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8: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吾愛詩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父親比較含蓄,喜歡扮演嚴父角色,動不動“庭訓”一番,不善于表達感情,但梁啟超似乎更愿意做子女的朋友。
長女梁思順自幼受到父親的熏陶和教育,酷愛詩詞和音樂,是詩詞研究專家,1908年編選出版《藝蘅館詞選》。梁任公從不避諱對長女的偏愛,聲稱思順是他的“命根”,又說:“吾愛女之名舉國皆知,故交相見者,無不問汝,卻無人問思成以下。”有人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如果梁任公地下有知,一定會拍手稱快,因為思順是他的最愛。
思順九歲時才有了弟弟思成,受父母專寵時間較長,但當父親對她說出“你是我的長女,你的健康關系到我的終生幸福”的話時,早已弟妹成群了。每每給家中寄禮物,思順總要多得一些,比如1912年12月的一天,梁任公外出為妻子購買生日禮物,結果壽禮沒買成,反而為思順買回金器、衣料。在給思順的信里一口一個寶貝,此時他的寶貝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但在他眼里依然是最愛的寶貝,兒子們屬于“不甚寶貝”。因為愛女兒,大女婿周希哲就是他通過認真考察后,介紹給女兒的。
《紅樓夢》里的寶玉每次受父親責打,就喊姐姐妹妹,以減少疼痛,梁任公頗得寶玉真傳,每每不適就叫思順的名字,“聊以”。過世前兩個月,因病痛折磨,他向思順發嗲:“每到發病時特別想得厲害,覺得若順兒在旁邊,我向她撒一撒嬌,苦痛便減少許多。”寵著思順的同時,還有點“怕”她,妻子生日,他很想破戒一回喝點酒,就寫信問“答應不答應”?這位童心未泯的父親,故意在女兒面前撒一回嬌。最有意思的是,明明知道女兒喜歡詩詞,還故意寫信告訴女兒新得的明刻本《李杜全集》如何可愛,一本正經說“不許撒嬌來索”,可心里就盼著女兒來索取。思順隨外交官丈夫長期在海外生活,偶爾給父親的家信遲了點,他就坐立不安,開始胡思亂想。
盡管得到父親最多的寵愛,但身為家中老大,思順不僅在異國照頤弟妹們的生活與學業,還操辦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婚事,且為父親理財,確保家里經濟無虞,在承擔家庭責任的過程中無意間提高了她在大家庭的地位與作用。在1927年12月21日的一封信中,梁啟超夸獎女兒:“你雖受父母特別的愛,但你的報答也算很夠了,媽媽幾次的病,都是你一個人服侍,最后半年衣不解帶送媽媽壽終正寢。對于我呢,你幾十年來常常給我精神上無限的安慰喜悅。這樣的女孩兒,真是比人家的男孩兒還得力十倍。”
愛女兒的實質是他對女性的尊重,他一直關注女性解放與獨立,始終認為女權運動應是“學第一,業第二,政第三”。而他甘愿放下父親的架子,與兒女們撒嬌、戲謔,則是尋找一種平等寬松的相處之道。梁啟超的多情、奔放、率真、詼諧等個性,決定他們的關系似朋友。梁啟超除關心孩子們的生活、學業外,特別注重對子女的人格培養,可以說他對子女的關愛是全方位的。當清華大學與東北大學都向梁思成發出聘書時,他認為“清華太舒服,會使人懶于進取”,而回絕了清華拋來的橄欖枝。
這位近代風云人物從政治轉向學問,一生命運跌宕起伏,卻通達樂觀,生活中展現了他舐犢情深、柔情似水的另一面,誠如他對思成所言“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是啊,有父如此,夫復何求!
(摘自《姑蘇晚報》)
一、品味賞析
探究一:送朋友高就或將去繁華之地,詩歌的感情基調會是怎樣?送朋友謫遷或將去荒僻之地,詩歌的感情基調又會是怎樣的?
學生通過思考,很快就能弄清,前者應該是歡快、愉悅的;后者則是惆悵、憂傷的。
探究二:這首詩屬于哪一種情況?根據何在?據此推斷詩歌的感情基調。
這首詩顯然屬于后一種情況。同學們對詩中“左遷”“龍標”“夜郎國”等詞語稍加疏理,就能明白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傷感的。
探究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是送別詩常用的表現手法,這首詩是通過什么景物來表達離愁別緒的?
學生也能找出“楊花落盡子規啼”。“楊花”的特性是漂泊不定,“子規”的啼聲是“不如歸去”,作者正是這樣融情入景,借“楊花”與“子規”來抒發飄零之感,離別之恨。
探究四:這首詩作者是借助什么載體來寄托自己對友人的離愁別緒的?
學生通過探究,很快能找出“明月”,也能明確詩歌的擬人手法。
月亮本是無知無情的,但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將月亮人格化了。
“明月”是古詩詞中寄托離愁、抒發鄉思的常用的載體,如“海上生明月”,“床前明月光”,“長安一片月”等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細加分析,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只有將這顆愁心托付給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要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友人奔赴遠方。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是詩歌創作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值得同學們鑒賞詩歌時注意。
二、比較閱讀
通過對課文的探究,同學們掌握了送別詩的基本的鑒賞方法,這時,我要同學們與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比較閱讀,體會送別詩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知人讀詩: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孟浩然”與“廣陵”。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愛好游歷,是李白的好朋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對孟浩然仰慕之極。“廣陵”即揚州。“十年一覺揚州夢”,揚州是當時繁華的都會。這首詩寫的是送朋友去揚州游覽,那時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李白又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送別完全是在充滿詩意的氣氛里進行的。通過點撥,學生很快能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心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由景悟情:我要學生探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了什么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學生大都能談出探究所得:“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即春花,“三月”是暮春季節,長江下游一帶景色是最美好的,春水行舟,多么快意。“煙花三月下揚州”,在這樣一個春花爛漫的季節,去那樣一個繁華熱鬧的地方,那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啊,寫景之中流露出詩人的向往之情。
李白,一代詩仙,他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歷來被人們稱道。杜甫也曾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現代小孩都能熟練地背誦: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等等想象豐富,大膽夸張的詩句。但是我們在欣賞他帶我們的藝術享受同時,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充溢在李白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是一個詩人,他更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他有思想有激情,所以我們要把他作為一個詩人來欣賞,更要從他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把他作為精神的典范,從而在復雜多變的世界面前,更加從容地行走。
一、李白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他對生活始終充滿著激情,他熱愛著這個世界,熱愛著美麗的河山,熱愛著每一寸他踏過的土地。他歌唱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他描繪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他謳歌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寫長江“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樣大手筆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不勝枚舉。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時刻保有激情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熱情洋溢的詞句,所以生活在這個喧囂塵世物欲橫流的時代,不管外界如何變幻,只有常有熱愛之心,你就會獲得幸福和安寧。
二、李白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但凡是豪俠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朋友遍天下。李白游歷的半生中,也結交了無數的俠骨志士,他重義輕財。曾說“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
他和杜甫的友情成為了文學史上彌久不衰的佳話,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但他對杜甫非常敬重,曾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邊同游,“齊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魯酒”也提不起酒興,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汪倫是安徽的士紳,特別仰慕李白的才學,想一睹李白的風采,就寫信給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在“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的招引下欣然而往,給當地的桃花潭增加了一段千古佳話,李白也寫下了《曾汪倫》一詩贈給汪倫,歌頌了兩人比千尺潭水還深的感情。孟浩然是李白非常贊譽的詩界名士,曾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佳句贈他,在他寫給《曾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江頭,凝眸遠望,不愿離去。字里行間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這種深厚的感情和歌頌情感的詩歌輝煌了詩人的詩篇。
三、李白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他自由不受拘束,他想歌就歌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他不刻意壓抑自己,他自由卻不自專,張揚卻不張狂。他孤獨時就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郁悶時就歌“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興奮時就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我們是每一個真實的人,我們在人生路上會遇到很多挫折很多煩悶,特別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少了一點單存多了一點世俗,特別是樓房的林立讓人與人之間少了溝通多了隔膜,我們的心怎能不疲憊?所以,從李白那里找到力量,放開自己的心,不去過分的壓制自己的心靈,釋放自己多一點與別人交流,你的生活就會更加美好。
四、李白是一個謙虛的人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唐代詩人崔顥登黃鶴樓時,面對眼前的景色寫出的一首思鄉詩。此詩一舉奠定了崔顥在唐代詩壇上的地位。后人提到這首詩也是贊賞有加,宋代著名的詩詞理論家嚴羽在他所著的《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到了清代,學者孫沐編選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唐詩三百首》時,也將此詩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唐天寶三年,李白到黃鶴樓,看到崔詩贊嘆不已,也想寫一首黃鶴樓的詩,但想來想去,總是跳不出崔詩的意境,于是丟筆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李白貴為詩仙,但每個人都有長處與弱點,面對別人的佳作,李白能夠真誠贊美,心服口服。這就反映出他光明磊落,謙虛的人格。這種品格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學習的。
五、李白是一個有傲骨的人
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視權貴的精神。他是懷著“濟蒼生”的熱血踏上長安之途的,可現實是唐玄宗只讓他做了一個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專權,理想離現實是越來越遠。可他錚錚傲骨不肯向權貴低頭,桀驁不馴,最終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黑暗的現實,使得本來就“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的詩人更是對權貴王侯嗤之以鼻。于是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大聲疾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將近酒》中“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在《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龍里生”;在《答于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綠林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掛臥事玉階’;在《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中“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閱盡滄桑的天下鹽倉,千古流傳的神話傳奇,宦海沉浮的宋三鹽官,儒雅孤高的禪修文化……歷史在這里封存,時間在這里定格。
咸與淡,文與野,凡與圣,塵世之吾愛,入世之仁愛,出世之大愛……人文與自然在這里彼此融合,歷經千年文化傳承,歲月沉淀,古鎮西溪有了厚重的底蘊,有了飄逸靈動的氣息和感召力。
來西溪古鎮,看這里老了的時光。
亙古的西溪,邂逅淮夷黎民6000個春秋,先民狩獵于草蕩,燔鹽于海涂,衍生出這方人文厚土,造就了歷史上的“天下鹽倉”,留下2100多年煮海煎鹽的鹽業生產發展史。
據泰東河古遺址考古發掘,西溪境內發現晏溪河遺址、辭郎村遺址、泰河村遺址、摹云村遺址等8處古遺址。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漢高帝十二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建都廣陵(今揚州市),煮海為鹽,因其地勢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漢元狩六年(公元117年)建海陵縣,領海安、西溪兩鎮,西溪從趕海煎鹽到農鹽并舉,始于煮鹽,興于鹽政,境內檣桅云集,車馬輻輳,民生富庶。
西漢時期,西溪以東尚是滔滔大海,西溪以西一帶鹽區海隅遍布煎鹽亭灶。因此,有人說,先有西溪,后有東臺。西溪,千年古鎮,東臺之根。淡墨描繪過的西溪,青磚黛瓦,古意拙樸,成就了它墨色的底色,在人們心里長出草來,開出黛色的花來,并永久地定格。
老成持重的西溪是春秋到清末的淮鹽重鎮,曾因境內“淮南中十場”名聞天下。海鹽產量、質量和稅賦全國第一,被稱為“淮鹽之根”,乾隆四十一年,東臺鹽業出現了“煙火三百里,灶煎滿天星”,年產225.8萬擔的壯景。悠久的海鹽歷史延續了西溪的歷史文脈,烙下了“海鹽文化”的深深印記,匯聚了海春軒唐塔、八字橋、三里路、犁木街、繅絲井、鹽倉監、晏溪書院、三公亭等眾多與鹽文化有關的古跡。
位于東臺城大王廟、西溪梨木街之間的三里路,是從前通往享有“蘇北周莊”美譽的古鎮西溪唯一運鹽的漢代古海口纖道,這條路的路基始建于唐大歷二年,為青灰色磚路,中間半圓高拱,路牙兩側斜覆削立,緊挨著晏溪河,通向梨木街,從唐代到宋代,向東綿延三里,故稱三里路。每年逢初一、月半香期,三里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晏溪河上鹽舟云集,頗為繁華。由于路面狹窄,行人多為步行,偶有人力車、獨輪木車通行。在淮南黜陟使李承修筑的捍海堰上,至唐代二百五十年后到宋代,陸地遷延,海水漸東,范仲淹在此重建捍海堰。
犁木街是西溪鹽文化淡出,農耕文化興起的產物,整條街曾是犁鐮等鐵木農具的生產工場。曾為鹽倉監所在地,后來官府衙署陸續建立于此。循著歷史的聲音走進梨木街的高墻窄巷,每一個音符,都似敲擊在心上,街道兩旁,豆花油條魚湯面,販夫走卒的叫賣聲,暮鼓晨鐘,寺廟庵堂誦經聲,從早到晚,街道有多長,他們的聲音便有多長。
晏溪河是西溪鹽文化由咸變淡的直接見證者,晏殊在西溪任鹽倉監時建了避潮亭。鹽民漁民遇漲潮下雨,無處躲避,晏殊在距離海邊不遠的高墩子上建一木亭,供人避潮。晏殊在西溪鎮監西溪鹽倉,離開西溪后,當地民眾思之不忘,將“西溪”改稱“晏溪”。
如今,靜靜流淌的晏溪河便是鹽官聲聲至善的遺言,走在青磚小路上,遠遠近近亦響起他們曾經留下的跫音,久居鬧市的人們,來這里可借晏溪河明靜的水色把耳根洗凈。
犁木街見證了西溪由咸變淡的全過程,千年之后,依稀繚繞著當年的古風余韻,晨光中,不知是哪家商鋪的叫賣聲喚醒了西溪古鎮。幾杯香茗、三五好友、幾張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或吃著湯白汁濃,滴點成珠,味道純正,熱氣騰騰的“宮廷秘制”的東臺魚湯面……此時的古鎮,一磚一瓦間都充斥著美食的誘惑,彌漫著一股股文化氣息。泰山商業街西溪人家碗,二十四小碗,瀕臨失傳的鹽幫菜,再現當年鹽商的窮奢極欲。發繡車間,繡娘們穿針引發,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胎毛繡,母女繡,一幅幅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天下一絕”的東臺發繡。在古鎮小酒坊,精選的糯米,名貴中藥材,傳統的工藝流程,讓初來乍到者見證了東臺陳皮酒的歷史由來和釀制全過程。綿潤甘甜的東臺陳皮酒,應該就是“鹽倉三絕”之得名緣由。
自漢代起,西溪“煮海為鹽”被譽為“天下鹽倉”, 北宋時期,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鹽官,并先后入朝為相,他們雖宦海沉浮,卻不忘施仁政,宣教化,開啟民智,辦學興讀,使西溪自此文風斐然,進入繁華鼎盛時期,明清時西溪鹽倉監管淮南中十場,為兩淮重點產鹽區,雖后世鹽業式微,仍以耕讀傳世。
犁木街上當年的鹽倉監舊址如今已變成了西溪商店,不過往里面走高堂大屋仍在,庭院內廣場寬廣,雖然部分房屋改變了結構和用途,但不難看出,其基本結構和規模仍然符合古代衙門的建制。由此推斷,這里就是范仲淹在西溪當鹽官辦公的地方。
《宋史》載有范仲淹《和呂夷簡牡丹詩》,“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憶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在西溪期間,范仲淹秉承晏殊的辦學之風,同時感于百姓受海潮侵襲之苦,上書朝廷,經由張綸轉奏,獲準重修海塘。范仲淹親自監工,無奈兵夫死傷,遭人非議停工,后回鄉奔喪,仍寫信囑托張綸,胡令儀力排眾議,修筑完成,自此在西溪留下“三賢筑堤”的佳話。
有位哲人說,西溪鹽倉監是通向宰相之路的驛站。這三位宰相在西溪都留下珍貴的詩文。“異香濃艷壓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開向東風應有恨,憑誰移入五侯家?”這是宋時呂夷簡在西溪栽種牡丹寫的《詠西溪牡丹》。當年他在牡丹園四周加上紅色的護欄,每年春天花開數百朵,枝繁花艷,經久不謝,為海濱之奇觀。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首《浣溪沙》是晏殊當年在西溪寫下的,他在西溪建起晏殊書院,為西溪留下了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來西溪賞完美景,品罷美食,若累了,可以沿著泰山大道到西溪古城走一走,看一看地方戲。晏溪書院、三相閣、西溪大舞臺這些都是西溪海鹽文化衍生出來斬不斷的根、割不了的筋。不管是誰,只要走進西溪古城,踏響每一塊發亮的青磚,就會喚醒許多塵封的故事,就會生出許多幽長的遐想,就會披滿一身古色古香。
千百年來,西溪的神話傳奇一次次困擾著受盡世事紛擾的人們,總有這樣的時候,期望找到這樣一個讓人精神皈依的地方。然而,歷史傳奇并不浮躁,西溪寫意的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份真實,這里的仙緣傳奇因為融入了鹽文化的“鮮咸”,有了幾許人間煙火的味道。
據北宋《晏溪志》載:“漢董永,西溪人……”西溪西南郊有一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里。關于董永軼事始于西漢,最早見于西漢劉向《孝子傳》。作為七仙女原型的山東移民七妹,曾為西溪帶來養蠶技術,后因勞累而早逝,民眾感恩于她栽桑養蠶造福后人,遂以《天仙配》故事附會傳世,由此,董永孝感天地,與七仙女結緣西溪,悲歡往事就這樣演繹出天上人間至真至善至美的千古佳話。如今,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天仙配》傳說發祥地之一的東臺,境內關于董永七仙女傳說的地名遺存多達50多處。2002年,《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郵票首發式在東臺舉行,2006年, “董永傳說”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梨木街中有口繅絲井,井口小而下實泓深,水味甘洌。春蠶熟時,井生草根長丈余,傳為仙跡。此井大旱之年不涸,傳為七仙女幫助董永贖身而織三百匹云錦,繅絲井就是她汲水繅絲處。而與之相鄰的“金釵井”,傳說是天兵欲抓走七仙女時,董永在后面拼命呼號追趕,天兵想加害董永,為了保護董永,七仙女就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地上劃了一根線,遂成一條河攔住了天兵的追路,七仙女將金釵插在地上就成了兩口井,俗稱“雙井”,又稱“鳳井”。
當年七仙女從天上降臨凡間,在東臺西溪境內一河口處與董永相遇。河口有一棵老槐樹,樹旁立有一亭,叫作十八里亭。董永與七仙女在西溪路遇后,土地公公出面為他們主婚,槐樹真的開口說話,二人在槐樹下拜了天地,結為夫妻。廣山境內的殷莊亦由此演變而來。
竹木叢中一個明鏡似的小池塘一次次吸引了游人目光。據傳這是當年天下瑤池七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每當夕陽西下,水中有天,月落池底,碧綠清澄的池水宛若一塊翡翠,色彩單純到圣潔,氣韻委和到了極致。
當年七仙女為董永賣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感動,駕鶴下凡。七仙女為了能一夜織錦十匹,點燃難香,請眾姐妹相助。亂絲理好了,沒有天梭可不行。這時,有一只仙鶴從天上飛過,眾姐妹就叫它飛到天宮取天梭。白鶴落腳的地方就叫“鶴落”。
西溪的流水之上,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橋,橋上定是少不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七仙女和董永。站在辭郎橋上,因為有了董永孝感天下緣結仙姬的動人傳說,這里的一切多了份情致,倘若手扶欄桿,雙眸遠眺,便是宋詞里的憑欄意了。
時光無聲無息地走到千年之后,當年的天下鹽倉,如今漸漸被絡繹不絕的游人喚醒,變成了風景旅游區。5月16日,是西溪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節拉開帷幕,東臺第一座非遺文化主題公園――董永七仙女文化園內,充滿了仙風氣韻、歡聲笑語。人們來這里尋訪仙蹤,是在尋找內心的軸坐標,西溪是橫坐標,天仙緣就是縱坐標。幽夢、流逝、古典是主題。
園內道旗獵獵,隨風飄揚,古箏聲聲,古韻魅力穿越時空,跨越歷史。摹云閣,水上舞臺,摹云軒,摹云亭,雙鞋莊,望夫軒,將散落民間的美麗傳說和文化串聯起來。董孝賢祠、浮雕長廊、十八里亭、老槐樹、鳳凰池、繅絲井、金釵井、桑田草堂、鶴落、舍子頭、曹家大院、董賢商街、金牛汪等24個景點,則讓人們的“西溪情結”得到釋放。熱情好客的西溪人民以淳樸的民風、誘人的歌舞、醇香的美酒,熱誠地迎接各地賓朋前來觀光旅游,體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
漢唐風韻,紅瓦牌樓的曹家大院;飛檐翹角,古意拙樸的摹云閣、摹云亭;古今交融,別具一格的荷風茶舍;水汽氤氳,飛波流韻的辭郎河,淡墨描繪,煙鎖霧迷的鳳凰橋、鳳升橋等與董永七仙女傳說相關的景點,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海春軒寶塔遙遙相對,沁出仙風氣韻。
當年七仙女眷顧西溪這塊勝地,古鎮及附近地區與董永傳說有關的地名多達50多處。當年七仙女姐妹們經常采菱摘藕的地方,叫“藕池溝”。摩云閣原來叫摹云莊,七仙女被玉皇大帝派兵押到天宮以后,董永沒有追到七仙女,每天都站在燒窯的窯頂上遙望天空,伸手摹云,所以他所在的莊叫摹云莊。
七仙湖水,流轉回環,波光蕩漾,滲透到時光深處,暗暗泡透歲月的滄桑,艄公撐篙點波,輕舟如梭,水動波搖,船上的錦衣女子,葫蘆絲聲聲,笛聲悠悠,飄逸悠揚,琴簫和鳴,水榭舞臺,流光溢彩,莫不入曲,曲曲動人心弦。
環七仙湖而建的荷風茶社茶文化展示茶香裊裊,孝文化展示文脈深遠,襯托得西溪的人文景觀更加壯美雄奇。古鎮女子二胡奏出的音樂水般的流暢,無不孕育著古鎮生活,富裕安然,耕桑勤儉、詩禮謙和的民風。
飛波流韻的肝腸河、辭郎河,淡墨描繪的老槐樹,古今交融的園境營造,漢唐風韻紅瓦牌樓,古意拙樸的碑廊亭臺,煙鎖霧迷的近賢橋……一一展開,自有三分的婉約、七分的內斂,引來無數初到者的好奇心,去探究千古傳奇故事背后沉浮的前世今生。
園的北側薈萃東臺發繡、富安繭絲綢、許河家紡等地方特色產業,開發夫妻結發繡、絲綢禮服睡衣、手繡床上用品等婚慶禮儀用品,突出體驗性與互動性,開發戶外婚禮、婚紗攝影等項目,發展婚慶產業,建成長三角有影響的婚慶產業基地。
董賢商街的著漢服女子,滴滴香濃的東臺陳皮酒,“天下一絕”的東臺發繡,繭絲綢、東臺西瓜、酥兒餅、草雞蛋、脫水蔬菜琳瑯滿目,清香暗藏,筆墨丹青,賞心悅目,無不浸潤了歲月的芬芳,古鎮女子飛針走線,銀針錦繡的都是古鎮的身影,將二胡之鄉、書畫之鄉、發繡之鄉聲名遠播,傳承弘揚。
風景如人,平平淡淡總是少了些神采,當傳說和故事成為風景的注腳,董永七仙女的千古傳奇就給東臺大地平添了幾分瑰麗,風景無言,卻因傳說生動起來,草木不語,西溪卻因故事有了靈性。
鹽市旺而求安定,拜佛崇道成為信仰民俗。素有東土佛國之稱的西溪境內釋道并祀,寺、庵、觀、廟有十多處,漢代始有廣福寺,而通圣橋南的泰山護國禪寺號稱東邑佛教首剎,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佛教協會公布的江蘇省名寺之一、江蘇23座佛教重點保護寺廟之一。據說當年漁民用于擋海潮的潮墩,后來因漁民在上面敬海神,漸漸成為寺廟。走進寺內,僧人們正在做著早課,寺前寺內香火彌漫,香火繚繞,靜默莊嚴,禪樂飛度。
江蘇最老的古塔――唐代海春軒塔,相傳為唐貞觀(627~649)年間尉遲敬德監造,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據清嘉慶纂修的《東臺縣志》記載:“海春軒塔在西溪南廣福寺側,傳為唐尉遲敬德監造,塔頂有題名。”當時建塔的目的是鎮海和導航,故又稱“鎮海塔”。海春軒塔初名為“孝母塔”。2013年5月,海春軒塔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鹽城市唯一一處入圍的不可移動文物。
通圣橋,一座通向神性的橋,走過這座橋,西溪就成了洗卻世間鉛華,追求人生超越乃至超脫的勝地。在西溪太子佛廣場上,高高聳立的太子佛銅雕,源自佛教典籍《本行經》“九龍灌浴”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每年四月初八,泰山寺定期在這里舉行九龍灌浴法會,當梵樂縈繞的時刻,周邊的九條龍為太子像噴水灌浴,古今交融,與整個街道渾然一體。人們在音樂聲中向佛祖祈禱和平,祝福安康。
筆墨連篇,詩文遍布的泰山大道堪稱一條詩詞大道,展示了24首由唐朝至清末文人墨客游覽西溪時留下的贊美詩章。泰山商業街臨街的那青瓦白墻的屋檐下,打開著一扇扇木格古窗,一個個大開的店門上,花開,鳥鳴,蜂飛,蝶舞,魚游,還有蔬菜莊稼家禽,都在上面鮮活地飛翔和成長,西溪人將智慧、榮耀和一生的夢想都刻在了上面。
入夜的古鎮,街道上的游人漸去、但仍依稀可尋午間繁華的掠影,蘊含文化韻味的客棧供游客駐足小憩、古色古香的商店客棧、充滿人文氣息讓人流連忘返。“西溪勝境”四副楹聯情景交融,唐塔、泰山寺、晏溪河、犁木街、范公堤、古八景古韻猶存。北宋三重臣、七仙女、接踵商賈風雅千年。
籠罩在夜幕下的西溪更像一口打撈不盡的歷史深井。兔亳盞 “茶百戲”的妙趣,盡顯歷史之厚重、信仰之力量、人文之興盛,一枝一葉承載著久遠的中華文明。
“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是的,東臺西溪出了不少人物。董永七仙女來了,年年從這條路上走過,天上人間,七夕相會。范仲淹、呂夷簡、晏殊都向這里走來,煮海為鹽,嘔心著述。
西溪,一個可供世人洗凈塵染的地方,她用獨特的氣質吸引著八方游客。央視四套《走遍中國》百集古鎮系列片攝制組扛著攝像機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友人以及游客商家也來了,這里留下過他們的足跡就夠了,足以讓西溪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