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7: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三國演義讀后感300,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草船借箭電影觀后感一
《草船借箭》是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說,《草船借箭》中的故事。文中主要講了周瑜心胸狹窄,他因妒忌諸葛亮的聰明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卻被諸葛亮一下就識破了周瑜的陰謀,但他從大局出發(fā),不與周瑜斤斤計較,憑借自己淵博的學識。用妙計向曹軍借了十萬支箭,使周瑜不得不甘拜下風。
學了《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我認識到妒忌的行為是有害的,它既損害了自己,又損害了別人,這樣的事,在我們生活中也是常見的,比如,以前幾次數(shù)學測試中,我的好朋友小明成績都沒有我好,他卻產生了一種妒忌心里,悶悶不樂,總想找機會與別人吵架,可他畢竟是我的好朋友,我又不太好意思,讀了《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讓我認識到了妒忌心里的危害,同學考試成績好,小明應該為同學們高興,同時也應該自己努力學習,爭取在下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怎么能不高興呢?我給他這樣說了說,心情就一下暢通了。
生活中,像周瑜這樣妒忌心理強的人,雖然很多,但像諸葛亮那樣心胸寬廣,不為小事斤斤計較的人也不少,如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刻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寬闊,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像周瑜那樣害人害己。
草船借箭電影觀后感二
我讀了《草船借箭》這本書知道了自古以來總有那么一些人,只要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比自己有才干,就會十分生氣,不是去奮發(fā)圖強,而是去嫉妒別人,想方設法去害比自己強的人。
三國時候的周瑜就是一個愛妒忌別人的人,他看到足智多某的諸葛亮,便起了嫉妒之心,他讓諸葛亮一天造出十萬支箭,否則,就要處罰諸葛亮。諸葛亮用計謀借了曹營十萬支箭,讓周瑜的計謀落了空。
有些人因為怕別人超過自己,才產生嫉妒心理。當別人有了成績,做出了貢獻,受到了眾人的尊重和愛戴的時候,這種人不是探究別人取得成績的原因而是譏諷,造謠多么愚蠢的表現(xiàn)。
讀了《草船借箭》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有時我也有嫉妒心理。。比如自己考試沒考好,不總自身找原因,卻希望別人下次考不好,這就是我的嫉妒心理,嫉妒這個東西害處太大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杜絕它。
草船借箭電影觀后感三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里的一個小故事 。
這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并去攻打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便聯(lián)合起來對抗曹操,劉備就把諸葛亮派到孫權那里協(xié)助。
周瑜看到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嫉妒一次借軍事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把一萬支箭交予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爭,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讓周瑜自嘆不如。
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位于深圳高新技術基地所在的南山區(qū),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全國中小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這所規(guī)模并不大的學校卻擁有規(guī)模龐大的小學計算機教學實驗樓。
1997年,南山實驗學校在全國學科“四結合”教改試驗總課題組的指導下,啟動了小學語文“四結合”試驗,開始了新型教學結構下創(chuàng)新教育的改革與探索。
2001年11月,全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xiàn)場觀摩交流會在南山實驗學校舉行。南山實驗學校推出的10個優(yōu)秀實驗課贏得前來觀摩的每一位專家、學者和教師代表的贊嘆。
學生是最大的教育資源
年輕的南山實驗學校時時有驚喜。青年教師余虹的小學二年級語文綜合課《脫險的葉形魚》,其新穎活潑讓很多觀摩教師感動得熱淚盈眶。她的學生那樣率真自然,她的課堂那樣活躍熱鬧。在她的課上,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搜集了許多資料,然后給全班同學朗讀;學生不時地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問題。余虹微笑著,不斷地夸孩子“你真聰明!”“你讀得真棒!”
可在最初,圍繞這堂課展開的爭論最多也最激烈。沒有專門的識字練習,這還是語文課嗎?學生那么活躍,課堂紀律如何保證?……但實踐很快證明,孩子們上互聯(lián)網查資料,認識的字非常多;孩子們愛提問,腦子轉得飛快,學習效果非常好。
教育專家靳家彥聽完這堂課,興奮不已。他說,兒童就是天生的學習者、提問者。如果課前孩子有10個問題,下課時這10個問題都解決了,于是沒有問題了,但這節(jié)課也許不是最好的課。余虹的課不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還突破了傳統(tǒng)的孤立式教學,將識字、閱讀、作文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南山實驗學校校長李先啟常說,師生是共同學習的伙伴。在新的時代,學生不再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的被動者,而是學習的主體。要牢固樹立“生本理念”,使學生成為最大的教育資源。多年的“四結合”試驗正在證明,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整合入手,創(chuàng)造新型教學結構,實現(xiàn)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根本變革,正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教育的理想切入點。
技術不再是計算機教師的專利
南山實驗學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堅定。小語“四結合”試驗啟動后,多功能計算機室、校園信息網絡系統(tǒng)相繼建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走入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可是,我們學校的計算機專職教師很快就要‘沒有飯吃’了”,南山實驗學校副校長張鵬不無遺憾地說。南山實驗學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級開設了計算機課程,由專職計算機教師來授課嗎?原來,在試驗中學校發(fā)現(xiàn),由學科教師應用計算機和網絡,圍繞學科知識的一個主題組織學生學習,學生在包括學科知識、主體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以及計算機能力等許多方面的能力,都明顯高于信息技術課單列的班級。于是,這啟發(fā)了學校逐漸將信息技術課單列轉向把信息技術課時直接安排給學科教師中的計算機“高手”,由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直接進行整合,以期獲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這個新興城市一樣,南山實驗學校的教師也是朝氣蓬勃的。他們大多30歲以下,來自大江南北,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學習和吸納能力。經過幾年的打造,全校教師對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夠在網絡環(huán)境下辦公、查詢、閱覽和利用智能化平臺備課。有90%的教師會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會在網上進行學術研究。教師們的課件在省市乃至全國的比賽中頻頻獲獎,其中余虹的課件《公雞與狐貍》還取得了全國CIETE教學軟件評比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教師們的悉心輔導下,學生們的信息技術能力提高得飛快。全校1700多名學生普遍會使用校園網,會利用網上資源。其中實驗班和興趣組的學生,每周有3至8課時的上機時間,他們學會了用計算機繪畫、編輯電子小報,會做個人主頁、班級主頁。這些學生不但具有和同齡人相比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而且,他們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和獨立做事的能力,也明顯超過對比班的學生。
7歲小學生的《新編三國演義》
如果告訴你,一個不到7歲的小學生就寫出了萬余字的文學作品,你會相信嗎?在南山實驗學校的校園網(sznx.com.cn)上,記者就看到這樣的景象: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在網上發(fā)表內容多樣的日記、雜感、科幻作品和童話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湯天的一年級小男孩,寫了一萬多字的《新編三國演義》,其文筆之流暢、想像之豐富,很難相信是出自于一個孩童之手筆。
其實連教師都沒有想到,孩子們面對計算機會有那么強烈的寫作欲望。起初,學生只是寫出一句話、兩句話的讀后感,到后來平均每個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寫作練習,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習作。更可貴的是所有的寫作活動都是學生主動、自覺地完成的。
Internet資源環(huán)境和交互工具,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表達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們最喜歡到校園網的童話頻道、成語故事頻道去閱讀,然后利用網上的留言板,將自己想說的話、想寫的內容隨時貼到網上,教師可在留言板上對學生及時回復并加以鼓勵。學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時實現(xiàn)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實驗學校,由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推動,“發(fā)掘”出了很多像湯天那樣在某方面有專長的孩子。李先啟提出個性化教育“上不封頂,下保底”,允許有條件、有特長的孩子超前發(fā)展,同時也鼓勵、帶動一時還落在后面的孩子。
從語文到英語、數(shù)學……
小語“四結合”試驗為探索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時機和空間,低年級識字教學模式、閱讀教學模式、作文教學模式等全新試驗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實驗學校又不失時機地將語文教學的經驗推廣到了其他學科中去。
教師們把互聯(lián)網引進了英語教學,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活生生的英語。同時,又突破了“課上聽講、做筆記,課外復習筆記、寫作業(yè)”的固有學習模式,激發(fā)學生在課外把英語當成一種娛樂和交流的工具來掌握。在學生眼里,英語課堂是輕松活潑的。教師徐陽杰在上《AnimalE-mails》一課時,首先指導學生上雅虎英文網站,然后選擇“Greetings”(賀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種場景)中的“Animals”(動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資料并充分發(fā)揮想像,再制作成英語電子賀卡發(fā)送給同學。這個學習過程,使得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既啟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又提高了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交際能力。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開發(fā)出數(shù)學計算機隨機習題庫,使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得到相應的訓練,很好地解決了“吃不了”和“吃不飽”的難題,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得以實現(xiàn)。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品德、音樂、體育等學科教學中也得到了運用。音樂課不再局限于教師的一把琴、一張嘴、一臺錄音機,學生也不再被動地接受枯燥的音樂理論、無休止的唱歌和聽那些似懂非懂的音樂,而轉變?yōu)橹鲃訁⑴c體驗、創(chuàng)造音樂的過程。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