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

時間:2023-05-30 10:08: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養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養生

第1篇

何首烏是一味天賜養生神藥。據說,千年的何首烏長成人形后會隱身,人食之可長生不老。《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味甘,性溫,無毒,能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氣心疼、積年老疫痰痹、風虛敗劣、長筋力、益精髓、壯氣駐顏、黑發延年、婦人惡血痿黃、產后諸疾、赤白帶下、毒氣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后人又發現何首烏能讓人耳聰目明。

千年中醫深藏了很多科學難以破解的奧秘。幾味效果單一的中藥材進行配伍后,經過醋制、鹽炒、酒制等不同的中藥炮制工藝,析出的藥物成分各不相同,再經煮泡煎制,其產生的藥物分子團,現代科技都無法分析出來。而這些不同的藥物分子相互之間的作用,服用后對人體細胞的改變,更是生物化學專家都難以想象的。要想把中藥量化,的確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

眩暈病是古老的疾病,既當今稱為人類“沉默殺手”、西醫無法根治的、能讓人壽命縮短20年的頑固性疾病――高血壓,在傳承千年的中醫魂寶中,早就有能輕松治好高血壓的方法――醋療。

我出生在一個中醫世家,家父一生執著于古代中醫養生方劑的挖掘與應用,對“三高癥”研究付出過心血。曾以醋蛋液為溶媒,將明代醫官劉純的“通玄散”:天麻、山萸肉、凌霄花、西紅、黃精、何首烏等加減后用現代科技萃取藥材中有效成份,如磷脂蛋白、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配制“蟲草養生液”讓患者應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家父開明,不久將秘方公布與眾,并傳授于人,讓大家進行自我保健,療疾養生。我深受啟發,要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詮釋中醫養生與藥療秘訣之念油然而生。

據大量醫學古籍及現代醫學書刊著作記載,醋蛋提取液,是一自然的神奇療法,已成為廣大老年人的時尚話題和格外青睞的養生佳肴。并被身患多種疾病的老人奉為至寶,似乎醋蛋液就是專為他們合成的一種“新藥”。

“通玄散”是清朝御醫劉純在金朝名醫張元素的“天麻丸”的基礎上研發的治療眩暈病的特效藥。《醫學啟源》記載了眩暈病屬于陰虛陽亢癥候群。“天麻丸”方中天麻安神潛陽,生地、元參涼血滋陰,當歸、牛膝活血補血,杜種、萆Z、附子、羌活強筋壯骨。但天麻丸滋陰潛陽的作用很弱,對眩暈病有效,可不能防止偏癱的出現。劉純和醫官們反復加減處方,進行濃縮,在增加藥材劑量而縮小藥材體積的同時,便于病人口服吸收,促進疾病迅速痊愈,預防中風發病率相對降低。

高血壓疾病的根源――高血脂。長期高血脂,大量低密度脂蛋白就會越來越多的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一方面阻斷了血管壁上血壓感應器對血液的靈敏度,其次會導致營養物質難以進入血管的細胞出現動脈硬化。清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激活人體自我血壓調節機制,才能根治高血壓,才是全球醫學共同追求的目標。

醋蛋液浸制降壓中藥,一方面提高中藥藥效幾十倍、幾百倍的同時,緩沖堿性物質對神經細胞的傷害,因醋有抑制、收斂異性蛋白的功能。另一方面,醋酸菌蛋白具有強大的血脂凈化功能。它能促進高密度脂蛋白把膽固醇帶進靶細胞,充分被人體利用。更能把低密度脂蛋白分解掉。再一方面,乙酸有強烈的揮發性能,能深入到細胞蛋白的內部,是中醫認為醋是高效藥引子的緣故。因為神經、臟器、血液不同部位的性質各有不同。血脂、膽固醇類,都屬于油脂類物質。而很多中藥都是水溶性成分,油水難相溶的道理眾所周知。所以一般藥物很難發揮作用,更別說降脂了 。而臟器的修復、免疫力的改善、神經功能的修復,則需要大量蛋白質進入細胞內部發揮作用。而一般中藥所含成分因為穿透不了細胞膜外脂質層的阻擋,所以效果非常慢。而因醋酸蛋白菌的穿透力,不論脂類、醇類、酸類、酚類物質,他都能攜帶藥物中的蛋白、有效成分進入到血脂、細胞、神經等全身每一個細微的角落發揮各自作用,治療效果并非一般藥物所能比擬。

《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醋開胃、養肝、強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氣、碎邪,解魚蟹鱗介諸毒。”《現代實用中藥》醋“用于結核病之盜汗,為止汗藥;又傷寒癥之腸出血,為止血藥。”中醫自古就對醋的藥用功效有了充分的認可,記載醋破血逐瘀,解毒抗菌方面有特效。治大病重病的經典藥方中,它都是炮制君藥的第一選擇。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乙酸和多種生物菌及微量元素的混合體。

醋蛋液本身就能健體強身,對動脈硬化、腦血栓、高血壓、心肌梗塞、胃下垂、肝炎、糖尿病、神經痛、風濕病等多種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再加上中藥里的蛋白磷脂內有一種要素――膽堿,在血液中將脂肪和膽固醇轉化成乳狀液,使血液循環系統暢通,減少脂肪和膽固醇在血管壁內沉積,降低血管栓塞及心腦疾病的發生。活血化瘀作用,可扶正固本,提高人體免疫功能。血脂降低也就等于基本解決了高血壓的致病根源。

第2篇

然而,張悟本、道士李一等一個個“養生神人”相繼出現,一本本養生書籍讓人眼花繚亂,一檔檔養生保健的電視節目讓人辨不清真假是非,真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

在中醫養生保健紅火的背后,標準的缺失,行業的不規范,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低等,讓關注養生之道者感到困惑。

困惑一:食療養生能否“百病皆除”

因為紅極一時的張悟本寫了一本瘋狂暢銷的書《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不少老百姓誤以為,學養生、學食療就能“治百病”。

因此,不少江湖騙子、“掛羊頭賣狗肉”的“專家教授”,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宣傳所謂的“養生經”,斷章取義套用中醫理論,片面夸大食物功效。

中醫講五谷為養,蔬果為助,也就是說人體主要是靠五谷來維持,蔬菜水果是輔助五谷雜糧的,只吃蔬菜,或者把水果當成主食,本末倒置,身體何談健康?此外,中醫養生分內養和外養,內養養的是精、氣、神,外養就是皮肉與筋骨。中醫特別注重的是內養,而現在所謂的養生專家,講的都是外養,比如怎么吃,怎么鍛煉。食療養生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但絕不等于“吃了某樣東西百病皆除”。辨識“張悟本”的方法很簡單:太絕對的養生說、食療說,絕對不可信!“急功近利”的養生學說不是中醫。

困惑二:養生能否“依葫蘆畫瓢”

中醫養生理論深奧,涉及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是一個完整而漫長的系統,強調治病要“因證而異”、養生要“因人而異”,切忌盲目跟風,“依葫蘆畫瓢”。

人的一生分為“生、長、壯、老、已”,到了壯、老階段,功能開始下降,陰陽偏頗,可以適當使用養生藥物。但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養生保健要注意個體差異。中醫養生講究辨證論治,如進補就要通過望、聞、問、切,分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再采用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方法對癥下藥。年齡不同、季節不同、身體狀況不同,使用的保健藥物就會不同。

中醫講究陰陽平衡,順應自然,更何況中醫理論是因人而異,對癥下藥,適合于別人的養生方法不一定適合于你。選擇養生方法或保健藥物,最好請專業醫生對你的體質進行評判,再養生。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困惑三:休閑場所的中醫保健是否可信

近年來,按摩、針灸、刮痧、拔罐等被視為國粹的中醫技法成為很多休閑會所、美容院、洗浴中心、減肥機構的推崇亮點,甚至連發廊、足浴店也搭上“中醫”二字。

專業醫療機構與休閑場所有本質的區別。醫生是在醫學診斷的基礎上,決定對病人采用中醫推拿按摩的治療手法。沒有資質的按摩人員只是學了些穴位和按摩手法,卻不懂醫理,不可能檢查出病人是否存在哪些系統性疾病。

針對一些不法休閑場所打著“中醫養生”的旗號從事,專家提醒,消費者注意“三看”:一看環境,正規按摩場所應敞開透明,不會關得嚴嚴實實;二看資質,場所的經營證照及項目、保健師的從業證件要看清楚;三看手法,是否針對穴位,是否有一整套操作程序值得考究。

困惑四:養生可否等病了再養

中醫自古以來,重在“治未病”,強調無病防病。不少人自認為身體健康,體檢什么病都查不出來,就不需要養生之道,其實不然。

第3篇

陸智慧,安徽省立醫院中醫內科專家、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中醫體質養生第一人。

二十一世紀,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健康,關注養生。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也就是說養生是以保養生命、調節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為目的,根據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指導實踐的一種科學理論和方法。現階段各種養生方法多如牛毛,怎樣破解養生迷霧?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道呢?

中醫養生,是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則是講究順應自然,形神兼養,動靜結合,調養五臟。而四季養生,是指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季節變化,通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養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同時,中醫養生也注重節氣養生,本文將介紹四季養生法則及與各節氣相匹配的飲食調理。希望本文能幫助您在正確的時間采取正確的養生方法,將養生養到實處,養到精妙處。

一年之計在于春,因此從春季開始,我們就要做好養生方略,為保全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堅實的基礎。立春大致在每年公歷的2月4日前后,春季主生、養陽,萬物生發,是調養生命活力的最佳時機。在飲食上可適當地選擇溫補類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豬肝、雞肉、鱔魚、海蝦等。經過冬季長時期的進補,此時就不宜再吃油膩的食物,如少食狗肉、羊肉等溫熱之品,忌食花椒、茴香等辛熱之品;要多吃谷類粗糧,如玉米、蕎麥、燕麥、糙米等;另外蔬菜類多食用芥菜、生菜、芹菜、韭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以平抑肝火;北方食療以粥為好,如: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南方食療多以湯為好,如:猴頭菇煲鮮雞湯、山藥煲瘦豬肉湯、菠菜牛肉湯等。

夏季,草木郁郁蔥蔥,繁花似錦。立夏大致在每年公歷的5月5日前后,夏季主長,養陽。對人體而言,夏季也是生長的最佳時期。夏季,天氣炎熱,人體的汗液分泌會相對較多些。這時在飲食方面,應選擇低鹽、低脂、低糖、高纖維的清淡食物。夏季不少人胃口差,因此習慣以素食為主,但素食營養元素較為單一,所以要適當地搭配其他食物,以保持營養的均衡。在食物功效上多選用滋陰清火、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菜、荸薺、黑木耳、藕、銀耳、蓮子、胡蘿卜、番茄、西瓜、山藥、梨子、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味重油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食物、油煎熏烤食物以及溫熱助火之品,包括生蔥、生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蝦等各種海鮮發物以及牛肉、羊肉、狗肉、鵝肉等。粥是夏季的最佳飲食,可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同煮粥,冷涼后食用,具有健脾、驅暑功效。夏季補水極其重要,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每次飲水量在200ml左右,切記不要等口渴時再想到喝水,當您感到口渴時,您的身體已經處于缺水狀態。夏季大家幾乎每天都要吃西瓜,尤其女孩子夏季把西瓜當成一道主食。西瓜雖具有清暑解熱、止渴、利小便之功效,但是西瓜的糖分很高,肥胖及血糖高的患者在夏季應少食用。女性月經期或產后,雖天氣炎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他疾病。

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節,人體陰陽代謝也出現陽消陰長。立秋大致在每年公歷的8月7日前后,秋季主收,養陰。秋季應增強身體素質和精神調養,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飲食調節方面,要多喝開水、淡茶、果汁、豆漿、牛奶等,做到量少而頻飲;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盡快排除人體疲勞時積存的代謝物;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即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這些食物包括雪梨、香蕉、胡蘿卜、山藥、冬瓜、藕、銀耳、豆類、菌類、海帶、紫菜、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宜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多吃雞蛋、瘦肉、魚、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冬天草木凋零,萬物伏隱深藏,人類也應關閉開瀉的氣機,養精蓄銳,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整和調養。立冬大致在每年公歷的11月7日前后,冬季主藏,養陰。小雪過后,天氣會越來越冷,依靠食物來補充能量是一種讓身體快速變暖的好方法。我們應多吃一些能夠有效抵御寒冷的食物,如狗肉、雞肉、羊肉、牛肉、桂圓、蘿卜、山芋、辣椒、生姜等。冬季女性容易因缺鐵性貧血引起的血液循環不暢而使機體產熱能量減少,因此建議女性冬季多食用動物血、蛋黃、豬肝、牛骨、黃豆、黑木耳、香菇等富含鐵質的食物,這對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大有幫助。所謂“三九嚴寒補一冬”,冬季是進補的最好季節,但進補也要因人而異,進補不合適往往會造成“虛不受補”。飲食調理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當歸等,但這些補品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0四季調養五臟

四季與五行、人體五臟相互對應。按照中醫理論,春屬木,與肝相對應,肝在志為怒。春季養肝護肝是重點。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惡抑郁而喜調達。春季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宜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如枸杞子、郁金、丹參、元胡、芍藥花等,宜遵醫囑)和辛溫發散的食品(如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同時要減少肝臟的負擔,要做到少飲酒,多飲水。多在室外做運動,多賞顏色鮮艷的花景。平常注意自己的情緒控制,中醫認為“怒傷肝”,立春時節調神養生注意一定要戒怒。

夏屬火,與心相對應,心在志為喜。夏季應心而養長,與人心氣相應,應注意清心。中醫認為,夏季,人體心臟機能處于旺盛時期,因此在整個夏季養生中要著重調養心臟。《黃帝內經》中的《五臟生存篇》中有:“赤當心,苦。”意思是指在心火旺盛的夏季多食用紅色的食物養血,吃“苦”養心。夏季補血養心的紅色食物有紅豆、枸杞、西紅柿、山楂、葡萄、蘋果、西瓜、動物心臟等;針對夏季心火旺盛,可以多食用苦瓜、苦菜、荷葉、苦丁茶等。夏季,人們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風寒。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夏季應保持情志舒暢、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

秋屬金,與肺相對應,肺在志為悲。秋應肺而養收,氣候涼爽,與人體的肺氣相應,應注意潤肺;肺為水之上源,可升清降濁,蒸騰水液。而白色入肺,因此飲食中多選白色食物最佳。如白木耳、百合、蓮子有溫肺止嗽、益氣滋陰的功效。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杏仁、川貝等,以緩解秋燥。秋季容易產生“悲秋”情緒。預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調節心理,保持樂觀情緒,切莫自尋煩惱。

冬屬土,與腎相對應,腎在志為恐。冬應腎而養藏,與人體腎氣相應,應注意暖腎,在五色配屬中,冬亦歸于黑。用黑色食品補養腎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除了眾所周知的黑芝麻、黑米以外,紫菜、香菇、海帶、黑木耳、甲魚、烏雞都有補內益氣、固腎延年的作用。同時宜多吃的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藥粥、栗子燉肉、白果燉雞、大骨頭湯、核桃等。在冬季除了食補以外還要注重“精神養生”,冬季容易使人焦慮緊張、心懷恐懼,而負面的情緒易導致腎氣受損。在冬季要學會自我調節,放松心態,合理飲食,加強鍛煉,預防“恐傷腎”。

0四季起居養生

立春以后,白天越來越長,晚上越來越短,我們的作息也應隨著這種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理,此時作息應“晚睡早起”,最好的時間段是晚上十一點到早上六點。天氣乍寒乍暖,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易感風邪而致病,因此應該繼續“春捂”,不可迅速換下保暖衣服。春季容易犯春困,建議大家多伸伸懶腰,這個動作可以把更多的氧氣運送到人體的各個器官,使大腦接受更多的氧氣,同時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趕走困意。要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怠思眠狀態,使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夏季由于白晝越來越長,夜晚越來越短,在立夏以后,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有利于氣血運行、振奮精神。中午小憩有益健康,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不可貪圖涼快而迎風或露天睡臥,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風。要常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換,使皮膚疏松。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癥等陽虛證,大暑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第4篇

關鍵詞:養生 學校體育

我國的中醫學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早在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以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養生等問題。傳統養生理論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方法,并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

一、中醫健身養生觀的種類

1、天人合一的融合觀

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皇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應也。”就說明了自然界的變化必然影響到人體和整個生物界。同時還認為,人與天地相應,并不是消極的、被動的,人類不僅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能動的適應自然,而且還能逐漸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規律,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神形兼養的整體觀

中國養生觀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神形兼養的整體觀,主張神形兼養,心身同育.范縝在《神滅論》中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3、陰陽對立的統一觀

古代把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看作是天地萬物生息繁衍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把陰陽矛盾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陰陽平衡和陰陽轉化作為基本規律廣泛應用到防病、醫療和養生的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4、動靜諧和的平衡觀

在漫長的實踐經歷中,養生思想的發展,從動以養形和靜以養神各自分離的狀況,逐漸發展到動靜結合以養生,而且與推拿按摩和日常有規律的飲食、作息、睡眠、日光和空氣等環境條件結合,以及對癥施術的導引和行氣、“八段錦”、“太極拳”等整套術式,互相吸收補充,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養生保健的思想體系。

二、中醫養生理論對學校體育的啟示

1、以和養生

綜觀古代養生觀,發現他們對傳統養生學中的“和”都有闡發,他們把養生學上的動靜合宜、勞逸適度、陰陽平衡、形神統一所形成的最佳狀態稱之為“和”,都主張“以和養生”,我們認為“以和養生”就是我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論。孔子講過::“過猶不及”,《內經》提出“不妄做勞”。因此我們在學校體育領域內選擇教學內容時,大多應當選擇低能運動項目。在有氧運動項目鍛煉中,重點要考慮強度和時間的組合問題。如“有效價值閾”理論指出:只要當運動時的平均心率在最佳負荷價值閾內(120――140次/分之間),并達到鍛煉時間的2/3左右,可取得理想的鍛煉效果.還有學者以運動處方的形式,規定運動中的強度,根據不同的對象分為輕、中、強3種強度:對于大學生來講,以最大吸氧量的40%進行60分鐘的運動,心率大約110次/分左右(適合于不經常運動的人);心率在110/分以下健身價值不大;心率在160)170/分之間時,雖無不良的異常反應,然而也未能呈現出更好的健身跡象.因此選擇有氧鍛煉項目為主對大多數學生健身來說是適宜的,當然“唯主”不等于“唯一”,適當選擇一些無氧鍛煉的項目也是必要的。

2、動靜結合

“動”與“靜”是相對的,二者是既對立又統一。近年來,許多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實:在體育教學中盡量多加入傳統保健內容,力求做到用偏于練靜!練柔的傳統法來“練內”,用體育運動項目“練外”,使學校體育教學做到內外結合,動靜結合;使學生掌握祖國傳統保健養生的方法,使他們能夠終身受益.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養生觀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視天人為一體。自然界和人類是緊密相聯不可分離的,追求天、地、人整體的和諧和圓滿。這一思想給我們以啟迪:(1)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永遠是相關相連的,它們二者水融,渾然一體,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2)保護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探討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營養結構、衛生條件、保健方式等。分析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規律,研究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以達到免患疾病,維護健康的目的。

三、養生理論對指導學生了解運動意義的作用

1、養生理論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學校體育,從本質上看最終目的將越來越多地反映在對人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特別是意志品質的培養,并通過健康教育從深層次上對人體有所了解,為終身體育和個體社會化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既要保持身體外部經常運動的習慣,還應注意了解身體內部的活動規律和運行機理,達到身心并煉,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

2、養生理論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從中醫學角度看,人體臟腑之間五行匹配、陰陽協調是健康長壽的關鍵。身體鍛煉也同樣存在陰與陽的協調問題。高氧運動和低氧運動體現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陽互補的辯證關系。另一方面,身體鍛煉的形與神也是一種陰陽關系。人的生理功能主宰人的精神活動。同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說明健康的標準必須是形神俱健!身心都得到發展。此外,身體鍛煉的開與闔(陽主開,陰主闔)影響著人體與外界環境氣機升降出入之交換,是學校體育運動方式上必不可少的環節。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開始向全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這一綜合醫學模式轉變,健康也必然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態。中醫醫學中的“氣者驚之、憂者恐之”等和六神各有其主的說法,對現代人調節情緒非常重要。為此,傳統中醫養生的理論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學校體育的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1]張恩勤.中醫養生康復學[M].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1092115.

[2]肖國強.淺談運動處方的實施[J].體育學刊,2001(6):32235.

[3]蔣力生.章德林.孫思邈精神養生思想論析[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15(3):25

[4]蔣力生.5鬼谷子6養生智慧闡要[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16(3):20

[5]蔣力生.藥王千金方#千金方道教醫學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

第5篇

中醫認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游》中“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活一口氣”、“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記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氣”的功能有五:推動、溫煦、固攝、防御和氣化。“氣”之為病有氣虛、氣郁、氣滯、氣阻等,心氣虛、肺氣虛,肝郁氣滯、肺氣阻塞等臨床常見。《靈樞·口問》對氣虛的癥狀進行過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中醫養生保健常以養氣為首務,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養氣訓”,對養氣的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

少思慮養心氣。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現代也可特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心氣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病癥。《靈樞·天年》:“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人之思慮最易耗傷心氣。《靈樞·本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怵惕思慮、喜樂無極、悲哀憂愁、恐懼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響心,而后引發相關臟腑的病變。

莫嗔怒養肝氣。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受到威脅或損害時出現。嗔怒易導致兩肋脹痛、胸悶不舒,并常見消化機能紊亂或女性月經不調等癥狀,嚴重的還會使血壓升高,甚至猝死,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見,保持心態的寧靜與平和非常重要。

薄滋味養胃氣。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標志。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更明確提出“人以胃氣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損傷胃氣,《素問·痹論》概括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少言語養肺氣。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氣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易感等最為常見。除疾病因素外,話多語稠也易耗損肺氣。中醫謂“多言耗氣”。孫思邈也告誡“莫多言”、“多言則氣乏”;宜“少語”,少語則氣得充養,不致無謂耗散。

節養腎氣。腎氣指腎的功能活動,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等方面。中醫認為“房勞傷腎”,主張節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氣充、血旺,人體自然健康。

(摘自《北京晚報》)

第6篇

“天韻禪音”商學院創始人、中華網視――養生欄目主持人、中國醫師協會“治未病項目”辦公室副主任、中醫協全國健康科普團講師

音樂是人類最偉大的表達,是人類心靈的第一語言!――袁崇碩

據說在古代,醫術高明的中醫不僅會以針灸和中藥為病人治病,而且還會運用音樂療疾。一曲終了,病退人安。古代貴族宮廷所配備的樂隊歌者,亦不僅僅是為了娛樂,他們所肩負的責任之一,便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而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也曾提出過“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就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用如用

在古代,巫醫最早便是通過音樂來治療疾病,后來,在人們發現一些草木也可以治病后,就在“”字上面加了草字頭,變成了“ ”。這就是“樂在藥先”的來源。

聽對的音樂會使你心情舒暢,雖然這是從心理的層面上說,但正所謂“仁言不若仁聲入人深也”。在中醫心理學中,音樂可以通過感染、調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狀況。使人在聆聽中讓曲調、情志、臟氣共鳴互動,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從生理學上說,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也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

音樂不僅能舒體悅心,流通氣血,宣導經絡,與藥物治療一樣,對人體有調治的能力。而且也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等中草藥的各種特性。音樂同樣需要炮制,同樣的樂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藥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當然,音樂治療也有正治、反治。讓情緒興奮者聽平和憂傷的樂曲,是最常用的方法,還可以使樂曲與情緒同步,幫聽者宣泄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以如泣如訴的樂曲帶走悲傷、以快節奏的音樂發泄過度興奮的情緒。

此外,音樂理療也可分為身心靈三個層面,或者叫三重境界,這并不是說什么音樂一定要針對哪個層面,而是指個體對音樂的共振現象和感知。如身的層面,在聽到音樂后能讓人手舞足蹈,活血提神;到心的層面,則能讓人舒心悅目或者悲痛傷感;而靈的層面,甚至能讓人有凝神入定,內觀環宇的體驗。

五行之音可入藥

音樂與人的心理、生理有著密切的聯系。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角、、宮、商、羽五音也被稱為稱之為“天五行”。

而中醫的音樂療法就是根據宮、商、角、徵、羽5種民族調式音樂的特性與五臟五行的關系來選擇曲目,入行治療。如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堅固,可入脾;商調式樂曲,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滲透肺;角調式樂曲構成了大地回春,萬物萌生,生機盎然的旋律,曲調親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滲入滲出肝;徵調式樂曲,旋律熱烈歡快、活潑輕松,構成層次分明、情緒歡暢的感染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可滲透心;羽調式音樂,風格清純,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

心――五臟中的君主

心臟通常不會偷懶,它一刻不停的搏動完全符合屬于火的特性。心臟掌控著精神和血液的循環,然而,現實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在減少的睡眠、很少運動的身體……無一不在傷害我們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臟系統的不適。

心常見不適:失眠、心慌、心胸憋悶、胸痛、煩躁、舌尖部潰瘍。

屬心的音階:徵音,相當于簡譜中的“5”。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松,構成層次分明,性情歡暢的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調》。心氣需要平和,這首曲子中,運用屬于火的徵音和屬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獨特,補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過旺,補火又可使水氣不至于過涼,利于心臟的功能運轉。

肝――五臟中的將軍

養肝要做到爽朗、豁達。我們如果長期被一些煩惱的事情所困擾,肝就會使我們體內的本該流動的氣處于停滯狀態,時間稍久,就會逐漸消耗肝的能量,產生種種不適。

肝常見不適:抑郁、易怒、脹痛、口苦、痛經、舌邊部潰瘍、眼部干澀、膽小、容易受驚嚇。

屬肝的音階:角音,相當于簡譜中的“3”。角調式樂曲:有大地回春,萬物萌生,生機盎然的旋律,曲調親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順需要木氣練達,這首曲子中屬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剛好可以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同時曲中婉轉地配上了較為合適的屬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養木氣,使之柔軟、順暢。

脾――五臟中的后勤部長

脾是我們身體里的重要能量來源,身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幾乎都來自脾胃,經過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轉化成能量供應給各個臟器。暴飲暴食、五味過重、思慮過度等都會讓我們的脾胃承擔過重的負擔,而停產。

脾常見不適:腹脹、便稀、肥胖、口唇潰瘍、面黃、月經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宮下垂。

屬脾的音階:宮音,相當于簡譜中的“1”。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氣需要溫和,這首曲子中運用了比較頻促的徵音和宮音,能夠很好地刺激我們的脾胃,使之在樂曲的刺激下,有節奏的進行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肺――五臟中的宰相

肺在身體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攜帶的氧氣都要通過肺對外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再輸送到全身各處。也正因為肺和外界接觸頻繁,所以污染的空氣、各種灰塵、致病細菌,會在你身體抵抗力稍低的一剎那,占領你的肺。

肺常見不適:咽部潰瘍疼痛、咳嗽、鼻塞、氣喘、容易感冒、易出汗。

屬肺的音階:商音,相當于簡譜中的“2”。商調式樂曲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陽春白雪》。肺氣需要滋潤,這首曲子曲調高昂,包括屬于土的宮音和屬于火的徵音,一個助長肺氣,一個平衡肺氣,再加上屬于肺的商音,可以通過音樂把你的肺從里到外徹底梳理一遍。

腎――五臟中的作強之官

腎在身體的五臟之中,被認為是人體的儲蓄機構,我們身體里所有其他臟器產生的能量,在滿足日常消耗后,都會把多余的能量轉存到腎中,將來身體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夠的能量時,通常會從腎中抽調。長此以往,腎中的能量總的來講還是處于一種匱乏狀態。

腎常見不適:面色暗、尿頻、腰酸、低、黎明時分腹瀉。

屬腎的音階:羽音,相當于簡譜中的“6”。羽調式樂曲:風格清純,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腎氣需要蘊藏,這首曲子中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經意間運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復的、逐一的將產生的能量源源不斷輸送到腎中。一曲聽罷,神清氣爽,倍感輕松。

養生音樂辨方抓藥

不同的音樂常常帶給人不同的感受。輕松歡快的能使大腦及整個神經功能得到改善;節奏明快的能使人精神煥發,消除疲勞;旋律柔美的能讓人安定情緒,增加注重力,增強生活情趣,有利于心身健康的恢復。

心情不安、思緒紊亂或胃腸功能失調者

民族樂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漁舟唱晚、梅花三弄等。

傳統歌曲:莫愁啊莫愁,瀏陽河、洪湖水浪打浪、夏日最后的玫瑰、可愛的家等。

交響樂曲:致愛麗絲、圣母頌(舒伯特)、D小調彌撒曲(巴赫)、花之圓舞曲(胡桃夾子組曲)、天鵝湖選曲(柴可夫斯基)、歡樂頌(貝多芬)等。

焦慮、夜難入寐或高血壓癥的患者

民族樂曲:琴曲“流水”、箏曲“風入松”、二胡曲“漢宮秋月”、“二泉映月”、“燭影搖紅”、“陽關三疊”等。

傳統歌曲:軍港之夜、草原之夜、花非花、漁光曲、家鄉小夜鶯(俄羅斯民歌)等。

交響樂曲:搖籃曲(勃朗姆斯)、月光曲(貝多芬)、夢幻曲(舒曼)、小夜曲(舒伯特)bE小調夜曲(肖邦)、仲夏夜之夢(門德爾松)、悲愴交響曲第一樂章(柴可夫斯基)、來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德伏夏克)等。

精神抑郁、低沉寡歡或神經衰弱者

民族樂曲:小開門、喜相逢、光明行、彩云追月、娛樂升平等。

第7篇

從小開始接觸的有關養生的說法,都是些小報上說的什么油條不能與蘿卜同吃,蘋果益智,洗澡冷熱水交替之類的,那時倒也沒覺得傻,看到個新方法便用用,也介紹老爸老媽阿姑阿婆一起用。

不過身體一直很差,三天兩頭感冒、拉肚子、沒力氣,就是在所謂的亞健康與生病間晃蕩吧。

大一時開始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養生附在最后幾節,零零散散的,有前面幾章七情六病因學、五行制化這些理論的支撐,后面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謹避淋雨涉水這些養生理念也就順理成章。初次接觸這些莫名其妙的理論,覺得挺新鮮,平常也就注意起來,日子久了,發現好長好長一段時間沒看過病了,回過頭來覺得這東西真怪,真神了,回顧一下好像也沒做什么,只是下意識地在迎風時,想到風雖長養萬物,過之為風邪,于是小心點,避避風。下雨淋濕了趕緊換褲子,防止濕從表入,也就省了什么抗惡劣天氣能力的必要。吃飯時每次都是七分飽,尤其是重大聚會、節慶,一吃到七分飽就警戒自己:多吃成痰,接下來的就不是什么高蛋白、高營養,都是痰濕瘀滯,于是也就流著口水堅守陣地。最晚到了十一點就去睡了,過子時傷身子,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本,熬不得夜。聽起來,都是一些生活上很瑣碎的東西.

于是開始對中醫刮目相看,這玩意有奧妙。找了些雜書,慢慢看起來,日子也就漸滋潤。意外地發現,大學五年,竟一次也沒感冒過。

后來書看多了,發現中醫雖能把人調到平衡,不生病,但要強壯,光靠這些還是不夠的。于是又斷斷續續看到了一些內家功夫的書。其實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也講到五禽戲之類活動筋骨的內容。

這里有兩個案例可以說明一下。有一位太極拳大家,在練太極以前素來體弱,幾乎重病一命嗚呼,幸逢醫術高明的中醫師力挽狂瀾,倒也存活下來,不過身體仍不爽朗,后來開始練太極,終于身體越來越“強壯”。另一位是名中醫,平常就內視守神,也沒怎么刻意鍛煉,一輩子身體好的很,無疾而終。內家功夫形意拳中有稱:懂得這套理念,無論行走坐臥,都可以練武。

當然,養生學中要注意的東西還是很多的。太極拳宗師楊澄甫逝世時,年僅53歲,據考析是楊成名后仍嗜食肥甘厚膩所致,所以說,養生作為一個體系,其眾多的規則都必須遵循,而不是拿了其中一兩個,就可以身骨子硬朗頤養天年了。

回過頭來,看那些年輕人放縱的生活,酒局、餐桌、通宵網吧之類,真的只有遺憾了,看到有人為了練出一塊塊健美的肌肉而瘋狂鍛煉,也只有徒生感慨了。其實對于人民大眾,無妨一邊跟上知識經濟,學習科技、人文,一邊了解一下奇妙的中醫養生理論。

第8篇

“養生”是中醫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歷經數千年的研究,有十分豐富的內容,今摘其要者而簡略言之。

一、注意養神,調節“七情”

神就是精神。神藏于心,心是一身之主。神采奕奕是身心健康的反映。按中醫之理論,“心”既支配血脈的運行,又主持精神活動,是人體最重要的組織,稱之為“君主之官”。中醫的經典著作《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不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強調養生必先養心,心強健是整體各個臟腑都能健康正常之基礎。如果心不處于正常狀態,血脈閉塞不通,便會影響各個臟腑而受損,損傷形體,達不到養生長壽的目的。所以保養心神的健康是養生長壽的首要問題。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千萬注意精神衛生。我們生活在今天的社會,在生活的道路上,人際關系及帶來的追求等等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加上責任的重擔,緊張的工作,“心”這個君主之官,受到各種各樣的沖擊,會形成“主不明”之狀態而引發“十二官危”,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

要保養心神,首先要重視七情的調節。所謂“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驚、恐。人們這七種情志活動,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正常反應,如果沒有七情六欲,就不成其為人了。作為致病因素的七情,是指這些活動過于強烈,過于持久,就會引致失調,引致臟腑氣血逆亂而致病。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故養生第一重要問題是調節七情之太過,以養心神,如是就能達到中醫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如何調節七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是說做人要胸懷廣闊,不患得患失,使精神經常處于穩定的狀態,疾病就不容易發生了。這是養生防病的大前提,是延年益壽的指導思想。這些兩千年前的理論是十分正確的,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和繼承。

二、珍惜精氣,節戒

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早就指出“醉以人房”的弊端。歷代醫家又反復強調保養腎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醫朱丹溪的《格致全論》,就專門為此撰寫了《箴》。精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高級精微物質,精充則體健壽長,精耗則體衰而不能盡其天年。當今的改革開放,為社會帶來了興旺繁榮,同時亦給人們帶來了一個花花世界。俗語有道:“飽暖思欲”。一些人手上有了錢,就去花天酒地,過著荒誕無度的生活,不知珍惜精氣,節戒。盡管有很好的營養和優越的生活環境,也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會健康長壽。歷代帝王的壽命史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據說清代乾隆之所以長壽(89歲),全靠御醫教他“遠房帷,習武備”之故。當然,如果只講習武,不注意保精,長壽也是不可能的。

三、保護脾胃,飲食有節

飲食要有節度,過分的肥甘厚味;或過饑過飽,食無定時,都會損傷脾胃。脾胃一傷,則諸病叢生。祖國醫學認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氣血的化生,有賴脾胃的運化功能,故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之說,氣血旺盛,人才能健康長壽。現代醫學研究還發現脾胃與人體免疫有莫大的關系。這就說明了脾胃受損易生諸病的道理。許多高齡老人的飲食習慣證明,飲食清淡,適時適量,是有益于保健養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防治冠心病十分強調少食高膽固醇食物,以免引起動脈硬化,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也不能機械對待。有些人雖然盡量少食或不食這類食物,但膽固醇仍然很高,這就是要靠體育鍛煉來幫助解決問題了。

四、重視運動,勿使過度

提倡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這已是家喻戶曉的事了,在我國更是古已有之,但其中有一個科學態度問題。雖說“生命在于運動”,但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漢代華佗的話才是至理名言,他在論五禽戲時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不當使極”是一句關鍵性的話,就是說運動不能過量,失度過量,則容易勞損傷身,“積勞成疾”。這對于體弱者及老年人來說,尤須予以足夠的重視,認真對待。運動的種類很多,從傳統角度來看,可分外功與內功兩大類型。體操、跑步、拳術之類比較多地使用外勁的運動屬外功;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之類則屬內功。若以強身為目的,則內外、外功均可;如從攝生角度來考慮,尤其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則以內功為好。內功用意不用力,以意為主,以意引氣,以氣運肢體,不偏不倚,不會傷氣耗血。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氣血流暢,體力日健,精神日充,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第9篇

動功的“五心養生法”

“五心養生法”除了調神層面的“五心”——心地善良、心態平和、心胸開闊、心情快樂、心靈純凈外,還有動功的“五心”和靜功的“五心”。

這里先介紹動功的五心法。就是取人體的五個中心穴位進行按摩。

一是頭心,在頭的正中間,即百會穴。要經常用掌心按摩它,因為這是諸陽之匯,是人體的最高處。

二是胸的中心,叫膻中穴,也叫氣海。捶打它可以驅散邪氣,驅散心中的悶氣,抑郁之氣,當然,還能排泄毒氣。俗話說“捶胸頓足”,就是這個道理。可兩手交叉,握空心拳,不要太實,稍微留一點空,然后捶打這個穴位。現代科學發現,人老是從胸腺開始衰老的,所以經常捶打這里,還可以延年益壽,效果特別好。

三是腹的中心,就是在下丹田的位置,下丹田乃生命的先天之本,要護養好。每天早晨晚上按摩,少則兩次,多可四次。順時針六十下,逆時針六十下,讓下丹田有溫熱舒適的感覺。

四是手心,手心就是勞宮穴的位置。是心包經上的穴位。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作用。可以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也可將兩手頂在桌角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長期堅持可使心火下降。

五是腳心,也就是涌泉穴。準確地說,涌泉穴在腳底中線前1/3與后2/3交界凹陷處。勞宮穴與涌泉穴這兩個穴位要互相交叉按摩。

涌泉穴是腎經的穴位,勞宮穴是心包經的穴位,互相按摩可以達到心腎相交、水火相濟的效果,可以治失眠。每晚臨睡前半小時,先擦熱雙手掌,然后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可促進睡眠。按摩的時候一定要心靜,心中不要有雜念,只想著勞宮穴和涌泉穴的位置發熱,這就是心腎的精氣在交接、交合。

靜功的“五心養生法”

靜功的“五心”,是指意守這五個穴位的修煉方法。

靜功要以站樁為主。站的時候要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腿微微地彎曲;兩手舉起,勞宮穴相對,覺得兩個勞宮穴之間的熱氣在流動。兩手微微往外拉,就像牛皮筋一樣,感到有一點牽拉的力量了,往里收也是一樣,覺得在壓一個氣球;慢慢感覺到勞宮穴之間的氣越來越熱。

這時開始把意念集中在頭頂,然后進行意想,意想的過程是從上到下,上下貫通。先是頭心,也就是百會穴,意想百會穴的上方有太陽、月亮,日月之光、天地之氣都匯集在百會穴,你會覺得百會穴微微發熱、越來越熱。

接著,這道光往下行,到胸的中心,這是第二個心,就是中丹田氣海穴。行到這里的時候就覺得中丹田發熱,中丹田被日月之光所照耀,繼續吸收天地之精氣、日月之靈氣,中丹田越來越熱。接著往下行,到下腹的中心,也就是下丹田。

意念至此,下丹田也開始發熱,并越來越熱。然后這股熱流再繼續往下行,到腳心的涌泉穴,通過涌泉穴把這股氣流送往地下,一直射入地下,越射越深。

這時全身都被日月之光、天地之氣所照耀,全身被照得發亮,像被清洗了一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洗心”。

第10篇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文獻《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諸陽之神氣皆上會于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于腦,頭為精明之府。”也就是說,人體的活動,完全是靠人體先天和后天的精氣來維持的。若有病變,則會出現“頭頸低垂,不能抬起,兩目凹陷無光”的精衰神亂之象。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人體重要的12條經脈和40多處大位以及10多個特殊刺激區均匯聚于頭部。如以梳子代替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針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將會疏通12條經脈,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延緩腦細胞的衰老。為此,有人主張“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兩分鐘梳60~1D0次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頭,就會感到神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食欲增加。由此可見,勤梳頭的確是一種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經濟的長壽保健方法。

二、腳稱第二心臟,常搓涌泉保健康。

腳部乃“三陰交之始,三陽交之終”,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臟”之稱。祖國醫學認為:腳部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布滿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但由于腳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主要薄弱環節,容易遭受寒濕邪氣的侵襲,可見人體健康與否和腳部健康關系極大,所以腳部的保健就比其他部位重要。歷代醫學家認為,腳部保健最重要的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腳心中央凹陷處)。針灸經典文獻《靈樞?本輸》說:“涌泉屬足少陰腎經”“腎出于涌泉”。意思是說,腎經之經氣猶如水井中泉水一樣,將從這里源源不斷地涌出,長期不斷,經常以熱水浸泡后搓此穴,可以溫補腎經,益精填髓,舒筋活絡,平衡陰陽。正因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醫學權威譽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現代醫學認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軟化收縮血管、溶解細菌、滅殺微生物、健齒強腎、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最為可貴的是,唾液還有很強的防癌效果。美國佐治亞大學醫學院專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強的黃曲霉素和3、4一苯并芘及亞硝酸鹽與唾液接觸30秒后就會消失,并建議每口飯最好咀嚼30次。

四、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復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法,俗稱“叩天鐘”。清朝尤乘的《壽世青編》說:“齒為筋骨之余,宜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生骨髓,腎氣實,齒更發長。”也就是說:人體骨骼有賴于骨髓的營養,而骨髓則為先天之本腎精所化生。叩齒的具體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先叩臼牙,再叩門牙;輕重交替,節奏有致。最后,再輔以“赤龍(舌頭)攪海,漱津勻吞”法則會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腎氣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認為:人體的先天之本在于腎。而腎元的強健又與雙耳息息相關,有著極為重要的內在聯系。中醫經典《靈樞?口問》《靈樞?脈度》《壽世青編》《外臺秘要》等書也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氣通于耳”“腎開竅于耳”“一身之氣貫于耳”的說法。顯然,古人無非是在強調腎耳合一,互為作用;腎主內,耳主外;耳為腎唯一之上外竅,耳健則腎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繡花針墜地能聞其聲。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14下,再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14下。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總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壽的奇效。

六、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祖國醫學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源”。金代李東垣的《脾胃論》說:由于勞役過度致脾胃失之健運,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短其滋養,形成內傷。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轉法》介紹為宜:先用右手大魚際在胃脘部按順時針方向揉摩120次,然后下移至肚臍周圍揉摩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摩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復一遍。或者沿腹部四周,從右下開始向上,繼之向左,再從左上向下,順向揉摩。揉摩次數可因人而異,不必拘泥。由于腹藏五臟,經絡甚多,除飽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患有腹部炎癥、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腹痛、內臟惡性腫瘤等最好不要揉腹。

七、消瘦健美助血運,勘伸懶腰效最高

所謂仲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松散脊柱的自我鍛煉。唐朝孫思邈說得好:“血不運則百病生。”意思是說如果人體的血液循環狀態不好,甚至不能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營養物質,就會出現“精衰、氣竭、神亂”病象。“懶人伸懶腰”的好處是,能使頸部血管順暢地把血液輸送到大腦。大腦得到充足的營養,疲勞消除,從而精神振奮;能使全身神經肌肉得以舒展,促進機體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進機體新陳代謝;能消除腰肌過度緊張,并防止腰肌勞損,而且能及時糾正脊柱過度向前彎曲,保持健美體型。

八、合谷內關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足三里穴位于膝關節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為“足陽明胃經”主穴,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

足三里、合谷、內關為歷代醫家強身治病之三大要穴。近年來,我國學者發現,對此三穴進行按摩,對全身的神經、肌肉、組織、器官可起到顯著的興奮作用,有病則治病,無病則強身,其效果為任何一種體育運動都無法比擬。具體方法是每天定時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別按壓足三里、合谷、內關穴各1次,每穴每次按壓5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

九、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第11篇

五谷為養

谷類,作為中華民族飲食中的主食之一,在飲食養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是人們的充饑之食,還可做成具有健脾胃、益腎氣等功效的藥粥、藥酒等藥膳食用。

谷類以性平味甘者居多,例如小麥、粳米、玉米、黃米、高粱等。甘味的食物能夠起到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甘味入脾,脾胃為后天之本,許多疾病的發生與脾胃的功能失調有關,而且疾病的發展、變化、預后也與脾胃之氣的強弱、盛衰有重要聯系。正確地食用谷類,能夠起到補脾和胃之功效。

現代營養學認為,谷類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是紅細胞唯一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也是神經系統、心臟和肌肉的主要能量來源。谷類食物要粗細搭配食用,一是為了使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的攝入更合理,二是有利于避免肥胖病及糖尿病的發生。粗細搭配還有利于保持腸道的健康,可降低腸道腫瘤(直腸癌、結腸癌)的發病率。目前推薦成人每日谷物類的攝入量應為250~400克。

五果為助

“五果為助”是以五果作為生命機體營養的補助。現代營養學認為,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對健康有益的化學物質,而其產生的能量則較低,每日攝入一定量的水果,能夠有益于健康。水果有性寒涼、性溫熱、性平之分。偏涼性的水果如西瓜、梨、香蕉、柿子、荸薺、柑、橙、柚子等,適合體質偏于溫熱的人食用;偏溫熱的水果如荔枝、桂圓、杏、桃、龍眼、番石榴、櫻桃、榴蓮等,適合體質偏寒涼的人食用;偏中性的水果如葡萄、木瓜、橄欖、無花果等,適合大多數人食用。人們應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選擇適當的水果食用。建議成人每日水果攝入量為200~400克。

五畜為益

現代營養學認為,畜、禽、魚、蛋等動物性食物含有優質蛋白、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畜肉類

在畜肉類中,豬肉是我國居民餐桌上的主要肉類食品。《本草備要》中記載“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可見豬有滋養臟腑、滑潤肌膚、補中益氣的功效。牛肉有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熄風、止渴止涎的功效,適用于中氣下陷、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有“益精氣、療虛勞、補肺腎氣、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之效”,如果羊肉與某些藥物合并制成藥膳,則健身治療效果更好。

禽肉類

禽肉類主要包括雞肉、鴨肉、鵝肉。中醫認為,雞肉有溫中益氣、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鴨肉有滋補、養胃、補腎、消水腫、止熱痢等作用。據《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鵝肉可“補虛益氣,暖胃生津,性與葛根相似,能解鉛毒”。

魚肉類

魚肉一般有淡水魚和海魚之分。常見的淡水魚有鯽魚、鯉魚、草魚、鰱魚、武昌魚等。

鯽魚有健脾開胃、增進食欲、補虛弱之功,可治脾虛泄瀉、痢疾和便血等,更有“病后食之,易恢復體力,產婦食之,能增加乳汁”之說。草魚,有暖胃、平肝、祛風等功能,是溫中補虛的食品。鰱魚,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是溫中補氣的食品。武昌魚有補虛、益脾、養血、祛風、健胃之功效,可以預防貧血、低血糖、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疾病。

常見的海魚主要包括帶魚、金槍魚、黃花魚等。

帶魚可養肝、祛風、止血,對治療出血有良效,還能和中開胃、暖胃補虛、潤澤肌膚,但患有瘡、疥的人宜少食;金槍魚是美容、減肥的健康食品,尤適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但因其屬于食肉魚,富集污染的程度較高,其中汞含量往往超標;黃花魚,有大小黃花魚之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黃花魚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因而延緩衰老,并能預防各種癌癥。

蛋類

蛋類營養成分齊全,是很經濟的優質蛋白來源。常見蛋類主要有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等。雞蛋可補肺養血、滋陰潤燥,用于氣血不足、熱病煩渴、胎動不安等,是扶助正氣的常用食品。鴨蛋有大補虛勞、滋陰養血的功效,對水腫脹滿、陰虛失眠等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外用還可以治療瘡毒。鵝蛋甘溫,可補中益氣,故可在寒冷季節多食用一些,以補益身體,防御寒氣的侵襲。鵪鶉蛋有補益氣血、強身健腦、豐肌澤膚等功效,主治貧血、營養不良、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等癥,對貧血、月經不調的女性,其調補、養顏、美膚功用尤為顯著。

總之,畜、魚、禽、蛋類食品對人體均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但只有結合個人自身的體質特點、季節氣候等因素,合理地選擇食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補益功效。

五菜為充

蔬菜的種類繁多,按照其食用部分一般可分為根菜類、莖菜類、葉菜類、果菜類、芽菜類等不同類型。蔬菜因品種不同,所含營養成分不一,我們只有合理選擇調配,才能滿足人體所需的各類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纖維素等成分,以利身體健康。日常飲食中,如果只重視谷類和肉類等的攝入,而缺少了蔬菜,就會造成營養的失衡。目前推薦成人每日蔬菜的攝入量應為300~500克。

蔬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營養作用:《本草綱目》中就指出“菜之于人,補非小也”。現代營養學認為蔬菜營養豐富,是人體所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二是排毒作用:《本草綱目》“菜部”前言中曰:“五菜為充,所以輔佐谷氣,通壅滯也。”現代營養學認為,蔬菜含纖維素較多,可使人們腸胃中的食物變成疏松的狀態,增加與消化液的接觸面,容易消化,同時還能促進腸道的蠕動,使食物殘渣和有害的代謝物質順利排出體外。

第12篇

那么,如何辨別養生宣傳中的是非問題呢7我主要想講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對當前養生宣傳中的一些糊涂觀念、錯誤導向如何進行辨別;第二個是告訴大家中醫的養生理念究竟是什么。

養生熱與養生亂

養生熱跟生活水平有關,隨著科學的進步、經濟水平的提高,養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現象,人人追求健康長壽是積極的生活態度。近年來出版物、電視、網絡、廣播沒有不講養生的,在書店最顯眼的地方,擺的大體都是養生書,廣播、電視的黃金時段播的也都是養生節目。全國500多家出版社中,出版健康書籍的超過二分之一,每年我國出版的健康書籍有1000多種。國人買書的投入,每年增加的比例是12%,而購買養生書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有人說養生書是中國家庭的“紅寶書”,普及率非常之高。養生熱從城市到農村,到處都可以體驗到。面對如此洶涌的養生潮,面對眾多專家念的養生經,老百姓既感覺興奮又感到困惑。有人說。菠菜豆腐同食有害,不能同食;有人說,老祖先幾千年就是這樣吃法,也沒見吃出什么毛病來。有人說,糖尿病是富貴病,許多人都是吃死的;有人說,糖尿病不能過于限食,90%的糖尿病都是被餓死的。有人說,腫瘤患者都是被藥物毒死的i有人說,90%腫瘤患者都是被嚇死的,如此等等。“健康問題究竟應該相信誰”的問題。終于凸顯出來。很多老人說,買了一輩子菜、做了一輩子飯,現在不知道如何買菜、做飯了。如果不能正確解決養生理念的問題,所涉及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健康問題,而且和我們的國計民生要發生直接聯系了。

當前養生熱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五個方面,我簡要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是偷梁換柱,把各種說法都寒入養生 中醫養生是門科學,它既來源于生活,受到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但又不能與生活和文化畫等號,因為它是經過中醫學研究、改造、升華之后才形成的。我們不能把文人書中記載的個人生活習慣、老百姓自己總結出的個性化生活經驗都冠以“中醫”養生的帽子,更不能把偽科學的東西強加給中醫。我舉幾個例子,有人宣傳喝生蛇血、吃生蛇膽、吃活泥鰍,其說辭是以類相求,同類相生。中醫理論確實是有這樣的說法,但中醫是發展的,茹毛飲血的落后早已被祖先認識。當沒有條件吃熟食的時候,人不得不吃生食。火的發現和利用,使人類的飲食帶來了質的變化,人們早就不再以吃生食為基本生存條件了。生食帶來的衛生問題,也逐漸被人們認識,其帶來的傳染病、寄生蟲病觸目驚心。有報道說,生活在南方,有吃生海鮮習慣的地區,寄生蟲的發病率遠遠高于其他地區。調查發現,有一個村莊56%的男性青年都感染了寄生蟲病,與他們生食或半生食的習慣有很大的關系。“非典”的教訓記憶猶新,也與生食某些小動物肉不無關系。還有一種說法,吃生雞蛋能潤喉清熱,有人吃了之后喉嚨疼痛的癥狀確實好轉了,因為雞蛋是涼性的,雞蛋有清熱解毒之效,這個說法與中醫理論相關,中醫確實講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但古人處方中早已不用生食雞蛋了,說明人類對生食問題已有了成熟的認識。如今,生食雞蛋造成的感染問題屢有報道。細菌感染之外,如果不做熟,雞蛋中一些物質對消化和吸收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古代一些生活習慣確實被中醫引了進來,但是經過中醫選擇、提煉并提升到科學水平。還有一種說法,借酒消愁,因為魏武帝曾經講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話。中醫對飲酒問題,是從兩方面認識的:一是無損害飲酒,有益于人。無損害,就是適量,健康的人可以稍微多喝一點;二是肝臟有問題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醫也同時強調:“過飲不節,殺人頃刻。”這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的,態度是很明確的。喝得迷迷糊糊,就是醉酒,醉酒就是乙醇(酒精)中毒,借酒澆愁愁更愁,心病未去新病來。更有甚者,有人把一些不健康的民俗也拿來當養生知識講,其結果肯定是既背離醫學也危害人民健康的。

二是以偏概全,抽調中醫的個性化理念中醫學有三大特點:一是天人相應觀,二是整體認知觀,三是辨證論治觀。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不是“斗”;提倡從整體看事物(人體),不能機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能用單一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廣東人和黑龍江人、老人和孩子、男性和女性、健康人和不健康的人,絕不能用一個公式去要求,提倡全民去吃某一種食物,這不符合科學。中西醫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長。有人用打比方的方法對二者進行了比較,說中醫的法寶是望遠鏡,西醫的法寶是顯微鏡:中醫從整體上對人進行認識,西醫把人體進行分解,細了再細,直至細胞,基因;中醫治的是生病的人,西醫治的是人生的病。中醫看病,男性、女性、老人、孩子不同的對象、不同的體質,采用的治療方法也不同。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中國有中西醫兩種力量,這是人民的福氣。中西醫的結合,揚長避短,中國的養生、中國老百姓的健康一定會得到更大的益處。一些養生介紹忽略了中醫的這些基本思想,不管自然的客觀規律和個體的差異,用固定的模式和的方法,片面強調事物的某一個側面或層面,很難達到中醫學要求的養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給民眾正確認知中醫學造成了極大的負面效應。

三是圓圇吞棗,混淆食養與食療的概念

民以食為天,中醫學非常重視食物的保健問題,這也是當今健康養生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如今講飲食養生的書居多,講飲食養生的講座也最多。如何體現出中醫學的特點問題,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是民眾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中醫在飲食養生上有兩個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藥食同源,許多中藥既是人們的食物,又是治病的藥物;二是食補(食養)與食療(藥攻)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譬如綠豆,人們使用它本身沒有什么過錯,關鍵是如何給它派用場:如果作為食養(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營養成分等),只要體質、喜好和節氣符合就可以選用,用量以食論;如果作為食療(治病)時,它就成了藥物,必須有嚴格的適應證、禁忌證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一些所謂的養生專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誤導了民眾的正常生活。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四是瞞天過海,夸大某些藥物或食物的作用任

何藥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在養生和治療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藥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沒有唯一性和“最好”、“最壞”之分,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自主選擇、多項選擇的。不分青紅皂白讓全民都去吃某種食物、讓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種藥物是不科學的,是脫離中國國情、民族習慣和中醫基本思想的。不少養生宣傳中都刻意要求大家去吃某一種食物,把它說成“唯一的”、“最好的”,這顯然不是科學態度,起碼不符合中醫學的基本思想。全國人都去吃某一種食物,這行得通嗎?事實上,人對于食物有很大的選擇性,并不是人人都要吃某一種食物的。錯誤的導向,加上一些人的見利忘義,養生問題的路非走偏不可。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補為尚的世俗偏見很多人把養生與進補畫等號,以為補比泄好,補出問題了,還不以為然;泄不出問題,也不樂意接受。女人都要補血,男人都要壯陽,六味地黃丸成了萬能保健藥。過分養生既不是中醫的理念,也不是西醫的理念,不符合中華民族的生活習慣,也不符合國情。不要說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即使是很富裕的國家,養生理念也不能是這樣糊涂的。養生與進補是不能畫等號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補,二是要解決怎樣補、補什么。中醫把補法分為平補、溫補和峻補三類,要根據人體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不同類型辨證選用。如果運用得當,對體質虛弱、久病體虛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運用不當,會出現各種毒副作用。千萬不要盲目進補,也不要認為中藥沒有毒副作用。中醫從來沒有說過,中藥沒有毒副作用。是藥三分毒,《黃帝內經》中就提到“毒藥療疾”的問題。只不過天然植物藥的毒副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比化學合成類藥品小一些,這也是事實。中醫的進補原則是無病不用補,無虛不可補、火大不能補、陰虛不受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補法,盲目進補貽害無窮。

如何擦亮眼睛,正確選擇養生專家和書籍問題?

第一,是作者(講座者)必須得是有學術職稱的正牌專家。第二,編寫、講座的背景應該是他本人所從事的領域,那些從事文化研究來講治病,從事骨科工作來講內科,肯定講不好。我認為,專家的價值就在于專。如果寫養生書、講養生知識的人是萬事通,什么都會,我建議大家打個問號。第三,是看策劃者和組織者的背景,他們的目的必須是公益的,如果養生講座講的就是某種產品如何好,還硬性動員你去買,肯定有問題。另外,對出版社也要有選擇,國家新聞出版署規定,醫療出版物的出版單位要有醫學資質,必須擁有5位以上醫學經驗豐厚的專業編輯人員,其中兩位是必須具備副高級以上技術職稱。

中醫的養生理念是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山县| 广河县| 错那县| 阳新县| 山西省| 健康| 犍为县| 恩平市| 民乐县| 湖州市| 镇康县| 连山| 开化县| 延津县| 华容县| 社会| 九台市| 台州市| 朔州市| 楚雄市| 宣恩县| 英山县| 阳西县| 东兰县| 钦州市| 怀集县| 抚顺县| 五原县| 木里| 高尔夫| 临桂县| 江源县| 体育| 龙川县| 灵寿县| 广河县| 浙江省| 翁源县| 沁水县| 鹤山市|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