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柳永原名

柳永原名

時間:2023-05-30 10:06: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柳永原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在一次展覽看到一幅國畫,畫面上一古代文人醉倒在一艘小船上,不遠處的柳絮輕輕飄動,水面被劃出幾道波痕。畫的上半部分大面積留白,只有一個缺了半邊的月亮。

看題款,才發現畫家想描述宋代詞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鈴》。不用推敲,就知道這幅畫對照的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傳世名句。

既然是“傳世”之作,就難免會在“傳”的過程中被誤讀,而且這種誤讀往往是望文生義的。就像這句詞,不看上下文,還真以為是柳永“宿醉”之后,在楊柳岸邊朦朦朧朧醒來,然后瀟灑地將身處環境描述為“曉風殘月”。估計一些矯情的人,還會在逛完夜店之后,專門找一處楊柳岸睡覺去,以便體驗那種醒來后毫無牽掛的沒心沒肺之感。甚至還有人會問,當年柳永究竟是在何處酒醒?

其實,詞中幾種意象都是極其寂寥的,柳永在寫的時候并沒有親身經歷,只是對這一凄清殘局的恐怖想象。讀《雨霖鈴》的全文,會發現這是一首每個字都透著傷感的離別之作。“執手相看淚眼”、“多情自古傷離別”等泣血離愁,都出自這首詞。我們倒是可以問,當年柳永究竟要去哪里?與誰分別?后來是否真的過得非常孤寂?

由于柳永的詞以婉約為特色,從字面上看往往偏虛,所以很難確定他要去的具體地點,但可以在其生平年表中得知,當時他正要離開居住了十年的汴京,轉而用六年的時間漫游江南。《雨霖鈴》既劇也對與情人離別之苦的傾訴,也帶著些許他對不確定未來的擔憂。

實際上,雖然后來的江南之旅常常沒有伴侶,又備受舟車勞累,但柳永卻充分體驗了羈旅生涯,并據此創作出大部分重要作品。據宋人筆記、地方志書和柳永作品集《樂章集》提供的一些線索來看,除了江南蘇杭地區之外,柳永還去過鄂州、湖南、長安、渭南、開封、成都等地,行程遍及當時的大半個中國。

柳永原名三變,后改名永,由于在家中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的父親、叔叔和兩位兄長都是進土,就連兒子、侄子都是,惟獨他本人仕途坎坷,直到年過半百才中了進士。用現在的話來說,柳永的壓力很大。他一生放蕩不羈,少年混跡于煙花巷陌中,后又四處漂泊,但其詞作極佳,流傳甚廣。這些都不是林志穎在某電視劇中扮演的“風流帥哥版”柳永所能表現的。

柳永的詞作有大半是羈旅行役詞,其中絕大部分都與南方有關。雖然當時的南方已經不再是蠻夷之地,經濟文化發展也超過了北方,但畢竟當時的政治中心不在南方。在宋代文人心目中,只有在北方的天子腳下供職,才是正道。因此,即使是在南方當地方大官的人,部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更何況是柳永這種以作詞謀生的身份寒微之人。

在羈旅作品里,柳永常常以秋季的暮天為時間和氣候背景,透出無數惆悵。他對空間環境的描述,也往往帶著“破敗”之感,用旅館、山驛、危樓、長亭之類的意象,添加了心中的失意、悵然之感,比如《陽臺路》的“今宵又、依前寄宿,甚處葦村山館。寒燈畔。夜厭厭、憑何消遣”,又如《滿江紅》(其三)的“殘夢斷、酒醒孤館,夜長無味”,或者是《戚氏》里直截了當地說“孤館度日如年”。

可以看出,柳永在孤寂漫長的旅途中,深深地懼怕住旅館。

第2篇

【關鍵詞】柳永 “屯田家法” “賦筆入詞” “真”“誠” 精神實質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94-02

一 柳永“屯田家法”與“賦筆入詞”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許。

柳永擅長作詞,其詞名之盛,主要體現在詞體的創新上,可謂是宋詞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詞人。

一般認為,他發展的慢詞約有四種方式:一是利用民間原有的詞調;二是舊曲翻新;三是由小令擴展為慢詞,從短章鋪衍為長篇;四是自創新調。

前人對柳永的詞褒貶不一,不少人把他當做是運用俚詞鄙語填詞的文學家。他們說的“鄙語”,是“下里巴人”的市井語言,在封建統治者及主流精英文人看來,是流俗的,而在細民們看來,則是充滿生活氣息的通俗化的大眾語言。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句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可見他的名聲早植根于民眾的土壤。

不管前人怎樣評價柳永,他仍是詞史上最具創造力的詞人之一。關于其詞體觀念及創作路徑,前人多以“柳氏家法”“屯田蹊徑”“屯田家法”言之。多數人所謂的“屯田家法”之類傾向于指代柳永詞作中以“賦筆入詞”的創作方式。關于柳永的“賦筆入詞”,前人更稱其“用六朝小品文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容,一筆到底,始終不懈”;還有人認為“柳永鋪敘的景,大多是羈旅行役,登山臨水所見‘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之秋景;柳詞鋪敘的情,大體是‘悲憂窮戚兮獨處廓’、‘去鄉離家兮徠遠客’、‘貧士失職而志不平’之情”。并認為“賦筆的鋪敘始終貫穿其中”,可以從中“窺見從宋玉《九辯》到后期抒情賦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王粲《登樓賦》為代表的抒情小賦的深刻影響”。

柳永大量創制長調,大抵描繪都市繁華、備述行役羈旅之苦、訴說男歡女愛、抒寫離情別緒、反映下層市民尤其是的不幸生活。與這種體制相對應,柳永創造了以白描見長、鋪敘層次分明、細致而又直露的藝術表現手法。

但是,是否柳永的特殊貢獻,就在于所謂的“屯田家法”,在于長調慢詞式的鋪采陳文?筆者認為,柳永“屯田家法”的實質不單是詞體的創制和技法的衍演,而應該從其深層次的精神實質探討其內涵和影響。

二 “屯田家法”的精神實質和影響

柳永“屯田家法”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背景,“屯田家法”體現的是一種“才子詞人”,區別于當時精英文化層的特殊精神風貌。

宋詞的發展與宋太祖趙匡胤開國初“杯酒釋兵權”的政治舉動有莫大關聯,其為宋代士大夫指出了一條既不要關心權力斗爭和危及皇家寶座,又能保證他們安享人生之樂的逸放縱之路,因而造成全社會追逐歌舞享樂、淺斟低唱的濃厚風氣。然而士大夫群體淺斟低唱的享樂方式,與“忍將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功名與享樂相對立的言說方式和享樂至上的價值取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范疇。對于皇帝和朝廷而言,前者是可以接納的享樂方式;后者則是不能容忍的、對士大夫主流精英價值取向的解構和挑戰,是對士大夫群體文化身份的顛覆。

在柳永的歌詞里,就隨處可見意將功名利祿和享樂相對立的敘述,即使柳永最后還是不能逃脫仕途經濟的網籠,但是其潛意識中還是在不自覺地躲避著“崇高”,消解著傳統士大夫的人生意義和使命感,盡力擺脫主流意識形態的桎梏。

眾所周知,北宋時代是“理的時代”,北宋時提倡的是理學上的“誠”,即他們渴望一個人內外如一,要求信念、言語和行為的完全統一。同時,結合宋朝的特殊文化背景,一方面,文人得到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行為上的徹底解放;另一方面,因為政治經濟的特殊環境氛圍,這種自由又是“剩余”的,這必然導致代表政治經濟權力的精英文化階層和“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之間的裂痕。前者發展出自己“誠”的內涵,并把它規格化,并導致后者的“誠”具有違俗性。

而柳永與社會的矛盾不在于作詞,正在于話語“有其自身的嚴格規矩,這些規矩常常受到被顛覆的威脅。在這樣的對于欲望和情感的文字再現中,重要的是意識到各種界限的存在和位置”。柳永沒有意識到這種界限,也沒有尋到自己位置的平衡點,在界限的一端,一位朝廷重臣可以寫作表達欲望的詞曲;在界限的另一端,一個詞人的名聲被他的作品所毀壞,甚至成為統治者和整個精英文化的背叛者。

但是,事實上,真正脫離了世俗而走向歧路的精英文人詞的發展最終卻成為了“離源之水”,發展最終陷入了困境。

詞不同于詩,它扎根于民間土壤,與民間曲藝息息相關,源遠才能流長。而一般有聲望的文人和政治家,是不會與民間有密切關系的,更談不上接受流行于民間的新興曲子。殊不知,以創立長短句歌詞的短調小令,經過溫庭筠的大量創作,西蜀、南唐較長時間安定局面的培養,才能夠充分發揮;那變化更多、聲韻組織更加復雜的慢曲長調,就更需要經過長時期無數無名作家的嘗試醞釀,而且需要突出的富于文學修養的詩人,放下士大夫的架子,和樂工歌女們取得密切合

作。恰巧柳永等人挺身而出,擔當了這一重任。

柳永的羈旅行役敘述,有兩種類型:一是將功名仕途與相對比、相對立的言說方式,敘述士人因功名仕途無法實現的享樂,借以抒發羈旅行役之苦。是對時代主流話語倫理的反抗,傳達的是打破話語和價值取向一體化,爭取個人享樂合法化的審美訴求。二是將打入傳統的宦游宏大話語,以世俗生活的“兒女情長”取代宦游敘述的“風云之氣”。前者可謂“雅不避俗”,后者可謂“俗不傷雅”。

其實,通觀柳永的詞,俗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也不乏俗中見雅。如《雨霖鈴》前片“多情自古傷離別”等句,都是老幼皆懂的俚俗生活用語,而下片“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句,則顯得十分高雅,寫出了一種特定情景下的典型環境。正是這種俗不傷雅、雅不避俗的語言,構成了柳永詞雅俗共賞的顯著特點,其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他的詞不但“市井之人悅之”,精英文人也心系之。

有學者在總結李煜詞之貢獻時說,至于后主之成就,則可以分為兩方面來看:其一是內容方面的,由于一己真純的感受而直探人生核心所形成的深廣的意境;其二是由于他所使用之字面的明朗開闊所形成的博大的氣象。

雖然柳永無法與李煜相比并肩,但是這種和盤托出自己主體意識的詞風是有共通點的。因為有了柳永“屯田家法”的“真”“誠”任性,宋詞才會在后來一脈相承,終開“一代之勝”之文學。

參考文獻

第3篇

北宋著名賢臣寇準。剛生下來的時候,耳朵垂兒上長著兩個肉環。家里人都吃了一驚。幸好不久就恢復正常,全家人心里才踏實了。他懂事以后,聽到母親說起此事,就懷疑自己是不是應當遁入空門,去當和尚。于是就常常往佛寺里跑。他后來當了大官,直至當了參知政事,官階夠高了,但卻視富貴錢財為身外之物,更沒有田園宅邸,有時干脆就在寺廟住宿。有個相面的見了他,說他隱隱然有高僧之風。

有一年,他來到河北大名府主持科舉事宜。這時,草堂居士魏野寫詩稱贊他:“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鼎鼐”就是宰相的代稱。意思是說他雖然身居高位卻沒錢買地為自己興建樓堂館所。魏野的詩被一位專門采集詩詞的人發現了,他認為詩中對寇大老爺的評價很恰當,就到處傳播。大名府的老人小孩們都知道了。甚至外國使者來訪,見了寇大老爺張口就說:“閣下是無地起樓臺相公否?”

這位無地起樓臺的寇大老爺。并不是苦行僧,他對生活充滿了摯愛,尤其是善于觀察和欣賞自然風光。這年早春,他在一次宴會上,手拿玉壺(精美的酒壺),即興吟詞一首,詞牌名叫《甘草子》:

早春。柳絲無力,低拂青門道。暖日籠啼鳥,初坼桃花小。遙望碧天凈如掃,曳一縷、輕煙縹緲。堪惜流年謝芳草,任玉壺傾倒。

從此,大名府的人才知道,寇大老爺竟能作得一手好詞。就這樣,他的高尚的品行和他的詞作一起,被廣泛傳誦開來。

倒霉只因《鶴沖天》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原名柳三變。他的詞寫出后,往往很快就能到處傳唱,正所謂“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當時,作曲的人譜出新的曲子,也一定要柳永為之作詞,才得以傳播開來。這么一個有文才的人,去參加進士考試,竟然沒有考中。他心中很不愉快,遂作《鶴沖天》詞一首,以瀉怨氣: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彳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此詞既成,照例到處傳唱,誰料竟傳到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留意儒雅,愿聽好聽的,這首滿紙牢騷的《鶴沖天》,自然引得仁宗不高興,尤其是“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兩句,更使仁宗不滿。

第4篇

武夷山有太多的自然美景,太多的人文盛宴,讓人百看不厭, 流連忘返。烙在我腦海中最深刻的,是攀登天游峰的辛苦和居高臨下的暢快淋漓,是漂流九曲溪的享受和融于自然的心曠神怡,是沉浸于歷史精華的思索和精神愉悅,是品味武夷巖茶的香綿和回味的甘甜雋永。 無限風光在險峰―天游峰上俯瞰九曲溪

登天游峰一覽眾山小

天游峰為武夷山第一勝地,位于武夷山景區中部的隱屏峰后,海拔408.8 米。十分有名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評點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 此峰固應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峰” 之稱。武夷山有句順口溜:“不登天游,等于白游”,所以天游峰幾乎是每個游覽武夷山水的人都會造訪的地方, 因為在這里你可以更多角度地欣賞九曲溪環繞武夷山的美麗壯觀景象。它名字的由來也正是因為在天游峰峰頂,看云海縹緲眾山環伺,仿佛置身于仙境, 遨游于天宮,故名“天游”。

我3 次登臨過天游峰,天游峰好像是從天而降的一塊巨大石頭,從峰底的九曲溪邊向上望去,絕壁千尺。旺季時,那窄窄的山路上,前后相擁,比肩接踵。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有的甚至望而卻步,視為畏途。

登天游峰的樂趣或與眾不同處,在于欣賞九曲溪。九曲溪是武夷山的靈魂,乘竹筏漂流是與它親密接觸融為一體,享受的是寧靜,而站在天游峰俯瞰則是居高臨下,俯察端詳。所以每登上一個新高度,停下腳步,再看腳下那碧綠的溪水,就會又有了新的形象新的意境:那水似乎是從叢林般聳立的山峰中飄忽而至,拐到腳下,又飄忽而沒;那溪水不是流動的而是凝固的翡翠項鏈,鑲嵌于武夷群峰之間。上天游的一覽亭,瀕臨懸崖,高踞萬仞之巔,是一座絕好的武夷山水觀賞臺。從這里憑欄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懸浮,九曲蜿蜒,竹筏輕蕩,武夷山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猶如到了仙境。低頭再看溪邊大石板上乘涼的游人如豆,頓感自己凌空高在,更是飄飄欲仙了!

漂九曲溪人在畫中游

閩中山水奇秀以武夷山為第一,而武夷的靈魂在九曲溪。九曲溪發源于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黃崗山南麓,全長62.8公里。澄澈清瑩的盈盈一水,深深地切割著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繞青峰的美妙景觀,故而得名九曲溪。

乘坐竹筏漂流九曲溪,觀賞山景水色,是武夷山游覽的一大特色,甚至成為不少游客的首選。所以旺季時,由于漂流運力的限制,一票難求是司空見慣的。

在九曲溪上游的星村竹筏碼頭,游客最多6人一組,坐上寬約兩米、長約9米的竹筏,漂流就開始了。竹筏由8~9根去皮毛竹火烤后扎成,吃水淺、浮力大,游人乘坐安穩舒適,視野開闊,可見山景,能賞水色,漂流而下,疾徐相間,既輕松愜意,又有驚無險。九曲溪漂流全程約9.5公里,曲折縈回的九曲溪如玉帶串珍珠,將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連為一體,“一溪貫群山,兩巖列仙岫”。撐筏的筏工有時還會兼任講解員,一路介紹著兩旁的景觀,他們有的口才很好,幽默風趣,常常引得游客開懷大笑。

我坐在筏子的竹椅子上,隨波逐流,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真是: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游啊。 九曲溪旁的大王峰和山腳下的止止庵

我貪婪的雙眼連眼皮都不舍得眨一下,想把武夷山的每一座峰、每一汪水、甚至每一片云、每一株樹都看得仔仔細細,記得牢牢實實。

九曲溪的次序是逆流而數的,我們開始漂流不久,就是第九曲,最后漂到第一曲。一曲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九曲溪旁的大王峰和山腳下的止止庵色暢曠豁達,附近有大王峰、幔亭峰、獅子峰和觀音巖。大王峰雄踞溪北,摩霄凌云,雄偉壯觀,為武夷三十六峰之首。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艷照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頂花木參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巖壁縫痕似衣裙皺褶,飄飄欲仙。峰左側有一巖叫妝鏡臺,刻有二丈多高的“鏡臺”二字。三曲南崖的小藏峰有聞名于世的“架壑船棺”。據考證,船棺大約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銅器時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種葬俗,架于千仞絕壁之上。這里溪闊水深,坐在筏子上,抬頭仰望,巨大的石壁上有大大小小數十個深洞,有的洞內明顯可見深褐色的船型木棺。古人為什么要采取此種安葬逝者的方法,那巨大的棺材又是如何弄上去的,至今仍是迷霧重重。六曲是九曲溪中最短的一曲,但其景色又為最勝,被稱 為“武夷山第一勝地”的天游峰即在此。溪北有高直聳立的巨峰,峰壁由于流水侵蝕久而深陷,狀如指痕,故稱仙掌峰,又叫曬布巖,壁上刻有4個大字:“壁立萬仞”。仙掌峰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塊巖壁,渾然完整,無一處裂隙,構成一座巍然屹立的單斜斷塊山峰。古人贊其“世上有石皆奴仆,天下無山可弟兄”,由云窩從仙掌峰南端沿峰脊拾級而上,可直登天游峰。

深山群峰中,萬籟俱寂,九曲溪上,一隊隊竹筏前后順序漂流,四周是美若仙境的丹霞群峰。望著溪流山巒,我似乎到了千年前的大儒朱子在九曲溪邊正在吟唱《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

……

追思先賢 問渠那得清如許

武夷山是世界雙遺產,他不僅是大自然寶貴的饋贈和珍貴的遺留,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到武夷山,僅僅享受自然美景,不去拜訪那些思想文化先賢的足跡,忘了這里深厚底蘊的人文景觀,也枉去了一回武夷山。

武夷山也真夠出類拔萃的,千古流芳的名人朱熹與柳永都在武夷山生活過。朱熹14歲時托孤到武夷山,并在此前后生活達五十年之久,柳永就在本地出生,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生活在武夷山。

九曲溪五曲岸邊的隱屏峰下,是“武夷精舍”。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朱文公祠,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武夷精舍外面的草坪上,雕塑了幾組朱熹施教的塑像,精舍內的大堂上,是朱子手握書卷講課的形象。

朱子是理學大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作為教師的我,更是把朱熹看作一個偉大的教師,我的先輩,我的同行。他的許多關于教育方面的格言,曾經指導了我一輩子的學習和教育實踐。“讀 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些話,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我站在武夷精舍的朱熹塑像前,小聲吟誦著那篇膾炙人口的詩章: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武夷宮附近有一座樓閣式仿宋民間建筑――柳永紀念館。走進這座仿古建筑,一抬頭就看見高懸的兩塊巨大牌匾,“一代詞宗”“白衣卿相”。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即武夷山市)人,世稱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稱柳七。

柳永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發展了詞體,留存200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150個之多,并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還讓詞在民間大普及,“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當我戀戀不舍準備離去時,又在紀念館一隅看到了一座柳永右手握書,左手靠背撐扇,儒巾布袍,儀態瀟灑安祥的全身銅像,與銅像齊肩的是一塊長方形石頭,上面刻寫著:“柳永墓冢g土還鄉記”幾個大字。下面有幾行碑文寫著:“公元二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紀念館新館落成之際,柳永仙冢g土自鎮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載游子今朝還鄉,一代詞宗魂歸故里”。于是武夷山增添了一處人文景觀,讓我們在輕撫著武夷山上的蒼松翠柏之時,能遙想千年前的崇安才子詞人柳屯田。

品味巖茶 溪邊奇茗冠天下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作為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的武夷山,不僅山水鐘靈、人文薈萃,茶文化也博大精深、獨樹一幟,在中華茶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來武夷山,不在這里好好品味它的茶文化,應該是很大的遺憾。

范仲淹有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

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武夷山建有中國茶博園,在這面積約7.8萬平方米的園區里,集中展示了武夷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精深的工藝。它以“濃縮武夷茶史,展示巖韻風姿”為設計主題,通過歷代名人的記敘、歷史畫面的再現、茶藝的互動表演,讓大家領略到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誘人的巖骨花香!

進入茶博園就是茶魂廣場,廣場前端那座茶樹狀屏風上書有著名辭賦家雪川所作的“大紅袍賦”,屹立于后部的是“武夷三圣”――神農、彭祖、武夷君。兩側環立的是歷代與武夷茶有著不解之緣的14位名人:從唐代的陸羽,宋代的范仲淹、蘇軾、朱熹,到近現代的連橫、吳覺農等。讓我感興趣的是連橫先生,原來他就是中國主席連戰先生的祖父,他一生嗜茶,對武夷巖茶頗有研究。在茶魂廣場,極目望去,是連綿翠綠的武夷群山,大王峰玉女峰屹立其間,九曲溪在這里匯入崇陽溪,玉帶縹緲,一派仙境。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最具傳奇色彩的是那幾棵被譽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的大紅袍母樹,游人到武夷山,尤其是喜歡武夷巖茶的人,是不可以不去看看它的。

大紅袍母樹生長在武夷山東北部天心巖下永樂禪寺之西的九龍窠。九龍窠是通往天心巖的一條深長峽谷,俗名大坑口,峽谷兩側峭壁連綿,逶迤起伏,形如九條龍,人們遂把峽谷喻之為游龍的窠穴――窠。進入峽谷,立覺冷氣颼颼,沿著幽谷鋪設了一條石徑,兩側澗水長流,茶園碧綠,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峽平曠之處的巖壁上鑿滿歷代名人題詠武夷巖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詠茶名詩以及唐代茶圣陸羽的后裔、清代崇安縣令陸廷燦的詩作。

再往前,十余米高的陡峭絕壁上,清晰可見“大紅袍”3個紅字,據說那是所題。絕壁上有幾米見方之地,茂密地長著幾棵茶樹,那就是武夷山之寶大紅袍母樹了。母樹現僅存4株o樹齡已達千年,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游人站在它的下面合影留照。大紅袍之所以能獲得“茶中之王”的美稱,是因為它生長環境得天獨厚。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因而土壤較他處潤澤肥沃。

第5篇

一、淚眼看愛情

《項羽之死》中霸王別姬是最為傷情,最為感人的一幕。項王的絕命詞:“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驚天地,泣鬼神。帝王有沒有愛情,項王是最有力的說明。愛情的偉大在于真和誠,在于責任與擔當。項王在英雄末路的時候不離不棄,實屬不易。想想劉邦逃難時從車上踹下妻子兒女,夏侯嬰再三勸阻,劉邦竟然要殺夏侯嬰,夏侯嬰不得不把劉邦的兒女藏在腋下逃走。與劉邦相比,項王算是傻得糊涂,傻得感天動地。《楚漢春秋》中講,項羽從起兵到稱王,一直把虞姬帶在身邊。江山和虞姬,項羽一個都不想丟下,而虞姬更是渴望甜美的二人世界,她曾與范增爭奪項王,不惜嫁禍于范增,采用苦肉計,讓刺客殺她,最后刺殺失敗,刺客咬舌自盡。項王豈能容下殺害他的心上人,趕走了衷心耿耿的范增。不說項王的糊涂,單說項王對于虞姬的感情已經讓人感嘆唏噓了。《史記?項羽本紀》中,雖然司馬遷沒有接受《漢書》的說法:虞姬在寫下絕命詞“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后自殺,但是他們的感情已經走向了永恒,項王是愛情至上的英雄。傳說項王在虞姬死后,帶著她的頭一路拼殺,一路的血,一路的愛和情,后來滴過血的地方長成一路的虞美人花。南京十大文明古鎮之一的橋林鎮,建于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鎮,傳說因西楚霸王項羽敗走烏江,其愛妻虞姬自刎于橋頭而得名。霸王別姬是千古美談,版本自然色彩斑斕,“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以死相許”,項王和虞姬植下了愛情的種子,史書和傳說演繹了多姿的美麗。

二、亮眼看民心

關于田父,莫衷一是。一個“左”字,把項王送上了絕路,神來之筆,讓人深思。也許田父是韓信的棋子,在項王敗逃的路上有意等待田父。也許,田父僅是一個田父,他的回答是有口無心的。但這合乎邏輯嗎?田父有必要這樣嗎?或者是田父的慌亂中的回答,無意識的欺騙。或許這樣更符合實情,不然一個普通的田父,即使有機會,也不敢有膽量欺騙項王。或許是上天的旨意,讓田父等待“一個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別人的”項王。或許是司馬遷有意而為,讓田父代表天下百姓說話,代表被項王殺害的新安二十萬秦兵伸冤。(其實,《史記》《漢書》中記載劉邦屠城的“豐功偉績”絕對不亞于項羽)失民心者失天下。當然,這樣安排,必須要基于項王“不懷疑一切”的坦誠上,對劉邦的野心不懷疑,對四面楚歌的陰謀不懷疑,對田父的回答不懷疑,對烏江亭長的規勸不懷疑,對小人的離心離德不懷疑。田父也許是對項羽失去民心的一個詮釋,但也是他人格坦蕩最好的說明。多一點曹操的懷疑精神,也許歷史是另一個面目;也許多了懷疑精神,項羽就不再是項羽了。

三、慧眼看英雄

歷史就是一種巧合,沒有巧合,就沒有歷史。項羽偏能遇上田父,烏江亭長也偏能等到項羽,而且還有一段坦誠慷慨的演講:“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我們不說從東城到烏江有三百公里的路程,項羽如何瞬間到達的問題。烏江自刎是歷史的真實,還是文學的創造,我們姑且不談,單說亭長話的深意,為何偌大的烏江就他有船?這不是明確告訴項羽,烏江已經被劉邦占領了嗎?大概歷史的實際情況,項羽的部下有人投靠了劉邦,幫劉邦斷了項羽的后路,占領了烏江,甚至整個江東。既然這樣,項羽渡江,能活命嗎?能稱王嗎?不知項羽想清楚了沒有?項羽說:“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項羽的內心永遠一片光明。項羽走投無路,自刎而死,項羽是不是英雄?不知烏江亭長怎么看待?司馬遷怎么看待?他們是仰慕項羽的知恥明智,還是惋惜項羽的懦弱畏葸?項羽的死悲情壯烈,但沒有污點。杜牧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胡曾:“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王安石說:“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戰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不知該怎樣看待英雄,是看人格品質,看胸懷抱負,還是看計謀智慧?項羽是不是英雄,該不該過江東?就讓歷史繼續評說吧!

四、冷眼看小人

對于小人,我們不能小覷他的偉力,他們是完全有能力把英雄逼上絕路的。筆者尤其還佩服小人的厚顏,史書上記載項羽自刎而死,漢將王翳得了項羽的頭顱,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到項羽身體的一部分,回去后因此都被封了侯。也就是說,項羽雖然是自刎而死,但他的尸體被肢解了。不為英雄悲哀,只為小人悲哀。對小人也許我們只有憤怒,沒有項羽的慷慨:“若非古人乎?”是故人嗎?交情在哪里?“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項羽大方如此,竟然對司馬童沒有絲毫的指責,司馬童竟然也沒有絲毫的愧疚。好在司馬遷還為呂馬童遮羞,讓他“顧見”、“面之”。烏騅馬沉江而死,比這些小人強多了。司馬遷忍受過奇恥大辱,π∪俗釵了解,大概他無話可說,只愿如此了。從小人看英雄,從英雄看小人,不知你有何感想?小人最強大的武器是卑鄙。看看劉邦吧: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不是小人,不懂卑鄙,怎么能戰勝卑鄙的劉邦呢?什么“兄弟”、“盟約”都是遮羞布,卑鄙才是劉邦的真實嘴臉。當然,上帝也是公平的。卑鄙的結果就是悲慘。小人大多沒有好下場,古代十大叛將之首,英布就是被劉邦殺的。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項羽的經歷本也是一部歷史,承載著太多的信息。多人物,多角度,多視點來看,也許更透徹深刻。

參考文獻:

[1]王建穩,諸雨辰.解讀《項羽之死》的悲劇意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01).

[2]張文光,周鳳鳳.項羽兵敗之因探謎[J].文學教育,2007,(03).

[3]陳學江.田父何以紿項羽[J].語文教學之友,2015,(04).

[4]柳永祥.從田父和烏江亭長看司馬遷對項羽悲劇形象塑造[J].和田師專學報,2014,(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绍兴市| 都匀市| 芦山县| 大丰市| 台南市| 万年县| 冕宁县| 海晏县| 三江| 通渭县| 辽宁省| 合肥市| 城口县| 遵义市| 凤冈县| 灵川县| 洪雅县| 资阳市| 贵州省| 蒲江县| 玉林市| 东莞市| 虞城县| 莱州市| 高青县| 威宁| 花莲县| 镇远县| 汉川市| 驻马店市| 罗江县| 龙口市| 河西区| 康马县| 建始县| 鸡西市| 卢湾区| 安国市| 信阳市| 米林县|