈。清明節是祭祀懷念的季節,我們要緬懷先烈,可以寫一下先烈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七7班的華應禎。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又是一年清明時》。
陽春四月,和風送暖,春暖花開,轉眼間,又是一年清明時。有一首詩耳熟能詳——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時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我們剛才聽到的《清明》這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古人對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寫照。
同學們,我們的清明節祭掃,應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層面,而不是以物質來衡量。當前,植樹祭掃、鮮花祭掃、網上祭掃等現代文明祭掃方式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應該大力予以倡導。在先人的墓碑前,放一段先人生前喜愛的音樂,獻上一束束或潔白或金黃的,植上一株綠油油的常青樹木……傳遞給先人的是追憶和思念,留給我們晚輩的是文明與簡約。于社會來說,也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
同學們,清明節不應簡單等同于"掃墓節".清明節只有掃墓、祭祀未免太單調了。我們不妨學學古人,過個豐富多彩的清明文化節,清明節放假期間,我們可以到郊外踏青、賞花、郊游、插柳、親近自然保護環境、到空曠場地放風箏……過一個明凈清爽的節日。我們在祭奠先人的同時,還要全面領悟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并不斷創新加以豐富,使清明節更好地承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讓我們號召家長、號召全社會,過文明而有意義的清明節!
今天在這莊嚴的升旗儀式上,我們凝視著烈士鮮血所染的國旗,不覺思緒又回到那艱苦崢嶸的歲月:祖國危難之時,無數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了祖國的獨立統一和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他們的輝煌業績,將永垂史冊、萬古流芳!他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無數革命先烈的無私犧牲,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又是一年清明時,同學們,當我們在清明祭奠自己的先人之時,也不要忘了去憑吊那些永垂不朽的先烈們。憶往昔,訴不盡我們對先人、先烈們的無限懷念;看今朝,唱不完我們對明天無限的憧憬;展未來,我們信心百倍,壯志豪情。同學們,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每一寸光陰,珍愛我們寶貴鮮活的生命,刻苦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人成材,這樣才能告慰我們的先人以及那些永垂不朽先烈們的在天之靈;只有這樣,才是對先人、先烈們最好的祭奠……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這首詩通過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風入松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①瘞②花銘③。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注]①愁草:沒有心情寫。草為“起草,擬寫”之意。②瘞(yì):埋葬。③銘:文體的一種。南朝梁庾信有《瘞花銘》。
這首詞的上闋營造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意境?
答: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聲聲慢 秋聲
蔣 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意境?
答: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灞上秋居
馬 戴
灞原風雨定①,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②,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bà)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陜西西安東,因地處灞陵高原而得名,為作者來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意即以此身為國君報效盡力。
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采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注],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注]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晏殊、歐陽修、蘇軾都在潁州做過太守。歐陽修晚年退休后住在潁州,寫了一組《采桑子》(十首)。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七、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霜天曉角 題采石蛾眉亭①
韓元吉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②外,遠煙碧。
[注]①采石峨眉亭:《安徽通志》載“蛾眉亭在當涂縣北二十里,據牛渚絕壁”?!懂斖靠h志》稱它的形勢“據牛渚絕壁,大江西來,天門兩山(即東、西梁山)對立,望之若峨眉然”。②青山:在當涂東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據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公墓志》)。
這首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八、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賣花聲 雨花臺[注]
朱彝尊
衰柳白門灣,潮打城還。小長干接大長干。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漁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闌。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
[注]雨花臺:今南京雨花臺。白門灣、大長干、小長干均在南京。
這首詞的上闋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
答:
九、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過山農家①
顧 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②,卻喜曬谷天晴。
[注]①此詩一作張繼詩,題為《山家》。②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葉,使返潮的茶葉去掉水分。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營造出什么樣的意境氛圍?
答:
十、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自湘東驛遵陸至蘆溪
查慎行
黃花古渡接蘆溪,行過萍鄉路漸低。
吠犬鳴雞村遠近,乳鵝新鴨岸東西。
絲繅細雨沾衣潤,刀剪良苗出水齊。
猶與湖南風土近,春深無處不耕犁。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答:
十一、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畫堂春
秦 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1、清明節是祭祀的節日,可以以緬懷先烈為主題,寫一下在清明節我們應該通過哪些方式來紀念先烈。
2、寫一下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在唐朝就有,也稱為寒食節,唐玄宗時期為解決放假問題而設置,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繼承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3、寫上具有代表性的古詩《清明》,這首詩充滿了節氣的特點,清明時節,預示萬物復蘇,生氣勃勃。
4、寫一下清明節的活動,清明節是人文和自然相互結合的節日,既是掃墓祭祀,懷念祖先,親人,也是踏青出游的好時節。
5、提倡文明祭祀掃墓,保護環境,不應該再燒紙,這樣既不環保,也不利于健康,送上鮮花就是好的方式。
6、黑板報不要太花哨,以綠色為主色調比較合適。再加上一些黃色,白色。
(來源:文章屋網 )
一、表達技巧類
[命題形式](I)針對具體的詩句分析表現手法,如:這兩句詩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賞析某句在寫法上的特點。(2)針對整首詩分析表現手法,如:這首詩運用了何種藝術技巧?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3)比較鑒賞,如:兩首詩中運用的表現手法有什么不同?
例1(2008年福建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
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
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6分)
[解題指津]首先要明確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哪種角度作答,是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還是兼而有之。其次要準確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答案要點一);再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以及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答案要點二);最后解釋作者采取這種手法的原因,即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如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了怎樣的旨趣(答案要點三)。
[參考答案]這首詩景中含情。(1分,要點一)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2分,要點二)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足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3分,要點三)
二、形象意境類
1,形象
[命題形式]這首詩塑造了什么樣的形象?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試說說這首詩中的形象特點。兩首詩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例2(2008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
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留連得,
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題指津]鑒賞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象、物象、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組成的畫面,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及蘊含的思想感情等。 “形象類”解題步驟:
①找到詩人描繪形象的有關詩句;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
③結合文章主旨分析詩人為什么要寫這一形象; ④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參考答案]前一首詩中的木芙蓉開在小池的南邊,不必像桃李一樣,憑借東風才能開放,即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樣開得鮮艷。作者頗有以木芙蓉喻己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之意。后一首詩中的木芙蓉冒看微寒,在秋天孤單地開放,雖然艱辛,但作者并沒有把木芙蓉看作愁苦,寫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懼寒冷侵襲,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堅強。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2 意境
[命題形式]這首詩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詩歌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例3(2008年寧夏、海南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試題。
題李世南畫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
秋風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甕知村近,
隔塢聞鐘覺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甕:這里指水甕。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低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么樣的氣氛?(5分)
[解題指津]分析詩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內容:一要描摹詩歌圖景,要寫到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美;二要概括意境特點,用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幽靜,或蕭瑟,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渾壯麗,或沉郁憂愁,或和諧靜謐,或開闊蒼涼,或高遠遼闊等等;三要根據這首詩情境氛圍的特點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類”試題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構成:
①什么圖景;
②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③根據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分析詩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本題作者筆下的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甕、寺廟等六種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種景物的,給1分;三至四種景物的,給2分;五至六種景物的,給3分。答出畫面呈現出什么樣氣氛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三、語言特色類
[命題形式](1)賞析生動傳神的詞語或“詩眼”: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2)賞析作品中的關鍵詞語:某詞是本詩的關鍵,它是怎樣統攝全篇的?結合全詩簡要賞析。(3)比較詞語或句子的優劣:這里本可以用某字,為什么用了另外一個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好?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4)整體鑒賞詩詞語言特色: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9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藝術。其中,前三種考查類型尤為常見。
例4(2008年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②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臨長江。
聯系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4分)
[解題指津]鑒賞作品的語言包括準確彈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暗示意義,還包括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感情、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
語言賞析類試題解題步驟:
①解釋該詞語在詩句中的含義;
②展開聯想把該詞語放人詩句中描繪形象;
③結合表達技巧闡述該詞語的表達效果,點出該詞語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在這首詩中,“雪”隱喻白發(1分),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1分),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1分)。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于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1分)。
四、思想情感類
[命題形式](1)分析詩句所包含的情感:某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某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變化?(2)整體把握詩中的感情:這首詩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通過詩歌中的形象寄托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比較不同詩歌中作者的感情:兩詩中均有某相同內容,但作者心境不同,試簡要分析。
例5(2008年全國卷II)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即事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
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
宿烏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5分)
[解題指津]評價思想內容,首先要知人論世、明察詩情,把握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其次要通過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進行全面、準確、深入、客觀地分析、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努力忠實于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思想情感類”題目答題步驟:
①縱觀全詩,抓住體現思想情感的關鍵詞句;
②分析歸納詩歌的思想情感;
③結合詩句分析詩人是怎樣表現思想情感的;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在今年的清明節我們緬懷先烈,我們學會了很多,比如愛國主義要有愛的能力,能力來自今天的自覺規范、修養,來自刻苦努力的學習。下面是由演講稿網節日演講稿頻道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演講稿范文。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又是一年的清明,而我現在腦海里浮現的是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了弘揚民族的文化,清明節和中秋節、元宵節等傳統的節日已被定為我國的法定節日。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總是在長輩的帶領下,舉家祭掃祖先的靈墓,目的是在傳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風和美德。每一所學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著革命先輩。
有的同學說:什么是愛國主義啊?對小學生來說,愛國主義就是愛家庭、愛學校,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就是同學們的文明行為,文明學習,文明成長。
愛國主義要有愛的能力,能力來自今天的自覺規范、修養,來自刻苦努力的學習。有的同學不能好好地吃飯,挑食現象嚴重,這樣就不能長成強壯的身體;有的同學今天不愛學習,不好好學習;這樣下去,當我們長大以后,就是有愛父母、愛國家的心情,還有沒有愛的能力啊!只有今天好好規范自己的行為,刻苦地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創造更多的財富孝敬父母、報孝祖國。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擁有舒適的生活條件與優越的學習環境。園林般的校園,寬敞而明亮的教室,還有那循循善誘,無私奉獻的老師。這么好的環境,所以讓我們煥發昂揚的斗志,為祖國的明天更加繁榮美好而刻苦努力吧!
我聽大人們說:清明節掃墓不能正清明去,只能前三天或者后四天去。
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我和姑姑還有爸爸媽媽一起去鄉下給先輩們掃墓。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魂。”這首詩,昨天還是陰雨蒙蒙,今天卻陽光燦爛、萬里無云,老天爺好像開了眼似的。我們來到一家店里,買了一個黃澄澄的大菠蘿和一個穿著亮晶晶外衣的大紅燈籠還有鞭炮紙錢冥幣……接著我們就開車出發了,由于鄉下在修路,路面凹凸不平,我們一路上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到了鄉下老家,鄉下年邁的奶奶早已給我們準備好了香噴噴可口的飯菜,我們吃過飯,立即拿起買好的清明鞭炮等,上山來到爺爺婆婆公公的墳墓前, 給爺爺上香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爺爺活著的時光,爺爺在我兩歲的時候得了癌癥,所以爺爺幾乎每天都在與病魔戰斗、反抗。但是,爺爺的臉上仍然掛滿了笑容。應為勇氣和自信,得了癌癥的爺爺卻活了6年。所以,我認為自信和勇氣是天底下最好的良藥。然后,我們就把紅燈籠、紙錢和冥幣掛在了爺爺的墳上。祝爺爺在天堂里活得愉快幸福,遠離疾病永遠健康。接著,我們又來到婆婆公公的墳上,將祭品一一供上,祝他們過得健康幸福。
再見了爺爺,再見了婆婆公公,你們那一張張慈祥的面孔,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明年清明我再來看你們。
1、清明節的來歷:據史籍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當年避難逃亡在外地,隨行的侍從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曾經在晉文公斷糧時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動不已。后來晉文公回國繼位后,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
2、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當時有人為其鳴不平,寫詩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晉文公耳中。
3、晉文公羞愧不已,親自帶眾大臣前往綿山請介子推回朝廷做官。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來。
4、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5、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6、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插柳、蕩秋千、放風箏等習俗則主要來源于寒食節和上巳節。
(來源:文章屋網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知這首詩何時響起在我的耳畔。哦,原來清明到了。
關上電腦、套上外衣、出門打車,該回老家看看了。是啊,不知多少年沒回家了。但祖父駕鶴西歸也已有三年。三年,足以激起一個游子回家的心,但我卻例外,不知是怕觸及那方故土還是怕我脆弱的心靈不敢承受。
想著,便到家了。
抱著父母為我準備好的祭菜,來到爺爺墳頭,擺好菜,插上香,鋪上火紙,撒上元寶,跪拜叩首……一切有心無心的進行著,但我知道自己的心在留血,也許,從小我就只會用冷漠的面具來保護自己吧。
當我一切收拾好,將要走時,才見別家的上墳人來。緊接著,一個個似箭的、篾視的的眼光向我射來,我不禁苦笑:難道天下的凡人都這樣勢力嗎?是富時近還是貧時遠?我還在想:如若這眼神能殺人,恐怕足以把我射殺一千次了吧?我無法不在感嘆!可誰讓我是崔家的后代?想到這兒,我的心在怒吼:難道名門之后就不許有一點清高,一點驕傲嗎?難道名門之后就不許有一絲錯誤出現嗎?難道名門之后……想到這兒,我就不敢再往下想了……算了,世人之心難料,隨他去吧……
在我將要上車時,我的耳邊又想起了它:“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爺爺,安息吧……”我面向藍天,這樣想著……
桃之夭夭的故鄉
滇西老家山窮水瘦,桃花卻肥著呢。南國春來得早,年關后的幾縷春風,便把沉默在房前屋后的桃樹催出了朵朵花蕾。白桃一片雪白,風中的微塵也會讓它受污;紅碧桃一樹殷紅,勝過山間茶花,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白里透紅的那種桃花。
老家春天當數桃花最熱鬧,有的剛吐蕾,有的卻已隨風落下,有的正被蜂蝶親吻,有的卻已零落成泥。細雨中看桃花紛飛,是絕美的景致,雖有傷感的成分彌漫其中,但花后的果實毛茸茸地探出小腦袋來,那該是桃的另一種風景吧。
坐看云起,閱讀桃花,捧一本泛黃的書,是在故鄉最好的休閑。這株平常的桃,圍著生活的炊煙,一直生活在大自然的種種際遇里,想不到吧,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它一樣在質樸的文字里灼灼其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時候,心愛的女子就要出嫁,而新郎卻不是自己的時候,桃花每落一片,眼淚就跟著流出一滴。然而,也就在《詩經》里,一位心事重重的少女,卻在《園有桃》里牽掛初戀的情人。“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但少女沒有敢于面對初戀的情人親口說出自己的無奈,只好在種著桃樹的園子里,郁郁寡歡。也許也是這樣的時節,像我一樣的窮詩人坐看桃花開開謝謝,也許有美女從桃花面前走過,就再也沒有敢對鏡自樂。
一部唐詩,盛開著桃花。在這當中最著名的當數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标P于這首詩還有一個很動人的愛情故事呢。唐德宗初年,崔護人長安考進士未取,在清明節這天,他獨自一人來到喊南去游玩,邂逅一年輕女子,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清明,又是桃紅柳綠之時,崔護睹花恩人,于是又來到城南尋那女子,結果卻是大門緊閉,崔護不覺惆悵不已,就在那門上寫下了這首詩,并留名:博陵崔護。接下來的下文本來可以不寫了,但還得寫出來,哪怕它是虛構的,也算對每每讀過崔護那道桃花詩的慰藉。
有人以桃花詩求榮,但也有人因為寫桃花詩而獲罪。唐順宗時,劉禹錫曾支持王叔文改革,后來唐憲宗即位,誅殺改革派,劉禹錫也被一貶至連州,再貶至朗州,10年后才得以回長安。一年春天,他去長安城中的玄都觀賞桃花,同時寫了一首《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贝嗽娨怀?,便在長安城內廣泛流傳。有平日里嫉妒他的入便將此詩抄給當朝宰相看,并添油加醋地說盡壞話,后來宰相告訴劉禹錫說他的這首詩惹了事端。不久,劉禹錫就又被貶到更遠更苦的播州。
這真是“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春風有意艷桃花,桃花無意惹詩情!”和蓮花相反,艷麗的“桃花”卻作為多情又不專情的女子代名詞被古人今人不停地明褒暗貶。有女人緣的男人被贊作“桃花運”,被女人套牢的男人又被損為“命犯桃花”。古詩中,桃花又往往和流水相和,好像有桃花的地方必有流水。因此,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這么著筆:一個打魚的晉朝武陵人,在一個清澈小溪的盡頭忽然發現了世外桃源,那里“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原產于我國西北和中部地區,喜光耐寒,耐旱怕澇,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上生長良好,不耐堿土,也不宜栽植于重黏土上。這也是書上說的,故鄉的桃花沒有享受到這樣的關懷,它們隨便站在那個土坎子上,由不得它們選擇,它們仍然是花開花落,仍然是果熟葉飄。桃花可供觀賞,果實可食,它的種子、根、莖、皮、葉、花、桃樹膠均可藥用。桃花的種子,中藥名為桃仁,性味苦、甘、平,具有活血行瘀潤燥滑腸的功能。桃葉性味苦、平,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桃花性味苦、平,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消腫的功能。就是不能順著春風長大的癟桃干,在中藥里被命名為桃奴,性苦、平,具有止痛、止汗功能。用于胃痛、疝痛、盜汗。桃樹膠,性味苦、平,具有和血、益氣、止渴的功能。用于治療糖尿病、乳糜尿、小兒疳積。
(摘自《地平線月刊》2007年第4期)
一、表現手法型
【常規提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提問變式】(1)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方式、表達技巧)?(2)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答題范式】這類提問,關注的是詩歌整體的藝術表現特色,應該從詩歌的整體構思、藝術技巧方面來解答。當然,這類題目也不排除對一些具體的修辭手法的運用。答案一般應該在下列詞語中選擇: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物、托物言志)、映襯(分為正襯和反襯)、象征、聯想想象、用典、(虛實、古今)對比對照、動靜結合、細節描寫、變換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考題直擊】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問: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痹囄鰪埣嗽妼懥松钪心膫€“尋?!钡募毠?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答: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疑惑和擔心漏寫了什么,故“又開封”。游子客居洛陽,見到秋風秋景,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驗證自己的疑惑和擔心。
端居①
[唐]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 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 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注意: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等回答,言之成理也可,但是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二、景情結合型
【常規提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
【提問變式】(1)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3)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詩詞作賞析。
【答題范式】這類問題,是古代詩歌鑒賞中最常見也是最本質、最核心的問題之一。中國古代詩詞,很少有脫離景情關系來寫的。解答這類問題,要抓住幾個要點:(1)先將詩詞中的主要景物找出來。這里的主要景物,不管是河流山川,還是飛鳥走獸,不管是暮鼓晨鐘,還是花草蟲魚,它們都得是與作者的情感表達有密切聯系的。答案的這一部分來自我們對詩詞內容的正確解讀。(2)在提取出主要景物之后,我們還應將景物的特征及景物營造出的氛圍特點點出來,答案中的這一部分有兩個來源:①景物前的修飾語,如“孤”“清”“幽”“冷”“寒”等,既寫景物,又點心情。②自己根據景物所處語境作出判斷,可能是清冷、幽靜、蕭瑟、衰敗等。③在把握景物及景物特點的基礎上,再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經歷等資料,作者情感等也就自然而然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考題直擊】
關河令
[宋]周邦彥①
秋陰時作漸向暝。變一庭凄冷。
佇聽寒聲②,云深無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聲:指秋聲,如風聲、落葉聲、蟲鳴聲等。③雁:古人認為雁能傳書。
問: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心情。
答:作者在詞中表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闋寫作者站在庭院等候親人的消息,但盼來的只是“無雁影”;下闋寫作者本想借酒澆愁,酒醒之后,卻愁上加愁,于是感嘆不已,使孤棲之愁更深一層。
春日憶李白
[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①。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②。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③。
【注】①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照,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②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③論文:此處指論詩。
問:“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答: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三、語言賞析型
【常規提問】簡要分析詩詞中某個詞語的作用?
【提問變式】(1)聯系全詩,賞析某個詞語的表達效果。(2)談談這首詩歌中某個詞語的運用。
【答題范式】這類提問,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1)關注整首詩的語言風格或特點。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等。(2)對詩詞中單個詞語進行賞析。做這類題目首先還是弄清楚要賞析的詞語在寫什么,然后分析它怎么寫,這里如果有修辭手法的話,一定要明確說出來,然后再結合修辭談表達效果,談效果時一般要聯系中心。
【考題直擊】
壬辰寒食①
[宋]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②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臨長江。
問:聯系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
答:“雪”隱喻了白發。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于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
曉至湖①上
[清]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②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彎曲。③景:影。
問: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
答:①對比,以“有聲”與“無聲”對比,近寫聲覺,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②對偶,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靜、清新)。
四、開放探究型
【常規提問】(1)兩首詞都寫了某某意象,但象征意義不同,請作簡要分析。(2)詩中某詞句,有的版本作某某,你更喜歡哪一種?(3)有人認為詩歌表達的是某種思想感情,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答題范式】開放探究類試題是高考詩歌鑒賞能力較高層級的要求,也是實施課程改革后越來越受命題人青睞的一種題型。其命題的基本思想是,比較同樣題材詩詞的不同寫法與主題,比較不同題材詩詞中的相同手法,比較不同詞句的表達效果,比較對詩詞主題的不同看法等。這類試題既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也有一定的約束性,即有時對某個問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有時又只能選擇其一。
出關①
[清]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
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問: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后面抒情作了鋪墊?!皩④姟眱删淙狈π蜗蟾校⑶遗c全詩思鄉的情感內容不相稱。(注意:本題雖問的是你更喜歡哪一種,但并未給你選擇的余地,故只能更喜歡原詩中的版本了)
清 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絕做官,隱居錦山被燒死。
問:指出“人乞祭余驕妾婦”這句話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背景?
答:《孟子》或“齊人有一妻一妾”,表現了詩人對賢愚混雜、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憤慨,表現出詩人一種無奈的超脫。
高分捷徑
1.循問作答,不漏步驟:保證每問必答,不扣步驟分;同時,問題本身有時就是答題的思路。
2.先總后分,條分縷析:擬寫答案時,一般先按問題要求寫出答案要點,然后再具體分析。
3.站在“高處”,表現“專業”:既然是“鑒賞”,不是“介紹”,就不能對詩詞內容只作簡單的分解,應站在一定的高度,選用恰當的專業術語,分析詩歌的內容。
畫宋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曾經長時間隱居于武夷山之五曲隱屏下,筑“武夷精舍”。武夷是自古以來有名的茶鄉,朱熹喜歡飲茶也不足為奇。在居住期間,朱熹就寫下了《飲茶》這首詩,來表現朱熹對茶文化和飲茶的熱愛。
茶,能使人清明,平靜。茶出塵,而酒入世,這一切,相應地于開頭的“仙翁”照應。“仙人留下了石灶,就在那湖水的中間。”此時,由于茶的清明,由于仙翁的靈氣,那湖水也似乎顯得更加清澈,而無波瀾,清清的,靜靜的,卻帶了幾分靈氣。“仙翁飲完了茶,便乘方舟離去,只有那繚繞的茶煙,還散發著細細的芳香。”雖是“飲罷方舟去”,但這方舟一“去”,卻絲毫沒有打破這湖水的寂靜,那湖水依然清清的,依然靜靜的。方舟也只是靜靜地離開。這更給這一片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茶煙繚繞,細細芬芳。這是我們最后所感覺到的。茶煙,細細的繚繞在湖面的上方,仿佛仙境一般,而且一個“香”字更將此仙境烘托到了極至,清清靜靜的,總給人一種身處仙境之感,正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從這樣一首詩中,我們能夠看出,詩人是一位精通茶文化的人,深刻的感悟倒了茶給人們帶來的感受。
仙翁、石灶、湖水、方舟、茶煙繚繞,這一點一滴,構成了一幅水墨風景畫,雖然色彩不濃,但卻給人強烈的效果。從朦朦朧朧的云霧中感受到這份好似仙境的意境,并且感受到那些隱士隱居田園,退隱深山的樂趣。
吉林吉林吉化六小六年級:趙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