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7: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冬至天氣諺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今天是冬至,老話兒說“冬至餃子夏至面”,你們今天吃餃子了嗎?冬至除了吃餃子,還有關于冬至的諺語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冬至諺語,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冬至諺語11、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
2、冬至晴,春節陰。
3、冬至南風百日陰。
4、冬至晴,明年陰雨多。
5、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
6、陰過冬至晴過年。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晴,正月雨;
冬至雨,正月晴。
9、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10、冬至頭,凍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1、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無雨雨水少。
12、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13、冬至沒打霜,夏至干長江。
14、冬至暖,烤火到小滿。
15、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16、冬至黑,過年疏;
冬至疏,過年黑。
17、冬至無雨,來年夏至旱。
18、冬至有霜,臘雪有望。
19、冬至陰天,來年春旱。
20、冬至無雨一冬晴。
冬至諺語21、冬至有雪到年關,冬至有風冷半冬。
2、冬至雨,小寒見霜凍。
3、冬至無雨,來年夏至旱。
4、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鐵。
5、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
6、晴冬至,年必雨。
7、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無雨雨水少。
8、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9、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10、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11、冬至晴,正月雨;
冬至雨,正月晴。
12、冬至有霜年有雪。
13、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14、冬至頭,凍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5、冬至晴,春節陰。
16、陰過冬至晴過年。
17、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
18、冬至南風百日陰。
19、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20、一年雨水看冬至。
21、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22、冬至黑,過年疏;
冬至疏,過年黑。
23、冬至頭,天氣暖;
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
24、冬至餃子夏至面。
25、冬至沒打霜,夏至干長江。
26、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
27、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
28、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29、冬至有霜,臘雪有望。
30、冬至無雨一冬晴。
冬至諺語31、冬至陰天,來年春旱。
2、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
3、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4、冬至黑,過年疏;
冬至疏,過年黑。
5、陰過冬至晴過年。
6、冬至有霜年有雪。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冷,春節暖;
冬至暖,春節冷。
9、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
10、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11、冬至打霜來年旱。
12、冬至晴,明年陰雨多。
13、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14、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頭,凍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7、冬至南風百日陰。
18、冬至頭,天氣暖;
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
19、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冬天將至的夜,總是那么安詳,街上的人群漸漸散去,冰冷的空氣在身邊肆意掠過,關于冬天的諺語你知道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冬天諺語,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描寫冬天的諺語1、冬至陰天,來年春旱。
2、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
3、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4、冬至黑,過年疏;
冬至疏,過年黑。
5、陰過冬至晴過年。
6、冬至有霜年有雪。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冷,春節暖;
冬至暖,春節冷。
9、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
10、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11、冬至打霜來年旱。
12、冬至晴,明年陰雨多。
13、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14、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頭,凍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7、冬至南風百日陰。
18、冬至頭,天氣暖;
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
19、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20、冬至無雨一冬晴。
形容冬天的俗語諺語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凍害。
2、冬無雨,把麥澆,濕凍凍不死,干凍凍死了。
3、立了冬,耬再搖,種一葫蘆打兩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難得淤沙,堿地難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7、三耕六耙九鋤田,一季莊稼抵一年。
8、立冬打軟棗,蘿卜一齊收。
9、立冬有風,立春有雨;
冬至有風,夏至有雨。
10、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黃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庫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糧一半。
15、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
16、冬耕滅蟲,夏耕滅荒。
17、干菜曬滿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擔土,夏天少擔一份憂。
19、水土不出田,糧食吃不完。
20、麥子過冬壅遍灰,賽過冷天蓋棉被。
21、冬天耕地好處多,除蟲曬垡蓄雨雪。
22、立冬景象秋蟬叫一聲,準備好過冬。
23、洼地修臺田,不缺小米飯。
24、一成坷垃一成苗,十成坷垃保全苗。
25、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
26、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
27、秋冬多耕地,來年多打糧。
28、挖地如挖糧,整地如修倉。
29、半截坷垃半截苗,無有坷垃不長毛。
30、一個坷垃四兩油,留下坷垃有盼頭。
31、勤上坡,時間擠,莫忘隨時把肥積。
32、田要冬耕,羊要春生。
33、種麥到立冬,種一缸,打一甕。
34、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
35、立冬無雨一冬晴。
36、種麥到立冬,來年收把種。
37、糧田棉田全冬耕,消滅害蟲越冬蛹。
38、立冬節到,快把麥澆。
39、水土不下坡,糧食打得多。
40、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
冬天諺語句子大全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凍害。
2、冬無雨,把麥澆,濕凍凍不死,干凍凍死了。
3、立了冬,耬再搖,種一葫蘆打兩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難得淤沙,堿地難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7、三耕六耙九鋤田,一季莊稼抵一年。
8、立冬打軟棗,蘿卜一齊收。
9、立冬有風,立春有雨;
冬至有風,夏至有雨。
10、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黃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庫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糧一半。
15、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
16、冬耕滅蟲,夏耕滅荒。
17、干菜曬滿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擔土,夏天少擔一份憂。
19、水土不出田,糧食吃不完。
1、冬在頭,賣了被置頭牛;冬在腰,凍死貓;冬在尾,凍死鬼。
2、晴冬至,年必雨。
3、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黑,指下雨)
4、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5、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
6、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7、冬至在頭,凍死老牛;冬至在中,單衣過冬;冬至在尾,后悔沒有火爐。
8、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9、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10、冬至南風百日陰
11、陰過冬至晴過年
12、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13、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鐵。
14、冬至頭,天氣暖;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
15、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16、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贛)
17、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18、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19、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20、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21、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最新的夏至節氣諺語】
夏至
過了夏至節,夫妻各自歇。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
芒種火燒天,夏至水滿田。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淋頭。
芒種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芒種雨漣漣,夏至火燒天。
芒種雨漣漣,夏至旱燥田。
夏至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里撈。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長江。
【夏至節氣的諺語】
夏至悶熱汛來早 (南方)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里撈 (南方)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南方)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長江(南方)
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南方)
立夏立不住,刮到麥不熟。(北方)
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北方)
初頭夏至十頭割,十頭夏至兩頭割,兩頭夏至騎拉著割。(北方)
寧栽霜打頭,不栽立夏后。(北方)
夏至狗無處走(廣東中山)
夏至,愛呷不愛去(臺灣)
夏至狗,冬至貓(廣西北海)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重慶)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佛山)
冬至魚生夏至狗(廣東)
芒種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時管時(南方)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鋤一遍,賽過水澆園。(北方)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南方)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南方)
夏至雨點值千金(南方)
夏至一場雨,一滴值千金 (南方)
夏至東南風,十八天后大雨淋 (南方)
夏至不起塵 起了塵 四十五天大黃風(南方)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南方)
春鋤泥,夏鋤皮;干鋤淺,濕鋤深(南方)
端陽有雨是年,芒種聞雷美亦然,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蔬圓內受熬煎(江西)
夏至不種高山黍,平地還有十天谷 耕地看拖頭,耙地看牛頭。(西北)
清明高粱小滿谷,芒種芝麻夏至豆(北方)
冬至三庚數九,夏至三庚入伏。(重慶)
芒種夏至忙,莫把煙草忘(永安)
夏至棉田草,勝似毒蛇咬(西北)
麥割夏至(山東)
夏至響雷三伏冷,夏至無雨曬死人(福建)
夏至楊梅滿山紅(江浙)
谷雨好種姜,夏至4姜離娘(北方)
長到夏至短到冬(北方)
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滿山走(廣東)
春來遍地綠,夏至剩半數,秋天無人管,入冬又 荒蕪(北方)
冬至唔過唔寒,夏至不過唔(客家)
雁、燕.蟬始叫,夏至到;蟋蟀叫,秋天到(北方)
夏至見春天,有雨到秋天(北方)
夏至無云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四川)
【清明節諺語】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以下是清明節氣象的一些諺語: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云貴高原)
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冬至的到來就意味著天氣已經邁入寒冷了,是一年之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有較多的傳統習俗,那么冬至要不要吃餃子呢?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趕快來了解下吧。
冬至是否要吃餃子 是的。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流傳已久,中國北方民間有句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有人說,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后的日子財源滾滾。“餃子形狀像元寶,有發財寓意,這是我個人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所以說,這吃水餃取得就是個希望發財的意思。”其實,冬至吃餃子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吃餃子的故事源自于醫圣張仲景。張仲景出人長沙太守時,一年冬天回家探親,發現老百姓手腳生瘡,耳朵凍爛,于是便讓人搭棚子,擺鍋,然后將羊肉剁碎,包成耳朵形狀下鍋,分給人們吃,此后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冬至過后,就進入了“數九寒天”,也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因此人們為了保暖,喜歡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
冬至要吃湯圓嗎 要吃的。俗話說冬至的時候“南方湯圓,北方餃子”,湯圓的“圓”意味著“團圓”,冬至的時候吃湯圓在生活中被稱作“冬至團”,主要在南方江南一帶比較流行,和餃子一樣,冬至的時候湯圓是不可少的一種食物。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吃湯圓的含義 湯圓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冬至吃湯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生活中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吃湯圓作為冬至的傳統習俗,主要在我國江南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來源:文章屋網 )
相信各位都知道立冬,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為每年的11月7或8日,那么對于立冬的習俗,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關于立冬習俗和禁忌,以供大家參考!
關于立冬習俗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在民間,老百姓勞動了一年,立冬這一天要好好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冬泳
如今,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北方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立冬吃餃子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我國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的禁忌1、忌日曬過長:過久的日曬會消減人的水五行,減少財運。
在健康方面,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2、忌活動過劇:劇烈的運動過后心跳容易加速,血壓升高,這個季節里特別容易發生危險。
所以最好立冬過后一般人不要選擇劇烈運動。
3、忌外出過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溫度最低的時候,不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陰氣比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選擇上午10點以后到室外鍛煉。
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調節運勢。
4、忌洗浴過長:冬天陰氣比較重,立冬后洗浴過長會削減人的陽氣,并且冬季空氣干燥寒冷,許多老年皮膚干燥脫屑、瘙癢,所以不宜長時間泡在水里。
5、忌“小疾”不治:立冬后天氣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頭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須及時治療,以防患于未然。
不要因為一時疏忽,就積累下老毛病。
立冬有什么諺語(一)在北方流傳的諺語: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
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二)在江南流傳的諺語: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
(三)在閩南流傳的諺語: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四)在客家流傳的諺語: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銀,立春后犁鐵(指應早翻土)。
立冬的時候北方還是比較冷的,而南方氣候較為溫暖,立冬時中南地區稍微有些涼,而極南之地則天氣還比較炎熱。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立冬節氣的民間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冬的民間習俗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食俗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立冬風俗上吃什么傳統食物大部分地區:必吃餃子
在北方,凡是重要的節日都要吃餃子,而立冬是古代民間的“四時八節”之一,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節氣,更要以食物慶祝,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們立冬講究吃餃子,其餃子來源于“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軟棗的風俗,在天津河東“老天津衛”聚居地,人們吃倭瓜餡的餃子。
北京:涮羊肉
至于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來民間也熱衷此道,如老北京的涮鍋。除此之外立冬進補養身,還可以吃些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好的食物。
閩中:熬草根湯
立冬,閩中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漳州:吃交冬糍
立冬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
南京: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潮汕:吃甘蔗
廣東的潮汕地區,甘蔗是“補冬”的食物,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這些也都是溫熱的食物。
臺灣:羊肉爐、姜母鴨
在臺灣,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立冬節氣代表什么立冬代表什么:有寒潮、降溫等冷空氣活動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等冷空氣活動。
立冬代表什么:降水稀少農作物越冬期
一覺醒來感覺屋子里亮堂堂,我的心里欣喜起來,趕緊拉開窗簾,啊,下了雪了,2019年冬季的第一場就在圣誕之夜降臨了,它悄無聲息的,平平安安的就這么落在了遠山上,大地上,馬路上,車頂上,落在了我欣喜地心里面。
我期待這場雪已經很久了,那還得從時令進入冬季開始,立冬時節到來的時候,天氣還不是那么冷,本來應該下雪的天氣,它就是不下,竟然連點兒雨都下不來呢,該冷的天氣卻比較暖和呢,人們并不用穿棉襖就能抵擋風寒了,時間推移到了冬至的時候,按照往常,冬至應該很冷了,可是今年的冬至依然不冷,冬至那天竟然下起了小雨,這小雨也是下下停停,下下停停的,可能是老天爺為了照顧那些個孝子賢孫給祖宗上墳吧,下點小雨引不起火來。農諺說““冬至暖,春節寒,寒冷一直到小滿”,聽了這句諺語,我就不再期待今日下雪了。
當我不再期望下雪的時候,就在昨天夜里,這雪就來了,它是那樣的晶瑩的覆蓋在我的車子的前窗玻璃上,我小心的,還有點舍不得的將它用飯卡刮下來,在刮的過程中,我看到她伸腿展臂的和其它的雪花勾連在一起,它們形成了一指頭后的蓬松的冰層,這冰層就覆蓋在我的車窗上,我順著一個方向將他們刮下來,我想再仔細端詳一下它可是時間不允許我觀賞了,我只好將它扔在地上,驅車上路了。
一路上,雪還在下著,他還是那么不緊不慢的,無聲無息的,飄飄灑灑的落到了地上,落到了車上,落到了街道兩旁的樹枝上。
每當車行在紅燈時刻,我就會伸出手去將雪托在手掌心,可是那雪花一落在我的掌心,它就由白色變成了無色,形體也從一小團變成了薄的的幾乎不能再薄的水了,就在我感覺到它化成水的時候,一陣寒涼那是它對我的感恩吧,它可能是在告訴我,謝謝你讓我享受到了人體的溫暖!我也來不及和它回應,就又急匆匆的趕路了。
忙了一個上午,中午時分,我看見我們的校園的竹樹上,小葉女貞上,小柏樹上,依然有著雪的身影,我又欣喜起來。
我走近了它,將那衣服在樹葉子上的一點點兒雪,從這個葉上積一點,到那個也上攢一點,就這么積攢了一小把兒,我把它攢成了一個雪球,我捧著從左手的手心慢慢的滑落到右手的手掌心,再從右手的手掌心滑落到左手的手掌心,本來是冰涼的一件東西,可是在我的把玩中,竟然感覺不出它的涼來了,眼看著它又要被我的掌心暖化,我真有點舍不得,我想帶它到屋子里來,可是屋子里是開著空調的,它就更容易化掉了,而且人還很多,這么個年紀再玩弄個雪球也著實讓人不可思議,我只好呆在陽光普照的露天里,盡管冬日的暖陽不那么曝曬,可是這小小的雪球也經不起暖化的,一會兒,它又化成了水,冰釋了我的手掌和手指,于是有一陣寒涼襲擊了我,我不自覺地抖擻了一下雙手十指,再把手指撮在唇邊呼氣來暖和它。
等到下午的時候,我所能達到的地方,這場雪就化盡了,我只有遠望山野,才能依稀見到它的痕跡,也只有這遠處的痕跡才能聊以了。
2019年冬季的第一場雪,我真是舍不得你呀!
二十四節氣:第五大發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短短的56個字概括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全年的季節、天文、天氣和物候的變化規律。二十四節氣既是古老的陰陽合歷――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關于天文、氣象方面的歷法,曾被氣象學家譽為第五大發明。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發明了測定節氣的方法和儀器。人們發現房屋樹木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陰影,同時,這些影子在一年中隨著時辰的變化又具有一定的規律,于是便在平地上豎起一根桿子來觀察影子的變化,這就是最早的圭表。根據長期的觀測發現,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氣逐漸轉涼,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長,之后天氣逐漸轉熱,于是便確立了最早的兩個節氣“夏至”和“冬至”。連續兩次測到的表影最長值或最短值之間相隔的天數是365天,這說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測算出一年等于365天。二十四節氣產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時期,人們測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個節氣,戰國時的《呂氏春秋》中記載的節氣增加到八個。公元前139年,劉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記錄了二十四節氣。公元前104年,鄧平制定的我國第一部歷法《太初歷》把二十四節氣列入其中,正式成為歷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根據對太陽和自然界的觀察形成的指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知識體系。該體系是把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周的軌道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反映氣候、物候、時令、天文等方面變化的規律。反映季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氣溫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俗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個“九天”分別是一年中最熱、最冷時候,出現在大暑、大寒的節氣中;二十四節氣反映了農作物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溫度、濕度和光照等自然條件的變化規律,是諺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和成語“不違農時”的道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結晶,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占據指導地位,并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
七十二物候:大自然的語言
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則是氣候的意思。物候是生物與非生物受氣候及其他環境因素影響而出現的現象。如草木發芽、展葉、開花、結實,昆蟲和候鳥來去以及霜、雪、雷等現象,統稱為物候。物候在我國由來已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記載,比雅典人的記載早了1000多年。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節氣發展而來,是我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夏小正》中提及了動植物的鳥獸魚蟲和非生物等68種物候現象,還按月別記錄了7種氣候現象、11種農事及畜牧現象。目前所知我國最初的物候記錄是《詩經?幽風?七月》中的“五月鳴綢”,又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當時人們仔細觀察物候和積累經驗,確定了播種、采集、收獲等日期,并用這些經驗指導農林牧副漁等各項生產活動。戰國至西漢期間《逸周書?時訓解》中首次將一年分為七十二候,五日為一候,以此觀測記錄了物候的變化。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物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智慧的先民們將“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所以一個節氣又被稱為“三候”。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的氣候變化。
七十二物候是古代農業氣象學和物候學的萌芽,通過對一年中氣候、物候現象的觀測用來應對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物候的功能主要在于預報天氣和時節,對古代準備農事活動起到指導作用。古人說:“不誤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為什么物候能指導農時?這是因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非生物是一個統一體,動植物為了生存下去,就得適應外界一切環境條件的多種變化。變化條件,通過植物出現的現象又立刻直觀地反映出來,這種反映就是物候。物候是一個無數的“天然儀器”,隨時隨地綜合地記錄著外界所有環境條件的變化。當氣候條件變化到某一數值時,植物也隨之變化,由量變到質變――開始進入發芽、展葉或開花等。所以從植物生長發育的早遲,可知氣候冷暖、干濕的變化;季節來臨的早遲,可推知農事季節。據《鍤ぶ書?耕田篇》記載:“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將物候與耕作密切聯系起來。在“凡耕之本,在于趣時”的古代,時令對于農業生產尤為重要。除此之外,物候還被統治者用于統治農民的勞動力。如《淮南子?主術訓》的記載:“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而至修封疆,蝦蟆鳴,燕降而達路除道……晶中則收斂蓄積,伐薪木”,反映了統治階級運用物候來“應時修備,富國利民”。
諺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是通過簡潔生動的短句來表達完整的意思。有時會在我們的生活中起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小學生五年級必備諺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比較常用的諺語1、雨打五更,日曬水坑。
2、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
3、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4、陰雨亮一亮,還要下一丈。
5、天上有了掃帚云,不出三天大雨淋。
6、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風大雨就來到。
7、黑黃云滾翻,將要下冰蛋。
8、急雷快晴,悶雷難晴。
9、夜夜刮大風,雨雪不相逢。
10、棉花云,雨快淋。
11、雷聲連成片,雨下溝河漫。
12、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13、不怕十五下大雨,就怕十六沒好天。
14、三月霧蒙蒙,必然起狂風。
15、早晨地罩霧,盡管曬稻谷。
16、晌午不止風,刮到點上燈。
17、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18、旱怕南云漲,澇怕北云生。
19、日落西山一點紅,半夜起來搭雨蓬。
20、時雨時晴,幾天幾夜不停。
21、蚊子聚堂中,來日雨盈盈。
22、星星明,來日晴。
23、細雨沒久晴,大雨無久落。
24、東虹日頭,西虹雨。
25、南風多霧露,北風多寒霜。
26、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27、鳥往船上落,雨天要經過。
28、河里魚打花,天天有雨下。
29、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30、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31、西南轉西北,還得半個月。
32、蜜蜂歸窠遲,來日好天氣。
33、悶雷拉磨聲,雹子必定生。
34、朝看東南,夜看西北。
35、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36、風亂轉,不用算。
37、海雀向上飛,有風不等黑。
38、天烏地黑無風發,大水落得闊。
39、先下牛毛沒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40、過了冬至,長一蜂刺。
小學時代要積累的諺語1、黑云起了煙,雹子在當天。
2、愿為眾人死,不為一人亡。
3、刀槍越使越亮,知識越積越多。
4、河里浮青苔,畢有大雨來。
5、寧失一事,不失一時。
6、路不平,眾人踩;
事不平,大家管。
7、久住坡,不嫌陡。
8、湖里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9、姜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10、船穩不怕風大,有理通行天下。
11、一天學會一招,十天學會一套。
12、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13、蚊子咬得怪,天氣要變壞。
14、會走走不過影,會說說不過理。
15、是事讓人非我弱,平生守己任他強。
16、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17、不怕吃飯揀大碗,就怕干活愛偷懶。
18、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19、久雨聞鳥鳴,不久即轉晴。
20、浪費時間,等于縮短生命。
21、勤奮讀書,務必緊緊抓住時刻。
22、行船趁順風,打鐵趁火紅。
23、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4、黑云接駕,不陰就下。
25、不怕天寒地凍,就怕手腳不動。
26、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27、輕霜凍死單根草,狂風難毀萬木林。
28、浪費時刻,等于縮短性命。
29、人多山倒,力眾海移。
30、獨柴難引火,蓬柴火焰高。
31、天上拉海纖,下雨不過三。
32、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33、天無邊,智無限。
34、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鋼。
35、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風浪。
36、南風若過三,不下就陰天。
37、井掏三遍好吃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38、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
39、不看人親不親,要看理順不順。
農業氣象諺語小麥
旱九水三春,爛斷大麥根。
麥怕清明連夜雨。
尺麥怕寸水,寸麥不怕尺水。
春分春分,麥苗起身。
種麥不過霜降關。
麥田開水溝,下雨不用愁。
冰斷麥根,牽斷磨坑繩。
寒九濕三春,菜麥勿生根。
麥到小滿日夜黃。
桃花落在泥漿里,摜麥摜在蓬塵里。
桃花落在蓬塵里,打麥打在泥漿里。
水稻
早稻要搶,晚稻要養。
六月熱,稻頭結。
六月蓋夾被,田里不生米。
六月蓋被,田里無米;六月勿熱,五谷不結。
伏里起西風,稻管易生蟲。
三伏不熱,五谷不結。
伏天夜雨稻人參。
冷尾暖頭,春播早籌。
驚蟄寒,秋成團。
播種不過清明關,移栽不過立夏關。
小滿栽秧一兩家,芒種插秧滿天下。
伏里雨多,囤里米多。
夏作秋,沒得收。
大暑不澆苗,到老無好稻。
白露白彌彌,秋分稻莠齊。
秋分晴到底,礱糠變成米。
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
冬至晴明稻熟年。
冬至前頭七朝霜,有米無礱糠
棉花
谷雨前,小滿遲,立夏種花正當時。
頭時棉花,二時豆,三時只好種赤豆。
四月初一天漏,種花不如種豆。
五月初一不漏,多種棉花少種豆。
爛“落蘇”(即茄子)多,爛鈴(指棉花)也多。
八月雷轟,十個鈴子九個空。
正月初一一朝霜,一個棉鈴兩人扛。
正月二十太陽現一現,棉花是個豐收年。
臘雪春烊,棉花搭棚。
谷雨前,種棉花,要多三根椏。
一熟早,熟熟早。
冬天施河泥,防凍又肥田。
瑞雪兆豐年。
要望來年熟,寒冬三場雪。
臘雪是寶,春雪是草。
臘雪不烊,窮人飯糧;春雪不烊,餓斷狗腸。
小雪雪滿天,來年定豐年。
臘雪雪滿天,來年定豐年。
年朝黑漉禿(形容天氣陰暗),高低鄉盡熟。
元宵晴,好收成。
正月半夜頭風颼颼,蠶豆菜籽一層殼(秕)。
大寒三白,有益菜麥。
頭八(正月初八)晴,好年成;二八(二月初八)晴,好收成。
雷打驚蟄后,低地好種豆。
三時三送(意下雨),低田白種。
清明楊柳朝北擺,今年又是好莊稼。
谷雨前后,種瓜點豆。
立夏起東風,田禾收成豐。
芒種芒種樣樣要種,一樣不種秋后騰空。
夏至四面風,種田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