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圣人無常師

圣人無常師

時間:2023-05-30 10:08: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圣人無常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

為學莫重于尊師。

圣人無常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當仁不讓于師。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務學不如務求師。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呢,卻恥于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有的人向老師學習,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經文及傳記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于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第3篇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2、為別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須放出光芒——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前蘇聯]捷爾任斯基

3、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勾罅?/p>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鬃?/p>

5、舉世不師,故道益離?!谠?/p>

6、仰之彌高,鉆之彌堅。DD《論語?子罕》贊美老師的詩句

7、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8、圣人無常師?!n愈

9、為學莫重于尊師?!T嗣同經典詩句

10、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抉R光

11、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繞鳳池。DD〖清〗鄭燮

1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ㄌ疲┒鸥Α洞阂瓜灿辍?/p>

13、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獨W陽修

14、不管一個人取得多么值得驕傲的成就,都應該飲水思源,應當記住自己的老師為他的成長播下最初等種子。--居里夫人

15、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填U

16、務學不如務求師?!獥钚?/p>

17、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獏尾豁f

1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ㄇ澹徸哉洹兑液ルs詩》

19、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

20、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范。——[美國]布魯納

第4篇

土固然重要,但要是沒有老師的陽光和空氣,那么我們就無法茁壯成長。

我心中的老師樸實、純潔。蔚藍的天空下小鳥在飛翔,那是我們。是您,讓我們有了

自由展示的空間;蔚藍的天空下小樹在成長,那是我們。是您,讓我們有了隨意呼吸的營養;

蔚藍的天空下小孩子們在玩耍,那是我們。是您,使我們獲得了快樂!

俗話說“圣人無常師”。人的一生中,第一個導師是母親,第二個導師是父親,第三個

導師就是我們的老師。她,他,為我們輸入知識的甘甜。她,他,為我們不厭其煩地講解。

我不會用那種矯揉造作的語言,只會用最純潔,最樸素的語句把您的心刻畫出來。很小的時

候我就喜歡看天空,天空,她藍而不艷,她高而不嬌??粗邓{的天空,自己就像在飄,心

情就像太陽一樣好。每一次看她就像受到一種洗禮,好清新與純潔,在天空即將消失是時,

第5篇

道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氏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潲,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只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地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晦,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歧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為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上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蝗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深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德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一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王侯自謂孤、寡、不谷,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我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則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芫,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余,是謂盜竽。非道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硯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盤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旱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拔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之。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于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能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取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取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如,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披褐懷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6篇

1、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

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6、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7、正復為奇,善者為妖。

8、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0、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1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3、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14、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1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7、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1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0、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1、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2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2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25、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6、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7、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28、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2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3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31、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3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33、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4、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5、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3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37、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38、治大國,若烹小鮮。

39、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40、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

41、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42、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4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44、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45、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4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47、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49、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50、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51、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

52、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53、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4、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5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6、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8、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59、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6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61、治人事天,莫若嗇。

62、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6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64、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6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6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68、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69、絕學無憂。

70、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7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76、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7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78、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8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81、為無為,則無不治。

8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83、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4、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85、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86、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87、柔弱勝剛強。

88、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89、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90、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9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92、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9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94、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9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6、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9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9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99、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100、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10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0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10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10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0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06、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07、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08、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10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10、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11、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112、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11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114、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11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1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17、2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11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2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12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2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12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24、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125、我獨異于人。

12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27、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28、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12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30、圣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圣人皆孩之。

131、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13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33、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134、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13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36、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37、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138、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13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140、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141、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14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7篇

1、舉世不師,故道益離?!谠?/p>

2、我們都隨時處于正在學習的過程。

3、為學莫重于尊師?!T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4、我愿做人梯讓年輕人踏著我的肩膀攀登科學高峰 —— 華羅庚

5、尚自然,展個性 ——

6、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秴问洗呵铩肪硭摹蹲饚煛?/p>

7、教師的春風,日日沐我心

8、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

9、用愛心、耐心、誠心去啟迪孩子純潔的童心。

10、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ㄇ澹┩踝俊督袷勒f》

11、務學不如務求師?!獥钚?/p>

1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也。——韓愈

1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菜巍忱钣M《廣潛書》

14、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是在于如何看護兒童。(蘇赫姆林斯基)

15、事師之猶事父也?!秴问洗呵飫駥W》

16、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李商隱

17、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填U

18、您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種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幟。

19、即使我兩鬢斑白,依然會由衷地呼喚您一聲

20、用一生的精力上好一堂課,去啟迪一代人的心靈。

21、師道既,學風自善。——康有為

22、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普?/p>

23、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

2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25、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

26、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27、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抉R光

28、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 夸美紐斯

29、執著杏壇,樂于奉獻。

30、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31、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佚名

32、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33、一日之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34、親其師,信其道,惡其師,疏其道。

35、您因材施教,善啟心靈。我們捧著優異的成績,來祝賀您的勝利!

36、疾學在于尊師?!秴问洗呵飫駥W》

37、用愛心、耐心、恒心挑戰問題學生,給他們美麗的童年。

38、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

39、每一個學生都是好學生。

40、圣人無常師。——韓愈

41、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斯大林

42、師者,人之模范也?!獥钚?/p>

43、片言之賜,皆我師也。

44、揚黃牛精神,做平凡工作。

45、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深奧的書,我要用畢生的精力去讀懂每一本書。

46、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 《禮記》

47、捧著一顆心,不帶半根草去 —— 陶行知

48、要使一件工作獲得最大的成就,尊重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49、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50、陽光普照,園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潤,桃李枝頭蓓蕾紅。

51、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52、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 孔子

53、身為世范,為人師表。

54、心靈和心靈撞擊,生命和生命對話。

55、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秴问洗呵?勸學》

56、享受人文的課堂,享受動感的課堂,享受智慧的課堂。

57、普通的孩子,用得法的教育,就會成為超常的人。

58、培養人,就是培養他獲得未來,快樂的前景的道路 —— 馬卡連柯

59、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獣x.葛洪

60、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 陶行知

61、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62、愿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63、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

64、教師是太陽底下再優越沒有的職業了。——夸美紐斯

65、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 亞里士多德

66、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李惺《西漚外集 冰言補》

第8篇

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唐〕韓愈《師說》。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鸥Α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

4、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吨焖此衽d》。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抖Y記·學記》

6、疾學在于尊師。 ——《各氏春秋·勸學》。

7、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 ——(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8、無論哪里,原則的基礎就是傳統?!绹?/p>

9、傳統是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極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毀?!鞲袼?/p>

10、學至乎沒而后止。——《荀子·勸學》

10、學習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獫h樂府古辭《長歌行》

12、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普纭稘摃ぶv學》

1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里w《滿江紅·寫懷》

14、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懢艤Y《與傅全美》

15、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呂氏春秋》卷四《尊師》。

16、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17、貧而無謅,富而無驕?!迂?/p>

1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募巍睹魅崭琛?/p>

19、這種落于俗套的高貴和風雅是再平庸低劣不過的?!旯?/p>

20、若要好,問三老。 ——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21、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跏厝省陡倪^》

22、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睹献印けM心下》

23、人不可以不就師矣。 ——王符《潛夫論·贊學》

24、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 ——楊雄《法言·學行》

24、師友貴隆親,古學當自反?!ㄋ危﹦⑦^《湖學別蘇召叟》

2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述而》

26、師道立則善人多?!逗H鸺べ涥愒饺喂盘锼居栃颉?。

27、古之學者必有師。 ——韓愈《韓昌黎集·師說》。

28、最革命者,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最古老的傳統的人?!_曼·羅蘭

29、行成于思,毀于隨?!n愈《進學解》

30、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62.圣人無常師?!n愈《師說》

30、不師者,廢學之漸也。 ——《呂衡州文集·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

3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32、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33、假如傳統或“世代相傳”的意義僅是盲目地或一絲不茍地因循前人的風格,那么傳統就一無可取?!蕴?/p>

34、君子隆師而親友。 ——《荀子·修身篇》。

35、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孟子

3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祆洹端臅戮浼ⅰ?lt;論語集注>卷一》

37、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茍子》。

38、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秴问洗呵铩び帽姟?/p>

3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增廣賢文》

40、師者,人之模范也?!獥钚邸斗ㄑ浴W行》。

41、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p>

42、古老的種子,沱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播種。——泰戈爾

43、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钣M《易論第九》

44、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 ——(清)王卓《今世說》

45、讓一得百,爭十失九?!R克

4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墩撜Z·里仁》

4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48、謙遜是美德的色彩?!釆W格尼斯

4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50、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禮記·學記》

51、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學。 ——出自(漢)韓嬰《韓詞外傳》。

第9篇

高中必背文言文大全

《寡人之于國也》

選自《孟子 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于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逍遙游》

節選自《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

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馀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譯文

臣子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小時候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會行走。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什么兄弟,門庭衰微而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舉臣下為孝廉,后任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優秀人才。臣下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態度傲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職,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俯伏思量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并不顧惜名聲節操?,F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樣子;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的內心不愿廢止奉養,遠離祖母。

臣下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請允許我完成臣下一點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滕王閣序》(節選)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附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 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 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 于其身也, 則恥師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師焉, 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 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 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嗚呼!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 萇弘、 師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聞道有先后, 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不拘于時, 學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東西。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pín)媵(yìng)嬙(qíang),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piāo)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chēng)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lǐ)迤(y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zī)銖(zhū),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shù)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分布圖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五人墓碑記》

節選

第10篇

摘 要: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集中沉積在了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它們連同佛學一起在中國的發展中完善了中國思想史,滲透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里,也進入到了學習生活中,從而對大量的心理引導與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孔孟老莊思想 專注謙虛 契合點

“讓自己去適應環境,因為環境永遠不會來適應你。即使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面對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每一個人都成為了時代的追逐者,來去匆匆,見證著“適應”的法則。卻不知,適應需要頭腦,適應需要方法?,F代的青少年大多在不知不覺中采用了厭棄一切的極端做法。語文尤其成為他們厭棄經典,厭棄生活,更厭棄說教的思想舞臺。用儒學思想學習哲學使青少年學習生活順利進行,無疑是語文教育教學的有效方法。

“學不可以已”,《勸學》昭示著學習的永恒。學習需要不離不棄,學習需要專注謙虛?!皹范暋狈绞菍W習的至高境界。然而,千百年來,古人的諄諄教誨已被一味的功利色彩所吞噬。在細致的觀察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學習行為都在家長的殷切期望、老師的語重心長、社會的嚴峻現實中趨向被動,趨向機械。所謂的興趣,所謂的熱情,所謂的美好生活,都一步一步地投入了冷漠、厭倦、尋求極端刺激心理的懷抱。他們崇尚反叛,崇尚異端,甚至崇尚瘋狂的享受;他們懷疑家長,懷疑老師,甚至懷疑圣賢之說,毫不吝惜地拋棄一切經典。于是,學習的枯燥無味成為他們拋棄的首選,而傳統經典的自主閱讀與引導則是重拾正確學習態度的法寶。

首先,樹立自我學習的意識?!扒嗳≈谒{,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告訴我們青之深、冰之寒在于藍與水的奠基,也在告訴我們,一代更比一代強,每一代都有獨特的風范,每個人都有他人難以取代的優勢,這一優勢是你生活的色彩,更是人生的希望。學生能夠真切地明白這一切,信心會讓他們認識到自我的價值與責任?!肮誓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边@句金玉良言說明一個道理:學習在于使自己“知明而行無過矣”,學習在于使自己博學多才,在于提高修養,在于韜光養晦展雄姿?!霸娫弧禒柧樱瑹o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衲笥诨溃DL于無禍。”這就說明了幸福即在學習中升華,而不是在享受中揮霍。“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圣賢之言不是在教你該做什么,而是在誘導你怎樣選擇。因為有了選擇,才會調動自我的積極性,學習的深義即在于此:正確認識自我,才會接納學習、接納家庭。

其次,需要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對象。面對快節奏的時代步伐,高中生無一例外地追隨時尚的步伐,尋求著高效率,而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消除學生對學習的厭倦心理和失望情緒?!皣L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系列的比喻詮釋著適時地選擇符合自身學習特點的方法,會消除學習的疲勞感,增添幾分樂趣。人生的前途在于學習對象的選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再次,學習需要專注,堅持不懈?!胺e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蛇無足而飛,鼠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鉆研。

最后,學習需要勇氣。韓愈的《師說》承繼和發揚著這一精神,“不恥下問”的道理不但需要心態的改變,更需要從師的勇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個人的地位與名譽并不是從師學習的標準。學識、修養才是從師學習的要義?!拔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向長輩請教、向朋友請教是理所當然的,而向晚輩請教、向競爭對手請教卻是一件令很多人難以釋懷的事,因為這樣做意味著低人一等,在這個極度張揚個性的年代,這對許多學生無疑是一種“侮辱”。許多學生曾表示寧愿問老師,也不愿去問同學。可見,學生沒有認識到運用謙虛的心態進行合作學習會充分地開闊視野,激活思維。而“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诵校瑒t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歷代文人墨客之所以才華橫溢,不是因為閉門造車,而是因為遍覽山河、廣拜圣賢所致。那是一股勇氣,更是一腔執著的豪氣。

第11篇

謝克慶,執教于成都中醫學院,積功累勤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專著多部,詩文百篇。曾為恩師編纂出版《臨癥精要》、《靜安醫學新書》,指事切用,深受同業好評。

丹陽句容人葛洪,字稚川,是中國晉代精通儒道和煉丹術的著名醫藥學家和養生家。葛洪一生著述甚多,在《抱樸子•極言篇》中,他提出的“治身養性,務慎其細”的論斷,對后世影響特別巨大和深遠。論據有三:

一、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中國古代,養生活動可以分成兩大類別,一類是堅持呼吸吐納導引修練(即體育或氣功),華佗的弟子吳普向其師學習“五禽戲”,九十多歲時還“耳聰目明、齒牙完堅”。

另一類是服食養生,即長期服用保健藥物,弟子樊阿向華佗索取的“漆葉青粘散”功效神妙,樊阿堅持服用就活到百歲以上。

不管運用哪種方法養生,葛洪都強調“務慎其細”,修身養性,一定要從細處做起,不要認為益處細小不起眼而不去求取,更不要以為害處輕微看不出傷害就不加防備。

他認為,只有心地善良、動機純潔的人,才有可能接受老師真心的指導,學有所得,并從細小、細碎、細微、細密之事做起,而且必須摒棄雜念,凈化心靈,見素抱樸,“敬卒若始”,“賭財色而心不戰,聞俗言而志不沮”。

不論采用何種方法,都必須循規蹈矩、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企盼一蹴而就。因為養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養生家的最終目的不是縮短這個過程,而是要延長這個過程;不是要簡化這個過程,而是要尋覓適合自我修煉的項目和過程。

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葛洪曰:“非長生難也,聞道難也;非聞道難也,行之難也;非行之難也,終之難也?!逼鋵?養生的“三難”猶如三道屏障,越過一道都不容易。首先是“聞道難”,聞正道更難。

比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刮起一股“雞血療法”、“飲水療法”風。殺雞取血,乘熱就喝,喝得滿臉血污,面目猙獰,但并未喝出什么名堂。后來的“飲水療法”來頭不小,不管什么生水,舀上一碗就喝,喝得肚大腹脹,但除了小便增多頻繁入廁外,也未有奇效神功。再后來又是“甩手療法”,甩了幾年不甩了。成都流行過“生吃泥鰍”,沒有吃出健康,反到吃出不少病來。故岔道多,則聞正道難,行之更難。

當今社會發展節奏加快,人們肩上壓力增大。要想每天都安排時間來修煉就比較困難,而要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就難上加難。但“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養生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可缺少,每一個細節都不能疏忽,積累的環節、堅持的步驟,是萬萬馬虎不得、打不得折扣的。

二、人無少長,莫不有疾。而受氣各有多少,多者其盡遲,少者其竭速。其知道者,補而救之。必先復故。

葛洪認為人類稟賦各不相同,如果遭受相同疾病的侵襲,當然是稟賦厚耐受時間長,稟賦薄忍受時間短。對同一人來說,青少年時期生機旺盛,中老年之后機能漸衰。同一時段,健康無病和病魔纏身,狀況不同,正氣強弱盛衰也會出現差異。

故善于攝養之人,皆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變。疾病侵擾,無時不在,無孔不入,概莫能外。即使是稟賦雄厚、體魄壯碩之人,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也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方能不辜負上天關愛,厚積薄發,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生命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否則,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螻蟻之穴可潰千里之堤,一著不慎可使滿盤皆輸。人非木石,稟賦再厚,不知愛惜,亦會錯失良機而遺恨無窮。對稟賦單薄之人來說,更不能悲觀失望、自暴自棄,因為放棄比期待更可怕,束手受敗比求索進取更可悲。只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根據自身的狀況,擬定實事求是的目標,堅定信心,守常不移,花費比別人更多的心血,付出比別人更多的代價,還是可以實現自己的愿望,取得較好的結果的。

所以,葛洪說,其知道者,補而救之,必先復故。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要揚長避短,損有余,補不足,使形神回復和保持最佳狀態,養生必能取得碩果。

三、長生之要,在乎還年之道。若能愛之于微,成之于著,則幾乎知道矣。

在葛洪看來,治身養性所采用的一切措施和辦法,雖然看起來顯得冗繁、龐雜、細小和瑣碎,似乎實行起來讓人感到實行沉悶、局促、板滯和厭倦,其實不然。

他認為,注重養生才能有效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只有健康,才能使人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信心百倍地投入學習、工作和生活,才會積極地和人交往,為構建和諧社會主動出招,充分體驗和享受生命賦予人類的福祉、康泰和歡樂。

第12篇

我們是否可以借鑒“國際留學生”的培養模式在國內或地區學校之間短期交換學生培養?許多教師認為區域交換學生培養將會產生如下作用:

一、交換培養學生能轉化部分學困生

李吉林老師在《與青年教師談話》一書中專門論述了需要與自我需要。在心理學里,情緒情感就是能否滿足個體需要的一種體驗,當客觀事物或者外部情境符合主體的需要時,就能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緒和情感,當客觀事物或者外部情境不符合主體的需要時,就會產生消極、否定的情緒情感,這種情緒情感性質的變化往往會改變個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例如,積極肯定的情緒情感將使個體更樂意維持當前這種關系和狀態,而消極否定的情緒情感正好相反。

作為從教多年的教師,我們不得不承認:不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產生學困生的原因之一。那么通過學生校際交流活動,面對新的師生面孔,能夠改變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困生提供一個新的發展空間。不同教師有不同教學風格(有理智型,情感型,自然型,幽默型,技巧型——閻德明老師),多元智能與建構主義理論體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能激發出不同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產生積極肯定的情緒情感,進而讓學生喜歡學習。在新老師新角度的開導下,學困生能很快走出思想誤區,改變以往的學習態度。接觸新的學習伙伴能使學困生克服自卑心理的陰影,克服消極否定的情緒情感,重新走上學習道路。

二、交換學生培養有利于培養學優生

據悉:北京大學首次向美國西點軍校派出10名交換生,進行為期兩周的短期訪學,并按照西點軍校的作息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和課程學習。北大有關負責人表示該計劃不僅是為了豐富學生經歷,更是為了對北大學生的領導力、團隊合作和個人品格進行培養。(2011年11月2日《北京日報》)

“圣人無常師”。新學校教師的教學風格將使學優生的潛力得到更大開發,將會使學優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李如密教授將教師的教學風格概括為:理智型、情感型、表演型、導演型、莊雅型、諧趣型、謹嚴型、瀟灑型、雄健型、秀婉型、蘊味型、明暢型、中間型和渾融型,共計十四種類型,同時提出教學風格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品德發展、審美發展、個性發展、學風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出國留學”是學習語言的最佳途徑,令許多同學向往。而我們不可能人人都出國留學,更不可能在“初中階段”出現大量出國留學生。如果國內或地區內各校能通力合作,為學生創造所謂的“外國”環境,即各校間短時間交換學生培養。這種新“情”、新“境”是情境教學的深化。學校定期通過選拔組織學生到外校學習、交流,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同時也給他們的學習帶來壓力和動力。他們能聆聽不同教師講課,“留學”歸來的學生帶回來的好方法會反作用于課堂,實現教學相長,改變以往那種只有教師出去學習,回來傳播的方式。體現了師生平等,也為學生建構知識提供了一個新平臺。

三、交換學生培養能加強學生自主學習

“生活即教育”,“留學”生活使學生離開家庭,到新學校生活、學習,沒有家長呵護、溺愛,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鍛煉了學生自主生活能力,同時也會對自主學習產生積極作用。來到一所新的學校,接觸的是新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沒有消極否定的情緒情感,每名學生都會重新要求自己。他們在學習上自然不甘落后,在自主學習這一模塊上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四、交換學生培養能彌補教師支教的不足

近幾年雖然有許多優秀教師到農村,到偏遠地區支教,但是只能一次改變一兩個學科,還有更多的學科教師仍然是舊面孔。有經驗的支教教師長期支教不方便,短期內又無法徹底改變弱勢群體狀況。而校際“留學生”的出現能夠彌補這樣問題。他們外出求學能夠得到更多鍛煉,又無生活瑣事羈絆。在學生走出去與支教教師走出去兩種方式下,更加有利于實現公平使用教育資源。

五、交換學生培養能提高教育者的管理能力

如今與西方發達國家院校開展交流與合作,始終是國內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的“短板”,而一個與發達國家名牌大學尤其是世界知名軍事院校的“合作”與“交流”,會開闊國內大學視野,也會通過這類交換生的培養合作讓北大“學習和借鑒”到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教育的優秀理念。這種“走出去”的培養模式,或是短期的,但這一“交流”和合作過程本身也是傳播文化的過程,是吸取和借鑒國外發達的大學先進教育理念的過程。(2011年11月2日《北京日報》)

面對來自各個學校的交換生,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考慮如何引導這一群體走上理想的學習道路。尤其是對那些有消極否定情緒情感的學生,要用新的態度,從新的角度教育學生如何思考那些自己對其曾有成見的問題,使其回到學校后能重新認真學習。同時,集中培訓優秀學生能讓他們的潛力得到更大開發,回校后能在小組學習中更好地帶動別人。教育者也會思考如何集中培養中等生,使他們在學習上有新的突破。教育者還會考慮到如何將自己學校的特色傳播出去。這一系列問題都會促使管理者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相互借鑒,彼此分享先進的教育資源,進一步實現教育公平。

總之,讓吾儕精誠合作,披荊斬棘,共同探討出一條公平使用教育資源之路——讓一部分中學學生走出去參加短期培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平市| 东明县| 中西区| 永年县| 余干县| 昭觉县| 双江| 东光县| 卓资县| 黑河市| 徐州市| 宝应县| 克东县| 青冈县| 太谷县| 承德市| 布尔津县| 张家川| 甘洛县| 海盐县| 视频| 泾阳县| 福泉市| 内乡县| 松阳县| 疏附县| 东兰县| 余姚市| 宜兰市| 宁远县| 大庆市| 甘泉县| 洛宁县| 长海县| 民勤县| 皋兰县| 洪湖市| 曲阳县| 阳朔县| 宝坻区|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