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辨析近義詞

辨析近義詞

時間:2023-05-30 10:06: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辨析近義詞,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 ___ english we must learn other eight subjects at school.

a. except for b. besides

c. but d. except

2. i know nothing about him ___ that he is an english-man.

a. besides b. except

c. apart from d. except for

3. who is to ___ for the accident, the driver or the walker?

a. blame b. scold

c. punish d. pay

4. when you are being taken photos of, you should stay ___ .

a. quiet b. silent

c. calm d. still

5. in face of danger, he remained ___ .

a. silent b. calm

c. quiet d. still

6. when you live in a ___ village, you can’t be well-informed.

a. quiet b. silent

c. still d. calm

7. the police haven’t discovered the ___ of the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so far.

 

a. reason b. explanation

c. cause d. excuse

8. have you turned to the dictionary to find out the ___ for the new word?

a. direction b. description

c. explanation d. introduction

9. all his classmates ___ him on his winning the prize in the maths contest.

a. celebrated b. congratulated

c. welcomed d. greeted

10. the taxi driver ___ me too much for driving me to the airport that day.

a. charged b. spent

c. cost d. paid

11. the students are given $50 a term to cover the ___ of books and studying materials.

 

a. price b. cost

c. pay d. value

12. high unemployment ___ the government billions of pounds in lost taxes.

a. costs b. charges

c. loses d. spends

13. however, the customer would only ___ half the price for the skirt.

a. charge b. cost

c. offer d. buy

14. as you know, all the natural resources are possessed and managed by the ___ .

 

a. country b. land

c. nation d. state

15. yesterday the president spoke on tv to the ___ about the prevention against the terrible disease.

 

a. state b. nation

c. country d. land

16. they can’t live on ___ . they must stay in the water.

a. land b. earth

c. ground d. soil

17. for the next ten years, he had not sent a single ___ to his parents.

a. message b. news

c. information d. notice

18. the ___ why eileen didn’t turn up at the meeting was not made clear.

a. reason b. cause

c. excuse d. matter

19. he thought this painting of mine of great ___ , and would ___ at least $10,000 for it.

a. worth; buy b. value; pay

c. price; offer d. use; charge

20. the government provided them with food and ___ through the hard years.

a. dress b. coats

c. clothing d. suits

21. his father found ___ in a factory. there was always a lot of ___ for him to do.

 

a. work; job b. a work; jobs

c. a job; work d. a job; works

22. i’m sorry the baby’s cry last night must have ___ your sleep.

a.

troubled b. disturbed

c. interrupted d. worried

23. don’t ___ them; they are talking business.

a. interrupt b. trouble

c. disturb d. break

24. his grandma has been ___ for five years, but he still remembers her clearly.

 

a. death b. died

c. dying d. dead

25. most houses were ___ in the terrible earthquake and many people became homeless.

 

a. damaged b. harmed

c. destroyed d. shaken

26. look! the cock is ___ where a hen ___ an egg just now.

a. laying; lain b. lying; lied

c. lying; lay d. lying; laid

27. the ___ made by the judge was not just and the public didn’t accept it.

a. decision b. judgment

c. choice d. conclusion

28.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make a ___ between mary and alice because they are both very attractive.

 

a. choice b. decision

c. selection d. agreement

29. he has a good ___ of business and his company is running well.

a. sense b. feeling

c. touch d. thought

30. however, she ___ to talk to the manager immediately about the matter.

a. required b. demanded

c. suggested d. requested

31. as you know, parents are ___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in our country.

 

a. requested b. demanded

c. expected d. required

32. the faces of four famous american presidents on mount rushmore can be seen from a ___ of 60 miles.

 

a. length b. way

c. distance d. space

33. ___ a red skirt, the teacher came in.

a. weared b. dressed in

c. putting on d. being having on

34. we couldn’t cut the rope because the ___ of the knife was not sharp enough.

 

a. side b. edge

c. front d. point

35. it was ___ hot today, and he came into the shopping centre ___ to enjoy the cool air.

 

a. specially; especially

b. especially; specially

c. particularly; especially

d. specially; particularly

36. it’s clear that the city’s underground ___ more people than the bus does.

a. fetches b. carries

c. sends d. brings

37. the peasants are busy ___ the seeds now. shall we help them?

a. choosing b. taking

c. selecting d. electing

38. after the long and tiring journey his ___ completely gave out.

a. spirit b. power

c. force d. strength

39. tom is full of ___ and he doesn’t know what tiredness means.

a. power b. energy

c. strength d. spirit

40. it is ___ impossible to make such a long journey in such an old car.

a. rather b. very

c. fairly d. quite

41. i haven’t seen ann for ___ long that i’ve forgotten what she looks like.

a. such b. very

c. so d. too

42. the manager believes prices will not rise by more than ___ four percent.

a. any other b. the other

c. another d. other

43. the weather was ___ cold that i didn’t like to leave my room.

a. really b. such

c. too d.

so

44. the performance ___ nearly three hours, but few people left the theatre early.

 

a. covered b. reached

c. played d. lasted

45. it was hard for him to learn english in a family, in which ___ of the parents spoke the language.

 

a. none b. neither

c. both d. each

46. he doesn’t have ___ furniture in his room—just an old desk and a new chair.

 

a. any b. many

c. some d. much

47. last night mr crook didn’t come back at the usual time. ___ , he met some friends and stayed out until midnight.

 

a. meanwhile b. however

c. instead d. yet

48. — shall we go out for a walk?

— sorry. this is not the right ___ to invite me. i am too tired to walk.

a. moment b. situation

c. place d. chance

49. jack is late again. it is ___ of him to keep others waiting.

a. normal b. ordinary

c. common d. typical

50. i ___ it as a basic principle of the company that suppliers of raw materials should be given a fair price for their products.

 

a. make b. look

c. take d. think

51. her shoes ___ her dress; they look very well together.

a. suit b. fit

c. compare d. match

52. most air pollution is caused by the burning of ___ like coal, gas and oil.

 

a. fuels b. articles

c. goods d. products

53. you have to be a fairly good speaker to ___ listeners’ interest for over an hour.

 

a. hold b. make

c. improve d. receive

54. dogs have a very good ___ of smell and are often used to search for survivors in an earthquake.

 

a. sense b. view

c. means d. idea

55. — how do you find your new classmates?

— most of them are kind, but ___ is so good to me as bruce.

a. none b. any one

c. every one d. some one

56. what’s the ___ of having a public open space where you can’t eat, drink or even simply hang out for a while?

 

a. sense b. matter

c. case d. opinion

57. the fact that she never apologized ___ a lot about what kind of person she is.

 

a. says b. talks

c. appears d. declares

58. i bought a dress for only 10 dollars in a sale; it was a real ___ .

a. exchange b. bargain

c. trade d. business

59. — could we see each other at 3 o’clock this afternoon?

— sorry, let’s make it ___ time.

a. other’s b. the other

c. another d. other

60. — do you want tea or coffee?

— ___ . i really don’t mind.

第2篇

詞的近義詞、拼音、意思、辨析如下:

詞 cí 詞匯 cíhuì 語匯 yǔhuì

【詞】語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單位。如:

1.短語是詞的組合。

【詞匯】一種語言里所使用的詞的總稱。如:

2.還有一種詞匯化了的短語,或者叫做短語式的詞。

【語匯】一種語言的或一個人所用的詞和短語的總和。如:

3.勞動人民的語匯是生動活潑的。

辨析:“詞”是表示普遍概念或個體概念的名詞,可指單個的詞或許多詞。“詞匯”是表示集合概念的名詞,如漢語詞匯、英語詞匯等,是許多詞的總和,不指單個詞。“語匯”指各種語言本身所包括的詞和短語的總和,也指一個人所用的詞和短語的總和。

第3篇

不管:表無定條件,引出的分句的內(nèi)容是假設有的,常與“怎么、多么、哪種、什么”等疑問代詞以及“或、還是”等選擇性連詞呼應。例如:不管路途多么遠,我都堅持要去。

2.另外:表除了這之外,另提下文。例如:我還要跟你談另外一件事情。

此外:除此之外。例如:院子里種著兩顆桂花樹,此外還有幾顆梅花樹。

3.本來:強調(diào)理應如此,一直如此。例如:當天的作業(yè)本來就應當天完成。

原來:強調(diào)過去不知道或?qū)η闆r有所認識。例如:原來是你啊!

4.必定:重在強調(diào)說話人對事物的推測或判斷。例如:我們必定會勝利。

必然:強調(diào)事理上的確定不移或客觀必然。例如: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乏創(chuàng)造力。

5.畢竟:表盤根究底所得的結論;終歸。例如:舊歷年底畢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經(jīng)過變化或曲折最后實現(xiàn)的情況;用在疑問句表追究。例如:新方法,到底試驗成功了。

6.處處:各個地方;各個方面。例如:教師處處關心學生。

到處:各個地方。例如:我到處都找不到他。

7.何必: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要。例如:你何必跟他過不去。

何苦: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值得。例如:你何苦跟他過不去。

8.幾乎:將近于、接近于。例如:我?guī)缀醪幌嘈拧?/p>

簡直:表完全如此,語氣帶有夸張。例如:我簡直不相信。

9.基于:主要表依據(jù)、根據(jù)。例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贊成他當隊長。

鑒于:含有覺察到、考慮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為鑒或經(jīng)驗教訓的事。例如:鑒于上次比賽場上各自為陣的教訓,我不贊成他當隊長。

10.繼而:狀態(tài)副詞,表兩事發(fā)生得緊緊相接。例如:我先是一驚,繼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時間副詞,表兩事發(fā)生的時間不久。例如:既而雨停了,我們又欣賞泰山。

11.臨時:當時;到時,非正式性、非固定性。例如:明天集合的地點臨時再通知你們。

暫時:重在表時間短。例如:教師叫我們暫時休息一會兒。

12.屢次:多次,強調(diào)動作行為的次數(shù)。例如:他屢次違反校規(guī)。

一再:一次又一次,強調(diào)動作的重復。例如:他一再說不是他的過錯。

13.恰好:正好。例如:你來得恰好,我正要找你。

恰巧:湊巧上。例如:我來找你,你恰巧不在家。

14.索性:表直截了當,有時含有賭氣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語氣。例如:他一生氣,索性不干了。

干脆:直截了當,辦事爽快。例如:他辦事很干脆。

15.通過:以人或事物為媒體或手段而達到某種目的。例如:通過學習,大家統(tǒng)一了認識。

經(jīng)過:引進某個過程,說明由于這個過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況發(fā)生變化。例如:屋子經(jīng)過打掃,干凈多了。

16.往往:表通常情況下一般怎樣,常帶有規(guī)律或推論性質(zhì)。例如:那種以松散閑適為樂的人,往往是事業(yè)心不強的人。

常常:指動作行為重復的次數(shù)多,不一定有規(guī)律性或推論的性質(zhì)。例如:他學習努力,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17.一定:重在表示主觀意志、態(tài)度的堅決或主觀的分析和看法。例如:海峽兩岸一定要統(tǒng)一。

必定:側重于對客觀事理的估計與判斷。例如:有了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球賽必定會勝利。

18.一齊:強調(diào)時間,表同時。例如:全場人一齊鼓掌。

一起:同一處;一同;一共。強調(diào)空間,表合在一處。例如:他倆坐在一起。

19.一向:表時間,適用于過去、現(xiàn)在。例如:他一向簡樸。

一直:表時間適用于過去、現(xiàn)在,也適用于將來。例如:一直堅持寫作,肯定會有收獲。

20.于是:重在表前后兩事時間上、順序上的承接關系。例如:大家一鼓勵,我于是就有信心。

因此:重在表因果關系。可構成“由于……,因此……”的格式。例如:月亮每個月繞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

21.暫且:暫時地,重在強調(diào)時間短。例如:你暫且在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賓館。

姑且:暫時地,強調(diào)讓步。例如:姑且承認他說的不在理,但你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打人。

權且:暫時地,重在強調(diào)迫不得已。例如:吃幾片餅干權且充饑。

22.從而:用來引出目的或結果,表相因相成關系。例如:鄉(xiāng)黨委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政策,從而推動了生產(chǎn)的迅速發(fā)展。

進而:表示在前一個行動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行動,表遞進關系。例如:先提出計劃,進而提出實施措施。

23.對:很多場合與“對于”的用法相同,比“對于”動作性強,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凡表“向”“朝”“待”意思的只能用“對”。例如:她對孩子很嚴厲。

對于:用法同“對”,表示對像,凡用“對于”的地方均可用“對”。例如:對于大家提出來的合理化要求,領導是很重視的。

關于:主要表關涉的范圍,“關于……”作狀語,只能用于主語前,“對于……”用狀語,主語前后均可。例如:關于牛郎織女,民間有個美麗的傳說。

24.以至:①表延伸遞進,連接兩個或幾個有時間先后、數(shù)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圍大小等關系的詞或詞語,其關系是遞進的,一般用在最后一項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例如:來聽課的有校內(nèi)的學生,有助教、講師以至教授。②用在后一分句開頭,表示后一分句的情況是由前一命名的情況程度加深而形成的。例如:他把課文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來。

乃至:文言虛詞,用法同“以至”①。例如:有些產(chǎn)品造型和結構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不變樣,太陳舊了!

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造成的結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說話人不希望的結果。例如:他的腿受了重傷,以致幾個月都起不來床。

25.況且:表示后面進一步的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遞進關系,用于陳述句。例如:他的基礎比較好,況且對這門課又十分熱愛,一定能學得好。

何況:也表遞進關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邊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應,多帶有反問語氣,也可用于陳述句中。例如: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更何況這么一點小事。

尚且:用在前面分句的動詞短語前,提出某種明顯的事例,如作讓步比較,后一分句常有“何況”“更”等相呼應,對程度上有差別的另一種事作出必然的結論。例如:在現(xiàn)實生活里,稱為朋友的尚且不可全信,何況是陌生人呢?

26.雖然(盡管):只表示讓步,不表示假設,引出的情況是事實,后與“可是、但是”等相呼應。“雖然”讓步的程度比“盡管”輕。例如:雖然你親自去了,也沒有解決什么問題。盡管很晚了,他還是不肯離開。

即使:既表示讓步,也表示假設。例如:即使你親自去,也仍然解決不了什么問題。

27.不然:①含有“如果不這樣”的意思。例如:不要在汽車上看書,不然會影響視力。②表示選擇,含有“如果不這樣,那就……”之意。例如:這個會你去參加,不然老趙參加也行。

否則:同“不然”①。例如:種小麥一定要適時,否則就影響產(chǎn)量。

28.而且:表同方向的遞進。例如:冬小麥不但冬天不怕冷,而且能在低溫下萌芽、生長。

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遞進,前邊常有“不但不”、“不僅沒有”等呼應。例如:風不但沒停,反而更大了。

29.趕快:抓住時機,加快速度。例如:時間太晚了,我們趕快走啊。

趕緊:抓住時機,毫不拖延。例如:天要下雨了,趕緊走吧。

趕忙:強調(diào)動作行為迅速或急促。例如:他趕忙把作業(yè)做完了。

第4篇

關鍵詞:英語近義詞辨析識解理論近義詞詞典釋義《英漢大詞典》

一、 近義詞的特征

近義詞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各個民族的語言中,以滿足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選擇最準確的詞,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就是近義詞辨析的價值所在。根據(jù)《辭海》(1999年版)的分類,近義詞可分為四種形式: 1.語義的附加色彩不同,即語義概括、反映的側面和重點不同;2.語義的強度不同,即特征、狀態(tài)、過程等表現(xiàn)的程度不同;3.語義所包含的修辭、情感色彩不同;4.詞的搭配、用法不同。歸結起來,近義詞的細微差別就表現(xiàn)在語義和語法兩方面。前三類近義詞都是在語義的不同側面上有所區(qū)別,是本文所要辨析的主要部分;而最后一類近義詞只在語法上有所區(qū)別,也就是說,只要清楚該類近義詞的不同搭配和用法,學習者就不會誤用這些近義詞,也就沒有深入辨析的必要了。

二、 蘭蓋克的識解理論與同義現(xiàn)象的關系

識解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認知語法創(chuàng)始人蘭蓋克(R. W. Langacker)創(chuàng)建了該理論并將“識解”一詞引入了認知語言學領域,認為“我們擁有用不同方式識解同一情景的能力”(Langacker 2000)。蘭蓋克強調(diào)人的主觀因素對語義值的影響,認為認知主體可以從不同視角、不同轄域、不同詳略度及凸顯不同的焦點來觀察情景解釋內(nèi)容。(王寅2006)視角是指認知主體觀察描述事物所采用的角度。觀察者所采用的角度不用,識解方式和結果自然也就不一樣。如英語中“undershirt”一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采用的是方位視角,而中國人采用的是功能視角,因此表達為“汗衫”。在英語中,也有許多近義詞是由于視角的不同而形成的。例如,“l(fā)amb”和“sheep”都表示羊,但是在是否成熟這個視角上,“l(fā)amb”是未成熟的羊,而“sheep”是已經(jīng)成熟的羊。詳略度是指對客觀世界描述的詳細程度。詳細程度越高,識解空間就越小,近義詞的出現(xiàn)概率就越小。詳細程度越低,識解空間大,人們的識解方式就會呈現(xiàn)多樣化,其識解結果也會隨之不同。在英語近義詞中存在著許多具有包含與被包含關系的近義詞組,而該類近義詞就可以在詳略度上找到其細微差別。背景和凸顯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凸顯指在整體認知背景下認知主體所關注的焦點。背景可以是一個概念范疇、一個概念框架、一個行為事件、一個整體意象圖示等。(章宜華2009)一組近義詞基本上是一個概念范疇或者說一個概念框架,其細微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凸顯的因素不同。因此,利用識解理論來辨析近義詞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 當代英漢詞典中英語近義詞釋義的現(xiàn)狀

英漢詞典是我國詞典市場中的主力軍之一。由于其釋義的易理解性,用戶多為初中級水平的外語學習者。另外,多數(shù)翻譯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質(zhì),也會挑選一本釋義豐富且準確的英漢詞典。因此,基于兩大用戶群體的需求,易理解性、豐富性和準確性是英漢詞典釋義最為重要的幾點要求。然而,當代英漢詞典的釋義部分在易理解性和準確性上仍存在著較嚴重的缺失,尤其體現(xiàn)在英語近義詞的釋義上。如《英漢大詞典》(2007)對get和obtain這對近義詞的釋義就樂厝狽ψ既沸院鴕桌斫廡浴

get1. 獲得;得到;收獲(莊稼);掘得(煤)

obtain1. 得到,獲得

首先,get的釋義本身就不具科學性,難以理解。“收獲(莊稼);掘得(煤)”和“獲得;得到”本就屬于不同的行為范疇,將兩組不同范疇的釋義放入一條義項,會造成用戶對釋義的不解,從而直接導致釋義失敗。不同概念范疇的釋義應分屬兩條義項。另外,在準確性這一層面,以上兩條義項釋義都沒有指出這兩個詞特有的語義特征,進而不能反映出get和obtain這組近義詞在這一義項上的區(qū)別,從而可能導致詞典用戶對這兩個詞的誤用。

當代英漢詞典的釋義沒有抓住近義詞的區(qū)別,即使是像《英漢大詞典》這部國內(nèi)極具權威性的英漢詞典也不例外。然而,英語近義詞的選擇使用對于初中級水平的用戶來說,卻是一大難點;對于翻譯工作者而言,更直接決定著翻譯質(zhì)量。因此,提高英漢詞典中近義詞的釋義質(zhì)量是緊要而迫切的。運用識解理論下的背景和凸顯機制、視角機制及詳略度機制能有效地提高釋義的準確度,并且增強易理解性。

四、 識解理論視角下的英語近義詞辨析與詞典釋義

識解理論是研究語義值的理論。因此,本文辨析近義詞時主要關注其語義值的區(qū)別,所選用的近義詞都是帶有明確意義的實詞。

1. 背景和凸顯機制下的英語近義詞辨析與詞典釋義

一組近義詞的概念框架基本是相同的,其細微的差別就是在于其凸顯的因素不同,或者說每一組近義詞的組員都有各自的焦點。如意為“教師、教練”的近義詞組“teacher”“trainer”“coach”和“instructor”都有著相同的基本概念框架成分,即教授人、被教授人和教授的內(nèi)容,但是由于這三個詞在某一框架成分上有所不同,才導致了這組近義詞的產(chǎn)生。

從表1中看出,這一組近義詞的區(qū)別主要是由“教授內(nèi)容”這個框架成分造成的。由于只有一個成分有著細微的差別,所以這組近義詞的差別給人的感覺并不明顯,從而導致詞典編纂家們在編寫這一類近義詞的釋義時,往往會抓不準這類近義詞組的凸顯成分。如《英漢大詞典》中這組近義詞的釋義:

teacher1. 教員,教師,老師,先生;導師

trainer1. 教員;(體育運動等的)教練員

coach8.(體育隊的)教練,領隊;(戲劇、歌唱等的)指導

instructor1. 教員;教練;指導者

以上四條義項釋義中,“teacher”和“instructor”對其凸顯成分――教授內(nèi)容只字未提。“trainer”和“coach”的義項釋義中包含了教授內(nèi)容,但教授內(nèi)容卻并不準確。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四條釋義中的釋義詞,即“教員,教師,老師,先生,導師,教練員,教練,領隊,指導,指導者”。其中,“教員”是最寬泛的概念,既可以指教授文化課的老師,也可以指傳授技能手藝的師傅。若釋義中使用了“教員”這個釋義詞而沒有加以限定,那么對于這組近義詞而言是沒有釋義效果的。“教師”“老師”和“先生”則是指教授文化課的教員,而“教練員”和“教練”是指傳授技能手藝的教員。因此,“教師”“老師”和“先生”與“教練員”和“教練”在其凸顯成分――教授內(nèi)容上是存在著本質(zhì)差別的。“導師”“指導者”及“指導”相較于框架成分“教授人”而言,在于“導”,而不在于“教”,因此用在這四個詞的釋義中都是不夠恰當?shù)摹!邦I隊”一詞的框架成分與這四個近義詞的框架成分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即不存在“教授人”“被教授人”和“教授內(nèi)容”這三個基本成分。因此,由于其框架成分的不對等,“領隊”這個釋義詞用在這組釋義中實則是原則性的錯誤。換言之,運用背景和凸顯機制的近義詞比較都是基于基本相同的框架成分的。只有基本框架成分近似、相同的詞才可以稱之為近義詞,才有辨析的意義。再來看一下這組近x詞中各個詞的凸顯成分,“teacher”凸顯的是文化課的教授,因此釋義詞應使用“教師”“老師”和“先生”;“trainer”“coach”和“instructor”凸顯的是技能的教授,因此釋義詞應使用“教練員”和“教練”。而“coach”和“instructor”在教授的技能中又凸顯了幾種特定的技能,即“球類技能”“駕駛技能”和“滑雪技能”。因此,可以得到以下修改后的釋義樣條:

teacher1.(教授文化課的)教員;教師,老師,先生

trainer1.(教授體育專業(yè)技能的)教員;教練員,教練

coach8.(教授體育技能,尤指各種球類技能的)教員,教練員,教練

instructor1.(尤指教授駕駛技能和滑雪技能的)教員,教練員,教練

以上四條釋義以括注的形式展現(xiàn)了這組近義詞的凸顯成分,并且用恰當?shù)尼屃x詞加深了用戶對凸顯成分的理解,從而使這組近義詞的區(qū)別一目了然。換言之,詞典編纂家們在編寫框架成分有所差異的近義詞組的釋義時,必須要展現(xiàn)出各個近義詞的凸顯成分,并且在釋義的體例上要保持一致,如統(tǒng)一使用括注形式,以便用戶能夠快速抓住區(qū)別特征。在選擇釋義詞時,更要分析各個釋義詞的內(nèi)在框架成分,從而選擇出與被釋義詞的框架成分相對等的釋義詞。

2. 視角機制下的英語近義詞辨析與詞典釋義

視角指認知主體觀察事物的角度。語言中沒有一個語詞能夠表達某個物品的所有屬性。在大多情況下,一個語詞僅僅是從某一個角度對這個物品進行命名。因此,在實際語言中存在著許多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物體的命名,而這些命名就成了語言中的又一類近義詞。如英語中描述“羊”的語詞就有“l(fā)amb”“sheep”“goat”“ram”“ewe”“tup”“wether”“bellwether”“hogg”“billy”“nanny goat”“kid”“Southdown”等。這些語詞指稱同一種動物,但是根據(jù)視角的不同,可以將這些語詞分為以下幾類。

在表2中,具有相同視角和相同特征的近義詞組員之間的同義關系會比不同視角或者不同特征的近義詞組員更近一些。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相同視角且相同特征的近義詞組員可以在使用中隨意替換,這些近義詞組員仍然在其他視角上存在著區(qū)別。以“l(fā)amb”“hogg”“kid”這組具有相同視角和相同特征的近義詞組員為例,這組近義詞在“生長期”這個視角上確實具有相同的特征,但是從“種類”這個視角來看,“l(fā)amb”和“hogg”屬于綿羊,而“kid”卻屬于山羊。所以,這三個近義詞內(nèi)部也有親疏遠近,“l(fā)amb”和“hogg”的關系更近。然而,從“羊毛狀況”這個視角來看,“hogg”又與“l(fā)amb”產(chǎn)生了區(qū)別,“hogg”強調(diào)這只小羊還沒剪過羊毛,而“l(fā)amb”就沒有這樣的視角。因此,在編寫這類近義詞的釋義時,首先要盡可能涵蓋各個近義詞組員具有的所有視角,另外要尤其突出個別組員獨一無二的視角。然而,在當代英漢詞典的釋義中,這兩個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甚至某些近義詞組員的釋文中還出現(xiàn)了錯誤的視角特征。表3是這組近義詞所具備的視角特征、其突出視角特征及《英漢大詞典》中這組近義詞的釋義。

通過對表3中近義詞視角特征和詞典釋義的分析比較,詞典釋義的不足一目了然,即視角特征不全、視角特征錯誤及突出視角特征的偏誤。視角特征不足是這組近義詞釋義的通病。“sheep”“goat”“ewe”“tup”“wether”“bellwether”“billy”“nanny goat”和“Southdown”的釋義中都沒有包含生長期的視角特征。這極易讓用戶在查閱時產(chǎn)生誤解。例如,用戶在查閱“goat”這個詞時,由于詞典中的釋義為“山羊”,用戶會認為所有生長階段的“山羊”都可稱之為“goat”。實則上幼年時期的山羊只能用“kid”來表達。同理,由于幼年時期的綿羊只能用“l(fā)amb”表達,“sheep”的釋義也會導致同樣的問題。其他缺少生長期視角的近義詞釋義雖不會導致“goat”和“sheep”這樣的誤用,但是用戶通過理解釋義得到的也只能是一個模棱兩可的概念。另外,“l(fā)amb”“hogg”“tup”“wether”“Southdown”等詞還缺少了種類的視角特征。實則上這幾個詞只能指“綿羊”。其次,這組釋義中還存在少量的視角特征錯誤和突出視角特征的偏誤。這兩者會導致詞典釋義質(zhì)量嚴重下降。例如,在“l(fā)amb”和“kid”的釋義中出現(xiàn)了“羚羊”這個釋義詞。然而,“羚羊”是不同于“山羊”和“綿羊”的一個品種,英語表達為“gazelle”或者“antelope”,因此不應與“山羊”和“綿羊”這兩個釋義詞并列。在“Southdown”的釋文中沒有準確地描述其突出視角特征。“Southdown”之所以稱之為“南丘羊”是由于其生長于英格蘭東南部丘陵地區(qū),因此不能以簡單的“英國產(chǎn)”加以概括。

通過視角補全和視角特征校正后,得到的釋義樣條見表4。

表4中,用括注標識“成年”的釋義表示這些被釋義詞在獨立使用時所表達的都是成年階段的“羊”。但是,如若在這些被釋義詞前加了“l(fā)ittle”等表示幼年階段的修飾詞,同樣可以表示幼年階段的“羊”。

總而言之,詞典編纂家們在編寫不同角度的近義詞釋義時,要充分考慮近義詞組員的視角完整性和特征準確性。

3. 詳略度機制下的英語近義詞辨析與詞典釋義

詳略度是指認知主體認識或解釋事物的詳細程度。人們在選定某一視角后,再通過詳略程度對事物加以區(qū)分。也就是說,事物之間存在著層級關系。以“tired”“weary”“fatigued”“exhausted”為例,這四個詞都有“疲倦的”義項,但是“tired”這個詞是最通用的詞,“weary”“fatigued”“exhausted”都可以是“tired”的某一種形式。換言之,“tired”和其他三個近義詞之間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然而,“weary”“fatigued”“exhausted”又是怎樣的層級關系呢?以下是幾個包含這組近義詞的例句,從例句的表達中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層級關系。

(1) Although weary, they still worked hard to put up a tent.(王W文,張海森1999: 508)

(2) He felt fatigued and didnt want to say a single word.(王學文,張海森1999: 508)

(3) I was completely exhausted by the time I reached the summit.(王學文,張海森1999: 507)

以上三個例句中都有相應的關于“疲倦”程度的表達。在例(3)中,副詞“completely”表明“exhausted”這個詞的疲倦程度是最高的。在例(2)中,“didnt want to say a single word”表明“他”已經(jīng)沒有力氣再說一句話。因此,“fatigued”的程度僅次于“exhausted”。同樣,例(1)中的副詞“still”也表明了“weary”的疲倦程度,即雖然很疲倦,但仍能做其他事。因此,“weary”“fatigued”“exhausted”的疲倦程度是依次遞增的,或者說,在層級上是依次遞減的。因此,這組近義詞的層級關系是tiredwearyfatiguedexhausted。我們再來看一下《英漢大詞典》中對這組近義詞的釋義:

tired11. 疲勞的,累的

weary1. 疲勞的,疲倦的;消沉的,精神不振的

fatigue n.1. 疲勞,勞累

exhausted2. 極其疲憊的,精疲力竭的

值得關注的是,在《英漢大詞典》中,竟沒有“fatigued”這個詞目詞。這里,暫且先用其名詞形式“fatigue”加以代替。從以上四條釋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exhausted”的釋義對其疲倦程度加以描述,“tired”“weary”和“fatigue”的釋義中都沒有程度修飾詞,釋義籠統(tǒng)。過于寬泛的釋義不能讓用戶對語詞有一個精準的理解,是二語學習從中介語轉向目標語的一大障礙。因此,在該類近義詞釋義中加入程度修飾詞是十分緊要的。以下為加入程度修飾詞后的釋義樣條:

tired11. 疲勞的,累的(普通用詞)

weary1. 非常疲勞的,非常疲倦的

fatigued1. 極度疲勞的,極度勞累的

exhausted2. 精疲力竭的,筋疲力盡的

“tired”括注中的“普通用詞”,“weary”和“fatigued”釋義中的程度修飾詞“非常”“極度”,以及“exhausted”釋義詞“竭”“盡”的語義特征能讓用戶清楚地了解這四個近義詞所表達的疲倦程度,從而能夠在語境中精準地使用這些近義詞。值得一提的是,“weary”的修改后釋義樣條中刪除了原有的“消沉的,精神不振的”,原因在于這兩個釋義詞與“weary”的框架成分有所出入,即“weary”既可指精神疲倦,也可指身體勞累,而釋義詞“消沉的,精神不振的”過于強調(diào)精神層面,容易導致用戶的誤解。這一點也正說明了近義詞的釋義需要融合識解理論的三種機制,相互補充。

五、 結語

識解理論下的背景和凸顯機制、視角機制及詳略度機制對英語近義詞有著很強的辨析力。凸顯和背景機制從語詞的內(nèi)部框架成分出發(fā),而視角機制從認知主體的觀察視角出發(fā)。當認知主體確定好視角后,大腦內(nèi)相應的框架成分就會被激活。詳略度機制往往是視角機制和凸顯機制的輔助機制。在辨析大多數(shù)近義詞時,往往先通過視角機制確定視角,再經(jīng)過背景機制確認框架成分,然后通過凸顯機制尋找成分中的焦點,最后再用詳略度機制加以層級分析。詞典在對近義詞進行釋義時,若能充分考慮到視角特征、凸顯成分及層級關系這三方面的典型特征,并將這些典型特征融入到釋義中,將大大提高近義詞釋義的準確度,而且被釋義詞與釋義詞的框架成分分析能夠有效地剔除有所偏誤的釋義詞,從而提高釋義的易理解性。因此,基于識解理論的近義詞釋義能讓詞典用戶對英漢詞典中的近義詞有一個更為清晰的概念,避免誤選濫用。

參考文獻

1. 陳建生.認知詞匯學概論.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第5版).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3. 陸谷孫.英漢大詞典.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 馬偉.識解理論與阿拉伯近義詞辨析.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

5. 吳小芳.識解理論綜述: 回顧與展望.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8).

6. 王學文,張海森.最新常用英語同義詞辨析詞典.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7. 王穎,吳延迪,黃勇民.新英漢英語同義詞詞典(名詞部分).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8. 王寅.認知語法概論.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9.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 章宜華,雍和明.當代詞典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7.

11. 章宜華.語義?認知?釋義.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12.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第5篇

一、近義詞辨析方法研究分析

關于近義詞辨析的重要性,很多專家學者撰文論述。敖桂華認為有針對性的辨析方法應包括三個方面:辨析語義,探究語義上的細微差別;深入語境,捕捉用法的差異之處;區(qū)別詞性,認知詞性的語法功能。方清明從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層面對近1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方法進行了歸納、述評。關于近義詞,教師首先要掌握幾種常用的方法,比如從詞性、搭配、色彩意義方面等方面進行辨析。首先要看詞性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則在句子中出現(xiàn)的位置不同,語法功能也不同;如果詞性相同,再從其他角度比如指稱范圍大小、語義輕重、語義搭配、詞語色彩方面進行辨析。這樣面對學生突然提出來的、意想不到甚至是千奇百怪的詞語辨析問題,教師才不會一下子不知所措。但由于學生漢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思考時間短暫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靈活應用各種辨析方法,如何使用簡潔的語言、恰當?shù)姆椒ㄟM行辨析顯得非常關鍵,因此恰當?shù)慕x詞辨析方法以及適用的近義詞辨析詞典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已經(jīng)出版的近義詞辨析詞典,具有哪些特點,采用了怎樣的辨析方法?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研究。

二、近義詞詞典對比分析

我們主要從使用對象,收詞數(shù)量、范圍及選詞依據(jù),編排體例,例句選取及釋義語言難度等幾方面對前文提到的五部近義詞詞典進行比較分析。(一)使用對象各部詞典都設定了各自的使用對象。下面我們看一看作者們的介紹。《用法詞典》“適合已學習三年以上漢語學習者所用。所習得簡體字應在常用字一千五百字以上,并熟悉漢語拼音。”《對比例釋》“主要使用對象是把漢語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和研究生。它將現(xiàn)代漢語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義相近的或有相似點的詞語分組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意義上、色彩上、搭配上、使用上的異同,以便學生正確理解、掌握與使用,為教師教學與研究提供參考。”《近義詞詞典》(馬)“是一本為初、中級漢語學習者編寫的工具書”。《近義詞詞典》(王)是“供外國留學生使用的漢語學習詞典;也可供對外漢語教師作為教學參考書”。《用法對比》“是為學習漢語的外國人、海外華人華僑編寫的。只要是漢語水平達到中級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時也可以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參考用書”。各部詞典的使用對象大致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一種是對外漢語教師。《用法詞典》《近義詞詞典》(馬)的使用對象規(guī)定為漢語學習者;其余三部詞典把漢語學習者和漢語教師都作為使用對象,同時都把漢語學習者放在第一位。正是因為使用對象的不同,各部教材在例句選擇、釋義語言等方面也存在著不同。(二)收詞數(shù)量、范圍及選詞依據(jù)各部詞典對比分析詞語的組數(shù)及涉及的詞語數(shù)量各有不同。《用法詞典》共收約700個詞匯,分為252組。所選詞語以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為主。一個近義詞群,也就是對比組,包括二、三或更多的近義詞。《對比例釋》共對比了254組詞語,涉及詞語630多個。《近義詞詞典》(馬)共收近義詞381組,1046條。《近義詞詞典》(王)“從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出發(fā),主要根據(jù)《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8822個常用詞,選定了420組近義詞。”據(jù)筆者統(tǒng)計,共包括956個詞語。《用法對比》“共收錄詞語1700多對(1718對),多數(shù)是同義詞和近義詞,少數(shù)是漢語學習者經(jīng)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關系密切的詞語。”為了保證適用,所選詞條基本限制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的范圍之內(nèi)。其中有80多個是三個詞為一組的。比如“之間、之中、之內(nèi)”。有的詞分別和不同的詞組成一組詞,比如“最后、然后”“最后、終于”。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每部詞典詞語對比的組數(shù)都在250組以上,《用法對比》更高達1718組;各部詞典涉及到的詞語總數(shù)在630以上,兩部《近義詞詞典》均在1000詞左右,《用法對比》為2842個,遠遠超過其他詞典。《近義詞詞典》(王)和《用法對比》明確提出選詞依據(jù)是《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用法詞典》未明確說明選詞依據(jù);《對比例釋》選詞為“現(xiàn)代漢語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義相近的或有相似點的詞語”;《近義詞詞典》(馬)的出發(fā)點則與眾不同,“從英語出發(fā),特別選擇那些英語相同但漢語表達不同的詞語”。(二)編排體例《用法詞典》“詞條按拼音音序排列。先說明各詞條意義,再比較該群近義詞的不同意義及用法,各詞搭配的語境標出可用或不可用。最后列出其他相關詞匯。”詞條的意義不是用漢語解釋,而是用英語解釋;例句也有英文解釋。作者在詞典前言中強調(diào),詞典的著重點不在定義而在用法。《對比例釋》“對比的角度不僅限于詞義,還更多地注意結構、語用等方面;分析論述及例句的選擇基本照顧到外國學生一般的接受水平,部分內(nèi)容與例句還做了英語翻譯,分析對比中為幫助學生具體理解意義和規(guī)則,還進行了正誤用例的對照。”該詞典對組內(nèi)各詞在詞義、用法上的細微差別都詳加解說,同時進行了正誤對比。《近義詞詞典》(馬)先把所選的每個詞都羅列了十個左右相應的詞組,以方便學習者參考使用。在例子之后還有簡單的中英文對照的詞義辨析和正誤對照的句子。詞、詞組和句子都加了漢語拼音。《近義詞詞典》(王)在辨析各組近義詞用法異同時,力求在詞義、用法、搭配等方面描述清楚,在描述中辨析。注釋部分和例句均有英文翻譯。《用法對比》首先列出兩個(或三個)意義相同、相近或相互關聯(lián)的詞語,標出詞性,加注漢語拼音,然后從詞義說明、詞語搭配、用法對比等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四)例句選取及釋義語言難度《用法詞典》“所選范句比較自然,主要依據(jù)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大學生的使用標準”。在列舉范句時,各種不同的詞性及語法語境盡量包括,使學習者可以清楚地認識每個詞條的語法特點。《對比例釋》“分析論述及例句的選擇基本照顧到外國學生一般的接受水平”。《近義詞詞典》(馬)例句簡短,分析異、同的時候一般各有兩個例子。《近義詞詞典》(王)例句較多,但是部分例句與使用者的實際情況可能離得較遠。比如“這些漁民從事近海捕撈業(yè)”,“正義必定戰(zhàn)勝邪惡”等等。釋義語言難度也較高。比如對“家”和“家庭”詞義的描述:這兩個詞都可以表示以婚姻和血統(tǒng)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單位。“婚姻”“血統(tǒng)”等詞難度較高,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這樣的描述肯定不好理解。《用法對比》中“用法對比”部分的例句全部是由編者編寫的。編者編寫這些例句,充分照顧到了漢語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需要,盡量過濾掉可能給學習者的理解造成障礙的某些文化和知識背景因素,句子的語境盡量做到淺顯易懂,盡量注意全書生詞量的控制,努力降低讀者使用的難度。

三、關于近義詞詞典編寫的思考

(一)詞典使用對象要明確對外漢語教學涉及到教和學兩個方面。二者存在差別,所以要根據(jù)對象不同編寫不同的詞典。使用者要么是對外漢語教師,要么是漢語學習者。如果既針對教師又針對學習者,可能造成定位不清,解釋、例句等都不會具有針對性。當然,教師可以參考學生詞典,這樣上課所舉例句、解釋語言都能適合學生的漢語水平,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學生水平高,也可以參看教師詞典。筆者一個二年級上學期的日本學生,上課時帶的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而不是日漢詞典或者漢日詞典。(二)釋義語言及例句選擇,要符合學生的水平學生詞典的釋義語言以及例句應該簡單易懂,同時加上英文注釋。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水平,不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困難,才能真正起到詞典的作用。(三)詞典的工具性作用詞典例句的選擇除了簡單易懂外,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句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通過查閱字典學生既可以知道詞語使用上的不同,又可以了解到在特定的語境下如何表達。(四)對比分析方法要重應用,少描述對比方法應該側重詞語搭配和使用語境。這樣才會使讀者清楚詞語的正確用法。如果描述過多,沒有搭配和語境,學生還是不能正確使用。(五)對比形式簡單實用采用簡單實用的形式可以讓讀者更清楚、方便地看出所對比詞語的異同,以及出現(xiàn)的語境等。(六)編排科學詞典編排上,各個板塊應該清楚,易于區(qū)分。可以采用不同字體、不同顏色或顏色深淺等加以區(qū)分。這樣更便于讀者查閱。

作者:高惠寧 單位:首都體育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第6篇

關鍵詞: 語料庫工具 辨析近義詞 allow permit 差異性

一、引言

英語的詞匯量極其龐大,其中同義詞、近義詞占很大的比例,是語言學習的難點。傳統(tǒng)的同義詞辨析方法多依賴于直覺經(jīng)驗,采用內(nèi)省的定性方法對同義詞的詞目意義進行分析,或通過對同義詞的詞形、詞義、結構或用法等方面的比較來進行辨析。然而,一般的語言學習者在實際運用中似乎仍然難得要領。近年來,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發(fā)展,通過語料庫檢索程序來研究同義詞的差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為同義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文章從語料庫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利用BNC語料庫進行檢索,以學生學習中容易混淆的一對在字面上都表示“允許”的近義詞allow和permit為例,來說明語料庫工具對于辨析近義詞的重要作用。

二、語料及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以動詞allow和permit(兩個詞的詞典釋義均為“得到、獲得”)兩個近義詞為例,研究近義詞在本族語語料庫中的使用特征。所用的本族語語料庫是英語國家語料庫(British National Corpus,簡稱BNC)。該語料庫的總詞容約1億。包括9千萬詞的書面語文本和1千萬詞的口語文本,收集的語料來自英國1960―1993年的英語出版物,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代表性。本文使用的檢索工具是Sketch Engine(SkE)軟件――詞匯特性描述系統(tǒng)。Sketch Engine代表了新一代語料庫檢索程序,它具有對詞語常用搭配和習慣用法的歸納概括功能,還具有將同義詞的常用搭配和習慣用法進行對比的功能。這些功能為同義詞、近義詞辨析提供最有說服力的例證。使用窗口頂部的檢索工具Concordance,還可以觀察索引行,在具體的語境中觀察、分析和概括分別與allow和permit共現(xiàn)的搭配詞、語法范疇及其常常實現(xiàn)的意義與功能等。

三、基于語料庫的allow和permit的用法對比分析

1.類聯(lián)接模式

類聯(lián)接(Colligation)是詞語搭配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由和詞的使用直接相關的語法范疇(主要指詞類)或語法詞(即功能詞,特別是介詞)建立起來的語法模式”。人們常說的N+V、V+N、N+N等都是類聯(lián)接。下面考察allow和permit在BNC語料庫中的類聯(lián)接模式。使用Sketch Engine中的“差異速描”(Sketch-Diff)功能,設置相應的參數(shù)(如共同語法關系項的最大數(shù)為10,唯一語法關系為12),可以得到allow和permit這兩個詞的“共同模式”(common patterns)和“唯一模式”(only patterns)的具體描述。觀察兩個詞的“唯一模式”描述可以看出,在BNC語料庫中,allow和permit分別存在12和6類語法關系和主要主語搭配詞、賓語搭配詞及副詞修飾語等。為便于對比,我們把這些語法關系歸納成4種類聯(lián)接,制成下表:

從表1可以看出,就類聯(lián)接所占百分比和顯著值而言,同義詞allow和permit在類聯(lián)接“V n”、“n V”、“V adv”中的使用情況比較相似,且多數(shù)情況下(分別占54.43%、68.33%)被用于類聯(lián)接“V n”中,即后跟一個名詞或名詞詞組。但在類聯(lián)接“V pronoun”中,存在較大差異。allow在類聯(lián)接“V pronoun”中主語搭配詞所占百分比和顯著值均高于permit,這說明allow和其主語搭配詞在橫向句法結構中的關系比permit更密切。

從allow和permit與做賓語的代名詞搭配對比可以看到,allow的搭配形式呈現(xiàn)多樣性,可與各種不同的代詞構成搭配表示“允許、許可”;能與allow和permit搭配使用的代名詞詞較有us,one,him和them。有些詞搭配具有“唯一性”,比如me,her只能與allow搭配,即便是可以跟allow和permit兩個詞都構成搭配的介詞,搭配顯著值仍存在較大差異。例如,it與allow的搭配顯著值為5.74,與permit的只有1.76。可見,在與代名詞的搭配上,allow比permit具有更強的搭配力。

2.搭配詞使用情況

根據(jù)Sinclair在語料庫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定義,搭配是指“兩個或多個詞在文本中短距內(nèi)的共現(xiàn)”。與動詞allow和permit結伴搭配的有賓語搭配詞、主語搭配詞及狀語(副詞)搭配詞。下面具體考察allow和permit在BNC語料庫中的各類搭配詞的使用情況。在前引檢索結果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共同模式”和“唯一模式”中的各類具體搭配詞情況。在“共同模式”中我們只考察使用頻數(shù)和搭配顯著值最高的前10個賓語搭配詞;在“唯一模式”中,考察與allow和permit搭配的前12個賓語、主語和副詞修飾語。先看“共同模式”,如表3。

從表3看到,可以同時做allow和permit的賓語的名詞總頻數(shù)分別為14091和1957,搭配顯著值為4.2和4.9。這兩個動詞均可與use,comparison,access,combination,specification,users等名詞構成動賓搭配,但從使用的頻率和顯著性上看,allow通常指消極地不加反對,有時含有聽任或默許之意,語氣較輕。所以allow與comparison,access,combination,specification,users等的搭配頻率遠高于permit;而permit通常指上級、規(guī)則或法令等表示的準許,其語氣較重;從allow和permit的“唯一模式”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更多的差異(表3)。

從表4可見,能與permit搭配的典型賓語都是一些抽象名詞,帶有一定的客觀性,如experimentation,exploration,inclusion,treatment等;除抽象名詞,能與allow搭配的典型賓語比較多的是帶有一定客觀色彩人的名詞,比如developer,writer,student,parser等。

從主語搭配詞看,allow的典型主語搭配詞比起permit較多地使用了表示方式、方法類名詞,如tool,approach,scheme,method,strategy等。permit的主語主要是與規(guī)則有關的名詞,如theory,procedure,syntax等。

從副詞與動詞搭配的角度看,allow和permit的常用修飾語,可分為四類:連接副詞,如thus,so,therefore;時間副詞,如now,then;頻度副詞,如always;焦點副詞,如only,also,even。除此以外,allow比permit更多地使用方式副詞,如additionally,effectively,contextually。可見,雖然allow和permit都是“允許”的意思,但是兩者在搭配詞的選擇上存在較大差異。

四、結語

近義詞教學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英語課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但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們借助語料庫從詞頻和搭配的角度來研究近義詞之間的語言特色。本文的案例研究說明,教學材料不應只包括單詞的意義,而應包含所有語言方面的信息,如句法成分、搭配詞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系統(tǒng)的近義詞教授方法。我們應該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信息提供給英語學習者,而不是僅僅依靠同義詞詞典。如果詞典能提供這一類的信息,那么必將大大提高英語學習的樂趣和效率。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利用語料庫工具,展開自主詞匯學習。學生可以利用網(wǎng)上語料庫檢索到本族語者準確使用某詞的情況,包括常見搭配、類聯(lián)接、使用頻數(shù)等,有益于學生對該詞的準確把握。綜上所述,語料庫對英語教學,尤其是詞匯教學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和指導作用。隨著語料庫資源的普及和應用過程的簡化,語料庫最終將成為英語教學手中的常用工具。

參考文獻:

[1]Douglas,B.,Susan,C.Corpus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Graeme,K.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John,S.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衛(wèi)乃興.詞語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61,123.

[5]賀曉東.英語同義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楊節(jié)之.語料庫搭配檢索與英語同義詞辨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8):41-46.

第7篇

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監(jiān)控理論”在整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引起了轟動,被稱為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最全面、最可接受的一種理論”,其核心是五項基本假說:語言習得與學習假說,監(jiān)控假說,自然順序假說,語言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這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同時又得到批評最多的就是語言輸入假說。克拉申認為,習得的產(chǎn)生需具備兩個條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input)即略高于他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習得者能將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信息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克拉申認為理想輸入應具備四個特點: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關聯(lián)(interestingandrelevant);非語法程序安排(notgrammaticallyse-quenced)和要有足夠的量(i+1)。其中“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輸入的語言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學習者不能理解的語言輸入不能幫助學習者習得語言。“既有趣又有關聯(lián)”即克拉申所提出的“最理想的輸入應該是非常有趣的或與學習者密切相關的,它能使學習者忘記自己是從外語里獲得信息”。

2基于語言輸入假說的高級英語詞匯教學

基于克拉申語言輸入假說的基本觀點,筆者認為在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讀音和解釋詞意,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將詞匯通過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甚至真實性的教學材料來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際活動,并在學生遇到表達和理解困難時,及時地給予引導和幫助,以便使詞匯學習與記憶不再索然無味。筆者根據(jù)以往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經(jīng)驗,以此拋磚引玉。

2.1立足顯性,挖掘隱性

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往往承載著顯性和隱性的雙重文化信息。在英漢對比前提下,將文化闡釋手法運用于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中,既可以豐富教學方式,又能增強教學互動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對原著的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蘇新春在其《文化語言學》中主張將詞匯背后的文化信息逐一揭示:“所謂闡釋的方法就是對語言結構、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說明,把隱匿、依附、蘊含于其中的社會、歷史、民俗、觀念、道德、思維、物質(zhì)、自然等文化因素及文化意義揭示出來……把文化語言學定位為闡釋性學科,這正表明文化語言學更為看重的是語言背后的東西,它就是通過研究把蘊藏在語言內(nèi)部,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出來”。

以張漢熙《高級英語》中的《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FacetoFacewithHurricaneCamille)為例,《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是約瑟夫•布萊克(JosephP.Blank)1970年發(fā)表在《讀者文摘》(Reader’sDigest)上的短篇小說。作者依照時間順序敘述了1969年8月居住在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沿海一帶的柯夏克(JohnKoshak)一家和他的朋友與威力無窮的卡米爾號颶風英勇抗爭的經(jīng)過。約瑟夫•布萊克不僅運用了大量表現(xiàn)颶風破壞性的具體動詞,而且還通過“battendown”“rideitout”“scudin”“wreckage”“salvage”等一系列與“船”“海”相關的詞匯巧妙地凸顯了文中以柯夏克一家為代表的密西西比州沿海居民生活的這一特殊背景。在詞匯講解過程中,教師若能將隱匿、依附、蘊含于詞匯中的文化意義傳遞給學生,詞匯教學就會成為語篇分析和提高學生寫作技巧的一部分。

2.2寓于語篇,激發(fā)聯(lián)想

語篇解讀需依賴語境,而基礎語境線索由詞匯鑄就。詞匯是語篇最基本的要素,詞匯間的語義選擇、組織和聚合最終形成一個稱之為語篇的多層級的意義系統(tǒng)。語篇中通常含有多個意義鏈條,它們之間形成前提和結論或原因和結果等關系,相互影響的意義鏈條共同促成了語篇意義的形成、發(fā)展和完成。任何語篇中的每個詞表達一定的意義,詞與詞之間、句際和段際之間也有相互蘊含的語義關系,這種語義關系常通過詞匯同現(xiàn)的形式得以實現(xiàn)。詞匯教學不能只局限于單詞或單句的層面,而要引導學生宏觀地從整個語篇的角度通過比較和聯(lián)想來分析詞匯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加深學生對詞匯深層意義的理解,并學會如何將其應用于實踐之中。

以張漢熙《高級英語》中的《訛詐》(Blackmail)為例,阿瑟•黑利(Arthurhailey)通過外貌、動作、行為、語言等描寫將人物心理刻畫得非常的細膩。文中貪婪的私家偵探奧格爾維(Ogilvie)一開始在身犯肇事逃逸罪的公爵夫婦面前囂張無比、企圖訛詐,而后因臣服于金錢而將自己卷入了案件之中。奧格爾維在這一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也由作品中出現(xiàn)的重要意象“雪茄”巧妙地展現(xiàn)了出來。作者在文中對奧格爾維抽煙行為的描寫達到6次之多。教師可將這6處描寫中的關鍵詞如“accompanied…in”“removed…knockedoff…flipped...”“bitoff”“waved”“lit”“bothering”等進行對比分析并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表演活動,結合語篇引導學生捕捉奧格爾維由橫蠻無禮到屈服順從的心理變化,培養(yǎng)學生掃描語篇中散布的相互聯(lián)系、遙相呼應的詞匯并將其進行鏈接進而挖掘語篇線索和主題的能力。

2.3詞義辨析,重視應用

詞義辨析在高級英語的教學中非常重要,近義詞在高級英語課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詞義辨析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高但同時又是必須掌握的內(nèi)容,因此詞義辨析在教學中要得到特別的重視。近義詞的差別表現(xiàn)在詞義的強度、文體意義、情感意義和搭配意義幾個方面。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近義詞,結合語境進行初步辨析,再綜合總結。如在約瑟夫•布萊克的《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中作者在文章第26自然段的第三句話和第四句話中連用了"vanished"和“disappeared”這對近義詞來描述裝著小貓的盒子和貓媽媽在風中的消失,比較詞義可以發(fā)現(xiàn)前者強調(diào)突然性和徹底性,因此更能讓當時在那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裝著小貓的盒子就被風刮走的一幕重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阿瑟•黑利(Arthurhailey)在《訛詐》(Blackmail)一文中對主要人物的眼神的描寫非常的豐富,短短一個故事對主要人物Ogilvie的眼神描寫達到11處之多,而對另一主要人物公爵夫人眼神的描寫也有6處。更令人贊嘆的是作者每次使用的詞都不相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所有描述“看”的單詞和短語并進行比較研究,進而探索這些近義表達之間的細微差異所映射出來的人物心理的變化并引導學生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JohnScopes在《震驚世界的審判》(TheTrialThatRockedtheWorld)一文中為了凸顯世人對“猴子”審判(the“monkey”trial)的關注對楓樹下別開一面的審判場景進行了描寫,尤其是圍觀群眾的千姿百態(tài)由“sat”“squat”“perch”這一組近義詞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筆者在教學中將這一幕從相關視頻資料中截圖展現(xiàn)給學生,學生立刻領悟到了這4個簡單的單詞的魅力所在。但是僅僅掌握詞義辨析的方法,了解近義詞的區(qū)別是不夠的,學習的目的是應用,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還要通過各種途徑督促學生把這些詞匯活用到自己的說、寫、譯中去,以鞏固知識,加深理解。

3結語

第8篇

那么,應該如何區(qū)分呢?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視輕重

“違反”與“違犯”

都有違背的意思。

“違反”,指不遵守、不符合(紀律、制度、政策、法則、規(guī)程等),意義程度較輕。“違犯”,指違背和觸犯(法律),程度較前者重。如:中學生要提高文化修養(yǎng),不違反校規(guī)校紀,更不要違犯國家法律。

“退化”與“蛻化”

“退化”,指機能的減退甚至消失,泛指事物由優(yōu)變劣、由好變壞。而“蛻化”則指本質(zhì)上的變化,比喻腐化、墮落,程度較重。如:作為干部,隨著官齡的增長,感官功能退化無可非議,但若思想蛻化變質(zhì),則為人們所不齒。

此外,像“審定”與“審訂”、“篡改”與“竄改”等,都屬此類的同音近義詞。

二、看對象

“撫養(yǎng)”與“扶養(yǎng)”

都有養(yǎng)活、供養(yǎng)的意思。

“扶養(yǎng)”,多指供養(yǎng),多用于晚輩對長輩。而“撫養(yǎng)”則指保護并教養(yǎng),多用于長輩對晚輩。如:父母有撫養(yǎng)子女的責任,子女有扶養(yǎng)父母的義務。

“起用”與“啟用”

“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職或免職的人員,對象是人。如:要大膽起用老干部。而“啟用”則指開始使用,多用于指設備、設施、印章等,陳述的對象一般是某類事物。如:學校啟用新印章的通知已起草完畢。

“灌注”與“貫注”

“灌注”,表示澆進、流入,本用于指液態(tài)物質(zhì),引申為精神力量的輸入。而“貫注”則指集中、投入,多用于精神、精力、注意力等方面或指(語意、語氣)連貫、貫穿。如:父母把全部心血灌注到了子女的身上,使子女把全部精力都貫注到了自己的事業(yè)中。

另外,“分辨”與“分辯”、“貫穿”與“貫串”、“樹立”與“豎立”等,也屬于這種情況。

三、觀范圍

“制定”與“制訂”

“制定”的應用范圍較廣,且意義較重,往往用于涉及全局、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如:制定方針路線。而“制訂”一般用于局部的具體事項。如:制訂合同、規(guī)章等。

“啟事”與“啟示”

“啟示”,指啟發(fā),使人有所領悟,往往直接揭示道理。而“啟事”則指一種公告性的應用文體,是為了聲明某事或說明某一問題而刊登在報刊上或張貼出來的文字,使用范圍較窄。如:由一則尋人啟事受到的啟示。

四、辨詞性

“法制”與“法治”

“法制”,指法律、制度,是名詞。而“法治”多指根據(jù)法律治理國家,是動詞。如:在當今法治社會,每個人都要增強法制觀念。

“品位”與“品味”

“品位”,本指礦石中有用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引申為對文學作品或人的行為的評價,是名詞。如:如果沒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就很難寫出高品位的作品來。而“品味”多用作動詞,指品嘗、欣賞、體會。(“品味”還有一個意思是品質(zhì)風味,使用較少)如:他經(jīng)過細細品味,才明白了那句話的含義。

五、試搭配

“必須”與“必需”

“必須”,表示事理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或用于加強命令語氣,一般用作狀語,后面往往接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是副詞。而“必需”意為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相當于形容詞,多用于名詞前,作定語。如:我們必須堅定原則,而為了實現(xiàn)目標,我們也要有原則許可下的必需的靈活性。

“流傳”與“留傳”

“流傳”,意為傳下來或傳播開,一般與之搭配的是神話傳說、故事、消息等。如:精衛(wèi)填海的神話至今流傳。而“留傳”則指遺留下來傳給后代,一般是具體的物品,如土地、房產(chǎn)、秘方等。如:據(jù)說這是祖輩留傳的秘方,相當靈驗。

“以至”與“以致”

“以至”,所連接的因和果有由此及彼的延伸關系,可表示時間、數(shù)量、程度、范圍上的延長、加深、擴大或縮短、減輕、縮小等,含有一直到的意思;也可用于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上句的程度和結果。如:我們制訂規(guī)劃,既要考慮今年,也要考慮明年,以至后年。

而“以致”,所連接的大多是不好的結果,有“從而導致”的意思。如:他事先沒有進行充分的調(diào)查,以致作出了錯誤的結論。

六、審褒貶

“溝通”與“勾通”

“溝通”,意思是使兩方能通連,是中性詞。如:溝通兩國文化。而“勾通”則指暗中串通、勾結,是貶義詞。如:分子與某些西方大國相勾通,破壞兩岸的和平、安定。

“原形”與“原型”

第9篇

針對這個問題,從三個大的方面提出其作用的辨析方法,以期在理論和實踐上為日語研究和學習提供參考。關于詞語辨析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詞語辨析解析,供大家參考。

一、辨析解析辨別分析:詞義~。~容易寫錯的字形。

二、辨析近義詞辨別 [ biànbié ]

三、辨析造句(1) 要學習好詞匯,必須懂得辨析同義詞。

(2) 第二部分,“問題學生”的實質(zhì)辨析。

(3) 這些問題盡管是白璧微瑕 ,但也有辨析的必要。

(4) 文章就此類音義錯位現(xiàn)象選例作一些辨析。

(5) 本文通過辨析電子黨務之涵義、探討其作用、分析其發(fā)展狀況及存在問題等幾個層面,提出加強電子黨務建設之管見。

(6) 近義詞的辨析歷來是漢語學習的一個重點.

(7) 里曼跳開從音樂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角度去辨析絕對音樂與標題音樂的理論漩渦,為標題音樂和絕對音樂之間找到了一條調(diào)和之路。

(8) 在對虛擬建筑企業(yè)的涵義進行界定基礎上,辨析其與工程承包聯(lián)營體、建筑業(yè)供應鏈和工程總承包等概念的異同點。

(9) 為此需要對康德的自由主體進行辨析。

(10) 還辨析了旅游規(guī)劃的對象系統(tǒng)既非單純的地理空間,也非一般意義的旅游系統(tǒng),而是旅游地域系統(tǒng)這一命題。

(11) 詞義辨析題,本句意思是你現(xiàn)在所做的決定著你未來做什么。

(12) 而王陽明則以“性覺”論辨析人“心”的善與惡的來源,對荀子和程朱的理論皆有所辨正。

(13) 讓我用一段冒險的旅程去辨析自己。我一直夢想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我為城市的混濁迷失了什么?就讓我在未知的前行中尋找答案吧……

(14) 通過兩個條件:相關關系與代替來辨析借代與借喻。

(15) 文中對民用爆破器材市場的制度形成和演變進行了辨析性探討.

(16) Harold所做的辨析并非學究式的吹毛求疵 ,他真正理解了XML背后核心概念的關鍵。

(17) 辨析同義詞的方法有訓詁法、替換法和義素分析法。

(18) 在此基礎上,與不可抗力、商業(yè)風險進行了比較辨析,以分清其界限.

(19) 論證追本溯源、由表及里、層層推進,深入地辨析李馮俠客形象的特點及其內(nèi)涵。

(20) 自從我習慣于沉迷在邏輯分析與理性辨析后,從未覺得情感竟然是如此的重要。

(21) 第三部分是義素分析的模式及其在辨析同義詞組詞位義中的應用。

(22) 我的愛,在你眼里,是否只是飄渺的小風景?距離遙遠,辨析不清?我要加大我追求的引擎,拜托苦戀的引力,搶奪幸福的甜蜜回應!

(23) 本文主要對岳州城門的歷史演變進行考證,并對其名稱予以辨析。

(24) 儒學究竟是維系人心、規(guī)范人的社會關系的人生學問,還是由概念辨析、邏輯推理所建構的哲學系統(tǒng)?

(25) 但是在胎生動物體內(nèi),這一器官的復制不如其他動物的清晰可辨,而且在讓人體內(nèi)最不可辨析。

(26) 大學俄語四級考試中,詞匯和語法部分是考試的重點,其中同義詞辨析題是學生費時多,收效差的部分。

(27) 本文對化學教學中的物質(zhì)的量和反應進度的概念和應用進行了討論,并對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進行了辨析。

(28) 然后,從資產(chǎn)負債表、利潤表以及現(xiàn)金流量表三個不同層面進行分析,揭示盈余質(zhì)量水平不高的原因,找出辨析盈余質(zhì)量的方法與途徑。

(29) 同時,對企業(yè)謀略研究所需要的企業(yè)謀略管理、管理行動邏輯、諧協(xié)管理、推延性思維和取譬、關系網(wǎng)絡等本土性概念進行了辨析。

第10篇

輕便的近義詞、拼音、意思、辨析如下:輕便qīngbiàn簡便jiǎnbiàn

【輕便】①重量微小,使用方便。②輕松,容易。如:1.瘦驢骨頭硬,越瘦精神越好,行軍時,又輕便,又靈巧。2.因為他體力差,社里只讓他做些輕便的活兒。

【簡便】簡單方便。如:3.應用在農(nóng)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辨析:

“輕便”用于機器行裝等具體事物,指機器內(nèi)部精巧,重量不大或行裝簡單。“簡便”多指抽象事物,如方法、手續(xù)等的方便而不繁雜便于實行。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11篇

1、氣壯山河的壯釋義:使壯麗。

2、氣壯山河,漢語成語,拼音是qì zhuàng shān hé,形容氣概豪邁,可以壓倒山河。

3、成語出處

唐·張說《孔補闕集市》:“族高辰象,氣壯山河,神作銅鉤,天開金印。”

4、成語辨析

近義詞氣沖霄漢、氣勢磅礴。

反義詞氣息奄奄。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12篇

奇怪的近義詞、拼音、意思、辨析如下:

古怪 gǔguài 奇怪 qíguài

【古怪】跟一般情況很不相同,使人覺得詫異的;生疏罕見的。如:

1.總之,這里有特別的氛圍,但并不古怪。

【奇怪】①跟平常的不一樣。②出乎意料,難以理解。如:

2.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

3.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著樓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樓前憑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

辨析:“古怪”程度比“奇怪”重,帶貶義,如性情古怪。“奇怪”,中性詞,運用范圍較廣,常形容人事和自然現(xiàn)象等,如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它們指事物的希罕、特殊,可換用,如性格古怪(奇怪),但二者的程度和意味有些不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宜都市| 巫山县| 咸阳市| 介休市| 阿荣旗| 阿鲁科尔沁旗| 酉阳| 垦利县| 株洲县| 沂源县| 襄汾县| 寿阳县| 织金县| 邻水| 荣昌县| 息烽县| 罗江县| 凭祥市| 彭州市| 进贤县| 金坛市| 宁河县| 沙雅县| 开阳县| 集安市| 健康| 镇安县| 株洲县| 曲沃县| 修文县| 双鸭山市| 新晃| 巫溪县| 鄂托克前旗| 阳城县| 三都| 龙山县| 蒙城县| 朝阳市| 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