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7: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動儀的發明者,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以更好更強的成績來報效祖國。從蔡倫的造紙術,再到沈括的印刷術,張衡的地動儀。再到祖沖之的圓周率。不論是“兩彈一星”的錢學森,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上下五千年,一次又一次的科學實驗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向國外展示成功的果實,中國驕傲的告訴全世界“中國站起來了!”
我們頭頂著的是先人的光輝,所有不服輸的中小學生也逐漸也走上了“發明家”的道路。現在我們懂得利用我們所學的科學知識,來發明出一個又一個實用的生活發明。
發明不分長幼。來自沈河區朝陽一校的陳奕婷今年才七歲,是最小的發明者。她發明的電子測溫杯,通過一根金屬導管將水溫傳遞到杯蓋處的顯示屏,按下按鈕,水溫就會顯示在上面,喝水再也不會燙嘴了。還有等等,等等。
我也有一個科學夢。我要發明一個電池,這是你就會問發明電池有什么稀奇的,況且都已經發明出來了。不,其實我要發明的這個電池很特別,只要放進某一個電子游戲物品里,就開始計時,等你使用這個電子廠品的時間超過規定范圍,這個電池就會自動關機。等這個發明一出來,就會救回一些癡迷于電子產品的學生,有了這個產品家長就對孩子放心多了,從而改掉我們的壞習慣。
其實科學這個東西加以利用,就會成為中國最強而有力的鐵的臂膀,成為中國最為堅強的后盾。讓我們一起熱愛科學,放飛屬于自己的中國科學夢吧!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引用 夏侯炳人類自遠古以來便有鼓、并且在大多數部落民族中間很常見。然而這種鼓一般是用來調整音高的,不能用于定音。中國人是最先研制定音鼓的民族.用繃緊的皮革制成的定音鼓于公元前2世紀便出現于神州大地。鼓這種打擊樂器,遠古以陶為框,后世改為木框,蒙以獸皮(多為牛皮)或蟒皮,亦有以銅鑄成者。其中堂鼓、書鼓、長鼓、腰鼓等兩面蒙皮,唯定音鼓一面蒙皮。1981年在今湖北省隨州市西北郊曾侯乙墓附近發掘的擂鼓墩二號墓中出土的古代樂器中便有鼓,制作精致·造型美觀,據考證是公元前5世紀的隨葬品。而1979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隊清理貴溪縣魚塘鄉境內仙巖一帶的春秋崖墓群時,亦發現了一面殘破的木扁鼓。該鼓直徑為26.scm.高6.scm;鼓框呈圓弧狀,施繪一道黑漆;上下邊各有兩排竹釘.用以繃緊鼓皮。這一被推斷為古越族支系干越族樂器的扁鼓.與長沙馬王堆、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鼓不盡相同,具有越族樂器特點。定音鼓一誕生,首先被用于調節我國先民最為重視的祭把舞蹈和摹擬表演。
來源:《藝術科技》1995年第01期 作者:夏侯炳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
引用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這是易經八卦雙魚太極圖給人最基礎的概念。這概念中其實隱藏著一個重大的信息,那就是二進制。如果用(-)來表示陽卦1,(——)表示陰卦0,那么八卦圖從乾到坤的64卦,正好按照二進制的逢2進1的規則構成,第一卦乾卦為111111=63,第二卦為011111=62,第三卦為101111=61,這樣排列下去,第六十二卦為010000=2,第六十三卦為100000=1,最后一卦為000000=0。它們的排列真可說是巧奪天工,天衣無縫!
也許在公元前3000年前的伏羲并沒有想到他所畫的八卦圖所用的“易數”方法就是二進制,或者說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發明二進制的意義。可是當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從他的八卦圖一眼悟出二進制的奧妙,由此產生靈感,創造二進位制之后,伏羲這個原本只有中國人熟悉的名字迅速為世界所知。特別是在計算機、互聯網邁入尋常百姓家時,人們才真實的感受到二進制的奇妙,它所發明的意義。
萊布尼茨與《周易》真可說是“一見鐘情”。當時,他想創造一種乘法機,可遇到許多棘手的問題讓他一籌莫展。1703年,他的一位好友白晉(,1655年—1730)從中國回來,給他帶了一份禮物,這就是《六十四卦次序圖》和《六十四卦方位圖》。萊布尼茨對這份禮物可說是如獲至寶,頓感陰陽兩個對立矛盾的面千變萬化的奇妙,并對八卦圖的發明者伏羲充滿了敬意,由此也對中國文明產生興趣,成為18世紀大力宣揚中國文明的又一位科學巨人。而他正是通過伏羲的八卦圖,產生靈感,發明乘法機及二進位制。
其實早在萊布尼茨發現伏羲的二進制之前,北宋哲學家邵雍(1011年—1077年)在研究《易經》時就提出了比較完備的二進位制思想,只是限于當時中國的整體數學思想落后,他的二進位制思想沒能傳播開來。
20世紀后,隨著馮·諾伊曼等數學家在制造計算機方面對二進制大力肯定與推行,二進制借助計算機而為人們所熟知。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制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這個沒找到資料。。)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制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制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后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引用 據史料說,河南安陽市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中有“在圃魚”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我國商代晚期就有人開始池塘養魚,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舉世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淡水養魚最早的國家。
中國最早大面積養魚 始于漢代,據《史記·貨殖列傳》載:“水居千石魚陡”。唐《史記正文》中也有:“言陡澤養魚,一歲收得千石魚也。”
最早的養魚專著 在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棄政從商以后,在江蘇、無錫利用太湖水域進行人工養魚。公元前475年,他在宜興收集民間養魚經驗,結合實踐,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養魚專著《養魚經》。書中對養魚的建池、孵化、混養、輪捕輪養等方面的經驗都有完整的論述。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這個沒找到資料。。)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于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
引用 十進位制記數法在我國原始社會就已經形成,完成于奴隸社會初期的商代,到商代已發展為完整的十進制系統,并且有了“十”、“百”、“千”、“萬”等專用的大數名稱。1899年從河南安陽發掘出來的象形文字,是大約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其中載有許多數字記錄,最大的數目字是3萬。如有一片甲骨上刻著“八日辛亥允戈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八日辛亥那天的戰爭中,消滅了敵方2656人)。這段文字說明我國在公元前1600年,已經采用了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這種記數法中,沒有形成零的概念和零號,但由于引入了幾個表示數位的特殊的數字如十、百、千、萬等.能確切地表示出任何自然數,因而也是相當成功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歷代稍有變革,但基本框架則一直延用至今。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
引用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后,用繩扎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后,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紙蓋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印刷術。
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樸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陜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后,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于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后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于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后,這種技術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7、隋唐之際(7世紀左右),出現雕版印刷術。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經咒、發愿文以及歷書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鋒紙印普賢像,施給僧尼信眾。
8、北宋時期(11世紀左右),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業的一次革命,對中國、歐洲、乃至世界文化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特別是傳入歐洲后,有力推動了其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進行。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于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 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制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
引用 又稱青銅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后,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于水”。《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制作銅鏡的歷史。銅鏡一般制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并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小型銅鏡,造型、裝飾均較原始,應是目前考古資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銅鏡。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現,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到漢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后經濟飛速繁榮,銅鏡制作產生了質的飛躍。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后經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高峰,到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引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
的國家,從發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多年的歷史,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到了后魏時期,傘被用于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傘在中國誕生之后,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后向中國派出了19批“遣唐使”,多500余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制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于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19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引用 風箏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游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引用 人工釀酒是陶器的制造。否則,便無從釀起。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孔叢子》有言:“堯舜千鐘。”這說明在堯時,酒已流行于社會。“千鐘”二字,則標志著這是初級的果酒。《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端。自夏之后,經商周,歷秦漢,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后酒出。不少西方人都以為米酒是日本人的創造,但豈知,它實際上是中國人首先釀造的含酒精的飲料。而日本釀造清酒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早在公元前 1500 年,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公元前8 世紀,中國古代詩人也曾作詩描繪人喝醉酒的情景。至遲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中國就發明了發酵釀酒的技術,使釀出的酒中酒精濃度比普通啤酒至少高三倍。中國優越的造酒技術,在于最早使用曲來釀酒,并且還發現要提高酒中的酒精濃度,只要在發酵過程中不斷加進熟的并經過浸泡的谷物即可。這是世界第一流的釀酒技術,它釀出了高濃度的飲料。這種技術只是在數世紀前才流傳到日本以及世界各國。因此,可以講最早發明米酒的是中國。
14、弓箭:
中國人于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而歐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引用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該遺址的年代約為距今2.8萬年。這個發現確鑿地證明了中國先民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使用弓箭。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械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松手釋,,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恩格斯說:“弓、弦、箭已經是很復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而且弓箭的發明或許與音樂的起源也有某種關系。英國科技史家貝爾納(J.D.Berrnal)曾說:“弓弦彈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樂器的起源。所以弓對于音樂的科學方面和音樂的藝術方面,都有貢獻。”
關于弓箭的發明,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于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后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于射箭,于是產生了弓箭。
據說是黃帝之孫——“揮”所發明,他任監管制造弓箭的官職“弓正”。 據傳說正因為揮發明的“弓箭”使黃帝的政權更加強大,黃帝打敗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勞。揮也是張姓的始祖,因他發明“弓”而得到張的封姓,所以張也就是有一個“弓”和“長”組成。
20世紀初發現于德國漢堡的Stellmoor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弓,年代大約在公元前8,9千年,比黃帝時代早了幾千年。可惜在二戰中毀于戰火。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
引用 西周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后期,中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制造過一只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鐘一下。
后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并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木有找到資料)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
引用 鐵犁歷史上曾有幾百年時間,中國在許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領先,最大的優勢也許就是它的犁。在歷史上,西方落后的較突出的事例是:幾千年來,數百萬人以一種效率極低,消耗體力極大的方式犁地,造成對人的時間與精力的最大浪費。只有中國較早地擺脫了劣犁的束縛。當中國犁最終傳到歐洲后,曾被仿制,同時采用的分行栽培法與種子條播機耬車,這直接引起了歐洲農業革命。一般認為歐洲農業革命導致了工業革命,而且導致西方國家成為世界強國。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切的基礎卻都來自中國,而決非歐洲本土所固有的。
1、犁的始祖
在農業勞動中,耕田翻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傳說神農時代就已有了專門的工具——耒耜,《易經·系辭》即有“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可見耒耜全部都是木制的。
2、最基本和通用的犁在新石器時代的出現
最基本和通用的犁稱為阿得犁。它有一個淺犁鏵,僅能開出淺溝,因而有時也用于經常刮風和土壤疏松而干燥的地區。例如,這類犁目前仍在西班牙使用。它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烏魯克。這種農具當時常常全用木料制作,因此沒有保存下來。在中國,早期犁的考古證據是很不充分的。然而,從公元前4世紀以來的古代著作已提供了犁地的證據。中國出土的三角石犁鏵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甚至公元前5000年早期。因此,牛拉的“阿得犁”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使用了。
3、青銅犁鏵的出現
約公元前16世紀真正犁(確切地說是旋轉犁)的青銅犁鏵,在瀕臨北部灣的越南境內出土,這個地區當時與中國有貿易往來。但中國大多數犁鏵在那時似乎是木制的,所以也沒有保存下來。
4、鐵犁的出現與發展
公元前6世紀,鐵包木或實心鐵犁已廣泛應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犁,在質量上比西方通用的阿得犁好得多。希臘與羅馬的阿得犁通常是用短繩捆在犁的底部,它們分別被稱為“斯坦戈犁”和“袖犁鏵”。同中國犁相比,它們既不堅實又不牢靠,即使是用鐵制作的也是如此。
公元前3世紀,隨著煉鐵和鑄造技術在中國的提高,導致了稱為“輨”的犁鏵研制。先人們把這個時期發展的更堅固的非脆性可煅鑄鐵用于農業中。從一開始,輨這類犁鏵在設計上就比較先進,呈脊形,以便于犁土,而擋板以平緩坡度向上朝向中心,將土從犁上拋開,從而減少摩擦。大約在這一時期,鐵犁已普及,而弓架式阿得犁開始廢棄(只有土質極疏松和風力極大的地區繼續使用),而代之以較重而更有效的方框式旋轉犁。這種犁可以用于粘性較大的土壤,而阿得犁太輕又不結實,對這種土質不適用。這種犁也可以用于阿得犁未能墾過的處女地。
公元前1 世紀時,犁的寬度已超過15 厘米,能夠開溝作壟。而在更寬的壟的兩邊較深地疏通壟溝,至遲在公元前4 世紀,中國朝廷官吏和學者就正式推廣了框架犁。當時全世界沒有一種犁能比得上中國的這種犁,堅固、方框式、重型、結構良好的犁以及新的犁壁都是優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各種犁的因素。但是,或許更重要的是使用可調節桿,改變犁片與犁梁之間的距離,可精確地調整犁地的深度。這種新的操縱方式對農民來說意味著,犁可以經過改裝而適應各種類型的土壤、各個季節、不同的氣候條件以及不同的作用。犁確實成為具有多種用途的農具,對農民來說,這像是“鳥槍換炮”了。羅馬人只有花大力氣傾斜犁梁才能調節壟溝的深度,這是一種既笨拙又使人極易疲勞的辦法。歐洲在整個中世紀時期大都處于這種情況。
到公元前2 世紀,大量生產鑄鐵農具的私人作坊已遍及中國。公元前100年時,漢代朝廷在許多省份建立了大的官營鑄造廠。鐵器在百姓中已相當普遍地使用,因此鐵犁對普通人來說是很一般的東西。那時并不缺乏這些先進的鐵犁,它們在富家中并非稀罕之物,正像早期歐洲條播機頭200 年間使用時那樣。
到公元前2 世紀或公元前1 世紀,四種不同的犁壁已廣泛地應用于犁。犁壁對于犁具有極大的作用。它是犁在土層的翻土絞部件,可將犁起的土輕輕地翻到一邊,使土落成整齊的壟坎,而不致造成堵塞。犁壁與犁鏵之間有著良好的配合。由于有不同形狀和角度,因此土壤以不同方式翻動成不同形狀。早在蘇格蘭犁的設計先驅詹姆斯?斯莫爾2200 年,中國古代人民已應用了此原理。中國古代人民也知道,鐵犁鏵與犁壁的額外重量大大減少犁地的摩擦而得到更多的補償。
結構良好的犁壁,可以將土塊翻得恰到好處,順利而又摩擦極少,因此,好犁犁地就像是用刀切黃油,較重的刀就更容易切黃油。所以,如果結構恰當,較重的犁就會開出較細且較深的溝,而不會出現多少麻煩。
到中世紀晚期,歐洲才知道有犁壁這種東西,即使在那時,其結構也是極其粗糙的。這種犁壁是將扁平的木片固定在犁上,提供有角度的表面,翻上來的土就會與之碰撞而分向兩邊。中國首先采用的曲形犁壁,到公元18世紀才出現在歐洲。由于歐洲缺乏這種犁壁,農民在犁地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來,從犁上抓下土和雜草,因為在犁地的尖鏵與把土塊翻向一邊的粗壁之間沒有光滑的聯結表面。增加的摩擦意味著需要有成群的牛拉犁,而中國的把犁人一般只用一頭牛,很少超過兩頭牛的。歐洲人通常要集資購買六至八頭牛用于犁最普通的地,以致不得不傾家蕩產。這同時還意味著,將要留出更多的土地作牧場,這樣,就勢必會減少為人生產糧的土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當時處在今天美國與西歐的地位,而歐洲當時卻處在今天摩洛哥這類國家的地位。公元18 世紀以前歐洲原始的毫無希望的農業無法同公元前4 世紀以后中國的出色的先進的農業相比。
帶有壁的中國犁在公元17 世紀時由荷蘭海員帶回荷蘭。這些荷蘭人受雇于英國人,任務是排去當時的東英吉利沼澤和薩姆塞特高沼地的水,他們帶去了中國犁,后來被稱為羅瑟拉姆犁。因此荷蘭人與英國人最先在歐洲受益于高效的中國犁。中國犁還有一個別名,叫做“雜牌荷蘭犁。”這種犁在水田里特別有效,因而歐洲人很快認識到,它在一般土地上也一定很有效。這種犁從英格蘭傳到蘇格蘭,又從荷蘭傳到美國和法國。到公元18 世紀70 年代,它是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西方設計者在其后的幾十年間對這種犁進行了革新:詹姆斯.斯莫爾于公元 1784 年制出的犁比這種犁前進了一步,而J?艾倫?蘭塞姆于公元19 世紀制出的各種犁則又作了進一步的改進。由于采用了鋼框架,產生了近代犁,它是對中國的犁進行多次改進的結果,也是導致歐洲農業革命的極重要因素。
18、大定音鐘:
中國人于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鐘;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鐘,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引用 中國人于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鐘;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鐘,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編鐘中的大定音鐘也是楚國人的首創,歐洲人直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鐘。楚地曾侯乙墓出土的編磬32件,逮鼓1件,懸鼓1件,鼙鼓1件,手鼓1件,小瑟1件,琴1件,筑1件,排簫2件,竽5件,共計124件,可供一個龐大的樂隊使用。楚的文化產業如此發達,在北方獲得流行,以至于漢朝的樂器與歌曲多是楚文化的延續。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個人存疑,因為百度百科上面木有明確說是在哪兒發現的。。)
小資料:長明燈的燈芯含有白磷等容易遇氧自燃的化學物質,密封的墳墓里是缺氧的,當有人打開墳墓時,大量含有氧氣的新鮮空氣涌入密封的墳墓,引起白磷等化學物質自燃,使長明燈被點燃。而開掘墳墓是有一個過程的(特別是歷史越悠久的密封墳墓)其中因為缺氧,以及墳墓密封后自身產生的有毒化學空氣,一般開墓之后的前一段時間是不能進的(很多沒經驗的盜墓者死在窒息或中毒),要等墓室空氣清凈才能進。這個時間差造成人們進入墓室發現燈是燃燒的,結果誤以為是燈一直都是點亮的。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于計算。
引用 由于缺少足夠的證據,算盤的起源問題直至今天仍是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一是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等主張的東漢、南北朝說。其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岳寫過一部《數術記遺》,其中著錄了十四種算法,第十三種即稱“珠算”,并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后來,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文字作了注釋,稱:“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至下四珠所領,故云‘控帶四時’。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經緯三才’也。”這些文字,被認為是最早關于珠算的記載。當時的五珠中算盤不是穿珠算盤——珠中無孔(沒有檔),名曰珠盤和盤珠。那時把涂有不同顏色的算珠放在一個刻有一排排縱向弧形槽內的木盤上。但是一些學者認為,此書描寫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板,與后來出現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語。
二是清代學者錢大聽等主張的元明說,即算盤出現在元朝中葉,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第二十九卷《井珠》,引當時諺語形容奴仆說:“凡納婢仆,初來時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后人稱此為“三珠戲語”。把老資格的奴婢比作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說明當時的算盤已很普及。宋末末元初人劉因的《靜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盤》為題的五言絕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這也是算盤在元代出現的明證。至于明朝,永樂年間編的《魯班木經》中,已有制造算盤的規格、尺寸,還出現了徐心魯《算珠算法》、程大位《直指算法統宗》等介紹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盤在明代已被廣泛使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了。
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又形成了算盤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的第三說。其依據是,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家藥鋪,其正面柜臺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盤,經中日兩國珠算專家將畫面攝影放大,確認畫中之物是與現代使用算盤形制類似的串檔算盤。二,1921年在河北巨鹿縣曾挖掘到一顆出于宋人故宅的木制算盤珠,已被水土淹沒八百年,但仍可見其為鼓形,中間有孔,與現代算珠毫無兩樣。三,劉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盤》詩,與其說是描寫元代的事物,還不如說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為確切。同樣,陶宗儀的“三珠戲語”所見元人諺語中已有算盤珠之說,也反映出“是法盛行于宋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算法統宗”條)。四,元初的蒙學課本《新編相對四言》中,有一幅九檔的算盤圖,既然在元初已為訓蒙內容,可見已是尋常之物,它的出現,至少可上推到宋代。此外,宋代的算盤從形制看已較成熟,沒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種笨拙或粗糙。因此,較多的算學家認為,算盤的誕生還可上推到唐代。因為宋以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科技文化的發展較為滯緩,算盤誕生于此時的可能性較小。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經濟文化都較發達,需要有新的計算工具,使用了兩千年的籌算在此時演變為珠算,算盤在這時被發明,是極有可能的。 算盤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有關它的起源卻爭論了上百年,無法統一。但愿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早日得出科學的結論,以告慰于古人.無愧于后代。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
引用 地毯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中國地毯,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以手工地毯著名,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有實物可考的,也有2000多年。它始于西北高原牧區,當地少數民族為了適應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當地豐富的羊毛捻紗,織出絢麗多彩的跪墊、壁毯和地毯。由于維、蒙、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創造,并通過絲綢之路與中東各國互相交流,逐漸形成了卓越的古代中國地毯藝術。
22、雙動式活塞風箱:
中國人于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于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引用 它在老子的哲學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對它推拉得越多,給出的風量越大。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嗎?雖然它空,卻不會窮盡。老子的著述時代,雖然傳統上認為是公元前6世紀,最保守的估計約在公元前4世紀,哪種說法都可能是正確的。文中的第三句至關重要,因為它似乎指雙動活塞式風箱的連續動作。《老子口道經》用它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說,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不塌縮,拉動其體又能將其內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
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的畫面。它有三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是單橐作業,至遲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多橐并聯或串聯的裝置,名為“橐籥”,漢代又稱之為“排橐”。
23、水涌缽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
(沒查出來這是什么東西。。。o()o)
24、空位表零法:
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
引用 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按照西方的傳統說法,用符號“0”來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紀發明的,它出現在公元870年瓜摩爾的碑文中。但是,實際上,符號“0”的出現要比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蘇門答臘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蘇門答臘附近的邦加島上的碑文中,均出現這一符號。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國家出現的零的符號,是由中國傳過去的,而他們又將這符號傳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視了零,那么現代技術就會瓦解。當然用空位表示零這是中國人的一項發明,然而我們并不是說使用“0”符號的絕對優先權屬于我國,因為直到1247年“0”符號才第一次在我國印刷品中出現,盡管我們確信至少在一個世紀以前就已經使用這個符號了,但沒有人知道,這個表示零的符號中國人在何時、何地首先使用的,這是需要進一步考證的。
25、化學武器:
利用毒氣進行化學戰的歷史,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早期。
26、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紀換馬的惟一手段是“項前肚帶換具”。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因為皮帶勒在喉部,意味著馬一旦使出最大力氣就會立即窒息死亡。我國發明的馬胸帶換具克服了這一缺點。我國的這項發明后來通過中亞傳到了歐洲。歐洲考古學家在公元7至10世紀的古墓中發現了胸帶換具遺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約于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氣照明法。
28、鑄鐵術:
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
引用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國的100項發明(沒整理完呢,要斷電了,我先發上來T T斑竹能不能晚點再看> <)">
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中國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己經運用鼓風爐來鑄鐵, 而歐洲在1380前還沒有這種類似的技術。除此, 能提供高溫的煤是從4世紀, 或更早一些的時候開始作為燃料使用的。 但在歐洲方面, 遲至17世紀, 英國才進行了用煤來煉鐵的不成功嘗試。
29、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這比在歐洲出現胸帶具后一百年出現的肩套換具要早一千年。中國人還發現,肩套換具可以用另一種更簡單的方式:換繩可以拴在肩套(項圈的兩側,直接套在車上)。正是這種形式的肩套換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30、硝石鑒別方法:
中國人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發現了硝。這比西方早2000年。在發明火藥之前,首先必須認識到并且獲得它的三種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紀以前不知有此物,歐洲缺少此物,而中國資源豐富,并且可區別于其他礦物而予以提純。鑒別硝石是根據顏色反應。硝石燃燒發出紫色火焰可證實鉀的存在。中國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紀就會用此法鑒別硝石的存在。中國人發現硝石為后來發明火藥奠定了基礎。
31、世界上第一條等高(線)運河―――靈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紀才建了等高運河,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引用 公元前3 世紀, 中國人開開鑿了世界上第一條等高線運河(即利用和遵循地面等高線以繞過或越過山丘), 這就是靈渠。 靈渠把兩條流向相反的河流連接起來, 它的修建使直線距離逹2000多公里, 這使從北緯40度直到北緯22度的連續內河駁船航運成為可能。到了9世紀, 靈渠中已建成了18座溢水閘門, 到了10或11世紀, 這些溢水閘便全部改為船閘。 直到13世紀初, 歐洲似乎還沒有一條可與它相提并論的運河, 到17世紀法國開鑿4條大運河以前, 歐洲沒有任何運河系統可與中國的相比。 李約瑟估計: “就運河系統的里程而言, 歐洲所有的運河加起來可能還趕不上中國的人造通航水道。”
32、立體地圖: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發明了立體地圖。
33、吊橋:
中國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紀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纜鏈橋。
34、記譜法: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國人已發明了記譜法。
35、造紙術:
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制出了蔡侯紙。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36、降落傘: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降落傘。西方人利諾曼德于1783年,多次從樹頂或房頂上跳下去,結果很成功,他把這叫降落傘;這比中國人發明降落傘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37、焰火: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焰火。
38、微型熱氣球: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微型熱氣球。
39、墨水: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
40、曲柄搖手:
3 中國發明
71、卷線釣魚器:
中國人于公元3世紀發明了卷線釣魚器,當時它叫做“釣車。而西方到1651年,才開始在魚桿上使用卷線輪,比中國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72、直升飛機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公元4世紀中國人葛洪已談到關于直升飛機旋翼。那時中國有一種兒童玩具竹蜻蜓已如直升飛機的旋翼。它有一根軸,上面繞著一條線,軸上裝著幾個葉片,定好角度,一拉線,旋翼就向空中飛升上去。這種玩具對歐洲航空先驅者影響甚大。
73、槳輪船:
中國人于公元418年發明了槳輪船。
74、“西門子式”煉鋼法:
大約在公元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西門子式”煉鋼法,當時叫“共熔”煉鋼法。這就是1863年馬丁一西門了平爐煉鋼法。中國比西方早一千四百年左右。
75、油印技術:
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油印技術。
76、水力磨面機:
公元530年,中國人發明并制造出了水力磨面機。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使用這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77、海灘航行:
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海灘航行。。
78、指針式標度盤裝置:
中國人趙達于公元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
79、火柴: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國人于公元577年發明的。中國人使用火柴幾乎比歐洲人早1000年!
80、國際象棋:
中國人于公元6世紀發明了國際象棋。而西方到公元7世紀才下國際象棋,比中國晚了一百年左右。
81、弓形拱橋:
公元610年,中國建筑工程學派奠基人李春,發明并建造了弓形拱橋――通橋,又名趙州橋或大石橋,比西方于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七百年。
82、浮板:
中國人于公元759年以前發明了浮板。
83、熨斗:
公元800年代,中國人發明了熨斗,并開始使用了它。
84、紙幣:
中國人于公元8世紀發明了紙幣,不過發行機構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首先推出了鈔票,比中國晚了七百多年。
85、火藥:
中國人于公元850年發明了火藥。十世紀時中國人已用來發信號和制造煙火。西方人到12世紀后期才開始關注火藥,比中國晚了三百多年。
86、撲克牌:
公元9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撲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國和西班牙也出現了撲克牌,比中國晚了五百年左右。
87、火焰噴射器:
中國人于904年發明了火焰噴射器,并且用之于打仗了。
88、槍炮:
大約公元905年,中國人發明了槍炮。這槍就是火槍(或稱長矛)。歐洲人到1396年才開始用火槍,比中國晚了四百多年。
89、麥卡托投影:
公元940年,中國人發明了麥卡托投影;公元1568年英國才有人用麥卡托投影,比中國晚了六百年左右。
90、鏈式傳動裝置:
中國人于976年發明了鏈式傳動裝置――鏈式傳動帶;歐洲人到1770年才開始使用鏈式傳動帶,比中國晚了八百年左右。
91、凸輪:
中國人于公元983年發明凸輪,并應用于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鏈。同一時間,在西方意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漿洗作坊中應用了凸輪。
92、運河船閘:
公元984年中國人喬維岳發明了運河船閘,從而提高了河運能力。到1375年歐洲也建成了第一個船閘,這比中國已晚389年。
93、種痘免疫法:
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采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后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94、機械鐘:
公元1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機械鐘。西方到13世紀才制出機械鐘,比中國晚了二百年左右。
95、水雷:
中國人于公元1374年發明了水雷
96、大炮:
中國于1280年發明了在炮。這時中國人制成了首批信而有徵的銅鐵大炮(徵是驗證的意思)。
97、火箭:
中國人于公元1150年發明了火箭,并使用了火藥為燃料的火箭打仗。
98、眼鏡:
中國人于公元1300年發明了眼鏡,這時意大利也開始使用眼鏡了。
99、古代直升飛機:
中國人徐正明于公元17世紀發明了直升飛機。
公元17世紀中國蘇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制造一個類似蜻蜓的直升飛機,并且想把人也帶上天空。經過十多年的鉆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像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架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來帶動螺旋槳轉動,試飛時候,它居然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一條小河溝,然后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