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7: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己安慰看的短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所謂靈感思維是指人腦對于突然出現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及其關系的一種迅速識別、敏銳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質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的一種認知過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靈感思維,是指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情緒奮發激昂、思維處于活躍升華狀態時,由于某種偶然因素的啟發或課堂情境的刺激,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長期探討而未解決的教學問題突然得到解決的思維過程。
葉燮在《原詩·內篇》中稱靈感思維為“觸興”,并說:“當其有所觸而興起也,其意、其辭、其句劈空而起,皆自無易有,隨在取之于心,出而為情、為景、為事。”可見,靈感思維的創造功能是思想內容豐富、質量超常、思路開闊、洞察本質,對正確審美、構思、設想、創新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思維,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在閱讀中迅速做出優化選擇,做出創造性的預見,更重要的是展示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何去激發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靈感思維,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一、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靈感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其中“生動的創造”,就是要能突破思維定勢,悟出新見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善于觸發學生的儲存信息,善于通過生活中的不同事物來啟發學生的靈感,使學生把從書本上和生活中攝取的大量信息,轉化為深層的潛意識,在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啟迪之下,能夠使學生的靈感思維綻放開來,來表達他們對閱讀的不同感受。這不同的感受正是學生閱讀個性的真實體現。
如《記承天寺夜游》這篇經典短文,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在賞析如何描寫月景之后,筆者立即追問學生,從作者描繪的美景中你能體會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課堂由剛剛的熱烈、激動頓時變得鴉雀無聲,看到學生眉頭緊鎖,筆者靈機一動,提醒學生可以從以前學過的蘇軾的文章中尋找切入點,并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創作背景來體會。
立刻有學生恍然大悟,筆者還沒有示意他站起來說,他已經迫不及待地說:“我們學過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是在作者人生失意,遠離家鄉時寫的,里面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對月亮的描寫,可以看出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愿望。“
筆者趁機引導:在學習寫景散文時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從“庭下如積水空明”看出作者筆下的月光猶如一池春水那樣靜謐、透明、清澈。
一生立刻說:作者也融入這美妙的月景中,他的心情也是平靜、明亮的,月光安慰了詩人的靈魂,讓詩人感受到了美好,體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生2:我從中感受到作者很瀟灑,也很樂觀,你看作者遭受“烏臺詩案”又被貶到黃州,這放在很多人身上都會灰心喪氣的吧,但作者卻借游山水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把月色寫的這么美,可見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有博大的胸懷。
生3:我想起以前學過蘇軾的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詩人雖身處困境,但還自強不息。政治上失意后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生4:“大江東去,浪淘盡。”我喜歡蘇軾豪邁的情懷,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讓我感動。
生5:作者也是借著這月光來傾訴他的情懷,他把自己的遭遇傾訴出來,他就又可以笑對人生,我一遇到挫折就會悲觀失望,不知怎么辦,我要學習他從容應對困境的精神。
……
只需稍微一點,學生的思維便如泉涌,他們的感受是與眾不同的,是獨特的。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離不開平時積累的知識,離不開一些閱讀經驗,學生因為積累了有關蘇軾的大量素材,所以他們能積極主動地發現,有時甚至也是在創造,所以他們的思維是流動跳躍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靈感思維
魯賓斯坦說過:“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并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特級教師于漪善于通過富于情感的課堂導語,將學生帶入某一特定的問題情境之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造成一種心理上的懸念。這種懸念正是對直覺和靈感思維的一種誘發。
如果問題情境創設得成功,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求心理。成功創設問題情境,易使學生對新授課文產生新奇感,產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動力,在大腦相應區域內求知欲陡增,形成強烈的興奮中心。因而教師適時地、恰當地設置問題情境,并且有意識地引導、啟發、鼓勵學生思考,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否則,會使學生如墜入云霧或味同嚼蠟,興味索然。
下面這個課例,教師上的是朱自清的《春》,在品味描寫春草的句子:“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老師讓學生體味“偷偷”的妙處,在學生僅是局限于表層的、大同小異的感受時,這位老師并沒有著急,而是笑著說:“例如我感冒了,有細心的同學看我鼻涕快要流下來了,就偷偷地放包抽紙在講臺上;上課了,遲到的同學從后面偷偷溜進教室。”然后讓一位同學當場表演剛剛的兩個情景,讓學生明白“偷偷”就是做事不想讓別人知道,要悄悄的、小心的。教師這情景創設后,學生豁然開朗,便有了下面精彩的感受:
生1:小草剛出來時又嫩又綠,也許很害羞,怕給別人看見,所以是“偷偷的”。
生2:我覺得是因為小草在泥土里等了一個冬天,等了很久,所以出來時很小心,害怕驚動了春天,所以用“偷偷”的。
生3:也許是小草不知道春天有沒有到,不知道那些花開沒開,不知道鳥兒唱沒唱歌,所以小草“偷偷”出來看看。
生4:我想是小草想給人們一個驚喜,就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鉆出來,然后趁人們不注意的時候趕快生長,長的又青又綠,讓大家驚嘆。
……
教師舉例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靈感思維。讓思想“從學生腦袋中產生出來”,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提示雖簡單,但給學生的刺激非常強烈,因為認識過程基本由學生自己進行,這樣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課堂上便會生機盎然,每個學生都會異常活躍地參與學習,學生的個性會得到充分張揚,潛能會得到充分發揮,語文課堂就會成為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樂園。
三、采用聯想想象激發學生靈感思維
清初學者陸世儀曾經說過:“悟處皆出于思,不思無由得悟。”這就告訴我們思維之“悟”是出自于對問題的勤奮思索。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并積極主動地投入進去,動腦思考問題,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參與,感受自身的力量所在,體驗到創造性學習的樂趣。
因此,要激發學生的靈感思維,就必須讓他們平時養成多思善想的好習慣。課堂上多鼓勵學生海闊天空地進行自由聯想和想象,大腦浮現出聯想的畫面,也可以使人獲得靈感或直覺,使問題得到解決。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地尋找問題的答案,對課文的內容進行細細品味,體現其個性特點。
例如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為了使學生深入體會和領悟“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一句所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作者的情感。筆者先讓學生想象當時作者所處的情境,并描繪出畫面,再讓學生說說新娘和金柳的相似點。“金柳”既有新娘色彩光澤鮮艷好看的特點,又有新娘的婉約柔美。這樣,學生的靈感思維被激發,不斷延展和深入,領悟到柳樹給人一種女性的柔弱婉約之美,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就像新郎對新娘的愛戀,這也更能體現出康橋的美麗及作者的對康橋的依戀之情。
朱光潛說:“世間有許多奧妙,人心有許多靈悟,都非語言可以表達。”的確,在生活中有許多熟悉的東西看起來是那么不起眼,但只要你去挖掘它,用心去領悟它,就會從感性直觀一下子領悟其理,就會悟出許多深遠而優美的新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