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西湖的古詩

關于西湖的古詩

時間:2023-05-30 10:08: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西湖的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西湖的古詩

第1篇

詩是美的,不但韻律美,意境更美,下面就請大家欣賞一首關于杭州西湖古詩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Xiǎochū Jìngcí Sì sòng Lín Zǐfāng

宋――Sòng 楊萬里――Yáng Wànlǐ

畢竟西湖六月中――Bìjìng Xīhú liùyuè zhōng,

風光不與四時同――Fēngguāng bù yǔ sì shí tóng。

接天蓮葉無窮碧――Jiē tiān lián yè wúqióng bì,

映日荷花別樣紅――Yìng rì héhuā bié yàng hóng。

生詞Vocabulary

凈慈寺 Jìng Cí Sì the name of a famous Temple

林子方 Lín Zǐfāng name of the friend of the poet

畢竟 bìjìng however......in the end

六月中 liùyuè zhōng mid June

四時 sìshí four seasons, year round

同 tóng the same

接天 jiētiān connecting the sky

無窮 wúqióng boundless

無窮碧 wúqióng bì green leaves everywhere

映日 yìngrì reflecting sunlight

別樣 biéyàng Song Dynasty’s Idiom special, different

別樣紅 biéyànghóng particularly red

【翻譯】

An early morning farewell to Lin Zifang at the doorsteps of Jingci Temple

What sets the West Lake in Mid June apart,

From the rest of the year? This amazing view does;

To the skyline, Emerald lotus leaves endlessly spread,

Among which, the flowers under the sunlight present vivid red in contrast.

【關于詩人】

楊萬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詩人、政治家和愛國人士,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 “南宋四大家”。

About the Poet

Yang Wanli(楊萬里yáng wàn lǐ)(1127-1206)was born in Jizhou county, Jishui city in today’s Jiangxi Province. Yang is a famous poet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 and had a good reputation both as an official and a patriot.

Yang Wanli, together with You Mao, Fan Chengda and Lu You, are called "four master poets of mid Southern So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詩詞賞析】

詩的第一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沒有直接描寫西湖的自然之美,而是從季節的獨特性上引發讀者的興趣。接下來,詩人用強烈的對比手法生動地描寫了凈慈寺外的西湖美景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湛藍的天空、覆滿蓮葉的湖水、明媚的陽光和白里透紅的蓮花,渲染出無垠的時空感。而更大的對比則是眼前的美景與送別友人的悲傷,在內心深處,詩人期望眼前的如畫美景能改變友人遠行的決定。

全詩有多處暗喻,“天”和“日”指“天子”“朝廷”;“蓮葉”、“荷花”都指林子方;“無窮碧”、“別樣紅”是說前途大好,一片光明。詩人的朋友決定離開朝廷,那就意味著失去了皇帝的寵愛,就好象沒有陽光雨露的荷葉蓮花一樣暗淡無光,因此詩人借用這首詩來勸說自己的朋友留下,可惜,他的朋友并沒看懂,大喊“好詩”便去福州了。從此林子方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第2篇

關鍵詞:古詩;情境;鑒賞;感悟;誦讀;實踐;重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5-0168-02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占有一定的比例,選入古詩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有寫景也有敘事的。學習古詩能引導學生發現美好的事物和激發他們對祖國豐富優美的語言的熱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品味、鑒賞、感悟、想象的能力。

一、解詩題,揭背景,激發趣

葉圣陶先生在對詩文“題目”作了十分精辟的闡述:“從作者方面說,有了題目,可以表示自己所寫的中心。從讀者方面說,看了題目,可以知作品含義內容。題目的必要就在乎此?!币蚨?,從古到今,詩人、作家都把題目喻為詩文的“眼睛”,稱為“題眼”。

所以,教師不管在教哪首詩,都是由解題入手,這主要在于這些詩往往是在題目所提示的范圍內或者就是扣住題目來寫。如葉紹翁《游園不值》,詩的前兩行寫作者去游園“不值”,后兩行寫作者看到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聯想到院內“生機勃勃”,百花爭艷的春色,算是“游園”,進而再現春天萬物旺盛的生命力。

當然,這僅是從古詩的題目分析而言,對于作者及背景也是教學前要讓學生知道的,只不過可以讓學生先自己查找相關的資料,然后在班上交流,教師歸納。甚至可讓學生說說是用什么方法查到這些資料,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動手、動腦,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進而讓他們知道古詩的題目、背景與詩的內容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如《示兒》這首詩,教師在教學時向學生介紹《示兒》是作者寫的最后一首詩,直到他臨死之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的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他沉痛地表示了收復中原的堅定信心。這樣,學生對理解詩句、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抓字眼、知詩意、再現活

古詩句子精煉,字里行間不僅閃耀著美的光彩,還蘊含著美的韻律,但由于古詩是用古代漢語提煉而成的,它精辟、簡短,含義之深。因此,教學中教師僅以簡單草率的講解,讓學生僅懂得句意就“收場”,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在重點字詞上做文章,使學生學有所得,品有所味,想有所感,思有所悟。例如,楊萬里寫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與眾不同,詩的前兩行抒情,后兩行寫景。那時恰逢盛夏,又是拂曉時分,因此,詩人在清靜的湖光山色之中,心情舒暢清爽。如詩后兩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以這樣教學:①先讓學生說說“無窮”和“別樣”這兩個詞的意思,然后再找出“無窮”和“別樣”的近義詞(無盡、異樣)。②“接天”是什么意思?用一兩個意思相近的成語表示。(一望無際、無邊無際等)③這兩行詩句分別寫哪兩樣東西?(荷葉、荷花),詩中分別描寫這兩樣東西顏色的詞又是什么?(碧、紅)④拓展“碧”字,這個字可解釋為“青綠色”。除此之外,還可以說什么綠?提示:讓學生在學過的課文《可愛的草塘》中找出有關與“綠”字組成的詞(墨綠、鮮綠、翠綠),而“紅”字,讓學生說說“紅得怎樣?”(紅得發光,紅得發亮,紅得嬌艷,紅得發紫等)。

這樣,既抓住了詩中字詞的教學,又讓學生懂得了詩句的意思;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豐富了學生詞匯,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把詩句給教“活”了。

三、讀詩句、品其味、悟詩情

關于讀,葉圣陶先生曾這樣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眳问缦嫦壬苍f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由此可見,語文教學過程中,讀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如將其忽略,那是失敗的教學,荒唐的教學。所以,古詩教學的讀尤其重要。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中知意,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而要在反復吟誦中感悟詩人的情感——讓學生的感情和詩人產生共鳴,把詩句中的真情實感化為強烈的情緒活動,在體味聲韻的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

做法:①提出要求,教師有感情地誦讀詩句,學生注意聽,用“/”線標出稍短停頓,“∥”線表示停頓稍長,用“.”表示字詞的重要。②學生根據“要求”試讀。③師正音并糾正標出錯誤的地方。④按正確的標示,讓學生再讀詩句。

如《飲湖上初晴后雨》朗讀提示,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通過“讀—知—悟”,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感染、啟迪,進而悟出:這首詩的作者是從“晴”和“雨”這兩個不同的角度描寫西湖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贊美之情。

四、入意境,拓發展,聯其想。

有詩就有物,有物就有詩。詩人的構詩是緣物生情,寓情于景,托物抒懷,把詩中的形象、畫面、圖景以及其中滲透著的作者思想感情再現出來。如《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久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边@首詩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聯想與猜測,第四句則畫龍點睛,是極神的一筆?!耙恢t杏出墻來”,這種以小見大,以偏概全的寫法,給人們留下無限的遐想。

當然,要想引導學生深入詩的意境,就必須從詩句入手,然后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觀察畫面上描繪的景物,探索出作者觀察生活的經過并展開聯想,想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在學生理解詩意后,教師根據詩中插圖引導學生想象:

問題一:這是一個怎樣的花園?

要點:①院子的墻不高;②位置不在鬧區;③周圍幽靜;④私人花園不氣派,農家氣息很濃。

問題二:詩人很高興想游園賞花,園門緊閉,本是件掃興的事,讀詩句,體會詩人這時卻是什么樣的心情?為什么會有這種心情?

①啟發:“一枝紅杏出墻來”,想象詩人心目中的院內春色是怎樣的?

②用描寫景色的詞說說。

③看到春天的特點,心情如何呢?

這樣,讓學生在學習古詩中學會“讀詩品其味,知意悟其感,見圖聯其想”的學習方法,拓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夏登高.試論詩歌教學中的審美賞析[J].小學語文教學,2006,(4).

[3]黃權.古詩欣賞——讓感官動起來[J].福建教育,2006,(3A).

第3篇

關鍵詞: 古詩教學 教學方法 激趣

一、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因此,學生興趣的培養對小學古詩的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要學生對學習古詩感興趣了,就會有動力學好古詩。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1.情境激趣。

教師在教古詩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學古詩的興趣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導入古詩時,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好地方游玩。在這里,我們還能遇見大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緊接著我運用多媒體播放黃鶴樓的風景畫,并配以音樂,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領略黃鶴樓優美的景色,達到未讀其文先入其境的效果。緊接著我問:“李白在這里還寫了一首詩,你們想知道他寫了些什么嗎?”大大激發了學生想讀這首詩的興趣,于是我趁機引出了新課。

2.質疑激趣。

“學則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不斷發現問題,才會對學習充滿興趣,才會主動學習。在古詩教學中,為了學生能有大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誦讀激趣。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笨梢娮x詩的重要性。古詩是一種抒情性很強的文學體裁,它所抒發的是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古詩都是韻文,句式整齊,音韻優美,語言精練,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比較喜歡背誦。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避免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味詩人當時的心情。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語調。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朗讀形式,例如分小組朗讀、齊讀、師生賽讀、配樂朗讀等,甚至可以適當模仿古人讀詩時的樣子,用抑揚頓挫的聲調,配以適當的動作,有節奏地讀出古詩的獨特韻味。誦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陶冶情操。

二、運用多種手段,感受意境

1.品味字詞,理解意境。

古詩中的每一個字詞都是作者心血的結晶。如在古詩《題李凝幽居》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敲”字換成另一個字,學生換成了“推”“拍”等字。我讓學生品讀比較,體會詩人用詞的準確性。學生通過換詞比較、品味,體會到詩人賈島用“敲”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同時也能讓人感受到詩人是一個有禮貌的人。

2.利用插圖,感受意境。

在古詩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采用圖文并茂的方法教學。如在教學《觀書有感》這首詩時,學生對“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所描寫的意思很難理解,此時,教師運用課件出示插圖:一個清澈的池塘,天空中的云、太陽的影子都倒映在池塘里。學生看了插圖,很容易就明白了詩中是把方塘比做鏡子,太陽、云的影子都倒映在鏡子里。詩的意境本身包含在畫面當中。

3.“譯”詩成畫,體會意境。

關于詩詞與繪畫的結合早有記載。新課程倡導語文與其他課程整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把古詩“譯”成畫,是體會古詩意境的一種較好的策略。在教學中,我嘗試詩畫結合,給學生創設體會詩意的舞臺,使枯燥的文字生動、形象起來。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時,在學生理解詩的大意后,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詩的意境。學生興趣盎然,畫了一個大池塘,池塘里一片片碧綠的荷葉,荷葉中間是一朵朵紅艷艷的荷花。學生如身臨其境,進一步進入詩的意境。然后,我出示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睂W生在畫中背詩、品詩,在悟詩中畫畫,既體會了詩的意境,又與作者產生了共鳴,還培養了繪畫能力。

4.想象畫面,感受意境。

第4篇

關鍵詞:經典誦讀;朗讀;實踐;效果

一、激發學生誦讀興趣實踐

1.以詩作畫,激發興趣

詩歌語言凝練而富于形象性,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七年級時,我從簡單易懂的詩開始,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把一首詩作成一幅畫,讓學生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增加他們對古詩的熱愛。每誦一首詩,我就鼓勵學生說說大意,想象畫面,吟誦四五遍后,鼓勵他們拿起手中的筆把作者描寫的畫面畫下來,再建議他們把這首詩寫在畫的一角。每周舉行一次“共讀一首詩,共描一幅畫”活動,以詩作畫,學生讀起詩來興致更高了。

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從“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到“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從“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首首詩詞,一幅幅畫面,學生無論是在早晨來學校的路上,還是在下午放學的路上,他們總是快樂的吟誦著。在學校,學生一有時間就圍在一起比比誰畫的畫更接近詩意,誰畫的畫更美,吟誦蔚然成風。

2.以畫配詩,增添樂趣

以詩作畫,學生們誦讀古詩興致盎然,經過一年的積累,學生們已經誦讀了不少名篇佳作。為了他們能進一步了解古典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魅力,我在以詩作畫的基礎上,讓他們根據畫面來吟詩。于是我把每周“共讀一首詩,共描一幅畫”;改為每周“共賞一幅畫,共吟一首詩”。第一次我選了一幅垂柳圖,剛掛出來,我們班的趙某就脫口而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他剛誦讀完畢,李某站起來朗誦到:“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一首詩一幅畫,一幅畫一首詩,比賽誦讀古詩成為學生們課下最愉快的事了。

3.利用活動培養朗誦興趣

為了增強學生的古詩文的誦讀興趣,除了舉行每周“共讀一首詩,共描一幅畫” “共賞一幅畫,共吟一首詩”活動。平時還組織“課前三分鐘古詩文朗誦”“古詩文默寫比賽”“古詩文知識競賽”“作文中引用古詩文比賽”、古詩文有獎競答、經典古詩文手抄報比賽等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調節各種關系的能力、表演能力、集體榮譽感、收獲成功的喜悅之后的自信心、愛國學、愛祖國、愛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懂禮了,學會處事了、學會待人接物了,這就是經典誦讀的作用。

二、誦讀方法的實踐

1.聯系擴充法

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文,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笨芍笇W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蓮” 的詩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钡鹊取0淹活}材的詩文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2.想象入境法

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文的意境之中。如學習《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讀到“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睍r,可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想象此時此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有時還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再現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有時采用詩畫互現的方法,如前文中介紹的每周舉行的“共讀一首詩,共描一幅畫”“共賞一幅畫,共吟一首詩”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理解了詩詞的意境。

三、誦讀取得的效果

第5篇

一、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意義

1、有助于增強學生能力

一些言簡意賅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詩句,讀后往往能給人以啟發,使人振奮。寫作時適當運用古詩詞名句,能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全詩的主旨。詩人從自然景物變化聯想到人生,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及時努力。古詩詞中這樣的詩句很多,平時注重積累,有助于我們能力的提升。名句最具有表現力,大量背誦名句并運用,有助于開啟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寫作與說話能力。

2、有助于領悟語言魅力

古詩詞誦讀作品中蘊含著很多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反復、頂真、對偶等。深入研讀還會發現作品中有很多運用“借喻”的詩詞,如“誰言寸草心”、“欲把西湖比西子”、“沉舟側畔千帆過”等,這樣的比喻恰到好處,既能刻畫人物形象,抒發內心情感,又能加深理解。所以掌握古詩詞中的修辭知識,不僅能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感悟語言魅力。

3、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

很多經典的古詩詞都有著深遠的意蘊,高超的技巧,還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能給人以啟迪。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詩句說的是非常通俗的道理,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并能熟練運用。實踐證明,富有哲理性的詩句能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有助于進行思想教育

古詩詞學習中,不僅要了解其基本內容與藝術手法,還要把握作品主題。歷史上一些可歌可泣的愛國詩人和將領,當國難當頭時,他們勇于獻身,同時也通過詩詞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當我們誦讀“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時,會被陸游深深的愛國情懷所感動;當我們誦讀“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時,會被民族英雄岳飛報仇雪恥的意志所震撼。經常誦讀這些詩句,有助于振奮愛國情懷,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從而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

5、有助于引導學生做人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應用,學習古詩詞就是要學習作者的優良品質,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如學習《石壕吏》詩作時,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學習杜甫敢于揭示社會黑暗的膽識,學習杜甫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也即是說要學習杜甫高尚的人格,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把學習與現實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習產生真正的效果。

二、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措施

初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非常重要,誦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營造和諧的氛圍,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1、明確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制定學期教學目標時,要把古詩詞誦讀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制定出具體目標:如一周兩首古詩詞,一學期四十首。古詩詞誦讀教學中采用集體備課、學進度、安排集體討論等方法,把一學期的古詩詞誦讀納入到單元、期中、期末測試內容中。教師備課中,對古詩詞誦讀教學,應注重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研究重難點,落實課堂誦讀與課后自讀的措施。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古詩詞誦讀課件,在課堂誦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誦讀的興趣。

2、創新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中要注重運用二步教學法,以讀為本,圍繞通讀課文、精讀積累展開教學。通讀課文環節是第一步,教師要先通讀古詩詞,講解生字詞、詩詞創作背景等知識后,讓學生跟讀、齊讀。學生誦讀時要求整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古詩詞內容。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讓學生事先預習,先通讀古詩詞,了解古詩詞內容,以便快速融入課堂。精讀積累環節是第二步,精讀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深讀、細讀。同時引導學生帶有感情的誦讀,讀出情感,讀出感悟。精讀時要抓住古詩詞中的精彩詞句反復誦讀,只有熟練誦讀,才能掌握古詩詞豐富的內容、精妙的技巧,從而通過日積月累,把古詩詞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除了運用二步教學法,還要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優等生,可以把古詩詞誦讀融入到日常學習中;對后進生,應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如古詩詞默寫是一個難點,應多在后進生上下功夫,正確其能達到熟練、準確默寫。

3、注重背誦教學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除了誦讀外,要把背誦作為教學重點。初中生求知欲強,學生在通讀、細讀后,必須要求學生背誦,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古詩詞教學中,讀和背都是非常重要的,讀就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節奏,品味語言的意境美、情感美。背就是引導學生自覺背誦,一般來說古詩詞背誦需要在課余時間完成,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背誦環境,如布置背誦作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池塘、花叢邊背誦,培養學生體會詩情畫意的感覺,從而營造濃厚的古詩詞學習之風,陶冶學生身心。

4、開設詩詞講座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沒有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古詩詞鑒賞能力,但古詩詞鑒賞能力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水平,教師可以開設古詩詞鑒賞選修講座,介紹古詩詞的鑒賞知識,如介紹人倫情懷,關于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關于戀情的《長恨歌》,關于親情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介紹生命意識;介紹價值追求等。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現場誦讀、配樂,很多學生會不自覺的跟著教師誦讀,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聆聽經典誦讀作品,引導學生自然的入情、入境,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這樣的誦讀令人陶醉,富有美感,能達到較好的誦讀效果。

5、豐富課外活動

第6篇

一、創建特色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設計、布置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班級環境,可引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激發閱讀興趣。教室的墻壁可以充分利用起來,辦內容豐富、欄目眾多的墻報:“詩詞天地”粘貼優秀的古文、詩詞,定期更換,學生可以自由欣賞、學習;“書香少年”把每周評選的讀書多、認真寫讀書筆記的學生照片展示出來,為孩子樹立身邊的榜樣;“小小巧手”展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后寫的圖文并茂的繪本作業,以便同學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小荷初露”張貼學生寫的學習傳統文化后的心得、感悟。

二、推薦有益讀物,體會學習樂趣

針對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的特點,選擇一些既有價值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讀物、影視作品讓他們看,使他們從中體會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

故事推薦。我經常根據原著聲情并茂地講述一個故事,或提出一個與原著有關的問題,把學生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的世界。然后,再告訴學生:“故事情節錯綜復雜,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睂W生一旦被故事所吸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就會主動去閱讀。

結合課文?!毒瓣枌芬晃闹v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學完課文后,學生意猶未盡,可以結合學生特點,讓學生“走進水滸”。 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發,提出閱讀主題:每個好漢的綽號、絕技、兵器是什么?他們各有哪些故事?每個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閱讀內容,組成閱讀小組。一段時間后,教師可用一節課的時間圍繞閱讀內容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

影視引路?,F在有很多名著被搬上了屏幕,如: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弟子規》《三國演義》、動漫《孔子》等??催@樣的內容對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很有幫助。如果能引導他們對熱映中的影視作品進行同步閱讀或比較閱讀,他們自會感覺樂在其中。

歌曲助力。歌曲《新學堂》將音樂旋律與古詩詞的內涵結合得十分緊密,可以使孩子們在欣賞歌曲的同時,體會到經典詩詞的魅力。我們可以把《靜夜思》《游子吟》《相思》等歌曲從網上下載到優盤里,課間休息時,讓這些美妙的歌聲在教室飄蕩。

三、注重方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如果能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效率,幫助學生把對傳統文化的隨意性、消遣性學習提升為研究性、積累性學習。

固定學習時間,確保學習進度。每天利用早上的20分鐘時間,我和孩子們大聲誦讀傳統經典,有時還配上肢體語言,展開想象,以幫助他們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每周五我們上一節傳統文化交流課。課上我和學生就一周的學習談感受、講體會、說收獲,我向他們介紹讀書方法,有時還就同一問題和他們進行辯論,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我提倡在家庭中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親子共讀、共悟,讓傳統文化成為親子間的一種享受。在學校我和孩子們固定時間學習傳統文化,這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家長,漸漸地,有些家長也開始利用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傳統文化。

第7篇

[關鍵詞]端午節;古詩詞;審美意蘊;悼念屈原;端午習俗;龍舟競渡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2102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為什么稱為“端午”呢?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最為普遍的說法有四種。一是歷史人物紀念說,牽涉幾個被紀念的對象,主要有屈原、勾踐、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龍圖騰崇拜說,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是源自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三是惡日說,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說,認為端午節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關于端午節的別稱也很多,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等。這一天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等節俗活動。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端午節譜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并被廣為傳誦,為端午節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蘊。本文擬從關于端午節的古詩詞中蘊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蘊美、避邪驅瘟的食俗佩飾美和龍舟競渡的觀賞、娛樂美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蘊美

一般來說,年節習俗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儀式活動,三是敘述這一習俗由來的富有某種文化意義的傳說。其中“文化意義的魎怠筆譴統節日精神的體現,節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廣泛流傳。在歷史人物紀念說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劇性人物,他們或孝順,或忠誠,或堅韌,或不貪功好利,或憂國憂民,但結局都很悲慘,但他們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人們把端午節與這些人物聯系起來,暗示著民眾的集體無意識對美好品質的選擇。而關于紀念屈原的說法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一是為適應節日紀念歸一化趨勢,人們必然會在傳說人物中進行淘汰、選擇;二是因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愛國憂民,行廉志潔,他在楚國國將不國時,寫下了以《離騷》為代表的流傳千古的佳作,表達了民眾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屬國家的依戀與熱愛,他愛國憂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廣泛而堅實的民族性。偉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對屈原的崇敬與贊揚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論,使屈原成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將相為代表的統治階層,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這一形象并加以褒揚,在文化與政治權力的雙重作用下,大約在隋唐時期,屈原成為端午節文化的核心。兩千多年來,許多仁人志士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賦予端午節濃濃的詩情。

如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詩由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后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單純悼念屈原的比較少,更多的是懷才不遇的詩人借屈原來暗喻自身。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發“不遇情懷”: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人們江上競舟,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尋他死后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詩人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殺來抒發自己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詞人陳與義在國家遭受兵亂,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帶時,在端午節感慨萬千,作了首《臨江仙》來憑吊屈原,懷古傷時,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這些對端午有感而發的詩詞,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借贊揚屈原的精神來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對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愛國精神都給予了最高的敬意,這個主旨賦予端午節古詩詞濃厚的精神意蘊美。

二、避邪驅瘟的食俗佩飾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等,還有掛艾草與菖蒲、沐蘭湯、栓五色絲線、戴香包等習俗。因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蔥蘢,生機盎然,天氣漸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加上科學知識的缺失,使古人對五月有了“毒月”“惡月”的印象。陰陽五行說認為夏歷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離位,離屬火,丙亦屬陽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陽熱到了極點,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認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從五月五日午時開始出現的。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用各種辦法來除去瘟疫,因而出現了頗有節日特色的飲食和佩飾。在避邪驅瘟的傳統習俗中,我們可以感悟到祖先遵從自然令律應對災疫的生活智慧,體現一種別樣的節日風情,古詩詞中也有生動的描繪。

關于食粽風俗,唐代詩人鄭谷“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宋代詩人韓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的詩句,表達的都是對粽子的喜愛之情。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漁家傲》: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首詞把端午時節粽子飄香,人們共飲菖蒲美酒的美妙場景描寫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艷,讓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詩人蘇軾的《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中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將開展浴蘭活動,節俗淳樸純真,氣氛濃郁;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互致節日的祝賀,端午風俗宛在目前。

對于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來說,端午也是難得的閑適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具體描寫了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詩人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

節日習俗本身就是一種美育的載體,人們在過節時參與這些習俗禮儀,不知不覺中就會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詩人將這些習俗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出來,讓人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三、龍舟競渡的觀賞、娛樂美

龍舟競渡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久遠而廣泛的民俗文化活動。據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的圖騰祭祀節日。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期,端午節被賦予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內容,龍舟競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習俗。晉?周處《風土記》:“端午烹鶩角黍……競渡?!笨赡苁菍Α案偠伞钡淖钤绲挠涊d。隨著時間的推移,龍舟競渡從一種祭祀儀式演變成了端午節的民眾娛樂習俗,龍舟文化的觀賞性、競技性、娛樂性和協作性特征決定了龍舟文化的大眾化屬性。哪里有龍舟賽,哪里就有激動的人群。賽龍舟也成為很多文人捕捉靈感、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千百年來,關于端午賽龍舟的詩詞佳句不計其數,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競渡美景。

唐朝時,被封為燕國公的詩人張說在岳州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下了一首為后人傳誦的詩作《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短短幾句,就生動地再現了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中唐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揚揚百字,活靈活現地記述了一場龍舟競渡,將自然景象的美好、競渡魅力的無窮、爭先氣氛的熱烈融為一體。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

宋朝黃裳的《減字木蘭花?競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用白描手法,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

第8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現代的教學手段下,讓計算機進入教室,已成為教師得心應手的教學工具,也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學習觀的轉變。這是信息時代對學校教育發展的要求,更是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鑒于其課程特點,正在邁出和信息技術結合的步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p>

一、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具體化

根據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特點,由師生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例如,在學習了《孟子兩章》后,開展關于“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為專題的綜合性學習時,老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將學習內容具體為若個問題,便于學生在網絡上學習,加以探索。

1.你了解孔子、孟子的主要生平和經歷嗎?你知道孔子和孟子及其弟子的一些故事嗎?2.《論語》、《孟子》何時被列為“四書”的?何時成為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必讀書?3.孔子、孟子對周邊國家文化有何影響?4.了解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的特點、規模及收藏品等情況。5.收集評價孔子、孟子的對聯。

通過網絡,學生在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事跡的基礎上,進一步走進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并汲取精神營養。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信息技術的魅力所在。如果沒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是不能達到這種效果的。

二、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研究化

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可以主動地獲取由老師匯編整理并傳送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他的網絡資料。學生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組織者的角色參與和引導學生討論,這樣,教學過程就由傳統的接受型轉變為探究型。

例如,在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課時,將《記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記》、《西湖游記》等有關寫景抒情類散文進行整理,供學習探究分析。學生通過網絡資料對不同作者的身份、經歷、際遇、處境、思想性格等各方面的比較得出:寫景類抒情散文的思想精華,完全取決于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從而深入把握此類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方面的特點和技法。

在討論、探究不同作者世界觀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思想心靈進行的一次洗禮,從而使學生樹立起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正確人生觀。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再是以往的被動接受,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趨于研究型。

三、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網絡化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培養學生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從而養成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習慣。

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綜合性學習――故事苑漫步”。在課前,教師結合學情特點和語文學習特點,按照利于學生提升、便于互相配合的原則,把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古詩中的離愁別緒”、“古詩中的名勝古跡”“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古詩中的山水風光”、“古詩中的日月星辰”等。由教師引導學生對網絡資源進行查找、篩選、分析、討論,然后編寫成詩集(也可以是網頁、文檔或幻燈片等電子作品),最好能為詩集寫上“前言”或“編后記”,配上相應的圖片。最后到課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所收獲的知識,教師與學生對各學習小組的學習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又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關于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自主探究,切實開展關于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四、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結果創新化

網絡是學習環境,探究是學習方式,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能力得到較大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例如,我們結合《小石潭記》一文的學習,適時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活動題目:“抒情入畫”。即自題自畫抒幽情。

說明:每人各畫一張柳宗元行蹤圖。

活動過程:1.交換所畫行蹤圖,人各一張。2.根據所持創意不同的圖畫,在課文中找尋最恰當的詞句,題寫于畫面上(不限一句)。3.共同欣賞比較,鑒賞畫題是否相符,觀摩切磋。有的畫的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的畫的是“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有的畫的是“四面竹樹環合”,不一而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理解力和綜合學習的能力。

該活動的實施,充分利用了所學成果。要在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美術知識、生活中旅游知識,還要有比較熟練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才能搞好這項活動?;顒颖旧砭腿诤狭酥R性、文學性,達到了信息素養與文學素養雙向發展的培養效果。

五、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效果明顯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推薦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意在課內外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初中語文課本每學期都安排“名著導讀”的內容,如何將這一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的良好設想如何落到實處呢?我們的做法是每學年指定四本名著進行研讀。比如初一要研讀《愛的教育》,初二要研讀《西游記》,要求學生按周次循序漸進閱讀,并作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我們分別建立了《愛的教育》和《西游記》等著作的研讀網頁。

《西游記》研讀網頁內容豐富,包括:《西游記》電視劇;小說《西游記》全文;專家研究《西游記》的論文;網上有關《西游記》的精彩帖子;以及有關《西游記》文化、歷史的相關資料;還有供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愛的教育》研讀網站內容包括:《愛的教育》全文;《愛的教育》寫作背景介紹;研究《愛的教育》的論文;《愛的教育》的連環畫;《愛的教育》翻譯情況介紹及供學生交流的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等。

第9篇

關鍵詞:開展活動;古典詩詞教學;興趣

粵教版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一書,人教版選修1《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三個單元全都是中國古典詩詞篇目。唐詩宋詞就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選進教材的都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詩詞,在連續的為備考進行的教學中學生不免也會產生審美疲勞,覺得乏味。而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課程目標”第一點就提到要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該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詩詞的勃勃興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認為可以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常態教學中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詩詞綜合實踐活動,多角度、多層面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濃厚興趣。下面以粵教版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下面簡稱“粵選1”)為例談談古典詩詞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想與實施。

一、“命名取號”醞釀蓄趣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課程目標”的闡述要求學生嘗試組織文學社團,其實在班上也可組織成立縮微的“文學社團”,如某個專題方面的學習小組等。所以,在正式進入詩詞教學前可發動組織學生成立“詩詞學習小組”。即在班級要求全體同學以4~6人組合成立一個詩詞學習小組,所有同學均要參加,組員盡量包含“各有專長”的同學,如語文綜合素養較高、會繪畫或唱歌、能制作課件等。選好組長,并取一個有詩意的組名。同時,建議每個組員各取一個有個性的字或號以顯“詩意人生”。在整個過程中,詩詞學習小組不能任意變換組員,以保證后續開展活動時詩詞學習小組的整體合作及統一。

一般來說學生在分組后為小組取名的時候都很積極,許多小組成員常常為一個字展開激烈的討論,就怕自己組的名沒有其他組的有意蘊。同學們最后定的組名,有些取自古詩詞名句,有些融進組員的名字,有些結合組員的興趣愛好等,每次總能出現許多“出彩”的富有詩意的組名,如“疏星淡月”“鴻雁單秋”“夢圓唐朝”等。而在給自己取字號的時候,如果出現不夠積極的情況我就借機滲透古代文化常識,借力激趣。我在簡單介紹古人取字與號的基本知識時,就特別向學生強調:字,也叫“表字”,古時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學識、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為地位的象征;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有號的人多是那些圣賢雅士。這個時候學生就積極起來了,全班出現一股勢不可擋的“查詞典,定雅字,取美號”的熱潮。

而@些都為接下來的詩詞學習鋪設道路,醞釀蓄趣,營造學習氛圍。

二、“古代詩歌我來講”自主鑒賞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的“課程目標”闡述中提到學生要能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詩文。還指出:選修課程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古代詩歌我來講”自主鑒賞活動就是指在老師的示范講解下,學生自主鑒賞詩詞,然后選擇自己喜歡又感覺理解最透徹的詩作給同學們講授,學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講臺當小老師的機會。

粵選1將唐詩宋詞元曲中大家們的作品編為基本閱讀課,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題材內容分類編排為拓展閱讀課,這樣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點。教師先把不同題材的作品與名家典型代表作列為自己示范重點講授的專題課與名家學習課。專題授課講明詩詞常識,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的分類鑒賞。名家學習課精講最能體現詩人風格的詩篇。除了這些,其它的篇目則可讓學生進行自主鑒賞。學生與教師根據教學進度輪流穿行。如杜甫詩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詩歌藝術技藝。教師可只講《月夜》,而其余四首詩讓學生自主鑒賞。

三、“尋覓收集”深入研究

新課標指出,詩歌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學習篇目,進行作品鑒賞,即鑒賞研讀是建立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的。要保證學生的閱讀量勢必要找到相應的契機,給予相應的閱讀任務,這樣學生才能自覺去閱讀鑒賞。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動

在中國文學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這些意象群無疑對鑒賞古代詩歌、準確捕捉古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常用修辭手法,不知道詩歌中所用的典故,勢必也會影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把握。在恰當的時候讓學生歸納掌握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或典故,可以讓學生構建詩歌的知識網絡,積累較為豐富的鑒賞知識。布置學生搜集的時機應以教學進度為準,搜集的內容可以有四種:1.單個典型意象涵義的搜集。如第4課即景抒情詩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學生搜集整理帶有“月”意象的詩句,探討這個意象的寓意。2相同題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學了第1課王維的邊塞詩《觀獵》及第6課的邊塞戰爭詩之后,可以讓學生收集邊塞詩常見意象或典故的有關詩句,然后解說意象寓意和典故內容及含義。3.表現相同思想內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學了第19課言情詞三首后讓學生搜集整理代表愛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學生自己搜集歸納比教師直接給資料會有更深印象,有時還會有意外的“收獲”。

(二)尋覓“唐詞宋詩”活動

盡可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是《唐詩宋詞選讀》學習的預設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一定量的唐詞和宋詩。教材中屬于唐代的詞人有溫庭筠,執教唐詩最后一課詠史詩介紹溫庭筠時,我重點強調溫庭筠是晚唐時期詩人、詞人,他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后詞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在驚詫于竟有“唐詞”時讓學生每人找一首唐詞和一首宋詩。一些學生搜集到蘇軾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時,激動地說“這出自蘇軾的詩,而不是詞!我可從來沒意識到這是宋詩!”“我幾乎是又驚又喜了”。

通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自主利用網絡等工具去查尋有點被教材“忽略”的唐詞、宋詩。學生在有點意外號晾喜中,增加了閱讀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全貌,也為后面宋詞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

(三)“尋覓節日詩情”活動

中國很多的傳統節日都和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都是有關元宵節的詞。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是寫七夕的。在學習這些篇目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出現其它的中國傳統節日的詩詞。查找內容包括相關節日詩詞,節日詩詞相關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資料。學生通過自己制作課件匯報展示搜集結果。

學生在尋覓搜集有關節日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時又和我們今天的生活一脈相承,所以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在廣泛閱讀的時候,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閱讀鑒賞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嘗試創作”提升寫作能力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嘗試進行詩歌的創作。學生學了一定數量的唐詩與宋詞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創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詩歌??刹扇∠铝卸喾N形式,如改寫詩詞:可在學過的古典詩詞中選擇一首詩或詞進行改寫,可以把詩改為詞,也可以把詞改為詩;填詞:老師簡單介紹填詞的基本知識,然后要求每位同學試填一首詞。可以給定主題:如以“校園生活”“藝術節”“學語文”為話題。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創詩詞。

創作活動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寫歌詞:先讓每個學習小組推薦一首有關古典詩詞的民樂、歌曲讓同學們欣賞,之后要求學生以某一古典詩詞為原型,改寫成一首歌詞。老師可以先教給學生簡單的方法,如:挑選自己喜歡的一首詩、詞、曲,確定韻腳(與原韻可同也可不同);靈活變換句式,選用原詩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組,設置一個具有現代意味的場景或背景故事,抒發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從而構成一首具有古典韻味又具有現代特色的詞作。對于學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級詩集。學生認真進行創作的風氣不知不覺也滲透到平時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評比”提高鑒賞能力

課程目標關于詩歌提到要讓學生“L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與散文的教學建議提到“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鼓勵學生創辦文學刊物。以上活動內容學生本來就有興趣,如果再加上評比就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了。

(一)筆記展評

在開始詩詞學習時即布置整理歸納筆記任務要求,同時預報在適當時候進行展示,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最后以“內容豐富,有助于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圖文并茂,令人讀來津津有味”為標準評選最受歡迎的筆記。例如一個同學在積累本上整理歸納歷史上一系列的壯志難酬的英雄、士大夫有關詩句時,旁邊畫了一個仰天長嘯的人并在旁邊用藝術字寫著“愛國忠君如是也”。在同學們整理出來的筆記中大都能包含“文學文化常識”“分類知識”“詩歌鑒賞術語例舉”“鑒賞步驟方法”“傳統意象集錦”這些內容,而這正是鑒賞詩歌所必備的知識。同學們筆記的內容各異,生動形象又活潑有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不知不覺學了不少的詩詞知識。

(二)專題朗誦表演

“專題朗誦表演”活動流程大概為:把粵選1作為范圍,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并確定朗誦主題。按此專題搜集、整理相關詩歌,制作成課件,然后進行專題朗誦表演。學生在欣賞同學們表演時要作出準確的評價,小組同學人人參與,組與組同學互相觀摩,互相評議。

學生最后確定的專題通常有“遠游懷人”“軍旅戰爭”“愛國情懷”“登臨感悟”“愛的詩篇”“友誼如酒”“珍惜親情”等等。各專題涉及面很廣,準備過程可以說已達到了初步全面復習的目的。另外,當欣賞同學們的“傾情展演”時,也相當于把全書的內容分專題又復習了一遍,學生的分類鑒賞能力又得到一次長足的發展。

(三)手抄報、語文電子雜志評比

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中一路走來,點點滴滴,感悟與體驗,進步與提高,給他們一個平臺,讓他們發揮所長,展示學習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報、編輯展演語文電子雜志活動。

活動還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選擇展開對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題材、主題的詩歌進行閱讀探究,每個學生把研究收獲、心得寫成文章。接著小組長組織有專長的組員把本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報”或編輯成語文電子雜志。當“手抄報”全部制作完成時就在班上張貼展示,編輯制作成的語文電子雜志則在網上讓同學們點擊觀看。

第10篇

近大遠小看風景

劉磐幕

宋?許元信

山懸翠幕幾千丈,我疑山頂即天上。

捫蘿躡蹬到山巔,猶如平地上青天。

始知天高應無極,幕阜蒼蒼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傳,對此遙看一鏡圓。

當此再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劉磐幕》這首詩的作者叫許元信,我們只知道他是宋朝人,其他信息就不知道了。在《全宋詩》中收錄了他的兩首詩,這是其中之一,另一首題為《幕阜山》,也就是本詩提到的“幕阜”。幕阜山,在湖南省平江縣南江鎮東面,海拔1 596米,為湘、鄂、贛三省邊界最高峰,風景秀麗。本詩題目說的“劉磐幕”中的劉磐是三國時代割據荊州的刺史劉表的侄子,他曾經率軍攻打東吳,與吳軍將領建昌都尉太史慈在此對峙。后人把劉磐立營之地稱為“劉磐幕”,太史慈駐兵之處為“營幕坪”,“幕阜”之名也由此而來。

吐槽:其實“阜”就是山,估計后人忘了“阜”的意思,于是今天變成了“幕阜山”,幕山山。

作者覽勝訪古至幕阜山,登上山頂之后產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象。往上看,“天高應無極”,往下看,龐大的幕阜山成了小小的“一卷石”,遠處方圓八百里的浩渺洞庭湖變成了“一鏡圓”。作者非常準確地描寫了視覺上“近大遠小”的幾何學規律。其實,這就是遙感技術的科學原理??!在天文學上,同樣也適用幾何學規律,只不過由于天體離我們實在太遠,以至于看起來都太小了,遙遠的行星、恒星看起來都只是一個光點兒,只有太陽和月亮能夠看出圓面。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中秋無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宋?楊萬里

其一

中秋無月莫尤天,月入秋來夜夜妍。

且道今宵明月色,何曾減卻半分圓。

其二

月到中秋故故無,今宵月好莫渠孤。

舊傳月徑圓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

同樣為宋朝人的楊萬里,名氣要比許元信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號“誠齋”,是一代詩宗,光流傳下來的詩作就有4 200首,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古人云“文章憎命達”,可楊萬里詩文寫得好,官兒也做得順,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又受封廬陵郡開國侯。更難得的是,楊萬里寫的詩語言淺近明白,描寫景物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號稱“誠齋體”。我們最熟悉的一首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兩首描寫中秋月色的詩詞同樣極具“誠齋體”的特點。在這一年的中秋節,八月十五當天沒有見到月亮,第二天月色卻甚好。夏歷把每月初一稱為“朔”,十五稱“望”,十六稱“既望”,月相變化周期因此稱為“朔望月”。這首詩的題目讓我們不禁想到有句俗話叫作“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雖然按照日子來算,十五是夏歷一個月(29天或30天)的中間,但由于月亮最圓,也就是月亮、地球和太陽排成一條直線的時候,實際上大多數出現在十六。

“月入秋來夜夜妍”,秋季天高氣爽,空氣的透明度好,大氣層對光線的吸收也少,所以秋季的月光顯得格外皎潔,大概這也是為什么八月十五的月亮最適宜觀賞的原因了。所以楊萬里非常豁達地說,十五沒有月亮也不要緊啊,“今宵月好莫渠孤”,今晚不要辜負它就好了。孤,通“辜”,渠,是方言“它”。

日月的大小

最后兩句詩非常罕見地談到了月亮的大?。骸芭f傳月徑圓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以前的傳說認為月亮有千里之大,但是落到酒杯里看起來小得像是一粒珠子。這句詩其實揭示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月亮的大小應該怎么形容呢?

對于月亮的形容,常見的“玉盤”或“寶鏡”,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辈贿^,如果我們真的拿一個盤子或拿個鏡子來跟月亮作對比的話,會發現其實月亮并沒有那么大。其實我們伸長手臂,一個手指頭就可以把月亮擋住了,普通大小的盤子或鏡子會比手指頭大十倍以上??梢娺@個說法略帶夸張,不過由于夜空里月亮最亮,我們感覺上會認為它挺大的。

在天文學上談論月亮的視大小是用幾何角度來描述的。我們伸長手臂,小指寬度約等于一度,而月亮大小其實只有半度。張衡在《靈憲》里談到,(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有現代學者認為應該是730分之一),也是半度。可見天文觀測不能單憑印象去判斷,一定要借助科學儀器來測量。

第11篇

關鍵詞:中學;古詩詞;教學;吟誦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3-0237-01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入選到中學語文課本的更是精華中的精華。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中學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學生對詩詞課的興趣并不大,學習效果也不很好。筆者在教學中曾嘗試一些新的方法,效果有所改觀,這里拿來以就教于方家。

一、創設情境,走進詩詞

傳統之教學方法,教師上課開始往往就是向學生介紹作者背景等相關知識,給學生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很難讓學生真正受到感染,走入詩詞意境。而筆者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根據要講詩歌的特點,或音樂、或圖片、或圖文并茂,創設相似情境,較容易將學生帶入詩歌。

如學習《琵琶行》時,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古曲;學習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時展示山林禪寺的圖片;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展示西湖及早春的圖片等。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學習,學生很容易忘卻課堂的壓力,感到輕松與快樂,便于走入了詩歌情境,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不少。

當然,創設情境,走進詩詞不僅是可以在導入新課時使用,而且在整個詩歌學習過程中都可以靈活運用。比如學習《望天門山》一課時,天門的形象以及“開”、“回”的含義,較難理解??筛鶕姼鑳热菡故緢D畫:在圖畫中,兩山相對成“門”樣,江水從兩山夾縫中滔滔汩汩,一瀉千里;遠方,是碧水紅日和飄飄白帆的形象。這樣由文到圖,運用直觀形象,學生很容易就體會到了“門”、“開”、“回”的含義,這樣美麗的圖片,也情不自禁地會激起學生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

二、反復吟誦,品味體會

詩詞吟誦,是我國的古老傳統,尤其在古代的私塾教育中,朗讀、背誦就是學生學習詩詞文章的主要方式。通過朗讀和背誦,學生從直覺上體悟語言規律,從而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葉嘉瑩是愛好古典詩詞的知名學者,關于詩詞學習,她認為“目前最值得關注的是日益消亡了的中國古典詩歌之吟誦傳統。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著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①。的確,當今中學生的詩詞學習,大多是教師講解多,學生主動理解感悟少。在詩詞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反復吟誦,體會詩詞的真意,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讓學生掌握了活的詩詞,而不是一知半解、死記硬背的文字。

白居易在其詩歌《山中獨吟》中也曾說過:“每逢美風景,或對好親故。高聲吟一遍,悅若與神遇。”的確,詩詞只有朗讀才能更鮮明地感受節奏,領悟感情。快的節奏,顯出歡樂、激動、緊張、熱烈的感情;慢的節奏,則表現出哀傷、憂郁、沉痛、懷念的感情。如李白的《將進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與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惟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用快速的節奏鏗鏘地誦讀,詩人壓抑但又豪放的形象自然就出現在了眼前。而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用一種緩慢哀傷的節奏去誦讀,一種莫名的愁緒無形地就會彌漫開來,讓人覺得哀怨徘徊,孤單凄楚。因此,詩詞誦讀不但能給人美的享受,還能以聲傳情。

當然在詩詞吟誦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點撥指導使學生掌握誦讀的技巧,懂得語調語速、重音停頓,用心體會作者彼時彼地的情感,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藝術的感染。

三、討論交流,深化理解

接受美學告訴我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同一首詩詞,不同的讀者一定會有不同的理解。通過前面的創設情境、反復吟誦等環節,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接下來就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討論交流。討論時為了節約時間,可以先把同學分為幾個小組,小組討論后請每個小組推舉代表發言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這樣全班同學就交流和分享了所學詩詞的思想精華。討論交流,讓不同學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又給同學們打開了很多面認識詩詞的窗口,從而深化對所學詩詞的理解。

如學習杜甫的《春望》,關于“城春草木深”,有同學認為是表現春回大地,草木欣欣向榮、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而有的同學則認為是寫都城里長滿了野草,說明因戰爭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表現都城一派荒涼的景象。雙方的理解截然相反,卻都有道理,都解釋得通,彼此給予對方了一個新的理解詩歌的窗口,效果很好。再者關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歷來就有“人看到花鳥感慨而驚心流淚”和“人看到花鳥移情以為花在流淚鳥也心驚”兩種,學生在討論中往往也會存在這樣兩種不同的理解,互相說服對方,也加深這對這首詩歌的理解。

在進行討論時,教師一定要有民主的思想,要能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師生關系親密融洽才有討論的氛圍。同時教師也一定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討論題、選準討論時機、積極介入討論、及時調控討論方向、將問題引向深入,從而產生深層次碰撞;要善于引領學生修補思維的缺陷,修正錯誤的觀點,從而達到對詩詞更深刻地理解。

第12篇

一、準確地認識預設與生成

學習認知學的布魯納強調指出:學習過程是一種積極的認知過程。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連串的新知識,每個知識的學習都要經過獲得、轉化和評價這3個認知學習過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既有規律,有時又有“規律”之外的情況發生。教師只有遵循這樣的認知過程,才能更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閱讀學習活動。因此,認真鉆研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是預設的重點,精心的預設是獲得的前提,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也是動態生成的起點。關于什么是預設與生成,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教師面對的學生是千變萬化的,當學生的表情出現細微變化時,言語表達與眾不同時,很可能他內心正涌動著不同或新奇的想法。他們的真實水平和認知往往無法完全準確估計,有些時候課堂中的某個環節會與預設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課堂上學生能不能在特定學習情境中產生具有個性色彩的疑問、困惑,并且將所思所想表達出來,這些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么,當學生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時,教學不再按預設展開,教師就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巧妙捕捉其中的亮點資源,冷靜思考、迅速判斷學生生成內容的價值規律,靈活調整教學方法,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教師在這樣有心的“發現”之后,引領學生再進一步分析和判斷,使教學順利展開,富有靈性,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使教學充滿生命色彩。由此可見,課前預設只是一個有效教學的準備,課堂教學中呈現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教學內容。一切令人興奮的“生成”,都是師生心靈碰撞產生的“火花”,是師生與知識對話結出的“碩果”,更是師生深入研究與探索的“明燈”,無不源自教師對學生、對知識、對課堂的充分把握和理解。教師要能夠從教學的全局來看待課前和課中:課前的備課是準備和熱身,課中預設與生成的高度融合才是理想課堂的產物。當預設成為促成課堂高效生成的土壤,有效生成就成為有效預設的風向標和導航儀。

二、精心的預設只為更好地生成

“生成學習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維特羅克等結合中小學數學、科學等學科的教學,是在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吸收了當代信息加工心理學在人類認知學習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解釋和說明學習者內部的生成作用時,強調學習過程中個體主觀能動性,重視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中知覺的作用,特別關注在多向交互作用中所建構的新知識的意義。在日常的教學中,預設性生成是教師在科學教學觀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使學生主動地構建對環境信息的理解和解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充分考慮到哪些學習內容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探究出結果。例如,小學數學三年級《三角形初步認識》中,教師通過讓學生看、找、摸等,感知三角形的特點,然后用語言表述出來。

1.課程觀視野下的教學預設與生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實驗)》規定了基礎教育各學段應選擇的課程內容的特點及類型。語文各學段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清晰地規定了學生在完成某個階段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各學段的基本課程內容、教學內容是什么。任何個人都無法,也不可能對課程內容進行修改,只能遵照執行。為了更好地落實階段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教師只有依據語文學科教學及教學材料的特點,選擇恰當的學習事實,引用一定的教學策略,以一種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課程眼光開展教學活動。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21課《老人與海鷗》的作者是鄧啟耀先生,課文則是在鄧啟耀先生的《寂寞鷗靈》一文的基礎上改編的。原文中只用了一個自然段寫了老人喂養海鷗的故事,而課文中則用了13個自然段。作為一種社會文本,在選編為教學材料而成為教學文本時,學生對語文教科書中的教學文本的閱讀與學習,關注的焦點不僅在于弄懂教材直接傳輸的信息,更在于“怎樣”正確快速地學習作者如何通過語言文字傳輸信息,“怎樣”像課文作者那樣綜合運用、整理加工各種信息,形成自己想要傳輸的信息。具體到這篇課文,結合單元導讀,教師在執教時可將教學目標聚焦在:(1)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2)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目標1和目標2,學生認為通過運用以往的學習方法自己就可以完成,目標3是需要教師幫助的。于是,我以原文中的“節衣縮食”和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對比學習,教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選擇為中心服務的材料的。之后,學生運用學法去發現、去學習作者是如何將老人喂養海鷗中那種“親如兒女”的情感寫真實、具體的。這種大語文觀視野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為學生更高層次的生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層面的預設和生成

教材內容是課程內容的物化形態,它以一種特殊的編輯原則及編輯體例將課程內容中的學科信息呈現于不同的教學載體上。構成語文教材內容的主體是課文、單元導讀、課文注釋、課后練習、插圖等。此時,作為教學材料的課文不再是獨立的文學作品,而是教學體系的構成要素、學生學習活動展開的重要依托。如果離開了單元的學習目標、任務要求,課型的特點要求,學生從課文中“讀什么”,一千個教師可能就有一千種教學方向,那么,這樣學生的“怎么讀”就無從談起,學生的學習就會陷于一種年段目標不明、課文教學隨意解讀教材的混亂狀態。例如,教師在執教四年級《新型玻璃》(說明文)一文,課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已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說得明明白白,教師可帶領學生扎扎實實地以讀書訓練為“經”,以字詞句的基本功訓練為“緯”,緊緊地圍繞中段教學任務來組織教學。沒有煩瑣的字詞句分析,也沒有遠離文體特征的形象感悟和情感體會,在平實的教學流程當中,將說明類文本讀書訓練和基本功訓練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輕輕松松地掌握有關常識。第二課時可讓四個大組分別代表四種玻璃進行“自述”,這個設計既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又為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創造性學習提供了無限開放的平臺,還同步進行了以課文語言材料為基礎的口語交際訓練和習作指導。課堂平實中的精彩正是源于教師對學科本質的深刻認識,對學生認知規律的準確認知和對教材內容的準確定位。

3.學生成長點上的的預設和生成

果維斯基稱每個人目前表現出來的發展程度為“現實發展水平”,而個人在學習之后所表現出來的為“潛在發展水平”,ZPD是潛在發展水平與現實發展水平之差,即是學生成長點。教學應當指向最近發展區的上限,有了充分、持續的指導和鍛煉,學生能夠組織并掌握完成目標技能所需的動作序列,學生只需通過與指導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實現目標。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重在完成知識的傳授和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以學生成長點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卻著眼于學生能力在過程中逐步地形成。這種設計輕學習內容的導航,重在為學生學習程序導航,學生在教師精心的“設計”中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思維的突破者,進而實現成長。隨著這種指導的繼續,重點逐漸由教師向學生轉移,教師的講解、提示和演示逐步減少,直到該學生能夠單獨展示該項技能。一旦實現目標,就能成為發展新的發展區的基礎。例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和淺易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重視考查學生的記誦和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2課《飲湖上初晴后雨》第一次明確在教材課后習題中體現出訓練要求:理解詩句意思,我們來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這些詩句描寫的畫面。學生教學的起點確定了,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應該采用哪些策略,如何教會學生“學習理解詩句的方法”,哪些詩句是需要自主學習解決的,哪些是需要合作學習解決的,哪些是需要班級展示中解決的,還有哪些是需要教師點撥后才能內化的等就成為教師的重點和難點任務。這一課下面只有四條注釋,如果不借助別的學習途徑,學生的理解就難以達成。這里就凸顯出學生當前學習狀態和目標達成狀態之間的差異,這里教師如何更大限度地發揮指導作用,幫助學生達成“學習需要”,通過環節設計創設條件使學生在“走進”課堂前和“走出”課堂后得到真實發展,就成為關鍵的環節?!讹嫼铣跚绾笥辍氛Z言清麗、平實,詞語含義和今天基本一致,前3句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基本就能理解,但最后一句中詩人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西湖無論在晴天還是在雨天都有一種別樣的美,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由衷的贊嘆。如何將人和景聯系起來,該采用何種教學手法讓學生發現規律,這里“淡妝濃抹”就成為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出示了兩組圖片,第一組為一個人淡妝和她濃妝時的圖片,等到在出現西湖雨天朦朧的圖片和晴天五彩繽紛的圖片時,學生恍然大悟,接下來發言的內容充滿了個性色彩和生活體驗。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中,教師在學生原有認知和達成要求之間找到了生長點,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架起了一座感悟的橋梁,學生精彩的課堂生成源于教師上課前對學生成長點的深度理解和把握。

4.學生立場視角的預設與生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高碑店市| 兰坪| 广灵县| 云阳县| 泸水县| 子长县| 博乐市| 新密市| 永善县| 西青区| 武安市| 香河县| 维西| 兴城市| 辽中县| 乌兰察布市| 介休市| 鸡泽县| 共和县| 台中市| 司法| 朝阳县| 岚皋县| 紫阳县| 镇平县| 克山县| 浮梁县| 竹山县| 乳山市| 祁阳县| 宁陵县| 正镶白旗| 兴城市| 康定县| 从化市| 石家庄市| 长武县| 吉首市| 宁河县|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