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7: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日語句子,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構(gòu)成句子的條件有兩點,一是,句子反映一定的現(xiàn)實和思想。這種現(xiàn)實和思想的反映,首先體現(xiàn)在主語、謂語等句子成分中。其次,反映在成分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上。二是,敘述內(nèi)容過程中,說話者的判斷,推理或情態(tài)上的陳述語氣。兩者相結(jié)合構(gòu)成一個句子,即「句子=事實內(nèi)容+陳述語氣。例如:「あの人は日本人らしい(那個人好像日本人。)通過上述的情況,正確使用句子中的各個成分,是正確表達日語的前提。日語中的句子成分則是構(gòu)成句子的關(guān)鍵。構(gòu)成日語句子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連用修飾語(補語,狀語),連體修飾語(定語)等。其中,主語,謂語,賓語,連用修飾語(補語)是日語句子的基本成分。連體修飾語(定語),連用修飾語(狀語)主要起著修飾限定的作用。對于大多數(shù)句子來說,主語要明確,這時就要有主語。并且,有些謂語,沒有連用修飾語(補語,狀語)幫助就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這時連用修飾語(補語,)就成了必要的成分。例如,「李さんと旅行した。(和李去旅行了。)在這里如果不把「李さんと加上,就不能表達出與誰“旅行”這個意思。
一、句子的主體――主語
主語是一個句子所敘述的主題,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構(gòu)成主語的形式一般有:⑴體言,體言性詞組+が(は,も)。例如,「私は中國人です。(我是中國人。)「李さんも中國人です。(小李也是中國人。)在提示主語時「は和「も還有一定的區(qū)別。「は和「も主要從兩方面進行區(qū)分,①用于敘述知識性內(nèi)容時。主語是已知事物時要用「は,并且主語一般為總體事物。如,「空は青い。(天空是藍色的。)是對主語的一般性解釋和說明。如果要表示主體是未知的事物,就要用「が表示主語。如,「空が青い。這句話用「が則強調(diào)“空”是藍色的,而不是“海”。②在描寫具體情景的情況。Ⅰ如果表示對于與眼前的事物,不加任何思維過程,如實地從直觀上來表示是用「が,即主語,謂語整體是一個新信息,沒有在認識上加以分割的過程。如,「山が高い。(山高。)Ⅱ?qū)蓚€事物進行比較時,一般要用「は。由于日本人的說話方式,主語的省略情況也是很普遍的。一般在一句話中,一次出現(xiàn)過,再次出現(xiàn)時主語就可以省略。如,「その本はありますか。「はい,あります。在第二句中「その本在第一句中已經(jīng)提到過了,因此,在第二次提到時就可以省略。
二、句子的核心――謂語
謂語是對主語的陳述,說明主語的動作、狀態(tài)或狀況等。謂語是日語句子中重要的成分,是日語句子的核心和成立的前提,以各種關(guān)系承接前面的各成分,并和這些成分之間保持著重要的文脈。所以,一般不可省略。但在其他成分能夠表達清楚句子的意思時,謂語也可以省略。日語句子中的謂語構(gòu)成形式有以下幾種情況:(1)體言或體言性詞組+斷定助動詞「です,「だ,「である或某些助動詞。如,「あの子供は中國人です。(那個孩子是中國人。)(2)形容詞,形容動詞+助動詞,補助動詞。例如,「暑くてたまらない。(熱得受不了。)其中「たまらない為「暑い的補助成分。(3)動詞或動詞+助動詞,動詞+補助成分作謂語。「私はその小をみました。(我讀了那不小說。)謂語「みました為動詞+助動詞的構(gòu)成。「いまテレビをている。(現(xiàn)在,正在看電視。)謂語「ている由“動詞+補助成分”構(gòu)成。
三、他動詞的象征――賓語
賓語是動詞的連帶成分。一般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或者表示動作,行為造成的直接結(jié)果。一般帶賓語的是他動詞。他動詞是指從動作的主體出發(fā),側(cè)重表示動作的過程,描述主體對對象施加的影響,產(chǎn)生的作用等。所表示的動作,作用直接涉及其他事物的詞。賓語是由體言或體言性詞組+賓格助詞「を構(gòu)成的。例如,「王さんは械を修理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小王不會修理機器。)這里「修理する是サ變他,「械是賓語。與他動詞不同特點的,還有一種動詞是自動詞,自動詞一般不接賓語,只有特殊情況才出現(xiàn)自動詞接賓語的現(xiàn)象,所以,他動詞的特點就是接賓語。
四、修飾體言――連體修飾語(定語)
日語中的句子成分除了主語、謂語、賓語之外,還有兩種修飾語。一種是連體修飾語。另一種是連用修飾語。日語的修飾語成分,沒有漢語那么全面。日語中,修飾體言的就稱為連體修飾語。修飾用言的都統(tǒng)稱為連用修飾語。為了讓日語學習者進一步區(qū)分出各個成分的修飾作用和特點,也把作用、用法與漢語相似的成分,相應地用漢語的成分的名稱代替。因此,連體修飾語也可稱為定語。定語是修飾體言或體言性詞組的詞。在日語中,定語一定處在它所限定詞的前面,進行修飾。定語構(gòu)成方式有以下5種情況。(1)體言或體言性詞組+連體修飾詞「の。例如,「食事の日本人は箸を使います。(吃飯的時候,日本人用筷子。)(2)指示性連體詞做定語。例如,「あの人はだれですか?(那個人是誰?)(3)用言,用言性詞組的連體形。「李さんはれた學生です。(小李是優(yōu)秀的學生。)(4)體言+補格助詞「の。例如,「昔ながらの作り方で日本酒を造っている。(按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造日本酒。)(5)副詞或副助詞+「の。「さすが國寶だけのことはある。(到底是國寶。)
五、修飾用言――連用修飾語(補語,狀語)
日語中補充和說明謂語的成分叫做連用修飾語。在日語中修飾成分劃分不是很細致,像這樣的連用修飾語,比較接近與漢語的補語。因此,日語中補充和說明謂語的成分也可以稱為補語。補語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謂語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等進一步表達完整的意思,或者說明謂語的動作,狀態(tài)達到什么程度,或數(shù)量上是多少等。補語的構(gòu)成通常由體言或體言性詞組加補格助詞構(gòu)成。補語中可以后續(xù)補格助詞「と「で「に「へ「から「より等。如,「學生たちは教室で日本をっている(學生們在教室里學習日語。)在這句話中「教室で是補語。
修飾限定用言,用言性詞組以至整個句子的成分在此叫做狀語。狀語的構(gòu)成方式有以下幾種。(1)副詞,副詞性詞語。「到底信じられない。(怎么也不能相信。)(2)表示數(shù)量、時間、方位等意義的名詞,體言性詞組。「日本の字はどのくらいありますか.(日語的漢字有多少?)這句話中的「どのくらい表示數(shù)量的詞。(3)體言或體言性詞組,用言或用言性詞組后附某些助動詞、形式名詞或慣用型。例如,「もしかすると,彼のは事かもしれない。(或許他的話是真的。)「もしかすると為用言性詞組。(4)體言或體言性詞組,用言或用言性詞組后接副助詞。「持てるだけ手に持ちます。(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持てるだけ為用言后接副助詞。
六、結(jié)語
除了以上的幾種日語成分以外,日語中還有同位語、對象語。在此,就不進行說明。總之,明確日語的各個成分及使用方法,是正確用日語表達思想的前提。
參考文獻:
日語主題句轉(zhuǎn)換語言習慣一、「象は鼻が長い型
「象は鼻が長い型是由「象の鼻が長い中主格成分的修飾成分轉(zhuǎn)換成主題的類型。此類型與漢語有相似之處,但是在漢語中卻習慣將整個主格部分進行主題轉(zhuǎn)換。例如:
(1)「納豆の臭いがしないかい。にいちゃん男はいきなり僕の顔を覗きこむようにして言った。/“有沒有聞到納豆的味道?小哥兒。”男子突然盯著我問道。
「いや、僕は鼻が悪いから……とっさにそう答えてしまいながら僕は赤面した。/“這個,我鼻子不好……”倉促間,我隨口一答,同時臉也瞬間變紅了。
因此,在漢語語言思維習慣的影響下,日語學習者就會習慣性將「象は鼻が長い說成「象の鼻が長い的形式。又如:
(2)李さんは娘が大學の進學に失敗したので、ひどく悩んでいます。/小李的女兒
沒有考上大學,她非常苦惱。
就可能會翻譯成:李さんの娘が大學の進學に失敗したので、ひどく悩んでいます。而不是例(2)中的說法。
二、「かき料理は広島が本場だ型
「かき料理は広島が本場だ型是由「広島がかき料理の本場だ中述語部分的修飾成分轉(zhuǎn)換成主題的類型。與上述句型相似,同樣是修飾成分轉(zhuǎn)換成主題,但是前者是主格成分中修飾成分進行轉(zhuǎn)換,后者為述語中修飾成分的轉(zhuǎn)換。轉(zhuǎn)換成主題的修飾成分所在的位置不同,使得被修飾名詞的實際意義也相應的發(fā)生了改變。如前者「鼻這個被修飾名詞就成為了普通人或物的一部分;后者「本場則表示事物的“特征”“原因”“目的”“基礎”等。例如(3)中的漢語譯文,如果保留漢語語言習慣的語序再將其翻譯成日語的話,就會出現(xiàn)(4)的情況。
(3)雷の発生は、雲(yún)の中に電気が蓄えられることが原因である。/產(chǎn)生雷的主要原因是積蓄在云層中的電。
(4)雷の発生の原因は、雲(yún)の中に電気が蓄えられることだ。
如例(4)般的句子在日語語法中似乎也沒有什么錯誤,但是與例(3)相比句子的節(jié)奏感變?nèi)酢N覈照Z學習者往往會忽視日語句子中的這種節(jié)奏感,用接近漢語語言節(jié)奏的句子去取代相應的日語,如此表述出的日語句子與實際說法之間就出現(xiàn)了差異。
三、「父はこの本を買ってくれた型
「父はこの本を買ってくれた型是由「父がこの本を買ってくれた中格助詞前所表示的格成分轉(zhuǎn)換成主題的類型。部分日語格助詞在漢語中可以找到相應對照的詞匯表示,即漢語的介詞。雖然此類型的主題轉(zhuǎn)換情況與漢語形似,但是還有部分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不同的。例如:
(5)りんごは私が食べた。/蘋果是我吃了的。
(6)絵は私が書いた。/畫兒是我畫的。
在日語他動詞的目的格成分和自動詞的主格成分進行轉(zhuǎn)換主題的時候,如「りんごは僕が食べたのです中所使用的「のだ句型就相當于漢語的“……是……的”。但是在例(5)(6)雖然在漢語范疇中都是屬于“……是……的”句型,但是翻譯成日語卻不是使用「のだ句型。具體產(chǎn)生這樣的誤用的原因暫且先不討論,單從漢語的思維方式考慮,日語學習者就習慣使用「のだ句型。對于例(6),如果用「絵は私が書いたのです來表達的話,就顯得不是很恰當。雖然不能說這種表達是錯誤的,但是在不同場合時使用會讓人產(chǎn)生句子冗長或誤會的感覺。在何種場合應該必須用「のだ句型的規(guī)律,本人沒有總結(jié)出來,還有待繼續(xù)研究。但是我國日語學習者過多使用「のだ句型的情況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四、「辭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型
「辭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型是由「新しい辭書がいい中被修飾名詞轉(zhuǎn)換成主題的句型。此句型同樣在漢語中也有相似情況出現(xiàn),如:
(7)辭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字典是新的好。
(8)子供は自分のがいい、お嫁さんは人のがいい。/孩子是自家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
雖然漢語中此種說法也很流行,但與日語說法還是存在區(qū)別的。再看例(7)(8)就會發(fā)現(xiàn),漢語的此種說法都是通過“……是……”來實現(xiàn)的,反之再翻譯成日語句子就會表述成例(9)(10)。
(9)辭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のです。
(10)子供は自分のがいいのであり、お嫁さんは人のがいいのです。
日語學習者習慣性在表述「辭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型句子時,使用「のだ句型。對于「のだ句型本身來說沒有錯誤,它只是起到句與句之間意思關(guān)系、關(guān)聯(lián)等作用,并不是起轉(zhuǎn)換主題的作用。所以日語學習者在母語思維方式中不可避免的進行了固定的造句模式,進而做出了冗長的,不恰當?shù)木渥印?/p>
五、「花が咲くのは7月ごろだ型
花が咲くのは7月ごろだ型是由「7月ごろに花が咲く中從句轉(zhuǎn)化成主題的句型。通過例(11)的日漢對照翻譯,我們發(fā)現(xiàn)此類型的主題句在漢、日語表述上是完全一致的。之前的四種類型中,漢語方面或是不能進行主題的轉(zhuǎn)換,或是轉(zhuǎn)換的主題有所偏離等,或多或少都有所出入,而此類型與漢語是完全一致的。
(11)こんなに地球を悪くしているのは、「アメリカン·ドリームだ。大きな家、広い庭、一家に二臺の車。こんなばかげた生活様式を全人類が要求したら、地球が十個あっても足りない。/把地球搞的這么一塌糊涂的是“美國夢”。大房子,大院子,一家兩輛汽車,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追求這種愚蠢的生活方式,十個地球也不夠。
為什么只有這個類型的句子與漢語是完全對應的呢,如果從漢語的角度觀察,此類型的日語大多用「だ句型,在漢語中「だ句型相當于“是”;從其他語言的角度來看的話,強調(diào)句或者分裂句在英文中也有這種模式,如例(12)。這種將整個從句進行主題轉(zhuǎn)換的模式還是比較容易的,而且在多種語言中也都是成立。
(12)It is in July that the flowers come out.
六、結(jié)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國的日語學習者們對使用日語主題句時很容易受到母語思維方式的影響,進而產(chǎn)生以下幾種傾向:
1.多發(fā)生將主格部分全部進行主題轉(zhuǎn)換的情況,出現(xiàn)轉(zhuǎn)換部分過剩的現(xiàn)象。例如:將「象は鼻が長い說成「象の鼻が長い。
2.日語中述語部分修飾成分轉(zhuǎn)換主題的類型在漢語中沒有這種語言習慣,學習者為了避免此形式思維,而將「かき料理は広島が本場だ說成「かき料理の本場は広島だ。
3.過分強調(diào)主題句而多使用「のだ句型,將「辭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說成「辭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のです。
參考文獻:
【關(guān)鍵詞】高職;日語閱讀;句子成分;詞性
目前對于高職院校日語專業(yè)學生在日語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大多數(shù)研究是圍繞學生的詞匯量或語法不夠、缺乏與文章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閱讀速度慢、閱讀習慣不良等,而且提出的相應策略也是集中在擴大學生詞匯量、進行系統(tǒng)的語法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文化基礎、掌握閱讀技巧、強化學生的閱讀速度練習、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等。當然,也有研究關(guān)注到了分析日語句子成分,把握句子主干的問題,例如,丁德軍(2016)指出,熟練掌握日語語法是閱讀理解的基礎,因此有必要進行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訓練,特別是要加強對長句和難句的分析與理解,在分析長句和難句時運用語法知識,把握句子的主干,厘清各句子成分間的邏輯關(guān)系,最終抓住句子乃至全文的核心意思;范云霞 (2009)指出,理解疑難句的關(guān)鍵在于把握句子的主干,掌握各句子成分之間的結(jié)構(gòu)和邏輯關(guān)系,最終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陳姍姍(2009)指出,在講解課文過程中,遇到學生可能一時不能理解的長句,教師有必要對長句進行分析,并講解長句分析的技巧,即根據(jù)日語語言的特點從謂語入手,然后再分析與謂語相關(guān)聯(lián)的主語、賓語和補語等其它成分,就像一棵樹先有樹干然后再長出枝椏一樣。只有掌握了技巧之后,以后遇到新的長句分析起來才能得心應手。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都是指出大方向性的問題,沒有注意到一些更小更細致的問題,比如高職學生在做日語閱讀題目時容易丟分的地方在哪里?是否會分析日語的句子成分,抓住句子的主干?是否知道什么樣的詞性可以充當日語句子中的具體哪種句子成分?基于此,本文作者以江西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的14級商務日語專業(yè)學生為問卷調(diào)查對象,再根據(jù)本人多年的日語閱讀教學經(jīng)驗,細致總結(jié)了高職學生在日語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
一、高職學生日漢互譯過程中的問題
以江西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為例,日語閱讀課程開設在第三、第四、第五學期,每周2個學時。這就意味著高職的日語專業(yè)學生在進行了1年的日語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就開始進行日語閱讀課程的學習。而且由于高職院校的3學年制的特殊性,第五學期實際只有10周的教學周。可以把第三學期劃分為閱讀的初級階段,第四、第五學期為閱讀的中高級階段。我校的日語專業(yè)學生大部分是在第四學期末的七月份參加日本語能力測試N2的考試。那么,學生在閱讀的初級階段和中高級階段分別會出現(xiàn)怎樣的普遍性問題呢?基于此,本人設計了一份題為“日語閱讀的困惑”的教學問卷,在2014級商務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中開展問卷調(diào)查。該屆商務日語專業(yè)的學生共140人,除去因到企業(yè)頂崗實習以及出國實習等原因沒有上課的學生24人,有116人上了日語閱讀課,共分發(fā)問卷116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的結(jié)果,總結(jié)出如下問題:
(一)閱讀的初級階段的問題
1.抓不住句子的主干
表1的問題是:在分析文章的長句時,你能抓得住句子的主干嗎?即你能找出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嗎?只有15%回答“能”。85%的學生回答“不能,根本分不清主語、謂語、賓語”。即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主語、謂語、賓語)和枝葉。日語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句子成分殘缺的情況,有些句子成分(例如主語、賓語)或者省略了,或者隱含在句子的某些表達中,這就需要學生具備準確找出句子主干的能力,否則就容易出現(xiàn)主賓倒置等理解上的錯誤,所以說高職日語專業(yè)學生這種抓住句子主干的能力的欠缺或者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們的日語閱讀理解能力。
表1在分析文章的長句時,你能抓得住句子的主干嗎?即你能找出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嗎?
選項 人數(shù) 比例
能。 15人 15%
不能,根本分不清主語、謂語、賓語。 85人 85%
2.分不清什么樣的詞性可以充當哪種句子成分
圖1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詞性可以做主語?正確答案是名詞,但是這么簡單的題目,還是有2%的學生回答是形容動詞,好在對于主語的判斷,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知道只有名詞才能充當。圖2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詞性可以做謂語? 正確答案是四者皆可,即日語中的名詞、形容詞、形容動詞、動詞都能充當謂語,但是只有36%的學生回答正確,也就是有64%的學生都搞不懂什么樣的詞性能充當謂語這個句子成分。圖3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詞性可以做賓語? 正確答案是名詞,但是只有44%的學生回答是名詞,24%的學生回答是動詞,10%的學生回答是形容動詞,22%的學生回答是形容詞。這意味著有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不明白賓語為何物。圖4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詞性可以做定語?正確答案是四者皆可,即日語的名詞+の、形容詞、形容動詞、動詞都能充當定語,也就是日語的連體修飾語,用作修飾名詞。但是只有58%的學生回答四者皆可,這就是說近半數(shù)的學生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樣的詞性能充當定語。圖5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詞性可以修飾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正確答案是副詞,但是仍然有20%的學生回答是名詞。綜上所述,大部分學生對于什么樣的詞性可以充當哪種句子成分是模糊不清的。
(二)閱讀的中高級階段的問題
1.閱讀題中失分最多的是意圖理解題
圖6:在做閱讀試題時失分最多的是哪一類型的題目?
圖6的問題是:在做閱讀試題時失分最多的是哪一類型的題目?有56%的學生選的是意圖理解題(社論、評論等抽象性、理論性文章)。這意味著在進行閱讀訓練時,這一類型的題目是訓練重點。
2.內(nèi)容理解題方面,評論、解說、隨筆等的長篇更容易失分
圖7:在做內(nèi)容理解題時,哪種題型更容易失分?
圖7的問題是:在做內(nèi)容理解題時,哪種題型更容易失分?有72%的學生選擇了評論、解說、隨筆等的長篇。果然文章的篇幅一長,再加上文章的內(nèi)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就更費力些,所以就更容易失分。
三、相應的教學對策
(一)初級階段細講日語的句子成分,訓練抓住句子主干
仔細觀察閱讀的初級階段的2個問題,總結(jié)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學生們對于日語的句子成分都是混淆不清的,不能清晰地抓住句子的主干,理清句子的結(jié)構(gòu),如此一來,正確的閱讀理解就無從談起了。所以,高院校的日語教師在日語閱讀課上,應該對日語的句子成分進行詳細講解,說明在日語中,分別是什么樣的詞性能充當什么樣的句子成分,并讓學生進行相應的句子成分的分析練習,而且要著重訓練學生抓住句子的主干。圖8的問題是:你認為老師在閱讀課上有必要講解和分析句子成分嗎? 98%的學生都認為有必要或者非常必要,由此可見,在日語閱讀的初級階段,對日語句子成分的講解確實是有必要的。
(二)中高級階段著重訓練失分多的意圖理解題和長篇閱讀題
在中高級階段即第四、第五學期,高職日語專業(yè)的學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目標是能順利通過日本語能力測試N2的考試。閱讀的分數(shù)占了總分的三分之一,為了能在閱讀這個項目中拿到至少19分的底線以及能爭取到30分以上的分數(shù),必須把學生在閱讀這一項目中的短板給補上,著重訓練失分最多的意圖理解題,同時,加大評論、解說、隨筆等的長篇閱讀題的訓練力度。
四、結(jié)語
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時間短、理解能力不足等學情方面的特殊性,高職院校的日語專業(yè)學生在日語閱讀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具有高職特色,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準問題,并找出對策進行解決。目前高職院校的日語專業(yè)學生在閱讀的初級階段,主要存在抓不住句子的主干、分不清什么樣的詞性可以充當哪種句子成分等問題,在閱讀的中高級階段,閱讀題中失分最多的是意圖理解題,內(nèi)容理解題方面,評論、解說、隨筆等的長篇更容易失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即在初級階段,詳細講解日語的句子成分,訓練學生抓住句子的主干,在中高級階段,則著重訓練失分多的意圖理解題和長篇閱讀題。
參考文獻:
[1]丁德軍.高職專業(yè)日語閱讀教學方法探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
[2]范云霞.提高高職學生日語閱讀能力方法初探[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
[3]陳姍姍.日語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09.
文化 負遷移 日語習得 文化差異
我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第一語言即母語的干擾和影響,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母語遷移”。就遷移效果來講,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當母語對外語學習有促進作用時,便是正遷移;反之有抑制或干擾作用時,便是負遷移。由于日語與漢語之間存在其特殊的淵源,這使得母語為漢語的日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方便之處,例如,相同的漢字與詞匯在兩種語言中的運用。但同時這種經(jīng)驗也會促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習慣性地使用對比,此時就會發(fā)生母語干擾現(xiàn)象,即負遷移。本文主要針對母語為漢語的日語學習者在日語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文化上的負遷移對學習的影響進行闡述。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guān)系
我們知道,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從語言中我們可以觀察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各國文化上的差異,在語言中都得以體現(xiàn)。漢語與日語的文化差異是造成干擾日語學習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就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形成交際上的障礙。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系統(tǒng)的日語知識,更應該了解日語賴以存在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達到日語學習的最高境界——語言與文化融為一體。否則,難免會造成語言上的錯誤或文化上的誤讀。這種母語文化對第二語言的干擾便是文化負遷移。例如在與日本人交往過程中,日語的曖昧表現(xiàn)常使學習者難以理解對方的真正意圖, 產(chǎn)生誤解。
二、現(xiàn)從三個方面來說明母語文化負遷移對日語習得造成的影響
(一)詞匯方面
無論是漢語還是日語,在語言的長期使用中,有些詞語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被賦予了一些聯(lián)想意義及文化內(nèi)涵。如果我們對這些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不了解,則可能在我們翻譯、理解和交際中造成許多障礙。因此使用時,不能隨意改變其含義,更不能僅從字面上去理解。例如,“狗”這一動物,在漢語中具有貶義色彩,詞語“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狗血噴頭”等是典型的詞例。而“狗”在日語中,意思并無貶義色,相反在日本人心目中狗是忠誠可靠的形象化身,在東京澀谷車站矗立的忠犬“哈奇”就證明了這一點。由此可見詞匯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再如“龜”,在日本,它象征著長壽,所以它常作為祝壽的禮物。而在中國,卻是絕對具有貶義色彩的罵人話了。同一詞匯的表層意義似乎對等,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意義完全不同。因此,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掌握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對避免文化負遷移有著重要意義。
(二)句子結(jié)構(gòu)
如被動句:他的腳被旁邊的踩了。
彼は隣の人に足を踏まれました。 (他被旁邊的人踩了腳)
日語句強調(diào)主客體之別,清楚地反映出日本人傾向于突出主題的思維方式;漢語句更多體現(xiàn)主客體融合,反映出中國人不突出主體,注重的是主客體一致的關(guān)系。可見,不同的文化心理在巨子結(jié)構(gòu)上的反映。如果不注意這種不同,很容易說成漢語思維下的日語“彼の足は隣の人に踏まれました”。
再如授受動詞的使用:老師為我修改作文。
先生に作文を直し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日文句子中蘊涵著“能得到老師的恩惠(為我修改作文),我很感謝”的意思。如果按照漢語思維說成“先生は私に作文を直してくれました”,雖無語法錯誤,但無法表達出授受動詞所蘊涵的豐富而細膩的人際關(guān)系了。
(三)表達方式方面
漢語句注重句子結(jié)構(gòu)的完整,日語句往往體現(xiàn)語言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的不完整性。在日本具有“島國形式”文化的語言中,形成了“以心傳心”這種思維方式。中國人很注重句子結(jié)構(gòu)的完整,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同文化背景的漢日兩個民族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認識,反映了對客觀事物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日本人又有“我なし”意識,顯出不張揚自我的特點,其反映在語言上就是省略,尤其是省略主語,便是日語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
如確認對方姓名時:山田さんですか?
――はい、山田です。
而很少有人說成:あなたは山田さんですか?
――はい、私は山田です。
同中國的多民族多語言不同,自古以來日本平靜的定居農(nóng)耕生活,導致了它的單一民族,單一語言,單一文化。封閉社會的對外排他性也要求對內(nèi)團結(jié)一致,集體利益至上。日本人的“仲間意識”和“內(nèi)外意識”都是深入骨髓的,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不可避免的表現(xiàn)在語言上。例如,日本人在接聽電話時一定先自報家門:“三菱商事の佐藤です。”而決不能按中國人的思維定式,先問對方“どなたですか?''(您是誰?)“誰をお探しですか”(您找哪位?)可見,了解和掌握與語言密切相關(guān)的社會文化因素對運用語言的重要性。
三、文化負遷移的應對策略
(一)培養(yǎng)積極的認知態(tài)度
要建立積極的二語認知觀,充分認識到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對目的語的干擾和影響是難以避免的。母語文化負遷移是一個必然而持續(xù)的過程,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深入,文化負遷移會逐漸減少。并且從心理上認可母語文化在日語文化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調(diào)整自我觀念,達到文化理解。
(二)提高漢日文化差異對比意識
語言學習不僅包括語法知識的習得,也包括語言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這意味著也要加強對母語和目的語二者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可通過漢日文化意識的異同對比,提高學習者對漢日文化和語言差異的敏感性,幫助學習者對兩種語言的異同形成清晰的認識,從而有效預防和降低母語文化負遷移帶來的影響。
(三)豐富文化信息,進行文化實踐
現(xiàn)代社會對日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對日民族文化探索的深入,為我們提供了日本文化信息來源和對日文化實踐機會。此外,我們還可利用科技來幫我們學習日語,如多媒體日語學習軟件的應用等。通過日益發(fā)達的網(wǎng)絡多閱讀原汁原味的日文材料,收看、收聽NHK等新聞節(jié)目,廣泛汲取日本社會及文化知識,全面提高日語應用能力。參加日語沙龍,演講等實踐。
總之,文化遷移是二語習得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受社會、文化、思維、心理和認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了解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的基礎上,探究如何克服文化負遷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克服語用負遷移在日語習得中的影響,首先,應建立積極的二語認知觀,對文化負遷移要有正確認識;其次,提高對漢日差異的對比分析意識;最后,積極了解日本文化,理解中日文化差異是避免文化負遷移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岳.日本人的語言心理[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2,(1).
[2]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5.
關(guān)鍵詞 日語口語 接續(xù)詞表達 肢體語言 配合作用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74
Japanese Spoken Language in the Word Expression
and Body Language to Cooperate
HAN Dan
(Qiqihar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Learning Japanese, speaks fluent Japanese spoken language, become one of the more popular language communication mode, but also with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further promotion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Japanese small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use of language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worth exploring and think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s next to the Japanese spoken language in the word expression, and body langu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le of Japanese grammar and specification in plac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Japanese language; words to express; body language; cooperate with function
0 引言
隨著世界國際化的推動與發(fā)展,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必要工具手段,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往來活動,帶動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發(fā)展。在我國各大高校以及社會活動中,學習小語種語言的學者越來越多,逐漸打破了單一式的英語交流,小語種開始登山了代表世界性的國際舞臺。日本作為我國的鄰國,與中國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淵源,雖然日本在我國國土上,進行了長久的經(jīng)濟掠奪與文化侵略行為。①②日本在后期的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深受我國千年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禮儀之邦也一直是日本的核心發(fā)展理念,日本的文化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有著深層的潛在聯(lián)系關(guān)系,在語言的構(gòu)成、語言的談吐方式上,體現(xiàn)了日本人最真實的生活、發(fā)展形式。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后,逐漸增加了與日本在經(jīng)濟貿(mào)易上的往來,學習日語也成為當代較為大眾也較為流行的一種趨勢。③
日語口語體分文兩種,一種是書面語,一種是口語,日語口語的應用非常廣泛,代表了日本最真實的生活方式,體現(xiàn)了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程度。在日語口語中,接續(xù)詞作為一種邏輯性極其強大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連接著日常對話中的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是調(diào)整溝通話語中最具價值的詞語。④雖然是在日常溝通中,得體的、禮貌的語言表達形式,是21世紀文明的體現(xiàn),但是,清晰的具有禮節(jié)性的信息量話語傳遞更不容忽視。⑤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闡述了個人的觀點與態(tài)度,配合上肢體語言,能夠強烈的加深說話者的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更強烈地感染到聽話者的接受能力,實現(xiàn)最充分的理解。⑥當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配合上肢體語言時,可以讓想要傳達的目的,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強了彼此之間的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⑦本文將對日語口語中接續(xù)詞的表達,與肢體語言的配合作用,二者之間的最終配合的效果,進行深入的闡述與分析。探討了日語口語接續(xù)詞的表達形式、肢體語言的表達形式,將二者融合,重點討論日語口語中的接續(xù)詞表達與肢體語言的配合作用下,對日常生活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
1 日語口語接續(xù)詞的表達形式分析
1.1 發(fā)展現(xiàn)狀概述
在日語口語的語法體系中,由于日本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語體的使用和分類非常的明確,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應用不同的語體,在有關(guān)于語體的分類中,大體可分為書面語體和口語體兩種。在應試教育下,一直以書面語為主要攻克研究對象,忽略了日語口語體的應用與研究。隨著時代的進步發(fā)展,實用性的人際交往、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受到廣大百姓的關(guān)注。
1.2 接續(xù)詞表達的概念和特征
日語口語中的接續(xù)詞表達,不同于日語口語中的其他類詞性,接續(xù)詞作為獨立性詞語,不需要任何詞性依附的出現(xiàn)在句與句、詞與詞之間的連接性詞語表達。日語口語體的接續(xù)詞表達使用率極高,作為日常生活中實際交往的重要表達形式,日語口語體的接續(xù)詞也體現(xiàn)出了其獨特的特點。具體如下:
(1)接續(xù)詞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需要根據(jù)時間、地點、場合進行詞性變化,只是作為固定性的表達語言形式,存在于日語口語表達中。
(2)接續(xù)詞在功能上的發(fā)揮,主要是在交際表達過程中,對于語序內(nèi)容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對于實際中的內(nèi)容語言傳達、對于語句上下之間文脈的通順連貫性,作用發(fā)揮能力極強。最終為語言的表達實現(xiàn)了敘述流暢、清晰、緊湊的良好、易接收效果。
1.3 接續(xù)詞表達的作用體現(xiàn)
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作為可以獨立存在,并且構(gòu)成語法語義的接續(xù)詞,放在不同的接續(xù)位置上,便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傳達作用,讓語言的表達變得靈活多變、生動活潑。具體體現(xiàn)了以下幾種作用:
(1)當日語口語中的接續(xù)詞的表達,出現(xiàn)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獨立關(guān)系的詞之間時,在日語口語中詞的接續(xù)詞表達可以分為四種作用:第一種: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起到并列的作用。第二種: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起到累加、繼續(xù)話題的作用。第三種: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起到選擇的作用。第四種: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
(2)當日語口語中的接續(xù)詞的表達,出現(xiàn)在話題之首或是兩個句子之間時,在日語口語中詞的接續(xù)詞表達中,起到了如下六種作用:第一種:在語句表達中起并列、累加關(guān)系的句間接續(xù)詞表達的作用。第二種:在語句表達中起選擇的句間接續(xù)詞表達的作用。第三種:在語句表達中起說明意義的句間接續(xù)詞表達的作用。第四種:在語句表達中起順態(tài)接續(xù)的句間接續(xù)詞表達的作用。第五種:在語句表達中起逆態(tài)接續(xù)的句間接續(xù)詞表達的作用。第六種:在語句表達中起轉(zhuǎn)折話題、轉(zhuǎn)折語氣的句間接續(xù)詞表達的作用。
2 日語口語接續(xù)詞的表達與肢體語言的配合作用分析
在日常的溝通、交往中,語言接續(xù)詞表達,基本上可以充分表達出日常活動交往的需求。富有情感、真誠和禮節(jié)性的信息表達,可以有錦上添花的效果。21世紀,全球社會實現(xiàn)目前的高度發(fā)展與空前進步,離不開全球化的緊密發(fā)展交流,信息網(wǎng)絡覆蓋全球,語言作為最直接、最簡易的交流工具,使用程度極高。語言可以單純地、直白地表達出說話者的內(nèi)心態(tài)度和想法,但再配合上肢體語言,可以讓信息接收者對說話者要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在日后的語言交流中接續(xù)詞的表達,配合上肢體語言,二者動作實現(xiàn)同步,可以提升自身的表達溝通能力,使自身的形象更趨于完美。用日語口中的生動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與肢體語言的配合作用下,實現(xiàn)表達完整的、溝通情緒來影響信息接受者的情緒,最終實現(xiàn)彼此之間最完美的表達溝通活動。
2.1 接續(xù)詞的表達配合肢體語言的積極重要性
在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過程中,配合上肢體語言,會產(chǎn)生作用具體如下:(1)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配合肢體語言會起到提高吸引力的作用。(2)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配合肢體語言會起到帶動情緒的積極作用。(3)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配合肢體語言會起到增強溝通技巧的作用。(4)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配合肢體語言會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2.2 肢體語言的配合讓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能力增強
著名的心里學家阿爾?伯特梅拉比安對信息的表達,做出了這樣的發(fā)現(xiàn):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交流中,信息傳達的總效果=7%成比例的書面語+38%比例的語音語調(diào)+55%的肢體語言。由上述公式的成分看來,配合肢體語言的日語口語接續(xù)詞的表達,可以讓語言信息的傳遞更加順暢,完美的信息傳達能力除了正確掌握日語口接續(xù)詞的表達之外,配合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具體表現(xiàn)在:(1)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與肢體語言的配合,產(chǎn)生了體態(tài)語的輔助作用。(2)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與肢體語言的配合,產(chǎn)生了體態(tài)語的強調(diào)、突出作用。(3)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與肢體語言的配合,產(chǎn)生了體態(tài)語的代替作用。
3 總結(jié)
綜上,通過對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與肢體語言的配合作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了解后,可以得出,語言的表達背后,孕育著一種深層文化,交流交往的過程,更是一種學問的研究過程。在未來的日常交往、活動交流過程中,要想實現(xiàn)更順暢、更清晰、更完美的信息傳達,日語口語的接續(xù)詞的表達,配合上肢體語言,勢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釋
① 李寶忠.現(xiàn)代日語口語中動詞接續(xù)形的意義及其用法[J].外國語學院學報,1984(1):39-45.
② 馮金江.日語中連接句子和段落的接續(xù)詞――與漢語連詞的對比[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3):115-117.
③ 胡立琴.淺析日語接續(xù)助詞「のに的情感表達[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2(4):8-9.
④ 王艷華.日語接續(xù)詞與副詞的比較認識[J].外國問題研究,2004(2):48-52.
⑤ 鄧杰.談日語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策略[J].魅力中國,2009(4):140-140.
關(guān)鍵詞:被動表現(xiàn);被動句;“被”字句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亞洲國家,相互之間的影響很深。語言是各種民族的國民性和思維方式的反映,根據(jù)對我們交流時使用的語言的考察,經(jīng)常可以看出說這種語言的民族的民族性。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發(fā)展歷史和各自社會生活,對待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也不同。因此,不同國家的人用自己母語國的思S方式去思考,對世界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性,語言心理和語言想法不同,語言表達也不同。中日被動句的不同與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有著緊密聯(lián)系。
古代日語深受漢語的影響,所以日語中的被動句也有一些和中文類似的特征。例如,古典日語中被動句也相對較少;多用于書面表達;一般也僅僅表達動作承受者受到的負面影響等等。但二者也有不同之處。相對于中文被動句注重對句子意思的理解和虛詞的使用,日語被動句一般在形式上均采用動詞被動形,故能明確區(qū)分。另外,近代日本自明治維新后大搞“文明開化”學習西方,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巨大。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步形成的現(xiàn)代日語也深受影響,其中之一就體現(xiàn)在被動句上。
漢語中的被動句是在動作動詞作謂語中心的句子中,受事做主語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漢語的被動句按有無被動形式標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標志的被動句,或叫意義被動句、概念被動句,如:“飯小李吃完了。”“飯吃完了。”另一類是有標志的被動句,“被”字句就是有標志的被動句中的典型。“被”字句是指在謂語動詞前面,用介詞“被(給、叫、讓)”引出施事的被動句,它是受事主語句的一種。 關(guān)于漢語“被”字句《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版)對“被”字句是這樣說明的:有的句子,在謂語動詞前有一個表示被動意義的介詞“被”或由“被”組成的介詞短語或狀語,這種句子叫“被”字句。“被”字句的主語通常是謂語動詞的受事,介詞“被”的賓語通常是施事。日語中表示動作對象接受動作主體作用的句子叫做被動句。日語中的被動句是構(gòu)成被動式,以被動式構(gòu)成的謂語句子。在日語被動句中,動作對象作主語,動作主體作補語,謂語動詞以動詞+「られる的形式出現(xiàn)。比起漢語“被”字句,日本被動句使用范圍廣泛,表現(xiàn)類型也更多,語義關(guān)系也更復雜。
一個民族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與該民族的語言心理,民族特性,民族意識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眾所周知,日本位于亞洲的東端,有“日出之國”之稱。日本人把人類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的恩惠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生長的日本人從心里熱愛著大自然,對大自然有著特別親切的感情。
語言受語言心理和語言意識的影響很深,被動句也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很深,中日兩國文化的不同民族意識會造成兩國人民的價值觀、倫理觀也有不同之處。而漢語“被”字句和日語被動句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也會有差異。被動句的不同是民族心理和語言意識的不同形成的,中國人和日本人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表達方式,簡單地說是中國人的動作主體喜歡以主動“~する”為立場,日本喜歡以“~なる”為立場,變?yōu)榻邮芊剑蛞浴暗谌摺钡牧鰜肀磉_。
中國人提倡人與自然共生共存,主張“天人合一”,但同時,與自然作斗爭這個思想也在中國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中國人喜歡培育積極向上的性格,重視人力,有著人類是在事物中有決定權(quán)這一觀念。總的來說,中國人重視以人為本,是人本位的思維方式。日本人重視自然,有著自然本位的思維方式。例如:“家族でハイキングに行ったんですが、途中で雨に降られましてね。”譯為中文為“一家人去郊游,結(jié)果半路上淋了雨。”日本人認為淋雨是自然現(xiàn)象,是受自然的約束的,所以用被動句。中國人則認為淋雨是人沒有對自然現(xiàn)象做好充分的準備,是人沒有勝天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用主動句。其次從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語言心理方面來比較。“我的腳被踩了。”日語是“私は足を踏まれた。”在語言心理上中國人比起“有情”和“非情”更重視具體受害的地方。相反,對日本人的語言心理而言受害者不是“非情”的腳而是“腳”的所有者,是“有情”的人。也就是說,有“有情性”和“非情性”的區(qū)別。
日本人把人類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的恩惠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生長的日本人從心里愛著大自然,對大自然有著特別親切的感情。日本人認為做決定作用的不是人而是自然要素。所以很多自然發(fā)生的受害,遭受狀況,日語中都要用被動句,而這樣的句子在漢語中是不需要用被動句的。
日本人在表達個人意圖的時候,偏向于以第三者的立場來表達觀點,為了避免負面的評價,會著重考慮對方的立場,面子等。也就是說,以人際關(guān)系的安全感為中心是日語被動句表達的重要原則。在日語中被動句比主動句更為謹慎和認真,語氣也更加委婉,使用被動句可以避免不禮貌。日本人對事物,“被動”的立場意識的比較多。他們認為與別人交往時,總是強調(diào)自己,不能達到雙方的相互理解,而是應該盡量尋找兩者的共同點,達到同步的目的,所以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比中國人更加頻繁地使用被動句。
關(guān)鍵詞: 日語教學 包孕句 比較
一、日漢包孕句的定義比較
1.日語有屬文的定義
山田孝雄把句子分為單句和復句,然后在復句中又提出了有屬文、合文、重文三種,并且定義如下:有屬文=付屬文を含む文。付屬文とは句が文中の一成文となれるもの。子持文のこと。
2.漢語包孕句的定義
《新著國語文法》把漢語復句分為三大類——等立復句、主從復句和包孕復句。《漢語包孕問題管見》這一文章中提出的包孕句的含義是:“兩個以上的單句,其中一個母句包孕著其余的子句,被包孕的子句只當句子里的一個詞看待,這樣的句子叫包孕句。”用句子形式(主謂詞組)充當句子某一成分的句子,是單句中結(jié)構(gòu)復雜的句子類型。
3.日漢包孕句的定義比較
漢語中被稱為的包孕句,形象地描述了主句和從句之間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了一種包含的關(guān)系。日語中被稱為有屬文,強調(diào)一種從屬關(guān)系,都體現(xiàn)了主句和從句的關(guān)系,但是從字面上來看,漢語的包孕句更加形象。
二、日漢包孕句歸屬比較
1.漢語對包孕句的歸屬定義
談到對包孕句的歸屬劃分,就不得不談到單復句的定義的劃分。以下列舉幾個漢語中對單復句劃分的定義:(1)黎錦熙、劉世儒在《漢語語法教材》中說:“凡是句子和句子,以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用(或者可能用)和邏輯關(guān)系相適應的連詞(或關(guān)聯(lián)詞語,就其他此類或語句臨時起連詞作用的)連接起來,因此具有巨大的(或者可能是巨大的)意義容量的語言單位,叫復句式,簡稱‘復句’。”(第三篇第一頁,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2)張靜在《漢語語法問題》中說:“復句是由兩套或兩套以上彼此不做句子成分的結(jié)構(gòu)中心(或單句形式)、表示一個復雜的表述關(guān)系的句子。”(第59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3)黃成穩(wěn)在《復句》中說:“復句是在單句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般的說法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句,在意思上有聯(lián)系,分句與分句有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表達較復雜的意思的句子,叫做復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以上是漢語中幾個典型的關(guān)于復句的定義,這些定義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復句的某些特點,但也是不完整的。《漢語語法教材》的定義偏向于將復句理解為句子和句子的簡單相加,這種定義犯了兩方面的錯誤,一個是犯了邏輯錯誤,句子是屬概念,它可以劃分為單句和復句兩句,所以復句是句子的種概念。屬概念加屬概念怎么能等于它的種概念呢?一個是混淆了復句和句群的區(qū)別,因為句子加句子只能構(gòu)成句群。《漢語語法問題》定義的比前一種要科學,因此被不少語法著作采用,但也存在著不足。它強調(diào)了復句構(gòu)成成分和表意方面的特征,少了分句之間的意義方面的聯(lián)系,因此有時不能確定兩套結(jié)構(gòu)中心是不是構(gòu)成了復句。
雖然張靜的理論也存在著略微的不足,但是對包孕句的研究發(fā)展到今天,根據(jù)對單復句定義的劃分,我們普遍認為漢語中的包孕句被劃分為單句的行列。
2.日語對有屬文的單復句劃分
同樣,我們比較幾個日語復句的定義:(1)《日漢大辭典》復句:一種句子結(jié)構(gòu)。在句子的結(jié)構(gòu)中具有兩個以上的主謂關(guān)系。(2)《三省堂·大辭林》複文:構(gòu)造上からみた文の種類の一。主語?述語の関係が成り立っている文で、さらにその構(gòu)成部分に主語?述語の関係がみられるもの。「花の咲く春が來たの類。(3)《廣辭苑》主節(jié)と従屬節(jié)からなる文。主節(jié)が含まれている文。根據(jù)以上復句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日語對復句的定義主要強調(diào)一個句子整體由主述關(guān)系構(gòu)成,同時,在此基礎上的主語或述語部分再由包含另一個主述關(guān)系構(gòu)成,便是日語中復句的定義了。
3.日漢包孕句歸屬劃分比較
中日關(guān)于復句和單句的劃分標準不一樣造成了一些中日都有的句子,如包孕句的歸屬問題的差異。漢語對于復句和單句的劃分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說來,多數(shù)單句和復句的界限也是清楚的。但是有一些句子,在這種語法著作里算單句,在另一種語法著作里卻算復句,標準不同,結(jié)論也不一樣。我們認為單句和復句是句子的語法分類,應該采用將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相結(jié)合的標準——結(jié)構(gòu)中心標準。有一套結(jié)構(gòu)中心的句子是單句,有兩套以上結(jié)構(gòu)中心的句子是復句,這是總原則。日語中關(guān)于復句的定義主要強調(diào)一個句子整體由主述關(guān)系構(gòu)成,同時,在此基礎上的主語或述語部分再包含另一個主述關(guān)系。比如說日語中的有屬文:象は鼻が長い。這個句子在日語中劃入復句討論,這個句子整體上的主語是“象は”,述語是“鼻が長い”,同時,在此基礎上,述語部分的“鼻が長い”可以說包含了一個主述關(guān)系“鼻が長い”,即一個句子中包含了兩個主述關(guān)系。
三、結(jié)語
本文從定義和歸屬劃分兩個角度對日漢包孕句進行簡單的比較,得出以下結(jié)論:(1)漢語中的包孕句和日語中的有屬文從句型范圍上來講大致相同。漢語中被稱為包孕句,形象地描述了主句和從句之間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了一種包含的關(guān)系。日語中被稱作為有屬文,強調(diào)的是一種從屬關(guān)系。(2)由于日漢兩種語言對復句劃分的不同,日語的有屬文被劃分進入了復句的范疇,漢語的包孕句被劃分進了單句的范疇,我認為就單復句定義而言,漢語中對復句的定義較為完善,所以我認為將包孕句劃分為單句這一范疇是合理的,日語中將有屬文劃分為復句并未完全考慮到有屬文這一句子的根本特點,還需要進一步商榷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靜.漢語語法問題[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劉耀武.日語語法研究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關(guān)鍵詞: 拆譯 分譯 加譯 倒譯
我們都知道,相對中文而言,日語的句子往往比較長,而且日語中長句很多,尤其在書面語中更為常見,作者為了使文字簡練、高雅,常常把幾層意思寫在同一個句子里,使句子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很大變化。漢語中雖然偶爾也有長句子,但比日語要少得多,結(jié)構(gòu)也比較簡單。總的來講,中國人習慣使用短句,因此日語表達與中文表達在長度上往往相差甚遠,日語句子越長,表達的內(nèi)容越多,與此相對的句子構(gòu)造也越是復雜,所以,在翻譯日語比較長的句子時,很難用一個句子一氣呵成表達完整,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把一個句子按照表達的意思和構(gòu)造以及漢語的表達習慣分成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句子,再加以翻譯,這就是所謂的“分譯”,也叫“拆譯”。正確地使用分譯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原意,譯出地地道道的漢語來。分譯是長句翻譯中最為常見的方法,但是由于長句的構(gòu)造相對復雜,很難用一種翻譯方法貫徹始終,往往是“倒譯”、“加譯”、“減譯”、“分譯”、“合譯”、“反譯”等各種手段交替使用,所以在翻譯一個長句時候基本上要應用到多種翻譯方法。我們要根據(jù)句子的實際構(gòu)造和表達意思恰當?shù)貞梅g方法,使翻譯后的句子簡潔明了,盡量與原文達到相近的效果。接下來,我們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語 第六冊》中的第八課《他人の目》為例,從中抽出幾個比較典型的長句,對比《日語第五,第六冊課文翻譯與練習答案》進行翻譯和分析。
1. この合、大人たちの批判の多くは、自分たちのごしてきた青春代の青年像とは余りにもう代のままな若者たちの姿に、かつての抑された、常に他人の目を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屈辱にあふれた自己の青春の像を重ね合わせて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あったものが多い。
譯文:這些批評實際上夾雜著大人們自己內(nèi)心的許多不滿、悔恨、羨慕乃至嫉妒。因為他們總喜歡拿自己年輕時代經(jīng)受過的那種必須看別人的眼色行事、極端壓抑、備受屈辱的境遇跟現(xiàn)代年輕人可以隨心所欲的環(huán)境相比,自然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我們仔細分析這譯文,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翻譯過程中主要應用了分譯法,把原文的一個句子拆成兩個句子。分譯存在著兩種具體的辦法:一種方法是單純改變原文標點符號,形式上斷句,把句子縮短;另一種方法則是從原文中直接提取出一部分內(nèi)容,或者讓它獨立成句,或者把它并入到其他的句子中去。在這里的分譯顯然用的是第二種方法,把“この合、大人たちの批判の多くは……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あったものが多い”提取出來,獨立成一句,剩下的另成一句,用來說明是怎么樣產(chǎn)生的“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這樣一來,整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和表達意思就顯得簡單明了。
這個譯文還用到了“加譯”的方法。加譯,就是把原文的隱含意義或者句子成分等內(nèi)容用顯現(xiàn)的語言表達出來。表面上,它可以使譯文多出一些原文中本“沒有”的字句,但是在句義轉(zhuǎn)達上,卻并非添枝加葉。加譯的前提是原文比較隱晦,如果按字面意義翻譯出來,很難讀懂或者很難抓住原文的內(nèi)容實質(zhì),有時甚至讓人不知所云。加譯時必須遵守的原則是,譯文中多出來的“枝葉”必須在意義上有根據(jù),不能是憑空捏造,必須在正確把握句子的基礎上再適當添加,切不可不顧原文的意義任意添詞加句。
例如我們對比原文和譯文,發(fā)現(xiàn)后一句中的“因為他們……跟現(xiàn)代年輕人可以隨心所欲的環(huán)境相比,自然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中,特別是后半句“自然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對應的字眼,顯然這里是譯者自己添加上去的,目的是為了上下文銜接得當,語意連貫。更為主要的是并沒有偏離原文大意,整個句子讀起來比較通順。在這里需要提示的是,所謂的加譯,一般是指把原文中隱晦的,需要譯者補充說明的地方通過加譯法譯得淺顯易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把原文中所有隱晦的文字都譯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其中隱晦并不是由于兩種文字本身的差異造成的時候,加譯更是要慎重,否則很容易破壞作者的本來意圖。
這種譯文很顯然采用的是意譯的方法,讀起來大體上也算自然流暢,但是跟原文相比較,其中少了些韻味,例如譯者在處理譯文的時候,把原文中“現(xiàn)在年輕人的瀟灑不羈的姿態(tài)與自己年輕時代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影像不斷在腦海里交替浮現(xiàn)”這樣一句直接譯成“年輕時代的境遇與現(xiàn)代年輕人的環(huán)境相比”意思是傳遞到了,但是在斟詞酌句方面,還是有失偏頗。
另外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漏譯”的問題,在原文中“批判の多くは”以及“……ものが多い”出現(xiàn),而在譯文中則是一種完全的語氣陳述的,并無提到“大多數(shù)”“……居多”這樣的字眼,這在某種程度上違反了我們要求翻譯過程中的“信”一標準,我們所要傳達的信息,必須首先要保證不違背原文內(nèi)容,雖然這是個細節(jié)之處,但還是需要多加注意的方面。
2. 姑の嫁いびりが去い年月いてきたのは、自分たちが嫁の代にされたことを、自分が姑の立に立った、再び次の世代に要することで、辛うじて自分を慰めてきたからである
譯文:婆婆虐待媳婦過去之所以一代傳一代,就是因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極力要把做兒媳婦時候所遭的罪,讓下一代也嘗受一下,心理上才能得到平衡和的緣故。
這句話不長,只能算是一般的長句,但是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翻譯的時候確需要充分理解原文意思,適當調(diào)整語序,才能進行翻譯,譯文中譯者非常巧妙地將“自分が姑の立に立った”翻譯轉(zhuǎn)換成“就是因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將“嫁の代にされたこと”翻譯成“做兒媳婦時候所遭的罪”,這就很符合中文的表達思維,使整個句子看起來比較地道和得體。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除了正確領悟原文意思,調(diào)整語序,選擇詞語是很關(guān)鍵的一步,千萬不能照著詞典或者字面生搬硬套。在被譯文中找不到對應的詞語來傳達原文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考慮選用恰當?shù)钠渌~語盡可能地去傳達原文意思。
但是譯文中,有個比較不恰當?shù)牡胤剑耙驗槟切┳隽似牌诺娜耍瑯O力要把做兒媳婦時候所遭的罪,讓下一代也嘗受一下”的譯文中,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不妥當,但是當我們讀起來的時候,總覺得有些拗口,為什么呢?在中文的表達中“把……讓……”這個句型讀起來非常拗口,“把字句”和“讓字句”撮合在同個句子中本來就顯得晦澀難懂,因此譯文中出現(xiàn)的這句話,完全可以合并改為“因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竭力讓下一代嘗受下自己年輕做兒媳婦時所遭受的罪”。
3. 今日の社會性のない一部の若者たちを育てたたちにも、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と言う世界の批判を受けた日本の出にも、この「他人の目を自分の目に置き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ということ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譯文:無論是當今那些養(yǎng)育了一部分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的父母,還是被世界輿論批評為“經(jīng)濟動物”的那部分人,在他們中不是都存在著不能將“他人的目光”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目光的弊端嗎?
在以上的譯文中主要采用了意譯的手法進行翻譯,在語序上基本沒有變動,對照原文和譯文,基本上都把原文的中心意思給傳遞了出來,譯文看起來簡單明了,然而筆者認為有幾個地方欠妥當,首先是把“社會性”翻譯成“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覺從某個角度來講只是社會性的一小部分;而還包括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群居和與別人溝通的能力,等等社會性。而在此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來看,它顯然不單純指“社會責任感”這一含義,在中文表達中,同樣存在對應的這個詞,因此直接翻譯成社會性更符合原文意思。
其次,“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と言う世界の批判を受けた日本の出にも”,在翻譯過程成中,“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作為外來語,被直接翻譯成“經(jīng)濟動物”,顯然經(jīng)過翻譯之后,我們?nèi)匀缓茈y明白這個“經(jīng)濟動物”到底指什么,應該在詞后注明它的意思是“對一味追求經(jīng)濟效益的人的蔑稱”,這樣讀者看起來就不會不知所云。
另外仔細看這半句話,我們就明白它的主語是“日本の出”,但是譯文中用“還是被世界輿論批評為‘經(jīng)濟動物’的那部分人”一句帶過,顯然有些不完整,而且與原文意思不相符。譯文還可以稍微加以斟酌。
4. 第一の意味での他人の目、つまり「みっともないとか、「をかくとか、常に他人の判斷を基として自分を律していく他律的な性は、悲しいながら中年以上、爭以前に青春を送った世代の多くの人たちに、いやとういうほど身についてしまっている。
譯文:第一種意義上的“他人的目光”指的是總是擔心“不體面”或“丟人”,表現(xiàn)為常常以他人的價值觀為基準來約束自己的他律性習性。可悲的是這種習性嚴重存在于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戰(zhàn)前度過了青春時代的群體中。
該譯文基本上采用的是直譯的方法,語序方面也只是把最后一句的動詞“存在于”提前到前面一句話來。對比其他譯法,顯然這種翻譯方法更為達意,更容易處理句子之間的結(jié)構(gòu)和修辭,措辭也完善,但有兩個細節(jié)之處需要注意:“……中年以上、爭以前に青春を送った世代の多くの人たちに、いやとういうほど身についてしまっている。”首先是在上一例句中提到的“多くの”因為關(guān)系到一個句子稱述的精確度,所以必須翻譯出來,那種習性并不是存在于所有的“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戰(zhàn)前度過了青春時代的群體中”,只是存在大多數(shù)的“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戰(zhàn)前度過了青春時代的群體中”,另外一點就是“いやとういうほど”這個修飾語,譯者在處理這句話時,用了“嚴重”一詞,首先這個“嚴重”用在譯文中已經(jīng)犯了語病錯誤。我們可以加以調(diào)整,把這詞變通為“根深蒂固”可能會更恰當些。
總而言之,翻譯是一件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要想成為一名好的翻譯,多練多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必須多動手進行實踐,才能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逐步掌握存在于他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規(guī)律。另外,我們要明白,翻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多種方法,但是任何生搬硬套的方法都不可能行得通,只有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用最恰當?shù)姆椒ò颜Z句翻譯出來,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譯者。此外,重視母語素養(yǎng)的提高是我們?nèi)菀缀雎缘囊粋€重點,倘若一個人的母語水平有限,即使你把對方的語言學得再透徹,也很難有豐富多彩的母語將其翻譯出來,只有學好母語,提高母語水平,才能真正翻譯出好的作品。關(guān)于日語的長句翻譯,除了要把握句子的字面意思,掌握言外之意也是關(guān)鍵,靈活使用多種翻譯手法,不拘泥于某種固定形式,適當調(diào)整,隨機應變才能處理得當。最后一點是,翻譯不是單純的一門學科,它與各個領域各個范圍的學科都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我們要做好一門翻譯,除了必須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之外,還必須透過字面意思斟酌文章的歷史社會背景,這樣翻譯出來的東西才能在韻味上更加貼近原文。
注釋:
①陳生保,胡國偉,陳華潔.日語(第六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②喬瑩潔.日語第五,第六冊課文翻譯與練習答案.廣西教育出版社.
參考文獻:
[1]張小林.簡明日漢翻譯技巧研究.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
[2]梁傳寶,高寧.新編日漢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被動句中日對譯差異中日被動句在對譯上存在諸多差異,因此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日語被動句是日語學習的一大難點。本論文將圍繞日語被動句,通過與漢語的對譯進行比較,探索中日被動句的差異所在。
一、行為對象由格助詞「を表示的被動句
(1)子供が母に叱られる。
翻譯為漢語如下:
(1)′孩子被母親責備。
這種類型的日語被動句與漢語的被動句正好是對應的,因此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比較容易理解。
二、行為對象由格助詞「に表示的被動句
(2)春子は知らぬ男にしかけられた。
直譯為漢語如下:
(2)′春子被不認識的男子打招呼。
直譯后的漢語被動句是不自然的,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更傾向于使用主動句。因此,中國的日語學習者更習慣用主動句式來翻譯以上的日語句子。但是,當受事者變?yōu)橹髡Z的情況下,在日語中必須要使用被動句式,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
三、所有者被動句
(3)彼はスリに布をとられた。
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受母語遷移的影響,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容易翻譯為:
(3)′彼の布がスリにとられた。
實際上,以上的句子在日語中是很少用的。在日語中,動作主體當因為某種行為而受到影響的時候,特別是蒙受不好影響的時候,傾向于把動作主體,即所謂的有情物作為主語,再使用被動句式以表達這種影響,而不用“他的錢包”等無情物作為被動句的主語。在日語中,有情物做被動句的主語是由來已久的表達傳統(tǒng)。與此不同的是,漢語中無論是有情物還是無情物都可以作為被動句的主語,沒有限制。因此該種類型的日語被動句,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是容易出錯的地方。但是,無情物作為主語的被動句在日語中也不是完全沒有。特別是在書面語中,在一定的條件下也使用無情物作為被動句的主語。
四、無情物作為主語的被動句
(4)この歌は若者によく歌われる。
翻譯為漢語如下:
(4)′這首歌年輕人經(jīng)常唱。
這種類型的日語被動句翻譯為漢語時,與“被字句”相比,也更傾向于直接使用主動句式來表達被動的意思。因此,我們中國的日語學習者需要明確使用日語被動態(tài)的具體情況,排除漢語母語思維的影響。
五、無情物作為主語且行為者不明的被動句
(5)オリンピックは四年ごとに行われる。
這種被動句著眼于敘述受事的對象,和上面4中的被動句是相通的,是無情物作主語的被動句,而且沒有提及動作主體,用于沒有必要提及動作主體或動作主體不明確、不特定的情況。翻譯為漢語如下:
(5)′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
雖然表達同樣的意思,漢語中未必使用“被字句”。因此,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在翻譯此類句子的時候,經(jīng)常意識不到當無情物受事對象做主語時,在日語中應該使用被動句式來表達這一點。
六、間接被動句
(6)彼は子供のに父に死なれて、辛い生活をしていた。
(7)お客さんに突然來られて、出かけられなくなった。
這種“間接被動句”在日語中又被稱為“迷惑の受身”“被害の受身”,即所謂的“受害型被動句”。這種類型的被動句在漢語中是幾乎沒有的,是日語被動句的一大特色,因此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理解起來是較難的。漢語的表達習慣如下:
(6)′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過著艱辛的生活。
(7)′客人突然來了,不能出門了。
翻譯為漢語時,難以用漢語“被字句”來翻譯,更傾向于使用表達因果關(guān)系的復句。
通過以上從中日對譯的角度進行的比較與分析,對日語被動句的特點可以總結(jié)歸納為以下三點:
1.日語被動句翻譯為漢語時,很多情況下,未必用漢語的“被字句”來翻譯,而是用“由”等介詞表達,或者用主動句式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2.日語被動句中的主語按照傳統(tǒng)表達習慣,通常為有情物。無情物做被動句的主語這種情況不多,而且有用法限制,即當動作主體不需要明確指出時,或者是當動作主體不特定的情況下使用,不用于個人的日常行為。與此相對應,我們漢語中對被動句的主語沒有限制,既可以是無情物也可以是無情物。
3.日語中的間接被動句在漢語中是幾乎沒有的,用于表達困擾、麻煩、被害等消極意義,可以說日語是被動句的一大特色。
如上所述,只有通過與漢語的比較,總結(jié)分析出日語被動句的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日語被動句,并能克服日語被動句的學習難點,準確地應用日語被動態(tài);才能有效地排除漢語母語的思維影響,很好地進行思維轉(zhuǎn)化和遷移,懂得使用日語表達應該在什么情況下使用被動態(tài),該怎樣正確地運用被動句。
參考文獻:
[1]教用日本教育ハンドブック④?文法Ⅱ.國交流基金,昭和55年.
[2]小泉保.言學入.大修店,1993.
[關(guān)鍵詞]日語 口語 歷史文化 詞匯 句型
現(xiàn)代語言學把書面語看作是口頭語的記錄,口頭語是語言交際最基本的方式。在日語的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并提出三點建議。
一、培養(yǎng)日語意識,化記憶為本能
人們在孩提時,反復地一邊聽一邊從嘴里組句,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語言。然而到了成年人的年齡再去學外語,如日語,這個時候總是先用母語思考,這種表達符合不符合日語語法,然后再說。當然這種方法是學外語時很自然的生成的習慣,不能完全加以否定,但是這種方法卻對提高日語口語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日本英語系列教材“JOY OF ENGLISH”(快樂英語)的編者今田洋子,在分析了日本初、高中生經(jīng)過了6年的英語學習,而大多數(shù)學生仍不能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原因時認為,那是由于單純地把語言作為一門“知識”,僅用大腦去背書本的緣故。要想掌握能夠表達自己的愿望、并能在與世界上的人們進行相互理解和協(xié)調(diào)時發(fā)揮作用的英語,不僅要用腦記,同時也要用心、用手、用腳還要用眼、耳、口,即必須用身體的全部去記憶。因此,提高日語口語表達能力的關(guān)鍵就在于培養(yǎng)日語意識,用身體的全部為記憶,并最終化記憶為本能。
會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各種實際場合中與日本人進行實地交流。但對絕大多數(shù)學習者來說,是很難甚至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學習者應自己模擬各種會話場景進行口語練習。在這些會話訓練中,必須在自己大腦里建立日語的意識,即用日語去思考和表達,而不是用中文思考,再轉(zhuǎn)換成日文。此外,國人較為內(nèi)向,在公開場合羞于開口,尤其是當對自己要說的不夠自信的時候。因此,自言自語法是克服害羞心理,提高日語口語交流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在自言自語法練習中,學習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在自己的房間里,沒有人會笑話,盡可以大膽地說。我們可以在散步時說給花草樹木,可以在欣賞影片時跟著主人公傾訴喜怒哀樂,可以在睡覺或一覺醒來時說說自己的憧憬,描繪自己的夢境。總之,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采取適當?shù)恼Z速和音調(diào),隨心所欲地說。
采用自言自語法提高自己的日語口語能力要學會模仿。模仿是口語學習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對比又是模仿的關(guān)鍵。好口語首先是讀出來的,大聲的朗讀并對比自身和日本人的差距,不僅可以練習語音、語調(diào),還能增強語感,達到既練嘴又練耳的目的。模仿時一定要大聲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氣。簡言之,就是要融入進去,讀出感情。不是為了模仿而模仿,是為了掌握而模仿。所以不是單純的鸚鵡學舌,而是經(jīng)過自己體會后的了解和掌握。這才是模仿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實踐也證明,大聲朗讀會對耳朵、口腔和大腦有刺激,會引起生理的變化,朗讀到一定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舌頭的靈活度大大超過你的想像,而這為以后的口語表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模仿標準錄音,這樣才能對文章或?qū)υ挼恼Z音語調(diào)形成一個整體印象,通過這樣的訓練,我們才能體會日語語句的優(yōu)美和日語語音的韻律,才能形成語感。
二、日語口語的學習要以日本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為依托
語言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反過來影響著語言。因此,日語口語反映著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文化的內(nèi)容,它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可以說就是一個民族成長、發(fā)展、壯大的過程。口語是直接用來進行生活、思想、感情交流的表達工具,它決不是單詞、詞匯、短語、句子的簡單重復或句型的機械操練。因此,在日語口語的學習過程中,對日本本國文化知識的了解顯得至關(guān)重要,只有充分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掌握外語。
以日語為母語者一般都能原諒外國人所犯的語音、語法錯誤,但如果表達不得體違反他們的交際常規(guī)和準則、禮節(jié),就會引起他們的誤解和不悅。因此,在這方面必須加強學習和體會。
例如:日本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通常不愿意直截了當?shù)鼐芙^別人,而是通常會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是呀,我非常了解您的心意) (請讓我們在考慮考慮)。日本人不太愿意直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總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型,如“可能”、“好像”、“似乎”、“看起來”、“我了解了”等。而且日本人出于禮貌和面子,即使想接受別人的幫助或邀請,也先要似惺惺地客氣一番。如果對方堅持,才接受幫助。
三、過好日語詞匯關(guān)和句型關(guān)
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關(guān)鍵之一是“詞匯”。詞匯量的大小是解決表達“好不好”的關(guān)鍵。在掌握句型的基礎上擴大詞匯才有意義。在擴大詞匯方面,需要記一些常用詞、急用詞。按使用頻率、使用范圍,大約5,000左右的詞匯就足以進行日常口語交流了。口語體不同于書面體,口語體中所常用的詞匯,大都是小詞、簡單詞、常用詞。“只要把知道的單詞排列起來,就能溝通啦,講日語根本就不必擔心,重要的是要有開口的膽量。”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從日本回來的人下此豪語。例如到電器行,只要說“カメラ、う”,店員大致就能了解你要買照相機了。因為從當時的場合、情況、表情及手勢等,對方就能揣摩你的意思。
句型是在自己腦海中建立外語語境的重要一環(huán)。掌握句型的要求是不但在大腦“貯存”足夠的句型,而且要在使用時靈活“調(diào)取”。日語中有許多與特定場景、氣氛等相應的特定句型,人們用這些句型可以表達建議、請求、命令、安慰、指責、興奮、憤怒等不同要求和情感。這類一般都很短,大都是簡單句,卻能表達出各種情形下的各種說法。要做到口語流利,就必須熟悉并掌握各種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句型,形成對特定場景作出快速的語言反應能力。
掌握句型的方法是背誦。學習外語的人一定要背誦好文章、好句子,一條好句子可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好句子。背誦五十條句子,口語會好起來;再背五十條句子,口語會上一個臺階;如果再繼續(xù)背誦五十條句子,口語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我們不必細微琢磨、詳盡分析每一課每一句,而是要求背誦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其實并不是完全背誦,常常背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在腦海中形成了外語的語境,建立了語感。
參考文獻:
所謂擴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添上適當?shù)母郊映煞郑缤诰渥拥摹爸鞲伞鄙稀疤碇尤~”,用以修飾、限制或補充,使句子的意思表達得更加完整、具體、生動。
縮句與擴句正好相反,是指刪去句子中起到修飾、限制或補充作用的部分,如同去掉“主干”上的“枝”和“葉”,即刪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達得更加簡潔。
擴句能夠使我們更加準確地表達一個意思。
以漢語句子為例:
――貓盯著麻雀。
這句話表達了一個非常基本的含義,但經(jīng)過擴句,可以變成:
――一只頑皮的小貓正全神貫注地盯著離它不遠處的一只蹦蹦跳跳的小麻雀。
這樣一來,句子的意思更加完整、具體和生動。
縮句能幫助我們更加準確地理解句子意思。
還是以漢語為例:
――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的小麻雀無可奈何地拍打著翅膀。
經(jīng)過縮句,抓住句子的主干:
――麻雀拍打著翅膀。
這樣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這句話主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二、為什么要使用擴句和縮句
基本上所有的日語教師都把自己定位成外語教師而不是中文教師,這固然沒有錯,但是如果據(jù)此就在教學方法上將日語教學與中文教學割裂開來,則是不妥的。
事實上,日語老師和語文(中文)老師,特別是低年級語文老師在教學方法中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小學語文是從漢語拼音學起,而日語是從五十音圖學起;再如,小學語文是由讀、寫組成,而日語同樣是由讀、寫組成。由此可見,在學習的方法和程序上,日語與漢語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
但是,日語教學當然也有其自身特點,作為一門外語,在教學中除讀、寫之外,還增加了翻譯,這可以說是日語教學與語文教學最大區(qū)別。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準確翻譯出復雜的句子,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這種問題的講解上,教師不妨借鑒小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擴句和縮句的教學方法,把問題變得簡單而清晰。
三、如何使用擴句和縮句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
(一)使用擴句和縮句的注意事項
進行擴句練習時,首先必須弄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找到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在它們的前面加上適當?shù)男揎棧ㄈ照Z的修飾語加在所要修飾的詞的前面,這一點與漢語相同,因此,這也正是日語教學可以直接使用語文教學中擴句、縮句方法的原因),這樣句子會更加完整、具體。
縮句時,逐步刪去句子的主要成分前面的修飾語,直至縮到只剩句子的主要成分為止。
無論是擴句還是縮句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留句子原來的主要成分,保持句子的原意。也就是說不管是增加還是減少“枝葉”,原句的主、謂、賓成分不可改變。
2、不能改變句子的結(jié)構(gòu)。
(二)巧用縮句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句意
在日語教學中,經(jīng)常會碰到很長的日文句子,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在指導學生翻譯時,教師無從下手。這時,如果教師能轉(zhuǎn)變思路,不是僅僅從語法上來講解,而是首先讓學生縮句,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再把句子分成幾個部分進行講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繁街では夜くまで忘年會をしむ人の姿がられます。
在指導學生理解這個句子時,首先讓學生把這個句子縮成:
姿がられます。(看見了姿態(tài))
這時,再在主干的基礎上進行一步一步的擴句。首先擴充成:
人の姿がられます(看見了人的姿態(tài))。
再擴充為:
忘年會をしむ人の姿がられます。(看見了參加聯(lián)歡會的人的姿態(tài))
這時的“忘年會をしむ”可以做為“動詞短句修飾名詞”這個語法點進行講解。學生明白是“看見了參加聯(lián)歡會的人的姿態(tài)”。再在理解的基礎上補充地點和時間,也就變成了完整的句子,即:
繁街では夜くまで忘年會をしむ人の姿がられます。(在繁華的街上,到夜里很晚都能夠看見參加聯(lián)歡會的人)
這時,學生就已經(jīng)很容易理解這句語的意思了。
我們再來看一個句子:
新年に始めて神社や寺へおまいりに行くことを「初もうでと言います。
同樣,這個句子可以縮成:
ことを「初もうでと言います。
與前一個句子不同的是,在這個句子中,出現(xiàn)了形式體言“[こと]”。這時句子的意思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就變成 “事情被稱為新年后首次參拜”。是什么事情呢?再進行擴句,原來是:
始めて神社や寺へおまいりに行くこと”(初次去神社和寺廟參拜的事情)。
再補充進時間,全句的意思是“在新年初次去神社和寺廟參拜被稱為新年后首次參拜”。
通過這種化整為零的方式,可以分解句子的難度,更有助于講解,使學生更好得理解句意。
(三)利用擴句巧翻譯
外語學習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能夠翻譯。而在翻譯中,最難的就是如何把一句復雜的中文翻譯成日文。很多人碰到一句很長的中文,往往無從下手,不知道該用什么句型去翻譯它。這時,可以先把中文句子縮句,找出主干,確定構(gòu)成句子的最主要成分,再一步一步進行擴充,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日語泛讀教程》的練習中有這樣一句話:
大聲講話,以便坐在后邊的人也能聽到。
很多學生在看到這句話時無從下手,不知該如何翻譯成日文。其實,我們首先可以確定翻譯這個句子的主要語法是表示為了的“~ように”。下面再對句子的主要部分進行翻譯,就變成了:
こえるようにした。
再進一步擴句,就變成了:
後ろの席の人にもこえるように大きな聲でした。
再來看一個句子:
當時的人們認為,傳染病之所以流行,是由于生病死去的人和動物變成了惡神使人們痛苦。
在這句翻譯中,我們可以先搭出基本句形的框架,即:
當の人々は~と考えていました。
再補充人們所想的內(nèi)容。在這個部分,又可以確定所用語法為“のは~からだ”。這樣,就可以翻譯出:
染病がはやるのは、病で死んだ人や物がい神になって人々を苦しめるからだ。
我們再把兩個部分組合起來,就完成了整句話:
の人々は染病がはやるのは、病で死んだ人や物がい神になって人々を苦しめるからだと考えていました。
利用這種方式來把中文翻譯成日文,把一個長句子分成幾個句子來完成,降低了句子的難度,使學生可以更快速準確地判斷出應該使用的語法,提高翻譯的準確度和速度。
(四)關(guān)于擴句和縮句的其他妙用
在日語教學中,關(guān)于形式體言的語法講解得很抽象。在語法書中講到“形式體言又稱形式名詞,這是一種不具有或極少具有實際意義、主要起語法作用的體言(名詞)。形式體言在句中所起的語法作用,簡言之,即“使其前面的用言或含有活用詞的句子體言化,以便它們能在句中做主語、賓語等由體言才能充當?shù)木渥映煞帧P问襟w言接在活用詞的連體形之后,一般用假名書寫。”這種抽象的說明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教師在講解中,也可以運用縮句的方式,簡化句子成分,令理解更為直觀。
例如:
日本を勉するのがしい。(學習日語是件有趣的事情)
教師在講解中,可以指導學生先把句子縮句為:“のがしい” 。
這時,學生就很容易看出の是形式體言,而這句話是將“日本を勉する”體言化了,它本來是一個動作性的詞組,體言化后表示“學習日語這件事情”。整個體言化了的部分在句子中充當主語。
四、結(jié)束語
日語的教學過程非常復雜,內(nèi)容十分豐富,所需完成的任務多種多樣,應當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方法相適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擴句和縮句的教學方法,但也不能片面強調(diào)和夸大擴句和縮句的作用。在日語教學中,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制訂相對應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獲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偉等. 日本語能力測試閱讀理解 [M]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12
關(guān)鍵詞:敬語 導入 日語教學 實際應用
中圖分類號: H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036-02
“禮貌”是我們對人說話做事的基本要求,在日語中也不例外。在日語中使用敬語能幫我們保持著良好的人際交往關(guān)系,但敬語的使用是我們?nèi)照Z學者的難題,日語學習者在完全不能吸收日本文化的狀況下,很難把握使用敬語的正確性。所以他們不能正確使用日語有兩大原因:一是中日文化傳統(tǒng)文化――禮貌意識是不同的;二是對待詞匯――敬語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在國內(nèi),日語教學采用“敬語”與“非敬語”兩種形式授課,這種方法只是以學生背詞匯量為主,并依據(jù)固定格式將詞匯生拉硬拽到語句中,這種形式的教學模式不僅死板,而且束縛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國內(nèi)教學往往缺少的就是這種情景化的訓練,如,何時、何地、對何人使用敬語等,因而學習者即使掌握了日語的固定格式和足夠的詞匯量,在實際應用中還是有所偏頗,本文依據(jù)被全世界普遍認可的Brown & Levinson理論剖析日語教學中“禮貌意識”的重要性。
1 “禮貌意識”的基本含義
“禮貌”實際就是為了維護他人或自己面子的一種語言形態(tài),Brown & Levinson理論中把面子分為兩種:一是積極的面子(贊賞、夸獎和對自己有益的言詞或自己的見解得到他人的認同);二是消極的面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希望他人的進入,以保證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自由的、無拘束的)。而我們所說的禮貌意識就是在日常交往中不威脅對方的這兩種面子行為,不傷害,不損害,并且保護對方面子的話語則稱為禮貌用語。在我們的生活中,禮貌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使用禮貌用語代表著對他人的尊敬和愛戴,在實際生活應用中,不同的情景下有著不同的禮貌用語,什么時候用、對何人用、怎樣使用敬語,關(guān)鍵要看使用者對禮貌用語的理解程度。
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論,提到禮貌會受到文化的制約,不同的文化禮貌具體含義不同,例如,在非洲吃飯叫服務員必須要敲打桌子,否則服務員是不會理會你的,但在國內(nèi)它則代表對服務員、店內(nèi)老板的蔑視,是不尊重老板的表現(xiàn),所以禮貌的表現(xiàn)在各國是有差異的,而我們應從中日禮貌現(xiàn)象來分析禮貌用語的正確使用。
2 日語中“禮貌”的影響
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論是說話人根據(jù)場合、時間、地點對接收者使用的言詞,當然,也取決于接收人的社會地位,這就要求說話人語言變化的起伏。在日本,雙方之間的對話就依據(jù)各自的地位、親近關(guān)系等,使用合適的禮貌用語來維持雙方交際關(guān)系,以使對方的關(guān)系更加融洽,由此可知“禮貌”的問題不僅僅局限于日語詞匯量那么簡單了。
2.1積極禮貌影響
積極的“禮貌”等同于積極面子,就是維護、尊重他人的面子,讓說話人站在雙方的立場上考慮、思索問題。因文化差異,國內(nèi)禮貌用語與日本有所不同。當中國人與他人談話時,為了表示雙方的親密關(guān)系,往往會涉及到雙方的私人領域,對中國人來講,分享雙方的隱私不但表示著雙方的親密關(guān)系,而且還加強雙方的感情。但日本人的內(nèi)心想法與中國人就大為不同,日本人在與人交流時更重視避免涉及隱私的話題,在他們的文化里這是對他人隱私的保護,是尊重他人的行為。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分析出中日文化之間具有差異性,“禮貌用語”作為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交流中應注重禮貌用語在情境中的使用。
在某一情景發(fā)生時,使用的日語不是固定化的格式,而是說話者隨著對話的發(fā)展而變化的詞語,學習日語的目的是促進雙方談話的成功,從而使雙方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密切。日語的互動不是雙方之間無任何顧慮的產(chǎn)生,雙方的談話者一定要意識到彼此的身份,來選擇恰當?shù)挠谜Z。
我們國內(nèi)的教學普遍忽視了“情景”這一重要方面。國內(nèi)的教學在進行敬語搟課時,老師往往以語法為中心軸,讓學生背大量日語的固定句式以及許多的日語詞匯量,通過數(shù)量龐大的替換練習來提高日語能力。例如“走”是個動詞,老師只要求學生說出它的尊敬語、謙遜詞和貶義語,就證明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課堂的基本內(nèi)容,這就完成了課堂教學。例如,當學生問起老師是否學習過日本的餐桌禮儀時,學生首先應該知道這句話的主體是老師,用正確的翻譯是,先生は日本のテブルマナから學んでいる,而學生則是先生學んでいる日本のテブルマナから,其中的敬語用的準確無疑,可以見得學習者熟記日語的敬語形式,但也只是流于句子表面,學生因母語的干預造成敬語的誤用,這告訴教師日常生活的日語熟記句式只是一方面,教師還應對學生進行日常日語情景的訓練。
2.2消極禮貌影響
消極的“禮貌”等同于消極面子,即不希望別人強加給自己的行為,保持自己的一切行為是自由的,當我們交談時應注意到這種消極禮貌,要給予最大限度的尊重,當對方提出的要求自己不能或無法滿足時,對方就用使用委婉或讓對方有拒絕余地的語氣對答。
關(guān)于消極面子的說法,Brown & Levinson的理論中明確表明中日在“禮貌”方面差別很大,而且未來這種文化的差異也不會消除,會一直保持下去。
Brown & Levinson指出“消極”禮貌這種現(xiàn)象主要在固定的詞中添加語言的詞匯進行修飾,使得語句更加委婉,為了雙方更加融洽的交流。使用添加的語素目的就是表達內(nèi)容的不確定,使得雙方的社會距離保持正常。
中文的對話里經(jīng)常使用疑問句“能不能”、“是不是”、“好不好”等,目的是為了使雙方語言更能體現(xiàn)尊重對方的效果。
例如:如您所說,在你事業(yè)的起步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難題,今天在這里您能不能詳細的說出具體的經(jīng)歷。
提問題的人將眾所周知的事情第二次提起時,對被問者提出問題時,知道被問者不會拒絕回答問題,但提問題者依舊發(fā)出“能不能”的疑問,將回答問題的權(quán)力交給你被問者,由被問者決定他是否回答你的問題,表達了提問題者對被問者的尊重。中文的敬語體系是不完整的,但它經(jīng)過對語氣的起伏變化,來表達說話人的情感,來認識雙方并維持雙方的關(guān)系,使雙方感受到尊重。
日語問了讓雙方體會這種尊重的感覺,它使用“一したところ(貌似)”“のような(好像)”等詞語來模糊自己的意思。因為說話人不知道當事人的態(tài)度,說話人只能猜測對方的意思,為了避免說錯話帶來和自己幫對方下結(jié)論的誤會發(fā)生,說話人只好采用這些模糊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可以見得,當前的日語教育不能只限于敬語格式的應用,要讓學生知道格式只是學習日語的基礎,最重要的是讓廣大學生認識到文化、社會知識對語言學習的關(guān)鍵性。中國教育長時間忽略這一方面,往往造成日語學習者的語法過硬,不能靈活的應用,在實際交流中往往有缺陷的地方。中國在外語專業(yè)教育很重視語言技能的應用,重點在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忽視了人文教育,所以,中國的教育大多是機械模仿外語的基本格式,常常割裂文化與語言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大量外語學習者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過差。教師忽略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習者通過學習語言的方式來了解西方的文化,來獲得更加全面的知識,使自己對外國的文化能夠透徹的理解,使得自身的語言功底更加夯實。
使用好敬語的前提就是日語學習者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地位、立場、角色有著更完整的認識。中國的漢語里沒有和日本那樣固定的日語格式,它表達自己的想法只通過語氣的變化來表現(xiàn),再根據(jù)語句所在的情景就可表現(xiàn)出來。
例子:您最近在舉辦什么活動?
在中文里,這個“您”字用于輩分比自己高的或自己很尊重被問者。但如果“您”字用于身份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被問者就會認為這是諷刺自己的話語,會造成雙方的誤會,破壞雙方的關(guān)系。日語則不同,日語對中國漢語來說敬語體系較為完善。日語的社會構(gòu)造與我們不同,中國的漢語使用敬語是對特殊的人,但日語使用敬語不計較雙方的年齡、地位、親近關(guān)系,在日語中敬語使用較為普遍,它已是一種社會習慣、社會準則。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出,日語中的“敬語”只是表示禮貌的一方面,而我們卻把敬語認為禮貌意識的全部分,這一誤會是將“敬語表現(xiàn)”認為是固定的,不會發(fā)生變化的語法。而日語的“禮貌”重點是在說話者要依舊“對象”“地點”“場合”來選擇適合的詞語,可見日語禮貌表現(xiàn)是很復雜的。我們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日語使用時將“詞匯”和“場合”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感觸到日語在日常生活的靈活性,避免學生照抄課本的情形。
教師授課時應主講如何“表現(xiàn)”放在重點,教導學生使用哪類的詞語,如何正確應用合適的詞語,可以達到自己所要的效果,而不是單單講解日語中的語法形式,使用的固定格式。經(jīng)常講解“語法”“詞匯”“格式”等應作為英語的基礎知識,而不是日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們教師所謂的指導是讓學習者明白學習語法是為了在不同的情景上進行恰當?shù)慕涣鳎瑢W習者明確自身表達的意思,避免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誤解。老師在向?qū)W生傳授語法的過程時,應將語法知識與具體語境相結(jié)合,模擬出現(xiàn)實生活真正對話的情景,使學習者明確對話中“說話者”、“聽話者”、“原因”這三大主體,在學習者在情景對話中自我理解日語敬語使用的規(guī)范。教師指導學生時,不應只局限于日語中“禮貌表現(xiàn)”的正確使用,要想真正和母語一樣運用得當,指導時應把“情景練習”放在日語教育的各個方面。我們以“禮貌表現(xiàn)”為例子,學生學習日語的基本格式后,可以在班級設定一個比賽,比賽的要求就是讓所有學習者使用日語交流,比賽的形式和內(nèi)容就是類似大學里經(jīng)常舉辦的“金話筒主持人大賽”那樣,比賽的規(guī)則能將日語在生活中完美的詮釋、遇到緊急情況能夠應答如流的就是獲勝者。這類的比賽使學習者站在同一個思考角度,主持人在開場前應介紹參賽選手,以及參賽者的身份等。當主持人用日語介紹參賽人時,應使用恰當?shù)摹熬凑Z”,經(jīng)過這種模式,就給學習者設置了生活中的日語語境,讓學習者在自我討論中明白語法使用并不是固定句式應用的道理。教師在設置模擬情景演練時,為方便學生熟記語法知識的同時,應幫助學生理解“敬語”的使用要依據(jù)情景的變化而改變語句格式。
3 “禮貌意識”的實際應用
Brown & Levinson的理論指出漢語是“積極禮貌”類型的語言,而日語則是“消極禮貌”類型的語言形式,當然在日語中并非全部都是這種表現(xiàn)形式,其中也包含“積極禮貌”的表現(xiàn),它在實際生活中也被人們廣泛的使用,在人際交往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中國的日語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敬語的學習。我們的日語教育只是學習了敬語用法規(guī)范格式,要求學生將日語的規(guī)范格式死記硬背,幾乎不在乎日語的實際應用,這就導致學生在面對面的日語交流時,講出的是非自然化的日語,甚至鬧出笑話來。只有日語教育應試定位,使日語學習者與日本人的交流更流暢,才能達到中日兩國人在交往中促進關(guān)系更加密切的效果。所以,學習日語的語法規(guī)則對日語的應用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做到將他人的情緒考慮在日語的使用中,并且完善表達內(nèi)心的意愿,就更為重要了。綜上所述:“禮貌意識”的實際應用,對學生學習日語是相當重要的。
4 總結(jié)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中日兩國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經(jīng)濟往來也越來越頻繁,為使日語學習成為交往的橋梁,我國的日語教育機制必須不斷地完善,教育方法也要一改以往國內(nèi)教育只讓學生熟記日語敬語的語句格式等陳舊方法,諸如忽略句法使用的靈活性,導致學生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往往誤用敬語,不但不能發(fā)揮日語敬語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本文依據(jù)Brown & Levinson理論指出國內(nèi)教育的缺陷,提出日語教育的解決辦法,希望廣大教育者從中總結(jié)經(jīng)驗,使我國日語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注釋:
[1]日本語言學家南不二男將日語的敬語分為敬語與非敬語,中國語言被認為日語非敬語的一類。
[2]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論將對說話者或聽話者而言威脅面子的行為分為以下倆個方面:對于說話者而言,(1)威脅它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2)威脅它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對聽話者而言,(1)威脅它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2)威脅它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
[3]中根千枝將人在社會的關(guān)系分為場所型集團、縱式社會和序列意識三種,人的關(guān)系分為“縱”和“橫”倆種,日本的締結(jié)集團強調(diào)“場”而不是資格,同一“場”內(nèi)的人他的資格不同,就需要資格凝聚起來,能凝聚起來的就是一種“力”,縱式關(guān)系強調(diào)的更是一種“力”,這種力凝聚著整個集團內(nèi)各種資格的人,所以稱之日本社會是一種“縱式社會”。
參考文獻:
[1]平靜.日語教學中“禮貌意識”的導入[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7:116-118.
[2]王靚.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研究[J].考試周刊,2014,4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