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6: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激活生命意識
“生命”不僅是教學的內容,更是一種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結合起來,生命教育和語文閱讀教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作品,凸顯生命的意義,進行生命意識的灌輸,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
師:魯迅病逝后,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禮堂里……著名的作家巴金當時還是一個青年,他曾經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生自由讀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
師:你看見誰來吊唁魯迅先生了?
生1:我看見了一個禿頂的老人剛走進來,站了一下,忽然埋下頭低聲哭了。
生2:我看見……
師:當你看到這一切后,再來讀讀這一段文字,感受那萬人同悲的場面。
從對話場景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生命已經在教師精心營造的教學情境中被喚醒、被激活,他們的心智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解放了出來。這樣的場景中,展開著的是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對話,情與情的交融;這樣的場景中,實現著的是感悟與理解的整合,人心與文心的默契,觀點與精神的對話。
二、“猶抱琵琶半遮面”――引導感悟生命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強調理解的多種可能性,提倡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構建意義,甚至創造意義。有些文章的結尾常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就像樂章的余音一般,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它更能觸動學生心靈深處對生命的哲思。
法國偉大作家雨果的《船長》一文,寫了哈爾威船長在指揮救出遇險的60人之后,隨著輪船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文末以一句簡短的議論結束:“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庇械膶W生提出:哈爾威船長為何不逃命?是真的來不及逃命,還是除了與輪船共存亡之外別無選擇,抑或是唯有如此才算英雄?又或者哈爾威船長根本就沒有死,他是船長,水性一定很好……教學這一部分時,學生的創造性閱讀靈感被激活了,文章在爭論中被賦予了新意,作家的人道主義創作主題獲得了成功,學生對生命的價值也有了新的、更為深刻的闡述。
學生在閱讀中始終可以辨別、體驗到生命的存在:犧牲是愛,放棄也是愛。文本的意義不是把愛模式化,而是把愛引向更豐富的體驗中,這也是生命教育中最為核心的意義: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饋生命。
三、“萬紫千紅總是春”――重視延伸生命
閱讀只靠課堂,只限于課文是不夠的,必須重視閱讀的拓展延伸。教師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材料,把學生的讀引向深入,整合課內外閱讀知識,積極開展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豐富學生的情感。
1.推薦與自選相結合
這是解決學生讀什么書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問卷調查、查閱資料、親臨書店等方式向學生推薦閱讀有關生命教育的課外書目。這些書目可分為必讀和選讀兩種。教師開學初將書目印發給學生,鼓勵他們認真閱讀。
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推薦相關課外讀物。與此同時,還可以發動家長、學生互相推薦好的作品。在這樣的積累過程中,學生會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覺傳承中華文化中的生命精神。
2.教學與活動相結合
教師除在課堂上結合文本激活學生的生命意識外,還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把生命意識滲透在生活實踐中,為學生搭設展示才能的舞臺。
每天課前舉行一分鐘關于生命教育的演講,學生交流在課外閱讀中所感悟到的生命見解,也可以介紹一本關于生命教育的好書,簡述其主要內容、寫作特點、讀后感受,還可以補充諺語、歇后語等,感受生命的精髓。
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有的電影一開頭就牢牢地吸引了人,讓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而有的電影剛開頭就乏味之極,讓人看了昏昏欲睡。自然,看完前者后人們會再三再四地贊嘆并悠然神往,看完后者后人們會再三再四地搖頭并大呼上當。
這可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因開頭不同,結果也就會大不相同。這足以說明,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創作,重視開頭并確保開頭出彩乃是一種大聰明、大智慧。
寫作文也是如此。我們的教學實踐就曾再二再三地提醒過我們,對于初學寫作的同學,最頭疼的就常常正是這個如何開頭的問題,即,面對作文題總覺得無從下筆,他們雖然也知道好的開頭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可就是手足無措,開不好頭。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給作文開頭呢?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寫作大師是怎樣論述怎樣操作的吧!
元代喬夢符說:“開頭要像鳳頭。”小巧精美。
《文心雕龍 章句》中說:“好的開頭如蠶長抽絲,找準了線頭,便會長抽不斷,源源不絕,否則就會梗塞受阻。”
托爾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第一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边@個哲理詩似的開頭,為整部作品定下了抑郁悲涼的調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就為全文的寫景抒情定下了“淡淡的哀愁”的基調??梢?,出色的開頭在全文中具有特殊的功效。開頭定調是一種能力、一種技巧。它來源于寫作者對事物的深刻認識和對語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只要開頭引人入勝了,才能讓讀者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顯然,忽略開頭意味著糊涂,輕視開頭意味著浮淺,從不鉆研開頭的技巧,無疑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不可原諒的重大失誤。
二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開頭又快又好呢?
讓我們聯系我們的語文教材,細品幾個最常見的開頭技巧吧!
(一)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要求寫作者對準靶心,這個靶心就是題目或文章的中心。點題、解題均可。此法是文章切題,中心突出,最宜考場作文。如《海濱小城》“我的家鄉在廣東是海濱的一座小城?!焙喢骶珶捰∠篚r明、娓娓地敘述,親切地入題。又如《我的媽媽》“我有一位勤勞善良的媽媽”,閱卷老師看開頭便知文章主題是要表現媽媽的勤勞和善良,下文應圍繞“勤勞”、“善良”來寫。
(二)提出問題、吸引讀者
作文一開頭就提出一個令讀者感興趣的問題,吸引讀者讀下去,而問題答案正是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送挽聯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學生,各色各樣的人都有。那時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設下懸念,吸引人閱讀下去。又如《爸爸戒煙》的開頭,有著多年吸煙歷史的爸爸,這幾天忽然對著香煙毫無興趣了,這是為什么呢?這個設懸念的開頭一下子切中標題,又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三)說明情況、介紹背景
這種開頭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要素”,使讀者了解故事的背景,有時還可以交代時代背景、人物出場背景等。如《飛奪瀘定橋》“一九五三年五月,北上抗日的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要奪取的瀘定橋”。這樣開頭就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使讀者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再如《將相和》“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眱H用一句話,就交代了時代背景。
(四)借用故事、引起下文
就是用一個故事或者用一個傳說引起下文,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太陽》“有這么一個傳說,古時候,天下有十個太陽,曬得大地上寸草不生。人們熱得受不了,就找一個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個,只留下一個,地面上才不那么熱了。其實,太陽離我們有三萬萬里遠……”。作者借用一個古代的神話傳說,引出太陽有哪些特色和作用。這種開頭落尾就緊扣中心,使讀者對作者的寫作目的,現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從而激發閱讀興趣。
(五)描寫景物、引出人物
描寫自然景物,烘托環境氣氛,是為引出人物服務的。如《小英雄雨來》“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小河,河里長著很多蘆葦。河邊上有個小村莊,蘆花開的時候,……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十二歲的雨來就是這村的。”當你讀了這清新、優美、明朗如畫的開頭,若不急著往下看才怪呢!如《少年閏土》、《草原》、《窮人》等課文都屬于這一類型的好例文。寫作時,描寫景色和環境要真實、典型。
總之,作文開頭的方法很多,究竟采用何種方法才最出色最有效,要根據文章的主題、題材、風格等諸多因素來選用。
三
那么,究竟該如何解決好開頭難的問題呢?怎樣才能引導并幫助學生做到善于開頭,精于開頭呢?
筆者認為有兩個重要的途徑。
一是要通過廣泛的閱讀,細細揣摩并學習天下好文章的開頭方法,正如杜甫的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焙玫拈_頭方法看多了,記多了,寫起來自然有的是榜樣,有的是參照物,再也不會因無法開頭而抓耳撓腮、叫苦不迭了。
二是要有的放矢,精心設計,堅持做好關于開頭的單項訓練,
方法一:只寫開頭。寫作前先出示作文題,反復強調開頭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學生寫出三至五個不同的開頭,并由學生自己為這些不同的開頭打分,讓學生在比較中辨析這些不同開頭的短長與優劣,老師批閱后再擇最優者細細點評。如此久而久之,自然會引導學生掌握文章開頭的方法。
方法二:先由老師提供若干不同的開關方法,再讓學生根據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需求做出選擇/。
如寫作《回憶》一文時,我就曾出示過如下幾個不同的開頭樣式。
(1)見過大海嗎?它藍得像天,它美的像夢,我的回憶就與大海有關。
(2)知道貝殼嗎?它明亮極了,它美麗極了,我的回憶就像這迷人的貝殼。
(3)有件事讓我難忘,提起它我總會熱淚汪汪。
(4)有過許多難忘的時刻,它們總是那么清晰,想起來總是歷歷在目。
(5)有人說,兒時的回憶都是甜的。我不信,因為我的回憶就是苦的。
(6)“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泵慨斘页疬@支歌。總會想起她我有好朋友××。
(7)我的回憶像珍珠,亮晶晶的。信不信?不信,我這就說給你聽。
(8)笑是什么?笑是陽光。這是我的真實體驗。這體驗,是美好的回味告訴我的。
再如寫讀后感時,我曾提示過一個重要的思路:請認真揣摩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他的意圖是什么?理解并認準了這一點,感悟也就基本上“準確”了。然后我出示了以下幾個不同的開頭:
(1)讀完《××》,掩卷深思,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
(2)是在一個……的時刻,我讀完了小說《×××》,我的思緒也隨之飛了起來。
(3)“……,……?!边@是××說過的一段話,對于這段話,我曾將信將疑過,但看完作品《××》后,我就不再懷疑,因為我找到了答案。
(4)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思考著一個間題:為什么……?讀完小說《××》后,我明白了……
(5)……對嗎?如果不對,為什么?我一直回答不好這個問題。
(6)與哲人對話是件極美好的事,可是,茫茫人海,何處有哲人?我的理解是,好作品也是哲人,品讀好作品必有美好的收獲。
(7)×××是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對此,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究竟誰的理對,小說《××》作出了巧妙的回答。
(8)“好文章是燈,能點亮愚者的雙眼,”這話真的對嗎?
(9)許多人說,《×××》寫的好。我可卻偏要說:未必。為什么?請聽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